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商事仲裁申请书

2024-08-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民商事仲裁申请书(精选9篇)

民商事仲裁申请书 篇1

住所:日本国广岛县福山市箕冲町127番地4

法定代表人:向井康雄,社长

委托代理人:黄文灿,海南瑞来律师事务所律师

通讯地址:海南省海口市玉沙路5号国贸中心26层A座

电话:xxx

传真:xxx

电子邮件:xxxx

申请人乙:千石商事有限会社

住所:东京都文京区千石4丁目1番17号

法定代表人:水上祯男,社长

委托代理人:黄文灿,海南瑞来律师事务所律师

(联系事项同上)

被申请人甲:儋州市开发投资公司

住所:海南省儋州市那大镇东风路老市委内

法定代表人:朱发壮,总经理

被申请人乙:香港新达海产公司

住所:香港九龙尖沙嘴梳士巴利道3号

法定代表人:杨纪国,总经理

申请仲裁所依据的协议:

根据申请人与被申请人与被申请人于1992年10月28日签订的《中日合资海南福东海食品有限公司合同书》第四十条的规定:出资者之间关于合资公司的决定、合同书、章程的解释或履行出现纠纷时,由董事会协商,必须努力解决。协议(应为“协商”,申请人注)无法调解,可以请求仲裁。在中国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对外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

仲裁请求:

1、解除申请人与被申请人签订的合资经营合同;

2、解散海南福东海食品有限公司并依法进行清算;

3、裁决被申请人甲承担因其拒绝解散合资公司给申请人造成的投资权益损失50万元;

4、裁决被申请人甲承担申请人的律师费28万元,全部承担本案的仲裁费用。

事实与理由:

民商事仲裁申请书 篇2

一、民商事仲裁中的第三人

( 一) 第三人的界定

对于仲裁第三人的概念, 目前并没有统一的界定, 一般情况下, 将仲裁第三人当看做是与仲裁协议当事人之间没有继受关系、原始缔约、其他方式存在仲裁协议的人, 也就是说, 第三人和仲裁协议当事人之间没有任何形式的仲裁协议。从仲裁程序使用的角度进行分析, 对于仲裁第三人的界定, 应该是仲裁协议当事人以外的人, 也就是说, 对于仲裁第三人, 是仲裁协议之外的人, 而仲裁的第三人是相对于仲裁协议的第三人, 两者是有一定差异的。在对仲裁第三人进行界定时, 首先应该对当事人和第三人进行区分, 当事人不可能成为仲裁第三人, 而仲裁第三人只能属于第三人的范畴, 仲裁第三人是独立于仲裁协议当事人之外, 但是与仲裁结果有利害关系的人, 如果第三人与仲裁当事人签订了相应的仲裁协议, 那么第三人就会成为当事人, 而不是仲裁第三人。

( 二) 第三人的分类

对于民事纠纷, 不仅局限于当事人, 一般情况下还存在当事人之外, 与纠纷事件相关, 且有权利义务关系的第三方, 因此, 对于民商事纠纷的仲裁, 必须对第三人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第三人是民商事纠纷仲裁最复杂的一个环节, 因此, 需要对民商事纠纷仲裁第三人进行详细分类。一般情况下, 民商事纠纷仲裁第三人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仲裁协议第三人, 对于这类第三人是指仲裁协议的非表面签订者, 因为合同转让的缘故, 成为仲裁当事人, 直接提起仲裁, 或者被提起仲裁; 第二种情况是仲裁程序中的第三人, 这类第三人是指被仲裁程度当事人申请参加、被仲裁庭通知、被仲裁当事人申请追加至仲裁程序的第三人;第三种情况是执行仲裁过程中的第三人, 这类第三人是在已经生效的仲裁裁决执行指向当事人之外的第三人。

( 三) 第三人制度

在我国的相关法律中规定, 民商事仲裁的受理范围仅仅局限于合同纠纷、其他财产纠纷, 并没有对仲裁中的第三人制度进行规定, 其实在世界上, 不仅是我国, 其他很多国家在仲裁法中都没有对第三人进行考虑。而在学术界, 关于民商事仲裁中, 是否建立第三人制度, 也没有明确统一的意见, 在笔者看来, 对于是否应该建立仲裁第三人制度, 应该先建立一个广泛的标准, 然后通过这个标准对仲裁第三人制度进行衡量, 判断其是否利大于弊, 从而确定是否建立仲裁第三人制度。对于仲裁, 其基本原则是独立仲裁、意思自治、一裁终局, 为了解决第三人权益和仲裁当事人权益保护问题, 在设计仲裁第三人制度时, 应该考虑如何在保证仲裁基本原则的基础上, 引入仲裁第三人制度, 以此保证仲裁的高效率和低成本。

二、国内关于仲裁第三人的理论与实践

( 一) 仲裁第三人的理论

在我国, 对于民商事仲裁第三人, 学术界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 支持设立仲裁第三人制度。其理由在于, 第三人参加仲裁活动后, 能有效地提高案件的受理效率, 节约成本, 第三人的参与便于案件事实查明, 能彻底解决纠纷, 同时还能避免相关案件分开审理而引起矛盾。诉讼和仲裁的目的相同, 只是手段不同, 在诉讼中允许第三人的存在, 那么在仲裁中, 第三人也应该为了维护自身的权益参与到仲裁中。此外, 允许第三人参与到仲裁中, 能让案件审理更加集中, 案件进程更快, 这也保证了仲裁程序的公正效率。

2. 反对仲裁中成立第三人制度。持否定态度的学者, 从仲裁的特性和优势出发, 认为不需要设立第三人制度, 其理由是, 仲裁本身的性质决定了仲裁庭的权利, 如果增加仲裁第三人制度, 就会增加仲裁的强制性, 就违背了意思自治的原则。从仲裁的基础看, 仲裁存在的基础理论就是当事人的意思自治, 在我国的法律规定中提出“当事人采用仲裁方式解决纠纷, 应当双方自愿达成仲裁协议, 没有仲裁协议, 一方申请仲裁的, 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 这就表明仲裁庭仲裁的权利实际上是来源于当事人的授权, 在仲裁过程中, 应该以仲裁协议为基础, 仲裁的事项、当事人都应该在仲裁协议范围内, 而对于第三人, 与仲裁协议双方当事人之间不存在仲裁协议, 如果仲裁协议人参与到仲裁中, 就违背了仲裁的初衷。

3. 观点评析。在我国学术界, 不管是支持仲裁第三人制度, 还是反对仲裁第三人制度, 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是对于肯定学说, 在强调仲裁第三人制度的必要性时, 摆脱不了诉讼第三人的身影, 这就缺乏有力的理论依据; 而对于否定学说, 其局限在于我国《仲裁法》的自愿原则, 没有看到《仲裁法》和《合同法》之间的互动关系, 用孤立的观点看待问题。对于这两种观点, 对我国仲裁第三人制度都有建设性意义, 对仲裁第三人制度而言, 其本质是仲裁制度和第三人制度的结合, 仲裁第三人制度之所以存在很大的争议, 其关键在于仲裁第三人制度需要兼顾仲裁制度和第三人制度, 要找出两者的平衡点。

( 二) 仲裁实践

在我国, 由于《仲裁法》中没有明确规定仲裁第三人, 因此, 在实践中, 对于不同的仲裁机构, 选择的方法不同, 有的会将第三人排除在仲裁外, 有的不会。例如在一起房屋中介合同纠纷中, 申请人A与被申请人房屋中介公司B、房屋所有人C三者签订了《房屋买卖合同》, 合同中约定, 申请人A购买房屋所有人C的房屋, A支付给C5000 元定金, 但是定金有被申请人房屋中介公司B保管。由于C没有履行合同, A向B提出退还定金的要求, 但是被B拒绝, 申请人A向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 要求B将定金退还, 但是B认为定金是A支付给C的, 因此, A又向仲裁委提出追加申请, 要求将C追加为被申请人, 对于C是否当做本案件的仲裁第三人, 仲裁庭持不同的意见, 原因在于法律并没有对此进行明确规定。

三、仲裁第三人制度的构建

( 一) 仲裁第三人的局限性

对世界各国仲裁法的相关规定进行分析, 可以看出, 仲裁的权利来源在于法律的认可和当事人的授权, 而其基础性作用的是当事人授权。对于第三人, 要想参与到仲裁程序中, 是无法通过仲裁法规定的仲裁协议进入的, 因为第三人不属于仲裁协议签订者, 无法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参与到仲裁中, 同样的, 第三人也不能依靠仲裁庭的强制性措施进入到仲裁程序中, 这样会违背了仲裁的意思自治原则。在实践中, 在已经执行的仲裁程序中, 如果第三人对安全有关键性作用, 或者认为仲裁结果会影响到自身的权利义务, 那么第三人可以向仲裁庭提出申请, 仲裁庭同意后, 第三人可以参与到仲裁程序中。当第三人通过申请参加他人的仲裁程序时, 表明第三人自愿接受仲裁, 这体现了意思自治原则, 第三人参与到仲裁程序中, 应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而不是为了维护仲裁当事人的权益, 所以在仲裁第三人制度中, 应该明确是第三人参与仲裁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

对于第三人, 由于其不是仲裁协议的签字人, 因此, 第三人在行驶权利时, 也有一定的限制, 首先第三人只有在仲裁程序启动后, 才能参与到仲裁程序中, 其次, 第三人参与仲裁时, 应该坚持“自愿申请”的原则, 第三人只有自愿向仲裁庭提出申请, 并且仲裁庭同意后, 第三人才能参与到仲裁程序中, 而第三人自愿申请也就表明第三人自愿接受仲裁的约束, 仲裁庭会对第三人与当事人一并做出裁决。

( 二) 仲裁第三人制度的设想

在仲裁实践中, 我国已经有一部分仲裁委员会在仲裁规则中明确了仲裁第三人, 这就对立法中确立仲裁第三人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经验。在笔者看来, 应该在法律中对仲裁第三人进行规定, 并在仲裁法中明确第三人可以参与到仲裁中, 同时还应该明确第三人参与仲裁的法律要件。考虑到仲裁意思自治的原则, 为防止仲裁变成诉讼, 应该将意思自治限制在制度设计中, 即在仲裁第三人制度中规定, 第三人只有在自愿参与到仲裁程序中, 才能受到仲裁第三人制度的约束。在确立仲裁第三人制度时, 还应该注意, 不能将第三人案件与当事人案件分割开来, 因为将两者分来后, 就会极大的加大案件受理难度, 甚至会造成极大的损失, 同时将两者分开后, 还有可能引起仲裁委员会之间的相互矛盾, 从而对裁决结果造成影响, 因此, 在仲裁过程中, 仲裁庭应该明确将情况告知当事人与第三人, 保证都是自愿参与到仲裁程序中, 从而一次性做出裁决。

四、总结

在我国仲裁制度的成立时间还比较短, 不管是普通公民还是法人, 亦或是其他组织, 都不太了解仲裁和诉讼的区分, 对于民商事仲裁中的第三人, 也不太熟悉, 但是由于第三人对案件处理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 在民商事仲裁过程中, 必须对第三人进行全面考虑, 从而为第三人的权益提供保障。

摘要:在市场经济下, 民商事纠纷逐渐增多, 在一次商事纠纷中, 可能会涉及到多个合同、多个当事人, 同时还会形成多方利益争议。在民商事仲裁中, 第三人是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 因为第三人是案件的利害关系人, 如果将第三人排除在仲裁程序外, 就会对案件纠纷处理造成极大的影响, 下面就民商事仲裁第三人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民商事,仲裁,第三人

参考文献

[1]段铃林.论仲裁第三人制度的构建[J].商情, 2014 (03) :379-380.

[2]何凡.论我国仲裁第三人制度的构建[D].中国政法大学, 2010.

[3]罗建芳.仲裁第三人制度的问题分析与程序构建[J].东方企业文化, 2010 (10) :96-98.

[4]贾志敏.论仲裁第三人的制度突破[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13 (06) :21-22.

[5]刘洋.论商事仲裁第三人制度[J].大江周刊:论坛, 2012 (02) :107-108.

[6]邱滕.论我国仲裁第三人制度的设立[J].青春岁月, 2011 (14) :298-299.

[7]游雪原.浅谈仲裁第三人[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0 (09) :56

民商事仲裁申请书 篇3

机构仲裁和临时仲裁是仲裁的两种基本形式。机构仲裁,是由一个常设的仲裁机构管理的仲裁;仲裁机构负责管理仲裁程序,当事人在仲裁机构的仲裁员名册或者在仲裁机构的指导下选择仲裁员组成仲裁庭;仲裁裁决除了由仲裁员签字外,还要加盖仲裁机构的印章。通常,由某仲裁机构管理的仲裁都按其自己的仲裁规则进行,但有些仲裁机构也可以管理按照其他仲裁规则进行的仲裁。

临时仲裁是相对机构仲裁而言的仲裁制度,当事人将争议提交临时组建的仲裁庭进行审理并做出裁决。临时仲裁完全由仲裁员和当事人“管理”,可选用现成的仲裁规则(如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仲裁规则,即UNCITRAL仲裁规则),也可由当事人自己设计规则,但后者并不常见。临时仲裁无需常设仲裁机构的介入,或者即便常设仲裁机构介入仲裁员的指定工作,也不进行程序上的管理,而是由临时仲裁庭根据仲裁协议和当事人选定的仲裁规则或者约定的临时程序开展仲裁。

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国际商会仲裁规则第6.2条明确规定:“当事人同意按照仲裁规则进行仲裁,即接受由仲裁院对该仲裁实施管理。”确立了选择规则即为选择机构的原则。所以,若某仲裁协议在约定由别的仲裁机构进行管理或者进行临时仲裁的同时又选择适用国际商会仲裁规则的话,则将被视为选定国际商会仲裁院对该案件进行管理,从而不能实现由别的仲裁机构进行管理或者无需任何仲裁机构进行管理的初衷。

机构仲裁和临时仲裁各自的优势是什么?

一般来讲,因为不用支付仲裁机构的管理费,临时仲裁比机构仲裁要省钱;当事人可以根据争议情况,设计出更加灵活合适的规则和程序。在当事人具备相应经验,有能力达成切实可行的仲裁程序条款,且双方在争议发生后均不恶意拖延的情况下,临时仲裁也可能比机构仲裁要快捷。选择临时仲裁的当事人多为有仲裁传统的行业(如航运、建筑和大宗商品贸易等)中的公司,实践中,大部分国际海事仲裁都是临时仲裁。

但是,在其他方面,机构仲裁比临时仲裁更具优势:

一,有序管理。仲裁机构有一套成熟的仲裁规则和有经验的管理人员提供有序管理,能相对有效地降低程序不畅甚至瘫痪的风险,也能减少仲裁程序和仲裁裁决在技术上的缺陷,提高裁决的质量。而临时仲裁的效率往往取决于仲裁协议的具体约定以及当事人本身的情况,在仲裁协议没有约定或者一方当事人恶意捣乱的情况下,仲裁程序往往难以推进。

二,仲裁员的指定。机构仲裁中,在仲裁机构的协助下,当事人往往更易从仲裁员名册中或者名册以外选出合适的仲裁员。

三,裁决的执行。有声望的仲裁机构做出的仲裁裁决可能会因该仲裁机构的良好声誉和影响力而更加容易获得承认和执行。

我国是否认可临时仲裁?

大多数国家都承认临时仲裁协议的法律效力,但我国《仲裁法》在这方面却做出了不一样的规定。根据我国《仲裁法》第十六条和第十八条的规定,仲裁协议必须明确约定选定的仲裁委员会,仲裁协议对仲裁委员会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当事人又不能就此达成补充协议的,仲裁协议无效。而临时仲裁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没有常设仲裁机构管理,临时仲裁协议中不会对仲裁机构做出约定。因此,约定在我国境内开展临时仲裁的仲裁协议以及约定适用我国法律的临时仲裁协议是无效的。

但是,根据《纽约公约》以及内地分别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中国台湾地区之间关于仲裁裁决认可与执行的区际司法协助条约,我国根据该公约或者条约予以承认/认可和执行的仲裁裁决不仅包括机构仲裁裁决,也包括在《纽约公约》缔约国或者港澳台做出的临时仲裁裁决。

根据联合国贸易法委员会仲裁规则(UNCITRAL仲裁规则)进行的仲裁是临时仲裁还是机构仲裁?

根据UNCITRAL仲裁规则进行的仲裁可以是临时仲裁,也可以是机构仲裁,取决于有没有常设仲裁机构对仲裁程序进行管理。

UNCITRAL仲裁规则是1976年由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起草并通过的,适用于解决各种争议,包括没有仲裁机构参与的私营商业当事方之间的争议、投资人与国家之间的争议、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争议以及由仲裁机构管理的商事争议。2010年,UNCITRAL仲裁规则进行了大的修订。2013年再次修订,但仅增加了一条,规定对于依照为投资或投资人提供保护的条约提起的投资人与国家间的仲裁,该规则包括《贸易法委员会投资人与国家间基于条约仲裁透明度规则》。

UNCITRAL仲裁规则分绪则、仲裁庭的组成、仲裁程序和裁决四章,涵盖仲裁过程的所有方面,并在附件中提供了示范仲裁条款。

值得注意的是:UNCITRAL仲裁规则本身并没有排除仲裁裁决的上诉权。其在附件中列出了“当事人可考虑增列的放弃声明”,也就是说如果当事人希望排除可能根据适用法律对仲裁裁决提出上诉的权利,则需要在仲裁协议中明确约定仲裁裁决是终局的,各方放弃向法院或其他主管机构提起任何形式的上诉的权利。

当事人选择适用UNCITRAL仲裁规则时,应当在仲裁协议中明确约定仲裁员的指定机构。若仲裁协议没有约定仲裁员的指定机构,而当事人又不能就仲裁员的指定机构达成一致,则当事人需要先向海牙常设仲裁法院的秘书长提出申请,由其选择指定机构,再由该被选中的指定机构指定仲裁员,这将造成程序的拖延。

虽然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及其秘书处制订了UNCITRAL仲裁规则,但其并非常设仲裁机构,并不参与根据其仲裁规则开展的仲裁程序的管理。

如前所述,为了节省时间和费用并借鉴成熟的仲裁规则的经验,临时仲裁往往选用现成的仲裁规则,而较少由当事人完全从头开始约定一套新的仲裁程序。UNCITRAL仲裁规则就是经常被当事人在临时仲裁中选用的规则。在这样的临时仲裁中,一些仲裁机构可能被当事人选定为仲裁员的指定机构,但其并不对仲裁程序进行管理。

但实践中也存在不少当事人约定由某常设仲裁机构依据UNCITRAL仲裁规则对仲裁进行管理的情况。香港国际仲裁中心(HKIAC)为这类仲裁制订了《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仲裁规则下仲裁管理程序》(该程序于2015年1月1日开始实施,HKIAC之前也有类似程序,但已被该新程序取代),对HKIAC管理根据UNCITRAL仲裁规则开展的仲裁做出了具体规定。这个管理程序的宗旨在于保持UNCITRAL仲裁规则所提供的灵活性的同时,务求机构仲裁之益处。HKIAC还为有意由 HKIAC 作为仲裁管理机构按照UNCITRAL仲裁规则解决任何未来可能产生的争议的合同各方起草了如下示范条款:“凡因本合同所引起或与之相关的任何争议、纠纷、分歧或索赔,包括合同的存在、效力、解释、履行、违反或终止,或因本合同引起的或与之相关的任何非合同性争议,均应提交由香港国际仲裁中心管理的机构仲裁,并按照提交仲裁通知时有效的并经《香港国际仲裁中心<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仲裁规则>下仲裁管理程序》修订的《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仲裁规则》最终解决。”

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SIAC)也可以管理按照UNCITRAL仲裁规则开展的仲裁。为了更好地指导这类程序的开展,SIAC起草了《Practice Notes for UNCITRAL Cases》(《按照贸法委规则管理案件操作手册》)。

商事仲裁强制执行申请书 篇4

申请人:

住所:

法定代表人:

被申请人:厦门 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住所:

法定代表人:

请求事项

1.责成被申请人向申请人支付设计费元及按日千分之二计算的违约金【设计费中的元相应的违约金自 月日计至实际付款之日止(暂计至 年 月日为 元);设计费中的元相应的违约金自20 月日计至实际付款之日止(暂计至 月日为 )】;

2.责成被申请人向申请人支付迟延履行生效仲裁裁决期间的债务利息,利息金额以生效仲裁裁决确定的金钱债务金额为基数按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的两倍的利率从 年 月 日计至实际付款之日止。

3.责成被申请人向申请人支付由申请人先行垫付的仲裁费 元。

事实与理由

申请人与被申请人建设工程设计合同纠纷一案,厦门仲裁委员会已于20月 日作出厦仲裁字第 号裁决书。裁决书具有终局性,已于做出之日起生效。2009年 月 日,厦门仲裁委员会在光明日报上将上述裁决书公告送达被申请人,公告期为60天。根据该裁决书,被申请人应于该裁决书送达之日起10日内:向申请人支付设计费 元及按日千分之二计算的违约金【设计费中的 元相应的违约金自年 月日计至实际付款日止(暂计至2009年 月 日为元);设计费中的元相应的违约金自2007年月日计至实际日止(暂计至2009年 月日为元)】;向申请人支付由申请人先行垫付的仲裁费元。

被申请人至今未执行仲裁裁决书的裁决,其行为已严重损害了申请人的权益。因此,申请人特具文申请,请求贵院依法采取相应的强制执行措施。

此致

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

申请人:厦门 有限公司

民商事仲裁申请书 篇5

[关键词]

民商事仲裁制度作为一种排斥国家司法权力过分强行介入的民间纠纷解决方式,〔1〕之所以为人类社会普遍认同,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民商事仲裁制度凸显了政治国家对市民社会某种程度的妥协,而此种妥协正是现代法治社会理想模式的表征之一。

仲裁是根据争议双方当事人的协议,将争议事项提交第三者居中裁决解决争端的方式,因而仲裁协议是仲裁制度得以实际运作的前提,认识仲裁制度的本质,不能不首先分析仲裁协议的性质。

仲裁协议是当事人双方同意将他们之间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的争议提交仲裁解决的书面文书。仲裁协议包含三层法律涵义:第一,约束双方当事人只能将争议提交仲裁解决,必须遵守仲裁程序,执行仲裁裁决;第二,排除法院的司法管辖权;第三,仲裁机关必须遵守仲裁协议规定的仲裁程序。仲裁协议的法律涵义折射出仲裁协议的实质-当事人双方依据自己的独立意志,行使自己的处分权,自愿让渡一部分权利给第三人形成仲裁权,并承诺服从此种仲裁权且排斥国家干预的一种合意,即仲裁协议为一种特殊的契约,因此仲裁协议同样具备契约的特征:“平等协商”与“一致同意”。〔2〕契约的基本原理在于“契约自由”,其表示由私人个人的意思来决定自己的行为与他人协调,以此来实现个人的经济利益,“市场经济理论认为,如果每个人各自单独地以个人营利的目的进行活动,同时便会自动导致公共福利最大限度地增进。”〔3〕整个人类现代社会的经济运作都是以契约为基础,而不是以国家的支配为基础,此正是“私法自治”的真谛。因此仲裁制度就是私法自治的纠纷解决机制,即当事人摒弃对国家司法权力的依赖,订立契约建立一套纯粹民间化的制度来自主解决纠纷。

仲裁机构亦反映出仲裁的私法自治性质。其一,仲裁庭由双方当事人根据仲裁协议构建或指定,其行使仲裁权必须以双方当事人自愿为前提;其二,仲裁庭只能就当事人授权范围内的事项进行裁断;其三,仲裁庭与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不是指导与被指导和决定与服从的关系,而主要是一种配合与协调关系。〔4〕因此仲裁机构仅仅具有民间性,〔5〕不具有任何国家机关的性质,围绕仲裁机构开展的仲裁活动必然仅仅是一种私法领域(市民社会)内的活动。

民商事仲裁制度的核心问题是仲裁权问题,其关键又在于对仲裁权性质的诠释。关于仲裁权性质的学说纷纭,概而言之大体有四种理论:司法权理论、契约授权理论、司法权与契约授权混合理论、自治理论。〔6〕笔者认为仲裁权应当具有契约授权与私法自治的属性。首先,从仲裁权产生的基础来看,仲裁权产生于双方当事人的合意,即契约授权,而契约授权体现出来的更多是民间性与自治性,故而仲裁权所表现出来的必然是契约授权性与私法自治性。其次,从仲裁权的功能上来看,设置仲裁权的目的在于解决民事争议,化解民事冲突,仲裁之所以具备这样的功能,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争议主体对仲裁权的膜拜与信任。显然,基于争议主体的.膜拜与信任而设置的仲裁权的运作动源就是建立在这种膜拜与信任基础之上的公信力,这种公信力并没有烙上国家意志的印记,因而其体现出来的仍然是民间性。最后,从仲裁权的运作过程来看,在大多数国家里,对仲裁员的选择,仲裁地点的择定,甚至于仲裁运用的法律等都由当事人决定,而仲裁权运作的结果-仲裁裁决-亦多数会由当事人自觉执行,〔7〕这些都说明了仲裁权的民间性。因此,仲裁权是以社会公信力为后盾的一种契约授权,直接表现为民间性与自治性,仲裁权的此种性质显现出仲裁制度的性质-私法自治性。

民商事仲裁渊源于原始社会氏族部落首长对内部纠纷的居中公断,其作为一项制度最早为政治国家所接纳是在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在雅典,人们经常任用私人仲裁员,根据公开原则解决争议。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中亦有关于仲裁的规定。在此后数百年的漫长历史中,政治国家将民商事仲裁制度视为完全是私人领域内的事项,法律无意过问,法院亦不加干涉,民商事仲裁制度处于一种绝对的自治状态。直至中世纪末期,地中海岸的意大利城市国家排斥国家干预的民商事仲

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探讨与了解 篇6

在国际商事仲裁中,各国一般都要求仲裁协议必须具备书面形式。《纽约公约》专门就仲裁协议书面形式作出规定:“书面协定者,为当事人所签订或在互换函电中所载明之契约仲裁条款或仲裁协定。”其条文所称“函电”当时仅仅包括了信件、电报和电传。《示范法》第7条第2款在仲裁协议的“书面”要求方面较之《纽约公约》有新的突破,表现在:

第一,书面的仲裁协议包括了通过能够“提供协议记录的其他电讯手段”订立的仲裁协议;

第二,双方提交仲裁文件和不对仲裁管辖提出异议的行为可以作为认定双方之间存在书面的仲裁协议的依据。

一、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仲裁工作组第32届会议讨论了“书面形式”的仲裁协议和电子商务的问题,工作组普遍认为为了促进电子商务运用于国际贸易并让当事人自行商定在电子商务领域中使用仲裁手段,《纽约公约》第2条第2款应解释为包括《电子商务示范法》第2条界定的电子通讯手段。于是,在符合公约所确立的支持仲裁的精神的前提下,国际上对“书面形式”作为扩大的理解,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存在双方当事人签署的书面协议

例如,合同是通过某一经纪人缔结的,经纪人发出了表明双方已同意的内容的合同文本,其中包括了仲裁条款,但当事人双方并没有任何直接的书面联系;又如,载有仲裁条款的合同是在当时一方提议的合同案文的基础上形成的,而另一方并未以书面形式明示接受,但该另一方在后来的通信、发票或信用证上提及该合同;再如,在口头协议中提到一系列书面条款,这些书面条款是标准形式的,其中含有仲裁协议。按照传统的理解,“书面”常常意味着签字。现在的国际仲裁实践已不要求仲裁协议必须经各方当事人签署,一些国家的立法也明确规定此点。如英国《仲裁法》第5条规定,仲裁协议以书面形式达成,无论当事人签字与否。

(二)、通过推定认定仲裁协议的成立

例如,按照《纽约公约》,仲裁协议可由当事人以互换通讯的方式达成。互换往往意味着一来一往,一方要约,另一方承诺。也就是说,默示接受仲裁协议是不可行的。但最近的司法及仲裁实践表明,一方发出了包含仲裁条款的要约,另一方未作答复但履行了合同,视为接受了仲裁协议。又如,相同的当事双方在交易过程中订立了一系列的合同,以往的合同成载入有效的仲裁协议,但所涉的合同并没有签字的书面凭证,或没有就该合同交换过书面意见。再如,提单上以提及方式包含该租船合同的条款以及含有仲裁条款的提单没有经过发货人或随后的提单持有人签字。在立法上,受到《示范法》的影响,无论是英美国家,还是大陆法系国家,越来越多的国家规定,在诉讼或仲裁程序中,对案件的实体问题进行讨论,即可弥补仲裁协议形式上的任何缺陷。也有一些国家这样规定,在诉讼或仲裁程序的文件交换中,一方声称存在仲裁协议,另一方在回复中没有提出异议,仲裁协议即成立。

(三)、只要有书面证据证实,口头形式也可达成仲裁协议

这一变化,使口头形式的仲裁协议与书面形式的仲裁协议之间的区别缩小了,有助于《纽约公约》扩大适用范围。英国《19仲裁法》,香港《仲裁(修订)条例》都规定,仲裁协议有书面证据证实,即被视为具备书面形式。

(四)、“书面形式”的其他表现

基于技术的最新发展,国际上对“书面”的解释也相应扩大,即“书面”不等于“书写”,刻录于有形介质或储存在电子或其它介质上,能以可感知的形式重新恢复的信息,都被认为具备书面形式,不但是电子邮件,甚至录音,都可能被认为具备书面形式。英国《年仲裁法》,香港《仲裁(修订)条例》(20)及美国年《统一仲裁法》等。都是如此,另外,包括1996年联合国《电子商务示范法》在内,一些立法虽然不是专门的仲裁立法,但对“书面形式”也作了扩大解释,电子讯息在法律上被视为与纸质文书功能等同。仲裁协议也是一种合同,如果解决了普通合同的形式问题,实际上也是解决了仲裁协议的形式问题。

(五)、在确认仲裁协议效力时“尽量使其有效原则”得到广泛承认

采用这一原则的典型是瑞士1987年《关于国际私法的联邦法》,该法第178条规定了数种可适用于仲裁协议的法律,只要符合其中之一,仲裁协议即是有效的。司法实践中,在认定仲裁协议效力时,跨国法律观念也得到应用。法国法院在Khoms EI Mergeb v.Dalico一案中认为,仲裁协议受到当事人的共同意愿支配,而没有必要适用某一特定国家的法律。仲裁实践中,也有仲裁员适用国际贸易惯例和需要的客观标准及当事人公平合理的期望与共同意愿等主观标准,作为确定仲裁协议有效的依据。正如一位仲裁法专家所言,仲裁协议的内容可以很简单,只要反映了当事人的仲裁意愿即可,重要的是出现了“仲裁(arbitration)”两个字。

二、国际商事仲裁协议有效性的国内立法评析

我国《仲裁法》第七章专门规定了涉外仲裁的相关问题,而根据第65条的规定,《仲裁法》第三章(第16—20条)有关仲裁协议有效性的规定当然适用于国际商事仲裁协议。同时,有关问题也可参照适用9月8日生效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称《解释》)。

1.形式要件的立法评析

法院干预商事仲裁的边界 篇7

1 法院干预商事仲裁的必要性

法院对于商事仲裁的干预是必然的, 但是一般而言, 法院是不得介入商事仲裁的, 但是权利和义务总是相对的, 没有绝对的自由, 基于社会公正等的考虑, 法院对于商事仲裁的干预又是不可或缺的。

商事仲裁制度的核心表现为司法权。商事仲裁制度表现出何种形式, 都是国家所予以认可的一种社会纠纷解决机制, 只是商事仲裁具有被动性, 是被动型的司法权, 不会主动去干预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商事仲裁之所以能够存在和发展起来就是由当事人的基于自愿达成合意选择仲裁, 同时仲裁庭的管辖权也是也是当事人授权的结果, 是当事人意思自治的结果。

2 法院对商事仲裁干预的现实基础和法律基础

商事仲裁发展到现在, 可以说成为了一种可以和诉讼相比肩的商事争议解决方式之一了, 商事仲裁和司法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商事仲裁发展必须理清的一个重要问题。仲裁管辖要有当事人合意;仲裁程序等也要合法, 对于一些仲裁庭没有管辖权或者在仲裁程序上出现问题, 不合法等没有体现自愿, 或者没有得到切实履行等等的裁决行为或者裁决法院的干预是必要的, 这样才能体现公平正义, 做到公正和效率的统一。

现代社会一路走来, 意思自治在商事领域从备受推崇到至高无上的宝座中逐渐回到其该有的地位, 受限于社会秩序、社会价值、法律价值当中, 任何的契约自由要符合社会公共利益。规范商事仲裁的法律主要有国内法和相关的国际法, 《仲裁法》及其相关司法解释, 《民事诉讼法》做出了相应的规定。同时中国是《承认及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的缔约国, 所以这也是我国法院对商事仲裁进行干预的重要依据之一。

3 法院干预商事仲裁的情形

3.1 法院干预商事仲裁的契机

第一, 商事仲裁双方当事人没有达成合意。商事仲裁实质就是公民实现自我, 自我管理自身行为的一项制度安排。商事仲裁存在的基础也是因为双方当事人的合意, 没有了双方的合意, 商事仲裁就没有了存在的可能性。所以当商事仲裁的当事人合意破裂, 而没有达成新的合意的情况下, 法院对于商事仲裁的干预就有其正当性和必要性。第二, 仲裁权行使不当或者仲裁裁决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仲裁权是一种权力, 仲裁裁决的做出是为了解决纠纷, 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是有影响的。仲裁权是一种要保证公正的权力, 仲裁权作为一种权力必须是要有限制的权力, 即是一种有限权, 因为权力的无限扩张必然有损权利, 这与现代社会的主流是背道而驰的, 权力必须要有制约, 这样才能更好的保护好权利, 权力的制约必然是来这国家法律的制约, 法院的制约干预就是最好的形式之一。第三, 未参加仲裁协议的第三人利益受损。这里所指的第三人是指处于仲裁协议外部的第三人, 利益受损是指仲裁裁决对该第三人的权利义务关系产生了影响。仲裁机关在仲裁裁决做出的当时并没有发现该裁决对第三人的权利义务产生影响, 做出了裁决。当仲裁裁决作出后第三人发现其权利义务关系因该仲裁裁决受到了影响, 其向法院请求进行利益维护时, 法院是要对仲裁机关做出的裁决进行干预的。这里的第三人处于仲裁协议的外部, 与仲裁当事人没有仲裁协议, 也不能及时的让仲裁机关了解到真实的情况, 所以法院的干预也是必要的。

3.2 法院干预的具体情况

仲裁协议效力的干预。具有法律效力的东西不是当事人凭空说具有法律效力就当然的具有, 而是要符合一定的相关条件, 比如协议的当事人是否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当事人的合意、协议具有可仲裁性、仲裁协议形式的合法性。有效的商事仲裁协议是具有法律效力的, 在有权确在仲裁协议效力的机构的问题上, 对于一方当事人认为仲裁协议具有效力, 并且请求仲裁机构确认仲裁协议效力, 但是另一方当事人认为仲裁协议无效, 对于这种情况的处理法院就应该要把握仲裁机构是否接受申请并已做出决定这一个时间点, 如果仲裁庭先于人民法院接受申请并且已经做出了仲裁的, 这时候的人民法院就不应该再受理;如果仲裁机构接受申请后尚未做出决定, 人民法院应与受理, 同时申请仲裁机构中止仲裁。对于这一时间点事客观可把控的, 所以对于在这一时间点争议的解决不存在有证据和自由裁量的可能性, 所以对于这一争议的解决必然会得到双方当事人的信服2、对仲裁庭管辖权的干预。我们都知道商事仲裁时基于双方当事人一致的意思表达, 他们的合意一旦具有法律效力那么就是一个有效的协议, 所以对于管辖权这一问题也就没有什么争议了, 很自然的由仲裁庭行驶管辖权, 法院也就自然不具有对于这一情形下的管辖权。但是仲裁协议排除法院管辖权并不是绝对的, 因为在我们的生活实践中, 对于协议效力的争议往往是不会没有的, 这时候法院就具有对于这一争议的干预权, 对于管辖权的问题作出仲裁庭是否具有管辖权的干预。3、对商事仲裁裁决的撤销和对重新仲裁的干预。法律尊重商事当事人的意思自治, 对于他们达成合意的仲裁协议, 做出了裁决后就对达成合意的当事人之间产生法律约束力、具有强制执行力和终局性。法院不主动撤销仲裁庭作出仲裁裁决, 但是仲裁裁决的做出不是神, 也是会有错误的, 可能由于仲裁庭的组成或者适用法律等问题上出现错误, 如果法律对一些仲裁裁决认定为错误的仲裁裁决, 主要有违背了公共秩序等法律禁止的情形的就应该进行干预。我国仲裁法规定, 如果仲裁员违反了社会公共利益, 应当裁定撤销, 法院是应当撤销, 而不是自由裁量为可以撤销。

商事仲裁的权利救济途径是法治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 通过司法监督, 法院的干预使得商事仲裁健康的发展, 我们需要理论的积累和实践的验证, 通过理清法院干预商事仲裁的边界达到商事仲裁的目的。完善了商事仲裁纠纷的解决必然会有效的促进纠纷的解决, 最后反映到商事活动的效率和效果上, 有效促进社会的发展和和谐。

摘要:商事仲裁具有权力性, 法院对于商事仲裁的干预具有其必要性, 但是法院对于商事仲裁的干预必须要兼顾公平和效率, 遵循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和依法干预的原则, 在适当的契机中进行干预, 明确商事仲裁管辖权、撤销、重新仲裁和执行的干预边界, 明确对商事仲裁的实体事实和程序违法的监督。

关键词:商事仲裁,监督,干预,边界

参考文献

[1][美]哈德罗.伯尔曼著.贺卫方, 高鸿钧, 张志铭等译.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3.

[2]赵健著.国际商事仲裁的司法监督[M].法律出版社, 2000.

[3]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上册) [M].商务印书馆, 1961.

[4]邓正来, 景跃进.建构中国的市民社会[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2 (11) .

[5]乔欣.比较商事仲裁[M].法律出版社, 2004.

[6]石育斌.国际商事仲裁研究[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4.

构建我国商事仲裁专家证人制度 篇8

摘 要:仲裁,凭借其意思自治性、保密性、灵活性等优势,对不少纠纷当事人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随着进入商事仲裁程序的案件数量增多,涉及专业面扩大,对我国商事仲裁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我国商事仲裁实践中专家证人的现实情况,提出构建我国商事仲裁专家证人的建议。

关键词:商事仲裁;专家证人;构建制度

一、我国专家证人制度现状

我国《仲裁法》规定,仲裁庭或当事人可以把专门性问题交由鉴定部门鉴定。但是,我国商事仲裁中还不存在专家证人制度,随着社会分工变得多样、科技发展更迅猛,商事活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专业性的特点,这就暴露了我国商事仲裁在裁决专业问题上的不足。

1.民事诉讼中专家证人制度的现状

根据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规定,“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由一至二名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出庭就案件的专门性问题进行说明”,①这是我国最早出现“专门知识人员”字样的法律文件,但文件没有提及“专家辅助人”,也没有把这种说明专业问题的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认定为“专家证人”。

2.仲裁中专家证人制度的现状

现行《仲裁法》颁布于1995年,当中并没有明确有关专家证人制度的规定,只在第四十四条对鉴定人做出了规定。

我国一些仲裁机构已经开始尝试对专家证人问题做出规定,不少仲裁机构中对专家证人的规定还局限在鉴定人和专家辅助人之中,专家证人制度在我国还没有作为一项独立的证据制度而存在。国际上,仲裁机构在各自的仲裁规则中对专家证人制度进行规定已成趋势,也是商事仲裁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我国商事仲裁程序中引入专家证人制度的必要性

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在民事诉讼中引入了专家证人制度,但仲裁却不适用此次司法解释,在立法层面来看,我国商事仲裁中专家证人制度的适用仍然是空白的。

与专家证人相比,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在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需得到政府部门的审批和认证。如此,鉴定费用以及鉴定人出庭作证的费用自然要比专家证人的高,仲裁当事人自然更倾向选择收费较为低廉的专家证人。构建商事仲裁专家证人制度,可以降低当事人的成本,增强商事仲裁的经济性。

三、构建我国商事仲裁专家证人制度

根据我国的《立法法》,仲裁制度应当以法律的形式进行确立。

(1)构建商事仲裁专家证人制度,应当在《仲裁法》中规定专家证人由仲裁庭指定为主,由当事人指定为辅。

(2)专家证人的选定。除非当事人另行达成协议,仲裁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依据当事人的申请决定启动专家证人制度。②根据意思自治原则,当事人可以根据案件情况指定专家。当事人指定的专家通常无需仲裁庭进行审查,但当事人恶意利用专家证人拖延仲裁的进程或专家的介入确无必要时,应赋予仲裁庭拒绝当事人指定专家的权利。

(3)专家证人的资格。对于专家证人的资格,应当规定较低专业资格要求,这不但体现仲裁程序的灵活性和便捷性,也能减轻当事人聘请专家证人的经济负担,兼顾仲裁程序的经济效益。

对于国内专家,仲裁委员会可以根据案件类型制定各领域的专家名单。仲裁庭和当事人有专门性问题需要解决的,可以选择在名单中所列的专家。当事人若要指定专家名单以外的人员或者指定国外的专家,应当向仲裁庭和对方当事人提交该专家的基本情况。对于专家应进行书面审查和事实审查。同时,也要赋裁庭拒绝当事人指定专家的权利。

(4)专家证人的权利与义务。阅卷、调取证据以及获得当事人配合的权利。专家证人权利的来源于出具专家报告。专家在出具报告之前,仲裁庭指定的专家有权要求双方当事人提交出具报告所需要的资料。无论是仲裁庭指定的专家或者是当事人指定的专家,都有权针对其他专家的专家报告提出问题,并要求其作出回答。当事人可以要求向另一方对方专家证人提出交叉询问。但是书面方式提出反驳往往是更为有效和快捷。③

披露义务。专家证人在案件中是对专门性问题进行作证的,具有可替代性。相对于仲裁庭指定的专家证人来说,当事人指定的专家无疑本身就缺乏一定的独立性和公正性,其在被指定前,应当将自己与双方当事人有无关系及有何种关系及时书面向仲裁庭提交,由仲裁庭依据实际情况作出指定与否的决定。

保密义务。专家证人的产生有两种情况,仲裁庭指定与当事人指定。仲裁庭指定的专家,必然会了解到双方当事人的情况和立场,这就要求仲裁庭指定的专家证人自觉避免与双方当事人发生接触,如有接触的需要,应当通过仲裁庭进行。当事人指定的专家,是受当事人的委托参与到仲裁程序中来的,在参与仲裁案件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了解到对方当事人的情况。专家证人在仲裁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对裁决结果的作出有一定影响力,要求其承担适当的保密义务对维护仲裁保密性、尊重当事人的隐私,是合理妥当的。

出具专家报告,出庭接受质证的义务。我国商事仲裁专家证人的作证方式应当以专家报告为主,以出庭作证为補充。基于书面报告对问题阐释的有限性,若出现以下其中一种或以上的情况,就应当允许专家出庭作证:当事人申请其指定的专家证人出庭作证;当事人申请仲裁庭指定的专家证人出庭作证并经仲裁庭同意;仲裁庭认为有必要要求其指定的专家证人出庭作证。

注释:

①参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2001年12月6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 1201 次会议通过,自 2002年4月1日起施行。

②范铭超、陆佩华:《商事仲裁中构建专家证人制度的若干关键问题》,载《求索》2007年第1期。

③齐树洁、程祥《仲裁程序中的专家证人制度述评》,载《仲裁研究》2007年第2期。

参考文献:

[1]毛新凯.《国际商事仲裁中的专家证人制度》.载《经济师》2004年第7期.

[2]崔起凡.《论国际商事仲裁中的独立专家证人——以国际仲裁取证规则为中心》.载《中国仲裁与司法论坛暨2010年年会论文集》.

民商事仲裁申请书 篇9

国际商事仲裁的临时措施,是指为了保证国际商事仲裁程序的顺利进行或是为了确保将来仲裁庭做出的裁决可以得到有效的执行,而在仲裁开始之前或者进行过程中,由仲裁庭或法院做出的临时性保障措施,它是一项对仲裁庭以及当事人都非常有利的制度。

国际商事仲裁临时性措施的特征:

1、它以当事人的申请为条件,当事人若没有申请临时保全措施,那仲裁庭抑或是法院都不能采取该措施;

2、该措施由法院或者是仲裁庭做出决定,目前关于做出主体国际上有不同的立法模式;

3、该措施的提出时间可以是仲裁开始之前,或者是仲裁进行过程中;

4、该措施的作用对象是被申请人的财产、证据或者是行为,由此,它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主要表现为: 查封、冻结、禁止等。

第二节 国际商事仲裁临时措施的立法模式

国际商事仲裁的临时措施的执行,由于仲裁庭的民间性质,其不具有强制执行的权力,一般的立法模式都是由法院来执行,因此关于执行的权力分配理论上的分歧较少。而对于国际商事仲裁临时措施的发布则争论甚多,各国的立法模式也不尽相同,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权力专属于法院模式

传统的仲裁理论认为,临时措施的发布属于公权力,应该由代表国家公权力的法院来发布,而仲裁机构属于民间团体,不享有此项权力。

意大利就采取该模式,将商事仲裁的临时措施的权力分配予法院,而禁止仲裁庭享有该项权力。

(二)权力专属于当事人模式

此模式以英国法为典型。主要规定是,当事人如果约定仲裁庭可以发布临时措施,那么仲裁庭就成为唯一享有采取该措施的权力主体,从而排除了法院发布临时措施的权力。英国立法强调当事人约定的重要性,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但是,在当事人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事项属于仲裁庭无权处理或处理不适当的情形下,法院可以作为救济主体去实施该项权力,但前提也必须是当事人的申请。

(三)仲裁庭与法院并存模式

此模式以 2006 年 《United Nations Commiss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Law 示范法》(《UNCITRAL 示范法》)为典型代表。这种模式以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为原则,同时将采取临时措施的权力给予仲裁庭和法院。

在此种模式下,当事人既可以向仲裁庭申请采取临时措施,也可以向法院申请采取临时措施,但,当事人明确约定排除仲裁庭的权力时则只能向法院提出。

第三节 我国关于国际商事仲裁临时措施的法律实践及建议

我国关于国际商事仲裁的临时措施的立法与司法实践虽然已经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仍然与国际社会发展水平有不少差距,需要我们不断地借鉴国际经验完善我国的国际商事仲裁临时措施。

1、临时措施的实施主体单一。目前我国采用的模式是权力专属于法院。这种模式已经与国际主流模式脱轨,不利于临时措施在于外的承认与执行。应该借鉴 2006 年的 《UNCITRAL 示范法》,实行仲裁庭与法院并存控制的模式,这样可以提高仲裁的效率,也可以弥补仲裁开始之前当事人对采取临时措施申请不能的窘境。

2、程序繁琐。我国法律规定当事人不能直接向法院提交请求采取临时措施的申请,必须通过仲裁委员会提交。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对仲裁之前的临时措施的实施设置了法律障碍,不利于对当事人利益的保护,也违背了仲裁追求高校的初衷。在此,我国应该简化当事人申请采取临时措施的程序,允许当事人可以不经仲裁委员会而直接向法院申请采取临时措施。

3、临时措施的实施范围狭窄。我国目前仅规定了财产保全和证据保全,没有对禁止性行为作出规定,明显与国际脱节,应借鉴国际的主流做法。

结语

当今世界是一个发展的世界,共融的世界,而且目前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投资大国,在国际交往过程中势必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贸易摩擦,出于对时间资源、金钱资源的考虑,仲裁在解决国际商事争议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地位越来越显着,而临时性保全措施又可谓是重中之重,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对此项措施的立法与司法的改革完善,使我国与国际接轨,更好地促进国际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参考文献:

上一篇:党风廉政建设自检自查报告下一篇:终末消毒流程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