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就业前景(精选6篇)
要在计算机学科中有较好的发展前景需具备三点要素:第一,十分热爱计算机,对计算机各种知识很感兴趣。第二,数学功底要好,逻辑思维能力要强。第三,动手能力强,因为计算机是注重实践的工科。没有实践,到头来就没什么收获。计算机课程大致有高等数学、大学英语、数据结构、离散数学、操作系统、数据库、计算机网络、程序设计语言(Cjava==)、体系结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离散数学、C/C++语言、计算方法、数字逻辑、数理逻辑、java语言、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语言、编译原理、计算机专业英语、计算机网络原理、数据库系统原理、软件工程,还有算法设计与分析、软件质量测试保证、数据库实现与应用、Vc++.net、UML与软件开发工具等。
计算机科学技术包括很多发展方向:一是软件编程,这个就要和程序打交道,虽然枯燥但很有前途。二是网络工程,主要是网络构建基本的网络知识。三是硬件,就是计算机的具体构造,各个部件的联系工作原理,这个专业学的东西比较广,以上三个方向都会涉及。选择一个主攻方向对今后的发展很重要,比如侧重物理硬件的偏硬方向及数学逻辑的软件方向,还有和大家关系密切的商务方向,等等。
至于什么样的人适合学习计算机,目前没有一致定论,但一定要注重两点:一是自制力较好。二是学习能力较强。计算机专业往往是知识者的天堂,堕落者的地狱,大约80%以上的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大学里一无所获,课余就是打游戏。IT技术的发展速度是日新月异的,新的技术会层出不穷,大学里的知识会平均落后市场标准、企业文化10年以上,举个简单的例子,当大学还在教授C语言等面向过程语言时,业界早已推崇C#,VB.Net等面向对象的高级语言,所以大学期间不过是一个打基础、铺桥梁的过程,知识的更新积累不是靠每天上几次课,认真完成作业就可以做到的,应该多关注时事动态,IT界领先的技术、思想、架构,选择一门自己认为感兴趣,值得学习的语言去学习,深入研究。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毕业之后一般做什么?近几年的就业和收入怎么样?
计算机现在的就业情况不比以前乐观,但可以说仍然是最热门的专业之一。从事计算机行业的人都比较辛苦,工作加班是常事,整体来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一门很杂的专业,什么都学,但什么都不是重点,具体要看学校的开设的课程及老师的情况。我们一般都是做软件设计,发展的话,最后做项目策划。本科毕业一般就写代码,算是IT的底层,工作辛苦不说,工资其实也不算多。以后做项目也会很忙,但工资会涨幅比较快(根据能力)。
计算机在用人单位心中的印象还是可以的,这个专业的就业率应该说是比较高的,一般都在90%以上,但对于毕业生来说,学校每年在毕业前夕会组织多项毕业生洽谈会,用人单位会根据其所需招些合格的毕业生到他们单位实习,收入当然肯定会能力、技术挂钩。所以在校内不仅应当掌握好老师教的知识,而且自己要主动实践相关专业技术,这是最重要的。在部分大学如苏州大学,大概在大三的时候学校会有一些实践活动,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会安排一些项目实施,为在今后的就业积累经验,工作单位对此也都很看重。就业率和收入相对于别的专业要好一些。当前社会,学计算机的人很多,但是人才不多,特别是高级人才不多,所以说计算机行业竞争激烈是针对普通初级人才而言的。近年来,本科段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就业率一直就不高,而且有下降趋势,这主要是由于高校扩招和高校普遍设置该专业造成的人才过剩。即便是最优秀的学府出来的人也良莠不齐。
从IT行业的前景说,海外软件外包业务可谓热火朝天,国外很多发达国家会把他们要开发的软件放到中国做,因为中国的成本相对来说比较低一些,现在这个势头在中国还是刚刚开始,所以,未来十年内,软件开发这个领域的本科生是非常好找工作的,如果你技术精通,英语、日语或者韩语流利,那么成为一个超级金领不成问题,或者如果自己愿意创业开公司,难度和风险相对其他专业都要小很多。
关键词:地理科学专业;就业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
一、研究背景
自高校扩招以来,毕业生人数逐年大幅增加,数量呈现跳跃式增长[1],然而对于人才的需求却比较缓慢或者与之前持平[2],大学生就业面临巨大压力,地理科学专业毕业生同样呈现供大于求的现状,加之专业口径较窄,用人单位吸纳能力低及地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与用人单位需求不配套和大学生自身从业素质不高等原因,地理科学专业的就业形式更加严峻[3]。惠州学院作为一所历史悠久的地方院校,其地理科学专业于2009年专升本,本文基于2009级和2010级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就业情况,综合分析影响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就业的因素。
二、资料来源
本研究于2014年5月对惠州学院旅游系2009—2010级大部分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形式为网络问卷和纸质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211份,内容涉及地理科学的专业认知、就业前景、就业方向、求职压力和竞争力等要素,另对部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就有关问题进行访谈调查。
三、统计结果
1.实际就业情况
在本次调查研究工作中,笔者从惠州学院旅游系就业部获取2009—2010级地理科学专业学生的就业资料,其中,从事教师行业98人,占总人数的46.4%;读研深造14人,占总人数的6.6%;从事与地理科学专业相关职业的23人,占总人数的10.9%;从事与地理科学专业无关职业的76人,占总人数的26.1%。
2.就业意愿统计
数据表明,被调查的毕业生中选择教师行业的占52.1%,公务员占4.7%,选择与地理科学专业相关职业的占12.8%,而选择与地理科学专业无关职业的占20.2%。图1显示,影响2009—2010级地理科学专业大学生就业意愿的因素中,51.20%是地理就业市场形势,32.57%的学生仍能根据自身主观意愿选择就业,剩余16.23%则受家人朋友的影响。
3.就业认知统计
仅10%的受访者对未来就业持乐观态度,60.1%的人持一般态度,还有29.9%的学生持消极态度。学生对就业前景的态度差异,会对地理科学专业就业的对口度造成一定影响,也从侧面说明就业环境的严峻性。由图2可知,64%的学生认为供过于求是未来求职压力的重要因素;此外,学校专业竞争力、自身素质、学校名气和专业排名以及用人单位待遇分别占59.80%、46.46%、74.60%、46.90%和17.10%,这些数据表明激烈的竞争力严重影响学生未来求职的心情,更是直接导致学生就业压力的重要因素。
如图3,在“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应具备什么竞争力”的问题中,选项分别为教学基本技能、过硬的专业知识、荣誉证书和奖学金、优异的成绩、广泛的人脉关系及其它,比重分别为88.2%、91.5%、48.3%、26.5%、17.5%和10.5%。然而,在图4中受访学生在求职中最欠缺的表现主要为工作或实习经验以及专业知识和技能,所占比重分别为69.2%和63.5%,其中,学校硬件条件不足、求职方法欠缺以及对单位招聘流程和基本要求不了解所占比重较少。
四、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综合分析
1.毕业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就业观念影响着毕业生在择业中的态度和行为,目前地理科学专业毕业生在就业中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缺乏就业规划。调查显示学生的就业愿景与就业的现实状况存在差异,对地理科学专业就业的对口度造成一定影响。数据表明2009与2010级地理科学专业毕业生转行的比率较高,相当一部分受访学生在就业时多半受本专业就业形势影响,不仅增加了这部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也体现了他们在就业规划上的欠缺。
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图2的问卷结果显示,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社会供给与需求错位、高校间竞争压力大以及用人单位存在不公正待遇等因素造成巨大的就业压力。然而74.60%的受访学生仍认为最大的求职压力来源于自身素质,充分说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并且,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基本综合素质的要求不仅包括思想和道德层面,还应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知识和基本的法律知识等。因此,作为地理专业的学生要明确专业学习目标,理论结合实际,坚持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实现更好就业。
2.高校教育与就业指导的影响
从图3可以看出,毕业生个人的教学基本技能、专业知识、荣誉证书和奖学金、成绩的高低和人脉关系等在毕业生就业时对提高其竞争力非常重要。从图4可以看出,目前高校在就业指导中存在专业知识和技能达不到学生要求,工作或实习经验严重缺乏,毕业生信息来源渠道不畅,对学校就业政策、单位招聘流程和基本要求不了解等问题,这些问题对于毕业生掌握就业技巧和方法以及提高择业能力将产生不利影响。惠州学院地理科学专业(师范)虽设置了教育实习,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师范生的实践能力,但调查表明学生认为本校的专业实习作用一般,这样的现象暴露出高校教育模式与社会需求的脱节。在用人单位访谈中,一些单位反映高校理论跟不上实践,而用人单位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未在高校的课程和培养中反映出来。一些单位还反映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中普遍强调要使毕业生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但却忽视了用人单位的专业需求,导致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不强,难以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高校教育模式与社会需求脱节是影响毕业生就业十分关键的因素。
3.用人单位的影响
伴随社会的深入发展,用人单位在用人机制、观念等方面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对大学生提出更高要求,因而对毕业生就业产生较大影响。无论是地理科学专业的就业市场还是其它专业,大都面临供大于求的状况,这与高校扩招有直接关系。并且,近年党政机关以及事业单位精简机构、改革编制,使毕业生进入机关、事业单位的门槛增高,增加了毕业生就业难度。部分用人单位在引进毕业生时脱离实际需求抬高学历门槛,易造成人才浪费,加大人才引进成本。在毕业生访谈中一些学生反映许多单位都要求应聘者有实际工作经验,以减少单位培训成本,这对应届毕业生就业造成不利影响。
4.就业市场的影响
毕业生就业市场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需要而建立的,它运用市场机制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服务,以达到对毕业生资源的合理配置[3]。毕业生是市场的供给者,如果在就业市场中受到各种限制,不能自由参与市场活动,市场的广泛性、公正性则更难体现。这两个主体的供给和需求数量还使市场处于一种动态平衡,市场供求的基本平衡是市场的最佳状态,供不应求或供过于求都会对市场状态造成影响。
综上所述,地理科学专业大学生就业受到就业观念、高校、就业市场和用人单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鉴于此,当前大学生势必要认清就业形势,为自己做出一个全面而客观的评价。高等院校可通过改革传统的管理体制,逐步形成和建立起高素质和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建立大学生就业信息系统致力于提供更充分的就业信息与指导服务。同时,学校应注重提高地理科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规范市场行为、提高运行效率,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构建更加完善的就业平台。企业及用人单位应树立正确的用人理念,逐步消除专业歧视及少数潜在不公正待遇,增强企业与高校的交流,大力开展地理实习基地建设。
参考文献:
[1]尹力.当前大学生就业分析与研究[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3(4):92-94.
[2]冯建栋.论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背景及就业政策[J].企业导报,2011(1):54-55.
[3]陈岩松.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7(4):85-90.
湖南大学成考高升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简介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系统掌握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掌握计算机系统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具有基本的系统研究和开发能力,能在科研部门、学校、企业、技术和行政单位从事计算机科研、应用和维护管理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线性代数、概率统计、C++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汇编语言、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软件工程、计算机组成与结构、微机原理与接口、计算机网络原理、Unix操作系统、计算机图形学、WEB编程、Windows编程、计算机外部设备、多媒体技术、信息安全技术、人工智能原理、工程设计等。
截止到 20xx年12月24日,56115位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毕业生的平均薪资为3926元,其中应届毕业生工资3114元,以上工资4114元,0-2年工资3582元,3-5年工资4427元,6-7年工资7697元,8-10年工资10030元。
招聘要求
针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招聘企业给出的工资面议最多,占比91%;3-5年工作经验要求的最多,占比34%;本科学历要求的最多,占比58%。
就业方向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科技、教育和经济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和应用开发和管理工作
就业岗位
销售工程师、销售经理、项目经理、软件工程师、网络工程师、java软件工程师实习生转正、java软件工程师定岗生、技术支持工程师、医药销售代表、销售代表、php 开发工程师定岗生、产品经理等。
城市就业指数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就业岗位最多的地区是北京。薪酬最高的地区是北京。
就业岗位比较多的城市有:北京[664个]、上海[436个]、广州[337个]、深圳[209个]、武汉[xx0个]、成都[116个]、杭州[112个]、南京[100个]、石家庄[87个]、郑州[78个]等。
就业薪酬比较高的城市有:北京[5052元]、普洱[4999元]、上海[4632元]、南昌[4299元]、南京[4200元]、深圳[4124元]、杭州[4073元]、佛山[4043元]、广州[3895元]、厦门[3830元]、合肥[3628元]等。
同类专业排名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在专业学科中属于理学类中的数学类,其中数学类共3个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在数学类专业中排名第1,在整个理学大类中排名第17位。
在数学类专业中,就业前景比较好的专业有: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数理基础科学,信息安全,医学信息学,系统理论,物理学,生物信息学,环境科学等。
1 概念界定
本文中“教育研究能力”包括教育技术能力和教育科学研究能力。
教育技术能力是指师范生所应当具备的教学技能。
教育科学研究能力指的指将教育教学实践和教育管理实践过程中易出现的或可能存在的问题作为课题,设计出解决方案,并逐个实施,进而解决问题,为教育教学改革服务,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创造性实践活动。
2 调研情况
2.1 问卷调研
本次调查问卷包括16道封闭式问题及3道开放式问题。其中封闭式问题包括单项选择、多项选择这等多种题型。内容涉及该专业师范生从事教育事业的意愿、教育科研意识、科学研究能力以及对自己教育研究能力的评估等多方面情况,以便于更加全面、真实地了解当前计算机师范专业学生教育研究能力的现状。
问卷调查的主要对象为我校该专业大二以上学生以及已毕业走上教师岗位的学生。其中大二学生为32人,大三学生为40人,大四学生为35人,已毕业学生为56人,总计163人。本次共放问卷180份,有效问卷共收回16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达90.6%。
2.2 访谈调研
访谈对象分别为本校该专业在校学生、本校已毕业学生。访谈重点是访谈对象教育研究能力的程度以及对该专业的建议。受访学生的具体情况参见表1:
2.3数据预处理
本文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数据预处理,并对处理结果进行了相应的统计与作图分析。其中4、5、6、15题为同一表格题型,对此类题型进行如下数据处理:先将学生所选择的选项量化为具体的分数(如:很好=4,一般=3,较差=2,很差=1)。量化之后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进行累加,得出学生总分数(用SUM表示),分数越高,说明学生该方面情况越好优秀。其次将学生总分数划分等级,如教育科研能力总分最高分为20分,最低分为0分,将12分视为及格线(20*60%=12),18至20分视为优秀,16至17分视为良好,12至15分视为及格,12分以下为不及格。
3 调研结果分析
3.1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3.1.1从事教师教育事业的意愿
从图1可见,超过60%的该专业学生在择业时会考虑放弃教育事业,仅有1.87%的学生将教育事业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且这部分学生全部都为女生,而且优先考虑当教师的这部分学生中,女生也居多。结论C1:总体上该专业大多数学生从事教育事业的意愿并不是很强,甚至有些学生已经放弃从事教育事业。女生从事教育事业的意愿要大于男生从事教育事业的意愿。
3.1.2 教育技术能力
学生的教育技术能力主要通过学校培养偏向(师范技能还是计算机技能)、学生对基础知识与理论、计算机基础应用软件的应用能力、教学媒体操作能力、教学资源的制作能力(如PPT)、教学方案设计能力、计算机技术和课程的整合能力、教学试讲等方面的掌握情况和学校对培养教育技术能力的重要程度进行调研。
从图2可以看出结论C2:总体上该专业的学生认为学校对专业的培养兼于师范生技能和计算机能力之间。
表2表明有58.88%的学生认为学校重视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其他各项能力的重视程度均处于一般重视和比较重视。
从表3分析出计算机基础应用软件的应用能力、教学资源的制作能力和学校的重视程度两两之间的相伴概率均为0.00<0.01,拒绝零假设,即三者之间存在显著性相关。计算机基础应用软件的应用能力和学校的重视程度的相关性系数0.401,教学资源的制作能力和学校的重视程度的相关性系数0.365,此外,计算机基础应用软件的应用能力与教学资源的制作能力相关系数为0.703,为正相关关系,说明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应用软件能力较好的同学,教学资源的制作能力也较好。
问卷中5-11题主要调查学生在掌握教育技术各方面能力的情况,见表4和图3。
表4和图3表明结论C3:韩师计师专业多数学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处于及格状态而已,良好及优秀的人非常少,不及格的人数占到35.51%。从表4看出,总分较低的原因在于学生在教学应用软件方面掌握比较差,提高教育技术主动性不够高等方面造成。
此外,再进行年级之间教学方案设计能力、计算机技术和课程整理能力与学生试讲之间的深入分析,可以得到结论C4:随着年级的增长,学校课程安排设置的逐渐深入(即重视程度逐渐加大),学生教育技术能力有所提高。当然,这也不排除受到学生们自我学习能力和主动性的提高的影响。
3.1.3 教育科研能力
(1)参与教育科研的意愿及积极性
从图4、图5可以看出结论C5:很多学生有参加科研活动的意愿却没有做出实际行动去参加科研活动。
(2)参加教育科研活动的影响因素
从图6可以看出结论C6:兴趣和提高科研能力是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主要动力。
(3)不参加教育科研活动的影响因素
从7可以看出,他们不想参加的原因有61.5%来自于科研知识储备不够,怕难以有科研成果,15.4%是没有兴趣参加。结论C7:学生不参加科研活动的主要由于科研知识储备不够,怕难以有科研成果。
(4)教育科研能力的自我评价及建议
这部分是学生从自身的查阅资料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处理资料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自我评价来调查该专业学生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
表5及图8表明结论C8:超过一半的同学对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评价等级为及格,只有少部分同学对自己评价等级为优秀,而且有几位同学对自己的评价是不及格。可以看出,多数同学对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信心不足,评价较差。
表6能够提高学生教育研究能力的多选项分析
表6是学生认为哪些措施能够提高他们的教育研究能力的多选项分析,有66.7% 的学生认为“学校组织科研培训活动, 由专业老师带队指导”能提高他们的教育研究能力。其次是有64.8% 的学生认为“为学生提供科研课题和参与中小学学校的教育科研项目的机会”,可以提高他们的教育研究能力。这两个选项均是希望学校能够为学生多提供一些科研活动,让他们能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教育研究能力。另外,有55.2% 的学生认为“完善学校的课程设置 ,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能提高他们的教育研究能力。有41.9% 的学生认为“提高学生的教育科研意识,比如举办科研讲座,提供前沿的科研资讯”能提高他们的教育研究能力。总的来说,以上4个方面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教育研究能力,但相对来说,学生更觉得一些实际性的科研活动更能提高他们的教育研究能力。
表7是学生对这个专业需要改进方面的多选项分析,其中58.1%选择“社会实践性方面”。“专业课程设置”和“专业课时安排”均占53.5%,“课程软硬件设备支持”和“教师教学模式”均占39.5%,剩下39.5%选择其他方面。
结论C9:大部分学生认为这个专业最需要改进的是“社会实践方面”,学生更需要一些实际性的教育科研活动。
表7专业需要改进方面的多选项析表
3.2访谈调查结果
通过对韩师在校生、毕业生、广技师在校生等三类学生共41人次的访谈调研,总结以下几点:
1)提高学生的教育研究能力,首先从课程设置改革,专业课安排要合理,多增加实验课,启发学生的研究意识。
2)作为一个师范专业,师范生技能的培养是重点,试讲、微格活动应该从大一就开始培养。
3)增加学校的科研氛围,增办科研活动,完善科研奖励制度,鼓励学生参加。这也是提高学生教育研究能力的重要举措。
4 总结与建议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专业培养的不仅是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能够系统地、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还要既具备优秀的教育技术能力、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在科研部门、教育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单位从事计算机教学、科学研究和应用的计算机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本文通过调查和访谈,明确当前韩师计师专业学生的教育研究能力现状是:学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都普遍偏低,学生本身的信心也不足,学习自主性也不强。调研的主要结论及相关建议见表8。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教师如何做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王思雨.高中生物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调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3]王烈琴.普通高等师范院校微格教学的现状及建议[J].商洛学院学报,2008(1):71-75.
[4]雷超阳.浅议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4-7.
[5]王伟伟,董利飞,封勇斌.浅谈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技博览,2001(4):221-221.
[6]戴俊凯.地方高校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的实证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4).
[7]江艳琼,林海.论大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途径[J].科技资讯,2011(6).
[8]蒋宗礼,赵一夫.试论我国计算机专业本科教育现状及发展[J].计算机教育,2005(8).
[9]曹成刚.问题和出路——从国外教师教育发展趋势看我国高等师范教育[J].渝西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76-79.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践教学体系;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P3-4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企业对于在人才也越来越注重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而计算机学科的发展恰巧需要更多的实际操作与应用,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因此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展实践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一般包括:实验课程、教学实习、科技训练、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必须采取顶层设计的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与团队合作的能力。
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具有超强的工程技术性质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科的突出特点,实践教学的实施正是基于这一特点做出的重大策略,而且实践教学实施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了专业教学的质量。但在实际生活中,实践教学一直是我国教育当中一个薄弱环节。针对这些情况,我们总结出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
1.1 课程设置不合理,专业培养方案的定位不准确
由于一些院校的师资力量有限,学科匆忙结束,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比较容易出现缺乏系统性与科学性。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现行的一些人才培养方案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不能适应高等教育的理念要求,逐渐的脱离教学的客观要求与社会对人才的客观要求。学校的实验设备、管理人员等诸多原因导致了教学质量低下,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的倾向严重。
1.2 师资力量和技术人员严重缺乏
随着高校扩招的不断盛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与教师比例出现严重的失衡,严重超出了教育部规定的师生比例。再加上学校的待遇低,一般很难留住计算机专业的高材生,因此造成了高素质教师严重缺乏的尴尬局面。加之分配制度的不合理不公平,高素质的实验教师与技术人员更是少之又少。
1.3 实验教学内容与管理体制缺少与时俱进
许多院校普遍存在实验室管理体制落后,实验教学改革也相当滞后的问题,列举如下:
(1)在教学内容上缺少与时俱进,与社会的实际需求严重脱轨,还停留在陈旧的内容层面,考核的方法也不规范。
(2)学生的实验课安排不科学,教学模式落后,多呈现出随意性,形式落后。
(3)实验室的管理人员多表现素质低,对实验器材的利用率低,实验室并没有发挥出真正的作用,基本上也很少开放使用。
1.4 实验条件差,实验设备不足
由于一些院校的经费不足和对实验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在一些院校实验室少、实验设备缺乏、实验设备跟不上企业的发展步調的现象是十分普遍的。计算机技术专业实践对硬件的要求很高,实验条件和设备的落后与欠缺,直接影响着实践教学效果。
1.5 实践教学体系不健全,缺乏实习基础
由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科特点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强实习工作,然而一些院校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实验条件,导致学生的实习完成的质量很差,这样导致了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在求职时缺少了一定的竞争力。
2 对策与措施
2.1 立足校情,依托市场,与时俱进,不断改进专业培养方案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需要千千万万个“专门的人才”来支撑。对于IT行业中的“计算机工程师”,市场要求这类人才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熟悉计算机行业环境,熟练掌握诸如编程、技术维护等专业技术操作,还要求他们有很强的抽象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能够很好的按照软件工程的要求领导组织与开发,发挥团队的创兴能力,不断更新专业技术,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选择出更加合适的开发技术。
因此,我们首先要从我们的意识上明确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不同于高等职业教育,虽然它们对技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是我们也要十分明确它与“应用型人才”本质区别,我们要防止职业化教育倾向的出现;其次我们要根据社会的实际要求,实事求是的制定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更加科学的选择教学的内容、课程体系。做到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建设出一个包含教与学、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内容的课程体系。在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培养的过程中要更加注意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创新能力。
2.2 构建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理论、验证理论得以发展的关键是实践的开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的提高也是靠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课内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两个方面,是由多个教学实践活动组成的有机整体。对于一些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的目标的院校,不仅要在学校内为学生建立实践的平台,建立校内的实训基地,而且还要建立校外的实习基地,这样才能使我们培养出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好的来适应这个社会。
2.3 重视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
一些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院校应该强调院校教师的双师型素质,扩大学校的师资力量。学校要加大对教师培训的资金投入,派选教师到名牌大学进修学习,到优秀的企业中去更新知识,学习企业的管理。在亲身实践中,教师才能制定出合理的实践方案,更好的了解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对症下药,培养出毕业生相应的知识与能力。建设出科学的教学体系,了解当前最新的科学技术,以便学校也做到与时俱进,更新学校的技术设备。此外,学校还可以聘请企业的优秀人才来学校交流探讨,开展学术交流会。只有这样做,才能保证学校有强大的师资队伍,才能使学校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要,适应企业新技术的发展要求。
2.4 加大投资力度,更新企业的仪器设备
实践教学的开展大多需要特意的实验课程的设定,还需要相关的仪器设备。现今社会,学校的仪器设备与企业的实际应用设备差距越来越大。我们挑选仪器设备时要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经验,购置的仪器设备要与社会实际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更加符合工业实用性的要求。一个优秀的校内实训中心在技术水准上要体现出现代的理论与技术特征,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使学生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更好的开拓出自身的能力。
2.5 强化实验室管理提高实验设备的使用率
我们只有强化实验室的管理才能更好的发挥出实践教学的作用。在选择实训项目时,我们要针对那些有较强的技术含量的实训项目,要体现出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的要求。在实验室的管理方面我们要发挥创新思维,充利用现有的实验设备,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摆脱以前实验室封闭的束缚,处理好学生在选课与实验时间上存在的矛盾,以便让学生在有了创意的实验方案后能够充分的利用实验设备完成。
3 结束语
总之,一个好的实践教学体系对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样一个对实践要求相对就较高的专业来说。一个合理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更是必不可少的。在真正提高我们学生的实践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的道路上,我们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王浩,胡学钢,侯整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建设[J].计算机教育,2007,22:73-74.
[2]肖利,李海波,刘茂军.全面实施物理实验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素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4).
[3]张辉宜,吴光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14-115.
[4]蔡安江,郭师虹,阮晓光.浅谈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3).
【华中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就业前景】推荐阅读:
综合类大学师范专业好不好就业06-07
华中师范大学人文地理考研经验07-26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10级教育实习计划07-23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师范生的自我鉴定07-14
西北师范大学空乘就业前景09-09
北京师范大学计算机试题06-17
师范生就业指导意见07-27
师范毕业生就业自荐书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