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创新绘就转型升级之路

2024-10-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以科技创新绘就转型升级之路(精选5篇)

以科技创新绘就转型升级之路 篇1

江苏扬州邗江经济开发区

一年来,邗江经济开发区的科技创新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区科技局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全面贯彻“创新创业”、“转型提升”战略,坚持“创新、转型、发展”思路,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主线,不断优化创新环境,深化校企合作,完善创新平台,加快项目推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切实提升传统产业,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区域综合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开发区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现将开发区科技创新型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下一步思路打算汇报如下:

一、开发区科技创新主要情况。

1、科技贡献份额不断提高。2010年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11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列统工业产值比重达41%,高新技术企业迅速成长,目前开发区已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1家,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开发区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最具爆发力的先导性产业。下一步,开发区要以打造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为首要目标,加大力度培育一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不断提高产品科技水平,提升产品市场的竞争力。

2、科技创新力度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持续增加,“十一五”期间,邗江经济开发区累计投入研发经费15亿元,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达3.5%。累计开发新产品600多个,申请专利1200多件,其中发明专利160多件,授权专利640多件,其中发明专利52件。实施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00多项,先后有 1

8个项目获得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支持,3个项目获得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支持,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邗江经济开发区拥有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家、企业院士工作站1家、市级以上“两站两中心”60家,其中省级以上“两站两中心”21家。

3、创新创业人才不断集聚。开发区将引项目和引人才相结合,将引外资和引外智相结合,打造“人才生根”战略。引进一批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带项目、带技术、带资金的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这两年,开发区共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团队40多人,其中国家创新创业“千人计划”领军人才1 名、7人获得了省双创百万元资助,形成了“以人引项、以项带群”集聚发展效应。

4、创新平台建设不断加快。目前,中科院扬州中心已有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北京半导体所、北京理化所、合肥智能所等7家中科院系统研究所和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等5家高校的研发分支机构入驻,该中心2009年被国家科技部定为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010年邗江区和清华大学、济南铸锻所、华中科技大学、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共同建立 “江苏省(扬州)数控机床研究院”落户邗江经济开发区,该项目已被列入江苏省“十二五”重点扶持的4家产业技术研究院之一。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2009年创成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2010年创成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入驻高科技企业已达90多家。

二、发展科技创新型经济的主要目标

邗江经济开发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发展科技创新型经济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园区”的总体要求,秉承“新城市、新生活、新财富”发展理念,突出创新型产业集聚、创新型企业培育、创新平台构建、创新人才引进、创新环境营造五大环节,加快打造一

批国际同步、国内领先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培育一批独具创意特色的科技型产业基地,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研发能力的企业,引进一批领军型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努力把开发区建设成为先进制造业集聚区、现代服务业新兴区、青春活力新城区和科学发展先导区,力争2011年建成“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2013年建成“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创造条件建设“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三、发展科技创新型经济的主要思路

作为全区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主阵地,开发区创新发展既是增加园区核心竞争力的内在需求,也是破解园区发展瓶颈制约的有效手段,更是创新邗江建设的必然要求,必须把打造创新型园区作为主攻方向,把抓创新促转型、调结构提层次作为工作主线,加快推动园区转型升级,全面提高开发区核心竞争力。

(一)、以产业创新引领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1、着力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按照“装备高新化、产品智能化、生产自动化、管理信息化、发展规模化”的思路,鼓励企业立足高起点、瞄准高目标,不断提高传统产业的层次和水平,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产业竞争力。同时,鼓励一批传统产业骨干企业发挥资本优势,通过投资参股成长潜力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股份制公司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式,进入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或进入新兴产业的产业链配套,实现传统企业向科技创新型企业的转变。重点利用国家火炬计划邗江数控金属板材加工设备产业基地,充分发挥江苏省(扬州)数控机床研究院的作用,以产学研合作带动产业层次提升和产业规模扩张,推动机械装备产业向智能化产业转型。

2、优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把高端装备制造、生物、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服务业、新能源汽车作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邗江经济开发区要结合产业特点和发展现状,要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坚持“项目为王”的理念,围绕改造传统行业和壮大新兴产业,瞄准国内外有实力的大企业、大公司,集中优势力量着力引进一批投资大、产出高.带动强的龙头型、科技型、基地型大项目,真正形成以重大项目推动园区转型升级的良好格局。

(二)、以科技创新引导企业自主创新,增强转型发

展内生动力。

1、推动企业深化产学研合作。围绕园区产业特色和需求,积极引进国内科研院所到园区设立研发机构,探索推进国际科技合作,引入跨国企业研发中心和国外科研机构,打造一流的研发机构集聚区。鼓励企业利用市场优势、制造优势、资本优势转化高校院所科技成果,通过高新技术的嫁接,实现向高新技术领域和价值链高端对接,为企业转型发展提供科技成果。引导牧羊、扬力等大型科技企业共同参与到高校院所重大产业技术的研究和攻关,共同开展产业共性技术、高端技术、前瞻性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占领行业技术制高点。

2、推动企业引培高层次人才。坚持“人才是发展第一资源”的理念,高度重视人才在园区转型中的重要作用,设立人才引进专项资金,鼓励和支持企业发挥引才主体作用,确保人才优先发展、优先投入。建立和完善人才服务机制、激励机制、评价机制,调动起创新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确保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坚持“以产业发展集聚人才,以人才引领产业升级,重点引进一批科技领军人才、技术骨干和创新创业团队,加快培养适应产业发展的专业技能人才。

3、推动企业发展自主知识产权。强化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

作用,以获取核心自主知识产权为目标,开展新品研发、技术攻关、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活动,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引导企业加快重大专利技术成果的运用和转化,围绕核心产品开展专利技术引进和实施,推进企业技术专利化和专利技术产业化。

(三)、以创新平台建设创新载体,提升创新能力和水平。

一是加快建设科技创业平台,继续完善孵化中心的服务功

能。以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为基础,高标准规划定位,把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建成研发机构集聚区、光机电制造企业集聚区、软件创意产业集聚区三大功能板块,使之成为创新创意、企业孵化和人才集聚的高地。同时,加快建设邗江经济开发区南园的企业加速器和标准化厂房建设,实现科技企业的孵化、加速、产业化三级跳发展。二是加快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以江苏省(扬州)数控机床研究院和中科院扬州分中心为主体,按照“提升改造传统产业,强化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积极谋求参与国内前沿应用技术研发”的发展思想,加速成果转化,增强带动效应。

(四)、以良好的创新环境促进企业创新,打造创新创业要素的集聚区。

一是强化政策要素保障。认真贯彻落实好中央省市和区里

鼓励科技创新出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并通过举办各类政策解读会、培训班等宣传形式,帮助企业了解政策、掌握政策,确保用足用好,激发企业的科技创新热情。二是强化人才要素保障。发展创新型经济的关键在人才。开发区将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围绕四大高新技术产业,将引项目和引人才相结合,将引外

资和引外智相结合,政府带头并鼓励企业重点引进机电装备、“三新”产业、科技文化创意产业和资本运作、科技管理等方面成熟型专门人才,尤其是引进一批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进一步健全人才工作机制,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三是强化金融要素保障。发展创新型经济,资本是支撑。开发区将建立完善投融资体系,吸引更多的创投、风投资金、私募基金以及社会资本等进入科技创新领域,加快打造服务园区、面向全区的集投资、贷款、担保、保险、技术和产权交易等功能于一体的投融资服务平台。

以科技创新绘就转型升级之路 篇2

今天,寻乌县正传承红色文化基因,补短板,展优势,努力打赢脱贫攻坚战,这个尚涵盖65个贫困村、近3万贫困户的贫困县,正在为摆脱贫困进行着最后的冲刺。

寻乌,是赣南的“蜜桔之乡”,同时也是“脐橙之乡”。毫无疑问,柑橘、脐橙是寻乌县种植面积最广、种植技术最成熟的两大农业主导产业,更是当地农户的“钱袋子”。但是,近两年遭遇严重黄龙病害,这对于柑橘产业无疑是毁灭性的打击,不少农户被迫砍去自家赖以生存的柑橘、脐橙等果树,甚至导致返贫。

如何在这关键时期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带领群众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寻乌县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以科技创新绘就转型升级之路 篇3

驱动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刚才,清华书记就全区创新驱动发展工作作了重要讲话,进行了全面部署,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创新深刻改变着区域经济版图,重塑区域竞争格局,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全速发动创新引擎,适应和引领新常态,培育新动能,形成新优势,构建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格局。

(一)唯有创新,才能适应和引领发展新常态。创新是新常态下打开经济增长之锁的钥匙。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主要表现为增速换档、方式转变、动力转换,最直接的表现首先是经济增长从高速转为中高速,而要保持中高速并不是自然而然得来的,尤其是在当前全球经济复苏进程艰难,全国正处在“三期叠加”阶段,经济下行压力很大的情况下,保持合理区间并不容易,必须付出更加艰苦的努力,通过实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创新,切实转变增长方式,实现经济转型,才能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从我区来看,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比较吃力,原因多种多样,最根本的就是创新不足、经济转型慢。我们要适应和引领新常态,顶住下行压力,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必须依靠创新、鼓励创新、实现创新。

(二)唯有创新,才能培育发展新动能。当前经济发展正处在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中,传统动能由强变弱,就需要新动能异军突起。(下转第二版)

(二○一六年九月二十二日)

陈 武

(上接第一版)过去要素成本比较低,市场需求、环境容量相对较大,不需要太多创新也能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现在供给侧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低端领域产能过剩,高端领域却供给不足,原来主要依靠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的方式已不可持续,产业和技术升级出现“高原反应”,每攀升一步,都觉得吃力,迫切需要以创新培育发展新动能、破解困局。这两年我区大力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培育新兴产业,通过创新催生了一些新动能,如汽车产业新车型、新款式不断涌现,实现稳定较快增长;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通用设备、电气机械等行业增长超过两位数。可见,创新为新常态下经济增长提供了核心动力,抓创新就抓住了促发展、谋未来的“牛鼻子”,就能释放更强劲的增长新动能。

(三)唯有创新,才能形成发展新优势。创新对形成竞争新优势具有决定性作用,谁能掌握创新主动权,就能更快地确立新优势。柳州作为传统工业城市,加快推进“柳州制造”向“柳州创造”转变,在汽车、机械、钢铁等产业领域强化创新发展,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从而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北海这几年通过创新,电子信息、石化和新材料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经济增速保持全区前列。贺州加强科研合作与产品研发,碳酸钙等新产业初具规模,今年上半年规上工业增速排全区第一。实践证明,创新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我们要千方百计激活创新潜力、增强创新能力,把区位优势转化为开放优势,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把政策优势转化为环境优势,把劳动力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创造出更多体现先发优势的引领性发展。

为加快我区创新发展,我们按照中央部署要求,结合实际,制定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决定及系列配套文件,提出了创新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重点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高校和科研院所体制机制改革、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科技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财政科技经费投入管理等方面作出了部署,各地各部门要吃透精神,结合实际抓好落实。

二、努力打造我区产业创新发展名片

我区科技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有很大差距,但经过多年发展,一些领域的创新形成了较好的基础和独特的优势,只要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完全有可能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要围绕产业转型升级的优势领域,全力打造一批在全国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创新发展名片。

(一)打造传统优势产业创新发展名片。铝、糖等传统优势产业是我区经济发展的家底。我们推进“二次创业”,核心就是要通过科技创新激发新活力,促进传统优势产业迈向中高端。加快建成全国重要的铝基新材料研发生产基地。加快关键共性技术开发,支持南南铝、平果铝、银海铝等企业提升技术条件和研发能力,攻克铝合金薄板、厚板、型材和锻件等方面的技术难题;加快推进铝精深加工,进一步延伸产业链,争取电解铝80%在区内进行深加工,形成产业集聚,提升铝产业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中高端铝产品,瞄准汽车、高铁、航空航天、轮船、电子信息、城建等领域发展高性能铝合金。全面提升糖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种植环节重点开展蔗种资源创新、全程机械化关键装备等研发,降低种植成本;制糖环节要加强生产工艺新技术攻关,开发提高产品质量档次的新技术和新设备;精深加工环节重点在专用糖、功能性糖、生物化工、食品等相关领域取得技术新突破,带动新产品研发和产业化生产,延伸制糖产业链;支持制糖企业集团开展战略重组,培育大型糖业集团。此外,钢铁、建材、食品等其他传统优势产业也要加强创新,开发中高端产品,重塑市场竞争优势。

(二)打造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名片。要通过推动核心制造技术攻关和关键零部件研发,全面提升智能制造创新能力,突出抓好汽车、机械装备制造及智能制造。建设全国重要的汽车生产研发基地。要大力开发汽车新款式,提升质量品质,积极发展中型轿车、运动型多用途车、多功能乘用车等新车型,不断推出新产品适应市场需求,打造过硬产品,树立良好品牌;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支持上汽通用五菱等企业推进新能源汽车研发与应用;抓好配套和市场销售创新,加快建设面向全球供应的高端零部件产业体系;加大节能环保、轻量化、电动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等方面的技术研发,着力突破整车智能控制技术、电驱动系统专用变速器等技术难题,争取新能源汽车主要技术指标尽快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发展壮大智能装备制造产业。要以柳工、玉柴等企业为龙头,抓好技术研发,以大型智能化工程机械、高档数控机床、大功率内燃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轨道交通装备、智能电力装备等为重点,实施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和核心零部件突破工程。开发机器人和3D打印新领域。要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以及3D打印,抓好先进高端机器人智能控制系统、传感系统、驱动系统等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引进培育一批机器人主机、系统集成企业,形成3-5家具有国内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加快推进机器人产业园区和制造基地建设。

(三)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发展名片。要抓住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的重大契机,深入实施“宽带广西”战略,加强相关技术研发,着力发展下一代信息网络、IT核心产业和高端软件、高端新兴信息服务等,促进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建成面向东盟重要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地和区域创新中心。要大力引进培育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加快建设北部湾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地,继续扶持现有企业做大做强,大力推进富士康南宁信息产业园建设,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实施加工贸易倍增计划,加大科技精准招商力度,积极吸引华为、浪潮、中兴等龙头领军电子信息企业进驻我区。要加强军民融合创新。积极搭建“军转民”产学研平台,重点在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北斗导航、网络安全、智慧城市、远程医疗等板块开展务实合作,推进中国电科的北斗综合应用示范项目和桂林英才科技园等建设。要完善区域发展布局。重点构建南钦北新一代信息技术核心产业带,在柳州、桂林、梧州等沿江地区和防城港、崇左等沿边地区布局一批特色电子信息产业专业园区,形成以南宁核心基地为龙头的“一区多园”产业布局。要强化核心技术支撑。积极开发信息技术及基于信息技术的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重点攻克大容量存储设备、移动通信终端设备、核心电子器件等方面的关键技术。

(四)打造互联网经济创新发展名片。要大力推进“互联网+”行动,落实好与阿里巴巴等企业签署的合作协议,确保相关项目尽快落地。一是发展以跨境电商和农村电商为重点的电子商务。加快建设中国—东盟跨境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和电子商务集聚区;进一步规范、培育和聚集更多农村电商经营主体,力争2017年农村电商覆盖率达80%以上,争取走在全国前列。二是建设工业云。积极利用工业云助推产业升级。选择一批好的工业企业推进工业云建设。三是发展智慧旅游。打造智慧景区,逐步实现智慧旅游覆盖全区。四是发展互联网金融。完善支付市场体系,推进普惠金融,为更多小微企业、创业者和个人提供在线融资服务及创新创业支持。

(五)打造高性能新材料创新发展名片。我区发展新材料的资源型产业基础很好,下一步要通过技术创新把资源优势转化为技术和产品优势。有色金属方面,首先要巩固提高冶炼技术优势,针对原料纯度不够的关键问题,强化科技攻关,力争所有高端材料生产都能就地取材。其次要强化高科技材料研发,在有色金属下游的线缆、电力电气设备、光电材料、人工晶体等领域,组织力量攻关,推进锡、锑、锌、铟等合金材料技术研发,发展高品质、高技术含量深加工产品。稀土方面,要重点提升稀土分离冶炼性能和制备技术水平,发展高性能稀土产品,开发为汽车工业配套的新型储氢材料、催化材料等,提高产品档次。石墨烯方面,要超前发展,开展石墨烯粉体批量化制备及大规模下游应用的研发,重点开发储能、高密度多孔碳、导电、导热等新材料,加快形成集产品研发、推广应用、技术服务于一体的产业体系。此外,还要加强新能源材料、纳米碳酸钙材料、生物质材料等领域的研发。

(六)打造生态环保产业创新发展名片。要依托10家自治区级以上节能环保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以及博世科、水性科天等代表性环保企业,强化4个方面的技术研发。第一,节能技术装备。重点发展节能汽车、高效锅炉、高效电动机、蓄热式燃烧技术装备以及半导体照明等,大力研发先进内燃机、混合动力专用发动机和电耦合装备、低温烟气余热深度回收、高压变频控制系统、换热与冷却等关键核心技术。第二,环境保护与治理。大力研发再生资源化脱硫、污染土壤修复等关键核心技术,重点发展工业及生活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环卫机械、新型水处理、大气治理、垃圾处理、环境监测仪器等高附加值环保装备。第三,资源循环利用。重点发展再生资源清洁化回收利用、低品位矿产资源高效利用等技术装备,大力研发废弃资源再制造、清洁化利用、综合利用等关键核心技术。第四,环保新材料。重点开发建筑结构、新型墙体等材料,积极推进特种工程与功能材料、海工水泥、高性能混凝土及添加剂等方面的研发。此外,新能源、资源型产业生态化改造、环保综合服务等方面也要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争取更多新突破。

(七)打造优势特色农业创新发展名片。要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亚热带特色农业基地。提升特色优势农业。围绕甘蔗、水稻、玉米、水果、桑蚕、油茶、林业等产业,重点培育和应用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突破性重大新品种,提升标准化栽培、工厂化育苗、水肥一体化管理、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水平,形成发展新优势。比如,开展甘蔗优良基因挖掘、优良亲本引进利用、适合机收的糖料蔗新品种选育、农机农艺融合生产技术和健康种苗高效繁育技术示范;借鉴葡萄、火龙果等栽培技术研发及示范推广的成功经验,大力发展一批特色优质水果;加快把富硒农业培育成新的特色产业和增长点。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要加强农产品保鲜、贮运等流通支撑技术研发,突破农产品加工关键技术,开展水果、桑蚕、油茶、林产、水产等精深加工,开发罐头、饮料等精细化、系列化产品,延伸产业链。打响生态农业品牌。开展化肥农药减施增效、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有机循环农业、新型肥料农药、农业废弃物处理开发利用等技术研发。大力发展以微生物技术为核心的生态养殖,打造全国养殖业发展的示范品牌。

(八)打造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创新发展名片。一要开发海洋生物制品。实施海洋天然药物研发、海洋生物医用新材料开发、海洋生物酶示范工程,开发抗菌、抗病毒、抗肿瘤等海洋创新药物和无毒、可生物降解的医用生物材料,以及食品、化工、医药、材料等行业用特效酶制品。二要提升海洋渔业水平。加强深海鱼类规模化育苗及养殖、网箱养殖、外海远洋渔业等技术研究,将一批北部湾海域特色海水养殖品种发展为地区重大产业,加快海洋渔业转型升级。三要加快能源和矿产开发。重点研发风能、潮汐能发电技术和装备,以及油气、石英砂矿、陶土矿等滨海矿产的开采和加工利用技术。四要加强海洋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发展海洋环境、地震、海啸、气象等监测技术,重点研发海洋环境容量总量控制、污染修复、入海污染物处置等技术,建立北部湾海洋生态环境基础信息系统、物种资源信息系统、环境质量和生态健康标准体系。五要增强海洋资源技术研发能力。大力引进培养海洋科技创新人才与团队,建设好广西水产科学研究院、广西海洋研究所等研发平台,争取国家海洋局第四海洋研究所尽快获得批准建设,提升海洋科技创新实力。

(九)打造大健康产业创新发展名片。开发特色医药和治疗技术。依托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广西医科大学等高校以及中恒、慧宝源等有实力的企业,开发一批疗效确切、具有较好前景的民族药新产品,重点研制对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以及地贫等区域性高发疾病和疑难病症具有显著疗效的生物药物,培育独具特色的广西民族药产品和企业品牌,建设南方中药材种植基地、民族药二次创新基地和国家基本药物重大疾病原料药基地。开发特色医疗器械。提高智能健康产品、中医功能状态检测与养生保健设备器械的生产制造水平,重点研发与健康医疗相关的人工智能技术、生物三维打印技术、医用机器人、口腔医疗器械、大型医疗设备、便携式家庭医疗器械等,推进壮医、瑶医等传统医疗器械数字化、高端化。开发健康饮品。大力开发功能型保健品、健康饮用水、健康农产品;加快推进“广西天然优质饮用水”国家地理标志和国家标准建设,建成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生态长寿天然饮用水产业基地。开发健康养生旅游产品。发展居住、游乐、滨海、壮瑶医、温泉等特色旅游养生产品,打造健康养生旅游胜地。开发养老产品。发展保健护理、康复疗养、医养结合、异地养老等技术与模式,建设国家养老产业基地和国际休闲养老基地。开发体育养生产品。支持开发大众运动养生项目,适度开发高端运动养生,不断壮大健身休闲、竞技表演、体育用品等体育健身产业。

打造广西创新发展名片,其要义就是形成有影响力、带动力、竞争力的产业,形成本行业本领域的标杆和龙头,跻身国内乃至国际行业前列。要推进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要加大研发投入建设重点研发中心;要通过培育、引进等多种方式,建设专家团队和人才队伍;要培育龙头、领军企业;要加大政府投入支持和金融支持;要深化体制机制管理改革创新和政策创新,推动更多优质创新资源向九张名片领域聚集,形成我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优势。

三、不断增强创新发展支撑能力

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必须加强创新能力建设。要强化前瞻部署,加快培育一批支撑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引领我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力量。

(一)加强创新研发平台建设。要围绕九张创新名片及教育、卫生等领域,大力优化整合和发展一批高水平研发平台。提升和创建重点实验室。着力提升建设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非粮生物质酶解、药用资源化学与药物分子工程等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地中海贫血、鼻咽癌、肝癌等高发地方性疾病和新材料构效关系、岩溶动力学等优势研究领域培育创建若干国家重点实验室。打造一批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加强工程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强化建设特种矿物材料、土方机械、非粮生物质能源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糖业、有色金属、工程机械、内燃机、碳酸钙、新能源汽车等优势领域及新兴产业培育创建若干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积极构建“双创”平台。支持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建设高水平大学科技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创新创业园区,以及新型众创空间、众创社区。加快广西众创示范基地、南宁·中关村双创示范基地等建设。扶持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新型产业技术研发机构的土地、场所、重大设备及运转维护等以政府投入为主,资助建设一批应用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和高端智库创新研发平台。此外,要大力推进创新型市县镇、智慧社区等建设。

(二)推动高新区转型提升。要按照国家对高新区的部署要求,加快推动我区高新区转型发展,全面提升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能力、国际化与全球竞争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实施高新区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积极促进科技、人才、金融和高新技术企业向高新区集聚,推进重大科技项目产业化建设,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打造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新兴产业策源地。推动高新区升格发展。支持各市按照创新型特色园区的要求创建一批自治区级高新区,推动梧州、钦州等自治区级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鼓励现有国家级高新区适当扩区。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学习先进经验,在高新区管理运行、人才激励、知识产权、科技金融、成果转化、土地管理、创新评价等方面先行先试,积极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大政策支持。加大对高新区的财税扶持力度,实行土地出让收益、行政事业收费和罚没收入等上缴所在市部分资金返还政策。

(三)培育创新型企业。要把更多的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更多的研发机构建设到企业、更多的科研项目配置到企业、更多的科研成果转化到企业、更多的创新人才引进到企业。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瞪羚企业”培育计划和企业研发机构倍增计划,加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完善企业创新政策扶持,更多运用财政后补助、间接投入等方式,推行科技创新券、政府采购支持等制度,运用财政补助机制激励引导企业普遍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奖励支持,鼓励和引导企业有计划、持续地增加研发投入。

(四)培育建设高水平大学。要完善高校布局。按照“两极带动,多点突破”的发展思路,强化南宁、桂林两市作为高水平大学聚集区的引领作用,建设好南宁教育园区,完善桂林高校集中区配套设施,构建其他设区市不少于一所本科和一所高职院校的高等教育格局,增设产业发展急需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及工科类、农林类本科高校。要打造高水平大学。重点支持广西大学等2-3所高校建设国内一流大学,支持若干高校建设地方特色和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加快建设北部湾大学。要建设一流学科。支持30个左右面向我区重大产业发展的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国内一流学科;到2020年,力争在材料科学、工程学、生命科学、土木工程、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医学等优势学科领域具有世界影响力。

四、大力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各级政府肩负着重要责任,要着力创造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更好地支持企业、民间和社会力量等发挥创新主体的作用,激发人才活力,促进资源集聚,为推动创新营造良好的生态。

(一)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改革放权,瞄准创新的方向、领域和特色,促进创新要素自由流动与有机整合,提升创新资源的配置效率,推动创新发展。

深化科研院所和高校改革。要积极主动给科研院所和高校赋权松绑,削减和规范相关的行政审批事项,改革优化自治区级科技计划和资金管理,赋予自治区各科研单位和高校直接费用预算调剂、间接费用使用管理、劳务费分配管理等自主权。要分类推进科研院所改革。鼓励中直驻桂科研院所参与地方经济建设。要积极稳妥推进高校改革,加大对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支持力度,依法落实好高校办学自主权。

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要破除科技成果转化障碍,重点解决“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问题。“最先一公里”,就是要探索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改革,健全转化收益分配机制。高校和科研院所要在年底前制定科技成果转化的具体操作流程和办法。“最后一公里”,就是要完善成果转化的市场体系和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以30个合作创新示范基地为重点的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平台建设行动,创新技术转移中介服务激励机制与政策。

健全人才制度体系。要更加注重强化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抓好“引、培、用、激、服”。“引”就是加强人才引进,到2020年引进50名以上创新型尖端人才、200名以上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人才、200名以上创新型企业家和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培”就是强化人才培养举措,努力造就一大批高层次人才。“用”就是完善人才使用和流动机制,创造公平公正的用人环境。“激”就是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服”就是健全人才服务与保障措施,为科技创新人才解除后顾之忧。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推进全方位的开放式创新,通过开放引进创新型人才,通过开放搭建创新平台,通过开放引进创新领军企业,通过开放引进和集聚各种创新资源。深化同以东盟为重点的“一带一路”国家创新交流合作,加强与欧美、日韩、以色列等国家的创新交流合作,促进区域创新合作,争取更多国家重大创新项目、重要创新资源汇聚我区。

(二)加大创新投入。要想方设法增加投入,确保到202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以上。要集中财力办大事,在保持现有科技经费稳定增长的基础上,自治区新设立创新驱动发展专项资金,2017年至2020年安排50亿元,主要支持关系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学研究、重大科技攻关、重大新产品开发和国家级、自治区级创新平台等建设。要完善财政科技投入机制,由一次性拨款向更加注重滚动支持转变,由前期投入向更加注重后期补助转变,由零散投入向更加注重集中扶持转变,切实提高投入效益。要促进科技金融与产业融合发展,综合采用贴息、资本金注入等多种方式,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支持新兴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型企业培育和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开展科创贷、成长贷、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金融创新业务;积极利用资本市场,实施科技企业上市培育专项行动;推动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

(三)提升创新服务水平。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围绕从研发到产业化应用的创新全链条,主动提供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各项服务。继续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建立完善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监管清单制度,为各类创新主体松绑减负、清障搭台。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倡导“马上就办,办就办好”。建立落实创新优惠政策的督查机制,切实帮助企业用足用好科技创新政策。要培育创新文化,加快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大力营造鼓励创新、支持创业、崇尚创造的宽松环境,让各种创新基因在阳光政务下孕育生长,让各类创新要素在全社会自由流动,让创新成为引领我区发展的第一动力。

以科技创新绘就转型升级之路 篇4

与历届相仿, 展出的产品涵盖了皮革、合成革、皮革化工、皮革机械、皮鞋、箱包等全产业链, 但不同的是本次展会更体现了科技创新的理念。

在国际皮化展区内, 如科莱恩、BAYER等跨国公司推出了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绿色环保的涂饰材料及鞣革产品。而在国内皮化展区的企业也不甘示弱, 纷纷展示出自己的最新研发成果。

上海皮革化工厂、天津南华皮革化工厂等历史悠久的皮化企业展示了近年来新开发的鞣剂、加脂剂、涂饰剂、助剂等一系列替代进口的新产品。

而近几年发展迅猛的浙江盛汇化工有限公司展台前客户不断, 应接不暇。公司一直走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合开发的路子, 成立了华盛皮革化工研究所, 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多种产品荣获省、市级优秀产品奖和科技进步奖, 在去年全国皮化行业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公司仍能保持较快的增长。

单从泰州科力化工有限公司的广告语“科技创造美丽生活”就可看出公司对科技重要性的认识。虽然今年皮革行业透着丝丝寒意, 但公司董事长李军的话却充满了信心:“我们的销售收入未受影响, 今年年末公司新建的厂房就可竣工投产”。

安庆月山的合成革用水性聚氨酯已开发成功, 正在推广过程中。亭江新材、浙江东化、黎宁化工等等企业也各自推出特色产品。

皮革界的老前辈, 烟台大学的王全杰教授也在忙碌着。他带领“全国制革专业研究生动手能力学习班”的学员奔走在各皮化展台, 向学生们介绍各企业的情况, 为企业未来的发展输送着新鲜的血液。

废旧塑料清洗业的转型升级之路 篇5

污染之痛 曾经每天有数千吨废旧塑料进入文安

在文安县赵各庄镇会议室墙上, 一块“河北省塑料之乡”的铜牌, 记载着文安塑料清洗行业昔日的辉煌。镇党委书记张其珍说, 两年前, 每天有上百车数千吨废旧塑料从京津运入文安, 全县塑料清洗户有3785家, 上万人从废旧塑料清洗中“淘金”。

经过30多年发展, 文安塑料产业链条不断延展, 运输、分拣、加工、销售, 塑料清洗设备的制造、销售、维修……全县8个乡镇上百个村街从事塑料及相关行业, 从业人数超过10万人。

但塑料清洗行业的发展, 却对环境带来了严重污染:清洗的废水乱排乱放, 剩余的废旧垃圾随意焚烧, 村里村外的坑塘全部变成了死水坑、臭水塘;空气中到处弥漫着焚烧塑料的刺鼻气息, 令人作呕, 漂浮在空中的塑料沫粘到衣物上, 一摸一手黑。

“几乎每天都有群众到县环保局投诉举报, 要求取缔塑料清洗。”同废旧塑料清洗污染打了十几年交道的文安县环保局副局长杨永安说, 一些村街因塑料清洗污染造成的邻里纠纷不断, 塑料清洗户和其他群众的矛盾日益尖锐。

很多富裕起来的家庭, 搬离了原住村庄;走不了的, 也尽量不再饮用自来水, 桶装水在赵各庄镇成了畅销货……

废旧塑料清洗行业的环境污染, 如同一块巨石, 压在文安县各级干部心头。2000年之后, 文安县曾下大力气整治, 但终因阻力巨大, 数次整治行动最终不了了之。

“废旧塑料清洗整治牵涉面广, 极其复杂。”文安县委书记李克良说, 一小部分人违法违规致了富, 大多数老百姓的生活环境却被污染, 群众反映十分强烈。

转型之痛 塑料清洗户抵触:不干这个干啥?

文安塑料清洗行业何去何从?靠拼资源消耗和污染环境换得发展空间的传统产业, 该如何突出重围?

痛下决心, 壮士断腕。2011年7月, 一封《致全县清洗塑料经营户的公开信》, 拉开了文安县废旧塑料清洗行业转型升级的帷幕。但这次会不会和以往一样虎头蛇尾草草收场?

当时就连外界都认为, 文安县抓塑料清洗规范整治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财政收入会受影响;塑料清洗户的钱袋子瘪了, 维稳的压力增大;帮助塑料清洗户转型还要投入大笔资金……

等待、观望、疑惑中, 公安、交通、环保等六部门组成的联合执法队, 昼夜清查违法废旧塑料运输车辆, 从源头卡住污染源入境;各乡镇、村街党员干部带头拆池断电, 数千台塑料清洗机被拆除……

虽然大多数群众都拍手称赞县里的果断决策, 但塑料清洗户们抵触情绪严重。赵各庄镇尹村党支部书记邓大栋清楚地记得, 当他传达县里塑料清洗行业整治方案时, 全村150多个塑料清洗户中只有一个党员表示支持, 连他这个村党支部书记那时都想不通。

李各庄村的党支部书记沈国岩, 开座谈会时当场就和县领导争执起来:“干塑料清洗大家轻车熟路, 不干这个干啥?”老沈的话, 道出了众多塑料清洗户的困惑:放下“塑料碗”干别的, 没门路、缺资金、少技术, 乡亲们能干吗?

两年过去, 邓大栋、沈国岩和乡亲们都想通了。“文安是滞洪区, 一旦发生分洪, 坑塘河渠中污水就会倒灌机井, 污染饮用水源。再不彻底根治废旧塑料清洗行业的污染, 也许有一天全县人民连一口干净水都喝不上了。”沈国岩说, 县领导和清洗户代表、村街干部座谈时的这番话, 让他惊出一身冷汗, 从心里认可了整治行动的重要性。

帮助每一个塑料清洗户找到致富新门路, 成了文安各级各部门的共同任务。帮资金, 他们为300多个塑料清洗户发放财政贴息贷款1600多万元, 支持乡亲们自主创业;帮门路, 有关部门编印3本《创业项目集锦》, 筛选出300个适宜当地的致富项目;帮技术, 县里先后举办了35期培训班, 1800多人接受了免费技能培训……

见到大留镇西店村的蔡卫东时, 他和妻子刚刚从天津静海县拉回了一车铜料。2011年拆掉塑料清洗设备后, 几经琢磨、外出考察, 老蔡最终干起了铜线拉丝。创业两年, 老蔡没少摔跟头:从江苏高薪聘请了师傅, 却找不到客户;买原料时被骗, 拉出的铜丝成了废品……如今, 老蔡的新企业终于慢慢走上了正轨。

万事开头难。尽管困惑、迷惘, 但越来越多的塑料清洗户像蔡卫东一样, 重新寻找发家致富门路。

新生之路 放下“塑料碗”, 还能不能致富?

李各庄村村南的一片空地上, 几个大棚正在拼装钢架, 沈国岩正和县农业局局长唐国生通电话:“嗯, 就定了种猪苓了。”沈国岩告诉我们, 为帮助想搞高效种植的塑料清洗户寻找项目, 县农业局带着村街干部多次到山东、承德、保定等地考察。最终, 李各庄村确定了种植中草药猪苓项目, 决定闯出一条新的致富门路。

董村管区南大有村村北, 夏书槐正和妻子在大棚中忙着采摘平菇。在县里培训半个月后, 老夏用5万元贴息贷款和借来的钱, 在原来的清洗加工场地上建起了4个蘑菇种植大棚。

“县里请农科院的专家教我们种蘑菇。我搞这几个大棚, 管区的干部也没少费心。”转过头, 夏书槐对董村管区副主任李鹤亮说, 眼下的难题有两个:一是蘑菇种植户太少不成规模, 没有菜贩到地头来收;二是贷款期只有3年, 希望再长点。

“为支持清洗户转型, 县里对每个蔬菜大棚补助了1000元。管区还在这里规划了绿色蔬菜基地, 很快也要启动了。”李鹤亮的话, 让老夏两口子非常高兴。

放下“塑料碗”, 乡亲们开始努力寻找新的致富门路。还端着“塑料碗”的, 也有了新变化。东都废旧塑料加工基地内, 西牛村的王国禛找到了“新家”。他租下了一个600平方米的清洗加工单元, 继续干着废旧塑料清洗加工行业。这里, 清洗废旧塑料污水实现了集中处理、达标排放。

为帮助塑料清洗户转型升级, 文安县建设了废旧塑料加工基地。如今, 基地一期65个单元已全部有了加工户。尹村的邓胜利干了30年废旧塑料清洗, 在这里他和王国禛成了邻居。几个月下来, 他算了一笔账, 觉得还是在加工基地干更合算, “虽然成本比过去增加了一些, 但生产稳定, 没有了污染, 收入有保障”。

斩断污染, 文安塑料产业升级的步伐在加快。

世纪盛华工贸公司生产车间内机器轰鸣, 一个个专用塑料阀门从机器中跳出来落进产品箱里。企业负责人于群虎说, 总琢磨着废旧塑料清洗难以长久, 他两年前主动放弃了塑料清洗, 干起了深加工。如今, 企业生产的各种规格塑料阀门已成为高端化工、水产养殖企业的抢手货。

上一篇:纪委谈话下一篇:初三学生寒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