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观察报告
幼儿园个案的观察记录报告
区角活动时,杨晨曦和何梓炀一起玩搭积木,杨晨曦不答应:“你很笨的,什么都不会,我才愿意和你一起玩!”说完还冲着杨晨曦瞪眼。杨晨曦委屈极了。陈樽岳走过来拉了拉杨晨曦的手说:” 何梓炀你怎么这么骄傲,这样说别人是没有礼貌的老师说每一个孩子都有优点的,晨曦吃饭就比棒!而且他很有爱心,经常帮老师做事情,我愿意和他做朋友!”说完陈樽岳拉着杨晨曦走了,留下何梓炀站在积木旁边发愣。
5岁的以后,儿童的个性特征有了较明显的表现,其中最突出的是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对儿童的评价必须适当客观公正任何过高,过低或其他不恰当的评价都是对孩子有害的,设计情景,给幼儿以表现自己的能力,特长的机会,让孩子们通过竞赛,如叠被子比赛、跳绳比赛、折纸比赛等,看到自己别人好的、强的一面,从而增进对自我的积极体验,增进对自己的认识,树立起对自己的信心。特别是要帮助那些做事不积极主动,总是跟在别人后面,经常被别人忽视的孩子。给予机会展示他们的闪光点,让他们感到自己在同伴中是很有地位的。同时也让那些过分自信的幼儿摆脱以自我为中心,学会正确地评价他人,发现别人的优点并虚心向他人学习。
蒋彦廷是个活泼又调皮的男孩。不管批评还是表扬, 总是笑嘻嘻的满不在乎, 只有老师发火了时, 他才讨饶道歉说对不起。但还没等老师转过身, 就故态重演。有时还会来点小闹剧, 搞点小破坏, 常有小朋友告状。因此大家不喜欢跟他玩。好动的他, 上课从不会集中精神, 最多几分钟, 注意力就转移了。他自控能力差, 常有些不良习惯性小动作, 如咬指甲、咬衣服等。做事大都半途而废, 有头无尾。没有纪律观念, 缺乏良好习惯。
二、观察实录
实录一:活动时, 小朋友都举手回答, 而他张口就说, 要不就站起来。当大家都为他的行为感到不安时, 他却开心地一会儿咬着手指, 一会儿跪坐椅子。其他小朋友在思考问题时, 他却看着窗外。不时去惹旁边的小朋友。实录二:桌面游戏中, 小米哭诉“蒋彦廷抢东西”。小米的小汽车在他手上。这时小宇也跑来说:“老师, 他还想拿我的呢。”他却若无其事, 真是又气又好笑。实录三:午餐后看书, 他也拿了一本翻阅。老师刚想表扬, 就听哗啦一声, 小朋友报告:“老师, 蒋彦廷把书撕坏了。”他一脸无辜地说:“不是啊, 我翻翻它就坏了。”
三、观察分析
由上可见该幼儿特点:
1. 没有规则意识。不知道在什么时间应该干什么, 非常自由、散漫, 缺乏对注意事物的耐心。
2. 好奇心强。
不管对什么事物都感兴趣。动画片里经常出现的一些人物、动物, 对他的吸引力非常大, 有的东西他总想弄个明白, 因此就玩玩弄弄, 有时把东西也搞坏了。这种行为有时并非故意所为, 但其结果肯定是不好的。
3. 具有嫉妒心理。
嫉妒心是一般人都有的心理, 比如看到别人有好看的好玩的东西时, 希望自己也能有, 特别是像蒋彦廷这样的孩子, 为了满足自己的占有欲甚至进行抢夺。
4. 小动作多, 多表现为手脚不停, 让其安静下来难度较大。
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进行了一次家访。在家访中知道他一直是由爷爷奶奶带着的, 爸爸经常在外面工作, 妈妈又是在找工作期间, 放在孩子身上的心思也不多, 很少与孩子沟通, 对孩子的关心更是缺乏。由于爷爷奶奶是隔代的, 对这个孙子也是百依百顺, 孙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时常放任孩子一个人玩, 缺少与同伴、家长的沟通、交往。而爸爸妈妈的教育方式也不当, 当孩子想沟通时, 家长并没有给予正确的引导, 使孩子情绪不稳定。对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没能很好地加以纠正, 家长不知道怎么教育, 不是用一些粗暴的方式解决就是丢给爷爷奶奶管, 不会分析原因, 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教育子女问题方面的经验少之又少。儿童在5~6岁时, 道德规范远远没有达到内化的水平, 所以需要父母和幼儿园老师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耐心地指导与引导, 不断地强化, 使孩子的道德观始终在良性的规定上发展, 让孩子明白幸灾乐祸是不对的;做错事就要道歉;对自己想要的东西不能用抢的方式来得到, 这样是没有人愿意和你做朋友的, 小朋友之间要友好相处;要学会帮助别人而不是伤害别人等等, 如果孩子在犯错后有了第一次向他人道歉的意识, 并且得知犯错后道歉是正确的行为, 承认自己的过错并不会得到不好的后果, 这样将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良好道德规范。
四、教育措施
1. 指导设想。
(1) 以师生间的平等原则, 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 慢慢地改变蒋彦廷身上的种种不良习惯。 (2) 教师给予蒋彦廷特殊的关爱, 在生活方面对其无微不至地关怀, 在学习方面随时随刻地督促, 努力培养教师和孩子之间的情感。 (3) 善于发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及时抓住鼓励表扬的机会, 让孩子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爱与欣赏, 让他知道自己也可以成为一个好孩子。 (4) 家园联系, 调整家庭教养方式。通过幼儿园教师与幼儿家长的互相沟通, 家园之间交换教育孩子的经验, 可以有效地提高教育效果。
2. 措施。
(1) 增强自我认识能力和自我情感体验。第一, 体验成功。孩子的绘画能力不是很好, 经常乱涂乱画, 没有耐心。但有一次, 他却画得非常成功, 教师及时地表扬了他, 还在集体面前展示了他的作品, 并奖给他一颗五角星。他开心极了, 从这以后, 他画画不再是乱涂乱画了。教师的一声“画得很好”、“你真棒”, 教师的每个微笑都给了他鼓舞与激励。从此他对画画也有了更大的兴趣, 每天来园第一件事情就是拿纸画画, 画完后, 自豪地跑过来开心地对我说:“胡老师, 你看我画得漂不漂亮啊?”第二, 榜样作用。蒋彦廷走路时经常会推挤小朋友。我对他说:“如果你走路时慢慢地走, 不推不挤就会交到更多的朋友, 你看, 莫凡小朋友走路慢慢的, 眼睛看好了走, 她就不会撞到别人, 也有很多的好朋友。”他使劲地点点头。第三, 赏识激励。每个幼儿都有闪光点。蒋彦廷爱劳动, 教师可以用赏识的语气对他说:“蒋彦廷真能干, 真是个勤劳的好孩子。如果以后做事一直这样认真, 上课时举手发言, 那老师小朋友就会更加喜欢你了。”他点了点头说:“知道了, 胡老师。”教师要关注每个幼儿的行为, 了解幼儿注意力不能集中的原因。针对蒋彦廷好强、爱帮助人的特点, 既要保护他的这种积极性, 又要引导他做错事要敢于承认错误, 勇于道歉。用爱心去感化孩子, 交换信任, 期待蜕变。 (2) 利用游戏促进自我控制能力。利用该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活动加强注意力的训练。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注意力, 督促幼儿集中精力完成任务。逐步培养其耐心、专注的习惯。 (3) 家园合作, 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每个家长要把对孩子的教育放在重要位置。不管自己的工作多忙, 都加强对孩子的监管与教育。在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的同时, 也要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 及时地与老师联系, 多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 针对出现的情况及时与老师进行交流, 共同寻找合适有效的教育方法与措施。
五、效果与反思
经过一学期的努力, 蒋彦廷变好了。特别是自控能力有了明显进步。活动时, 孩子们都按老师的要求动手操作。蒋彦廷控制不住自己, 想离开座位, 老师就用眼神提醒, 他就不敢了, 孩子们都愿意和他说话了。
每个孩子都是一块璞玉。幼小时如能正确引导, 他就会闪光。教师要以爱心来关注幼儿, 了解他们, 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就像陶行知先生所说的:“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唯有从心里发出来, 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只要努力坚持, 家园配合, 孩子就会转变。
摘要:本文通过对一个幼儿日常表现的追踪观察, 分析了幼儿行为问题与家庭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 并提出了相应的教育改进措施。
关键词:留守儿童 ;指导 ;研究; 成果
一、个案描述
2014年秋,新学期开学,作为班主任,我发现班上一部分留守儿童学习的激情减弱了,少部分出现厌学,个别出现不完成作业甚至逃课的情况。为了打开留守儿童封闭的心扉,利用集体,老师的关爱感染他们,转化他们,促进他们身心能够得到健康发展,学习成绩能有所提高,我以王嘉林作为突破的对象,归为留守儿童中的学困生,开始了明访暗查。
二、个案分析
通过我细心观察发现:王嘉林存在学习动机问题,父母离异,父亲外出打工多年,其管理主要交给祖母,使王嘉林成为留守儿童。由于长期在放任自流的环境里,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他在家里不听代养人的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老师反映他不是干坏事,就是纪律散漫,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等现象发生。由于他每天到学校都要经过一条街,尤其是赶集天最容易受别人的诱惑,好奇心强,导致他经常逃课。
三、指导策略
1.在校积极呵护,严格要求
(1)经常和他联系,多给他关怀、友爱和帮助,多给他信任和鼓励,为他创造表现自己的机会,引导他正视逃学的错误,帮他消除心理障碍,积极面对学习。
(2)改变教育方式,以满腔的师爱感化他。人们常说:“爱是力量的源泉。”针对他缺乏母爱(父母离异后他跟父亲)的情况,我给予他更多的师爱,让他为我的学科负责收发作业,多为他辅导功课等,让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老师像父母般的关心,使他感受到学校就是他的家。
(3)帮助他总结自己的学习方式。我发现他经常不完成家庭作业,落下了一些功课,也是他害怕作业而逃学的原因。因此,我帮助他制定出学习计划,通过一次次地总结、提炼,逐步形成适合他的有效的、灵活的学习方法,总结出自己的学习方式。
(4)与他在学习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谆谆地告诫:“在我们的工作中,最重要的是把我们的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是教师跟儿童之间的活生生的人的相互关系。”针对他对学习的态度,我采取审慎的态度,选择他最乐意接受的方式,逐步建立和谐的关系,与他成为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5)创造听懂课的机会。在讲授新知识的关键处或易错易混的内容时,都特别提醒他排除能够引起注意分散的一切无意干扰,促进形成有意注意,使他能尝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学习中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6)通过组织活动,帮助他实现自我价值。利用班级、学校的活动,更多的给他展示自己个人成果的机会,让他获得成功的满足感。他是一个好动的孩子,喜欢体育运动,尤其擅长短跑。他在校运动会上短跑50米取得了第二名的成绩,我积极放大他的成绩,在班级上给予表扬,激发他融入班级集体的欲望。
2.家校联系,整合渠道,增进沟通
(1)积极与家长沟通,加强指导。重视家访,动之以情,报喜不报忧,对他的进步和取得的成绩以及好人好事给予表扬奖励。利用“家长座谈会”时间,让家长了解他的学习和表现,引起家长关注孩子发展的欲望。
(2)帮助家长转变观念,付诸行动。由于家庭的破裂,他爸爸为生活而劳作,为赚钱而奔波,只照顾了他的生活,忽视了他的教育。所以我要求家长尽量多抽时间关注孩子,勇敢挑起“摇篮教育”的重担,不要因为一棵树而失去了整片森林,即使再忙,每天都应抽出时间检查他的学习情况,帮助王嘉林树立起学习兴趣,逐步养成回家完成作业的习惯。
(3)沟通家庭教育方式,提高教育水平。首先, “环境造就人”,要求家长为王嘉林准备一间书房、一张书桌、一个书架,创造温馨的学习环境。其次,要求家长注重交流,沟通感情,鼓励家长在餐桌上适时地将话题引到孩子当日的学习上,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第三,要求家长以欣赏的目光,鼓励的眼神,实际的行动,去爱自己的孩子,让他在赞扬声中成长。
四、指导成果
1.心理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王嘉林在我的关爱教育下,心理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表现出的内心封闭、情感冷漠,变得性格外向,活泼开朗,具有爱心,而且关心集体,成绩也进步很大。他的生活、卫生习惯,自理能力也得到极大的提高。
2.行为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因缺乏亲情,导致王嘉林养成的许多不良习惯,在我对他的关爱教育帮助下从根本上得到了改观,深得老师和同学的好评。
3.学习成绩大幅度提高
王嘉林不完成家庭作业的现象没有了,逃学的现象不发生了,厌学的现象也改掉了,能在老师们的关怀教育下,自觉刻苦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王嘉林的变化,给我的教育工作带来新的希望,更重要的是让我对留守儿童有了更多的信心,真正实现不让每一个孩子掉队的目标。
五、结语
关注“留守儿童”就是关注农村的未来。学校和老师应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鼓励、帮助。爱是教育的前提,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对于长期生活在“孤独城堡”中,处于父母“关爱缺失”的“留守儿童”,教师在安全上,要时刻提醒;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要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要多予指导;在交往上,鼓励他们融入班级集体中,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
真希望“留守儿童”这个令人心酸的词早日从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生活中消失!
参考文献:
[1]钟荣华:《构建和谐社会的教育思考》,邵阳学院学报,2005年4期.
[2]续梅:《1000万“留守儿童”期待关爱》,中国教育报,2004年6月1日.
[3]林崇德 杨治良 黄希庭《心理学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版.
[4]郑克俭 王作廷《新时期班主任工作创新》,陕西师大出版社,2005版.
观察时间:第一周观察地点:小三班教室
观察对象:明明
观察老师:赵玉华
观察记录:
“老师,老师,帮我提一下裤子嘛!”我停下手中正在整理的卡片,循着声音一看,原来是明明上厕所出来请苏老师给他提裤子。见此情形我跟苏老师建议道:“教明明自己解决嘛,他都3岁多了,可以学着自己做了。”哪知我的话音刚落,明明立刻就拒绝了,连连摆手,嘴里喊道:“老师,我不会,我不会!”“不会老师可以教你啊,只要学会正确的方法,多练几次,自然就学会了。”明明听了后,低着头一言不发而且僵在那里也不做动作,见我的鼓励并没有激发起明明学着自己整理的兴趣,我只好让苏老师先帮他整理了。
午餐时,为了配合锻炼明明的独立能力,我把以前老师给小朋友端饭,改成了一组一组的自己来端,当轮到明明那一组时我见他排在队列中犹豫着,便鼓励他说:“明明好棒勒!自己端饭嘛!”明明伸出手端起了饭碗,可能是有点紧张,也有可能是独立活动的能力有点弱,只听见“咣”的一声,明明的饭碗掉在了地上,我没有责怪他,重新舀了一碗饭,并叮嘱他小心一点,把碗捧好慢慢的走,并告诉他刚刚只是个小意外没有关系的,明明听了一个劲的点头。
令人惊讶的是,接下来的几天,明明竟然自己主动学着提裤子了,有时见他没整理好,老师帮着纠正一下,明明竟然还不让老师帮忙,自己有模有样的调整着,有此表现老师真想说:“宝贝你真棒!”
分析措施:
观察地点:小一班教室
观察对象:韩诗彤
观察老师:韩丽
观察记录:
“老师,老师,帮我提一下裤子吧!”我停下手中正在填写的常规记录表,抬头一看,原来是韩诗彤上厕所出来我给她提裤子。(这个孩子是刚来的,在我们班年龄是最小的)见此情形我说:“老师教你提裤子吧,你都3岁多了,可以学着自己做了。”哪知我的话音刚落,诗彤立刻就拒绝了,连连摆手,嘴里喊道:“老师,我不会,我不会!我妈妈说了,自己提不上就找老师“。不会老师可以教你啊,只要学会正确的方法,多练几次,自然就学会了。让妈妈也看一看我们诗彤宝宝是很能干的,自己学会提裤子”,诗彤听了后,低着头一言不发,而且站在那儿一动也不动,看来,我的鼓励并没有激发起诗彤学着自己整理的兴趣,我只好先帮她整理了。
午餐时,为了配合锻炼诗彤的独立能力,我把以前老师分小碗、勺子,改成了让几个能力强的小朋友来分,当然也叫到了韩诗彤,当我叫到她的名字时,诗彤坐在椅子上犹豫着,我便便鼓励她说:“诗彤好棒啊!会帮老师分餐具!”诗彤从小椅子上站了起来伸手去拿碗,可能是有点紧张,也有可能是独立活动的能力有点弱,只听见“咣”的一声,诗彤把碗掉在了地上,我没有责怪他,并叮嘱她小心一点,把碗拿好后慢慢地走,并告诉她没关系的,刚刚只是个小意外,诗彤听了一个劲的点头。
令人惊讶的是,接下来的几天,诗彤竟然自己主动学着提裤子了,有时见她没整理好,我就帮着整理一下,诗彤竟然还不让老师帮忙,自己有模有样的整理,实在是太棒了。
分析措施:
分析:
黄帅帅此刻的交往本事已经很强了。不管是在什么情景下,他都会从容应对。在与比他小的孩子交往时,他大多会用“强硬的”交往方式(不提倡),遇到比他强的,他就会采用“迂回战术”——“哄”,以此来到达目的;在与比他大的或同龄的孩子交往时,他又会采用“商量”的办法,到达目的。
本研究从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原因分析、教育对策、干预结果分析等方面对一例智障儿童问题行为 (打人行为) 的教育干预进行了个案分析和归纳总结, 希望能为智力障碍儿童的家长和老师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一、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陶某, 男, 9岁5个月, 入学时韦氏智力测验量表测得智商总分为50。学龄儿童社会适应技能测查量表测查的结果显示属于中度异常2。该生读幼儿园时就出现咬人、语言发育迟缓、多动等现象;曾在普通小学就读一年, 但因学习成绩差, 并出现推人、打人等不良行为而被同伴排斥。于2009年9月进入培智学校, 刚入校时问题行为较为严重。经过一年的教育, 问题行为虽有改进, 但还是会反复出现。在该生众多的问题行为中, 尤其以打人这一问题行为最为严重。2010年国庆假期后, 问题行为变得更加突出, 学校决定对其实施系统的教育干预。研究者将他的打人行为分为两类:A类行为 (故意打人) , B类行为 (一般的拍人、指人行为) 。
二、原因分析
研究者通过一个星期的观察和访谈, 发现造成陶某问题行为增多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家庭教育的欠缺
该生自幼受到家长的细心呵护, 关怀备至。但最近几个月, 由于第二个孩子的出生, 母亲对他无暇顾及, 从过去的关怀备至变为冷落忽视, 可能会使陶某产生一种不安全感, 并企图通过种种异常行为来获得别人的关注。
(二) 学校教育的问题
本学期更换了一位新教师, 这可能使他在适应上出现了一定的问题, 表现在对新教师的排斥心理, 并扩大为对其他老师和同学的排斥。
(三) 同伴交往的问题
该生社会交往能力差, 不会与人交往。表现在与同学的身体接触时用力过度, 造成同学的不满, 当同学向老师告状时, 该生会再次打人。
三、教育干预过程
对陶某教育干预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其各种问题行为, 在第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使陶某在课堂上的打人行为逐渐减少至消除。为了达到目标, 研究小组制定了干预计划, 从家长、老师和对个案本人的个别辅导三方面做工作, 做到全面协调, 确保效果。
(一) 与家长的沟通
对于特殊孩子的教育来说, 家长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通过与家长的沟通, 让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要求家长多关心陶某的生活与学习。指导家长每天抽出半小时的时间与陶某互动, 使其感受到家人对他的关心, 从而产生安全感。
(二) 对教师的指导
1、指导教师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 从学生角度出发来看待并处理问题, 对学生给予理解和关心, 渐渐地使学生信任老师并听从老师的教导。
2、指导教师创设良好的班级氛围。在班内开展“今天你进步了吗?”的活动, 鼓励同学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给陶某提供一个好的榜样, 促使其克服不良行为, 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3、要求任课老师对陶某进行行为观察记录, 重点记录其打人行为的类别和次数。运用代币制方法, 如果陶某表现良好 (一节课上15分钟能做到不打人) 就会即刻得到小红花, 累积得到2朵小红花就可以换他喜欢的东西, 或从事喜欢的活动。同时采用行为处罚法, 当陶某出现故意打人时, 取消他最喜欢的活动。
(三) 个别辅导
1、通过讲社交故事, 训练陶某视觉、听觉、记忆能力, 促进其认知能力的发展, 让其认识到自己某些行为的不当。
2、鼓励陶某参与各种团体活动, 使其掌握在集体中的行为要求, 学会遵守游戏规则, 提高其自我控制的能力。
四、资料的收集
注:陶某在第六周和第九周都是病假在家休息
五、结果分析
根据记录, 将陶某每周打人行为的次数作出曲线图并分析结果如下:
从曲线图中可以反映出:
(一) 问题行为的次数趋于减少, 表明干预有效果。
(二) 在病假返校后, 问题行为出现反复, 表明干预效果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影响。
(三) 第三至第五周由于采用行为处罚及加强社交故事的教育, 陶某的故意打人行为 (A) 减少, 但一般打人行为 (B) 未见明显减少。这表明陶某在教育干预下逐步改善了其问题行为, 由故意行为向一般行为转变, 问题行为的严重程度由重转轻。 (四) 过了第八周之后, 故意的 (A类) 和一般的 (B类) 打人行为均有下降, 并趋向稳定。表明教育效果得到了巩固, 但要彻底消除不良行为仍是一个艰难漫长的过程, 还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六、存在的问题与干预计划的改进
由于这种教育干预是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 所以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许多难以控制的因素的干扰, 如学生生病, 其他学生的不良影响, 任课老师外出时代课老师的配合不够、教学方法不一致等等, 这些因素都会引起学生问题行为的反复, 降低教育干预的效果。另外, 家校配合、沟通还不够, 家长反映学生在家里的表现有时与在学校表现的差别很大。
下一阶段, 教育的计划将要加强对干扰因素的控制, 尽量减少干扰因素的影响, 避免问题行为的反复出现;同时由于问题行为的程度已经转轻, 这有利于对其进行学业辅导和兴趣活动的开展, 可以加强对其音乐活动、手工操作以及球类活动的辅导和训练。
行为矫正的目的是减少行为问题和增强积极的、正向的行为。智障儿童出现的行为问题有些可以轻易地纠正, 有些却对家庭和社会造成相当严重的后果。但是无论怎样, 只要人们都能抱着积极的态度, 以正确的科学方法进行处理, 必定能使这群智障的儿童离开困境。
参考文献
[1]施显烇.严重行为问题的处理[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印行, 2001, 3.
[2]陶德清, 刘敏.学龄儿童适应技能测评量表的编制[M].中国特殊教育, 2005, 9.
[3]韦小满, 杨希洁.功能性行为评估的特点及应用价值分析[M].中国特殊教育, 2011, 2.
【关键词】培养 健康情绪 人格
前引:虽然外国开展幼儿情绪研究较早,也有了相对成熟的经验,国内也自上而下的推行素质教育,但在许多幼儿园对于小班幼儿的情绪抱冷漠态度或听其自然转变的现象还相当普遍地存在。
国外的先进经验告诉我们,幼儿的情绪培养直接影响到未来情商的培养。例如:美国幼儿园经常设计一些专门的教学活动,让幼儿认识和表现各种情绪,并把这些活动作为创造性的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这样做是很有道理的,因为任何创造都渗透着强烈的情绪。例如,宇宙飞船的创造,反映着人们强烈渴望到宇宙中自由飞翔和和探索的情绪。可以这样说有了丰富的情绪,可以推动人们创造出更加丰富的生活。因此,把培养小班幼儿情绪和情感的活动作为提高幼儿创造性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是十分必要的。
在我国2001年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已经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幼儿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幼教工作者的重视,培养幼儿积极向上的情绪也就显得非常的急迫,了解幼儿期孩子情绪自我调控能力,分析影响其主要因素,找到培养、提高的最佳途径和方法,对重新建构幼儿良好情绪,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是非常重要又急需探索的。
通过近2个学期的个案摘录、分析,我认为良好的情感教育有助于幼儿健全人格的体现,也是未来国民素质的体现。而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向来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整天被爱包围着,任性、自私、以自我为中心,更谈不上有爱心和同情心了,再加上孩子年龄小,没有什么生活经验,在他们眼里,我是宝贝,我是太阳,全家人都得围着我转,根本不会替别人着想,更别说关心别人了。同时,家长也往往忽略了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情绪教育,情况就可想而知了。以上的记录只是针对在幼儿园中幼儿较易表现出来的4种情绪的统计,那么,如何对刚进入幼儿园这个集体环境中的幼儿培养健康向上的情绪呢?用自己的爱心和责任心去关心和帮助幼儿建立健康的情绪,下面我就根据自己一个学年的观察纪录总结如下:
第一,我们家长和老师要一起合作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时时处处给孩子以示范带头作用。家庭是孩子生长的第一沃土,家长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老师。父母在有意识对孩子进行教育的同时要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言行来对孩子起榜样作用。在家庭中营造爱的氛围,感染孩子的心灵,培养健康情绪。在家里,父母对老人的尊敬,对邻居的帮助,对子女的爱护,以及周围人们对家人的帮助,让孩子置身于一种和睦、融洽的氛围中,使他们耳濡目染,既接受了爱,又懂得要善于给予爱。老师是孩子成长的领路人。
第二,健康情绪的树立要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人之初性本善,只是在成长的过程中,生活的环境和受到的教育不同,人的品行也发生了变化。幼儿时期是孩子情感个性、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关键是成人怎样正确的引导和培养。在社会课堂上,我会让孩子感受祖国的地大物博、物产丰富、风景优美,教育孩子爱家乡、爱祖国;在科学课堂上,我会让孩子认识自然界的奇妙、领略科学知识的无穷魅力,教育孩子爱知识,爱学习;在健康课堂上,我会让孩子知道保护自己的身体,同时也要学着关心周围有困难的人,教育孩子有同情心,有爱心,学会坚强,勇敢的面对困难;在艺术课堂上,我会让孩子欣赏绘画作品的美感,陶冶情操,教育孩子懂得美、欣赏美、热爱美;在数学课堂上,我会让孩子置身于数学王国,乐不可支,尽情遨游,教育孩子努力学习;在语言课堂上,我会让孩子感知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能说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教育孩子为我们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第三,利用特殊节日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进而帮助幼儿树立健康的情绪。5月11日是母亲节,这天,我在班里问孩子们:“今天是妈妈的节日,你想给妈妈什么礼物呢?”孩子七嘴八舌,有送康乃馨祝福妈妈健康的,有送手套,让妈妈干活不伤手的……各种各样,应有尽有。若妈妈们在场,足以让她们热泪盈眶。孩子们畅说欲言后,我们让孩子们把自己的爱心在纸上画成一幅漂亮的画送给了妈妈,接到礼物的妈妈们一个个脸上乐开了花。我想,这类活动的教育效果会让孩子们记忆犹新的。
第四,利用网络、图片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的地震令人触目惊心,现场惨不忍睹,每一个中国人无不为之落泪。为了也让孩子们有一个更为真切的认识,我在电脑上找到了许多图片,让孩子们来亲身感受一下地震带给人们的伤痛。
原因分析
⒈铭铭从小由爷爷带大的,爷爷对他疼爱有加,每一天来接送都是抱着他的。
⒉铭铭在家里十分的自由,没有睡午觉的习惯,喜欢走出去玩。
采取措施
⒈个别教育,给予铭铭“异常的爱”,午睡陪伴着他,在一日生活中进取发现他的兴趣爱好。
观察对象:许智雨
幼儿性别:女 幼儿年龄:5岁
观察过程:
计智雨是一个活泼好动,性格开朗的女孩,平时很喜欢帮老师和小朋友做事情。但是每当老师和小朋友指出她犯的错误时,她总是百般辩解,不肯认错。在一次手工活动中,她做了一会儿,忽然向我报告说,小组长没发给她纸。我询问了值日生和她旁边的幼儿,都说发给她了。这次我没再像往常对校耐心地询问她,而是告诉全班小朋友,做手工的时候,每个人只有一张纸,剪坏了自己负责。有了这样的前提,她就不能再得到纸,而只能在座位上看别人做手工。
个案分析:
计智雨是个各方面发展较好的幼儿,在幼儿群体中有一种惟我独尊的骄傲的感觉,从未觉得自己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另外,她在家中也有着特殊的地位:家长对她百般呵护,宠爱有加。即使她做错了事,也没有人对她说任何不是。长期以来,她不容任何人指出她所犯的错误,即使指出来,她也不承认。
措施方法:
1、换位思考,移情训练:幼儿年龄小,很难体验到撒谎时别人的心理感受。为了帮助她克服认错的不良行为。我利用她喜欢帮助老师和小朋友做事情的这一优点,创设教育情境。当她发东西时,我特意请一名幼儿说自己没有收到。而她来告状时,我什么都没说。当她第二次发东西时,同样的事情又发生了。到第三次时,计智雨心急如焚地来告诉我:“老师,那洋怎么会这样?明明是她不对,她却始终不承认,还说是别人不对。”我的精心安排在计智雨的身上有了强烈的反应。本来为大家做事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可是却是不到别人的认同,反而被小朋友冤枉,计智雨心理觉得很难过。我抓住她此时的心理感受与她耐心地交流,告诉她:“以前你不也是这样吗?你做错了事,从来都不愿承认,你想想看,别人会难受吗?”她不好意思地点了点头。通过各种方式,让计智雨换位思考,体验到撒谎时别人的心理感觉。这样,她不愿认错的不良行为也渐渐得以改正。
关键词:家庭治疗; 问题学生;教育引导
正文:
一、问题的提出
问题学生是指在学习、品德行为或心理方面出现障碍或问题的学生。
问题学生是教育系统中一群特殊的学生,他们或者无法适应学校生活,或者在品行方面出现了偏差,或者在心理方面出现问题,这些问题会使他们的发展呈现出特殊的状态。
毫无疑问,教育转化问题学生是学校必须应对的一个重要命题,因为,教育面前人人平等。然而,教育转化问题学生也是许多学校面临的难题之一,原因之一是许多“问题学生”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他们独特的家庭心理结构和隐情会使问题学生的“问题”呈现复杂和难以触碰的态势。
正是了解到教育实践中所存在的这个现实,使研究者试图以系统家庭治疗理论为理论指导,借用适合的系统家庭治疗技术,以学校教育工作者为主导,以家庭为伙伴,家校合作,促进问题学生向正向转化,并进行问题学生系统家庭治疗干预模式探索。
系统家庭治疗,也称家庭系统治疗(family psychotherapy)。它是一种理论 ,也是一种治疗方式。这种治疗不同于个体治疗 ,治疗师不是把注意力放在发生症状的个人身上 ,而是放在整个家庭单位的功能失调上。它认为病人的问题是家庭成员交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改变病理现象不能单从治疗个人着手,而应以整个家庭系统为对象。这种理论可以在教育系统里加以借鉴。
从2011年开始,我们区部分学校心理教师,在接受了家庭治疗的系统理论培训后,以我区设立的教委服务大厅心理咨询室作为依托,尝试对部分中小学问题学生进行家庭教育引导的个案研究。
二、在家庭治疗理论框架下确立的家庭教育引导方向
在家庭治疗理论框架下,我们确定了以下的家庭教育引导方向:
1.引导家庭建立正常的夫妻子系统
家庭可以分成不同的子系统,如夫妻子系统、子女子系统。不同的子系统有着不同的划分标准,如性别、年龄、功能等。
问题学生有可能在这样的家庭里:夫妻子系统分散,已经无法维持家庭正常的运转。
家庭教育引导人员首先会对夫妻子系统进行工作,使问题学生从三角关系中脱离,帮助与子女纠缠在一起的父母回到应在的夫妻子系统中,让他们面对并解决自己的问题。鼓励问题学生回到自己的世界,而不是沉溺于父母的问题。
2.鼓励夫妻子系统对子女建立应有的权威。
夫妻子系统形同虚设,内战不断。对子女的教育就会成为夫妻斗争的领域之一。父亲这么教育,母亲出于情绪,也许会不配合甚至进行“暗中破坏”。这种状况会使父母的权威力量共同降低。
在三代同堂的家庭,爷爷奶奶辈的力量以及对孙辈的呵护会使中间的小夫妻自然丧失教育的权威,在这样的家庭中,对孙辈的放纵会使他在适应学校与社会生活时面临重重困难。
只有夫妻两协调一致、互相配合,子女才不会钻教育的空子,才能在呵护与管教共存的家庭环境中获得适应学校与社会的技能。
我们鼓励夫妻子系统互相配合,在协商一致的情况下,支持对方的教育行为,促使问题学生得到有益的管教。
3.鼓励父母传递积极情绪,帮助子女与父母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
子女对父母的情绪最为敏感。当父母亲本身的情绪低落压抑时,最受此种气氛情绪影响的人无疑是子女本身。如果在建立依恋关系的时候,父母情绪消极无疑会使依恋关系蒙上不安全的色彩。
我们认为,父母送给子女最好的礼物就是努力做积极乐观的父母。因此,我们鼓励父母亲寻找自己的积极情绪的源泉,尽力保持家庭气氛的乐观状态,促使子女在这种气氛的呵护下,积极面对外界世界,寻求自己的成长。
4、帮助子女按照生命周期理论应有的发展阶段进行行为重塑
家庭有自己的生命周期,按照家庭生命周期的理论认为,家庭中的成员在不同的阶段应当呈现与之相应的行为模式。小婴儿就应吃奶,儿童就应玩耍,青少年就应享受相应程度的自由与承担相应的责任。而纠缠中的父母可能会对子女进行超越界限的行为管理,在不应呵护而应放手的地方纠缠不休,对14岁的子女提出应对4岁孩子提出的要求。我们会采取种种方式引导家庭了解子女的年龄特征,帮助子女按照生命周期理论应有的发展阶段进行行为塑造
三、规范家庭教育引导工作步骤
在进行家庭教育引导工作中,经过实践检验,我们要求家庭教育引导工作人员要遵循相应规范的家庭教育工作步骤,每一个步骤需与家庭工作1到2次,每一次需要1个小时左右的咨询。这个步骤主要是以下四步:
步骤一:问题行为与家庭关系的联结
家庭求助时,往往将问题集中于个体身上,家庭教育引导工作人员会将个体问题转化为家庭的互动关系。
步骤二:探索家庭的互动模式
通常是家庭僵化的结构支持了这些可预见的行为而不是用创造性方法来回应问题的产生。随着线索追问,家庭教育引导工作人员需要去看到、找到、然后评估家庭的互动模式,找出家庭运行的特质,如僵化的沟通模式、错乱的家庭结构等,并且引导家庭看见自己的互动模式。
步骤三:探索家庭成员原生家庭情况对现在问题行为的影响
这一步骤主要是对家庭中成年成员,尤其是父母的过去进行简短而有重点的探索,寻找他们的经历中是什么教会他们选择了导致目前症状行为产生的僵化的行为方式。此时孩子常常是听众,聆听他们父母的故事。
步骤四:寻求可能的改变方向
家庭已经认同他们最初带来的问题不是某个家庭成员的,而是整个家庭的,源于家庭不良的互动模式,现在的任务就是与家庭一起探索改变的方向和可能性,协商如何使家庭产生新的行为,而不是围绕问题行为做重复性的行为。
四步骤是一个架构,是一个方向的导引,在这样的治疗旅程中家庭教育引导工作人员可以加入自己独特的方式,在旅程中不断创新。
四、家庭教育引导工作模式应用个案研究发现
本课题组应用家庭教育引导工作模式进行了个案研究。
个案研究对象需符合以下的特征:
问题学生首先是指在小学或中学阶段本人、监护人或教师感觉在行为或心理方面出现障碍或问题,已经严重阻碍自己或他人发展;第二,排除先天因素,如多动症、自闭症、智力落后等;第三,采用家庭功能量表(FAM量表)筛选,有部分项目得分在2分以上,或者结合家庭教育引导工作人员对家庭的评估,认为“问题学生”所处家庭功能不良;最后,“问题学生”本人或家庭有求助和改变意愿。
在选择程序上,问题学生家庭经过我们询问后,签署书面协议同意参与我们的研究,并同意我们在隐藏他们的真实姓名后呈现为个案报告。
最终参与我们研究的6个家庭,普遍经过了5次及以上的引导工作。4个家庭的家庭教育引导有明显效果,2个家庭在经过5次家庭教育引导之后效果未显,自动脱落。
下面将4个有明显效果的家庭教育引导应用个案研究过程简略呈现如下:
1. 扬扬的家庭教育引导个案
家庭由学校宣传得知我们的服务信息,主动到石景山区教委服务大厅心理咨询室求助,转入家庭教育引导工作站。
(1)家庭背景
扬扬,三年级,男孩。处于三口之家,但扬扬自己的小家庭与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家庭来往密切。
(2)学生问题行为表现
扬扬在学校经常与同学打架,造成自己或者同学不同程度的负伤,老师频繁找家长到班里看着孩子上课和进行课间活动。来咨询时,他的左手臂打了石膏用纱布绷带挎在脖子上。他的父母还反映,他在家写作业时边学边玩儿,管不住自己,作业写得很慢,影响正常休息。
大致可归类为纪律问题,
(3)家庭功能量表测量结果:(得分在2以上项目可见表中字体颜色加重)
A.问题行为与家庭关系的联结
因为祖辈的干涉过多,家庭结构中父母处于学生的下位,缺乏对学生的行为的控制。
B.探索家庭的互动模式
杨扬的祖辈非常疼爱他,什么愿望都会满足他。父母也很宠着孩子,从来没有打过,双方都很会给孩子讲道理,遇到事情就帮孩子分析。父母亲在三辈架构中对儿子的教育权威力量不足。
C.探索家庭成员原生家庭情况
母亲说:我的父母在我小的时候更照顾我,其实我的生活能力也不强,因为无论什么事儿父母都会教我怎么做,不用我自己思考。母亲建立的小家庭传递了同样的教育模式。而家族中过于以孩子为中心的问题更加重了孩子的自我中心问题表现。
D.探索可能的改变方向
在帮助他们意识到家庭关系影响孩子的行为后,加强扬扬父母的联系,拉近他们的关系,使他们从关注孩子转到关注彼此的方向来。同时,帮助父母互相支持,加强他们对扬扬的权威与控制力。
(5)家庭教育引导工作效果
A.家庭功能改变
从咨询后两个阶段他们夫妻对话可以看出,他们认识到孩子的交往问题、作业拖沓问题和他们的家庭关系相关联。在认识的基础上,他们做出了改变,孩子对自己的交往和学习主动想出了更多方法,并且努力去尝试。
B.学生问题行为改变效果
据学校反映,扬扬的问题行为逐步减少,他能很好地表达想和同学一起玩儿的愿望,攻击、对抗行为以及与同学的肢体接触明显减少。
据家长反映,孩子写作业的效率逐步提高,自己开始思考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与父母和同学的游戏中提高英语学习兴趣。
2. 于清的家庭教育引导个案
由实验学校筛选,转入家庭教育引导工作站。
(1)家庭背景
于清,初二,男孩。三口之家。于清与母亲关系更亲近。
(2)学生问题行为表现
于清辍学一年多。在辍学前,不愿意上学,父母强迫他上学,他只好天天背上书包出门,其实他是坐在楼顶,一坐就是一天,因此被学校认定为旷课。这样的情况持续一段时间后,学校心理教师建议于清父母到医院看看。精神科医生诊断当时的于清患了抑郁症。经过医院一年时间的诊治,医生认为于清已经痊愈,但是于清就是不愿意去上学。在家里不停地上网,逼他上学他就申明要去跳楼,父母束手无策。
(3)家庭功能量表测量结果:(得分在2以上项目可见表中字体颜色加重)
(4)家庭教育引导过程
A.问题行为与家庭关系的联结
家庭结构中母子形成子系统,疏远父亲。学生其实是留在家里看着母亲。父母关系疏离,孩子通过自己的问题拉近父母。母亲与儿子纠缠在一起。
B.探索家庭的互动模式
母亲与儿子联合在一起,共同对抗着父亲。
见面时,于清蜷在沙发里,妈妈坐在他的右边,紧拉着手,爸爸坐在左边独立沙发上。父亲一说话,母亲保持沉默,于清则出现头疼发冷等各种不适。
C.探索家庭成员原生家庭情况
母亲由于自己原生家庭重男轻女,关系疏远。生下于清后,对他非常看重,形成紧密的母子子系统。
D.探索可能的改变方向
家庭教育引导工作人员帮助父母重建关系。并且建议父母不成功地做夫妻,一定要做成功的父母。夫妻摈弃两人关系中的成见,合力推动学生向外走。
依据生命周期理论鼓励于清向外走,不要陷在家庭里,积极去寻找14岁孩子应有的生活。
(5)家庭教育引导工作效果
A.家庭功能改变
母亲愿意尝试与父亲走近,一起推动儿子向外走。
B. 学生问题行为改变效果
在完成最后一次家庭教育引导工作后一个月,于清回到学校继续上学,到目前状况良好。
3. 小新的家庭教育引导个案
家庭由学校宣传得知我们的服务信息,主动到石景山区教育服务大厅心理咨询室求助,转入家庭教育引导工作站。
(1)家庭背景
小新男孩,初二。三口之家。小新与母亲关系密切。
(2)学生问题行为表现
反复洗涤强迫行为。但医院未收治,认为不重。在实际的学校生活中,又对小新成长造成障碍。
可归类为轻度的心理问题。
(3)家庭功能量表测量结果:
(4)家庭教育引导过程
A.问题行为与家庭关系的联结
小新与母亲形成母子子系统,但关系处于纠结之中。父亲与小新略疏远,不能对小新进行有效的管理。
B.探索家庭的互动模式
母亲不停地唠叨小新。父亲一回到家就看着孩子。小新已经初二了,母亲依然辅导学习。
C.探索家庭成员原生家庭情况
小新与爷爷的关系很密切,颇受宠爱。
D.探索可能的改变方向
引导父亲接近母亲,共同支持学生的成长。建议母亲不要把自己的焦虑转移到孩子身上,多鼓励支持孩子。
(5)家庭教育引导工作效果
A.家庭功能改变
父母亲放松自己的焦虑,少唠叨、压制、干涉,不要向孩子传递消极情绪,多鼓励支持,帮助他走出情绪的泥淖。
B. 学生问题行为改变效果
小新的反复洗涤行为消失。
4.小勇的家庭教育引导个案
由班主任推荐进入家庭教育引导工作站。
(1)家庭背景
小勇,男孩,六年级。三口之家。小勇与母亲形成子系统,对父亲进行联合对抗。
(2)学生问题行为表现
常和班里同学发生冲突。课堂纪律散漫,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规则意识。人际关系紧张,经常因为行为问题,老师要求其家长来校解决问题。
基本可以归类为纪律问题。
(3)家庭功能状况分析
家庭不同意测量家庭功能量表,但愿意接受个案研究。在这个家庭中,家庭教育引导工作人员通过谈话观察到母子子系统对父亲的联合对抗十分明显,由此判定其符合我们个案研究对象选择的要求。
(4)家庭教育引导过程
A.问题行为与家庭关系的联结
母子子系统密切,小勇缺乏来自父亲方面的应有管教。
B.探索家庭的互动模式
母子联合在一起对抗父亲。父亲说:我现在总是在话还没有说完时,就听到他们母子的反对意见,很苦恼,在家里没有话语权,总是觉得他们母子俩要学习倾听。
C.探索家庭成员原生家庭情况
父亲说:我家在南方,我家祖上有人得过状元,是一个大户人家。我奶奶的控制性很强,把大家族的人和事管理得很好。我奶奶把我母亲训练得像她一样,执行力强,令行禁止。我上边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我们兄弟姐妹都很优秀。我一直记住妈妈的话:下级服从上级,个人服从集体,局部服从全局。从小我就是一个争强好胜的人,什么都要得第一,不怕苦,不怕累,追求尽善尽美。
母亲说:得到的多是赞许、欣赏、夸奖,父母很宠我,我内心是很柔软、平和的。
不同的家庭背景与家庭理念造成了夫妻之间的冲突,并且夫妻间的冲突把小勇也拉了进去。
D.探索可能的改变方向
重建夫妻子系统,引导妻子改变抱怨争吵的模式,让妻子接近父亲而非儿子。引导父母共同管教小勇。
(5)家庭教育引导工作效果
A.家庭功能改变
夫妻之间从常态的争吵模式改变成相互协商模式,尽管还在磨合中,还需要在实践中摸索出适合自己家庭的沟通方式和规则。妈妈从受害者的角色中停止抱怨,走向思考并积极调整自己在家庭中的行为。
B. 学生问题行为改变效果
经过引导,班主任老师说小勇与同学冲突、或者纪律问题的频率和强度都有所下降。
五、 研究结论
在研究中进入个案研究的四位学生本身处于社会不利状态。扬扬在学校适应不良,于清无法回到学校,甚至在早期出现过自杀症状,小新的个人成长受到强迫行为的干扰,小勇的纪律问题行为已经阻碍了他的正常发展。而经过家庭教育引导工作人员的努力,他们都能够消除或降低问题行为的频率,家庭与个人都获得正向发展。
通过我们的研究发现,家庭教育引导模式能够帮助部分问题学生消除或降低问题行为频率,在家庭的支持下获得正向成长。
参考文献:
1.Michael P.Nichols 、Richard C.Schwartz,王曦影 胡赤怡/译:《家庭治疗——理论与方法》(美),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第一版
2.魏彩虹:《浅谈“问题学生”的成因及转化》.《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九期132页
3.王晓春:《问题学生诊疗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
4.陈凤 莫国夫:《转化问题学生要从家庭开始》.《中国德育》,2008年第2期
5.权海军:《初中“问题学生”个案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来源于中国学术期刊网
6.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 教育科学出版社(北京)2008年7月第9次印刷
【个案观察报告】推荐阅读:
大班下学期个案观察07-01
个案观察记录表07-24
小班幼儿个案行为观察11-02
幼儿园大班个案观察05-24
特殊儿童个案研究报告07-14
小学生个案研究报告10-22
特殊教育个案研究报告10-23
对白血病儿童的个案研究报告06-07
《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个案研究》结题报告09-15
学生个案研究报告——予人玫瑰,手留余香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