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课堂展示的有效性论文

2025-01-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提高课堂展示的有效性论文

提高课堂展示的有效性论文 篇1

高效课堂如何展示,交流展示是整个课堂的主旋律,学生的“动”应贯穿于整节课堂的始终。通过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来展示预习的成果,以达到更好的掌握每节课的学习内容,并且能够活跃思维,锻炼勇气,培养能力,塑造人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要有让全体学生参与的意识,调动更多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有目的的“动”,有针对性的“说”,主动求知,以学促教。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并且准确地阐述自己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和意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合理的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拔者的作用,才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喜欢学习,学会学习,擅于学习。

一、创设情境,设计吸引学生的课堂活动

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求知欲的主要因素。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经验和教材特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活动,用蕴含数学信息的故事、游戏、图片,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如资阳市外国语实验学校蔡勇全老师设计集合的`含义与表示这节课时的情境:

一位渔民非常喜欢数学,但他怎么也想不明白集合的意义,于是他请教数学家:“尊敬的先生,请您告诉我,集合是什么?”集合是不加定义的概念,数学家很难回答那位渔民。有一天,他来到渔民的船上,看到渔民撒下鱼网,轻轻一拉,许多鱼虾在网中跳动。数学家非常激动,高兴地告诉渔民:“这就是集合!”你能理解数学家的话吗?

二、 展示方式,灵活多样、因时而宜

在高效课堂中,单纯的说、做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再诱人的课堂也会淡然无味。只有多元化的展示形式才能让平凡的课堂不平庸。在展示中,我们常用的展示形式

1、口头展示:概念的形成、现象的描述等这些内容丰富,容量大的内容。

2、板书展示:定理的证明,推理、探究的过程、例题的详细解答等。

3、投影仪展示:不方便简单阐述、尤其是学生的错解展示。

4、实物模型展示:学习空间图形内容可以提前让学生制作,通过学生的展示、比较,认识图形之间的关系,加深对相关内容的理解。

三、展示流程,有条不紊、稳扎稳打、全面完成课堂目标

(一)独立学习,称为独学。

(二) 组内探讨。由小组长组织在组内进行的展示,探讨本节应掌握的知识点,解决最为基础的问题,自学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并由小组长将组内交流还未解决的问题或一些生成性的问题汇报给老师,便于教师把握学情,为班内展示做好铺垫。

(三)班内展示。在实践教学中,有的老师在学生小组讨论、交流之后,就让学生分组或自荐按照顺序把学习任务中的内容一个一个都展示出来,这样既浪费了时间,又不能抓住重难点;也有的老师只注重学习任务的展示,认为只要把学习任务中安排的内容完成,就达到了教学目标,忽略了课堂内容的适当拓展和延伸。展示是确保所有学习问题全面解决和学习深化的环节。展示环节既要展示导学案中问题(或某训练题)的解决思路,也要展示新生成问题的解决思路及未解决问题的阻碍所在。展示不是公布导学案中问题的答案,要注重体现“四性”:问题性、层次性、互动性、创生性。

(四)教师间的相互展示,相互学习,提升备课质量。做一个终身学习的教师,我们学习的对象可以是我们的同事,也可能是我们的学生。这样才能让我们不断成长。

四、要提高课堂展示的有效性,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一)结合学生实际,老师要精心备好每一节课。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要让重要数学思想方法得到体现。精心设计提问,所提问题具有针对性、时效性,环环相扣。这样才能使学生有机会展示,并且踊跃去展示。

(二)注重细节、引导展示的学生开展互动

如果学生在展示中,只是在说答案,教师引导学生用“讲”来完成展示的内容,尤其是新知,教师还是要强调,有些知识学生讲不到的,教师可以装糊涂去问他,这样一方面可以让他的讲解更全面,另一方面也使其他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更透。引导同学积极回答他组提出的问题。使全体同学在展示环节都处于紧张的学习状态,有事可做。

(三)确保展示有序、有效展开,确保各类同学都有展示的机会。

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每次展示时,各组都是成绩好的、能力强的学生进行讲解,这样就使得落后生得到了冷落,长期下去,他们的成绩会更差,所以讲解时要让潜力生也参与。在教学时,老师要给每个组定下规距,讲解的人要轮流进行,每个人都必须参加,课前先分配好讲解的内容,本组学生负责对讲解的人进行指导,尤其是潜力生,要教他怎么说,这样能够让每个学生都有讲解的机会,都能够得到锻炼。 课堂展示是一个难点,组织不好就可能会出现“失控”局面,达不到预想的效果。比如,展示散漫、耽误时间;优等生唱“独角戏”,其他学生受冷落;不展示的学生不关心展示,课堂气氛冷寂;

在展示完成后,点评尤其重要。展示和点评要关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展示要有侧重,什么问题该A展示,什么问题该B展示,什么问题该C展示,谁来点评,教师在备课设计时就要设计好,确保展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展示人和点评人要提前准备好,教师要在巡回指导时给予特别关注;三是用多种方式展示,但一定要多用板书展示。展示过程中教师要巡回指导,认真思考,努力将当堂内容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掌握。教师要在学生点评过程中进行即时性评价。对生成性问题和重点疑难进行启发、引申、拓展、追问,对知识进行深化、提升。即时评价时,一评知识,二评情感态度,三评过程方法、肢体语言、声音宏亮、语言表达,可以评出最佳表现个人和学习小组。

(四)努力做到新课改中提出的“三、四、五、六”教学行为。

1、展示课堂“三允许”:即允许学生出错;允许学生保留不同看法;允许学生向教师质疑、提意见。

2、展示课堂“四不讲”:即学生能说的不讲;学生能研究出来的不讲;学生能自己操作的不讲;学生能自己得出的结论不讲。

3、展示课堂“五转移”:即由过去的讲明白向现在的学生自悟明白转移;由教师提问为主向学生提问为主转移;由强制性课堂管理向科学自主开放式管理转移;由过去教师演示向现在的学生自己参与教学实验转移;由老师抄题考学生向学生自己出题转移。

提高课堂展示的有效性论文 篇2

特别是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 改变了学生原来的学习方式, 从而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自主学习的过程。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 有利于良好教学情境的设置和感知知识形成的过程, 发挥动静结合优势, 及时反馈, 更好地创设合作探究机会, 给学生印象中比较枯燥的数学课增添无穷魅力, 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快乐学习, 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主体的学习积极性, 从而使多媒体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能的有效载体。

前段时间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学精英共同经历了“创新杯教学艺术大赛”, 期间不光得到了张梅岭、顾青山、徐长青等多位专家的专业引领, 还领略了全国各地的教学精英们的教学风采。然而由于地区差异, 也有几堂课由于教者对教学内容和对学生所处学习水平把握不准, 媒体的设计和运用不够恰当, 让我们看到了“学生的热热闹闹, 教师的无可奈何;学生的随心所欲, 教师的束手无策……”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成了课堂教学中的花架子。毫无疑问, 这些真实的隐患大大削弱了课堂中教学相长的真谛, 影响了课堂中教学的质量, 掩盖了课堂中真实的教学事实。

如《游园中的数学》一课, 一开始, 教者播放多媒体录像——深圳著名景点《欢乐谷》。用强烈的声音、视频画面刺激学生的头脑, 把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媒体的内容中, 学生看得津津有味。忽然媒体定格在欢乐谷大门, 教者问学生看到了什么, 学生此时的思维还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中, 没有适应过来而有些答非所问。

虽然这节课的每个环节都在欢乐谷热热闹闹的场景中展开, 看似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高昂, 但从实质上却与课程改革所要求的教学质量差距很大, 表面的热闹、形式的多样, 掩盖了课堂学习真实的效应。一堂课下来, 学生究竟获得了什么?教师给孩子留下了什么?教学的目标和任务都很含糊。在这堂课上多媒体的运用又有多少实效呢?

又如《对称图形》一课, 教者一开始就播放了一段神舟六号发射升空的录像, 问学生看后有什么感想, 学生有的说:“我觉得宇航员真了不起!”有的接着说:“我知道宇航员是费俊龙和聂海胜。”“我为自己是中国人而骄傲。”……教者接着说:“有个学生利用废弃的塑料瓶制作了一个轨道舱模型 (边拿出模型) , 你给他打多少分?”学生说:“我给他打100分。”还有的说“我给他打120分, 20分是整洁分。”见学生答不到点上, 教者只能说:“评委给他打的分较低, 只给他打了60分, 因为他两边的太阳能电子板制作得一大一小。”

由于老师的问题设置不明确、目标模糊, 结果学生只能胡乱说出一些答案。当老师提出了一个不置可否的问题, 他们个个紧皱眉头, 苦苦思考, 挖空心思想出一些答案来配合教师的教学。这就是我们的学生, 这也是我们课堂中常出现的问题。

虽然以上两堂课都使用了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教师也尝试用新课程开放的理念和新的学习方式来引导学生求得新知识, 但方式的改变, 意味着学生学习品位、学习态度、学习意识的改变。面对现实, 我们要做的是如何更好地发挥传统的接受学习的优势, 使之与现代的教育技术手段和现代的学习方式有机结合起来, 促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技能, 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如何让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技能呢?

精心备课, 精心钻研教材, 精心设计教案, 使多媒体教育手段成为学生发展的有效载体

运用多媒体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 是为了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 这是目的也是运用电教媒体的前提。传统的备课主要是从教师的角度而不是从学生活动的角度备课。我认为应该从学生学习活动的角度来备课。这堂课有哪几项活动, 怎样安排, 媒体设计的目的何在, 何时出示, 如何出示,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怎样指导, 在活动中怎样进行调控媒体等等应该是教师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完美展示多媒体

课堂讨论和展示的有效性 篇3

第一部分 讨 论

情境一:是我要求学生讨论,还是学生渴望讨论?

在我所教的两个班中,90人中,不会超过10个人曾经要求过我,说“老师让我们讨论一下这个问题。”课堂80%以上的讨论都是由我“硬性”要求的,原因是讨论是程序,不讨论就没课改啊。学生想讨论就讨论,不想讨论也得讨论。老师提问,学生答案漏洞百出,这也算是一种讨论的结果吧。只是效率问题如何解决?

情境二:我想讨论!

面对难题、挑战题,基础好的学生显然有着很强的挑战心理,他们不希望老师把挑战题的答案直接告诉他们,而是希望以个体,或以组的形式抢先一步比其他人或小组找到正确答案,从而建立自己的自信心和优越感。于是,讨论的真正动力就出现了,便是求知欲,辅助动力的便是优越感和自信心。当学生有想法的时候,就渴望讨论,他们渴望让大家来认同自己的观点,而不仅仅是和老师报出答案一致那么直接。

可惜的是,求知欲不是所有学生都有,对于优秀的学生也会有求知欲的短暂消退。当整个班级对某篇课文所持有的态度偏向消极时,那么一个尴尬的我,一群麻木的学生,活生生地构建出了一个苍白无力的讨论程序。下课之后我也会反思,一篇不适合讨论的课文,我为什么要学生讨论?

情境三:我的性格決定我的讨论

有的说“我趴着的时候未必没思考,我抬头的时候未必就思考了。”有的说“我知道了我未必会说。”有的说“倾诉不如倾听。”或许我们会很糟糕地将学生说的这些话归结为一个字“懒”,其实不然,这不过是学生的性格和学习方式不一样罢了,或内向、或外向,或寡言,或巧辩。《兰亭集序》中,“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虽然人们各有各的爱好,恬静与躁动不同,(可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自己所要的东西暂时得到了,就会感到高兴和自足。我相信,很多自学能力强,但是性格内向的学生虽然不太爱讨论,同样可以学到很多知识。

情境四:

当预习情况比较好时,讨论的问题质量高,问题快速解决,学生和老师形成默契,完成教学任务。当预习情况不好时,讨论无法开展,问题质量不高,教学进度减慢,结果只有两种:为保教学进度,中止讨论;为保学生讨论,延长课时。课内做不完的变成复习作业,复习作业占据了预习作业的时间,第二天又是恶性循环。在无法完全掌握学生预习情况的现实情况中,面对课堂的不发把控,我们是该是中止讨论,还是延长课时?

第二部分 展 示

疑问一:我们为什么要板书?

让学生板书,有助于打破板书由教师一人包办的局面,对于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合作融洽的师生关系,培养兴趣,启发思维,丰富想象,强化记忆,感悟知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实际操作中,却很难达到理想的状态。

疑问二:究竟选择怎样展示,是预设的,还是生成的?

应该说,每一堂课都是崭新的。即使老师将一篇课文讲了很多遍,但每一次都会有新的收获,面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情境,老师都会有新的认识,获得新的启发。所以,作为老师,我们可以去设计教学的方案,却不能够、也没有办法去限制课堂的思维空间,因为学生的思维是无法完全估计到的。

那么,是板书还是口头展示。是事先就预设好的吗?

疑问三:展示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是证明?还是分享?

展示的概念是这样的:摆出来让人看,例如展现出自己美丽的一面,长处的一面。

我想,如果是真正意义上的展示,学生的心态应该是乐观的、积极的,因为展示是将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展现出来。但是课堂中,展示的目的是什么?并非是让大家看到一个优秀、活跃的学生,可能是想尽一切办法找到正确答案,或者是想尽办法地揪出错误答案。当一个学生的答案在被大家不断地判定时,我想,他的心里应该是忐忑不安的。我都将自己最好的一面都展现出来了,结果还被评定为答案平平。我想,下一次他可能就不会再来展示的。

如果是证明,学生就是带着包袱来展示,在乎别人的眼光,从而局限了自己。

如果是分享,学生面对的就是一个话题,学生之间只有角度的不同,而不是纯粹的对错,这样学生反而能够敞开胸怀,不再惧怕。

在我的课堂上,一般是要求普通话标准、有条理、声音洪亮、答题方向准确。这四点是必备的,而答案却是次要的。如果学生答题方向对了,回答有条理了,找到正确答案就不是难事,以后可以进行逐渐地积累,即使不够准确也不会受到同学的质疑以至受到信心的打击,而我也无需进行刻意地干涉。与其质疑学生的某一次回答,还不如建立信心期待下一次的进步。

所以,我渴望的展示,更多的是一种分享,而不是一种证明。学生是带着一种享受学习的心态走进课堂,用一种分享的心态和大家交流。学生为什么会胆小不愿意开口,不就是害怕被评价和质疑么,在乎的正是其他同学和老师的眼光。如果大家的注意力集中到问题,而非学生个人,那么我们离目标才会越来越近。

第三部分 解决方案

1. 学生讨论的积极性既靠自己的主动性,同时又要借助于老师的引导。是否活跃主要看问题讨论的价值:①难度太大太小都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②所有问题都进行讨论,则会审美疲劳;③教师须对预习检测进行及时、有效地控制,向学生强调不预习就不上课的观点。

2. 对于个别学生参与讨论意愿低的:①适当引导,但不强迫;②学生协助,共同参与;③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结合。

3. 课堂展示应在预设的前提下留下更多生成性的空间:①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进行适当引导,既保留学生的课堂活跃度,又在恰当的时候把话题收回;③教案中对某一具讨论性的话题进行非强制性的方案设定,如此题可采取小组讨论,集体辩论等。

提高课堂展示的有效性论文 篇4

砖 渠 小 学 数 学 组 2012年5月20日

“有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方案 砖渠小学数学组

在参与“有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过程中,我校课堂教学中存在制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如下:

一、问题设计不合理,使课堂教学低效。

1、问题没有思维价值。

正如钱梦龙老师所说:“问题提得好,好像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水面,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 请看一节教学片段:

出示例4:某商店一天上午卖出3个花瓶,下午又卖出4个花瓶。每个花瓶的单价是x无,这一天卖花瓶一共收入多少元? 师指名读题,出示直观图(略)师:每个花瓶的单价是多少元? 生:x元。

师:上午卖出几个花瓶? 生:3个。

师:那上午卖花瓶的钱数一共是多少? 生:3x元。

师:下午卖出几个花瓶? 生:4个。

师:那下午卖花瓶的钱数一共是多少? 生:4 x元。

师:这一天卖花瓶的钱数一共是多少? 生:4x+3x元。

师:那么3 x+4x就是7个x,7个x可以写成—— 生:3x+4是7个x可成7x,板书:3x+4x =(3+4)x=7x.师:思考上面的计算过程,应用了什么运算规律?

这种设计就理解和把握教科书而言,应当是无可非议,但问题也是明显的,一是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教师主宰课堂学生的学习,教师一问,学生一答,学生跟着教师跑,缺乏主动性。这种课堂教学失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主体 特点。掩盖了学习过程中的矛盾和思维碰撞,僵化了鲜活的学情。二是不利于面向全体。由于学生学习中客观存在的差异性,总有一部分学生很快找到了答案,而加一部分学生学在思考,而教师又不可能等到全班学生都想好以后再作交流。结果是中下等学生还没想好,就开始讨论,他们只能停下来,听别人说。于是形成了学优生唱主角,中等生唱配角,学困生当群众演员的局面。一节课下来,学困生没有一个问题能解决掉,当然是学困生越来越多,成了名符其实的学困生。三是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提高。把教学内容分析得过细,提出问题过小,缺少思维训练,这固然能使学生易于应答,可以保证学生知识的掌握,教学环节的有序进行。但也造成了许多失落,如活跃的想象,模糊的体验,会心的沟通,不可言传的意会,等等,淡化了思维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功能。

2、理答引导不够积极

请看《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片段 师:长方形有几条边? 生:有四条边。

师:太好了!那正方形有条边呢? 生:也是四条。

师:你真了不起,我们一起祝贺他!

(师生鼓掌三下,“啪啪啪”并齐喊着:你真棒,向你学!”)

教师可以叫一个学生回答,但不能让其他学生脱离思考。一个学生答问时,其他学生就不闻不问,课堂教学参与度低,这显然与我们的课标相背离。在这里教師提一个问域很宽、解距较长、思维度较大的问题,放手让学生去思考、讨论,其特点是很明显的。

二、师生互动低效使课堂教学低效。

(一)追求互动形式的教学

我们又把这种互动教学称之为“程式化的师生互动”。即教师经过精心的设计、严密的安排,这种知识信息传递很大程度上可以预测学生的反应。例如,我校有些教师常常会问“从图中你获得了那些信息?你是怎么想的?”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假思索,都能从口中说出相应的答案。还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增加互动的频度,加大学生间交流机会的目的,教师有意识的增多课堂提问的频率。不管学生是否有无疑问而不厌其烦地去“启发”、“诱导”、“鼓励”,且极有耐心。频繁的提问和回答增加了师生间的交流,也满足了一 部分学生表现自己才华的需要,这样课堂会有更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在整个课堂中教师一呼,学生百应,且整个互动过程都在教师的控制过程中进行,自然也非常顺利。但是,这样的互动无法对学生的思维活动形成冲击,更碰撞不出新思维的火花。

(二)师生互动中教育机会不均等问题的产生。

有的教师虽然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了互动,也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他调动的却是少数同学的能动性,而使绝大多数同学处于压抑状态。我们知道,学生与学生之间在知识的储备、个性特征、心理特征、心理素质、家庭情况等诸方面都存在差异。也正是这些差异的存在,使得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对象产生了垄断。

师生互动中的教育机会不均等主要体现在互动的机会上,教师因为有确保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的主观愿望,所以往往会根据不同学生而给予不同的交流机会。一般来说,教师愿意同学习成绩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强,自信心强,胆子比较大的学生进行互动交往。因此,一节课中有的学生被回答很多次,有的学生备受冷落,无人问津。尤其是学困生,几乎成了问题的陪读者。

(三)活动形式的轻松异化为放任自流

学生是互动教学的主体,所以有些教师就把互动教学等同于放羊式的师生对话。把互动理解为能和学生“打成一片”,在课堂教学中多让学生讨论,做做游戏就可以了。同时,学生对这样轻松的“学习”兴趣也很浓,积极性很高,所以课堂气愤相当活跃,热热闹闹,组间交流都很好,但学生对自己应该学到什么,学会什么,并不是十分清楚,许多学生课后,对相关的知识、问题的结实,结论知道并不多,更没有主动去思考,课堂设计的目标没能实现。这样不仅没有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连传统课堂中学生对“双基”的掌握目标都达不成,可以说是得不偿失。

二、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选择

(一)、关于有效提问

提问作为一种方法,指的是发现法、探究法、研究法、这类方法的共性是教学内容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给学生,问题是知识的载体,学生必须首先解决问题,而后才能获得知识,这类方法称之为问题教学法。

1、问题在教学中的意义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问题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巴尔扎克)。问题也是学科教学的心脏,学科教学活动之源泉。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就不会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为此,要求任课教师要善于巧妙地把学科教学内容转换成一连串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即设臵问题情境。必须提出的是,设臵问题情境应该是创设成功的情境,所谓成功的情境就是让学生成功获得对各种问题的解决,从而使他们的好奇心得到满足。问题情境能够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从而激发他们的即时认识兴趣,而成功的情境则能使即时认识兴趣向稳定认识兴趣转化,从培养认识兴趣的角度来说,成功的情境是最为重要的。有效教学情境要具备如下几点:

(1)、教学情境要基于生活。一是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其中的问题应当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遭遇的一些问题,只有在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才能弄明白知识的价值。二要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陶行知先生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他说:“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向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才能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

(2)、教学情境要注重形象性。我们所创造的情境应该是感性的、可见的、摸得着的。它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和升华;其次,应当是形象的、具体的,它能有效地刺激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能够超越个人狭隘的经验范围和时间、空间的限制,既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事物,又能促使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互动发展。

(3)、教学情境要内含问题。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情境中的问题要具有目的性,适应性和新颖性。而提问又是师生互动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要素贯穿在所有课堂教学模式中,在师生交往一贯互动中,教师实质上就是一个引导者,新课程所强调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实践其中确实存在着忽视教师学生自主化的倾向,这是一种典型的只“赋权”而不“增能”不负责教学行为。他看似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但实际上因为教师作用的丧失,学生自身水平受到了限制,致使他们的认知水平仍在原有水平上徘徊,这是导致课堂低效和无效的根本原因。(1)、有效问题教学的条件。要使问题教学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法和学生的有效学习,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一是问题要有潜在意义,我们知道,问题教学的核心是问题解决,这就要求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对于解决眼前的问题必须是充分的。二是学生具有有意义的心向。在问题教学中,有意义学习的心向表现为学生具强烈的总是意识和探索欲望,问题意识既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学生一旦形成了强烈的问题意识,他就会集中精力,把自己的思维活跃地发动起来。三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有意义的。要使解决问题的过程有意义,学生必须真正理解课题结构以及课题涉及的有关知识经验。四是内化过程是有意义的。有意义的内化指学生经过自己探索而自行发现的新知识有机地纳入到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中去,获得心理意义,真正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自己的血肉,自己的心理品质;而原有认知结构经过吸收新知识,自身得到改造和更新。

(2)、有效问题教学的原则。一是创设问题情境与问题意识相结合的原则。一般来说,教师设臵的问题要具备目的性、适应性和新异性。这样的问题才会成为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实际上也就是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二是引导和发现结合的原则。教师的引导能够保证让学生在有意义的思考路线上进行有意义的探究,从而避免学生盲目的瞎猜和无效的活动,这是提高问题教学效果和效率的关键。当然,教师的引导必须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给学生留下自我选择、联想、开拓、发现、创造的思维空间。

(3)、有效提问的技巧。一是问题要有思维价值。二是提问时机要恰到好处。提问于学生的疑惑处。提问于教学环节的关键处。

提问于学生思维的转折处。三是理答要积极引导。理答不仅要注重师生互动。教师要尊重、倾听、鼓励、称赞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教师可以叫一个学生回答,但绝不能让其他学生脱离思考。一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必须放下手中的所有的事,抬头转身注视发言者,并认真思考别人的发言是否正确,讲得好,鼓掌认可,还有不足,举手补充。

二、关于有效互动

(一)、明确的互动目标,充分发挥教育机智,增强互动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重视互动的作用是必要的,但互动一定要讲究有效性。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和前面的互动误区分析,我们体会到,如果一节课,从课堂的表面看,热热闹闹,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媒体、相互之间发生了多次“互动”。但学生的每次互动、讨论交流、或完成一个实验,不是针对某一个具体的事实问题进行探讨、讨论和交流,或者要得到的结论是学生早已知道的,这样追求形式的教学是低效的,甚至无效的。明确的互动目标是实现有效互动的前提。而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则需要教师能充分发挥教育机智。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种特殊智力定向能力,是指教师对学生各种表现,特别是对意外情况和偶发事件,能够及时作出灵敏的反应,并采取恰当措施以解决问题的特殊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善于因势利导

所谓因势利导,就是根据学生的需要和特点,利用并调动积极因素,循循善诱,使学生扬长避短,健康成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达到举一反三,让学生有思考、检验、创新的过程。而不应该包办、直入结果,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学到僵硬的技能,缺乏探究创新的过程。例如:在《认识角》的探究中,学生在初步认识角之后,教师出示一个固定的角,然后让学自主展示一个比它大的或小的角时,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叉口有关系。

2、善于随机应变

马卡连柯说: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随机应变能力,有了这种品质,教师才可能避免刻板及公式化,才能估量此时此地的情况和特点,从而找到适当手段。教师随机应变能力是教育机智的集中体现。例如:在讲解多位数的减法中,学生用竖式做“600-309”时,得出的是301,教师不宜马上指出学生的错误,教师应当随机应变引导学生用验算的方法来判断,从而使学生深入理解了验算的作用。这样机智的处理,使学生掌握了更多的知识。由此可见,随机应变能力是教育艺术的高度表现,也是教育机智的重要特征。

3、善于对症下药

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具体特点,巧妙地采取灵活多变的教育方式方法,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在学退位减的时候,让学生说出不同的计算方法后,重点让学生对退位减法竖式计算的理解,让学生重复说一次计算的过程,这样学生更能体会退位减的方法。

4、善于掌握教育时机和分寸

老师要讲究教育的科学性、严肃性,在教育学生和处理问题时,能实事求是,分析中肯、判断准确、结论合理,对学生要求适当,使学生心服口服。选择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的处理措施,善于批评与表扬,惩罚与奖励适当适时,这都能体现出良好的教育水平,也有利于教育机智的有效发挥。

5、学会化复杂为简单。

学会化复杂为简单,从对教师的要求来说:“为了顺利地完成自己的任务,一个教师应当掌握深刻的知识。”一句成语说得好:深入浅出,教师把教科书钻得深,悟出来的道理就透彻,讲起课来就简单,也能够讲在点子上。正所谓“一语解惑,一语启智,一语激情”。教师一句精辟的话,常使学生抓住了知识的关键而芧塞顿开;一句幽默的批评,使学生放下包袱,惭愧不已。言不在多,贵在精当;语不在长,贵在适时;要语不繁,达意则灵。简洁是天才的姐妹,智慧的象征。一个科学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科学的秘密就在于把复杂的东西演变成为若于简单的东西去做。教师把课上得简单,实在是一种智慧,一种艺术,一种能耐、一种功夫、一种水平、一种境界、它绝不是把教学简单化了,而是艺术化了、精良化了、高效化了,它就像一个杂技演员走钢丝的过程,走钢丝的过程,走钢丝较之于走马路,其精俗精巧之异显而易见。教书匠常常就不是把课上得简单,而是上得复杂了,把学生弄得无所适从。这节课的教学思路就是教学生化复杂为明了,让学生把书读薄。

6、充分体现《课标》中的“过程永远比结果重要”的理念

记得陆游有这样一句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啊,书本上的知识要想真正理解,必须经过亲自实践,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才能运用自如。

(二)注重教学反思,提高互动教学有效性。

要有效的进行互动教学,避免进入互动误区,还要注重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反思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是近年来教师心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反思不简单是教学经验的总结,它是伴随整个教学过程的监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

(三)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增进互动有效性。“学习社会”,如果它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来说,是一场“学习的革命”,那么对教师队伍的建设来说,就是一场“职业化的革命”,也就是说,对教师来说,教师在这场课改中,必须紧紧跟上时代步伐,加快实现个人的专业化程度,对学校来说,就是要加速教师队伍专业化的建设,促进新课改的顺利进行。教师专业化发展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包括专业化知识的发展;专业技能发展;专业化情感的健全。

介于此,我们在教学中,努力做好如下几点: 首先,做好“八给”,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

一、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

二、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

三、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

四、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找答案;

五、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

七、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们自己去讨论;

八、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

其次,作为一教师,我们一定学会变复杂为简单,教学生学会把书读簿。做好如下几点:

第一、教学目标要简要。一定要搞明白:“学生为什么要学数学”“数学教什么”这两个问题。

第二、教学内容要简约。数学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老师要把学生教聪明。

第三、教学过程要简洁。我主张板块式地推进,教学就是一块一块的,比如我今天的课第一块就是复习铺垫,第二块就是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知;第三块就是学习新知;第四块是巩固练习。当然并不是每节课都要学练结合。老师们要看有没有学练结合的结合点。

第四、教学方式要简练。下面一句话老师们要记清楚,据说是世界教育名言:“听到了,忘记了;看到的,记住了;做过的,理解了。”既然听到了忘记了,咱们们就少讲,既然看到的记住了,就要多读,既然做过的理解了,就要多做。教数学就这么简单。

第五、作业要简化。现在的孩子实在可怜,尤其是中学生,苦不堪言。课标上说:“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少做题,有多少 人听呀!课外作业、复习资料一个劲地做,老师一个劲地改。学生累,老师也累。说到底,是应试教育害人。作为教师,我们一定在课堂教学上下功夫,为学生减负。

五、实施步骤:

1、进行课堂观察,针对教学中的问题,确立研究专题,制定活动方案,2、开展第一阶段观摩活动。

2、进行案例分析和再设计。开展第二阶段观摩活动。

3、再次研究专题,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案例分析,联片教研。

4、进行阶段性小结

提高课堂展示的有效性论文 篇5

【关键词】化学课堂;有效性;提高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有效性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一些教师缺乏理性思考和必要的理论与方法的指导,容易倾向于外在的、强化的训练,而忽视学生的内在要求与精神需要,这导致教学功利化、教学策略不合理、教学效率低下。在这种情况下,教学质量的取得则是以师生身心的疲惫作为代价来换取学生分数的进步,其最终的结果就是学生学习动机的丧失与教师普遍的职业高原现象,大大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中,如何提高课堂有效性是教育者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本文拟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以期提出些有价值的建议。

1.教师应该注重自身的专业成长

“专业”在广义上是指一门职业,在狭义上是指某一学科或门类。学习,是教师自主推进自身专业成长的主要途径,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明确这样三个问题:

第一,向谁学习(1)向专家学习。全国各级、各地的课改理论专家、教育教学管理专家、学科教学教研专家,是我们进行理论学习的主要对象。(2)向同行学习。同一备课组,同一教研组,同一年级组,同一学校,同一省市,不同省市,凡从事教师这一专业者,都可称之为同行。(3)向学生学习。“教学组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新课程倡导师生互动,倡导师生的共同发展与进步。学生本身就是一份重要的课程资源,他们自然也就可以成为教师的学习对象。

第二,学习什么(1)学习学科专业知识。这是从事学科教学的最基本的知识前提。(2)学习课改理论知识。教师要掌握那些通用的基本的课程改革理论,以从整体上加深对新课改的感悟。更要认真研读一些学科领域的理论专著,以更好地把握在新课程背景下所任教学科地基本要求。(3)学习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第三,怎样学习(1)读书。这是最传统的方式,因为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所以常常也是最有效的方式。(2)上网。网络提供了一个更加宽广的学习的平台。(3)研修、观摩。参加网上研修,参加各类研讨会,参加或观摩优质课评比等,从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师那里都能找到可取之处,任何经验、教训、体会都可以有效的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4)反思。让反思总结,成为一种常态,成为一种习惯。蓦然回首之间,成败得失处,已然寸心知。

2.教师必须把握教学方向

课程标准是课程教学必须执行的法规性文件。就其主线而言,教学中必须不折不扣地认真施行,但这并不意味着死板、教条地套用其中的条条框框。对于课程标准的理解更为重要,在运用时应和学生的具体实际充分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从教学的最初设计上实现课堂有效性,做到低起点、高标准,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真实目的。所以不仅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深刻领会新课标的要求,明确教学目标和任务,还要刻苦钻研教材,吃透教材。要通观全册、全单元教材,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明确各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弄清单元和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单元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以及自己的教学经验,准确地把握教材的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构建自己的教学思路,编写好教案。

3.教师必须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

脑科学研究表明,大脑优先记忆那些有意义的、与已有知识或体验相关联的信息,如果信息没有意义和价值,大脑找不出任何记住宏观世界的理由就会抛弃它。学生更倾向于关注和学习有趣的或与自己密切相关的内容。同时,个体从千变万化的外界环境得到的信息与自己已经形成的认知结构不一致时,就会意识到差异和矛盾,形成好奇心,并改正

不和谐的活动。所以知识的呈现逻辑对教学效率的影响很大。教师要重视知识呈现逻辑的设计,从学生学习认知规律出发,寻找最佳的知识呈现方式,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与学习动机。

例如,浓硫酸稀释的教学一般为教师演示正确的操作方法,教师再进行操作要点的总结,最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教材注意事项。而有的教师将知识呈现逻辑改为先让学生猜测浓硫酸加入水中和水加入硫酸中有什么不同,会发生什么变化,让学生先带着问题进行假设,然后教师再进行实验演示操作,最后让学生进行稀释要点和注意事项的总结。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知识的呈现逻辑为“学生思考假设——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分析——学生总结”的效果好于呈现逻辑为“教师演示实验——教师分析——教师总结”的效果。前一种方式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思考,培养一种科学的分析思维,这也就是科学素养潜移默化的培养。

4.教师要适当营造充满活力的课堂

一节理想的课题应该是安静而有活力的课堂、体现人文精神的课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课堂、简约而不简单的课堂。要达到这样的理想境界,教师应首先注重垂炼语言,避免啰嗦。化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有些理论在高中阶段无法用实验验证,这就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如果我们在授课

过程中能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挥想象,将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用生活中常见或易于理解的现象进行恰当的比喻、从而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我们教师可以标新立异地设计好导入环节,使一堂课一开始就收到先发制人,引人入胜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由“演讲者”转变为“编剧”和“导演”,要像导演给演员说戏那样,创造一种使学生能真正处在做“化学”,用“化学”的情景中,促其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上课要关心每位学生。体现出“因材施教”。教学全程要用爱心营造学习的氛围。在课堂上用微笑去教学,学生答对了,给予表扬,学生有了错误,给予提醒。

课堂有效性是一个相对的价值判断,一节成功的、有效的课可以这样看:课堂中老师上的轻松,学生学的明白,其他人(听课者)听的专心;下课时老师有成就感,学生有收获感,其他人(听课者)有收益感,足矣!

参考文献

提高课堂作业的有效性1 篇6

提高课堂作业的有效性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注重作业教学,是一个很一个重要环节,作业的有效性则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内容之一。几年来,我一直在跟班教学,一直抓作业的“编用”、“布置”、“完成”、“收交”、“批阅”、“分析”、“订正”、“辅导”、“讲评”、“结果的再利用”等十个基本环节。在每一个环节中,我不仅仅是布置、批阅、订正那么简单,从作业的编用,到作业的布置及讲评等各个环节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如作业的布置一环节中,作业布置要讲效果,必须要把握布置作业的时间,要做适当的指导,如,用多少时间完成作业,适当的提示或启发等,不要将作业放在课的最后阶段布置,应穿插入课堂教学中。在作业“分析”一环节中,分析要“量”、“质”并重,关注学生创造性的答案等。在讲述的过程中,引用了大量的教学案例向学生们作了详尽的解释,让学生们更加深刻的理解了作业十个环节的不同作用。

提高课堂展示的有效性论文 篇7

小组合作学习通常可以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环节:读书预习、合作讨论、展示交流、总结反思、达标测评。其中, 展示交流环节是十分重要的。通过这一环节, 学生在之前小组合作学习中没有完全明白的问题可以获得满意的解答, 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识也将得以扩展和提升;在这一环节中, 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启发, 实现思维、智慧的交流碰撞, 进而不断产生新的灵感。另外, 展示环节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广阔舞台, 对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都将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由于受到学生认知能力和教师教学水平等因素的限制, 在高中数学任务驱动型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中, 展示交流环节所应起到的作用并未得到充分的发挥, 流于形式化, 还存在着效率较低、对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力度不够等问题, 亟待我们认真加以研究和改进。

一影响小组展示有效性的原因

笔者通过对网上获得的一些美国课堂实录以及实地对一些学校的参观学习, 各种教学模式对小组学习各有研究和拓展, 小组的展示也各有特色。通过对各种调查数据的研究, 我认为影响小组展示有效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 小组展示成员的能力。学生学习的能力有高低, 如何分组就决定了小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以及展示能力, 搭配不当, 直接影响展示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第二, 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的深度。小组的成员在对任务进行研究和讨论时, 组员的专注程度、交流的程度, 直接影响问题的研究成果, 有时会导致问题研究的失败, 得到不正确的结果。

第三, 展示的工具。课堂教学中, 小组合作解决了问题, 就必须要让同学们看到整个解答的过程, 那么对展示所用的工具, 针对不同问题就要有最佳的展示工具相配合, 才能起到最佳的效果。

第四, 展示的方式。是小组依次展示, 还是个别小组展示;是分区域小组展示, 还是分成大组进行对抗展示;是悬挂展示, 还是巡游展示, 这些对会对展示的效果起到直接影响。

第五, 展示的内容。教师所给任务的内容, 是一个便于研究展示的问题, 还是一个不易显示过程的任务, 将决定小组展示的效果。

第六, 展示的时机。一个任务是在课前就展示, 还是在课中展示, 还是课后小组间交流展示所起效果最佳, 也是影响展示的一个因素。

第七, 教师的引导与调控能力。小组汇报展示是一个动态的、多元的过程, 需要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加以指导、引导和培训, 确定灵活多变的汇报展示形式, 使汇报展示成为课堂的一大“亮点”。

第八, 展示结果的评价机制。好的评价机制, 能对小组学习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能激发小组成员的学习热情, 正确引导小组间的良性竞争, 促进同学们的共同进步, 更好地提高下一次的小组展示。

二提高小组展示有效性的思考

针对上面影响展示的众多因素, 我们在教学时应怎样做, 才能有利于提高小组展示的有效性呢?

第一, 预先对全班学生解释任务目标和小组期待。分配小组之前, 教师应让学生准确了解对他们的期望是什么, 然后再给他们提供具体目标。

分配的学习任务与小组规模匹配。总的来说, 组建小组应该遵循三项基本原则: (1) 少则多, 即学习内容越少学习成果就越多; (2) 简则优, 即课程越简化知识就越系统; (3) 小则精, 即规模越小就越精致。

把优等生分在同一组, 他们可以更快地完成学习任务。相反, 把后进生分在同一组, 教师可以有时间把更多的精力用在解决问题上, 也能在更具体的困难上帮助学生。

如果学习目标对优等生来说也比较高, 那么建议组成异质小组。如果小组学生由不同能力的学生组成, 优等生会主动帮助后进生生, 如果教师想关注两极水平学生的学习情况, 也可以使用这种分组方式。也可以组成研究团、问题解决组、专家团、跨学科研究团等。

第二, 关注小组展示的有效性。 (1) 在小组汇报展示时, 应鼓励全员参与, 主动参与, 力争做到人人有任务, 人人有机会锻炼, 人人能得到提高。 (2) 要提高各小组内少数与众不同的学生展示的积极性, 如性格内向, 羞于表达的学生;成绩落后, 没有自信的学生;过于好动, 无法自控的学生等。在小组交流和汇报时, 给这部分学生优先权, 即优先发言、优先汇报、优先书写发言提纲等。 (3) 在进行交流展示时, 教师应引导汇报展示小组通过一定的形式与其他小组进行互动, 如补充和提升。在汇报小组进行汇报时, 其他小组要认真倾听, 深入思考, 如果发现汇报小组汇报内容与自己或本小组意见不一致, 应立即进行补充和提升。

第三, 使用各种展示工具, 如黑板、小白板、墙报、作业展示、多媒体汇报等, 体现趣、活、动、全四字:趣即生动有趣, 学生愿意、乐意去做;活, 灵活多变, 有灵动性, 而不死气沉沉;动, 就是要让学生从肢体到思维均要动起来;全, 全员参与, 整体联动。

高中英语课堂交流展示有效性探究 篇8

[关键词]高中英语交流展示有效性

交流展示环节既检测了学生的预习效果,又让教师迅速把握学情,以便及时地调整教学策略。这一环节需要教师考虑的因素比较多,比如谁与谁交流、何时交流、交流时间的长短、何时展示、怎样展示、展示过程中教师应该做什么、没有参加展示的学生应该怎么办等,那么“交流展示”的设计和实施也就成为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

一、课堂导入的交流展示

导入是加强师生交流、调动学生课堂参与性的关键一环,可以有多种形式,如picture-talking,listening to asong,enjoying a video等。若是以question形式展开,教师应该以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作为切入点,而且问题的设计应该简单易懂,让学生有话可说,否则会使课堂气氛沉闷,影响交流展示的效果。

例如,我讲授了一篇没有题目的文章,大意是写一位表面叛逆但内心脆弱敏感的女孩,越来越不自信,通过与父母的交谈,她知道了在妈妈眼里她是独一无二的,从而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别人无法替代的。第一段:As a teenager I felt 1 was always letting peopledown.1 was rebellious out side。but 1 wanted to be likedinside...据此,我用一张大手拉小手的图片导入。T:Please look at this picture,and do you like it?S:Yes,we do.T:If the big hand is your mothers,whose handis the small one,do you think?S:Mine.T:Good!Butare you afraid one day your mother loose your hand?That is to say your mother dont love you.S:Yes.T:So is the writer.Lets look at what happened to her.導人的形式很多,以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为目的,为学生进一步“交流展示”开个好头。

二、文本阅读的交流展示

阅读教学承担着“培养学生阅读策略,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的重要任务,高考阅读文章篇幅多,题材广,有大量的生词和难句,而且考查细节,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文本阅读的交流展示,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从而形成阅读能力。

1.自主先学部分

(1)W-hat is the style of the text?(2)How manyparts does the article contain?(3)Reading strategy:Guessing the meanings of the new words in the passage.这三个问题需要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时完成,自主学习是“交流展示”能否顺利开展的第一步,所以对这部分问题的设计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充分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

2.细节阅读部分

(1)Read the sentences and decide T or F.(2)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What did she feel when shewas a teenager?How did she feel when she knew she re—ally was?After she became a searcher,what did shecome to feel?这类问题都来自于文章之外,主要考查学生对细节的把握和对文章的理解。

3.概括类和推断类部分

(1)Please entitle the passage.(2)What does thepassage want to tell us?这类问题的设计主要考察学生的概括和推理判断能力。同时实现对学生情感目标的培养。

4.拓展延伸部分

(1)If the boy is the shortest one in your class room。is it right to laugh at him?Why?(2)Finish the followingblanks(passage related to this text).

There is nobody in the world the sameyou;youare unique!Everybody is from everyone else.Thatis good!it makes the world an interesting place.文章的最后一段总结了两点,即Everyone is unique andyou should believe yourself,据此,我设计的第一个问题从学生自身出发,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交流展示”环节有话可说,同时让学生知道,我们应该尊重所有的人,因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第二问题主要是检测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同时可以为写作做下铺垫。

我们针对这四个层次的问题设计了不同的活动:(1)学生在完成Individual work任务之后和教师交流,第三个问题让学生根据语境猜测单词意思,在展示的时候,教师给予及时的点拨并做适当的延伸。(2)在Pairwork任务中让学生根据文章先自行完成,然后和同位进行讨论,这里可以多让几位同学给出答案,最后由教师在投影仪上呈现答案,让学生核对。(3)第一个问题通过boys have a competition with girls在黑板上展示来完成,把课堂气氛推到了高潮;第二问题通过开展groupwork活动完成,这部分问题稍有难度,让他们在小组讨论中相互交换观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4)通过开展competition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

三、写作反馈的交流展示

学习文章的过程是信息输入的过程,写作则是学生对课文的主旨和字词句掌握的一个输出阶段,笔者根据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当今的热门话题设计了如下的写作内容:Writing:China will allow two children for everycouple.Suppose one day you have a sister or brother.And she or he is more lovely or smarter than you.Whatshould you do?

我们可以先让学生思考5分钟,再小组讨论5分钟,然后让他们列提纲,最后由教师呈现文中重要的单词、短语和句子,并要求他们尽量使用这些语言点写作。写完后让学生内部交流,然后教师通过投影仪展示,先点评两篇作为示范,再由学生进行点评,其余没有展示的学生交换批改。最后由教师总结,并让学生摘抄学习精彩的作文。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篇9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基本前提条件,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文在理解“什么是有效教学”,“如何评价教学的有效性”的基础上,结合小学数学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探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策略。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有效教学

策略

夸美纽斯说:“……假如没有一个学生违背本人的意志,被迫去学习任何学科,我们就不会有发生厌恶和智力受到抑制的情形了,每一个人都会顺着他的自然的倾向去发展。”这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谋而合。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提高技能和形成思想观念的主渠道。然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实现以最少的时间获得学生的最大进步与发展,中小学新课程改革必须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重要途径。有效教学在我国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什么是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主要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内(时间、精力、努力),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带来最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是卓有成效的教学。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唯一尺度。

二、如何评价教学的有效性

评价教学是否有效,不是以教师是否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学任务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它所关注的是教师能否使学生在教师教学行为影响下,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主动地建构知识,发展自己探究知识的能力和思维技能,以及运用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收获或收获不大,即使教师教得再苦也是无效的或低效的教学;如果学生学得很苦,而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那么这样的教学也是无效的或低效的教学。

三、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们清楚认识到,唤起学习兴趣是使学生积极学习,形成有效教学的关键条件。有效教学本质上取决于教师建立能够实现预期教育教学成果的学习经验的能力,而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这就需要教师教学有方,寓教于乐,“开窍”有术,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

那么,如何使课堂教学散发吸引力?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呢?我认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该从有效教学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教与学的关系入手。课堂上教师要能使学生能够根据教师教的风格或特点主动调节自己的学习方法、策略和步骤,同时教师也要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教的特点,去面对具有差异性的各类学生的特点。以下是笔者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想法

策略一:改革备课思路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

众所周知,要上好课,首先要备好课。而传统的备课重点是备教师的“教”,忽略了学生的“学”,是从教师讲的角度,而不是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考虑备课。这也是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备课时首先要考虑这切课准备安排几个学生的活动,每个活动怎么安排;其次要考虑在活动中教师怎样指导,怎样与学生互动;第三要考虑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或遇到哪些问题,老师怎样进行调控,怎样评价等;然后把以上安排写出来,作为教师课堂上临场发挥,随机应变的一个基础准备。即使如此,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意想不到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课后进行教学反思,再进行补充备课,写出自己执教的体会和疏漏失误,记下学生学习活动中的闪光点或困惑。这样的备课才是我们倡导的,是有效教学的保证,是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策略二:创造积极有效、开放互动的课堂氛围

1、创设积极有效的课堂学习氛围

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能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愉快的情感体验会使人精神焕发、思维活跃。课堂上,教师的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句话,都可能在师生间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可以使课堂的氛围既轻松又和谐。教师的语言要亲切,运用商量的口吻,充分体现师生间民主平等的关系,不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2、师生互动,共同参与的创造性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积极的相互支持和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是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之一。良好的教学效果取决于师生间良好的交往。交往与沟通,是教学的核心。学生构建数学知识的过程,就是师生双方思想交互、碰撞的历程。在课堂上,他们彼此不断捕捉对方的想法,从而产生交流、渗透,使学生通过动手、思考、表达,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内容。

如在教学《人民币的简单换算》一课时,我曾经进行过尝试。我出示了一枝事先买好的价值10元的钢笔,要学生猜猜看我是怎么付钱的。活动过程中,变换一定的条件(我有1张5元或我只有硬币等等)。学生参与相当踊跃,利用学具,找出了各种不同面值人民币的付钱方法。在活动中,学生不仅掌握了人民币的简单换算,而且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又与生活融为一体,并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3、动态的开放课堂

在一堂关于《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公开课上,教师在预设教案时,设计了让个别学生摸一摸盒子里的物体,说出它的特征,其余同学根据他的描述猜猜是什么立体图形。教师并没有考虑到学生可能无法较清晰地说出具体特征。这时摸的同学不知道怎么说,下面的学生很着急,有些学生坐不住了,开始发问“它能不能滚动?”“有没有平平的面?”……然后教师顺水推舟,抓住机会调整教案。学生兴趣盎然的问答,活跃的思维成了课堂的亮点。

策略三:精练的教学语言设计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精心设计的语言,能把模糊的事情讲得清晰、有条理,能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内容讲得生动、活泼,启发学生去追问、去探寻,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从而大大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内容,教师可以创设这样有意思的情境:古时候,有个父亲为了奖励认真学习的孩子,买了他们最喜欢的大饼。先取出一个大饼平均分成2份,给了老大一块。馋嘴的老二说:“父亲,我想吃两块饼。”于是父亲把第二个饼平均分成4份,给了老二2块。贪心的老三迫不及待地说:“父亲,给我3块饼。”父亲又把第三个饼平均分成6份,给了他3块。这时老大说:“父亲,四弟最小,应该给他6块。”父亲又将第四个饼平均分成12份,给了老四6块。老四甭提有多开心了,他觉得父亲给他的最多。话音刚落,不少学生就按耐不住脱口而出:“他们都分得一样多!”教师马上问道:“谁能说说一样多的道理?”“能用等式表示出来吗?”于是,整个课堂充满了浓浓的探究氛围。

策略四:擅于把握挖掘教材,突出教学重点

1、突出重点是有效教学的核心

教师要抓住教材中本质的、主要的东西,对其进行加工处理,然后在教学活动中突出出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这方面上去,同时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对于课本中相对次要或起辅助作用的教学内容,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作适当调整,以适应教学的需要,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实验教材第一册第三单元“看电影”一课,教材中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是看图说一说、算一算;例2是画一画、填一填。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具体有趣的情景中学习有关“8”和“9”的加减法。我们可以以例1为重点,师生共同探讨得数是“8”的算式。对例2(教学得数是“9”的算式),老师要大胆放手,发挥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通过涂一涂,说一说,让学生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做,学生不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更会增强学习的信心。在抓好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同时,也要从整体着眼突出单元的教学重点。比如教材第七单元“植树”一课,教学“8加几”的内容,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巩固“凑十法”。由于在前一节课中已经重点讲授了“9加几”的计算方法,学生也初步掌握了“凑十法”,所以教学这节课,我们可以采取学生自己操作、探索,小组交流的形式,来体会“8加几”的多种计算方法,再通过练习进一步体会7加几、6加几、5加几的计算方法。这样,不但节约了教学时间,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数学教材中每一单元、每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只有很少一部分是全新的知识。教 学中就应把很少一部分是全新的知识。教 学中就应把这“新”的一点突出出来,作为教学的重点。突出重点不是只抓住重点而舍弃非重点,教 学中把教 材重点孤立起来的做法是不恰当的。教学新知识就必须注意提用 生的已有的旧知识,引导学生认识新知识的生长点、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和转化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突出重点。

2、发掘教材的智力因素,是有效教 学的重点

教学中的智力因素很丰富,例题中有,习题中也有年级教材中有,中低年级教材中也有。教师要有意识地挖掘充分发挥教材中的智力因素,使每一个学生的智力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大可能的发展。这也是符合《标准》基本理念要求的。实验教材中很多地方都标明让学生“试一试”、“说一说”、“想一想”、“拼一拼”等等,这里面就包含着智力因素,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例如新世纪教材第一册《搭积木》中例题2就包含着很多智力因素,如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等。在观察相碰撞求和图后,如果有的学生这样想:一辆车和一辆车相碰,那么他可以说出12+6=18、12+4=16、12+3=15、6+4=10、6+3=9、4+3=7中的全部或部分;如果有的学生这样想:三辆车同时相碰,那么他可以说出12+6+4=22、12+6+3=21、12+4+3=19、6+4+3=13中的全部或部分;如果有的学生这样想:四辆车同时相碰,那么他可以说出12+6+4+3=25。类似的例子太多了,几乎每页上都有。我们在教学中就应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或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推理、迁移等能力。如果这些内容教师不让学生去“试一试”、“说一说”、“折一折”、“想一想”、“做一做”,而是把它当作一个全新的知识去讲解,就达不到教材对学生智力培养的要求,就不能体现教材的编排意图,就达不到教学目的要求。

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10

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合水中学 517200 黄宏鸿

[摘要]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从创设情景,探究方式及疑难解答几个方面阐述如何体现数学课堂教学真正的有效性。[关键词]数学 课堂教学 有效性

一般课堂教学可分为三个环节:(1)问题情境(2)假设——检验(3)整合与应用。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课堂教学可设计为: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伸,巩固,提高合作交流,解读探究应用延

总结反思,拓展升华等递进式教学环节。课堂上的每一环节都少不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因此,教学中的每一环节,教师都要认真分析学习者的特征及知识间的结构特点,因材施教。下面就本人的教学经验,谈谈各个环节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教学既要探求向优秀学生挑战的计划,同时也不要“破坏那些很不幸运的学生的信心和学习意志”因此创设问题情境,教师要考虑所创设的情境问题是否符合每个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否有较强的操作性,能否达到教学目的。

案例1:教学《三角形中位线》一课,在引入新课时,课本也设臵了一个问题,即如何将一个三角形分成四个全等的三角形。许多老师将这个问题编成一个故事。尽管故事很精彩,但由于问题的可操作性不强,思维的跨越度太大,以至于大多数学生无法通过已掌握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说问题已超出了大多数学生的认知规律。如

果教师从问题的反面出发,将它分解为学生的几个实践活动,问题将会变得更加简单。

如:学生活动1:剪下四个全等的三角形,然后将这四个全等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完整的三角形。(如图1、2)

ADB图1

学生活动2:在图2中找出相等的线段。学生活动3:找出图2中相等的角。

学生活动1是利用拼图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操作过程非常简单,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活动2、3都是由活动1直观地得到,从而引出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和性质。

情景问题的创设必须关注学生个体所处的文化背景,问题所涉及的知识要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还是那句老话说得好: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得到。

二、开放自由的探究方式,让学生的思维在广阔的天地间自由地发展

探究过程是知识的再现过程,从发现问题到探究结果,是从疑惑到顿悟再到惊喜的情感体验。是对知识的直观的感性认识到理性解释

EF图2C 的升华。因此,让学生寻着前人的足迹去体会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使学生能够自觉地建构新的知识系统。但由于全班学生的数学水平悬殊很大。数学素养、生活经历、对知识的感悟能力等都有很大差异。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有充分自由的思维空间和探究时间。采取不同的探究方式,尊重各类学生的各种思维方式。不要为了赶时间,老师来代替学生解决问题。现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

案例2:证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学生活动4:依题意画出图形,如图3 图3

学生活动5:根据图形结合题意写出已知、求证。

学生活动6:分析证明(这是最困难的一个步骤,老师给足时间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分组讨论)。

在证明过程中大多数学生都是用三角形相似的证明方法得出结论。但也有的学生用到了作辅助线的办法证得了结论,他们当堂展示

ADB了他们的证明思路。(如图4),E图4CF

在得到方法二的启示后又有几位学生给出了第三种方法的证明。(如图5)。

ADBF图5EGC

在探究过程中,我认为教师不要因为部分学生得到了结果就匆匆收场,不能剥夺其他学生的思维方式。应用多种方法得到结果,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思维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困惑

在解题过程中学生常常会将问题中的某个条件遗漏或者因为对

某个定理的理解较为模糊,不能正确地应用已知条件,导致问题无法解决或者错误的解答。因此,教师有必要让学生说出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困惑,说出每个条件在解题中的作用以及解题的方向,使问题高度明朗化。

案例3:已知三角形ABC中,D为AB的中点,E是AC上一点,EC=2AE,CD、BE相交于点O,OE=4厘米,求OB的长。

ADBO图7EC

1、让学生说出解题方向:在几何中求线段的长度的方法有哪些?

2、让学生说出每个条件在问题中的作用:“D为线段的中点”,“EC=2AE”,“OE=4厘米”的作用。

3、让学生说出对问题的困惑:“D为线段的中点”在图中看不出它起到什么作用。

困惑点是问题的关键也是解题的切入点。只有让学生说出了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困惑,教师的引导才有所侧重,才能将有限的课堂时间化为高效率的课堂教学。

四、总结反思,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反思是建构主义的核心特征。课堂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反思,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1、关注学生对概念的相似性,关联性的反思

学生学习新概念之后可以让学生反思新旧概念和相关概念之间 的相互联系,辨清相似概念的异同点,以激起对知识的更为深刻的正面思考。如“三角形中线与三角形中位线”的两个概念的教学中,先让学生找出它们的相同点,然后找到它们的不同点。再让学生任意画两个三角形,其中一个画三条中线,另一个画三条中位线。这样能使学生获得的概念更直观,更精确。

2、关注学生对定理理解的反思

对定理的理解首先要让学生区分条件和结论,只有将重要的条件 和结论分清楚了,解题才能准确到位,应用自如。其次要与相似定理区分开来,如与“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这一定理要分清楚。

3、关注学生对解题后的反思

学习数学离不开解题。学生除了要掌握大量的数学知识外,还要 掌握数学的解题思想。大多数学生在获得正确结果之后都会匆匆收笔。这类学生的解题效率并不高,因为他们终止了自己的思维。如果

每次解题之后教师都让学生对自己的解题思路作自我评价,探讨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那么学生思维就会更高层次地进行概括。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进入理性认识阶段。题后反思主要是对解题思想进行反思,反思自己错误的解题思路,突破思维定势,反思巧秒的解题思路,加快解题速度。反思解题规律,从而由一道题牵出一类题,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案例3的解题反思:

1、遇中点,该如何作辅助线。

2、通常用什么方法来求解线段的 长度。

3、在几何图形中如何找到线段的等量关系。

4、解决此题的切入点在哪?

5、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

上一篇:优秀班主任总结演讲稿怎么写下一篇:农村女性创业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