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5年级数学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册是北师大教材,内容分为4个部分: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倍数与因数”。这部分主要学习自然数和整数,倍数与因数,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与合数。
2、第三单元“分数”。本单元主要学习分数的再认识,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和通分以及分数大小的比较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第四单元“分数加减法”。本单元教学主要的内容是: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及应用,分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分数与小数的互化,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图形的面积一”。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会用不同的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底与高,理解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
2、第五单元“图形的面积二”。在这一单元中学生主要学习组合图形的计算方法、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的估算。
(三)统计与概率。第六单元“可能性的大小”为代表。其主要内容有:用分数边式可能性的大小,按指定的可能性大小设计方案。
(四)综合应用。本册教材安排的综合应用内容将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这三个领域的内容进行综合性的运用。主要内容为:“数学与交通”“尝试与猜测”“数学与生活”。
二、教学措施
1、备课。研究教材,研究教参(教师用书和教材培训内容),研读学生,为学生准备“好课”、“优质课”。继续巩固40分钟的时间意识,保证课堂的讲、练、思。
2、课堂。做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遵循教研组开放课堂的策略,精心上好每一堂课。课堂里培养学生听的能力,听教师讲,学生回答和小组讨论等,做一个会听的学生,逐步实现边听边思考的习惯,并能主动判断、纠错和评价。培养学生写的能力,保证大多数学生一起动手,一起停笔,不掉队。培养学生说的能力,激发学生主动回答问题的兴趣,主动在小组内交流,与同桌交流。
3、作业。继续培养学生以下习惯——规范作业习惯,包括及时作业,按时作业的习惯;认真书写,规范格式的习惯;学会检查、及时改错的习惯;自我监督的习惯,如每天作业前,先看前一天作业,确定无错或改错,在当天作业前写上“无错”或“已改错”。
4、复习和反思。学生应做到当天知识当天过关,及时复习。通过作业反馈,检测反馈进行反思,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进度安排
倍数与因数 „„„„„„„„„„„„„„ 8课时
系统化。
二、因数与倍数
1、在解决书上提出的问题的过程中引出算式。5×4=20(元)
以这个乘法算式为例说明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即20是4的倍数,20也是5的倍数,4是20的因数,5也是20的因数。引导学生认识倍数与因数,体会倍数与因数的含义。
在利用乘法算式说明倍数和因数的含义的基础上,出示一个除法算式,如:18÷6=3 启发学生思考:根据整数除法算式能不能确定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说明:在研究倍数和因数,范围限制为不是零的自然数。
2、你写我说
让学生同桌间互相写算式,再说一说。算式可以是乘法算式,也可以是除法算式。
三、找一找
1、判断题目中给的数是不是7的倍数
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判断,再组织学生交流,使学生逐步体会可以通过想乘法算式或除法算式的方法来判断。
2、找7的倍数:
引导学生体会一般可以用想乘法算式的方法来找一个数的倍数,要注意引导学生有序思考,并逐步让学生领会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四、练一练:
第2题:先让学生自己找一找4的倍数和6的倍数,并用不同的符号做好记号。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并让学生说说找倍数的方法。最后,说说哪几个数既是4的倍数有是6的倍数。
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写一写,再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方法,并在交流比较的过程中体会怎样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体会到像这样找一个数的倍数,一般用乘法想比较方便。
[板书设计] 倍数与因数
像0、1、2、3、4、5、„这样的数是自然数。
像-
3、-
2、-1、0、1、2、„这样的数是整数。
5×4=20(元)
20是4和5的倍数
4和5是20的因数
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是2的倍数。
是2 的倍数的数叫偶数。
不是2 的倍数的数叫奇数。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3的倍数特征(第6-7页)[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3倍数的特征的过程,理解3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2、发展分析、比较、猜测、验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发展分析、比较、猜测、验证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3的倍数的特征的猜想
我们研究了2、5的倍数的特征,那么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引导学生提出猜想。学生可能会猜想:个位上能被3整除的数能被3整除等,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研究。
二、3的倍数的特征的探究
让学生在100以内的数表中找出3的倍数,用自己的方式做记号,并观察、思考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将3的倍数每个数位的各个数字加起来再观察,逐步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从而归纳出3的倍数的特征。
引导学生归纳3的倍数的特征:每个数位的各个数字加起来是3的倍数。试一试:尝试用3的倍数特征来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三、练一练:
第2题:
让学生准备几张卡片:3、0、4、5 边摆边想,再交流讨论思考的过程。(1)30、45、54(2)30、54(3)30、45(4)30
四、实践活动:
让学生运用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的方法去研究9的倍数。让学生经历涂、画、想
因数。
第3题:利用数形结合,进一步体会找因数的方法。
第5题:可以引导学生用找因数的方法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将想到的排列方法列出来,在交流的基础上,使学生经历有条理的思考过程。48=1×48=2×24=3×16=4×12=6×8,48有10个因数,就有10种排法。如每行12人,排4行;每行4人,排12行等。37只有两个因数,只有两种排法。
[板书设计] 找因数
面积是12 的长方形有:6种
1×12=12
2×6=12
图形
3×4=12
第5课时
[教学内容] 找质数(第10-11页)[教学目标]
1、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经历探索质数与合数的过程,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2、能正确判断质数和合数。
3、在研究质数的过程中丰富对数学发展的认识,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教学重、难点]
1、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经历探索质数与合数的过程,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2、能正确判断质数和合数。
[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小正方形若干个。[教学过程]
一、动手拼长方形,揭示质数、合数的意义
1、用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有几种拼法。让学生自己先尝试着拼一拼,边拼边填写书上的表格。
2、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这些小正方形有的只能拼成一种长方形,有的能
第6课时
[教学内容] 练习一(第12-13页)[教学目标]
1、复习找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2、能正确判断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
3、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
1、复习找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2、能正确判断质数和合数。
3、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第1题:
先让学生找15的因数和倍数,交流找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15的最大因数是几,15最小的倍数是几。第2题:
可以让学生先列出9的倍数(54以内):9、18、27、36、45、54。再列出54的所有因数:1、2、3、6、9、18、27、54。然后再回答问题。有4种可能:9、18、27、54。第3题:
要引导学生交流一下判断的方法。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分层次进行,先判断奇数和偶数,再填质数和合数。第4题:
本题是对本单元所学概念的理解巩固与综合运用。第1项结论是5,第2项结论是13和2,第3项结论是36或92。在完成本题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本单元的知识自己编一些这样的题,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第5题:
先让学生解决第1个问题,并交流是如何思考的,一般可以从每盒瓶数是不是90的因数考虑,也可以用除法来解决,6、5、3都是90的因数,能正好装完。8不是90的因数,不能正好装完。第2问是引导学生思考90还有哪些因数,同时还要联系生活实际,如每盒2瓶、9瓶、10瓶等都较合理,每盒90瓶就不太合理。第6题:
数。还可以引导学生研究减法中奇偶性的变化规律。[板书设计] 数的奇偶性
例子:
结论: + 34 = 48
偶数+偶数=偶数
+ 37 =48
奇数+奇数=偶数 12 + 11 =23
奇数+偶数=奇数
第二单元 图形面积
(一)第 1 课时
[教学内容] 比较图形的面积(第16-17页)[教学目标]
1、借助方格纸,能直接判断图形面积的大小。
2、通过交流,知道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本方法。
3、体验图形形状的变化与面积大小变化的关系。[教学重、难点]
1、通过交流,知道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本方法。
2、体验图形形状的变化与面积大小变化的关系。[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准备方格纸,小图形。
[教学过程]
一、观察与比较
通过动手操作,比较书中的这些图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知道的?
组织学生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比较面积的大小的,它的依据是什么? 通过交流使学生比较清晰地理解面积大小的几种比较方法。
一、练一练:
第1题:
本题的3道题都可采用直接数格子的方法。第2题:
本组的每一道题都有多种解法,可以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第3题:
学生在解答本组的两道题后可以有两个发现:第(1)题的4个图形的面积分别为1、2、3、4的平方数;第(2)题的3个图形面积分别是前面一组题的3个图形面积的一半。
第4课时
[教学内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第22-23页)[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经历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2、能运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计算相关图形的面积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通过操作活动,经历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平行四边形若干个。[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公园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草地,如何计算面积?
二、合作探索
1、小组活动探索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
2、交流方法
3、归纳计算公式
三、练一练:
第2题:通过计算每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让学生发现当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第5课时
[教学内容] 梯形的面积(第25-27页)[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经历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2、能运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计算相关图形的面积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通过操作活动,经历推导梯形面积
公式的过程。
[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梯形若干个。[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一个梯形的堤坝的横截面,如何计算面积?
二、合作探索
1、小组活动探索计算梯形面积的方法。
2、交流方法
3、归纳计算公式
三、练一练:
第2题:通过计算每个梯形的面积,让学生发现当梯形的底和高相等时,其面积也相等。
第4题:让学生自己尝试,再交流方法。
第6课时
第3-5题
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分析解答,再交流解题方法。第三单元
分数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分数的再认识(第33~34页)[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认识分数,理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教学过程]
一、拿铅笔。
1、现场组织活动:请两位同学到台前来,每人分别从一盒铅笔中拿出,结果两位学生拿得不一样多,一位学生拿出4枝,另一位学生拿出3枝。
2、思考问题:他们两人都是拿了铅笔的,拿出的铅笔枝数却不一样多,这是为什么?请想一想,然后小组交流。
3、在班里进行反馈。引导学生发现两盒铅笔的总枝数不同,也就是整体“1”不一样了。
4、师生共同小结:一盒铅笔的 表示的都是把一盒铅笔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但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以 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一样了。
二、说一说。
出示书中的情境图:联系一本书的,一块蛋糕的 等实际情境展开交流,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
三、画一画。
一个图形的 是□,请学生画出这个图形。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借助直观图形体会一个图形的 都是一个□,但是这个图形的形状可能不同。
四、练一练。
第1题: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先让学生独立填写,然后选择其中几题让学生说说思考的过程。
第2题:请在图中用颜色表示各个分数。学生独立完成。第3题:请分别画出下列各个图形的,它们的大小一样吗?
第4题:结合“捐零花钱”的实际问题,体会分数的相对性。让学生说说自己的
73、小结:有两种不同的分法。第一种分法是先把1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再结合3个 是 来理解;第二种分法是将3张饼叠在一起分,分到3个 的饼,合起来就是。
4、试一试将9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
(1)想一想每人能得到多少张饼?说一说你的分法。
(2)也有不同的两种分法,分法一是一张饼一张饼的分,然后再合起来,即先分1张,每人 张,这样一张一张地分,9个 是 ;分法二是先分8张饼,再分一张饼,然后合起来,即先分8张,每人2张,再分1张,每人 张,合起来是2。(3)提出“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
“像,,„„这样的分数叫做真分数。像,,„„这样的分数叫做假分数。”(4)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真分数”“假分数”的特点。(5)介绍带分数。
(6)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假分数”和“带分数”的关系。
=2,2 读作:二又四分之一。
二、练一练。
第1题,用假分数和带分数分别表示下列图中的阴影部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假分数与带分数之间的关系。
第2题,以7为分母,分别写出3个真分数和3个假分数。
第3题,让学生在直线上填假分数、带分数,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数序。[板书设计] 分 饼
像,,„„这样的分数叫做真分数。像,,„„这样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2,2 读作:二又四分之一。
第3课时
9被除数÷除数=。
第4课时
[教学内容] 练习三(第39~40页)[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复习巩固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加深学生对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过程]
一、练一练。
第1、2题,学生填写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思考方法,巩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其中第2题的,让学生说说还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第3题,用分数表示没涂色的部分,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先让学生独立填一填,再说说比较分数大小时是怎样思考的。
第4题,先引导学生解决第1个问题,学生根据题意收集有关信息,再根据分数的意义或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解决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说说“还能用分数表示什么”。组织学生对第3个问题展开充分的交流,主要用分数进行交流,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
第5题,把下列的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第6题,在○里填上“﹥”“﹤”或“﹦”。第7题,按要求在圈内填上适当的分数。
第8题,观察今年的年历,并填空。引导学生观察年历卡片,让学生根据年历自己数一数,再得出结论,充分利用年历卡片引导学生用分数进行交流。
二、实践活动。
1、课前组织学生间要设计一张数学报,自己想一想各栏目所占篇幅约占这张报的几分之几。
2、用一张16开的纸设计一张数学报,说说各栏目所占篇幅约占这张报的几分之几。
3、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的数感,体会分数的应用。[板书设计]
二、试一试。本题是规律的直接运用,让学生交流自己思考的过程。
三、练一练。
第1、2题,两道题的解答都是运用分数大小不变的规律,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
第3题,在6×6的方格中用彩色涂出这张纸的。学生要直接表示 比较困难,提示学生可以先找到与 相等的分数 或,然后再表示。也可以根据分数的意义先把图形平均分成9份,每份是4个方格,在表示其中的3分。
第4题,把 和 化成分母为12而大小不变的分数。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学生交流,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
四、数学游戏。
你出我对。一学生说一个分数,同桌马上说出与它大小相等的其它分数。
[板书设计] 找 规 律
=
=
=
=
=
第6课时
[教学内容] 找最大公因数(第44~45页)[教学目标]
1、经历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2、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学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的公因数。
[教学重、难点] 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填一填。
1、呈现找公因数的一般方法:
(1)让学生分别找出12和18的因数,并交流找因数的方法。
(2)将这些因数填入两个相交的集合。引导学生重点思考:两个集合相交的部分填哪些因数?引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3)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再引导学生理解“两个数公有的因数是它们的公因数,3
一、做一做。
1、设计找相等分数的活动,通过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找出一组相等的分数:
= = =
2、请学生尝试说明这4个分数相等的理由。接着引出约分的概念:
“像这样,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公因数,分数的值不变,这个过程叫做约分。”
3、介绍最简分数的名称和意义以及约分的方法。
“约分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用两个因数一个一个去除,另一种是直接用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去除。”
二、试一试。
尝试把 化成最简分数。
三、练一练。
第1题,圈出最简分数,并把其余的分数进行约分。学生独立练习,注意学生的掌握情况以及碰到的问题,及时进行指导。
第2题,用“猜灯谜”的形式进行约分练习,请学生独立完成。第3题,在○里填上“﹥”“﹤”或“﹦”。这里包含了多种比较大小的方法,分母相同的、分子相同的可以直接进行比较,其余的要约分后进行比较。让学生说一说进行大小比较的思考过程。
第4题,写出三个与 相等的分数。让学生独立写一写,再组织学生进行交流,答案可以是,,等。
四、你知道吗?
通过学生阅读,再加上教师的介绍,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板书设计] = = =
像这样,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公因数,分数的值不变,这个过程叫做约分。
约分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用两个因数一个一个去除,另一种是直接用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去除。
第8课时
第9课时
[教学内容] 去少年宫(第48~49页)[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应用,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
2、探索找公倍数的方法,会运用列举法等方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教学重、难点] 探索找公倍数的方法。[教学准备] 日历表。[教学过程]
一、去少年宫。
1、创设“去少年宫”的情境。
2、请说一说“每隔2天去一次,每隔4天去一次”怎么理解。
3、引导学生探索“哪几天他们同时去少年宫”的解决策略。(1)在日历表中用不同的符号圈出两人去少年宫的日子。
(2)将这些数写下来,看看这些数有什么特点:淘气去少年宫的日子都是3的倍数,小小去少年宫的日子都是5的倍数。
(3)观察两个人同时去少年宫的日子有什么特点。得出这些数都是3和5的公倍数,从而提出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二、填一填。
将50以内6的倍数以及9的倍数分别找出来,然后得出50以内6和9的公倍数,并得出6和9的最小公倍数。
三、练一练。
第1、2题,请学生独立填写,再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这两题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基本方法。
第3题,求下列各组数的最小公倍数。请学生现独立练习,然后交流说说你有什么发现,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发现。
第4题,让学生独立解决,对部分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先理解“4分钟发一次车、6分钟发一次车”怎么理解,然后引导他们探索解决策略,并逐步让学生
7引导学生根据数字特点灵活运用,让学生明白通分一般以最小公倍数作分母。
三、练一练。
1、独立完成第1~3题。
(1)第1题,把下面各组分数进行通分。(2)第2题,比较下面各组分数的大小。
(3)第3题,运用分数比大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选做第4题。
第4题,引导学生比较3个分数的大小,交流比较的策略。可以是先将三个分数一起通分后进行比较;还可以以二分之一为标准进行比较,比 大,比 小,这样就能得出 > >。
3、第5题,看图说一说每个分数的意思,然后将这3个分数从小到大排列起来。可以利用统计图的直观性直接比较它们的大小,也可以用通分等多种方法进行比较。
4、第6题,先计算出合计数,再计算各种农作物的面积占总面积的几分之几,并进行交流。
四、实践活动。
1、估测一片树叶的面积。
第一步是选择树叶;第二步是进行估计。
2、估算整棵树的所有树叶的总面积以及释放的氧气能满足多少人呼吸的需要。
3、组织学生交流活动的感受,说说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 分 数 的 大 小
第11课时
[教学内容] 数学与交通(第56~57页)[教学目标]
1、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12 课时
[教学内容] 旅游费用(第57~58页)[教学目标]
1、会利用已有的知识,依据实际情况从给定的优惠方案中选择较经济的方案,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重、难点] 依据实际情况从给定的优惠方案中选择较经济的方案。[教学过程]
一、购买门票的策略。
1、出示第一幅情境图,从图中获取相关信息,即4个大人,1个小孩。
2、了解教材已经提供的两种优惠方案的含义。方案一是大人每位160元,小孩每位40元;方案二是团体5人以上(含5人),每位100元。
3、分别计算出两种不同的方案所需要的总钱数,然后通过比较,从中选择较为经济的方案。经计算,方案一要花680元,方案二只需500元即可。因此选择方案二。
4、出示第二幅情境图,从图中获取相关信息,即2个大人,4个小孩。经计算,此时采用方案一只需480元即可,方案二要花600元。因此这次选择方案一。
5、通过两种不同情境的计算比较,使学生体会到要结合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6、练一练。
第1、2题,让学生独立解决,然后说一说发现了什么规律。规律应该是:大人多,小孩少,按B方案买票省钱;大人少,小孩多,按A方案买票省钱。
第3题,引导学生独立解决后展开讨论,可以用两种方案相结合,即6个大人买团体票,3个小孩买小孩票。鼓励学生灵活的解决实际问题。
二、研究租车的策略。
1、出示情境图,说说了解到哪些信息以及对这些信息的理解,如“限乘40人”是什么意思。
2、谈谈解决问题的初步设想,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3、因为情况比较复杂,因此可以指导学生采用列表的方式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1流自己的想法。第一幅图离家的距离一直在变,先是离家的距离逐步变远,然后是离家的距离逐步变近,这与小明母亲走到读报栏后直接返回家中的行为是一致的。第二幅图中途有一段是家里家的距离不变,这与小明父亲在中途读报的行为是一致的。
第2题,让学生根据图的变化确定或描述行为、事件的变化。先请学生思考,说说自己思考的过程,说明图中的变化与事件或行为变化的联系。第3题,题目呈现的是楼层与时间的变化关系。让学生仔细观测题中的三幅图表,准确判断出哪一幅才是能描述这件事的图表。
第4题,要求学生根据图中楼层与时间的变化关系,来描述王老师上午的行为变化过程。然后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根据图的变化编一个故事。
第5题,题目呈现的是时间和路程的关系图。先让学生说一说从这幅图上了解到哪些信息,再看图回答问题。最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整个行程的变化情况。[板书设计] 看图找关系
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图
第14课时
[教学内容] 整理和复习(第63~65页)[教学目标]
1、对第三单元所学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帮助学生理清相关知识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深化对各个概念的理解。
2、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的内容,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理清相关知识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深化对各个概念的理解。[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好几张6厘米长,4厘米宽的纸片。[教学过程]
一、你学到了什么?
1、先仔细阅读教材,对本单元学到的知识进行简单的整理,并对每个专题栏目
3[教学内容] 折纸(第66~67页)[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的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准备] 每人准备正方形纸片若干。[教学过程]
一、折纸。
1、复习导入。
(1)请学生拿出一张正方形的纸折一折,然后在折的一部分涂上颜色,并说一说涂颜色的部分是正方形纸片的几分之几?(2)请学生介绍自己的折纸与涂色的情况。
(3)现在要计算两张纸的涂色部分合起来是多少,你可以列出那些算式?
(4)想一想,根据分数的分母特点,这些算式可以分成几类?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分母相同的,另一类是分母不同的。引出今天的学习内容:探索分母不同的分数相加减的计算方法。
2、自主探索。
(1)根据自己的爱好,任意选择一道分母不同的加法算式,试一试如何计算,请学生进行独立的尝试。(2)汇报自己探索的过程。
(3)就分母不同的加法算法应该是什么样的,请学生们进行讨论。(4)结合折纸的涂色部分,思考、验证哪一种计算方法是正确的。
3、交流汇报。
“ 与 在图上是不能直接相加的,因为它们所代表的每一份都不同,只有当每份都相同时,才可以直接相加。”
“每份不同也就是说它们的分数单位不同,所以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才可以直接相加。”
“所以分母不同的分数相加减,应该先通分,把它们变成同分母的分数,然后再相加减。”
“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二、练一练。
第1题,看图填一填。
第2题,估计下列那些算式的结果比较接近1,0,再算出来。估计分数加减
54、将黄豆新增发芽数量的情况记录下来,并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二中。
5、请学生绘制折线统计图。
6、组织学生讨论统计图中的数学问题,如“哪几天新发芽率高?为什么这几天的新发芽率会比较高?”等等。
二、练一练。
第1、2题,在学生解答过程中,指导他们作简单的线段图,用以分析题目中的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使学生通过线段图能直接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第3题,因为这题的信息是以情境图的方式呈现的,所以先请学生将相关的信息转化成抽象的线段图,然后再组织学生根据条件,提出数学问题并进行解答。[板书设计] 发 芽 实 验 记录表 统计表 统计图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星期日的安排(第70~71页)[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
2、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重、难点] 理解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理解分数中的剩余问题。[教学准备] 调查活动。[教学过程]
一、星期日的安排。
1、展开“星期日的安排”调查活动。
通过对星期日三种形式的安排,引出了问题“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
7[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地将简单的分数化为有限小数;将有限小数化为分数。[教学过程]
一、看课外书时间。
1、问题的引入。
出示两个小朋友课外看书的时间,一个是用分数 小时,一个则是用小数0.4小时,然后请学生比较“谁用的时间多一些?”
2、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除法或者画图或者其它方法进行尝试。
3、分数与小数相互转化的讨论。
通过讨论让学生悟出分数与小数的相互转化的基本方法:
“一般地说,分数化为小数是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即用分子去除以分母;小数转化成分数则是先把小数化为十进分数,再进行处理。”
二、练一练。
第1题,把下列分数化成小数。请学生独立完成。
第2题,下列小数化成的分数是否正确?如果不对,请改正。请学生独立完成。第3题,以“你说我答”的形式,让学生熟记一些常用的分数与小数互化的结果。如四分之几、五分之几、八分之几化为小数的数值。第4题,比较下面各组数的大小。请学生独立完成,提醒学生要学会取有效数字,如 与0.33进行比较,由于 化为小数是无限小数,所以在用除法把 化成小数时,只要取三位小数即可,不需多取,以提高练习的效率。
第5题,在直线上面填上适当的分数,在直线下面填上适当的小数。学生独自填写,并仔细观察直线上下数的大小顺序。
三、实践活动。
在生活中寻找用分数或小数表示的信息,将它们写在本子上,之后再与同学进行交流。
[板书设计]
看课外书时间(分数、小数相互转化)
谁用的时间多一些?
基本方法:
小时
0.4小时
分数化为小数是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即用分子去除以分母
小数转化成分数则是先把小数化为十进分数,再进行处理
第5课时
第五单元
图形的面积
(二)第1课时
[教学内容] 组合图形的面积(第75-76页)[教学目标]
1、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
2、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
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教学过程]
一、通过动手拼图,认识组合图形的形成及特点。
让学生用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先说说基本图形的特点。然后,组织学生用这些基本图形拼出各式各样的图案,并进行交流。让学生体会组合图形的组成特点。
二、探索解决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问题
1、出示计算客厅面积的问题,并让学生说说这个图形的特点。
2、小组探索
一般学生会运用分割的方法,将一个图形分割成几个基本的图形。对于分割的方法,需要与学生讨论怎样进行合理的分割,让学生懂得分割图形越简洁,其解题方法也越简单,同时又要考虑分割的图形与所给条件的关系。有些分割后的图形难于找到相关的条件,那么这样的分割就是失败的。
讨论添补的方法。讨论:为什么要补上一块?补上一块后计算的方法是怎样的?
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练一练:
第1题:分三个层次练习,第一层请学生任意分割,只要分割成已学的图形,即达到解题要求。第二层请学生分割为最少的学过的图形,第三层适当添上相关的条件进行分割,要求分割得合理,能计算分割后的面积。通过三个层次的分割,1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鸡兔同笼问题(第78-79页)[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对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从中发现一些特殊的规律。
2、通过列表举例、作图分析等方法,解决鸡与兔的数量问题。
[教学重、难点] 通过列表举例、作图分析等方法,解决鸡与兔的数量问题。[教学过程]
一、呈现鸡兔同笼问题。组织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1、小组活动
2、交流方法
3、小结
二、做一做
独立完成第1-3题,并交流解决的方法。
第4题的答案有多种,启发学生找出不同的答案。
讨论第4题与前3题所给条件的不同,从而让学生知道哪些题的答案是唯一的,哪些题是有多种答案的。
[板书设计] 鸡兔同笼问题
方法1
方法2
方法3
方法4
第4课时
三、练一练:
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 第3-6题
可以让学生自己画线段图进行分析解答。
第六单元
可能性的大小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摸球游戏(第87页)
[教学目的] 通过“摸球游戏”的活动,让学生了解数据表示的方式。又通过学生的讨论与交流,逐步使他们体会到数据表示的简洁性与客观性。[教学过程]
1、交流中复习旧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可能性的大小,请看下面一道题。教师呈现题目并配图,然后问:(1)你认为小青摸出的球可能是什么颜色?(2)哪一种颜色的球摸出的可能性大,为什么?与同学进行交流。
2、在分析中理解数的表示方法
师:现在盒子里只有2个红球,能否摸到白球呢?生:不能。因为盒子里没有白球。师:那么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从这个盒子里摸到的白球的可能性呢?生:用0,因为0代表没有。那么摸出红球的情况呢?生:一定能摸到红球,因为盒子里都是红球。师:从盒子里一定能摸到红球,我们说此时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1。谁能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是0,那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为1?(生举例说明)
3、在观察、讨论中理解数的表示方法
师出示一个只有1个红球与一个白球的盒子。师:从这个盒子中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多少呢? 生: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一半。
师:如果用数来表示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可以怎样表示? 生:12。
5注意:学生在具体讨论时,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猜想与推选的方法,对此,要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由,特别要指导学生应考虑比赛外的各种因素。
6、课堂练习89页第3题。
提示学生:由于任选的随机性,故可能出现特例。对此,在解答时,不要求学生作统一的回答。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设计活动方案(第90页)[教学目标]
1、运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方式,能自主的设计一些活动方案。
2、对实际生活中的事件与现象,能运用可能性的知识进行合理的设计。[教学过程]
1、复习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式。
2、教师向学生提出设计方案的具体要求。(投影出示题目)
3、小组合作设计方案
各小组在设计时,教师不要作过多的提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以便学生设计出各种与众不同的设计方案。
4、汇报交流
在交流时,首先请各小组汇报各自设计的方案并说一说设计时的想法。对于不符合设计要求的方案,教师也不要急于否定,而应让学生说一说他们的想法,并结合他们的想法加以引导。
5、归纳设计特点
学生在交流汇报后,教师可以把每一种每一种方案的设计均用分数的形式表示出来,并引导学生观察各种不同方案中的共同点,从中发现设计的基本特点。
6、课堂练习
88页做一做,生独立做。
7[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密铺活动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体验所学图形的特征,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发展空间观念。[教学过程]
1、投影出示“有奖游戏”图
2、让生表示游戏获奖的可能性
先让生仔细观察投影图,再把每一种游戏获奖的可能性表示出来。
3、学生小组讨论
“有奖游戏”是一个开放性的活动,学生不一定以中奖的可能性大小来确定参加的游戏,它还包括各人对奖品的喜爱程度。
4、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愿意参加的项目,并说出理由。
5、布置作业
调查生活中的有奖游戏,并自己设计一个“有吸引力”的游戏。
第6课时
[教学内容] 密铺(第93页)
[教学目的] 密铺活动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体验所学图形的特征,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发展空间观念。[教学过程]
1、师先让学生欣赏书上的图。
2、同桌合作研究密铺的含义
两人小组,结合具体的图解释什么是密铺。
3、动手操作
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制作若干个相同的长方形、正方形或正六边形,尝试分别用他们进行密铺。
4、探究与思考
“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是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本章重点内容之一, 也是历年中考必考内容, 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线、三角形及简单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等平面几何知识, 并且具备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基础上讲授的。它是平行四边形性质的继续, 又是后面学习菱形、矩形、正方形等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 能根据判别条件进行实际应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的探索过程, 在有关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 使学生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及丰富的想象力, 发展学生有条理的思考, 体验到探究的甘苦, 更能领会到成功的喜悦。体验数学活动来源于生活更能服务于生活,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难点: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的灵活应用。
四、教材处理
(1) 学生状况分析及对策。根据初三学生年龄的特点, 学生年龄比较小, 逻辑思维能力较差, 归纳推理能力较低, 灵活运用知识能力也较差, 针对这种情况我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 通过判别方法的推理, 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意识, 通过练习强化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2)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为了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 突出重点、分散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 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了重新组织和安排, 创设更为有效探索活动和更为合理的探索顺序。
五、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交流获得知识, 形成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思维情境,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的方针, 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 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使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融为一体。
六、教学手段
自制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学。
七、教学设计
(一) 说设计理念
想改变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让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 为学生敢创新、能创新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二) 说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
(1) 让同学们一起来看生活中美丽的图案 (大屏幕演示) 。
设计意图:从实际问题引入新课,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2) 复习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
设计意图:一方面巩固学生旧知, 另一方面使学生知道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既是性质又是判别方法, 从而引进新课。
2. 讲授新课
(1) 动手实践:让学生每人拿出两根牙签或火柴 (长短不定) , 自制平行四边形框架。
设计意图: (1) 让学生在摆拼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并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2)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并满足他们的好胜心。 (3) 同时组织组与组之间的评比, 培养竞争意识, 然后由学生代表发言, 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从而总结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2) 教师演示钉制平行四边形这一过程。
方法一:将两根木棒AC, BD的中点重叠, 并钉子固定, 则四边形ABCD就是平行四边形。
方法二:将两根同样长的木条AB, CD平行放置, 再用木条AD, BC加固, 得到四边形ABCD就是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便于学生发现和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常用判别条件, 并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解决问题。
(1) 实际生活: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玻璃片, 李大爷不小心碰碎了一部分, 同学们想想看, 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平行四边形重新画出来?
(2) 通过活动, 让学生进一步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熟悉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并学以致用, 确保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体验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
(3) 例题精析。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的活动, 解决问题。通过探索式证明法, 开拓学生的思路,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 随堂练习
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 AC, BD相交于点O, 点E, F在对角线AC上, 且OE=OF。
(1) OA与OC, OB与OD是否相等? (2) 四边形BFDE是平行四边形吗?
设计了习题组有层次的教学, 在探索活动中鼓励学生力求寻找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为了进一步巩固重点、突出难点。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知道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教学思想方法, 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得到恰当的巩固和提高。
(四) 小结
(1) 谈谈你今天的收获;
(2) 平行四边形判别的条件。
(五) 布置作业
(1) 课本P104习题1, 2, 3; (2) 《资源与评价》P70。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八、评价分析
本节课教学过程通过问题设置, 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通过对平行四边形判别方法的讨论发现新知, 归纳总结得出结论。通过强化练习, 巩固新知, 通过小结归纳总结新知。
本节内容逻辑性较强, 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 学生在说理上存在一定困难是正常的。但在问题讨论、引导发现、巩固训练的过程中, 师生的信息交流畅通, 反馈评价及时, 学生与学生积极交流讨论思维活跃, 教学活动始终处于期盼控制中。
九、教后要进行教学反思, 使自己不断成长与进步。我说课结束, 谢谢各位评委!
义务教育教科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66—67页《左右》
二、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能力目标:通过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知识目标: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理解其相对性。
三、教学重点
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与顺序,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四、教学难点
理解左右的相对性,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五、教具准备
文具、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左右
师:同学们,回答问题时要举起那一只手?(生:右手)
师:那另一只手就是……(生:左手)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多!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左右”(板书课题)
师:知道这两个字的请举手,你举的是哪只手?
师:你会用右手做哪些事?
师:你的左手又会做什么呢?
师:你们的小手真能干,左、右手要多锻炼,特别是左手,会使我们的小脑袋越变越聪明。看来,左手、右手真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同学们看看自己的身体,还有像这样的一对好朋友吗?找找看。下面,同学们同桌说一说。
师:认识了这些好朋友,现在我们就用左右手活动活动,好吗?我们一起来玩“我说你做”的游戏。老师发指令,同学们来做动作。发出指令后,看谁做得又对又准。准备好了吗?开始!(由慢到快)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拍拍你的左腿,拍拍你的右腿;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左手抓右耳,右手抓左耳。
师:除了身体有左右之分外,你们的座位也有左右之分。同桌之间互相说说你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左边有几个同学?右边有几个同学?你在谁的左边?在谁的右边?
(二)实践操作,理解左右
1.摆一摆
师:做完了游戏,我们再来活动一下双手。同桌合作,老师下口令,你和同桌按照老师的口令摆放。“请你在桌上摆一块橡皮,在橡皮的左边摆一枝铅笔,在橡皮的右边摆一个铅笔盒,在铅笔盒的左边,橡皮的右边摆一把尺子,在铅笔盒的右边摆一把小刀。”(同桌合作完成。屏幕出示摆放顺序:铅笔、橡皮、尺子、铅笔盒、小刀。)
师: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生:摆在最左边的是铅笔。)
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生:摆在最右边的是小刀。)
2.数一数
师:从左边数,橡皮是第几个?(生:第2个。)
师:从右边数,橡皮是第几个?(生:第4个。)
师:为什么同一块橡皮,一会儿排第2,一会儿排第4?(生:因为数的方向不一样。一次是从左边数,一次是从右边数。)
师:同一物品,按左右不同方向去数,顺序也就可能不同。
师:从左边数铅笔盒是第几个?再从右边数铅笔盒是第几个?(生答略)
3.猜一猜
师:在文具盒的左边,在橡皮的右边,它是谁?(生:尺子。)
师:为什么同一把尺子既在左边又在右边?(生:和铅笔盒比它在左边,和橡皮比它在右边。)
师:同一物品,和它比较的物品不同,它的位置也不同。(课件出示淘气、笑笑、机灵狗座位图,学生观察验证)
(三)联系实际,体验“相对”左右
1.想一想
师:刚才同学们解决了那么多困难,请你们再回答老师一个问题:我跟大家面对面站着,(师举起右手)老师举起的是右手还是左手?
师:请同学们把右手举起来,再想想老师举起的到底是哪只手呢?请同桌同学讨论一下。
师举着右手转身与学生同向,证实结论。
师:可是为什么看上去和同学举的手是相反呢?(生:因为老师和我们面对面。)
师:同桌的同学都举起右手,面对面看看,发现了什么?(生:我和我同桌的右手正好相反。)
师:对了,我们面对面站着,因为方向相对,举的右手就会刚好相反。
2.举手比赛
师:老师想和同学举手比赛,愿意吗?看谁举得又对又快。(师生面对面站着,师举左手,生举左手,师举右手,生举右手。师与最快的同党握手表示祝贺。)
3.握握手(要求同桌同学面对面站)
师:刚才我们是用哪只手握手的?
师:对了,我们同别人握手时,一定要用右手,下面就请你和对面的同学握握手,用你的左手拉拉钩。
4.师:老师还有个问题要请教聪明的同学,上楼梯应靠哪边走?下楼梯呢?(屏幕演示同学们上下楼梯的情景。)
师问:他们都是靠右边走吗?当学生争持不下时让他们去体会:把教室中间走道当楼梯,①女孩子从后往前走为上楼梯,男孩子从前往后走为下楼梯。②指导学生举着右手表演:女孩子上楼后又顺势下楼,男孩下楼后又上楼。
小结:方向不同,左右不同。我们不仅上下楼梯时,而且平时在马路上行走时,都要像这些小朋友一样靠右走,一个接一个,不要拥挤,有秩序地走,以免发生事故。做一个讲文明、守秩序的好孩子。
(四)联系实际,运用提高
1.出示停车场情境图,(书本上67页的第4题):
师:淘气在小明家玩了好一会儿,现在要回家了,他要坐的车是停车场里从右边数的第五辆大客车,小朋友们:
①你看到了几辆车?
②树林后藏了几辆车?
③停车场一共有几辆车?
2.看书填空。
(五)自主评价,拓展延伸
师:你们认为自己这节课表现的怎样?认为自己表现的很出色的,在书本67页的左上角画一个圆圈,右上角画一个三角。
师:请同学们回去后在生活中找找左右,并和爸爸妈妈说一说。
教学内容:一年级北师版教材第4和第5页“捉迷藏”
课前思考
本节课是退位减法的第二节课,学生已经有了十几减9计算方法的的基础,通过知识的迁移,一般都能探索出十几减8的计算方法。教材借助学生熟悉的“捉迷藏”的情境,帮助学生学习十几减8的计算。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用不同的方式来呈现,引导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数学信息,并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信息进而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并借助情境图的表述,让学生初步体会理解减法是“已知总数和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的含义。
教材通过三个问题从具体到抽象一步步抽象出十几减8的计算方法,探究过程通过小棒、计数器、数线图、画图、想加算减等多种数学表征手段,找出多种计算方法,让学习真正发生,理解退位减的知识本质,通过画图、想加算减等方法渗透早期代数思维。
通过算法的观察对比,引导发现十几减8的快速计算技巧,进而快速算出结果,提高计算技能,通过对学法的回顾,提升学习力。
学习目标:
1.经历在具体情境中发现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凭借已有经验和动手操作、交流等多元表征手段,自己得出计算十几减8的各种算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初步感知早期代数思维。
3.通过操作、游戏等活动,感受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乐趣。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十几减8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自主探索和表达十几减8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小木棒、计数器、花和叶形状的计算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铺垫迁移
1、出示口算卡,直呼得数。
16-9=
15-9=
14-9=
13-9=
12-9=
10-9=
18-9=
11-9=
谈话:同学们算的真快,说说你是怎么算的?(十几减9,个位数加1)
(设计意图:复习十几减9的快速算法,引发学生对十几减8算法的猜想)
2、我会填。(板书在白板上备用)
8+()=13
8+()=15
8+()=14
8+()=17
8+()=12
8+()=16
(设计意图:填写等式中的加数,为本节课“想加算减”的算法做铺垫,渗透早期代数思维,同时也为本节课的下一个环节的练习做准备)
二、多元表征,探索新知
1、出示“捉迷藏”图。引导学生观察,看图说图意。
提问: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根据这两个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谁能把信息和问题连起来说说?
“有13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捉迷藏的游戏,现在花园里还有8个人没藏,藏起来的小朋友有多少个?”
2、启发学生想一想怎样列式,怎样计算。13-8=
提问:为什么用减法计算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设计意图:借助情境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提取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初步感知“三句话”简单应用题的结构,用大括号板书数量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理解减法是已知总数和部分数求另一个部分数的本质含义。)
3、操作探究算法。请同学们用小棒代替图中的小朋友先摆一摆,再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还可以怎么算。
(1)、教师巡视,观看并指导学生摆小棒。
(2)、学生汇报两种不同的拿小棒的方法。学生上台投影演示自己的方法。
(3)、课件动画演示,同时整理板书重要的三种算法:
师:我们回顾一下刚才同学们拿小棒的方法。
第一种演示:先把摆好的13根小棒分成10根和3根,再从10根里拿掉8根,把这剩下的2根加上原来的3根,就得到还剩5根。
引导整理并板书方法一:10-8=2
2+3=5
第二种演示:8根小棒分两次拿。先从13根里拿走3根,再从10根里面拿走5根,最后只剩下5根了。
引导整理板书方法二:13-3=10
10-5=5
第三种演示:计数器动画演示(个位上3颗珠子不够,把十位上的一颗珠子退掉,个位添上10颗,再从个位上去掉8颗珠子)
提问:这种算法也就是上面的第几种方法?
师:因为各位3不够减8,所以要退掉十位的一颗珠子,也就是10颗,在各位加拨10颗,再去掉8颗,像这样各位不够减,要退去十位上一颗珠子的减法,数学上叫做退位减。
卡片出示:19-8=
18-8=
这两个减法是退位减吗?为什么?等于多少?
第四种演示:数线图演示两种算法。
第一种是一步一步的退回8步,也就是减8,这就是我们板书的第几种方法?(第一种方法)第二种是先退回3步,再退回5步,也就是先减3再减5,又是第几种方法?(第二种方法)
还有其他算法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第三种算法:8+(5)=13
13-8=5
师:根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也可以快速算出结果。
(设计意图:探究和表述十几减8的多种算法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小棒等学具、观察课件动画演示、交流分享等多元表征方法,让学习真正发生,深入理解十几减8退位减的算理。小棒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个直观模型,计数器能更好地体现“位值”,凸显“借一当十”,使学生体会退位减的含义。数线可以很好地体现数序,体现多种数数方法,可以记录计算的过程和结果。三种模型由直观逐步走向抽象,结合使用,丰富并发展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课件边回顾演示边板书相应算法,完成从直观表征到符号表征再到数学算式表达的抽象概括过程。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4.算法的对比提升。
师:我们用了这么多方法算出了结果,用算式表示出来是这样的三种算法,说说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及时的反馈。
(1)、生说喜欢第一种算法时,追问:为什么?怎样能很快算出得数?引导得出:十几减8,个位数加2.反馈:出示卡片:12-8=
17-8=
请学生根据规律快速说出得数。
(2)、生说喜欢第三种算法时,指着白板上复习过的题目进行反馈:根据这些加法算式,你能说出减法算式吗?
8+(5)=13
8+(7)=15
8+(6)=14
8+(9)=17
8+(4)=12
8+(8)=16
(设计意图:算法只对比不优化,通过算法的观察对比,深入理解算理,引导观察第一种算法发现规律:十几减8,个位数加2.从而找到快速算法,提高观察能力和计算能力。通过第二种算法的回顾,理解退位减就是个位不够要十位退一的含义。在“想加算减”的方法中,及时反馈,加深加减互逆关系的理解,再次渗透早期代数思维。)
三、巩固应用,深化拓展
1、“练一练”第1题。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
11-8=
14-8=
指名口答得数问:说说你用哪种方法算的?
卡片出示一组题抢答得数:12-8=
15-8=
13-8=
16-8=
19-8=
(设计意图:前两题学生对“个位数加2”的算法进行巩固,后一组直呼得数的抢答训练提升计算技能,达到脱口而出的效果。)
2、插花盆游戏:全班学生拿出教师课前准备的算式,有的在“花”图案上,有的在“叶子”图案上,白板上有四个分别标有7、6、4、9花盆,每个学生算出手中图案上算式的得数,找到自己的花盆上台“插”好。
集体检查对错,师:11-7是谁的?你怎么算的?还有很谁没找到自己的花盆?举起来看看,等于多少?谁跟他的得数一样的也举起来……
(设计意图:以游戏的形式进行计算,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枯燥的计算寓教于乐。全班学生要算出自己手中的算式,游戏过程中又要算出其他同学的算式,练习面广,较好的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提升计算力。“11-7”是下节课的内容,在此出现可激发学生的思维,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解决新知识的能力。)
四、学法回顾,提升素养
师:我们来回顾一下我们这节课是怎么找到十几减8的算法的,我们用小棒代替小朋友,又借助计数器和数线图一起来帮助我们找到算法,如果没有这些我们还可以画图或画符号来进行研究,发现算法后我们又用算式来表示计算的过程,再通过我们认真的观察和思考发现了快速计算的规律,这是学习数学的主要方法,用这样的方法你能找到十几减7的方法吗?十几减6呢?
教学内容:
方程.(教材66-67页).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理解方程的含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景中的等量关系,初步体会方程和等式之间的关系。
2.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能从具体生活情景中寻找等量关系,会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示等量关系。
3.在学生大胆猜测、积极验证的过程中,体会方程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学习方程的愿望。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难点: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课前准备
: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天平
学生准备 天平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玩过跷跷板吗?谁能描述玩跷跷板的情形?
(学生自由回答)
总结:玩跷跷板的时候,如果两边的质量不一样,重的一边就会把轻的一边跷起来;当两边的质量相等时,跷跷板就平衡了。根据这种现象,科学家设计出了天平。今天老师也带来了简易天平,我们用它来做个小实验。
设计意图:从熟悉的游戏引入,既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平衡”,又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动手实践,探究新知。
(一)认识平衡。
1.课件出示一架不摆放任何物品的天平。
(1)让学生观察天平两侧的托盘和指针的位置,指名说一说。
(2)请大家猜一猜,如果在天平的左、右托盘中分别放入物品,会出现几种情况?
(会出现三种情况。左边升,右边降;右边升,左边降;平衡)
(3)怎样看出平衡状态?
(指针指向中间)
(4)如果天平平衡,说明什么?
(左、右托盘中的物品质量相等)
2.课件出示一架摆有砝码的天平。
教师一边操作一边提问:在左侧的托盘中放入一个30克的砝码和一个20克的砝码,右侧的托盘中应放多少克的砝码才能使天平平衡?为什么?(50克)
可以用一个等式表示天平平衡的状态。
(板书:20+30=50)
设计意图:利用课件演示,不仅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天平两侧的变化情况,加深学生对“等式”的理解,而且能帮助学生体会等式变化的规律,为学生能更好地总结规律埋下伏笔。
(二)认识方程。
1.称樱桃。
(1)课件出示教材66页第一幅图。
(2)教师先在天平的右盘中放入一颗樱桃,左盘中放入一个10克的砝码。让学生观察天平是否平衡,从而得出:1颗樱桃的质量<10克。
(3)再在天平的右盘中放入一个2克的砝码。让学生观察天平是否平衡,从而得出:一颗樱桃的质量+2克=10克。
(4)如果用x表示樱桃的质量,那么这个等量关系可以怎样表示?
(x+2=10)
2.称种子。
(1)课件出示教材66页第二幅图。
(2)你获取到哪些数学信息?
(4盒种子的质量一共是2000克)
(3)你能用一个等量关系式表示每盒种子的质量和2000克之间的关系吗?
(每盒种子的质量×4=2000克)
(4)如果用y表示每盒种子的质量,那么这个等量关系可以怎样表示?
(4y=2000)
3.水壶倒水。
(1)课件出示教材66页第三幅图。
(2)你能用一个等量关系式表示图中的等量关系吗?
(每个热水瓶的盛水量×2+200毫升=2000毫升)
(3)如果用z表示每个热水瓶的盛水量,那么这个等量关系可以怎样表示?
(2z+200=2000)
4.理解方程的意义。
(1)我们通过称樱桃、称种子和水壶倒水三次实践活动,得出了下面这三个等式:
x+2=10 4y=2000 2z+200=2000
(2)小组交流。
说一说:上面的等式有什么共同点?(都含有字母,都是等式)
(3)全班交流。
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白:上面三个式子都是等式,并且都含有未知数。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板书课题:方程)
(4)巩固知识。
说一说方程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必须是等式,必须含有未知数)
你能自己写出一些方程吗?写下来同桌交换检查。
(学生试着写出方程,并与同桌交换检查,对于不是方程的式子,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出它不是方程的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三个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并说出找到的等量关系,使方程的概念自然形成,了解了方程,知道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才是方程,并且在写方程的过程中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下面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是的在()里画“√”,不是的在()里画“×”。
5+2x=14()703+x()230÷2=115()
6+x>1()51÷a=17()
x+y=120()
2.判断。
(1)等式都是方程。()
(2)方程都是等式。()
(3)6x=0是方程。()
(4)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叫方程。()
(5)方程是等式,所以等式也叫方程。()
3.用方程表示。
(1)小明的年龄加上12岁是22岁,小明多少岁?
(2)小东年龄的4倍是44岁,小东多少岁?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由浅入深,层次性强,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便于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对于全课的整理回顾,意在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和口头表达的能力,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布置作业
教材67页1、2题。
板书设计
方 程
20+30=50 x+2=10
4y=2000 2z+200=2000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以“童年往事”为话题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状况,解决字词障碍。1.生字注音
点缀(zhuì)颤动(chàn)清澈(châ)恬静(tián)骇(haì)炫耀(xuàn)攫住(juã)呕(ǒu)憨直(hān)2.生词解释
浮光跃金:只月光照耀下的水面闪着金光。这里比喻月光照耀下的水面。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攫住:抓住。憨直:憨实直爽。
三、初读感知
1.指名学生朗读文章,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一、自读课文,解决难点。
1.自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全班交流,重点理解“一围黑绿”、“嵌”、“点缀”、“恬静”。◆(为理解课文做准备)
3.理清脉络:给课文分层次。◆(学生分的层次只要说得有道理就可以,此举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理清一下课文的层次。)
二、品读课文,理解情感。(1)找中心句
师:文章是围绕一句话来写的,这句话就是本文的中心句,同学们找一找(板书:大自然和谐的美 人类纯朴的爱)
(2)研读“荷塘”的部分,仔细体会文章的美。◆(荷塘美和语言美)
①自读课文,初步感受荷塘的美景。②探究:作者是怎样把他眼中的美丽的荷塘告诉我们?◆(引导学生体会比喻句的妙处和一些词语的精用)
③配乐朗读。◆(使学生快速进入角色)(3)研读“狗刨比赛”和“戏水游戏”。
问题一:在这美丽的地方,作者过了一个怎样的暑假?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①自读思考。
②小组讨论。
③交流,师相机指导朗读。
问题二:作者是如何写出戏水时的激烈?哪些词语用得特别好?
①自读思考
②小组讨论。
③交流,师相机指导朗读。(4)体会小伙伴淳朴的爱。
①朗读想像我遇到危险的情景。
②想像一下当我在拼命挣扎时,小伙伴们的反应,表情,语言,动作。
③体会比喻句“铁链般”。(作者对小伙伴的信赖依靠)
④绝处逢生的我吓得哇哇大哭。可是小伙伴们却哈哈大笑,你们理解吗?他们为什么笑?(5)了解景物描写对于烘托人物品质的作用。
①质疑:从本文的题目来看,本文是记事的。但作者却用了三个自然段来写景。这是否矛盾?去掉这一部分好不好?为什么?
②思考后交流。
三、布置作业:
回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童年往事,选择一件事写一写。
第三课时
一、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都是久居城市的孩子,那有谁去过乡下吗,那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有没有什么有意思的事呢?谁愿意说一说?
二、自读感知
1.师:首先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想一想在这片乡下的荷塘,作者都做了哪些让他难忘的事?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如果有字词上的问题,可以借助工具书或请同学和老师帮助。好,现在开始!(学生自读课文)2.师:好,在读课文过程中,有不认识的字或读不准的音吗?(读词)3.师:恩,字词上没有问题了,谁来说一说做作者做了哪几件事?(师:谁来说说“狗刨比赛”是怎么回事呀?„„)师:看来同学们读书都非常仔细。
三、深入研读
1.师:下面,就请同学们围绕这几件事,用圈点、勾画或者写批注的方法再读课文,之后挑你最喜欢的事读给你的伙伴听,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学生再读课文。)
2.师:刚才老师看到每个同学思考的都很认真,现在就请你来说说你最喜欢哪件事,为什么?。A、打水仗
1.拟声词,“哗哗”、“呀呀”,很形象地把我们在水中嬉戏打闹的情景表现出来了。
2.还用了一个侧面描写。写树上的鸟也停止了叫声,侧面反映了我们打水仗的激烈,而且表现了我和小伙伴们的自由自在和快乐。
3.后两句话,也用了一个拟声词“扑扑”,也反映了我们打水仗的快乐,另外还有我们玩着玩着就混在一起,扭在一起哈哈大笑,可以看出小伙伴们在一起玩耍时的快乐和他们的亲密。
非常好,这里不仅能看出孩子们在玩耍时候的快乐,更能看出他们的亲密无间,他们的友情。B、狗刨比赛
你还喜欢那件事呢,谁来说说?
第八自然段中的“气喘吁吁”和“昏昏欲睡”这两个词,从这两个词中可以看出我们在玩狗刨比赛时候的激烈和热闹,也可以看出我们的快乐自由,无拘无束。
太好了!的确像你说的那样,用了比喻句使文章更生动形象了,好像我们也是其中的一个。还有谁喜欢这件事吗?
第七段的这句话“恬静的塘面便响起一片喧闹声,一条条‘黑泥鳅’在水中钻来钻去。水流向母亲柔和的手,轻轻地抚摸着我们,我们相当在摇篮中。”这里的“钻来钻去”写出了小伙伴们在比赛时的欢快和自由自在;后边写水流用了一个比喻句,写出了这里是我们玩耍的天堂,就像睡觉时躺的摇篮。
作者就用了一个“钻来钻去”就把当时跳进水中的情景表现出来了。好了,还有补充吗?没有了,看下一件事,有谁喜欢? C、落水被救
十二段到十六段的句子,这些语句把我当时落水的紧张恐惧表现得淋漓尽致,写出了我溺水时的反应和感受。
师:你能用声音表现出来吗?给同学们读一读可以吗?(学生读这一部分课文)
师:还有谁喜欢这件事,也来说一说
“小伙伴们在水中排成一队,手拉手铁链般将我拖到岸上。”这句话是一个比喻句,把小伙伴们手拉手用力的样子比喻成了铁链,说明小伙伴们团结和机智,他们能在那么危险的情况下相处这个办法是很不容易的。
这还能看出他们的勇敢,因为他们为了救我才冒险穿越那到边缘线的。
(你能从文中找到谜底吗?哪有这样的提示?在第十自然段。为后文做了有利的铺垫。)师:还有谁想来说说这件事吗?
第十七段的,这里也写了小伙伴的哈哈大笑,这里的笑可以看出他们救人后的轻松。小伙伴们的善良和憨直,这是善意的嘲笑
师:对,一方面是孩子们救人后很轻松,用笑来缓解刚才救人时的紧张;另一方面看到我的狼狈相,有可见他们的憨直纯朴。
师:那大家想一想,多年以后作者仍然能记得这些往事,还有什么原因? 荷塘很美
师:大家同意吗?老师也很赞成!下面就请同学们比上眼睛,跟随老师一起去感受荷塘的美,并且注意老师朗读时的感情、语速和重音。(配乐朗读第三、四、五段)
师:好了,课文读完了。现在,请同学们结合具体的语句谈谈你的感受,说说荷塘的美都美在哪里? 第四段第一句
“浮光跃金”,把夜晚水的动态和颜色表现出来了,比喻句,把月光照在水面上的样子比喻成了繁星在闪烁。第五段的最后一句,也是一个比喻句。
把荷花在微风下颤动的样子比喻成了跳舞的少女,形象地写出了荷花摇动时的优美姿态。上一句
“绿光”、“绿浪”、“粉红”,这些颜色对比很明显,把白天荷塘的美表现出来了。
第四段后一句,也有写颜色的词“黑绿”,把夜晚荷塘四周的树木的颜色写出来,可以衬托月牙泡的晶莹。后边写到了“在那一位黑绿中,恰似蓝天上一弯晶莹的新月。”也是一个比喻句,写出了水面的亮和荷塘的轮廓。
师:同学们,在这么迷人的荷塘,作者不仅感受到了童年的乐趣,还拣回一条命呢!所以,作者回忆往事的时候认识到了什么?
认识到了大自然和谐的美和人类纯朴的爱。(老师写板书)齐读最后两段
四、结束语
1.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让学生认识左右并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体验感知左右。
2.使学生经历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找一找等活动解决有关左右的生活实际问题, 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及空间想象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 培养主动与同伴交流的意识, 获得成功的体验, 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
(二) 重难点
重点:认识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正确确定左右的方向。
难点:体验理解“左右”的相对性。
(三)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内容是在活动中学习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左右, 因此教学时不用把认识《左右》作为本节教学的重点, 而是将体验《左右》以及《左右》的应用作为本节的重点。通过教学证明这样的安排是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
三、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一年级儿童年龄比较小, 好奇, 好动。因此教学时笔者根据儿童的特点以游戏活动为主线, 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学生通过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找一找等活动感受体验《左右》。通过活动激发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而不是无目的的活动。通过实践, 学生不仅能学到知识, 而且能发展思维,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四、教学准备
课件:铅笔、橡皮、尺子、文具盒、转笔刀。
五、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通过左手、右手的活动, 感知自身的左与右。
师:小朋友们, 2009年11月13日那天你们加入了少先队, 成为了少先队队员, 你们向老师行个队礼好吗?
1. 感知左手和右手
师:看看举起的这只手, 是你的——右手?
再看看你的这只手, 是你的——左手?
师:小朋友, 用你的右手 (或左手) 可以做那些事?
师:小朋友知道吗?左右手要多锻炼, 特别是左手多锻炼会开发我们的右脑, 使你们的小脑袋变得更聪明。
2. 体验自身的左和右
师:左、右手是一对好朋友, 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小朋友看看我们的自身, 还有像这样“左右”一样好的朋友吗?
生:左耳、右耳;左眼、右眼;左腿、右腿……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 下面我们做个游戏好吗?
3. (游戏) 老师说口令同学们做动作
伸出你的左手, 伸出你的右手;拍拍你的左肩, 拍拍你的右肩。
设计意图:前几天一年级学生刚刚加入少先队, 成为光荣的小队员。通过生活实例举右手行队礼, 能很快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带入课堂。
4. 揭示课题
小朋友们刚才已经熟悉了自己身体的左和右。其实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有关左右的知识,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左和右 (出示课题:左右) 。
(二) 组织活动, 探究新知
1. 摆一摆
同桌合作, 老师说口令, 同学们按老师的要求摆放文具。 (同桌合作。计算机演示摆放顺序:铅笔、橡皮、尺子、文具盒、转笔刀五样文具。)
师: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 (小刀。)
2. 数一数
师: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数一数。从左数橡皮是第几个?从右数橡皮是第几个?
师:为什么同一块橡皮, 排第几都不一样? (引导学生思考得出:同样东西, 按左右不同方向去数, 顺序也就不同。)
设计意图:创设疑问,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说一说
师:尺子的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
(计算机演示印证:以尺子为标准的左边是什么?右边是什么?左边有铅笔和橡皮, 右边有文具盒和小刀。)
4. 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师:星期天, 有位小朋友想去小明家玩, 他没到过小明家, 但他听说上楼左拐是小明家, 那么小明住在几号房呢?你们愿意帮助这位小朋友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们讨论后得出结论:7号。)
生:小明住在7号房, 因为7号房在小明的左边。
师:可见, 学会了左右, 可以帮助大家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三) 体验“相对”, 验证“相对”
1. 师:现在老师想出个问题考考同学们, (教师举起右手和大家面对面站着) , 你们说老师举起的是右手吗?
生:右手。
生:左手。 (学生意见分歧。)
师:两边各选一名代表辩论, 分别说出各自的理由。 (学生间产生辩论。)
2. 师:谁能想个办法来证实一下老师举的是不是右手?
生:老师转过身去。
师:现在我就按照同学们出的主意转过身去, 看一看老师举的是左手还是右手呢? (验证结论:右手。)
师:为什么呢? (让学生说说原因。)
师:对, 因为我和同学们是面对面地站着, 也就是说我和你们的方向是相对的, 所以举的右手就会和你们刚好相反。 (教师再次举起右手。)
设计意图:先出现疑惑, 产生矛盾。通过学生辩论、表演验证, 解决矛盾, 从而得出结论, 解决了本课的难点, 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四) 生活中的“左右”
1. (游戏:
上下楼梯靠右行) 实践活动 (课本第61页第5题) 利用课件出示图, 指导学生认真看图。
师:他们都是靠右边走的吗? (学生争执不下。)
师:下面, 我们来体会一下, (把教室中间走道当楼梯, 女同学从后往前是上楼梯, 男同学从前往后是下楼梯, 老师有个要求, 每个人举着右手走。 (女同学上楼后又顺势下楼, 男同学下楼后又顺势上楼) 体会一下你都是靠右边走的吗?
2. 师小结:
方向不同, 判断时应把自己当做走路的人。我们不仅在上下楼时, 而且平时在马路上行走时, 都要像这些小朋友一样靠右边走, 按次序走, 以免发生事故。
设计意图:通过体验让学生感悟到数学与生活密切相联, 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 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 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左右。) 你知道了什么?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注意什么? (靠右走, 遵守交通规则, 避免交通事故发生。)
六、教学反思
1.教学内容
广东人民出版社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词汇和基本句型Where are you going?第一课时。
2.教材分析
通过学习本课新句型Where are you going?渗透掌握Where is he going?Where are they going?
知识目标:
1.学习认读单词:movie theater,swimming pool,hospital,bank,shopping mall,restaurant,park,beach.
2.使学生掌握询问他人去向的句型,培养学生关心别人的良好行为习惯。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教具:
CAI,Pictures,Cards.
教学过程:
Step1:播放小蝌蚪在大海里找妈妈的短片,创设动画情境导入新课。
Step2:故事情境复述。
T:Who can you see?
S:I can see the little tadpoles and a fish.
T: What do the little tadpoles say?
S: Mommy! Where are you going?
Step3: To learn the title——the new sentence.
T: Fish, where are you going?
The little tadpoles feel Mr Fish is their mother. So they ask to Fish.
T: Ok, kids, today we are going to learn U5,where are you going?
Step 4: To learn the new word——park,and you can use the same ways to learn others words.
T: When the little tadpoles shouting at Fish,what he can say?
S: No,I’m not your mother. I am going to the park.
T: Park, p-a-r-k,park.
Homework:
1.边拼边写8个新词,各一行。
2.用所学词汇和句型询问别人去哪里。
【北师大5年级数学教案】推荐阅读: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5年级上近义词-反义词06-18
北师大八年级数学讲义06-05
北师大一年级数学测试07-04
北师大1年级数学期末10-11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期中10-17
北师大三年级英语教案10-28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上册 过河教学教案10-03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买文具05-28
北师大五年级数学期末复习计划05-31
北师大六年级上册语文《出塞》教案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