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编制题组导学案(精选5篇)
陈达春
从本学期开始,我们高三物理备课组开始尝试编制使用导学案,至今已有一个月。由于人手少、经验不足,我们采取集体研究、边摸索边做、轮流编写的办法编制使用导学案;看到油印室很紧张,所以我们的做法与别人稍有不同,我们是老师手上有打印的导学案,而学生的导学案我们是放在教师的电脑里,由科代表负责打开给学生进行自学,这样做是省事些,但过后我们发现效果不是很理想,看来今后还需改进。下面谈谈我们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①上课前一天,把本节课的“导学案”放入电脑,让学生进行自学 ②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努力做到“五放手”: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课本让学生阅读;重点和疑点放手让学生讨论;提出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结论或规律放手让学生概括;知识结构体系放手让学生构建。上课时教师要让学生打开预先发下的导学方案,明确本节课要实现学习目标,根据导学方案上老师的学法指导让学生先自己去读书、思考,去完成学习目标中的要求。学生可边读边思考、边记录,也可翻阅工具书查资料等,像填空等基础性强的题都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完成。然后是小组交流、讨论、检查,进行合作性学习,而教师一定要巡视指导,要参与到各组中去讨论、指导;对学生有争议的答案可倾听学生自己的解释,一定要熟记于心,在讲课时解决。这两个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应该占去课堂教学一半多的时间。教师的巡视指导是非常重要的,这个过程要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思维习惯、明显的学习障碍、学习的薄弱环节,等等,以使教师的学习引导能有的放矢,切中要害。最后教师就学生的问题及本堂课出现的问题精讲、点拨、解疑释惑,师生集体交流,学生归纳总结。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要抓住要害,讲清思路,明晰事理,重点展示解题的思维过程,由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以起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出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③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拓展学生思维,主要包括:第一,引导学生通过展开充分的思维来获取知识,显现学生思维过程中的困难、障碍、疑问和错误;第二,寻找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及时给与鼓励和引导;第三,课堂教学中除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外,教师自己的思维也要得到充分展开,在教学过程中激活学生,提升自己,做到教学相长。
④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要做到“四精四必”即:精选、精讲、精练、精批,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补。优化教学手段,在抓住“重点”、凸显“难点”、破解“疑点”上下功夫。教师要激励、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学生创造表现的舞台,让课堂充满魅力。
⑤突出一个“导”字。教师要注重激发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学生学习兴趣靠培养和激发,有趣且能抓住学生注意力的课堂导引,围绕教学内容开展的有趣有意义的课堂活动,有利于学生变“苦学”为“乐学”;要指导学法,在课堂中的读、听、思、说、议、做等环节中,让学生去理解掌握学习方法,掌握最佳路径,促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指导学生的学科研究性学习活动,在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和知识创新能力;要引导思维,“学起于思”。教师要善于提供思维的杠杆,引导思维的方向,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要鼓励创新,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提高质疑能力,从而锻炼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一、导学案编订中存在的问题
1. 不能紧贴教材。
有的教师在制定导学案时脱离了教材, 忽视了学生, 名义上是以学生为主体, 其实是老师越俎代庖, 以教师的思想代替学生的思想, 随意拓展, 既无科学性, 也没有针对性, 为“导学案”而“导学案”的现象比较严重。
2.“导”性不足。
有的导学案其实是教案的翻版, 既束缚了教师的个性创造, 又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没有科学地由易到难, 由简单到相对复杂的进行问题设置, 在内容上没有阶梯式的递进, 在过程上没有循序渐进地引导。
3. 学案异化成练习册。
有的学案就是同步练习册的翻版, 课前的预先学习就异化成了急功近利的做题, 课堂相应就异化成了索然无味的对答案。教师导的无味, 学生学的索然。
4. 探究性不强, 分层导学不明显。
有的导学案不能围绕课文的知识点进行设疑、质疑、解疑, 设计的问题不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对问题设置过多过碎, 肢解了课文, 失去了整体性, 知识点的处理无序、无阶梯性, 导致中差生无所适从, 学起来比较茫然。
二、导学案编写的立足点
1. 要符合教材体系, 围绕课程标准, 紧贴学段目标, 切合学生实际。
在知识点设计上要围绕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知识反馈上要有可测性, 目标要明确和具体。
2. 导学案不是满足于教师的教, 而是要满足于学生的学。
制订导学案时一定要建立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之上。这就要求导学案的编写者最好是集体备课中的主备者, 同时编写者在编写时要遵循大家的共同的思路。导学案的主要功能就是要服务于学生的学。内容中既要有师生互动部分, 更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部分。
3. 导学案中编写一定要注意实效性。
导学案既要有课前预习部分, 又要有课堂教学部分, 要给学生自学和自悟的空间, 还要有课后的反馈练习。这三部分内容要相互联系, 是一种递进关系。
4. 导学案编写后, 同备课组成员最好集中讨论。
形成定稿后, 每位组员在此基础上进行个性化备课, 这样效果会更好。
三、导学案的编订流程
1. 文本导读, 学生解决。
对每篇课文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文体特征、语音知识、词汇知识、语法知识等, 通过制定可操作的学习方案, 让学生通过熟悉课文注释及查找资料, 自学来掌握。把有疑难的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列出, 先小组讨论, 小组解决不了的, 提交老师, 再组织全班共同解决。这类知识教师可以适当设置一些填空或者选择题, 能达到巩固的效果。
2. 学案探路, 整体感知。
对每篇课文, 学案的导向要能帮助学生探路。能引导学生披文入境, 引导学生进入作者创设的情境, 能帮助学生采集信息。如通过让学生模仿编题老师的语言来概况段落大意或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 目的是能帮助学生和课文主题接轨, 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同时要力求在学法上的优化, 如在学案中让学生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能自己用书写提纲的方式列出文章的结构、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情感或者观点等, 目的是引导学生从“学会”阶段向“会学”阶段迈进。
3. 质疑探究, 分层推进。
当学生通过学案的指引整体感知课文之后, 教师要帮助学生制定探究问题的学案。探究性问题的设置一定要把握好针对性、时效性和灵活性, 研讨的问题一定要有价值、有分量, 数量不能太多, 要体现开放性、综合性和拓展性。特别是要符合学生应有的知识文化积累、阅读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立足于文本来进行探讨研究, 要讲究思考的层次性, 特别是要针对学生不同的能力层次, 设置不同的问题, 以提高学生全员参与的积极性。
4. 品读鉴赏, 自悟为主。
对于课文中精彩语段, 教师在制定学案时要充分考虑到与朗读和写作因素的关联, 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仿写。对于好的句子, 在学案中要选准鉴赏角度, 可以从思想性、艺术手法等方面去鉴赏, 发现其中的美, 品味其中的美。
5. 运用拓展, 反馈成果。
运用拓展的目的是通过有效的链接点来凸现文本学习重点。如对文本学习要点能采用“巩固式”练习, 拓展点要凸现探究学习的特点。通过设计小而精的问题, 要求学生口答, 再通过评价和反馈, 让学生看到自己学习的成果。
“导学案”的目的是唤醒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让学生在成功与肯定中得到激励与鼓舞。如何设计一份科学有效的“导学案”, 还有待全体语文老师共同努力, 虽任重而道远, 但已经曙光在前!■
通过高效课堂,可实现课堂教学方式最优化和教学效率最大化。经过近一年来的高效课堂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这种教学模式是有效的。下面结合实践对科学导学案编写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明确学习目标,为学生自主学习导航
“导学案”中学习目标的制定要明确,要让学生明白本节课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对各知识掌握的程度。同时,还可在目标中将学生独自学习时,涉及的重、难点以及易错、易混、易漏等内容标出来。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少走弯路。
二、做好知识准备,以利于学生学习新知
“导学案”中的前面知识回顾,教师必须精心设计。这部分知识既是对前面知识的有机回顾,同时也可对新课知识起到承接的作用。例如《大气压强》这节内容,教师可设置这样的知识回顾题:
1.由于液体具有重力和流动性,液体对容器侧面、底部和内部都有压强,你知道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吗?
2.科学史上, 实验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并且数值很大,你还可以用哪些实验证明大气压的存在?你能测出大气压的数值吗?
3.大气压强能用公式p=F/S和p=ρgh计算吗?
通过复习,为认识新知埋下伏笔,这样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设计学习内容,让学生学会思考探究
学习内容是导学案的核心,要体现出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过程,通过精心设计的导学案,让每一个学生都经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再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最终完成新课学习的过程。要突出以上特點,导学案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知识问题化
要将新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展开,知识的问题化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开发创造的潜能。切忌将问题或者知识点单纯以一个一个填空的形式呈现出来,避免学生照课本填空,对号入座,这样会抑制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要让学生脱离书本,思考填写。
2.问题探究化
要适时给学生提供帮助,可以在导学案中增添知识链接方面的内容或提供网址,主要把学习过程中可能要用到的方法或知识点突显出来。同时,要注重知识的迁移,当学生遇到新的棘手问题时,提示他们类比学过的知识点,仿照相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等。这些提示语不可缺少,有了它们就相当于在学生身旁多了一位老师,这样学生才能将各个难点逐一分化。
3.问题层次化
学习内容还应该具有层次性。在编写导学案时将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各层次学生认识规律的学习方案。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认识教材、理解教材,能够引领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深入。还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优秀学生从导学案中感到有挑战,使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总之,要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四、做好知识归纳,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纳入知识系统
一节新课学习下来,有很多个零散的知识点,有多个探究结果,由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将多个知识点衔接起来,形成一个知识体系,这样就便于今后的复习,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五、当堂达标检测,及时反馈纠正
当堂达标测试,巩固练习很重要,起到“适时反馈、及时矫正”的作用。因此,编写的题目要符合以下要求:题型要多样,但题量要适中,不能太多,以10分钟左右的题量为宜;紧扣考点,题目要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难度要适中,既面向全体,又关注差异,在此基础上设置一些选做题,促进学优生成长。
总之,在导学案设计时,要讲究高效,要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问题的设计,要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激发他们思维,突出合作交流的重要性,让他们体验到自主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教师还应注意课后反思,不断完善导学案。
参考文献
[1]张海晨,李炳亭.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0.
[2]李炳亭.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我们的教育学[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2.
一、小学语文导学案编制的依据
1.体现学生主体原则。
以自主学习为起点, 以“学”为主, 这种方法决定了学生的“学”为主, 教师的“教”为辅, 它摆正了老师与学生的关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角色变了, 但是学生学习的每一步必须有老师引导, 教师要策划学生自学的策略, 要发挥主导作用。
2.体现因材施教原则。
以自主学习为起点, 其实就是让每个学生都进入学习状态, 这样可以改变以往教师讲, 学生听, 反馈对象只局限于学优生的现象。因为合作交流时学困生也可以交流自己的收获, 而且在合作过程中得到学优生的帮助, 而学优生自己也会从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双方都得到应有的发展。此外, 检测达标题为巩固训练题、提高训练题、拓展训练题三个部分, 能够确保不同层次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 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3.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
事实证明, 认识从实践开始。以自主学习为起点, 学生就会“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 然后能自反也”。学习、训练、再学习、再训练, 这个过程符合认识实践规律。
4.有效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
学生在自学中提出疑难问题, 然后带着问题在教师引导下进入自主学习状态, 这就是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整个学习过程是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 即自主创新,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二、小学语文导学案的编制
导学案是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 主要从学生的角度, 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 帮助并促进他们自学。所解决的重点问题是“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 一般包括以下内容:课题名称、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重难点、导学过程。
两个课时的导学过程可以这样设计: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导语要富有激情, 用时要短, 要很快让学生进入阅读期待。
2.自主学习。
(1) 学会读书。自己尝试读书;自己练习读书, 要求读正确、通顺。
(2) 学会识字、识词。我会读生字;我会给生字组词 (同桌交流) ;我会记住难写的字 (同桌交流) 。
3.自学展示, 质疑问难。
学生展示自学收获, 同时提出疑难问题。
4.自主探究。
让学生带着疑难问题读书, 要求学生读书必须做批注 (教师有计划地教给读书、学习方法) 。
5.互动交流, 精讲释疑。
学生交流读书所获信息;教师根据学情, 引导读书。对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后仍然不明白的问题, 教师要精讲释疑, 解决疑难问题。6.完成作业。
字、词训练 (一至六年级) 。
问题训练 (教师设计习题, 四至六年级) 。
第二课时
1.提出自学目标、内容。
教师根据内容提出自学内容、自学问题。
2.合作探究。
自主读书探究;同桌合作交流。
比一比谁知道的多 (教师抽查) 。
3.讨论问题。
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先读书, 后交流讨论, 再点评、引导, 再进一步深入阅读。
4.收获展示。
我会读, 我会写;
我会说, 我会问;
我会背诵, 我会复述;
我会反思, 我会总结。
5.检测达标, 内化迁移。
设计达成教学目标的问题;
设计体会文章表达方法的问题;
教师精讲, 引导反思, 指导总结。
6.拓展延伸。
小练笔 (一二年级写话, 三四五六年级写段或篇) 。
主体阅读 (推荐课外读书) 。
7.板书设计。
体现实用性、启发性、艺术性。
三、小学语文导学案基本操作要领
(一) 新课揭示, 预习检测。
在这个环节中, 教师需要揭示课题和预习检测的内容, 其余部分由学生以自主或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检测内容并做预习展示。
(二) 出示目标, 指导自学。
1. 明确任务。
在这个环节中, 教师要针对制定的本课时重难点, 设计出一些引导学生学习的问题, 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2. 自主学习。
学生在明确了学习任务之后, 先自主学习, 然后在小组长的带领下, 发表自己的见解, 然后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 完成学习目标。
(三) 相互交流, 展示成果。
1. 展现自我。要让学生根据学习目标, 大胆地发表在自学过程中的见解, 将自己的想法展现出来。
2. 评价反馈。
在这一环节中, 教师要做好引导、组织, 适时给予学生鼓励。对于学生展示中出现的问题, 尽量由学生相互探讨解决, 必要时要精讲释疑。
(四) 穿插巩固, 因材施教。
1. 教师要针对上一环节学生在展示中反馈出的问题进行恰当的提示。
以学习目标为主, 引导各小组进行探讨。相互纠错, 突破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
2. 教师要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中遇到的问题, 进行精讲释疑。
内容要精, 要有针对性, 应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教师设计的问题开展。方式要精, 要有启发性, 要克服满堂灌、满堂问, 需解决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自主解决,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 达标检测, 巩固拓展。
1. 检查训练题要精, 加强针对性的当堂训练, 及时检测学生记忆、理解的程度, 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 教师要及时发现问题, 给予校正, 做出讲评。
讲评的重点放在学生学习的难点上。要适时提问学困生, 让他们反馈学习中的收获与不足, 师生共同帮助学困生解决学习中的困惑, 达到全面掌握的目的。
3. 检测达标题要分为巩固训练题、提高训练题、拓展训练题三个部分, 确保不同层次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
导学一定要着重围绕“出示学案, 指导自学;自学检测, 讨论交流;精讲释疑, 当堂训练”三个主要环节展开,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导学不能模式化, 要以学情为依据, 不断调整教学, 有效导学, 这正如父母教子学步, 要有牵、有扶、有放。
附:语文阅读要诀
一读二看三批注, 生字词语查字典;
文脉顺序要理清, 内容梗概要把握;
细细品读字词句, 表达技巧要迁移;
关键词:高三历史;单元化;教学模式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注重基础,期望通过一轮复习引导学生全面梳理高中历史基本史实、掌握历史基本技能。传统的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模式中盛行教师“满堂灌”,这种模式在实施中强度大,学生主动性差,有悖于高中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生认知的主体性,复习效果不理想。
一、单元化
具体而言,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仍是单元复习,其要求是紧扣考纲和课标,根据教材单元顺序,循序渐进地复习。高三历史一轮单元复习不是高一、高二讲新课时对每课知识的简单重复,应着重揭示单元历史的阶段特征、构建单元知识结构体系、探究单元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和规律性,使单元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这是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环,相对于第二轮的专题复习而言,它是基础。基础打不好,就无综合可言。因此,我在编制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导学案时,导学案的内容要求覆盖单元的所有考點,确保学生形成完整的单元考点知识体系。以必修3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为例,首先建立了“考点与课标”这个板块。
【考点与课标】
1.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作用。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2.毛泽东在工农武装割据、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论著及其主张;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3.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指导意义。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这是将本单元的考点和课标要求明确告诉学生,使学生知道考试说明和课标的具体要求,确保高考复习方向的正确性,少走弯路,提高高三一轮复习的效率,为构建高效复习课堂奠定基础。
二、及时化
也就是探究完一个知识点需要及时演练,每单元按高考题型设计课堂练习,针对知识点精选模考、高考的经典题,在课堂上及时进行练习、点评、巩固。导学案有项重要内容就是“导练”,就是精心设计训练题,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在高三一轮复习时,不仅要引导学生认真复习,形成完整知识网络,还要有计划地将高考的各种技能训练贯穿在各个考点中。导学案中的练习就是为了让老师及时获取信息反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和进展程度,发现教学中的薄弱环节然后及时补救。例如在“多思考 提能力”板块中进行思考:“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期间是如何用三民主义理论指导实践的?结果如何?新三民主义‘新在哪里?与三大政策有何关系?为何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基础?”后进行“能力检测”:
材料一:只是在20世纪时,他们(殖民地诸民族)才开始具有民族意识,这一方面是对西方统治的一种回应,另一方面是由于欧洲民族主义思想意识的传播,再一方面是因为特别易受这种思想意识影响的土著中产阶级的兴起。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其三为民族,对于国内弱小之民族,政府当扶植之,使之能自治自决,对于国外之侵略强权,政府当抵御之,同时修改各国条约,以恢复我国际平等国家之地位。”
——1924年4月孙中山《国民政府建国大纲》
请回答:
(1)假定材料一中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观点正确,请你参照其思路分析三民主义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孙中山1924年对民族主义的理解与1905年时有何不同(不得摘抄原文)。
及时化还体现在及时反思中,反思是一种最简单、最有效的思考方式和学习方式,自我反思是一种思维方式,同时也是一种学习能力,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同时,能使学生的兴趣、动机、情感等诸多综合素质得以改善,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增强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反思性学习习惯,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学案中可以设置“多反思 促成长”这个板块。还是以“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这个学案为例,我设置了:
【多反思 促成长】
我收获了:
我迷茫着:
总而言之,在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运用导学案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减轻高三学生的学习负担。当然,在编制和使用过程中也产生了很多问题,需要大家认真研讨、积极解决、共同成长!
【如何编制题组导学案】推荐阅读:
导学案编制是高效课堂的关键所在06-12
如何编制质量计划07-03
如何编制好企业安全管理制度07-27
事业编制转行政编制11-19
机构编制编制备案制11-15
编制整改方案07-07
编制汇报材料07-15
机构编制09-24
预算编制论文10-06
编制整改措施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