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养老保险关系

2024-09-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基本养老保险关系(通用9篇)

基本养老保险关系 篇1

方式二,职工登录我中心网站“网上办事大厅-个人登录”后,预约签订自助办理服务协议,按照预约的时间携带身份证原件和公积金联名卡到业务网点签订了《深圳市住房公积金业务自助办理服务协议》后,可直接登录我中心网站的“网上办事大厅”或通过我中心服务热线0755-12329的语音提示直接申请办理 “租房提取”、“其他住房消费提取”、“非深户销户提取”、“退休提取”业务。谢谢!

申请基本养老保险或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手续

什么是医疗保险关系转移?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是转移哪些内

容?

日期:

2013-07-2

3收藏 本站

打印 本页

关闭窗 口

答: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是指参保人在跨地区流动就业时把原就业地的基

本医疗保险缴费年限及个人账户转移到新就业地的基本医疗保险缴费年限及

个人帐户转移到新就业地,以便在两地医疗保险年限能够累计计算。如若转

移的基本医疗保险缴费年限满足连续参保年限的接续,则该参保人两地医疗

保险缴费年限的接续,则该参保人两地医疗保险缴费年限可合并连续计算。

医疗保险关系转移的内容包含基本医疗保险缴费年限的清单及个人账户余

额。

流动就业人员申请办理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入需提供的资

料?

日期:

2013-07-23

收藏 本站

打印 本页

关闭窗 口

答:提供资料如下:

1、身份证复印件(验原件);

2、社会保障卡;

3、《深圳市参保人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申请表》;

4、异地社保机构出具的《基本医疗保险缴费凭证》。

流动就业人员申请办理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出需提供哪些资

料?

日期:

2013-07-2

3收藏 本站

打印 本页

关闭窗 口

基本养老保险关系 篇2

一、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现阶段,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实行地方统筹, 于是就有了各统筹区域间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的问题。从已有的养老保险转移制度看, 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可以在不同统筹区域转移。但在实际操作中, 这种转移并不顺畅。很多流动就业职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难的问题比较突出,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调动人员可转移, 自我流动人员难以转移。目前, 少数经组织、人事、劳动保障部门批准调动工作的, 尚可顺利转移接续社会保险关系, 但大多数跨省流动就业职工, 尤其是流动到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的无法转移接续, 往往从原参保地转出来容易, 但到新参保地却接续不上。这部分群体主要包括:破产企业的职工、企业改制后与原单位终止或解除劳动关系的人员、再就业服务中心期满或关闭后出“中心”的人员、原工作单位终止或解除劳动关系的制度内人员、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后的职工、从机关事业单位流动到企业的职工、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进城农民工等。

第二, 各统筹区各自为政, 操作办法、口径不统一, 对接困难。目前, 我国养老保险还有很大一部分属于市县统筹, 统筹层次低, 且基本养老保险信息管理系统未实现全国联网, 养老保险关系转移的相关信息只能通过人工传递, 效率低下且有可能导致部分信息的失真、失事。执行中各地之间缺少统一的转移接续业务经办规程、操作口径和相关信息表式清单, 转出地开具的转移手续所包含的信息有时往往满足不了转入地接续关系的需要, 补建养老保险账户造成困难。此外, 劳动者在不同统筹区之间流动时, 手续复杂繁琐, 要经过组织、人事、劳动部门批准, 这无疑给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增加了“交易成本”。

第三, 基本养老保险跨区缴费年限不能衔接。此前政策只对经过组织、人事、劳动部门批准调动工作单位的人员连续工龄有明确规定, 对无组织关系流动人员原有的连续工龄没有作出相应的规定。在实际操作中, 不同统筹地区的缴费年限不能直接叠加。特别是, 部分地区对流动人员转移后在原参保地的视同缴费年限不予认可。这对于流动人员尤其是“中人”来说, 其原有的权益无法兑现, 转移遇到困难。这两种现状不但严重弱化了养老保险的保障功能, 而且严重阻碍了劳动力在全国范围内的正常流动和合理配置, 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二、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困难的原因分析

中国目前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这既有自身制度设计的原因, 也有外部环境的影响。

第一, 制度设计上的原因。一方面, 制度设计超前造成养老保险关系转移难。从制度本身看, 此前只转移个人账户的政策设计, 是以全国统筹为基础, 以各地均衡发展为依据, 以基金可承载为前提的。而从目前实际看, 我国还未真正实现省级统筹, 市县级政府仍是大多数省份养老保险管理工作的承载主体。各统筹区养老保险基金独立核算, 当统筹基金出现入不敷出时, 当地财政负责兜底。这就使得在转移职工养老保险关系时, 只转移个人账户基金部分, 不转移企业缴纳的统筹基金部分的规定必然会令转入地难以承受。这种设计超越了我国养老保险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 从而导致转移政策客观上难以执行。

另一方面, 多种养老保险制度分轨运行导致养老保险关系转移难。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困难绝不仅仅是因为城镇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自身存在的问题, 更重要的在于不同养老保险制度之间的分轨运行, 互不衔接。目前我国存在多种养老保险制度, 最主要的有三种: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同的养老保险制度面向不同的群体, 相互之间无法衔接。从长远来看, 不同制度之间分轨运行、互不衔接将成为阻碍养老保险关系转移乃至制约养老保险发展的最重要的原因。

第二, 现行财政体制的制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我国逐步形成了“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 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施之前, 以这一体制为基础的全国性利益格局已经形成。从表面上看, 养老保险关系转移转移的仅仅是资金和信息。实际上, 转移的真正内容是权益。缴费年限、视同缴费年限、个人账户资金等等只是养老保险权益的表现形式。当转移发生时, 各地区间的利益关系就会发生变化, 各地政府对劳动者的养老保险责任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在我国当前多数地区实行“市县级统筹+省级调剂金”养老保险制度模式的情况下, 各统筹单位独立核算基金, 当地政府对本统筹范围内的基金缺口兜底, 独自承担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责任。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就意味着保险责任的转嫁, 转入地要承担起转移人员未来的养老金支付无限责任。而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养老保险基金积累都不多、养老金发放压力较大, 各地势必会考虑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和转出对当地养老保险基金的影响, 必然会对不利于当地基金平衡的做法进行阻碍, 设置门槛。

第三, 户籍制度的影响。我国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发端于国企配套改革, 养老保险制度与户籍制度联系紧密。在城乡二元结构和东西部二元结构的约束下, 带有明显的国企的烙印, 不适合只能选择非正规部门大规模流动人口和城镇灵活就业的人口。一般情况下, 多数劳动者都是在户籍所在地参保, 这里除了有原人事劳动管理规定外, 还有便于社会保险的属地管理的需求。按照国家政策, 养老保险关系只要是往本人城镇户口所在地转移, 全国各地都能办理, 但在现实中却并非如此。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和沿海发达省份均以是否有本地户籍作为转移的唯一条件, 没有当地户口是绝对不能转移的, 就是省内各统筹地区之间也不能转移。这种养老保险与户籍挂钩的管理办法, 使保险关系转移遇到障碍, 有户籍的可以转入, 无户籍的则不能转入, 这对于养老保险关系接续极为不利。

三、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的对策建议

结合上述两方面的分析以及《暂行办法》对于转移基金份额、跨地区缴费年限、农民工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规定, 可以看出:《暂行办法》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制度公平, 恢复了法定的养老权益;将劳动关系和养老关系相分离的做法, 弱化了户籍制度的制约;有利于保护了农民工的个人合法权益, 规避了为为农民工单独建立养老保险制度而形成碎片化的状况;还有利于平衡各地政府之间的利益, 促使他们加强政策执行力度。但同时, 我们也要看到, 要彻底地解决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困难这个问题, 光靠《暂行办法》还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 加快养老保险立法, 加强基金监管。一方面, 我国目前尚未有一部统一的社会保障法, 社会保障方面临时性的条例、规章多于法律、法规, 这不利于维护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权威性和发展的稳定性。应该加快出台覆盖全体劳动者的《社会保险法》, 以国家基本法的形式确定社会保险全国统筹的实施路径及接续办法, 确保社会保险制度的公平、合理和有效, 使劳动者的社会保障权益切实得到法律上的保障。另一方面, 按照《暂行办法》规定:由最后参保地汇总统一发放养老金。这将会牵涉到最后参保地与参保人参加的此前多个参保地之间的沟通, 为防止各参保地推卸责任, 拖欠资金, 应该在现有机构设置上, 增设全国养老金结算划转监督机构或职能, 专门受理、解决资金拖欠、截留问题, 制定相应具体措施, 完善各参保地与参保人之间、参保地与参保地之间的对账机制, 以起到中枢督促的作用。

第二,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提高统筹层次。一是要完善养老保险制度, 实现城镇养老保险和农村养老保险以及被征地农民保障制度相互衔接。在各地试点的基础上, 尽快建立统一的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同时, 要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与企业职工只是工作性质、岗位的差异, 收入分配的资金来源渠道与方式的差异, 就养老风险的程度和化解来说应该是一样的, 所以, 在模式上,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应该与企业保持一致, 实行国家、单位和个人三方共同负担。二是要提高养老保险统筹层次。统筹层次的高低不仅与抗风险能力紧密相关, 统筹层次越高, 抗风险能力越强;还和流动性高度相关, 统筹层次越高, 流动性也越强;同时, 统筹层次越高, 越有利于不同收入人群之间社会保障风险的分散, 越有利于体现社会公平与社会正义的涵义。针对我国目前统筹层次低、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应该先切实实现省级统筹, 再逐步发展到全国统筹。全国统筹符合现代社会保障的基本涵义和发展趋势, 是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理想模式。

第三, 明确政府间责任, 加大中央财政投入。在我国目前统筹层次不高的情况下, 既要保护参保人的养老权益, 又要使其不产生逆向选择动机, 向养老待遇高的地区有目的的转移。其关键在于实现各地利益与责任的均衡或各自责任的厘清, 可依据“谁受益, 谁担责”的原则来确定各参保地的养老责任, 即应由各参保地承担参保人在本统筹区进行缴费时段的基础养老金及其以后的调待资金支付责任。然后按人本化原则, 由最后参保地负责与各参保地沟通, 办理退休手续, 进行养老资金的汇总统一发放。同时, 地区之间应建立起正常的转移沟通协调机制, 明确转接双方业务沟通协调的责任。这种机制应该是基本养老保险体系与财政体系的有机结合。由于现行制度存在的缺陷, 基本养老保险体系自身难以完成这种利益的协调, 所以, 除了要有养老保险体系内的协调, 还要通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在外部进行协调。在严格控制各地养老金标准的前提下, 明确中央财政对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责任。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主要用于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转轨成本、欠发达地区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以及中央政府提出的养老金待遇提高所需基金。

第四, 建立全国统一信息平台, 提高转移接续效率。一方面, 应该尽快加大金保工程的统一力度, 在全国建立一个统一的社会保险信息平台系统, 让每个社会成员都纳入到这个系统之内。首先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省、市级中心数据库, 实现省、市、县三级或两级业务联网, 然后在此基础上, 最终实现全国联网和数据共享。逐步实现养老保险关系信息在地市间、省市间, 乃至全国范围的联网和信息共享, 通过数据交换和对比, 解决省内重复参保、多重账户的问题。另一方面, 养老保险经办机构要提高转移接续效率, 简化转移手续。首先, 各地社保经办机构应大力推进规范化、信息化建设。为社保经办系统制定一套管理标准:明确服务对象, 提高服务质量, 考核服务绩效。其次, 要切实完善关系转移的基础工作, 规范、统一关系转移的操作程序和相关办法, 倡导各地尽快实现各种社保表、单或卡的格式统一、口径统一、标准统一, 明确职责, 减少环节, 方便办理。三是以“金保工程”为依托, 为参保人以身份证为依据建立“一卡通”。记载职工的基本信息、参保缴费信息等, 个人账户金额存储在卡中, 卡随人走, 真正实现养老保险关系随身携带。

参考文献

[1]崔莎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问题探讨[J]法制与社会2009 (2)

[2]马兰芬养老保险关系跨地区转移接续办法的思考[J]商业时代2009 (3)

[3]王小春, 梁永郭, 刘萍关于我国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问题的探讨[J]商业时代2009 (3)

[4]陈仰东保障合法权益兼顾各方利益——评“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J]中国社会保障2009 (3)

[5]姜敏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难题求解[J]山东劳动保障2009 (1)

基本养老保险关系 篇3

摘 要 在改革开放和经济迅速发展和我国大规模劳动力的流动以及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难的背景下,中央颁布了《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来解决流动人口的养老保险关系问题。本文通过对在新政策下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换接续的现状和困境的分析,提出了完善转移接续对策的建议。

关键词 基本养老保险关系 转移接续困境 对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地不断完善,出现了大规模的劳动力转移,养老保险参保者对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是在县级统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以城镇企业职工为重点,难以完全适应这种劳动力大规模流动的状态。特别是农民工在城镇间的转移以及农村与城镇间的转移过程中,养老保险权益往往得不到有效维护。从2010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在坚持保障性、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原则前提下,力求探索出解决跨地区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难问题有效途径。可见养老保险转移接续新政策的推广以及解决在实施过程中发生的具体问题,以至实现全国统筹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当前现实而紧迫的任务。

一、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的现状和困境

(一)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转移接续现状和困境

在新政实施前,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关系只可转移个人账户而不能转走统筹基金,养老保险跨区域缴费年限不可累计,且各地操作口径不一,造成了转移接续十分困难。现行《暂行办法》通过转移个人帐户和部分统筹基金的方式来平衡转入地与转出地所承担的责任。但随着今后参保的退休职工平均寿命的延长和退休后领取养老金平均时间的延长,转入地的资金额仍可能不足以应付未来养老金支付的压力。而为了解决“趋富效应”等问题,《暂行办法》对已满50周岁的男性和已满40周岁的女性转移做出限制,对其他养老保险关系转移人员退休地的确定也做出限制,实际上设下缴费要满10年的门槛,并非真正的“无障碍”转移。

另外,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历史上制度设计的失误,导致地区间养老保险缴费与待遇水平存在巨大差异,不同群体之间的养老保障待遇差距也有所扩大。如何逐步缩小全社会各群体之间养老金待遇水平的差距,是关系到顺利实现全国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顺畅的重要问题。

(二)农民工养老保险转移接续的现状和困境

我国农民工数量庞大、层次不一且身份模糊,群体的自身构成非常复杂,对社会保障需求的态度也不尽一致。相对于城镇职工而言,农民工的失业和生活无保障现象十分严重。而且许多企业与其不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即使签了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也不对等。再者,不同类型的农民工养老保险模式和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建设的滞后,以及各制度间不衔接的现实问题也阻碍了农民工养老保险的转移接续。

二、困境的主要原因分析

造成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困境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碎片化”的养老保险制度阻碍了养老保险关系顺利转移接续

当前我国养老保险体系呈现出典型的“碎片化”特征:从资金的筹集角度来看,既有现收现付制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完全积累制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又有部分积累制的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从资金的支付角度来看,既有普惠支付的社会统筹账户模式,又有收入关联支付的个人账户模式等等。而即使在同一制度中也存在许多“小碎片”:城镇基本养老制度费率不统一,各地区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不统一,农民工群体被分割在不同的制度里,“大碎片”套“小碎片”的情况非常严重。实际操作中如此复杂的养老保险制度大大增加了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的难度。

(二)现行财政体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阻碍了养老保险关系顺利转移接续

当劳动者的养老保险关系在不同统筹区之间发生转移时,各地区的利益关系就随之发生变化,各地政府对养老保险基金的责任也随之发生变化。对转出地而言,一旦劳动者转移走养老保险关系或者选择退保,他们的大部分统筹基金就留在了当地,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转出地的未来养老负担。而对转入地而言,转入一个劳动者就意味着当地政府财政必须为之承担今后的养老责任,进行“财政兜底”。因此,在现行“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条件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是不愿轻易接纳一个未曾对当地统筹基金做过太多贡献却要在未来承担养老责任的劳动者的。

(三)统筹层次低及缺乏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

一方面,我国养老保险基本上实行的是县级统筹,对养老保险进行属地化管理,各省各统筹区养老保险政策不统一。另一方面目前全国劳动保障信息系统(金保工程)和“一卡通”还在建设过程中,各地的劳动保障信息系统发展程度、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未形成全国统一的社保工作操作平台。这样就增加了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的难度,同时也降低了养老保险转移记账的准确程度。

三、新形势下完善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的对策建议

由于我国现行“碎片化”的养老保险制度要转变为全国统一的养老保险新制度,不仅要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加快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调整,积极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而且要做好新旧制度之间的平衡衔接。在新形势下必须坚持在保障性、公平性原则和可持续性原则前提下,实施相应的配套工程。

(一)加快法制环境的健全

从我国当前的社会保障立法现状来看,社会保障方面保守性、临时性的办法多于法律、法规。因此,应加快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以国家基本法的形式确定社会保险全国统筹的实施路径,为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另外,由于现在农村的养老保险主要依靠家庭养老的方式,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还处于试点阶段,如何将已参加城镇养老保险的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关系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相衔接,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逐步提高统筹层次

一般而言,养老保险统筹层次越高,转移接续难问题越容易得到缓解。如何提高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目前有两种思路:一是当前正在实行的路径,从地市级统筹做好再到省级统筹,从而进一步到全国统筹;二是一步到位解决全国统筹。笔者认为,由于我国长期的二元经济结构造成了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养老保险缴费和待遇水平差异较大,要在短期内实现全国统筹还面临众多困难。因此,应采取逐步提高统筹层次的方法,从实现省级统筹逐步过渡到全国统筹。

(三)减轻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对于转入地社会统筹基金的压力

要制定各种养老保险体制间衔接和转换的标准和办法,对于不同养老保险制度之间的转移接续可采取分段计算养老金待遇的办法进行结算。可建立省级调剂金,制定统一的收支应制度,缓解转移给各统筹区造成的统筹基金支付压力,以弥补各地区统筹基金缺口。

(四)加快推进"金保工程"的实施和建立“一卡通”

加快推进"金保工程"的实施,建设一个完备的省、市级中心数据库,实现全国养老保险计算机联网,使信息在全国传递、共享。社会保障“一卡通”是解决社会保险关系携带不方便的技术手段,“一卡通”记录着个人在不同地区、不同工作时间的全部缴费信息,且通过计算机网络将各地的社会保障业务信息互联、资源共享,从而劳动者实现跨统筹区之间的无障碍流通,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关系随劳动力的转移而转移。

参考文献:

[1]崔沙沙.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问题探讨.法制与社会.2008.1.

[2]董雯.流动人口养老保险的异地转移.企业技术开发.2009.10.

[3]景邑君,张伯生.农民工养老保险转移接续问题研究.劳动保障世界.2009.9.

[4]王利军.关于社会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问题的理论综述.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5]郑秉文.中国社会保险“碎片化”制度危害与“碎片化冲动”探源.社会保障研究.2009.1.

基本养老保险关系 篇4

暂行办法

第八条 参保人员跨省流动就业的,按下列程序办理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手续:

(一)参保人员在新就业地按规定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和缴费后,由用人单位或参保人员向新参保地社保经办机构提出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的书面申请。

(二)新参保地社保经办机构在15个工作日内,审核转移接续申请,对符合本办法规定条件的,向参保人员原基本养老保险关系所在地的社保经办机构发出同意接收函,并提供相关信息;对不符合转移接续条件的,向申请单位或参保人员作出书面说明。

(三)原基本养老保险关系所在地社保经办机构在接到同意接收函的15个工作日内,办理好转移接续的各项手续。

(四)新参保地社保经办机构在收到参保人员原基本养老保险关系所在地社保经办机构转移的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和资金后,应在15个工作日内办结有关手续,并将确认情况及时通知用人单位或参保人员。

流动就业人员医保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

第六条 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跨统筹地区流动就业,新就业地有接收单位的,由单位按照《社会保险登记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办理登记手续,参加新就业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无接收单位的,个人应在中止原基本医疗保险关系后的3个月内到新就业地社会(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办理登记手续,按当地规定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第七条 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跨统筹地区流动就业并参加新就业地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由新就业地社会(医疗)保险经办机构通知原就业地社会(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办理转移手续,不再享受原就业地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建立个人账户的,个人账户原则上随其医疗保险关系转移划转,个人账户余额(包括个人缴费部分和单位缴费划入部分)通过社会(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转移。

基本养老保险关系 篇5

各县(区)人民政府,滨州经济开发区、高新区、北海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事业企业,市属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中央、省驻滨各单位: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滨州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实施细则》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做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有利于维护参保人员特别是广大农民工的养老保险权益,有利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也有利于促进城乡统筹和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政策性和操作性强,事关社会稳定大局。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从党和政府工作大局出发,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从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高度,从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的高度,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认真实施。要着力做好宣传工作,采取多种方式和渠道,面向企业和职工,特别是农民工解读政策,争取理解和支持,维护社会稳定。要进一步完善全市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缴费信息查询服务系统,同时要充分利用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信息平台,为参保人员查询参保缴费信息和转移接续提供便捷有效的服务。要准确把握政策,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国家、省和市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要按照统一规范、维护权益、方便群众、按时准确的原则,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确保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的顺利实施。各县(区)要及时掌握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遇有重要情况和重大问题,要及时报告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滨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0一0年十二月二日

滨州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实施细则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市财政局

滨政办发〔2010〕86号

第一条 为切实保障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员(以下简称参保人员)的合法权益,促进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和有序流动,保证参保人员流动就业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顺畅转移接续,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的通知》(国办发〔2009〕66号)、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的通知》(人社部发〔2009〕187号)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山东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实施办法的通知》(鲁政办发〔2010〕50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适用于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所有人员,包括农民工。已经按国家规定领取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人员,不再转移基本养老保险关系。

第三条 参保人员跨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简称跨省)流动就业的,按国办发〔2009〕66号和人社部发〔2009〕187号文件规定办理;参保人员省内跨市流动就业的,按鲁政办发〔2010〕50号和鲁人社办发〔2010〕149号文件规定办理。其中,参保人员从省外或省内跨市转至我市,在确定市内基本养老保险关系接续地或待遇领取地时,按本细则有关规定办理。

参保人员在市内跨县(区)(含养老保险市直管企业,下同)流动就业的,按本细则办理。第四条 参保人员市内跨县(区)流动就业的,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应随同转移到新参保地。参保人员达到基本养老保险待遇领取条件的,其在各地的参保缴费年限合并计算,个人账户储存额(含本息,下同)累计计算;未达到待遇领取年龄前,不得终止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并办理退保手续,其中出国定居和到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定居的,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条 参保人员市内跨县(区)流动就业,只转移接续基本养老保险关系,不转移资金。第六条 我市户籍的参保人员从省外或省内跨市到我市就业参保时,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应转移到就业地,其再次市内跨县(区)流动就业时,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应随同转移到新就业地。但对男性年满50岁和女性年满40周岁的参保人员,根据国办发〔2009〕66号和鲁政办发〔2010〕50号等文件规定其本人选择在原参保地继续保留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的,在我市新参保地建立临时基本养老保险缴费账户,记录单位和个人全部缴费。非我市户籍的参保人员从省外或省内跨市到我市就业参保时,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应转移到就业地,其再次市内跨县(区)流动就业时,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应随同转移到新就业地。非我市户籍的按国办发〔2009〕66号和鲁政办发〔2010〕50号等文件规定需在我市建立临时基本养老保险缴费账户,新就业地经办机构应书面告知其不能办理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的原因和政策依据。对于建立临时缴费账户的参保人员,其再次市内跨县(区)流动就业时,其临时基本养老保险缴费账户随同转移到新就业地,只办理关系转移手续,不转移资金;其再次跨省、省内跨市流动就业或达到国家规定退休年龄的,临时缴费账户的转移由我市最后一个参保地按规定办理;出国(境)定居或在职死亡的临时缴费账户终止由我市最后一个参保地按规定办理。

第七条 市内跨县(区)流动就业的参保人员达到待遇领取条件时,在其最后一个参保地办理待遇领取手续,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第八条 市外参保人员达到待遇领取条件时,按国办发〔2009〕66号和鲁政办发〔2010〕50号文件确定待遇领取地为我市的,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应转回我市,在我市领取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其中,我市户籍的,待遇领取地可根据本人申请,按户籍所在地或市内最后一个参保地确定;非我市户籍的,按市内最后一个参保地确定。

第九条 参保人员转移接续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后,符合待遇领取条件的,按照《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2005〕38号)、《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施意见的通知》(鲁政发〔2006〕92号)和《滨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滨州市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办法的通知》(滨政发〔2006〕96号)等有关规定,核定其基本养老金。其中,缴费工资指数以本人在各参保地的缴费工资和省、市规定的相对应的各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006年1月1日以前按全省职工平均工资)计算确定,并以此计算本人指数化平均缴费工资和基础养老金。

第十条 参保人员市内跨县(区)流动就业的,按下列程序办理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手续:(一)参保人员在新就业地按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后,由用人单位或参保人员向新参保地社保经办机构提出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的书面申请。(二)新参保地社保经办机构在5个工作日内,审核转移接续申请,对符合本细则规定条件的,向参保人员原基本养老保险关系所在地的社保经办机构发出同意接收函,并提供相关信息;对不符合转移接续条件的,向申请单位或参保人员作出书面说明。(三)原基本养老保险关系所在地社保经办机构在接到同意接收函的5个工作日内,办理好转移接续的书面手续,并利用社会保险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统筹范围内转移。(四)新参保地社保经办机构在收到参保人员原基本养老保险关系所在地社保经办机构转移的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后,应在5个工作日内办结有关书面手续,并利用社会保险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增员处理,将确认情况及时通知用人单位或参保人员。

第十一条 农民工中断就业或返乡没有继续缴费的,由原参保地社保经办机构保留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保存其全部参保缴费记录及个人账户,个人账户储存额继续按规定计息。农民工返回城镇就业并继续参保缴费的,无论其回到原参保地就业还是到其他城镇就业,均按前述规定累计计算其缴费年限,合并计算其个人账户储存额,符合待遇领取条件的,与城镇职工同样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农民工不再返回城镇就业的,其在城镇参保缴费记录及个人账户全部有效,并根据农民工的实际情况,或在其达到规定领取条件时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或转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农民工在城镇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与在农村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衔接政策,待国家研究确定后执行。

第十二条 本细则所称缴费年限,除另有特殊规定外,均包括视同缴费年限。

第十三条 本细则涉及跨省转移接续的规定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涉及省内跨市转移接续的规定自2010年10月1日起施行,涉及市内跨县(区)转移接续的规定自2010年12月1日起施行。此前有关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的政策,凡与本细则不一致的,一律按本细则执行。

基本养老保险关系 篇6

1 养老保险跨省流动就业的范围对象

1.1 返回户籍所在地就业 (含灵活就业人员) 参保的;

1.2 男性不满50周岁、女性不满40周岁的;

1.3 经县级以上党委组织部门、人力社保部门批准调动, 且与调入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并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

1.4 达到待遇领取条件时, 基本养老保险关系不在户籍所在

地, 且在基本养老保险关系所在地累积缴费年限10年, 上一个缴费年限满10年的原参保地, 或每个参保地均不满10年需转入户籍所在地的;

已按国家规定领取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人员不再转移基本养老保险关系。

2 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关系转移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

2.1 个人档案转移不及时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 经常会有企业以员工在离开公司时以不交培训费、不退住房、不交违约金等各种理由扣留员工档案, 不给员工办理相关调转手续中断养老保险缴费而引起劳动争议纠纷。

2.2 统筹层次低、统筹单位数量大的问题

在我国虽说绝大部分省份已宣布实现了省级统筹, 但事实上真正实现省级统筹的只有少部分省份。所谓省级统筹, 主要或唯一的衡量标准是指, 缴费与支出的资金流管理、调配、使用均在省级政府层面实现和操作。但目前宣布实现省级统筹的各省对其制定的其他标准不包括在内。这种“初级阶段”的省级统筹, 为跨省转续带来极大困难。可以说,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统筹层次起步于县级, 目前仍以县级为主, 统筹数量多, 在财政“分灶吃饭”、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特点十分明显的情况下, 要解决“点对点”的转续问题, 具有异常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因为决策者既要处理好缴费地和退休地的责任划分问题, 还要处理好视同缴费年限的责任承担问题;既要不折不扣地维护参保人员的合法权益, 又要适当调动不同地区利益主体的积极性;既要解决好少数农民工社保意识不强、看重眼前利益而主动要求退保的问题, 还要解决好临近退休人员选择大城市退休领取高待遇的基金压力问题;既要根除“便携性”的制度性障碍, 还要兼顾制度的长期稳定。

2.3 养老保险在转移手续过程中还要考虑转型成本问题。

目前我国的基本养老制度是统账结合, 存在隐性转型成本的负担主体问题。针对这种情况, 《暂行办法》的制度设计有两个特点。一是单位缴费的统筹部分实行部分转移, 而不是全部, 旨在调动转出地和转入地的两个积极性, 以同时缓解两地转型成本的统筹基金的压力;二是转移部分实行随身即时转移, 而不是退休时总和转移, 旨在同时调动参保人和参保地的两个积极性。

这两个特点虽也存在一些问题, 甚至容易引起一些误解, 但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在单位缴费的20%中, 留在转出地的是8%, 恰好等于个人账户的规模。不管制度设计者的意图如何, 在客观上, 这8%恰好等于隐性转型成本, 意味着把转型成本留给了转出地, 等于是对转出地转型成本的一种变相补偿。但对转入地来说, 如果它成为转入者的退休地, 不但8%的转型成本没有解决, 统筹基金又额外少了8%, 其统筹基金可持续能力和支付缺口可想而知。并且一般来说, 退休地大多为欠发达地区, 这就更是雪上加霜。

3 转移办法急需亟待解决的问题

3.1 转移接续办法难以根本解决“社保漫游”问题

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省级统筹, 而不是目前“初级”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省级统筹。这是实现真正的全国统筹的基础。而要实现“真正”的省级统筹和全国统筹, 就需要在制度建设上继续深化改革, 使之适应二元结构。

3.2 转移接续办法本身需明确与完善

例如, 年龄在40-50的人员在新参保地设立临时账户的问题是否有必要, 是否人为地增加了复杂性, 也需要考虑。再如, 经县级以上党委组织部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批准的调动人员, 则不受40-50年龄规定的限制, 类似规定是否存在户籍歧视之嫌, 是否存有社会公平问题, 也是需要讨论的。而在待遇领取地的诸条规定中, 如果养老关系既不在户籍所在地, 且有两个养老关系所在地缴费均满10年以上, 那么是否应在两地之间允许农民工享有选择权, 这一点也需明确。

3.3 应尽快制订相应的配套措施。

例如, 转回户籍所在地之后与新农保如何衔接, 这涉及待遇计发公式的公平与效率问题, 需认真对待, 否则很容易出现误解。再如, 《暂行办法》规定, 各省制订省内转续办法均“参照本办法”。这既说明, 真正的省级统筹还没实现, 也说明, 省内转续办法应全国统一起来, 因为这是跨省转续的基础。如果各省都存在地方粮票, 县级以上经办机构的“点对点”转续就难以统一起来。就是说, 这里涉及一个跨省转续与省内转续的统一与衔接问题。

不断缩水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 篇7

其中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依然在通过落后的投资体制获得低下的收益。

从世界范围看,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存银行的只有中国独此一家。

10余年间中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缩水”近6000亿元。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社科智讯专家郑秉文在2012年“养老保障国际学术论坛”上表示,以银行存款为主的投资体制下,从2001年到2011年间的10余年间中国养老保险基金“缩水”近6000亿元。他认为,投资体制改革已经成为必然选择。

郑秉文指出,目前中国养老基金主要有3大支柱:3580亿元的企业年金、8690亿元的全国社保基金和1.95万亿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截至2011年底)。其中,前两部分资金均已实现规范的专业化市场投资运作,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却依然在通过落后的投资体制获得低下的收益。

郑秉文介绍说,从世界范围看,养老保险基金要么是购买国债,要么是采用市场化投资运作,存银行的只有中国独此一家。在以银行存款为主的投资体制下,中国养老保险基金获得的年均收益率不到2%,但过去11年间,中国年均通货膨胀率却高达2.47%。以此推算,养老保险基金的损失约6000亿元。

“除了通胀的摊薄,养老保险基金当下支付、未来使用的特点,使其在计算损失时,还必须考虑到工资的增长。在平均工资增长率达14.1%的情况下,收益率不到2%的养老保险基金意味着广大参保人没有分享到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成果。”郑秉文说。

郑秉文表示,如按目前的缴费率、财政补贴力度、扩大覆盖面的速度等政策和制度参数来测算,到2020年,中国基本养老保险累计余额将在9~11万亿左右,如果加上医保基金等其他4个险种的基金累计余额,“五险基金”将超过15~16万亿。换言之,8年之后,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规模或将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其保值增值压力届时将仅次于外汇储备。在这种情况下,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走出”银行进行投资体制改革已经成为必然选择。

郑秉文介绍说,迫于老龄化不断加剧等因素,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推动其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走上市场化投资的改革之路,“一些发达国家和周边国家的基本养老基金已开始布局中国资本市场,这些基金带来的竞争效应,未来或给中国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带来巨大压力”。

郑秉文认为,投资体制的改革迫在眉睫,要想通过投资体制改革达到提高养老保险基金收益率的愿望,还应该提高中国养老保险基金的统筹层次,打破地方割据,以便使投资体制改革内生化。

郑秉文建议,成立全国独立法人机构,负责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运营的模式。“在目前的制度结构下,提高统筹层次是非常必要的,即使不提高统筹层次,投资体制改革也势在必行。”他说。

(摘自《经济参考报》 作者: 金辉)

基本养老保险关系 篇8

若干问题的通知 人社部规〔2016〕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国办发〔2009〕66号,以下简称《暂行办法》)实施以来,跨省流动就业人员的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总体运行平稳,较好地保障了参保人员的养老保险权益。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导致部分参保人员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存在困难。为进一步做好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关于视同缴费年限计算地问题。参保人员待遇领取地按照《暂行办法》第六条和第十二条执行,即,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在户籍所在地的,由户籍所在地负责办理待遇领取手续;基本养老保险关系不在户籍所在地,而在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所在地累计缴费年限满10年的,在该地办理待遇领取手续;基本养老保险关系不在户籍所在地,且在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所在地累计缴费年限不满10年的,将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回上一个缴费年限满10年的原参保地办理待遇领取手续;基本养老保险关系不在户籍所在地,且在每个参保地的累计缴费年限均不满10年的,将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及相应资金归集到户籍所在地,由户籍所在地按规定办理待遇领取手续。缴费年限,除另有特殊规定外,均包括视同缴费年限。

一地(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的累计缴费年限包括在本地的实际缴费年限和计算在本地的视同缴费年限。其中,曾经在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工作的视同缴费年限,计算为当时工作地的视同缴费年限;在多地有视同缴费年限的,分别计算为各地的视同缴费年限。

二、关于缴费信息历史遗留问题的处理。由于各地政策或建立个人账户时间不一致等客观原因,参保人员在跨省转移接续养老保险关系时,转出地无法按月提供1998年1月1日之前缴费信息或者提供的1998年1月1日之前缴费信息无法在转入地计发待遇的,转入地应根据转出地提供的缴费时间记录,结合档案记载将相应计为视同缴费年限。

三、关于临时基本养老保险缴费账户的管理。参保人员在建立临时基本养老保险缴费账户地按照社会保险法规定,缴纳建立临时基本养老保险缴费账户前应缴未缴的养老保险费的,其临时基本养老保险缴费账户性质不予改变,转移接续养老保险关系时按照临时基本养老保险缴费账户的规定全额转移。

参保人员在建立临时基本养老保险缴费账户期间再次跨省流动就业的,封存原临时基本养老保险缴费账户,待达到待遇领取条件时,由待遇领取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统一归集原临时养老保险关系。

四、关于一次性缴纳养老保险费的转移。跨省流动就业人员转移接续养老保险关系时,对于符合国家规定一次性缴纳养老保险费超过3年(含)的,转出地应向转入地提供人民法院、审计部门、实施劳动保障监察的行政部门或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出具的具有法律效力证明一次性缴费期间存在劳动关系的相应文书。

五、关于重复领取基本养老金的处理。《暂行办法》实施之后重复领取基本养老金的参保人员,由本人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协商确定保留其中一个养老保险关系并继续领取待遇,其他的养老保险关系应予以清理,个人账户剩余部分一次性退还本人。

六、关于退役军人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军人退役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至安置地后,安置地应为其办理登记手续并接续养老保险关系,退役养老保险补助年限计算为安置地的实际参保缴费年限。

退役军人跨省流动就业的,其在1998年1月1日至2005年12月31日间的退役养老保险补助,转出地应按11%计算转移资金,并相应调整个人账户记录,所需资金从统筹基金中列支。

七、关于城镇企业成建制跨省转移养老保险关系的处理。城镇企业成建制跨省转移,按照《暂行办法》的规定转移接续养老保险关系。在省级政府主导下的规模以上企业成建制转移,可根据两省协商,妥善转移接续养老保险关系。

八、关于户籍所在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归集责任。跨省流动就业人员未在户籍地参保,但按国家规定达到待遇领取条件时待遇领取地为户籍地的,户籍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为参保人员办理登记手续并办理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手续,将各地的养老保险关系归集至户籍地,并核发相应的养老保险待遇。

九、本通知从印发之日起执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的通知》(人社部发〔2009〕187号)、《关于印发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若干具体问题意见的通知》(人社部发〔2010〕70号)、《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有关问题的函》(人社厅函〔2013〕250号)与本通知不一致的,以本通知为准。参保人员已经按照原有规定办理退休手续的,不再予以调整。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篇9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1

根据《四川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四川省财政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办法〉的通知》(川劳社发〔20xx〕17号,以下简称《实施办法》)以及国家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关于《实施办法》的实施范围

(一)从20xx年1月1日起,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实施范围按《实施办法》的规定执行。

(二)职工(含农民工,下同)与企业(含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下同)签订劳动合同之月起,应按规定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职工如未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但存在事实劳动关系的,应从企业支付工资之月起按规定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三)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从规定的转制之月起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其中事业单位原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按规定整体转移养老保险关系和个人账户金额,接续养老保险关系。

职工由机关事业单位进入企业工作之月起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其中职工原参加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按规定转移养老保险关系和个人账户金额,接续养老保险关系。

(四)法定退休年龄以内的城镇个体工商户及其雇工、城镇自由职业者、城镇灵活就业人员(简称个体参保人员,下同),应在户籍所在地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人员,不再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五)一直未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已解体、撤消或已经没有生产经营能力、无力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不再纳入养老保险统筹范围;没有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且有参保愿望的职工,可按城镇个体参保人员基本养老保险有关规定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按规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并从当地实施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退休费用社会统筹之月起,按其统筹办法规定补缴基本养老保险费(含利息,下同)。

二、关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

(六)企业按全部职工缴费工资总和作为基数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缴费比例为20%。

企业必须按月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报应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数额,经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核定后,在规定的期限内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

(七)职工个人按本人上月工资(或上一年月平均工资,下同)作为基数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缴费比例为8%,由所在企业在发放工资中代扣代缴。企业应为职工设立工资收入台帐,逐月进行登记,经职工签字确认,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据此核定职工个人缴费工资和企业的全部职工缴费工资总和。

(八)职工个人缴费工资,按国家统计局规定列入工资总额统计项目的实际收入计算,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工资以及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

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包括:

1、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因病、工伤、产假、计划生育假、婚丧假、事假、探亲假、定期休假、停工学习、执行国家或社会义务等原因按计时工资标准或按计时工资标准的一定比例支付的工资;

2、附加工资、保留工资。

(九)下列人员按以下办法核定缴费工资:

1、调动工作的职工,按到新单位以后领取的月工资收入作为缴费工资。以后月工资收入变动的,按变动后的月工资收入作为缴费工资。

2、转业、退役军人和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到企业工作的,按当月的月工资收入作为缴费工资。

3、企业内部退养职工,按其内退前12个月的月平均工资收入作为缴费工资。其内退期间工资性收入有增长的,相应调整缴费工资。

4、在医疗期内的病休职工、因企业停工连续放假半年以上的职工,按实际领取的月工资性收入作为缴费工资。

5、退出工作岗位自谋职业仍与企业协议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按上一年全省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作为缴费工资。

6、对按承包协议等情况不能准确核定工资收入的职工,按上一年全省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作为缴费工资。

7、公派出国、出境工作,外派、外借到其他单位工作的职工,按其实际领取的月工资性收入作为缴费工资。

8、企业派出的脱产学习人员,保留劳动关系由企业支付工资的,按实际领取的月工资性收入作为缴费工资。与企业协议保留劳动关系、企业不支付工资的脱产学习人员,按脱产学习前12个月的月平均工资作为缴费工资。

上述人员(第5、6项的人员除外)经核定的缴费工资,最高不得超过上一年全省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00%,最低不得低于上一年全省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

(十)个体参保人员按上一年全省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20%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缴费办法按所在市(州)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规定执行。

对未享受社会保险补贴的个体参保人员,缴费基数实行5年过渡到位办法,即从20xx年至20xx年,缴费基数可在上一年全省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至100%范围内确定,具体办法按所在市(州)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规定执行。

(十一)企业和职工个人、个体参保人员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缴费工资或缴费基数计算到元。

(十二)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员,不论因何种原因变动工作岗位,包括通过公司制改造、股份制改造、出售、拍卖、租赁等方式改制以后的企业和职工,以及跨统筹地区流动的人员,都应按规定继续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并按时足额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

(十三)企业在人民法院宣告破产后,由清算组组织生产自救或留守继续发放职工工资期间,应按规定继续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

(十四)企业和职工欠缴基本养老保险费,至本年底仍未补缴(个体参保人员当年补缴截止时间按参保所在地的规定执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在结算缴费情况时,应按规定记载欠缴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本金和利息。利息按照个人账户储存额利息计算办法计算。

(十五)企业未按规定缴纳和代扣代缴基本养老保险费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向其发出《社会保险费催缴通知书》;对拒不缴纳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下达《劳动保障限期改正指令书》;逾期仍不缴纳的,除补缴欠缴数额外,从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2‰的滞纳金。缴费单位逾期拒不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滞纳金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申请人民法院依法强制征缴。

(十六)个体参保人员未按规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在每结束后30日内公告或通知补缴;逾期仍未缴纳的,除补缴欠费数额外,从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2‰的滞纳金。

(十七)企业原欠缴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在办理职工转移养老保险关系或退休(含退职,下同)、停止或终止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手续时,企业应按记载该职工欠费额补缴基本养老保险费本金和利息。属于第(十五)项规定情形的,应按规定加收滞纳金。

(十八)男年未满60岁、女年未满50岁,已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企业职工,在到达法定退休年龄或因病、非因工伤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退出生产、工作岗位,缴费年限未满的,经本人提出申请,可由个人按个体参保人员缴费规定,以历年全省职工平均工资为基数补缴不超过初次参保时前5年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含利息,下同),补缴后缴费年限仍未满15年的,可继续延长缴费至缴费年限满15年时,办理领取基本养老金手续,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男年未满60岁、女年未满50岁,自愿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体参保人员,可按个体参保人员缴费规定,以历年全省职工平均工资为基数补缴不超过参保时前5年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并按规定继续缴费。在到达规定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缴费年限未满15年的,经本人提出申请,可继续延长缴费至缴费年限满15年时,办理领取基本养老金手续,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十九)兼并、破产等企业原欠缴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应按以下规定补缴或处置:

1、企业实行兼并的,对于实施兼并后不再保留法人资格的被兼并企业,其欠缴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由兼并方负责补缴。

2、企业分立的,由分立各方按协议分别负责补缴。

3、企业被拍卖、出售或实行租赁的,其欠费不得免除,并应在拍卖、出售、租赁协议或合同中明确补缴欠费的办法。

4、经人民法院宣告破产的国有企业,其破产前欠缴的养老保险费,应按有关规定在资产变现收入中予以清偿;清偿欠费确有困难的企业,其欠缴的养老保险费包括长期挂帐的欠费,除20xx年底以前企业缴费中应划入职工个人账户部分外,经市(州)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核实,劳动保障部门、财政部门审核,按规定报省劳动保障部门、省财政部门批准后可以核销。

(二十)企业破产财产收入,按法定的顺序清偿债务时,应按《企业破产法》(试行)和《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优先支付所欠缴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及利息。属于第(十五)项规定情形的,应按规定加收滞纳金。

三、关于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建立和管理

(二十一)个人账户用于记录参保人员个人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本金和收益、利息。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为每个参保人员建立一个终身不变的个人账户,并定期向社会公告,告之参保人员按要求核对个人账户记载情况。

(二十二)从20xx年1月1日起,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规模由职工缴费工资的11%调整为8%,全部由个人缴费形成,单位缴费部分不再划入个人账户;个体参保人员按缴费基数的8%划入个人账户。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2

20xx年初,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原有的新农保和城居保合并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简称城乡居保.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城乡居保制度仍存在不足,需要通过一系列措施加以改进.

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制度实际统筹层次较低。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是衡量养老制度先进性的标准之一,统筹层次越高,制度的保障能力会越强。虽然《意见》是在全国实行,但从各地政策实践来看,很多省份仍停留在市级甚至是县级统筹的层次,这无疑降低了城乡居保基金的支付和承受能力,不利于发挥基金调剂余缺的功能,也不利于人才的自由流动,省级甚至全国统筹的道路尚远。

(二)养老金待遇水平低,保障功能弱。待遇水平是参保人员关注的重点,直接关乎制度实施效果.据人社部统计数据得知,虽然全国大多数省市已不同幅度提高了城乡居保的基础养老金标准,但总体来说,全国城乡居民月人均养老金仍不足200元,很显然,200元对保障居民基本生活所起作用较小,也就是说,城乡居保的待遇水平偏低,没有实现制度的初衷。

(三)缺乏相关实施细则,部分规定可操作性不强.《意见》中部分规定流于形式,没有具体说明,导致成为空话,例如集体补助这一块,提及有条件的村集体或社区应对参保人给予补助,但何为有条件、给予多大补助等均未详细说明,在一年多的政策实践中亦可发现基本没有集体补助的存在,城居保基金主要还是由个人缴费和政府补贴构成,集体补助严重缺位。还有政府补贴这一块,《意见》只笼统地规定了对选择最低档至 500 元档之下的给每人每年不少于 30 元的补助,对选择 500 元档及以上的给予不低于 60 元的补助,这些含糊的字眼导致多数省市均只执行最低标准,给予最少的补贴。

(四)基金来源渠道窄,基金积累不足。按规定,城乡居保基金由财政补贴、个人缴费和集体补助构成,公益组织捐款等亦可归入城乡居保基金,但由于我国集体组织特别是村集体的衰落,其创收能力极为有限,尤其是某些贫困村,更是根本没有所谓的集体收入,这些都使得集体补助成为空话,而我国慈善事业更是发展不足,所以最后使得城乡居保的基金来源仅限于财政补贴和个人缴费,基金的积累大大不够。

(五)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权责划分错位。《意见》规定基础养老金由中央财政负责,并将基础养老金由每月 55 元提升为每月 70 元,但每月70元的标准仍然是比较低的,特别是在物价指数年年攀升的情况下,70 元钱更是显得微不足道,难以起到保障功能。《意见》同时也规定地方政府应对参保人员给予配套补助、对长期缴费的参保人加发其基础养老金、建立伤葬补助金制度等,这些都是强化地方政府的财政责任,但我国现今的实际情况却是中央财政实力雄厚、地方财政资金不足,《意见》中的上述规定显然没有充分考虑我国财政状况,加重了地方财政特别是贫困地区财政的负担,而中央财政的责任却没有得到该有的强化,造成了中央财政投入不足而地方财政负担过重的畸形状况.

(六)基金运营效率低,保值增值压力大.《意见》对城乡居保基金的运营仅指出按国家统一规定投资运营,而后续却并未出台相关投资细则,在具体政策实施过程中发现,大多数省市的城乡居保基金都是以存银行或买国债作为投资手段,投资渠道保守而单一,基金收益率极低、甚至跑不赢通货膨胀率而出现亏损,直接损害了参保人利益.

(七)地区差异大,各地标准不一.全国各省市在政策的实际操作过程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变动.以基础养老金为例,上海将基础养老金提高至每月660元,领跑全国.北京以每月470元位居第二,其他省份多数都在150元以下,黑龙江、安徽、湖北等地更是维持在国家最低标准70元每月的基础上.各省的政府配套补贴政策、残疾人代缴政策、伤葬补助金政策、缴费激励政策等亦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虽然各地区确实有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但养老政策差异过大亦是不妥的,虽然根据地区差异调整政策的出发点是对的,但一定要注意调整的度,否则又会引发新的不公平.

(八)制度吸引力不强,居民缺乏参保积极性。经调研发现,大多数农村居民仅选择以最低档次参保,一些青年群体更是以各种方式拒绝参保。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首先,农民知识水平有限,更加注重眼前利益,对未来的风险认识不足;其次,传统思想的作祟,农民以子女为其养老送终为荣,而不注重自身积累;青年群体则因自身年富力强,距领取养老金的时间跨度过长等原因而更加拒绝参保;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城乡居保的待遇水平太低,如此低的养老金水平让很多人对其不屑一顾。

(九)与低保等相关制度缺乏有效衔接。社会保障制度是由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等构成的一个制度体系,具有诸多子项目,各子项目之间既有区别又彼此关联,一个项目的实施往往需要其他项目的配合,才能发挥其最大效应。《意见》提及城乡居保制度要与职工养老保险、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优抚安置等其他保障制度进行衔接,但对如何衔接却没有做出规定,这就导致各地政策不一,有此地方做法更是有损相关群众利益,例如有的地方规定城乡居保和低保只能享受一个,而这种规定是没有合理依据的。

(十)经办人员素质不高,相关专业人才匮乏。新农保与城居保的并轨导致巨大的工作量,例如要重新建立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险信息系统、对待遇领取人员名单及领取情况进行核对、推行统一的社会保障卡等,新制度的实施,参保人员数量剧增,而业务办理人员没有配套增加,这势必加大了经办人员的工作量,巨大的工作量又导致经办人员情绪恶化而影响服务态度,导致服务质量不高。另外,现有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也面临着挑战,如今的制度越来越复杂,一批老的基层工作人员在文化水平和政策理解能力方面均有限,急需大量具有专业能力的新生力量补充到社保体制中。

二、对城乡居民保制度发展的建议

(一)提高制度的统筹层次。目前的市县级统筹造成基金调剂余缺功能弱、制度可持续性差等恶果,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迈向更高统筹层次成为现实需要.首先应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突破小团体思想的禁锢,树立全国统一大市场观念,各地区相互扶持,采取分步走策略,先完全实现市级统筹,再积极推进省级统筹,为最后的全国统筹做准备.

(二)明确国家财政责任,加大中央财政补助力度.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相比,由于缺少企业这一重要的缴费主体而使得基金积累大大不足,而政府对居民具有当然的保障责任,所以理应由政府补足这一缺空,现阶段的70元每月的中央财政补助实在过低,增加基础养老金成为必要,再结合我国财政状况,地方政府的财政不足,所以增加基金老养老金的重担只能由中央政府肩负.另外,应合理划分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对城乡居保制度的责任,地方政府主要负责“干事”,中央政府主要负责“管钱”.

(三)制定政策实施细则,注意相关配套政策的跟进.首先,在《意见》的基础上,对各规定作出必要的解释,将含糊的字眼具体化,例如针对“基金按国家有关规定投资运营”,要附上具体的投资规则以说明什么是有关规定;其次,针对实操过程做出详细规定,例如在政策实际施行过程中会遇到养老保险和低保是否能同时享受的问题,应对其做出明确回答,以免出现各地政策不一的状况,本文认为低保和养老保险待遇是可以同时享受的;最后要注意政策实施可能产生的连锁反应,注意与其他保障政策的配合,确保配套政策的及时跟进,针对实际情况做出灵活应对.

(四)拓宽城乡居保基金筹资渠道.城乡居保的现有筹资渠道过窄,基金积累不足,严重影响了制度的可持续性,应采取各种措施扩充基金积累。首先,可建立国有资产划拨入城乡居保基金的制度,具体说明以何种程度何种方式划拨国有资产;其次,大力发展慈善和福利彩票事业,积极引导企业和个人捐款;当然还要大力发展经济,只有社会整体经济水平提高了,福利水平的提高才成为可能。

(五)出台基金投资细则,积极推动基金运营。传统的养老保险基金多采取银行存款和购买国债的投资方式,基金的投资效率极低,拓宽基金投资渠道、实行多元化投资策略势在必行。首先要明确养老基金入市这一整体趋向,做好基金入市的思想准备;然后制定详细的投资细则,对投资于哪些金融产品、各占多大比例等问题做出合理的安排,成立专门的基金理事会,委托专业投资机构进行投资,并对整个投资过程实施有效监管,确保基金的安全性和收益性.

(六)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将地区差异控制在合理水平.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生活指数等存在差异,城乡居保制度在各地的发展自然会有不同,但不能任由差异拉大,上海每月660元的基础养老金近乎安徽的十倍,这显然超过了经济的差异,是不合理的,因此中央政府要考虑各地方政府实力,对相对贫困的地区给予适当的照顾,将其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控制在合理水平。

(七)加大政策宣传。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话语将政策宣传落到实处,可采取大学生下乡讲解、制作宣传海报、电视广告等形式积极推广政策,让老百姓切实了解政策实质,打消群众心中的疑虑,以避免盲目跟风现象的出现。另外,要培养广大居民的忧患意识,改变其传统老旧思想,增加其风险意识,以期潜移默化地增加城乡居保制度的信服力。

(八)加大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引进新生力量。城乡居保业务办理人员直接和参保人接触,其业务能力和服务态度是影响政策满意度进而影响制度公信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应加强对经办人员的业务能力培训,强化其服务群众的思想理念,尽量简化经办流程,让群众少跑腿,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制度的便利性和优越性.

另外,要加大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培养,强调专业化和服务意识,为城乡居保制度的良性运行储存后备力量。

参考文献:

[1]邓大松,仙蜜花。新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施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纵横,20xx.9.

[2]郑风田。“新农保”面临的三大挑战[EB/OL].

[3]睢党臣,董莉,张朔婷。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并轨问题的思考[J].北京社会科学,20xx.7.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3

1辽宁省养老保险运行规模分析

1.1辽宁省养老保险缺口较大

20xx年起随着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逐渐深入、辽宁省养老保险收支规模均不断扩大,基金征缴收入由20xx年的135.4亿元,到20xx年增加到727.2亿元。但是快速增长的收入却无法满足养老保险支出的需要,辽宁省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由20xx年的178.6亿元,到20xx年增加到883.6亿元。造成辽宁省基金缺口不断增加由20xx年的43.2亿元,增加到20xx年的156.4亿元,平均缺口水平可占基金支出的17.4%。

1.2养老保险替代水平有所下降

通过收集历年《辽宁统计年鉴》中关于养老保险的有关指标,并以此指标下的数据为样本,经过整理得出辽宁省从20xx年至20xx年十一年间的现实养老金替代水平有较大幅度的下降,由20xx年的60.94%,20xx年的57.59%下降到20xx年的44.08%,此后虽然有所提升,但幅度不大,到20xx年为46.91%。其中辽宁省从20xx到20xx年间波动较小,最大值为20xx年的47.47%,20xx年的养老金替代水平处于最低值,为44.08%。这七年间的波动范围都控制在3%以内,基本维持在45.00%左右。

1.3国内生产总值保险系数较为稳定

当前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作为现行养老保险制度,我国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城镇职工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同时也决定了社会成员晚年基本生活需要满足情况和生活质量。根据国际通行规则,一般以一定时期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基本养老保险支出占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作为衡量基本养老保险保障水平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资源用于满足社会成员养老需要的份额。利用辽宁省历年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计算出20xx-养老保险支出增长幅度平均水平为17.5%,比国内生产总值增幅的16.1%要高,国内生产总值保险系数基本维持在4%。

1.4实际缴费水平不足

辽宁省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缴费人员主要集中在企、事业职工与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基本上遍及省内所有用人单位及职工。但从20xx年至20xx年征缴收入、在职职工平均工资的对比关系测算出的实际缴费率平均水平为17.59%,未能实现养老保险制度设定的28%缴费率。

2改进建议

2.1加大执法和宣传力度

由于《劳动法》、《社会保险法》等法规中对于处罚条件规定不够详细以及惩处力度不够等问题的存在,造成执法力度不强,部分企业钻政策空子存在着不参保、缴费不及时、不足额缴费等问题。加大执法力度,努力实现应保尽保。使得实际实现的缴费率能够不断提升,最终达到制度预期的缴费水平,这样有助于通过提高实际缴费替代率,从而实现制度预期的缴费替代率水平。同时,通过不断的对养老保险制度及其相关政策的宣传,使得企业以及企业的职工,其中尤其是第二产业企业及其职工参加养老保险和缴费的意识得到培养和提升。社会公众成为主动关注企业为个人缴纳养老保险费情况的监督员,成为监督企业缴费的生力军。这样即可通过提高实际缴费率,实现制度设定的替代水平,而且可以增加职工累积的缴费年限,实现社会统筹中32%的代际供养替代率,进一步促进制度设计替代率的实现。

2.2加强基金的增值能力,减缓替代率水平下降速度

利用前人的一些研究,当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投资收益率既定的情况下,工资增长率与个人账户养老金替代率会出现反向的相关关系;若工资增长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养老金个人账户的投资收益率与替代率会出现正比的相关关系。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如果平均工资增长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投资收益率水平处于较高的层次,个人账户的自我保障能力也会不断强大,养老金个人账户能够实现的理论替代率也会较高。随着经济的发展,辽宁省人均工资水平处于快速增长状态,平均水平已到达14.4%,致使养老金替代率呈现出快速下降的态势。在当前工资水平快速上升时期,要求养老保险的积累基金必须能够实现较高并且较稳定的收益水平。目前提升养老保险基金增值水平比较现实的方式是建立专门的社会保障金融投资运作部门或独立的运作单位,强化保险基金保值增值能力,对社会保险基金进行专业化的管理。这是一个比较现实的选择,能够有助于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回报率得到提升,从而能够保证辽宁省基本养老保险的支出有较充足的供给。

2.3建立养老金指数化调整制度

由于辽宁省老龄化加剧以及制度赡养比例的节节攀升,养老金替代率下降成为必然。保持一个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适应的养老金替代率水平,既有利于对养老保险制度保持长期稳定发展,还有利于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随着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退休持续时间必定也会随之增长,在退休时所确定的养老保险金发放水平必定会因通货膨胀因素的影响使得实际购买力不断下降。为了确保退休人员的生活质量,在养老保险发放制度中引入指数化调整机制是必然的,从而实现保障退休人员的收入能够随着物价水平的变动而保持适度的增长,从而保障养老金的购买能力。

2.4采取多渠道筹集养老保险基金的模式

严重的人口老龄化现状以及国家保障到社会保障所产生的较高转制成本,仅靠向企业和企业职工收取养老保险费这一条渠道筹集养老保险基金,势必会产生较大的收支缺口,形成个人账户空账和对政府的财政补贴的过度依赖。因此必须积极从其他渠道来筹措资金,如出售国有股份、发行社会保障彩票、个人所得税收入全部或部分转入等方式筹集资金,以维护基金的平衡和制度的平稳运行。

2.5建立统一的养老保险政策及自由转移机制

目前辽宁省的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尚属于省级统筹状态,当劳动力出现跨省转移时不仅需要转移劳动关系,还需对个人账户资金进行转移。但是各省关于社会养老政策的各项规定还存在不统一的情况,这就使得接续和转出基金时无法顺利交接,常常会出现在劳动力转移时断保或重复参保的现象。建议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政策,以保证参保人员在全国范围实现转移或流动时能够无条件接续,有助于避免参保率、缴费率逐年下降。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4

河南省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河南省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

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豫政22号6月1日

各市、县人民政府,各地区行政公署,省政府各部门:《河南省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意见》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统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深化社会保险制度改革,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重要举措,关系到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全局,意义重大。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劳动部门要加强工作指导和监督检查,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体改、经贸、财政等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确保统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顺利实施。

河南省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意见

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26号,以下简称《决定》)现就全省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全省从197月1日起统一按职工本人缴费工资的11%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个人缴费全部记入,其余部分从企业缴费中划入。职工退休后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帐户养老金组成。统一制度之前各市地已为职工建立的个人帐户储存额与统一制度后的职工个人帐户储存额合并计算。

二、尽快建立适应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需要的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并进一步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要抓紧落实国家提出的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计划,重点加快三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步伐。

三、1998年底,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要实现省级统筹,建立基金调剂机制。同时,原经国务院批准的11个行业组织统筹的企业,直接纳入省级统筹。省级统筹的具体实施方案,由省劳动厅根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部署和要求与有关部门协商提出,报省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四、统一职工个人和企业缴费比例

从1998年7月1日起,全省企业职工个人缴费比例统一调整为4%,以后一般每两年提高一个百分点,直至8%。随着个人缴费比例的提高要适当降低企业缴费比例。

企业缴纳养老保险费的比例(以下简称费率),一般不得超过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20%(包括划入个人帐户部分)。市地企业费率已超过工资总额20%的,需制订降低费率的具体方案,并附测算资料报送省人民政府批准,报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备案;目前企业费率未超过20%,但今后调整费率时需超过20%的,亦应照此程序审批。

各地要随着统一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努力实现统筹工作的规范化,应尽快改按企业全部职工缴费工资之和一个基数缴费。此项工作最迟要在6月底以前完成。

五、基本养老保险费由地方税务部门代为征缴。具体征缴管理办法由省劳动厅、财政厅商省地方税务局确定。

六、统一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

(一)1995年1月1日以后参加工作,个人缴费年限满的,退休后按月发给基本养老金。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帐户养老金两部分组成。退休时的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为本省上职工平均工资的20%。个别经济发展水平和工资水平较高的市地,由省劳动行政部门批准,可以当地上职工平均工资作为计算基础养老金的基数。个人帐户养老金月标准为本人帐户储存额除以120.个人缴费年限累计不满15年的,退休后不享受基础养老金待遇,其个人帐户储存额一次支付给本人并终止基本养老保险关系。

(二)1994年12月31日之前参加工作、1998年7月1日以后退休且个人缴费年限和视同缴费年限累计满的职工,按照新老制度平稳衔接、待遇水平基本平衡的原则,在基础养老金和个人帐户养老金的基础上再设立过渡性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按照职工本人的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乘以本人视同缴费年限的1.4%计算。近几年内退休的人员,

按上述办法计算后仍低于老办法的,可另加调节金予以解决。设立过渡性养老金和调节金的具体办法由省劳动厅制定下发。

个人缴费年限和视同缴费年限累计不满10年的,按其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中的全部储存额加上基础养老金一次性支付给本人。有视同缴费年限的,再按视同缴费年限每满1年发给相当于2个月的本省上职工平均工资额,同时终止基本养老保险关系。

(三)1998年7月1日以前退休人员,仍按《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劳动厅河南省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行方案的通知》(豫政办?1995?74号)规定发给基本养老金。

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正常调整办法仍按国家和省现行规定执行。

七、破产企业职工中距法定正常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人员提前退休,仅限国务院确定的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的国有企业。各地均不得自行开口子,将不符合退休条件的人员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5

摘要: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仍存在一定问题。本文在文献搜集、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并认为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应当在制度结构体系、统筹结构、设计公平性以及群体的缴费能力等方面进行制度完善,以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初衷。

关键词: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结构体系;制度公平性;制度差异;缴费能力

一、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制度结构体系复杂,政府企业职责不清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之初,制度结构体系较为复杂,包括了机关事业单位、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居民、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四部分。可以看到,相较于四部分制度结构体系,我国目前的制度结构体系有了更进一步的整合,具体分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以及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制度整合使得制度实施以及针对制度的管理都更加具有效率,并且可持续性较高。但是,目前制度机构体系仍存在一定问题,且政府与企业的职责划分不清。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尤其是基础养老金部分,作为保障居民老年生活的基本制度安排,应当为全体老年人提供充足且具有较高公平性的养老保险。但现有制度结构体系,将社会群体进行区分,实施不同的制度安排,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础养老金的公平性。在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当中,基础养老金由企业缴费形成的社会统筹部分构成,为强制性的制度安排;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属于非强制性的。同时由于主要由个人缴费形成基金积累,由国家财政进行支付的基础养老金部分的保障水平相对较低。因此从制度结构体系角度看,基础养老金部分的结构分化,违背了制度的公平性。在两个不同制度内部,可以看到政府与企业、个人的责任划分不明确。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中的基础养老金部分过分强调企业的责任,使企业负担压力过大,没有明确规定xx补贴的责任。一方面,企业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属于其经营活动之外的开支,过重的养老保险费使得其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降低,可能会出现误报缴费基数甚至违法不缴费的情况;另一方面,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当中企业缴费压力的增加,使得企业不愿开展企业年金方面的补充性养老保险,使我国整体养老保险制度层次发展不平衡。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中,基金来源仍以个人缴费为主,xx补贴的额度较小。这两种制度内部负担主体的责任划分不明确且划分标准不一,使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以及管理受到影响。

(二)制度设计欠缺合理性,统筹层次较低

目前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统筹层次为省级统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为市级统筹,整体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统筹层次较低,在制度设计上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省级统筹造成制度间一定的不公平性,同时使互助互济制度设计理念的实现受到阻碍。省级统筹的方式,导致各省的缴费基数不统一、政府企业负担比例责任不统一、各省基本养老金结余差距过大等问题同时,政府仅承担财政补贴责任,在东西部地区之间xx补贴标准也有所不同。在经济实力较好的地区,财政补贴数量相对较小,反之在经济发展情况较差地区,各级xx补贴幅度则较大。这种xx补贴的方式,为基本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提供了一定保证。但是,在制度层面上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筹,使政府与企业的负担压力畸轻畸重,降低了养老保险制度的合理性

(三)制度设计公平性考虑不足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设立初期,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需要覆盖的人群较多,因此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在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同时,更侧重效率的实现。现行制度在基础养老金部分,按照覆盖对象不同产生了职工与居民之间保障水平的差异,违背了基础养老金部分公平性的原则。对城镇职工而言,其基础养老金来源于企业缴纳的社会统筹部分资金,而非职工群体的基础养老金部分则主要来源于xx。然而,由企业参与的社会统筹部分积累资金要远高于xx的补贴,因而基础养老金部分在就业与非就业人员之间产生了不平衡的现象,违背了养老保险制度设计之初的公平性原则。事实上,未就业人员的生活状况普遍低于就业居民的生活状况。他们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对未来老年时期的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特别是对于处于贫困线以下的群体,仅依靠社会救助制度提供的现金与实物救助,仍然不能满足老年的特殊养老需求。因此,对于未就业群体而言,如果缺失了这部分基础养老金,他们老年时期的生活质量将会急剧下降,甚至无法实现基本的生活需求。可以看到,养老保险制度作为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其核心是要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在年老时可以满足基本养老需求,在养老金的给付方面发挥社会保障的稳定功能与调节功能,通过缩小社会成员基础保障待遇的差距,减少社会矛盾,并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促进公平并进一步提高效率。特别是在基础养老金部分,应当在社会范围内建立统一的给付标准,保证全体居民的基本养老需求。在兼具效率的同时,更加注重基础养老金的社会福利性与普惠性,为居民提供老年生活必须的基础经济来源。

(四)部分群体缴费意愿与能力考虑不足

对农村群体以及城镇灵活就业人员而言,在制度设计层面上,考虑到他们的实际经济能力,按照不同层级的缴费标准进行了个人账户缴费水平的划分,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更多居民被纳入到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当中。但是,制度在设计时却缺乏了对这部分群体缴费意愿与能力的考虑,使得制度中出现了漏洞以及不公平等现象。对上述两部分群体而言,当期收入远比未来收入重要。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要保证当前的基本生活。然而这部分群体的工作不固定,从事职业任务也相对基础,因而工资水平较低,在短期内无法形成一定的资金积累,有时甚至当期收入无法实现基本生活的满足。因此对他们而言,养老保险缴费意愿较低。对于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账户缴费部分,一方面要考虑覆盖群体的缴费能力,但更重要的是要衡量其缴费意愿。

二、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差异较大

我国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较大,在整体上呈现出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水平较高,而西部发展则相对较为落后的特点。这种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直接反映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方面。第一,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大量年轻劳动力外迁,使得当地的赡养率过高,给养老保险制度的支付带来巨大压力。相反,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当地的赡养率相对较低。因此,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使得养老金的支付压力在各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由此而形成的企业与个人的缴费压力,地方财政的补贴压力也有较大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公平性。第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使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的缴费基数存在差异,破坏了制度的公平性。对基础养老金部分而言,由于大多数东部沿海地区企业发展较好,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相对较高,使得这部分企业的缴费基数远高于西部部分企业。对企业而言,多缴纳的社会统筹基金部分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其多余的经营成本,在没有多余补助或政策鼓励的情况下,企业可能会选择虚报缴费基数的现象。这就使得一方面各地区间的缴费基数存在较大差异,存在养老保险缴费层面的不公平;另一方面,过高的缴费比例以及缴费差距,容易造成企业虚报缴费基数,从而降低整体缴费数额的现象。这几个方面的影响都不利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制度设计理念更强调效率

与发达国家养老保险制度设计不同的是,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设计之初,经济发展水平仍较低,群众对养老保险制度的认识以及养老的需求都较低。同时,我国经济发展一直存在地区间不平衡的现象,且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这就使得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真正的“公平性”存在一定的困难。因而我国之前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一直根据覆盖对象不同按照不同标准进行保障。因此可以看到,在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理念方面,我国在坚持兼具公平与效率的同时,一直较为强调“效率”的实现。同时,我国的制度安排也一直较为重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对农村地区群体的养老保险制度有所忽略。这就导致了目前城镇、农村群体间养老保险制度的差异以及制度实施过程中出现较大不公平的现象。虽然近年来我国制度的改革方向一直强调“公平性”与“普惠性”,将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制度进行合并、将城镇及新型农村制度合并,但制度的整合仍然受到设计理念的影响,存在一定的障碍与困难。

(三)缴费意愿不高导致制度设计漏洞

由于我国的历史文化因素影响,我国居民大多数对当期收入更为看重,对养老保险等未来收入的认识不足,导致居民整体缴费意愿不高,使制度在设计上存在漏洞。城市居民中部分群体可能认为,应当自主选择是否将现有收入一部分用于养老保险缴纳;农村居民则因为收入在很大程度上仍消费在保证基本生活方面,而更有可能倾向于获得当期收入,而非未来预期收入。这些观点对养老保险在未来生活中的必要程度认识不足,均会使部分群众的缴费意愿较低。因此,在养老保险的缴费意愿上,我国整体上还存在不足,无法真正调动起大多数居民的意愿,也进而使部分养老保险制度形同虚设,存在一定漏洞。

三、完善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议

(一)划分政府企业责任,加快制度结构体系整合

从一定角度上说,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结构体系复杂程度,影响着制度的实施情况以及管理难度。对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而言,想要真正实现大多数发达国家全覆盖、高水平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不太可能的。但是,目前我国可以通过加快制度结构体系的整合,来提高制度的可持续性,最大程度实现制度公平。在整合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当中,最基础的就是要划分政府、企业与个人的负担责任。在责任划分以及制度整合的对策建议当中,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重新整合来实现。具体方式为,建立以政府为主体,财政税收补贴为资金来源的、在全民中具有公平性的基础养老金部分,资金纳入社会统筹部分,一定程度上减轻企业的缴费率;对城镇就业人员,实行个人缴费的个人账户制;对城乡未就业群体实行个人缴费的个人账户制。旨在将政府、企业以及个人的养老金负担责任具体明确化,使政府的负担比例明确,同时减小企业缴费率。在不同群体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当中,基础养老金部分在不同群体、不同地区范围内实现了基本的公平性。在职工与普通居民的个人缴费当中,又满足了兼顾效率的要求。同时,应当继续推进原有“双轨制”的并轨,以及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合并。不断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结构体系加以整合,降低结构体系的复杂程度,实现拥有广覆盖性与公平性的可持续发展的制度。

(二)提高制度统筹层次,提高制度设计合理性

继续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全国统筹,实现全国各地区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公平性与普惠性,发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的再分配作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做为再分配的一种,应当充分体现社会范围内的公平性。提高制度的统筹层次,使其上升为全国统筹,可以实现各地区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保障水平的均衡,同时减小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企业压力。现有制度统筹层次,在人口老龄化压力下,使得部分地区养老金缺口将会继续加大;同时对经济欠发达地区而言,政府企业的压力较大。因此全国统筹,能够实现统筹资金的跨区域协调,弥补一定程度的缺口问题,解决可能出现的“收不抵支”的问题,缓解人口老龄化压力。全国统筹使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再分配,将社会统筹的基础养老金部分在全国范围内保证了一定的公平性,实现了制度设计的合理性。

(三)减小制度间差异,促进制度公平性

为了使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更好地落实,实现制度的初衷,在制度设计时需要考虑各方面因素,包括覆盖群体的范围、群体的经济实力、缴费能力与意愿等。只有通过全面考虑制度设计的相关因素,才能够保证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完整性以及实施的可行性。在城乡间养老保险制度的不同,造成了城乡间基础养老金部分的较大差异。制度在地区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地区间养老金的结余存在巨大差异,由此而带来的负担缴费压力也相差较大。因此,应当进一步缩小制度间差异,在社会范围内推进基础养老金的公平性,并全面推进基本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尽量缩小基础养老金部分地区间差异。

(四)全面衡量群体缴费意愿与能力

对于我国的制度而言,由于与发达国家的经济社会背景不同,存在针对大量农村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这部分群体受到思想观念以及现有收入情况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最低100元的缴费标准可能无法实现,因此不愿意参与到个人账户的缴费当中,使实际参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群众数量受到限制,妨碍了制度的可行性。因此,在制定养老保险制度时,需要对政策覆盖群体的缴费意愿与能力进行调查评估,同时考虑可能阻碍居民缴费意愿的相关问题,并提出相关辅助政策。

参考文献:

[1]郑功成.从地区分割到全国统筹——中国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深化改革的必由之路[N].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xx(03).

[2]蒲晓红,符礼建.我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N].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04).

[3]林义.社会保险基金管理[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xx.

[4]李文颖,马广奇.中国养老金制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社会福利,20xx(04).

[5]吕晓东.中国养老金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xx(05).

[6]刘猛.中国养老金制度可持续发展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xx(06).

[7]韩涛.OECD国家养老金投资对中国养老金制度的借鉴[D].东北财经大学,20xx(12).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6

养老保险制度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成就之一,一直起着推动社会进步,维护社会稳定的积极作用。具体表现为:一方面,它可以有效地降低老年贫困率,解决社会风险造成的一部分劳动者退休后无法享受基本生活水平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地促进社会平等和安全,从根本上为解决社会不平等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下面,我将从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存在的缺陷以及相应的改进措施等几个方面来论述我对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进行公平化改革的一些认识。具体内容如下:

(一)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

1、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实行的是“先收现付”的养老保险制度,即职工参加养老保险计划期间的缴费并非直接用于自己,而是用于已退休职工的养老支出,因而没有养老金的积累。

2、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旧有的制度安排已不能适应新形式的发展,因此必须进行改革。3、《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正式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统一为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

4、当前,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城镇企业的职工的养老保险制度、机关事业单位的离退休养老制度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其中,城镇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制度又分为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三个层次。通常意义上的养老保险主要是指城镇企业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

5、这是我国当前养老保障体系的核心部分。虽然改革使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完善起来,但是个人账户空帐、保障水平不同等问题仍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二)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主要缺陷:

1、制度中保障主体城乡发展不统一,形成“二元格局”。养老保险的对象应该是全体社会成员,然而受生产力水平和国家财力的制约,传统体制下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较全面的保障,农村居民基本无保障,虽然养老保险体制的覆盖范围随着改革的推进逐步扩大着,但是城乡居民之间保障权利的严重不平衡却成为了现实。

2、制度中对政府职能的规定不清晰。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全国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尚未建立,政府政策带有随意性、临时性和非连续性,养老发展各地区存在差距。此外,未正确区分出和规定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不同角色定位,形成“人人靠社保,社保靠财政,财政靠中央”的局面,责任难以落实,不能及时保障大众的权益。

3、养老保险制度中的监督和问责机制不完善。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立法不健全、立法层次低、缺乏法律责任制度等问题,因而必然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缺乏对欠缴保费的行为的法律制裁措施、非法挪用社保基金的行为得不到有效解决。因此,必须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的监督和问责机制,合理使用社保基金,保障大众权益。

(三)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公平的政策建议:

1、尽快完善、统一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设计。即要通过适当的调查,研究制定出恰当的养老保险范围、项目、费率、水平等具体的养老保险方法,从制度层面上解决体制问题,改善城乡发展不平衡、保障对象待遇不统一等现象。制度完善才是促进养老保险事业顺利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2、严格规范养老保险金领取和使用条件。首先,要严格控制提前退休的条件,真正做到只有到法定退休年龄的老人才能领取养老保险基本;其次,对仍在就业的退休人员,若其收入高于最低生活保障线,应及时停发养老金并继续上缴养老保险费;最后,严格审核养老保险基金的发放情况,建立基金支付的制约机制,做到透明化操作。

3、将“隐形养老金债务”显化,建设可持续的养老金体系。这一措施,有利于社会公平,也将提升养老保险体系的透明性和共性度,从而提升投保率。显化养老金债务,能让民众清晰地了解到养老基金的现状,有利于吸纳资金。因而,要通过显化方式来促进养老保险事业的良性发展。

4、当然改革措施还有很多,但我认为这三点便是目前最需要进行改革的,也是能促使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公平合理化发展的关键环节。

5、真正公平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应该是所有公民公正公平的享有基本养老保险的基本权利,既要避免同为公民,一部分享有基本养老保险权益而另一部分却享受不到的状况,也要尽量避免同为公民,相同的状况下却因工作岗位、工作性质不同而基本养老保险权益差别较大的状况。这既是我国进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也是改革最值得借鉴的地方。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7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城乡养老保险如何进行转换?

《暂行办法》规定,参保人员达到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规定的法定退休年龄后,可申请办理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手续,只要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年限满(含延长缴费至15年),就可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转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并享受相应的待遇,如不满15年,可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转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暂行办法》提出,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非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及不属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范围的城乡居民,可以在户籍地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20xx养老保险新政策的出台,使广大农民工和城镇非从业居民进可在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缴费并享受相应的待遇,退可由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兜底”。人社部相关负责人也坦言,解决了两种制度衔接问题,对于提高劳动者参保缴费的积极性,扩大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基本养老金待遇

19国发26号文件实施后,参加工作、达到退休年龄,男60岁,女干部55岁,女工人50岁,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的人员,退休后按月发给基本养老金。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构成。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以当地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每满1年发给1%;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为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计发月数根据职工退休时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本人退休年龄、利息等因素确定。如55岁退休的计发月数为170,60岁退休的计发月数为139。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不足十五年的,可以缴费至满十五年,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也可以转入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按照国务院规定享受相应的养老保险待遇。

由于年前没有建立个人账户,国发[1997]26号文件实施前参加工作,国发[20xx]

38号文件实施后退休且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的人员,在发给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基础上,再发给过渡性养老金,以补充个人账户养老金。

待遇调整

根据职工工资和物价变动等情况,适时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调整幅度为企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年增长率的一定比例。20xx年调整比例是60%,20xx年是80%,20xx年是100%。

统筹层次

从长远看,基本养老保险应当实行全国统筹,但是,在目前的财税体制下,中央和地方“分灶吃饭”,养老保险基金跨省调剂困难,实行全国统筹难度比较大。因此,统筹层次比较低,20xx年底,全国共有17个省市实现了省级统筹,能够在全省统一调度使用养老保险基金,其他地方仍在实行县市级统筹。统筹层次不高,难以发挥社会保险的互济和调剂功能,不利于提高管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劳动力的合理流动。由于养老保险统筹层次低,而且转移接续困难,影响了劳动者参保的积极性,有的地方允许退还外来务工人员所缴的个人账户部分养老基金,形成“退保潮”,使养老保险制度名存实亡。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8

名称只改两个字但意义重大

我市是全国率先建立城乡统一的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地方之一。20xx年1月,我市所有县(市、区)建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截至20xx年8月,全市参保人数156、72万人,其中60周岁及以上领取养老金人数60、21万人;市区参保人数27、63万人,其中60周岁及以上领取养老金人数9、47万人。

此次调整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在保持我市原有制度政策框架体系不变的基础上,在制度名称、缴费档次、政府缴费补贴、待遇领取条件、个人账户继承、制度内和制度间衔接转移等方面与国家、省政策进行了衔接,同时还对我市原有的缴费年限养老金、丧葬补助金和其他保障待遇叠加享受等特色政策作了进一步完善。

市人力社保局副局长周燕祥介绍,我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更名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虽然只改了两个字,但意义重大。前者是覆盖城镇户籍非从业人员的养老保险制度,这项制度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体系共同构成我市社会养老保险体系。而改成“基本”后,政府层面承担责任和义务更大,政府要下大决心确保这部分人群的基本生活。我市提出到20xx年全面建成公平、统一、规范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相衔接,与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相配套,社会养老和家庭养老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参保城乡居民的老年基本生活得到更好保障。

个人缴费标准从7档增至12档

市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个人缴费在现有规定7档的基础上,再增加了600元、800元、1000元、1500元和20xx元5档,共计12档。具体为:每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600元、700元、800元、900元、1000元、1500元、20xx元。各缴费档次设置能满足城乡居民的缴费选择,参保人员自主选择档次缴费,多缴多得,长缴多得。

据市人力社保局工作人员测算,以最低档100元缴纳满15年,每月可领取144、03元,缴满30年可领取233、06元;如果按最高档20xx元缴满15年,每月可领取358、78元,缴满30年,每月可领取662、55元。工作人员解释,这是按现在静态测算的,还没有计算个人账户利息,到10年以后或更长时间,会因财政收入提高、物价上涨等因素进行上调,也就是说,等你符合条件领取时,肯定会比现在测算的待遇要高。

文件提倡有条件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参保人缴费给予适当补助,补助标准由村民委员会召开村民会议民主确定。有条件的社区可将集体补助纳入社区公益事业资金筹集范围。鼓励其他经济组织、公益慈善组织、个人为参保人缴费提供资助。

具有金华市区户籍,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非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工作人员及不属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范围的城乡居民,可以在户籍地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

加大政府补贴提高养老待遇

按省政府文件规定,补贴标准不低于每人每年30元,对选择较高档次标准缴费的,适当增加补贴金额,其中500元以上档次标准缴费的,补贴标准不低于每人每年80元。根据以上规定,此次出台的文件中规定选择1500元、20xx元档次缴费的补贴标准增加到120元,体现多缴多得的原则。市区缴费档次调整后的补贴标准为:个人缴费选择100元到400元档次的补贴30元,选择500元到1000元档次的补贴80元,选择1500元、20xx元档次的补贴120元。对重度残疾人、低保对象等困难群体缴费,个人缴费部分(按最低档缴费标准)和相应的政府补贴由户籍所在地政府全额补贴。

市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时,已年满60周岁,未享受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离休、退休、退职待遇和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市区户籍城乡居民,不用缴费,可以继续按月领取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距领取年龄不足15年的,应逐年缴费,也允许补缴,年补缴额不得低于补缴当年的最低缴费标准,累计缴费年限不超过15年;距领取年龄15年以上的,应按年缴费,累计缴费不少于15年。

个人账户可继承缴满15年可领取

对原政策中实际缴费年限财政补贴资金不能继承规定作调整,具体为:参保人员死亡,个人账户中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实际缴费年限财政补贴资金余额及其利息可依法继承。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继续按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和缴费年限养老金三部分计发,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办法不变。缴费年限养老金计发办法根据省文件调整为:缴费年限为15年的,其月缴费年限养老金为30元;缴费年限为16年及以上的,其月缴费年限养老金在30元的基础上,从第16年起,缴费年限每增加1年,增发5元。同时对死亡一次性丧葬补助费享受对象作了扩大,从原来规定已领取养老金待遇的人员和缴费年限满15年的人员调整为所有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员,在死亡时均可享受一次性丧葬补助费,标准为参保人死亡当月当地基础养老金标准的20倍。

上一篇:诉衷情,诉衷情吴激,诉衷情的意思,诉衷情赏析下一篇:中学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初中音乐备课组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