数字楹联

2024-08-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数字楹联(精选6篇)

数字楹联 篇1

下联: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一掌擎天,五指三长两短。

上联:一大乔,二小乔,三寸金莲四寸腰,五匣六盒七彩纷,八分九分十信娇;

下联:十九月,八分圆,七个进士六个还,五更四鼓三声向,二乔大乔一人占。

一岁两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

六旬花甲再周天,世上再逢甲子。

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

九溪蛮洞经过中洞五溪中。

水冻酒,一点二点三点;

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

花甲重逢又增而立年岁,

古稀双庆复添幼学青春。(150岁)

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141岁)

三五步,走遍天下;

六七人,统领三军。

春风阆苑三千客,明月扬州第一楼;

二十四楼人望月,台星已在广寒宫。

五风十雨梅黄节,

二水三山李白诗。

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

切瓜分客,上七刀下八刀。

懒弟子仰面数椽,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瞎先生低头算命,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六和塔七层,四面八方;

一只手五指,三长二短。

宝塔耸耸,七层四面八方;

玉手摆摆,五指三长三短。

宝塔七层,层层孔明诸葛亮。

玉藕三节,节节太白李长根。

宝塔六七层,四面东西南北;

宪书十二月,一年春夏秋冬。

二万里河山,伊古以来,未闻一朝一统二万里;

五十年圣寿,自今而往,尚有九千九百五十年。

大老爷八抬大轿顶天立地,

小学生一支小笔定国安邦。

收二川,排八阵,七擒六出,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征南蛮,定西蜀,东和北拒,中军帐内演金木爻土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一饭尚铭恩,况保抱提携,只少怀胎十月;

楹联教案1 篇2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对联的历史。

2、品味对联的形式与内容之美 ;学会欣赏生活中的对联。

3、学做一些简单的对联。

4、增加学生的语言材料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 :

1、品味对联的形式与内容之美;学会欣赏生活中的对联。

2、增加学生的语言材料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教法、学法:

演讲法、举例法、问题教学法、背诵法。

四、教具使用: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语。

今天我们这节课的主题是楹联。(放课件)

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已经学过不少律诗了。大家还记得有哪些吗?我们最近学的一首是什么?(《登高》),我们就来齐读一下杜甫的〈〈登高〉〉。这首诗里有两联非常有名,是因为它运用了工整的对仗,这两联是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能还学过哪些? 假如我们把这两句运用对仗的诗摘抄在红纸上,贴在我们书房的两边,那么这就成对联,也叫楹联。

(二)、对联的历史。

对联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你们知道对联的由来吗?

最早人们在门上贴的并不是对联,而是在桃木板上画了两个门神。桃符本来是挂在大门两旁,长六寸、方三寸的桃木板,后来人们才在上面画上了两位门神的像。每年正月初一,家家户户换上新符。说明门神在此,妖魔鬼怪胆敢前来,来了就抓起来去喂虎,以保来年平安吉祥。同学们应该知道歌剧<<白毛女>>,剧中喜儿唱道:“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进不来”。我们现在过年还贴这种门神,可见,这种风俗流传久远。后来,因为用桃符的人多,而画像又不容易,所以就干脆把门神的名字写在桃板上,悬挂在大门两旁,这将桃符上的画就变成了文字。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不断进步,认为写上几个人的名字还不如写上一些押韵上口的喜庆吉利的诗句,这样就出现了第一副对联,五代时期后蜀王孟昶作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寿 ”。关于对联的传说很多,我给大家讲一个乾隆的故事。话说有一次乾隆皇帝微服私访下江南,见到一户农家正在操办喜事,乾隆一时兴起,便派人送去几个铜板和一副上联“三个铜钱贺礼,嫌少勿收,收则贪财。”他满以为这半联会使对方难堪。没想到这家的大人还没来得及回答,只见一个十一二岁的顽童上前答道“两间茅屋待客,怕穷莫来,来则好吃。”回答的工整巧妙,反而使乾隆举足不前,左右为难。

(三)、对联的含义及特点。说了这么多,那到底什么是对联? 咱们认真品品这副对联,看看你能说出对联的特点吗?(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1、什么是对联。对联(雅一点叫楹联,俗一点叫对子。)就是两两相对的句子。

2、对联的特点

⑴、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⑵、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⑶、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⑷、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有关平仄的知识,我们以后会学到的,不过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先查一查有关资料。另外呢,对联的张挂还有讲究。传统的作法是: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同学们,回家以后可以看看自己家的。对联张贴的顺序是不是对的呀?)

对联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从古至今,发生过许许多多与对联有关的逸闻趣事。不信,听我再讲个故事,同学们就可以领略对联的妙处了。这个故事的名字是《解缙三气老尚书》。

(四)、精品赏析。

对联不光通俗易懂,有的还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给人以启发,给人以力量。语文教材里自然也不乏其联。请同学猜猜第一副对联“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幅镌刻在湖南岳阳楼上的楹联,歌颂的是谁? 明确: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作品有《岳阳楼记》。有谁知道他的《岳阳楼记》?由这副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哪两句话? 明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刚才让你们猜的是人物,现在再猜个地方,猜猜这是哪里? 明确:岳飞墓和岳王庙,位于西湖栖霞岭南麓。在秦桧跪像背后是岳飞墓阙上的楹云:“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明确:“忠骨”指岳飞的尸骨 ;“佞臣”指奸臣秦桧、张俊等。

上联 写此地以能埋岳飞而感到有幸;下联 写岳飞坟前以白鐡铸造的秦桧夫妇像, 不骂二人而写白鐡之无辜, 因二人而日夜为人所唾骂。同学们一定知道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因为她的贞烈,古人还特别修了一座“贞女祠”来纪念。殿前有副非常奇妙的对联。相传为明朝著名才子徐渭所作。这副对联的读法很奇妙,有十八种读法,你会读吗?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一种最常用的读法。

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 浮云涨,常常涨,常涨常消。

这副对联不但读法奇妙,而且寓意深刻。他的表面是通过海水潮涨潮落,浮云常涨常消,来揭示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可变的,实际它是反衬世界上还有不变的东西,那就是孟姜女的忠贞不变,正因为她的精神。所以她才万古流芳。由此可见,撰联人真是用心良苦啊。

我们再来看最后两副对联,一幅是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赞美江西的名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明确: 上联:物有光华,天有珍宝。下联:人有俊杰,地有灵秀之气。

另外一副是方志敏的“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园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兰。” 明确: ①、作者简介:方志敏(1899-1935)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赣东北和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②、关于这一对联: 1919年,方志敏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江西甲种工业学校机械专业,就读前写下了这副对联。年少时写的这副对联就反映出了方志敏的博大胸怀,松柏的正气凛然、竹子的崇高气节、梅花的铮铮铁骨、兰花的朴素清廉。

(五)、熟读成诵。课本上的这六首对联学完了,我相信同学也该会背了,比一比,看谁背的多,背的好

(六)、思考练习。

对联是背会了,但背下来的终究是别人的,我们不妨也试着对一对?我再给大家讲个故事,我讲完后你要对对子:

从前,有个进士老爷,专横跋扈,不可一世。有年春节,他为了炫耀,在自己的大门上贴了这么一副对联:父进士、子进士,父子皆进士; 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均夫人。正巧,镇上有个穷秀才,路过进士的家门,看见了这副对联。他先是露出鄙视的神态,接着,又露出一丝得意的笑容。到晚上,他见四下无人,就悄悄地在对联上加改了一些笔画。第二天一大早,进士的门前围满了大堆看热闹的人,他们有说有笑,议论纷纷,大家都称赞:“改得好!改得好!” 门外的吵嚷声惊动了进士老爷,他连忙打开大门,一看,立即昏倒在门前的台阶上了。原来,进士门前的对联,已被秀才改成了这样。改成了怎样,请同学们想想课后写下来,明天交给我,好吗?(答案:父进土,子进土,父子皆进土;婆失夫,媳失夫,婆媳均失夫。)

(七)、结束语。

今天,我们上了一堂很有意义的对联课。我觉得,对联,就是一首诗,诗情画意; 就像一首歌,悦耳动听。千言万语道不尽,联联对语总关情。

《楹联》教案二

一、教学目标:

1、感受对联的艺术魅力;

2、掌握对联的有关知识;

3、尝试对对联。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对联的有关知识,学对对联。难点:对联中有关平仄的要求。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

方法:教师讲解、学生合作练习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对联是中国独有的一种文学体裁,它发源于唐代的律诗。因为律诗的颔联和颈联是讲究对仗的,那时人们往往就单独地把这两联拿出来创作,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之情。这种文字游戏人们觉得很有趣,于是对联就发展起来了,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今天我们就继续探讨一下有关对联的知识。

(二)欣赏佳联。

1、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横批南北)

2、莲子心中苦 梨儿腹内酸

3、无锡锡山山无锡

平湖湖水水平

4、云水巴山雨

文章金石声

5、斗鸡山上山鸡斗

龙隐洞中洞隐龙

6、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

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 分析:

1、你知道第一副对联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吗?

明确:缺一(衣),少十(食),没有东西。采用了“谐音”修辞。

2、第二副对联相传是清朝大才子金圣叹因为文字狱被判斩,在刑场离别子女时所作。有两字也采用了“谐音”修辞,是哪两字呢?

明确:莲,梨。对联表面的意思是写莲心之苦,梨核之酸,实际上是以“莲”谐音“怜”和“连”,寓含“可怜”“连累”之意;以“梨”谐音“离”,寓含“离别”之意。准确、形象的表现了父子刑场离别时的心情,是对偶精工,文辞优美的佳联。

第一副对联叫作隐字联,第二副对联叫作谐音双关联。

3、第三副对联又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呢? 明确:顶真。所以它就叫顶真联。

4、你们知道第四副对联是送给谁的吗? 明确:巴金。他的名字嵌入了对联中,这就是嵌字联。

5、你看出第五副对联的奥妙了吗?它写的是桂林名胜斗鸡山和龙隐洞。明确:倒过来读也一样。这就叫回文联。

6、第六副对联又有什么特别之处呢?据说它的上联是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清政府和外国人议和时某外国代表想侮辱中国人民就挑衅地出了上联“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而清政府中地一位书记官义正言辞地对出了下联“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打消了侵略者的狂妄气焰。明确:这是利用偏旁、部首相同的字组成的对联,这就叫同偏旁联。

(三)了解对联的要求。

A内容相对:(1)上下联的词句要使用对偶的修辞手法。

(2)上下联的内容要相反或相关。如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江山如画对大地皆春;春色满园对瑞气盈门;千山尽秀对万象更新。

B形式相同:[1]字数相等;[2]词性相同;[3]结构相同;

[4]字不重复;[5]平仄相异;[6]仄起平落。

先分析[1]-[4] 如这副对联:傍百年树

读万卷书(动数量名 动数量名)(动宾结构)(动宾结构)

再分析[5]-[6],意思是偶字上下相对位置,要平仄相对,即“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上联末字要仄声,下联末字要平声。平声:阴平、阳平

仄声:上声、去声、入声【普通话没有入声,古入声字分别读成阴平(如“屋”“出”)、阳平(如“国”“直”)、上声(如“铁”“北”)、去声(如“客”“绿”),有些方言还有入声字,如粤方言。入声字一般比较短促,有时还带辅音韵尾。】

如这副对联:室雅何须大 花香不在多(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名形副形 名形副形)

(主谓结构)(主谓结构)

3、讲对联故事,强调对联中仄起平落的要求。

(1)从前,有一年除夕,衙门的衙役吩咐敲更的更夫把一副春联贴在闸门上。可是更夫不识字,不懂对联的平仄,将对联贴反了,上下联的位置弄颠倒了变成:盛世无须掩闸门 太平不用敲更鼓 上联末字是平声,下联末字仄声。

大年初一,一位秀才路过看到了,就向更夫指出来。更夫央求他帮忙重写一副对联贴上,免得衙役责怪。那位秀才嫌重写太麻烦,就帮他出了个主意。你知道秀才出的主意是怎样的呢?原来他叫更夫将上下联的末尾一个字裁掉,这样一来,上联仄声结尾,下联平声结尾,倒成了一副六言妙联。

盛世无须掩闸

太平不用敲更

百姓们都夸这位秀才有学问。人群中有个土财主,目不识丁,他也怕自家的对联贴反了,就请秀才上门去看看。秀才一看,(你们看看这副对联有没有贴错)果然财主不学无术,把对联贴错了:(上联)积善家福寿无穷(平声结尾)(下联)发财户金银尽是(仄声结尾)

财主一看秀才皱起了眉头,知道自己把对联贴错了。还没等秀才开口,他就自以为是地连忙学更夫把上下联末尾的一个字给去掉,结果门上对联就成了: 积善家福寿无 发财户金银尽 这样一来,不但对联的平仄声没改变过来,联意却相反了,成为全城的笑话。

2)明朝徐渭,字文长,号青藤,浙江绍兴人。他有一副奇巧的对子,用在我国游览胜地山海关的孟姜女庙上。在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城东望夫石村,有一座孟姜女庙,庙门前书写一副千古奇联: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这副对联,每联十个字,有七个字同形,乍一看,新鲜而又费解,仔细揣摩便会有所领悟。原来作者借助汉字的同形异音异义的特点,巧撰此联。上联的“朝”字,一指时间,读“zhā o ”;一指海水受日月引力的影响定时涨落的现象,读“chá o ”,通“潮”。下联的“长”字,一指时间频率,读“cháng”,常常的意思;一读“zhǎng”,通“涨”,指浮云的自然消长,出现之意。据此规律,人们一般都这样解读此联:

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 浮云涨,长长涨,长涨长消。

(四)贴春联。

请将下列句子搭配成两幅对联。

1、九州瑞气迎春到

2、户纳春风吉庆多

3、三江绿水涌春波

4、窗前细雨传春讯

5、四海祥云降福来

6、枝上黄鹂送好音

提示方法:首先根据每句末尾字的平仄定出可作上联的句子,再根据上联的内容和结构形式选出下联。明确:1-6句末尾字的平仄分别是仄、平、平、仄、平、平。所以可作上联的是1和4句。再根据上联的内容和结构形式可得出1和4句的下联分别是5和6句。

(五)朗读古代声律启蒙中的例子,熟悉对对联的要求。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六)学对对联。请对出下联。

1、一湾溪水绿

提示方法:拆合法。即把一句拆成若干个词组,分别作对,最后又把分别对出的组合成一句。例如1句可拆成一湾、溪水、绿。“一湾”是数量词,可对“两岸”“万岭”等;“绿”是颜色常与“红”对;而“溪水绿”就可对“荔枝”“杜鹃”“杏花”等。再将它们一组合就成功了。

2、岭南春雨迎新岁

明确:可以对“塞北瑞雪兆丰年”“江北东风送旧年”“河北秋风兆丰年”等。横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七)总结.其实对联不仅过春节会贴春联,办喜事时人们会贴喜联,祝寿时会献上寿联,哀悼别人又会用上挽联,还有雕刻在山水名胜之地柱子上的楹联,配画的画联等等。茶楼、饭馆、酒店、商店为了吸引顾客也会贴出有特色的对联。

通过今天的学习希望大家能更热爱中华文化,多开动脑筋学写对联,也当个文人雅士。老师也学着写了副对联总结今天的课,那就是——齐寻觅古国瑰宝,共撰写华夏对联

横批是“师生同乐”。

(八)布置作业。

1、请对出下联。

[1]好山好水好景

[2]知识海洋勤是岸

[3]攀高峰不怕千般苦

2、赏析下列对联

(1)上联:水中仙水中现水中初显水中仙

下联:话外音话外人话外听人话外音

(2)2011年春节联欢晚会对联

1.下联是:五十六朵花开五色十光六合春,求上联。

答案:千百万张脸笑千歌百曲万家乐

2.上联是:《游子吟》《乡愁》《静夜思》《荷塘月色》求下联,答案是:《江南忆》《背影》,《红楼梦》《慈母情深》

3.上联是:虎步腾空去悄然兔耳听春步,求下联。

答案:燕声破晓来宛转莺歌和笑声

4.上联是:百善孝为先常回家看看,求下联。

答案:四德忠是首多替国忧忧

5.上联是:春晚迎春春步晚,求下联。

答案:福门纳福福盈门

《楹联》教案三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掌握对联的特点。

2、鉴赏对联,感受语音魅力,提高审美能力。

3、尝试对对子。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对联常识,如对联的历史,平仄,对仗等基本常识。

2、尝试对对子。教具:多媒体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投影:四幅不同场景,里面各有一副独联。)

白板上出示了四副画面,虽然场景各不相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知同学们发现了没有?(都有对联)是的,对联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婚嫁节日有喜联,丧事悼念有挽联,名胜古迹有楹联,店铺门头有行业联„„可以说,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长河中一颗璀璨的珍珠,它既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品(投影:书法艺术对联),又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今天就让我们继续走进对联,走进中国的传统文化,去领略一下对联带给我们的独特魅力

二、认识对联

我们先从1932年清华大学招生考试的一道题目说起。当时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出国文试题,其中一题是对对子,上联是“孙行者”,要求对出下联。结果答案五花八门。下列几种都是当时的答案,你认为哪个比较好?如果你是改卷的老师,你给哪个答案打满分?(投影:上联——孙行者

下联——韩退之 祖冲之 王引之 胡适之)

中国港台武侠小说作家梁羽生认为“祖冲之”最佳,乃天造地设。周祖谟对的“胡适之”得了该题的满分。刚才同学的回答很好,都知道对对子应该去“对”。下面我们出示几副对联请同学们朗读几遍,讨论归纳对联的特点。

请学生大声朗读对联,说一下对联的特点和要求。

老师明确:对联的张贴,以面对读者右边为上,左边为下,对仗工整的对联要求上联的尾字是仄声,下联的尾字是平声。我们简称为“仄起平收”。

刚才出示的对联原来上下联的位置颠倒了,需要调换一下,那就要靠我们运用平仄的知识来做出判断。结合同学们的发言,我们可以发现,对联对联,顾名思义,既要“对”,有要“联”,对联有如下特点和要求:

1、“对”

对仗工整:字数、词性、结构相同 ;平仄相对;仄起平收

2、“联”

内容相关

什么叫内容分相关呢?比如我们新婚节日的对联要喜庆,丧事悼念的对联要悲伤等,上下联之间都要符合情景并且意境统一。(“大漠孤烟直,小狗尾巴弯”)

三、鉴赏对联

通过以上题目,同学们都认识了对联,但我们不仅要识其形状,还要赏其神韵。(投影)传说知县郑板桥于大年三十走出县衙,到大街小巷了解民情,无意中看到了一家大门上贴着一幅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身边的衙役都不解其意,郑板桥看后,立即命令身边人从家里送来衣物和粮食。同学们你能看出这副对联蕴含的深意吗?(缺衣少食)

对了,这是比较有趣的“隐字联”。对联虽小,却凝聚着我们民族的智慧,蕴含着我们民族的文化精髓。有时候,一个对联,不啻一篇优美的文学作品。下面我们共同欣赏几副对联。请同学们朗读几遍。

请同学们各抒己见,说说你最欣赏其中的哪副对联?为什么?

1、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东林书院

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风对雨,家对国,耳对心, 极其工整,特别是连用叠字,如闻书声琅琅。

2、译著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悼念鲁迅挽联

上下联尾化用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名《呐喊》、《彷徨》,一语双关,既赞扬了鲁迅先生那种为唤醒民众而振臂高呼,为革命事业而奔走呼告的“呐喊精神”,又慷叹鲁迅先生逝世后对文坛带来的巨大损失而文坛从此“彷徨”的现实。本联虽为挽联,但哀惋而不乏磅礴之气,格调悲壮而意境恢宏。特别上联中的“领”字,为“带领”之意,很令人感受到先生的卓著勋劳和崇高形象。

3、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岳阳楼楹联

上联概括地写岳阳楼的自然景观,登高望远,尽收眼底。下联暗引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由眼观的湖山联想到百姓的忧乐,切景切事,抒发爱国情怀。

4、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林则徐自勉联

这幅对联形象生动,寓意深刻。上联谆谆告诫自己,要广泛听取各种不同意见,才能把事情办好,立于不败之地;下联砥砺自己,当官必须坚决杜绝私欲,才能象大山那样刚正不阿,挺立世间。仅十六字,却气势磅礴,用比喻手法,表现了作者宽广磊落的胸襟和刚正不阿、无私无畏的品格。

三、为下列对联拟下联。

1、A.上联:扫千年旧习

下联:树一代新风

B.上联:祖国山河好

下联: 神州面貌新

2、A.上联:静聆雨润绿草

下联: 笑看风拂红花 B.上联:学海无涯千舟竞渡

下联:书山有路万众争攀(老师小结拟写对联的要点)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拟写对联需要注意一下两点:(投影)

①审清“出句”结构 ②善于联想和想象。

根据以上要求我们再来训练一题:

四、根据下面一副对联的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华夏儿女文武双全建伟业 下联:炎黄子孙德才兼备展宏图

结束语:同学们,珠联妙对,万古犹传风雅趣,珍语佳句,千年仍飘翰墨香。今天,我们了解了对联的特点,初步领略了对联的独特魅力,当然,它中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还需要同学们继续挖掘并传承和发扬。

《楹联》教案四----对联的形式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掌握对联的特点。

2、重点学习对联的形式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对联的形式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对联是中国独有的一种文学体裁,它发源于唐代的律诗。因为律诗的颔联和颈联是讲究对仗的,那时人们往往就单独地把这两联拿出来创作,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之情。这种文字游戏人们觉得很有趣,于是对联就发展起来了,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今天我们就继续探讨一下有关对联的知识。

(二)探讨、交流、学习

就对仗手法来看,大体上有以下几种: 1.工对

工对,也称严式对。就是上下联的文字、语句对仗十分工整、贴切。即词性相当、节奏相同、结构相似。比如: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香。

联中“沧”对“蓝”均为颜色词,“海”对“田”均为地理名词,“月”对“日”均为天文名词,“明”对“暖”均为形容词,“珠”对“玉”均为珠宝名称,“有”对“生”均为动词,“泪”对“烟”均为名词,上下词性相对十分严格。

2.宽对

宽对,就是指联中的绝大部分对仗工整,这是相对于工对而言的。宽对与工对无明显界限,一般认为,半对半不对就属宽对,就是说做到词性相同、句法结构相同的对仗就可以了。

《红楼梦》里林黛玉和香菱谈诗说:“若有了奇句,平仄虚实不对也使得的。”提出了“不以辞害意”的宗旨。一副对联,形式固然重要,但主要还是其内容。古人提倡只要表现手法好,可以破格,要格律服从于内容。

3.当句对

当句对也称句中对、自对。对联不但要做到上下相对,有的多句联(或长联)本句之内前后也相对。它不但可以解决在某些词语求对时遇到的困难,而且可使对联,特别是较长的联对灵活多变,产生抑扬顿挫的音律效果,如岳飞墓联:

将军报国,宰相和戎,义愤动千秋,臣节无惭追壮缪; 庙拓明朔,陵依霞岭,馨香绵万载,孤忠共喻有蕲王。

联中的“将军报国”不仅对下联的“庙拓阳朔”,而且还与本句的“宰相和戎”相对仗。下联亦然。此种对句形式音韵感强。

4.单句对

有的联在本句中自对,但上下句却不相对,我们称之为单句对,如苏州月驾轩联: 在山泉清,出山泉浊; 陆居非屋,水居非舟。上联句中“在山泉清”对“出山泉浊”,却不能与“陆居非屋”相对,如结构得体,浑然一气,符合单句对的要求,自然可以为用。

5.借对

借对就是利用汉语的特殊特征,在一词语同时具备两种意义的状态下,作者在联中用的甲义,又借用它的乙义同另一词相对,如:

人近百年犹赤子; 天留二老看玄孙。

联中在用“赤子”(初生婴儿)和“玄孙”(曾孙之子)的甲义相对的同时,又借“赤”(红色)和“玄”(黑色)的乙义相对。

有的这种对仗不借语义而借语音,如: 尧天舜日舒清景; 晋水泉山映紫云。

而就上下联的语意关系上来讲,也有几类: 1.正对

所谓正对,亦叫同类对、并列式。就是上下联的内容基本相同,它们互为关联,互为补充,说明的是一个方面的意思。但二者又合谐地处在统一的意境中。如: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2.反对

所谓反对,即上下联的内容相反,或相对称,它们互相映衬,形成对照,使楹联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从而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

藕入池中,玉管通地理; 荷出水面,朱笔点天文。3.串对

所谓串对,亦叫流水对、走马对,即上下联意思相承,把一个意思分成两句话来说,上下联紧相衔接,联贯而下的联语。

一失足成千古笑; 再回头是百年身。

《楹联》教案五----常见的对联修辞手法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掌握对联的特点。

2、重点学习常见的对联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常见的对联修辞手法的学习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对联是中国独有的一种文学体裁,它发源于唐代的律诗。因为律诗的颔联和颈联是讲究对仗的,那时人们往往就单独地把这两联拿出来创作,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之情。这种文字游戏人们觉得很有趣,于是对联就发展起来了,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今天我们就继续探讨一下有关对联的知识。

(二)探讨学习

一、比喻法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子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是一副对仗工整、形象鲜明的好联。它用来比喻一些没有真才实学、夸夸其谈的人,生动而贴切。这样的比喻手法,就是用一个为人们所熟悉的事物或现象,从而显示这种事物的性质,启发人们去思考。或者是把一些较为抽象的名词概念,变成为具体的形象去感染人。

二、人格化

不但诗歌、漫画有这种表现手法,对联也有。且举其中的一例:“烛向灯云:靠汝遮光作门面;锣对鼓曰:亏侬空腹受拳头。”这是在封建制度下,某地元宵节的一副民间的庆灯对联。烛、灯、锣、鼓,都是常见物,但经此摆布,似是人们的一席对话。烛燃着发光,毕竟是在灯里面,但只有依傍灯笼作门面,才吸引人“欣赏”;而鼓则诉说因腹空遭受拳头之苦。彼此处境不同,感受各异。而着一席对话的内容,恰好体现出当时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把某些自然现象,或者是没有生命力的东西,表现为有生命的人的言语或动作,从而使之形象化,去感染人,这就是“人格化”的特征。当然,一定手法的表现,要根据一定显示生活的需要,根据一定主题与构思的需要,不宜随便乱用,以免弄巧成拙。

三、问答法

由于对联有着排偶特点,上下两联之间互为相关,采取一唱一和的“问答法”,较为方便。运用这一手法,要求联词结构严密,呼应自然,从一呼一应中阐明主题思想。它的作用主要是:一方面把抽象的东西通过具体形象去表达出来;另一方面用“答”对“问”,就更便于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索,从而达到深刻显示事物本质的目的。

从前,有人通过戏台演戏中的情景,用联语把旧社会的生涯作一番对照,通俗感人,那戏台楹联是:“穷的富的,贵人贱的,睁睁眼看他怎的;歌斯舞斯,哭斯笑斯,点点头原来如斯。”又在解放前,有人替一家财神庙撰联云:“只有几文钱,你也求,他也求,给谁是好?不作半点事,朝来拜,夜来拜,使我为难。”通过这样一问一答,一针见血地揭露了那些财迷心窍者的丑恶面目。

这种“问答法”,不但反映在阶级矛盾上面,而且还反映在描写自然景物上面。杭州飞来峰有一副对联:“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江西省石钏山坡仙楼有一副对联:“岭上梅子熟未?座中木樨香乎?”这两联同上述两联不同的,就是上下两句都是问,答案是通过游人的感受中找寻,更为有味。

四、衬托法 对联写作的衬托法,通常有两种。一是侧面衬托;一是反面衬托。所谓侧面衬托,对主题不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旁边的有关事物显示出来,使主题思想含蓄,引人寻味。民族英雄郑成功祠有一副对联:“东海望澎台,风景不殊,举目有河山之异;南天留祠宇,雄图虽渺,称名则妇孺皆知。”作者并不正面叙述郑成功当年如何反抗侵略,如何收复台湾的事迹,只是用“澎台风景”作示意,接着以“不殊”和“之异”作对立面,衬托上句。这样,人们很自然地联想到这位民族英雄当年的光辉伟绩来。

五、对比法

事物的好与坏,是事物矛盾的两个对立面,这是客观存在的。但要使人们取得正确的认识,或加深人们的认识,就要突出事物之间的矛盾所在。这样,就最好是运用“对比法”。俗话,“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即此道理。运用“对比法”来写对联,亦算常见。例如郭老少年时戏对“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他年攀桂,登月宫必定有我。”不同的时代,将有不同的作为。这个“对比法”,形象鲜明,词意概括。

六、集句法

集句,是对联写作的手法之一。古今以来,集句成联的范围很广,如集诗句、词句、贴句、俗语、成语、格言等等。在古代对联中,集句联占着很大的分量,这里,只略举数例。

好雨好山兼好客;宜烟宜雨复宜晴。

这是用于广东惠州西湖晴雨亭的对联,都是集自唐句。既切合亭名,又适宜于描绘亭榭风光。有些集句联,不是完全集自原句,而是带有借意性质的。有人撰江西省九江瑟瑟亭联:“灯影幢幢,凄绝暗风吹夜雨;获花瑟瑟,魂销明月绕船时。”上联是采自唐代元稹诗句中词意,概括诗人听到白居易被贬谪时的心情;下联是采自白居易《瑟瑟行》诗句中的词癔,描述白居易送客浔阳江头听得瑟瑟声那时的景象。而九江的瑟瑟亭正是后人为追记此古迹而建,自然显得贴切。

郭老曾摘取毛泽东同志词句成联:“江山如此多娇;风景这边独好。”上联为《沁园春·雪》词句,下联为《清平乐·会昌》词句。不但对仗工整,意境亦清新。读后,爱国主义热情油然而生,使人充满了信心和力量。

赏析徽州楹联 篇3

——以言志联为例

言志联,是指表述自己志向的对联,一般是为自己所撰,表达自己对待工作、学习、生活的态度及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它不但应用广泛,而且可以抒发感情,表达志趣,宣扬道德规范,富有教育意义。它是联苑中的奇葩,其寓意隽永,抒发抱负,展示志向,耐人寻味。徽州人不仅仅是以经商闻名遐迩,他们在做学问上造诣也很高,文人墨客经常用这些言志联来自勉和陶冶情操。可以说,言志联又是一部徽州抒发抱负的“自勉书”。

一)歌颂美好品德

诗文中常用一些植物、动物作为意象来表达作者的情怀,古徽州文人也深受其影响,用这些意象来歌颂美好的品德,达到托物言志的效果,其意蕴耐人寻味。明清时期徽州西递楹联就有这样的特点。

1)世间清品至兰极

贤者虚怀与竹同

只有文人有这份雅致,以“兰”和“竹”为意象,兰花的香气很淡,很清新,人的品性如兰花一样清雅质朴,而竹里面是空的,贤人的心胸像竹一样可以容纳事物。即虚怀若竹,清气若兰。这幅言志联道出了一些文人的心声,表达了他们高洁的情志。现在某些单位用此联来鼓励员工树立美好的品格,要公正执法,廉洁生威,这样才能为民造福。

2)襟怀旷达云中鹤

品德清高崖上松

自古文人喜爱“鹤”与“松”,“鹤”道教传说中不可或缺的吉祥神鸟,鹤是古典文学动物意象中具有广泛象征意义的君子比德之物,它的惊人叫声象征君子的杰出才华,它的洁白羽毛象征君子的洁净人格,它的生活习性象征君子孤傲不群的生活方式,它的高飞表达了君子高飞远遁的愿望和追求自由的人生理想。而松是中国古典文学植物意象,它在一定具体情境中也是文人君子的比德之物,松为“岁寒三友”之一,寿命最长,品性坚韧,格调高古,于平淡中见其高洁。陈毅将军曾有“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之名诗,解读“松”。将“鹤”与“松”对起来,一动一静,描绘了一幅清雅淡泊的画面,其歌颂的豁达清高的品德真是令人仰止啊!还有一幅也是以“鹤”“松”为意象与其相似的楹联:“松性淡逾古,鹤情高不群。”

二)表达闲情逸致

1)迎送远近通达道

进退迟速遊逍遥

这是古时一家车马店所贴的妙联,每字都有“辶”旁,写出了行业特点,内容与车马店紧密相关,颇见巧思,水平甚高。此联于清康熙年间,为西递桃李园主人所借用,这位主人是位教书的文人,这副对联恰是表达主人自己闲情逸致的情趣,“通达”“逍遥”也指出主人热爱自由不被束缚的性情。其特点在于:这是一个“走”字联。该联的上下两联都是采用“走”字部的字,采用这种特殊的书写形式

是为了突出其中的中心思想:自在逍遥。这种同旁联的优点在于利用汉字结构特点,以形取胜,形象性强,富有美感,引人注目,直观从字形可判断出其中所表达的意思,对仗工整,别具一格。

2)陶公容膝乐天命

刘子作铭惟得馨

此联中“陶公”指晋代隐士陶渊明;容膝,意为室小只能放得下双膝。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有“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之句。“刘子”指唐代文学家刘禹锡,他的《陋室铭》中有“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之句。此联化用陶刘的诗句来自我勉励,在狭小的空间里仍能“乐天命”,在恶劣的环境下依然可“惟得馨”,作者亦向陶刘学习,坦然面对现实,表达了一种乐观向上的情怀。

三)为人处世的人生观

古徽州的西递、宏村一批达官贵人是由于祖辈经商发达,给自己创造了好的读书条件,他们发奋读书,在人生道路上有着自己独特的体会,到晚年养尊处优,将自己为人处世的经验以简明扼要的楹联形式表达出来,给后人以借鉴。

1)静者心多妙

飘然思不群

这幅对联上联出自杜甫《寄张十二山人彪三十韵》:“静者心多妙,先生艺绝伦;草书何太古,诗兴不无神。”

下联出自杜甫《春日忆李白》:“门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此联意为:静者心中净无杂尘,才可能精思熟虑;只有对人世名利抱着超脱不拘的态度,才可能独立不倚,思虑不凡,出类拔萃。这

种超然脱俗的处世观值得我们去学习,在当今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地社会,我们有时候总浮躁的过着生活,精神上的压力很大,这幅对联提醒我们要静下心来,才能有奇思妙想,培养心境很重要。当我们处于烦躁不安时,不妨静一静,将心绳放松,这样可能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遇事虚怀观一是

与人和气誉群言

对联中“虚怀”,胸襟宽大,虚心谦退。即虚怀若谷,其出自先秦·李耳《老子》:“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颇有道家想内涵;而“和气”,和蔼可亲之意,符合儒家以和为贵之风范。此联意为:处理问题能虚怀若谷,才是正确的态度;待人接物和蔼可亲才能得到大家的赞赏。

上下联之意儒道结合,不仅展示主人广阔的胸襟,也透露出作者不拘一格的处世态度。这样的处世道理在当今社会也是很受用的。

3)让人上人,抑我益我有酒吃酒,读诗学诗

楹联书画总结 篇4

中华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传统给我们炎黄子孙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它犹如一座取之不尽的宝藏,积淀着智慧结晶,映射着理性光辉。优秀的楹联更如灿烂的星辰,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正是为了给处在记忆黄金期和人格形成期的孩子们,撒下最好的养料,播下最好的种子,以加强优秀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和道德素质,为孩子们打下做人的基础,我们中心庄小学开展了欣赏和学写楹联的实验活动。经过几年来的实验,收到了可喜的成效。现将实验工作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学习宣传、提高认识、形成共识。

楹联事业是一个刚刚起步方兴未艾的事业,缺少现成的经验,尤其在小学开展此项活动,这就需要我们必须用敢想来开出一条新路,为了让所有参加实验的教师、学生以及广大家长能够了解此活动的内容和意义,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宣传发动工作。

首先,我们在全体教师中通过会议和专题研究的形式,向教师宣传楹联活动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特别是对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人文精神,打好做人底子等方面的巨大作用。其间我们请了天津和塘沽有名楹联作家来校指导工作,专家对我们进行了细致的指点,更给予了我们莫大的鼓励,使全体教师认识到这项活动不仅仅是班主任和语文教师的事,更是我们全体教师应尽的职责,从而形成了全校教师人人参与实验、个个想方设法、处处诵读学写楹联的氛围。

其次,为了调动广大学生学习楹联的兴趣,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和教育活动。通过开辟黑板报、开设“红领

巾楹联诵读”专栏,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活动,使学生在趣味盎然中走进楹联诗文博大精深的绚烂世界。

再次,除了利用好校内资源,我们还利用家长会等机会与家长进行了很好的沟通,尽量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只有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才能形成校内外的合力,才能促进活动卓有成效地开展下去。我们向家长印发了《请您了解我校特色》、并在家长会上做了专题宣传,征求了家长的意见,并对家长提出的疑义进行了专门的解释,借此机会向家长推荐了“中心庄小学”网站,印发了《楹联大家写》自编专题小报,让广大家长切身感受到楹联活动的无限魅力。家长们从学校的宣传举动和孩子们的表现中,感受到了楹联活动的意义和价值,纷纷表示支持学校开展的这项活动。

全校学生一直坚持开展“诵楹联,学先贤,做有内涵的接班人”的活动。在班级内通过语文活动课广泛开展楹联记诵活动,激发了同学们对楹联的兴趣,扩大了知识面、积累了文化素材,丛中发现了许多有价值的东西。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此活动成为学校一道最亮的风景。

二、制定方案、健全组织、全员参与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楹联艺术要在学校发展、繁荣,必须有一个宏伟的长远目标,目标的实现往往需要的时间较长,因此,需要分解为阶段性规划,分段逐步实施落实,以保证长远目标的实现。为了使楹联工作顺利进行,学校成立了活动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中层领导和部分教师代表为组员。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方案,组织、安排和协调各项工作和活动。并定期召开研讨会或座谈会,了解活动开展的情况,解决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总结楹联活动好的做法,并在全校进行推广。

每年开学初,我们就着手制定楹联活动方案,对活动进行总体的规划和设计,使活动一开始就步入正轨。为了将活

动扎实有效地开展下去,我们还制定了学期的工作计划。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为各个年级制定目标,低中年级以记诵楹联为主,考虑到低中年级学生特点,我们把楹联知识编成歌谣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高年级开始学写楹联。各个班级按照学校的要求,制定了班级实施计划。通过层层分解,把楹联活动真正落到了实处。

为了形成全校性的学习热潮,形成良好的氛围,我们要求所有的教师都要积极参与和投入。在各个规定的时间段里,各科教师也都自觉地在班主任教师的统一协调下,有条不紊地组织、指导学生开展楹联活动。同时,广大家长也对此项活动予以大力支持,指导和督促子女在家庭中继续进行着诵读和学写活动。

三、认真实践、不断创新、探索规律

我们的楹联活动在上级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在区教科室的直接指导和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加上广大家长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大胆创新,让“楹联”这一华夏精髓真正沁入每个孩子的心田。

(一)、奠定基础,认真培训教师

学习研究楹联艺术,必须弄懂楹联的基本理论、创作技巧、平仄格律等,这些可以视为内功。而学习了解研究掌握文学、诗词、书法、绘画、音乐等文艺门类以及政治、经济、宗教、哲学等,也是学习楹联不可或缺的外功。为了开展楹联活动,我们首先培训教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时间有保障:坚持每双周二下午3:00---5:00,组织教师学习楹联写作知识和向学生讲授的方法,听专题讲座,每单周二要求教师利用学校订阅的各种楹联书籍自学楹联知识。二是形式多样化:形式上主要采取自学与集中学相结合。三是交流沟通促效果:每个教师每月必须写学习笔记,教研组每月组织一次探讨会,并指定教师做楹联讲授课,通过互评课及教

师之间的经验介绍,使得教师们的楹联教学能力稳步提高,同时也进一步激发了教师们的工作热情,把楹联活动一次又一次推向高潮。

(二)、保证时间,养成学习习惯

学校规定每天晨读前十分钟、每节课预备铃后的两分钟、午间活动等时间是各班进行楹联诵读活动的时间。每天一联,课前一诵都给了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与熏陶。同时要求学生回家后也要抽一定的时间进行诵读写作。有的教师还利用班队活动或综合实践活动时间,集中开展楹联诵读和写作指导、在保证时间的同时让学生在诵读中恢复平静的心,集中思想进入学习状态。

(三)、方法多样,提高学生兴趣

几年来楹联活动使我们深刻体会到:抓好活动领导重视是前提,老师参与是基础,调动学生积极性是关键,我们采取多种方式开展楹联活动。

1、在体验乐趣中进行学习。

儿童在对楹联是陌生的。由于知识水平和基础有限,学生常常因为不理解或难体会,给学习带来了障碍,如果教师不能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方法,学生往往会失去最初的兴趣,从而导致学习兴趣的下降。我们就利用了孩子们都爱表现这一特点,让他们来当老师去教大家读楹联。然后还把他们分成了小组,在组内轮流当老师,带着其他同学诵读,评一评谁读得最好,谁记得最多,谁写的最符合标准。每一小组评出最优秀的一名作为当天的小组长。孩子们在其中尝到了成功的乐趣,学会了与人合作,更有一些孩子为了能当小组长,每天回家都要学习楹联知识,这份自主学习的劲儿也着实让人赞赏。

2、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进行学习。

楹联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十分枯燥的事情,为了让活动真正成为学生的最爱,始终使孩子们保持着热情。我们不断创新,定期在校、班中开展一些生动活泼的活动,根据主题要求组织学生开展了“你读我写楹联”的活动,举行“小小擂台赛”、开办“楹联大考场”、参与“每周征联”、“节假日征联”等活动,每周比一比、赛一赛,根据学生活动情况月末评选“楹联学习之星”,“楹联记诵之星” “楹联写作之星”。

一张张精美、童趣盎然的粘贴画是孩子们爱不释手的“艺术品”,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开展“自制楹联配画活动”,并且与美术课整合,让教师利用美术课评析孩子作品,对于优秀作品我们定期进行展览并予以奖励。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校在每年春节到来之际,组织师生为村民书写春联,其中许多都是“书芽文学社”的自创作品,这些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3、在真诚热情的评价中进行活动。

教育评价是一种过程,是发现学生学了什么和所学的东西具有的价值。它是真诚的、是热情的、是鼓励性的、是给学生以力量和信心的。这种评价同样也可以运用在楹联活动中,老师给学生真诚、热情的评价。楹联课上从“老师相信你能背出来”,“没事的,试试看”的话语中,许多学生忘记了害怕,从鼓励中,许多学生也敢于挑战对方。为了能把楹联活动深入开展,并取得实效,我们要求班主任为每位学生都建立了一份楹联学习档案,档案上的一颗颗五角星就是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足迹。浓郁的氛围、成功的喜悦使我们的孩子变得更聪明,更懂事,更具书生意气。

4、开展楹联活动,注意几层关系:

(1)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基础,提出不同的要求,做到保底不封顶,即所有学生一学期

中必须完成规定诵读数量和写作数量,学有余力的学生则鼓励多背、多写,并把基础好的同学组织在一起成立“中心庄小学春芽联苑”并利用双休日的时间定进行培训、创作楹联。同学之间还建立了互帮小组,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2)注意教师之间的协调。即一个班级的楹联活动由班主任教师总负责,并协调其他任课教师按班级计划指导活动,以形成合力,并与家长加强沟通,共同努力,把活动推向家庭、推向社会。

(3)注意学习与运用之间的关系。“学以致用,学贵为用。”学生学习和积累了大量的楹联,如果能在生活和学习实践中适当运用,则不但能激发兴趣,而且能促进学生的理解和积累,还能使学生享受到其中的乐趣,对活动将产生很好的影响和促进。

四、传统之花四季绽放

陈氏祠堂楹联 篇5

荫子佑孙名门望族遍五洲

乔木千枝原一本 长江万脉归同源

至孝敦宗天下泰 笃亲睦族万世昌

卧元龙之楼,耿耿济时伟略

读孔璋之檄,岩岩经国文章

尧咨母训子以仁,声随杖下

安节妻分财不吝,时号堂前

孝友景先贤,难弟难兄,恍见德星长聚

祠堂临古渡,群昭群穆,共分明月无边

上下三千年名门皇皇同族同宗同光古

纵横五大洲旺族泱泱共源共根共晖今

下面是全国各地一些陈氏祠堂楹联的集锦,都有标注了出处,仅供联友参考:

张楚开纪元(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曾建国号张楚)

文佳第一人(唐朝农民起义女首领陈硕真,曾号文佳皇帝)

同安出英豪(清末抗英将领陈化成,福建省同安人)

集美献爱心(近代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福建省集美人)

苏城世泽

四勿家声 陈氏宗祠“四勿堂”堂联

绳其祖式

贻厥孙谋 台湾省金门县陈氏家庙联

三君翊汉光乔梓

三阮扶唐驾竹林 陈姓宗祠颍川堂联

派衍侯卿似续远

祖安磐石燕诒长 福建省平和县磐石乡陈氏宗祠联

九重天上旌书贵

千古人间义字香 江苏江州义门陈氏联

振兴中华,苏城世泽

源远流长,四勿家声 陈氏宗祠新编“四勿堂”堂联

数十世避乱侨居,凤粤发祥,羡者蕃,肯构肯堂,黎阁家声光自晋

三百年创业重统,莺迁衍庆,喜此日,美轮美奂,棠江庙貌著维新

福建省福安县甘棠堡陈氏宗祠联

义聚三千余人,世间第一

居同五百多载,天下无双 江州义门陈氏宗祠联

箕裘全子,袍笏文孙,颍川郡凤毛世胄

南国旌旄,东宫衣钵,李唐时虎拜龙庭 台湾台北市全台陈氏宗祠联

耕读传家世亨名姓千载人民荣誉

忠义之门礼受唐宋两朝皇帝御封 陈排湾宗祠联

坐丹山或松或柏,万叶千枝不外本根所出

观剑水是泾是渭,上流下递总由原绪而分

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樟湖镇樟湖坂(原名漳湖坂)陈氏宗祠联

宰揭仕深,祖泽培基数百载

楹联 篇6

纵怀华事当春去;畅足清游载月归。(集鲁峻碑字)

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

青山有色花含笑;绿水无声鸟作歌。

苦心未必天终负;辣手须妨人不堪。

若能杯水如名淡;应信村茶比酒香。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其书莫废文明道;不爵而尊礼卫身。(集争坐位帖字)

林花经雨香犹在;芳草留人意自闲。(集宋诗句)

林间虚室足觞咏;山外清流无古今。(集兰亭序字)

林罅忽明知月上;竹梢微响觉风来。(集宋诗句)

松下琴书晴亦润;竹西窗户晚犹明。

松竹节操溪澄性;山展屏风花夹篱。(集唐诗句)

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

松间明月常如此;身外浮云何足论。(集唐诗句)

松涛在耳声弥静;山月照人清不寒。(集怀仁圣教序字)

松窗翠绕凌云久;兰畹香清得露多。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范文澜)

枫叶荻花秋瑟瑟;浴凫飞鹭晚悠悠。(集唐诗句)

直上青云揽日月;欲倾东海洗乾坤。

事业成于志所向;生机得在气之先。

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奇石尽含千古秀;春光欲上万年枝。

奇石尽含千古秀;桂花香动万山秋。

雨余窗竹图书润;风过瓶梅笔砚香。

雨醒诗梦来樵叶;风载书声出藕花。(徐渭)

齿牙吐慧艳如雪;肝胆照人清若秋。

非名山不留仙住;是真佛只说家常。

非关因果方为善;不计科名始读书

明月不离光宅寺;清风常渡出山钟。(集怀仁圣教序字)

明月清风深有味;左图右史交相辉。(集醴泉铭字)

明月超然怀远鉴;绪风和处觉春生。(集王居士砖塔铭字)

国臻画意诗情际;春在人心物性间。

图史芬芳闲领味;云烟共养静怡神。

呼吸湖光饮山渌;卷藏天禄包石渠。

岩前炼石云为质;槛外流泉月有声。(集醴泉铭字)

垂竿可泛北溟钓;挂笏看度南山云。

和平峻望中书令;典则高文太史公。(集西岳华山碑字)

知足一生得自在;静观万类无人为。(集兰亭序字)

知足是人生一乐;无为得天地自然。(集兰亭序字)

侧身天地更怀古;独立苍茫自咏诗。(集杜甫句)

舍南舍北皆春水;他席他乡送客怀。(集唐诗句)

金简文成三箧秘;紫泥书卷五云多。(刘墉)

受欺貌誉宁知己;获益讥弹赖雅人。(金埴)

周鼎汤盘见蝌蚪;深山大泽生龙蛇。(集黄庭坚句)

追摹古人得真趣;别出心意成一家。

追随永日情殊畅;坐领春风气不群。(集兰亭序字)

鱼龙寂寞秋江冷;碧水春风野外春。

夜静斗横谈剑处;春深花饶读书庐。

放水流长观其曲;为文气盛集于虚。(集兰亭序字)

放鹤去寻三岛客;任人来看四时花。(集唐诗句)

法雨慈云窥色相;清池明月露禅心。(集怀仁圣教序字)

沽酒近交乡父老;解衣平揖汉公卿。(汪剑潭)

泼墨为山皆有意;看云出岫本无心。

学力无边勤是舵;人生有道德为邻。

学以精神通广大;家从清健足平安。(集东方朔像赞字)

学向多自虚心得;风物长宜放眼量。

学浅自知能事少;礼疏常觉慢人多。

学能通达知真趣;心以和平得坦途。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

空不到空方是禅;画如无画即成佛。

宜今宜古宜风雅;半耕半读半经廛。

官如草木我如土;舌有风雷闭有神。(梁同书集苏轼句)

帘外微风斜燕影;水径疏竹近人家。

泽以长流乃称远;山因直上而成高。(集秦绎山碑字)

诗人司空廿四品;书临大令十三行。(王文治)

诗兴作者多丽藻;斋心如水自澄澜。

诗兴春风劲草木;书成快剑砍龙蛇。

诗成锦绣开胸臆;论极冰霜绕齿牙。

诗成掷笔仰天笑;酒酣拔剑斫地歌。

诗赋于光风霁月;琴操在流水知音。

居身不使白玉玷;洁志直与青云齐。(祁隽藻)

弦上深知流水意;笔端真有造化炉。

细雨随心苏草木;艳阳着意染河山。

经行草色侵草软;作伴梅花到酒边。(赵之谦)

春风无意管杨柳;晴日有心烘杏花。(祁隽藻)

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

春归花外燕组织;雨洗林间翠欲流。(集圣教序字)

春随香草千年艳;人与梅花一样清。(徐霞客)

城隅绿水明秋日;江上诗情为晚霞。(集唐诗句)

茶雨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持身勿使白壁玷;立志直与青去齐。

持身每戒珠弹雀;养气要如刀解牛。

相知当不在形迹;修己岂可殊初终。(集兰亭序字)

柳枝水洒一溪月;豆子雨开千嶂烟。

柳带朝烟桃献寿;花含宿露鸟鸣春。

要除烦恼先成佛;各有来因莫羡人。

轻鸥白鹭定吾友;绿竹高松无俗尘。(梁同书集宋诗句)

临水人家茅盖屋;向阳鱼舍网张门。

临窗喜见山岚色;听雨常怀垄亩青。

竖直背梁立定脚;拓开眼界放平心。

将合万类为一己;每以内观当外游。(集兰亭序字)

畏友恨难终日对;异书喜有故人藏。(集争坐位帖字)

是何意态雄且杰;不露文章世已惊。

星河界里星河转;日月楼中日月长。(马一浮)

品若梅花香在骨;人如秋水玉为神。

骨气乃有老松格;神妙直到秋毫巅。(祁隽藻)

看花临水心无事;啸志歌怀意自如。

看镜已成双白鬓;名山踏破几青鞋。(集陆游句)

种树乐培佳子弟;拥书权拜小诸侯。(沉德潜)

秋水才添四五尺;绿阴相间两三家。

秋花锦石谁能数;高栋层轩已自凉。(沈曾植)

信之为言有诸己;文亦不外生于情。(集兰亭序字)

倾壶待客花开后;出竹吟诗月上初。(集唐诗句)律己何妨真面目;待人总要大肚皮。

独汲寒泉鸣细绠;静听漏鼓下高城。(曾国藩)

独抱琵琶寻旧曲;数教鹦鹉念新诗。(集词句)

胜地花开香雪海;妙林经说大罗天。(集怀仁圣教序字)

亭外一兰领群竹;林间曲水会诸山。(集兰亭序字)

亭间流水自今古;竹外春山时有无。(集兰亭序字)

庭小有竹春常在;山静无人水自流。

庭下已生书带草;袖中知有钱塘湖。

闻得书香心自悦;深于画理品能高。

养气不动真豪杰;居心无物转光明。(于右任)

养成大拙方为巧;学到如愚才是纯。

养成心性方能静;实用人才为至公。(祁隽藻)

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曾国藩)

养病只求心气爽;著书都为稻粱谋。

恬然清行同南部;积有文才是左思。(集争坐位帖字)

染指何妨因涤砚;折腰不惜为浇花。

室人名花樽人酒;门无俗客案无尘。

室有芝兰气味别;胸无城府天地宽。

室因抱水随其曲;竹为观山不放长。(集兰亭序字)

室临春水幽怀朗;坐对贤人躁气无。(集兰亭序字)

室临春水秋还朗;坐对贤人躁气无。(集兰亭)

除却诗书何所癖;独于山水不能廉。(鄂文瑞)

架上有书随我读;壶中无酒任它空。

屋堪容膝何妨小;事可修身莫等闲。

昼泥琴声夜泥书;醉闻花气睡闻莺。

眉宇之间见风雅;笑谈与世殊臼科。(梁同书集黄庭坚句)

盈手水光寒不湿;入帘在气梦难忘。

蚤涤瓦壶沽卯酒;晚磨眉墨写辛词。

幽圃落花多掩径;短篱疏菊不遮山。

珠林墨妙三唐字;金匮文高二汉风。(集怀仁圣教序字)

栽竹尽成双凤尾;种松皆作老龙鳞。

莫对青山谈世事;休将文字占时名。

莫忧世事兼身事;却道新花胜旧花。(集韩愈句)

莫放春秋佳日过;最难风雨故人来。(孙星衍)

莫思身外无益事;须读人间有用书。

荷气竹风宜永日;花光楼影倒晴天。

荷香半亩承朝露;柳色一堤向晚霜。

莺啼暖树莺啼序;鹊报新春鹊踏枝。

菰蒲放鸭空滩雨;杨柳骑牛隔浦烟。

桂子飘香花弄影;莲池浸玉月涵秋。

校书长爱阶前月;品画微闻座右香。(集争坐位帖字)

桃影横窗知月上;花香入室觉春来。

顾视清高气深稳;文章彪炳光陆离。(集唐诗句)

较量人世无穷乐;罗列生平未见书。

笔下留有余地步;胸中养无限天机。

笔老诗新疑有物;水清石瘦亦能奇。(集苏轼句)

笔健乍临新获帖;手生重理旧弹琴。(林则徐)

修己可知有乐地;作文自合舍陈言。(集兰亭序字)

修身岂为名传世;作事惟思利及人。(集争坐位帖字)

修和群品先咸苦;管领春风日亦长。(集兰亭序字)

胸中已无少年事;门外犹多长者车。(梁同书集黄庭坚句)

胸中新滋三都赋;笔底烟霞五岳云。

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

鸳戏清流花烂漫;鱼游碧水燕逍遥。

高人自与山有素;老可能为竹写真。

高山流水诗千首;明峡清风酒一船。

座揽清辉万川月;胸含和气四时春。(集怀仁圣教序字)

旁罗米家书画船;博搜赵氏金石录。(毕沅)

凌霄羽毛原无力;坠地金石自有声。

烟霞尽入新诗卷;山水遥开古画图。

酒杯在手六国印;花雾上身一品衣。

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流水白云常自在;金风玉露一相逢。(集词句)

流水永无风浪作;春情时以管弦和。(集兰亭序字)

流水情文曲有致;至人怀抱和无同。(集兰亭序字)

流水断桥芳草路;澹云微雨养花天。

涧雪压多松偃蹇;岩泉滴久石玲珑。

浣溪石上窥明月;向日楼中吹落梅。(集李白句)

家无山住因藏画;天与人闲只种花。

家有藏书日可读;学慎始习功在初。

家酝满瓶书满架;山花如绣草如茵。(集唐诗句)

案头贝叶原无字;座上昙花别有春。

读书已过五千卷;此墨足支三十年。(袁枚)

读书写字种花草;听雨观云品酒茶。

读书当观其气象;交游求益于身心。

读书临帖我所乐;抱瓮灌花心自闲。

读画校碑无俗情;吉金乐石有真好。

课子课孙先课己;成仙成佛且成人。

课茶声细炉中雨;种墨香生纸上烟。

袍笏呼来先拜石;管弦麾去独听松。(翁方纲)

随时静录古今事;尽日放怀天地间。(集兰亭序字)

随所遇时将静悟;老于文者不陈言。(集兰亭序字)

随群流观及盛事;欣乐岁述古初言。(集兰亭序字)

桑梓不叨门第阴;华夷曾问起居安。(沈葆桢)

留得铭词篆山石;相于仙侣集江亭。(何绍基)

绿水映霞红胜锦;远山凝黛淡如烟。

绿杨堤外晚风细;红杏枝头晓露浓。

绿染东风看柳絮;红沾春雨问桃花。

绿野有添皆画韵;红灯无处不书声。

能论佛法先无我;解说儒书尚有人。

能受苦方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梁同书)

能穿星斗挂胸次;却掬山泉流笔端。

黄昏花影二分月;细雨春林一半烟。(集怀仁圣教序字)

梅花万树鼻世界;茅屋三间心太平。

梅含白雪诗无字;柳绽青丝画有声。

梅横画阁有寒艳;雪照书窗生夜明。

掩卷古今都在眼;拥衾寒暖不关情。

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

雪点梅花轻作画;风摇竹叶漫吟诗。

雪舞长空开瑞景;寒凝大地蕴春华。

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

虚竹幽兰生静气;和风朗月喻天怀。(集兰亭序字)

虚怀视水人咸悟;和气为春天与游。(集兰亭序字)

常爱此中多胜事;更于何处学忘机。(集唐诗句)

眼明小阁浮烟翠;身在荷香水影中。

眼界高时无物碍;心源开处有波涛。

眼前沧海难为水;身到蓬莱即是仙。

野树穿花月在涧;清风拂座竹环门。

野烟千叠石在水;渔唱一声人过桥。

遇事虚怀观一是;与人和气察群言。(集兰亭序字)

崇山有阁千秋画;流水无弦万古琴。

崇兰清咏怀贤契;修竹欣现长茂林。(集兰亭序字)

崇竹幽兰生静趣;和风朗日喻天杯。

遇事虚怀观一是;待人和气听群言。

梨云满地不见月;松涛半山疑为风。

敏则有功公则说;淡而不厌简而文。(集四书句)

得山水乐寄怀抱;于古今文观异同。(集兰亭序字)

得好友来如对月;有奇书读胜看花。

得趣在形骸以外;娱怀于天地之初。(集兰亭序字)

欲论古来兴废事;须平自己是非心。

欲作兰台快哉赋;最爱灵隐飞来孤。

欲知世味须尝胆;不识人情只看花

欲放红桃含宿露;才黄绿柳带朝烟。

欲除烦恼须无我;历尽艰难好作人。(俞樾)

彩毫闲试金壶墨;青案时看玉字书。(邓石如)

脱俗书成一家法;写生卷有四时春。(集多宝塔碑字)

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

道艺工于写华柳;秀灵时或载渊鱼。(集石鼓文字)

遂心唯有看山好;涉世深知寡过难。(林纾)

情文俯仰怀迁固;述作风流契老彭。(集兰亭序字)

情词超迈高常侍;书法清圆赵集贤。(集玄秘塔字)

情寄古怀同竹静;品殊群类契兰修。(集兰亭序字)

情挚能交知己友,心清好读等身书。

清风无私雅自爱;修竹有节长呼君。

清风有信随兰得;激水为湍抱竹流。(集兰亭序字)

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王夫之)

清风明月不论价;红树青山合有诗。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

清风明月谁供养;红树青山我主持。

清而不矫心无滓;俭以为节家之肥。(集东方朔像赞字)

清华词作云霞彩;典重文成金石声。(集怀仁圣教序字)

清时盛治人同仰;名世高文众所师。(集争坐位帖字)

清言每不及世事;静坐可以修长生。(集兰亭序字)

清诗不敢私囊箧;明月傥肯留庭隅。

清秋高举鸿毛弱;穹宇云扬凤羽张。

清流笛韵微添醉;翠阁花香勤着书。

清潭三尺竹如意;宴坐一枝松养和。(梁同书)

渔艇到门青涨满;书堂归路晚山晴。

淡如秋水闲中味;和似春风静后功。

深山大泽龙蛇远;古木苍藤日月昏。

深林闲数新添竹;残烛贪看未见书。(集宋诗句)

上一篇:香草不是笨小孩学生读书笔记下一篇:小学生学雷锋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