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听课笔记

2024-06-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美术教育听课笔记(精选13篇)

美术教育听课笔记 篇1

(一)1.教育是一种“转入”:开放的心态、敞开

曼德拉在监狱里关了37年——一定要记住这个人。

作为人一定要与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人交往:一是周围优秀的人,二是通过阅读,接触那些世界上最优秀的灵魂。——唯一的办法。

在教育过程中,不仅是知识,而且要注重“德性”。

什么是“教育”?在日常生活之中、一种交往、亲熟似的。

哲学不是知识,是一种生活方式,需要你自己进入其中。

2.真正的教育是超越日常生活之上的美善追求。

“好的朋友”:好——德性、灵魂

好人与坏人的差别比人和动物之间的差别要大N倍。

人是做出来的,不能用类特性界定。

内心之中有一种更高的事物,激活我们的日常生活状态。

习惯就是一种力量——打牌„„看不到更高的事物。

内心中甘于追求卓越的人很少,要有慧眼。

如何理解、面对日常生活?不为目的就是目的。

《理想国》第七卷学习讨论中„„

人的改变是非常困难的——走上“道”

哲学带给我们的“审慎”:重要的德性,节制——容忍的人,大智若愚,习惯的压力——少数人基于哲学智慧。

哲学产生惊奇(被惊奇)——如医院、殡仪馆;

主动的:爬山,灵感产生于“灵”:身体;郊游、旅游——唤起对日常的反思、碰撞、交流 “上升”之后,在灵魂之中追求更高事物,哪里跃升?精神、心、灵魂

大学——灵魂的刺激

任何教育的艺术都是自我教育的艺术——不是改变教育

“下降”:回归日常生活,历练我们的德性

苏格拉底:教育以德性为目标

目标就是“卓越”——德性,不是道德,是人之为人的特性,让人成为更好的人,对“好”的追求,价值性,并不意味着比人高人一筹,是跟自己比,跟自己的平常状态(庸常状态)比,相对于自己的习惯,不被日常习惯所裹挟而超然而立。反义词是平庸。卓越=高贵,贵族是内心的卓越。

柏拉图幸福的标准:健康、德性、加上适度的财富

经典就是思想的迷宫——布鲁姆

思考就是思想的历险:内在的教育——精英、贵族,“极高明而道中庸”(跟少部分人谈哲学)学习意味着进入学习之中。《卖火柴的小女孩》解读„„

对美好事物无条件的追求和渴望。

高贵: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放弃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平庸就是没有美好事物的体验——猪的城邦。

卓越就是对卓越的追求,而不是一个“标准”。

美术教育听课笔记 篇2

关键词:职业教育,听课,评课

说到听课评教, 仿佛谁都可以品头论足一番。然而, 在新旧教学理念交替、碰撞、磨合, 企事业单位用人要求转变的今天;在新教改、新课标起步执行之际, 而应试教育却仍然没有偃旗息鼓的背景下, 到底该依据什么样的标准来评价一位教师的课堂教学, 是关系到听课者通过听课能否从中得到启示, 收到收获。而授课者又能否获取有效的听课反馈, 从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问题之一。为了防止听、评课走过场, 真正评出实效, 减少随意性或主观性, 因此, 评教就应有一定可行的评价原则和评价标准。除了运用过去那些针对授课教师必备、常规的基本要求外, 笔者通过多年实践认为:从评课的原则上, 听、评课着重看“四性”;从评课的内容上, 听、评课着重抓“五点”, 评价讲课还要提倡“三原则”。是否合理, 供大家参考:

一.看“四性”

1.真实性。我们看待一节公共课, 评价的起点是真实性, 也就是看教学氛围的真实性。特别是看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点教学感知的真实思维过程, 看绝大部分学生对知识难点在学习过程中的曲折性;领悟过程的自然性;看对待讨论的知识点问题的互补性与争鸣性是否符合大部分学生的知识实际和思维实际;看授课教师在教学设计的框架内是否有学生课堂生成的意外情景;看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师作为课堂中“平等首席”是否拥有足够的主角引导能力。

2.实效性。对于职业教育的理论课固然不能上成纯粹的知识课, 也不能按课本诸多方面的内容采取泡沫化, 使学生难以接受, 应根据学历层次, 专业特点, 以“实用、够用” (如, 初级工, 中级工应具备的知识) 的视角出发, 达到教学内容的实效性, 并做到浅显易见, 通俗易懂。要达到如此要求, 就要看授课讲师, 对教材授课内容的备课处理, 能否明确教学目的, 是否领会课程精神要点, 并能否结合专业生产实践知识, 通过梳导, 取其精华, 整理出合理、恰当的教学套路。并能通过教学过程, 一节课下来, 应能浓缩成一些“干货”。实实在在地授人以“渔”。即使是情感的洗涤, 情操的陶冶、视野的开阔, 这样务虚的东西, 也是有迹可循的。所以说, 实效性的应该是评价一节课的重要标尺。当然, 对实效性的追求不能简单地理解成“一课一得”, 更不能走繁琐分析和机械训练式的老路。

3.创新性。一节好的公开课, 总会给人们带来一些耳馨悦目、意会深长的东西。一节公开课如果没有创新性, 而是千人一面, 就会失去公开课应有的意义和价值。只有充分展示了教师的教学个性、潜能、风格, 并在教学解读、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独树一帜的追求, 才能给人以启迪。以个性化知识点的应用讲解为例;教师在讲公开课时, 应该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从而培养学生能灵活运用知识点去解决实践中的根本问题。如果只是仰仗参考书的支撑, 自然也只能是照本宣科, 按葫芦画瓢, 或是鹦鹉学舌地去贩卖别人的思想, 这在当今新世纪条件下;在公开课这种鼓励探讨, 争鸣的平台上, 已不可取了。而我们提倡, 执教应敢于提出新观点, 采用新办法, 也就是教学方法的创新性, 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 不但能获取新的知识, 而且能多方位地去思考、分析, 寻求解决问题的创新思路。

4.和谐性。一堂成功的公开课, 其教学过程中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的关联是和谐的, 评判一节公开课教学环节的和谐性, 应看能否重点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看能否把握好教学目标与教学对象的关系。首先看教学步骤设计的相对明确与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探究及主讲内容之间的内在关系。教师既不能一言堂, 也不能自由放任。而应引导学生畅所欲言;通过双方互动, 适时地回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及教学设计步骤上来。同时, 教师还要注意从学生实际经验和兴趣出发,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还应完成与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不同的新的教学旅程。二是看个性化与逻辑思维之间关系的处理:教师在尊重个性化观点的同时, 既要倡导和鼓励个性化理解, 又不能走向漫无节制的颠覆传统观点和程序, 以消解一般知识点为快意的轻浮做法。三是看教材内容的删减与拓展关系的处理:针对教育对象, 如何因人因材施教, 准确把握好讲授的课目内容, 做到授课内容既能突出知识基本点和重点, 又能适时适量用活教材内容, 而不是照本宣科, 并能使教学内容让学生能用, 管用、实用, 够用进而拓展。

二.抓“五点”

1.切入点。一节课上的质量好坏, 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讲课时是否找准切入点。一节成功的公开课, 其骨架显现, 脉络清晰, 学习氛围浓郁, 所授知识学生易于掌握。一节课如果上的不好, 容易出现杂乱无绪的现象, 学生听了厌烦, 开小差, 打磕睡。一个课题讲多讲少、讲深讲浅, 重点、难点又如何定位, 没有一定的规则, 关键要找准切入点, 只有掌握学生、掌握教材、掌握市场要求, 才能找准切入点。

2.制高点。一堂高质量的公开课, 应当从学生思维实际出发。为实现教学目标, 达成教学目的, 在传授基本知识点的同时, 对要点问题的分析做到透彻化, 从而抢占制高点。还要站在宏观视野、动态视角上, 去着眼于学生思维的系统发展, 并注意其序列和层次, 梯度和坡度。从而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高潮点。要紧扣学生心弦, 采用渲染铺排, 对比纠错, 悬念照应, 起伏轻重, 谐趣幽默等教学手法, 采取重点精讲, 难点化易的教学方法, 掀起师生互动, 酝酿淳香的学习高潮。

4.动情点。教学讲台好比戏台, 作为授课教师要象演员那样全身心地投入到讲课之中,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以动人的魅力去引领真境。

5.幅射点。讲授知识的幅射点, 既要合乎情理, 又要出乎意料之外, 为激活课堂气氛, 便于学生接纳, 对重点知识的运用, 做到一般问题统一化, 抽象问题具体化;对难点的化解, 做到凸现问题分散化, 复杂问题简单化, 并通过举一反三, 以拓展知识的覆盖面。

三.倡“三则”

评课是为了调动教师的教学工作积极性, 激励讲课教师, 促进教师队伍教学水平的提高。为了有效达到评教的效果, 这里提倡以下三个考量原则:

1.提倡以肯定成绩为主, 促进提高的原则。

评教的目的是为了调动和促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从而促进教师的快速成长。无论授课效果好与差, 评课时要充分考虑讲课人的课前积极准备, 课中的全身心投入, 课后感受等一系列的劳动付出。为坚定和激励讲课人的信心, 因此, 评教时首先以肯定成绩为主, 促进提高为原则, 从讲课过程环节中总结出优点, 长处及个性, 而不要为一句话, 一个字而因小失大。对教师评价不公。偏离评教目的。但也不能只评优点, 不讲缺点, 而违背评教原则。对存在的缺点, 评教时应以和谐的语言商讨的语气提出, 比如, 用希望、建议、加强等类型的词语来代替缺点、不足、错误等词语。以易于授课者对评教的真诚接纳。

2.提倡百家争鸣, 保留个性的原则。

同评一节课, 由于听课者对课程讲授的方式、方法, 有着不同的见解, 评教时应允许听课者通过研讨或争论的方式提出不足, 以达到明确成绩, 提高认识的效果, 俗言道:“教无定法, 学无止境。”显然, 在教学风格上, 根据教师的个性特点, 应允许授课选择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措施, 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经过评议讨论和总结, 既要肯定讲课人的一般教学原则, 又能肯定讲课人的个人风格。

3.提倡积极评价的原则。

听课笔记:新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 篇3

浙江省兰溪市厚仁中学潘建教师回答:

一、多维积累笔记,促进专业成长

资源要有效利用,但最重要的是积累。一般而言,刚开始,听课笔记相对贫乏,但主动听课之后,听课笔记会多起来。为了弥补这个缺陷,新教师可以多借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的听课笔记,针对产生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查“字典”式的搜寻。借阅听课笔记成为一种习惯后,便会发现所获得的资源增多了,很多疑惑也会得到针对性的解决。同时把一些非常好的笔记中的内容积累起来,进行分类分条的记录,并有意识地归类。如教学内容的分类:按课型可分为新课、复习课;示范课、汇报课;探究课、活动课等。教学方法如启发式的运用,学习方法的指导等。教学技能如教学语言板书设计,演示试验操作,教学中对应答的处理。教师的特色,特别是对课堂所展示出来的风采以及其它方面教学情况的点评。

经验在于积累,积累在于平时。在积累教学笔记方面做个有心人,通过一段时间的积累,新教师也会有更多教学方面的感悟,这些比相关专业书籍上介绍的更具有实际指导意义。新教师通过听各学科的课并写笔记积累相关经验能很快融入学生的学情,为更好更快地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主动学习笔记,激活教学思维

新教师有时由于时间的关系,不可能都去听课。难以现场观摩。这样,承载着优质课精华的听课笔记便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教学中经常做好自我需要分析,主动学习听课笔记中的精华内容,这样更具有针对性。不足的地方要及时避免。不管是听新课还是听专题复习课,都可以把笔记中呈现出的课堂内容中的优势劣势进行分析。学习笔记中关于课堂的优点(可圈点的地方)常会有较多的记录,如关于一堂示范课的“亮点”方面,笔记中记录着进行过程中有特色的地方:教师在教学中引出了一个矛盾(两难的选择)的观点,两种声音(观点、镜头)来碰撞出一个疑问,促使学生思考,进行活动探究。从这个笔记中,我们感受到了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方式的变革、知识的生成、情感的升华。学习这些精华部分,可有效激活教学思维。

又如,笔者学习了一堂省级优质课听课笔记,从中感悟到课堂的优点:教态好,能在很快的时间里与学生进行神态上的交流。课堂调控好,能够提出疑问,有思考的环节。点评这些问题不是照本宣科地搬过来而是实实在在的真情实感。提出的问题是学生能想到的,能解决的,并可“帮助、协同”教师来完成共同面临的任务。一堂这样的课,从听课笔记中可学到很多表现特别好的地方。学习其它课的笔记也一样,取我们所需,把握其中创新的内容。

三、自我反思笔记,提升教学质量

新教师刚开始教书的时候往往感到很多困惑,教材难处理,课堂有时候难以调控,活动如何开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维目标如何实现,如何体现教学语言、表现良好的教态等。

听课笔记是一种实录,但并不是教学各方面的典范。笔记中的优点是我们可以学习的,有一些不足的地方更应该注意,可以帮助改进。有时候可以结合自身以及笔记中记录的优缺点来反思教学。笔者曾把自己所完成的一堂课,教研员所做的听课笔记借来反思,上面介绍了一堂课后不同学校教师的点评。第一中学教师认为:“教学活动开展不恰当,没把握好时机。”(反思:平常可能没有注意交流,可能存在着为了活动而活动。)第三中学教师认为:“教学自然,但语速较快,部分学生还没有反应过来就过去了。”(反思:平时教学语言可能就存在着这样的问题,自我语言的控制还不够。)第五中学教师认为:“内容较好,但容量较小,可能把太多的时间用在活动方面,结果没有把握好。”(反思:做课件的时候应该考虑到这方面,进行灵活机动的控制。)

听课笔记评分标准 篇4

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党课笔记”评定标准

第一条

为完善党校工作,加强制度建设,特制定本标准。

第二条

党课笔记评定从笔记的字迹、笔记的条理、笔记的内容、笔记的重点四个方面加以评定。笔记的评定分为四个等级:优、良、及格、不及格。

第三条

笔记评定为“优”的标准:

(一)字迹清晰、端正(并不强求字迹美观、漂亮);

(二)条理清楚,能按党课老师上课所讲授的内容分层次、分要点记录;

(三)内容全面,能将党课老师上课所讲授的内容全面体现在听课笔记中,无论主次,均不遗漏;

(四)重点突出,能将党课老师上课所讲授的重点内容有详有略地体现在笔记中,做到层次分明,主次得当。

第四条

笔记评定为“良”的标准:

(一)字迹清晰、端正(并不要求字迹美观、漂亮);

(二)条理较为清楚,能按党课老师上课所讲授的内容分别记录;

(三)内容较为全面,能将党课老师上课所讲授的内容比较完整地在听课笔记中体现出来;

(四)重点较为突出,能将党课老师上课所讲授的重点内容体现出来。第五条

笔记评定为“及格”的标准:

(一)字迹较为端正;

(二)条理有欠理顺,对党课老师上课所讲授的内容不分层次、不分要点加以记录;

(三)内容较为简单,对党课老师上课所讲授的内容缺记较多;

(四)没有主次之分;

第六条

笔记评定为“不及格”的标准:

(一)字迹不清;

(二)条理混乱;

(三)内容简单;

(四)没有重点。

第七条

本标准由校党校负责解释。第八条

听课笔记 篇5

《老人与海鸥》是一篇描述了人与动物和谐共亲的美文,文中所提到的故事确有其事,如何能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又深深懂得动物与人类本是朋友,要和谐共处、关爱动物呢?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有几个新的亮点特别引起了我的注意:

一、“ 咬”文“嚼”字细推敲

文本在描写老人的衣着打扮时,连用了三个“褪色”,老师引导学生大胆设疑:这样重复用词到底好不好?学生在这一根“针”的巧妙穿引下,细读文本,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明白了老人生活的简朴与不易,这样的写法妙处不言而喻。一位善教的老师是不会去告诉学生为什么这样写的,而是积极引导学生去寻找这样写是为了什么。这样的精彩常常可见,妙!

二、“急”问“慢”引细思量

在给学生一段补充材料的阅读后,老师连抛几个问题,在学生欲说却又苦于言不达意之时,慢慢引导学生细读前面的相关段落,于细想中,自然而然的理解:老人与海鸥,早已成为亲人,老人的爱,已经成为海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学生,更是在这样的细读与感悟中心灵得到了一次爱的洗礼,明白了动物亦有情,爱到深处无声,教到深处则无语了!

小学听课笔记 篇6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故事是《父亲和鸟》,它是留在我记忆深处美好的回忆。记得那是一个清晨,一个雾蒙蒙的清晨,我们经过一片树林,这是清晨的树林。(欣赏课件)

师:它让你感觉到了什么?

生1:它让我感觉到有很多雾。

生2:它让我感觉到清晨有很多雾。

生3:它让我感觉到清晨的空气很新鲜。

生4:它让我感觉到清晨是很凉爽的。

生5:它让我感觉到是很绿的。

生6:它让我感觉到是有很多树的地方。

(欣赏课件:美丽宁静的树林──畅谈感受,渲染了与课文相对应的气氛,成了一个心理场,直接作用于儿童心理,让儿童去感受,促使儿童进入具体的课文情境,对课文故事中的环境加深内心体验,处于一种最佳的情绪状态。)

二、学习课文3~8自然段

1、品读句子:父亲突然站定,朝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

理解“望了又望”,“闻了又闻”的意思,引出两词:

这是一片美丽的有着清新空气的树林,我和父亲朝着小路经过这个树林,他朝着树林……谁来读这个词。(生:望了又望)(师贴望了又望卡片),他还……(生:闻了又闻)(师贴闻了又闻卡片)。一起来……(生齐读两个词)。

(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钱老师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深入文本。)

2、读通句子:

师:让我们把这两个词放到句子中去,自由读读。

⑴生自由读。

⑵指名读(师:你读得非常正确,我们像他那样把句子读正确)。

⑶生自由朗读。

3、领会句意:

师:那父亲望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打开课本读第3~8自然段,钱老师建议大家读两遍。

⑴生自由读。

⑵交流。

师:谁来和大家交流?

生:父亲望见了树枝上的小鸟。

师:是小鸟吗?再仔细读读课文。

生:望见的是树枝在摇动。

师:你是从哪里读到的?

生:读句子。(师:也就是课文的第11自然段)

师:顺着这位同学的思路你们读读第5自然段,思考:父亲是不是望见树枝在动?

生:自由读第5自然段。

师:父亲望见了树枝在动,他知道了什么?

生:他知道了有许多鸟。

师:那“我”站在父亲身边知道树枝上有许多鸟吗?

生:不知道。

师:那为什么父亲知道,我不知道?

生1:因为我粗心。

生2:以为父亲看得很仔细,看到的是里面,而我看到的只是表面。

生3:可能是父亲很喜欢鸟,发现了鸟的习惯,儿子不喜欢,他不会去探索鸟的奥秘。

师:那父亲闻到了什么呢?

生:鸟味。

师:你知道什么样的气味是鸟味吗?你闻得出来吗?谁闻得出来?

生:父亲。

师:父亲说鸟的味道是一种怎样的味道?

生:父亲说是热腾腾的。

师:“热腾腾”是一种气味吗?那是一种什么呢?

生:是感觉。

美术教育听课笔记 篇7

关键词:卢梭,爱弥儿,自然,资产阶级,社会进步

卢梭(1712———1778)是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作为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是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卢梭一生的思想涵括世间万象,从政治学,哲学到社会学,教育学等领域无不闪耀着卢梭智慧的光芒。

《爱弥儿》一书是卢梭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在此书中,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基于自然人性观点,即私有制的出现致使人类进入文明世界并逐渐丧失自身本性,卢梭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以培养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新人”,消除社会不平等的状况。总体来说,卢梭的“自然教育”主要包括以下方面: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其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所需要的知识。在通读此书后,我从以下几个阶段概括出了卢梭的基本教育思想:

1 婴幼儿时期教育:儿童就是小大人

作为启蒙理性主义的代表人物,卢梭十分重视“自然”在人的成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符合自然规律的天然事物才是符合理性的,才是符合美的标准的。因此,从一切事物的本源上来说,卢梭认为“一切由自然创造的事物最初都是好的,但最终在人那里变坏。”为了保持人出生时的美好天性,卢梭特别强调符合人类自然天性的教育,尤其是婴幼儿教育在塑造人才上的重要作用。

作为资产阶级的先锋代表人物,卢梭倡导的是如何将爱弥儿培养成典型的资产阶级贵族青年。卢梭对早期婴幼儿教育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教育儿童通过亲身实践去感知世界,学会自我保护,并了解自己对外部世界的需求;让儿童通过实际行动去满足自我的欲望而不是一味的依靠他人;儿童通过自我经验逐渐的了解自我及他人,在向外部世界靠拢的过程中,儿童本身的一些自然天性开始被成人世界的习惯规律所取代。

虽然本书写于两个多世纪之前,但以现代人的观点来看,卢梭对婴幼儿时期的教育仍然是极具进步意义的。卢梭从理性启蒙主义的人本论出发,承认了婴幼儿的独立人格和平等存在。在中国人的传统观点里,儿童一向是受到忽视的,婴幼儿时期的孩童甚至被看做父母的私有财产而非独立平等的社会个体。而卢梭却提出“孩童就是小大人”的观点,提倡父母要平等理智的引导,帮助儿童的成长。另外,在道德教化上,卢梭认为人的本性总是好的,孩童的淘气甚至偶尔的“恶行”完全出于对世界的好奇和无知,因此在理性成熟之前的婴幼儿时期,父母最重要的工作是教会孩童如何通过实际经验区分善与恶。

2 5-12岁时期的教育:人道至上、否定教育

度过婴幼儿时期之后,儿童对于世界慢慢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并开始在实际行动中接触,融入世界。在与社会接触他人的过程中,自然的意义进一步凸显出来,其进一步体现是人身上的“人性”或“人道”,即用爱的精神,无暇的眼光去对待他人,享受童年。为此,卢梭提出了几点教育原则:提倡儿童的独立自主;对儿童既不能过分严苛也不能过分放纵;让儿童分清“欲望”和“需要”之间的关系;给儿童有所限制的自由,引导他们遵循自然及社会法则。

尤其吸引我注意的是卢梭提出的以下一个观点:教育中至关重要的法则是浪费时间,而不是去节省时间。在资本主义自由之风盛行之际,卢梭也将自由思想运用其中并提出了理想化的教育理念。在他看来,“人类生命中最危险的阶段是从出生到十二岁之间。这是错误和邪恶自由滋长的阶段,且没有方法来抵制它们。即便有的话,因为其根基如此之深,时间也会在拔除它们的同时慢慢耗尽。”针对其特殊性,卢梭提出此阶段教育的“否定性”,即教育的目的不在于传递美德和真理,而在于防止孩子们的心智受到恶行和错误的干扰。“开始阶段对孩子什么都不要做,这样你才能培养出天才神童。”

相反,我们目前的教育状况却是完全把此时期当做“灌输期”,不顾孩子的接受能力而一味的向其灌输各种新知识。从幼儿园到小学,各种课余辅导班名目繁多,让人应接不暇。童年在消逝,原本灿烂单纯的儿童世界被成人的规则和要求所充斥。卢梭在两百年前描绘的理想教育世界在今日的社会里是否还有立足之地呢?答案无从知晓。

3 12-15岁:自然,快乐的学习之道

当儿童成长到十二三时,其内心的力量和渴望发展到鼎盛阶段。他对外部世界和自己有了更多的疑问和渴求,而在卢梭看来,能满足这一要求的最佳途径在于学习。

比以往的学习观念相比,卢梭的思想进步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重视实际经验在获得知识中的作用;强调儿童要学会如何自我选择对其来说最有用的知识;强调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轻视书本的媒介传递作用,提倡儿童要无障碍的接触其学习对象。为了教会爱弥儿如何认识星球,地图以及区域,“我”选择带着他去亲身游历而非被动接受书本上的静态知识,以使他在亲身感受中去接纳理解知识。

如上文所提,“自然”一词在卢梭的教育思想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贯穿到儿童教育的各个方面。虽然其中某些观点过于极端而无法在现实中得以实现,其崇尚积极向上,独立思考,乐于实践的教育主旨却值得后世借鉴。

具体来说,卢梭对12-15岁的儿童最重要的建议在于接受完全自然的教育,即忽视书本及学校教育的作用。在他看来,“让书本消失而只剩世界,让教导消失而只剩事实。读书的孩子不会思考,他仅仅会读;他也没有接受教育,而只是在学习字词。”一切人为的东西在卢梭的眼里都是与自然世界隔了一层的,因而是不真实,不能代表真理的。在现代的观点来看,其思想的确有失偏颇,但令一方面,它却可以引发我们对现代教育的深层思考。学校教育制度在全世界得到普遍认可,但看到无数儿童被禁锢在铁门之内,书桌被课本习题占据,我们不禁发问:学校,书本真的能提供给儿童学习成长所需的一切知识吗?少了自然的滋养,孩子的成长算得上完满吗?

4 15-20岁:学会生活,爱己爱人

时光荏苒,爱弥儿已从孩童时期慢慢的过渡到成人期,而卢梭也对这阶段的教育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

“我们有两种生命:一种是活着,一种是生活……从这个阶段开始,人类开始学会如何生活,并且周围的一切对他来说不再陌生。”在卢梭看来,生命最重要的品质在于激情和爱。因此,这阶段的教育主要侧重于道德教育和社会关系教育。

按照卢梭的自然主义观点,人类社会的产生是因为私有制的出现。当人类开始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区别时,他的视野便从儿童时期只关注自身而慢慢的扩展到周围与自己利益相关的人。卢梭认为,“儿童的第一种感觉是爱自己,第二种是从第一种当中衍生出来的,那就是爱他周围的人。”一个人在这阶段受到的最正确的教育应该是如何了解他所处的社会关系,并以仁爱之心处理好这种关系。

另外,卢梭还重视如何用人类的智慧去感受激情。对此他提出了两种看法:

1)体验处于整个物种及个体之间的人类关系;

2)让灵魂按照这些关系所要求的规则去产生感情。”卢梭强调友情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只有在与朋友的相处中,个人才能真正感觉到自己的存在,与朋友同苦同乐,体验人生的不同滋味。

5 结束语

《中国画论》听课笔记 篇8

一、作画贵有古意

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今人但知用笔纤细,傅色浓艳,便自为能手。殊不知古意既亏,百病横生,岂可观也。吾所作画,似乎简率,然识者知其近古,故以为佳。此可为知者道,不为不知者说也。(引自《清河书画舫》)

宋人画人物不及唐人远甚。予刻意学唐人,殆欲尽去宋人笔墨。(引自《铁网珊瑚》)

二、书画本来同

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

眼前有景画不尽

三、眼前有景画不尽

云白山青几万重,溪边游子马如龙;眼前有景画不尽,归去鸥波命阿雍。

——元·赵孟頫题子仲穆画幅,见汪珂玉《珊瑚网》

四、绘画与自然

桑苎未成鸿渐隐,丹青聊作虎头痴。久知图画非儿戏,到处云山是我师。(《松雪斋文集》卷五)

余尝见卢楞伽罗汉像,最得西域人情态,故优人圣域。盖唐时京师多有西域人,耳目相接、语言相通故也。至五代王齐翰辈.虽善画,要与汉僧何异?余仕京师久,颇尝与天竺僧游,故于罗汉像自谓有得。此卷余十七年前作,粗有古意,未知观者以为何如也。(自题《红衣罗汉图》)

老师听课笔记 篇9

时间:20xx年10月31日 8:35-9:15

地点:江滨小学

执教老师:吴庆红

语文园地一(综合性学习)

1、教师介绍自身的姓。

2、让一组小朋友到黑板上写自身的姓。并用姓说一句话。(8生)同学说的都不一样,相信同学,他们会做得很好。

3、给自身认识的姓圈上圈。(教师课前把全班同学的姓打印在纸上,每位同学都一张)让同学们自主地学一学,他们学得很认真。而且因为是自身身边的知识,所以同学兴趣很浓。

4、把同学的练习纸投影出来,让他读一读。(2生)

5、四人小组合作读一读,认识还不认识的`姓。

6、小组合作还没有认识字,请这个姓的小朋友协助他。

7、假如你还有不认识的姓,请你课后找到该姓的小朋友,请他协助。关注同学个体,并向课外延伸。

8、你还知道哪些姓?/8:50

9、放录音儿歌《百家姓》。(课间操)

10、导出“骆宾王”(课前让同学收集相关资料)同学通过收集也还真知道不少呢!

11、你知道骆宾王的哪 些事?

12、让同学自身读一读《咏鹅》 (2生)

13、有感情地朗读。读给同桌听,请同桌评价。齐读,背诵。

14、想象当时骆宾王写诗时看到了什么呢?(10生)/9:06 同学说:骆宾王看到“咏鹅”说明他不懂这个题目的意思。老师应加以引导。

15、做一做,玩一玩。让同学自身选择,有些写诗,有些配图,有些既写以画。

16、让同学展示自身的效果,并送给他人。9:15/ 体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教育。

总评:

1、充沛挖掘了本地、本班的课程资源。把学习姓氏与本班同学的姓氏相结合。并适当补充本地名人骆宾王的信息。

2、注重同学的自主学习。让同学自身去学本班 同学的姓氏。自身去 学骆宾王的诗。注重 同学自身的体验。

3、关注 同学的个体发展。对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运用各种方式协助他。

小学语文听课笔记记录 篇10

老师讲故事:宋朝皇帝赵佶“万绿丛中一点红”提问:皇帝为什么连声叫好?

板书:12想别人没有想到的

(导入新课)

2.观看录像《想别人没有想到的》

3.自选方式朗读课文 “个别,小组”

4.启发式提问(弄清事情起因和结果,激起学生好奇心)

5.学生提问题,自然过渡到“过程”

6.重点分析三位徒弟画骆驼的过程

板书:画多许多小骆驼

许多骆驼头

两只山谷走(以少代多)

7.用“虽然„„但是„„”句式评三个徒弟的画

8.猜猜“大徒弟、二徒弟会对小徒弟说什么话?”(角色扮演)

评:角色扮演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学会换位思考,有利于加强对人物之间关系和人物性格特点的理解。梁老师抓住这一点设计这个教学环节,很好!

9.让两位学生站起来读ppt上的故事“踏花归来马蹄香”

提问:你知道这幅画妙在何处?

10.老师读故事:“深山藏古寺”,学生闭着眼睛想象画中情景

提问:皇帝会喜欢哪一幅画?

给四幅画分别起名

评析:

杨老师具有独特人格魅力,是因为她脸上和善的笑容给人带来的无尽亲和力。她是个善于调控课堂的老师。整堂课气氛很活跃,学生很配合很投入。

教师用宋朝皇帝赵佶“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故事导出新课。该故事与课文中画骆驼的故事类比,立意都是“想别人没有想到的”,很自然地导出课文题目。

该课最大的亮点是多媒体的使用。教师课前收集了很多材料,做了精心的准备。在学生朗读课文之前,让学生观看课文录像,目的是给学生一个感观认识,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这样做限制了学生发挥想象的空间,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是否在学生阅读课文后观看效果会更好呢?

教师注重对学生的激励,有良好的教师语言艺术。“我觉得你说得特别好,只是声音再大一点。”既指出了学生的不足,又不伤害学生自尊心。

幼儿中班听课笔记记录 篇11

有线宝宝

a 、像绳子

b 、像马路

c 、像树根

变五颜六色的了

评价:一、这是一个小肌肉运动的训练,操作后有幼儿的交流.

二、应该值得注意的是在活动中应该让孩子玩透,不需要示范

可以这样来引导幼儿:“你怎么来让弹珠玩”孩子先进行操作,“玩一玩,发现什么了”围在孩子身边引导,不需要再让孩子坐下来了.让孩子再找不一样的颜色,看颜色的变化.

新教师怎么写听课笔记 篇12

教师听课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全身心的投入,还要有虚怀若谷的态度。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听,还要看,要仔细捕捉讲课者的语言和表情,记下他每个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教师要一边听,一边观察思考。既要看教,皋要看学,二者兼顾。看教者对教材的钻研,重点的处理,难点的突破,教法学法的设计,教学基本功的展示。看学生的学,要看学生的课堂表现,看学习参与的情绪,学习的习惯。总而言之要看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有机结合。

教师听完课后不能一听了之。应对课堂实况过几遍电影,进行反复的琢磨。思考的办法有很多,或翻翻听课记录,或与执教者交谈,或将几节“互相牵连”的课作番比较,或写一篇“听课一得”,或干脆将他人执教的内容拿到自己班上试试等。在分析总结他人课时要注意比较、研究,取长补短。每个教师在长期教学活动中都可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教法。听课的老师就要善于进行比较研究,准确地评价各种教学方法的长处和短处,并结合自己教学实际,吸收他人有益经验,改进自己的教学。在分析他人课时,听课者还要注意分析执教者课外的功夫,看老师的教学基本功和课前备课情况。这种思考对自己也会有很大帮助。

有时教师听课也不一定非要面面俱到地注视课堂上的每个方面。根据授课者的特点和听课者的目的,可以适当有所侧重,一般说来,对熟悉的教师,由于对其班级情况有所了解,可着重就其课堂上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做跟踪式的动态分析;对一般的研究课,就着重看其在研究方向上的达成度;对于名家的课,宜着重领略其教学风格及其相应的学术思想在课堂的体现。听课应详尽记录课堂的教学过程,也记下自己的主观感受和零星评析。

2、评课

教师如何评课?首先,从教学目标制订来看,要看是否全面、具体、适宜。全面指能从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几个方面来确定;具体指知识目标要有量化要求,能力、思想情感目标要有明确要求,体现学科特点;适宜指确定的教学目标,能以大纲为指导,体现年段、年级、单元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其次,从目标达成来看,要看教学目标是不是明确地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是否都紧密地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要看课堂上是否尽快地接触重点内容,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是否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是否得到巩固和强化。要评析老师一节课上的好与坏不仅要看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落实,还要看教者对教材的组织和处理。我们在评析教师一节课时,既要看教师知识教授的准确科学,更要注意分析教师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为此,评课者评教学思路,一是要看教学思路设计符不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不符合学生实际;二是要看教学思路的设计是不是有一定的独创性,超凡脱俗给学生以新鲜的感受;三是看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是不是清晰;四是看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思路实际运作效果。我们平时看课看到有些老师课上不好,效率低,很大一个程度就是教学思路不清,或教学思路不符合教学内容实际和学生实际等造成的。所以评课,必须注重对教学思路的评析。教学思路与课堂结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学思路侧重教材处理,反映教师课堂教学纵向教学脉络,而课堂结构侧重教法设计,反映教学横向的层次和环节。它是指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各部分的确立,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顺序和时间分配。课堂结构也称为教学环节或步骤。课堂结构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课堂效果。可见课堂结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通常一节好课的结构是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高。评析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选择和运用是评课的又一重要内容。什么是教学方法?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目的、任务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总称。但它不是教师孤立的单一活动方式,它包括教师“教学活动方式,还包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的方式,是“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的统一评析教师的教学方法既要评常规,还要看改革与创新。尤其是评析一些素质好的骨干教师的课。既要看常规,更要看改革和创新。要看课堂上的思维训练的设计,要看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看主体活动的发挥,要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要看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等。

新老师怎么写听课笔记

1.“划步骤”,既记录全课程教学环节。

2.“抓转换”就是记录教学环节与环节之间是转换和衔接。

3.“加备注,就是对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以外又有记录的必要东西,用加备注(括号)的方式记载下来。

4.记录学生上课情况。

5.“记时间”。

6.“勤评点”。

7.“录板书”。

听课不能为了记录而记录,听课教师不是“摄像机”,不可能也没必要对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作一番摄录;也不可能像专业速记那样,一字不漏地记录,而应讲究听课技巧,记录时做到有所选择,要学会“去粗存精”, 让自己真正从听课中受益。

听课笔记也不能是“八股”和“教条”,其记录也未必要面面俱到,洋洋洒洒。其实,听课跟授课一样,听课者要有独特的观察能力、欣赏能力、鉴别能力、领悟能力、评判能力,要能够把听课时的所听、所看变成自己的所感、所悟。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写听课笔记呢?

记录精妙之处

有位哲人曾说,世上最聪明的人是那些善于发现别人长处,并能学习别人长处,最终使其变为自己的长处的人。我们听课就是抱着学习的目的而去的,因此对于课堂教学过程的精妙之处,我们一定要把它记录下来,比如,课堂中出现的一些精彩的教学片段,教者灵活驾驭课堂教学之巧妙处,善于诱导启发思维之经典处,学生积极动脑智慧闪现之精彩处,善于探究触类旁通之关键处,或一个巧妙的引入过度承转,一段独具匠心的留白,甚至是一句实用的话,一个贴切的词语等等,都应重点记录。至于师生那些最寻常、最直接的活动和对话可略记。如果我们在听课时能积极调动自己敏锐的眼光,善于去发现别人课堂上的每一点闪光之处,课后慢慢品味,细细揣摩,再将其拿到自己的课堂上去实践印证,这样久而久之,自然就会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记录不足之处

听课时要带着批判和审视的目光,无论多么资深的教师,准备得多么充分,教学过程中也难免会有疏漏失误之处,也一定会有“败笔”,有不足之处,我们应当将其记录下来,课后回顾、梳理和剖析这些“败笔”之处,静下心来认真思忖: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他的课堂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我以后在实践中针对这一问题应该怎样去做?吸取教训,重新思考作设计,以便以后自己在教学时得以改进和提高。以此为鉴,也可以使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少犯或不犯同类错误,减少失误,提高教学水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站在前人失败的肩膀上去获取成功。

记录疑问之处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对别人的授课,自己持不同看法的地方,用问号标记出来,用以反思、商榷和询问。比如:这个问题有必要问吗?能否这样处理教材?还有比这更好的处理办法吗?如果执教者的这节课让我来讲应如何做?我以前怎么没这样想过呢?尤其是对于自己与执教者有不同的思考、不一样的环节设计时,更该记录。同时最好也写下自己在以前的课堂中是如何处理这个环节以及这样处理的原因。课后再将执教者的教法与自己的构思进行比较,这样既可以避免以局外人的身份去挑剔别人,看不到讲课教师的长处,不理解执教者的良苦用心,又可以避免无原则地认同讲课教师的设计,看不到执教者思路、方法的不足。

记录感悟之处

在听课过程中,听课教师往往会因为一些特殊场景或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激活其思维,使其产生联想和想象,但这些“智慧的火花”若不及时去捕捉并记录下来,就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因此,听课者在听课的过程中要随时记下当时感想、感悟和收获,这不仅利于课后评课、交流,更有利于为进行自主反思提供鲜活的素材,同时也为日后写文章积累第一手资料。当然,听课时的感悟并不能立即在听课时成文,这时我们只需要写几个关键词即可,课后可根据关键词进行相关整理。

及时撰写听课反思

幼儿园听课笔记评语 篇13

班级:学前B班

教者:黄老师

学科:英语

课题:Unit 6 Hot and cold

课堂纪实:

一、复习上节课律动和单词

二、导入新单词准备两杯水,一杯热的,一杯冷的,让小朋友触摸感受温度,引入hot和cold的教学

三、撕卡片游戏把hot和cold卡片分别贴在两个小朋友的`背部,看哪个小朋友先撕下对方的卡片,然后进行奖励。

四、听指令游戏请一个小朋友上来,教师念到哪个单词,小朋友就拍哪一个,拍对了的小朋友得奖励。

五、新律动的学习

六、发卡片复习单词

小结:

教师带领小朋友跳律动的时候不太自然,主要是律动没有练熟。在组织游戏的时候有一点混乱。很多小朋友没有参与到游戏中来。上课的时间过短。总的来说,流程较清晰,相比之前有很大进步。

小班音乐听课反思

本周我有幸聆听了璐璐老师的小班音乐游戏《快乐的小老鼠》,体会到了轻松、愉快的游戏氛围,感受璐璐老师的教学机智和上课热情。记得这个音乐我在小班时候也上过,我上的版本是《开始和停止》,也是感受音乐的突然停顿,但是我是采用很多方面的开始停止,如开汽车、煤气灶、洗衣机等,感觉没有璐璐老师的小老鼠来得生动形象。

首先,璐璐老师的选材很适合,悦动的音乐很轻松,很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配上小老鼠跳跃的形象,很能抓住幼儿的眼球。音乐很形象,轻松跳跃,然后音乐戛然而止,短暂的停顿后继续进行,很像小老鼠偷东西时的四处张望。同时,陈老师扮演的小老鼠也很生动,拍手、洗澡、啃玉米、吃饼干一个个动作来源于幼儿生活,动作夸张、精彩,逗得幼儿哈哈大笑,前期的小老鼠也为后期幼儿的游戏进行铺垫。

其次,璐璐老师自身的教学比较有感染力,这对于一个刚毕业的新老师来说非常难能可贵。在幼儿每次倾听音乐后,璐璐老师都能随机表扬幼儿,调动幼儿的积极性,鼓励幼儿认真听音乐,而且教师本身的语言比较有激情和感染力,能带动幼儿一起快乐游戏。教师还能关注到细节,比如停顿音乐的处理和倾听,图谱的利用,小老鼠的表演等,都为了目标达成而服务。

但是也有几点有不同的看法,璐璐老师在放置图谱时没有按照小老鼠的表演顺序进行,导致幼儿在游戏时有点混淆,个别幼儿看着图谱进行,大多数幼儿跟着老师游戏,图谱没有发挥最大的效果。建议根据小老鼠的游戏顺序放置图谱并进行游戏,等后期让幼儿自由游戏时可以撤离图谱,并告诉幼儿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进行。而且璐璐老师的小老鼠图谱画得不够形象,可以以小老鼠为主体,再配上简单道具的形式来进行。

上一篇:英语协会第二次素质拓展活动策划书下一篇:社会学类专业职业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