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管理感悟

2024-08-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生活中的管理感悟(共12篇)

生活中的管理感悟 篇1

第一个管理理论是“金鱼效应”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可能都养过鱼,养鱼是一件很快乐和陶冶情操的事情,看着漂亮的鱼儿在水中游来游去,浮躁的心会慢慢的平静下来了。但是养鱼养了一段时间,有时候就会发现有一条鱼蔫了,然后接二连三的所有鱼就都会蔫巴,然后就会一条条的死掉。

其实这种现象可能很多人也遇到过,我把它称作“金鱼效应”。“金鱼效应”在团队和企业中经常会出现,就是团队和企业一但有人离职,有时候会发现团队和企业其他人也会接二连三的离职,导致团队解散和企业失败。其实一条鱼的死去本身并不可怕,导致死去的原因可能有两种:第一种是自己本身生病了,第二种是养鱼的水和环境有问题。如果是第一种那就赶快把这条鱼从水中捞出来仍掉就可以了这是这个问题了,但如果是第二种情况那就得赶紧换掉鱼缸中的水,这样新的水环境才有可能保证其他鱼继续存活下去。

在团队和企业中,一个人的本身的能量也许并没有多大,但是他所引爆的能量将是不可限量的。俗话说“一颗老鼠屎可以坏掉一锅汤”,一个人的负面情绪和悲观情绪一但像瘟疫一样在团队和企业蔓延,就会出现上出所说的“金鱼效应”,那就会导致这个团队和企业死气沉沉,最终走向失败。

那么如何解决“金鱼效应”,首先要及时的发现自己团队成员的不良表现和不稳定的情绪,如果发现就要分清楚是个别问题和普遍问题。要是个人问题的话就部门leder要抓紧时间与出问题的团队成员谈心一起解决问题,帮助员工顺利过渡,实在不行只能及时放弃这个成员。如果发现要是普遍现象,那就要考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找出问题的本质彻底解决问题,然后和每个成员进行面谈,如果有条件话可以考虑针对团队的缺点和问题进行团队培训,激发活力!

第二个管理理论是“排队理论”

每天早晨,很多人需要乘地铁去公司上班,在人比较集中的地铁站会发现一排排的栏杆,绕了一圈又一圈,很多人不禁要问这是干什么呢?这其实就是为了缓解地铁的压力而设置的,就是让乘地铁的人在本来50米的距离走了足足有10分钟,这样大家按部就班的慢慢的均匀的上了地铁,这样的好处就是:第一缓解交通压力,防止一拥而上出现事故;第二保证大家公平的乘坐地铁。

那这种“排队理论”又应用在那些方面呢?其实很多的国家政策就是在运用这个理论,为了防止房价过高过快的上涨,北京市出台了国八条,其中有一条就是北京市没有住房的非本市户籍家庭在北京购房,须提供连续5年以上缴纳社会保险及个人所得税的证明。就是为了防止外地人这几年集中买房和炒房导致房价过高,采用了“排队理论”。还有为了治理北京拥堵的交通,也采用的排队理论,出现了单双号政策和满足条件的外地人才可以摇号买车!

第三个管理理论是“侯车理论”

每个人都会坐过公共汽车,那自然就会等过公共汽车,如果平时没有什么急事那还可以慢慢等。但是有些时候就是赶着时间去上班或者去办很重要的事情,但是公共汽车就是迟迟不肯来,你就开始犹豫了是继续等呢,还是打车呢?心里就是嘀咕道我已经等了这么长时间,万一我刚打车走那公交车来了我就亏了吗。这就是“候车理论”,一旦一个人在一些事情上投入了资源,就会不愿是轻易的舍弃,而会付出更多的精力时间和金钱。在日常生活中这种候车现象就更是数不胜数,一个人在跳槽的时候就会思考我在这个公司已经积累和奋斗了这么多年了,离开了这些资源就白积累了,不离开也不一定会有新的突破。一个企业在拓展一项新的业务迟迟没有盈利,如果放弃那前边投入的资金就全部打水漂了,如果不放弃那还不知道投入多少资金才可以拓展成功。

很多时候很多事情,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是继续等待还是另辟蹊径,只能靠自己去把握,放弃该放弃的,把握该把握的,做最后的胜利者!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的现象值得我们去感悟,去思考。自己不去自感自悟,又怎么能自醒自行呢?

毕孔

北京安晟达科技有限公司

生活中的管理感悟 篇2

一、对数学学科的理解

数学是关于数字的一门学科。可能一说到数学, 大家都会觉得小学数学只是数数和计算, 学生学数学只要会做题就行了。而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我逐步体会到, 数学它本身不只是“数字符号”, 它有更丰富的内涵, 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时时处处在为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发展服务。同样, 人类也离不开数学, 离开了数学人类将无法生存和发展。为了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 我提倡学生写数学日记, 记录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 边学边用, 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学生的日记中也体现着他们对数学的发现、应用和理解。所以, 我认为数学学习应该是有广泛的思维空间和实践空间且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 学生是可以用心去体会感悟的。

数学与其他科学一样, 反映了客观世界的规律, 并成为理解自然、改造自然的有力武器。作为21世纪的数学教师, 我们不能只让学生学会做各种各样的“习题”, 而是要让学生去体会到数学的一种社会价值, 并且从生活中去体会一种数学思想。数学包含着丰富的哲学道理和人文精神,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挖掘数学中蕴涵的宝贵的东西。无论是哪一种学科, 都要考虑到人的全面发展, 数学学科尤其重要, 应结合一定的教学情境,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及优良的学习习惯, 老师不仅要做导师, 更重要的是要做人师, 教书的同时一定要育人, 把育人放在首位。

二、对数学教学的思考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建议教师“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可见在体验中感悟数学知识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作为数学教师, 要为学生感悟数学创设和谐的情境, 触动学生的生活积累, 使学生能有所悟, 能自悟自得, 并能在实践活动中深化感悟。

数学教学的内容来自于人类日益丰富、不断提高的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 并通过对一代代新人的培养, 而越来越明显地促进各个时代, 尤其是现代社会的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和进步。数学教学能充分地开启儿童的智慧, 发展儿童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 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 能为他们日后乃至终身的良好发展, 创造高质量的生活, 奠定不可或缺的极为重要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开始, 美国教育界提出了“大众数学”的教育理念, “大众数学”的实质是指对数学教学进行再创造, 使之顺应学生的需要, 顺应社会的需要。我们的新课标提出了数学学习的新理念: (1)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2)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3)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 教师应提高对数学教学的责任心。

数学学习应该有广泛的思维空间和实践空间, 是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 学生是可以用心去体会感悟的。而以往的数学学习, 常常使学生感到离自己的生活实践太远, 枯燥乏味。其实, 数学学习完全可以将学生学习范围延伸到他们力所能及的社会生活和各项活动之中, 将教育和生活融为一体, 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和感受体验, 教给学生思维方式与思维的习惯, 让学生去体会感悟数学的智慧与美。

三、正确引导学生感悟生活中的数学

新课标强调, 数学教学应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数学和现实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数学课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 而是要教给他们思维的方法, 要想做到这一点, 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地充实自己。学习数学知识悟性是重要的决定因素, 它是联结感性与理性的带有生命体验的心灵之桥。可以说, 没有以悟性点醒的材料是僵化的凝固的材料, 没有以悟性化解的理论是空洞、乏味的理论。悟性的养成与提高主要靠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体验。由此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

1. 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有所感悟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广大数学教师提出的教学建议。如, 遵循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 多安排些实践活动课, 旨在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培养实践能力。实践证明, 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知识, 体验和理解数学, 感受数学的魅力, 从中能有所感悟, 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 触动生活积累, 在体验中使学生自悟自得

感悟是一种心理现象, 也是一种心理过程, 先有所感, 方有所悟。感悟主要借助感知, 感知的形成又要依赖于学生的亲身体验。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经验, 才能通过自己的感受, 体会、揣摩而有所感悟。如在教学“元、角、分”这部分内容时, 我让学生通过和家人一起去超市购物、一起做换钱的游戏……让学生真正领悟人民币的内涵、人民币的单位。有的知识讲得越多, 学生越不明白, 而让学生通过实践自悟自得, 效果可能更加显著。课堂教学时间是短暂而有限的, 利用学生的兴趣和意愿把有限的时间延伸到课后, 发挥群体智慧, 丰富和扩展活动内容, 会大大提高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全员性和深入性,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数学实践活动在形式上绝不是单纯的户外活动, 而是融合于各个领域的学习内容之中, 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一部分。它可以表现为课堂内的经历探索;也可以表现为课内外相结合;还可以完全置身于社会这个大环境下的调查活动中。如, 在学习“对称、平移和旋转”过程中的“折一折, 剪一剪”“猜一猜, 剪一剪”等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对称图形、平移图形;收集一些对称的图形、图案和照片, 在班中展览;利用镜子进行观察等都是简单的实践活动。

数学课堂常被人认为比较枯燥、乏味和缺乏激情, 因此, 努力创建既宽松、又富有人情味的且便于学生善于思考、乐于探究的课堂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当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乐趣, 学生才会主动学习和感悟数学, 数学教学才能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服务;才能给我们的所有学生: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一个能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的头脑;一副能为国家富强谋幸福的心肠。

感悟生活中的概率 篇3

一、 投资中的彩票问题

福利彩票是个非常简单的古典型概率问题. 例如有的福利彩票30选7. 30选7共有注数:30×29×28×27×26×25×24 =10260432000,而选中的7个号码是随机组合,所以共有7×6×5×4×3×2×1=5040种不同的排列方式,因此需要10260432000除以5040得到2035800,约要买2035800注才会中大奖,你还会把彩票作为你投资的方向吗?

彩票已成为我国不少城市居民投资的一个渠道.如果运气好,少量的投资将换来惊人的收益.正因如此,彩票才有市场,吸引众多的投资者购买.那么,对彩票,我们应该持何种态度呢?我认为,作为普通老百姓,一方面,一次只应该花几块钱、几十元或几百元,用有限的钱买几注或几十注彩票,因为彩票的中奖率,尤其是中大奖的概率,实在是太小,好比大海捞针,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另一方面,要有一颗平常心,空闲时买几张彩票碰碰运气,算算号码,娱乐一下,中彩固然值得庆贺,未中彩也不要垂头丧气.须知,买彩票中大奖是小概率事件,而小概率事件是很少发生的.有笑话说全世界的数学家都不会去买彩票,因为他们知道,在买彩票的路上被汽车撞死的概率远高于中大奖的概率.

二、 扑克牌中同花、顺子和同花顺的概率问题

从整副牌中抽出五张牌是同花顺是每个赌徒所期盼的.下面首先来看看同花的概率吧!

一副扑克牌去掉大小王共52张,抽取第一张牌有52种不同的选择,第二张牌有51种选择,一直到第五张有48种选择.所以一共有52×51×…×48=311875200(种)不同的情况.但是我们需要考虑到顺序问题.那么总共有5×4×3×2×1=120(种)不同的方式去排列五张牌(同理还是第一张牌5种选择,第二张4种,以此类推),因此需要用311875200除以120得到2598960,也就是说你可以拿到约260万种可能的手牌.

现在假设拿到的同花花色是红桃.第一张抽到红桃的情形有13种,第二张是12种,以此类推.一共有13×12×11×10×9÷120=1287(种)拿到红桃的情形.但是这里存在着五张牌是连牌的10种情形,我们在计算时需要减去这10种情形,剩下1277种情形.一副牌里有四种花色,共有4×1277=5108(种)同花的情形.因此概率为5108÷2598960≈0.002.这意味着每500次才可能有一次同花.

那五张牌中是顺子的概率呢?抽5张牌总共有52×51×…×48÷120=311875200÷120=2598960(种)情形,顺子无非是12345,23456,…10JQKA,一共有45×10种,所以概率=45×10÷2598960=0.0039.这意味着大约每256次有一次顺子.

可想而知同花顺的概率了.不过同花顺的算法就简单了些. 同花顺概率=4×10÷2598960=0.000015.这意味着大约每66666次有一次同花顺.

这个数值是非常小的,它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小概率事件,多数人断言这样的小概率的事件在发牌时会出现是不正常的.若发生了,我们就有理由怀疑有作弊行为,所以赌博还是不要碰了.

三、 生日概率问题

很多事情的结果不是靠眼睛靠想象得出来的,比如我们的生日问题,要依据科学的计算才可以得出.

以1年365天计(不考虑闰年因素),你如果肯定在某人群中至少要有两人生日相同,那么需要多少人?大家不难得到结果,366人,因为只要人数超过365人,必然会有人生日相同.但如果一个班有50个人,他们中间有人生日相同的概率是多少?你可能想,大概20%~30%,错,有97%的可能!它的计算方式是这样的:

50个人可能的生日组合a=365×365×…×365(共50个)个;

50个人生日都不重复的组合b=365×364×363×…×316(共50个)个;

50个人生日有重复的概率是1-.

这里,50个人生日全不相同的概率=0.03,因此50个人生日有重复的概率是1-0.03=0.97,即97%.

根据概率公式计算,只要有23人在一起,其中两人生日相同的概率就达到51%!如果要求你遇到的人中至少有一人和你生日相同的概率大于50%,你可能会认为至少要遇到183人,错,按照这样的概率计算至少要遇到253人才成.

生活中很多类似的例子,不是靠猜,而是要靠科学的计算.

概率渗透到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中最重要的问题实际上都是概率问题.也可以说,几乎我们所掌握的所有知识都是不确定的,只有一小部分我们能确定地了解.甚至数学科学本身,归纳法、类推法等发现真理的首要手段都是建立在概率论的基础之上.因此,整个人类知识系统是与这一理论相联系的.我们应该准确地了解事件发生的概率,不盲目判断,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减少伤害和损失.

生活中的感悟作文 篇4

爸爸工作很忙,我们和他从最初的一周见一面,到两周见一面,再到很久都见不到一面。爸爸好像大禹一样“三过家门而不入”总是上午飞到北京开会,下午又飞回上海上班。

妈妈告诉我,爸爸很辛苦,很忙,要我和爸爸常打电话,视频聊天,我也尽量体谅爸爸。今年爸爸生日,我们不能团聚,于是我们绞尽脑汁准备礼物,希望给他惊喜。可那天爸爸偏偏去外地出差,一周后才收到我们的礼物,我期待中的惊喜和浪漫都落空了。

我越来越不明白,为什么爸爸,连同他对我们这个家的爱,都一起隐形、失了。

一个周末,妈妈说要带我去看《三体》,我开心极了。妈妈说:“你可要感谢爸爸哦,你爸知道你喜欢《三体》,特意买了最好的贵宾席。一会儿他会打飞的赶回来和我们一起看哦。”

果然我们在剧场和风尘仆仆赶来的爸爸会面了,只是我发现爸爸的脸色不太好,昏沉沉的目光,低耷耷的眼角,还时不时的咳嗽和皱眉。一问才知道,爸爸得了感冒,我不禁担心起来,爸爸却带着厚重的鼻音说道:“没关系,看见宝贝儿开心,我的病就好了一半。”

话剧十分精彩,我看不懂的地方,爸爸耐心给我讲解。中场休息时,爸爸带我寻觅美味的点心。我几乎都忘了他还生着病,直到上车回家,我才发现爸爸病的很严重,面容憔悴。眉头紧锁,妈妈要带爸爸去医院,爸爸却说:“先送宝宝回家,再去医院吧。”于是,当我在舒适的家中安坐时,爸爸妈妈在寒冷的黑夜中赶往医院。第二天早上我才得知爸爸得了流感,高烧不止,还要连续输液。

我的心突然被什么东西狠狠地撞击了一下。我蓦然记起,爸爸总知道我最爱吃什么。每次给我的礼物也是我最想要的,每次遇到挫折,总是爸爸给我满满的正能量。

我突然明白了,突然醒悟到什么是亲情,什么是爱。

爱,不需要天天腻在一起,甜言蜜语;爱,是即使不能相见,却能心心相印;爱就是,你看不见他,以为他把你忘了,却不知他正穿着隐形衣一直陪在你的左右。

生活中的人生感悟语句 篇5

2、获致幸福的不二法门是珍视你所拥有的遗忘你所没有的。

3、人生,总有一些事情需要我们自己去处理。不论有没有人帮助,不管有没有人帮忙,属于自己的,再苦也得撑下去,再痛也得扛下去。

4、用中庸拒绝极端;用务实发挥影响;用冷静选择决策;用自觉端正态度;用勇气抛弃包袱;用真心追随智慧。

5、爱情不是一种虚荣,要拿出来在众人面前炫耀;爱情不是一件美丽的衣裳,要穿在外面给大家欣赏;爱情不是一项任务,要对亲朋好友有个交待。

6、主动,是因为在乎。不联系,是因为觉得自己多余。

7、爱情可以浪漫,但不要浪费;不要随便牵手,更不要随便放手。

8、就算不快乐也不要皱眉,因为你永远不知道谁会爱上你的笑容。

9、无知识的人,其生命如同无叶子的树,缺少勃勃生机。

10、一个人内心有所约制,就会在行为上减少过失。

11、蝴蝶如要在百花园里得到飞舞的欢乐,那首先得忍受与蛹决裂的痛苦。

12、人人都说我傻只是她们不知道我不是傻只是习惯了沉默与付出。

13、你微笑地看着我,不说一句话。而我知道,为了这个,我已经等了很久了。

14、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

15、原来那个女孩子在我的心里面流下了一滴眼泪,我完全可以感受到当时她是多么地伤心。

16、爱,就大声说出来,因为你永远都不会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来!

17、放弃了该放弃的是无奈;放弃了不该放弃的是无能;不放弃该放弃的是无知;不放弃不该放弃的是无悔。

18、生活真象这杯浓酒,不经三番五次的提炼呵,就不会这样可口!

19、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

20、不论你在什么时候结束,重要的是结束之后就不要悔恨。

21、生命太过短暂,今天放弃了明天不一定能得到。

22、少年的时光就是晃,用大把时间彷徨,只用几个瞬间来成长。

23、有些疼之所以疼是因为还爱我不是木头人我有感情。

24、获致幸福的不二法门是珍视你所拥有的、遗忘你所没有的。

25、每一个善良的人都是勤劳的农夫,在或肥沃或贫瘠的土地上播种着爱心,他们付出的心血虽不尽相同,但目的都只有一个:收获爱心。

26、太过美好的东西从来都不适合经历,若失去便无法忘记。

27、我曾给过你闭上眼睛捂起耳朵的信任。就算全世界都说你有错。只要你否认。我就相信。

28、有一种旅行,不为跋涉千里的向往,只为漫无目的的闲逛,不为人山人海的名胜,只为怡然自乐的街景。或走,或停,原则就是看心情。

29、相爱的人,不一定会结婚,而结婚的人又不一定是自己的意中人。

30、有时候,不是对方不在乎你,而是你把对方看得太重。

31、你总说我莫名其妙,无理取闹,怪只怪,我爱你爱得太深,而你把我看得太轻。

32、应当在朋友正是困难的时候给予帮助,不可在事情无望之后再说闲话。

33、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34、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里,承诺同义词是束缚,奈何我们向往束缚。

35、没见过草原,不知道天多高地多厚。没见过草原上的白云,不知道什么是空灵,什么是纯净。

36、不要因为小小的争执,远离了你至亲的好友,也不要因为小小的恐惧,忘记了别人的大恩。

37、不是因为寂寞才想你,而是因为想你才寂寞。孤独的感觉之所以如此之重,只是因为想得太深。

38、如果缺少破土面出并与风雪拚搏的勇气,种子的前途并不比落叶美妙一分。

39、不论你在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之后就不要停止;不论你在什么时候结束,重要的是结束之后就不要悔恨。

40、为爱坚持的人,记得坚持可以,但是不要为爱受伤。

41、如果为了安全而不和大海在一起,船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42、弓弦越拉得紧,生命之箭射得越远。

43、原来,只要分开了的人,无论原来多么熟悉,也会慢慢变得疏远。

44、不去耕耘,不去播种,再肥的沃土也长不出庄稼,不去奋斗,不去创造,再美的青春也结不出硕果。

45、好男人不会让心爱的女人受一点点伤,决不会象阵风在深夜里游荡,好男人不会让等待的情人心越来越伤,孤单单看不见幸福回来的方向。

46、没有经济上的独立,就缺少“自尊”,没有思考上的独立,就缺“自主”,没有人格上的独立,就缺少“自信”。

47、如果你希望成功,以恒心为良友,以经验为参谋,以小心为兄弟,以希望为哨兵。

48、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果没有了书籍,就好像小鸟在天空中飞翔时断了翅膀一样,永远不能前进。

49、如果敌人让你生气,那说明你还没有胜他的把握。

生活中的管理感悟 篇6

一、从心出发

——吾日三省吾身

教师应用自己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 言行一致、光明磊落的品质, 对工作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的态度去感染学生, 教师应身先士卒, 身体力行, 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学生。学校组织的艺术周活动中, 由于初一的学生经验不足准备得很不充分, 我们决定五一假期中进行补救训练。整整七天的假期, 别人都在轻松欢度悠闲的时候, 我主动放弃了休息时间和陪同自己年幼孩子的时间, 全力以赴的陪学生们刻苦训练, 最终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古人说:“其身正, 不令而从,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著名教育家加里宁也说过:“教师仿佛每天蹲在一面镜子里, 外面有几百双精敏的、善于窥视教师优缺点的孩子的眼睛在不断监视你。”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日常生严格要求自己, 时时处处事事为学生树立榜样。

二、从心出发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教师与学生在道德人格上是平等的, 以平等、诚挚、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 是每一个老师恪守的师德信条之一。青少年的自尊心是强烈的、敏感的、脆弱的。这就要求我们在与学生交往中, 注意尊重、爱护和培养学生要求上进的自尊心, 不讽刺挖苦学生, 不歧视学生, 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不冷落不羞辱学生, 哪怕是批评, 也应该是严格和尊重的完美结合, 让学生感受到的不仅是合乎情理的严格, 更是充满人情味的关切。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里有牛顿, 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我们不能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学生, 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 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尊重学生, 从心出发, 关心他们, 时刻想着他们, 同情他们的痛苦和不幸, 关心他们的生活冷暖和学习进步, 关心他们各方面发展, 平等公正地对待他们, 真诚的赞赏他们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和他们同欢乐、同悲苦, 可以是有声的语言, 有形的手势, 也可以是无声的眼神、微笑, 甚至是灵犀一点通的心灵契合。一个懂得尊重和关心学生的班主任, 必定有着敏锐的观察力, 能从学生的细微表现中, 捕捉学生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 科学地预测问题的趋势, 及时准确的把握方向解决问题。

三、从心出发

——因人而异, 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身上都蕴藏着不同的闪光点, 我们要善于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 选择适合个人特点的学习方法来针对性的进行教育, 发挥学生的长处, 弥补学生的不足, 激发学生的兴趣, 树立学生的信心, 使每一个学生的才能品行都得到发展。

班上的每一个学生看似仅仅是这个集体中的1/61, 但对于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个体来说, 那都是百分之百。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 我才更清晰的明确了自己身上背负的61个家庭的希冀和重担, 更严肃认真的对待着每一个学生所遇到的每一个问题。

从心出发, 因人而异, 尊重个体发展。学习自然是学生的主要任务, 但绝对不是评价一个孩子发展的唯一指标, 也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得心应手的处理好的一个事情。我们应该有太阳的姿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 不管学生是参天大树、还是田间的小草, 都有得到阳光普照的权利;不管他是富贵的牡丹, 还是路边羞涩的小花, 都有开花的权利。能飞的学生给他们天空;能游的学生给他们大海;不能飞不能游的学生, 给他们信心, 让他们凭借着自己的手和脚, 踏踏实实, 勤劳快乐的生活!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

班上的小杰同学, 是个基础比较差的学生, 学习热情也不高涨。但这个孩子非常善良非常热心, 对班级事务也很关心。班上的开关坏了他最先发现, 班上的水桶没水了他最先帮忙换上, 他还是板报小组里最热心的组员, 经常获得“班级贡献奖”, 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由衷的感谢和赞美, 所以他的学校生活是快乐的多彩的, 他的心态是健康的阳光的。

对于后进生, 更需要非凡的耐心, 给他们更多的关心, 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和正确的人生观。我们不但要从头作起, 而且要长期关心, 坚持下去, 不能半途而废。所以, 班上考试成绩屡次最后一名的那个学生, 元旦时候依然可以热情洋溢满怀信心的在给我的贺卡上写道:“老师, 因为有你的关心和鼓励, 我依然对自己有信心。”这种可贵的坚持不放弃是多么令人感动, 每一次看到他对我扬起的微笑, 我就分明的感受到了希望的存在。

从心出发, 信任成绩不好的学生, 给他们分配他们力所能及的任务, 可以使学生们各尽所能, 收获快乐和自信。朗诵比赛前夕, 我把挑选比赛选手、进行朗诵指导的任务交给了成绩不好但喜欢朗诵的小旭同学, 令人欣慰的是, 他非常认真的进行筛选、讨论和指导, 最终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

感悟生活 感悟生命 篇7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又是人类文化的本体,同时也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课程标准科学地凸显了语文的特性。语言是生命之声,语言活动是生命的活动,语文课当然是极富生命力的课程。让语文课张扬生命的活力,充满生命活动的浓浓氛围,让学生感悟生活、感悟生命、感悟生命中如泉水汩汩流淌的生命血脉,是语文课程成功的关键。

新的课程观更加强调、凸显作为语文课程文本的开放性、生成性与多元文化特征,本文将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具体探讨。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与学生话语权的获得

传统教育中教师被赋予“知识上位者”的角色,成为“道”的载体,教师居高临下的“谆谆教诲”成为教学事件中“表演”的核心,学生甘愿成为接受表演的受众。而新课标的理念让教师的权威遭遇解构,教学不再局限于知识单向传递的狭隘过程,而追求师生双方在对话、合作、探索中寻求共同理解,拓展学生主体性空间,在客观上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控制理念和手段,打破教室的“寂静”与“归一”,而倡导来自于学生方面的积极干扰和质疑。

教师角色的职能发生质的改变,由课程实施者变成课程创造者;由课堂管理者变为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由知识供给者变为资源提供者和意义构建的辅助者、去掉教学中王者尊严、权威意识,以更多的对话协商、支持与合作,代替以往的灌输、控制和专断。教师自己成为与学生相连接的一部分,忘掉自我,而关注对话本身。教师角色转变为基于主体间的、人格化的、具有很强反思能力的新型权威。

学生真正拥有和掌握了话语权,他们会主动沿着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学设计、教学提问,作出多角度、多层次、充满个性色彩的解读,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作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的体验,充分展示自己的感悟,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同时学生们也期待教师成为交流中的一员,加入他们真诚、自由的对话与沟通。师生关系的重新调整影响着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权威的再生与重塑。

二、文本解读中的生命交流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的开放性、生成性。教学内容不应局限于书本,应该向生活经验开放,向自然开放,向人类命运、人类道德、人的价值、人的生命意识开放。教学内容的来源也不应再局限于大纲、教材,而应向教师的人生经验和学生的成长经历开放,向科学前沿开放。

从教学过程看,将学生看成开放性的存在。根据建构主义观点,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已有童年的梦,少年的情,有众多日常经验和知识的积淀,在他面临新问题时,帮助他对问题进行解释,进而推出合乎逻辑的假设。学生学习的过程,即是主动构建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学生对文本意义的解读有强烈的主观性、个性化色彩。从这个角度出发,任何教学都不能片面地、孤立地、预定地看待学生的存在,否则就会束缚学生的发展。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引导学生反思来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美国后现代课程论者多尔认为:世界知识不是固定的在那里等待发现的,只有通过反思行为才得以不断地扩展和生存。苏格拉底主张教育不是知者随之带动无知者,而是共同寻求真理。

语文课程中的文本有着鲜活的生命色彩,有着作家生命意识的自我投射。文本的解读,正是读者和作家两种生命的心灵对话,生命韵律的碰撞、交流、契合、共振。读者和作者穿过生命的隧道、时空的桥梁,得到整合与交融,作家的个体生命意识和读者的生命意识交叉、融合而产生火花。每个学生带着鲜明生动的个性色彩、品格差异,感同身受、设身处地地去理解作家,读懂作家,达到心灵与精神的沟通,巧妙地穿过岁月的积尘,活泼地跳动着生命的旋律。

学生将文本的解读作为一种愉快的旅行、体验,去触摸生活,去进行一种角色体验、生存体验、情感体验,去激活他内在的情趣感悟,唤起生命冲动,渲泄深埋于心中的游戏心理、纷繁复杂的种种情感以及难以实现的种种幻想与夙愿。文体的阅读过程是作家、教师、学生在审美领域的生命交流。

三、对话的平等化的完美体现

新课程提倡师生间平等的对话关系、“注重情感体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主张发展学生个性、丰富精神世界。

现代对话理论要求建立的对话,第一是没有固定模式的对话,教学参考对文体的解读不存在权威性,文章在解读前,其意义处于未决状态,是潜在的、不确定的,师生都可以向文本质疑,在精神理念上与作者对话。第二是平等互动的对话,师生互相尊重对方的读者权利和地位,允许有意见分歧、看法的差异。学生的读者权利在阅读教学中主要体现在学生成为课文空白处的补充者、课文矛盾处的质疑者、课文错误处的发现者、课文余兴处的回味者……第三是能够让学生充分自由发挥的对话。教师的作用体现在如何激发学生的激情,引发师生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的氛围,让学生敢讲、愿讲,溅起对话的波澜,产生碰撞的火花,让课堂成为心灵交流和思维碰撞的动态过程。教师不仅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同时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对文本的见解不具有绝对的权威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在对话中,在双方心灵互动时,真正实现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灵魂唤起灵魂,用智慧培育智慧。文本中蕴含的丰富的人文内涵,作者所体验的生命情感,无论欢乐、无论悲伤、无论振奋、无论消沉,都包含着对生命的深切感悟。平等的对话可以让学生真正领悟作者通过作品表达的悲伤与欢乐,可以和作者在零距离对话中互相倾诉、倾听心灵的话语,可以宣泄压抑的情感,可以从他人(同学、老师、作者、编者)的领悟中得到更多的相同、相似、相反、相悖的理解与体验。在全方位的交流对话中,寻求共同发展兴的趣点。关注生命、关注自然、关注人类生存的空间,再也不要发生花无数时间学习语文而最讨厌语文,读很多鲁迅作品而又最讨厌鲁迅作品这样令语文界震惊和反思的事件。

学生是一个个有鲜活生命的个体,是一个个有活力、有尊严的个体存在,而语文课程中人文精神的丰富内涵,正滋润养育着千千万万鲜活生命的个体。让语文课程张扬生命勃勃的生机与活力,焕发出生命的光彩,是语文新课程改革赋予每一个教师责无旁贷的神圣使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朱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魏国良.现代语文教育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商继宗.教学方法现代化的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生活中的人生感悟小哲学 篇8

不过鄙人坚信,凡人之于伟人,有一点是相同的。这就是人格,因为凡人伟人都是人。于是,便生出我的凡人“哲学”来。

听说,舞场上有一条规矩:先生要先请小姐、女士。不过,据我观察,事实并非完全如此,若偶尔有伟人先生们在场,肯定是年轻漂亮的小姐抑或是风韵妩媚的女士主动奉上。尽管舞姿不那么协调,甚而有些别扭,但双方却感觉到是那样的惬意,那样的情意绵绵,仿佛玄宗皇上遇见了杨贵妃。我想,既然是规矩,而在规矩面前又不那么人人平等,显然,这规矩不那么规矩,可以改一改。若按我的凡人“哲学”,那就是不分男女,一律以年龄划线,年轻的先请年长的,再由被请者回请,如此礼尚往来,把舞会推向前进。在舞场,我努力实践这一“哲学观”,以致有妙龄美女对我悻悻然:“有啥了不起,长相比葛优还葛优!”不过,我信仰不改,甘受冷落。由是,妻子倒如释重负,少了一份担忧。一些受过我这一“哲学观点”熏陶的舞友们,还给我的舞规送了一个“杨氏规矩”的专用称谓,并自觉遵守起来。

有文友逢擢拔之大喜事,特邀我等诸君晚间相聚露餐。把酒临风,开怀畅饮,海阔天空,其喜洋洋者也。临到文友付账,我说:“且慢,今个由我买单。”文友愤愤然,曰:“凭什么我请客要由你买单,莫非嫌我穷不成?”“非也。”我问,“你承不承认我们朋友一场?若承认,请执行我的规矩:凡我之朋友有大喜之事,均由我请朋友客一次。否则,视同未把我当朋友看待论处。”朋友无可奈何,只好甩出一句“拿你的‘哲学’没办法”由我付账。后来便有了“杨氏规矩”之说法。

人生感悟小哲学

中国乃礼仪之邦,人们把“人情”二字看得很重,仿佛今天我生日你给了我一根麻花,明天你生日我就得送你一个烧饼,否则叫不近“人情”,

其实,这种用财物和金钱做砝码的“人情”算什么“情”呢?所以,我决计终身不因为我有什么事请客。尽管耳边常传来“你生日一定得请我的客啊”的热心话,我仍无半点心动。我想,真正有情是无须请的。这大概也算我的“哲学”吧。有人口头说得花妙,总以“不知道”为由头,仿佛一旦知道,可能要送你一座金山。如按我的凡人“哲学”,这“不知道”和“知道”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真正有心,“不知道”可以变为“知道;如果是假心,“知道”也可以装着“不知道”,到头来还可以说他一百个“不知道”。再者,真正的情意不是某一天就可以表达的,平时的一个电话、一封书信、一次对于成功的鼓励、一声不顺心时的安慰,甚至邂逅时的一个眼神,不都可以表达“人情”么?

生活中的感悟作文:十年绘画路 篇9

小友妈妈从小时候就很喜欢绘画,只是那时候家里穷得连一支画笔都买不起,她决定让小友帮自己实现这个愿望,她告诉小友:“友啊!好好给妈学,妈不怕花钱,钱不算啥!妈要看你将来举办画展呢!”

小友一直就不喜欢绘画,幼儿园每一次上美术课他都要借口躲出去,但妈妈一定要他学,又能怎么样呢?鬼才知道他一点天赋都没有,他喜欢的是弹钢琴,喜欢钢琴中跳跃的音符。

从此,小友妈找最好的绘画老师教小友学绘画,她就在外面拼命的打工赚钱。这天,林老师来找小友妈了。

“小友妈,有件事希望你慎重考虑一下。”林老师,扶了扶厚厚的眼镜。

“什么事,是不是小友不听话这孩子。我天天这么辛苦为了谁啊!你看他回来我不好好抽他一顿,太不像话了……”小友妈一脸怒气。

“不是啊,小友很认真,只是小友真的没有绘画的天赋,我想你应该也是知道的”老师还想说一些什么却被小友的妈妈打断了。

“行了,别说了”

林老师无奈摇摇头走了。

小友妈又陆续为小友换了几个老师,虽然很多人劝她放弃让小友学绘画,但她始终坚持着。

小友妈仍拼命赚钱。转眼十年过去了,一天,小友妈感觉身体不舒服,好长一段时间了,怕耽误工作,一直没去医院检查。那天,检查后医生告诉她要有心理准备,是癌症晚期,她一听傻了眼。

直到她生命最后一刻,她仍没有看到小友举办的画展,她死不瞑目。小友画了十年画画,但因资质太差,终是碌碌无为。母亲去世后,他放弃了继续学绘画,过早步入了社会……

后记:

写作从生活开始,生活从细处感悟 篇10

关键词感悟;文章;教学

通过两年的训练,当我改变了作文教学方法,放飞了学生心灵世界后,学生们不仅喜欢上了小作文也不再惧怕大作文了。下面结合自己这两年来在作文上的实践,谈谈这方面的一些感悟。

一、让写作教学回归教材,做到阅读教学与写作相结合

读写结合是课标初中语文教材重要的编写思想之一。新教材的编写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阅读与写作相结合。它不仅表现在“综合性学习”这种全新的教学体系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课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教材,充分发现教材中的精美读写材料,潜心地、耐心地研读欣赏教材,以用于读写结合式的课堂教学。叶圣陶先生指出:“课文是个例子,凭着它要教会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的本领。”同时指出:“写作系技能,宜于实践中练习,自悟其理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知识教学力求精要有用。”让学生对教材进行借鉴模仿来体现教材的引领作用,从而在体验生活的基础上,把作文写具体写充实。下面就介绍几种容易理解和可操作的方法。

1.由面到点的技法,写出层次分明的段落

这里说的“面”是事物的整体;“点”是事物的局部。由面到点就是由事物的整体特点写到事物的局部特点。

例: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汩汩地起着水泡。(莫怀戚《散步》)

我引领学生读中分析这段话,这一小段有三个分句。第一个分句写面,写初春田野整体特点;第二分句写点,写田野的局部——田野上树的特点;第三个分句也是写点,写田野局部——田野里冬水的特点。这样,作者围绕“初春”这个中心词,由面及点,生动写出田野上的景象,层次分明,内容充实具体。

2.准确运用表示事物名称的名词

用好名词的关键就是在作文的关键部分,避免使用概括性的、泛指的“大名词”,尽量用表示具体事物名称的“小名词”。

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莫怀戚《散步》)

花是“菜花”,树是“桑树”,塘是“鱼塘”,所用名词都是具体事物本身的名称,给人亲切、温馨、现场感强、生活气息浓,也有个性。直接写出具体事物的名称,能显示你的生活积累和人生知识,增加文章的底蕴。生活积累和文化积累一样,都是语文素养的一部分。

二、让写作从生活开始,激发学生真情实感

综合性学习是新课改语文课程中一项崭新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师生互动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师生角色也发生了新的定位。教师是一个积极地旁观者,是一个热情的支持者、引导者,是一个朋友般的监督者。语文综合性学习面向生活,不局限于课堂,不拘泥于教材,就是尽可能让学生发扬合作精神,自主开展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书店,走进学习活动,这样我们的语文才真正与生活联系起来。我在教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寻觅春天的踪迹》时,我以此为契机,从每年三月12日开始,就带领学生们做植物日志,到四月28日结束,这样一做就持续三年。学生们由于有了生活的体验,对生活产生了热爱,对生活的感悟也多起来。看看他们的小练笔:今年的春天来的很迟,3月16日那天,一场厚15cm的大雪,使气温降至-12— -18℃,新闻频道持续播报着日本大地震的消息,心情如阴霾的天空,而就在3月27日那天,不经意间发现教室窗下的三叶草小片小片的绿了,叶尖上还顶着晶莹的冰棱,惊喜、赞叹、怜惜之情油然而生。放眼望去,远处的樟子松已经返青了,馒头柳如一抹绿色的烟雾,飘逸在空中,小草东一片西一簇随意的铺着,突然有一种诵诗的冲动:“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听,房檐滴答滴答的水声,那不就是春姑娘的脚步声吗?“啊!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4月4日那天,气温4— -5℃,雨转中雪,这雨是2011年的第一场春雨吗?不像,此时,南方大片大片的油菜花、桃花、樱花都次第的开放,而我们这还是一片冰天雪地,漫长的对春的渴望终于让我等到了紫丁香的盛开,4月26日,教学楼前的丁香开的那样精神和灿烂,虽只是短暂的一周时间,但似乎要把那些被耽误的春光浓缩在有限的时间开放,花的瓣和蕊一点也不软绵绵的,有一种久藏的浓香和璀璨。她让我想到花季亦如人生,久开难以保持辉煌,迟开必不平淡。从这些小练笔中看出,学生有东西可写了,是源自于对生活的观察、体验与感悟。

叶老一语也道出了生活与作文的真谛:“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歇。”因此,我们要引领学生熟悉生活,认识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走生活作文之路。

写到这,我由衷地欣慰,并情不自禁地想到巴金老人关于写作的一句话:“文学的最高技巧,就是不讲技巧。”语文教师的责任,正在于引导学生用忠于生活的“最高技巧”,然后“不讲技巧”地再现生活——我们需要的就是这样的境界。

感悟生活 篇11

生活是一支歌,清脆、委婉而又动听。

生活是一杯酒,辛辣、芳香而又有深度。

生活是一场戏,曲折、生动而又有内涵。

读生活的诗,是一种情趣,或低吟,或朗诵;唱生活的歌,是一种享受,或深情,或狂放;品生活的酒,是一种陶醉,或浅酌,或深饮。烈的似火,柔的如水。生活对戏剧,是一种体验,生、旦、净、末、丑,行行都是角儿。

生活中有艰辛,有快乐,有成功,有失败,在艰辛中,酝酿着果实成熟的芬芳;在快乐中流溢着最感人的情愫。成功的背后,洒满奋斗的汗水;失败的背后是无悔的执著。

乐观,如地平线上那徐徐升起的朝阳,用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你的生活就会盎然多姿。

悲观,是一条束缚人身体的冰冷的绳索,系着它去远航,总不免被海浪打得落花流水。

坚强地面对生活,乐观地在生活中不懈追求,脚踏实地,头顶朝阳,昂首阔步,将会走出一段精彩的人生之路。

坎坷,挫折,那是生活中一段曲折回环的插曲,别埋怨人生的平凡,道路的漫长,当你被重担压得喘不过气来,静静地走进森林,亲近自然,把胸中那根紧绷的弦放下来,对着群山放声歌唱,用自然的和谐之美调和你心中的郁闷,你会发现,生活原来是如此美好。

生活如画卷,赤、橙、黄、绿、青、蓝、紫,由你来调配。

生活中的管理感悟 篇12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高度发展的信息化时代,社会的各个行业都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人才,这是我们全社会的共识。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而美术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又具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艺术来源于生活,还原于生活,与生活存在着息息相关、丝丝相连的密切联系。而美术,更具有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实用功能。如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等等,它们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融,除审美功能外,还具有更加突出的实用性功能。因此说,我们的美术教学,也应该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我们的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活的美,美的生活……美是人们所憧憬,所追求的。美在哪里?人们曾苦苦寻求它的答案。伟大的艺术家罗丹说过:“美是随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确是这样,生活中美无处不在。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例如:用音乐去表现高山流水,用绘画中去表现梅兰竹菊,用书法去表现阴晴圆缺。在生活中到处都是艺术,我们在生活中感悟到美好,感悟到艺术无处不在,美无处不在。

二、课题提出的意义:

美,是人世间富有魅力的字眼,美术教育正是灌输、培养这种美的重要途径;人的一生也是美的历程,同样,美术教育也应当担起塑造人美的责任。现如今的美术教育教学内容过于单

一、审美视野狭窄、远离儿童的生活经验。偏向于写生编成的“图画本”,主要从写生的角度、以成人的审美目光去考虑内容的编排,虽然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要途径,但教师一味地照本宣科,没有实际的感受与经验,学生看不到美,就会束缚思维。我们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空间,赋予他们美的事物,让生活走进美术教育,活跃其思维,引发其创造力。目前我们的美术课堂教学主要是以单一的临摹为主,还有一些符号式的练习,临摹别人的作品,学生最多体会的是别人的生活,对此不会有所感动,与生活不能形成联系,绘画学习就好象进入了天边天际的沙漠,既枯燥又乏味。如果我们在了解生活﹑熟悉生活理解生活的基础上去再去学习技法,再去创造和表现事物就会将自己的感受体会,表现在作品中,使其更具有人性化。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对已有知识技能和各科知识的协调运用,使学生在生活中展示自己的创造才能呢?我们来尝试以下课题——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美,让美术教学与生活实际紧紧相连,一方面,教学手段更切实可行,教学用品、资料尽量是学生能自己在生活周围去寻找,然后带到课堂来,互相交流,这样的感受更真实,学习兴趣更浓厚;另一方面,美术作品的实用性更强,能真正发挥美化生活的作用:美化教室、美化校园、美化家庭,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美术给生活带来的变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通过感悟寻找的过程,去发现美.创造美,并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二.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

艺术的内容不是美而是现实(自然和生活)中一切能使人——不是作为科学家,而是作为一个人——发生兴趣的事物。——《车尔尼雪夫斯基选集》

1、新大纲,新课程所指明的改革方向

《美术课程标准》中提出,创作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创作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要把创作活动变成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使学生在富有个性的创作活动中发展创作能力,强化体验,感悟生活情感。

2.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都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其反对传统教学机械地对知识做预先限定,让学生被动地接受;主张要提供建构理解所需要的基础,同时又要给学生留下广阔的建构空间,让他们针对具体情境采取适当的策略。

3、教育现代化理论

从教育的现代化的要求来看,美术教学必须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个性化水平的发展,注重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 课题研究的目标

(1)、让学生学会从身边的点点滴滴中积累美术素材,开展形式多样的美术课堂教学,以学生生活为中心,围绕生活展开情境。

(2)、实现开放式课堂,回归生活,促使了美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3)、培养学生的艺术形态美和空间感、色彩感等各种感知能力,使之具有创造性。

(4)、改革传统教学中以技能传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构建学生生活实践和体验的空间。

2、课题研究的内容

(1)从生活中感悟美.寻找素材

(2)从生活中寻找材料.创作作品!

(3)美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4)让美术回归生活

(5)在评价中体验美。

(6)将成人的“美”渗透到教学中。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这个课题中,我们将对学生的审美认识、审美实践、审美情感、审美个性方面进行研究。儿童其绘画最突出的特点是画中体现的艺术表现性。他们所画的形象、空间、色彩都以自己的感受进行创造性表现。我们要强调学生的感知与直觉,鼓励儿童创造属于自己的语言符号和自己的色彩表现方式,不受任何束缚。使儿童有极大的空间去自由自在地画。在提升儿童审美情趣和审美创造方面,主要教儿童如何在生活中收集造型元素,如何运用审美造型规律。教师应该经常置于学生中间,利用自己和学生的空间接近度,促使学生的态度和行为表现更为积极主动,与他们一起动手实践,以他们中的一员的身份参与活动之中,增加和谐温暖的气氛,而不是强迫学生学习,必须努力创造学生想要的学习环境。我们还应尽可能地创造各种条件,让儿童进行独特而奇异的猜想,区分不同的事物并发现相互联系。我们的研究课题——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美,让美术教学与生活实际紧紧相连,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内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从生活中感悟美.寻找素材。

杜威说:“教育即生活”。陶行知更强调:“生活即教育。”因而可这样认为,充实生活素材就是充实教育素材,丰富课程资源。我们应走进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选择活动的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怎样发现生活中的美。教师本身应该熟悉生活,恰当选择最利于开展课题研究的典型教材,进行优化组合,对现有教材内容作适当调整,要为突出主体性,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启发学生进行创作,我们可以叫他们从生活中去寻找美.感悟美.为创作寻找素材。如引导他们发现自然美,花是自然界中色彩最丰富的生物:红玫瑰、黄菊花、蓝杜鹃、白水仙、紫罗兰、黑牡丹。此外,树木、动物等等。带孩子去自然界,给他们讲解各种颜色及构成的画面,让他们发现和感悟到生活是如此的美。给予孩子一定的引导,他们就能从中吸取美的养料。儿童的生活、活动空间是有限的,凭空想象、闭门造车是创作不出优秀作品的,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直接观察对象,认识对象,给孩子更多的活动和想象空间,让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表现自己的个性。让他们将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用彩笔把自己的感受画出来。如我们家乡的“花桥”,它的构造、造型都很有特点。我引导孩子们用眼睛仔细观察桥的造型美.图案美,再学习用线描这种形式把他们所看到的画下来。孩子们在经过观察思考后,就拿起画笔画了下来,虽然,他们的画都还很幼稚,但这都是他们对生活最真实的印象。在这种作画过程中,培养了他们观察的能力,感悟到了生活的美。

2.从生活中寻找材料.创作作品。

“艺术源于生活”,如果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那将使艺术失去原本应有的魅力,将成为“无源之水”。我们倡导“走进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选择活动的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手工制作中,我们会有意识的为方便生活,美化生活而动手动脑,在制作材料上也尽可能的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废弃物品,让学生从平凡中发现,且创造美。生活中的任何事物都是表现艺术的材料。各种各样的纸是手工制作中应手的最广泛的材料,但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不起眼的小东西,甚至是垃圾它也可能是表现某些事物的最佳制作材料,如蛋壳﹑贝壳、蟹壳都是很好的装饰材料,在我们的生活中你只要稍加留意就能发现数不胜数的艺术材料,顺手捏来就可以进行艺术制作。生活是艺术表现的源泉,在儿童的眼里,生活中有着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素材。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中的各类废弃物越来越多,除了一部分可以回收再利用外,我们还可以利用这些废弃物设计成可以欣赏的作品,如将牛奶盒作为材料设计成“储蓄罐”可以帮助孩子们了解原本生活废弃的东西,经过我们的“小巧手”可以变化成一种有用的小物品,潜移默化中渗透了“环境保护”的教育,从而也使许多学生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从生活中寻找材料,是我们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常事,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准备一只“百宝箱”,专门收集各类材料,可以是一些废旧材料,比如各类塑料瓶、化妆品瓶(盒)、糖纸、旧笔杆等等,也可以是一些自己喜欢的小材料,这只“百宝箱”就是学生进行手工创作的源泉。这些材料是学生抬眼可望、伸手可摸的,利用它们在头脑中进行构思将他们进行艺术创作,然后老师只需稍加点拨、提示,学生就能创作出有个性、充满童心和灵性的美术作品。.美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 在教育改革的今天,生活中现了各式各样的学科五彩缤纷的教科书,各学科的整合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美术学科应从以下几方面与其它学科进行整合:第一:充分利用其它学科的教科书及生活中的各种书籍,将它们当作美术创作的图片资料库。第二:在教学方法上的整合,各学科在教学方法上取得一致性,便于学生知识与发展技能。第三:学科协作。各学科之间相互联系协作,共同完成相同内容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受到的教育与学到的知识更加综合、更加深化,从而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更符合时代的要求。学科整合给学生提供一个知识综合探索、综合运用的过程,使其各种知识间发生相互作用,为其创造力的产生与发挥提供一片沃土,只有如此,我们的工作才能锦上添花,才能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人才。

4.让美术回归生活

学以致用,学习是为生活而学习,创造是为生活而创造,美术作品的创作本 是为生活而创作。用各种方式努力使作品回归生活,让学生在充分感受自己的 创作为生活带来的变化及其美的,同时增强他们的自信。如用学过的知识进行 美术创作,将作品用来布置生活.美化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美术的实用价值,感 受到美来源生活又要回归生活。

5.在评价中体验美。

每个孩子天生都好动、好奇,对整个世界都充满浓厚的兴趣,什么都要摸一摸、碰一碰,正所谓兴趣意味着自我活动。评价的科学合理,可以促进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评价应使不同先天素质、不同智力水平和个性特点的学生通过美术活动都得到发展,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和自豪,使学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觉性;教师千万不要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学生的美术作品,不能用“干净整齐”“像不像”来作为衡量的标准,否则学生会失去学习美术的兴趣,失去创造中的自由意识。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取消只用一个标准、一个答案,只求共性、忽视个性的评价方法。以避免学生只追求作业表面效果,无创新意识和见解的平庸之作,克服应试教育中为求高分应付甚至抄袭他人的恶习。

6.将成人的“美”渗透到教学中。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直都扮演着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是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在课堂上充当主角,教师成为美术课堂活动的“参与者”,要和学生一道打破课堂的宁静,经常走下讲台,走出教室,利用学生生活中的美术教学资源和自己的知识美,语言美,体态美,让学生感受和体验教师本身的美。在生活中,家长要为孩子营造氛围,用生活的美和自身行为的美来感染孩子,起到以身作则的作用。

六、本课题研究的特色

1、本课题立足于新教材、新理念,教师可以在实验中大胆尝试与创新,为教师创造性地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本课题以生活化教学研究为突破口,符合当前美术教育乃至整个大的基础教育的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七、课题研究时间及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本课题采用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研究周期暂定为一年,确定本校三----五年级为实验对象。

(一)、准备阶段(2005年10月)

1、制订研究方案

2、选择教材制订研究计划

3、学习有关理论探索教学形式

(二)、教学内容研究实验阶段(2005年12月)

1、进行实验前测

2、建立实验档案

3、开设观摩课

4、实验阶段性测试

5、研讨教育新途径

(三)、实验总结阶段(2006年12月)

1、撰写实验报告和论文

2、专栏展出学生作品

3、实验教学成果汇报

八、课题研究的具体措施:

1、按照课题研究方案进行教学,使课题理念实实在在地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

2、要着力加强与社会、家庭的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要加强培养教师组织教学的业务能力。

4、要及时总结得失,不断推广经验。

九、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我们生活的县城是一个斑斓的世界,学生可以从身边收集素材。

2、根据现有的美术教材,也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来源于生活,我们可以适当改变教材,让它回归生活。

十、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举行学校成果展示。

2、能在各类美术比赛中取得较好的名次。

上一篇:安全培训效果进行评估下一篇:你让我成长7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