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怎样做德育》读后感

2024-06-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今天怎样做德育》读后感(通用14篇)

《今天怎样做德育》读后感 篇1

李昕烨

苏霍姆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自己的智慧,扭转尴尬局面,灵活机敏地有效地处理课堂突发事件。

其实,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总有不少学生的行为不能让教师满意,如果我们把每一件事都当成是对教师权威的挑战,是对教师的不尊重,那么我们就会气急败坏,以致一节课就因一个学生的调皮而以失败结束。可是,如果我们平心静气地看,换位思考,正确处理事情,就不会输掉整堂课。对学生的课堂不良表现提出批评是必要的,但态度和策略很重要,尽量做到事情轻轻地来了,就让它悄悄地走。

一同学违反了课堂纪律我批评了他,并随手用课本拍了他的手,当时他就一副很不服气的样子,我继续讲课,他也装着继续听课。等我回过神来重新审视他时,他是一脸的认真严肃,但从他眼神中我读出这种严肃不是对老师的挑衅,而是充满与老师沟通的渴望!下课后,我们聊了很多,让我更加理解了课堂上被老师批评时他们的心境,理解了他们那个年龄拥有的叛逆心态,也更加走近了他们那一颗颗善良纯洁的心灵,心理学上有这样一句话:一个有自尊感的人,他也是最善于矫正自己行为的.人。这次的经历让我更加明白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种自尊意识,他们都具有很强的自尊心,都希望得到平等尊重。“尊重是相互的”,老师在课堂上处理突发事件时尊重了解学生,多用情,少用气,那么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也会尊重老师,从而达到一种师生和谐、问题解决的双重效果。

在班级里,总会为了鸡毛蒜皮的事而发生争执甚至碰撞的同学,我会给他们讲一个故事:有一个男孩有着很坏的脾气,于是他的父亲就给他一袋钉子,并且告诉他,每当他发脾气的时候就钉一根钉子在后院的围篱上。第一天,这个男孩钉下了37根钉子,慢慢地每天钉下的钉子数量减少。他发现控制自已的脾气要比钉下那些钉子来得容易些。终于有一天这个男孩再也不会失去耐性乱发脾气,他告诉他父亲这件事,父亲告诉他,现在开始每当他能控制自已的脾气的时候,就把出一根钉子,一天天的过去了,最后男孩告诉他的父亲,他终于把所有的钉子都拔出来了。父亲握着他的手来到后院说:你做得很好,但是看看那些围篱上的洞,这些围篱将永远不能回复成从前,你生气的时候说的话将像这些钉子一样留下疤痕,如果你拿刀子捅了别人一刀,不管你说了多少次对不起,那个伤口永远存在,话语的伤痛就像真实的伤痛一样会令人无法承受。

人与人之间常常因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而造成永远的伤害。如果我们都能从自已做起,开始宽容地看待他人,相信一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帮别人开启一扇窗,也就是让自已看到更完整的天空。听完故事的孩子们总能真诚地握手言和。

遇到班上麻烦制造者,要把握教学的大原则,不要由于个别人的违纪或特特殊情况而影响整个教学过程,尽量和风细雨地化干戈为玉帛,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马卡连柯说:“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随机应变的能力。”有效地处理课堂突发事件是对教师这一能力最好的体现和检验。学生的心灵如同一棵刚发芽的幼苗,非常的脆弱,时刻需要教师予以悉心的呵护。身为人师,我处处站在学生的处境去想,为学生提供“下台”的垫脚石,使学生迅速摆脱尴尬的局面,从容地走下台去。孙云晓教授说“好的关系胜过很多教育”.课堂上遇到突发问题是高度考验教师课堂驾驭能力和耐心的,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千万不能操之过急。否则会出现“欲速则不达”的局面。

有句话说:教师要做一个慈善的“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课堂中的突发事件层出不穷,我们应以“尊重、爱护、理解、体贴学生”的原则来谨慎、恰当地处理,并把焦点尽量转移,反其道而行之,挖掘事件中隐性的闪光点,做到“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从而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教育效果。

总之,当面对无法回避的课堂意外时,我们应该对它有正确的认识,把这意外及时纳入预设的教学当中,在冷场的时候及时调整,在出错的时候重构共建,从而使课堂上的意外转化成教学中宝贵的课程资源和财富。如何处理课堂突发事件,利用这些突发事件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前提是要有爱心和耐心,切忌急噪。“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教师要以情感人,心平气和。对不同的学生平等相待,在情感上给予积极的期望。一面多棱镜,在太阳的光辉下可以反射不同的光芒,课堂上的突发事件,它可以是一个引起课堂秩序混乱的一处败笔,它可以是引起师生冲突的导火线,但它也可以为你的教学增添几许意外的生机和活力,可以是促进师生关系和谐的良好时机,课堂突发性事件更像树根,对于智者来说,它即将成为一件艺术品;对于愚者来说它就是树桩、毫无价值。而智与愚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拥有一颗爱心、一颗宽容的心!

《今天怎样做德育》读后感 篇2

教育教学要遵循教学规律, 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水平, 要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初中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期, 又常常被称作“困难期”“危险期”, 这一段时期学生心里的矛盾重重:独立与依赖、理解与闭锁、自尊与自卑、理想与现实以及“性”生理与心理的发展不平衡, 加上他们处在“第二反抗期”的叛逆心理, 往往会出现同学之间、学生和家长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种种矛盾, 由于初中生的心理特点, 处理不好, 常常会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困惑, 甚至会造成行为上的严重后果。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和认识水平出发, 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根据自己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和体会, 我认为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要具备以下几种特质或能力。

一、健全的人格

这是从事教育或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前提。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是不适合从事教育事业的, 因为: (1) 他 (她) 可能伤害学生。电视和网络上曾有这样的报道:有教师用烙铁烫伤学生的脸, 有教师让学生相互抽打学生的脸, 甚至有的把学生扔下楼。虽然这种现象只是少数, 但它的危害却是巨大的, 不仅直接伤害了学生, 还伤害了家庭、社会。 (2) 他 (她) 会对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因为学生还是成长中的人, 心理发育还不成熟,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他们主要是通过对典型人物的观察和模仿来习得行为的, 上学期间教师就是最重要的模范 (模型) 之一, 如果一个心理不健康的教师, 经常喜怒无常, 情绪不自控, 甚至无理智地打骂学生、欺骗学生, 这些行为对学生和学生以后的成长影响是很可怕的, 对社会当然也会造成危害。这里就有一个问题:怎样知道一个教师的人格是否健全?这是不能从表面一眼辨别出来的, 我想随着教师资格准入制度的不断完善, 国家会通过心理测试或其他方法进行甄别和筛查, 进一步净化和完善教师队伍。

二、全面的知识

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必须有足够的理论知识作为指导, 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社会学, 甚至包括宗教学等等, 这样才有能力解决学生的不同问题。因为学生是一个个具有自我独特个性的、各式各样的发展中的人, 针对不同的情况, 教师就要采用不同的理论体系和方法, 对症下药, 没有能包治百病的药。像学生的行为问题要用到行为主义理论, 情绪问题要用到艾里斯的合理情绪理论, 涉及家庭的问题要用到社会学中的家庭结构理论等等。再比如要帮助学生通过内心对话树立自信, 就要用到:语言是思维的工具———马克思 (哲学) ;那些我们持续不断对自己所说的话经常就是或者就会变成我们的思维和情绪———艾里斯 (ABC理论) ;行为改变心理等等理论知识。

三、必要的技能

针对学生集体的和个体的不同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要采用不同的方法, 教师要掌握必要的技能。像通过团体心理活动 (游戏) 让学生学会合作、树立自信、表达情绪;通过个别辅导让学生认识自我, 识别不合理信念;通过行为疗法改变行为;通过认知理论改变情绪;通过联想 (意向) 对话转化凝固的心理能量等等。这些活动的引入、成员的协调、活动的开展都需要一定的技巧才能更好地实现活动的目的。

四、良好的沟通

主要就是会和学生谈话交流。要以“学生为中心”, 采用适当的方法与学生进行对话、探讨、对质, 以达到谈话的目的, 要把握学生的情绪和感受, 做到满足学生的需要, 不伤害学生, 又要不偏离主题。良好的沟通要实现“助人自助”的目的, 让学生自己解决和处理自己的问题, 所以很多学者都采用“非指导性”原则, 但在现实的操作中, 指导还是必要的, 只要是学生的年龄和时间的限制。在实用中, 沟通最常用的理论和方法有PAC交互作用分析理论和方法, 对实现有效沟通是很有用的。

五、细致的观察

就是通过观察学生的躯体语言来了解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动向, 包括:眼神、面部表情、躯体动作等等。通过对躯体语言的细致观察达到“不说我也知道你想干什么”的目的, 可以用来辅助沟通, 当然这需要教师对躯体动作的含义有必要的了解。

六、适度的共情

“共情”也就是同感、神入, 在与学生的沟通中这是非常必要的。“共情”是一种感受能力, 要求我们能深切体会学生的心理感受, 把学生当成自己, 这样才能找到学生心理 (问题) 的实质。所谓适度, 就是说“要把学生当成自己但永远不是自己”, 这样才能避免产生移情, 让学生的情绪或感受淹没而迷失了自己, 忘记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本质。

我们今天怎样做大人 篇3

一坐下,喧哗的动车组车厢便安宁了许多。我的票是短程,只有一个半小时的车程,照往常的经验,略翻一翻书,也就到了。

这时走上来一对母女。母亲很年轻,合度的身材,大方的体态,比之少女又多了一份母性的成熟亲切之美。她的样子并不惊艳,但她望向女儿的眼神使她的脸庞和身体焕发出一种流溢的光彩。女儿三四岁,一眼就可看出幼小的孩子最惹人心动的那种活泼与可人。母女俩上车时,一节车厢的气氛顿时有些被搅动起来的感觉。我望着她们在我的前排落座,居然也暗暗颇觉着有些荣幸。

于是不再翻书,而是隔着座椅打量起孩子。小姑娘见我瞧她,乌黑的眼睛也盯着我瞧。母亲察觉了,对我报以得体的微笑,这微笑里带着母亲的完全合宜的自豪。周围的空气变得更加柔软起来。

思量间,车已开动。我调出最舒服的坐姿,重新拿起书来。

但前面的座位开始有了动静。原来是坐定后,母亲开始逗着小女儿玩耍。妈妈翻开了一本动物画册。

“这是什么呀?”

“河马!”

“对啦,这个呢?”

“……”大概一时忘了。

“犀牛!”

“犀牛!”孩子大声学道。

但她很快便不耐烦了,丢开画册,要妈妈讲故事。

接下去,一车厢的人们共同聆听了母亲如何以全力的模仿和投入,为孩子讲述一个动物童话故事,其间不时辅以她与孩子之间的问答互动。小女儿一边与母亲娇声应答,一边乐得咯咯大笑,清亮的童声回荡在整节车厢。

不一会儿,她又从母亲膝头滑下,开始在过道里乐颠颠地跑动。母亲作出要去扑捉她的样子,引得她发出一连串兴奋的笑声。

不用说,这是一个幸运的孩子。她的母亲在育儿方面显然颇有见地,游戏的过程中,她向孩子发出的各种适时的鼓励和引导,明显见得出现代幼儿保育知识的底子,尤其是她对孩子的各种稚气举动所怀有的那份尊重与耐性,在上一代的中国父母中无疑是很难见到的。如果这样的情形是发生在家庭生活的日常环境里,它所散发出的那份童年生活的美感,无疑是令人羡慕的。

但这是在一个相对安静的公共场合。我不知道母女俩这场旁若无人的嬉戏,给当时坐在身边的人们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相比于一般的喧哗,车厢里的人们对母女俩制造的这些声音抱有最大的宽容。偶尔有一些不悦的目光,一旦掠过孩子的身影,即刻就变得软和起来。人们是真心乐于宽容童年的欢乐,更何况这种欢乐还与文雅的学习关联在一起。

但这欢乐里总似乎缺少了点什么。童年的欢笑无疑是配得上我们最大的宽容的,然而不知怎么地,我也想起了另外一位母亲。那是在德国慕尼黑去往里根斯堡的火车车厢上,一位母亲以低轻温柔的“嘘”声示意她年幼活泼的孩子安静下来,因为这里不再是只属于他一个人的空间,不应该仅仅为了自己的欢乐就肆意搅乱这段大家共有的时光。同时,这一声轻轻的提醒也是为他们的打搅向周围人表达着一种歉意。母亲以这样的方式教孩子明白,幼小如他,对公共的事情也一样负有自己的责任。在母亲的暗示中,孩子立即安静下来,他的眼睛四下里望,显然还不明白究竟发生了什么,但他无疑正在习得一种对他未来的生活具有重要奠基性的公义感。此后,我多次从语言不同的父母口中听到过这同一声体贴的“嘘”,它让我在感慨之余,更感到一种文化在其最细节处所体现的关怀。

但这或许是今天我们的育儿文化普遍缺少的一种关怀。在这位年轻的中国母亲与小女儿长久地嬉戏时,我看到坐在右前排的一对来自异域的夫妇多次面带不快地循声转过头来,看看这热闹的场景,顿了顿,终于什么也没有说,又转回头去。我想,他们或许和我一样,也在期待着这位母亲以一声体贴的“嘘”,告诉孩子他们已经打扰到他人的道理,同时也表达对于被打扰的一车厢人的歉意。然而,他们和我一样,都没有等到这样的回应。

我想起近一个世纪前,鲁迅先生在他著名的杂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如何全力批判父权文化对孩子的压制,并致力于推行“本位应在幼者”的现代育儿观。在孩子变得日益珍贵的今天,“幼者本位”的观念至少在家庭生活中得到了普遍空前的关注与体现。但由于一种更大的关怀感的缺失,这一“本位”思想也在很多时候演变成了另一种畸形的矫枉过正。一种一切以孩子利益的最大化为行动标杆的子女中心主义,反过来助长了童年本有的自我中心感觉,而没有能够帮助孩子在恰当的时间培育起一种对他人、对世界,进而也是对自己的尊重感与内在的关切感。

或许,我们应该换一个思路:不是我们今天怎样教育孩子,明天也将收获怎样的孩子,而是我们今天怎样做大人,明天,我们的孩子也将成为同样的大人。

今天怎样做教师读后感 篇4

是啊,教师要爱每一个孩子,对于不同性格的孩子,作为教师不可避免的会有私人的情感选择倾向。私人的爱是无法强求的,但教师必须用教师的职业的爱去对待每一个孩子。在孩子有困难时,在孩子做错事时,在孩子得到进步时,作为教师才能一视同仁的对待,教师的爱就是渗透在平时的点滴中,贯穿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简单的几句话让我豁然开朗。

书中王晓春老师那些酣畅淋漓的名言警句,无时无处不体现了王老师的睿智和深邃,而这些恰恰是我们这些青年教师所欠缺的。今天,我们应该怎么当教师?书中一言以蔽之:光有良好的师德是不够的,光激情燃烧是不行的,还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真正的专业水平。

教学之余,我读了《今天怎样做教师》这本书,感受颇深。觉得这是一本既能给一线教师指明方向,又能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学术水平的好书。

相信读后感大全网能够帮助到找不到优质读后感的您,找到优质的读后感模板。m.dhb100.com/

首先,读这本书,你不会感到辛苦,因为书中到处是生动形象、贴近生活的故事,在这里你可以从一个又一个真实的故事中领悟教育的真谛。从小徒弟带着寻常的小石头到市场问价,领悟到一个人的价值关键要看他把自己定位在哪里;从小伙子手抓小鸟逼智者卜问生死,让人们明白一个人的命运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

其次,此书能够用独特的眼光看教育,以负责的态度提建议。今天怎样做教师?这是许多人都在探索的问题。是啊,在当前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确实是挺不容易的。教师的工作是辛苦的,教师的工作是忙碌的,但我认为教师的成就感--“桃李满天下”的幸福,也是无人能及的,教师的价值是永恒的。那么,那么站在21世纪的今天,尤其是在新课改背景下的今天,我们理想中的教师应该是怎样的呢?在我们的心中应该建立起什么样的教师形象呢?读了《今天怎样做教师》这本书,给我很多启示。

一、教师要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学生首先就要了解他们,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了解孩子就需要与孩子沟通,与家长沟通。其次,爱学生就要公平对待所有学生。“公正客观”被视为理想教师最重要的品质之一。学生最希望教师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不厚此薄彼。公正,这是孩子信赖教师的基础。第三,爱学生就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创造精神,与他们平等相处,用自己的信任与关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二、教师要把强烈的责任意识放在首位

教师要忠实地履行职责,必须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如重庆市开县优秀教师群体在两次突如其来的灾害中,不顾个人和家庭的安危,全力保护和抢救学生,他们在做这种选择时,常说的一句话是:“我是老师。”“我是老师”,一句普普通通的话,但它掷地有声!“我是老师”反映了一名教师强烈的责任意识,这种责任意识表明教师形成了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律意识和人格素养,这是新时期师德的一个核心内容。

三、教师要以高尚、昂扬、乐观的态度生活

魏书生说:我们以高尚、昂扬、乐观的态度去看待生活,那我们就会生活在高尚、昂扬、乐观的生活之中。今天,我们教师要充满爱,爱人生的每一段时间,爱生活的每一个空间,爱他的职业,爱他的事业。让我们的爱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使我们的教育工作真正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用我们的爱不断发展自己,以完善我们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用我们的爱到笑对人生的境遇,以积极向上的精神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

总之,我认为学习是永恒的主题,只有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人,才能拥有教育的智慧。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一定会严格要求我自己,积极进取,尽早地做一名智慧型的教师。

《今天我们怎样做老师》听后感 篇5

------《今天我们怎样做老师》听后感

9月16日,我们全校所有的青年教师齐聚一堂认真聆听了区资深教师沈君佑老师的《今天我们怎样做教师》的讲座。沈老师通过自己从教四十多年的经验为我们做了榜样师范作用,我听后受益匪浅。第一,体会教师的快乐

沈老师从自己到青浦工作的四十多年的工作经历谈起,谈起她当年工作时的艰辛,但不管过程如何辛苦,最终当学生学有所成,拿着好成绩向你报喜时,你会觉得之前的努力没有白费,辛苦也是值得的,快乐的感觉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这就是作为教师的快乐,一旦你能体会到这种快乐,那么你将会为乐此不疲。

第二,对教师职业的再认识

今天的教师不是每天批改作业,传授知识就可以了,而要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要做到以学生为主的课堂,那么首先要了解学生,要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了解他们的心理,真正的一心一意的为了学生好,这样才能拉近师生间的关系,也才更有助于开展班级活动。

第三,做好本职工作

作为新教师,我们要迈好为师的第一步,先做好本职工作,这样才有可能成为好教师。(1)作为新教师,对于教材的理解、班级的管理等方面都没有老教师有经验,因此更需要尊重老教师,虚心向他们学习,而老教师也会很乐意将们的心得告诉我们,避免我们走弯路,使我们早日适应教师这份职业。(2)平时多学习,多看资料,多了解一些教育教学的方法。在实践中探索,每次上完课都要反思,思考一下学生上课的反应、作业的反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班级整体情况,调整自己的上课思路,做到因材施教,这样才是真正做好本职工作。(3)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作为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个性特征、心理特点,还要了解班集体的共性问题。

今天怎样做教师 篇6

《今天怎样做教师》给我们这样在教育一线苦苦摸索的教师们送来了一剂沁人心脾的良药。100个案例,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问题、管理问题四个方面入手,给我们做了个专业化的展示:

1、主要不靠“嘴”教育孩子。靠的是情境,靠的是行动。

2、我们无法改天换地,但是没有人能阻止我们为改天换地贡献一份力量,只要我们不放弃理想。

3、正是家长的溺爱,教会了孩子自私和不孝。

4、我们的教育就是这样,大家除了考试分数什么也看不见,本该家庭教育解决的品德问题推到学校,本该幼儿园、中小学解决的品德问题推给大学。难怪我们老得“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因为家庭教育的基础就没打好,学校要不断“补课”;因为学校一边“加强”某种教育,一边同时把隐患推给高一级学校,在应试的疯狂中,实际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制造”的问题往往比“解决”的问题还要多,最后压力都加到社会„„

5、热爱生活是热爱学习的前提。

6、保持好奇式的探究心态,是制怒的最好办法之一。

7、这可能是特点而非缺点。

8、我不赞成教师做学生“灵魂的工程师”。因为到底什么样的“灵魂”最有利于他将来在社会上发展,你并不一定清楚。再说,你对自己的“灵魂”就那么自信吗?

王晓春老师这些酣畅淋漓的名言警句,无时无处不体现了王老师的睿智和深邃。而这些恰恰是我们这些青年教师说欠缺的。

那么站在21世纪的今天,尤其是在新课改背景下的今天,我们理想中的教师应该是怎样的呢?在我们的心中应该建立起什么样的教师形象呢?读了王晓春老师的《今天怎样做教师》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有人说,教师的生命像一个长长的句子,艰辛是定语,耐心是状语,热情是补语;又有人说,教师的生命像一个根号,一叠叠作业 本为他的青春无数开平方。”其实这些都只说了一半。因为,对于幸福教育的教师来说,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复,而是创造;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本身。”我则认为:教育首先是一种服务,教师是一种带有浓厚服务性质的职业。一种为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帮助的服务,一种为社会培养健康健全的人类的服务。也惟有如此,作为教师心怀一种服务思想,才可能从过去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误区中走出来,走进学生,亲近学生,关心爱护学生,蹲下来悉心聆听他们的心声,熟悉他们的呼吸,也只有这样才能为他们提供最切合实际的东西,才能为他们铺设好最适合他们的道路,让他们能够在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声中他们张扬个性,茁壮成长。其次,当代的教师还要树立这样的观念:“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一名好教师,一名爱学生的教师,会将学生放在平等地位,信任他们,尊重他们,视他们为自己的朋友和共同探求真理的伙伴。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教学相长。再次,作为当代的教师还应该“善思“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思想的芦苇。”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教师应该是个思想者。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做个有心人,去认真总结教育的得与失。

我们今天怎样做父母 篇7

斗转星移,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再来讨论这个话题,又会产生丰富的联想。

今天许多号称爱孩子的家长之所为,非常典型地违反了基本的教育准则。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非常多的家训、家教经验,但今天许多号称爱孩子的家长之所为,非常典型地违反了基本的教育准则。具体表现包括:认为在考试分数面前可以牺牲健康。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最新调查,中小学生的日均睡眠时间比国家规定的少了1小时24分,在全球范围内垫底。

“做人”教育欠缺,削弱了诚实、正直的人格养成。中国传统的君子之教,培养人知书达礼、温文尔雅的教育空间被挤压。

许多孩子没有养成相应的生活自理能力。一些15岁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还止步于十岁、八岁的状态,离开一直依赖的父母就寸步难行,没有自己做基本判断和基本选择的能力。

忽视孩子的精神成长。许多家长热衷于给孩子提供各种课外培训班,认为学习好就完成任务了,却没有帮他构建一个充实的内心世界,没有给他一个精神健康成长的方向。

我们与日本儿童作比较就会看到差距。日本的幼儿园对孩子实行严格的人格养成教育,秋冬季节都要求穿短衣短裤。还有幼儿园要求家长准备不同尺寸的包和很多套衣服,以备小孩在不同的场合背不同的包去远足,以及为不同场合的表演换不同的衣服。三年以后日本小孩上小学时的自理没问题,而中国城市中不少七八岁的孩子还不会系鞋带。日本的幼儿园不怎么进行知识教育以及所谓的综艺教育,而是用过这个节、过那个节的方式,让每个孩子在各种活动中展示自己,在展示中学会微笑、学会向别人说谢谢之类的礼貌用语等,这就是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

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的,家长的权威性、引导性和家庭文化的传递性非常重要。

今天的家庭教育究竟失落了什么?

首先,是人格养成这个家庭教育的核心价值在功利化面前被逐渐淡出了。尽管学历和名校有时被看得特别重要,但关键时刻的选择还是把好的人品作为首要指标。家庭教育最根本的是培养一个好人。

其次,性格决定命运。社会各行各业能够有所成就的人,归根结底都不是靠自身有限的知识,以及高学历之类,而是靠他的综合素质或称人格特征,即勇气、意志力、坚持、兴趣爱好等等。再次,情商大于智商。美国有过对1000名成功企业家的调查,其中大多数人说到自己的成功,一部分说是出于爱好,一部分说是由于坚持。上世纪初,美国还持续跟踪调查过1000名智商在140以上的学生,50年后其中被社会认可的七八十个成功人士,共同的特点是都具有比较好的综合素质,是他们情商中妥善的为人处世、广泛的兴趣爱好、幽默的性格等因素,共同支撑起各自达到成功的高度。

第四,家庭教育的基本价值在于帮助人发展个性和实现自我。评价一个人的家庭教育是否成功,要看他的青少年时:第一,能否与书为友,养成阅读的习惯。如能与书为友,就可以保证他不会学坏。第二,能否在高中阶段形成自己独特的兴趣爱好。如果能够,就奠定了他自我发展和找到自我的基础。

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的,家长的权威性、引导性和家庭文化的传递性非常重要。其中,父亲的榜样对男孩的影响特别大,会塑造男孩今后人生中的形象和生活方式。此外,女孩形成自己的性别认知,以及对异性的基本判断能力也都是在家庭中完成的。

总之,孩子的人格养成和个性发展主要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对孩子提供的是一般的关注,不可能像家长那样一对一地发现孩子成长的每一个变化。发达国家的学校,特别注重为一对一的家庭教育留有足够的时间。

今天的儿童有很多没有“输”在起跑线上,是“累倒”在起跑线上

今天讨论“怎样做父母”特别艰难,因为在激烈的考试竞争中,很多家长陷入一种极度焦虑的状态难以自拔。尽管还没有“一抓即灵”的方法帮助家长们改变,但在同样的教育环境中家长仍然有许多选择。

家长能够改变的是自己,包括一些不正确的教育观和教育价值。首先是要淡化分数竞争,不要迎合现在流行的应试教育的评价,尤其在孩子的小学阶段,考多少分真的没那么重要。上海曾有位老师对所教过的每一届学生做过长达20年的定量调查,发现日后事业有成的,都是当年学习成绩中等偏上的学生。对这个所谓“第十名现象”的合理解释,无非是那些好学生为了一种评价规范,把自己真正的个性丢失了,这个代价改变了他们的人生。提到“起跑线上的竞争”,中国孩子的“起跑线”已经从高考提前到了“幼升小”,不仅幼儿园都留家庭作业了,而且“幼升小”的考题还有一定的难度。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起跑线上的秒秒竞争只对刘翔重要。今天的儿童有很多没有输在起跑线上,是“累倒”在起跑线上的。

人生的圆满比某个时段的出彩更为重要。遗憾的是,今天人们每每把教育和幸福连在一起时,却将教育演绎在追求功利、上名校、满足家长虚荣心之类的肤浅层次。对于教育如何增进人的幸福,周国平有过一个简单的定义,即八小时内找到一件自己喜欢的且能够干好的事,八小时外找到一个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这就是全面幸福的人生。

中国的家长需要确立平民教育的价值取向,要以平常心培养合格的现代社会的公民

这话实际是涉及了教育的两大任务,一是要让孩子的内心有声音,要有自己喜欢的事;二是要让孩子能与人和谐相处,善于交往、合作与沟通,能够找到自己喜欢的人。

家长的成功观、价值观需要转变。对于儿童,一是理解,二是指导,三是解放,养成他们有耐劳作的体力、高尚的道德情操、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不被淹没的力量。这是鲁迅在“五四”运动当天写的,今天仍然可以作为当代家庭教育启蒙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

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嘴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陶行知提出的“解放儿童”,针对的是封建主义对儿童的束缚。今天,是现代社会了,但依然值得我们深思:只重视应试教育对儿童的压制和束缚的状况怎样呢?

中国的家长需要确立平民教育的价值取向。我们进入到一个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时代,今天要以平常心培养合格的现代社会的公民,不要只求出人头地,而要为这个社会尽自己的责任。与此同时,我们正在打造一个网络化的学习型社会,因此更有可能超越以往一次性学历教育对人的影响。我们已经有网络公开课程,有全世界最好的教育资源,一个人只要愿意学习,完全可以在终身学习的视野下规划自己,通过利用社会化资源自主学习达到成功。

首先要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健全的公民,要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有家庭的责任,可以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改变,这是我最想对中国家长们说的。在大环境暂时改变不了的时候,面对“是给孩子提供一个避风港还是第二战场,是让孩子多睡一小时还是多上一门课”的问题,家长们的选择至关重要。

我们今天怎样做老师 篇8

今天我是以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身份,来谈做老师的体会。我给自己出的题目是:我们今天应该怎样做老师

一、教师要肩负起神圣的历史使命

当今世界,知识更新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日益加快,人类社会在工业革命后的近200年间,第一个百年知识的总量大约是五十年翻一番。而在六十年代以后,人类知识以指数方式增加。有研究报告表明,最近30年人类新增知识的数量,已超过过去2000年人类所积累知识的总和。可以说,国家、企业、乃至个人的发展优势,愈来愈依赖于知识和科技。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来说,这既提供了以先进知识超越传统发展模式的有利机遇,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正如江总书记所指出的:“如果说过去国际军事政治斗争的背后,主要表现为直接争夺工业化必须的资源和商品、资本输出的市场,那么,当今的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越来越围绕人才和知识的竞争展开。”我们要有效地战胜各种挑战,必须大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这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正因如此,推进教育事业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我们广大教师肩负的历史责任是何等重大而庄严。我认为今天我们做老师,最大的价值就是为中国迎接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挑战,培养出能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把我国建成中等发达国家的各种人才这一点上。

说到作为一名当教师的价值,可能有许多人会有不同的思考,我愿借此机会与大家一起讨论。当前,由于我们的社会泛在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过渡,各种观念的冲撞,社会利益的调整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等等,不可避免也会对人们的价值取向产生影响,从而也会出现价值多元化的趋向。教师不是生活在真空中,教师的价值取向也必须受到社会生活变化的冲击,会出现困惑和矛盾。最突出的就是崇高的历史责任感与现实的功利主义之间的矛盾加剧。是不是可以认为,现在搞市场经济了,金钱就是追求的唯一目标,收入就是衡量成功与否的及度我觉得万万不能简单的把商品等价交换的原则与教师的崇高追求等同起来。市场经济追求利润最大化,这是经济领域中提高效率的有效机制。但是市场经济从来就不是指导人类社会生活的普遍、唯一准则。即使是在实行自由市场制度的国家里。有良知的人们也无时无刻不在呼吁消除这种体制在思想、道德方面的负面作用。自由市场经济理论的开山鼻祖亚当·斯密在写了《国富论》以后,还写了一部道德论,阐明了唯利是图的弊端性。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是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和民族的兴旺发达。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唯利是图都不是我们的价值取向。记得江泽民同志曾引用莎士比亚名剧“雅典的泰门”中关于对黄金的诅咒,来告诫广大干部处理好职责感使命感与追求自身利益之间的关系。我觉得一个数育工作者“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更不能把追求自身利益放在崇高的职责感之上。一个学校干万不能为追求收入而淡化了它最根本的职责。在这方面,那些上课留一手,课余搞家教的做法,那些以交钱抵分数换取入学资格的方式,值得我仍反思,值得我们警觉。

还有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能不能把单纯的升学率作为我们追求的目标我觉得这个问题中央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市委、市府也多次强调要扭转这一倾向。但是由于它牵涉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看来还有很多艰巨的工作要做。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还是要多看大局,放眼长远,不能急功近利。要时刻意识到,我们担负着“百年树人”的历史责任,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说的那样:“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我们作为教师,永远都是过去与未来之间的活的环节,是克服人类无知与恶习的最重要的社会成员,是过去历史上所有崇高而伟大的历史人物与新一代之间的中介入。因此,最终衡量一个教师的价值,绝不是可能是当年的升学率,而是看在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之后,我们到底培养了多少对社会作出杰出贡献的人才。本着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本着对这一职业的高度的自豪感与荣誉感,我们就一定能把目光放得更远。

二、教师要发挥人格力量的引导作用

党中央和国务院召开这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实施素质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使每=个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发展,这种发展包括精神方面的、道德方面的、创造能力方面的、情感方面的,以及体魄方面的。学生受教育的过程应该是一种人格完善的过程,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本身人格力量所施加的影响。正如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所强调的:“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所谓“已不正焉能正人”,唯有如此,学生才能敬其师,信其道。可以这么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

教师的人格力量来自于学术水平与道德情操的完善统一,不仅要在自己讲授的课程中学识渊博、循循善诱,更要通过言传身教,通过榜样、无言的力量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在我看来,这种人格力量表现为健康的价值观、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走在时代前列的学识。

无有人能将自己没有的东西献给别人。要使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理想,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为人师表,垂范师德的基础。在孩子们的眼里,教师具有无可怀疑的威信,教师是一切美好的化身和可资效仿的榜样,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的言行、对每一个现象的态反,都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对学生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从而对我们整个民族特点都将产生深远影响。因此,通过老师“润物细无声”的浇灌与培育,让我们的新一代确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使他们牢固树立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增强努力学习、提高能力、奉献社会和报效祖国的责任感。

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教师人格力量的里要内涵。只有在有品德的人身上,我们才能看到容智和理性发挥出伟大而高尚的作用。自古以来,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严谨治学被作为教师个人品德的典范,我们今天要做一个好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教师的传统美德,更需要有良好的意志品质,这种品质不仅表现为“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坚强意志与奉献精神,在当今时代这种品质还应转化到积极参与教育改革探索的自觉行动中去,不为任何困难所动摇。中外教育史上许多留下光辉篇章的教育家,都鲜明地具有这种意志品质。此外,在我看来,教师健康而丰富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超也十分重要,这不仅有益于自身素养的提高,表现出人格美和教学艺术美,更重要的是可以影响学生领悟和体验生活与艺术,让学生学会不仅用眼睛而且用心灵去感受真、善、美。

从学识方面来看,教师应该是走在时代前列的人。自古以来,身为一名合格教师,其首要一条就是具有深厚而广博的学识。我们都知道,一个理想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三个方面,那

就是:广泛深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扎实系统精深的专业学科知识,全面准确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科学知识。这就要求教师不但对所教课程有精深的认识,还应有广博的知识。所谓“精”就是要“知得深”,对专业知识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所谓博就是要“知得广”,能触类旁通,具有相关学科的的有关知识。作为今天的老师,这一点尤为重要。新世纪即将来临,对于那些拥有新知识的人来说新时代意味着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世界。教师要走在时代前列,关键要做到两只:

第一,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教师、无论是人文科学还是自然科学的教师,都要以教学生“学会学习”作为最重要的职责。对于这一问题,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有过精辟的论述。我国古代《学记》中早有论述:“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所谓“投人以鱼,不如授予渔”,讲的也就是这个道理。著名的教育家卢梭提出,教育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这些都表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作为教师,很重要的是要教学生学会学习。作为当今时代的教师,这一任务显得更为紧迫。因为,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致力于培养时代所需要的人才,迎接即将来临的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知识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我们进入一个“学习化”时代,只有具备“学会学习、善于学习”能力、善于及时更新知识结构的新型人才,才能适应这一时代发展的要求。

第二,教育者首先要重视终身学习。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当今世界,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创业社会的到来,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更使传统的教育和学习模式面临严峻挑战。:在未来社会中,就业模式也将会产生巨大的变化,无论从事哪种职业,都将存在终身学习的需要,更何况是教师这种“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当今教师应成为实践“终身学习”理念的楷模,重视和加强继续教育。要不断学习邓小平理论,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增强教师素养,这是教师在“终身学习”过程中需要不断进得的必修课。对所教专业,更需常数常学,加强信息交流,力求掌握本学科最前”沿的信息和科研成果,要将教学与研究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学习水平。要进一步开拓视野,拓宽学习领域,自然科学领域的教师要增强人文科学素养,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教师要加强科学精神的培养和对自然科学知识的了解,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总之,终身学习在今天是我们教师能走在时代前列必不可少的前提。

三、教须要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

如果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那么教师的爱心是成功”教师的原动力。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教师无私奉献爱心的典范。所有学生,无论是智商高的还是智商低的,无论是家庭条件好的还是家庭条件差的,·无论是安静听话的还是调皮捣蛋的,都十分需要老师的关爱,老师的爱与尊重是打开学生心灵窗户的盏盏烛光。著名的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过这样一段话,我至今想起仍深为感,动。他说:“从早到晚我一直生活在他们中间„„,我的手牵着他们的手,我的眼睛注视着他们的眼睛。我随着他们流泪而流泪,我随着他们微笑而微笑„„”。美好的人生是为爱所唤起,并为知识所引导的。从这一角度讲,学生美好人生的开始掌握在我们教师手中。

教师的爱心能使少年儿童更健康地成长。在我们的青少年中,有一批成绩优秀、才华出众的学生,对这些学生,教师的爱心特别要表现在锤炼其意志,帮助他们的心理得到健康成长。教师的爱心能使有缺陷和有特殊困难的学生倍增信心。对有些有生理缺陷或家境贫寒的学生,教师的爱特别要表现在关心和体贴上,使之摆脱自卑,增强信心和勇气。孔于对学生的体贴入微、关怀备至至今仍传为佳话。家贫的,他多方接济3有疾病的,他去看望;他在与所有学生交往中,态度谦和,平易近人,敞开心扉。学生对他的感情深厚,终身不忘。教师的爱心能使犯了错误的学生重新振作起来。要象父母对待子女、医生对待病人一样,用真心实意和深情溶化他们心灵上久积而成的“坚冰”,打开他们心灵的大门。我知道,许多工读学校的老师正是这样用自己的爱心与热情,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动,教育转化了一个又一个工读生,为国家和人民作出了贡献。据我所知,我国工读教育对违法和轻微犯罪青少年的挽救成功率一般已达到85%,这其中不知凝聚了教师们的多少爱心与帮助!

如何用爱心去打开学生的心灵窗户结合我几十年的教师生涯,谈几点体会:

首先,爱学生就要了解他们。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对一名好教师而言,只有了解了每个学生的特点,才能引导他们成为有个性、有志向、有智慧的完整的人。教育是入学,是对人类灵魂的引导和空造。苏霍姆林期基说得好: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

其次,爱学生就要公平对待所有学生,把每一个学生视为自己的弟子。据有关教师人格特征的调查,在学生眼里,“公正客观”被视为理想教师最重要的品质之一。他们最希望教师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不厚此薄彼,他们最不满意教师凭个人好恶偏爱,偏袒某些学生或冷落、歧视某些学生。公正,这是孩子信赖教师的基础。

第三,爱学生就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创造精神,与他们平等相处,用自已的信任与关切激发他们的求知软和创造欲。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与学,互为关联,互为依存,所谓“教学相长”,“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一个好教师会将学生放在乎等地位,信任他们,尊重他们,她们为自己的朋友和共同探求真理的伙伴。

最后,我愿以一位教师工作者的心得来与各位老师共勉:

《今天我们怎样做教育》有感 篇9

最开始,作为学校布置的任务,我开始阅读卢校长的《我们今天怎样做教育》一书。而当我细细品读时,竟读出了书中的“颜如玉”。我一直在想,卢校长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答:1.卢校长是一个博学的人。他的博学应用于自己的教学中,令学生折服,更让学生懂得了学习知识要古今贯通,文理贯通这一道理。

2.卢校长是一个锐意创新的人。他大胆创新,锐意改革,建立更科学,更艺术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

3.卢校长是一个富有幽默感的人。他在描述个人经历的时候,总会自嘲,那其中更体现了卢校长的谦虚与对待事物的平常心。

4.卢校长是一个勤奋的人。在工作中,他充满活力,时刻富有激情的扮演着各个角色:教师,校长,朋友,学习者……

5.卢校长是一个如此平易的人。他不高姿态,不摆架子,就如同一位邻家的长辈,更像一位生活中的朋友。

……

在阅读中,我收获了很多人生感悟,而更加受益的,还是在教学中的感悟。卢校长提出的学习过程中的三个“不等于”,使我感想颇多。

第一,“讲”不等于“懂”。卢校长生动的讲述了教师“讲”对学生耳朵所产生的一系列生物,物理,化学变化。教师绘声绘色的,滔滔不绝的讲,学生就懂了吗?当然不。只有激励学生主动地学,学生也乐于主动地学,再加之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才会取得课堂教学的进步。这不就是现在正在提倡的课改新模式吗?

第二,“懂”不等于“会”。课堂上的懂不等于课下练习的会,这中间必须要有针对性的巩固练习。因此,教师在把学生“讲懂”以后,课堂上的成果交流,达标测评要及时,到位,而课下的作业练习,更能体现出教师对学生以“习”为“会”的正确引导。

第三,“会”不等于“通”。学生通过练习,已经会了,但有些题目稍加变动,孩子们就又不会了,这是为什么?那是因为这中间没有学生自己的悟,学生并没有把知识融会贯通,真正的拿来就会用。这更需要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更深入的思考和更巧妙地引导。这不正体现出教学的艺术吗?

用卢校长的话来总结一下吧:学生自己能主动的“学”,科学的“习”,独立的“悟”,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不能动摇。这些也正是我们在课改路上前进的方向。

浅谈今天怎样做老师 篇10

关键词:教育理念;语言艺术;赏识教育

前不久,我在网上认真通读了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让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写的学术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是一本非常好的指导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书籍。书中作者以“建议”的新颖形式,共谈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让人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今天怎样当好教师,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在选择做教师之前,我们每个人都要先确定自己是不是真的热爱这份职业,这样才会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工作中的一个个难题,也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

《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一文中,特别指出了教师的语言艺术是上好课的关键。如果教师的语言素养好,那么他上起课来会非常轻松,学生听得也非常明白,课堂效率也很高。例如,教育上课做小动作的学生,语言的运用很关键。怎么说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这是需要我们平时注意思考和积累的。我想,教师的语言艺术是在每次教学实践中磨砺出来的。

在平时的教学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成绩差、纪律差的学生,我们称之为“学困生”。在做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时,作为教师应该摒弃冷眼和偏见,用真情去浇灌,用爱心去培育。教师要及时发现每个学困生的闪光点,使他感到“我也有比别人强的地方”“我也有自己的优势”,从而正确认识自己。所以赏识教育在转化学困生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一生写作四十多部专著,六百多篇科学论文,而且一生都坚持写教育日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与书籍结下终身的友谊。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应该提倡这位教育家的精神,养成写教学随笔的好习惯。因此,让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时时不忘己任,勇于和善于正视自己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不足,总结工作经验,为更好地教书育人夯实根基。

参考文献:

今天怎样做一名党员教师 篇11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本已神圣,在其前面加上“党员”二字,更是倍添了几分荣耀。党员教师既是教师,又超越教师,因为有党性的光辉,又必须借助于教师这一神圣职业,立足于教育事业才能加以闪耀。党塑造了工程师的灵魂,在通向科学高峰的漫漫征程中,是党指引了科学的前程,是党给了教师以目标和罗盘,而教师是一叶小舟,载着学生在浩瀚的科学海洋中前进。在这个征程中,党员教师以广阔视野与心胸,牢牢把握时代脉搏,身在校园,心系时代;热爱人民、忠于理想,光明磊落,一身正气。我就是拥有这“闪耀光环”团体中的一员,如何践行“党员教师”这一光荣称号呢?我决心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实践,做出表率。

一、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提高政治素质。

今天的教育,是为了培养未来社会的人才,因此,教育必须超越时代的发展,具有前瞻性。处在这样一个“今天”的党员教师,首先必须讲政治,因为教师的信念与理论修养,对学生人生道路的选择,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都起着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以及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信念,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组织上、思想上、行为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发扬爱岗敬业的精神,加强师德修养。勤奋工作,乐于奉献是党员最基本的要求,奉献既是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也是党员的基本素质要求。做教师很辛苦,做党员教师更辛苦,因为你应该比别人付出更多,奉献更多,牺牲更多。同时,做教师很幸福,因为教师是在为祖国、为党的事业培养接班人,教师将从学生的成长中得到收获。

教师不仅应该具有高深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教师给予学生的教育和影响并不因学生的毕业而终止,而是在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中继续产生着巨大的影响,甚至会伴随他们的一生。由于教师所从事的职业特殊,是教育人、塑造人的事业,因此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甚至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我认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仅有好的师德是远远不够的。怎样提高教师自身的魅力吸引学生呢?永远吸引学生的是教师的人格魅力、渊博的学识和深厚的人文底蕴。“正人先正己”,“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用自身的榜样作用和人格魅力,让学生佩服,从而仿效。朱镕基同志曾说过“为人比为学更重要”。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具有美好心灵,健全人格,教师就必须从正己开始,一切以自己的人格为基础,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好教师还应当学识渊博,教学精湛,他永远都像海绵吸水一样汲取社会的人文的科学的新鲜知识,为自己“充电”,改变老化的知识结构;虽说“师不必贤于弟子”,但为师者至少要有些让学生打心底里欣赏、佩服甚至崇拜的地方。老师能在教学大赛中获奖,在报刊杂志中发表文章等等都令学生敬佩有加。教师知识渊博,文理相通,多才多艺,是为学生树立了一座无言的丰碑。一名教师对学生具有人格的魅力,就能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追求生活的真谛,探讨人生的健康之路,教育教学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树立常教常学的理念,做终生学习型教师。

所谓终生学习型教师,就是要坚持思考和学习,要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储备知识,摸索教学方法,尤其要加强学习并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俗话说得好,“根深才能叶茂”、“水厚方能负大舟”,教师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每个人都会面临落伍的危险。在未来社会中,无论从事哪种职业,都将存在终身学习的需要,更不要讲“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职业。作为党员教师,我深知自己任重而道远,必须紧跟当代知识和技术的步伐,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操作及应用。对所教专业,要常教常学,加强同行间的信息交流,了解掌握本学科的最新信息和科研成果,以满足学生广泛的求知欲。

四、树立党员优良形象,做好“太阳底下最崇高事业”。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自身良好形象是党员保持先进性的重要标志。我认为共产党员无论身份如何,职务高低,都要立足本职,亮出自己身上的“闪光点”,为群众做好表率。党员自身形象好不好,对一个单位的工作,对一个地方的发展关系很大。教师的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崇高事业”,站在三尺讲台,面对几十双眼睛,我们不能忘了自己神圣的职责:以德立教,执教为民;育人为本,传承文明;为人师表,廉洁公正;爱岗敬业,开拓创新;为国家的富强,为民族的复兴,无私奉献,奋斗终身!这是我们每一个教师特别是党员教师应有的形象。

今天,我们应该做怎样的父母 篇12

——虎妈和狼爸教育方式有感

说到爱孩子,似乎没有比中国父母更“爱”孩子了,为了孩子,父母代办一切生活琐事,让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决策他们人生的重大事项,升学就业成家等等;父母提防他们人生中所有可能的错误,以使他们顺利成长。父母排除一切干扰,督促他们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为此以严格苛刻,甚至棍棒训斥等极端的教育方式,但是这样就是爱孩子吗?

2011年,两起典型的教育案例“虎妈”和“狼爸”在网络引发了一场育儿观念上的激烈纷争。华裔美籍的“虎妈”坚持严格教育,将两个女儿送进了名校和卡内基音乐大厅。香港籍商人“狼爸”用“棍棒”把三个孩子打进了北大。与之相反的案例是另外一位著名的“猫爸”,他采取宽松的的个性化教育,将女儿也培养进了哈佛大学。这些 “成功教育”案例引发了中国家长及教育专业人士的热议,一些父母们聚焦于“哈佛、北大”等字眼,恨不得一棒子也把孩子打进这些高等学府,也有一些专家和家长在反思这种进入名校是否就是教育的成功,以及父母是否应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规划孩子们的成长和未来。在国内某著名网站上有一个 “父母皆祸害”小组,这是一个拥有近3万多成员网络讨论小组,这些 80后子女用如此惊悚名字形容50后父母,认为他们用自己的生活思维来规定子女的前途路线,过度束缚和控制,从而造成了80后子女的叛逆、焦虑以及紧张的家庭关系,因而认为他们父母的教育方式是“祸害”!

当然不能说虎妈和狼爸就是在害孩子,因为他们的孩子走进了心仪的高等学府,享受到了付出的回报,体验了一种特别的家庭教育方式和成长历程。虎妈的大女儿曾在以公开信的方式为母亲辩护:“我承认我有一位不可违抗的母亲,但现在18岁了,即将离开老虎笼上大学,我很高兴你和父亲如此教养我们。许多人指控你只会培养不会自我思考的机械化小孩,但我的看法相反,我认为你的严格作风让我们更独立;每个人似乎认为艺术属于天分,但你却教育我们,即使是创意亦需努力;另一个我经常听到的批评,是指你造成子女视野狭隘,但事实上,你和父亲却教导我为求知而求知,不附带其他条件或目的。”但在一个针对虎妈

和狼爸教育方式的讨论会上,有一位女儿抱怨她的母亲没有像虎妈和狼爸那样用强制的手段督促她学习钢琴,或许她日后也会有一番成绩。她的母亲回答,是有父母这样做,可是孩子离家出走了,而你说你要跳楼。是的,在孩子的快乐和生命面前,学钢琴成大家,读名校得高薪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因此,狼爸和虎妈的做法是否可取?是让孩子按照我们设定的路线一帆风顺的去成长还是让他们在试错的过程中自主去抉择人生道路?对孩子的未来而言是快乐的人生重要还是成功的人生重要?是否培养成功的孩子才是对他们的爱,才是对他们的人生负责?中西方主流教育观念中有着迥然不同的观点,比如,中国父母认为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要培养孩子成为成功人士,获得好的物质生活和社会名望,比如体面工作、高薪收入。西方认为要培养孩子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实现个人价值的社会人。中国父母推崇学历教育,希望“授业”和“传术”,强调学会、学到、学以致用,结果导向。比如,在幼儿时期学习数数和加减法。通过父母对孩子,老师对学生的训导式学习,避免错误和争论,千万不要行差踏错,悔悟终身。西方父母希望“传道”和“解惑”,强调理解、和体验,过程导向,比如,让孩子体验多与少,长与短。而西方的父母考虑孩子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理念,提倡尝试,宽容错误,在课堂、家庭和社会,在与父母、老师、同伴的互动,甚至争执和冲突中学习,犯错才能让孩子成长。

虽然近几年来随着中西方社会的文化交汇和融合,教育观念在不断的碰撞和发展,但上述迥然相异的教育观念在中西方得到普遍认可,都认为这样的方式才是为孩子的未来着想,事实上也确实没有孰优孰劣之分。首先,从一个社会整体上讲,对孩子负责任的父母,首要是让孩子能在未来社会中生存、被社会需要和得到尊重,中西方社会环境的差异使得父母要按照社会实际来培养孩子。比如,在过去的中国,封建社会重仕农轻工商,因此“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文革期间打倒臭老九,手艺人吃香,“有艺在手,生活不愁”,所以辍学当学徒工比比皆是;现在科技兴国,知识改变命运,所以“千军万马闯独木桥”。在当时的社会情况下,如果反其道而去培养孩子,父母觉得那真是在害孩子。在当下的国内环境中,当孩子进入学校和成年后,学习和工作的自主权限是非常有限的,标准答案是唯一的,解决方案是已定好的,不容许太多的质疑和异议的,特立独行

是高风险的个体行为,所谓枪打出头鸟。宽松和包容的家庭教育氛围可能培养出老师眼里不听话的学生、上司眼里不懂事的下属,反而影响其对学校和社会的适应,造成孩子与他人的冲突,社会认同感差。而聪明、勤勉、谦恭的品行是能得到赞扬的,成绩好的孩子会受到追捧,也促进了孩子对知识的热爱和探索,积极向上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千军万马闯独木桥固然过于残忍,但不论是否闯过这桥,何尝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关于成功和失败的最佳体验呢?而在西方,西方社会价值的多元化给了西方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更多的自主选择,家庭教育中的宽松和包容能锻炼孩子的自主决策能力,因此当孩子进入学校和社会后,面对学业和工作的自由选择,包括升学、就业、交友、成家等这样重大的人生路口,孩子们也能独立作出决择。但由于孩子的可塑性很强,宽松包容的成长氛围以及价值多元化的渗透,也导致西方教育的“反智主义”在中小学比较盛行,成人文化中的毒品和性对于教育也是很大的干扰。

其次,从孩子的个体上讲,对孩子负责任的父母,要让孩子在成长历程中感受到爱、关怀和尊重,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营造未来幸福而不仅仅是成功的人生。父母应该按照契合孩子个性的方式去培养他们。比如,对于服从型性格的孩子,应以主导式为主,如果采取放任的方式,孩子反而无从选择,甚至容易受到不良事物的影响;而对于叛逆型性格的孩子,则应该以宽松的方式,协助他们做出正确的选择,如果施以威权,有可能在表面上压服了孩子,一旦孩子可以独立自主时,他们就会做逆反的事情。再如,对于一些资质平常的孩子,严格要求和较多知识的传授对于保证孩子的成长有高度意义,它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基本的教育质量和水准,让这些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切实的进步,获得自信。而对于一些创新能力强的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则尤为重要,约束和管制会使得他们的才能被抑制甚至扼杀。即便是同一个孩子的不同成长时期,“爱”的教育方式也得因时而异,比如在婴幼儿期期,自由宽松的方式促进儿童自我发展,在少年期,适度的民主和约束有助于培养自信和自律,而在青春期,则科学引导和平等对话才能彼此尊重减少亲子冲突。父母还要意识到避免不恰当的抚育方式对孩子未来造成的影响。一些心理学观点认为成人的一些心理或行为问题都可以从幼年经历上找到根源,比如成年人焦虑和自卑可能源自于幼年时期严格管控和过度批评等,责任感缺失可能源自于父母疏于照顾和自由放任等。

《今天怎样做德育》读后感 篇13

关键词:文化定位;治学途径;问题意识;现代性反思;自我建构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028-01

一、思考前提: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化定位问题

文化塑造人,也可以说文化塑造国民性。张旭东教授既然谈我们今天如何做中国人,就必然会从时代背景变幻和文化定位这里切入。他首先打破一般性误解,那就是全球化不是“大同”和“多元”的美好愿景;对于各个民族、国家、地区而言加入全球化更有主动和被动之分。就譬如我们从被动一方的角度来说,我们会天真地以为全球化是一种“客观”的、“普遍”的趋势,是一种新的国际性文化。这似乎隐晦地包含着我们对自身文化落后不够“普遍性”的自卑感,同时也是我们被动融入全球化,以为就能赶上国际潮流的急切心态的体现。这是以他人的标准作为自己的标准。这个他人是谁?很明显,是具有话语主导权的西方世界。那么从主动一方的角度看,全球化是服务于一些特定集团的利益和价值观的。这些集团也可以说是全球化浪潮的推手。他们在这样的时刻有清醒的意识和主导性。如此看来,全球化从根本上说是“资本主义生产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技术条件下所作的新一轮合理化分配”。在此,笔者很质疑何谓“合理化”?是经济效益、分工上的“合理化”?还是对身在其中的各个国家、地区给予的发展空间是合理的呢?当然这只是一点思考。

张旭东教授越过经济和技术层面想要揭示给人看的是“全球化”背后的隐藏着的特殊的价值论述。张认为这种“假‘普遍’之名的特殊价值观决定了全球化过程内在的文化单一性和压抑性”。他担忧的是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在这样的时代中不能表述自身历史经验的连续性。作为当代中国的知识分子,需要考虑“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保持文化的自主性?如何让价值的、伦理的、日常生活世界的连续性按照自身的逻辑展开而不是又一次被强行纳入一种‘世界文明主流’的话语和价值系统中去。”

二、途径:穿越西方,回到传统

根据对文本的理解,“穿越西方”有如下几种可能的含义:一、我们首先在解释自己日常生活世界的时候,可以利用但也要跳脱西方的理论框架和价值表述。否则我们总是发现所谓“普遍性”理论和我们自身实践的矛盾之处;二、借鉴西方文化思想体系的包容性。不断地将具有与自己异质的他者包容、吸纳进来;三、对西方文化保持清醒的批判意识,我们才有自我建构和创新的可能。

张不仅说我们要穿越西方,还要回到传统。而这种传统,并不是器物层面或者符号化的过往。也即不是我们普通人理解的太极八卦、旗袍马褂等之类的传统。也即他强调的不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回到传统。他所要说明的是我们要与传统精神、传统的价值观要有一个连续而不能是断裂的沟通。“所谓回到传统,不是回到那个文本,那个规范,而是重建自身历史的连续性,同时重建自身历史的知识和价值框架的连续性”。张旭东教授在《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西方普遍主义话语的历史批判》一书中专门探讨了德国文化传统。他认为德国人能从语言和思想层面建立自身历史的连续性,有自己民族的价值意识。这应该是值得我们反思借鉴的。但是今天的我们并没有自己独立的学术和思想框架,我们要言说自己的历史还是需要借助他们的框架,但是正因为如此,我们更需要保持警醒、灵活和距离。

三、直面问题:如何看待中国现代性

在全球化时代,“现代性”是无法回避的。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和体制,中国的现代性更是与西方有着很多实质上的不同。中国现代性在发展的各个阶段面对的问题是不同的。早先,由于面对“落后要挨打”的形势,国家高层及民众的意识就是要建立现代化的国防、军事、工业体系,建立独立的、主权的民族国家。现在这些问题已经解决。虽然我们还在提四个现代化,还在器物和技术层面把西方当作我们进军现代化的标杆,但是中国的知识分子在考虑“现代性”问题的时候的关注点和关注的视野应该与以往不同了。张旭东教授认为应该从价值论的角度思考在当前这个世界“中国人究竟要过什么样的生活,中国人要做什么样的人”。而这一点是和对现代性的理解和认知相关的。

比较赞同张旭东教授的这一观点:“现代性”既是一个时间过程,也是一个生活世界通过文化和价值的生产,不断回到自身、肯定自身的循环往复的过程。这样的表述与哈贝马斯所认为的现代性是一项“未完成的事业”在精神上是相通的。这种观点不是将现代性当作一个标准化的图景,一个被规范好的目标,而是认为我们在现代性的道路上已经在前行,并且在反思来路,设想未来。这样的现代性是有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能力的现代性。

如此,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历史、表述我们的历史对我们做怎样的中国人至关重要。而我们在迈向现代化的道路上一次次将我们之前的历史割裂,而且每次断裂都是以否定以前为代价来强调自身合法性”。

由此可见张强调历史的严格地分析,而不是抽象的意识形态论述,以免导致中国人对自身生活和“现代性”的理解流于片段化或局部化。这一点笔者也比较赞同。由当前现象我们可以看到,那些关于“人”、“人权”、“自由”等概念的抽象的表述虽然在人们生活中广为流传,可是普通大众在思想上对这些概念并未见得认同。因为这些概念移植过来是抽象的,它跟大众的生活经验和我们的历史实践是有缝隙的。因此我们要从自身的历史出发来思考我们如何解决现代性的问题,做有自我意识、有“主体性”的中国人。此外,我们还要考虑在我们自身历史语境下,怎样思考我们的现代性。我们需要明白现代性不是一个目标,也没有标杆,它需要我们连接过去、当下和未来。

参考文献:

[1]张旭东,《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 西方普遍主义话语的历史批判》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今天怎样做教师》教师读书心得 篇14

首先读这本书,你不会感到辛苦,因为书中到处是生动形象、贴近生活的故事,在这里你可以从一个又一个真实的故事中领悟教育的真谛。从小徒弟带着寻常的小石头到市场问价,领悟到一个人的价值关键要看他把自己定位在哪里;从小伙子手抓小鸟逼智者卜问生死,让人们明白一个人的命运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

其次,此书能够用独特的眼光看教育,以负责的态度提建议。今天怎样做教师?这是许多人都在探索的问题。是啊,在当前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确实是挺不容易的。教师的工作是辛苦的,教师的工作是忙碌的,但我认为教师的成就感--桃李满天下的幸福,也是无人能及的,教师的价值是永恒的。那么,那么站在21世纪的今天,尤其是在新课改背景下的今天,我们理想中的教师应该是怎样的呢?在我们的心中应该建立起什么样的教师形象呢?读了《今天怎样做教师》这本书,给我很多启示。

(一)教师要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学生首先就要了解他们,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了解孩子就需要与孩子沟通,与家长沟通。其次,爱学生就要公平对待所有学生。公正客观被视为理想教师最重要的品质之一。学生最希望教师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不厚此薄彼。公正,这是孩子信赖教师的基础。第三,爱学生就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创造精神,与他们平等相处,用自己的信任与关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二)教师要把强烈的责任意识放在首位

教师要忠实地履行职责,必须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如重庆市开县优秀教师群体在两次突如其来的灾害中,不顾个人和家庭的安危,全力保护和抢救学生,他们在做这种选择时,常说的一句话是:我是老师。我是老师,一句普普通通的话,但它掷地有声!我是老师反映了一名教师强烈的责任意识,这种责任意识表明教师形成了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律意识和人格素养,这是新时期师德的一个核心内容。

(三)教师要以高尚、昂扬、乐观的态度生活

魏书生说:我们以高尚、昂扬、乐观的态度去看待生活,那我们就会生活在高尚、昂扬、乐观的生活之中。今天,我们教师要充满爱,爱人生的每一段时间,爱生活的每一个空间,爱他的职业,爱他的事业。让我们的爱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使我们的教育工作真正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用我们的爱不断发展自己,以完善我们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用我们的爱到笑对人生的境遇,以积极向上的精神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

上一篇:灯光节大型活动下一篇:民营医院市场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