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城县法律援助投诉处理工作调研情况的报告(精选9篇)
为规范法律援助投诉处理工作,加强对法律援助机构及人员开展法律援助活动的监督。根据省、市中心要求,通过组织相关人员对法律援助工作摸底调查,并结合近三年来开展的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查活动,形成本调查报告。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郯城县法律援助中心成立于2001年,现有工作人员4名,主任1名。中心有“12348”法律援助服务专线一部,中心办公面积约为60平方米。三年来,中心共受理指派援助案件700余件。其中诉讼案件100余件,非诉讼案件600余件。
一、基本情况
1、近三年(2009-2011)本县未出现法律援助投诉事项;
2、本县制定了法律援助投诉处理相关规定,目前还没有投诉的具体案例;
3、受理部门与处理部门一致,统一由司法局纪检部门负责管理。
三、投诉的内容
1、属于以下七类问题的投诉的数量分别为零。
一是为不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人员提供法律援助; 二是拖延受理、审批、指派法律援助案件的;
三是接受指派后,不依法履行或者擅自停止履行法律援助职责的;
四是承办法律援助案件时,因重大过失或故意造成受援人损失的;
五是向法律援助受援人索要费用或者接受受援人的财物或者其他利益的;
六是泄露当事人隐私的;
七是律师在实施法律援助过程中违反《律师法》及其配套规章制度的行为。
2、对其他违反法律援助有关规定的行为的投诉也没有发生,占投诉总数的比例为零。
四、投诉人与被投诉人的情况
由于没有投诉事件发生,因此没有投诉人和被投诉人的基本情况,也没有投诉事项的基本内容。
五、投诉处理决定
1、决定是否受理投诉的依据是:关于法律援助的法律、法规和县司法局制定的法律援助投诉处理相关规定,以及投诉事项的基本事实。
2、投诉处理的基本程序是:受理-问询(当事人)-调查取证-合议(确定结论)-出具决定-答复。
3、如投诉情况属实,对被投诉人的处理有哪些方式:被投诉人是法援机构的,责令补救;被投诉人是承办人的,视情节给予改正和处罚。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县局规定;
如情况不属实,向投诉人说明情况,对投诉人批评教育;
4、被投诉人履行处理决定的情况没有发生;
5、投诉人、被投诉人对投诉处理决定有异议的可申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
谷城县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
2010年是实施谷城县妇女儿童发展规划(2001—2010)的最后一年,也是谋划编制新一轮规划重要的一年,为实现“两个规范”如期达标,谷城县妇儿工委于5月深入到各成员单位进行调研,在调研的基础上总结了谷城县实施“两个规范”的经验及不足,并提出促进“两个规划”实施的对策及编制新一轮规化的一点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谷城地处鄂西北山区,现辖10个乡镇1个经济开发区和1个旅游度假区,版图面积2256平方公里。2009年末共有人口57.8万人,其中女性27.7万人,占人口总数的48%。0—17岁儿童16.8万人,占人口总数的29%。
九年来,谷城县坚持以“发展特色经济,构建和谐谷城”为主题,深入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根据县情优化经济结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工业经济增势良好,民生问题持续改善,民主法制建设加强,各项社会投入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综合经济实力的提高,推动了各项事业的进步,为谷城县妇女儿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促进了妇女儿童规划的实施,到2009年底,《谷城县妇女发展规划》六大领域29项主要指标与2010年的终期目标相对照,已有27项目标提前或超过2010年终期目标要求,占93%;《谷城县儿童发展规划》四大领域中的23项主要指标与2010年的终期目标相对照,已有21项目标提前达到或超过2010年终期目标要求,占91%。
二、主要作法及成效
(一)强化领导,健全机制,为开展妇女儿童工作提供组织保证。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妇女儿童事业的发展,一直把实施“两个规划”作为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不断加强对妇女儿童工作的领导。在制定颁发《规划》的过程中,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听取县妇儿工委关于制定《规划》工作的情况汇报,并将《规划》确定的目标纳入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文明建设范畴,纳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规划》颁布实施后,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经常过问妇女儿童工作,县政府每年至少召开两次办公会议专题研究解决实施“两个规划”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并在工作、人力、政策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落实了机构、编制和人员,每年拨付妇女儿童工作经费3万元,妇儿工委办公室能力建设切实得到增强。谷城县妇儿工委由30个成员单位组成,根据工作需要和人员变动情况,县妇儿工委及时对委员进行调整充实,并建立了两个规划监测评估机制,形成了工作网络化,使两个规划落实有了基本的组织保证。
(二)广泛宣传,深入发动,营造全员参与的社会氛围。
1、加大向决策层宣传力度,增强贯彻“两个规划”的意识。每年县“两会”期间,妇儿工委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报告妇女儿童发展状况以及“两个规划”实施的新情况新需求,增强他们对妇女儿童事业的敏锐感和关注度;坚持将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两个规划宣传教育纳入县委党校各类主体班的教学内容,让全县广大干部明确两纲、两规的主要内容和自身在实施两纲、两规中的重要职责。同时,县妇儿工委还为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每人订阅一份《中国妇女报》,并及时送阅《两纲通讯》等内部资料,让领导及时了解两纲和两个规划情况。
2、加大向社会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一是运用多种媒体宣传。2008年来,县妇儿工委在谷城新闻、谷城政府网和专题节目中共播发关于妇女儿童的新闻稿件400多条,播出优秀妇女典型38个,在国家、省、市新闻媒体刊发有关妇女儿童稿件90多篇,县妇儿工委主任亲自带头撰写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等相关文章,在《襄樊日报》等媒体上发表。二是广泛开展活动宣传。抓住“三八”、“五四”、“六一”、母亲节、国际艾滋病日、国际禁毒日等重要纪念日,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近两年来,举办各类大型咨询活动20余场次,接
受咨询3万余人次,发放宣传资料4万余份。通过实施援助单亲特困母亲新建住房、免费体检,对农村妇女和下岗已婚育龄妇女免费“三查”,对特困孩子实施“春蕾计划”、“幸福计划”等结对助学,对农村留守儿童开展关爱活动,营造了全社会关爱妇女儿童的良好氛围。
(三)、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妇女儿童规划》得以顺利实施。
1、创设环境,完善机制,不断推进培养选拔女干部工作。县委在制定的《谷城县领导班子建设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发展女党员优先、启用女干部优先、同等条件女干部优先”的政策。在领导班子换届和考察调整中,坚持把选拔配备女干部作为重要内容,落实到干部选配方案之中,对于特别优秀的女干部,大胆提拔使用。在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推荐提名中,保证女代表、女委员占有一定的数量,使培养选拔女干部工作从“一般工作”转为“重点工程”,从“软任务” 变成“硬指标”。在各级领导班子换届和平时调整配备干部中,坚持德才条件,对女干部不仅敢于提拔重用,而且敢于放到党政正职领导岗位上。目前,全县党政机关共有女干部390人,其中副科级以上干部147人,10个乡镇班子均配备有1名以上女干部,其中有3名女性担任党政正职,县直64个单位领导班子中有38个单位配有女干部并有10名女干部担任党政正职。针对近年来干部队伍年龄相对老化、结构不优的问题,谷城县通过组织推荐、公开选拔、外部引进等有效方式,充分挖掘、开发、引进县内外的优秀女性人才,近三年来,通过省委组织部和人事部门,在谷城县选派和引进的32名大学生中,女性选调生占50%。
2、全面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促进妇女就业工作。
近几年来,谷城县认真落实《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建立保护妇女平等就业的劳动管理机制,禁止招工、招聘中的性别歧视,切实保障妇女平等就业的权利,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积极拓宽符合妇女特点的就业领域,为妇女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妇女就业途径不断拓宽,就业机会不断增加,参与社会经济建设程度越来越高。
一是不断提高妇女素质,大力促进就业再就业。县委县政府十分注重解决企业妇女再就业和农村富余女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这一现阶段实施妇女发展规划的重点难点问题。首先,劳动保障与妇联、农业、教育等部门携手合作,发动和组织妇女参加了实用技术培训,有计划、有组织地为妇女提供就业帮助;其次,县劳动保障部门会同县妇联、农业局等部门深入基层,对妇女进行就业观念指导,在全县举办“阳光工程”和“雨露工程”培训;此外,我县还制定了零就业家庭抚持、技能提升、岗位开发等三项促进就业措施,安排公益性岗位、税收减免、小额资金帮扶贷款等优惠政策,促使一大批失业妇女走上了就业岗位。
二是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女性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2009年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人数3.4万人,其中女性1.5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人数4.4万人,其中女性
1.8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人数为2.1万人,其中女性0.8万人;企业参加了工伤保险的职工人数逐年增加,2009年达2.4万人,女性0.9万人。
三是加大劳动监察力度,有效地遏制侵害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的发生。从2006年起,谷城县委、县政府连续四年在全县开展了整治非法用工,打击违法犯罪专项行动,重点对纺织、服装、矿山、餐饮、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企业进行专项检查,切实维护广大妇女儿童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
3、妇女儿童受教育的权利得到保障。
谷城县教育事业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和儿童优先的原则,注重保障妇女儿童受教育的权利,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高高中阶段教育质量,发展幼儿教育、职业和成人教育、扫除女性青壮年文盲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2009年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学前教育毛入园率、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小学六年巩固率、初中阶段毛入学率均达到100%;初中三年巩固率99.41%;全县男女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年;有步骤的扩大高中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举办
妇女就业创业培训班,加强对女性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促使妇女接受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比例明显提高;不断加强家庭教育工作,提高了儿童家长科学育儿、教子的水平。
4、妇幼保健水平明显提升。
全县以开展降低两率工作为突破口,着力改善妇幼保健设施,切实加大妇幼疾病普查力度,全力提升妇幼保健水平。
一是将妇幼保健工作与创建放心产房相结合,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我县卫生局在全县医疗机构中分批次开展创建“放心产房”活动,8家创建单位都达到“五室配套”、“五统一”,使我县的产科现状得到了很大改观,也吸引了更多的孕妇到医院分娩,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得到有效控制。2009年,全县共有活产数6990人,孕产妇死亡率从2008年的20.99/10万降低到14.03/10万。其中城市孕产妇死亡率为零死亡。婴儿死亡率从2008年的7.98‰降低到2009年的6.87‰。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2008年的9.87‰降低到2009年的8.44‰。二是加强基层组织与妇幼卫生工作相结合,提高综合服务能力。我县以《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的颁布实施为契机,以乡村医生执业注册管理为突破口,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村卫生室规范建设活动,同时县卫生局将妇幼保健工作作为乡村医生和村卫生室基本任务纳入村卫生室统一管理的内容,并签订责任书,定期考核、兑现奖惩,进一步巩固了三级预防保健网的网底,为妇幼保健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将妇幼保健工作与托幼机构管理相结合,共同加强儿童系统管理。为提高全县儿童保健水平,县卫生局与教育局联手从儿童入园体检、建立健康体检制度、营养膳食制度、卫生消毒、隔离制度、整改处罚等方面入手,加强儿童系统管理,并借助办理《出生医学证明》、产后访视、预防接种等机会,对幼儿家长宣传,动员其参加散居儿童管理。为增强儿童保健工作活力,除开展计划内免疫外,还拓展了一些儿童保健服务项目,如使用微机系统管理,开展儿童生长发育监测,婴儿沐浴、婴儿抚触、微量元素检测、听力筛查等项目,增强儿童系统管理吸引力。
5、发挥社会化维权体系作用,切实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
几年来,谷城县司法局、县妇联以“四五”、“五五”普法、“三八”、“六一”和法制宣传日为契机,采取多种措施,扩大宣传面,广泛宣传了《婚姻法》、《妇女权益保护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县法院每年专门从妇联聘请执法监督员和少年合议庭陪审员共同审理有关妇女儿童的案件,在离婚、继承案件中法院注重保护妇女的财产权利,对有家庭暴力的男方给予批评教育。县公安局积极履行职责,一是及时侦破侵犯妇女儿童人身权利的严重刑事案件,提高打击刑事犯罪效能;二是开展学校、网吧、游戏机室治安秩序及文化市场“打黄扫非”专项整治,优化了妇女儿童生存发展环境,净化了社会空气;三是建立快速处置程序和家庭暴力调处机制,降低因家庭暴力事件对妇女儿童造成的伤害程度。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女性就业、劳动权益保障工作有待加强。
一是妇女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就业人员中女性人数虽逐年增加,但女性比例相对不高;一些妇女就业观念比较陈旧、技能单一,加上生理、家庭的影响,再就业比较困难;二是妇女劳动权益保障工作出现了新情况。在部分新成立的民营企业中,女职工劳动保护措施落实不到位,女职工劳动保护的执法监督力度还相对较弱。
(二)妇女儿童生存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一是妇女儿童生活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主要表现在农村改水受益率、自来水普及率与目标相比有一定差距,需要加大力量改善环境;二是贫困妇女儿童社会保障体系、救助措施有待提高。
(三)、妇女儿童权益有待进一步维护。
一是家庭暴力事件仍然时有发生;二是因非法同居、婚外恋等问题,离婚案件和离婚率上升;三是卖淫嫖娼、色情服务等损害妇女身心健康的丑恶现象禁而不止,社会上歧视女性的现象仍然存在。
(四)、高中教育管理有待进一步提高。
谷城县高中阶段办学规模还不能适应高中教育发展的需要,导致高中阶段学生入学率为75.21%,与目标差距较大。
四、对策及建议
(一)、进一步促进妇女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将女性就业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落实有利于妇女稳定就业和下岗再就业相关政策,开展对女职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女职工的劳动素质,积极鼓励妇女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和组织起来就业;进一步落实有关妇女就业的政策、法律、法规和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确保不同所有制经济组织、不同收入层次的妇女参加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
(二)、进一步加强社会综治防范,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要建立健全不同形式的妇女儿童法律援助机构、强化法律保护和法律监督,有效预防、严厉打击各种侵害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加强对妇女儿童的法律法规、安全知识教育,增强妇女儿童的法律意识,提高妇女儿童自我保护的防范能力。在未成年人特别是留守儿童思想道德、行为教育方面,继续整合各方面资源,争取人力、物力支持,加大对留守儿童家园建设的投入,扩大“爱心妈妈”的招募范围,开展丰富的活动,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三)进一步优化妇女儿童生存和发展环境。向社会大力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妇女儿童法律法规知识,构建强大的妇女儿童维权体系。强化妇女儿童保护力度,让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在社会上形成尊重妇女保护儿童的良好社会氛围;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动员全民积极参与植树造林,改造自然环境;加大农村改水改厕工作力度,提高农村卫生厕所和自来水普及率;在加快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城镇继续抓好治理空气、水、固体废物和噪音等环境污染,加快城市绿化工程建设;将儿童校外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娱乐等设施场地建设列入城镇建设规划。要积极争取国家投资,对口单位帮扶,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妇女儿童活动场地的建设,为妇女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
(四)、进一步提高高中毛入学率。一是大力营造高中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政府各部门要为教育发展保驾护航,多理解教育发展的现实状况,多到学校检查指导工作,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宽松的环境,在全社会营造重教氛围。二是加强高中教师队伍建设。招考优秀大学生到我县高中学校任教,改善队伍结构。逐步提高高中教师的福利待遇,建立和完善高中教师奖励制度。要重视对教师的培训,强化教师职业道德,切实提高高中教师队伍素质。三是优化资源配置,扩大办学规模。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科学规划和调整办学布局,扩大高中招生规模,增加高中学校生容能力,使高中学校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引导更多的初中毕业生走进普通高中,提高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五)进一步加强督导检查,总结经验,解决问题。妇儿工委及办公室要及时对落实指标有差距的成员单位整改、落实情况进行督导检查,一方面总结好的经验,广泛推广应用;另一方面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和意见,推动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特别要针对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开展专项督导,深入研究,采取措施,确保问题得到切实解决。
一、政策落实情况
鄄城县今年第一批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工作于4月初正式启动实施,到6月27日,累计签订农机补贴合同863份,补贴机具2125台套,补贴资金870万元,带动农民直接投入2400万元。农机购置补贴惠及全县15个乡镇2个办事处,直接受益农户910户。其中惠农农机合作社社员申报3玉米联合收获机,惠农合民农机合作社申报补贴4台,补贴资金占28万元。今年仍然对玉米联合收获机实行优先补贴,另外有轮式拖拉机、花生播种机、电动喷雾器和田园机械等。
二、鄄城农机补贴工作的主要做法
1、政策宣传。根据全省农机补贴资金使用方案的总体需求和省安排我县的资金计划,鄄城县财政局、农机局联合制定“县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使用方案”,并上报市财政局、农机局。市财政、农机局审核批复后,立即在县电视台《鄄城新闻》开辟了农机补贴专栏,在县广播电台举办了农机购置补贴专题讲座,使农机补贴政策宣传做到全方位立体覆盖。印制了农机购置补贴有关政策问答1万余份,利用村镇集市、庙会等时机,散发宣传资料,正真做到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宣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2、加强领导。鄄城县农机局成立了以许局为组长,分管局长为副组长的购机补贴领导小组,认真落实行政领导负责制,层层签订责任状,明确任务,各负其责,切实把好审核、审批关,确保购机者及购机情况真实有效和补贴资金专款专用。
3、阳光操作。坚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补贴资金示范园区倾斜、向主要农作物生产薄弱环节机械倾斜、向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倾斜。以机具选型和补贴对象确定为重点,加强规范操作,努力做到公开、公正、公平。纪检监察部门全程参与、全程监督。严格执行公示制度,对农民实际购机情况公示到村,接受农民监督。
4、强化措施。立足为农民着想,为农民服务的理念,购机补贴期间,打破作息时间,早上班、晚下班,节假日不休息,方便群众前来办理业务。开通服务热线,设立咨询处,解疑释惑。确保这项利国利民的好政策全面实施到位,真正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
5、管理措施。一是加强对补贴机具的动态管理工作。根据规定享受补贴的农业机械两年内不得擅自转卖或转让,一经发现,将取消其五年内享受农机购置补贴的申报资格,追回补贴资金,补贴机具的动态管理由各乡、镇农机管理站组织实施,鄄城县农机局不定期进行抽查。二是加强对农机补贴产品经销商的管理工作。鄄城县农机局专文出台了“鄄城县关于实施农机补贴产品经销商管理办法的意见”,组织召开了农机管理员和农机补贴产品经销商工作会议,强调农机购置补贴工作的政策要求、工作经验,并加强对农机补贴产品质量及售后服务等的管理工作。
三、社会和经济效益
1、社会效益。一是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极大地刺激了农民的购机欲望,农民踊跃购买农业机械;二是农机补贴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全县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免耕播种机、玉米联合收割机、深松机等农机化技术、新机具推广进度加快,拥有量快速增长趋势明显,花生生产机械化技术应用以点带面,逐步向全县范围辐射;三是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大实施拉动了内需,推动了鄄城经济的发展。
2、经济效益。一是农机补贴政策的实施让一部分农民用上了物美价廉的农业机械,农民种田成本大幅降低,机耕、机播、机收三大环节每亩可节约成本合计约100元,机械化秸秆还田不仅能降低收割损失,亩增收增效约80元,农机化作业能使农民每亩增收节支总计大约80元。二是农机补贴政策的实施发展壮大了农民合作社等民营经济组织,农机合作社成员逐年增多,新机具应用广泛,组织规模扩大,服务能力增强。
四、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1、补贴机具重点不突出。从购机补贴工作情况来看,所有纳入补贴的机具几乎都按30%的比例标准。我省推广的重点机械是玉米收获和保护性耕作机械,而这些新型机械老百姓目前还不能完全认识和接受,只能提高这些机械的补贴比例,才有可能提高老百姓的购买热情。如玉米联合收获机、小麦免耕播种等与其他机械补贴比例都只按30%补贴,不能充分发挥有限的补贴资金的引导、带动作用,给农机新机械、新技术的推广带来难度。应进一步提高重点推广机具的补贴比例。
2、补贴机具的价格偏高。通过调查咨询补贴机具和不补贴的机具价格相差不明显。虽然近年来购机补贴的额度大幅增加,但是有些补贴机具的销售价也有了较大幅度的上涨,今年,根据我们掌握的情况,补贴机具价格与往年相比普遍增长了约10个百分点。随着市场的发展和竞争的需要,现在不补贴的机具和补贴的机具的价格差距变得不明显起来,使得补贴后的效应不能充分发挥。
3、补贴机具质量有提高。通过调查,尽管经过近几年的不断改进,机械性能有了大幅提高,但仍有个别机械使用性能不够完善,如玉米联合收获机配备的剥皮机剥皮效果不太好,玉米粒丢失较多,影响农民使用,从而影响经济效益;个别厂家生产的小麦免耕播种机、深松机作幅较窄,不能超过大马力拖拉机的宽度;有些厂家的小麦联合收获机装配质量、检验质量不过关,出现割台倾斜、螺母紧度不够等现象。
4、部分机具售后服务不够到位。有一部分生产厂家在县内设立的代理机构“三包”维修服务力量不足,在农忙季节,若机具有损坏需维修或更换配件,由于维修人员少,机具无法及时得到技术服务,从而影响农时,错过最佳时机,影响农机手收入。
5、补贴政策程序多、时间紧。实施补贴政策时,经报名、公示后,才能打印、签订协议、喷号、购机。一系列手续下来,所需时间太长,基本已到农忙季节,造成农民筹措资金困难,而且未经培训,就仓促上阵作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机械的使用效果。
(二)建议:
1、加大补贴额度。建议中央财政加大补贴资金投入总量,地方政府设立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专项资金,将购机补贴政策纳入财政长期预算,从资金上逐步加大投入,保障购机补贴政策的长期性和连续性。中央、省补贴额度争取提高到40%,若补贴额度低,机械价格上涨,农民的购机积极性会下降。
2、提前启动时间。在不影响农民春耕备播同时,要尽可能地提前补贴时间,保证领取购机补贴指标的农民在不误农时的前提下拿到机具,以尽快发挥机具的效益。同时,要在资金的安排和使用上,应早安排、早落实,利于农民及早得到购机补贴信息,便于筹集配套资金。
3、扩大补贴范围。对纳入补贴机具目录的农机范围应适当扩大,应增加优势农产品加工机械。要根据不同的机械类型,确定不同的补贴比例,特别是对从事农田作业和技术先进、科技含量高且一次性投入大的机械,在补贴上重点倾斜,拉开补贴比例档次。
为深入了解近年**省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以及《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在生产经营单位的落实情况,**省总工会对**省安全生产法规的体系建设及落实情况进行了调研。
本次调研采取查阅资料、函询相关单位、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通过查阅**省近年出台的涉及安全生产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文本、立法说明及相关法律文件解读等资料,掌握了**省相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体系建设情况,并从中有针对性地选取了部分有代表性的、职工普遍关切的重点内容设计了问卷,通过问卷调查,初步掌握了相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落实情况及面临的形势、存在的问题。
一、调研基本情况
**省安全生产所依据的法律体系主要分为国家法律法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两大部分,国家法律法规主要依据的是《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以及《劳动法》等。**省先后出台了《**省安全生产条例》《**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办法》《**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办法》等共计**部地方性法规,其中《**省劳动安全卫生监察条例(19**修正)》《**省外商投资企业工会条例(19**修正)》*部法规已经失效,现行地方性法规**部;先后出台了《**省工伤保险实施办法(20**修正)》《**省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办法》《**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定》等共计*部地方政府规章,其中《**省尘肺病防治条例实施办法》《**省工业建设项目职业安全卫生监察暂行规定(19**修正)》*部规章已经失效,现行地方政府规章*部。
调研问卷重点从相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了解知晓情况、落实情况、宣传学习情况等方面进行了设计,调查对象涉及生产型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以及民营企业广大干部职工,涵盖了电力、通信、交通、石油、服务等多个行业,收回有效问卷*万****份,问卷的样本规模及答题质量对调研项目具有较强的参考性。
二、存在的问题
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了解不够深入参与本次调查的职工共计*万****人,其中生产型事业单位职工*万****人、国有企业职工*万****人、民营企业****
人。总体来看,对所有相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较为熟悉的职工仅有*万****人,占总数的**.**%;只了解个别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职工有*万****人,占总数的**.**%;另外还有*万****名职工不清楚相关法律法规内容甚至完全不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占总数比例高达**.**%。
从人员岗位结构来看,对所有相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较为熟悉的负责人或领导岗位职工为***人,占总数的**.**%;管理人员或专业技术人员为****人,占总数的**.**%;一线职工*万****人,占总数的**.**%。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完全不了解的负责人或领导岗位人员**人,占总数*.**%;管理人员或专业技术人员***人,占总数*.**%;一线职工****人,占总数*.**%。另外在各个岗位,均有占比将近一半甚至多半的人员只了解个别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或者不清楚具体内容。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职工对相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了解程度还不够,能够熟悉掌握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职工占比相对较低,绝大部分职工对法律法规的了解和掌握不够全面或者处于一知半解状态,甚至还有部分职工完全不了解。需要注意的是,有小比例的负责人或领导、管理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完全不了解,这两个层级的人员担负着安全生产政策的制定和生产技术指导的重要职责,如果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了解不够,极易出现盲目指导、违章指挥现象,从而引发各类生产安全事故。
三、法律法规落实不到位
在此次调研中,针对生产经营单位相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落实情况,重点选取了制度建立、隐患排查治理、职业健康体检、工伤保险办理*项具有代表性、职工感受直观和职工利益密切的方面进行了考量。结果如下:
规章制度建立情况:**.**%的职工所在单位仅制定了安全生产相关规章制度,*.**%的职工所在单位仅制定了职业卫生相关规章制度,**.**%的职工所在单位同时制定了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规章制度,*.**%的职工所在单位没有制定安全生产相关规章制度。
隐患排查治理情况:**.**%的职工所在单位重点开展了安全隐患排查,**.**%的职工所在单位重点开展了职业健康隐患排查,仅有**.**%的职工所在单位开展了安全隐患和职业健康隐患排查治理,另有*.**%的职工所在单位虽然
开展了隐患排查,但治理效果一般,还有*.**%的职工所在单位未开展安全隐患和职业健康隐患排查治理。
职业健康体检情况:**.**%的职工所在单位在职工入职、在职和离职时能够进行职业健康体检,*.**%的职工所在单位能够进行职业健康体检但没按规定时间进行,*.**%的职工所在单位没有开展过职业健康体检。
工伤保险办理情况:**.**%的职工所在单位为所有职工办理了工伤保险,**.**%的职工所在单位仅为正式职工办理了工伤保险,临时性或劳务派遣性质的职工未办理工伤保险,*.**%的职工所在单位没有为职工办理工伤保险。
从调查情况来看,企业相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落实不够到位,一方面,部分生产经营单位对安全生产工作存在选择性执行现象,着重表现在重安全生产、轻职业健康,主要是因为安全生产工作直接关系到单位利益,出现生产安全事故对单位损失较大,因此单位较为重视,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的积极性较高。而职业健康由于其危害性在短时间内难以显现,和企业经济利益关联度小,导致部分单位不够重视,在制定职业健康相关规章制度、开展职业健康相关隐患排查方面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部分企业的安全生产相关规章制度不够完善,甚至有的企业未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开展隐患排查治理成效不够明显,部分企业虽然开展了隐患排查,但治理效果一般;职业健康体检方面,所在单位未曾开展职业健康体检的职工仅占*.**%,考虑调研样本中存在不涉及职业危害的岗位,因此职业健康体检率较高,但仍然存在体检不按时、不规范的情况;工伤保险选择性办理甚至不办理现象较大面积存在,临时性或劳务派遣用工社会保障力量薄弱。同时,调研中发现有个别单位劳动防护用品发放不及时、打折扣,用品质量不高,甚至存在以其他形式代替发放劳动防护用品的现象。
宣传学习不够深入全面
针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宣传学习情况,重点从组织宣传学习的频次、宣传学习的侧重点和学习宣传的效果*方面进行了考量。结果如下:宣传学习频次方面:**.**%的职工所在单位能够经常性、定期地组织宣传学习,**.**%的职工所在单位仅在重要或特殊时段组织宣传学习,*.**%的职工所在单位没有组织过宣传学习。
宣传学习的侧重点方面:
**.**%的职工所在单位只侧重于安全生产方面的宣传学习,*.**%的职工所在单位只侧重于职业卫生方面的宣传学习,有**.**%的职工所在单位对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两方面进行了宣传学习。
学习宣传效果方面:**.**%的职工认为学习宣传很有效果,能够通过学习宣传活动掌握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职工认为学习宣传的效果一般,实效性不强;另有*.**%的职工认为学习宣传基本没有效果,仅仅是走形式。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大部分单位都会经常性、定期组织宣传学习活动,对相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宣传次数要求落实较好,但在宣传学习中,一是内容不够全面,仅将安全生产方面法律法规作为宣传学习的重点,对职业卫生方面宣传学习不够;二是宣传学习效果不是很好,针对性不强,甚至部分宣传学习流于形式,没有达到普及法律法规、提高职工素质的目的。
对策与建议
多方联动,构建完善的监管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新的发展阶段、新的发展理念和新的发展格局也必然对安全生产监管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以更高标准做好安全生产工作,需要各部门齐抓共管、信息共享、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各部门需探索出一条系统性的监管新路子,将安全生产、职业健康、社会保障工作协调统一。
各地工会要充分发挥最广泛、最全面的群众监督作用,组织动员职工立足岗位开展隐患排查,建立安全生产投诉举报制度,加大工会监督反馈力度,形成自上而下的行政监管和自下而上的群众监督相结合的监管体系。充分运用技术手段,提升安全生产监管的信息化、精准化和智能化水平,拓宽监管手段,提高监管效率。
加大监管力度,严格落实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以坚决有力的手段,进一步加大对生产经营单位及其负责人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处罚力度。对“屡禁不止、屡罚不改”的生产经营单位,对其相关资格资质证照进行管控,情节严重的对其主要负责人实施职业禁入。探索建立安全生产领域违法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将严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及相关人员纳入失信名单。督促生产经营单位落实安全生产工作责任制,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大投入保障力度,改善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条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加大宣传培训,提高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普及度
城市污水处理是指为改变污水性质,使其对环境水域不产生危害而采取的措施。今年,在审计署组织的某市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情况审计中,笔者参与调查了该市长江沿岸3个县市区7家城市污水处理厂,调查发现,该市污水处理厂的现状已成为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的隐忧。
一、城市污水处理厂的现状
(一)城市污水处理厂混合处理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多数工业园未配套专业工业污水处理厂。本次审计调查的7家污水处理厂均按工业园配套统计口径上报为各工业园污水处理厂,其中6家污水处理厂为生活污水处理工艺(包括国家级高新区工业园),仅1家化工工业园污水处理厂为工业污水处理工艺。6家城市污水处理厂在实际运行中均混合处理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
(二)老城区污水处理厂超负荷运行,工业园污水处理厂运行能力闲置。调查发现2个市区的老城区污水处理厂超负荷运行,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能力小于实际收集量,每年约1116万吨污水溢出管网,未经处理直排入河。而2家工业园污水处理厂却运行能力闲置,进水均达不到设计规模,无法满足运行要求。
(三)城市污水处理厂进水COD质量浓度均较低,未充分发挥污水处理运行效能。调查发现各地污水处理厂普遍出现了进水COD质量浓度偏低的现象,有的污水不需处理就可以按照二级排放标准直接排放。如果这些污水进入污水处理厂,不但增加污水处理厂运行负担,浪费能源,进一步发展还会导致污水生物处理系统运行效能下降。
(四)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染排放标准较低,提标升级改造工作尚未完成。按规定经污水处理厂处理的出水,未达到污染排放标准(GB18918—20xx)表1一级A排放标准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均需要进行提标升级改造。目前除2家污水厂新建外,其他5家未完成。
二、相关原因分析
(一)工业园未将配套工业污水处理厂纳入预算,而是把城市污水处理厂作为工业园污水处理厂规划。工业污水处理设备及工艺均比生活污水处理设备及工艺标准高,长期用生活污水处理工艺处理工业污水,一旦工业污水总量及工业污染物增加,将会造成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损坏,使出水水质恶化。
(二)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规划整体滞后。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区人口的增加,老城区污水的产生量远超处理量,急需扩建污水处理能力。而工业园污水处理厂“吃不饱”的主要原因:一是很多企业(特别是位于乡镇的企业)未进入园区;二是管网建设不配套,致使一些企业产生的工业污水流入生活污水处理厂。
(三)市政污水管道未实行雨污分流的排水体系,加上老城区排水管网使用年限较长出现破损,致使雨水、地下水、地表水渗入或流入排水管网内,使污水COD质量浓度被稀释。
(四)初建城市污水处理厂设计标准较低,而现今提标升级改造工作进度缓慢、未通过环保验收等。
三、审计对策与建议
(一)将工业污水处理厂纳入工业园建设规划,督促现有工业园配套建设专用污水处理厂。加快辖区内企业入园的进度,完善园区内排污管网的建设,确保工业污水全部进入工业污水处理厂后达标排放。
(二)科学部署城市市政管网的.建设改造,采用雨污分流制,提高污水处理厂进水COD质量浓度。根据国家排水规范中“允许同一城镇可采取不同的排水体制”的规定,近期可采用截流式合流制形式过渡,远期随城区建设逐步进行分流制改造。同时,加强管网建设的质量管理和排水管道的维护管理,提高污水处理厂的进水COD质量浓度。
法律援助是保障经济困难的公民或者特殊案件的当事人获得必要法律服务的一项法律救济和保障制度,是贯彻“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宪法原则,保障公民享有平等公正的法律保护的重要举措,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
用。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县的法律援助工作,笔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如何加强和改进我县的法律援助工作谈几点个人意见:
一、充分认识法律援助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一)法律援助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中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纠纷多、利益多元化的阶段性特征比较明显,这些矛盾和问题是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中的集中反映。而在这种大环境下,经济困难、能力欠缺的弱势群体已成为一个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分布广泛的群体。弱势群体是人民群众的组成部分,是应该倍加关心、重点帮扶、倾斜保护的特殊群体。而法律援助制度具有法制的保障性、受援的广泛性、服务的无偿性和援助的社会性的优势,直接面向困难群众提供免费周到的法律服务,帮助他们依法维护和实现自身合法权益,使他们能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法律援助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中起到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作用。让人民群众平等地享受法律保护,是社会公平正义最集中的体现,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人民群众对政法机关最现实、最强烈的呼声和要求。但是,法律诉讼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极强的活动,弱势群体由于经济、身体、知识等各方面原因,不仅权利容易受到侵害,而且在寻求法律救济时,更处于一种实质上不平等的地位。法律援助通过以制度化的形式对法律资源进行再分配,保障处于弱势的困难群体平等地行使诉讼权利,促进案件公正审理,确保每个公民不因经济困难而请不起律师、打不起官司,使他们的合法权益得到及时有效维护,这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宪法原则的具体落实和体现,是形式公正和实质公正的有机统一。
(三)法律援助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中起到促进民生改善、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机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社会矛盾纠纷不断凸显,维护困难群众合法权益显得尤其重要。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积极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各级党委政府的责任。法律援助作为一项扶贫帮困的民生工程,是健全社会救助制度的重要内容。通过法律援助帮助困难群众依法解决就业、就医、就学等切身利益问题,对于促进社会和谐,温暖和凝聚民心,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法律援助在维护社会稳定中就发挥着“调节器”和“减压阀”的重要作用,它能使社会成员中的贫困弱势群体在遇到矛盾和纠纷的时候,能够获得法律的有效保护,畅通他们反映合理诉求的渠道,采取理性、制度化的方式来表达诉求,从而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二、我县开展法律援助工作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法律援助条例》和《云南省法律援助条例》,坚持“诚信为本、援助为民、大胆创新、扎实工作”的工作原则,以“贫者必援、弱者必帮、残者必助”为服务宗旨,不断健全工作机制,创新工作形式,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努力维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赢得了县委、政府的好评,赢得了群众的赞誉,为建设“平安大关、和谐大关”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健全工作机构,构建法律援助组织网络
法律援助是政府为民服务的“民心工程”,是司法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的“希望工程”,为保证这项社会系统工程能够顺利实施,我县以法律援助中心为主体,在全县9个乡镇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站,把法律援助工作延伸至基层一线,从而在全县构建起了以县法律援助中心、乡镇法律援助工作站为主,以“12348”法律服务中心、律师事务所、公证处、乡镇法律服务所为配套的全县法律援助网络服务体系,畅通了法律援助申请渠道,有效满足了基层困难群众对法律援助的需要。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服务本领
目前,全县从事法律援助工作人员有21人,主要由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组成,他们是我县法律援助战线上的主力军。为实现这支队伍纪律严明、作风优良、业务精通,县司法局切实加大了管理力度:一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通过深入开展“规范与质量”检查活动、“树新风、强作风”教育活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和行风整顿等系列活动,使全县法律援助工作者从讲政治和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理解法律援助的深刻内涵,充分认识到法律援助在保障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促进经
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加大培训力度,全面提高业务综合素质。县法律援助中心通过加强与省、市律师协会、公证员协会、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协会的配合,采取集中培训、经验交流等方式,全面提高队伍的业务素质,两年来共组织参加各种培训5次。三是严格规范法律服务市场,树立正确的执业观。县法律援助中心在完善办案补贴的基础上,大力倡导行业奉献精神,始
终强调把社会效益置于首位,要求全县法律援助工作者必须以一流的水平、一流的服务、一流的形象开展工作,不辱使命。通过严格的要求与规范的运作,努力打造了一支较高水平的法律援助队伍。
(三)规范健全制度,认真落实法律援助相关规定
1、建立完善审查制度。一是建立申请人经济状况、案情申报制度。要求援助申请人填写《法律援助申请书》,如实说明案件基本情况和经济困难程度,并承诺如有弄虚作假行为,可终止法律援助。二是建立书面审查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审核制度。目前,政府对公民个人财产监控困难,公民隐性财产大量存在,单靠申请人申报,未必可信。因此,县法律援助中心在书面审查的基础上采取派人和委托乡镇司法所调查的方式,掌握申请人真实状况,严把立案审查关,确保有限的法律援助资源能用在最需要的对象上。
2、建立案件指派制度。在办案过程中,由法律援助中心统一援助案件标准、统一受理法律援助案件、统一指派法律服务人员办理援助案件、统一监督检查援助案件质量,使全县法律援助工作纳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
3、建立督查制度。为执行好《法律援助条例》和《云南省法律援助条例》关于“法律责任”的有关规定,县法律援助中心加大对法律援助案件的监督。一是实行政务公开。将法律援助的职责、程序、条件及范围向社会公开,增强透明度,接受群众监督。二是严格执行立卷归档制度和案件质量跟踪制度。通过对结案卷宗复查和跟踪检查,确保办案质量。三是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目标考核责任制,把法律援助案件数量、工作质量、服务态度列入法律服务人员的年度目标考核内容,落实奖惩措施,促进和推进法律援助工作的健康规范发展。
4、建立回访制度,提高法律援助办案质量。为扩大法律援助的社会影响,进一步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改善服务态度,提高办案质量,县法律援助中心建立了案件回访制度,把法律援助工作作为为弱势群体排忧解难,作为便民、亲民的一项具体行动。通过回访,一是征求受援人对承办案件的意见;二是对《云南省法律援助条例》进行广泛宣传,使社会各界更加关注法律援助工作;三是让受援人更加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四是促进法律服务人员服务质量的提高和作风的转变,增强诚信为民的服务观念。
(四)践行为民宗旨,开创维权新篇
围绕“公平与正义”这一主题,县法律援助机构在公民申请法律援助经济困难标准的基础上,强化为民服务意识,进一步降低经济困难的标准,扩大法律援助的覆盖面,对具有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农村特困家庭救助证、五保供养证、特困职工证、失业救济金领取证、再就业优惠证、乡(镇)政府出具的经济困难证明之一的,均可得到法律援助,让更多弱势群体得到必要的法律服务。近两年来,全县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241件,提供法律咨询486人次,代写法律事务文书152件。
三、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县法律援助工作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但距离党和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各法律援助工作站专业人员较少,专职律师缺乏。目前,乡镇法律援助工作站主要依托司法所开展工作,其人员大多都由司法所工作人员兼任,缺乏具有法律专业资格的人才,严重阻碍了我县法律援助工作的开展。
(二)法律援助经费投入总量还较低。目前,我县法律援助经费主要依靠财政拨款,社会捐助、行业及其他方面的经费收入均处于零状态,经费渠道相对单一,与所需援助经费之间的差距较大,严重制约着法律援助职能的发挥。
(三)对法律援助的宣传还不够广泛、深入。一些部门和领导对法律援助了解不多、重视不够,存在种种误解,有的认为法律援助只是司法行政部门甚至是律师的事情,与己无关,因此在复制材料、查询档案等方面配合不够默契。
(四)法律援助服务水平和办案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个别援助律师和法律工作者责任心不够强,草草阅卷,准备不够充分,办案质量不高,没有尽到应尽的职责。
四、关于加强和改进法律援助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一)不断加大法律援助制度的宣传力度,提高法律援助的社会知晓率。司法行政部门和法律援助工作机构要充分运用各种形式,加大对法律援助工作的宣传力度,使各级领导更加重视和关心法律援助工作,使社会各界更加关注和支持法律援助工作,使各级各部门更加认识和理解各自在法律援助工作中所担负的职责,形成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参与法律援助事业的良好氛围,使更多需要法律帮助的困难群众了解并实际运用法律援助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二)切实担负起法律援助的政府责任,建立健全法律援助经费保障机制。法律援助是政府出钱维护社会公正的一项社会事业,法律援助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同时也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各级政府要把法律援助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政府为民办实事的一项“民心工程”来抓。要加大对法律援助专项经费的投入,根据我县法律援助事业的需求,建立与其相适应的法律援助经费保障机制。要积极鼓励社会各界踊跃捐助法律援助事业,拓宽法律援助经费来源,以减轻财政压力。确保经费投入,保障法律援助工作的开展。一是要把法律援助经费作为专项经费列入地方各级财政预算,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二是拓宽法律援助资金来源渠道。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多方筹措资金,采取成立法律援助基金会、建立法律援助资金募集捐献机制等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捐助活动,接受社会团体、企业及个人捐赠和赞助。
(三)进一步提高法律援助服务水平,提升法律援助质量。司法行政部门要履行好监管职能,加强对援助律师和法律服务工作者的管理。要积极探索建立法律援助案件的质量监督机制,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宣传、鼓励和表彰优秀法律援助工作者。要坚持通过对结案材料审查、办案质量反馈、评估、回访等行之有效的方式,督促律师和法律服务工作者尽心尽职地开展法律援助工作,确保法律援助服务的质量。
(四)加强配合,密切协作,为法律援助提供便利条件。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责任,不仅仅是政府职能部门的一家之事,而应该是政府部门共同之事。各有关机关、单位和个人都应当支持、配合法律援助机构和法律援助人员开展法律援助工作。对符合条件的援助案件,相关部门应当提供方便,对所涉及的相关费用应依法予以免收,共同降低法律援助成本。
(五)充实法律援助队伍,认真履行法律援助职责。通过招考、选调,选拨一些优秀的法律专业人员充实到法律援助工作中来,更好地为受援群众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同时,要借鉴外地经验,综合利用资源,发展法律援助志愿者,广泛动员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法律援助工作,弥补法律援助专职律师人力之不足。
一、成立法律援助工作站的积极意义
为了健全法律援助网络体系,畅通法律援助渠道,方便基层困难群众寻求法律帮助,我市各县区均在乡镇一级,依托乡镇(街道)司法所成立了法律援助工作站。工作站以开展非诉讼业务法律援助服务为主,接受基层群众的法律援助申请,以调解的方式解决纠纷,使农村地区“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化解农村的各类矛盾,进一步扩大法律援助的覆盖面,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xx市工作站的主要情况
xx市已建立乡镇(街道)法律援助工作站118个,全市法律援助工作站xx年全年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共200宗,其中民事法律援助诉讼案件18宗,非诉讼调解案件182宗。各乡、镇(街道)法律援助工作站是经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批准,依托乡镇(街道)司法所设立的法律援助工作机构,业务上接受县级法律援助处的指导和监督。
(一)法律援助工作站的主要职责
1、接待来访群众,解答法律咨询,代拟法律文书和提供法律意见。
2、接受群众法律援助申请,按照国务院《法律援助条例》和《xx省法律援助条例》的相关规定,初步审查法律援助申请。审查内容主要包括:申请人的身份状况;申请事项是否属于法律援助的范围;申请人的家庭经济困难证明是否真实;申请材料是否齐全。对于初步审查符合条件的并且材料齐全的及时报送县级法律援助处审批。
3、受所在县(市、区)法律援助处的委托,在县级法律援助处授权的范围门内负责对非诉讼及案情简单的民事诉讼法律援助申请进行审批,提供相应的法律援助;
4、经所在县(市、区)法律援助处的决定,负责安排本站工作人员或者指派所在乡、镇(街道)法律服务所安排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办理法律援助事项;
5、协助上级法律援助机构对本辖区法律援助申请人的经济状况进行审查;
6、协助上级法律援助机构监督管理本辖区法律援助工作;
7、负责组织、协调本辖区法律援助宣传工作;
8、负责组织管理本辖区村(居)委会(社区)法律援助联络员工作;
9、负责收集并上报本辖区法律援助信息资料;
10、负责本辖区法律援助统计工作;
11、负责协助县级法律援助机构对指派的法律援助案件进行案卷归档管理。
(二)工作站对法律援助事项的审批权限
经县级法律援助处的授权,工作站对非诉讼调解案及简单的民事案件有审批权:
1、各法援工作站必须统一使用由县级法援处下发的民事案件受理、审批相关表格、公函。
2、法援工作站应严格审查申请人经济困难状况及案件基本情况。
3、法援工作站自行受理初审案件后必须报县级法援处审批,领取案号。
4、法援工作站办理的案件结案后必须按有关规定交县级法援处归档。
(三)工作站的工作程序
1、请人到工作站申请法律援助,应当填写《法律援助申请表》。
2、申请人到工作站申请法律援助应当提交下列证明及材料:(1)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明;(2)户口本或者暂住证明;
(3)由申请人工作单位,没有工作单位的,由申请人户籍所在地或经常居住地(居住1年以上)的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所出具的且经户籍所在地或者经常居住地的乡、镇(街道)或县级民政部门具证的经济困难证明;
(4)申请援助事项的有关证明、证据材料;
3、申请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由其监护人或者法定代理人代为申请。
4、法律援助工作站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给予法律援助的初审意见,并报所在县(市、区)法律援助处作出是否给予法律援助的决定,并由法律援助工作站通知申请人。
对于给予法律援助的,法律援助工作站应当与受援人或者其监护人、法定代理人签订法律援助协议。
对不给予法律援助,申请人对决定有异议的,可以在收到通知书之日起三日内向县(市、区)法律援助处所在的司法行政部门提出,司法行政部门自收到申请之日内五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查,并将审查结果通知申请人和法律援助机构
5、工作站受理的属于县级法律援助授权审批的非诉讼及简单的民事案件,应该在自收到申请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查,做出是否受理的书面决定,并通知申请人。
6、工作站对于群众来访来电咨询应及时解答,无法及时解答的,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答复,并做好法律援助咨询登记,对于重大复杂法律援助事项应当及时上报至县级法律援助处。
7、工作站安排本站工作人员承办或指派其他人员承办的法律援助案件办结后15日内,应当填写《法律援助案件(事项)结案报告表》,并按照统一归档目录的顺序整理好有关材料后,做到一案一档,最后将案件档案材料移交所在县(市、区)法律援助处审查并统一归档。
8、法律援助工作站应当填写《法律援助工作统计表》,每季度最后一月的25日前提交所在县
一、成立法律援助工作站的积极意义
为了健全法律援助网络体系,畅通法律援助渠道,方便基层困难群众寻求法律帮助,我市各县区均在乡镇一级,依托乡镇(街道)司法所成立了法律援助工作站。工作站以开展非诉讼业务法律援助服务为主,接受基层群众的法律援助申请,以调解的方式解决纠纷,使农村地区“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化解农村的各类矛盾,进一步扩大法律援助的覆盖面,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xx市工作站的主要情况
xx市已建立乡镇(街道)法律援助工作站118个,全市法律援助工作站xx年全年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共200宗,其中民事法律援助诉讼案件18宗,非诉讼调解案件182宗。各乡、镇(街道)法律援助工作站是经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批准,依托乡镇(街道)司法所设立的法律援助工作机构,业务上接受县级法律援助处的指导和监督。
(一)法律援助工作站的主要职责
1、接待来访群众,解答法律咨询,代拟法律文书和提供法律意见。
2、接受群众法律援助申请,按照国务院《法律援助条例》和《xx省法律援助条例》的相关规定,初步审查法律援助申请。审查内容主要包括:申请人的身份状况;申请事项是否属于法律援助的范围;申请人的家庭经济困难证明是否真实;申请材料是否齐全。对于初步审查符合条件的并且材料齐全的及时报送县级法律援助处审批。
3、受所在县(市、区)法律援助处的委托,在县级法律援助处授权的范围门内负责对非诉讼及案情简单的民事诉讼法律援助申请进行审批,提供相应的法律援助;
4、经所在县(市、区)法律援助处的决定,负责安排本站工作人员或者指派所在乡、镇(街道)法律服务所安排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办理法律援助事项;
5、协助上级法律援助机构对本辖区法律援助申请人的经济状况进行审查;
6、协助上级法律援助机构监督管理本辖区法律援助工作;
7、负责组织、协调本辖区法律援助宣传工作;
8、负责组织管理本辖区村(居)委会(社区)法律援助联络员工作;
9、负责收集并上报本辖区法律援助信息资料;
10、负责本辖区法律援助统计工作;
11、负责协助县级法律援助机构对指派的法律援助案件进行案卷归档管理。
(二)工作站对法律援助事项的审批权限
经县级法律援助处的授权,工作站对非诉讼调解案及简单的民事案件有审批权:
1、各法援工作站必须统一使用由县级法援处下发的民事案件受理、审批相关表格、公函。
2、法援工作站应严格审查申请人经济困难状况及案件基本情况。
3、法援工作站自行受理初审案件后必须报县级法援处审批,领取案号。
4、法援工作站办理的案件结案后必须按有关规定交县级法援处归档。
(三)工作站的工作程序
1、请人到工作站申请法律援助,应当填写《法律援助申请表》。
2、申请人到工作站申请法律援助应当提交下列证明及材料:(1)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明;(2)户口本或者暂住证明;
(3)由申请人工作单位,没有工作单位的,由申请人户籍所在地或经常居住地(居住1年以上)的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所出具的且经户籍所在地或者经常居住地的乡、镇(街道)或县级民政部门具证的经济困难证明;
(4)申请援助事项的有关证明、证据材料;
3、申请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由其监护人或者法定代理人代为申请。
4、法律援助工作站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给予法律援助的初审意见,并报所在县(市、区)法律援助处作出是否给予法律援助的决定,并由法律援助工作站通知申请人。
对于给予法律援助的,法律援助工作站应当与受援人或者其监护人、法定代理人签订法律援助协议。
对不给予法律援助,申请人对决定有异议的,可以在收到通知书之日起三日内向县(市、区)法律援助处所在的司法行政部门提出,司法行政部门自收到申请之日内五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查,并将审查结果通知申请人和法律援助机构
5、工作站受理的属于县级法律援助授权审批的非诉讼及简单的民事案件,应该在自收到申请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查,做出是否受理的书面决定,并通知申请人。
6、工作站对于群众来访来电咨询应及时解答,无法及时解答的,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答复,并做好法律援助咨询登记,对于重大复杂法律援助事项应当及时上报至县级法律援助处。
7、工作站安排本站工作人员承办或指派其他人员承办的法律援助案件办结后15日内,应当填写《法律援助案件(事项)结案报告表》,并按照统一归档目录的顺序整理好有关材料后,做到一案一档,最后将案件档案材料移交所在县(市、区)法律援助处审查并统一归档。
8、法律援助工作站应当填写《法律援助工作统计表》,每季度最后一月的25日前提交所在县
(市、区)法律援助处备案,作为年终统计的依据。
9、根据《xx省法律援助条例》第三十一条规定,法律援助工作站办案人员在办结案件后,可以领取办理法律援助事项补贴。县(市、区)法律援助机构应当在收到归档材料后及时向办案人员支付办理法律援助事项补贴。办理法律援助事项补贴的标准按《xx市支付办理法律援助事项补贴暂行办法》执行。
三、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思路
1、人员编制不足、专职律师缺乏。我市目前法律援助工作站主要是依托基层司法所设立的法律援助工作机构,其人员编制与司法所的人员是一致的,即司法所人员同时也是工作站的人员,兼职法律援助工作站的工作。目前有很多基层司法所占编人员仅1个,既要负责司法所的工作,又要负责法律援助工作站的工作,这无疑增加其工作负担,影响工作效率。其次,专职律师缺乏,目前我市法律援助工作站还没有专职法律援助律师。因此,要加强法律援助工作站的人才引进,加大对法律援助工作站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其法律服务水平。
2、制度不完善。目前我市尚未出台关于法律援助工作站的统一制度规范,各县区做法不一,工作还不够规范。因此要尽快出台《xx市法律援助工作站管理规定》,对法律援助工作站的工作性质、工作职责、工作程序、档案管理等做出统一的规范,加强法律援助工作站的规范化建设。
重庆市渝东南民族地区属武陵山区,是一块嵌入湖北、湖南和贵州三省之间的三角地带,包含黔江区(原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武隆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一区五县,地理位置上以黔江区为中心,东连湖北省恩施州和湖南省的湘西州,南与贵州省铜仁地区接壤,西接贵州省的遵义地区和重庆市涪陵区,北濒长江与万州相邻。东西宽147公里,南北长264公里,片区总面积为16936平方公里,总人口300余万人。作为一个少数民族集居区,聚居着土家族、苗族、侗族、仡佬族及蒙古族等14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200余万人,占渝东南地区总人口的66.1%以上。长期以来,人们在生活习性、受教育程度、教育方式、对事物的认识接受等方面受民族习俗的影响很大。这使得渝东南民族地区法律援助工作面临的大背景与工作开展状况与我市其他区县相比,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受民族习俗影响较深。由于受传统民族习俗影响,群众重男轻女思想根深蒂固,宗族思想较严重,特别是在几个姓杂居的地方,人们发生矛盾纠纷常常依靠宗族势力解决,大姓欺负小姓,小姓口服心不服,时常发生宗族械斗,死人伤人的事时有发生,妇女合法权益受侵害,老人无人赡养等问题突出。
----群众解决问题讲武力,法制观念淡薄。渝东南地区民族成分复杂,受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和历史等原因,群众法制观念淡薄,解决问题常常依靠武力,加之涉交界地众多,“插花地”、“三不管地”实质存在,纠纷多,械斗多,刑案多,社会治安状况复杂,据近三年统计,在渝东南片区的一区五县内违法犯罪人员共达5000人以上,年均1500—人。每年的违法犯罪人员有增无减,呈上升趋势。民间纠纷更是频频发生,仅去年黔江区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就调解纠纷5100多件,平均每天达14件。违法犯罪和纠纷的另一面往往就是弱者的合法权益受侵犯。
受封建迷信思想影响较深。由于科学思想在民族地区不够普及,封建迷信思想盛行,部分少数民族群众相信命运、相信神灵,算命先生、巫婆、神汉、江湖郎中在民族地区大量存在,群众有病不上医院,不请医生,而是请巫婆、神汉“作法”、“驱鬼”,或者请江湖郎中或土医生用土办法、偏方医治,常常贻误病情,或致伤致残致死,往往引发人身伤害矛盾纠纷。
群众居住较分散,交通不便,寻求法律援助十分不便。民族地区大多系边远山区,群众分散居住在大山沟里,山高路远,交通十分不便,有的地方至今仍未通车,靠马帮运输,最远的从家里到乡场要一天,从乡场到城区要一天,往返就要4天,农村弱势群体寻求法律援助十分不便。
经济落后,民生困难,无钱打官司。民族地区往往都是穷地区,经济落后,群众收入不高,往往靠外出务工挣钱养家糊口,黔江区52万人口中,外出务工人员近12万人。统计资料显示,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仅2828元,其中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即达2721元,除去生活支出,所剩无几,连寻求法律援助的交通费用都支付不起,有的在合法权益受侵害后不得不放弃法律援助,把苦水往肚子里吞。
弱势群体数量庞大。以黔江区为例,除近12万人外出务工外,还有残疾人3.02万人,未成年人6.8万人,老年人5.9万人,绝对贫困人口30761人,城镇低保对象11211人,其合法权益受侵犯案件时有发生,法律援助工作量大,实现“应援尽援”目标任务重,压力大。
法律援助工作受经费等因素制约,举步维艰。民族地区由于其“边、山、穷”等共性,财政困难,人才难引进,法律援助工作受经费、编制、人员素质等因素影响,开展十分困难。黔江区法律援助中心仅有4名编制(实际在编2人,均为管理人员,另2名编制正在向全市公招专业人员),没有专职律师,没有交通工具,也没有独立的办公场所,其设置与业务发展极不适应。由于经费不足,办理的法律援助案件远远不能满足需求量,供需矛盾突出。
针对这些特点,笔者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加大对民族地区法律援助事业支持力度,帮助民族地区建立法律援助经费保障机制
民族地区由于财政困难,经费不足,中央和市上应加大对民族地区法律援助事业的支持力度,帮助民族地区建立“一元为主,多元结合”的经费保障机制。“一元为主”就是要建立以中央、市财政拨款为主的经费保障制度,建议中央、市对民族地区法律援助经费按照人平1元的标准纳入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逐步增加法援资金的投入,以保证少数民族享有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的法律援助服务。“多元结合”就是在政府财政拨款上坚持中央财政和各级地方财政拨款相结合,要求地方政府给予相应比例配套,以此调动地方财政投入法律援助经费的积极性。
(二)加强法律援助中心三大建设
一是网络建设,在各镇乡建立援助站,村设援助点,在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老龄委分别设立职工、未成年人、妇女、残疾人、老年人法律援助工作站,在主要劳务输出基地设立外出务工人员法律援助工作站。二是队伍建设,各援助站落实1—2名工作人员,保证正常工作开展。援助中心增编至10人,面向社会公招具有律师资格的执业人员专职从事法律援助工作和法律援助管理工作。三是基础设施建设,各援助站配齐办公用房和必要的办公设施,援助中心建设独立的办公房,配置交通工具,确保工作开展需要。
(三)推行法律援助网上审批,方便群众申请法律援助
黔江区司法局投入10万元自主研发了法律援助网上审批系统,5月上旬正式投入运行以来,效果良好,法律援助办事效率大大提高,群众申请法律援助更加方便,法律援助审批更加公开正,法律援助信息管理更加科学,法律援助监督渠道更加畅通。事实证明,这是解决民族地区困难群众申请法律援助难的最好办法。下一步,该局一方面推进网上审批的全覆盖,另一方面,借助电脑的普及进一步完善网络审批系统,让有电脑的城镇弱势群体在家也可以网上申请法律援助,农村(社区)弱势群体申请法律援助不出村(社区)。
(四)放宽民族地区法律援助条件,扩大民族地区法律援助范围
1、现行《法律援助条例》主要针对老年人、妇女、未成年人、残疾人,在民族地区,可以考虑把患重大疾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人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受侵犯纳入援助范围。
2、由于受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在少数民族地区重男轻女的现象特别严重,建议将民族地区妇女申请法律援助条件放宽,不用审查经济状况。
3、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涉嫌家庭暴力的,无论男女都应提供法律援助。
4、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家庭财产权利受侵害,如高速公路、铁路、水电站等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中损坏农民家庭财产的,免费提供法律援助。
(五)加大普法、科普宣传教育力度,让法律、科学的阳光照耀民族地区
足农村困难群众的法律援助的需求,是当前法律援助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为准确把握新时期我区的农村法律援助工作的特点和需求,进一步做好我区农村法律援助工作,推进我区法律援助工作全面、协调发展,结合目前正在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近期我们对我区近三年的农村法律援助工作的情况进行了专项调查。现将调查情况综述如下:
一、我区农村法律援助工作基本情况
(一)我区农业人口和外出务工人员基本数据
据区公安分局治安科的数据统计,截止2008年底我区户籍总人口50096人,其中农业人口21793人,占全区总人口的43.5%。其中,农村低保人口为705人,五保人口为75人。
(二)法律援助机构设置情况
目前,我区设法律援助工作机构一个,即法律援助中心,直属区司法局管理。主要负责全区法律援助案件的受理、审批、分案及部分案件承办。下辖3个镇(街)也依托司法所成立了法律援助工作站,但无专门编制和人员,日常工作由司法所人员具体负责。
(三)近三年我区农村法律援助工作开展情况
为把法律援助民心工程落到实处,从2003年开始,我区就向全区城市、农村低保人群发放了《法律援助服务卡》,累计已放发了《法律援助服务卡》16960人次。通过这种形式,不但宣传了法律援助,也将“可能请求法律援助”的困难群体置于法律援助保护网内。同时,将全区2镇1街道办事处所辖的全部行政村都指定了法律援助联络员。2007年 8月,又在区门户网开设了“法律援助在线”网络平台,义务对法律援助咨询进行解答。形式的多样化,使我区农村法律援助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2006年至2008年,我区共受理并办结法律援助案件数174件,涉及农村及农民的共有40件,占法律援助案件总数的23%。其中:
2006年,我区受理并办结的法律援助案件数96件,涉及农村及农民的有交通事故损害赔偿3件,工伤待遇争议8件,追索劳动报酬1件,离婚1件,承包经营权侵权纠纷1件。受援人中农民工73人,为农民工挽回和避免经济损失 70万元。
2007年受理并办结的法律援助案件数为30件,涉及农村及农民的有人身损害赔偿3件,追索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2件, 追索赡养费1件,承包经营权侵权纠纷1件。受援人中农民工6人,为农民工挽回和避免经济损失 1万元。
2008年受理并办结的法律援助案件数为48件, 涉及农村及农民的有人身损害赔偿1件,工伤待遇争议10件,追索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3件,离婚2件,追索抚养费2件,征地拆迁补偿安置纠纷有1起。受援人数中农民工15人次,其中为农民工挽回和避免经济损失 22万元。
二、我区农村法律援助工作的特点和趋势
从我区近三年法律援助工作的数据来看,我区农村法律援助工作呈以下特点和趋势:
(一)我区农村法律援助工作需求呈不断快速上升趋势
从绝对数量来看,除2007年数量相对较小外,我区办理的涉农法律援助案件在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从案件比例来看,我区办理的涉农法律援助案件则呈直线上升趋势,其中,2006年涉农案件占办案总数的14.6%,2007年就占到了23.3%,2008年则上升到了39.6%,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了12.5%。从咨询方式来看,148电话咨询减少,来访者居多。
(二)我区农村法律援助需求相对集中
从近三年办理的涉农法律援助案件数据来看,我区农村农民的法律援助需求集中体现在工伤待遇争议、追索劳动报酬和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损害赔偿、婚姻家庭纠纷等方面。其中,工伤待遇争议18件,占受援总数的37.5%;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或人身损害赔偿7件,占受援总数的14.6%;追索劳动报酬和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6件,占受援总数的12.5%;追索赡养费、抚养费和离婚等6件,占受援总数的12.5%。同时,随着统筹城乡发展改革的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征地拆迁补偿安置纠纷也开始凸显。
(三)涉及农民工的劳动争议案件增多,且多为群体性案件
【郯城县法律援助投诉处理工作调研情况的报告】推荐阅读:
郯城县教育局副局长07-07
郯城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10-29
宁城县农村面源污染情况的调研报告11-26
蒙城县环保专项行动工作开展情况汇报11-28
舒城县发改委双拥工作情况汇报05-24
谷城县小型灌溉泵站现状调查报告06-17
阜城县人口计生局工作总结07-25
交城县教育局召开安全整治工作会议06-13
方城县卫片执法检查工作汇报20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