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文言文原文及翻译赏析(共10篇)
《隆中对》原名《草庐对》,是中国东汉末年诸葛亮与刘备三顾茅庐时的谈话内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史上本无《隆中对》一说,隆中对的标题是后人加的。但《隆中对》提法并非由作者陈寿提出,而是由后人添加。2冬至2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建议下,三次到隆中(今襄阳城西30里)(史料记载)拜访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得见(著名的“三顾茅庐”)。《草庐对》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在诸葛亮出山后,没有任何的官职,直到刘备取得荆州四郡时才拜军师中郎将,刘备集团之后的种种攻略皆基于此。
隆中对
亮躬耕陇亩,好(hào)为《梁父(fǔ)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yuè)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duó)德量力,欲信(shen)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chāng jué),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miǎn),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zhòu],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 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隆中对》练习题及答案
一、,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陇亩 lǒng 倾颓tuí 猖蹶chāng jué 存恤xù 因屏人bǐng
夷越yí 胄zhòu 殆 dài 沔 miǎn 诣yì 度德量力 duó
二、文学知识
《隆中对》节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作者陈寿,字承祚(音zuò),是晋朝人,史学 家,所著本书共六十五卷,记载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历史。对,是回答、应对的意思。
三、重点字词解释:
1、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躬:亲自。陇亩:田地。 好:喜欢。 每:常常。 比于:和……相比。
时:当时。莫之许:就是“莫许之”。许,承认。友善:友好。信然:确实这样。
2、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屯:驻军防守。 器:器重、重视。
谓……曰:对……说。 与俱来:与(之)俱来。俱。一起。
就见:到那里拜访。就,接近,趋向。
屈致:委屈(他)召他来。致:招致,引来。
枉:委屈。 驾:车马,借车马指刘备。 顾:拜访。
3、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由是:因此。 遂:于是,就。 诣:去,到。这里是拜访的意思。
凡:总共。 乃见:才见到。 因:于是。 屏;这里是命人退避的意思。
汉室:指汉朝。 倾颓:崩溃、衰败。
奸臣:指董卓、曹操先后专权。窃命:盗用皇帝的命令。
孤:古代王侯的自称。这里是刘备自称。 度德量力: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
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遂:就。 用:因此。猖蹶:这里是失败的意思。
已:停止,罢休。计:计策。 安:疑问代词,怎么。
4、第4段到完,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已来:已,通“以”。 不可胜数:数也数不清。胜,尽。
众寡:人少。意思是兵力薄弱。
非惟天时:不仅 。 抑亦人谋:而且。 谋:筹划(得当)
挟:挟持,控制。 令:号令。诸侯:这里指当时割据一方的军阀。
不可与争锋:争强,争胜。
国险而民附:地势险要,民众归附。援:外援。 图:谋取。
利:物资。尽:全部取得。
此用武之国:这是用兵之地。意思是兵家必争之地。
殆:大概。 资:资助,给予。 险塞:地势险要。
天府之土:指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形势险固的地方。
因之以成帝业:凭借。 成:成就,创建。
暗弱:昏庸懦弱。 殷:兴旺富裕。 存恤:爱抚、爱惜。
胄:后代。信义:信用和道义。著:显明。
总揽:广泛地罗致。揽,这里有招致的意思。
岩阻:险阻,指形势险要的地方。 戎:古时对我国西部各族的称呼。
夷越:这里泛指我国南部各族。 修:治理。 政理:政治。身率益州之众:亲自。
箪食壶浆:用箪(盛着)粮食,用壶(装着)酒水。“箪”和“壶”是名词作动词。箪,用箪盛。壶,用壶装。
诚如是:确实像这样。 日:一天天。
四、词义归类
1、一词多义
谓 ①谓为信然说
②谓先主曰对-----说,告诉
已 ①然志犹未已 停止
②自董卓已来 通“以”
③已历三世已经
信 ①谓为信然确实
②信义著于四海信用
③欲信大义于天下同“伸”,伸张
然 ①谓为信然这样
②然志犹未已 但是
用 ①遂用猖蹶因此
②贤能为之用 任用
此③用武之国 运用
为 ①好为《梁父吟》 唱
②谓为信然 是
③以弱为强者 变为
④贤能为之用 被
⑤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结为、作为
之 ①先主器之代词,他,指代徐庶
②今操已拥百万之众助词,的
③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代词,它,指代益州
④先主解之曰 代词,他们,指代关羽、张飞
⑤孤之有孔明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因 ①因屏人曰于是
②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凭借
于 ①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和、跟
②欲信大义于天下 向
③曹操比于袁绍跟、和
④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从
2、词性活用
箪 名词作动词 用箪盛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壶 名词作动词 用壶装
3、通假字
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通“伸” 伸张
自董卓已来 已,通“以”
五、翻译句子:
①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我不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想为天下人伸张正义,然而自己的才智和谋略不足,就因此失败,(弄)到今天(这个局面)。
②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现在曹操已经拥有百万大军,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确实是不能够同他争胜。
③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_这个人只可以到他那里去,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将军应该亲自去拜访他
④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老百姓谁敢不用箪盛饭,用壶盛浆来欢迎将军你呢?
⑤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_这只可以把他结为外援,而不可以谋取他。_
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你认为应该采取怎样的办法?_
⑦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这大概是上天拿它来资助将军的。将军是否有夺取它的意图呢?
⑧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不同意这件事。
六、课文内容理解:
1、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说明他什么?
说明他志向远大,自认为有出将入相的才能。
2、为什么“时人莫之许”只有崔州平和徐庶“谓为信然”?
因为当时人们还不了解他,只有跟他十分友好的朋友才知道他确有出将入相的才能。
3、诸葛亮为什么只可“就见”“不可屈致”?
(1)有才能的人往往恃才傲物,如果不够尊重地请他,他肯定不会来。
(2)亲自前往拜访,才能显示思贤若渴,才能表现对人才的尊重。
4、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欲信大义于天下”但“智术浅短,遂用猖獗”,希望能得到好的计策,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5、在诸葛亮的对策中,他替刘备策划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最终目标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6、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诸葛亮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
跨有荆、益两州,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刘备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7、诸葛亮是根据什么提出这个战略方针的?
根据当时形势而提出的。
(1)今操已拥百万之众(军事优势),挟天子而令诸侯(政治优势),此诚不可与争锋。(诚字强调要尊重这个客观事实)
(2)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民附,贤能为之用(优越的地理条件和内部团结紧密,地位巩固),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3)荆州是用武之国(兵家必争之地具有战略意义),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4)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经济力量雄厚),但刘潭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刘表、刘璋两个集团内部极不稳定)。
(5)刘备是帝室之胃,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有号召力)
(6)联合少数民族 ----建立巩固的战略后方。联合孙权孤立曹操----使其两面受敌。
诸葛亮的对策从当时的历史条件来看是完全可行的。他在对当前形势分析是都强调了“人谋”的重要性。例如:谈曹操的“以弱为强”时就指出---“非为天时,抑亦人谋”;谈孙权的地位巩固时则指出---“贤能为之用”;向刘备提出总揽英雄建议时表明---尽管刘备目前处境艰难,但只要“人谋”得当,成霸业、兴汉室的愿望还是可以实现的。
统观对策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1、分析曹操、孙权两大集团的状况,分清敌友,采取不同的方针;
2、指出荆、益两州在战略上的重要地位和夺取的可能性;
3、归纳策略上的主要之点并指出光明的前景。
中考试题及答案
4.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因屏人曰 屏(2)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
(3)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日 (4)愿诸君勿复言 愿
5.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犹鱼之有水也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B. 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C.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
D. 曹操比于袁绍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6.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1)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3分)
翻译:
(2)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3分)
翻译:
7.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在”隆中对策“前,作者先采用侧面叙写的方式衬托出诸葛亮的与众不同和非凡才智。
B. 诸葛亮以高祖刘邦在益州成就帝业为例提示刘备可以将益州作为建立蜀汉大业的基地。
C. 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既论及地理、经济、军事等因素,又提到了恤民和用贤的重要。
D. 文章通过隆中对策这一核心事件,突出展示了诸葛亮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远见卓识。
答案:
4、(共4分)屏:命人退避 信:(通”伸“)伸张 日:一天天 愿:希望 (一词1分)
5、(3分)A (A项均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分别为并列关系、修饰关系的连词。C项分别译为”凭借“、”于是“。D项分别为”同“、”在“。)
6、(共6分)(1)这个人值得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将军您应当屈尊亲自去拜访他。(3分,就见1分,枉驾1分,句子意思基本正确1分)
(2)将军亲自统率益州大军从秦川出击,百姓谁敢不用竹筐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水来迎接将军您呢?(3分,”出于秦川“1分,”箪食壶浆"1分,句子意思基本正确1分)
7、(3分)A(应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译文
诸葛亮亲自在田地中耕种,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人们都不承认这件事。只有博陵的崔州平,颍川的徐庶与诸葛亮关系甚好,说确实是这样。
适逢先帝刘备驻扎在新野(今新野县)。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这个人,是人间卧伏着的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这个人只能你去他那里拜访,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将军你应该屈尊亲自去拜访他。”
因此先帝就去卧龙岗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于是刘备叫旁边的人退下,说:“汉室的统治崩溃,奸邪的臣子盗用政令,皇上蒙受风尘遭难出奔。我不能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任,想要为天下人伸张大义,然而我才智与谋略短浅,就因此失败,弄到今天这个局面。但是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您认为该采取怎样的办法呢?”
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独掌大权以来,各地豪杰同时起兵,占据州、郡的人数不胜数。曹操与袁绍相比,声望小人又少,然而曹操最终之所以能打败袁绍,凭借弱小的力量战胜强大的原因,不仅依靠的是天时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确实不能与他争强。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三世了,地势险要,民众归附,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孙权这方面只可以把他作为外援,但是不可谋取他。荆州北靠汉水、沔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东面和吴郡、会稽郡相连,西边和巴郡、蜀郡相通,这是大家都要争夺的地方,但是它的主人却没有能力守住它,这大概是天拿它用来资助将军的,将军你可有占领它的意思呢?益州地势险要,有广阔肥沃的土地,自然条件优越,高祖凭借它建立了帝业。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在北面占据汉中,那里人民殷实富裕,物产丰富,刘璋却不知道爱惜,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贤明的君主。将军既是皇室的后代,而且声望很高,闻名天下,广泛地罗致英雄,思慕贤才,如饥似渴,如果能占据荆、益两州,守住险要的地方,和西边的各个民族和好,又安抚南边的少数民族,对外联合孙权,对内革新政治;一旦天下形势发生了变化,就派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直指中原一带,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向秦川出击,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来欢迎将军您呢?如果真能这样做,那么称霸的事业就可以成功,汉室天下就可以复兴了。”
刘备说:“好!”从此与诸葛亮的关系一天天亲密起来。
关羽、张飞等人不高兴了,刘备劝解他们说:“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一样。希望你们不要再说什么了。”关羽、张飞于是不再说什么了。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正面描写,简述诸葛亮的为人。
第二部分(2)侧面描写,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3-5)写诸葛亮隆中对策。诸葛亮扼要地分析了当时天下的形势以及推测了未来形势的发展(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第四部分(6)侧面描写,写刘备对诸葛亮的重视和器重。
人物形象
诸葛亮:才能非凡,目光长远,洞察时局,远大抱负,不趋炎附势。
【注】①乘:欺凌。二乘:指二人相互侵凌争胜。②殷王帝辛:即商纣王。③天蘖:指树木生长出现了反常的现象。④重译:通过使者辗转传译。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君之 恶 恶道至甚也恶:厌恶
B. 信 有天命,非唯人也信:相信
C.则国家必王而名必 昌 昌:显赫
D.逸劳过度者, 疾 共杀之疾:疾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弛关市之税, 以 惠百姓怀王 以 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子曰:“ 为 其兼行恶道也。”百姓之不见保, 为 不用恩焉
C.朝臣莫救,外寇 乃 至,殷国以亡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D.人有三死,而非其命也吾攻赵旦暮且下, 而 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孔子“仁政”思想的一组是( )
①废山泽之禁,弛关市之税,以惠百姓 ②好善道不甚,则百姓之亲上亦不甚③存亡祸福皆已而已,天灾地妖不能加也 ④凡以小生大,则国家必王而名必昌⑤灾妖不胜善政,寤梦不胜善行 ⑥将身有节,动静以义,喜怒以时,无害其性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关于国家的防守与攻伐,孔子让鲁哀公不要考虑攻与守,而要做到朝廷遵守礼制,君臣相敬相亲,百姓就会都成为他的子民。
B.对于“君子不博”这个问题,孔子认为君子下棋时相互搏杀争胜就会走邪路,借此道理来引导哀公要喜好正道,不走邪路。
C.孔子认为国家的存亡祸福源于自身,天灾地祸都不能改变国家命运,并以纣王和太戊为例分别从反面和正面进行分析阐明。
D.关于长寿,孔子认为三种死亡并非命中注定,而是咎由自取;智士仁人行事节制,喜怒适时而止,不损害性情,就能长寿。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微吾子言焉,吾弗之闻也。
(2)太戊恐骇,侧身修行,思先王之政,明养民之道。
(3)居下位而上干其君,嗜欲无厌而求不止者,刑共杀之。
答案:
1、B
2、B
3、C
4、A
5、(1)如果没有您说的这番话,我就不能听到这些道理。(“微”“焉”“弗之闻”)
(2)太戊非常恐惧,小心谨慎地修养自己的德行,思考先王治国的政令,明确教化百姓的方法。(“修行”“养”“道”)
(3)身居下位却对上冒犯君主,嗜好欲望不满足就索求不止的人,各种刑罚会杀死他。
孔子回答说:“让您的朝廷讲礼制,君臣上下相亲相敬,那么天下百姓就都成为您的子民了,谁还会来攻打您的国家呢?如果违背这治国之道,百姓都背叛,都是您的仇人,您还和谁守卫国家?”
哀公感叹道:“您说得真好!”
于是就废除山林沼泽地区的禁令,放宽关卡市场的税收,让百姓得到实惠
鲁哀公问孔子:“国家的存亡祸福,的确是由天命决定的,不是人力所能左右的吗?”
孔子回答说:“国家的存亡祸福都是由人自己决定的,天灾地祸都不能改变国家的命运。”
哀公说:“好!您说的话,有什么事实根据吗?”
孔子说:“从前,殷纣王时代,在国都的城墙边,有一只小鸟生出一只大鸟,占卜者说:‘凡是以小生大,国家必将成为霸主,声名必将大振。’于是,商纣王凭借小鸟生大鸟的好兆头,不好好治理国家,残暴至极,朝中大臣也无法挽救,外敌攻入,殷国因此灭亡。这就是以自己的肆意妄为违背天时,奇异的福兆反而变成灾祸的事例。纣王的先祖殷王太戊时代,社会道德败坏,国家法纪紊乱,以致出现反常的树木,朝堂上长出桑毂,七天就长得两手合抱之粗。占卜者说:‘桑毂野木不应共同生长在朝堂上,难道国家要灭亡吗?’太戊非常恐惧,小心地修养自己的德行,学习先王治国的方法,探究养民的措施,三年之后,远方的国家思慕殷国的道义,偏远之国的使者经过多重翻译来朝见的,有十六国之多。这就是以自己的谨身修治改变天时,祸兆反变为福的事例。所以说,天灾地祸是上天来警告国君的,梦见怪异是上天来警告臣子的。灾祸胜不过良好的政治,梦兆也胜不过善良的行为。能明白这个道理,就是治国的最高境界,只有贤明的国君才能做到。”
鲁哀公说:“我如果不是如此浅陋,也就不能听到您这样的教诲了。”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译文及注释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 日夜不停。”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注释
子:先生,指孔子。
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
{不亦说乎}乎:语气词。
说:通“悦”,愉快。
愠:生气,发怒。
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吾:人称代词,我。
日:每天。
立:站立,站得住。
惑:迷惑,疑惑。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简析
《猫犬》
原文
东坡云:“养猫以捕①鼠,不可以无鼠而养不捕之猫;蓄②犬以防奸③,不可以无奸而蓄不吠之犬。”余谓不捕犹④可也,不捕鼠而捕鸡则甚⑤矣;不吠犹可也,不吠盗而吠主则甚矣。疾视正⑥人,必欲尽⑦击⑧去之,非捕鸡乎?委心权要⑨,使天子孤立,非吠主乎⑩?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蓄犬以防奸2.余谓不捕犹可也()
3.不捕鼠而捕鸡则甚矣()4.疾视正人,必欲尽击去之()
二、翻译
委心权要,使天子孤立,非吠主乎?
三、文中“东坡云”东坡是谁?你读过他的其他作品吗?
四:东坡在本文中的`观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1.指奸邪之人2.指猫不捕鼠3.更坏4.嫉恨正直的人
二、觊觎重要的职位,使天子孤立,这不是对着主人叫吗?
三、宋代文学家苏轼;略。
四、在其位,谋其政,不可以尸位素餐。(尸位:占着职位而不尽职守;素餐:吃闲饭。)
翻译
苏东坡说:“养猫是用来捉老鼠的,不能因为没有老鼠就养不捉老鼠的猫;养狗是用来防止贼的,不能因为没贼就养不叫的狗。”但是我认为就算猫不捉老鼠也行,如果不捉老鼠却捉鸡就更糟了。狗不咬贼也可以,不对贼叫却对主人叫就更糟了。看到正直的人就嫉恨,一定想尽办法使他走开,不是和捉鸡的猫一样吗?心思全在谋大权上面,让皇上变的孤立无援,这不是对着主人叫吗?
1. 捕:捉。
2. 蓄:蓄养。
3. 奸:邪恶伪诈的人。
4. 犹:仍然;还是。
5. 甚:比……厉害;超过。
6. 正:公正;正直。
7. 尽:使……完尽;竭尽;用尽。
8. 击:击刺。
9. 委心权要:心思全在图谋大权上面。
《即日》的作者是李商隐,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40卷第196首。
原文
即日
作者:唐·李商隐
桂林闻旧说,曾不异炎方。
山响匡床语,花飘度腊香。
几时逢雁足,著处断猿肠。
独抚青青桂,临城忆雪霜。
注释
①这首诗作于大中二年初春,在桂林郑亚幕。
②按:今本宋之问集无“小长安”句。张叔卿《流桂州》:“胡尘不到处,即是小长安。”疑义山误记。
③匡床:方正而安适的床。
④指雁足传书。
⑤著处:犹到处。
⑥冯浩云:度腊终无雪霜。非忆雪霜,念京华也。
作者介绍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诗人。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祖辈迁至荥阳(今河南郑州)。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
据《新唐书》有《樊南甲集》二十卷,《樊南乙集》二十卷,《玉溪生诗》三卷,《赋》一卷,《文》一卷,部分作品已佚。
繁体对照
即日李商隱
桂林聞舊說,曾不異炎方。
山響匡床語,花飄度臘香。
幾時逢雁足,著處斷猿腸。
译文:
卫灵公在位的时候,蘧伯玉贤德而不被任用,弥子瑕无才却担任重要的职务。卫国的大夫史官担虑这件事,多次拿这件事去规劝卫灵公,但是他不听从史官的建议。史官生病将死时,对他的儿子说,我如果死了在北堂治丧,我不能使蘧伯玉担任官职,并且使弥子瑕被罢黜,这不是一个正直的大夫做法。活着的时候不能做一个正直的大夫,死了以后也不能用大夫之礼行丧事,在北堂办丧事,这对于我足够了。史官死后,卫灵公前去凭吊,见丧事置于北堂,问这样做的原因。他的儿子把父亲的话详细地告诉了卫灵公。卫灵公面容顿时变得十分恭敬的样子,惊慌失措的想离座。并且说:“你活着的时候想让贤德的人被重用并且让无德的人被罢黜,死了也不放弃,甚至又用尸体来进谏,真可以说是至始至终的忠心耿耿呀。”
宣王谓摎留曰:“吾欲两用公仲、公叔,其可乎?”对曰:“不可。晋用六卿而国分,简公用田成、监止而简公弑,魏两用犀首、张仪而西河之外亡。今王两用之,其多力者内树其党,其寡力者籍外权。群臣或内树其党以擅其主,或外为交以裂其地,则王之国必危矣。”
翻译
韩宣王对掺留说:“我想并用公仲、公叔执掌国政,是否可以?”
原文:
虎丘,中秋游者尤盛。士女倾城而往,笙歌笑语,填山沸林,终夜不绝。遂使丘壑化为酒场,秽杂可恨。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榭间,以红粉(歌女)笙歌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尝秋夜与弱生坐钓月矶(位于虎丘山顶),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风铃)及佛灯隐现林杪(树枝末端)而已。
又今年春中,与无际舍侄偕访仲和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趺坐(两脚盘腿打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然欲与清景俱往也。
生平过(造访)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友人徐声远诗云:「独有岁寒好,偏宜夜半游。」真知言哉!
译文:
虎丘,在中秋之夜游人极多。全城的士绅学子、妇孺歌姬皆会前往。歌声乐声谈笑之声充斥于整个山林,如此竟夜不息。于是乎,那壮丽的自然丘壑竟化为酒场,鱼龙混杂,实在可恨。
我于初十便到了郡中,当晚就游览了虎丘。月色很美,游人也还不多,在风亭月榭之间,偶尔有一两队歌女吹笙点缀,并不扫兴。但还是不如山林空寂之时,一人前往要和我意。
我曾经和弱生在秋夜坐在虎丘山顶的钓月矶上,天色昏暗,无人往来,只有佛塔的风铃之声与佛灯在静夜之中若隐若现。
还有就是今年春天,和无际舍侄一起拜访仲和到此。半夜之时,月亮出来了,不见人影,我们盘膝坐于石台之上,既不饮酒,也不交谈,只静静地对坐着,便觉得悠然之心与周围之清景同在了。
原文:
何琦,字万伦,司空充之从兄也。祖父龛,后将军。父阜,淮南内史。
琦年十四丧父,哀毁过礼。性沈敏有识度,好古博学,居于宣城阳谷县,事母孜孜,朝夕色养。常患甘鲜不赡,乃为郡主簿,察孝廉,除郎中,以选补宣城泾县令。司徒王导引为参军,不就。及丁母忧,居丧泣血,杖而后起,停柩在殡,为邻火所逼,烟焰已交,家乏僮使,计无从出,乃匍匐抚棺号哭。俄而风止火息,堂屋一间免烧,其精诚所感如此。
服阕,乃慨然叹曰:“所以出身仕者,非谓有尺寸之能以效智力,实利微禄,私展供养。一旦茕然,无复恃怙,岂可复以朽钝之质尘默清朝哉!”于是养志衡门,不交人事,耽玩典籍,以琴书自娱。不营产业,节俭寡欲,丰约与乡邻共之。乡里遭乱,姊没人家,琦惟有一婢,便为购赎。然不为小谦,凡有赠遗,亦不苟让,但于己有余,辄复随而散之。任心而行,率意而动,不占卜,无所事。
司空陆玩、太尉桓温并辟命,皆不就。诏征博士,又不起。简文帝时为抚军,钦其名行,召为参军,固辞以疾。公车再征通直散骑侍郎、散骑常侍,不行。由是君子仰德,莫能屈也。桓温尝登琦县界山,喟然叹曰:“此山南有人焉,何公真止足者也!”
琦善养性,老而不衰,布褐蔬食,恆以述作为事,著《三国评论》,凡所撰录百许篇,皆行于世。年八十二卒。(选自《晋书·列传第五十八》,有删节)
【注】①默,通“墨”。
译文:
何琦,字王伦,司空充之的堂兄。祖父何龛,身为后将军父亲何阜,身为淮南内史。
何琦,十四岁丧父,悲伤哀痛,超过了应有的礼节。性情沉稳敏捷,有见识,喜欢古学,学识渊博,居住在宣城阳谷县,侍奉母亲十分勤勉,整天都是和颜悦色。常常担心食物匮乏,于是出任州郡主簿,举荐孝廉,授予郎中,后来选补为宣城泾县县令。司徒王导举荐他作参军,他没有上任。等到遭遇母亲去世,伤心地为母守孝,以致泣而吐血,拄着拐杖起身,棺材停放在灵堂里,邻居遭遇火灾,烟火蔓延过来,家中无人可使,实在没有办法,就只要匍匐在棺材上嚎啕大哭。一会儿,风停火息,只有堂屋一间,免于火灾,这是被他的`诚心所打动的结果。
服丧完毕,感慨叹息说:我出去做官的原因,不是想用自己的智慧来博得点滴功劳,实在是为了获得俸禄,来供养家人。如果我一旦孑然一身,成了孤独的人,没有可以依靠,怎么还可用愚钝之身来玷污这个清明的朝代呢。于是,修养身心,不与外人交往,沉溺于玩弄古籍,弹琴读书,自娱自乐。不谋求产业,节俭寡欲,富有贫苦,与乡邻一起共度。乡里遭遇**,姐姐被嫁他人,何琦只有一个婢女在身边,于是替她赎身,还她自由。这样做,不是为了小的谦让,凡有所馈赠,也不苟且推让,只有自己有多余的,就会拿来派发给他人。任心做事,凭着心意去行动,不去占卜,也没有任何渴求。
司空陆完、太尉桓温同时征召他,都不就认。征召他做博士,也没有去。简文帝时担任抚军,敬佩他的名声,又召为参军,最后借病坚决请辞。公车再征召他做通直散骑侍郎、散骑侍郎,没有上任。由此,君子都仰慕他的德行,没有不诚服于他的。桓温曾经攀登琦县界山,长叹说:这山南有人吗,为何你到此止步了。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
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时便死了父亲,母亲郑氏决心不改嫁,(在家)亲自教欧阳修读书学习。因家里贫穷,以至于只能用芦荻在地上练习写字。幼年时,欧阳修就聪敏过人,读过一遍书就能背诵下来。等到成年时,更是人品超群而享有盛誉。
欧阳修开始在滁州任职,自号为醉翁,晚年更改为六一居士。他天性刚直不阿,见义勇为,即使有陷阱在前面,都一往无前即使身受其害都不回头。即使被贬低多次,(他的)志向也一样不变。
注释
母郑:母亲郑氏
守节自誓:自己下决心不改嫁
诲:教导,训导
荻:与芦苇同类,这里指荻杆
辄(zhé):立即,就
冠:指成人
嶷(nì)然有声:人品超群而享有盛誉。声:声誉
及:到……的时候
天资刚劲:生性刚直
机阱:设置机弩的陷阱。这里比喻陷害人的圈套
画地学书,书:书法,书写
【《隆中对》文言文原文及翻译赏析】推荐阅读:
《隆中对》的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12-16
文言文论语翻译及原文09-30
《师说》文言文原文及赏析09-27
马说文言文翻译及原文01-13
《曹刿论战》文言文原文及赏析07-26
《隆中对》读后感11-02
隆中对读后感优秀01-28
后汉书冯鲂传文言文原文及翻译09-13
隆中对第二课时导学案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