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校园建设发展方案

2025-01-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绿色校园建设发展方案(精选8篇)

绿色校园建设发展方案 篇1

动工作方案

一、目标任务

到2017年,绿色发展行动扎实推进,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绿色发展意识深入人心,发展绿色产业、共享绿色生活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到2020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二、重点工作

(一)绿色规划引领工作。

1、完善绿色规划体系。开展“多规合一”规划编制,完成《滁州市“多规合一”规划》编制;推进县(市)“多规合一”。2017年定远县率先开展县级“多规合一”试点工作;各县市全面开展“多规合一”工作;落实总体规划的实施评估,2017年市本级和各县(市)开展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对于不符合绿色发展要求的内容,适时进行调整完善,适度控制各类建设用地总量,逐步增加生态用地比例;明确详细规划的绿色建设要求,制定市本级和县城控制性详细规划通则,将绿地率、绿容率、绿色建筑比例、可透水地面比例等绿色发展指标要求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积极推进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城市设计。2017年各县市完成《城市空间特色规划(总体城市设计)》编制;2017年底前,凤阳县完成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和报批,完成小岗村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天长市龙岗村完成国家及历史文化名村规划编制。

2、加强规划实施管理。建立高效的数字信息管理系统,2017年市本级完成“多规合一”信息化平台建设工作;各县市要在开展“多规合一”的基础上,着手建立市县各部门统一的信息共享和管理平台;逐步建立绿色规划审批机制,市本级和各县(市)要制定严肃、公正、透明的规划许可审批程序,加强规划动态维护管理, 将绿色发展的有关要求纳入规划的强制性内容,严格强制性内容的修改程序;积极探索绿色规划试点,积极探索开展“小街区建设模式”试点,打造开敞式社区。持续推进生态激励机制研究和试点,积极探索绿色规划技术创新,建立“他补偿”与“自激励”相结合的生态约束制度。配合推进海绵城市、绿色生态城区等工作,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

(二)绿色城市建设工作。

3、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绿色化。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2017年,所有城市(县城)完成规划编制;滁州市争取申报国家海绵城市试点成功,奋力推进滁州、明光、天长等地雨水渗透和利用工程;确保到2020年,20%以上的建成区达到海绵城市标准。开展综合管网建设试点工作,在完成地下管线普查基础上,推进数字化信息管理系统应用;2017年6月底前,各县市完成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加快推进经开区高铁站前区、月亮湾片区综合管廊项目建设,顺利通过住建部考核。开展节水型城市创建工作,以创建节水型企业、节水型单位、节水型小区为抓手,推进缺水城市开展节水型城市创建工作,力争2019年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成功;加快推进三水厂二期建设和二次供水改造,推进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管控试点工作,2017年底实现漏失率达12%的目标,2020年漏失率控制在10%以内。

4、加强城市环境治理。按照“五水共治”的要求,全力推进内城河、清流河和北湖等黑臭水体治理,确保 2018年全面消除城区黑臭水体;大力开展城市排水防涝三年行动,2017年7月前完成易涝点整治,实施排水管渠工程、排水泵站工程、雨洪行泄和调蓄工程、雨水渗透和利用工程“四大工程”,力争通过3年的努力,到2019年汛前基本消除城市内涝安全隐患;通过工程和非工程综合控制措施,确保超强降雨时干道交通不受严重影响,短时强降雨积水及时排除,交通不中断,重点路段不积水的总体目标;迅速实施供水备用水源建设,督促天长、定远加快施工进度,确保2018年完成备用水源建设;奋力实施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施滁州清流污水处理厂、滁州第二污水处理厂、来安污水处理厂、全椒污水处理厂、南谯新城污水处理厂等长江流域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开工建设第二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滁州第四污水处理厂、来安县化工集中区污水处理厂、全椒县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明光市城东污水处理厂一期等污水处理厂,建成滁州第三污水处理厂一期、滁州市污泥处置工程、凤阳县污泥处理处置工程、天长市污泥处理处置工程、明光市污泥处理处置工程等项目,到2020年,确保城市(县城)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5%以上。

(三)绿色村镇建设

5、传承村镇风貌特色。加强乡村规划编制,2017年底前全面完成我市县(市、区)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来安县、凤阳县作为全省4个县域乡村建设规划试点要率先完成规划编制;根据《关于实施“百镇计划”整市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精神,2017年4月底前完成31个省级中心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开展美丽乡镇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乡镇进行沿街立面改造、环境景观综合整治,保持乡镇特色风貌。推进宜居小镇、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示范等各类创建工作,确保申报4个以上的宜居小镇、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

6、开展环境卫生治理。推进农村生活垃圾3年治理行动,加大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巩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成效;积极创建美丽宜居村庄,在全市强势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PPP模式,制定《滁州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考评细则》,努力探索更加有效的管理方式,确保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常态化;推进“百镇计划”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按照“试点先行、持续推进,以点带面、统筹谋划”的原则,到2017年底完成全市88个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及管网配套建设,实现管理到位、有效运行。

(四)绿色建筑推广工作

7、实施建筑能效提升工程。强化新建建筑节能,逐步提高新建建筑节能设计标准,2017年起全市公共建筑全面执行65%节能设计标准,2020年起全市新建建筑全面执行65%节能设计标准;落实建筑节能目标责任制和问责制,实施建筑节能闭合管理,严肃查处违反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的行为,实现2020年城镇新建建筑能效比2011年提高20%的目标。加快实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开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试点,建设一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重点项目;推动旧城改造、旧住宅区综合整治、围护结构装修或用能系统更新的既有建筑改造项目,同步对建筑外窗、外墙、屋面、照明、外遮阳和空调系统等分部分时进行改造。完善公共建筑能耗监管体系,加快推进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制定市级能耗监测平台建设规划,扩大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平台覆盖范围,对重点用能建筑实行监测。加快浅层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发展,结合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县)建设,推动太阳能、浅层地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应用;落实《推进浅层地热能在建筑中规模化应用实施方案》,重点推动政府投资的公共建筑率先应用地源热泵技术,做好单体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且有集中供暖制冷需求的政府投资的公共建筑强制实施监管;到2017年,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比例达到60%;到2020年,新增浅层地热能建筑应用面积50万平方米。

8、推动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扩大绿色建筑强制实施范围,严格督促2万平方米以上大型公共建筑、保障性安居工程以及政府投资的公共建筑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并逐步扩大绿色建筑强制实施范围,滁州市中心城区范围新建住宅小区全部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推动中水设施在建筑中的应用,2018年起,单体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新建公共建筑应配套建设中水回用设施;加大雨水收集利用设施建设,积极推动海绵型建筑和小区建设。加强在建省级绿色建筑示范项目管理,提升设计、建设水平,培育一批高品质绿色建筑,各县市区每年创建不少于一项省级绿色建筑星级示范项目;鼓励开展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建设一批高质量绿色建筑。鼓励开展绿色农房建设试点,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积极探索向农村推广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技术,鼓励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在农村建筑中的应用。积极推广应用新型墙体、高性能混凝土、高强钢筋等新型建材,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太阳能处理技术试点,建成一批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环保、安全的绿色农房。

9、开展绿色生态城市(区)综合试点。加强对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做好城市设计,做好城市风道、水道等自然生态保护,形成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着力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绿色生态城区。滁州市经济开发区原创科技城、苏滁产业园、南谯高教科创园应积极开展绿色生态综合城市建设试点创建,塑造城市特色风貌,提升城市环境质量。

10、发展装配式建筑。认真贯彻落《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通知》(皖政办秘【2016】240号)精神,推广适合工业化生产的预制装配式混凝土、钢结构等建筑体系。积极做好建筑产业现代化综合试点城市,滁州市中心城区范围内,争取2017年装配式建筑试点示范项目当年开工面积不少于20万平方米,2018年不少于40万平方米;各县(市、区)装配式建筑试点示范项目2017年当年开工面积不少于5万平方米,2018年不少于10万平方米;到2020年要实现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15%以上;到2025年,全市实现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30%以上。大力推进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建设,形成完善的产业链。规划建设建筑产业现代化产业园,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11、推进绿色建材应用。提高绿色建材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比例,开发应用品质优良、节能环保、功能良好的新型建筑材料,培育一批绿色建材配套企业,鼓励装饰与保温隔热材料一体化应用,推广应用高性能门窗,强制淘汰不符合节能环保要求、质量性能差的建筑材料,确保安全、绿色、环保。

(五)城市智慧管理工作。

12、重点发展智慧管网。建立和完善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推动城市地下空间、地下综合管廊、地下管网管理信息化和运行智能化,提高安全隐患防范能力。

13、加快发展智慧档案。加强城建档案管理软件和计算机设备、网络网站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档案数字化建设。

14、加快发展智慧建管。深化安徽省工程建设监管与信用管理平台建设,推进我市建设行业企业、人员、项目、信用等建筑市场主要信息的资源共享,企业和人员资质资格及其信用行为等数据的互通、互用和互认,推进我市建筑业诚信体系建设,加强建设质量安全信息化管理,整合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平台。

15、积极发展智慧规划。推进建设项目审批决策系统、土地审批决策系统和专业规划执行监管系统等建设,通过业务梳理分析、信息资源规划等方式,建立集效能、质量、服务、保障为一体的网络化、集成化的“智慧规划”支撑体系,为规划编制、规划实施、批后监督、行政管理、咨询服务等提供高效、规范、科学服务。

(六)绿色生活倡导工作

16、科学编制规划。以城镇规划建设管理为抓手,全力推进步行和自行车道和公共自行车建设。2017年,各县市区完成公共交通规划、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建设规划。

17、加快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设施建设改造。按照城市绿道标准建设改造步行和自行车道,改善步行和自行车骑行环境。城镇新建道路必须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设置步行和自行车道,自行车道原则上应避免与步行道共板设置。2017年底前,完成步行和自行车道中存在高差或中断的道口、公共建筑出口等特殊路段改造,打通断头路和封闭街区,形成连续、完整、通畅的步行和自行车道路网。

18、大力发展公共自行车系统。2017年,市本级投放1000辆公共自行车,实现建成区公共自行车站点全覆盖,建成完善的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各县市区继续加大步行和自行车道和公共自行车建设力度,到2020年,建成完善的步行和自行车道路体系,建成区每平方公里拥有公共自行车达100辆左右。

三、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制定工作计划,2017年2月底)。各县市区应根据六项行动实施方案的具体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迅速制定落实六项行动的工作方案,细化工作目标体系和责任体系,分制定具体目标任务和推进措施,年终对完成情况进行分析总结。

第二阶段(宣传发动,2017年3月底)。2017年3月召开城乡建设绿色发展六项行动动员大会。利用各种形式大力宣传绿色发展的建设任务、目的和意义,切实增加全社会的绿色发展的意识和氛围

第三阶段(试点示范阶段,2017-2018年)。各地要围绕着绿色生态城市、海绵城市建设、生态管廊、县乡镇建设规划、建筑垃圾专业化利用、绿色建筑、绿色生态城区、建筑产业现代化、智慧城市、绿色出行等开展试点工作,原则美的不少于两项试点工作,坚持示范引路,重点突破,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发展模式和经验,在全市推广。第四阶段(全面推进阶段,2019-2020年):各地在试点示范的基础,全面推进六项行动各项工作,确保完成安徽省城乡绿色发展六项行动确定的各项任务,绿色发展的长效机制基本建立。

四、推进措施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市城乡建设绿色发展领导小组要加强对绿色发展六项行动实施情况的检查和调度。各部门和县市区要建立严格的责任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

(二)要抓好宣传培训。要加强管理部门、建设单位、评价机构等相关人员的培训,大力宣贯相关政策、技术、标准,提升理论水平和技术能力。加大绿色发展的宣传力度,通过电台、报纸、网络、宣传栏等多种形式,提高社会认同度,营造绿色发展的良好氛围绿

绿色校园建设发展方案 篇2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切实转变城乡建设模式和建筑业发展方式,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实现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 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改善人民生活质量, 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充分认识开展绿色建筑行动的重要意义

绿色建筑是在建筑的全寿命期内, 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 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十一五”以来, 我国绿色建筑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既有建筑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超额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 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大幅度提高, 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规模进一步扩大, 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初步建立。但也面临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主要是:城乡建设模式粗放, 能源资源消耗高、利用效率低, 重规模轻效率、重外观轻品质、重建设轻管理, 建筑使用寿命远低于设计使用年限等。

开展绿色建筑行动, 以绿色、循环、低碳理念指导城乡建设, 严格执行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 扎实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集约节约利用资源, 提高建筑的安全性、舒适性和健康性, 对转变城乡建设模式, 破解能源资源瓶颈约束, 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培育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要把开展绿色建筑行动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把握我国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加快发展的历史机遇, 切实推动城乡建设走上绿色、循环、低碳的科学发展轨道, 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把生态文明融入城乡建设的全过程, 紧紧抓住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树立全寿命期理念, 切实转变城乡建设模式,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合理改善建筑舒适性, 从政策法规、体制机制、规划设计、标准规范、技术推广、建设运营和产业支撑等方面全面推进绿色建筑行动, 加快推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 主要目标

1. 新建建筑。

城镇新建建筑严格落实强制性节能标准, “十二五”期间, 完成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到2015年末, 20%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

2.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十二五”期间, 完成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4亿平方米以上, 夏热冬冷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5000万平方米, 公共建筑和公共机构办公建筑节能改造1.2亿平方米, 实施农村危房改造节能示范40万套。到2020年末, 基本完成北方采暖地区有改造价值的城镇居住建筑节能改造。

(三) 基本原则

1. 全面推进, 突出重点。

全面推进城乡建筑绿色发展, 重点推动政府投资建筑、保障性住房以及大型公共建筑率先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推进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

2. 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

结合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资源禀赋、气候条件和建筑特点, 建立健全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发展规划和技术路线, 有针对性地制定有关政策措施。

3. 政府引导, 市场推动。

以政策、规划、标准等手段规范市场主体行为, 综合运用价格、财税、金融等经济手段, 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营造有利于绿色建筑发展的市场环境, 激发市场主体设计、建造、使用绿色建筑的内生动力。

4. 立足当前, 着眼长远.

树立建筑全寿命期理念, 综合考虑投入产出效益, 选择合理的规划、建设方案和技术措施, 切实避免盲目的高投入和资源消耗。

三、重点任务

(一) 切实抓好新建建筑节能工作

1. 科学做好城乡建设规划。

在城镇新区建设、旧城更新和棚户区改造中, 以绿色、节能、环保为指导思想, 建立包括绿色建筑比例、生态环保、公共交通、可再生能源利用、土地集约利用、再生水利用、废弃物回收利用等内容的指标体系, 将其纳入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 并落实到具体项目。做好城乡建设规划与区域能源规划的衔接, 优化能源的系统集成利用。建设用地要优先利用城乡废弃地, 积极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积极引导建设绿色生态城区, 推进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

2. 大力促进城镇绿色建筑发展。

政府投资的国家机关、学校、医院、博物馆、科技馆、体育馆等建筑, 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省会城市的保障性住房, 以及单体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机场、车站、宾馆、饭店、商场、写字楼等大型公共建筑, 自2014年起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积极引导商业房地产开发项目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建设绿色住宅小区。切实推进绿色工业建筑建设。发展改革、财政、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要修订工程预算和建设标准, 各省级人民政府要制定绿色建筑工程定额和造价标准。严格落实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 强化对大型公共建筑项目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情况的审查。强化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 加强对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行的监管。

3. 积极推进绿色农房建设。

各级住房城乡建设、农业等部门要加强农村村庄建设整体规划管理, 制定村镇绿色生态发展指导意见, 编制农村住宅绿色建设和改造推广图集、村镇绿色建筑技术指南, 免费提供技术服务。大力推广太阳能热利用、围护结构保温隔热、省柴节煤灶、节能炕等农房节能技术;切实推进生物质能利用, 发展大中型沼气, 加强运行管理和维护服务。科学引导农房执行建筑节能标准。

4. 严格落实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

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严把规划设计关口, 加强建筑设计方案规划审查和施工图审查, 城镇建筑设计阶段要100%达到节能标准要求。加强施工阶段监管和稽查, 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切实提高节能标准执行率。严格建筑节能专项验收, 对达不到强制性标准要求的建筑, 不得出具竣工验收合格报告, 不允许投入使用并强制进行整改。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执行更高能效水平的建筑节能标准。

(二) 大力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1. 加快实施“节能暖房”工程。

以围护结构、供热计量、管网热平衡改造为重点, 大力推进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 “十二五”期间完成改造4亿平方米以上, 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超额完成任务。

2. 积极推动公共建筑节能改造。

开展大型公共建筑和公共机构办公建筑空调、采暖、通风、照明、热水等用能系统的节能改造, 提高用能效率和管理水平。鼓励采取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进行改造, 对项目按节能量予以奖励。推进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重点城市示范, 继续推行“节约型高等学校”建设。“十二五”期间, 完成公共建筑改造6000万平方米, 公共机构办公建筑改造6000万平方米。

3. 开展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改造试点。

以建筑门窗、外遮阳、自然通风等为重点, 在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地区进行居住建筑节能改造试点, 探索适宜的改造模式和技术路线。“十二五”期间, 完成改造5000万平方米以上。

4. 创新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机制。

做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调查和统计工作, 制定具体改造规划。在旧城区综合改造、城市市容整治、既有建筑抗震加固中, 有条件的地区要同步开展节能改造。制定改造方案要充分听取有关各方面的意见, 保障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在条件许可并征得业主同意的前提下, 研究采用加层改造、扩容改造等方式进行节能改造。坚持以人为本, 切实减少扰民, 积极推行工业化和标准化施工。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严格落实工程建设责任制, 严把规划、设计、施工、材料等关口, 确保工程安全、质量和效益。节能改造工程完工后, 应进行建筑能效测评, 对达不到要求的不得通过竣工验收。加强宣传, 充分调动居民对节能改造的积极性。

(三) 开展城镇供热系统改造

实施北方采暖地区城镇供热系统节能改造, 提高热源效率和管网保温性能, 优化系统调节能力, 改善管网热平衡。撤并低能效、高污染的供热燃煤小锅炉, 因地制宜地推广热电联产、高效锅炉、工业废热利用等供热技术。推广“吸收式热泵”和“吸收式换热”技术, 提高集中供热管网的输送能力。开展城市老旧供热管网系统改造, 减少管网热损失, 降低循环水泵电耗。

(四) 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

积极推动太阳能、浅层地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太阳能资源适宜地区应在2015年前出台太阳能光热建筑一体化的强制性推广政策及技术标准, 普及太阳能热水利用, 积极推进被动式太阳能采暖。研究完善建筑光伏发电上网政策, 加快微电网技术研发和工程示范, 稳步推进太阳能光伏在建筑上的应用。合理开发浅层地热能。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研究确定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适宜推广地区名单。开展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地区示范, 推动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集中连片推广, 到2015年末, 新增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25亿平方米, 示范地区建筑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占建筑能耗总量的比例达到10%以上。

(五) 加强公共建筑节能管理

加强公共建筑能耗统计、能源审计和能耗公示工作, 推行能耗分项计量和实时监控, 推进公共建筑节能、节水监管平台建设。建立完善的公共机构能源审计、能效公示和能耗定额管理制度, 加强能耗监测和节能监管体系建设。加强监管平台建设统筹协调, 实现监测数据共享, 避免重复建设。对新建、改扩建的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 要进行能源利用效率测评和标识。研究建立公共建筑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 组织开展商场、宾馆、学校、医院等行业的能效水平对标活动。实施大型公共建筑能耗 (电耗) 限额管理, 对超限额用能 (用电) 的, 实行惩罚性价格。公共建筑业主和所有权人要切实加强用能管理, 严格执行公共建筑空调温度控制标准。研究开展公共建筑节能量交易试点。

(六) 加快绿色建筑相关技术研发推广

科技部门要研究设立绿色建筑科技发展专项, 加快绿色建筑共性和关键技术研发, 重点攻克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节水与水资源综合利用、绿色建材、废弃物资源化、环境质量控制、提高建筑物耐久性等方面的技术, 加强绿色建筑技术标准规范研究, 开展绿色建筑技术的集成示范。依托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 加快绿色建筑工程技术中心建设。发展改革、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编制绿色建筑重点技术推广目录, 因地制宜推广自然采光、自然通风、遮阳、高效空调、热泵、雨水收集、规模化中水利用、隔音等成熟技术, 加快普及高效节能照明产品、风机、水泵、热水器、办公设备、家用电器及节水器具等。

(七) 大力发展绿色建材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和资源禀赋, 大力发展安全耐久、节能环保、施工便利的绿色建材。加快发展防火隔热性能好的建筑保温体系和材料, 积极发展烧结空心制品、加气混凝土制品、多功能复合一体化墙体材料、一体化屋面、低辐射镀膜玻璃、断桥隔热门窗、遮阳系统等建材。引导高性能混凝土、高强钢的发展利用, 到2015年末, 标准抗压强度60兆帕以上混凝土用量达到总用量的10%, 屈服强度400兆帕以上热轧带肋钢筋用量达到总用量的45%。大力发展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深入推进墙体材料革新, 城市城区限制使用粘土制品, 县城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发展改革、住房城乡建设、工业和信息化、质检部门要研究建立绿色建材认证制度, 编制绿色建材产品目录, 引导规范市场消费。质检、住房城乡建设、工业和信息化部门要加强建材生产、流通和使用环节的质量监管和稽查, 杜绝性能不达标的建材进入市场。积极支持绿色建材产业发展, 组织开展绿色建材产业化示范。

(八) 推动建筑工业化

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要加快建立促进建筑工业化的设计、施工、部品生产等环节的标准体系, 推动结构件、部品、部件的标准化, 丰富标准件的种类, 提高通用性和可置换性。推广适合工业化生产的预制装配式混凝土、钢结构等建筑体系, 加快发展建设工程的预制和装配技术, 提高建筑工业化技术集成水平。支持集设计、生产、施工于一体的工业化基地建设, 开展工业化建筑示范试点。积极推行住宅全装修, 鼓励新建住宅一次装修到位或菜单式装修, 促进个性化装修和产业化装修相统一。

(九) 严格建筑拆除管理程序

加强城市规划管理, 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稳定性。城市人民政府以及建筑的所有者和使用者要加强建筑维护管理, 对符合城市规划和工程建设标准、在正常使用寿命内的建筑, 除基本的公共利益需要外, 不得随意拆除。拆除大型公共建筑的, 要按有关程序提前向社会公示征求意见, 接受社会监督。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研究完善建筑拆除的相关管理制度, 探索实行建筑报废拆除审核制度。对违规拆除行为, 要依法依规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十) 推进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落实建筑废弃物处理责任制, 按照“谁产生、谁负责”的原则进行建筑废弃物的收集、运输和处理。住房城乡建设、发展改革、财政、工业和信息化部门要制定实施方案, 推行建筑废弃物集中处理和分级利用, 加快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装备研发推广, 编制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标准, 开展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示范, 研究建立建筑废弃物再生产品标识制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负总责, 地级以上城市要因地制宜设立专门的建筑废弃物集中处理基地。

四、保障措施

(一) 强化目标责任

要将绿色建筑行动的目标任务科学分解到省级人民政府, 将绿色建筑行动目标完成情况和措施落实情况纳入省级人民政府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体系。要把贯彻落实本行动方案情况纳入绩效考核体系, 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 实行责任制和问责制, 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人员予以通报表扬。

(二) 加大政策激励

研究完善财政支持政策, 继续支持绿色建筑及绿色生态城区建设、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供热系统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等, 研究制定支持绿色建材发展、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建筑工业化、基础能力建设等工作的政策措施。对达到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二星级及以上的建筑给予财政资金奖励。财政部、税务总局要研究制定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 鼓励房地产开发商建设绿色建筑, 引导消费者购买绿色住宅。改进和完善对绿色建筑的金融服务, 金融机构可对购买绿色住宅的消费者在购房贷款利率上给予适当优惠。国土资源部门要研究制定促进绿色建筑发展在土地转让方面的政策, 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研究制定容积率奖励方面的政策, 在土地招拍挂出让规划条件中, 要明确绿色建筑的建设用地比例。

(三) 完善标准体系

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要完善建筑节能标准, 科学合理地提高标准要求。健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 加快制 (修) 订适合不同气候区、不同类型建筑的节能建筑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2013年完成《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修订工作, 完善住宅、办公楼、商场、宾馆的评价标准, 出台学校、医院、机场、车站等公共建筑的评价标准。尽快制 (修) 订绿色建筑相关工程建设、运营管理、能源管理体系等标准, 编制绿色建筑区域规划技术导则和标准体系。住房城乡建设、发展改革部门要研究制定基于实际用能状况, 覆盖不同气候区、不同类型建筑的建筑能耗限额, 要会同工业和信息化、质检等部门完善绿色建材标准体系, 研究制定建筑装修材料有害物限量标准, 编制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的相关标准规范。

(四) 深化城镇供热体制改革

住房城乡建设、发展改革、财政、质检等部门要大力推行按热量计量收费, 督导各地区出台完善供热计量价格和收费办法。严格执行两部制热价。新建建筑、完成供热计量改造的既有建筑全部实行按热量计量收费, 推行采暖补贴“暗补”变“明补”。对实行分户计量有难度的, 研究采用按小区或楼宇供热量计量收费。实施热价与煤价、气价联动制度, 对低收入居民家庭提供供热补贴。加快供热企业改革, 推进供热企业市场化经营, 培育和规范供热市场, 理顺热源、管网、用户的利益关系。

(五) 严格建设全过程监督管理

在城镇新区建设、旧城更新、棚户区改造等规划中,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并严格落实绿色建设指标体系要求, 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加强规划审查, 国土资源部门要加强土地出让监管。对应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的项目, 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在设计方案审查、施工图设计审查中增加绿色建筑相关内容, 未通过审查的不得颁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施工时要加强监管, 确保按图施工。对自愿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的项目, 在项目立项时要标明绿色星级标准, 建设单位应在房屋施工、销售现场明示建筑节能、节水等性能指标。

(六) 强化能力建设

住房城乡建设部要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健全建筑能耗统计体系, 提高统计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加强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体系建设, 推行第三方评价, 强化绿色建筑评价监管机构能力建设, 严格评价监管。要加强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评价、运行等人员的培训, 将绿色建筑知识作为相关专业工程师继续教育培训、执业资格考试的重要内容。鼓励高等院校开设绿色建筑相关课程, 加强相关学科建设。组织规划设计单位、人员开展绿色建筑规划与设计竞赛活动。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七) 加强监督检查

将绿色建筑行动执行情况纳入国务院节能减排检查和建设领域检查内容, 开展绿色建筑行动专项督查, 严肃查处违规建设高耗能建筑、违反工程建设标准、建筑材料不达标、不按规定公示性能指标、违反供热计量价格和收费办法等行为。

(八) 开展宣传教育

采用多种形式积极宣传绿色建筑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典型案例、先进经验, 加强舆论监督, 营造开展绿色建筑行动的良好氛围。将绿色建筑行动作为全国节能宣传周、科技活动周、城市节水宣传周、全国低碳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等活动的重要宣传内容, 提高公众对绿色建筑的认知度, 倡导绿色消费理念, 普及节约知识, 引导公众合理使用用能产品。

建设生态新村 推进绿色发展 篇3

一、全力整治环境,打造生态新村庄

在规划上,紧密结合资溪山区地形,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确保生态和谐。在建设中,一方面,着力完善基础设施,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全面落实改水、改厕、改路、垃圾处理等项目。另一方面,积极改善生态环境,利用村庄后山林相,发展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利用房前房后的空闲地,实行立体化、园林化绿化工程,连线连片种植果树、花草及观赏性树木,创造季节性景观,实现绿满资溪、花开百村的美好局面。目前,试点村村绿化率达到60%以上。

二、科学开发资源,发展生态新产业

利用丰富的生态资源,大力发展生态产业,为新农村建设构筑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主要包括:合理利用山上资源,全力推进“以竹代木”工程,发展毛竹产业;深入开发水资源和耕地资源,大力发展鳗鱼、烟叶产业;坚持以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重点扶持和培育壮大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截止目前,全县毛竹林面积达50万亩,鳗鱼养殖面积2500亩,烟叶种植总面积达10069亩,白茶种植面积达5320亩。

三、培育文明理念,构建生态长效机制

不断加强生态教育、宣传和引导,培养农民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提高群众的生态认识能力和环保思想水平。利用“4.22地球日”、“6.5世界环境日”等重大节日,制作展板、教育片、警示片,寻回展出(播放);在全县村庄开展生态村庄创建活动,定期评选和表彰先进集体。

同时,还推行生态补偿机制。在新农村建设点上,大力推广运用太阳能热水器,按照1000元/台的标准对新装太阳能热水器的农户进行补助;通过“企业带村”形式,鼓励企业参与工程实施,凡整村推行使用供应商提供统一的热水器品牌的,供应商每台须较市场价让利600-1000元。另外,将沼气建设与太阳能普及有机结合起来。目前,长沙源、上陈斜、付家等村庄洁净能源普及率达80%以上。

绿色社区建设方案 篇4

经村两委会研究决定,在村内开展创建“绿色社区”活动,特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创建绿色社区的总体规划是:到2011年,用2年左右的时间,把锡坑村建成绿色社区。

创建活动分二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2009年,按照创建文明社区的要求对社区的各类设施进行全面的升级,使社区居民生活在良好的绿色环境中;第二阶段,2010年至2011年,全面建设绿色社区,在社区构建起自然和谐的绿色环境、持续发展的绿色经济、文明健康的绿色文化。

创建绿色社区,就是以人为本,以居民院落为单位,以群众创建为主体,努力构建自然和谐的绿色环境、持续发展的绿色经济、文明健康的绿色文化。

1、建设绿色环境。主要以治理脏乱差、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着眼点,以“五化”(社区绿化、净化、亮化、美化、文化)为重点,建设生活便利、花草相宜、人与自然和谐的良好绿色环境。

2、发展绿色环境.首先通过进千家门宣传“绿色社区”市民基本要求、“提倡绿色消费,远离白色污染” 大力宣传创建绿色社区的有关内容及环保生活常识,以此来普及和提高社区居民的环保意识,调动社区居民参与创建绿色社区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其次发动居民群众和绿色志愿者队伍清除了楼道内和街面上的乱写、乱画、乱帖,开展卫生大扫除、清除白色垃圾活动,发动党员居民种花种草,窗台阳台开辟小花园,同时加强清洁工的管理,划片到人,责任到头,天天检查,时时监督,做到检查有记载,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如果有污染超标,躁声超标的事件发生反映到社区,社区做登记,能解决的协调解决,不能解决的报有关主管部门。

宫台小学绿色校园建设规划方案 篇5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全国环境教育行动纲要》及素质教育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市局“绿色校园”建设规划方案的有关精神,积极推动学校校园环境建设向纵深发展,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绿色校园,倡导“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绿色校园建设理念,优化育人环境,弘扬绿色文化,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校良性持续发展。

二、总体目标

在“绿色校园”建设过程中,渗透人文气息和绿色思想,坚持“以人为本”、“情景相融”,强调与周边环境协调,突出人文特点,凸现文化氛围,寓教育于环境布置中;在内容上包括硬件基础设施(物质文化)和软件基础设施(精神文化)建设,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形成一个多层次的有机统一体;在规划上整体考虑,分步落实。

在今后的校园建设中,将着重向布置、优化校园整体景观、景点;增加校园人文内涵标志;实施“绿色教育”,开展绿色校园文化活动,加强绿色环保宣传;开展文明就餐活动,健全食品卫生安全机制,提高卫生安全意识;积极开展节约能源活动,实施各项节能、环保措施,增强环保及生态建设意识等方面推进。使校园的每一处景点都有人文内涵,每一块顽石都富有灵性,从而达到“校园处处是教育,学生时时受熏染”的效果,在绿化达标方面争创市、县级园林式单位和绿化先进单位,为全校师生营造一流的学习、生活环境,充分发挥环境育人功效,逐步打造一个生态化的理想校园,一个富有清油文化特色的校园。

三、实施步骤

为使绿色校园建设不流于形式,并更具规划性、实用性与前瞻性,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分为硬件和软件建设两方面,实施分三期(五年规划)建设思路:

(一)“硬件”(物质文化)建设

第一期:在最终确认校园整体规划前提下,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完善硬件基础建设,设置并优化校园景观,增加校园绿色人文内涵标志。

1、加紧对校园整体景观的布置与优化

① 继续加强校园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

②在整体校园绿化建设上,对每处景观再进一步细化、美化,逐步提高绿化档次。在生活区设置健身活动区,配置健身器械,推进师生健身活动。

2、校园人文内涵标志的设置与命名

① 完成对校园内所有道路、及主要植物的挂牌、命名。

② 增补道路、绿化等功能区的路标指示说明、环保标语牌和宣传警示牌。③ 制作校训、学风、教风、学校精神告示牌及增设名言警句、标语,弘扬校园特色文化。

第二期:根据特色校园建设思路,构筑体现“清油特色和学校发展历史”的人文内涵景观。

1、对现有操场进行改建。

2、设计、开发文化休闲所场。

3、完成对所有绿化区域彩灯系统配置。

第三期:巩固建设成果,进一步以“绿色文化”为宗旨,优化、完善校园整体景观。

1、建立“绿色校园”建设成果宣传基地。

2、根据学校总体规划,选择合宜的场地设立大型文化宣传栏。

3、在学校扩建、发展的过程中,新的基建项目的规划及建设应严格按照“特色清油”的规划理念,并服从学校整体规划要求,促使校园整体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协调发展。

(二)“软件”(精神文化)建设

建设有清油特色的“绿色校园”,不仅要重视硬件基础设施(物质文化)建设,合理设置、优化校园整体绿化景点,规划具有人文内涵标志的景观,更要重视软件基础设施(精神文化)建设,加强“绿色理念、绿色文化、绿色环境”宣传与教育,逐步打造一个具有清油特色的“绿色文化”校园。“软件”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建设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要同硬件设施建设相协调,同时要贯穿于学校各项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及校园活动之中。勿庸置疑,“软件”(精神文化)建设也有利于促进学校的办学质量提升,并将随着学校的整体发展而逐步完善和深入。

1、实施“绿色教育”计划,开展以绿色校园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

① 组织相关教师、环保部门领导及专家,为学生开设与绿色教育有关的讲座,使学生系统地接受生态环境教育理念。

② 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观念,特别是环保意识融入小学教育的相关要素之中,使之成为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的组成部分。

③ 引导学生追求人性化、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生活方式,逐步理解与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的社会经济发展方式。

④ 少先队大队部在“文明岗哨”的基础上,成立“绿色志愿者”组织,开展绿色校园宣传活动和多种形式的护绿清污志愿活动。

⑤ 开展“爱我校园”为主题的征文活动。

⑥ 开展建设绿色校园为主题的金点子征集活动。

⑦ 利用植树节、地球日、世界水日及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组织师生开展种植班级树和毕业树等活动。

2、加强绿色校园建设宣传,增强绿色环保意识。

① 在做好绿化养护、整形、校园清洁等日常维护工作的同时,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师生员工的绿化、环保意识。

② 通过板报宣传、组织寝室文化节等方式,宣传节能环保,人人都能从身边做起,养成不乱丢、乱扔的习惯,并在适当时间组织师生进行“给玻璃洗脸”、“你丢我捡”等保洁活动。

③ 红领巾广播站开设绿色校园栏目,每周定期广播环保知识、美化校园信息以及与绿色校园建设有关的活动。

④ 大队部《手抄报》要经常刊登绿色环保教育文章、报道绿色校园活动内容。

⑤ 宣传窗和黑板报定期刊出以绿色、环保、卫生健康教育为主题的内容和图片。

⑥ 每年开展一次以绿色校园建设为主题的海报创作和展示活动。

3、积极开展节约能源活动,实施绿色环保措施,建设节能环保、绿色安全型校园。

① 在校园建设过程中,开发、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如太阳能)和应用节能装置(如更换节水笼头等),增加绿色环保材料的宣传与使用,包括环保漆、保暖门窗、太阳能热水器等材料、设施。

② 设立分类垃圾桶,成立节水节电小组,开展回收废旧电池等活动。

③ 节约水电。离开办公室、教室、寝室随手关灯,不私拉电线,禁止使用电炉、电热褥、热得快等高耗电器,严格按要求使用空调,用水要随用随关。

④ 爱护学校财物。关心爱护校园内的任何财产和物品,不准擅自挪动、拆卸、损坏或丢弃。

⑤ 加强安全意识。教师离开办公室、寝室及时锁门,注意防盗;严禁在宿舍内烹煮食物、焚烧纸张,防止火灾发生。

⑥ 宣扬禁烟,建立清新的无烟校园。学校制订并推行无烟校园政策,建立无烟校园环境,全面禁止校园范围内吸烟;从而建设一个清新的无烟校园。

⑦ 杜绝网络中的腐朽文化,实施绿色上网工程。校园网络建设在满足教学、行政、学习等主流网络应用需求的基础上,应将“绿色文化”理念植入网络建设中,推出“绿色校园网”实施方案,还网络以纯洁的本色。

4、开展文明就餐活动,健全食品卫生安全机制,提高食品卫生安全意识。① 改善学校就餐环境,提高学生文明就餐的自觉性,培养学生文明就餐行为。

② 实施学生文明就餐监督机制。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干部检查监督,对学生买饭菜插队、用餐大声喧哗等不文明就餐行为进行制止,弘扬文明之风。

③ 严把食品进货关,拒绝假冒伪劣食品及不洁食品进入校区。

④ 加强食堂、小卖部等食品加工场所的卫生安全督查及处罚力度。

⑤ 完善卫生健康及食品卫生安全的相关规章制度,做好食堂、小卖部的量化考核。

⑥ 加强饮用水的质检力度,确保校内师生饮水安全。

5、建设绿色生活区,倡导文明卫生寝室

① 讲究宿舍卫生。不随地吐痰,不向楼道内、窗外和阳台外泼水、乱丢果壳、纸屑、饼子等杂物;不准将饭菜带入宿舍用膳;寝室长安排好值日表,值日生要认真做好室内清洁卫生工作,每天定时清除垃圾;每周安排一次大检查。

② 美化宿舍环境。宿舍布置力求美观大方,格调高雅清新;室内家具和生活用品按规定摆放,做到被褥叠放统一,洗漱用具摆放统一,卧具使用更换统一和衣物鞋子放置统一;严禁在宿舍楼道和室内乱张贴,公共场所不得堆放杂物。

③爱护宿舍设施。不准擅自搬出和调换宿舍内任何设施,不得私自拆修、变动宿舍内的一切设施;学生要爱护宿舍的门窗、玻璃、家具以及水电等设施。

④讲文明懂礼貌。保持宿舍区安静,不大声喧哗、不参与对他人学习和休息有影响的活动,宿舍内不准打球、踢球,自觉服从并积极配合纪律和卫生检查工作。

四、经费预算

为保证绿色校园建设顺利进行,并能起到预期效果,根据绿色校园总体建设规划,经费投入大体上分为三部分:硬件基础设施建设、软件基础设施建设与宣传费用,经费投入平均每年不低于1万元。

五、组织领导及保障措施

(一)成立“绿色校园”建设领导小组,落实责任部门,加强领导

“绿色校园”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随着学校发展规划、基础建设不断发展而发展,也要同“人文校园、信用校园、数字校园、平安校园”四个校园建设相互协调、共同推进。各部门在实施建设计划的过程中,要统一思想,着眼于整体,既要做到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又要协调一致,相辅相成,确保整个绿色校园建设得以顺利、高效地开展。绿色校园建设领导小组:

组 长:闵远辉副组长:王瑶

组 员:校委会全体成员责任部门:教导处、总务处、大队部

(二)“绿色校园”建设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落实责任

绿色校园建设领导小组,以指导、组织、协调、督促“绿色校园”建设的各项工作;组建相应建设机构,制订《绿色校园建设规划方案》,提出绿色校园建设方案和实施办法;根据各项工作目标要求,各部门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层层落实职责。“绿色校园”建设的内涵极其丰富,涵盖了各个方面,各部门应根据自己特点和职责有所侧重。

1、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管理。

制订并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做到制度先行,各司其职,逐步实现绿色校园建设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使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同时,组建学生校园环境监督岗,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违规的人和事,以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管理,巩固建设成果。

2、健全机制,强化考核

建立健全工作运行机制,根据建设“绿色校园”活动顺序,做到时间、内容、形式、人员落实,列入部门计划。实行定人、定责、定任务,包干管理责任制,以明确任务,分清职责。部门内部对个人做好工作考核,绿色校园建设领导小组对部门做好考核工作。

3、定期自我检查与纠正

绿色校园建设发展方案 篇6

——特色学校创建的理论与实践

宜兴市铜峰小学 凌伯军

特色创建前言篇

创建特色学校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优化学校管理,丰富学校内涵,提升学校品位的重要举措。而环境保护问题作为一项事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越来越被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所共同关注,“保护环境,防止污染,保持生态平衡”已逐步成为全人类的共同愿望和自觉行动,环保是一场绿色变革。我们根据地处中国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其有利条件,积极开展环保教育活动。我们早在1996年就依托环科园优势开始启动环保教育,至今已有十三年。在这十三年时间里,我们以绿色教育为立校之本,积极引导队员开展环保活动,在培养学生环保观念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努力使环保教育成为学校的特色之一,学校于2010年1月创建成为宜兴市特色学校。

特色创建背景篇

我们以党的十六大和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针,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抓手,以全新的教育理念,着力推动学校的特色建设,确保素质教育的扎实推进和全面深化,进一步提高学校教育和办学品位,保持我校教育在全市的领先地位。我校特色学校的建设,遵循特色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的过程三步推进。

一、领导重视,网络健全。

我们学校建立了校长为首,副校长任组长,教导处、少先队、总务处组成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包括所有教师。依托园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校外辅导员、社会各界热心人士成立了学校的关心下一代工作领导小组。我们 1 还推行年级组长对本年级的德育工作实施分层管理。这样,学校德育网络基本做到立体化、全方位,确保了特色学校创建工作的有效运行。

二、顺应时代,德育为首。

我校创建以来,在实施素质教育,推行新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学校坚持德育为先,五育并举。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园区农村经济进入了新的蓬勃发展时期,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特定条件下,学校德育工作鲜明地烙上了城郊结合特色。学校应顺应时代潮流,敏锐地捕捉了特色创建的抓手和突破口,建立了校本课题,深入研究。

三、文化传承,观念到位。

环境保护问题作为一项事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越来越被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所共同关注,“保护环境,防止污染,保持生态平衡”已逐步成为全人类的共同愿望和自觉行动,环保是一场绿色变革。根据地处中国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我校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其有利条件,积极开展环保教育,积极引导队员开展环保活动。

鉴于以上原因,我校决定创建特色学校,并以此为辐射,带动学校其它特色的形成,丰富学校内涵,提升教育质量。

特色创建目标篇

一、特色学校建设总目标。

利用三至四年时间,通过“特色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的推进,实现我校“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的目标,把学校建成社会赞誉、家长满意、领导放心、师生依赖的一流品牌学校。

二、分阶段目标。

1、近期目标:确立特色项目。(2005年1月—2006年12月)

学校成立特色建设领导小组和研究指导小组,在结合学校的基础、现状、条件、师资、生源等具体情况,充分听取教师意见的前提下,从课程改革的要求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出发,凝炼、提取具有我校特色的创建项目,进行专题 调研,分析其可行性、科学性和价值性,研究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领导带头,全员参与,从各个方面全方位的进行。

2、中期目标:建设学校特色。(2007年1月—2008年12月)

通过充分挖掘学校、社区教育资源,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全校师生达成共识,大家手拉手,肩并肩,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用我们的良知去阻止环境的破坏,用我们的热情去创造绿色的春天。同时带动身边的人共同保护我们的地球,树立“人人为环保,环保为人人”的意识,用实际行动保护我们的地球,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形成学校特色。

3、远期目标:建成特色学校。(2009年1月—2011年12月)

以课题为导向,开展“环保教育”特色学校建设活动,通过近三年的打造,抓住一点,影响全面,使学校形成鲜明办学风格,学生有特长的基础上,将其拓展成学校的办学个性,成为全面深化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载体,最终实现特色学校的目标。

学校特色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漫长的阶段,为此,我们要分步推进,逐步深入。每年要分别制订特色工作计划,落实措施,进行阶段性反思、小结,分析问题,寻找对策,使特色建设稳步推进。

特色创建实践篇

开展环境教育,培养全校师生的环保素养,是一种契机,也是一种希望,它能有效地促进我校的校风、校容、校貌的转变,是我校师生的一致愿望,在这十多年里,我校以环保教育为立校之本,在培养学生环保观念,创建绿色学校方面,脚踏实地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环保实践活动,重点开展七项环保活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理性认识,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活动一:绿色有约 每学期开展“我与绿荫交朋友”活动,各中队和小队在校园内有自己的护绿保洁区,护绿区内的花草树木就是他们的朋友。同学们开展清理护绿区,给小树做名片,写观察日记等活动。每年3月12日植树节,我们围绕“植绿、护绿、爱绿”的主题开展“3.12绿色行动”,号召学生用绿 色装扮校园,装扮大自然。

活动二:垃圾回收 这几年来,学校坚持不懈地进行垃圾回收工作,树立学生资源再利用的环保意识,同时把回收垃圾的资金存入学校爱心基金,捐赠给灾区小朋友,帮助身边的贫困学生。既保护了环境又培养了队员的爱心,起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活动三:争做绿色环保小卫士 组织队员开展服务他人、服务社会、争做绿色环保小卫士是我校延续多年的特色工程。每学期我们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去园区拣白色垃圾,做一些简单的环境小调查、小研究,向行人及商店分发环境教育传单、讲究卫生保护环境大签名、环境意识与知识问卷调查、向家长上环保课等。结合一些环境教育日开展一些主题活动,如:每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召开“我们共同的家园”队会,6月5日世界环境保护日,组织开展“环保”绘画比赛、演讲比赛,“我为环保献一计”等活动。同时发动队员利用废品搞小发明、小制作,在每年的市劳科技竞赛中我校同学频频获奖。

活动四:营造“绿色氛围” 为了深入开展绿色教育,创造校园的绿色氛围,让绿色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形成浓厚的绿色舆论。学校开展了创“绿色氛围”的系列活动。

1、绿色广播站:每周五晨会开播学校绿色广播,节目由学生自己采访、撰稿、编辑、主持。内容涉及环境问题、环境知识、师生环境行为等。

2、悄悄话信箱:发动学生参与学校的环境管理,学生发现环境问题或有关建议,可以通过悄悄话信箱向学校管理部门反映,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树立学生环境主人翁的意识。

3、绿色小报:学校组织学生收集有关环保知识定期出版学生手抄报和电脑小报,介绍有关的环境知识,报道学校环境教育的动态,环保信息,环保知识,对学生、家长、社区有一定影响。

4、绿色宣传窗:学校重视绿色氛围的布置,专门设有绿色宣传窗和宣传墙报。

5、在学校网站上开辟“环境教育”专栏,宣传绿色环保的有关知识,及时反映学校创建工作的最新情况,接受师生的有关建议。

活动五:水环境监督 07年3月,我校被无锡市水利局、共青团无锡市委 4 员会命名为“无锡市青少年水环境监督岗”。我们能做好“水环境监督岗”的作用,做好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宣传等活动:由大队辅导员张玉亚老师执教综合实践活动《珍惜生命之水》,让学生体会到水的宝贵;布置学生课外阅读,搜集保护水资源的方法、故事,以手抄报的形式制作成“我眼中的水”专题展板;开展节水方案的评比;组织学生上网了解水资源,外出考察周围的水资源;组织环保小记者到宜兴市清源污水处理厂、南京大学宜兴环保科技研发中心、宜兴市氿滨自来水厂等学校环保实践基地开展活动。

活动六:全国李四光中队 由团市委学少部王部长牵头,我校四⑶中队被命名为“全国李四光中队”。我们的“李四光中队”每年都在悄悄行动:走进社区护绿活动、红领巾广播中的“环保倡议”,以及即将开展的“寻伟人足迹,创绿色世界”中队主题活动。几年中我们的“李四光中队”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

活动七:校本研究 2002年10月申报了无锡市级课题“《环保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研究”。我们在研究的同时着手开发环保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教材,其目的是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的精神,将现有的环境教育教材和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语文、数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教材中的有关环保的内容进行整合,开发出适合我校特点的具有指导环保综合实践活动意义的校本教材,以便更好地指导师生开展环保综合实践活动,并更好地对活动进行科学评价。

2005年由我校教师通过近三年的收集素材、整理资料,不断地补充、修正,一套三册《环保综合实践活动》教材以及《校本课程实施细则》终于编写完成。本书按低、中、高三个年段分为三册,每册有八课,一个年级四课,每学期两课。低年级将课时安排在班队活动课中,中高年级将课时安排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三册二十四课内容在编排上尽量做到不重复,由浅入深,体现层次性。每一课内容在设计中尽量体现感性认识——明白道理——指导行动的框架,并力求体现知识性、科学性、综合性、实践性、趣味性等特点。本教材在宜兴市、5 无锡市校本教材评比中均获得一等奖,与教材相配套的教师指导用书也已编写完成,并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完善。

在开展的一系列环保实践活动中,环保研究课题已经结题,在宜兴市、无锡市“十五课题”成果评比中获得二等奖出刊了校本教材,电视专题报道《绿色的呼唤——铜峰小学环保小卫士侧记》在无锡教育电视台《宜兴教育时空》中播出,有多位学生、教师在各类环保活动、征文活动中获奖,学校也被评为环境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绿色学校。学校还开辟有用于环保教育的环保教育馆。环保教育馆采用图片、文字、实物、多媒体等形式展示学校开展环保研究的过程,集宣传环保理念、了解环保知识、开展环保实践、展示活动成果于一体。开馆至今已经接待了江苏省环保厅领导、南京大学宜兴环保科技研发中心领导、宜兴市环保局教育局领导、宜兴市电视台阳羡茶馆记者、宜兴日报记者、兄弟学校领导等多批慕名前来参观的领导。该馆的开放为学校开展环保特色教育又增加了一个全新的实践基地

特色创建发展篇

学校于2009年12月通过了江苏省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无锡市教育督导室领导在评估反馈会上指出了学校发展的方向:在原有环保教育的基础上,推行绿色管理,积极构建绿色校园文化。下面是我在环保教育的基础上引发的对绿色教育的一点理解及以后的设想:

一、绿色教育的内涵:

绿色是一种极富生命力的颜色,它蕴含着无限的自由和发展空间,绿色教育就其内涵而言,具有三个层面的含义:

其一,绿色环境。丛丛绿林、株株花木、曲径通幽、花香鸟语,为学生创造一方健康成长的沃土,给学生擎起一片施展个性的蓝天,让每棵树,每面墙,每个景点都成为能够对学生产生熏染的老师。通过学校环境的感染,规章制度的导向,教师的引领影响,使其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一个健康的体魄,丰富的情感,美好的心灵。为学生的发展奠基。我们可以说在这种绿色校园文化中 成长起来的孩子,对他人会有关爱之心,对自然会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对人类的未来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和高度责任感。

其二,绿色管理。任何学校管理的核心都是人,教师们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有各种需要,渴望自身价值的实现――这些正是作为生命体的人的主要特性。学校管理要正视这特性,在注重管理的科学化、有序化的同时,确立生命意识,关注生命,以教师的发展为本,树立人本主义的现代教育管理理念,进行民主管理。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人人能做事,事事能做好;人人兢兢业业做事、事事认认真真做好;人人高兴愉快和谐做事,事事高质高效低耗完成。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靠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的文化管理和人的极强的事业心来实现。

其三,绿色人际。所谓“绿色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能够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心理是自然界中最为复杂的现象之一。我们能做的是努力使人际关系变得最单纯,以最简单的方式来解决最复杂的人际关系问题,人际关系加上“绿色”两个字,就意味着人与人之间应该有大自然的宽阔、淳朴、和谐和生命力;就意味着人们应该有共同的美好追求和向往;就意味着人与人之间应该有更多的理解、信任和欣赏;就意味着作为一个集体中的成员,应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意味着每个人生活得单纯、充实、无暇顾及你是我非。“绿色”的人际关系体现在同事之间,就要求同事间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欣赏,相互提醒,而不是猜忌,怀疑,诽谤,嫉妒,“绿色”的人际关系体现在师生之间,就要求师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鼓励,相互要求,而不是歧视,挖苦,疯刺,惩罚。

二、绿色教育的目标。

绿色教育要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相和谐,使师生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创立能使孩子心灵触动的文化情境,激励学生修身、立志、进取,努力把学校建设成名副其实的“自主发展的学园、张扬个性的乐园、优美典雅的花园”:

学园——充分发挥教育的主导与主体作用,促进师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沟通、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并使学习成为师生的一种生活和生存方式、成为校园内的一种环境和氛围,使学校在继承、传播人类文化的过程中,构建具有自生风格的新文化。

乐园——构建宽松、和谐、活泼、进取的人际氛围,在乐教、乐学的基础上,学会协作、学会竞争。

花园——使师生在适应环境、改造环境、营造环境中学会劳动、学会审美、陶冶情操、调节情趣,塑造美好的心灵。

三、绿色教育的实施。㈠培育绿色校园文化精神。

首先,我们要进一步深化我校的办学理念。我们班子集体经过长期的学习,教育管理理念的不断的提升,在思想上清晰地认识到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不仅仅要有精而广的知识,更要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不单纯要有做好本职工作的热情,更要有一种对他人、对社会负责的人文精神。这一社会人才的取向也就成为我校确立全新办学理念出发点和归宿。基于此,经过我校长期的反复研究、提升最终确立现在形成我校的办学理念:以爱为源、因材施教、培养一代新人。它成为我们建设特色校园文化的思想指南。在以后的绿色校园文化的建设工作中,我们还要不断完善,深化这一办学理念。围绕着这一理念形成我校的校风,学风,校歌,校徵。真正做到精神文化系统化,全面化。全体老师要把这一办学理念融于自己的教学和德育工作中,在日常各种活动中都要强化和落实这一办学理念。同时各条线要把办学理念与实际结合起来。

其次精神文化还体现在师生角色的转变上,给学生心理上、人文上和人道上的关怀。我们要教师更新观念首先使自己成为一名教育者,对学生注入人文关爱。我们的老师要从学生情感入手,沟通师生间的情感,建立了良好、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主动感悟,主动思考,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有健全人格、完整人格的人;培养其高贵的人性。教会学生如何尊重人、理解人,8 如何以诚待人,与人相处。教师与学生平等交流,把学生真正作为一个有思想、平等的人来对待,而不再单一地把教师的意志强加给学生。更注重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导向,我们的教师要做到与学生心灵上的沟通,春风般抚平有问题学生的心灵,帮助他们走出心灵上的困惑。给学生一个精神的家园。

㈡开展绿色校园教育活动。

行为文化是学校的教师与学生在教学管理与学习锻炼中用实际行动来体现和实践校园文化的内涵。行为文化强调 “人”在校园文化中的地位,教师和学生是行为文化的主体,也是我们绿色校园文化的实践者、发展者、受益者。

一要加强党政班子集体在绿色校园文化中领路人的作用。学校领导的行为直接关系到学校发展的前进方向和发展的过程,领导者首先应是一个学习者、开拓者、感染者,只有做到这些才能真正起到领路人的作用。学校领导要积极参加各种与学校发展有关的学习和参观,要进一步加强学习的意识,用全新的教育思想来充实自已的头脑。在工作中,班子成员还要继续做到表率的作用。继续发挥自已旗帜的作用。要求普通教师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

二是要加强教师在绿色教育中中流砥柱的作用。教师是对学生产生影响最大,最直接的人。为了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我校积极规范教师行为。教师要衣着得体。要大方而又富有生气。要加大对教师行为的规范,通过领导者的引领,典型教师的示范,扩大教师行为对学生的影响力度。我们要通过改变教师的不良心态来影响学生让学生们心态平和,健康,富有绿色的生机。“阅读能提高陶养性情,提高人的修养。”为了使学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我们教师首先要广泛阅读并把好文章推荐给学生,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和人生的哲理,扎实推进校园读书活动的开展。我们的老师要通过自己的教学行为给学生以平等、和协、自主、协作的引领。这样使我们的老师真正成为教育者。

三要为学生的成长搭设一个发展个性的平台,在绿色校园文化的影响下进行“自我教育”。“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是我们绿色校园文化的最终归宿。因此学生行为是校园文化的主体,校园文化的效用最终会通过学 9 生的行为表现出来,同时学生的行为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通过校园文化的熏陶使学生的行为朝能“真正能肩负起社会责任的人”的方向迈进。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还要开展以下活动:

⑴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教育。①充分利用法定节日,传统节日,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开展各项主题教育。②认真组织新生开展入学教育,进行新队员宣誓。③举办各种知识竞赛或演讲会等活动。

⑵抓好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制定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学生行为评价和反馈体系,不断促进学生行为的养成;利用开展评选优秀少先队员、星级班级等创优活动,激励学生健康发展;注重法制教育,开设法制教育课,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增强学生安全、法制意识;继续开展好学生值周,文明礼仪监督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使用文明礼貌语言。学校全体教师要加强引导,及时纠正学生说脏话等不良习惯,培养学生使用文明礼貌语言。

⑶抓好学校卫生工作,净化校园环境,摆放垃圾桶,张贴警示标语。划分卫生包干区责任到班,做到校内无卫生死角。

⑷积极开展尊师爱生、尊老爱幼等活动,让学生学会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学会与人的良好交往。建立起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

⑸强化学校“三风”建设。学校“三风”即领导的作风、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首先,领导作风是关键,学校领导要加强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以及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中发挥好带头作用。其次,要狠抓教师在学生中的表率作用。要求教师从精神风貌、道德修养、工作作风、学识水平到仪表风度、言谈举止、生活起居都应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这样,教师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学生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勤奋攻读,立志成才,整个校园充满一种浓厚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⑹加强“爱校”教育,培养母校意识。向学生讲述学校光辉的历史,成立校史展览室,设计校旗校徽,统一校服,提高学校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使学生自然生发出强烈的荣誉感、自豪感、热爱母校的情感,从而产生凝聚力,形 10 成学校精神。

⑺开展好环保教育。我们组织学生开展环保调查,听环保讲座。还要举行以环保为主题的各种竞赛,文艺节目等,以进一步规范自已的环保行为。

㈢加强绿色校园环境建设。

校园的物质文化环境是校园文化发展程度的一个外在标志,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可以造就人、培养人、改造人。努力为学生创设一流的学习教育环境,发挥环境育人的功效,成为我校整体工作的一项大事。学校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校园的环境悄悄地发生着可人的变化。我们对校园建设的理想目标就是“校园处处是教育,学生时时受熏染”。以后的校园建设中,计划加大物质方面的投入:

1、在校园建设上,我校准备对每处景点再进一步细化,如,给各部分进行富有寓意、诗意的命名,对现有景点的文化内涵要进一步阐释,特别要对全体教师班主任,要让他们对每处景点,每条标语都要有充分的认识。同时对新教学楼之间的绿化将进一步完善。

2、在教学楼内,进一步体现“让每一面墙说话”的理念,在走廊的墙壁上挂上对学生有影响力的条幅,对每个班级的布置,要发动学生献计献策,即能体现本班的特色,又能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

3、建好校园网。让我们的学生在远离网吧的同时,能够享受现代科技的便捷,是我校能真正成为绿色网吧学校。同时建设好红领巾广播、宣传栏等校园文化载体,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4、抓好班级文化建设。一是班级环境文化建设,做到教室的净化、绿化和美化。要保持干净的教师环境,摆放绿色植物,让教室充满绿色,精心设计、巧妙布置,力求教室和谐、高雅。二是各班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制定有关班级的规章制度。三是注重班级精神、班级凝聚力的培养,同时开展好各种班级活动。

绿色校园建设发展方案 篇7

一、控制城市无序扩张,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促进城市集约式发展

内蒙古城镇化率近年以每年1% 左右的速度增长, 处于快速城镇化阶段, 为了解决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城市病、缓解城镇人口和产业的压力, 各城镇不同程度上兴起了造城与扩张运动, 很多城市在中心城区外围拓展城市空间, 建设分担城镇居住功能或产业功能的新区, 甚至是功能完善、环境优美、设施配套且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新城。但是这些新城对人口和产业的吸纳能力欠缺综合的考虑, 新城新区规模未严格按照科学理论进行规划与开发, 所以形成了很多名副其实的空城、睡城。全区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005 年的824.36 平方公里扩大到了2013 年的1206.21 平方公里, 增长了46.3% ;而2005-2013 年每年的城市人口密度却远低于全国的城市人口密度, 并且有逐年拉大的趋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新城、新区规划面积一般远远超过主城区的面积, 但是其土地使用效率极低, 园区部分企业围而不建、 圈而不产, 造成土地资源的极度浪费, 而且整体功能布局缺乏连贯性, 基础设施运行难以保障, 低效率、高成本的运行状况恶性循环。

内蒙古虽然地域广阔, 但生态环境脆弱敏感, 城镇化过程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贯穿其中。城镇的过度扩张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 所以应该控制城市无序扩张, 集约利用城市土地, 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结构, 挖掘城市空间价值。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 而不仅仅是土地城镇化, 更不等同于修马路盖房子。据研究显示, 城市用地增长弹性系数的合理区间为1-1.12, 而我区城镇化过程中, 2000-2013 年城市用地增长弹性系数达到2.16, 可见, 土地城镇化明显快于人口城镇化, 针对城市、城镇蔓延的问题, 要合理依据规模大小、财政实力、资源环境承载力划定城区边界, 保留城市内的绿芯和绿带, 充分挖掘现有城区的空间利用价值并最大化发挥, 做到城市发展绝不突破耕地红线、生态底线, 保持城市和乡村各自特色, 遏制城市蔓延趋势。新区开发的增量应根据市场需求而有所控制, 紧凑集约式布局城镇空间, 增强城市用地开发强度的同时兼顾提升城市土地投资效益, 运用大数据、智慧系统等现代科技手段综合考虑城镇人口和产业增长的变化趋势以及控制目标, 合理配置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绿地广场用地等各类用地的比例与布局, 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结构, 尽量考虑旧城的改造更新与新区建设互成体系, 一体化发展, 构建完整的城镇功能与合理的城镇规模。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及区情特点控制各项建设用地指标, 认真落实人均建设用地指标的各项规定, 提高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 实现城市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二、推广节能建筑与绿色交通, 实现住行低碳, 促进城市低碳式发展

内蒙古地处我国北方, 供热、制冷、照明和生活热水等建筑能耗在城市发展总能耗当中占有很大比例, 而且人们对居住环境舒适度越来越高的要求也进一步增加了建筑能耗。包头市和呼和浩特市, 正在进行的老旧居住小区建筑节能改造工程已经分别完成约1500 万平方米和1861 万平方米, 而进行了外墙保温、更换门窗、改造室内外供热管网等改造后的建筑可以节能50%, 可见建筑节能必然是城市节能减排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 交通能耗的降低也是城市节能减排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 全区大中城市上下班人均通勤时间普遍延长及机动车车速普遍下降, 交通拥堵现象凸显, 这与机动车辆的井喷式增长和道路交通设施的相对匮乏有直接关系, 截至2013 年底, 全区民用汽车保有量350.63 万辆, 比2005 年增长了5 倍多, 人均拥有车辆0.51辆/ 人, 已接近饱和状态, 而且仍有较快增加的趋势。然而, 2013 年内蒙古全区人均城市道路路网密度为6.3 km/km2, 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仅为7.55 辆, 所以, 人口增长和消费升级使得新增交通供给能力难以跟上新增交通需求, 再加上支路少、断头路多, 分流能力弱, 公共交通设施匮乏, 低碳出行意识薄弱, 造成大中城市交通系统拥堵甚至瘫痪, 成为交通能耗、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

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式发展, 需要在居民住行系统优化减碳上做文章。提高对建设绿色建筑的认识度, 公共建筑、保障性住房、大型公共建筑率先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建筑节能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新建住宅工程全面执行大于65% 的节能设计标准, 加快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优先从加强大型商场、机关单位办公楼、公共场所等的低碳运行管理开始, 建立经常性的检查监督机制, 减少能源浪费和碳排放;建立和完善能效测评、用能标准、能耗统计、能源审计、能效公示、用能定额、节能服务等各项制度, 对已认定的绿色建筑给予减免配套费等优惠政策, 逐步形成健全的绿色建设体系。同时, 完善城市路网结构, 坚持公共交通导向, 倡导绿色出行, 因地制宜地发展轨道交通。城镇路网结构既要保证快速路、主干路这样的动脉畅通, 还要注重疏解次干路和支路的微循环以解决大部分城镇存在的主动脉与毛细血管之间的失调问题。形成主次干路和支路之间合理配比、系统化的路网结构, 通过组织单行、减少交通冲突点形成沟通互联的微循环。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增加公交的可达性, 增强公交通勤效率, 通过财政将燃油税用于公共交通补贴等形式大力资助公共交通系统, 将大城市公共交通出行比例提高到40%-60%, 提高出行效率, 逐步改变市民出行方式, 并且打造适宜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的城市慢行系统, 逐步实现交通系统低碳运行。

三、优化产业与能源结构, 加强废弃物资再利用, 创建循环节约型城市

2013 年内蒙古地区生产总值为16832.38 亿元, 二、三产业比重为52:39, 产业发展仍以煤炭为中心的重化工产业体系为主, 第三产业成为城镇化发展的后续动力不足, 导致产业发展与就业严重偏离, 制约着城镇化质量的提升。对煤炭的绝对依赖不仅存在很高风险, 还带来了高污染、高排放等环境问题, 是城镇化过程中不可持续的能源消费方式。2000-2013 年的统计数据显示, 内蒙古煤炭占能源生产与能源消费的比重均在90% 左右, 而同期全国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的平均数值为65.5%, 虽然单位GDP能耗由2005 年的2.48 吨标准煤/ 万元降低到2013年的1.27 吨标准煤/ 万元, 但依然是全国单位GDP能耗的近2 倍。此外, 经济发展的快节奏也促进了物资商品的淘汰更新率。目前, 自治区城镇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建设发展基础薄弱, 现有软硬件条件均难以满足日益急迫的废旧商品尤其是电子产品的高技术回收处理、综合利用要求, 对城市发展的环境承载压力比较大。

所以, 制定科学有效的规划、稳步推进循环节约型城市的创建, 必须有效地配置和使用可再生资源和可耗竭资源, 同时提高资源的重复利用率, 改善产业与能源利用结构。第一, 在城镇化进程中需要不断提升创新能力、通过技术创新推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延伸产业链, 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促进稀土、钢铁、煤化工等产业改造升级并培育节能环保、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 实现新型城镇化与产业发展的互促共进。同时, 要抓住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和我国居民消费层次提升的需要, 提升具有资源优势的草原、森林、沙漠旅游业的发展层次, 发展特色旅游业, 成为带动全区整体经济水平的绿色产业。第二, 立足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中“把内蒙古建成保障首都、服务华北、面向全国的清洁能源输出基地”的发展定位, 优化传统的煤电开发加工, 积极扶持以风能、太阳能、生物能为主的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引进最新科技, 转化生产地沟油等生物能源, 以稳步优化内蒙古以煤炭为中心的重化工产业体系的能源结构。第三, 充分利用废旧产品中的有用物质, 变废为宝、化害为利, 转变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线性增长方式, 形成“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对被誉为“城市矿产”的废弃物资进行综合开发利用, 实现再生资源利用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避免再生资源行业出现二次污染的问题。

四、统筹利用再生水与天然水资源, 提高城市绿化水平, 创建生态园林城市

内蒙古大部分地区处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人均水资源偏低, 尤其西部大部分城市属于严重缺水地区, 随着城市急速扩张, 地下水与地表水等天然水资源可利用量不断减少, 城区承接的雨水又难以下渗补给地下水, 而且中水循环利用的配套设施不足、有效利用率低, 这都加剧了城市发展与水资源承载力的矛盾。目前城镇雨水基本通过排水管网排走, 未进行回收利用, 尤其老城区雨、污水管网设计标准偏低、更新维护滞后, 一旦超出了设施排放能力, 极易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内涝, 破坏城市生态。城市绿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蓄水、渗水, 是建设生态城市和环境友好型城市的重要载体。近年来, 全区城市绿化面貌有了很大改观, 先后有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和通辽市入选国家园林城市, 但其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仍有差距, 部分城市绿化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就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入门条件的建成区平均绿地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三绿”指标来说, 2014 年, 全区城市分别为33.31、36.19、16.9, 全区县城分别为23.37、27.39、15.75, 只有人均绿地面积超出了评价标准, 其他两项均未达标, 就每个城市而言, 呼和浩特市、呼伦贝尔市的城市绿化水平存在明显短板, 提升压力严重。

发展低碳物流 建设绿色港口 篇8

广州港集团是广州港的龙头企业,2004年2月由原广州港务局依法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改制成立,主要作业货类有集装箱、石油、煤炭、粮食、化肥、钢材、矿石、汽车等。

广州港与母亲河珠江相依相生,实现可持续发展与珠江两岸居民共享碧水蓝天一直是广州港人的共识,广州港集团自成立以来一直非常重视环保工作。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从源头控制污染的思想,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领导重视、机构健全、责任到位、管理到位、制度完善,建立健全了集团、基层单位、基层职能部门三级环保管理网,严格落实环保目标责任制,坚持定期开展环保季度监督检查,做好污染防治工作,不断提高环境风险防范能力,成立以来没有发生任何环境污染事故。主要措施一是认真落实建设项目环评报批和环保“三同时”制度,加强环保设施运行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排放。二是尽可能地合理利用清洁能源,采用绿色工艺技术与设备,大力开展推行节能减排技术,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

2010年,广州港集团董事长陈洪先在全国两会上提出的“发展珠江水运、促进低碳物流”的建议,当年广州港集团在广州港太古仓举行“喜迎亚运盛会发展低碳物流建设绿色港口活动”的启动仪式,发布了《广州港集团有限公司发展低碳物流创建绿色港区规划方案(2010-2020年)》,《方案》是广州港集团环保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规划了未来十年各港区的环境保护工作,计划10年投10亿资金,用于污染防治、节能降耗改造、生态补偿、新能源应用等,重点加大对港区粉尘、噪声的防治力度,促进低碳绿色港口经济的发展,营造港口经济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的氛围,造福港区周边居民。

广州港集团以广州市举办第16届亚运会为契机,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全面提升了港区环境质量。2010年以来已投入21151万元用于低碳绿色港区规划项目建设,主要用于散货码头扬尘和噪声治理、码头雨污分流等环境整治项目和南沙港区龙门吊“油改电”等项目。针对目前港口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粉尘治理,投入4597万元用于广州市“天更蓝”项目-西基、黄埔、新沙等散货码头的扬尘治理,着重从源头上减少扬尘现象,发挥卸船机、装船机等装卸设备喷淋设施的降尘功能,自制固定式水雾抑尘装置,实现对装驳、装卡等作业点的雾化降尘。通过洒水喷淋、覆盖防尘膜、围挡等手段控制堆场扬尘;在装卸散货港区出口处,设置车辆清洗的专用场地和设施,由专人监控车辆冲洗干净后方可驶出港区,有效控制二次扬尘。同时,注重煤污水等废水的循环利用,如新沙公司加强对污水处理系统、冲洗车槽系统的维护,设备完好率均保持95%以上,洗车水、煤雨水、煤污水全部处理后循环利用于煤堆喷洒降尘,实现了废水的“零排放”。

2011年11月,作为《规划方案》重点投入保障项目的西基码头抑风挡尘墙建成,该抑风挡尘墙总长630米,高18米,抑风挡尘板面积达9,920平方米,投入1120万元,是国内露天散料堆场扬尘污染控制先进技术在广州的率先尝试,是继喷淋、围挡、绿化等扬尘控制措施后的又一强有力的扬尘控制手段。该技术利用空气动力学原理来衰减风的动能,降低风速和风的携尘能力而达到抑尘效果,项目竣工监测数据显示,界外无组织排放颗粒物明显优于广东省《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7-2001)中颗粒物的排放标准,从墙内外对照监测结果看挡风抑尘效果明显。

上一篇:计量器具计量管理流程下一篇:2020年X国企党委书记在职工代表大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