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秋天》教学反思

2024-08-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留住秋天》教学反思(共12篇)

《留住秋天》教学反思 篇1

《留住秋天》教学反思

本课围绕留住秋天这一主题安排了三个相关的学习内容。利用不同外形的树叶拼贴形象。在树叶组合今天形象的基础上进行拓印。凭借记忆画画说秋天的景物或秋游的情景。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心观察,从整体到局部来感受秋天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表现欲望。学生用落叶表达对秋天的情感,用彩笔来表现秋天的美,留下心中美丽的秋天。在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欣赏感受,发现秋天的美,产生对秋天的留恋,我组织学生到校园进行观察了解秋叶的形状和颜色。去观察秋天的美丽,并有一封集一些好看的落叶。然后让学生观察讨论的学生。这些优秀的作品,是利用树叶的哪些特征呢?然后请同学们相互交流,发散思维。教师示范制作方法,提醒学生先不要着急粘贴。可以先进行拼摆,多尝试几种有趣的形象。最后确定一种最好看最有创意的形象,再进行原贴。今天十要琢磨叶子的颜色,叶脉纹理方向。叶柄以及正反面的最佳效果,填完后就允许学生适当的进行添画,使作品更完善。

学生作品完成后,我们进行了集中的展示,老师和学生共同进行评价。整体来看,学生的作品比较有创意,适合儿童的心理特点,但是也有个别同学的树叶,不够平整,在以后的教学当中。可以请同学先收集干净的树叶,然后把树叶夹在书本里,使之平整,在粘贴的时候。胶水儿不要放太多,这样的话。树叶就不会开裂或者是褪色。

《留住秋天》教学反思 篇2

1.培养观察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良好的听说习惯, 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2. 通过走进大自然寻找秋天这样的活动, 感受秋天的美景, 了解秋天的一些特征, 激发热爱秋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用恰当的写作顺序、适宜的句式表达自己在秋天的所见所闻。

教学过程:

一、观察图画, 寻找秋天

1.同学们, 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是啊, 秋风起了, 天气渐渐凉了, 秋姑娘悄悄地来到了我们的身边。今天, 老师要带同学们去找秋天。 (板书:找秋天) (出示图)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哪些景物让你知道秋天来了?观察的时候要按从上往下、先景后人的顺序。 (板书:从上往下、先景后人)

(相机板书:大雁、树叶、菊花、小朋友)

2.秋天的天空与其他季节不同, 它是什么样的呢?看课件, 指名说。 (相机板书:蓝天、白云)

你还能用哪些词来形容天空的蓝? (蔚蓝、碧蓝、瓦蓝、碧蓝碧蓝、瓦蓝瓦蓝)

能用一两句话把你看到的秋天的天空说出来吗?相机引导学生用《秋游》中的有关语句说一说。 (蓝蓝的天空一望无边, 几朵白云有时像一群白兔, 有时像几只绵羊。)

3.谁来说说大雁?指名说。

大雁排着整齐的队伍往南飞。 (出示课件) 你看, 它们一会儿排成_______, 一会儿排成_________。指名说。

它们一边飞, 一边叫, 好像在对小朋友们说什么呢?指2~3人说。

大雁要飞到那么遥远的南方去过冬, 一路上肯定会遇到许多困难。你想对大雁说些什么呢?指名说。

我想大雁一定会带着你们美好的祝愿安全到达南方, 度过冬天的。谁能用上这两组关联词连起来说说大雁?

4援秋天树叶有哪些变化?出示黄叶飘落图, 指名说。

黄叶慢慢地飘落下来, 像什么样子? (像一只只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 像小鸟在空中飞翔……)

秋天的树叶可不止一种颜色。 (出示课件)

出示:有的树叶变黄了, 慢慢地飘落下来, 像。 (指名说)

出示:有的树叶变__________了, 像______________。 (指名说)

出示:有的树叶依然_____________, 像______________。 (指名说)

指名将以上句子连起来说一说。

5. (出示菊花图) 菊花好看极了。我们可以从颜色、形状等方面说一说。指名说。

相机引导学生用《看菊花》中的有关语句说一说。 (菊花好看极了。黄的, 白的, 淡绿的, 紫红的 , 一朵朵, 一丛丛 , 一片片, 它们正迎着深秋的寒风开放呢。)

(出示不同形状的菊花图) 说说这些菊花的形状像什么。 (菊花有的像美丽的绒球, 有的像小姑娘漂亮的卷发, 还有的像夜空中绽放的烟花。)

其实菊花还有许多形状。 (出示课件) 菊花千姿百态。你能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吗?

出示:菊花千姿百态, 有的像___________, 有的像___________, 还有的像____________。 (指名说)

6. (出示图) 小朋友在干什么?指名说。 (小朋友们换上了秋装。他们有的跳舞, 有的捉迷藏, 有的向着蓝天亮开了嗓子。大家奔跑追逐, 笑着喊着, 多开心哪!)

二、拓展欣赏, 感悟秋天

1.课前, 老师让同学们到大自然中、到生活中去寻找秋天。你们还在哪些地方找到了秋天?指名说, 相机指导。

(1) 农田里, 稻子黄了, 高粱红了, 棉花白了。

引导读:秋天到, 秋天到, 秋天庄稼长得好———棉花朵朵白, 大豆粒粒饱。高粱乐红了脸, 稻子笑弯了腰。

看着这满地成熟的庄稼, 农民伯伯 一边收割 , 一边说——— (秋天真是一个丰收的季节!)

(2) 果园里, 累累的果实挂满了枝头。

引导读:秋天到, 秋天到, 秋天果子长得好———枝头结柿子, 架上挂葡萄。黄澄澄的是梨, 红通通的是枣。

老师摘一个梨, 请你尝一尝, 什么味道?你这么一说, 我觉得这秋天也是——— (甜甜的) 秋天是一个甜蜜的季节。

2.多么迷人的秋天啊!想不想去看一看呀?播放视频, 师配乐朗读。

小朋友, 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

三、看图写话, 赞美秋天

1.古今中外, 有多少人喜爱秋天, 他们用各种形式赞美秋天———诗人用美妙的诗句来赞美秋天, 画家用五彩的图画来描绘秋天…… (课件出示:古诗、中外描绘秋天的名画、学生画、树叶画等)

2.我们这节课就来写一写秋天, 好不好?由于时间的关系, 课上我们先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秋天景物写一写。

3.学生写话。

4.反馈点评;指导成文。

5.总结:同学们笔下的秋天是美丽的, 是甜蜜的, 是芳香的, 是丰收的……其实大自然就是一本书, 只要你细心观察, 一定会有很多新发现的。

四、作业

1.必做题:看图写一写你眼中的秋天。

2.选做题:

(1) 画一画五彩的秋天。

(2) 读一读描绘秋天的诗歌、散文等。

(3) 拍一拍秋天的美景。

(4) 唱一唱歌颂秋天的歌。

【教学反思】

“找秋天”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练习2》中的一道综合性学习题。题目的要求是:秋天到了, 观察一下大自然中有哪些变化。将自己找到的秋天画下来或写下来, 然后在小组里交流。如何使这一综合性学习“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呢?我认为应致力于学习内容构建的最优化。

一、以语文定基调

语文综合性学习, 顾名思义, 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综合性。其基调是什么?语文!这是语文综合实践性学习与其他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质区别。以“找秋天”为例, 从学习内容上看, 我们将学习的重点放在观察秋天大自然的变化, 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而不是获取关于树叶为什么变色、怎样构图着色等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技能;从形式上看, 观察、搜集、齐诵、欣赏视频、写话……将听、说、读、写融为一体, 处处体现着“语文味”。

二、以观察作基石

鲁迅先生曾说“:如要创作, 第一是观察。”低年级学生对外面的世界总是充满着好奇、向往, 但儿童的观察不像成人那样自觉、仔细, 这就需要教师的指导。我充分利用文中插图, 先指导学生从整体入手, 按从上往下、先景后人的顺序仔细观察, 弄清图意, 说说从哪些景物知道秋天来了。在引导学生观察景物特点的基础上, 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展开丰富的想象。这不仅可以为观察过程增添趣味性, 还可以把景物描绘得有血有肉、形象生动。

三、用美景润泽心灵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语言如果没有情感的血液在流动, 就会苍白无力, 索然寡味, 学生对知识的感触就会迟钝。”丰富的情感是语文课堂活的灵魂。在教学过程中, 我巧用多媒体渲染课堂气氛, 润泽学生心灵。例如, 在学生交流完他们还在哪些地方找到了秋天后, 我播放了一段秋天美景的视频, 并配乐朗读, 师生共享这浓浓的秋意。学生看得入迷, 听得出神, 不时惊呼。这一视频的播放, 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激发了学生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四、用实践培养能力

《留住秋天》教学设计 篇3

执教者:殷颖

教学目标:

1、通过回忆和图片进行秋的感受和欣赏,初步了解秋天的特征与变化。

2、学习利用落叶拼贴,进行美的再创造。

3、增强学生对自然生态资源的保护意识,将美丽的秋天留在心中。教学重点:

利用树叶不同大小不同种类的特点进行多种拼贴。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准备:

课件,自制的树叶拼贴画。

教学过程:

一、回忆导入

师:在我们记忆里秋天是什么样子的呢?(播放带有微风徐徐声的轻音乐。)

利用轻松的音乐和问题激发学生对秋天景色的记忆。学生举手回答,只要回答合理教师便给予肯定。师:老师自己也有对于秋天的记忆,我们一起来看看。

(播放秋景的图片:成熟的果实、丰收的稻谷以及金黄的树叶。)

师:秋天这么美!你们有好办法能把秋天留住吗? 此时的提问目的在于激发学生思维,并适时的导入课题。

生:用画笔画下来、相机拍摄下来...师生共同总结,秋天这么美,满眼的金黄色,学习用特殊的办法来留住秋天。

今天我们就用特殊的方法-------《留住秋天》

二、探究方法

师:你们知道什么是树叶拼贴画吗?是不是几张树叶随便拼贴在纸上?

学生第一反应否定的,并对树叶拼贴画产生兴趣!(拿自制的树叶拼贴画给学生看:用树叶拼贴出的大树和果实)

初步接触树叶拼贴画。

师:哪个同学能告诉老师作品中拼贴的是几个什么样的形象?这几个形象中分别用了几种什么样的树叶来拼贴的?

(学生相继举手发言)

回答后师生给予肯定并小结:我们利用各种树叶的自然形状,巧妙地进行想象拼贴,就能产生许多非常有趣的动物和人物形象。

师:那你们猜猜殷老师怎么把这幅拼贴画做出来的? 提问发散学生思维,此时学生能够根据自己对拼贴画的初步了解与接触说出自己对拼贴画制作的步骤的认识。

学生举手回答:先贴树叶再添画。

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并与学生一起总结方法:

(1)分析并选择树叶。

(2)尝试不同的摆法。

(3)摆定粘贴。

(4)添画背景。

这时候,学生对于树叶拼贴画及其做法于有了一定的了解。

三、欣赏

播放PPT,让学生欣赏成功并且有趣的树叶拼贴画。

四、开始作业

布置作业,以同桌为单位分小组讨论,我们手中的树叶都能组成什么有趣的树叶拼贴画。提出作业要求:

(1)用树叶进行创意拼贴,可以适当的修剪。

(2)粘贴后要立即压平,使之平直。

五、教师巡视指导以及最后课堂总结。

对学生的课堂作业进行点评、评析。同时进行课堂总结,增强学生对自然生态资源的保护意识,将美丽的秋天留在心中。

教学反思:

本课属手工创作课,主张让学生自主选择材料进行制作,突出动手、动脑训练,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让学生学会热爱自然、美化自然,体现了新课标重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理念。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知识的积累上都有了一定的基础,对手工的一些制作步骤和方法也有所掌握,教师应多下功夫引导学生独立创作、大胆创新。

教案——留住秋天 篇4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结合学校秋游,找寻秋色的美感。

2、培养学生的绘画表现能力和动手制作能力。

3、增强学生对自然生态资源的保护意识,将美丽的秋天留在心中。教学重点:如何利用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来组织一幅完满的秋的画面。

教学难点:把握好体现出“秋”的感觉。

教学准备:秋景挂图一幅、课件、学生作业由幅、老师范作几幅、作画工具、教材

教学过程:

一、赏读儿歌:

师:树叶娃娃 妈妈抱大 只会拍手 不会说话

秋风羞它 脸儿红了 一个一个 跳到地下

这个非常压韵的儿歌是不是挺有意思的,那么同学们,你们知道它是描绘的一个什么场景的儿歌吗?

生:知道!它是描绘秋天到了,树叶儿黄了,正一片片飘荡在地上的情景!

师:哦,是秋天!上两星期前还记得我们全校组织了一次什么样大型又有意义的活动吗?

生:当然记得!是秋游,我们还看到了好多好多可爱的小动物,也看到了掉了一地的树叶子。

师:喜欢秋游吗?那天玩得开心吗?在你眼里的秋天美吗?它是如何美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样一个动听的歌曲找找答案。

二、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秋„„

1、听赏:

→《秋天多么美》MTV动画播放,引导学生感受当时场景的美,拍打节奏,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师:知道秋天有多美了吗? 生:(争先恐后)„„

师:既然秋天这么美,你想留住它吗? 生:当然想 师:那怎么留呢? 生:将它们画下来

师:不仅可以画下来,还可以贴出来,印出来哦„„ 板书添加:留住秋天

2、观赏:

→(1)带文字的挂图《金色的秋天》带学生朗读文字,找秋天的特点。

→(2)展挂老师,学生作品

师讲述展现“秋景”的几种方法:画的、贴的、印的„„

3、讨论:

(分小组展开讨论)→具体你打算怎么留呢?说说你们的构想?(莫名回答)

4、强调色彩特征:

深秋到了,树林一般都由青绿一片过渡到了黄、红、褐色,在色彩的处理上我们既要源于自然,又要大胆夸张,为了使这种秋味更浓,可适当加些金灿灿的色彩来突出秋的特征,夸张它的美。

接下来大家随同我一起走进画家的世界,一起来领会一下这种夸张下的秋色美→电脑幻灯片展示几张金秋的图片。

填空:秋天是金色的,秋天是温馨的,秋天是喜悦的,秋天是丰收的,秋天是迷人的„„

学生读感受,老师简单介绍图片中树林的层次,进行近大远小的渗透,同时进行第一幅幻灯图片里农民们在晾谷收麦的思想渗透性教育,引导学生爱惜农民伯伯的劳动成果,珍惜粮食,尊重他们。

三、学生大胆创作,画一画。轻放音乐《秋天多么美》,愉悦中完成。题为:《秋》,师巡视边提醒学生构图的要素:要饱满,色彩有特征,相符。

四、展挂已完成好的作业,作小评,小结。

留住秋天作文 篇5

秋天,刚入中学的小初一,像我,我也渴望秋天。秋天,可以让我丰收。

这个秋天,我要收获“改变”。秋分到了,太阳直射赤道,我也应该改变自己的目标,不是班级中间了,而是班级前十。为了改变自己目标,达成这个目标,太阳改变了照射角度,我改变学习方法。中学可不能再吃小学的老本了,我也因此做出了生活上的调整。到了中学,我不再像小学那样懒散,我会节省时间,用来复习;到了中学,我不再像小学不会听讲,而是充分利用笔记本,教科书,教辅去学习。这个秋天,我收获了改变。

这个秋天,我要收获“专注”。那天,太阳逼眼。父亲母亲在我上完体育课前便到了班级门口准备迎接他们大汗淋漓的野孩子。那天,因我改错本不合格,要找老师讲错误原因,便让我父母在外等了20分钟。父亲有点不开心了,和妈妈说:“这娃娃,到了初中,还学不会专注,怎么办呀!”刚说完,我出来要手机回去拍照作业,父亲把手机给了我,好似看到了走的希望。可是,又过了20分钟,他的儿子才优哉游哉地走了出来。父亲说:“你收东西不能快点,一下我和你妈要去上班,不吃晚饭了!”我没回嘴,到了车上,老爸还说我。我心想:真是,这爸爸也是的,不好好开车还要说我!接着,一句句话好似机枪扫射一样地对我狂扫而来:到了云附又怎么,还是一个专注,收个作业这么慢,想见你上课一点都不专注!不会改变学习方法,不专注学习,你再认真能顶个屁……回到家,我想,我要专注,专注学习。想完,我立马起身,拿出英语书,背起了单词。这个秋天,我收获了专注。

留住秋天,留住自己在这个秋天的收获。这个秋天,我留住了改变和专注,下一个秋天,我还会留住更多东西。田野里的果子被摘了还能再长,这个秋天没留住的收获,下个秋天还有机会把它留住。

主题图教学要“把根留住” 篇6

一、善用主题图, 挖掘有效内涵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 要教得好, 使学生受益, 还要老师善于运用。”主题图作为数学知识或内容的呈现方式出现在教材中, 等待着教师去理解、去研究、去挖掘。

【案例】“两位数乘整十数”的主题图教学

(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图画和文字, 说说知道了哪些信息?

生:三年级有117人, 每人一瓶牛奶, 搬下10箱, 每箱12瓶。

师:要解决什么问题?

生:问十箱牛奶够不够117人喝?

师:要想知道10箱牛奶够不够, 要先算出什么?

生:先算出10箱牛奶有多少瓶。

师:算出10箱牛奶有多少瓶之后怎么想?

生:再和117人比, 看够不够。

师:说得很好, 那10箱牛奶有多少瓶怎样列式?

生:12×10。

师:12×10是两位数乘两位数, 你会算吗?

生:0先不看, 先算12×1=12, 再在12后面添一个0, 等于120。

师:他的想法听清楚了吗?谁再说说这种算法的过程?那么, 你们知道为什么算出12×1=12后, 再添1个0呢?

生:这个1是表示1个十, 得到的应该是12个十, 所以要添1个0, 是120。

师: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如果没有, 就引导学生:我们看看图中的10箱牛奶是怎样摆放的, 想想还可以怎样算呢?)

生1:先算5箱有多少瓶, 再算10箱共多少瓶。12×5=60 (瓶) 60×2=120 (瓶)

生2:先算2箱有多少瓶, 再算10箱共多少瓶。12×2=24 (瓶) 24×5=120 (瓶)

生3:先算9箱有多少瓶, 再加1箱的瓶数。12×9=108 (瓶) 108+12=120 (瓶)

生4:先算10个10瓶有100瓶, 再算10个2瓶有20瓶, 一共有120瓶。10×10=100 (瓶) 10×2=20 (瓶) 100+20=120 (瓶)

【反思】

教材呈现的主题图中10箱牛奶分两堆堆放, 每堆5箱, 其中9箱已放好, 还有1箱正在放。这一主题情境的设计提示学生可以根据情境中已摆好的9箱和1箱牛奶, 利用已学过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 先计算9箱牛奶有多少瓶, 再加上1箱的12瓶;也可以利用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先算出5箱有多少瓶, 再算10箱有多少瓶。教师在教学中由于充分理解了教材中主题图对算法的提示, 注重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 自主探索计算12×10的方法。

二、活用主题图, 改变呈现形式

从某一个角度讲, 教材中的主题图是半成品, 多数是结论式的呈现而少了过程, 有的内容学生所看到的可能只有部分思维的结果。这种呈现形式不利于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思考和探究问题, 也不利于学生主动建构新知。我们老师应该具有“活资源”的意识, 本着“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理念, 可以改变教材中主题图的呈现形式, 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

【案例】“认识11~20各数”的主题图教学

(教师将12根小棒一根一根整齐地摆在投影仪上, 打开投影, 两三秒的时间呈现投影, 随即关闭。)

师:看到投影的小棒了吗?你知道一共多少根吗?

(生都说看到了, 但是问到有多少根时都摇头了。)

师:为什么大家都看到小棒了, 但是不知道总共有多少根呢?

生:你给我们看的时间太短了。

师:那么你能把这些小棒重新整理一下, 用同样短暂的时间观察, 也能让大家清楚地知道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吗?

几名学生上台尝试摆, 有2根2根地摆;有3根3根地摆;有4根4根地摆;有6根6根地摆;也有5根5根地摆, 摆了2堆还多了2根。

(因为每次投影的时间都很短暂, 学生有时很难确定摆了几堆, 有时很难确定每堆几根, 因此上面这些摆法都不能快速准确地确定总共多少根小棒。学生陷入了沉思, 即而有学生举手了。)

生:

师:这样摆能一下看出共有多少根小棒吗?

生:不能。左边多的那部分来不及数, 右边倒是能看出有2根小棒。

师:那你能不能再想办法把左边的小棒也整理一下?

生:

生齐声叫道:一共有12根小棒。

师:同样很短的时间, 这回你怎么知道一共有12根小棒了?

生:因为我看到左边有一捆小棒, 以前认识“10”的时候, 老师告诉过我们, 一捆就是10根, 右边有两根, 合起来一共有12根小棒。

【反思】

留住秋天作文 篇7

我来到树下,捡了几片树叶。这些树叶五彩缤纷,有红的,有黄的,有绿的,还有黄绿相间的。看着这些树叶,我想:这么脏的树叶做贴画一定不好看。于是我把树叶拿回家,用冷水浸泡。差不多一个小时了,我把叶子拿了出来,把它们放在阳台上晾干。

第二天,我开始做贴画了。我左思右想:做什么好呢?人?房子?海底世界?我非常喜欢孔雀,于是决定做孔雀。我拿来了双面胶、透明胶、卡纸、剪刀。我挑选了一片小叶子做孔雀的头,又选了一片又大又黄的叶子做身体……我把叶子裁剪下来,接着把它拼接好再贴上去。一只美丽的孔雀完成了。我左看看又看看,总觉得还少了点什么。我看了看,原来尾巴上少了闪光片。于是我把五光十色的闪光片贴了上去。一看,啊!一只栩栩如生的孔雀呈现在我眼前,我开心极了。

留住秋天作文 篇8

走着走着,我们发现一棵鹅掌楸树,这种树的叶子和其它树叶都不一样,别的是椭圆型的,鹅掌楸树叶却像件小连衣裙。这让我联想到了动画片里的波妞,便采了几张准备做小人的身体。我们走到樟树前,一片片红通通的树叶,多么像小人的脸啊!我们也采了几张。突然一股香味迎面而来,我们寻着花香,来到树前一看,原来是桂花开了。妈妈奇思妙想说:“不如我们做四个小人,站在桂花雨中手拉手的样子吧。”“好啊”我和妹妹异口同声地答应了。

回到家,我们忙了起来。妹妹负责做小人的帽子,我负责拼小人,妈妈负责把小人、桂花拼贴在纸上。我们三人一起做事,速度很快。妈妈突然想到还有夜来香,就把它贴在最上面。不一会儿,我们就做好了贴画。看着自己的作品,我们开心地笑了。

《留住秋天》教学反思 篇9

记得当初“提着录音机各教室跑”的年代, 笔者教学生们学唱歌曲《天亮了》。学生先跟磁带学唱了一遍, 笔者发觉学生没有太多的感慨, 于是把韩红创作这首歌的背后的故事介绍了一遍。笔者再进行假设:如果自己遇到这样的情况也会像这对父母一样把生的希望留给孩子, 然后再反问学生:“想想你们的父母平时为你们所做的, 遇到这样的情况, 他们是不是也会这样做, 遇到危险, 他们是否宁愿自己死也要把生的希望留给你们?”此时, 所有的学生都默不做声、轻轻点头, 包括平时最让笔者头痛、软硬不吃的学生。当笔者再次放响歌曲时, 学生鸦雀无声, 全都把“心”沉浸在音乐当中, 心被音乐浸得饱满时, 便化做泪水流出来, 然后不由自主地跟唱。学生唱得深情、也唱出了真情, 不再需要教师任何的话语。

这节课感动着学生, 更感动了自己。到了“配备多媒体的星级待遇”的时代, 笔者仍旧忘不了它。想想高立体的音响, 再配上精彩的画面, 一定更感人。于是, 笔者又满怀激情地上了这一课。

同样把韩红创作这首歌的故事先介绍了一遍, 然后欣赏视频《天亮了》。笔者满心期待着学生的“感动”, 怎么?一点反映也没有, 再听 (看) 一遍, 还是没反映。笔者疑惑是不是现在的学生已变得很“坚强”了, 但再一回味, 自己好像也没被感动。追寻原因, 原来大家欣赏的焦点放在了“看画面”上, 而不是“听音乐”上。

思索现在的音乐课, 新元素、多元素大量充斥着课堂, 好看的、好玩的都来了, 可真正静下心来听、安下心来唱的内容少了, 音乐课的“根”少了。人的音乐修养在听中成长, 但再高的音乐修养也必须以音乐知识、技能做支撑, 初中学生 (特别是农村初中学生) 的音乐知识、技能更要在唱中进步。现在的许多公开课, 为了提高“课”的可欣赏性, 音乐教师们往往选择上欣赏课, 再煞费苦功把好听的、好看的、好玩的全都找来, 还美其名曰“符合新课程的多元、开放、合作”, 但就是缺少了音乐性。即使选择的是以教唱为主的音乐课, 教师也往往是先把歌曲播放一遍, 然后就把收集来的关于该歌曲的创作背景、风土人情等统统通过多媒体展示一遍, 然后再唱几遍歌曲 (唱歌前后不超过10分钟) , 之后就匆匆赶往下一个环节, 让学生编一编、随音乐节奏韵律动一动、跳一跳, 一节课就在这样热热闹闹中结束。但是, 学生在这节课中到底学到了什么?歌唱好了吗?唱出了歌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吗?不得而知。这种被大量信息、大量活动充斥着的音乐课, 已经失去了音乐课的本真, 失去了审美的真意, 留下的, 只有光华鲜丽的外壳而已。没有了审美体验, 没有了想象的空间, 没有了知识、技能的支撑, 这样的音乐课决不是一堂合格的音乐课, 即使融合了再多的新理念, 却违背了课程改革的本义。

音乐课的“根”少了。音乐课必须突出音乐性, 这一点音乐教师们都知道, 但真正做到的又有几人?笔者总结这几年来的工作经验, 认为初中音乐课中歌唱教学尤为重要, 是学生掌握音乐知识、技能的重要环节。以下是上好歌唱课的几点心得:

一、教师的完整范唱

教材中的歌曲, 学生们不一定全都喜欢, 并且不管多优美、多好听的歌曲, 由录音放出, 学生总觉得离他们很远, 吸引不了学生, 而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最好的方法就是教师的范唱。很多初中教师羞于自己的唱功, 或怕投入地唱学生会说矫情, 都不肯在学生面前一展歌喉。其实, 不管教师唱功如何, 只要教师真情、投入地演唱, 是一定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感染学生,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给一个班级排练合唱《精忠报国》时, 教唱完后笔者让他们突出重要字, 把握歌曲刚劲的风格, 学生总理解不了。放屠洪刚原唱让学生听着找, 学生还是做不到。笔者着急, 学生也急, 一学生说:“老师你唱唱吧!”其他学生也立即跟着起哄。笔者只好唱了一遍给他们听。本以为男声的气势恢弘的歌曲自己很难把握, 怕唱不好, 没想到学生听得极其认真, 唱完后给予热烈的掌声。接下来, 他们唱得也特别的投入, 把笔者唱得重的地方如“狼”、“心”、“愿”等都很好的模仿了出来, 在校合唱比赛中拿到了第一名的好成绩。此后, 笔者试着在歌唱教学中比较式上课, 一些班级全听原唱学习, 而另一些班级在教学中 (特别是在歌曲处理时) 加入教师的有感情的完整范唱。效果非常明显, 加入教师的完整范唱的班级在歌曲的情感表现上更突出, 而且课堂纪律也有明显进步。

歌唱教学中尽量为学生完整的范唱, 这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学生对歌曲的表现都有很好的帮助。好的范唱是激发学生兴趣最有力的手段。教师以饱满的热情唱出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 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通过聆听教师的范唱, 不仅可以直接模仿教师的歌唱方法, 还可以体会教师对歌曲的理解和艺术表现。使学生在听觉上保持对音乐的热情, 对学生的情感投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二、“单、哼、轻、放”渐进

学习歌曲, 遵照先弹单手旋律, 学生先轻声跟着哼唱, 然后轻声唱, 学会后完整唱再放声唱的循序渐进的方法, 这点尤其重要。

农村学校的学生基础不一, 识谱能力差, 教师的华丽伴奏会分散学生对主旋律的注意, 甚至有的学生可能因此听不清主旋律, 休止、弱起等更是注意不到, 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学习新歌时, 教师先单手弹旋律, 让学生听清主旋律, 心中有清晰的旋律概念, 以便能快速、准确的熟悉歌曲。

初学歌曲时也最好让学生跟琴轻声哼唱。如果一开始便跟唱曲谱, 识谱能力差的学生便跟不上, 会削减他们对学习的积极性, 久而久之便会恶性循环, 他们唱不了, 跟不上, 没事做, 只能做别的如违反课堂纪律的事。用哼唱比唱谱简单但效果不会差, 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自信与积极性。待哼唱熟练后或唱完歌词后再来唱曲谱, 学生便能信手拈来, 会唱才敢唱, 也只有敢唱才会唱。

轻声唱一是为了让学生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听清旋律上 (大声唱会使歌声盖过琴声, 唱错了学生自己也不知道) 。听得准确才能唱得正确。教师也可听到学生的不足及时加以纠正。二是为了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初中学生开始变声, 保护好嗓子对其一生的意义非凡。轻声唱能避免声带因长时间大声唱而受损。

等到学生完全学会了歌曲, 要完整地表现歌曲情绪与情感时, 教师再加进完美的伴奏, 学生也适时、适量地放声歌唱。让学生在思想轻松、嗓音轻松中学习歌曲。

三、歌词内容、内涵与乐理互助, 帮助歌曲的理解与处理

新课程中提到:“乐理很重要, 但在实际教学中必须暗化。”乐理与歌词内容、歌曲内涵联系, 让学生在轻松中理解, 既掌握了乐理知识又能充分理解歌曲、表现歌曲。如教唱歌曲《红色娘子军》时, 要求学生唱得饱满、有力度, 能体现出娘子军的坚定与热情。如果教师只一味的说“有力度点、饱满些”, 学生是很难做到的。笔者在教唱时首先要求学生把每个字当作一个石头, 扔向万恶的旧社会, 这样才能做到歌唱有力度。然后理解歌词词义, 找出每句的中心字, 重点突出它。如“妇女的冤仇深”中, 中心字为“深”, 为了体现深的程度, “深”字必须唱得简短干脆, 所以只有一拍的时值, 后面休止一拍。“今有娘子军”中为了体现今天娘子军给妇女们带来了希望, 必须突出“今有”两字, 要唱得简短有力, 因而这两字都是带有八分休止符的。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明显感受到, 只要教师花精力把内容做精、作细, 让学生觉得有学习的意义和动力, 是会回报教师以同样的学习热情的。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地位的作用, 引领学生共同成长。学好歌曲, 歌唱的音准、节奏也是必须强调的, 但也必须寓教于乐。

1. 一切尽在“掌”握中———准确的音准。

2. 三步走———正确的节奏。

教师们在教唱歌曲时, 总有这样一种体会:一字一音的句子, 学生掌握快, 而一字多音的句子, 学生不是把字唱错位置, 就是落掉音。解决这一问题时, 笔者用到的是杭师院声乐教师马亚囡的“学歌三步走”方法。看似太麻烦太慢, 但学生习惯了这样的方法后是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学歌三步走”, 第一步是按照完整的词、句熟念歌词, 注意中间有一小杠“—”相连的几个音节实际上是一个完整的词;第二步是按音乐节奏念歌词, 直至熟练;第三步才把音乐旋律与歌词结合起来学唱。如学唱歌曲《我的祖家是歌乡》, 一开始学生在唱第二句时总是只唱四拍, 第三句歌词由于附点节奏, 学生也总是把字唱错位置。后来运用“学歌三步走”, 先按完整的词、句念 (第一句的“歌”拖四拍, 第二句的“阳”拖六拍) , 再按音乐节奏念 (如“月亮上山我们唱歌”按下面的节奏念) , 最后再歌词与旋律结合唱。此时学生已不会再唱错。

四、背唱歌曲

新课程要求学生每学期能背唱两、三首歌曲, , 实际上初中音乐课中背唱几乎已淡出课堂。日常音乐活动中, 人们最先想到的、唱出的肯定是自己能背出的歌曲。让学生积累一定的歌唱曲目, 有能力用歌声在他人面前展示自我, 也是培养其音乐兴趣的手段之一。并且学生在用歌声与他人沟通交流中, 也可培养其乐观、自信的精神面貌与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不能完整地背唱歌曲, 意味着学生不能很好地表现音乐情感和有表情地歌唱, 有些音乐活动也很难完成。如歌曲《我的祖家是歌乡》, 在学会歌曲后还要能配上伴奏节奏边拍边唱。如果歌词背不出, 在看歌词与拍节奏上就会分配不过来, 更没办法看老师带领着拍, 最后是只能唱或只会拍, 没法合起来。没有达到最好的效果, 学生就会存在目标失落感, 影响其学习劲头。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能力, 歌曲教学中重视背唱对歌曲积累的重要作用和对学生学习的积极促进作用。

初中歌唱教学既容易上又最难上, 不能把它单纯地看作教会几首歌曲, 也不能把它等同于专业声乐教学, 教师应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知识技能水平出发, 找寻最合适、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并且在实际中, 虽有器乐教学、欣赏教学、音乐活动等多项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 提高音乐审美。但多数地区与多数学校, 由于各方面原因的限制, 学生的审美体验、对音乐知识、技能 (如音准、节奏、力度、速度等) 的普及掌握还是在歌唱教学中完成的。音乐教育必须专注于音乐艺术本身, 专注于自己的心灵, 真诚地去追求音乐艺术的情感表现, 而不能转移对音乐本质品性的关照。音乐课切不可舍本求末, 音乐课的“根”必须留住。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解读[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留住秋天》教案 篇10

《留住秋天》教案

《留住秋天》教案 ―――― 三年级第七课 教材分析: 《留住秋天》是湖南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的一节手工拼贴创作课。内容是引导学生观察了解秋林秋叶之形色,感受秋天的美丽,通过对范品、图片进行概括分析,抓住落叶的特点大胆想象并进行美的再创造,拼贴出自己喜爱并有个性的手工作品 教学目标: 1、利用自然环境资源,初步了解秋天的特征与变化,进行秋的感受和欣赏。 2、学习利用落叶拼贴,进行美的`再创作。 3、增强学生对自然生态资源的保护意识,将美丽的秋天留在心中。 教学重点:如何利用落叶进行拓印。 教学难点:水粉颜料的水粉把握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相关课件、范画、剪刀、固体胶或双面胶、A4纸。 2、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落叶,剪刀、固体胶或双面胶、彩色笔、A4纸、各种形状颜色的树叶。 教学过程: 一、 板书课题: 1.导入: 师: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交相更替,现在我们又步入了秋季。谁能说说你 课前观察到的 秋天的景色那? 生:天气转凉了 ,叶子落了,树叶有红 黄 紫 绿,庄家成熟了……秋天给我们的印象是丰富多彩的,五彩缤纷。现在,让我们一起来领略秋天的魅力! 2、欣赏课件、感受秋天 ( 1)同学们欣赏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课件(出示秋景课件) (2)看完这些图片,你发现什么?既然秋天这么美景色,真是舍不得它离我们,同学们想留住秋天吗? 板书课题: 第七课 留住秋天 二、出示教学目标: 1、利用自然环境资源,初步了解秋天的特征与变化,进行秋的感受和欣赏。 2、学习利用落叶进行拓印,初步尝试水粉颜料的使用。 三、出示自学指导: 欣赏16――17页作品,结合图例进行观察思考: 1.秋天的色彩有些什么? 2.树叶的拓印方法? 3.在拓印中你觉得有哪些难度?5分钟后,比一比谁能准确地回答以上几个问题。 四、检测自学: 指名学生回答上述问题。 五、后教 1、更正,反馈指导对于自学中的问题加以引导和指正 颜料是用水来做媒介进行调配 (1)色彩(2)拓印方法水粉颜料的使用 学生尝试拓印制作 讲解水分的重要性 六、艺术实践: 选叶脉凸显的树叶进行拓印,教师指导拓印。 七、作业评价: 张贴学生作业进行展示,分析比较拓印满意的和不足的作品,鼓励学生不怕失败,失败是成功之母。 八、课后拓展: 学生欣赏课件中的树叶拼摆成画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下一个制作奠定基础。

《留住秋天――树叶贴画》说课稿 篇11

东关小学 杨荣

一、教学设计:

本课选自湘教版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是一节手工拼贴创作课。内容是引导学生观察了解秋林秋叶之形色,感受秋天的美丽,并在此基础上联系学生生活经验,进行资源开发与拓展。树叶对于孩子们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因而,本课通过让学生抓住树叶的特点大胆想象并进行美的再创造,拼贴出自己喜爱、有个性的手工作品的这一过程,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使学生的造型能力、创造能力和动手制作能力得到提高。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欣赏并感受秋天的美丽,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2、通过野外欣赏采集树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审美能力。

3、指导学生掌握树叶贴画的制作方法、技巧,利用落叶进行美的再创作,开发学生丰富的想像与创造力,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4、培养学生团结协助的精神品质,体验参与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并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三、学情分析:

三年级上的一节手工拼贴创作课引导学生观察了解秋林秋叶之形色,感受秋天的美丽抓住落叶的特征大胆想象并进行美的再创造,拼贴出自己喜爱并有个性的手工作品。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不同树叶不同造型的设计及制作,培养动手动脑能力。

教学难点:在树叶贴画制作中,培养学生画面的设计及创新能力。

五、教法与学法

1、说教法: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应多为学生提供欣赏美的机会,让学生感受 美术作品和大自然的美。课前布置学生收集秋天的脚步,采集树叶和纪录秋天的美丽。用多媒体展现优秀作品,体现浓郁的金秋特征和气氛。在进行树叶拼贴时,指导学生要反复思考,选择最适合的树叶拼贴出最佳的造型。并可适当添加、粘贴。

2、说学法:

三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想像力丰富,学习活动以形象思维为主,通过欣赏秋天的景色和优秀的拼贴画,可以激发他们的思维和热情。而课前的树叶收集让他们感到了乐趣,并且又体验了选择和欣赏了解树叶的过程。

六、教学用具:

1、搜集并压平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树叶数十张。2、16开色卡纸作底板、剪刀、胶水(双面胶)。

七、教学过程及分析:

(―)组织教学,检查学具:

提前2周要求学生到室外,以他们独特的审美眼光欣赏自然,寻找他们眼中最美的树叶,并将收集回来的树叶进行分类整理,抚平后(也可以根据需要将树叶摆出自己想要的形状)夹在书中压平,待其失去水分变成干叶时即可使用。注意每本书不要夹太多,没干之前也不要总是打开看,以免损坏其形状。

(二)欣赏引趣,展开联想:

1、欣赏秋景、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秋天吗?老师也非常喜欢秋天,因为秋天不仅是收获的季节,更是一个非常迷人的季节,金秋的缤纷让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下面我们一起走进秋天。来领略一下秋天的魅力。”

(打开课件,欣赏秋景)把学生带入一个金秋世界 教师:“这么美的秋天,大家想不想把它留下来?”

板书:“留住秋天――树叶贴画”。题目中的“树叶”两个字用选好的树叶代替。

2、展示树叶贴画引趣。

图1:《金鱼图》、图2:《孔雀图》

由于树叶是一种特殊有趣的材料,为了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充分了解,认识树叶的特殊性和它丰富的表现里及独特的艺术魅力。首先,我先出示一幅树叶贴画――图1《金鱼图》,让学生说出这是用什么材料贴成的画?贴的是什么?学生回答说:是用树叶贴的金鱼,接着,我又出示了图2《孔雀图》,让学生说出贴的内容及对树叶贴画的感受。这样的导入,可以使学生在审美的愉悦中感受美的熏陶,为本课的学习提供积极的认知准备,进而激发学生认知欲望。

3、分析树叶形状,引导学生联想想象。图3:《青蛙图片》、图4:《狮子图片》

为了更好的、准确的、生动的让学生把树叶贴画贴好,首先,教师在课件上展示图3《青蛙图片》、图4《狮子》,让学生分析讨论两图中动物的名字和它的特征及动态。

教师又出示同种类及形状、颜色的树叶,让学生根据树叶形状展开联想,看看它们和现实生活中的哪些物体的形状相似,或与物体的哪一部分相似,分别拼出不同的动物,使学生了解到运用树叶的形状、颜色及花纹就可以组成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教师同时告诉学生如果没有自己需要的形状,还可以用剪子修剪成自己需要的树叶。

(三)观察讨论,探究学习: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本和课件中的树叶贴画作品,组织学生观察讨论:

1、你手中的树叶能拼出哪些有趣的图案?让学生运用自己手中的树叶在桌子上练习组合,组合好的学生可以让他们站起来说一说自己拼出的图形,并谈谈的想法,从而来启发其他同学的创作思维。

2、引导学生总结出树叶贴画的制作方法和步骤。

教师补充,归纳总结:①构思设计画面,要求用各色、各形的树叶加以适当剪裁,让落叶变成有生命的小动物,引导学生大胆尝试不同的画面设计,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②把构思设计好的主题,用铅笔先画出草稿,布局应注意均衡、大小适中、画面合理。③选择与主题相应的树叶,有的还可以进行修剪加工。根据情况利用好树叶的背面及叶柄。④拼摆,用胶水或双面胶粘贴在卡纸上,压平。粘贴时要注意应从画面远处粘起,先后面后前面,注意顺序。

(四)合作实践,互动探究: 学生自由组成2人合作小组,根据所学知识,合作交流,共同制作一幅作品。

(五)作品展示,交流提高:

学生把自己完成的树叶贴画拿到教室前面给其他学生展示,并让学生自己选择,做得好的学生让他们到前面拿着自己的作品,并让他(她)说出自己的设计想法。并给他们每人一朵小红花。从而使其他学生对树叶贴画有着更深的了解和喜爱。

(六)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在小结部分,教师可引导学生就如何产生为“如何让每一片绿叶更绿,让每一片叶都充满生命力”提一个合理化建议的想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表达自己爱护环境的情感,教育学生爱护家园要从保护生态环境做起,使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受到教育,从而增强了环保意识。用实际行动为我们的家园创设一个环境优美,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深化环保意识。

八、教学反思:

本课利用学生非常熟悉的树叶为材料进行手工制作,从内容的选择上贴近学生的生活。整个创作活动并不是完全在本节课堂上完成的,其实在树叶的收集过程中,学生已经在构思,在有目的的寻找,这才有了课堂上学生的积极参与,才有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产生。这种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时空,对学生独立学习是大有裨益的。树叶贴画借美术之灵,创自然之美,不但让学生在操作动手、构思、想象、创新能力方面得到了提高,还让每一片叶都充满着智慧,充满着生命力。本课显然已不能仅从贴画的技巧上去理解和教学,它还要求我们把美术学习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让学生从大自然的联系中来认知美术,增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与美术文化的滋润。

《留住秋天》教学反思 篇12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金色的秋天教学反思 《金色的秋天》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金色的秋天教学反思 《金色的秋天》教学反思1

秋天是一个五彩缤纷、果实丰收的季节,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有着许多的变化,叶子变黄了,果子熟了……而这些自然界的变化也正是教育引导孩子的良好时机。围绕“金色的秋天”这一主题,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引导幼儿关注周围的事物在秋季的变化,感受秋天的美,学习运用多种手段表达自己对秋天的认识,乐意用自己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发现。通过散文诗《秋雨》《秋天真美丽》让幼儿初步感受秋天的美;通过教学活动《分种子》帮助幼儿学习了5的分合,培养幼儿的独立思考能力:音乐游戏《秋天》让幼儿学习用身体动作表现音乐的情绪、节奏和初步表现乐曲中的情绪变化。孩子们还各自从家里带来了各种种子食品和小朋友一起分享,让幼儿了解了秋天是一个丰收、收获的季节。

在孩子们初步认识秋天来临后,我们还带领幼儿去秋游,带领孩子们走进田野,观察田野里的农作物及农民的劳动,进一步加深了幼儿对秋天的认识,回园后孩子们运用了丰富的画面记录下秋游的所见所闻并能大胆用语言讲述。在快乐的秋游活动中,孩子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锻炼了身体。我们还利用家长资源,请家长帮忙收集落叶、种子,开展了美工区——“树叶创意画”“种子贴画”等,虽然作品稚嫩,却无不表达了对秋天美的感受。孩子们还从家里带来了各种秋天的蔬菜,如:红薯、花生、芋头等,我们结合这些蔬菜开展了角色——农贸市场,师生先讨论,商量各种蔬菜的价格,再分角色参与到游戏中,孩子们在游戏中扮演着自己喜欢的角色,尽情地享受游戏的乐趣,既帮助幼儿复习、巩固了5以内数的组成,又加深了幼儿对秋天的认识,还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及与人交往的能力。

主题活动结束了,我深深感受到了孩子们在主题活动中所表现的主动热情,在今后的教育活动中,我要坚持做一个有心人,细心耐心地引导孩子,同时多争取家长的支持,相信长此以往,我们的孩子一定会发展得更好。

金色的秋天教学反思 《金色的秋天》教学反思2

《金色的秋天》一课,主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想象力、创造力、动手能力,利用秋天的特点,美化、丰富自己的生活,发展表现美的技能。

上课前,让学生利用十一长假时间收集各种秋天的落叶、果实,到大自然中去体验秋天。上课时同学们积极踊跃的讲述自己找到的秋天,同学们充分体验到了秋天带来的愉悦,学生在介绍秋天的果实时,我先给大家做了示范,力求让学生从形状、颜色、味道等方面来仔细观察,学生能照样子说出来,还有的能用上比喻句:鸭梨好像一个葫芦、香蕉好像弯弯的月亮。还有的同学知道土豆、地瓜、萝卜、花生是长在地下,为了体现师生互动我也找到了一些秋天的.果实,向大家介绍,我找到了稻穗、豆秧这可是住在城里的孩子很少能见到的,当我问大家这是什么时,还真有知道稻穗就是我们吃的大米,于是我告诉大家大米是我们五常的特产享誉全国,这是我们五常人的骄傲。

接下来的活动,让学生通过用鼻子闻,用手摸一摸,再来品尝果实的味道来感受秋天丰收的喜悦,同时进行思想教育,果实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我们一定要爱惜。活动进行到这,学生抑止不住对秋天的喜爱,想用各种方式留住秋天,他们的办法很多,有的想用照片记录秋天,用动听的诗歌来赞美秋天,用灵巧的双手留住秋天,学生的创造力让我觉得很开心,学生用树叶、种子、果实制作粘贴画,在制作过程中,尽管老师再三提醒,但学生的合作精神还不够也不太注意卫生。

整个活动既锻炼动手能力,又发展了创造思维,激发了他们对秋天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金色的秋天教学反思 《金色的秋天》教学反思3

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立足于秋天的主题特征的观察和感知,了解秋季特征与人们生活环境的密切联系。我们从秋天的树叶,秋天的水果,秋天的种子、蔬菜,秋天的果实等几方面入手,探索大自然的奥妙。

在初步认识到秋天来临后,我们带领孩子共同享受了旅游的乐趣。见到了各种各样的蔬菜,农作物,孩子们很兴奋,迫不及待地这边看看,那边摸摸,离开时,每个孩子手里都收集了很多树叶。回园后,小朋友们把收集来的落叶拿出来张贴,制作,有美丽的金鱼,可爱的小女孩,调皮的小猴子等等,虽然作品稚嫩,但却表达了自己对秋天美的感受。

在进行“我知道的秋天”这一活动时,孩子们都运用了丰富的画面,形象的语言记录下了在秋游那一天的所见所为,在这节活动中,幼儿通过自身的感受,活动进行的很顺利,宽松、和谐、自由。将幼儿感受到的秋天的特征,秋天的美反映在绘画作品中,合理运用色彩反映秋天的美。

在“蔬菜自助餐”这节活动中,我们请家长配合带一些水果,从家里带来了各自准备的菜肴。我们请带的小朋友对它们作介绍,再加上孩子们自己收集的资料,知道了秋天的水果和农作物的名称和特征,初步了解水果和粮食作物的营养价值,能够做到多吃水果和粮食。

上一篇:名著导读之红楼梦下一篇:注水站各项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