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看上去很美》观后感

2024-06-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儿童文学《看上去很美》观后感(推荐12篇)

儿童文学《看上去很美》观后感 篇1

其实,很多事情看上去很美,其实真正美的可能,或许只有一点点……

方枪枪,一个军人的孩子,终于有一天被送到了幼儿园,开始的他沉默不语,看着小红花,他只是单纯地想要五朵小红花!他也认识到了南燕和北燕两姐妹,每一天就跟她们一起玩在一块!后来,方枪枪开始改变了,他厌恶了无论他怎样努力,他都拿不了一朵小红花。之后他绝望了,他开始改变了,他与南燕玩得很疯,他开始忽略幼儿园的制度,他讨厌老师的严肃,虚伪,开始不再追求所谓小红花就是好孩子的幼儿园规律,他渐渐地忽视老师的教导,脱离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甚至通过潜入老师的办公室盗取小红花,后来,他更加变本加厉,说了一个大话,告诉同学们,他们的一个老师是妖怪,到了最后,他的谎言被拆穿了,老师将他隔离了,同学们远离了他,他变得孤独而寡言!结果,他被解禁的时候,他离队了,却发现了,原来,大人的世界同样存在着他所厌恶的纪律,那一刻,他无助的趴了下来…..有时候,我们习以为常的纪律,或许就这样困死了我们的思维,其他的孩子都没有了方枪枪的顽皮捣蛋,但那样就是好的吗?我并不是这样认为的,有时候,在小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不加节制地约束小孩子,规定他们的一切时间,要他们知道不能够违背长辈的话,只有长辈的话才是真理,这样真的能够培养好孩子,这样的孩子就是最好的未来祖国的花朵,这样没有自己想法的,所谓循规蹈矩的孩子就是美吗?这只是看上去的美,规限下的美而已!方枪枪在很多角度上,他就是一个活灵活现的坏孩子,但是,一个孩子就应该有个孩子的样子,不活泼,没有自己的想法,那他只是大人统治下的木偶。

一个真正的教育,应该尊重小孩子的性格,思想,不要用大人所谓“为他们好”“爱孩子”的想法,名义去伤害孩子,去限定孩子的发展,我们要开发孩子的思维而不是规死孩子的思想,用正确的方法去教育孩子,遇到爱玩调皮的孩子,我们要有耐心,不要认为他的调皮就是不好,作为长辈,不要用我们的思维去量度孩子的行为,孩子的世界需要我们的爱,我们的辅导,我们的支持。

儿童文学《看上去很美》观后感 篇2

一、自尊是人最基本的需要之一, 方枪枪寻找自尊贯穿了电影的始终。

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 人有衣食住行等物质需要, 也有与人交往、友爱、安全、实现人生价值等社会需要。他把人的需要分为5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可以说, 需要是人的本性, 是人一切活动最根本的动力。自尊是尊重需要的体现, 是需要层次中最直接影响人活动动力的重要因素[1]。俗话说:“人活一张脸, 树活一张皮。”自尊对人有着特殊的意义。

影片中方枪枪进入幼儿园, 首先在交往中寻找自尊。在逐渐熟悉了幼儿园后, 天真的他喜欢上了一个叫南燕的小女孩, 然而却可悲地被拒绝了。接着, 他开始和南燕的妹妹北燕交往, 可是更可悲的是, 他又被拒绝了。连续的交往失败, 对方枪枪的打击无疑是巨大的。此后, 寻求别人的理解与尊重对方枪枪无疑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为了获得尊重, 赢得自己生活的价值, 狡猾的方枪枪开始了新的计划, 他煽动同学说李老师是魔鬼, 搞得全班人心惶惶。最后在一天夜里, 所有同学集结起来准备捆绑李老师。当然计划不可能成功, 李老师狠狠地批评了另一个无辜的小男孩, 方枪枪躲在一旁不敢吭声。这是故事的高潮, 方枪枪原以为自己能够获取更多的理解和尊重, 但可惜的是所获得的一切尊重在刹那间消失怠尽。在一次次的努力寻找自尊的行动失败后, 方枪枪又发现暴力能够获取自尊。在与汪若海夺枪时, 方枪枪发现暴力可以使对方服从自己, 尝到甜头的方枪枪与班里一些“不良分子”组成了混世集团, 整天惹是生非, 在这时方枪枪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但当他的暴力行为被唐老师撞见之后, 结局可想而知, 方枪枪被罚关了禁闭, 在黑暗的恐惧中反思过去, 暴力获取的并不是尊重。被关禁闭后, 李老师决定孤立方枪枪, 方枪枪于是很无奈, 旁边所有人都排斥他, 小小年纪的他就领略到了身陷“四面楚歌”绝境的滋味。

影片中的方枪枪是可悲的, 他始终在寻找自尊, 但他却一直没有找到真正的自尊。“哀莫大于心死”, 最后方枪枪一人茫然徘徊于幼儿园的围墙边, 看着路边人群身披大红花, 自己却一无所有, 然后在那条界线的边缘静静地睡去……

二、方枪枪寻找自尊失败, 源于种种错误的寻找方式。

人失去自尊时, 肯定会通过各种手段获取自尊, 给自己寻找生活和发展的勇气。不同的人获取自尊的表现是不同的。有的人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和工作, 以赢回自己的尊重;有的人会把自己的内心严密地包裹起来, 以免自尊受到进一步的伤害;有的人则通过破坏性等错误的方式获得别人的重视, 以体现自身存在的价值, 是扭曲的自尊。

方枪枪被南燕和北燕拒绝后, 很气馁, 便开始独自玩耍。此时的方枪枪多希望获得别人的理解与尊重, 摆脱孤独的阴影, 但内心的伤害却让他放弃了, 想从孤独里追寻缥缈的安宁与快乐。方枪枪在一次音乐课上与南燕一起跑出了幼儿园, 并在吻了南燕那一刻, 终于在不经意间寻获了一直追求着的别人的理解和尊重;而方枪枪煽动班里的人说李老师是魔鬼, 准备捆绑李老师的事件, 无疑是希望以此能获得更多的尊重和满足;在随后与班里一些“不良分子”组成了混世集团的暴力事件中, 征服别人获取的仅仅是表面的自尊, 但最后被罚了禁闭之后, 这种自尊便消失怠尽, 这对于追求真正理解和尊重的他无疑是雪上加霜, 这种打击几乎是致命的。

由于方枪枪始终没有获得应有的理解和尊重, 于是在他内心的深处, 追求理解和尊重的冲动比其他任何需要都更为强烈, 让他产生了一种高度的紧张感和焦虑感, 他必须首先去满足这种需要。然而每一次在自尊受到伤害后, 他又采用了另一种错误的方式去寻找自尊, 当然注定了结果也是失败的。每一次寻找自尊的失败, 又将再次伤害方枪枪的自尊, 这是一个儿童成长多么可怕的恶性循环。我们不敢想象, 睡醒后的方枪枪又会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寻找自尊。

三、教育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尊

“哀莫大于心死”, 没有自尊, 儿童的成长将是一条死路。方枪枪的故事是可悲的, 悲在他始终没能获得自尊。我们没有权力去批评影片中的老师和家长, 但在生活中, 我们却有必要防止这样的悲剧一再发生, 不论是作为老师还是家长, 我们都必须关注孩子心灵的健康成长。

自信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怎样培养儿童的自尊是一个沉重而又敏感的话题。《学习的革命》中引用了这样一个数据:美国的六个老师中有五个是阻碍学生发展的[2]。这一数据告诉我们, 现实中有教师不能顺应儿童的天性进行因材施教, 引导儿童积极发展。更严重的是, 不少教师一直都在损害儿童的自尊, 阻碍儿童自然发展。

(一) 让儿童获得理解和尊重是儿童成长的源动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自尊心是儿童心理最敏感的角落, 是儿童前进的动力和向上的源泉。伤害自尊心容易, 建立自尊心却很难。军事家不会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 而更加重视整个战役;教育家同样不能计较孩子做事的一成一败, 而应更关注儿童整个心灵的健康成长。然而许多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 往往没有这样的观念, 不懂得呵护儿童心灵的健康成长。

后进生更加需要表扬与鼓励。在现实教育中, 学生的心理问题常常被当成品德问题来处理, 当后进生每做错一件事情, 很多教师都习惯进行批评教育, 尽数学生的缺点。试想, 这样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吗?答案是否定的, 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 孩子将会失去更多的自信。后进生比一般学生更加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承认, 特别是教师的承认, 只因自身的品德和学业的现实表现使他们的期望无法实现。因而, 这种好胜心就以一种扭曲的形式表现出来, 他们尤其讨厌被当众批评, 吃软不吃硬, 越压越不服。事实上, 学生品德的问题根本上反映的恰恰是学生自尊不足的心理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体罚不仅是对人的肉体暴行, 而且是对人的精神的一种摧残;皮带不仅使脊背失去知觉;而且会使情感和心灵麻木不仁。”[3]这不能不让我们深思, 方枪枪不正是一个被摧残的典型吗?

(二) 创造条件, 激发儿童内部自尊的形成。

儿童自尊的根源在于自身内部。在事物变化过程中, 内因是变化的依据,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人的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人的内部, 外在的因素必须与学生内在发展的动力相结合, 才能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儿童还没有独立的自我评价, 尚未形成稳定的判断标准, 因此, 这一时期他们对自身的认识和评价受外界的力量影响很大, 这些外在力量中, 教师和父母的影响是最大的。

大凡成功的教育, 外在的教育影响因素往往能够与孩子内在发展的积极主动性结合起来。增强儿童的自尊, 有利于激发儿童发展的潜能。如上世纪七十年代末, 在山东省西南部的姜村来了一位城里下放的老教授, 据说老教授能掐会算, 算出有的孩子将来能成为数学家, 有的能成为作家, 有的能成为音乐家……并把掐算的方法传给了其他的老师, 年复一年, 姜村考上大学的孩子越来越多, 姜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学村”, “大学村”中孩子的自信是老师们“算”出来的[4]。此外,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天才班”实验同样是这样, 实验者通过测试“编”出了一个天才班, 让教师和家长产生了期待, 进而培育了天才班的成就。这些例子说明, 教师和父母可以通过创造各种条件, 诱发孩子内在发展的积极主动性, 增强孩子的尊严和自信, 不断提高他们的需要层次和抱负水平, 把他们的内在动力不断地激发出来。

反观影片中的方枪枪, 在那教条和僵化的年代, 没有人在乎他那寻找自尊的强烈冲动, 给他的只是外在的种种枷锁。如果方枪枪能够在平时得到外界 (包括老师、家长或同学) 的信任、理解、表扬和赞许, 无疑将有助于他逐渐地积累尊严, 并形成一个内在有尊严的自我, 也只有这样, 他才能够健康地成长。

(三) 让儿童学会正确进行自我评价, 在学习和生活中获取自尊。

自尊来源于儿童准确的自我评价。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水平的提高可以从改变对人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两方面来提高。

1. 对人的评价。

对人的评价关键在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他人的优缺点。心理学家将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的优缺点能否充分认识提出了四种认知结构类型: (1) 你行我不行。能够看到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 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和别人的缺点, 自卑型。 (2) 我行你不行。能够看到自己的优点和别人的缺点, 看不到别人的优点和自己的缺点, 自负型。 (3) 我不行你也不行。看不到自己和别人的优点, 只看到自己和别人的缺点, 人格破裂型。 (4) 你行我也行。既看到自己和别人的优点, 又看到自己和别人的缺点, 自信型。四种个性结构中只有“你行我也行”才是健康的, 是一个人产生自信的基础[5]。

2. 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正确地认知优缺点是对人的认识, 辩证地、“一分为二”看待问题则是对事物的认识。辩证的认识观要求一个人能够从多方面、多角度看待问题。经历任何事情, 都有有利的一面, 同时也可能有不利的一面, 有的儿童往往只看到对自己不好的一面, 看不到对自己好的一面。这就像是一个有色眼镜, 经过过滤后进来的都是不好的东西, 结果深陷自卑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同时, 也有的人只看到对自己好的一面, 结果造成盲目乐观, 就像阿Q一样———“精神胜利法”。

每个人都会经历成功或是挫折, 如果电影中方枪枪无论是在成功还是在挫折中, 都能够看到自身的优点, 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体验到成功, 他的自尊也同样能够不断地提高。有了自尊, 才能产生成长的动力。

四、结语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 儿童成长的基础打牢了, 将来才能成为参天大树。但在现实的教育和社会生活中, 还有多少儿童像方枪枪一样失去所有尊严后静静地睡了?社会各阶层都要关注儿童心灵的健康成长, 这无疑正是影片《看上去很美》想要告诉我们的话。

参考文献

[1]A.H.Maslow, The Farther Reaches of Human Nature (2nd ed.) [M].New York:The Viking Press, 1971.

[2][美]珍妮特.沃斯等.学习的革命[M].上海三联书店, 1998.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1.

[4]鲁先圣.信念的力量[N].生活日报, 2001-3-27.

看上去,很美 篇3

作为日本新一代的雕塑装置艺术家的小谷元彦,正是近年来的新艺术开拓者之一。大多数时候,他的作品不仅是“美”这个词汇能够形容概括的。也不是“好”这个形容词可以评价的。“我知道人们会感到不舒服”小谷元彦说,但是“这一切不是很迷人么?”

“不舒适,但迷人”恰能形容小谷元彦很多作品带给观众的心理感受。在他1997年的作品《幻肢(Phontom-Limb)》中可以充分感受到这种似是而非自相矛盾的情绪。一个六岁的女童——虽然体态和表情稍显早熟——身着纯白色的衣裙仰躺在纯白色的地面上,长发散落在头颈四周。画面上唯一艳丽的颜色,是女孩小手中握着的已经被捏碎的鲜红的覆盆子果实。冷漠、恐慌、残酷、诱惑……女孩仰卧和小腿半屈的姿势,也许让观众想起荒木经惟的那些经典照片,但小谷元彦解释它们是完全不同的:“女孩是不带有任何性暗示的,她是那么神圣。”同样类型的作品还有装置作品《手指钳》和《帘》。

70年代出生的日本年轻艺术家,在绘画的流动性、雕塑的多元与概念性上相比前代更加超越传统媒介,尝试着各种结合方式。小谷元彦的作品《SP2新生》展示了这种对于西方现代艺术的模仿。类似不明外星生物的白色骸骨,无头无尾盘旋在玻璃柜中,齿轮般繁复的形状构成优雅的曲线,解体和移位、分散与组合中的不合逻辑,暗示了小谷元彦向未来派波菊尼或者巴拉的致敬。2007年创作的《SP1,开始》同样表达了这种崇敬之情。

看上去很美观后感 篇4

刚到幼儿园时,面对陌生的环境,方枪枪最初的反映是恐惧和哭闹。孩子在陌生环境前所表现出哭闹情绪应该是正常的自我心理调节方式,这时候幼儿教师所应给予孩子更多的是爱的抚慰,而影片中的李老师却没有关注到这一点,相反她严肃的表情以及语气让枪枪对这陌生的幼儿园表现出更多的不安与恐惧。李老师强行剪掉枪枪小辫子的一幕给我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李老师的这一做法出发点没有错,但是她强行的方式极不尊重幼小的枪枪,反而加深了枪枪恐惧感和不停哭闹情绪。李老师以不哭闹为条件,奖励给他一朵小红花,而此时的方枪枪并不理解小红花就是能够为个体带来利益的社会评价、社会肯定,根本不予理睬。所以当李老师给他小红花的时候他立刻将其扔在了地上。

生活进入轨道,一次他拉不出大便,他稚嫩地问道:拉不出来会不会扣小红花?也可见班里小红花的奖励意识已经在枪枪的头脑里逐渐加深了。方枪枪为小红花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在规定的时间认真的大便,但却没有能够得到小红花,因为他既不会自己穿衣服,还总是尿床。在小红花榜前,唐老师宣布小红花得主时,方枪枪稚嫩地质问:为什么我没有小红花。老师答:不尿床、自己穿衣服、按时大便、饭前洗手才能有小红花。方枪枪答:没有人告诉我,不算。这是方枪枪最初的呐喊,虽然稚嫩,但他内心的本能已经在告诉他,不公平的事就不能算。某日,一位小朋友的爸爸在规定时间以外来接孩子,巧的是这位爸爸是幼儿园的上级领导。他注意到了小红花榜,发现方枪枪还未有小红花,而自己的儿子也不多,便以领导的姿态说:要加强对这位小朋友的帮助啊。一旁的李老师为讨好上级立即表示今天得小红花的就是其子与方枪枪。方枪枪的第一朵小红花就这样产生了。李老师的这一做法让方枪枪一脸迷惑,他不懂,为什么自己那么努力却得不到的小红花?从此,方枪枪不再为小红花而奋斗了。这也意味着小红花对规范枪枪的行为习惯而言已经失去了意义。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一刀切甚至有些半军事化的教育方式继续着,孩子的吃喝拉撒睡学,一切的活动都在有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在方枪枪的眼里,李老师已不在是老师,而是吃小孩的大灰狼。方枪枪为自己的发现既紧张又兴奋,他将自己的发现告诉了自己的小伙伴,并在小朋友中开展了清查大灰狼的行动。李老师发现孩子们一举动后十分恼火,大喊是谁想出来的,然而由于误传方枪枪迅速摆脱了被批评的困境。方枪枪发现,所谓“做错了事,就要受惩罚”的定律并非那么灵验,而貌似强大的李老师也并非想象中那样强大。至此,方枪枪彻底改变了,他变得不再驯服,而是到处惹事生非。老师们知道,对方枪枪这样的孩子,最大的惩罚就是孤立他,于是让他关禁闭。可经过数天的禁闭,方枪枪回到群体中所表现的言行举止并未好转。可见孤立孩子是不理性的更是不恰当的教育方式。

谈及影片中另一位年轻老师唐老师,在枪枪刚来时,她总是微笑着,亲切和蔼的对待枪枪,枪枪感受到唐老师的亲切对待后亦所表现出对唐老师的喜爱之情。他偷偷地跑到办公室去看唐老师以及冲唐老师微笑的细节不难看出他是喜欢唐老师的。然而,李老师的教育方式还是占据了主导地位,所以最后都未能改变枪枪1走向反抗的心路历程。

一个四五岁的孩子,为何会想到用如此多的心机来对抗成人所构筑的规矩城堡?问题就在于幼儿园的教育方法,只是“看上去很美”。在老师们教育孩子们怎么举手,何时洗手之类的生活要求时,看上去是要让孩子们生活得有方有圆,貌似很美!而老师们也无非是把孩子们视为机器上的一个螺丝而已!不但扼杀孩子的活泼本性,而且压制他们的差异化个性。一

刀切式的教育,不仅摧毁了教师在幼儿心目中崇高的形象,更使幼儿的个性发展得到抑制,使得孩子的心理得不到正常的发展,最终导致孩子有了心理阴影和行为问题。作为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幼儿的人格,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良好的教育方式对幼儿的心理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更为深刻的教育反思需要付诸于此。

看上去很美观后感 篇5

看上去很美。的确,只是看上去?? 童年时光、幼儿园无拘无束的学习环境、美丽可爱的老师,这些在大人眼中看上去很美,小红花,看上去很美。但我们看过影片后,却为孩子们整齐划一的做着老师眼中“美”的行为而感到悲哀和痛心。一个个本来富有个性和童真的孩子就这样在统一化的训练中变成机器人一般。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七十年代时的幼儿园里发生的一件件琐碎的事情。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孩子们早晨起床后齐刷刷的站在茅厕里等待老师的一声令下然后蹲下。每一个拉出来的会得到一朵小红花。不仅如此,在院子里排队走路也会放一根绳子小朋友们抓着绳子走才显得整齐,加上孩子土黄色的园服,沉重的、安静的步伐,不禁让我想起牢狱里的犯人。才五六岁的年纪,天真烂漫的年纪,就被驯服的跟小绵羊一样听话。是不是会引起我们的思考? 童年的确很美,孩子们向往得到的小红花也很美。可这美的背后却也蕴藏着教育的落后。儿童都希望被认同,被夸奖,所以我们今天也提倡赏识教育。片中的小红花作为一种奖赏,其本身是没有错的,但赏识的标准错了小红花就成为一种负面的教具了。片中的小红花是一种奖励它的背后是对儿童天性的扼杀。只要按老师的要求做就会得到小红花,不按老师要求做的、不听话的就是坏孩子。本来活泼好动就是孩子的天性却成了坏孩子的标准。那不是对儿童天性的抹杀么?

作为影片中的小主人公方枪枪,那一双天真无邪的大眼睛是那么清澈最后也迷茫忧郁了。就这样一个活泼好动、敢于追求自由的孩子,因为留小辫、经常尿床、敢于表达,却被老师定义为坏孩子。不仅关他禁闭,作为老师居然还让其他小朋友孤立他。影片的最后是方枪枪独自在夜幕降临时趴在一块大石头上望着天空??任凭老师怎么呼喊他。这样的结局真的很意味深长。我在想,这个孩子的将来会是怎么,或许他会讨厌老师、厌倦学校,或许是不会再敢于表达自己,总之,幼儿园的这段生活给他带去的是不可磨灭的心理阴影。

通过这部电影,我更多是思考我教学以来是如何对待孩子们的,有没 有对哪个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我们当下的幼儿园是怎么对待孩子们的,是不是还有像影片中的某些不好的方法。时代在发展,教育也在发展,我们现如今的幼儿园发展进步是肯定的。教育理念也在朝着自然主义教育在发展。就像我们幼儿园的园训“让孩子像小花一样生长”,是说让我们的孩子想花儿一样自由、自然的、按其发展规律去生长,这与以前幼儿园的小学化和一刀切做法显然是科学的。同时,每一朵小花又是各不相同、争奇斗艳的。有的可能是路边的小野花很不起眼,但却默默无闻很善良;有的可能是富贵的牡丹很惹眼;可能有的一辈子都不会开花,却也有它独特的美。因此,每个幼儿也是各不相同的,都有其个性。我们要做的就是尊重孩子的个性,让其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并针对不同的幼儿做到因材施教,而不是整齐划一,让所有的孩子变成一个样子。这不仅扼杀了孩子的天性,我们的民族、未来的希望也会随之覆灭的。

尊重孩子的天性,让其自然、自由生长,像小花一样,使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充分的发展。那时,我们老师是太阳普照着花儿健康成长,每一个孩子脸上都露出灿烂的笑容,那不仅是看上去很美,其实真的也很美。篇二:看上去很美观后感

《看上去很美》观后感 影片《看上去很美》为我们讲述了四岁小男孩方枪枪在进入幼儿园后的惧怕、顺从、迷茫、觉醒、反抗的心路过程。《看上去很美》留给我最深的印象是影片中教师们半军事化的教育方式。由此引发了我诸多感想„„ 刚到幼儿园时,面对陌生的环境,方枪枪最初的反映是恐惧和哭闹。孩子在陌生环境前所表现出哭闹情绪应该是正常的自我心理调节方式,这时候幼儿教师所应给予孩子更多的是爱的抚慰,而影片中的李老师却没有关注到这一点,相反她严肃的表情以及语气让枪枪对这陌生的幼儿园表现出更多的不安与恐惧。李老师强行剪掉枪枪小辫子的一幕给我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李老师的这一做法出发点没有错,但是她强行的方式极不尊重幼小的枪枪,反而加深了枪枪恐惧感和不停哭闹情绪。李老师以不哭闹为条件,奖励给他一朵小红花,而此时的方枪枪并不理解小红花就是能够为个体带来利益的社会评价、社会肯定,根本不予理睬。所以当李老师给他小红花的时候他立刻将其扔在了地上。

生活进入轨道,一次他拉不出大便,他稚嫩地问道:拉不出来会不会扣小红花?也可见班里小红花的奖励意识已经在枪枪的头脑里逐渐加深了。方枪枪为小红花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在规定的时间认真的大便,但却没有能够得到小红花,因为他既不会自己穿衣服,还总是尿床。在小红花榜前,唐老师宣布小红花得主时,方枪枪稚嫩地质问:为什么我没有小红花。老师答:不尿床、自己穿衣服、按时大便、饭前洗手才能有小红花。方枪枪答:没有人告诉我,不算。这是方枪枪最初的呐喊,虽然稚嫩,但他内心的本能已经在告诉他,不公平的事就不能算。某日,一位小朋友的爸爸在规定时间以外来接孩子,巧的是这位爸爸是幼儿园的上级领导。他注意到了小红花榜,发现方枪枪还未有小红花,而自己的儿子也不多,便以领导的姿态说:要加强对这位小朋友的帮助啊。一旁的李老师为讨好上级立即表示今天得小红花的就是其子与方枪枪。方枪枪的第一朵小红花就这样产生了。李老师的这一做法让方枪枪一脸迷惑,他不懂,为什么自己那么努力却得不到的小红花?从此,方枪枪不再为小红花而奋斗了。这也意味着小红花对规范枪枪的行为习惯而言已经失去了意义。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一刀切甚至有些半军事化的教育方式继续着,孩子的吃喝拉撒睡学,一切的活动都在有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在方枪枪的眼里,李老师已不在是老师,而是吃小孩的大灰狼。方枪枪为自己的发现既紧张又兴奋,他将自己的发现告诉了自己的小伙伴,并在小朋友中开展了清查大灰狼的行动。李老师发现孩子们一举动后十分恼火,大喊是谁想出来的,然而由于误传方枪枪迅速摆脱了被批评的困境。方枪枪发现,所谓“做错了事,就要受惩罚”的定律并非那么灵验,而貌似强大的李老师也并非想象中那样强大。至此,方枪枪彻底改变了,他变得不再驯服,而是到处惹事生非。老师们知道,对方枪枪这样的孩子,最大的惩罚就是孤立他,于是让他关禁闭。可经过数天的禁闭,方枪枪回到群体中所表现的言行举止并未好转。可见孤立孩子是不理性的更是不恰当的教育方式。谈及影片中另一位年轻老师唐老师,在枪枪刚来时,她总是微笑着,亲切和蔼的对待枪枪,枪枪感受到唐老师的亲切对待后亦所表现出对唐老师的喜爱之情。他偷偷地跑到办公室去看唐老师以及冲唐老师微笑的细节不难看出他是喜欢唐老师的。然而,李老师的教育方式还是占据了主导地位,所以最后都未能改变枪枪1走向反抗的心路历程。

一个四五岁的孩子,为何会想到用如此多的心机来对抗成人所构筑的规矩城堡?问题就在于幼儿园的教育方法,只是“看上去很美”。在老师们教育孩子们怎么举手,何时洗手之类的生活要求时,看上去是要让孩子们生活得有方有圆,貌似很美!而老师们也无非是把孩子们视为机器上的一个螺丝而已!不但扼杀孩子的活泼本性,而且压制他们的差异化个性。一 刀切式的教育,不仅摧毁了教师在幼儿心目中崇高的形象,更使幼儿的个性发展得到抑制,使得孩子的心理得不到正常的发展,最终导致孩子有了心理阴影和行为问题。作为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幼儿的人格,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良好的教育方式对幼儿的心理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更为深刻的教育反思需要付诸于此。

学本0901 09950116 沈丽篇三:看上去很美 观后感

电影<<看上去很美>>鉴赏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软件工程b班 2010022b29 易杨

电影讲述了在几十年前的幼儿园生活。主人公方枪枪是个典型的叛逆者。他不愿意顺从幼儿园已然形成的制度。在幼儿园,一切都是统一的,早上起来都要去拉屎,加饭举右手,加汤举左手„„这是一种消灭个性的制度,象征着专制,禁锢着孩子自由的灵魂。方枪枪在这里孤独,压抑,没有快乐,希望生病能不上幼儿园。他也曾努力去适应这里的标准,早上使劲拉屎,在孩子们面前难堪地学穿衣,可他依然没有得到李老师的喜爱,没有得到一朵象征荣誉的小红花。于是他就一直游离于制度之外,敢于挑战老师的权威。小红花是这个幼儿园评量一切的标准,得到小红花就是好孩子,得不到小红花就是坏孩子。方枪枪也渴望在自己的名字后面有朵小红花,当他在小红花板面前羡慕地流连时,窗外是李老师冷冰冰的双眼。李老师是幼儿园最大的黑脸角色,印象中的她总是凶着一副脸,以“扣你一朵小红花”为威胁。但是在一个表现不好的孩子的家长来幼儿园时,是园长亲自接待进来,当听说这个家长是某某官员时,李老师的脸立马就笑了起来,拼命说他孩子的好话,连本来没小红花的孩子也特意被挂上了一朵。这不禁让人,啼笑皆非。确实,到底该笑,还是该哭呢?

如果说幼儿园是一个政治体系的话,方枪枪则是这个体系的反叛者。既然不能适应这里的标准,既然不能融入这个体系,那就公开反抗它,自由的思想在他心里流淌。他把李老师看作妖怪,并联合其他小朋友捉妖;他和南燕偷跑出去玩;他欺负其他小朋友,骂人。当然,方枪枪的反叛是失败的。他因为骂老师而被关了禁闭,并被老师和其他小朋友孤立起来。当别的小朋友在外面玩耍时,他只能一个人坐在屋子里,默默地望着窗外,就像在冬夜,别的小朋友熟睡时,他一个人望着窗外的雪花,看上去很美的雪花。方枪枪很孤独。禁令解除,方枪枪被准许和其他孩子一起玩,他很想和他们说话,引起他们的注意,但没人理他。当小朋友排着队朝前走时,方枪枪朝后跑去,一个人躲在幼儿园高大院墙的阴影下,石头上,睡着了。专制太强大,自由枯萎了。在我们这个社会中存在很多禁忌,而在作品中表达政治是最大的禁忌。本片导演张元说,有些底线是不能碰的,但你可以换一种方式表达它。于是,聪明的张元在孩子们身上打起了主意,借儿童片之名,拍了一部政治片。在影片中,张元尽量掩饰自己的意图,把儿童片拍的煞有介事,但影片的音乐出卖了他,把他的意图明确地表达了出来。显然,张元不想隐藏的太深,他怕观众看不明白。影片的音乐阴冷,怪异,压抑,凝重,让人发抖,让人害怕,让人喘不过气来,表达的是对影片中那个专制世界的不满与恐慌。这与一般儿童片中欢快明亮的音乐大相径庭。

网上还有解释,说张元把幼儿园安置在皇宫,是另有深意。皇宫巍峨,是权势的象征,而幼儿园的孩子们就是权势的子民。只不过,他们在巍峨的皇宫和高大的院墙面前是那么的渺小。古代把官和民的关系比作牧羊人和羊,张元难道想把现今的这种关系比作幼儿园和孩子?这是一个危险的比喻。

这部电影之所以没成禁片,与影片中表现的年代有很大关系。虽然张元刻意淡化时代背景,没有悬挂毛主席头像,也没有唱《社会主义好》,但影片中人物的着装还是告诉观众,这个故事发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所以影片批判的对象就成了那个时代,与今天无关。这是张元另一个聪明的地方。

直到电影结束,也没发生什么特别的事情,整个电影就在方枪枪倒在石头上,另外有其他孩子在找他叫他,就这么结束了。当电影片尾放出来时,我们似乎都有点不敢相信,大家都发出:这就没了?的疑问。的确,这就没了,剩下的就自己去想吧!看上去很美,真的很美吗?篇四:《看上去很美》电影观后感

《看上去很美》电影观后感

当画面定格在方枪枪在老师对方枪枪的呼唤声中倒在石头上时,我有点儿回不过味儿来。看着一个个短小的关于孩子的片段被没有过度的串联起来,真的感觉懵懵懂懂,不知道这部电影想告诉观众些什么,片子的内容与《看上去很美》这个名字有什么关联。美吗?看上去美吗?实际上美吗?这个美究竟指的是什么?是正说还是反讽?

看了这个没有结论的结尾,或者说缺少一个完美结局的结尾,心里总有些放不下,是在担心方枪枪以后的日子会怎么挨吗?说不清楚,或许是吧。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方枪枪,一个父母无暇照看的孩子,一个寄宿制幼儿园的插班生,一个挺有个性、挺可爱、挺有办法、挺有思想的孩子。可爱的同时还有几许悲凉吧。一个花蕾尚未来得及开放就已经在幼儿园里被摧败了。

站在老师的角度:透过孩子的眼睛看到了自己,看到了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样子,看到自己的行为给孩子们带来了什么,给了老师真正的换位思考的机会。难得。当我们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都是为了教育好孩子的同时,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行为究竟会给孩子们带来那些伤害。剧情中,老师装扮大猩猩导致孩子们最终把老师当成妖怪这一戏剧性冲突,深刻且讽刺地表现了这一点。按照老师的行为标准,老师所做的行为似乎没有什么出格的,老师所做的一切也都是为了教育孩子。但是,却一步步地把孩子逼向孤独的深渊。事与愿违。

站在家长的角度:方枪枪的爸爸一直没有出现正脸,仅仅有几句话的交代,他的妈妈更是连声音都没有出现。方枪枪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父母的缺席是一大诱因。方枪枪从刚进幼儿园的不适应,到经过努力学会自己穿衣服,吃饭,上厕所洗手,他希望得到老师的小红花,得到老师一个尊重、关爱的眼神,但是老师拒绝了。尽管他学会了,依然要等到明天才能得到小红花,因为老师总是拿着更高的标准来要求他,要求一个插班生达到其他老成员的标准,尽管努力但也无法得到老师的认同,不知不觉中老师已经对他另眼看待了。班级里也有不会穿衣服的孩子,但是方枪枪总是被盯着的。在努力失败之后,他开始捣乱了,开始用另一种方式吸引老师的注意力。果然奏效,一次次地与老师过招,一次次“赢得”老师的批评,一次次的满足幼小心灵被关注的渴望。这样的孩子,最害怕的就是寂寞,没人搭理。即使得不到表扬,得到批评也行呀,总之我得让老师注意到我的存在。老师在一次次地被激怒后,终于使出了杀手锏——关禁闭,再加上幼儿园

园长的看家本领——孤立。方枪枪终于被推进了他最害怕的深渊——没人搭理的境地。其实,方枪枪作为一个家庭里的“孤儿”,在被父母无情地“抛弃”的时候,他渴望得到老师的关心和爱,但很遗憾?? 方枪枪——一个被父母抛弃的精神世界的孤儿,一个被老师厌恶,被同学孤立的孩子,他的未来在哪里呢?明天,太阳依然升起,但什么时候爱的阳光才能照耀在他的心上? 这部电影当中,让人揪心的仅仅是方枪枪吗?这样一群寄宿制的小小孩,让我想到了当今社会中形形色色的孩子:那些被外出打工的父母放老家的农村留守儿童;那些父母整日忙于工作、忙于应酬、忙于玩电脑、打麻将、逛街做美容的孩子们,虽然父母每天都在身边,但是这些孩子的精神世界是荒芜的,无人问津的。身为父母,把孩子带到世界上,就要勇敢地承担起养儿育女的责任,而这责任绝仅仅是吃饱穿暖。身为老师,我们真的应该蹲下来,不仅仅是身躯,还有我们的心灵,我们的视角。在这里,没有资格谈论社会,但真的希望社会生活的节奏慢一些,压力小一些,简单一些,让这些背负着养家糊口责任的父母们有时间、有精力、有耐心、有心情来陪伴孩子一同长大。朱永新教授的一句话说得非常好:“只要你认为重要的事情,你一定会有时间来做它。”身为父母,或许我们有一百个理由来推诿责任,但是担负起父母的责任只需要一个理由足矣——因为我是孩子的父亲母亲。看上去很美,写到这里似乎有些明白,这应该是一句讽刺。观看这部影片的过程中,我们不止一次被童真童趣逗得笑出声来,看上去似乎很美;但是,电影播放完毕,我们每个人的心都无比沉重,无不为小枪枪的明天忧心不已,真的只是看上去很美。什么时候能让孩子们的生活由内而外的美,和谐一致的美,纯真纯粹的美?需要家长、老师、社会方方面面的努力。坚信,终有一天,会让我们的每个孩子都过上美好的生活,并为之努力。篇五:《看上去很美》观后感 看上去很美

《看上去很美》是张元导演的一部电影,改编自著名作家王朔的同名小说。影片《看上去很美》反映上世纪80年代左右学前教育的影片(普遍认为是80年代,但作者王朔说是在一九六一至一九六六年之间),讲述了一个北京军区幼儿园里的故事,描写了小朋友方枪枪寻求尊重和理解以及学前儿童心理成长变化的故事。影片反映了很多当时幼儿园普遍存在的问题,虽然这只是一部艺术作品,但对于一位敢批判敢说真话的作者、且极具经典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是由他的小说改编而成的,像这么优秀的作者的作品其大部分内容的真实性是不可置疑。影片引发我许多关于幼教的思考。每个问题的思考我都想从贬褒两个角度来谈。

首先,我说说教师、保育员和孩子人数上来说。一个班级,至少50多的孩子,只有2名老师和2名保育员。很多人会觉得这个班的孩子太多老师保育员太少是很难照顾好每一个孩子的。我起初也是这么想,但后来我改变了自己的看法。因为我觉得对于在上世纪60年代(或80年代)来说,这已经是极为优越的环境了。我想起了上学期的见习,我们被安排在省机关幼儿园,我所在的中一班有40多个孩子,一个主班,一个副班和一个保育员,别的班级也是这样。怎么说省机关幼儿园也是海南最好的幼儿园之一,却也是孩子多而幼师少。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我国,特别是海南的的幼儿教育发展缓慢。虽然说近几年来我国特别是海南学前教育受到重要关注,实际如何还得让时间去考验。

看上去很美观后感 篇6

幼儿园是方枪枪生命里第一次和外面的世界交手。在这个陌生的地方有种统一的标准正统治着所有的小伙伴们,就是贴在每个人名字后面的小红花,方枪枪愤怒了:不会自己穿衣服就得不到小红花吗?尿床是我自己能控制的吗?这是什么道理?方枪枪嚎啕大哭,他孤独,他不懂这世界的规则,然而渐渐的他发现,在周围的小生命之间,有一种自由的情感正悄悄的奔放着,在那个灵魂主宰的内心世界,他无拘无束。于是方枪枪开始散发生命的热力与无穷的幻想,他脱下女孩的裤子给女孩打针,把小红花当成礼物送给他钟情的女孩……“老师是吃人的妖怪!”,方枪枪把这个秘密告诉了她,而她又告诉了他,于是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没有睡觉的孩子们开始行动了……那一天和今天一样阳光灿烂,对于长大的我们来说,现实的生活每天都重复着一样的轨迹,我们沿着这轨迹往前赶,生活正常的令人麻木,因为你,和我,早已经掌握了一种不言而喻的方法去面对现实,甚至在这种方法运用久了之后,你可能已经想不起来到这世界的最初,你曾经怎样的挣扎过,而就是这平常的一天,对于《看起来很美》的小主人公方枪枪来说,却是那么的不一样,他和你一样做了一晚上的梦,所不同的是,当他在幼儿园的集体宿舍醒来,他发现自己又尿床了,怎么办?方枪枪知道自己将再一次得不到老师奖励的小红花,他哭,他恼,他要造反,他是老师眼里的坏男孩,对于他来说,幼儿园是他面对的第一个完整的社会,也是第一次,他打算用行动去挑战这个世界。

但是即便方枪枪是最勇敢的斗士,他在旋转木马上看到的永远是被屋檐遮挡的天;他发动的“起义”被坚决镇压,他得到了最严厉的惩罚——“关禁闭”“被孤立”,他颓丧地看更多的小朋友被一个一个“吃掉”然后变成听话的会吃人的小妖怪,他无力反抗;集体外出时他又逃队了,这次没人告他的状,偶然获得的自由令他欢欣鼓舞;幼儿园外面却是更大的幼儿园,他看见一群成年男女迈着整齐步伐在路上茫然行进;他惊愕每个人胸前都佩戴比幼儿园的小红花还要鲜艳夺目的大红花!他终于疲惫了万分沮丧的伏在一块大石凳上,不再理会小朋友们“方枪枪,方枪枪……”的呼喊。

这确实不是给孩子看的片子,恰如导演张元所说这是部成人儿童片,看过后才深有感悟:在进入幼儿园时,我们孩时的一些天性就已经在慢慢的被磨灭,回忆起的也是经打磨后的乖小孩该有的表现和童真,影片中在音乐与背景映衬下让人产生那幼儿园好似监狱的错觉,这监狱里关押的是孩子们的童真,生产的是标准的“祖国花朵”……

多么的沉重啊,不是么!

网络教研看上去很美 篇7

一、网络教研生成之美

网络教研虽没有了传统教研的现场感, 但在构建平等、和谐的教研氛围方面, 具有传统教研无可比拟的优势。

首先, 开放性使网络教研无极限。网络教研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完全开放, 能够吸引不同地域的众多教师的参与, 同时还能解决因工学矛盾而错过与同行交流、学习的机会问题。教师可随时随地发表想法、见解, 与同行、专家、名师进行互动, 随时请教并得到他们的点评与指导。网络教研活动完全在宽松、民主、和谐的环境下进行, 真正做到什么时候有空就什么时候参与, 非常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

其次, 虚拟性使网络教研更精彩。网络的虚拟性可以突破传统教研人们面对面交流的屏障。网络的虚拟特性减少了教师面对面交谈时的心理压力, 也减少了发言的顾虑, 让人们敢于发表真实的观点和见解。网络教研以文字交流为主, 使得教师在发言时, 能够有时间对教研内容深入思考, 使观点更有价值。

最后, 延续性使网络教研有生命。网络教研是一个思考、讨论、争鸣的广阔平台, 以文字交流为主要研讨方式, 能够记录每次教研参与者的智慧结晶, 给参与者再研讨或后来者参与研讨提供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 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因而能够对教研的内容进行深入的再思考, 注入新的观点, 重新焕发教研的活力, 使研讨时间更持久, 教研的范围更加广泛。这种延续性使网络教研更加具有生命力。

二、困惑:“看上去很美”

作为是一名信息技术教师, 我曾辗转于各大信息技术论坛。发帖和回帖便成了我每天的必修课, 也成了我学习和交流的重要方式。不知不觉, 在专业成长的路上一点一点地前行, 处理教材的思路变宽了, 课堂的反思也多了起来。时间长了, 我看到论坛教研中的一些现象——参与讨论的人总是那几个。这让我感觉到, 网络教研看上去很美, 其实却存在着很多问题!

首先, 抱怨的多, 自省的少。在各信息技术论坛的教研中, 总能听到“勤杂工”、“打字员”、“维修工”、“地位低”、“待遇差”等声音。可一味地怨天尤人, 能改变目前的处境吗?既然无法摆脱现实, 倒不如在现实环境中谋发展, 立足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不断反思, 不断学习, 不断发挥自己的潜力与作用。“有为才有位”, 总有一天会得到认可的。

其次, 应付的多, 交流的少。信息技术教师需要一个教研平台, 需要一个良好的教研氛围, 需要互相学习、互相借鉴。我们用论坛、Q Q群的形式搭建了“草根”教研平台。可却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加入的人多, 可真正交流的人却只有那几个, 回复中“顶”、“支持”、“谢谢”等短平快的应付性语言充满了论坛, 真是乘兴而来, 败兴而归, 让网络教研氛围索然无味。

最后, 索取的多, 分享的少。“我的账号没有金币了, 不能在论坛下载教案”, “××年级的教案哪里有下”类似这样的话语, 常常出现在信息技术教研论坛和Q Q教研群中。因而教研论坛、Q Q群里看似热闹非凡、人头攒动, 殊不知, 大多数教师只是为了下载教案或课件来应付即将来临的常规检查, 没有真正参与教研或相关主题的讨论。

三、有效开展, 成其之美

网络教研是一个完全开放的信息技术教师交流的平台。分享经验、分担困惑是网络教研真正的目的。面对不同的学生, 面对变化的课堂, 我们不应将自己好的经验和教学中的困惑藏于心中, 应该将其分享, 让我们的课堂最优化。

我以为, 要开展有效的网络教研活动, 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定主题。教研主题的选择要新颖, 而且是众多教师所关心的内容和所困惑的问题, 或是课例点评, 或是集体备课, 能够贴近一线教师的教学实际, 是一线教师需迫切解决的问题, 能够引起广大教师的共鸣, 这样才能让更多参与网络教研的老师进行广泛交流。当然我们可以采用征集教研主题的方式进行选择。定好的主题, 我们可以利用Q Q交流的即时性发布集中研讨的时间, 之后, 将研讨记录发布到论坛进行持续的教研, 从而保证网络教研的集中性和持续性。

其次, 有主持。网络教研需要进行有效引导和适当鼓励, 因而特别需要一个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方面有丰富经验的骨干教师作主持人, 如果能请到专家或名师来当引领者是求知不得的。他们能够在讨论热烈时“趁热打铁”或“火上浇油”, 使参与者灵感如潮水般涌现, 让思维迸发智慧火花。当讨论冷场而进入尴尬局面时, 也许这时就是大家进入深度思考的时候, 引领者不仅要看到冷场背后的活跃, 更要积极努力地去营造“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重新点燃所有参与者的思维火花, 能及时有效地引导, 防止闲聊、跑题, 在允许不同意见存在的同时, 也要避免相互攻讦, 让教研得以顺利进行。同时, 我们也要对参与教研的教师进行适当的鼓励和评价, 如在论坛里可给参与者增加威望值或加金币或用适当的语言激励。这些都能让参与者以更加饱满的激情参与研讨, 增强教师们教研的意识, 不让辛苦拟定的主题教研“流产”。

再次, 要善于小结。网络教研需要小结, 当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实践的深入, 取得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效果时, 会形成不同的观点和见解, 这是各种思想的碰撞。为了让这种网络教研的讨论有始有终, 不至于使简短文字的交流嘎然而止, 也为了让主题研讨得以升华、延续, 主持者必须在适当时候对讨论做小结。

最后, 再实践。网络教研的最终目的是要为自己的课堂教学服务的。因此, 必须做好线上教研与线下实践的转化, 通过教研、实践、再教研、再实践的过程, 将课堂教学最优化, 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看上去很美 篇8

然而,当今社会不是走亲戚串门儿,综合国力才是主导,英国在政治、军事上对美国的依属与他们在文化上的认同感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英国也在此陷入矛盾:一方面瞧不起美国人,认为他们愚笨粗鲁,毫无绅士风度;另一方面却又不得不依靠美国在世界舞台上翻云覆雨。

足球一直是这个世界的缩影,尤其是当美国人挥舞着钞票进军英超的时候。他们给英格兰联赛赋予更多商业化和娱乐化,球迷有一天终于发现球票越来越贵,纪念品做工越来越糙,俱乐部欠账越来越多。英格兰的联赛越发在向NBA靠拢,泛滥着肤浅的快感和泡沫般的“快餐式忠诚”,这时,英格兰球迷终于集体爆发了。

其中,以曼联和利物浦最具代表性,它们一家是英超十余载最成功的俱乐部,一家是英格兰联赛的世纪霸主,却无一例外地被美国佬盘下。尽管因为多种因素,两家俱乐部和各自球迷一直不共戴天,但如今却共同举起了反美的大旗,双方甚至开始筹划携手进行一系列的抗议活动。

利物浦:SOS

这里的SOS并非国际救援信号,而是利物浦的一个球迷组织——香克利之魂(Spirit of Shankly)的字母缩写,该组织的目的只有一个:将利物浦老板吉勒特和希克斯踢出俱乐部。

吉勒特和希克斯联手收购利物浦后,便和贝尼特斯以及球迷摩擦不断。2007年11月,由于阿格重伤,贝尼特斯希望冬季能够引进一名后卫,但美国老板不允,贝尼特斯便在新闻发布会上面对记者像孩子一样赌气地连说十几遍:“我只关注球队的训练和执教。”希克斯立即在《回声报》上发表声明让贝尼特斯闭嘴,利物浦俱乐部的矛盾就此曝光在媒体上。

但是,球迷是支持贝尼特斯的,SOS组织便是在这时创建,他们的连续抗议终于迫使美国人同意拨款,什科特尔被签下。然而,希克斯接着又没心没肺地承认,在与贝尼特斯闹别扭期间,他与吉勒特、CEO帕里一起会见了克林斯曼,希望德国人能接手贝尼特斯在利物浦的职务。希克斯也有自己的理由,他认为在与贝尼特斯出现意见分歧时,需要作好西班牙人随时离开的准备,这样才会使利物浦不太被动。希克斯的行为在美国体育界是司空见惯的,但在英格兰却不行,利物浦俱乐部的百余年历史上从来都没有赛季中途炒教练的情况,就是天大的矛盾,老板也要信任主帅,等他执教完整个赛季才能换人。

希克斯的儿子也不安生,2008年3月,他曾在萨顿酒吧(利物浦俱乐部发源地)被利物浦球迷一顿狠揍。原因是当时有利物浦球迷高喊让美国人滚出安菲尔德,小希克斯上前理论,一语不和就动起了手。小希克斯是利物浦董事会的成员,如此身份竟然和球迷在酒吧里厮打,实在败坏形象。此事后,他还没彻底意识到错误的严重性,在去年年末,他因为被一位利物浦球迷的抗议邮件烦得要死,竟然回复让该球迷“去死”。邮件原文被媒体披露后,小希克斯只能灰溜溜地走人。

希克斯虽然在利物浦闹得不可开交,但他对俱乐部的建设和开发做得还是比较到位的,比如贝尼特斯续约、新CEO帕斯洛上任,以及从渣打银行谈下的8000万英镑高额赞助。另一位美国老板吉勒特不如希克斯那么高调,但他一直不看好贝尼特斯,且屡屡琢磨着将自己手中的一半股份卖给西亚财团。

SOS负责人保罗·莱斯与吉勒特有过几次接触,一次是上赛季利物浦主场迎战曼联之前,当时双方还仅仅是相互认识一下;而在去年冬天贝尼特斯谈续约期间,两人的谈话则针锋相对。吉勒特说:“几个星期前我们还是积分榜头名,可是有个人对另一家俱乐部的一个人展开攻击(指贝尼特斯挑起与弗格森的口水战),从那时起,我们前进的脚步就开始放缓,并出现了明显的下滑。”保罗·莱斯问吉勒特这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后者不敢正面回答。

本赛季,利物浦战绩不佳,吉勒特第三次和保罗·莱斯坐上了谈判桌。吉勒特说:“目前球队的经济情况相当好,比曼联、切尔西和阿森纳都好。过去18个月里,我们为俱乐部在转会市场上投资了1.28亿英镑,全部都是我们自己的钱,如果还不能成功,就要问主教练、问球探,那是他们的责任了。”后来,SOS找来专业人士进行财务分析后得出了结论,1.28亿英镑是一个极其扯淡的数字,因为利物浦出售球员也收入了8000万英镑,美国老板的净支出仅在2000万英镑上下。吉勒特说得好听,真正的情况是利物浦的球队建设仅仅是原地打转,拆东墙补西墙,靠着卖旧人的钱来买新援。

自从帕斯洛取代帕里出任俱乐部CEO后,美国佬和SOS的关系才有所缓和,但SOS依旧会把抗议美国佬的大旗搬到安菲尔德,每逢利物浦主场比赛时,球迷都会唱“滚出我们俱乐部”的歌。希克斯向球迷承诺,在明年开春之前,因经济危机停工一年半的斯坦利新球场将会重新建设,只是利物浦球迷已经被美国佬欺骗太久,都不再信他们的话了。

曼联:绿金战役

曼联对美国佬的抗议要比利物浦早得多,格莱泽还没入主时,他们就高喊着反美口号,却改变不了美国人入主的现实。自那以后,曼联球迷便开始了“绿金战役”——绿色和金色是曼联俱乐部1878年刚成立时的传统色系,球迷们以此来表达他们希望摆脱美国老板控制、呈现原始本色的心愿。

有组织的“绿金战役”团体是成立于2005年的FC United of Manchester,该球队从字面上看与曼联(Manchester United)差不多,成立的目的就是为了抗议格莱泽的收购。当时,他们的希望是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有一天能冲进英超赛场,成为一支血统纯正的“曼联”队。如今,这支球还在低级别联赛中徘徊。

“绿金战役”让大曼彻斯特郡周边一个个小球迷团体都聚集在了一起,它们结成了同盟,名为LUHG(Love United Hate Glazer,意为爱曼联,恨格莱泽)。“绿金战役”组织了多次游行抗议活动,但因为在曼彻斯特市曼城队球迷占大多数,所以造成的杀伤力并不大。LUHG的成员也常常跑到曼联的卡灵顿训练基地门口举牌子:“我们希望格莱泽滚蛋。”无论风吹日晒,表现相当执著,为了造声势,LUHG多选一些年轻貌美的女子去举牌,这反倒比游行更有影响,只是时间长了,很多人就只看美女,而不看口号了。

后来,LUHG转而号召球迷不再购买球队的季票,在本赛季曼联主场对朴次茅斯之战时,LUHG还发放了七万余张反对格莱泽的卡片。是役,曼联以5∶0大破朴次茅斯,许多球迷在网上质疑LUHG的提议:“实在不理解,为什么要我们放弃季票?要知道,如此完美的比赛,如此精彩的大胜,我们根本无法拒绝!”当然,曼联这几个赛季的季票确实卖得不如往年,但他们将没卖出去的季票化成散票销售,照样赚得盆满钵满。

事实证明,LUHG的抗议并没有达到利物浦SOS的效果,SOS好歹已让利物浦的老板们格外重视起来,而LUHG之于格莱泽还仅仅是“一只在耳畔嗡嗡叫的蚊子”(BBC评论)。归根结底,曼联的归属意识不比利物浦那么强烈,他们对于传统的重视也不似利物浦那样古板和守旧。同时,格莱泽在曼联一直采取“无为而治”的方针,要远远好过利物浦两位老板小丑似的表演。媒体一直在说曼联债台高筑会让俱乐部随时走向覆灭,但从曼联如今的战绩和在全球的知名度而言,媒体言论仅仅是危言耸听。刀还没架到脖子上,何必去玩命呢?利物浦的欠债可是收到了苏格兰皇家银行的催账单的。

球迷也要玩收购

2008年1月,一个名为“分享利物浦球迷会”(The Share Liverpool FC Group)的组织发出了号召,希望能够动员全球大约10万名利物浦队球迷,共同集资5亿英镑(每人5000英镑)从两位美国老板手中购买现有股份,一旦买下俱乐部,将采用西甲巴塞罗那的会员管理模式。

“分享利物浦”计划最初是由利物浦大学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提出来的,并有着详实的理论依据和集资方案,但这些学究却忽略了一个最关键的问题:他们的一切构想都是建立在5亿英镑到位且美国老板愿意出售股份的基础上的。据说,“分享利物浦”计划的5亿英镑是筹到了的,但是美国人却不卖,双方就此僵了下来,至今仍没个头绪。

曼联也有个叫“红色骑士”(Red Knight)的精英球迷组织,他们也反格莱泽家族,于是山寨了“分享利物浦球迷会”的做法,提出收购曼联俱乐部。英国人的思维确实很有意思,“红色骑士”总结了利物浦方面的经验教训,认为其理论框架是很完善的,只是报价过低,他们决定一口气全球集资10亿英镑去找格莱泽谈。格莱泽当然与利物浦的老板们一样摇头拒绝,接着“红色骑士”将报价提高到了15亿……

中国南方沿海的几位“富二代”参与了“红色骑士”的集资,但基本是以凑热闹的心态去试试水。他们中的一位在接受采访时坦诚地说:“根本不指望能收购成功,又没有到世界末日,实在找不出一个理由让格莱泽出售一家正在蒸蒸日上的俱乐部。”

后记

利物浦和曼联连续反美的背后,是英格兰人强烈自我意识的回归,由于大英帝国时代的荣耀感还在脑海中根深蒂固,所以他们很难对美国人摆出友好姿态。英国人将足球视为生死——甚至高于生死,谁都无法容忍老美的商人拿着自己的信仰去赚银子。

在曼彻斯特流传着一个笑话:2005年格莱泽买下曼联后现身老特拉福德,他翻着当天的报纸,指着新鲜出炉的英超积分榜问:“切尔西很厉害嘛,排名第一,那我们什么时候和他们打季后赛呢?”两种文化背景下的不同意识,对足球的解读完全是两种极端,美国人管比赛叫“Game”,英国人则叫“Match”,美国的娱乐元素让英国作呕。

电影看上去很美观后感 篇9

在看影片《看上去很美》的时候,主人公方枪枪刚开始的时候是那么的天真活泼,惹人喜爱。但是慢慢的,他变得调皮了。后来,他又变坏了,骂老师,打同学。而最后他伤心地离开了幼儿园。

这是让我很心痛的结局。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结局呢?是方枪枪他自己,很多人都会这么说。但他还是个孩子,初萌世事的孩子。这么重的责任他一个人来扛,未免太残忍了吧?更何况,错,并不完全在他。

一开始方枪枪就受到了李老师的讨厌,他没有小红花,他问了原因。第二天他努力了,可是还是没有得到应得的小红花,他又问了。可老师还是用各种理由来拒绝给他小红花。他开始不懂了。不但这样,老师还让他上台面对大家练习脱衣服。他没有脱下来,可李老师不但没有安慰或教他,还凶凶地说:“学会了才能下来,你就在上面折腾吧,没人帮得了你。”这心眼儿也太狠了点吧。

而因为人一出生就会察言观色,再加上老师“淳淳善导”。没有人愿意和方枪枪玩。他们只会在老师批评方枪枪的时候嘲笑他。在这一环节中,方枪枪是孤独的,被孤立的。即使他的周围很热闹,即使他的周围里很多人,但没有一个和他生活在同一个世界里。一想到方枪枪每晚都会起床一个人到外面走(不知道是不是梦游),我就忍不住在心里流泪。而不知道多少个晚上梦到李老师是会吃人的妖怪。可想而知,他的内心里承受多少恐惧。

他变坏了,当唐老师叫他和同学道歉时,他骂了一句粗话,老师问他在哪学的。他说没人教。唐老师便把他关到黑屋里禁闭。枪枪进到黑屋后,便大喊,院长救命。可是院长才更残忍,吩咐老师们教孩子孤立方枪枪。后来方枪枪出队了,他想和小朋友们玩。可是没有人理会他,所有人都没有理他。他伤心的离开了幼儿园。

而这一出电影中,只在最初时见过方枪枪的爸爸,他的其他亲人从没漏过脸(包括爸爸妈妈)。而在方枪枪的言语中可以了解到他是想父母的。但父母的工作似乎比他更重要。

幼儿园本来就应该是幼儿的乐园,在那里,孩子应该是快快乐乐地玩乐。不需要懂太多的成人规则。所以,幼师的责任重大呀。幼师应具备以下素质和能力。

一、关爱幼儿,尊重幼儿的人格并信任幼儿。做到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了解并满足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重视生活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幼儿各有自己的性格和特点,教师应该理解并尊重他们。

二、注重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发掘幼儿的兴趣爱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保护幼儿的兴趣是很重要的。

三、把孩子多方面的直接经验,探索交往等实践作为最重要的学习方式,重视自身的日常态度言行对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影响作用。孩子的思维方式以形象直接为主,因此学习方式也要以探索实践为主。

《看上去很美》观后感1000字 篇10

《看上去很美》是根据王朔多年前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看完后给了我一种完全不同的感受:方枪枪这个五岁孩子眼中的世界是那样真实,他的目光那样纯真,而他的遭遇却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一朵红花横扫一片童心方枪枪一进幼儿园,还没等他明白过来,留了几年的小辫子也被老师剪掉了,这也暗示着他自由自在的生活一去不复返了。老师告诉他好孩子能得小红花,他特别盼望能得小红花,努力地表现着。可是,他有尿床的毛病,他还有个睡不着觉总想和谁说点儿话的毛病。于是,他总也得不到小红花。幼儿园老师要求所有的`孩子都穿一样的衣服,行动完全一致,还让孩子们以整齐划一的士兵队伍为榜样。幼儿园里的生活是很呆板的:规定并要求小朋友每天早晨要大便,吃饭前要先尿尿,不准尿床。并用哨子来命令小朋友,而且不分黑白地批评小朋友。方枪枪是比较反叛的典型,一开始以哭来表示自己的反抗,如洗屁股;敢于反问为什么他没小红花;当老师问哪位小朋友不会穿衣服时敢于站起来;甚至后来敢于顶撞老师。影片中,有两种声音让人不能忍受:一是幼儿园老师脖子上挂的哨子,提醒孩子们要遵守秩序;二是影片结尾处,方枪枪在被所有的人漠视之后,孤独地站在路边,看着人佩戴大红花的队伍走过,那敲锣打鼓的声音让人有说不出的难受。

影片中,方枪枪一次次的努力仍然得到不到老师的认可,他渐渐对自己失去信心,并做出一些出格的行为,以引起老师和其他小朋友的关注。他的被认可的心理需要在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渐渐地发生了扭曲……电影中小红花的奖励制度实际上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奖励制度的写照。在日常生活中和幼儿园中,我们随处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父母对孩子说:“如果这次绘画成绩能得90分,就给你买你喜欢的玩具。”赞扬和奖励几乎毫无例外地是奉献给成绩而不是努力。这种需要最容易并且最经常被满足的是那些聪明、能适应环境的和有吸引力的孩子。相反,那些智商不高、成绩落后、情感上被忽略或者情绪混乱的孩子得到的赞扬和承认即使有也是微乎其微的。因为他们不管取得多么小的成功,都不可避免地要付出加倍的努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因此,对孩子来说,奖励应该更多地给予努力,而不是成绩。这样,我们才会关注到更多的孩子,从而满足更多的孩子的心理需要,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并且对帮助幼儿认识他们自身的潜力至关重要。

我们作为未来的老师,应该多鼓励幼儿发展个性,正确引导幼儿,不能让孩子拘泥于一板一眼的生活。不能只作形象工程,要高度重视孩子的教育,让孩子们身体和心理都健康成长,不只是看上去美。

看上去很美 篇11

快高中毕业的时候,学校里频频进行考前模拟,峰的成绩,不仅被我远远地抛在后面,而且距离大学的门槛,也是一副遥遥无期的惨淡模样。叔婶就是在这时,开始将内心的焦灼与嫉妒,慢慢表现出来。终于有一天,在峰不过是因为叔叔提问的一个成语写不出来,而我却是脱口而出时,叔婶心底的怒火,喷薄而出。叔叔几乎将峰的书包全部烧掉,而婶婶,则拿了鸡毛掸子,追打着峰。我想要阻拦,却被叔叔推到一旁,並在后退时,被椅子绊倒在地上。听着峰的鬼哭狼嚎,我的心里,突然像是被婶婶的掸子抽过,有尖锐的疼痛。我终于明白,叔婶的暴怒,其实更多的是因为优秀的我,用四射的光芒,刺伤了他们的眼睛。

那年高考,峰赶上扩招,勉强花钱上了省城一所三类大学;而我,则进了同在省城的全国重点大学。我和峰,还像中学时那样,在放假的时候,同来同往。有时候彼此的父母来了,两个人也是一同去见。我一直以为,我和峰也像别人认为的那样,如同亲的兄妹,没有嫉妒,也没有隔阂,哪一个有了成绩,都会由衷地觉得骄傲。可是慢慢地我便发现,两个人关系再如何亲密,我们终究,还是因为不是同一个父母所生,而有这样那样的微微的嫉妒。

我那时凭借稿费,已经完全可以养活自己,而且能够有充足的剩余寄给父母,让他们不仅能够觉得宽慰,而且在親朋面前,有足够可以炫耀的资本。而峰那时却是因为奢侈浪费,成为亲朋口中败家子的典型范例。他还时不时地惹一些祸出来,譬如与人打架砸碎了学校里的门窗,或者又跟某个男生为女孩子争风吃醋,闹得满城风雨。几乎是每隔几个月,叔婶便会因了这样那样的原因,被学校请去,为峰在老师们面前赔礼道歉。而因此花下的钱,当然更是无法计算。

这样的差异,尽管叔婶口头上並没有说,但心里却是很不舒服,尤其是在我将钱打到在邮局上班的叔叔卡上,让他代不识字的父母取钱的时候。我是后来才听母亲说起,一次叔叔笑着帮母亲取完钱,又带着毫不掩饰的羡慕夸奖我是个懂事的孩子后,旁边有一个顾客提醒叔叔快点办汇款业务时,他莫名其妙地就冲人家发了火,还差一点与人打起来,因此还被单位扣下了当月奖金。这样的冲动,他后来在帮母亲取钱时,又有过几次,尽管外人看不明白,以为他真的是因事而起,但我与母亲,却都猜出了叔叔心中充溢的无处可施的无奈与苦涩。

我大学毕业后,找到一份高薪而且稳定的工作。那时的峰,虽然也已经大学毕了业,却因为补考超过了三次,而失去了学位证书,最后又因毕业前惹是生非,差一点连毕业证也给弄丢了。而他的懒惰与啃老族的习性,使他错过了找寻工作的最佳机会,这样一直拖下去,终于成为让叔婶头疼的待业青年。

按照规矩,寻到好归宿的我,本来应该在家族内摆上宴席,大肆庆贺一番的,但我与家人,却在外人问起时,都选择了含糊其辞,只说,是一个普通的事业单位,也就勉强能够养活自己而已。这样的谎言,让父母在亲朋面前有些尴尬,但却是悄然缓和了与叔婶的关系;就像,我与峰,又回到了一起读中学时的时光,大人们之间彼此信任依靠,而我与峰,也是没有利害关系的亲密兄妹。

只是,看上去很美的花朵,很多时候,常常将我们靠过去的手,无情地刺得很疼。

看上去很美救市政策还能走多远 篇12

——约翰·邓恩

全球化不是风靡一时的时尚, 更不是一场各国短暂扮演各种角色的游戏, 而是一种趋势。全球化在以特有的逻辑、规则, 潜移默化地对每个国家的政治、经济产生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告诉我们: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 每一个人都可以参与到世界的竞争中来;在经济一体化的现实中, 科技、政治和经济革命正在消除各种壁垒, 国家之间早已没有了国界。中国, 也不可避免地卷入了全球化的浪潮。

一场来自大洋彼岸的次贷危机, 把世界经济拖入水深火热之中, 导致这场经济闹剧的始作俑者就是“次级按揭贷款”, 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波及全球, 各国政府的救市政策可谓“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这次危机对我国的冲击波及到实体经济领域, 由于出口急剧收缩, 使我国对外贸易明显下降、产能过剩、企业效益下降、就业压力增大。随后, 政府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4万亿投资已经下去, 计划两年内完成。面对众多垄断行业的巨额亏损进行了无偿的财政拨款, 同时, 鼓励居民消费, 培育家电、汽车、住房等新的消费热点, 政府的救市大手笔使人们都在欢心鼓舞地盼着经济回暖的到来。

看上去很美的救市政策

一切看上去很美, 尽管“西边刮风下雨”, 在“东边风景依然不错”的势头下不禁有个疑问, 如果财政没钱了怎么办?当然, 肯定有人会说, 政府怎么可能没有钱?我们该交的税一样不落, 外汇储备还这么多, 政府的财政似乎从来都不是问题。但是, 政府在大多数人买不起房的情况下, 依然要调低开发商的自有资金比率, 开发商的自有资金比率十多年来一直是35%。由于09年年初的房地产投资萎靡显然拉了GDP的后腿, 政府开始为开发商进一步“松绑”, 这意味着开发贷款将进一步放松, 开发贷款及融资占开发资金比例上升。虽然, 现在的高房价以及高房价带来的各种风险显而易见, 但是为什么还要调低开发商的自有资金?因为, 去年5月公布的财政收入仅仅同比增长了4.8%, 实现10个月来的首次同比增长。这其中非税收收入更是增长了130%, 非税收收入的主要来源就是土地出让金, 是财政收入的新增长点。

同时, 在所有的政府可以增加收入的选择中, 股市也是一条重要途径。多增发货币容易通货膨胀, 借用银行的钱总是要还的, 股市则不然, 股市好了, 可以吸收社会上的闲散资金给所有需要的国有企业, 而且还不用还, 所以, 不知曾几何时, 我们叫得出名的垄断行业, 如中石油、中石化、各种银行等都在陆续公开发售股票。股市走到现在, 政府的鼓励成分不可小视, 比如中国建设银行要IPO了, 《人民日报》立刻就出现独家专访《建行行长谈建行上市热点问题》等文章力挺, 表示“建行股票发行是4年来全球最大的股票发行。状况之好, 在大型国企海外上市中十分罕见。”而且还是头版头条。

当然, 财政收入除了开源, 节流也很重要面, 比如国务院发出《关于清理检查“小金库”的通知》, 要求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自查自纠“小金库”, 改革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的医疗制度, 检查税收漏洞等等。目前很多政府行为和政策都可以用一个原因来解释:那就是政府财政已经到了临界点, 财政状况不容乐观。现在大多数人买不起房, 电价、油价、水费这些生活必需品的涨价似乎预示着中国经济的恢复还是如此艰辛。

说到这里可能还有很多疑问, 经济危机引发企业大量倒闭, 税收可能一时少了, 但是还有很多外汇储备, 怎么不能用来救急?的确, 自2006年我国外汇储备超过1万亿美元以来, 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一位, 2008年中国外汇储备更是扩大到19460亿美元, 稳居世界第一位。然而, 我国的外汇储备是无法用到国内市场的, 我国实行的是外汇管制, 和其他国家的外汇储备由来不一样, 政府将出口的外币收上来, 然后发行相应的人民币给予企业。如果将外汇储备运用到国内, 那么就相当于重复发行了人民币, 等于增发了货币, 这个巨大数额必定会造成通货膨胀。因此, 外汇储备是不可能大量进入国内的流通领域的。

国外, 美国的一系列救市政策更是让中国的外汇储备告急。美联储虽然表示将收购至多3000亿美元长期美国国债, 并将另购入至多7500亿美元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但3000亿美元的天量触及市场经济底线!美国股市立即冲高, 国债收益率创22年以来最大单日跌幅, 美元指数遭受24年来最大单日跌幅。而对于中国来说, 2万亿外储已经成为待宰的羔羊, 将再次蒙受重大损失。

前不久, 美联储根据美国《联邦储备法》中规定, 在经济危机时期, 美联储拥有无限发行货币、向任何人发放贷款的权力, 而且无需国会批准的条文后, 开始加班加点的印美元。这种刺激经济的“大手笔”引来舆论普遍的争议, 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对此也直言不讳, 表示在即将失去降息空间时, 只能充分发挥“印钞机”的功能, 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以刺激经济复苏。美国政府的这种救市方案不管是否引发争议, 是否奏效, 我们都不能效仿, 因为人民币不是世界储备货币。美国可以印刷钞票, 是因为美元的世界储备货币地位, 简言之就是其他国家拿到美元之后并不会去购买美国的商品, 而是可以储备起来, 所以美元可以多于美国的商品, 而不会造成物价上涨。所以,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才敢放言:经济危机只不过是美国人欠了自己的钱而已。可人民币不行, 其他国家拿到人民币就是为了去购买中国的商品, 如果人民币多于中国的商品, 必会造成物价上涨, 通货膨胀。

2008美国政府财政赤字达4548.1亿美元, 创下历史新高, 为填补巨额赤字, 将不得不继续大规模举债, 09年财政赤字更是达到当年GDP的57%, 美国可以有这样的财政赤字依然维持市场的运行, 中国政府就不行吗?美国政府的财政赤字一方面是和美元的世界储备货币有关的, 即美国的财政赤字无所谓, 开动印钞机就可以了。另一方面和两个国家的政府职能也有关系, 美国一直走的是“大市场小政府”路线, 是自由市场的奉行者。所以我们可以看到, 美国的银行受了国家援助之后, 都拼命地赚钱来还钱给政府, 因为他们不愿意受到政府的约束, 在中国似乎没有听说过有哪个企业接受了中国政府援助后拼命赚钱还给政府的。所以, 在美国的州政府和市政府都有宣布破产的情况下, 对整个经济的影响也很有限。而中国政府是全能政府, 什么事情都需要政府来出面收拾烂摊子, 无论这件事情是不是政府的问题。所以我们可以看到08年三大航空公司巨额亏损, 政府二话不说直接给钱, 而且什么条件要求都没有。美国是谁出了问题谁负责, 政府破产了影响也只要局限于政府自身, 中国是谁出了问题政府负责, 政府破产了影响的是整个经济。

经济恶化梦魇的开始

如果政府的4万亿救市资金起效只是一时的, 财政资金依然紧张, 经济危机带来的滞涨效应的起点在哪里呢?物价是关键点, 也是经济恶化的起点。如果政府能够控制住物价, 我国经济也许不会发生通货膨胀, 也表明政府的财政资金和控制能力仍然在, 如果不能, 那么中国经济将有可能开始全面的恶化, 其后果可能是数十年也无法恢复的。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积累了太多的问题:失业率上升、贫富差距不断扩大、产能过剩、环境污染、社会保障不健全、科技研发落后、政府臃肿效率低下等等, 这些问题之所以没有爆发, 是因为经济增长还能缓和这些矛盾, 但是不表示这些矛盾不存在, 也不意味着这些矛盾不尖锐。如果没有了经济增长, 这些矛盾就会集中爆发起来, 那就不仅仅是经济危机了, 甚至于影响到社会的安定也不是不可能的。

国家统计局每年都要对消费者物价指数进行统计, 消费物价指数 (CPI) 是反映我们吃的、喝的、用的, 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消费品价格参考指标, 也是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标准, 正如网上有句“名言”:你可以跑不过刘翔, 但你不能跑不赢CPI。如果CPI超过3%就是通货膨胀, 但统计局计算CPI的方法是有学问的, 国家采购被计算在CPI里面, 同时在计算过程中, 食品粮食类占据了很大比重, 然而粮食是国家垄断控制的, 这两个原因使得我们的CPI想高就高想低就低, 得出的结果是既不会通货膨胀也不会通货紧缩。只有一些硬性的数据, 不需要复杂的统计方法, 比如发电量、进出口额、外资直接投资数据等等, 都在不断恶化。

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价格, 比如粮食、食用油、蔬菜、肉、汽油、洗涤用品等, 和生活紧密相关的商品价格都是刚性的, 也相对比较稳定。这些物品价格不轻易上涨, 一旦上涨就表明有了大问题。虽然, 我们现在总是说由于出口受限, 大量产品卖不出去, 产能过剩, 供过于求, 出口不行的都内销了。但是一句笼统的供过于求会导致价格下跌是草率的判断, 经济学家郎咸平曾有一段著名的秃鹰论:“你每穿一双耐克鞋, 每逛一次沃尔玛, 这两只秃鹰控制的产业链就要向美国输送一次财富。如果把每件商品价值等分成10份, 它们每次都挑走最肥美的9份, 只给中国的企业主丢下一份拌着自己骨髓的渣滓。”

这是郎咸平眼中中国制造所面临的围城困境:这两只冷血秃鹰, 一只为产业资本, 一只为金融资本, 傲居产业链高端, 大肆掠夺中国低附加值产品的价值。随着中国制造的生存价值不断被压缩, 更深入了解一些就能知道物价不降反升的道理。我国很多企业做的就是来料加工, 这部分劳动最多只占商品的附加值的20-30%之间。我们产能再过剩, 再想降价, 也不过只能控制商品价格的20-30%那一部分, 主导权是很有限的。以钢材为例, 我们粗钢的产能是7亿吨, 国内的需求大约是5亿吨左右, 供过于求, 但是我们的粗钢价格却是在上涨, 因为铁矿石在上涨。我们产能过剩也没有办法, 价格只能上涨。

政府的力量

如果物价持续上涨, 就表明政府的财政匮乏, 丧失了对整个经济社会的控制力。长久以来, 关系到中国民生的产品物价是政府强行压制的结果, 水、电、天然气、汽油、粮食等等基本物价都是政府掌控的, 生产这些的企业其实是亏损的, 然后政府给这些企业补贴。当然, 相应的政府也压低了民众的工资和购买力, 从而保持了所谓的中国出口廉价劳动力优势。在这一系统控制下, 中国有很大一部分石油需要进口, 因为政府压制汽油价格, 但是国外原油价格又飞涨, 所以造成中石油、中石化亏损, 国家就给他们补贴。中国的汽油是能上不能下, 一旦政府放松了管制, 以至于前几个月中国的汽油比美国还贵。紧随其后的是电价、水价、天然气、食用油价格更是蓄势待升, 这多少反映了政府控制力有些力不从心。

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 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经济恶化, 国外大宗商品已经步入上涨通道, 国家发放大量的信贷, 增加了市场的流动性, 推高了资产价格如股票和房地产。这个过程受到了国家财政收支的影响, 国家为了增加收入, 进一步增加税收, 比如引发热议的物业税, 名义是调节房价, 但是物业税和现有的一些赋税有重叠, 如果不取消现有的部分税种, 单独开物业税, 无论什么名义都是新增赋税;加重香烟税这种原有赋税;财政部去年还发文特别强调加强征税监管等措施。

如果加重税负, 使得民营企业生存环境继续恶化, 从而退出流通领域进入股票和房产市场。而高房价使得政府受益, 从而进一步巩固房价, 民众的消费能力被继续的压缩。制造业的环境进一步恶化, 迫使政府加大投资力度, 整个经济好像一片欣欣向荣热火朝天。由于制造业的萎缩, 汽油、豆油等这类大宗商品一旦价格被国外控制, 消费能力的下降则使得物价上涨给民众的感受最敏感。但是国家的CPI一时间难以反映出来, 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信贷政策不会停止。流动性过剩继续泛滥, 此时似乎危机早已离我们远去, 盛世又回来了。这时如果政府不靠收缩信贷来压制过热的经济, 那么社会上大笔资金投到哪里, 哪里就会产生泡沫, 泡沫积累到一定程度, 轻轻一刺, 所有的繁荣全部变为长久的滞涨。创造财富的企业在被掏空, 而非创造财富的企业在膨胀, 资产价格上涨但是经济停滞。这时资产价格下跌, 股市也好、房价也好会急剧下跌, 对于民众而言, 资产减少了但是负债却没有减少, 生活状况会进一步恶化;对于企业而言, 破产或许是唯一的出路。

在以上的步骤转变中, 政府有能力改变什么吗?面对经济危机, 政府的底牌不仅仅是社会的号召力, 而是财政。去年, 我国GDP一季度之所以能取得6.1%的增长, 主要得益于4万亿投资的刺激。不过, 学界专家却对这种拉动经济的方式颇有质疑,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福垣曾半开玩笑地说, “中国的投资一半是投机, 一半是瓜分社会资产。这些钱或者是进了某些人的口袋, 或者最后又回了银行。”如何利用好这4万亿, 使其长期推动经济发展是走出经济危机的关键。

对于4万亿投资的真正增量,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许小年直言, 这次财政刺激计划并没有4万亿, 因为新增投资计划中有一些是在预算规划中本来就存在的。根据其计算, 去年的新增投资计划总额可能仅有200亿。他认为, 政府投资实际上并没有带动国内生产, 只是消化了库存, 而且大量的投资还会增加本已过剩的产能。

如何从“保增长”转向“保发展”提了很久, 但到现在为止, 效果还不明显, 所以内需始终没有真正地带动起来。“现在百姓手中没什么钱, 80%的百姓平均存款不过5000元。如果把4万亿拿出2万亿用于直接补贴底层消费者, 看效果怎么样?”可见, 政府投资能不能转化为居民的储蓄和消费, 能否带动民间的投资, 是政府刺激计划成败的关键。

上一篇:技能比赛主持稿开场白下一篇:跨年伤感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