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下数学确定位置

2024-08-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五下数学确定位置(精选8篇)

五下数学确定位置 篇1

教学内容: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P19第5-8题 教学要求: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提高用数对确定位置的能力。

2、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过程:

一、启动课堂 1.导入新课:

先猜猜今天的每课一星是谁呢?(电脑出示有一位学生动画和课题的画面)前面我们学习了在平面上用数对确定点的位置,今天我们上一节确定位置练习课。2.复习:

⑴先请大家回忆一下什么叫列?什么叫行?列和行是怎样排列的? 板书:列,从左往右排 行,从前往后排 先列后行 ⑵多媒体出示题目:

生口述,师出现答案。看来,在平面上一个数对和一个位置是一一对应的,那么有没有一个点表示一个数的呢?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简短而有趣,目的是为了启动课堂,提升课堂趣味性,放松调节学生学习神经。复习前课内容是为了抓住教学重点,让学生能熟练掌握“用数对找点,或用点找数对”的方法。】 二、三维概说

1.出示数轴图,让学生说出四个点表示什么数?一个点只需几个数?

小结:我们把这叫做一维空间或线形空间(板书:一维)。在一维空间里一个数表示一个点。

2.出示二维图,让学生说出表示一个点需几个数?

小结:我们把这叫做二维空间或平面(板书:二维)。在二维空间里两个数或数对表示一个点。

3.出示三维图,让学生说出这个点需几个数?

小结:我们把这叫做三维空间或立体空间(板书:三维)。在三维空间里三个数表示一个点。这个知识要到高中或大学才会学习。4.出示组合图。

小结:确定位置这段知识内容不多,难度不大。要求同学们在更大的视角里理解用数对确定位置。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旨在让学生明白知识的来龙去脉,理解本知识在知识链中的位置,完成认知结构的重组。】

三、应用延伸

那么在平面上确定位置有哪些应用呢?或者说你在哪里见过在平面上确定位置的呢?(让学生分别说说)

1.出示应用一:国际象棋盘。

国际象棋的棋盘就是平面的。请你找一找与我们数学上规定的区别。师介绍它记录棋谱的方法。

2.出示应用二:围棋盘。

围棋的棋盘也是平面的。请你找一找与我们数学上规定的区别。师介绍它记录棋谱的方法。补充小常识:在围棋盘上最多可放多少枚棋子?361个,它是19的平方啊,教给记忆方法:有个服装品牌叫361。

3.出示应用三:中国象棋盘。

中国象棋的棋盘也平面的。请你找一找与我们数学上规定的区别。师介绍它记录棋谱的方法。

0

4.出示应用四:地球全图。

详细介绍经纬线定位法。

这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怎样在地球表面确定位置呢?科学家们将它平均分成东西两个半球,在东半球用南北间的垂直连线即经线分为180度,在西半球用南北间的垂直连线即经线也分为180度;人们又把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再用一圈一圈的纬线将地球分开,赤道为0度,北极为90度,北半球即为北纬,南半球即为南纬。同时板书:经线纬线。

我们中国在东半球,也在北半球。一首诗代表中国的位置与大小:亚洲东部看,太平洋西岸,北半球中纬,九百六十万。

○不可逾越的“三八”线

说起经纬线,我想起了我上学时男女同学间的“三八线”,谁知道是什么意思?介绍五十年代朝鲜战争的历史,最后划“三八”线而治,现在有人用这种民族隔阂来比喻男女同学间的隔阂。这是世界上唯一用纬线命名的分界线。出示图片——

○22度观察

不知道大家喜不喜欢看一个电视栏目——深圳卫视有个“22度观察”,为什么叫“22度观察”呢?因为深圳市在北纬22度线上。出示图片——

【设计意图:在练习课中插入介绍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知识,拉近知识与生活的距离,学生和听课老师听得津津有味,课堂上不时传来愉快的笑声。】

四、巩固提升

1.P19.5T 让学生口答。

2.出示题:平移,你用什么方法?课件演示一遍。

出示题:旋转,你用什么方法?课件演示一遍

出示题:20页7题,学生做,核对。

3.20页第六题。先让学生理解题意:在线的交叉点上不是在格里,要美观。

在书上做。

学生口述,师标在课件上。再让生说生摆。

【设计意图:练习由浅入深,有详有略,在难点地方如平移和旋转等用多媒体动画演示,而在放置花盆的题中设计了可灵活互动的绿色植物和花盆,通过生说师摆以及生说生摆的有趣练习巩固确定位置的知识。】

五、课堂总结

略。

自我评点:

这是一节校内“师徒结对系列‘领航课’”。通过本课的教学,突出体现了以

下几个特点:

一、巩固提升

在课始,教师先复习了本单元重点内容:行、列的概念以及相关规定,然后通过一个复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用数对找点,或用点找数对”的方法。

巩固提升环节中,图形的平移与旋转是教学中的难点。教师通过让学生说以及课件演示,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这一知识点。教学“在操场上摆10盆鲜花和3盆绿色植物”这一较为开放题时,教师的设计更是独具匠心:先让学生理解题意,自由设计。然后不是展示学生的作业,而是让学生将自己的设计口述出来,先由教师按口述在电脑上摆放,再由学生按别的学生的口述到电脑上摆放。这样,在来来往往多层互动中学生熟练地掌握了“用数对确定位置”这一内容,达到了巩固提升的目的。

二、拓展延伸

本节课没有仅仅停留在教学“平面内用数对确定位置”这一知识点上,而是将这一知识点巧妙地用“三维概说”的形式告诉学生:以前学过的在数轴上确定位置只需一个数,现在学习的在平面上确定位置需一个数对即两个数,将来还要学习在立体空间里确定位置。由此,知识点便如珍珠般串了起来,学生掌握的知识深刻而又有落脚点。

教材中对“用数对确定位置”这一内容的实际应用作了适当的安排,如经纬线知识和国际象棋棋盘。而在本节课中,我还拓展延伸了学生熟悉的中国象棋和围棋盘的知识,特别是在介绍了经纬线定位法后,我又进一步介绍了用纬线命名分界线(三八线)和用纬线命名电视栏目(深圳卫视22度观察),使学生知识的拓展与兴趣的提升同步进行。

三、趣味课堂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设宽松课堂氛围是这节课的又一特点。在每节课的开始,我都会用本班学生的头像做的小动画开场,每节课学生都期待神秘而搞笑的画面出现,在愉快的笑声中一节课便开始了。

有应用延伸环节,教师出示围棋盘后补充小知识:在围棋盘上最多可放多少枚棋子?告诉你,361个,它是19的平方啊。怎么记忆呢?有个服装品牌叫361度,那就是19的平方;介绍完经纬线的知识后,我又用一首小诗介绍了我们中

国的位置与大小:亚洲东部看,太平洋西岸,北半球中纬,九百六十万;介绍“三八线”和“22度观察”时,我更是看到了学生聚精会神和渴求知识的目光。

当一位学生叙述自己花盆和植物摆放,发现自己漏了一个花盆时,笑眯眯的说“sorry”时,教师幽默地还一句:“还有一盆让你拿回家了吧?”。笑声中折射出的是课堂气氛的宽松和学生思维的活跃。

五下数学确定位置 篇2

策略一:课前参与, 充分激活已有活动经验, 为探究新知打开通道

课前, 我们可以根据教材特点, 向学生提出指向性明确的信息收集与整理任务, 促使学生参与到自我探究式的学习过程中, 为课堂探究新知、形成新的数学活动经验做好准备。

高年级学生有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基础。课前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搜集信息等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将相关的生活经验、数学活动经验进行筛选、比较和整合, 并在这一思维过程中形成新的数学活动经验。这些经验或许是模糊不清的, 或许是稚嫩片面的, 但它们必定会成为探究新知的经验基础, 是有效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必经阶段。

学习本节课之前, 学生已经在一年级积累了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经验;在二年级积累了用“第几排第几个”的形式描述物体所在位置和用东、西、南、北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以及用东北、东南、西北、西南与其他四个方向描述行走路线的经验;在五年级积累了用“数对”确定物体在平面上位置的经验。课前让学生经历搜集确定位置相关信息的过程, 并在整合既有经验的思维过程进行体会和感悟, 能够形成表象:描述物体在平面图上的位置, 既可以用方向确定, 也可以用数对表示, 但无论何种方法都需要有参照标准, 不能只考虑一个因素。如:用方向确定位置时需要有参照物, 用数对表示时必须是纵向、横向同时考虑。通过对未知信息的搜集和了解, 在扩大学生视野的同时, 也能够形成表象:确定位置方法是多样的, 不同确定位置的要求需要选择不同标准。如:锁定物体位置时既能用GPS定位, 也可以用经纬二维定位法等。学生在搜集信息的过程中积累了实践活动经验, 学生在形成表象的过程积累了思维活动经验。这些经验对学生进行“确定位置”的进一步探究会产生很大影响。

“课前参与”作为一种针对高年级学生的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教学策略, 必须要有明确的活动目的和经验筛检整合的过程。只有这样, “课前参与”才能为新知的探究积累相关经验, 为学习新知奠定基础。为了保证课前活动的效果, 需要注意:

所谓基本数学经验, 当是指在数学目标的指引下, 通过对具体事物进行实际操作、考察和思考, 从感性向理性飞跃时所形成的认识。

只有这样, “课前参与”才能为新知的探究积累相关经验, 为学习新知奠定基础。

1.指向明确, 针对性强。课前参与的活动形式多样:操作实验、搜集信息、调查访问, 等等。不管哪种活动形式, 都要有明确的目标。以课前搜集信息为例, 我们首先要让学生明白需要搜集哪些方面的信息;搜集的信息有什么用途;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搜集。如搜集信息时, 我们在课前必须让学生明确要搜集的是确定位置的方法的信息;搜集的途径, 可以采用回顾旧有知识、查阅资料、向他人咨询等方式。如果考虑搜集的信息量太过庞杂, 要把学生分好小组, 给每个小组分配好搜集的任务。对于高年级学生而言, 明确的搜集目标能帮助学生把握信息的重点。

2.筛检整合, 初步感悟。这里既有对所参与活动结果 (信息) 的整合, 也有对已有活动经验的筛检整合。当然, 更多的是两项整合的融合。对于搜集到的资料必须进行筛检整合, 让学生从中体验和感悟, 促进学生在丰富知识的同时重组和提升已有经验。搜集信息时, 学生搜集的信息可能是旧有知识, 可能是来自于查阅资料, 这些信息是以原始的、零散的、无序的状态存在, 因此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筛检和整合。在交流和比较中, 让学生谈谈通过搜集信息对确定位置的感想, 并让学生说说自己选择和摒弃信息的理由。

六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已发展到较高水平, 在整合信息的过程中, 他们能够加深原有的相关体验, 并在提升经验中明确:无论采取何种方式, 要确切地描述平面图上物体的位置, 需要多个条件来固定某个点的位置。这种体验对学生的后续学习有着重要意义。

策略二:课上体悟, 在充分经历新知探究过程中, 形成新经验

体, 就是体会、体验;悟, 就是感悟、领悟。学生有课前整理信息的经验基础, 课堂学习时, 他们就会在新知与旧知的冲突中, 利用已有经验自主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观察思考、比较分析、讨论交流、操作实践和归纳概括等思维过程中不断体悟, 将原有经验调整、组合并重建, 逐步完善并积累新的基本数学活动经验。

高年级学生的思维具有从形象向抽象转型的特点, 其体悟的能力已经发展到较高阶段。我们要遵循这一特点设计课堂教学, 让学生以形象为依托, 充分运用已有的经验完成向抽象的飞跃。经历飞跃的过程中, 要突出强调学生的体和悟, 为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奠定基础。

【片断一:借助课前活动经验引出探究的问题。】

师:二十年后的某一天, 我们聚在一起到海上游玩。分为五个组, 一个组驻守在基地上接应, 另外四个组从基地出海去游玩。

(学生快速分为五组, 并确定自己属于哪一组。)

师:海上天气突变, 第一小组需要向基地请求支援。结合课前搜集整理的信息, 想想他们应该怎样汇报自己的位置。 (学生思考后准备全班交流。)

师:救援组的同学在听到求救信息后, 认为可以出发的就可以走了, 其他同学判断他是否是个合格的救援员。

本环节用假设情景和方位图的结合, 给学生创设一个形象与想象参半的思维背景, 为学生获得“确定位置”的基本数学活动经验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种开门见山的呈现方式源于课前信息的整理, 学生是有相关经验作准备的。如此创设情境既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也能快速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 为后继学习过程中的体悟、积累经验作好铺垫。在此基础上, 教师让学生结合“确定位置”的经验, 尝试描述平面图上物体的位置, 并让救援组的学生根据求救信息自主判断能否出发, 同时号召其他学生评判救援组员是否合格。这一系列的活动安排, 旨在让学生亲历实践, 并在实践中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和讨论交流等思维活动, 不断加深体悟, 让学生在新知与旧知的冲突中, 利用已有经验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将原有确定位置的经验加以调整、组合并重建, 形成新的确定位置的活动经验。

【片断二:交流体验, 在新旧知识交织融合中实现经验重组。】

生1:要说清自己的方向, 也就是北偏东。救援组个别同学出列后, 又返回。

师:你咋又飞回来了?小声告诉我。 (学生小声说理由, 其他同学猜测。)

生2:还得知道路程是多远, 否则都不知道飞到哪儿停……

(其他学生赞同, 有部分救援组同学出列, 其中有少部分人又返回。)

师:不是告诉北偏东和实际距离了吗, 咋又回来了?

生3:只知道方向和距离还是不行, 因为在北和东之间所有的区域都属于南偏东。如果以这个距离作半径, 以基地为圆心, 从纵轴到横轴在北和东之间画一条弧线, 可以找到无数个点。飞机要是出发救援, 无法找到确切的点的位置。只能沿着这条弧线飞行, 很费时。 (师生共同鼓掌)

生4:有方向和距离了, 还是不能确定第一组的位置, 究竟要怎么办才能一下子找到他们呢?

生1的发言显然是建立在已有经验上的, 这个经验也是学生探究新知的起点经验, 为所有学生接受。当救援组个别学生出列准备出发又折回后, 这一举动迅速点燃了学生的体悟激情。体悟伴随着思维火花出现, 学生的既有经验遭遇了第一次冲击, 迅速在需要汇报方向的经验基础上寻找还需要些什么。有了现场的操作实践,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很快就会调动另一知识经验——实际距离。第一次冲击, 促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迈出第一步, 在实践的基础上积累了大量的思维经验, 使确定位置的基本活动经验也经历了第一次重组, 即方向和实际距离的结合有可能描述平面图上物体的位置。

确定了方向和实际距离, 少部分救援组的学生出发了。出发的学生中有几个学生再次折回后, 我若有所思地频频点头, 又一次燃起学生积极探究的热情。学生自主研讨分析, 并在比较中得到了生3和生4的精彩回答, 使课堂教学越来越靠近本课探究的根本。特别是生3运用画圆经验提出了自己的困惑, 将已有经验发挥到了极致, 从而引发了生4的问题, 也是全班学生的疑惑。此时学生会对经历过一次重组的确定位置的经验, 再次产生不确定感, 从而产生迫切的探求的欲望。

【片断三:回应课前参与, 在辨析中加深体悟, 促进经验再生。】

师:想想课前已搜集的信息, 对我们是否有所启发?

生5:课前搜集信息, 知道雷达扫描有俯仰角的区别, 而且还有的雷达是360°扫描的。如果把角度移到这个平面图上来, 用北或东为0刻度线, 确定第一组所在的位置与北或东轴的角度, 这样的方向就固定不变了。

师:采用这个方法试试。不过, 既然描述方向是以南北轴为基准的, 在测量夹角时为了统一标准, 依然用南北轴和0刻度线重合。在你的作业纸上找到第一组的确切位置。

经过一系列的深刻思考、集体交流和激烈辩论等活动, 引发了学生二次创新思维——引入角度。学生在运用经验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 继续加深体悟, 逐渐积累实践活动经验和思维活动经验, 使确定位置的活动经验在原有的经验体系上得到更高层次的发展。

【片断四:回顾整理, 固着新经验。】

师:回顾确定位置的过程, 想一想在这样的图上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需要知道哪些信息?在描述时会提醒好朋友注意什么?

生 (齐答) :需要知道方向、角度、实际距离……

回顾与整理是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策略。任何一节课都应该强调让学生“回头看一看, 想一想, 再理一理”, 在深度思考中体会和感悟, 使获得的经验更稳固。

学生在运用经验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 继续加深体悟, 逐渐积累实践活动经验和思维活动经验, 使确定位置的活动经验在原有的经验体系上得到更高层次的发展。

课上体悟是学生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策略。只有遵循学生的思维特点, 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利用已有经验亲历实践活动, 在实践中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 并在进一步的体验、感悟中分析和解决问题。强调对获得经验的回顾整理, 通过归纳、概括和总结的方式, 使新经验融入原有经验体系, 逐步完善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为此, 我们需要注意:

1.尊重经验基础, 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必须结合高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 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 创设能推动学生思维发展的问题情境。只有保证思维活动的高效, 才能保证学生获得的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质量。

2.注重回顾整理, 强调体验感悟。所有的体验和感悟必须要经过回顾, 才能深化和巩固经历探究过程中生成的“经验点”。通过整理这些“经验点”, 促使其形成一个完整的经验体系, 并通过调整和重组的方式向原有经验体系中渗透, 顺利完成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

策略三:课后实践, 促使新经验在多样场域中逐步积累与形成

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应用”, 而经验的应用又可以促进经验的发展和积累。所谓课后实践, 就是将在课堂上体悟出来的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再次应用于实践, 将静态的经验结论变为动态的探索过程, 以此达到在实践活动中应用经验、发展经验、积累经验的目的。

高年级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数学地思考”是思维经验的核心, 把形象思维转化成抽象思维是培养学生数学思考能力、形成思维经验的重要途径。操作就是一座很好的“桥梁”。教师要利用课后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在直观形象的操作基础上通过多样场域下的不断实践达到发展和积累思维经验的目的。

课堂教学结束后, 引导学生确定一个观测点, 小组合作, 通过观察、测量、计算等实践活动, 自己制作一个比较精确的学校平面图, 并进行集体展评和交流活动。这样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操作的机会, 让他们亲历“做”的过程, 启发学生思考并发现感性经验背后的数学问题,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提高数学思考能力, 避免学生的思维停留在感性经验的层面上, 从感性经验中获取理性经验, 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 促进思维经验的积累。为此, 课后实践需要注意:

1.遵循认知规律, 规划实践活动。高年级学生的主体意识逐渐增强, 有一定实践经验。教师要遵循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特点和已有经验, 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切实可行的活动内容, 以学具操作、实地测量、参观调查、小课题试验等主要手段, 在实践中运用和推广既有经验, 并在这一过程中发展和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

2.及时评价反馈, 有效积累经验。客观、正确的评价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和激励性。在实践活动结束后, 必须组织学生采取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等方式, 多鼓励、多表扬实践活动中的闪光点, 客观分析活动中的不足之处, 交流各种心得体会, 总结并升华基本数学活动经验。

给“确定位置”以不同的“位置” 篇3

【关键词】确定位置 同课异构 比较

在平面上确定位置的常用方法有两种:一是方向与距离法,如点B在点A的北偏东30°距离点A40千米处;还有一种就是有序数对法,在小学里,就是以点A为坐标原点,做第一象限,用数对表示点B相对于点A的位置。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确定位置”讲的是后一种情形。下面笔者尝试用两种不同的思路来设计这一内容,进行一次同课异构教学思考,以期在思维碰撞中获得更深层次的教学认识。

【教学尝试】

一、选择不同的情境,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

现实生活中常用的在直线上(一维空间)确定位置有两种情形:一是从前到后(或从后到前)的第几个,二是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的第几个。现实生活中常用的在平面上(二维空间)确定位置需要前后、左右两个要素。这就实现了从一维到二维的跨越,当然,不论几维空间确定位置,都要先确定参照点(原点)。

课伊始,选择怎样的情境导入尤为重要,我们设计了两种不同的思路。

思路一:从一维到二维,经历由模型组合形成方法的过程。

课一开始,教师出示一年级上册中的排队图(见图1),让学生回忆在一维空间情境下的顺序建立方式,回顾左右、前后等概念。然后出示教室里学生的座位图(见图2),让学生思考在二维空间情境下如何确定每一个人的位置——不仅需要左右,还需要前后,然后明确行和列的意义——左右为行、前后为列,讨论确定第一行和第一列,然后把行列抽象为线,学生抽象为纵横线的交点,实现由座位图到方格图的过渡。

当然,这样的设计也是我们为后续学习中实现从一维、二维过渡到三维空间确定位置的方法做了有序思考的蕴伏。

思路二:从活动到模型,经历由数学抽象形成方法的过程。

课一开始,教师直接出示座位图(见图3),请学生对号入座,在座位图中找出自己的位置,并说说是怎么找到自己的位置的。然后讨论在确定位置的过程中需要明确哪一些要素。根据这些要素,把座位图抽象为图4的方格图。

思路一实际上是披着现实情境外衣的数学导入,把一维空间中确定位置的两种情形加以组合解决二维空间中确定位置的问题。思路二是实实在在地引入生活情境,直接把座位图抽象为方格图。

两种思路都有其数学价值,它们都呈现了一个知识动态生成的过程,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思考,实现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

二、设计不同的操作,构建不同的学习形态

新知形成后,需要通过适当练习或操作性活动,感悟规律,进一步深化知识理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如何达到这一目的呢?我们设计了显著分化的操作活动。

思路一:回归现实,感悟规律,促进活动经验的数学化。

教师引导学生将目光投向教室,请学生用数对表示自己所在的位置,并记录在草稿本上。请学生相互介绍自己和好朋友的位置。接着教师说数对,请符合要求的学生起立:(7,1)(7,2)(7,3)(7,4)(7,5)。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奇怪,站起来的同学怎么正好是一列呢?表示这些同学的数对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发现数对中第一个数相同的,他们就在同一列。列数相同情况下数对中的一个数是确定的,一个数是在变化的。接着进一步引发思考:如果让你来出一些数对,你能让一列、一行或一排同学站起来吗?你能不能说一个数对,就把一列、一行或一排的同学都包含在里面?学生马上想到了用字母来表示,出现了(4,x)(5, x)(x,3)(x,x)(x,y)等各种不同的数对。教师继续追问:(x,x)可能是谁?当x等于1时,表示谁?当x等于2时,表示谁?究竟哪些同学才有可能?(x,y)呢?

这一设计始终围绕教室座位这一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通过说、站、想的环节,帮助学生深刻认识数对的现实意义,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

思路二:开放设问,激发想象,数形结合感悟数对规律。

笛卡儿创造了坐标思想,用数对表示位置是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了一个新的数学分支——解析几何,将数与形完美地统一起来,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几何问题,是其最伟大的价值。这一设计试图进一步凸显数形结合,对解析的基本思想有所感悟。

教师在方格图中出示一条线段。让学生思考:如果在方格图中增加一个点,这个新增加的点与原有这条线段上的两个端点相连,可能会构成什么图形?学生猜想,增加一个点后,与原有的两个端点相连可以构成三角形,也可能构成线段。教师继续启发学生想象,在什么情况下,构成的图形是线段?在什么情况下是三角形?学生思考后发现,当第三个点的位置在原有的这条线段所在直线之外的任意一个地方,构成的图形是一个三角形。教师用课件呈现第三点在不同位置时,所构成的三角形的不同变化形态。如果第三个点的位置在原有的这条线段所在的直线上,则构成的图形仍然是线段。

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在原有线段之外增加两个点(与原线段不在同一直线上),你猜想可能会构成什么图形?学生猜想可能是正方形、长方形、一般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等。教师课件呈现构图的过程,请学生描述自己的猜想。

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将思维聚焦在:如果增加的两个点与原有线段构成一个正方形,你觉得有几种情况?并请学生用数对描述出点的位置。

最后,教师隐去方格图,让学生思考:在这条线段之外,增加两个点,构成正方形,没有了方格图的帮助,你还能用数对表示出这两个点的位置吗?有几种可能性?这些点有什么特点?

将数对运用到变化了的图形中,这个设计有一定的难度,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

同样是规律,一个从生活到数学,一个从数学到数学。第一种思路更为细腻,起点低,步子小;第二种思路更为开放和整体,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引入不同的实例,构建不同的应用渠道

数学课中引入生活原型很常见,这节课也不例外。不过两节课的思路略有不同。

思路一:利用同一性实例,强化知识的内涵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对,出示国际象棋和中国地图,让学生解读。

学生认为国际象棋的棋盘,行用数字表示,列用字母表示,棋子走到哪一格就用相应的数字、字母表示,例如王后从2F走到5B,就表示王后从第2行第6列斜着走到第5行第2列,用这样的方法可以记录下棋的全过程,这种思想与数对表示位置的思想一致,因此,国际象棋的棋谱可以说是用特殊的数对记录的。

在中国地图上,北京所在的位置是东经116度23分,北纬39度54分。用这样的数对可以确定任何一个城市的位置。地球是球体的,是一个曲面,用这样的数对就可以在曲面上确定位置。

思路二:利用比较性实例,廓清知识应用的外延。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表示位置的情况,并思考哪些是用数对来确定位置的。教师呈现的资料中,有用一个数来表示位置的,例如买票时小明排在队伍的第3个;也有用两个数表示位置的,如电影票上的8排12号,围棋棋盘中棋子的位置,等等。然后启发学生思考,以后我们还会学习哪些确定位置的方法呢?学生猜想,用3个数表示位置,如家庭住址2幢1单元301室;用方向和距离表示位置等等。

两种思路各有优势,针对性强便于技能巩固,拓展面宽便于意义理解,两个价值取向对于数学学习都是有益的,需要教师根据自己的想法去平衡和取舍。

【研究体会】

当我们将这两堂课进行对比之后,可以发现,在不同设计的背后蕴含了诸多相似的价值追求。关注知识本质、关注思维的发展是我们一致的价值导向。关注知识的不同侧面和学生学习的不同可能性形成了本课两种风格迥异的教学形式。一堂课是一种教学理解的体现,也是一种价值观的反映,我们用怎样的眼光来理解数学、看待学生的数学学习,我们就会用怎样的行动来体现这种思考。在与课堂的生成和学生的互动中,我们拥有了不断接近数学和教学本源的真实体验。提升我们的数学理解和教学能力,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不断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丹.小学数学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 [荷]弗赖登塔尔.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M].陈昌平,唐瑞芬,等,编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3]李士锜,张晓霞,金成梁.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四年级数学《确定位置》教学反思 篇4

2、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问题化理念,创设思考数学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积极地探究“数对”这一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整节课的设计,始终贯彻这样一个原则: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能探索的不替代,能发现的不暗示,设计更加开放的课堂,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尝试的机会。如:让学生说位置,让其他同学来猜一猜;又如让学生写出自己的位置,为学生创设一个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尝试、探索、思考、猜测以及学生间的合作、交流,使他们能够主动发展。

3、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下,重视课堂上的互动与生成。课前,对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认真思考,学生有可能出现的答案,并想出如何应对。经过周密考虑,备出详细的教案。在此基础上,在课堂上再随机应变地处理课堂教学中学生所提的问题。整堂课,多次让学生说位置,其他学生猜猜“他说的是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营造师生、生生互动的氛围。再如,在学生汇报表示小青同学位置的时候,结合学生的汇报情况展开后面新知的教学,使环节之间连贯自然。

总之,本课力求用精彩的设计吸引学生,将愉悦的情绪和热情鼓励毫不吝啬地传给学生。为使自己在新课改的浪潮中有更大的进步,我将继续奋力前行!

《确定位置》教学反思2

11月21日,我有幸参加石练小学与金岸小学数学教研联谊活动,并在此次活动中上了《确定位置》一课。

本节课既是认识图形知识的继续,又是后面学习直角坐标系等知识的基础。这节课要求学生体验确定位置的重要性,理解数对的意义和表示方法,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来表示位置,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数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教学时我没有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数对的表示方法,而是直接告诉他们,然后围绕“这个数对第一个数表示什么?”“数对中第二个数表示什么?”“写数对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这几个问题展开,让学生体会数对的含义和书写,并使学生初步理解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再通过确定小青班同学的位置帮助学生熟悉这一规则。之后让学生尝试用数对来描述其他事物的位置,加深了对数对含义的理解。

反思这节课,从设计准备到试教,到最后上完这节课,需要我反思的地方还有很多。

1、关于在实际教室里用数对表示学生的座位时,在数第几组的时候,我没有说明要站在观察者的角度从左往右数,而从学生的角度想则是从右往左来确定,这样就会导致有的学生对“列”和“行”的规定迷迷糊糊,现在反思才明白关键是我在教学时没有突出以观察者的角度来规定第一列和第一行。

2、对于课堂生成问题不能及时的处理。在课堂上让学生根据座位卡找自己的新座位时,出现了两张相同的座位卡(4,1),其实可以先让学生去判断一下是谁坐错位置了,那么她的座位卡应该怎么改?但在面对这种突如其来的“意外”时,我并没有把它很好的利用起来,在这方面还有待我在教学中去实践去探索!课堂教学是可以预设的,教师只有积极主动地把握临时生成的环节,及时反思和调整教学内容,才能更有效的来调控课堂。

一节课已经结束了,但我的思考却没有终止,考虑着我教学的得与失。每节课都会存在不足,我们要在不断的反思中不断提高。

《确定位置》教学反思3

《确定位置》这节课是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这一单元主要是让学生能够理解什么是列和行,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平面上点的位置(限正整数)。这一课时主要是要求学生能够用数对来表示所在位置。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会有语言文字描述自己在教室中的位置,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用类似“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数对的学习将为学生以后学习直角坐标系打下基础。有效的数学教学应该基于学生的已有经验。唤醒学生原有知识,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因此我在教学时,首先通过让学生自己来描述小军的位置,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描述物体位置的经验,然后通过交流评价,自己认识到这些方法的不足,引发学生产生用统一、简明的方式来确定位置的需求,体会学习新知的必要性。“数对”这一数学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1.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先让学生看情境图,说出小军的位置,唤起了学生对已有的用“第几组第几个”或“第几排第几个”的知识来确定位置的经验,帮助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然后让学生根据“小军坐在第4组第3个”和“小军坐在第3排第4个”确定小军的位置,有的从左边数起,有的从右边数起,有的从前边数起,有的从后面数起,这样找出的位置不是唯一的,使学生认识到这样描述位置的方法不够准确。进而让学生将叙述的语句改准确,从而知道了要统一说法。最后让学生说一说你在班级是第几列的小游戏,帮助学生们进一步认识列和行。接着我又要求学生用列和行说一说你在班级的位置和你同桌的位置,通过小游戏帮助学生们加深了对列和行的认识。

2.找到简便的记作方法。接着我又要求学生记录下几个同学的位置,这是学生们发现如果全部记录下来太长了,时间上也来不及。从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有没有一种既准确又简明的方法呢?这样就使学生产生了学习新方法的内在需要,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积极性。然后我要求学生自己想一想设计出一个你认为比较方便的方法,接着再要求学生写在黑板上。最后我在学生设计的基础上用数对表示位置的基本方法,使学生认识到数对中的第一个数表示“列”数,第二个数就表示“行”数以及这个数对的读法。

3.多种形式练习。首先是结合学生在教室中的位置,通过做游戏,说位置,猜朋友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了对行、列和数对含义的认识。接着我又通过小游戏猜猜他是谁,使学生们进一步认识数对,并且明确了要想确定具体的位置必须要同时知道数对中的两个数字。我又安排了找座位的小游戏,让学生们找到自己的位置,其中我准备了一张(6,6)的卡片,然后让学生自己修改卡片,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而让学生进一步的认识数对,并且初步体会什么是一一对应。

4.最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用数对来确定墙面瓷砖和地面花色地砖的位置,这里注意通过比较瓷砖和地转的位置特征,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交流,使学生发现数对中的一些规律,如同一列中,数对中的前一数相同;同一行中,数对的后一个数相同等等。接着让学生充当小小的设计师,设计一下增添的地砖所贴的位置,巩固了新知,又培养了美感,还提高了学生实践创新的能力。

《确定位置》教学反思4

今天执教了二年级上学期《确定位置》一课。现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教学环节的设计,结合教学效果反思如下。

一、如何让孩子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

首先,教学中我让孩子通过“找第二个”感知到确定位置需要知道“数的顺序”,然后通过让孩子找在4排小动物中“找第3个”,体会到有几排时,只是“第几个”是无法准确地表述位置的,需要“第几排第几个”的表述方式。这时再出示小动物的话,让孩子在这些提示语中发现“数的顺序”,最后,学生在活动中找到相应位置的小动物。

二、如何让学生体悟到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运用。

在教学中,我对教材中出现的练习题做了一些处理。如:在“书架图”一题中,先出现一层书架,让孩子快速找到“新华字典”的位置,再让孩子在三层书架上找到“新华字典”的位置,通过比较让孩子体悟到“第几本”和“第几层第几本”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的不同情况。再如“电影院”一题,我先让孩子设计座位,让孩子体会到电影院座位安排的特殊性,为后面的确定位置奠定基础,理解电影院两种安排方式后,根据电影票上的“第几排第几号”确定位置,最后出示两张电影票让孩子分辨是哪一种座位安排的情况。在活动中,孩子运用方法解决生活的能力有所提高。

同时,教学中出现了一些没有处理好的环节和困惑之处。

1、在处理例题时

例图“从左往右数”和“从右往左数”第三个是同一个小动物,对孩子是不是明确数的顺序没有检查到,同时有孩子在找“第几个”的时候出现错误,我本该让孩子纠错,可是孩子当时说不出自己的想法,一带而过,留下遗憾。接着在感知数排的顺序时,所有的孩子都认为第一排是最前面的一排,没有质疑,这时再从动物的话语中感知“数的标准”需求性就不是很强,不利于孩子形成先分析“数的标准”再开始确定位置的意识。

2、在处理“生活情境题”时。

因为每个练习题的基本目标类似,分别感知“第几层第几号”、“第几层第几本”、“第几组第几个”,“第几排第几号”。教学流程难免雷同,教学设计中,也考虑到学生活动的多样性,如何让孩子通过不同的活动形式感知确定位置的方法,但是活动设计上没有兼顾到高效和形式上的丰富。

3、最后一道练习的处理。

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引导孩子细心地分析题目要求,缺少相应的环节设计,“放”得大了。直接影响到孩子解答此类问题的正确率和速度。

《确定位置》教学反思5

《确定位置》是国标苏教版数学教材第三册的教学内容。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确定位置”的问题虽然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但是作为数学知识来学习还是第一次。根据这一特点和教材的编写特点,我在教学中注重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生活性”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我们教师要将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逐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再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课一开始,我给学生每人发了一张座位号,给学生明确了从教室门口的一组为第1组,依次是第2组、第3组……让学生根据纸条上的第几组第几个去寻找自己新的座位。大部分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都能很快地找到新座位,有两三个学生找得很慢,甚至找不到座位,原因是我给他的座位号上只明确了第几组,没明确第几个或只明确了第几个,没明确第几组,甚至第几组第几个都没明确,这时我就对学生说:原来生活中蕴藏着数学知识,那今天我们就来学确定位置,用我们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我通过设计障碍,让学生经历曲折寻找座位过程,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水到渠成地让学生体验到确定位置的必备要素。让学生感受到知识来源于生活,知识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而激发学习数学的需要,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二、注重“活动性”

五下数学确定位置 篇5

班级______姓名______

1.看图填一填。

(1)中国银行在长春公园的`方向上,距离长春公园()米。

(2)第八中学在长春公园()方向上,距离长春公园()米。

(3)展览馆在长春公园()方向上,距离长春公园()米。

(4)家乐福在长春公园()方向上,距离长春公园()米。

2.看图填表。

以市政府为观测点,根据图上距离和所标注的角度填出下表。

3.看图填一填,并回答问题。

(4)如果小红去小明家应该怎样走呢?

4.算一算,画一画。

(1)西海和松浪亭之间的实际距离是多少米?

(2)儿童娱乐中心在松浪亭的四面m处。请在图中用“△”表示儿童娱乐中心的位置。

5.六年级一班同学去郊外公园游玩,从学校出发到公园的路线如下所示:

按1:60000的比例尺画图。

四年级上册数学确定位置练习题 篇6

1、已知点P(3,3),Q(3,4),则直线PQ( )

A、平行于X轴B、平行于Y轴

C、垂直于Y轴D、以上都不正确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B、C三点的坐标分别是(0,0)、(4,0)、(3,2),以A、B、C三点为顶点画平行四边形,则第四个顶点的`坐标不可能是( )

A、(1,2)B、(7,2)

C、(1,2)D、(2,2)

3、一个平行四边形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是(0,0),(2,0),(1,2),第四个顶点在x轴下方,则第四个顶点的坐标为( )

A、(1,2)B、(1,2)

C、(3,2)D、(1,2)

4、若某四边形顶点的横坐标变为原来的相反数,而纵坐标不变,此时图形位置也不变,则这四边形不是( )

A、矩形B、直角梯形

C、正方形D、菱形

5、矩形ABCD中的顶点A、B、C、D按顺时针方向排列,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B、D两点对应的坐标分别是(2,0)、(0,0),且A、C两点关于x轴对称,则C点对应的坐标是( )

A、(1,1)B、(1,1)

“确定位置(一)”教学设计 篇7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 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 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的方法确定位置;同时感受用“数对”确定位置的优越性。

2.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理解应用的能力, 发展空间观念, 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课程资源的开发,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教学难点】在方格图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座号卡纸、练习纸若干。【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1. 摇铃“传书”, 引起争论

师:同学们, 我们做个游戏“摇铃传书”, 要求铃声停时, 书落在谁手上, 就请他做个滑稽动作。

师:先请右手边的一排同学站起“传书”, 再请紧挨着的一排同学站成两排。

师:为什么同样的传书, 位置却发生变化了呢?那么同学们知道自己在教室的位置吗?

2. 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

师:今天我们学习确定位置, 要确定一个位置, 必须知道几个要点?

生:只站一排, 只需说第几个;但站两排, 须说出第几排第几个。

(学生同桌介绍:我在第几组第几个)

【设计意图】游戏不仅能激发兴趣, 还内含着类比过渡, 让学生介绍自己的位置, 使学生的生活经验成为重要的课程学习资源, 使学生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 体会数学就在身边。

二、建立数学模型

1. 用“数对”确定学生在教室中的位置

师:看来大家都知道自己在教室的位置, 还想知道用更简便的办法来表示自己在教室的位置吗?我们先自学课本, 再比比看谁能把自己的位置写得简单、正确。 (生用彩笔把自己在教室中的位置大大的写在卡纸上)

师:请介绍自己的写法, 并说说这样写的道理。

2. 用“数对”确定方格纸上的位置

师:大家看课本上的情景图, 学习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 (多媒体演示)

师:我国的神舟六号降落时, 卫星拍摄到的点是 (6, 4) 、 (8, 2) 、 (9, 5) , 请在图上找出各点的位置。

(学生独立完成, 同桌互相评判)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用简洁的方法写出自己在教室中的位置, 这就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同桌互相判断, 是为了进一步确认学生是否理解了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同时也给没理解的学生有再次学习的机会, 让学生学会用数对表示位置的基本方法, 实现教学目标中的基本要求。

三、拓展实践运用

1. 填空。像 (4, 3) 这样用两个数字确定位置的方法叫, 读作。

2. 结合学校教师宿舍楼, 用“数对”表示教师的住宿位置

3. 观察图形。看谁的眼睛最亮, 找一找图中的长方形藏在哪里?

(生用“数对”确定已知点的位置;利用“数对”表示生活中建筑物的点;根据“数对”找点顺次连接)

【设计意图】回顾概念及数对的读、写法, 巩固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四、课堂小结

师:一节课很快就结束了, 你学会了什么? (生谈收获)

《确定位置》教学案例 篇8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的位置。

2.使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图到抽象成用列、行表示平面图的过程,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

三、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游戏:寻找礼物(出示游戏规则)

师:我刚才是用什么办法找到礼物的?

生:先找它在第几组,再找它在第几个。

(板书:第几组,第几个。)

师:老师刚才找礼物的方法其实就是确定位置的方法。

(板书:确定位置。)

(二)探索新知。

1.确定教室中的位置

(1)确定自己的位置

师:刚才我用第几组、第几个的方法确定位置,说一说自己在教室中的位置。

生:我在第2组、第5个。

……

师:你是怎么数的?

生:横向从左往右数第几组,纵向从前往后数第几个。

(2)介绍班长、学习委员……的位置

生:我们的班长在第4组、第4个。

我们的……

师:要讲清同学的位置,就要讲清哪些条件?

生:要讲清是第几组第几个。

(3)游戏:我来当裁判

①指名学生报位置,学生判断对错。

②说说好朋友的位置。

③老师报位置,是你的位置你就站起来。

(评:有效的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唤醒学生原有的知识。让学生描述自己的位置,激活头脑中已有的描述物体位置的经验,通过交流评价,认识到这些方法的不足,引发学生用统一、简明的方式确定位置,体会学习新知的必要性。)

2.出示座位表

师:哪个是张亮同学?

生:张亮的位置在第2组、第3个。

师:请用你认为最简捷的方式写出张亮的位置。

(请表示方法不一的几个学生板演)

(1)引出用“数对”表示位置:

师:有一种方式比这些方式都简捷,就是用数字表示位置。

板书(2,3)

师:像这样的一对数在数学里我们把它叫做“数对”。

板书:数对

(2)尝试用数对方法表示王艳、赵强的位置。

(评:在抽象的过程中,学生明白了从具体事物到符号演变的过程,而且对为什么会产生数对,数对的优越性是什么了解得更加清晰,可以说数学的特点促进了数对的产生,数对的产生符合数学的特点。)

(3)用数对说自己的位置

生:我的位置是……

师:(3,2)和(2,3)表示的位置相同吗?

生:(3,2)表示第3组,第2个。

(2,3)表示第2组,第3个。

(评:“数学知识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通过用数对描述自己的位置,以及根据某一列和某一行的数对总结规律,进一步巩固对列、行和数对的含义的认识。)

(4)游戏:找位置

师:请拿出座位里的信封,写出一组数对,这就是你在教室里的新座位,请你找寻一下新座位在哪里。

(三)练习

1.生活中的数对确定位置

用数对确定我们的座位,既简练又准确。其实在生活中有许多地方用到了数对的方法:你能举些例子吗?

(1)学生举例

(2)课件出示:国际象棋中的“白马”的位置你会用数对来表示吗?(f,3)

(3)对比原来的方格图有什么不同?

2.学校附近的地图

(1)学校在地图上的什么位置?

生;学校在地图上的位置是……

师:你是怎样想的?

师:在方格纸上我们可以这样说:在横向是第3格,纵向是第2格,用数对表示就是(3,2),由此可见,用数对也可以确定方格纸上的位置。

(2)图上还有哪些建筑物?在什么位置?与同学进行交流。

3.动物园的平面图

师:拿出方格纸,根据提示标出飞禽馆、猩猩馆、狮虎山的位置。(课件配合演示)

(四)拓宽视野,全课总结。

1.介绍

(1)用经线和纬线确定地球上任意一点位置的方法。

(2)经度和纬度在航海、航天、气象、军事等方面的运用。(课件出示相关图片)

2.全课总结

四、反思

(一)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探究欲望。

案例中我营造了一种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互相比较、点评的过程中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一种对精确、简洁的确定位置方法的需求。

(二)创设探究情境,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

以往教学中,我们关注的是一节课中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教师总想在最短时间内灌给学生最多的知识。而现在的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更要重要的是关注学生是否亲身经历探究问题解决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加深对数学理解,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是否得到进一步发展,更加重视学生在教学关系上和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三)拓展探究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获取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通过数学学习,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思维方式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要培养学生以上的能力,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发教材资源,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在案例中我采用找位置的游戏,这样的练习形式活泼有趣,既练习用数对表示位置,又让学生真切体会到数对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价值,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上一篇:有关学雷锋做有道德的人的读后感:雷锋事迹下一篇:班长的工作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