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党的建设

2024-08-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村党的建设(精选8篇)

农村党的建设 篇1

在当前中国政府把建设重点转向农村的背景下,掀起了一股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的热潮,但是许多新建农村的形式淡化了和自然环境的关系,使原有的农村秀丽景观荡然无存,丧失了乡土特色。建设后的农村景观和城市的许多景观雷同,由于观念认识的偏差,农村居民把城市的一切当成模板。

我国大多数的农村都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特色,如何保持、延续和发展这些特色,使农村在更新改造的过程中充满生机、活力和具有地方文化特色是很多人都在关注和呼吁的。另外,我们也应该看到,事物是不断地发展变化的,农村景观具有动态性的特征,特别是在中国当前正处于社会经济的转型期,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状况并不是偶然的现象,是与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相协调的。

客观地看:有些传统农村的生活方式已被现代生活所取代,景观模式也己经落伍于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需求,在这样的契机下,急需要探索出一条适合现代新农村景观的发展之路。另一方面,具有乡土特色的农村景观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传承下来的文化痕迹,是人类进化过程中与自然协调共生的结果

我们不可能也不该将其遗弃,所以本研究是以规划学、现代景观学和建筑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以现阶段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导向,构建新农村景观环境体系,以期对当前的新农村建设起到控制和保护的作用,追求既有新时代气息又有乡村特色、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和历史文脉的新农村景观。

论文研究内容 本论文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c1>新农村建设区与周边自然环境的景观融合:在村庄规划中引入景观控制的概念,研究景观控制的相关理论,对村庄居民点的建设形态进行控制,使之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体现建设中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尊重。

御鑫造园http:///

c2)新农村宏观景观研究:研究村庄居民点的宏观布局、道路骨架、景观廊道、历史发展脉络等,达到对村庄风貌的控制。

<3)新农村景观特色的创造:通过对当地传统特色文化的吸收和提炼,在新农村建设中体现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避免建设中的千篇一律。

(4)新农村典型空间的研究:

①广场绿地空间:探索为广大农民喜闻乐见的广场绿地形式,突出农村特点,体现乡土特色,结合当地实际,利用当地材料,节约建设资金,以小型化、多样化、乡情化为原则,避免对城市广场的照抄照搬。

②街道空间:研究村庄街道空间的特色,提出街道空间景观的设计要点和设计的模式。

③历史建筑和片区空间:讨论历史建筑和片区空间景观的保护、改造、更新,妥善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和新老建筑的协调。

④旅游空间:研究以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为主题的乡村旅游观光及景观设计,用于当地旅游项目的开发,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农民收入。

农村党的建设 篇2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基层党建,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重大历史任务, 党的十七大又再一次重申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组织基础, 是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 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肩负着重要职责, 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完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伟大历史使命, 关键要把农村党组织建设好,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一、以新农村建设为指导加强农村基层党的思想建设

通过广泛深入地开展以实践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农村基层党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较好的发挥, 广大农村党员领导干部积极带领群众投身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去, 极大地推动了农村各项工作的开展。但当前在一些地方, 农村基层党的思想建设工作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和许多薄弱环节, 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和党的先进性建设还有较大差距, 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积极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与克服。

1. 当前农村党员在思想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及表现。

一是部分农村党员出现了信仰危机, 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动摇, 党员先进性意识淡化;二是部分党员忽视自身政治学习和世界观的改造, 宗旨观念淡化, 自我利益意识膨胀;三是有些党员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己发家致富方面, 不能积极带动周围群众因地制宜发展经济, 实现脱贫致富, 党员的先锋模范和带头作用发挥的不好。

2. 加强新时期农村基层党的思想建设,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思想保障。

目前农村党员干部队伍中存在着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不相适应的思想倾向, 因此, 必须认真组织农村党员干部加强理论政策的学习, 以提高其理论政策水平, 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党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决策上来。一是要认真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党章, 引导农村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党员意识, 自觉学好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 用党章统一每一个共产党员的思想和行动, 以充分发挥每个共产党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二是要认真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尤其是学习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们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认真学习, 深刻领会其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 才能引导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实现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以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质量和水平;三是要认真组织党员干部对党的现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 统一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任务的认识。增强使命感、责任感, 团结带领农民群众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去, 谱写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篇章。

二、以新农村建设为指导加强农村基层党的组织建设

江泽民强调:“党的基层组织是农村各级组织和各项工作的核心”。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是党的整个组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农村社会基层单位的领导核心, 是我们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农村党的基层组织直接担负着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农村, 对广大党员进行经常性教育管理, 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的重任。党的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保证, 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和关键。

1. 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及表现。

一是党员年龄偏大, 文化素质偏低, 青年农民要求入党的少, 中青年党员大量外出务工经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严重滞后, 培养青年入党积极分子和青年后备干部工作不到位, 7%的村庄甚至出现多年不发展一名新党员的不良现象;二是农村新经济组织中党建工作相当薄弱, 一方面是如何在这些新的经济和社会组织中设置党的基层组织问题, 另一方面, 党组织在这些组织中建立后, 如何按照党章要求开展工作、进行活动、发挥党的作用, 也成为一个需要不断探索解决的新问题;三是农村中老年党员、贫困党员、无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没有得到很好发挥;四是对流动党员的管理还没有形成规范的办法。忽视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 一些党员长期游离于党组织之外, 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农村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管理还未形成规范的办法;五是组织工作制度不健全, 农村基层组织选用干部的机制不完善。

2. 加强农村基层党的组织建设,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一是认真做好在优秀青年农民中培养发展党员的工作, 增强党组织的活力。切实解决好党员队伍老化问题。要不断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增加新鲜血液和活力, 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党员队伍老化的问题;二是完善党组织在农村新经济组织中的工作机制, 改变农村基础党组织的传统设置形势、工作方法以及党员教育管理方式等。要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发展集体经济、带领农民致富上来, 把单纯的行政领导体制转移到既领导又提供服务上来, 把对普通党员的简单说教转移到开展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上来, 切实把农村党组织建设成为推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领导核心;三是充分发挥中老年党员、贫困党员、无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开展“党员致富带头人”“我为党旗添光彩”“奉献农村, 服务社会”等主题活动, 积极营造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良好环境。教育党员, 鼓舞群众, 加强党员培养, 确保党员质量;四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党内的各项制度, 加强对外出务工经商的流动党员的管理, 使他们及时参加党的组织生活, 接受党组织的监督;五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制度建设。邓小平同志非常强调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指出“制度是决定因素”, “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 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 必然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所以制度建设同时也是农村基层党建的根本建设, 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保证。首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要选好领导班子。其次, 要建立党员发展工作制度, 实行党员岗位责任和实际考核制度, 为党员设岗定责, 对党员进行业绩考核, 使每个党员找准自己的位置, 激励他们在建设新农村中建功立业;针对党员入口较宽、出口较窄的实际, 按照党章要求, 结合农村实际, 建立不合格党员劝诫、警示机制, 完善劝退和除名机制。

三、以新农村建设为指导加强农村基层党的作风建设

农村乡镇干部身处基层一线, 相对城市而言, 工作条件、生活条件比较简陋艰苦, 尤其是边远地区更为突出。而他们肩负的责任重大, 任务繁重。农村乡镇干部的素质高低、工作作风好坏, 对新农村建设起着关键作用。从总体上而言, 当前农村乡镇干部队伍状况是好的, 能吃苦耐劳, 工作深入, 切实为农民群众谋利益。过去那种紧张的干群关系已经得到明显改善。但是工作作风上仍然存在与新农村建设不相适应的问题。

1. 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作风方面的问题及表现。

一是思想保守, 观念陈旧, 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形势认识不足, 缺乏带领群众开拓进取的精神和能力;二是工作方法简单粗暴, 强迫命令, 只习惯于沿用过去的行政手段, 不善于运用与新形势相适应的方法等。

2. 加强农村基层党的作风建设, 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

广大农村基层干部是联系党和政府与农村群众的桥梁, 也是党和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具体组织实施者, 他们的作风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 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因此, 农村基层党的作风建设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一是要加强学习, 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致富和带富能力。大力选拔和培养“两高两强”型人才, 充实基层党组织。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 关键在于大力选拔和培养农村中政治素质高、群众威信高、自富能力强、带富能力强, 即“两高两强”型的支部书记和党员干部;积极探索自富带富的新模式、新路子。农村基层党组织既要制定政策鼓励农民外出务工, 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不断提高统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能力;二是要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 善于通过启发教育、民主协商、示范引导等方法解决农村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改革措施、建设项目出台前后, 往往是群体性事件的高发期, 为避免和减少矛盾, 要提前制定工作预案, 主动靠前工作。要按照预警在先、控制在先、转化在先、调节在先的原则, 把矛盾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要耐心引导教育群众。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 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 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 加强组织建设”。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 认真审视和谋划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全面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 改革创新, 着力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作用, 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保障。但是, 加强新时期农村党建工作, 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社会的发展, 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将会不断出现新的情况和问题。各级党委只有认真贯彻落实好中共中央指定的路线方针政策, 紧密结合农村党建工作的实际, 积极探索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长效机制, 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努力开创新时期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新局面, 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打好坚实的政治和组织基础。

参考文献

[1]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1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

[3]尤长山.加强共产党员党性修养的途径[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农村党的建设 篇3

[关键词]江西新农村 农村教育新体系

[作者简介]尹姗(1965- ),湖南攸县人,江西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讲师,从事成人教育研究;曾青云(1958- ),江西吉安人,江西师范大学成人教育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成人教育研究;孙卫星(1957- ),男,中国人民银行南昌市中心支行。(江西 南昌 330027)

[中图分类号]G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6-0063-03

江西是一个农村人口较多,农业比重较大,经济欠发达的省份,要实现在中部地区崛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江西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而站在历史的高度鸟瞰江西新农村建设,可以发现农村教育已成为建设新农村的基石与支点。在建设新农村与农村教育新体系建设之间,集中表征出过去与现在江西农村建设的问题与矛盾,同时也孕育着江西农村发展的前景与未来。如何把握好建设新农村与农村教育的复杂关系,进而以农村教育新体系建设推进江西新农村建设,这就需要我们以更广阔的视野和更长远的战略眼光,对建设江西新农村与农村教育新体系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的深度探究。

一、建设江西新农村呼唤农村教育新体系

(一)农村教育新体系是建设江西新农村的迫切要求

建设江西新农村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浩瀚工程。依据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方针,目标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着力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养造就新型农民;推进社会和谐,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尽管要求与目标涉及甚广,内涵博大精深,但只要对其本质属性与外部关联稍加分析,就可以清晰地发现,制定“20字方针”要求的初衷、目标实现过程以及最终实现目标,都离不开数以亿计的土生土长在中国农村的广大农民群众。

实现建设新农村的宏大目标,全面提高农村人口整体素质应是第一位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需要有政府的支持、技术资金的投入,更迫切地要求农村人口整体素质能有一个强势转化,否则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瓶颈”将由资金、技术转为人力资源的开发。这意味着江西新农村的“新”,不仅新在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生活富裕,新在农村秀美的田园风光,更新在培养新农民。培养新农民离不开发展农村教育,但从目前江西农村教育整体上看,教育体制、运行机制、教学质量、办学条件等软硬件环境,都与建设新农村的目标要求相距甚远。要建设新农村就必须对现有的农村教育体系进行革命性变革,通过教育格局调整、体制创新、制度建设、资源整合、环境优化、城乡互动,建立起一个新型的农村教育体系,进而以农村新教育建设推进江西新农村建设。

(二)农村新教育理念及其特征

农村新教育既是一种办学理念,也是一种办学模式,是对传统农村教育观念扬弃基础上的创新,是农村教育体系的重新规划、教育目标的重新确立、教育格局的重新调整、教育行为方式的重新抉择,彰显着“人本”色彩和文化底蕴。其基本内涵是:在教育结构上,以基础教育(义务教育)为原点,以农村成人教育和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为延伸,构建农村教育“铁三角”;在教育体制上,由以政府体制内办学为主转为政府体制内办学与社会、企业、个人体制外办学并重,加快农村教育“社会化”;在资金筹措与资源开发上,由政府财政性供给和运作为主转变为政府供给、开发与社会、村镇、企业、个人多渠道筹措、开发为主,实现农村教育资源投入“多元化”;在教育运行机制上,以发展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开发农村乡土人力资源为基点,以现代教育改造传统教育为动力,以促进城乡教育互动为切入点,以农村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开创农村教育新局面。

农村新教育还具有明显的现代特征:一是农村新教育建设突显持久性。它不是为了适应社会经济某一发展阶段需要而进行的短期性建设,更不是为了满足某些政府政绩需要搞的应急性建设,而是面向现代、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长久性教育体系建设。它存在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始终,贯穿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二是农村新教育建设强调主动性与互动性。不仅致力于农村教育的自主发展,执著追求农村教育完美的主体形象,而且激励城乡教育互动和内部诸要素间的互流,最大限度地推动城乡教育和内部教育板块的无缝链接,力图通过城乡教育与内部要素的交流与交换,为农村教育建设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激活农村教育潜力,延伸农村教育链条,形成教育发展新生态。三是农村新教育建设注重实效性。它不是样板工程,更不是亮化措施,而是面向广大农村人口、惠及子孙后代的公益性事业。它不仅要求在蓝图规划上具有时代性、先进性、前沿性,而且在建设的实践中更注重务实性、可操作性、可持续性。在教育管理体制、教育投入机制、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师资建设等方面,必须与建设新农村发展要求相适应,在新农村建设中真正发挥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作用。

(三)农村新教育建设的重大现实意义

建设江西新农村是一项惠及全省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相比以往,“建设新农村”是一个呼应新时期发展战略转变、统领全局的新提法。新农村建设的“新”集中体现在,一是城乡之间良性互动和谐共存,持续发展;二是农村各项社会制度逐步完善;三是新农村要体现出社会和谐,人民生活幸福。而要切实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意,就需要有着力点。从某种意义上讲,农村新教育建设就是这个着力点。

一方面,农村新教育建设是建设新农村的“温度计”,集中反映建设新农村的成果与程度。农村新教育建设不仅是新学校建设、教学基础设施的增加、教师工资待遇的提高、学生就读率的增长,而是当地政治文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程度与水平的真实反映。江西乃至全国农村建设和农村教育发展的实践表明,尽管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存在区域性差异和历史的惯性作用,但农村教育是否有所发展,则是一个共同话语,透过农村教育这个窗口,人们可以大致估量出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真实程度。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了,而农村教育未有起色,那么,这种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可能就属于政绩工程之类或急功近利式的泡沫经济。同样,凡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切实有所发展,当地农村教育发展的程度与水平就肯定会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另一方面,农村新教育建设是建设新农村的“推进器”,有力推动建设新农村进程。建设新农村最缺乏的就是人才。过去,为了解决农村建设人才不足的矛盾,国家和各级政府曾大力推行过城镇科技人才支农、企业送技术下乡等举措,但对于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庞大人才需求来说,这只是杯水车薪,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而建设新农村需要的人才,不仅数量庞大、种类繁多,而且要留得住心,扎得下根,这决不是依靠外部人才支援所能达到的语境。需要大力发展和创新农村教育,构建符合新农村建设要求和适应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实际的新型农村教育体系,更好地培养和造就数以千万计的农村专业技术人员和数以亿计的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储备与智力支撑。同理,一个地方的农村新教育建设搞得好,当地农村人口整体素质和技术人才数量就必然显著提升,并由此产生巨大的同向推力,开创当地建设新农村的新局面。

二、构建农村新教育新体系构想

(一)构建“三位一体”的农村教育新体系

构建“三位一体”体系,是农村新教育建设未来发展的重大课题。农村基础教育、农村成人教育、农村职业教育是建设农村新教育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三位一体”教育体系的核心是,以农村基础教育为主体,以农村成人教育和农村职业教育为两翼,三者相互衔接、相互作用、相辅相成,构成一个覆盖农村区域,跨越时空的教育网络,为不同地区、不同要求、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广大农村人口提供教育服务,不断满足建设新农村的教育需求,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增产增收和改变乡容村貌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构建“三位一体”教育体系的要点是,一要盘活农村基础教育的现有资源,充分发挥农村基础教育教学设施和师资的多元功能与效用,构建农村新教育建设的主要基地。可以采取基础教育资源叠加利用和交错使用的方式,突显农村中小学一校多能形象,促使农村基础教育资源不仅为农村中小学教学服务,还可为农村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服务。学校既是普通教育中心,又是农民文化技术教育和培训中心、农业科技知识培训中心,还是农业科技的示范中心和信息传播中心,成为乡村基层开展文化、科技和教育活动的重要基地。二是要继续发挥农村职业学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各种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机构的重要作用,通过资源整合,加快农村成校和职校的恢复与建设,重点解决“房子、班子、票子”问题,建立全新意义上的农村职成教育体系。

(二)创建“多元互动”的农村教育新模式

创建“多元互动”的教育模式,是农村新教育建设的方法论选择。运行何种教育模式,关系到农村新教育的实效性与持久性,可以说,特定的教育模式既是农村新教育植根的土壤,又是一切教育活动运作的逻辑空间。“多元互动”教育模式的首选任务就是要阐明农村新教育是怎样一种主体构成与体系结构,怎样一种实施过程和行为推进,怎样一种资源整合与社会参与,其运作的关键是实现城乡教育资源无障碍流动和各类教育无缝对接。

一是要促进城乡教育资源无障碍交流与交换。包括实现信息资源的互通,消除由于信息不通或不对称造成的教育资源浪费,并通过网络教育和远程教育,实现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同时,大力推进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深入开展城镇支援农村、强校支援弱校工作,推动城乡教育资源、人才的无障碍流动,鼓励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形成城镇支援农村,农村反哺城镇的良性互动机制。

二是要实现农村各类教育的无缝对接。教育链条脱节是以往农村教育的沉疴,农村基础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之间缺乏必然的通道。农村基础教育除部分和少数学生有幸进入高中和大学外,绝大多数学生初中、高中毕业即失去了接受再教育的机会,而农村成人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又由于生源不足难以维系,出现“有要求而无需求”的怪现象。农村新教育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通过各类教育的无缝对接,对广大农村青少年学生实行分流分层培养。农村学生初、高中毕业后,可根据学生个体的不同,分别纳入高中、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的轨道,从而形成完善的农村教育链条。

(三)营造“和谐安定”的农村教育新环境

农村教育社会环境不尽如人意是不争的事实。在农村教育发展过程中,尽管党和国家再三强调农村教育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并出台了多种政策与举措解决农村教育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但这些政策和举措在落实过程中被片面曲解或断章取义,有名无实,真正落实到位且发挥效应的不多,导致农村教育发展所必要的软硬件环境不断恶化,在农村经济社会结构中排序末位。在许多地区,农村教育发展缺乏制度保障,似乎可有可无,教育经费拖欠或挪用现象普遍,农村教师社会地位低下,处于难以维系的境地。这些问题的存在,尽管有其特殊的历史与现实原因,但绝不能成为搪塞推挪的借口,而更应该触发对历史症结的深刻反思和对未来行动的理性选择,换而言之,就是要通过加快农村法制建设和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为农村新教育建设营造一个“和谐安定”的育人环境。

因此,从现在起就必须为营造“和谐安定”的农村新教育建设的环境积累“要素”。作为新教育建设的重要构件与基础,应当立即着手农村新教育建设所必需的社会与法制环境的构建与完善,以此保障和支撑新教育建设的“和谐安定”发展。这种“和谐安定”的环境,应将历来党和国家有关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最新理念与政策方针注入农村各级政府,将全社会对农村教育的重视与关注引入广阔农村;应对现有的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规章制度进行系统梳理,对农村新教育未来建设所需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进行科学凝练与制定。此外,应以更为宽广的视野、更为前瞻的眼光,对农村新教育建设的未来做出既符合中国社经济发展潮流又重乡土实际的蓝图勾画,为未来农村新教育建设实践提供必要和卓有成效的社会与法制保障。

[参考文献]

[1]林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教育作用[J].教育评论,2006(2).

农村党的建设 篇4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水利建设保障措施研究

作者:顾永梅

来源:《新农村》2012年第05期

摘 要:农村水利建设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切入点,在分析新农村建设对农村水利建设的要求及当前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规划、资金、组织、管理和科技等5个方面对新农村背景下农村水利建设的保障措施作了探讨。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农村水利建设 保障措施

一、新农村建设对农村水利建设的要求

作为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的20个字,涉及生产、生活、乡风、村容、管理等5个方面,每个方面都与农村水利密切相关,因而每一项目标的实现,都对农村水利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生产发展”对农田灌排工程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生活宽裕”对农村灌排工程和供水工程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村容整洁”对水土保持、农村水电、水环境整治等提出了新的要求;“管理民主”对农村水利建设的组织与管理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乡风文明”对农村水利建设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

1.水资源不断减少,农业用水捉襟见肘

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国家,不仅水资源总量明显不足,而且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区域性缺水和季节性缺水严重。水资源不足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

2.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老化,很难满足新农村“生产发展”的要求

目前,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脆弱,全国还有近2/3的耕地没有灌溉设施。农村水利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管理粗放的状况还未能得到根本的扭转。

3.节水灌溉工程和节水措施不多,水资源浪费严重、利用率较低

由于受投资不足的制约,渠道建设和维护严重滞后,沟渠渗漏严重,影响了水利投资效益的发挥。同时,在推广应用节水技术和制定节水政策措施方面做得也不够,农村普遍存在节水意识淡薄、浪费水较为严重的现象,水资源的利用率较低。水的利用率低也导致部分地区水费偏高,出现农民浇不起地的情况。

4.当前农村水利建设组织与管理方式还无法满足“管理民主”、“乡风文明”的要求

农村水利建设是三分建七分管,建是基础,管是关键。但目前农村水利管理不到位的现象较为突出,甚至少数地方根本无人管理,致使正常情况下通过疏浚可发挥5~6年功用的沟渠3~4年就重新淤积了,从而缩短水利建设的循环周期,增加了水利建设的成本。

三、农村水利建设的保障措施

1.规划保障

水利规划是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基础。要在进一步查清区域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和评价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基础上,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制定和完善农村水利规划,提出水资源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的总体布局及实施方案。

2.资金保障

农村水利建设朝着新农村建设方向发展,涉及的范围扩大了,涵盖的内容增多了,因此,必须有足够的资金支持。

2.1国家财政投入。保持现有农村水利建设项目资金渠道,扩大项目资金投资范围,把农村小中型水利工程项目也纳入项目预算。农村水利建设项目要实行严格的项目审查、立项、规划预算和规范的项目实施管理制度。

2.2当地政府适当投入。要充分调动当地政府的积极性,确保新农村建设项目顺利实施。.2.3政策扶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开展新形势下的农村水利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国家对此应给予充分的政策支持。

3.组织保障

农村水利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程。加强项目的组织领导,协调好各部门之间关系,是项目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3.1加强政府职能部门作用,依法管理农村水利建设项目。在农村水利建设项目建设中,政府的主要职能是负责协调各参建单位的管理工作,为项目建设提供领导与组织保障,并尽力提供适当配套资金。

3.2创新水利建设投融资机制。进一步加快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步伐,深化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广泛吸纳各类社会资金进入水利建设领域。

3.3成立项目建设现场指挥领导小组。抽调技术精湛、工作责任心强的工程技术人员组成项目建设指挥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对工程的管理和监理,狠抓工程质量。

4.民主管理保障

4.1加强宣传,提高对水利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战略地位的认识。可由当地政府分管领导与组织、宣传、新闻等部门组成宣传小组,专门负责对群众进行教育与沟通,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为农村水利建设顺利实施提供舆论保障。

4.2加强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明晰所有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盘活存量资产,形成滚动发展,实现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建、管、用和责、权、利的有机统一,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

4.3构建水利管理新主体协会。水利协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管理小型水利工程的“业主”。水利协会的组织是一种以自然水源和共同受益的小型水利工程为基础,联合组成的一个群众性管理水利日常性事务的自治组织机构,不受行政区域限制。它可以担负起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和管理的业主职责,能真正体现农村水利工程设施集体管理的权、职、责关系。水利协会切实解决了政府在农村小型水利工程设施管理和建设上难以解决的问题。要切实帮助并在经济上给予适当资助,支持水利协会实施真正的民主管理,确保小型水利工程良性运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致富奔小康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5.科技保障

5.1大力推广农业节水技术。根据区域实际情况,相关部门应把推广农田节水技术作为搞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发展生态农业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通过大力宣传、技术培训和搞好试验示范,促进面上推广,使节水技术为广大农民所使用,成为新农村建设中受欢迎的一项主要农业技术。

5.2大力进行泵站更新改造研究和实践。更新改造泵站主要目的是提高泵站的装置效率,力争达到使现有泵站达到部颁标准。全国各地小型泵站数量众多,更新改造任务十分繁重。积极开展泵站更新改造研究和实践,切实提高农村水利设施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李远华,严家适.新农村建设需要坚实的农村水利基础[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6(6):1-3

农村党的建设 篇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可喜变化,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我们大力加强农村党的工作。

●加强农村党的工作,应当切实抓好农村基层领导班子建设,选好“班长”,完善农村干部选拔管理机制,处理好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的关系。

●加强农村党的工作,应当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把先进性教育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农村党员当先锋、做模范的能力,重视新党员的培养,进一步加强对农村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要完成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就必须加强农村党的工作,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制度上进一步把农村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坚强领导核心。

从农村实际出发加强农村党的工作

加强农村党的工作,首先要正确认识农村状况,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我国农村发生了可喜变化。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大大加快,各地涌现出一大批先进村镇,农村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可喜变化。绝大多数农民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一大批贫困村摘掉贫困帽子,正在走向富裕;一批发展很好的农村实现了工业化、城镇化,率先步入小康;许多地方农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发展科技、文化、教育等事业,农民群众享有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呈现出健康、文明、和谐的新气象;一(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些发达地区的农村公益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农民的福利待遇有了很大提高。总之,农村的巨大变化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广大农民对党的农村政策衷心拥护。这是我们党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的结果。

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没有根本改观。在看到农村可喜变化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投入不足、基础脆弱的状况并没有改变,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并没有建立,制约农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并没有消除,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观,农村改革发展仍处在攻坚阶段,保持农村发展好势头的任务非常艰巨。比如,农村发展存在不平衡性,许多地方的农民收入偏低。有的地方满足于平均收入,看不到平均数下所掩盖着的不平衡。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尽管党和政府采取很多措施进行扶贫,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农民群众没有脱贫或者脱贫后又返贫。再如,现在全国有一亿多农民工,这是一件好事,说明城市在发展,农民进城打工可以增加收入、开阔视野、学到知识。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尽快建立相应的组织,一方面加强对农民工的教育和管理,另一方面依法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一些基层党组织的状况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是党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带领农民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领导核心。近几年来,我们党在农村党建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状况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仍不相适应。有的基层干部作风不好,脱离群众;有的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不能成为农村发展的领导核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没有广大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围绕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提高解决“三农”问题的能力,大力加强农村党的工作。

切实抓好基层领导班子建设

农村要致富,必须建好党支部。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最基层的组织,是村级各级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实践证明,凡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搞得好的农村,都有一个坚强的党支部。有了坚强有力的党支部,就可以带领农民群众沿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前进。

选好“班长”。班子强不强,关键看“班长”。建设一个好的领导班子,最关键的是有一个好的带头人,即好“班长”。因此,加强农村党的工作,首先要把基层党组织的“班长”选好。好“班长”的标准是什么呢?一是在政治上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勇于改革创新,坚持求真务实,努力勤奋工作,走共同富裕之路。二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时刻想着群众,为群众办实事。三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有事同群众商量,真正尊重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善于做群众的思想工作,能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四是依法办事,公道正派,清正廉洁,有好的形象和较高威信,说话有人听,办事有人应。五是有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能力,能不断提高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完善农村干部选拔管理机制。目前,一些农村地区通过“两推一选”、“两票制”、“公推直选”等办法来选拔农村干部。这些办法的共同点,就是扩大用人上的民主,通过认真听取群众意见,把真正优秀的人才选拔出来。在新形势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我们进一步完善农村干部选拔管理机制,严格执行党章和有关规定,依法办事,充分发扬民主。同时,应教育群众充分认识搞好农村干部选拔管理的重要性,端正态度,顾全大局,郑重行使民主权利,选举优秀人才进班子。必须防止宗族关系、亲情关系、利益关系等干扰干部的选拔管理。

处理好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的关系。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虽然性质不同,但根本目标一致,都是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农民群众利益。其中,村党支部作为我们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者,必须起到领导核心作用。如果改变了村党支部的地位和作用,必然削弱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因此,村民委员会要自觉接受和尊重党支部的领导。同时,村党支部又要支持村民委员会的工作,发挥村民委员会的作用,而不能包揽其工作。在重大问题上,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应互相沟通,通过建立联系会议制度、交叉兼职等办法,齐心协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同时,还应把共青团、妇女组织、民兵组织等建设好,使它们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发挥应有作用。

搞好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在全国农村党员中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加强农村党的工作的大好时机。当前,加强农村党的工作,必须结合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使广大农村党员认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始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农村基层党组织不断提高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始终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

把农村党员的先进性教育活动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农村党员的先进性教育活动应与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相结合,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要通过先进性教育活动,使广大党员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掌握和(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运用市场经济规律,从当地实际出发选择适合当地情况、群众愿意接受的发展模式,搞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兴办二、三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同时,通过先进性教育活动,使广大党员学习科学知识,讲文明、讲卫生,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破除封建迷信和陈规陋俗,搞好社会治安,弘扬传统美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搞好致富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党员当先锋、做模范的能力。各级党组织应在全面提高农村党员的致富本领上下功夫。充分发挥乡镇党校、广播站、村级电教播放点的阵地作用,帮助农村党员学,引导农村党员学。既可把专家学者请进来教,也可把农村党员领出去看、带出去学,不断充实农村党员的科技知识、法制知识、市场经济知识,增强他们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

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搭建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平台。许多地方在农村党员中开展了“奉献农村,服务社会”、“我为党旗添光彩”、“一个党员一盏灯”、“党员致富带头人”等主题活动,引导党员在积极参与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收到了很好效果,应认真总结和推广这些经验。要积极营造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良好舆论环境,及时发现典型、宣传典型、学习典型,发挥典型的示范导向作用,用榜样的力量教育党员、鼓舞群众。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农村党员的管理,建立健全党员教育的长效机制和考评机制,严格组织生活,搞好监督考核,使广大党员始终保持先进性。

加强新党员的培养,确保新党员的质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重视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农村党支部对返乡青年、种养能手、农民经纪人、复员退伍军人中的优秀分子,要及时发现,加强培养,大胆使用,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对具备入党条件的积极分子,应吸收他们入党,进而有效地改善农村党员队伍的结构。

农村党的建设 篇6

惠农区庙台乡党委

(2009年7月14日)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逐步加快,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中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一方面农村党员干部的廉洁意识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他们总认为自己官小权小无资金,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与他们关系甚小,群众监督不监督一个样。另一方面群众的所思所盼不能及时地被当地政府了解和掌握,矛盾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化解,影响到了农村的稳定和发展。

针对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近年来,庙台乡结合农村实际,坚持把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融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中,营造了良好的“保廉、促廉、尚廉”的社会风尚,为维护和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坚强的保证。

首先加强乡村干部的廉政教育,提高廉洁自律的意识。我们始终把党性党纪教育摆在首要位置。紧紧围绕“为民、务实、清廉”这一主题,开展理想信念、宗旨意识、党纪国法、廉洁自律、科学发展观教育。一是充分利用党员远程教育网络在乡党校和村活动室广泛开展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性党纪教育、党的优良传统教育和反腐倡

廉教育活动。二是用身边的腐败典型案例开展廉政宣传教育。在乡村队三级干部会议上通报了燕子墩乡村干部王明军、陈世斌二同志违纪问题和惠农区法院李绍清、李金树、雷静三同志违纪问题及处理情况,有身边的人和事来触动乡村干部,让他们懂得到底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教育他们克服官小权小无资金,廉政与我无关的错误思想,牢固树立官小官大皆为人民公仆的服务意识。

其次积极探索和创新管理模式,维护农民群众的利益。针对农村中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如土地流转、道路修建、村庄环境整治、出资出劳和农村低保提标扩面等,由于决策程序过于简单,透明度不高,普通党员群众往往是在决策实施时才知晓,所以在实施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造成党群、干群关系紧张,直接影响了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我乡与2007年9月在李岗村积极进行以村级“党群议事会”为载体开展农村基层民主管理的有益探索并与2008年在全区推广。“党群议事会”的推行,增强了广大村民参与本村发展和维护自身利益的责任感,便于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有力的推进了新农村建设。

第三强化支农惠农政策和重点资金落实的监督。切实加强对国家粮食直补资金等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实施“阳光作业”。针对粮食直补资金发放等不廉洁行为易发

农村党的建设 篇7

一、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村公路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 管理机构不完善, 高素质的管理人员欠缺导致农村公路管理缺乏科学化。

农村公路建设管理科学化一靠机构完善, 二靠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但目前的情况, 一是现行《公路法》对县道的建与养责任规定不够明确, 二是建设管理方面的工作跟不上。目前, 农村公路的建设管理主要靠县或乡。由于农村公路点多面广数量大, 县里常规做法是一个县道或乡道项目就有一个建设指挥部, 需要一班管理人员, 而这些管理人员大多从交通、公路管理部门临时抽调。由于管理分散, 造成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 结果是人力资源不能共享, 管理经费又多头开支, 而且还管不牢、管不好。同时, 公路管理部门的工作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另外农村公路的路政管理可以说是一个空白, 随着国省干线公路计重收费政策的实施, 超载车辆绕行农村公路的趋势日益严重, 而农村公路本来设计标准就低, 这就造成了农村公路早期损坏严重。

(二) 农村道路质量差, 等级低, 养护不到位, 通达深度不够, 增加了通行困难。

虽然农村、县乡道路建设突飞猛进, 不仅道路里程、通行宽度增加。而且质量明显提高, 有些地方基本实现了黑色化、网络化和等级化, 部分路段甚至达到了国家三级公路的标准。但农村道路总体上处于较低水平, 突出表现在:首先是道路等级较低, 道路线型性较差, 弯多、弯急, 坡度陡, 路面质量差, 破损严重, 多为混凝土或沙石路面。目前我国农村公路主要以四级以下公路为主, 等外公路占相当大的比例。2005年底, 我国高速公路里程4.1万公里, 占全国公路总里程的2%;一级和二级公路里程28.5万公里, 占全国公路总里程的15%;三级、四级和等外公路总里程约160万公里, 占全国公路总里程的83%。四级和等外公路占农村公路总量近80%。其次是县级和农村公路质量低劣、养护不到位, 严重影响了农村的交通。按照国务院[2005]年49号文批复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方案》省级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每年从公路养路费中统筹安排农村公路养护工程费资金, 按县道7, 000元/公路·年、乡道3, 500元/公里·年、村道 (不含村镇街道) 1000元/公里·年补助, 这些资金虽然已经落实, 但由于体制没有理顺, 在资金的具体使用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再次是道路建设标准不高, 许多路面宽度仅3.5米, 汽车会车困难;农村桥梁大多建于上世纪60~70年代, 许多桥梁建设标准不高, 而且基本上都到了更新改造期, 与现有农村道路不相适应, 已经成为农村交通运输的“瓶颈”。四是农村公路通达深度不够, 路桥不相配套。农村公路之间、农村公路与干线公路、高速公路之间尚未完全畅通, 仍有部分乡镇、行政村还存在残缺不全的“断头路、泥巴路”。

(三) 新农村道路建设中, 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严重不足, 融资困难, 资金缺口大。

目前公路建设资金仍以国内贷款和地方自筹资金为主, 以2006年为例, 全年公路建设到位资金5481.85亿元, 同投资完成额相比, 资金到位率为8%。到位资金中, 国内贷款占40%、地方自筹占32.8%, 所占比重比上年分别提高2.5个和0.9个百分点;国家财政预算内资金只占1.5%、车购税占9%、利用外资占0.9%、企事业单位资金占7.8%、其他资金占1.9%、上年末节余资金占5.4%。由于主要以贷款修路为主, 导致农村公路建设的成本高, 严重影响了农村交通的发展。很多地方农村交通道路还待休整, 交通条件急需改善, 但所面对的最大困难就是修路资金紧缺, 融资渠道少, 加上政府的投入有限, 大多地方都是依靠农民自筹资金, 自拉项目进行融资修路。资金的缺乏使很多还待整修的道路陷于瘫痪状态, 特别是乡村公路由于地方财政实力不足导致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交通局面的好转, 成为发展农村交通事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公路建设全局,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农村公路建设稳定、有序发展

(一)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提高农村公路建设的服务意识。

农村公路建设有效改善了农村的交通运输条件和投资环境, 促进了农村的生产发展和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扩大农民就业, 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农村经济因路通而变活, 由于交通条件差被抑制的农村发展潜力被大大激活。长期以来存在的农民出行难、农产品运输难、销售难、成本高、价格低的状况由于农村公路条件的改善得到了极大的缓解, 城乡之间的时空距离大大缩短, 农副产品向城市的流通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同时也改变了农村地区的消费结构, 有效拉动了国内需求增长。我国农村人口多, 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在绝大多数农村地区, 公路是惟一的交通运输方式, 由于公路条件的改善, 城乡商品流通加快, 日益富裕起来的农民能够充分享受到与城市同等的消费条件, 消费需求不断被激发, 消费能力不断提高, 家用电器等耐用消费品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广大农村地区普及, 成为当前扩大国内需求, 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农村公路在改变干群关系、促进基层民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农村公路建设过程中, 紧紧依靠广大农民群众, 推行民主管理、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农村干部在带领农民修路致富的过程中, 不断探索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的新路子, 改变了农村基层领导干部的形象, 树立了威信, 深得农民群众的信赖, 有效促进了农村的平安、稳定、和谐。此外, 由于农村公路的建设, 为农村地区儿童上学和病人就医提供了良好的交通条件。

(二) 完善农村公路管理体制,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公路管理人员。

根据现在的行政管理体制, 农村公路的管理也应该纳入各级政府的工作内容, 要明确市、县、乡三级政府的责任,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逐步完善农村公路管理体制, 做到管理体制科学合理, 体现执政为民的服务宗旨。加强对农村公路管理人员的培养, 积极创设提高管理素质的平台。对那些群众口碑好, 业务素质精, 管理能力强的要提到管理岗位上来, 大胆使用。

(三) 完善农村公路建设融资机制, 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系统的融资体系。

根据国务院《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方案》 (国办发[2005]49号) 精神, 农村公路原则上以县级人民政府为主负责管理养护工作, 省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组织筹集农村公路养护资金, 监督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 根据交通部令《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 (2006年第3号) 第十五条, 农村公路建设资金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 列入地方人民政府的财政预算, 因此地方财政应将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特别是“费改税”后这一点更加重要。交通建设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投入问题, 尤其是农村交通建设矛盾更为突出。没有资金, 新农村公路建设将成无米之炊。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拓宽筹资渠道, 通过向上争取一点, 县、乡配套一点, 市场运作一点, 群众筹集一点等“四个一点”的办法, 多渠道筹资。特别是要发挥市场主体作用, 动员沿线受益企业、干部和职工捐资, 实行争取中央扶持一点、各级政府筹措一点、社会各界捐助一点、公路沿线受益企事业单位和受益群众投入一点、包扶单位支持一点、政策优惠补偿一点等办法, 多渠道筹集农村公路交通建设资金, 扩大新农村公路交通建设资金来源。在大力抓好各项交通费征收的同时, 积极向上级争取各种扶贫优惠政策和资金。通过相关部门内部挖潜, 压缩各种经费开支来支持乡村公路建设。扩大新农村建设的宣扬力度, 广泛发动相关部门及社会各界人带头捐资, 捐资者可以给予道路冠名权等荣誉。同时对在乡村公路建设“热情高、劲头足、效果好”的地方加大各级政府的财政补贴。

(四) 实行“管养分离”, 推进农村公路养护市场化改革。

目前县道养护基本上遵照国、省道的养护运行机制, 由各县地方道路管理站进行养护, 乡、村道路的养护生产运行机制。但缺乏长效的管理手段, 乡、村道养护质量较差。为此建议:对县、乡道路全面实行“管养分离”, 推进养护市场化改革。关键是:一要明确职责, 保障经费, 科学核定管理人员;二要合理整合现有的资产, 分流超编人员。由于我们的管理体制没有实行管养分离, 由于管理经费不足, 原本应该是纯管理机构只能通过做一些养护大中修甚至建设工程来补充一些经费, 而做工程又需要更多的人, 于是陷入恶性循环, 而一旦管养一体, 又对外来的养护队伍进行排挤, 养护的市场化就无从谈起了, 因此要真正实现养护市场化第一步就是推进“管养分离”, 对现有的养护资产要进行重组, 组建一些专业的养护公司, 首先进行辖区内市场的竞争, 公司壮大后再走向市场, 通过重组还可以分流部分超编人员, 其实相对于国省干线, 地方道路许多机构是刚建立起来的, 人员超编问题并不是个很严重的问题, 相对于要管的路的里程, 地方道路的管理人员应该是不多的, 关键是要提高人员的素质。

参考文献

[1].黄耀清.乡村公路下放管养的探讨[J].1996, 4

[2].权德芳.对加快乡村公路建设的探讨[J].1995, 4

[3].黄雁, 王长君.农村公路交通安全问题及事故预防对策[J].公安交通科技窗, 2005, 6

[4].李华, 缪昌文, 金志强.水泥混凝土路面修补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1997:126~130

农村党的建设 篇8

关键词:农村法制建设新农村基础

1制定和完善法律制度,强化法律保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

有法可依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依法进行,把保障农民利益的相关制度用法的形式确定下来,是依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然要求。尽管宪法和法律对公民的权利和利益作了许多规定,但是在具体的法律制度方面,尤其是涉及农民切身利益法律制度方面还需大力加强。我国农业法最近的一次修改是在2002年,但是2004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保护农业的政策的基本方针已经发生了变化,最近,温家宝总理又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要求,根据近三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我认为应该进一步完善我国农业立法。首先,要完善我国农业投资法律制度,明确确立各级人民政府在农业投资方面的责任权限,以及农业投资每一年占财政收入的比例、投资的预算、投资的程序和投资的监督问题。要按照世贸组织农业规则的有关规定,建立我国农业补贴方面的制度,依法支持农业生产。在世界上基本上每一个发达国家都有一些详尽的关于农业补贴方面的规定,WTO的规则在这方面也有相应的规定,就我国来看,我们在近几年已经搞了三种农业补贴了,一种是关于种粮补贴,第二种是粮种补贴,第三种是购置农机具的补贴。但这些补贴仅仅体现在国家政策的层面上,为了防止政策在贯彻执行过程中的随意性,应该将其上升为法律层面,加紧制定我国对农业补贴方面的法律法规,明确界定国家农业补贴的范围、程序和标准,以及对农业补贴的监督等内容。比如说在2002年美国在农业安全和农村投资法中规定了三种补贴方式,一种是直接投入、直接支持:第二种是反周期农业补贴,主要是从价值方面的补贴;第三种是信贷方面的补贴制度。其次,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农民的生产经营、文化卫生、教育科技的建设都需要一个好的法制环境。比如在村庄规划、村庄建设方面,也应当有相关的法律规定。如陕西省人大在2005年11月通过了陕西省农村村庄规划建设条例,这在全国是第一家,今年3月该条例正式实施,这对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依据。相信在条例实施后。对陕西的农村规划工作会有一个很好的推进。第三,要坚持依法建制、以制治村、健全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把农村财务、土地承包、村办企业、计划生育、社会治安、宅基地划分等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务全部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

2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农民法律意识是依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由于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广大农民甚至一些基层干部的法律知识匮乏、法律意识淡薄、法律觉悟偏低,农村存在着许多问题,一些地方的盗窃、抢劫、杀人、放火、伤害等刑事案件比较突出,不安定的因素仍然存在,由土地承包、园林承包、农民负担、村委会直选,以及婚恋、家庭、债务、宅基地纠纷等引发的人民内部矛盾时有发生,邪教、非法宗教活动也不容忽视,已经成为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的瓶颈。加强法制宣传,提高农民法制意识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提高农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将农村普法教育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措施加以提出,为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首先要抓好村级干部的法制教育。通过举办村两委干部四化建设培训班等各种形式,有组织地开展学习教育活动,以有效增强村级干部队伍的法制意识,提高民主管理和依法办事的水平。其次,要着力营造广大群众学法、用法的浓厚氛围,按照与阶段性中心工作相结合,与专项工作相结合、与村民的生产生活需要相结合的原则,采取村民夜校、集体咨询、征订普法教材,开展法律知识竞赛,联户组织送法上门、电视、广播专栏以案说法等灵活形式,有计划、有重点、有目标地开展群众性法制宣传教育,使广大群众在学法中守法用法护法。第三,有针对性的加大农村普法工作力度,充分运用现代传媒、农村法制夜校,“148"法律服务专线、法制文艺等形式进行普法宣传使广大群众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3加强法制建设,是化解各种矛盾。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

如前述,农村存在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已经成为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瓶颈之一。这些问题处理不好,会严重影响农村社会稳定,进而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局。这些矛盾和问题的解决依赖于政策和法律,依赖于行政的手段和法律的手段,其中最根本的是法律手段。

首先,法律具有指导作用,明确人们的权利和义务,让人们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怎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可以从根本上减少矛盾。其次,与政策相比,法律更公平、更稳定。与行政手段相比,法律是个更客观、更公正的裁判手段。古罗马有一句名言,法律是关于善良和公正的艺术。在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时,基于宪法的有关原则,依法裁判,不仅能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违法者的权利也能得到尊重。更能体现人权原则,更易被人们所接受。第三,强有力的农村基层组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保证,是解决新农村建设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行有效领导的坚强保证。在我国9亿人口的农村,采取有效的措施,切实加强以村民自治为基本内容的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全面促进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是党的执政方式的重要体现,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新时期农村的最好形式,它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有利于实施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有利于处理和协调农村各种利益关系,解决农村矛盾,保持农村社会稳定。

上一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下一篇:识字3拍手歌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