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压源电流源教案(共9篇)
教师:程玉景
教学目地:(1)认识电压源模型和电流源模型
(2)掌握电压源和电流源的特点及符号
(3)掌握理想电压源和电流源的特点及符号
教学重点:(1)主要是其特点及符号 教学难点:
(1)对电流源的理解 教学方法:
举例,提问,讲授 教学时间:
45分钟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电压源电气符号
电流源电气符号
电源外特性:U=E-Ir
并联分流公式: I1=(R2/R1+R2)I 新授:
导入: 向电路提供电压或电流的装置称为独立电源
举例: 稳压电源,稳压电源由稳压电源,发电机,太阳能电池
一.电压源
1.用途:
向外电路输出稳定电压。例:干电池(1.5V)
发电机(220V)
特点:
内阻较低
分类:
直流,交流
例:干电池,直流发电机,蓄电池 2.实际电压源
电气符号
特点:(1)电动势E和内阻r串联,注意电压正负极性
(2)输出形式:电压U=E-Ir
3.理想电压源(恒压源)
电气符号:
特点:(1)r=0
(2)U=E
二.电流源
1.用途: 提供稳定的电流。例如:稳流电源 特点:
内阻很大
2.实际电流源
电气符号:
特点:(1)I S 和r并联,注意电流方向
(2)输出形式:电流IL=(r/RL+r)I
3.理想电流源(恒流源)
电气符号:
特点:(1)r趋于无穷大
(2)Is=IL
三.小结:
(1)实际电压源和电流源符号及其特点
(2)理想电压源和理想电流源符号及其特点
四.作业:
(1)笔试:整理笔记,将重点记忆。下一节提问
(2)口头:预习实际电压源和实际电流源的等效变换
五.板书设计:
主板书设计
副板书设计
电压源与电流源
一电压源
二电流源
复习:1.电压源与电流源符号 1.用途
1.用途
2.电源外特性: 2..实际电流源
2.实际电流源
3.并联分流公式:
目前自动化系统的调试还基于实际设备的实际连接, 做不到仿真, 特别是传感器变送器比较多而且分散的情况就更加困难, 往往需要很多人配合才能完成, 因此, 基于现状, 特别需要能全量程模拟传感器特性的仿真替代品。国外用于自动化系统的调试是用大型的仿真设备, 比较昂贵, 所以研究设计一款便携式程控电流电压源很有必要。
1 产品优势
1.1同传统的电流源相比, 虽然都能输出所需要的电流值, 但传统电流源的电流值对应传感器过程值 (对应物理量的量值) 是通过人工计算得到的, 而我们的智能型电流电压源可以直接得到对应值, 无需计算, 而且完全能满足精度要求, 特别是需要不断变化数值的场合下显示出极大的优越感。
1.2同传统的电压源相比, 虽然都能输出电压值, 但传统的电压源对电压的输出调整很不方便, 对应的传感器的过程值也需要计算才能得到。而且体积大, 不便于携带。而我们的智能型电流电压源不但可以全量程的的电压输出, 而且全数字调节, 一步到位, 非常方便。
1.3该程控电流电压源是集电流源、电压源、传感器 (变送器) 于一身的多功能的专业设备。
2 便携式程控电流电压源应用场合
该产品广泛适用于自动化生产领域及自动控制、自动监测领域。完全模拟具有标准信号输出 (4 MA~20MA) 的各种变送器的特性。主要应用对象是自动化设备的维修人员、自动化设备的设计人员、自动化设备的调试人员以及自动控制系统及自动测量系统的系统调试仿真。服务范围非常广, 有石油、化工、天然气生产的自动化, 电力系统的自动监测, 煤矿、冶金的自动化生产和管理, 环保领域的自动监测, 市政供水、供热系统等自动监测。
3 硬件电路及软件设计
3.1 各功能模块
3.1.1微控制器模块:采用STC5410AD单片机为核心, 接受键盘按键信息, 根据其数值的设定, 控制模转换模块产生相应的电流或电压输出, 并在液晶显示屏上显示出来。
3.1.2 直流稳压电源模块:将交流220V电压变换成直流12V电压, 并向系统各部分供电。
3.1.3 后备电源 (电池) :在没有交流电的情况下, 可以用电池供电使用, 便于携带。
3.1.4 液晶显示模块:采用128×64点阵液晶块, 显示屏幕大, 字体清晰。
3.1.5 数模转换模块:采用12位的串行数模转换器, 转换精度高, 接口简单。
3.1.6 模数转换模块:及时测量负载电流电压的大小, 并能完成过载保护。
3.1.7 键盘模块:标准的4×4键盘, 能直接输入0~9数字, 以及各种功能键, 使用特别方便。
3.1.8 电流输出、电压输出:能按屏幕上显示的数据直接输出电流和电压, 供给外部设备使用。
3.2 软件采用C语言编程, 用C语言来编写
目标系统软件, 会大大缩短开发周期, 且明显地增加软件的可读性, 便于改进和扩充, 从而研制出规模更大、性能更完备的系统。
4 主要性能指标
4.1 标准电流源:
产生0MA~200m A任意恒流值, 误差不超过±1m A, 要求负载电阻不大于500欧姆。
4.2 标准电压源:
产生0V~8V任意电压值, 误差不超过±1m V, 要求负载电流不大于500m A。
4.3 模拟变送器:
可以模拟压力、差压、流量、液位、温度、电压、电流等常用物理量的变送, 以标准的电流 (4m A~20m A) 或电压 (1V~5V) 输出。
4.4 使用交流电源:交流180V~220V输入, 内有稳压电源, 给系统供电及给电池浮充电。
4.5 直流备用电源:
本仪器内部嵌入6节5#充电电池, 在充满电的情况下, 可连续正常供电3小时左右。特别注意, 切记不要把碱性等一次性非充电电池放入机器内使用, 以免发生意外。
5 结论
本次设计的便携式程控电流电压源适用于电子、电气、自动化、科研及教学等诸多领域。它采用单片机控制芯片为核心, 高精度数模转换器及液晶显示器, 4×4薄膜键盘, 便携式塑料机壳, 备有充电电池, 便于携带, 使用非常方便, 是从事与电类有关行业必备的、理想的辅助设备。
摘要:该程控电流源电压源设备是将传统的独立的电流源、电压源、传感器 (变送器) 的功能集中“技术整合”在一起, 这样就大大提高产品的兼容性和性价比, 并且将独立的产品的性能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了很多。本产品广泛适用于自动化生产领域及自动控制、自动监测领域。完全模拟具有标准信号输出 (4MA~20MA) 的各种变送器的特性。
摘要:电路原理是高等学校电子与电气信息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针对电路理论中电路基本分析法之一“网孔电流法”进行教学探讨,重点讨论含有理想电流源电路的分析、处理思路,并通过例题予以分析说明,以此交流教学方法和经验。
关键词:电路原理;网孔电流法;理想电流源
中图分类号:TM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2-0203-03
“电路”课程是高等学校电子与电气信息类专业的基础课,是所有强电专业和弱点专业的必修课,该课程以分析电路中的电磁现象,研究电路的基本规律及电路的分析方法为主要内容,在整个电子与电气信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1]
电路分析中最基本的方法是以元件约束(伏安关系VAR)和拓扑约束(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和基尔霍夫电压定律KVL)为依据,建立电路方程,进而分析电路的电流、电压、功率等。网孔电流法属于电阻电路的一般分析,是以网孔电流为变量,列写方程分析电路的方法。在理解网孔电流的概念和网孔电流法基本思想的基础上,如何掌握应用网孔电流法分析电路是十分重要的。
一、设计思路
回顾网孔电流法。网孔电流是假想的电流,网孔电流与支路电流之间通过基尔霍夫电流定律体现,网孔电流又是独立变量,因此可以作为变量来列写电路方程。由支路电流法和网孔电流与支路电流之间的关系,推导出网孔电流方程。剖析所得方程,建立方程与电路的联系:观察电路,通过自电阻、互电阻即可直接列写以网孔电流为变量的方程,求解方程得到网孔电流,而支路电流由基尔霍夫电流定律体现,进而求得电路的电压、功率等。
应用网孔电流法分析电路。有了网孔电流法的基本思想和分析思路,对于仅由电压源和电阻构成的电路,可以直接列写网孔电流方程,进行电路分析。但是,当电路中含有理想电流源时,根据网孔电流方程的实质及电流源的特性,此时无法直接列写网孔电流方程。分析过程中紧紧抓住方程的本质和电流源的特性,归纳总结处理思路。
二、网孔电流法
网孔电流是设想在每个网孔中沿着各自网孔循环往复流动的假想的电流。这种假想的电流不仅与真实存在的支路电流之间由基尔霍夫电流定律体现,而且是独立变量,因此可以以网孔电流为变量列写方程。虽然是由支路电流法推导出了网孔电流方程,但是经过剖析方程的实质,完全可以抛开支路电流法,由电路的拓扑结构,通过自电阻、互电阻直接列写电路的网孔电流方程,对于具有m个网孔的电路,其网孔电流方程的标准形式为:
(1)
方程组以网孔电流为变量,左边按未知数顺序排列,右边是常数项。Imm第一个下标表示网孔,第二个下标表示网孔数。具有相同下标的电阻Rkk是网孔k的自电阻,自电阻总为正,有不同下标的电阻 是网孔j与网孔k之间的互电阻,互电阻的正负视流过公共支路的两个网孔电流的方向来判断,如果流过公共支路的两个网孔电流方向相同,互电阻为正,反之互电阻为负,如果两个网孔之间没有公共支路,或者有公共支路但其电阻为零(例如共有支路间只有电压源),则互电阻为零。注意若所有网孔电流都取为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流过公共支路的网孔电流方向必定相反,此时互电阻总是负的。[2]
在不含受控源的情况下,根据电路的拓扑结构,相邻两个网孔公共支路上的电阻必定相同,,即方程的系数矩阵是对称阵。方程右边是各网孔中所有电压源电压的代数和(电压升之和),根据基尔霍夫电压定律,与网孔电流一致的电压源取为“—”号,反之取为“+”号。
三、应用网孔电流法分析含有独立电流源的电路
仅由电压源和线性电阻构成的电路,通过方程的标准形式,由自电阻、互电阻列写网孔电流方程,求解方程,继而分析电路。但是实际电路中除了电压源和电阻之外,还可能含有理想电流源。
1.理想电流源
理想电流源是另一种理想电流源,它也是一些实际电源抽象、理想化的模型。通常也简称为电流源。
不论外部电路如何,其输出电流总能保持定值或一定的时间函数,其值与它的两端电压u无关的元件叫理想电流源,其模型用图1表示。
理想电流源的伏安关系为:
①电流源的输出电流由电源本身决定,与外电路无关;与它两端电压的方向、大小无关。
②电流源两端的电压由电流源及外电路共同决定。
可见,如图2所示直流电流源的伏安特性曲线,是平行于u轴其值为IS的直线,其发出的电流IS与其两端电压大小、方向无关。如果理想电流源IS=0,则伏安关系为U-i平面上的电压轴,它相当于开路。
2.含有理想电流源的电路
网孔电流方程的实质是列写网孔的基尔霍夫电压(KVL)方程,即列写网孔中各元件电压的约束方程。但是,根据理想电流源的特点,其两端的电压无法确定,所以无法直接列写方程。
当然,理想电流源时如果和电阻并联(称作有伴电流源),可利用电源等效变换,变换为电压源和电阻的串联,此时电路就是由电压源和电阻构成的,可直接列写网孔电流方程。如果没有电阻支路和电流源并联(称为无伴电流源),[3]就无法等效变换,下面就对含有无伴电流源的电路进行重点讨论。
电流源必定在电路中某条支路上,那么就存在两种情况:要么电流源所在支路独属于某一网孔,要么电流源所在支路是两个网孔的公共支路。
(1)理想电流源独属于某一网孔。如果电流源所在支路是某一網孔所独有的,不含电流源的网孔显然可以直接列写网孔电流方程,由电流源的性质,就决定了它所在支路的支路电流已知且等于该电流源的电流。根据网孔电流和支路电流之间的KCL关系,可以直接确定独自包含电流源支路的网孔电流,也就是说,独自包含电流源支路的网孔电流是已知的,其值就等于该网孔所包含电流源的电流,取“正”还是取“负”要看网孔电流和支路电流的参考方向,如果两者参考方向一致,取为“正”,反之取为“负”。
例1:列写图3所示电路的网孔电流方程。
分析:列写网孔电流方程首先标定网孔电流。图3、图4所示电路,由电压源、线性电阻和电流源组成。不含电流源的网孔,可以直接列写网孔电流方程,对于含有理想电流源的网孔,观察电路发现,理想电流源IS独属于该网孔,那么根据基尔霍夫电流定律,该网孔只需列写基尔霍夫电流方程(KCL方程)。
解:标定网孔电流,均取为顺时针方向,如图4所示。
根据电路的拓扑结构和网孔电流方程的标准形式,电路具有3个网孔时,标准方程为:
(2)
自电阻总为正,网孔电流均取为顺时针方向,互电阻总为负。对网孔1,自电阻,与网孔2的互电阻为,与网孔3的互电阻为,网孔1中电压源US与网孔电流方向相反,取为正。同理,列写网孔2的网孔电流方程。电流源IS独属于网孔3,根据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列写KCL方程,且Im3与IS方向相同,取为“正”。
(3)
上式中有3个未知数,3个方程,其中网孔3的方程是KCL方程,显然,求解方程得到网孔电流,支路电流由KCL体现,进而求解电路的电压、功率等。
(2)理想电流源在两个网孔的公共支路上。如果电流源所在支路是两个网孔的公共支路,无法直接列写KCL方程,因此只能列写KVL方程。但是,在列写网孔电流方程时会遇到电流源,而电流源的伏安特性表明其两端电压由电流源和外电路共同决定,是未知的,无法列写方程。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必须从电路的拓扑和电流源的特性出发。当电路的结构和参数不变时,显然可以唯一确定电流源两端的电压,换句话说,对某一确定的电路虽然电路中电流源两端的电压无法计算,但是可以明确的是这个电压是个定值,即常数。这就为列写网孔电流方程打开了思路:为了列写网孔电流方程可以先将电流源两端确定不变的电压假设出来,此时列写的方程中多了一个未知数,要求解方程只能增加一个与之独立的方程。问题进一步变为如何增加这个补充方程。同样,根据电流源的伏安特性,电流源的输出电流是个定值,这就决定了电流源所在支路电流是已知的就等于电流源的电流。支路电流已知了,根据KCL就可以列写已知的支路电流与未知的网孔电流之间的方程,这就是求解方程需要的补充方程。
例2:列写图5所示电路的网孔电流方程。
分析:图5所示电路由电压源、电流源和电阻构成,与例1不同的是,电流源IS不再独属于某一网孔,而是两个网孔共有。网孔电流方程的实质是基尔霍夫电压方程(KVL方程),在绕行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理想电流源,根据理想电流源的特性,电流源两端的电压由该电流源和外电路共同决定,显然电流源两端的电压未知。因此,为了列写网孔电流方程,首先设电流源两端电压为U,列写含有未知数U的网孔电流方程。但是,在电路的结构和参数都确定的情况下,电流源两端电压为定值即为常量。所列方程含有未知数U,多了一个未知数,必须增加补充方程。电流源的电流已知为IS,根据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建立电流源电流IS和与其关联的网孔电流之间的关系方程,方程数等于未知数,求解方程进而分析电路。
解:标定网孔电流,均取为顺时针方向,设电流源两端的电压为U,如图6所示。
根据网孔电流方程的标准形式,及例1的分析,可列写网孔1的网孔电流方程。网孔2的自电导是,与网孔1之间的互电导是,与网孔3之间的关系由U体现。同理,网孔3自电阻是,与网孔1之间的互电导是,与网孔2之间的关系由U体现。
(4)
式中假设的电流源两端电压U是常量,整理方程,将其移到方程右边,如式(5)所示。
(5)
观察方程,未知数U是常量,移到等号的右边,此方程与网孔电流方程的标准方程形式一致。此外,当电路的结构和参数确定时,电路中的电压源和电流源对外电路而言作用时等同的,因此,假设出电流源两端的电压U后,将电流源IS看作电压源U,直接按照网孔电流方程的标准形式列写方程。
只是所列方程数少于未知数,需要增加与之相互独立的补充方程。由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建立电流源电流IS与网孔电流Im2、Im3之间的关系方程,Im2和Im3同时流过IS所在支路,Im2和IS同向取为正,Im3和IS反向为负。
增补方程:。
方程数与未知数相等,求解方程就可以进一步分析电路。
综上所述,当电路中含有电流源时:如果电流源独属于某一网孔,由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只需列写该网孔的KCL方程;如果电流源支路在两个网孔的公共支路上,根据理想电流源的特性,首先设出电流源两端的电压U。在电路的结构和参数都确定的情况下,电流源两端电压为定值即常量,移到方程的右边,也就是说列写方程时把电流源IS当作电压源U处理。多了一个未知数,必须增加补充方程,补充方程的原则是:建立已知的电流源电流IS与未知量(网孔电流)之间的关系方程,即根据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建立电流源电流与其关联的网孔电流之间的关系方程。方程数等于未知数,求解方程进而分析电路。
四、总结
对于由独立电压源和线性电阻构成的电路,根据标准网孔电流方程,由自电阻、互电阻能够较容易的列写方程,进行电路的分析。但是应用网孔电流法分析含有理想电流源的电路时,核心是紧紧抓住方程的实质(KVL方程)和电流源的特性,使得含有理想电流源的电路也能按照标准形式列写方程,从而标准化方程的列写。在列写方程时,引入了未知数,必须增加方程,原则是建立未知量和与之相关的网孔電流之间的关系方程。
参考文献:
[1]邱关源,罗先觉.电路(第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张永瑞.电路分析基础[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6.6
[3]刘敏华,贾仙宇.“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1): 90-91.
1.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电阻一定时,电流跟电压成正比;电压一定时,电流跟电阻成反比”。
2.使学生初步熟悉如何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同时测量一段电路的电流和电压。
3.使学生初步领会用控制变量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教具:课本图8-1的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提问:在前面几章中我们分别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请同学们回忆:什么叫电流?在什么条件下才会有电流产生?(电荷的定向移动;导体两端存在电压。)
我们知道,电压是产生电流的原因,导体两端有电压,导体中才会有电流。可以猜想:所加电压越高,电流就会越大。U↑→I↑(板书,下同)
另一方面,任何导体都有电阻,电阻就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可以推断:导体电阻越大,电流就越小。R↑→I↓
即通过导体的电流的大小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的电阻这两个因素有关。
我们对于一个物理现象的研究,不应满足于“变大”、“变小”这种初步认识,还要进一步探索研究,就是说要知道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定量关系。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研究课题。第八章
一、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
通过什么途径来研究?做实验!因为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通过物理实验可以使我们找到规律。
电流受到两个因素电压、电阻的影响,如果电压、电阻同时变化,它们各自对电流的影响有互相加强或减弱的可能,也有互相抵消的可能,使我们无法判断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如何设计实验?其实,一个量受几个因素影响的问题,前面的学习已经遇到过了。大家回忆一下,比如电阻。问:“导体的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我们是怎样研究电阻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的关系的呢?(出示小黑板)填空:“同材料、同长度的两条导线,电阻与粗细有关”;“同材料、同粗细的两条导线,电阻与长度有关”;“同长度、同粗细的两条导线,电阻与材料有关”。这“同材料”、“同长度”、“同粗细”的实质就是有意将这些量固定,每次只研究电阻与其中一个量的关系。
启发学生:“与这种作法类似,我们如何来研究电流跟电压、电阻两个量的关系呢?”应该“固定电阻,单独研究电流跟电压的关系”,或“固定电压,单独研究电流跟电阻的关系”。告诉学生:这种把一个多因素的问题转变成为多个单因素问题的研究方法是实验物理中极为有用的方法。
板书:第八章
一、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 U↑→I R↑→I↓
研究途径:实验
实验方法:保持一个量不变,研究另一个量与电流的关系
二、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1.按课本图8-1(把图板书在黑板上)连接实验电路。先不连电压表,引导学生看清回路:电流表与R串联。读数表示通过R的电流。然后再将电压表接入,让学生看清:电压表与R并联,读数表示R两端的电压。
2.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动触头,使R两端电压成整数倍地变化,同时将电流表和电压表的读数填入表格。
3.学生讨论:“实验数据说明电流与电压有什么关系?”学生上黑板填写结论。
教师评议学生书写的结论,强调实验条件:电阻一定。
学生口述实验结论“电阻R一定时,流过R的电流跟R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板书:
1.实验一 研究I与U的关系
2.实验条件:R一定
实验电路:
记录
R=5Ω
三、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电路图同课本图8-1,换用不同阻值的定值电阻,调节滑动变阻器滑动触头,使电压表读数保持不变,将定值电阻值和对应的电流表读数填入表格。
学生讨论:“实验数据说明电流跟电阻有什么关系?”学生上黑板写出结论。
教师评议学生书写的结论,强调实验条件:电阻两端电压一定。
学生口述实验结论:“电阻R一定时,流过R的电流跟电阻R的阻值成反比。”
板书:
2.实验二研究I与R的关系
实验条件:U一定
记录
U=3V
四、小结、巩固
将实验结论填入课本空白处,并用“ ”符号将实验条件标示出来。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2.会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其中的电流; 3.会使用滑动变阻器来改变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过程,进一步体会科学探究方法;
2、体会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物理规律的思路,学习用图象研究物理问题;
3、通过实验、分析和探索的过程,提高根据实验数据归纳物理规律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收集、处理数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揭示物理规律,重视学生对物理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和科学性的认识,注意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经历完整的实验探究,认识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教学难点:
1、运用控制变量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到结论;
2、运用数学一次函数图象分析出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式。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将电源、开关、定值电阻组成串联电路,如下图所示。
问题:如何改变通过定值电阻的电流? 学生回答:
1、可以通过改变电路中的电压;
2、可以通过改变电路中的电阻。电流与电压和电阻有什么定量关系呢?
进行新课
提出问题:电流与电压、电阻有什么关系? 根据提示:
1、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2、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做出猜想或假设。
二、猜想或假设:
1、导体中的电流可能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2、导体中的电流可能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三、设计实验:
【提出问题】
(1)前面学过的哪个实验与该实验相似?(2)这些实验中应用了哪种研究问题的方法?(3)再这个实验中怎样应用控制变量法的?(学生思考)回答:
(1)该实验与探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实验应用的是同一种方法,都是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的;
(2)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应该控制电阻不变,通过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来观察电流的变化情况;
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应该控制电压不变,通过改变电阻,来观察电流的变化情况。限于时间的原因,这节课只进行第一个实验的操作探究。【提出问题】
(1)如何控制电阻不变?(2)如何得知电流的变化情况?
(3)如何改变电压,并观察到变化的情况?(学生思考)回答:
(1)为控制电阻不变,可以使用定值电阻;
(2)利用电流表和电压表分别测量流过定值电阻的电流及其两端的电压。
(3)电压的改变方法有两种:一是改变电池的个数;二是使用滑动变阻器进行调节。通过学生对这三个问题的讨论,明确实验需要的基本测量工具,并设计实验电路图。师生互动:师生共同讨论,对各组设计方案的优缺点进行评估,确定实验的最佳方案。
3、实验电路图:(课件展示)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是如何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呢?
答:通过改变滑动变阻器滑片P的位置,从而使定值电阻R两端的电压发生成倍的变化。
四、进行实验:
实验时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课件展示)
(1)连接电路时,开关应处于断开状态;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置于阻值最大处。(2)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方法要正确,采用试触法选择合适的量程。(3)改变电压时,要使电压发生成倍的变化。(4)通电时间不要太长,测量次数不少于三次。(5)改变定值电阻,再次进行实验。(6)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及时记录数据。
五、分析和讨论:
下面这是教师在某一小组,以小组成员的身份参与实验,设计表格并记录的实验数据。
【提出问题】
电流与电压这两个物理量,哪个量随哪个量变化?
分析表一(或表二),可得出什么结论?你是怎么分析出来的? 这个结论是建立在控制哪个物理量不变的基础上得出的?
那我们能不能说成是“当导体的电阻不变时,导体两端的电压与通过导体的电流成正比”呢?为什么?
进一步分析实验数据,分析表一和表二的同一列,可得出什么结论?你是怎样分析出来的?这个结论是建立在控制哪个物理量不变的基础是那个得出的?
电流和电阻这两个物理量,哪个量随哪个量在变化?
那我们能不能说成是“当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时,导体的电阻与通过导体的电流成反比”呢?为什么?
【分析并逐层概括】
电流是由于电压产生的,电流随着电压变。
分析表一(或表二),发现每当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某一倍数变化时,导体中的电流也成相同倍数变化。于是可得“当导体的电阻不变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的结论。这个结论是建立在控制电阻不变的基础上得出的。
“当导体的电阻不变时,导体两端的电压与通过导体的电流成正比”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因为“电压是电路中产生电流的原因,应该是电流随着电压的变化而变化的”;
分析表一和表二的同一列,由于导体两端的电压相同,电阻在成倍增大时,而导体中的电流却在成倍减小。于是可得结论“当导体的电阻不变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这个结论是建立在控制电压不变的基础上得出的。
电阻是导体本身的性质,与电流的大小无关,只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所以是电流随着电阻变。
“当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时,导体的电阻与通过导体的电流成反比”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因为“电流是随着电阻的变化而变化的”
总结:(课件展示)当导体的电阻不变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当导体的电阻不变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学生活动: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实验数据,在课本25页的图7.1—1用描点法画出U—I图象。
(课件展示)U—I图象
问题:当导体两端没有加电压时,即U=0时,通过该导体的电流是多少? 答:通过导体的电流也为0.所以,在U—I图象中,还有(0、0)这个点,描点连线。【提出问题】
通过描点、连线后,得到的是一条什么线? 这两条经过原点的直线与数学上所学过的哪种函数图象相同 函数中的y、x分别对应图象中的哪个物理量?
请同学们利用所学过的函数知识,来确定出图象中的直线的函数表达式? 总结:(课件展示)I=U/R
六、评估:
要求学生在探究报告反思自己的探究活动一些问题,如:
(1)实验设计方案是不是最优的,还可能会存在着不合理的地方。(2)操作中有没有什么失误,读数时会不会有失误。(3)测量结果是不是可靠的。
(4)探究中是不是还有哪些问题还不清楚,哪些问题弄明白了。
七、交流:
要求学生课后进行交流,交流时,可以相互交换各自的探究报告,也可以口头表述自己在探究与他人不同的意见,同时还应听取他人正确的意见。交流时,不应只是交流探究结论,交流的重点应放在探究的过程中。
如:为什么我的猜想和别人不一样? 为什么我的方法与你不一样?
关键词:感应电机,逆系统,电流控制,电压源逆变器,解耦控制
0 引言
在现代交流电力传动系统中,解耦控制是实现感应电机高性能控制的一种重要方法。如磁场定向控制[1,2,3]、微分几何控制[4,5]、逆系统控制[6,7,8,9,10]和直接反馈线性化控制[11]等,本质上都是一种基于模型的解耦控制。在交流感应电机的解耦控制系统设计中,一般采用的感应电机模型是以定子电压分量为控制量的四阶微分方程(磁场定向坐标系)。由于模型的阶数高、变量之间的耦合强,反馈线性化解耦设计较复杂,转速和磁链调节器的参数整定也比较困难。而且因为是以电压分量为控制变量,解耦变频调速系统的实现也只能由电压量来产生脉宽调制(PWM)信号,实时计算量较大,对处理器的性能要求较高,一般需采用计算能力较强的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才能满足系统实现的要求。
针对以定子电压分量为控制变量的交流感应电机解耦控制系统存在的问题,现提出一种采用电流控制电压源逆变器驱动的感应电机逆解耦控制方法。在转子磁链坐标系下,通过对感应电机模型的合理近似,将以定子电压分量为控制变量的感应电机四阶模型降阶成以定子电流分量为控制量的二阶模型。然后,采用状态反馈线性化的方法求得感应电机的逆系统,将逆系统与感应电机模型联接组成伪线性系统。将多变量、非线性、强耦合的感应电机动态解耦成转速与转子磁链2个一阶子系统。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种积分比例(IP)控制器,用这种改进的比例积分(PI)控制器对解耦后的转速与转子磁链子系统进行闭环控制。系统实现时,采用滞环比较电流跟踪PWM控制逆变器的导通与关断,使调速系统获得了快速的动态响应性能。
1 非线性系统的逆解耦控制方法
考虑由如下方程描述的非线性方系统(输入维数等于输出维数):
其中,x!M!Rn,u!U!Rm,y!Rp,m=p,f(x,u)、h(x,u)是局部解析的多元向量值映射。
对输出分量yi依次求导,若yi直到k阶导数均不显含输入u,则有
式中 Lfhi(x,u)为hi(x,u)沿f(x,u)的Lie导数[12]。
定义1由式(1)描述的多输入多输出非线性方系统,如果下面3个条件成立,则系统在点(x,u)具有向量相对阶α={α1,α2,…,αp}:
c.p×m阶解耦矩阵A(x,u)的秩为p。
定理1若非线性方系统(1)在某点(x0,u0)!M×U定义了向量相对阶,则非线性系统可由状态反馈逆系统实现输入、输出的线性化解耦[13]。
采用状态反馈线性化实现的感应电机逆解耦控制系统的结构如图1所示。
状态反馈逆系统在将原系统线性化的同时,也实现了输入、输出的解耦。
2 感应电机的降阶模型
在转子磁场定向坐标系(M-T系,坐标系与转子磁链同步旋转,且M轴取在转子磁链方向上,顺着磁链的旋转方向,超前M轴90°相角为T轴)中,感应电机的状态方程可写成式(3)[14]。其中,ism为励磁电流分量;ist为转矩电流分量;ψr为转子磁链幅值;ωr为转速;usm和ust为定子电压分量;np为极对数;J为转动惯量;Rs、Rr分别为定、转子电阻;Ls、Lr和Lm为定、转子自感及互感。
若感应电机以电流控制电压源逆变器供电驱动,电流内环采用高增益控制器,则可以将感应电机模型式(3)中的2个定子电流分量近似为定子参考电流,从而忽略定子电流动态特性的影响,即有ist≈ist*,ism≈ism*,dism/dt=dist/dt=0。这样,以电压为控制量的感应电机模型可转换成以电流为控制量的模型,同时描述感应电机的四阶微分方程也就降阶成如下的二阶微分方程:
以下基于感应电机的简化模型方程式(4),采用状态反馈线性化的方法导出其逆系统,实现感应电机的输入、输出解耦控制。
3 基于降阶模型的逆系统解耦控制设计
对于感应电机的模型方程式(4),将其状态变量表示为x=[x1x2]T=[ψrωr]T,控制变量表示为u=[u1u2]T=[ismist]T,则状态方程式(4)可写为
若将系统输出取为转子磁链幅值和转子速度,即
则由逆系统解耦控制方法实现感应电机的输入、输出解耦控制可描述为以下过程。
对输出分别求导数,直到显含输入u,有
解耦矩阵A(x)为
矩阵行列式为|A(x)|=npLmRrx1/(JLr2),当x1≠0时,解耦矩阵的秩为2,系统具有向量相对阶α=01,11。由定理1可知,系统可由逆系统实现输入、输出的线性化解耦。令
代入式(7)(8),可解得状态反馈逆系统为
将逆系统置于原系统之前组成伪线性复合系统,可实现感应电机输入、输出的线性化解耦。复合系统的解耦结构如图1所示,其中逆系统的2个输出分别为u1=ism和u2=ist,原系统输出y1=ψr和y2=ωr,复合系统中的α1=α2=1,即解耦后的磁链和转速子系统等效为一阶积分线性环节。
4 系统仿真与结果分析
为验证采用电流控制电压源逆变器供电实现的感应电机逆解耦控制方案的有效性,采用Matlab/Simulink对所提控制方案进行了数字仿真。仿真系统的结构如图2所示。
仿真时采用的笼式感应电机参数为:额定功率1.1 k W,额定转速1 420 r/min,极对数2,定子电感0.574 H,转子电感0.580 H,互感0.55 H,转子惯量0.0021 kg·m2,定子电阻5.9Ω,转子电阻5.6Ω。系统中的电流跟踪控制由滞环比较器实现,滞环宽度取为0.5 A。逆变器功率器件为MOSFET,直流母线电压为Udc=350 V。用于磁场定向的转子磁链角采用转差频率与角速度之和的积分计算,即
由于解耦子系统是传递函数为G(s)=1/s的线性对象,适合采用PI控制器对其进行闭环控制。实际系统中的转速与磁链控制器采用的是一种PI控制器的改进形式,即IP控制器[15],其结构见图3。
与通常的PI控制器相比,IP控制器将比例增益移到反馈通道,这样闭环系统的传递函数成为如下的典型二阶环节:
这样就可以方便地采用线性系统设计的时域分析方法整定其参数。仿真中由于希望转速与磁链闭环控制无超调,上升时间在0.05 s左右,因此IP控制器的参数取为Ki=ωn2,Kp=2ωn,自然频率ωn=80 rad/s。此时的阻尼系数为ξ=1,输出响应的上升时间为tr=3.5/ωn。
仿真开始时电机空载运行,转子磁链参考值为0.7 Wb,在0.6 s时磁链跳变到0.5 Wb。转速参考值初速为0,0.05 s时跳变到100 rad/s,在0.4 s时转速再次跳变为150 rad/s。电机运行期间,在0.2 s时加入大小为1 N·m的转矩负载。图4是控制系统的仿真曲线,实线为响应值,虚线为参考值。可见,感应电机的解耦控制系统可以实现转速与磁链的无超调精确跟踪控制。当电机运行受到负载扰动时,转速有一短时的跌落,但可以很快恢复到设定值。当转子磁链幅值改变时,转速也会产生短时的波动,但其变化幅度很小。当磁链调节达到稳态时,转速跟踪误差基本消失。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控制方法具有优良的性能,是一种有效的感应电机高性能控制方法。
5 结论
关键词:升压电路,报警电路,继电器,单片机,电流源
1 系统设计框图
■ 1.1 系统框图
根据设计基本要求,将系统硬件电路分为升压电路、10.5V基准电压电路、报警电路、5V电源电路、恒流源电路、连续输出的电流源电路和由单片机控制的脉动输出电流源电路七部分,得出系统总体设计框图如图1 所示。
2系统硬件具体设计与分析
■ 2.1 升压电路设计分析
升压电路设计,采用芯片LM2577 来实现。该芯片的效率高,输入电压范围3.4~40V,额定电流3A。该芯片有过流保护、低电压锁定等的优点。将升压电路接入3.0~3.6V电压,使得输出电压达到15V。如图2 所示。
■ 2.2 脉动输出电流源电路设计分析
脉动输出电流源电路采用多个继电器,继电器由线圈绕上铁芯形成电磁铁,当线圈导通时电流使得铁芯暂时磁化,吸引铁枢使得触电吸合,脉动输出电流源电路能够准确测得所需电流,并且相对稳定。
3 系统调试
■ 3.1 基本要求结果
在输入端,输入3V电压及以上大于3V电压皆能满足题目要求,所以满足本设计所需;在输出电流时,设定输出电流为100m A、150m A、200m A三个档位,他们的最高输出电压在11~13V之间,最高输出电压均大于10V,故满足题目要。它的最低输出电压为0V,也满足题目要求,所以此项任务完成。测试结果:第一次,Ii为140m A,IO为350m A,相对误差1.5%;第二次,Ii为100m A,IO为200m A,相对误差1%;Ii为160m A,IO为300m A,相对误差0.87%。
在规定的输入电压和输出电压的范围内,进行了三组数据的测量与计算,输出的相对误差均小于2%,所以满足任务所需。在报警电路中,当等效电阻过大时,输出电压的幅值小于10.5V,并且,蜂鸣器发出声响,所以此电路满足任务所需。当输出电流为200m A,输出电压为10V时,给定一个输入电压为15v,输入电流为157m A,他们的效率为84.92%,不低于80%,所以满足题目所需。制作完成了一个LED闪光灯,完成演示。
■ 3.2 测试结果
(1)在电路具备脉动输出模式时,测试数据为:第一次,输出0.86V,相对误差1.6%;第二次,输出0.67V,1.5%;第三次,输出0.5V,相对误差0.5%。在占空比为1/3 时,相对误差小于2%,所以满足实验要求。
1 系统的总体设计
系统框图见图1所示, 主要由键盘显示、CPU、D/A转换、A/D转换、电流源、采样电路、语音播报、微打等组成。
通过键盘对电流值进行预置, 利用单片机将电流步进值或电流设定值换算后输出相应的数字信号, 经过D/A转换、输出的电流再利用精密电阻采样变成电压信号, 经过A/D转换, 将信号反馈到单片机中, 单片机将输出反馈信号再与预置值比较, 送出调整信号, 再输出新的电流, 这样就形成系统的闭环调节, 从而提高了输出电流的精度。显示电路用于显示电流设定值和当前电流测量值。
2 系统的硬件设计
2.1 单片机模块
本设计是用AT89C52为核心控制芯片。这是由于AT89C52是一个低电压, 高性能CMOS 8位单片机, 片内含8k bytes的可反复擦写的Flash只读程序存储器和256 bytes的随机存取数据存储器 (RAM) , 32个外部双向输入/输出 (I/O) 端口, 同时内含2个外中断口, 3个16位可编程定时计数器, 器件采用ATMEL公司的高密度、非易失性存储技术生产, 兼容标准MCS-51指令系统, 片内置通用8位中央处理器和Flash存储单元, 可满足本设计的需求。
2.2 D/A转换模块
2.2.1 D/A的选型
设计任务要求输出电流范围是1m A~4000m A, 最小步进值为1m A。对应DAC输出电压采样个数为:
因此需要12位的DAC。TLC5618是带有参考电压输入缓冲器 (高阻抗) 的双12位电压输出型的数字/模拟转换器。它的数字输入端带有史密特触发器, 具有很高的噪声抑制能力, 其满度输出电压为参考电压的两倍, 且其输出电压是单调变化的, 线性度好。TLC5618采用5V单电源工作, 与单片机的接口电路十分简单, 单片机通过3线串行总线对TLC5618实现数字控制, TLC5618接收单片机提供的16位数字量 (前4位是可编程位, 后12位是数据位) 从而产生模拟电压输出[2]。TLC5618的输出电压与参考电压及输入数字量的关系为:
D为12位数字控制量, D由单片机AT89C52的P2.1、P2.2、P2.3引脚串行控制输入, 0≤D≤4095;VREF取典型值2.048V。由于本系统要求输出稳定的输出电流, 则必须在系统中实现精密的数模转换, 所以对数模转换器的参考电源质量要求较高。
2.2.2 参考电压的选择
采用精密基准电压源MC1403为TLC5618提供参考电压。MC1403的输出电压为2.5V, 当输入电压在4.5V~15V范围内变化时, 输出电压的变化不超过3m V, 一般只有0.6m V左右, 通过其输出端外接的可调电阻RW可以得到2.048V的输出电压, 正好满足数模转换器TLC5618的参考电压的要求[2]。输出电压Uo如 (3) 式所示。并且电压步进值为1m V。D/A转换器的设计好坏是保证本系统能输出稳定电流的重要依据之一。D/A转换模块见图2所示。
2.3 电流源模块
电流源模块电路的设计是本系统硬件设计的关键, 它是用电压来控制电流的变化, 电流源输入控制电压Um来自D/A转换器的输出电压。见图3所示。
A1和A2构成运算放大器, 它把输出电压Uo传到A1的同相端, 并在该端与控制信号电压Um相加, 根据虚短和虚断得:同相端 (Uin-UP) /R3= (Up-Uo) /R4, 反相端Un=U2×R1/ (R1+R2) 。由于A2处于深反馈状态, 两输入端电压接近, 即有Un=UP, 又令R1=R2=R3=R4, 故由两式得到:U2-Uo=Uin, 即电阻RS上的压降等于控制电压Uin。忽略集成运放器的输入偏置电流, 结果负载RL上输出电流Io=Um/RS, 此输出电流的极性可由外加电压Um控制, 而负载电流大小则决定于Um和RS的数值[3]。
T1和T2组成NPN型达林顿复合管电路, 以满足输出电流大的要求[4]。达林顿管、运算放大器采用15V电源供电。
2.4 电流采样模块
见图4所示, 输出电流经康铜电阻RS采样, 接入差放输入端, 根据I=U/R换算得到电流值。电路要求R5=R6=R7=R8, 以获得最佳共模抑制。通过对RS两端的电压值进行采样, 经过运算放大器放大后送入A/D转换器进行转换。采样端U2、Uo几乎不分流, 从而实现对电流的精确采样。由于电流输出的范围较宽, 电流采样电路增益一般为1。采样电路组成闭环控制, 可以提高输出电流的精度[5]。
2.5 A/D转换模块
A/D转换芯片采用MAX197的接口电路:MAX197是8路输入、+5V单电源供电、内有参考电压的12位快速A/D转换器。8位数据线分时使用, 内部带有精准参考电源。由于本设计只有输出电流和纹波电流的采集, 8路输入通道, 完全能够满足本系统的设计要求。
2.6 键盘和显示模块
键盘采用4×4的矩阵行列式键盘, 这样, 16个按键的键盘与单片机接口时只需要8根I/O口线, 并且键盘上各按键功能的分配可以通过软件设计做得十分合理。设置0~9共十个数字键, 步进键“+”、“-”等。利用LCD可同时显示预置电流值、实测电流值, 非常直观。
2.7 语音播报和打印模块
输出电流值发生变动时, 语音电路可实时播报当前预置电流值和实测电流值。输出电流稳定后则不再播报。按下打印键, 用户可将当前电流值、电流最大变动值及越限次数等有用信息打印出来。
3 系统软件设计
系统软件按模块化的方式编写, 由C语言和汇编语言结合编写而成。系统软件主要完成输出设定、电流调整等功能[6]。软件设计框图见图6所示。
4 电路测试结果
改变负载电阻值, 测量实际流过负载的电流, 测试结果见表1所示。电流预置值和万用表实测值基本吻合, 绝对误差不超过4m A。
5 结束语
上述研究开发的数控直流电流源经实际使用, 效果良好。主要有以下特点:最大输出电流可达4A;输出电流值可精确预置, 且预置值和实测值在LCD上同时显示, 便于校对;最小可实现1m A精确步进;纹波电流小于0.2m A;总之, 本数控直流电流源源功能全面, 工作稳定可靠, 操作简单, 精度很高, 有极大的推广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琦, 王君.精密程控电流源的设计及其应用[J].国外电子元器件, 2005, 10.
[2]欧伟明, 罗三定.智能数控电流源的设计[J].通信电源技术, 2006, 9.
[3]陈凯良, 竺数声.恒流源及其应用电路[M].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 8.
[4]钟乃元, 高飞.大电流高精度恒流源[J].电子测量技术, 2007, 09:3009.
[5]赵东波, 郭荣幸, 赵雨斌.基于单片机的数控直流电流源设计与实现[J].仪表技术, 2008, 06:005803.
1 ADuC812单片机
ADuC812的内核中, 集成了一个高性能8位MCU, 这个MCU带有片内可再编程的非易失性闪存/电擦除程序寄存器, 并控制片内多通道 (8个输入通道) 的12位ADC。这样大大减少了带A/D、D/A转换嵌入式控制系统的开发和设计成本, 并且体积小, 电路更加简单化。
2 电源部分
本控制系统由单片机及其外围电路组成, 需要+5V、±12V、+18V三组电源。+5V为微处理电路供电电源;±12V为稳流电路电源, 给放大器供电;+18V为提供基准电源, 作为恒流源电源。
2.1 大功率电流源
改变负载电阻, 输出电压要在10V以内变化, 而输出的电流维持恒定, 考虑到后续电路电能损耗以及其他外围设备的电能损耗, 选择18V的输出电压。
设计中选用由7818及大功率三极管构成的稳压电源, 分别经过交流变压器、二极管桥式整流、阻容滤波, 最后经过三端稳压得到一稳定的18V电源。由于7818在实际工作中不能提供足够大的电流, 为了能够保证2A电流的输出, 在7818的输出端接上一个大功率NPN型的三极管, 经过其电流放大后, 得到3A (要求为2A, 1A为余量) 电流。
2.2 微处理电路供电电源
设计中采用+5V为微处理器供电, 稳压器件选用LM7805, 输入端接入0.33uF的电容器, 作用是抑制输入的过电压, 保证LM7805的输入-输出电压差不会瞬间超过允许值。而输出端一般接入0.1uF的电容器, 便可改善负载的瞬态相应, 但是为了减小纹波电压, 有时在稳压器的输出端并入一只大容量电解电容器。
2.3 放大器供电电路
设计中采用±12V给放大器供电, 所采用的三端稳压器件为LM7812和LM7912。
使用电源变压器将交流电网电压220V变成要求的交流电压, 再通过桥式整流电路将交流电压变成脉动的直流电压。整流后的脉动的直流电压通过滤波电路加以滤除, 得到平滑的直流电压。但这样的电压还随电网的电压波动、负载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因而在整流、滤波电路之后, 还需接稳压电路。最终经三端稳压器LM7812和LM7912分别输出+12V、-12V电压。
2.4 恒流电路模块
恒流模块是根据带有放大环节的反馈调整型恒流电路原理制成。它由基准电压源、比较放大器, 调整单元和采样单元等几部分构成。直流电源的电压扰动所引起的电流的变化通过内部反馈得到抑制, 比较放大器需选用低漂移高增益运算放大器。调整单元决定模块的输出电流容量和主要的电性能, 本文以增强型MOS管IRF540作为调整管进行分析与设计实现恒流输出。
3 显示设计
测量和显示范围为200mA~2000mA, 所以采用4位数显示即可达到要求。本设计中采用MAX7219驱动器, 可仅用3根信号线就可以实现数据的传输与显示, MAX7219也可用来显示四数位。
4 结论
ADuC812的应用开发比较方便, 它的内核是国内技术人员都很熟悉的8051, 现有的软件都可以直接移植。由于ADuC812可通过特殊功能寄存器控制ADC、DAC、I2C等外围芯片, 故其A/D和D/A转换程序、I2C控制程序都比传统的8051加外围芯片的结构来得简单、容易。因此, 采用ADuC812作为本系统的核心芯片使设计变得简单、方便、实用。
摘要:电源是各种电子仪器设备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性能优劣直接关系到电子设备的性能指标以及能否安全可靠地工作。恒流源也是电源设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设计一种性能良好的恒流源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恒流源,大功率,步进
参考文献
[1]李占师.中国电源产业的发展状况与分析[N].中国电源学会, 1995:1.
[2]王新.高精度高稳定度电流源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 1998年6月:3-4.
[3]线性电源、可控硅电源、开关电源电路简介, http://www.shek.cn/.
[4]刘书明, 冯小平.数据采集系统芯片ADuC812的原理与应用[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2年:34-35.
【电压源电流源教案】推荐阅读:
电压表教案示例09-09
物理教案-电流09-16
初中电流教案10-11
物理电压表教案苏教05-30
电流和电源物理教案设计06-29
电压互感器07-24
九年级物理《电压》教学反思09-27
《电流强弱》教学反思05-24
电流传感器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