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师德培训心得: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2024-07-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暑期师德培训心得: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精选4篇)

暑期师德培训心得: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篇1

报告会上,刘佳芬老师的《恒爱如歌》用朴实的言语、生动的事例,动情地介绍了达敏学校的成长变化,孩子的点滴进步,精彩的故事引发现场强烈共鸣。刘老师说:“达敏的孩子们都是我的孩子,我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孩子的生存与发展,教会我的孩子们生活自理、社会自立、自食其力,让他们有尊严地生活,这是我奋斗的目标,是我的责任,也是我的最爱。” 那并不标准的普通话但却感人肺腑。刘老师以自己高尚的情操,崇高的师德,爱每一个孩子,爱每一个特殊的孩子。每一个智障孩子后面,是一个痛苦的家庭;帮助智障孩子,就是给一个家庭以希望,我们做任何工作就是要给已经伤痛的家庭带来希望,要设身处地为家长着想。这是刘老师的心声,她就把自己特别的爱给那些特别的学生,让学生时刻能够关注到老师的关心与爱,让他们从老师的脸上看到爱的滋润、感受到爱的温度。

我国著名教育家林崇德教授说得直白:“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一名教师,爱学生是其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是其教育艺术的核心。台湾教育家高震东就说过:“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那么我想说,刘佳芬老师真的是神中之神!

暑期师德培训心得: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篇2

--------读《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心得体会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苏霍姆林斯基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出发,针对教师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不解,把教育好孩子的建议向我们娓娓道来,书中共有100条建议,一条谈一个主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书中的每一条建议都从不同角度为我指点迷津。我从中吸取了许多教育教学良方并用其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读书中第22条建议的点滴收获。

书中第22条讲到“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能力、志向才能自愿地建立起来。作为老师,最希望的就是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才可能学好!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每个教师都在尽量唤起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兴趣,使他们入迷地酷爱这门学科”。但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要具备高尚的人格去感化学生,用积极的智慧去启发学生,而且还要有真诚的爱心去感染学生。

一、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教师首先要热爱本质工作,要寓教于乐,试想如果没有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哪有课堂的上津津乐道呢?,又哪能赢得学生对自己的信任和爱戴呢?所以要想让学生喜欢你,教师必须不断完善自我,努力和学生打成一片,要关心他们的学习,更要关注他们的生活,古人所说的“亲其师,信其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真心地关爱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当一个学困生真正地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爱,对他的成长负责时,他会开始改变自我,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回报帮助他的老师,在品行和学习上都会不断进步;而当他感受到教师只是一味地关注他的成绩,好像考好成绩只是给老师争光时,他会越来越讨厌这门学科,甚至讨厌这科的教师。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关注孩子的“全面的成长”,而一旦做到了这些,学生成绩的提高可能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不可能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在这里他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他说:“我希望你去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我们常常希望学生有高昂的学习热情和端正的学习态度,常常把课堂效果不好的原因归结到学生身上。读了这本书后,我真正意识到,其实解决学生学习兴趣问题的根源应在教师自身。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篇3

单纯地爱学生还不够,爱要建立在尊重、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对学生的爱,不仅表现为治学的严谨要求,更表现为他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信任。教育的前提是尊重。人皆有自尊心,处在成长期的学生的自尊心更是敏感与脆弱,更需要老师的悉心呵护。在此前提下,学生才会在一种健康、自由、愉快的环境中接受教育,自觉学习。

激励、赏识、参与、期待是我教育学生的方针,激励每个学生求进;赏识每个学生的才能;创造条件让每一个学生参与教育教学活动;来自教师的期待是学生积极进步的动力。真诚的爱、热情的鼓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金钥匙,老师要激励学生们增强自信,勤于努力;要为每一个学生取得的进步而鼓劲加油,使他们感受到由于各自取得的成绩和进步而带来的喜悦。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演讲稿 篇4

爱是教育的永恒主题,爱每一个学生是我们的天职。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责任大于天,选择了教师就是选择了崇高。每一位教师都要把教育当作事业来追求,只有这样,才会产生大爱的情怀,才能成为让学生满意、让学生终身受益的好教师。

教育只有充满爱才能进入学生的内心深处。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上海教育界的老前辈吕型伟也说过:“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教育是播撒爱的种子,教育应当让爱进入每一位学生的心田,引导孩子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科学,让孩子们充满阳光、充满梦想并成就梦想。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就是要用爱心来培育爱心,用人格来塑造人格,用灵魂来呼唤灵魂。

“爱”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一个“爱”字,点出了教师最高尚的品质,也道出了教育至高无上的境界。上海教育界的老前辈、从事语文教学半个世纪的于漪老师曾经说过,教师生涯中最大的事就是一个心眼为学生,为了他们今天的.成长,为了他们今后长足的发展。于漪认为,教师上课不能只在课堂上,否则,教育的效果就会随着声波的消失而销声匿迹;课要教在学生的心中,要在学生心中萌芽开花,成为他们良好素质的基因。于漪对每一堂课的要求,都是把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智能的发展、思想情操的陶冶融为一体。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高度。

“爱”是要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爱让教师走进孩子的心里,也让孩子爱教师、信教师、学教师。只有师生情感互通,学生才能“亲其师而信其道”,教育才能情通则理达,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一位优秀的教师,往往能够使一些学生因为仰慕其魅力而喜欢其教授的课程,以后就从“爱”科学变为“迷”科学甚至“痴”科学,进而终身从事这个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并取得杰出的成就。所以,一位受学生敬重的好教师,永远是学生心中的人生路标,引领学生一生健康成长。

“爱”是推动教育创新的动力之源。我们正在推进的教育改革,应该说已经有了很好的教育目标和教育理念,但理想与现实往往有很大的反差。我们都理解要坚持教育公平,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但在实践中,有的教师会不自觉地偏爱资优生,冷落学业滞后、调皮不安分和身心有障碍的学生。我们都知道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但有的教师对学生的好问、质疑、好动容易粗暴地压制。我们也都知道课程改革要注重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递进,但在实践中有的教师依然习惯于题海战术和教书育人两张皮,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创新能力不足、道德认知与行为背离现象依然普遍存在。这里的根本问题,还是没有真正认识到教育的本源价值是“育人”,而不是“育分”。当然,我们也看到很多优秀的教师对学生始终怀着最深厚的爱,他们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把为学生减负、让学生增能作为教学的根本目的,潜心研究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创新思维和道德人格。这一切,都源于对学生的爱,源于对学生成长成才的责任感。有了这一点,教师就能自觉地把爱心转化为责任心,进而把责任心转化为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上一篇:麻城市工作总结下一篇:常见调解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