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家庭教育

2024-08-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幼儿家庭教育(推荐10篇)

浅谈幼儿家庭教育 篇1

—— 大六班王攀胜家长

儿子已经上了两年半的幼儿园了,从他两周半开始进入幼儿园到现在2两年半的时间里,他经历着学校和“家”这两个大家庭的教育和关怀,看到他不断地健康快乐成长,作为妈妈的我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

分享一下我们的家庭教育心得里面最主要的几点.一.做一个有诚信的孩子.我们知道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一样重要,6岁之前是孩子性格培养的最佳时期.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所以在孩子面前我们尽量说到做到,答应他的事情一定要做到,比如答应去开家长会,答应去学校接他,答应带他出去玩等等.父母只有自己能做到的事情然后去要求影响孩子做到.一凡是非常调皮好动的孩子,特别喜欢看动画片,只有在看动画片的时候才会安静下来,经常晚上一放学回来就要看电视,如果马上强行把电视关了,他就会哭闹不干,于是他爸爸就给他制定了一个作息时间表,让他把每一条都自己念出来然后记住.,跟他拉了勾勾,最后放了闹钟在边上,告诉他“看到短的指针指带8长的指针指到6就要洗澡睡觉了”,他也很开心地说“妈妈,我现在听你们的,你们等下也要听我的哦,你要给我讲2个故事”,他觉的这样才公平,于是我答应了他在他睡觉之

前给他讲了两个故事.这样不但让他养成了良好的作息时间还让他学会了如何做一个有诚信的孩子.二.良好的生活习惯.好的生活习惯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从小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培养孩子学会独立和自立的关键..孩子在睡觉的时候正是他大脑发育的最佳时间,一凡还没上幼儿园之前就养成了每天午睡的习惯,如果我在身边陪他睡的话,他通常会睡上两三个小时.后来上幼儿园了学校也有午睡,经常听老师说他是第一个入睡的孩子.随着渐渐长大他开始学会早晚刷牙,每天早晨起床自己倒尿盆,学会自己穿衣服,最近竟然开始学叠被子了.一凡又是一个非常好胜又心急的孩子.如果一件事情或一样东西他没研究明白的话他就会一直想弄明白为止,昨天早晨起床的时候跟我学叠被子,一直叠不好,于是我答应今天早晨再教他.今天早上我先起床准备去买菜,他说他也要跟我去,平常他是非要跟去的,可是今天很奇怪,等他穿好衣服他突然想了想说”妈妈.如果我跟你去买菜的话,等下被子就被爸爸叠光了”于是他留了下来只为能跟爸爸学叠被子.在这里最关键的一点是,在孩子好奇的事物面前父母必须表现出耐心和热情,不要过多斥责浇灭孩子的求知欲,而是多加表扬和引导.三.适当奖罚

浅谈幼儿家庭教育 篇2

人的性格是现实社会关系在人脑中的反映。有的人乐于助人,这是现实生活中协作关系和道德规范要求的结果;有的人自私自利,这是私有制社会和旧意识形态影响的结果……性格总带有一定社会倾向性,它往往标志着一个人的为人方向,它具有社会评价的意义,因此,性格是有好坏之分的。

幼儿的性格不是先天决定的,而是在社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和周围现实的交往中形成的。特别是家庭,尤其是父母的教育影响对子女性格的形成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一、家庭教育对幼儿性格形成起奠基作用

幼儿最先接触的社会环境是家庭,家庭教育的最大特点是潜移默化。父母是幼儿最早的老师,在一个家庭里,由父母起决定作用而形成的家庭环境、家庭风气包围着孩子,熏陶着孩子。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甚至习性爱好,都会在孩子的心灵上打下最初的烙印。生活在和睦美满的家庭中,幼儿性格活泼、开朗;生活在有文化教养的家庭中,幼儿有礼貌、举止文雅……父母勤劳朴实,待人诚恳,儿女在对人对己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上也会如此。在家庭中父母对各种行为的赞扬或批评使幼儿逐渐懂得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父母的言传身教,赏罚、褒贬对于一个具有高度模仿性而缺乏选择能力的幼儿来说,起着性格上的奠基作用。

二、不正确的家庭教育,使幼儿形成不良的性格

目前许多家长都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但许多家长往往偏重于发展智力,有的家长关心的主要是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性格的培养。由于对孩子性格教育的忽视或不得法,造成了孩子性格上的缺陷,妨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常见到有这样几种不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

(一)溺爱型的家庭

这种家庭的特点是: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姑息迁就、怂恿包庇,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与缺点,既不制止,又不纠正,孩子是家庭中的小霸王,可以无拘无束、任性胡为。父母为了孩子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如有个男孩家里经济条件并不富裕,父母省吃俭用,满足孩子的一切愿望,孩子渐渐长大了,要求也越来越高,家里很难满足他的要求,结果使他变得冷酷无情,极端自私。

(二)严厉型或虐待型的家庭

这种家庭的特点是训斥、打骂、苛求,表现在对孩子要求过严、过多,往往以家长的权威,用高压手段迫使孩子绝对服从。子女的努力似乎总够不上家长的要求。孩子无法完成任务或稍有不好或说错了几句话、做错了某件事,便采取惩罚的手段。有的父母禁止孩子奔跑蹦跳,不许到户外活动,要求孩子只能读书不能玩耍。还有的父母不尊重孩子,当着许多人的面打骂孩子,毫不顾全面子。其实常打骂的结果是孩子把打骂不当一回事。以上种种错误的教育方法就容易形成幼儿胆小、怯懦、自卑、不诚实、粗暴或阳奉阴违、见风使舵等不良性格。

(三)离异型的家庭

这种家庭的特点是父母经常吵架、打架、家庭不和,甚至离婚,这种家庭给孩子心灵上带来极大的伤害会造成孩子孤僻、抑郁、冷淡、恐惧、易怒、固执等性格。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这摇篮倘若狂摇乱颠,篮底朝天,孩子就会遭殃。

(四)封闭型的家庭

这种家庭的特点是把孩子关在孤独的家庭小天地里,把他们限的死死的,不让孩子参加各种校外、课外、有利健康的活动。不许孩子与其他人交往,只叫孩子死读书,剥夺了孩子游玩娱乐的权利。他们不顾孩子身心的发展特点,不关心孩子的兴趣爱好,只要孩子单调地认字、机械地算题,在这种错误的教育影响下,幼儿身体消瘦了、头脑僵滞了、学习的兴趣淡漠了,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会变得胆小、拘谨、孤独、呆板、压抑、不开朗等。

三、形成幼儿良好性格的途径和方法

良好的性格不是自然形成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幼儿生后不断接受社会环境的各种影响,并在一定的教育下和自身的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自己的性格。那么,父母应怎样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幼儿良好的性格呢?

(一)坚持正面教育,因势利导

正面教育就是积极引导孩子掌握正确的思想和道德行为标准,激发孩子的上进心,以积极因素去克服消极因素,同时运用榜样、表扬、说服等手段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启发、诱导,严禁体罚与变相体罚孩子,反对用简单粗暴、压服欺骗的办法对待孩子。父母用浅显易懂的道理教育孩子逐步明确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当孩子犯了错误,有了缺点,发现他沾染了不健康的东西时,不要大惊小怪、惶恐万分,但也不能视而不见;而要耐心教育他,让其明白错在哪里,如何改正,提高他分辨是非的能力,千万不可体罚打骂孩子,否则只会伤害孩子的身心健康。幼儿的肉体一旦受到痛苦,在心理上会造成对人的不信任和敌视的情绪。

(二)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表率

“身教重于言传”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法则。父母本身的思想品德修养是教育子女的无形力量,父母的行为举止是子女学习的榜样。人们说:“在实践家长的艺术中,一两的身教等值一吨的说教。”在孩子面前我们做什么要比我们说什么更有力量。如果父母做出了率直的榜样,他的孩子就会诚实;父母用爱环绕孩子,孩子就会去爱;父母勇敢地面对挫折、失败和不幸,孩子就能学会顽强地生活。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对他们教育得好坏不仅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培养幼儿良好的性格,父母负有重要的责任。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教师要努力研究家庭教育的理论,掌握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懂得教育的规律和方法,进而指导家庭教育实践。

参考文献

[1]罗恩.浅议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策略[J].现代阅读,2013(3).

浅谈幼儿性格与家庭教育 篇3

幼儿的性格不是先天决定的,而是在社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和周围现实的交往中形成的。特别是家庭,尤其是父母的教育影响对子女性格的形成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一、家庭教育对幼儿性格形成起奠基作用

幼儿最先接触的社会环境是家庭,家庭教育的最大特点是潜移默化。父母是幼儿最早的老师,在一个家庭里,由父母起决定作用而形成的家庭环境、家庭风气包围着孩子,熏陶着孩子。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甚至习性爱好,都会在孩子的心灵上打下最初的烙印。生活在和睦美满的家庭中,幼儿性格活泼、开朗;生活在有文化教养的家庭中,幼儿有礼貌、举止文雅……父母勤劳朴实,待人诚恳,儿女在对人对己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上也会如此。在家庭中父母对各种行为的赞扬或批评使幼儿逐渐懂得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父母的言传身教,赏罚、褒贬对于一个具有高度模仿性而缺乏选择能力的幼儿来说,起着性格上的奠基作用。

二、不正确的家庭教育,使幼儿形成不良的性格

目前许多家长都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但许多家长往往偏重于发展智力,有的家长关心的主要是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性格的培养。由于对孩子性格教育的忽视或不得法,造成了孩子性格上的缺陷,妨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常见到有这样几种不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

(一)溺爱型的家庭

这种家庭的特点是: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姑息迁就、怂恿包庇,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与缺点,既不制止,又不纠正,孩子是家庭中的小霸王,可以无拘无束、任性胡为。父母为了孩子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如有个男孩家里经济条件并不富裕,父母省吃俭用,满足孩子的一切愿望,孩子渐渐长大了,要求也越来越高,家里很难满足他的要求,结果使他变得冷酷无情,极端自私。

(二)严厉型或虐待型的家庭

这种家庭的特点是训斥、打骂、苛求,表现在对孩子要求过严、过多,往往以家长的权威,用高压手段迫使孩子绝对服从。子女的努力似乎总够不上家长的要求。孩子无法完成任务或稍有不好或说错了几句话、做错了某件事,便采取惩罚的手段。有的父母禁止孩子奔跑蹦跳,不许到户外活动,要求孩子只能读书不能玩耍。还有的父母不尊重孩子,当着许多人的面打骂孩子,毫不顾全面子。其实常打骂的结果是孩子把打骂不当一回事。以上种种错误的教育方法就容易形成幼儿胆小、怯懦、自卑、不诚实、粗暴或阳奉阴违、见风使舵等不良性格。

(三)离异型的家庭

这种家庭的特点是父母经常吵架、打架、家庭不和,甚至离婚,这种家庭给孩子心灵上带来极大的伤害会造成孩子孤僻、抑郁、冷淡、恐惧、易怒、固执等性格。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这摇篮倘若狂摇乱颠,篮底朝天,孩子就会遭殃。

(四)封闭型的家庭

这种家庭的特点是把孩子关在孤独的家庭小天地里,把他们限的死死的,不让孩子参加各种校外、课外、有利健康的活动。不许孩子与其他人交往,只叫孩子死读书,剥夺了孩子游玩娱乐的权利。他们不顾孩子身心的发展特点,不关心孩子的兴趣爱好,只要孩子单调地认字、机械地算题,在这种错误的教育影响下,幼儿身体消瘦了、头脑僵滞了、学习的兴趣淡漠了,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会变得胆小、拘谨、孤独、呆板、压抑、不开朗等。

三、形成幼儿良好性格的途径和方法

良好的性格不是自然形成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幼儿生后不断接受社会环境的各种影响,并在一定的教育下和自身的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自己的性格。那么,父母应怎样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幼儿良好的性格呢?

(一)坚持正面教育,因势利导

正面教育就是积极引导孩子掌握正确的思想和道德行为标准,激发孩子的上进心,以积极因素去克服消极因素,同时运用榜样、表扬、说服等手段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启发、诱导,严禁体罚与变相体罚孩子,反对用简单粗暴、压服欺骗的办法对待孩子。父母用浅显易懂的道理教育孩子逐步明确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当孩子犯了错误,有了缺点,发现他沾染了不健康的东西时,不要大惊小怪、惶恐万分,但也不能视而不见;而要耐心教育他,让其明白错在哪里,如何改正,提高他分辨是非的能力,千万不可体罚打骂孩子,否则只会伤害孩子的身心健康。幼儿的肉体一旦受到痛苦,在心理上会造成对人的不信任和敌视的情绪。

(二)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表率

“身教重于言传”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法则。父母本身的思想品德修养是教育子女的无形力量,父母的行為举止是子女学习的榜样。人们说:“在实践家长的艺术中,一两的身教等值一吨的说教。”在孩子面前我们做什么要比我们说什么更有力量。如果父母做出了率直的榜样,他的孩子就会诚实;父母用爱环绕孩子,孩子就会去爱;父母勇敢地面对挫折、失败和不幸,孩子就能学会顽强地生活。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对他们教育得好坏不仅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培养幼儿良好的性格,父母负有重要的责任。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教师要努力研究家庭教育的理论,掌握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懂得教育的规律和方法,进而指导家庭教育实践。

参考文献:

[1]罗恩.浅议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策略[J].现代阅读,2013(3).

[2]张伟.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策略初探[J].俪人,2015(13).

浅谈幼儿创新教育 篇4

首先,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幼儿创新精神和创新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是科学,教育是艺术,教育的本质在于创造,没有创造就没有教育的发展和突破;教学的生命在于创新,没有创新,教学就僵化就滞了。试想,倘若施教者观念陈旧、意识陈旧、意思狭隘、方法保守、手段落后,那又怎能培养出创新人才?

其次,应鼓励幼儿大胆创新,并为其提供创造的机会和条件。

1、要呵护幼儿的好奇心,允许孩子犯错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积极思维的过程。幼儿好奇心很强,能频繁地提出各种问题,并会自作主张地去解决某些问题,结果常常做错事。这时,教师和父母应主动、热情、耐心地对待幼儿的问题,决不能采取冷淡的态度。对幼儿的错误,要积极分析原因,在给孩子耐心讲明道理的同时,对孩子的这种探索精神应加以肯定和鼓励。

2、要鼓励幼儿幻想,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指向于未来活动的。一个人只有敢于幻想,才能超越,才能创新,才能摆脱平庸。人类就是因为有了幻想,才有了向前走的动力,世间无数发明创造,都是有了人们所谓痴人说梦般的幻想才成为现实。懒于幻想的人必定是目光短浅、缺乏创造精神的人。因此,教师和父母要鼓励幼儿异想天开,大胆联想,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3、要多给幼儿提出问题,设置情境,启发、引导他们通过自己思考、操作以及和他人的交往获得知识、解决问题。鼓励孩子独辟蹊径,与众不同,甚至独立做到“一题多解”。

4、正确认识“听话”与“好孩子”之间的关系。社会对人的肯定的评价经过长期的熏陶,“听话”已经成为重要的标准之一,可以说,大部分老师和父母都喜欢听话的孩子,认为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而这个标准又大多是以他们自己的理念和非判断为中心划定的圆。可事实上,在这个圆中活动的不少孩子,恰恰缺乏独立和创新的特征。他们的头脑成为施教者思想的跑马场,他们的行为以施教者制定的标准为依据。这显然违背了教育规律和教育方针。教师和父母应树立代化的教育思想观念,把幼儿视为有平等人格的个体来进行教育,砸掉“框框”,为孩子提供创造的机会和空间。

浅谈早期家庭教育与幼儿习惯培养 篇5

情况描述

因为父母工作忙,曾曾入园后就一直寄宿。为此,他情绪低落甚至哭闹。曾曾经常独处,小朋友一靠近他,他就很烦躁,有时打或咬小朋友,全班几乎每个小朋友都被他咬伤或抓伤过,对此家长意见极大,联合起来要求曾曾退园。我们与曾曾父母共同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爸爸说:“孩子之间打闹很正常,家长不必大惊小怪,曾曾也有被小朋友抓伤的时候,我从来不找老师。”妈妈说:“曾曾很少玩玩具,他最喜欢把酱油、洗发精等东西倒在床上、地板上、桌上、浴盆里,然后玩这些瓶子。有时他会故意用打火机烧窗帘,用水彩笔划床单,把拖鞋扔到菜盘里……总是做一些令人生气的事情,为此我经常打他,但他爸爸从不责备他。这个孩子很麻烦,我已经管不了他了,希望幼儿园和老师帮我们好好管教他。”

原因分析

入园初期,曾曾在不熟悉教师、小朋友的情况下就寄宿,加重了分离焦虑,因而往往把小朋友作为发泄紧张情绪的对象,攻击性行为不断发生。家长不重视曾曾的心理需求,与曾曾相处、交流、游戏的时间很少,有时妈妈一出差,爸爸还会请邻居帮忙照看曾曾。其实曾曾玩瓶子只是他倒东西的借口,目的是不断制造麻烦引起父母特别是妈妈的注意,以此满足自己渴望与父母交流的心理需求。妈妈经常性的体罚使曾曾产生逆反心理,因而他常常通过攻击性行为发泄不满情绪。同时妈妈的体罚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使他认为“打”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入园前曾曾牙痒,爸爸就任其咬自己的胳膊,导致曾曾产生模糊认识,意识不到咬人是错误行为。在幼儿园里,曾曾不会与小朋友交往和合作,体验不到与小朋友自由交往、共同游戏的快乐。教师怕曾曾打小朋友,就让他与小朋友分开坐,平时外出不让他和小朋友牵手,减少了他与小朋友一起玩的机会。游戏时教师总是盯着他,使他行动不自由,产生压抑感。平时教师的批评多于鼓励,缺少正面引导,造成他逆反心理加剧。

互动策略

良好的教育环境是促进幼儿各方面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分析曾曾的攻击性行为,我们发现,改变家长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法,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民主、温馨的家庭教育环境十分重要。刚开始,我们建议家长改变家庭教育环境,但家长表现出畏难情绪,缺乏信心。我们便向家长详细介绍了曾曾因为攻击性行为而没有朋友玩、很孤独、不快乐的情况,家长听后既惊讶又心疼,希望教师给予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导。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具体建议:

第一,家长要调整好工作与家庭的关系。尽可能把工作安排在周一至周五,如果双休日要工作,也要事先协调好,不要请人代管。最好每周三把孩子接回家,以减少他在园住宿的次数,增加亲子相处的时间,满足曾曾的情感需求。

第二,家长要改变对曾曾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法。家长可与他边玩边询问他在幼儿园的好朋友是谁,喜欢玩哪些玩具等。还可以经常把他抱在怀里给他讲故事,增加身体接触的机会,让他感受父母的关爱与体贴,充分满足曾曾的情感需求。父母还可以带上他和朋友的孩子一起出去玩,让他体会与同伴游戏的快乐。当曾曾出现攻击性行为时,家长要耐心地通过谈话了解其内心感受,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切不可采取打骂的方法。对于曾曾的捣乱行为,家长可正面引导他掌握正确的.游戏方法。如,可以一起搜集各种空瓶子,引导他观察因作用不同,瓶口大小和瓶子粗细、高矮、形状、颜色都有变化,既让他学习观察、分类,又增强亲子情感。

第三,家长一方面要经常与教师沟通,及时将孩子的情况告诉教师,特别是要经常反映孩子的情绪状况,以便及时引导,避免孩子向小朋友发泄不愉快情绪。另一方面多了解孩子在园情况,以一致的教养态度有效配合教师进行行为矫治,巩固他的良好行为。在此基础上,我们和家长一起开始了漫长的矫冶过程。曾曾的行为表现时好时坏,家长有时动摇,有时不耐烦。妈妈说:“我现在对他很好,怎么还不见改变呢?”为此,我们向曾曾妈妈介绍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平时勤与家长沟通,不断鼓励家长以平静的心态对待曾曾出现的行为反复,了解教育过程的艰难。

与此同时,我们抓住曾曾身上的闪光点,树立他的自信心。例如曾曾喜欢看“新闻联播”节目,我们便经常在餐前请他给小朋友讲新闻,给予他表现的机会,为此他特别自豪。我们在日常教育活动中还有意识地请他扮演帮助别人、关心别人及需要合作才能完成任务的角色,让他在游戏中学习交往、合作,体验快乐。这样,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同步互动,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启示

浅谈幼儿的感恩教育 篇6

撰写人:易雪琴

温州大学附属宏德实验幼儿园

【内容摘要】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能。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种种失败、无奈都需要我们勇敢地面对、旷达地处理。英国作家萨克雷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你感恩生活,生活将赐予你灿烂的阳光;你不感恩,只知一味地怨天尤人,最终可能一无所有!成功时,感恩理由可以找到很多;失败时,是有多方面的抱怨。殊不知,失败或不幸时更应该感恩生活。感恩,使我们在失败时看到差距,在不幸时得到慰藉,获得温暖,激发我们挑战困难的勇气,进而获取前进的动力。感恩,是一种歌唱生活的方式,它来自对生活的爱与希望。让幼儿知道感恩是一种美德,人与人之间有颗感恩的心,才能共同创造一个和谐的世界。

【关键词】

感恩;感恩的心;感恩教育

【正文】

一、问题的提出以及目前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感恩是一个人的优秀品质。有颗感恩的心能够给他人、给社会带来温暖,也让自己的心灵充实、纯洁。幼儿期是人生初级阶段,也是培养良好情感,促进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感恩对幼儿良好素质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它能激发幼儿的良好情绪,培养幼儿的乐观性格和良好品德,是幼儿适应未来社会的重要素质之一。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是健康心理的重要因素。现在的孩子在溺爱中长大,从来没有过感恩的实践,也从来没有产生过感恩的意识。他们认为,别人为他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不需要感恩,也不需要回报,如此一来影响社会的交往能力。让幼儿知道感恩就是要让别人为自己付出的爱要学会感谢,即知恩图报。如何让幼儿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是我们当今社会重要的问题之一,也是塑造健全心理的关键所在。

随着现在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物质的条件下许多家庭中家长对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家里好吃的,好玩的都尽量让着孩子,惟恐孩子不高兴。有时孩子把好吃的给父母,父母总推托:“我们不吃,你吃吧。”长此以往,孩子会觉得家里的好东西理所当然是归他的,从而很自然地忽略父母的需要,而把自己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孩子会认为自己是家里最重要的人物,人人都应关注他,优先他,稍不周到,便觉得受到了莫大的委屈,埋怨父母,乱发脾气。在很多的孩子眼里父母犹如“老保姆”,是专门伺候自己的。所以他们对待父母颐指气使,呼来唤去,指使父母团团转,毫不尊重,更不用说体谅父母疾苦,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了。

有些孩子甚至将家中的秉性带到幼儿园,影响到自己在幼儿园与伙伴的交往。记得我们班有个孩子在家中奶奶总是叫他“王子”,到了幼儿园小朋友们也叫他“王子”甚至一些老师也这样叫。而他的秉性就是“王子”,玩具他要先得霸占的多,滑滑梯他先来完全不懂得“礼让”。总是不受欢迎的方式引起伙伴的注意,导致大家都远离他。可见,该孩子并不是一颗感恩的心去对身边的人,而是以极端的方式,理所当然的观念对待的同伴致使大家都不愿与他亲近。

对于一个人的个性发展而言,没有比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更重要的了,这是幼儿将来亲和社会的基础和前提。幼儿的感恩是通过自然而然的模仿、潜移默化的渗透而逐渐形成的,是一个从外在到内在、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家庭是最重要的感恩培育基地,父母或教养人士是最直接的感恩播种者。

二、幼儿感恩教育培养的措施

(一)家庭教育

父母在孩子的心中始终是伟大的。在孩子眼里,父母能做的,他们自认为也能做,父母如何做的,他们也能如何做,所以,为人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在孩子教育中的示范作用。父母在孩子感恩教育方面的主要表现为:

1、要孝敬自己的父母,感谢他们的养育之恩。

如果家长尊重自己的父母,多关心照顾老人,在给孩子添置衣服的同时,也不忘记老人;如果老人生病了,要及时送到医院,并悉心照料;如果在吃饭的时候,让老人坐在上座,并亲自为老人夹菜;如果平时经常为老人“捶捶背、揉揉肩”------孩子也会像父母一样善待老人。有这样一则故事:从前,有一对不孝的夫妻,对老人毫不关心,有嫌老人不能干活,打算把老人赶走。这一天,夫妻二人让老人坐在筐里,抬着他向深山里走去。他们的孩子跟在后面。到了山里,丈夫说:“就扔在这里吧,离家这么远,他肯定回不去了。”说完,夫妻二人丢下老人和筐子,扭身就走。老人看到儿子和儿媳这样对待他们,伤心得流下了眼泪。这时,孩子突然冲着父母喊道:“爸爸妈妈,应该把筐子带回去。”爸爸不解地问:“要这筐子干什么?”孩子回答:“等你和妈妈老了,不能动弹了,我好用它们抬到这里来呀。”孩子的话深深地出动了夫妻俩。他们彼此相视了一眼,顿时悟出了一个道理,心里惭愧起来,立即把老人抬了回去,悉心照顾。孩子认识肤浅,判断能力差,缺乏独立性,心理活动带有暗示性和模仿性。家长如果以身作则,报答自己父母的养育之恩,孩子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2、对孩子的感恩行为要及时给予鼓励。

孩子的感恩不能仅仅局限在对父母的感激上,感恩应该是更广泛的一种情感。孩子常常有意无意地会表现出一些感恩行为,例如,主动关心长辈的身体状况,热心帮助有困难的同伴,积极参加幼儿园和班级的公益活动等等,家长一定要给予及时鼓励,要注意调动和保护好孩子萌发的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感恩意识。

3、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

责任感是一点一滴从小养成的,不可能成人后一蹴而就。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也是很重要的,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经常有意识地指导孩子做一些家务事,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与做事能力;同时,鼓励和支持孩子积极参加社区服务活动,例如,开展小区环境卫生治理、帮助孤寡老人等公益性活动,要乐于助人,关心他们等等。从而在感受到为他人服务是一件快乐的事的同时,体验父母的辛劳,更珍惜家庭的幸福生活。

(二)幼儿园教育

幼儿教师是学龄孩子认识的最权威的人物,因为她管理的人最多,所以幼儿教师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幼儿园感恩教育的环境要靠全体教师和孩子共同营造以此潜移默化孩子的感恩。怎样营造一个感恩的环境呢?

1、多开展相应的主题活动。

孩子在幼儿园期间都会碰到很多的节日,幼儿园可以利用这些节日开展全员性的主题活动,如在三八妇女节,安排“谢谢妈妈”或 “谢谢老师”的主题活动,让孩子给妈妈、老师做个节日贺卡;帮助妈妈、老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感谢妈妈的养育之恩和老师的栽培之恩;上个学期,我们幼儿园在重阳节为社区的老人们准备了一台精彩的文艺演出,每个班都要出个节目,献给我们可爱的爷爷奶奶,通过这个活动也让孩子们知道这些老人为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付出了很多很多,我们要唱歌跳舞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2、在上课活动期间,幼儿教师可以通过感恩事件教育、感恩故事启蒙、感恩歌曲等方式培养孩子的感恩之情。

感恩,自古以来就是一种美德。汉语中有“知恩图报”、“投桃报李”、“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等词语和不少感人肺腑的关于“感恩”的传说故事。孩子们都很喜欢听故事,也喜欢看图书,幼儿教师就为孩子准备一些感恩的书籍,多为孩子讲讲感恩的故事,并加以讲解或让幼儿进行讨论,使其明白感恩的道理。如故事《老鼠报恩》通过这则故事让孩子学习这只小小的老鼠,让他们知道,受了别人的恩惠要牢牢的记住,不能忘恩。教育幼儿感恩也可在平时活动的时候进

行随机教育,如幼儿在撕书时就对他说:“你把书的衣服撕破了,他多难受啊。”用这样的方法比训斥、责怪、打骂效果要好得多,并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爱心。总之,感恩教育不应从教学活动中缺失。

3、幼儿教师要注意在班级营造小伙伴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友好氛围,并开展一些“学说感谢话”“说说别人的优点”等活动。

(三)社会教育

社会是感恩教育的大环境,也是检验感恩教育成效的地方。对于孩子的感恩教育而言,主要是要通过各种力量营造感恩教育的氛围。

1、各级领导的重视对营造感恩教育的社会氛围是至关重要的今年的“两会”中,在京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们在审议、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应该包括感恩教育,诸如“孝敬父母”“记取他人对自己的奉献”“了解自己对社会的责任”等。这就说明社会已在关注感恩教育的培养,千万不能让我们的孩子成为“冷漠的一代”。

2、新闻传播媒体要办好少儿电视频道、制作少儿喜欢的节目,让孩子在享受故事美感的过程中接受感恩的教育

我们都知道孩子们很喜欢看电视,因为他们喜欢形象,直观的东西。因此在在少儿电视频道里多放一些有感恩教育意义的动画片和电视剧,如《宝莲灯》。孩子也喜欢看广告,一些广而告知都很有意义。

3、社会各方面要利用重要节日、纪念日等开展感恩教育

国庆节教育孩子热爱自己的祖国;“八一”建军节,带孩子们去看看英雄的纪念碑,为孩子们讲讲这些英雄们的故事;清明节,给孩子们介绍一下,清明节的来历等等。

总之,社会教育主要是要营造一种氛围,让孩子在社会氛围里自觉接受教育者希望施加的影响。

生命的力量来自于感激。让孩子学会感激吧!感激所有的关怀、所有的知识和智慧;感激身边的世界,感激所有帮助过他们的人、支持过他们的人、鼓励过他们的人、批评过他们的人„„

让孩子做一个感恩的人吧!用他们的爱,去感怀身边的每个人,给每个人温暖的笑容。

【参考文献】

《好孩子是如何教出来的》闻君金波编著;

《学领前儿童“三理”教育读本》赵山明李文良编著;

《知心姐姐告诉你做人与做事》卢勤编著

详细地址: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锦绣路伯爵山庄温州大学附属宏德实验幼儿园

邮政编码:32500

电子邮件:yixueqin33@163.com

浅谈幼儿感恩教育 篇7

现实生活中,家长总是把好吃的、好用的让给孩子,这样的现象大家觉得很正常。也许有一部分孩子会理解妈妈的苦心,而更多的孩子并不理解,并且觉得着这些都是“理所当然”的。我们的孩子到底怎么了?是谁偷走了孩子的爱心?其实,仔细地观察和深刻地反思之后,我们惊愕地发现:正是爱子心切的父母自己成为了孩子爱的杀手,让孩子只知道享受父母之爱,却不懂得感恩回报!这样就给了我们幼儿教育一个很重要的任务,那就是怎样教会孩子去感受关爱,从而学会回报相同的爱;怎样教育孩子同情人、关心人、体贴人、爱护人,给人以真诚的爱,使其成为有同情心、富有人情味的人。

我认为,对孩子的爱要说出来,这样会让孩子也学会去爱别人、关心别人。吃东西从小让孩子学会给每个人都分一份,哪怕自己的爸爸或是妈妈不在,也应该留一份。这样让孩子养成好的东西与大家分享的习惯,而不是什么都想占为己有的自私自利。这是一个习惯的养成,也是一个人礼貌与素质的表现。一个孩子首先学会感恩,学会去“爱别人”,他才会获得更多的爱和更多的快乐。

我们幼儿园的孩子,教师会在生活中教会他们去感受别人的关心,从而学会去关心别人,对别人的关心表示感谢。孩子们会在我给他们上课时,或者带他们出去玩时说上一声:“老师你辛苦了!”这就是感恩教育,让孩子从小感受到关爱,学会感谢。慢慢地,他们学会了关心我们。

一段时间,孩子和我一起住,我给他们洗脚(刚开始他们不会洗,现在都是自己洗了),他们会说:“老师,你现在给我洗脚,我长大了给你洗。”这样的话听起来是幸福的。他们会说:“老师,等我们长大了,你老了的时候,你坐着,我们来给你做饭。”“你走不动路了,我们扶你走。你生病了,你躺着,我来给你们端水、端饭,给你打针吃药。”这样的话从几个三四岁的孩子嘴里说出来无疑是动人的。

我们幼儿教师平时要多给幼儿讲一些感人的故事,让其受到熏陶、感染,能学会同情,知道要关爱身边的人和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比如,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安徒生童话中的故事《拇指姑娘》,故事中的拇指姑娘,看到一只燕子被冻死在地上,非常难过,因为燕子曾在整个夏天对她唱着美妙的歌,对她喃喃地讲着话。为了感恩,她给死去的燕子用草编成一张宽大的、美丽的毯子,让它能在这寒冷的长眠中获得一点温暖。“再会吧!在夏天,当所有的树儿都变绿的时候,当阳光温暖地照着我们的时候,你唱出美丽的歌声———我要感谢你!”这是拇指姑娘对死去的燕子深厚的感恩之情。这个美丽的童话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对美好的事物和曾有益于我们的人要有感激之心。

教育幼儿感恩还可采用移情法。幼儿年龄小,在他们眼里,世界上的一切东西都是有生命、有思想、有情感的。因此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正确运用移情方法,让幼儿学会识别和感受他人的情绪情感,控制消极行为而做出互助、分享和谦让等积极行为。如幼儿在推到桌椅时就对他说:“你把椅子撞倒了,没有扶起来,它多伤心啊。”幼儿在捏小鸡的羽毛时就说:“小鸡哭了,你再捏它,它就不和你做朋友了。”这样的方法比训斥、责怪、打骂效果要好得多,并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爱心。教师还可采用实践法,即让幼在实践中亲身体验感恩,如教孩子亲自动手做一些感恩卡片,学唱一些感恩的歌曲,或是在特定日子为特定的人做一些令其感动的小事情,也可以让孩子讲述他们自己对感恩的认识,讲让他们非常感动的事情。

浅谈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 篇8

关键词 幼儿教育 家园合作 教育观念

一、幼儿园教育

幼儿园是对学前幼儿进行教育的机构,幼儿园教育属于学校教育体系,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的发展过程中肩负着重要的作用。幼儿园教育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标与任务,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与监督下,结合社会需求,由幼儿园实施的有目、有计划、有组织、以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注重保教相结合的教育机构。幼儿园教育具有开放性、整体性、系统性、计划性等特点,在幼儿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幼儿园教育体现了培养综合型人才的教育方针,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幼儿园的教育是一个以幼儿身心特点为依据的教育,不但要求做到循序渐进,更要注重幼儿年龄特点和教育内容的连贯和有序,以及注重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良好个性养成、幼小衔接等,这些都是幼儿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

二、幼儿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贯穿在人一生发展过程中的教育实践,是在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的成长发展所产生的教育影响。幼儿阶段的家庭教育主要指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对年幼的孩子进行教育和影响。所以幼儿家庭教育更具有灵活性、针对性和连续性等优点。首先,父母对幼儿的教育并不受时间、地点等客观因素的限制,父母可灵活对其进行教育,并且教育的内容也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这样幼儿掌握的知识更为牢固。父母是孩子最亲密的人,对幼儿有较深入和细致的了解,这使得父母能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个性特征,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这是幼儿园的集体教育所无法比拟的。其次,幼儿的家庭生活条件在一般情况下不会有太大变化,教育者始终是父母,教育过程不会中断,有着特殊的连续性。在这个熟悉的环境中,幼儿与父母有较为稳定的亲子关系,幼儿并不需要特殊的适应期,在熟悉而稳定的环境中幼儿易于巩固已有的良好品德行为,形成良好习惯,可见幼儿家庭教育在幼儿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三、幼儿园与家庭合作,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形式

(一)教师要为人师表,幼儿教师本身就是幼儿学习的榜样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启蒙教育,幼儿园是儿童走进社会的第一站。三到六岁是决定和影响人一生的发展、是道德观念、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而幼儿教师是这个时期对其产生影响的关键人物。这个期间的孩子兴趣广泛好奇心强,活泼好动模仿力强是孩子们接受外界影响,形成性格特点的阶段,在这个阶段老师的语言行为,为人处事,时刻都对幼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甚至对幼儿今后的一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师在幼儿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在他们心里教师的话比父母的话还重要,在他们眼里老师的一举一动都是效仿的偶像,老师的举止言谈如此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其作用是其他任何人替代不了的,也是幼儿教师一个有别于其他职业的突出特点,抓住利用儿童这种心理特点用自己良好的生活习惯,文明的言谈举止,端庄的形象仪表,得体的待人接物来影响和改变儿童入园以前不良习惯对幼儿是一种无声的教育,老師的言传身教对幼儿的教育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幼儿教师要特别注意自身素养。在教育他人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完美自己,时刻谨记“为人师表”,教育好每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

(二)幼儿园多让家长参与教育活动

亲子活动是促使家长直接参与幼儿园活动最为有效的活动形式。亲子活动有助于增强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沟通,并进一步加深相互理解,是幼儿园与家长进行交流的重要渠道之一。通过参与亲子活动,家长可以了解幼儿的发展情况,并对幼儿园的教育情况有所了解,这样可以让幼儿在家中所接受的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保持一致,有助于保证幼儿知识和经验的系统、连贯。我园为家长提供了很多机会让家长积极参与。亲子活动可以加强家长与幼儿的情感交流,使家长从各方面对幼儿有所理解,要参与亲子活动就必须对幼儿园的教学情况有所了解,这为幼儿园与家长相互配合提供了重要的交流平台。同时,幼儿园也给家长带来更多关于正确教育幼儿的知识理论,使家长能做到用理论去指导自己的实践教育,以确保提高幼儿家庭教育的质量。

(三)幼儿园和家长应经常进行沟通,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教师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与家长沟通。家园合作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家长的参与态度。家长的理解、支持、主动参与和相互信任,是保证家园共育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这样对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能有全面而准确的认识,使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及时性,更加有利于幼儿的发展。家长与幼儿园进行沟通时,应该站在主动的位置上,不能只是单方面的被动接受教师的意见,对一些认为不合理的方面,家长可提出自己的想法,幼儿园也应该适当采取家长的合理建议,只有处于这样一个平等的关系中,家长与幼儿园才可能建立起相互信任感,从而让家园合作在幼儿教育中发挥出最大效用。

(四)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为幼儿能力的发展服务

教育幼儿不像解数学题,错了还可以纠正,还可以反复修改。在教育孩子上不允许出现这种错误。如果在教育孩子上出现失误,也许就埋没了孩子的天分,也许就抑制了孩子优良个性的形成,也许就阻碍了孩子求知的欲望,因此,家长的责任重于泰山。对家长教育工作的指导,也是实现家园合作的一种形式。许多家长在教育幼儿时常常会觉得束手无策,原因就是缺乏一些理论的指导,我园通过创建“父母课堂”、“亲子活动”、组织家教案例辨析活动,创设家长之间互动的氛围。在此过程中,我园还把自己园内的教育特色、教育理念传递给家长,让家长在教育幼儿的同时也配合幼儿园的教学工作,相互贯穿于幼儿的整个教育过程中。这一过程使教育真正做到是从幼儿自身发展需要出发,是为幼儿各方面能力发展而服务的。

浅谈幼儿教育经 篇9

小班幼儿年龄小,生活自理能力较弱。平时生活中大人包办的事太多,使大部分孩子还不会穿鞋、洗脸、刷牙„„甚至吃饭还得一勺一勺喂。这也该现在孩子少,在家里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大人们不知不觉给孩子养成惰性习惯。要想改变孩子的不良习惯培养出较强的自理能力,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努力。

第一,培养幼儿动手能力。

在幼儿阶段,不需要孩子识多少字,数几个数。让孩子们多动手、动嘴同样可以开发孩子的智力。比如在幼儿园老师可以教他们穿鞋子。让孩子先脱下,然后跟着老师的指点,一步步做,分清哪只脚该穿哪只鞋。在很随意很自然的活动中达到目的。

第二,感知认识和安全意识

生活中经常怕孩子碰到暖壶。老师可以做一个实验。拿一杯热水(不要太烫),让每一个孩子伸手试一下,然后告诉他们这就叫“热”。太热就会烫伤,暖壶不能碰,不能玩。同样的例子很多。这样孩子们的认识更深刻些。

第三,礼貌、谦让,要有同情心

浅谈幼儿家庭教育 篇10

内容摘要: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人们对于幼儿的教育也越来越重视。为了幼儿和谐的发展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作为老师和父母应当把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相辅相成,利用各自的特色、特长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发挥最大的教育功效;把家长对子女,教师对幼儿的爱凝结在同一个目标上。

关键词:浅谈、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幼儿发展、家园合作、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以及整体文化素质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幼儿教育越来越重视,要求也越来越高。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面临着重大的问题,那就是怎样认清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在幼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一个孩子从小受到的教育对他的一生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为人师者和为人父母者身上的担子很重、很沉。下面就我工作方面的经验,谈谈对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一些认识。

一、幼儿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含义

1、幼儿园教育

所谓的幼儿园教育是指按照教育大纲要求,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实施教育。具有计划性、连续性和科学性。

2、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具有随机性、灵活性和针对性的特点。更具个性化、更具感染力、更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家庭教育触手可及,是对幼儿园教育的延伸、拓宽、补充和完善。

二、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教育的现状

1、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往往不合拍,家庭教育当前还是个薄弱的环节,家长对子女教育往往达不到要求甚至与幼儿园教育背道而驰,这就大大影响了幼儿园教育的效果。在我任教的班上就有一个这样的事例:我班有一名叫王馨婷的小朋友,长得挺可爱的,就是脾气比较怪,任性、好强;长辈特别的溺爱。一天她动手打了一位小朋友,结果那位小朋友在还手时就把她推到了,我为此对他俩都给予了批评和教育,下午王馨婷的婆婆来接她时,我向她讲述了所发生的事情后,她婆婆大发雷霆,当着王馨婷的面狠狠地批评了那个小朋友,并进行了言语上的威胁,还告诉王馨婷,下次有小朋友再欺负她还要出手更狠点。王馨婷婆婆的这种行为不仅伤害了那位小朋友,更对王馨婷小朋友今后的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由于家庭环境和教育的原因,有些幼儿养成了一些不良的个性品质,幼儿园对这些孩子必须进行再教育,但这些孩子的缺点又随时在家得到“强化”,有些“机灵”孩子在幼儿园是一个样子,在家又是另外一个样子,简直就是两个孩子,家长不认为这是问题,反而保持欣赏态度,由于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不一致,就会导致教育作用相互抵制,让幼儿园教育收效甚微或事半功倍。

2、幼儿在幼儿园生活,除了学本领以外,最重要的还是要抓常规教育。我去过很多幼儿园参观和学习,各个幼儿园的常规都不一样,要做到常规抓得好,教师首先就要心里有数。这里所谓的心中有数是指要熟悉幼儿,了解他们的一些日常习惯,例如:刚上幼儿园的小朋友无常规、作息紊乱、不会与他人交往,在经过幼儿园教育的规范后,到了小中班情况会变得好些。过完长假回幼儿园,常规又会变差;每周星期一那天幼儿会特别的坐不住、吃不下、睡不着,在进行教学活动时纪律也很差。但是,只要了解孩子们的变化后,就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指导。例如:我们班上的老师会在周一那天特别关注每个孩子的行为习惯,一旦发现问题就会及时的提醒和督促,让幼儿能以最快的速度从两天休息的混沌状态中恢复过来,从而能让幼儿在这一周的时间里都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总的来说,只要常规抓得好,多给予幼儿正面的引导,帮助幼儿建立能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科学合理的常规,相信每个孩子都是人见人爱的好孩子。

三、正确认识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

1、幼儿园教育主要是从幼儿发展的五大领域入手,这五大领域分别是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和健康。首先是语言,在幼儿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丰富幼儿的语言活动;主要有游戏活动,通过游戏,使幼儿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完善和修正自己的语言,使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第二,社会教育,幼儿时期是社会交往开始形成和发展的时期。幼儿社会交往的引导关系到幼儿成长后能否与社会、团体、他人之间建立良好、协调的关系,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现时期,尽管幼儿交往能力的提高需要成人的指导,但是幼儿与同伴的交往,对于幼儿掌握社会交往的本领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由于现在的幼儿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地位十分优越,受宠爱、娇生惯养,从而出现任性、自私、不关心他人、事事优先等现象。在这种形式下,我们应为幼儿创造良好的社会交往环境,帮助他们克服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等不利于发展的特点,培养他们的社会交往技能。第三,科学教育。幼儿都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可以说好奇心和兴趣是幼儿主动进行科学探究和学习的基本前提,在幼儿园里,教师可以经常带幼儿出去走走,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当幼儿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他们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大树为什么会发芽?”“花为什么会有颜色?”等等。教师应该对他们提出问题,尽可能给予满意的回答。第四,艺术教育。在幼儿园中艺术教育这方面是最受幼儿所喜欢的。它的特点是通过美的事物,具体、鲜明的形象来感染人,调动人的心理功能,激发人的情感,以美感人,以情感人,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陶冶。教师应在艺术教育活动中,注意引导幼儿充分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感知色彩、声响等的意蕴,调动想象、思维、动作、语言的参与,反馈感受程度,促进理解。如在美术活动中,让幼儿看一组图片,听一段音乐,做做动作,编个故事等等,帮助幼儿在此过程中逐步加深对作品内容的了解,可达到准确表现的目的。第五,健康教育。健康通常是指人体生理机能正常,没有缺陷和疾病。现在的健康不仅仅是病或虚弱的现象,更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健全状态。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是把通往健康的钥匙交给他们,对其一生有重要作用。幼儿园“健康教育”要以实现幼儿的身心健康教育为目标,提高幼儿对健康的认识水平,帮助幼儿逐步形成有益健康行为和习惯,提高幼儿自我保健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促进身心和谐

发展。因而“健康教育”就应该是让幼儿逐渐地学会以健康的方式来生活的教育,教师也应该明白这才是“健康教育”的目的。

2、家庭教育要重视孩子全面素质的提高。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是社会所需要的人。小年龄孩子我们应该奠定孩子什么样的基础?例如,独立性、创造性、自信心以及与人的合作共处等等,这些都是社会对未来人才的要求。在家庭教育中作为家长的两人要通过交流达成一致的教育方法,再去对孩子进行教育。这是对孩子负责,更是对孩子尊重。在教育孩子之前,应该先问问自己:我做到了吗?然后再去教育孩子,给孩子讲道理,然后再运用自己的良好表率去带动孩子。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在孩子做错事时,要以尊重孩子为前提,多听听孩子的心声,以平等的态度循循善诱,以宽松和蔼的态度使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并逐步改正。在生活中,对孩子不要太过娇惯,孩子提出的要求要有所选择,该买的就买,不该买的就不能买。对孩子不良的习惯一定要改掉,但要注意方法。其次,应该让孩子多出去和其他的孩子交往。家里来客人时候,可以多鼓励幼儿大胆表演节目,培养幼儿大方,活泼的性格和自我表现能力。在孩子的学习方面,家长也应该做到尊重、了解孩子,也可以教孩子一些浅显的知识,让孩子学会多问,并能耐心的给孩子讲解答案,自己不懂的要认真查阅资料,不要欺骗孩子。

四、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在孩子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

1、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指出:“幼儿教育是一种和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单方面可以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单方面可以胜任的,必须两方面结合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幼儿教育的过程,既是幼儿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也是教师与家长的互动过程;而家庭教育的过程,既是父母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过程,也是父母自身发展的过程,孩子的成长需要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紧密配合。孩子的一切生活始于家庭,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且是长期,全方位的老师。家长作为教师,有多方面的职能,他们不仅照顾孩子的生活,而且要承担起对子女进行体、智、德、美全面发展教育的重任。对于孩子进入幼儿园的家长来说,家长的配合更是搞好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前提条件。首先,家长直接参与幼儿园教育对幼儿有良好而持久的影响,家长参加幼儿园举行的各种各样活动,一方面让孩子体会到幼儿园活动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让孩子在活动中,进一步感受到父母的关怀。其次,家长是教师最好的合作者,因为没有谁能比父母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家长是教师了解幼儿的最好信息来源。再次,家长与教师的配合使教育计划的可行性,幼儿园课程的适宜性,教育的连续性和有效性等等都更好地得到保证。《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共同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帮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点,正确教育孩子,我们应注意一下几点:第一,要深入开展调查,了解班上每个孩子的家庭教育开展的情况。第二,指导家长掌握幼儿家庭教育的要点。主要有:一是家长要关心对子女的教育,对孩子有正确的要求,而且要以身作则,努力使自己成为孩子的榜样;二是注意要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使孩子处于正常平等的家庭地位;三是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必须一致,不仅是父母,还包括和孩子密切接触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以及对孩子影响较大的人,互相支持配合,即使有不同意见,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说出来,注意树立家长威信。第三,运用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做好家长工作,耐心帮助家长改善家庭教育。如:可以召开家长会,办家长学校,向家长介绍幼儿教育读物、教材、参考资料等方式,使他们了解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内容,学习幼儿教育的方法和经验,更加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可以进行家访,有针对性地和家长交换意见,对不同的孩子,不同家长的特殊问题,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作到深入细致。

2、家园合作已经成为世界幼儿园发展的共同方向。家园合作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家长在幼儿园教师的带动和引导下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各项幼儿园教育活动,共同培养,教育幼儿;二是家长在幼儿园帮助和指导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牢固树立起家长不仅是养育者更是教育者的意识。

总而言之,幼儿园有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有现代化的教育设施,有同龄的儿童集体,有较大的活动空间和浓郁的教育氛围,有家庭难以提高的体验集体生

上一篇:某某医院入院告知书下一篇:一年级数学教学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