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与知识产权(通用8篇)
据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经济预测数据,2010年全球经济正显现稳步复苏迹象,但受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市场信心危机状况加剧,全球经济增长势头可能再次经历严重停滞,并无法排除部分国家陷入二度衰退的可能。可以预见,2008年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并没有离我们远去,世界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小企业如何在这场危机中生存下来,进而做大做强,历史经验和现实情况告诉我们,知识产权是关键。
知识产权是中小企业的生存之道
金融危机对于传统行业的中小企业的冲击尤其严重。许多加工制造型企业在金融风暴袭来时,普遍遭遇利润下滑、订单下降、产能过剩等困境而不得不关门停业。广东、江苏和浙江三省属沿海地区经济外向度较高的地区,它们受金融危机冲击最早,影响程度也最深。以广东为例,2008年11月、12月,广东外贸出口、进口出现双下降;2008年1~11月,广东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213013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3.1%,增幅同比回落46.3个百分点,企业利润大幅下降,亏损企业明显增加,到2008年11月底,广东工业亏损企业近10800户,亏损面达到25%左右。
具有典型意义的是广东合俊玩具厂关闭事件。位于广东东莞的合俊玩具厂是全球最大玩具代工商之一,其主要业务是以OEM(贴牌加工)基准从事制造及销售玩具,产品70%以上销往美国。世界玩具五大品牌中,合俊是其中三个品牌的制造商,包括为全球最大的玩具商美泰公司提供OEM业务。金融危机来临后,合俊因处于玩具产业链的低端,成本优势消失殆尽,不得不于2008年10月宣布关闭。
但是,金融危机给一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优势的地区和企业带来了做大做强的发展机遇。在全球金融危机蔓延的形势下,那些长期坚持自主创新,重视知识产权,早已完成产业升级转型的地区和企业,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抗击风险的能力。外贸依存度高达180%以上的深圳在金融危机中表现尤其引人注目。2008年,深圳市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GDP增长12.1%,高于全国3.1个百分点;并且,与全国GDP当年每个季度递减的情况不同,深圳前三季度的GDP增幅为11.5%,全年增幅超过了12%,全市经济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被誉为“世界童车大王”的昆山好孩子集团,近年来,公司已累计申请国内专利3480项,国外专利52项,在市场竞争中丰富专利储备,为企业发展蓄能蓄势。金融危机发生后,美国市场的需求由以中高端价位商品为主转为以中低价位商品为主,一些童车生产商无法承受低毛利率的竞争压力,产能不断萎缩,而好孩子集团审时度势,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中低价位专利产品,受到美国消费者的青睐。2008年,在国际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好孩子集团在美国的市场份额扩大至40%以上,在欧洲也占据了13%的市场份额,2008年出口增长了20%以上,销售收入达41亿元人民币,增长18%,利润1.62亿元,增长23%。由上可见,金融危机之下,中小企业冰火两重天。传统行业中低附加值的中小企业受到巨大冲击,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优势的中小企业却迎来发展机遇。不 1
论是倒闭破产的企业还是逆势发展的企业,它们在金融危机中的不同遭遇反映出一个事实:自主知识产权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只有树立长远的知识产权战略,多年不懈地进行自主创新的企业,才能在危机中安渡难关,才能获取长久和可持续的发展。
我国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短板充分暴露
金融危机的来临,对我国广大中小企业无疑是一场巨大的考验。如何在这场风暴中屹立不倒,成为所有中小企业最关注的问题之一。毫无疑问,知识产权是中小企业的生存之道。然而,这场金融危机也使得我国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短板充分暴露出来。据有关方面统计,目前我国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60%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积累了很多好的经验,也取得了明显成果,中小企业所拥有的知识产权的数量增长很快,质量也不断提高。但是,经过金融危机的洗礼,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能力还很薄弱,与国外竞争力强的企业相比有明显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第一,我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低,创新的主体地位尚不突出,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对外技术依存度高。很多中小企业普遍重生产轻研发,重引进轻消化,重模仿轻创新,即使有创新也层次较低,高端、首创性,集成性创新较少,创新没有成为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内在发展动力。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申请专利的企业仅占1%。只有万分之三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中小企业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其中绝大部分是零专利企业,国家统计局的调查资料显示,我国90%以上的中小企业从来没有申请过专利。我国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状况,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第二,我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应用水平相对较低。当前,中小企业在创新研发与产业化、市场开拓方面严重脱节,研发成果的应用渠道不够畅通。中小企业缺乏产业资金,专利技术成果转化率较低,产业化水平不高。
有资料表明,我国每年审批的专利申请项目中,只有1/5转化并批量生产,形成产业化的成果进入市场的只有5%,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专利产业化水平。促进中小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化,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是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迫切要求。
第三,我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能力有待提高。很多中小企业缺乏足够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普遍存在有制造无创新,有创新无产权,有产权无应用,有应用无保护的状况。大多数中小企业普遍存在不了解自身的知识产权,不尊重他人知识产权的现象。目前许多中小企业不讲知识产权,不了解知识产权问题的复杂性,仍在走仿冒之路,侵权仿冒他人专利技术产品,在市场经营和广告宣传中随意搭乘他人驰名商标的“便车”,以致知识产权纠纷频频发生,甚至造成严重后果。
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政府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促使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涉足海外市场,但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知识产权纠纷的发生。一些企业根本不知道如何避免侵权,更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的权益。从DVD、手机、数码相机直到轿车、摩托车、打火机,外国企业动辄向我国企业挥舞知识产权大棒已经不再是新鲜的事情。我国已成为遭受美国“337调查”最多的国家。
第四,我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相对薄弱,知识产权战略缺失。知识产权管理尚未普遍成为中小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发展基本处于真空地带。
大部分中小企业没有专门管理知识产权的机构。而知识产权管理在欧美企业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以德国西门子公司为例,它在全球设有12个知识产权管理部,400多名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管理该公司15万项各类知识产权。在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时代,企业竞争的成败,越来越取决于自主创新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企业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知识产权已经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利器。因此,提高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建立支持中小企业专利技术产业化的融资机制,已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
中小企业应如何实施科学的知识产权战略
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包含企业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的全流程。实施科学的知识产权战略,不仅要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拥有量,而且还要合理协调各种具体的知识产权,进而提高知识产权的运用效益,降低知识产权的运用成本,有效保护企业知识产权,扩大,维护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中小企业如何实施科学的知识产权战略,可主要从以下方面考虑。
第一,提高知识产权意识,培养企业知识产权文化。所谓知识产权意识,主要指对知识产权的价值及其权利归属的正确认识。知识产权的价值既包括其基本价值,也包括其运用价值。知识产权权利的归属,首先是权利主体的问题,其次还有权利内容的问题。知识产权的具体内容不同,其权利主体和内容也是不同的。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企业或许已注意到了对权利主体的尊重,却往往忽略了对权利内容的认识。
就企业而言,知识产权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自身因素是制约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制度发展的重要原因。这首先表现在企业领导人认识高度不够。国内许多中小企业的老板和管理者,他们当中的部分人认为只要拥有技术,延揽技术人才,就可以谋得企业的发展,从而忽视知识产权文化在现代企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第二,建立和健全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组织体系。中小企业在发展初期,首先,要设置专门的知识产权岗位,这是一个中小企业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的第一个关键步骤。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岗位有两种专业类别,一种是技术类专业类别,一种是法律类专业类别,两种类别互相补充,比较利于工作开展。
中小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应当进一步健全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组织体系。首先,建立决策层的知识产权协调机构,协调企业内部各单位之间有关知识产权的事宜。企业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涉及企业经营战略以及其他众多方面的管理活动,因此,对知识产权开发和运用的决策,应当由企业高层管理机构作出。其次,建立知识产权管理的专门机构。负责拟定企业知识产权的发展战略,交由企业决策层决定,负责落实有关知识产权管理的各项任务;搜集整理与企业经营活动有关的各种知识产权信息,并进行分析研究,及时将有关情况报送企业相关部门。最后,配备齐全的知识产权专业工作人员。知识产权管理的内容涉及技术开发、技术运用、产品商标设计与保护以及市场跟踪等多方面,因此必须由各种专业工作人员来具体操作实施。
第三,加强企业知识产权的信息管理。企业知识产权信息管理的内容既包括对企业内部有关知识产权信息的管理,也包括对企业外部相关行业知识产权信息进行搜集和分析的管理。企业内部知识产权的信息管理主要是对已有知识产权的各方面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分类整理存档,妥善保管。对企业外部信息的搜集,搜集内容主要包括:科技发展的各种信息,相关企业技术研究的重要信息,相关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基本范围的信息;有关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基本规则及其变化的信息。
第四,制定科学合理的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方案。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大体可分为四种:进攻型战略,抢占技术发展制高点,占领或扩大市场:防御型战略,以求抵御对手的强大攻势,保护自己已有的良好市场状况;跟进型战略,跟踪已有的先进技术,结合自身特点开发新技术或新产品;混合型战略,从企业和市场的实际情况出发,综合采用进攻、防御和跟进各种方式的战略。企业要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方案,并贯彻实施。
结语
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 只有能够高效运营专利技术的企业, 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 才能抓住技术机会, 有能力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现阶段, 特别是大的跨国公司和企业集团在高技术领域以大量的发明专利申请作为抢占我国市场的前导。因此当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一旦保护不当, 企业的创新成果落入竞争对手手中, 将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根据国家统计表明, 我国仍有99%的企业从未申请过专利, 在已经申请专利的1%的企业中, 仅有1件专利的企业占41.7%, 且在已经申请专利的企业中96%的企业仍主要采用自己实施专利技术的方式, 用专利许可或者转让形式的企业尚不足4%。
一、专利的概念
专利是工业产权的核心组成, 具有客体的无形性或者非物质性、法律性、独占性或专有性、时间性、地域性的特征, 是国家给予专利发明者的财产所有权, 这种所有权是独享的权利, 所有者对这项发明的生产、仿制或销售在规定期间内享有垄断权。在相当多的情况下, 只有专利的实质性条件而无程序性条件相配合, 就不可能通过技术创新取得专利技术;评价技术创新成败或水平高低的最重要标准就是看技术创新中能否取得更多高质量的专利技术, 未取得专利技术的技术创新, 都不能说是成功或高水平的技术创新。对专利加以适当保护, 能够激励对创造性活动的投入, 促进和加强国际技术转让与贸易。基于以上分析, 专利是竞争者之间惟一不得不向公众透露某些关键信息的地方, 专利对增强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优化资源配置具有支撑和保障作用。专利制度的基本内容是根据专利法的规定, 对申请专利的发明, 经过审查和批准, 授予专利权, 同时把申请专利的发明内容公之于世, 以促进发明创造的信息交流和有偿转让, 从而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二、知识产权保护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相关性分析
技术创新过程是始于产品研究阶段、产品开发阶段、终于产品销售阶段的过程。这一创新过程围绕着技术、工艺、设备等方面展开, 通过对参与这一过程的所有元素进行重新组合, 使某项专利成果转化为商品, 并获得市场化的经济利益。如美国电报电话公司现在拥有有效发明专利2.5万件, 为此该公司每年要缴纳600多万美元的专利申请费和专利维持费。事实证明, 中小企业竞争的优势, 在很大程度上, 来源于知识产权保护。本文从技术创新过程的三个阶段来分析知识产权保护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关联性。
(一) 产品研究阶段
在产品的研究阶段, 项目立项是产品成功的关键。在项目立项的过程中, 企业应该利用好专利文献。专利文献是将世界各国的发明创造按专业类别和时间顺序编列的技术文件, 通过对已有的专利文献的查阅避免重复研究, 提高项目的起点, 加快项目的研发速度。立项前对已有的项目进行科技查新, 能给企业技术创新主体提供某一技术领域的重点和可研究的空白点及相关替代技术。同时一个新产品的开发研制, 可能有其他中小企业在同时进行研究, 甚至已经有人申请了专利, 因此如果不能全面准确地掌握专利信息, 就无法了解哪些属于公有技术, 哪些属于别人的知识产权。如果对别人的专利不了解, 使自己花费巨大人力、物力、财力研制出来的产品, 却是别人的专利, 这样极易落入别人的专利陷阱。据相关专利文献资料统计, 有90%-95%的最新技术首先反映在专利文献上, 专利文献的利用可以缩短60%的科研时间, 节省40%的研究和开发费用。
(二) 产品开发阶段
在产品开发阶段, 知识产权保护的关键是防止同类企业在了解技术状况后, 抢先利用同样工艺占领市场, 获得在先权利抢先申请专利, 使研究者已经大量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化为乌有。知识产权不是归于最早研究并最早出成果的创新者, 而是归于最先申请专利的创新者。因此为了防止中小企业的研究成果失去可开发的价值, 在产品开发阶段抢先申请专利战略尤显重要。因此企业应该及时申请专利, 使创新成果获得法律保护, 才是保护新技术产品开发安全的有效保障。而目前很多创新主体专利申请意识淡薄, 要等到研究成果处于成熟阶段才申请专利。这样, 往往会被同时在进行此项技术研究的竞争者抢先申请专利。中小企业为了保护自己的研究成果, 就必须在产品开发阶段, 抢先申请专利。同时, 要加强对其他企业技术动态与专利进展情况的了解和研究, 在有的情况下竞争对手的专利无法排除, 研究者就只能停止原产品的开发研究、开发计划的实施, 这样可以避免日后与竞争对手的专利发生侵权纠纷时产生更大的损失。
(三) 产品销售阶段
产品销售阶段是某一技术方案和工艺水平进入成熟阶段, 企业就可以利用所研制的技术进行大量的商品生产和销售, 这一阶段是知识产权保护最重要的阶段。中小企业通过申请专利对产品除了拥有技术诀窍、版权、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之外, 还应注重商标权的注册和保护。商标权是商品流通领域中区别商品和服务的一个重要标志。一个产品的商标表示该产品的质量与信誉, 通过它可以为消费者快速区别并选择商品和服务。产品销售阶段, 商标代表着特定企业特定产品的质量、信誉。同时商标权的取得和续展并未妨碍专利技术的公开和专利技术的使用与推广, 却延长了对专利产品利益的保护期, 市场仍然保持稳定。
三、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策略
(一) 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我国中小企业以往对知识产权重视不够, 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观念滞后, 没有认识到知识产权的丰富内容、重要价值和对于产品创新具有的重大意义。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和我国加入WTO的形势下, 知识产权可能成为我国许多中小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一道重要门槛, 同时也将是我国中小企业快速进入国际市场的一项重要法宝。中小企业合理利用知识产权这一利器, 是企业保护自身产品在市场销售利益的迫切需要和重要保证。因此中小企业应该了解和掌握知识产权法律知识, 既可依法保护自己的权利, 又可避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中小企业应该通过知识产权来维护自己的产品和利益, 把发明专利、技术秘密、商标等知识产权作为竞争和发展的重要资源, 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二) 制定实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 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是企业的决策者、知识产权部门对企业知识产权专利未来发展的全局性的筹划和安排。制定知识产权战略, 必须把握国情, 掌握规则, 主动利用专利制度有效保护自己, 并充分利用专利情报信息, 研究分析竞争对手状况, 推进专利技术开发, 取得专利竞争优势。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目标, 是将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资源经过市场的运作来获得最大限度的市场回报, 实现企业最大限度的增值。专利申请, 专利引进, 失效专利的利用, 专利合作以及专利收买等都是实现这一战略的有效途径。专利战略的谋划要绕过他人的专利壁垒, 不侵犯别人的专利权, 在此基础上将自己的专利技术和产品投入市场。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已于2008年6月5日开始实施, 中小企业应以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为指导和依托, 根据企业自身的具体情况, 制定适合本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专利战略的研究以专利制度为依据, 以专利保护、专利技术开发、专利技术实施、专利许可贸易、专利信息和专利管理为主要对象, 以技术市场为舞台, 以获得最大经济效益为目的。
企业在整合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上, 应不断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建立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专职部门, 配备必要的管理人员, 有计划有步骤地培训知识产权管理专门人才,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学习国外企业的先进经验, 不断提高企业利用专利制度的水平及专利保护的能力。
(三) 发挥知识产权中介作用
知识产权中介作用在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方面具有助推器的作用, 专利代理机构、商标代理机构、版权代理机构以及从事有关知识产权法律服务的律师事务所等都是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 是我国技术创新体系中社会化服务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产权中介应该积极参与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制定, 参与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知识产权中介专门从事有关知识产权的代理、咨询、权益维护等业务, 熟悉知识产权法律及其相关政策, 对于维护知识产权所有人权利, 将知识财富转化为企业经济利益发挥着重要作用, 所以中小企业应该利用这些中介机构全面地保护好自己的知识产权。
(四) 加强知识产权立法
为适应科技与经济发展的新要求, 我国已经建立起比较完整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 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经济的全球化, 我国政府应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 如修改专利法、著作权法等法律, 并根据我国的实际制定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新的法律、法规。知识产权立法是对权利的确认和保护, 是通过授予和保护知识生产者的独占权来鼓励知识的生产, 这是知识产权保护的基本功能和宗旨, 也是作为知识产权保护激励机制的具体表现。因此我国应该尽快制定专门的防止滥用知识产权的条款, 同时严格审查对我国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国外知识产权, 引导我国中小企业运用法律打破垄断, 创造和获得属于自己的原始性专利。使知识产权保护内在机制协调发展, 真正发挥出其应有的促进和保障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相丽玲, 曹平.我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研究与思考——基于国外政府及跨国公司知识产权战略的比较[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7 (1) .
[2].曾鸣.龙行天下:中国制造业未来十年格局[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
[3].孟奇勋, 廖婷.论我国知识产权战略中的政府角色定位[J].求实, 2007 (1) .
[4].王九云.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产权保护机理[J].管理世界, 2003 (5) .
[5].陈伟.基于国际技术转让周期的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7 (5) .
在所有贸易壁垒中,对中国企业限制最大、范围最广泛的无疑是知识产权壁垒。DVD专利收费案断绝了大部分中国DVD厂商的出口之路,而中国3G牌照又因为专利费问题迟迟没有解决而一再延后,更有不断发生的各类知识产权侵权案件,都在证明着知识产权在今天以及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将会是中国企业必须面对的重要难题。
知识产权对于中国而言是个新的课题,但是,该制度的存在却已有数百年的历史。西方企业娴熟地运用这个制度,并且远在GATF和WTO之前,就开始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范围内进行知识产权布局,形成了阻碍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首要障碍,并且正在中国范围进一步压缩中国企业的本土化生存空间。
如何认识企业知识产权文化和知识产权战略的关系?知识产权文化建设包含了哪些方面?本文尝试从几个方面简要述之。
1 企业商业模式与知识产权战略
从企业竞争的角度看,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永恒不变的法则。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进而脱颖而出成为优胜者,是每个企业领导者都要思虑的核心问题之一。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因素有很多,随着现代企业制度和企业竞争理论的日趋完善,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决定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要素是企业经营的商业模式。
一般而言,企业的商业模式决定了企业的生存方式,以及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商业模式包含了很多的要素,其中,既有众多企业共同采用的红海部分,也有区别于其他企业的蓝海部分,而恰恰是这两者的有机组合,构建成了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商业模式基础。
事实上,知识产权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企业商业模式中的重要内容,正在由少数企业所采用的蓝海战略演变成为所有企业都采用的红海战略。知识产权战略的缺乏对于一个高度依赖知识产权的企业而言,无疑是一种灾难。即使是知识产权弱相关的企业,缺乏知识产权战略,也将会损害其市场竞争能力。
知识产权对于不同企业的价值区别仅仅在于是进攻还是防守、是关键性战略还是支撑性战略。即使是对于同一个企业,在其发展的不同时期,知识产权在商业模式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在变化。知识产权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化竞争的不可回避的要素,也必然成为中国企业商业模式中的核心内容。唯其如此,才有机会成长,并进一步成为长青藤企业。
2 企业文化与知识产权文化
如何保证企业有机协调地发展,并进一步形成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一般认为,稳定而有效的制度流程体系是达成该目标的核心手段,但事实上,真正能够影响和决定商业目标的,不仅仅是制度流程,企业文化在其中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关于企业文化,其定义有很多。清华大学教授、著名经济学家魏杰在其所著《企业文化塑造》一书中认为“所谓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信奉并付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也就是说,企业信奉和倡导,并在实践中真正实行的价值理念,就是企业文化”,而特伦斯和阿伦合著的颇具影响的专著《企业文化》中对企业文化所作的定义则是:“用以规范企业人多数情况下行为的一个强有力的不成文的规则体系”。概括而言,企业文化就是企业活动中的价值观及其相应行为的无形规范体系。
企业商业模式是达成企业关键商业目的的基础性因素,知识产权则成为越来越多企业商业模式中的重要因素,相应地,企业文化是确保企业商业模式推行、达成企业商业目的的核心要素,那么,知识产权文化也应该是企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和互动性。
就知识产权文化的概念而言,目前较为主要的一种观点是“知识产权文化是人类在知识产权及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影响知识产权事务的精神现象的总和,主要是指人们关于知识产权的认知、态度、信念、价值观以及涉及知识产权的行为方式。”具体到企业而言,知识产权文化也可以作类似的阐述,就是在知识产权战略及其相关活动中,企业和企业员工对于知识产权的认知。态度,信念、价值观以及涉及知识产权的行为总和。这可以理解成为对企业知识产权文化的广义理解。而笔者更愿意从狭义角度看待企业知识产权文化,简言之,就是一致性的知识产权认知、协同性的知识产权思想和层次,一生的知识产权价值观。而知识产权行为则更多地从可测量的角度体现为知识产权战略的体系内容,是知识产权文化的自然表现。
相对于企业的产品,服务。甚至于企业的制度,流程而言,企业文化乃至知识产权文化均表现出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无形性。作为一种文化,无形性确乎是其必然具备的特征,但是,文化也同时具备另外一个特征
渗透性。无形性和渗透性是企业知识产权文化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事实上,知识产权文化是企业在知识产权活动中的各类思想和行动的总和,是企业从上而下的一种氛围和活力程度体现,也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无形载体。
3 知识产权文化的战略价值
当知识产权成为企业商业模式的重要内容时,就必须适时拟定和推进知识产权战略(鉴于知识产权具有滞后性的若干特点,知识产权战略往往更需前瞻性,也就是说,当知识产权尚未成为企业商业模式重要内容时,企业领导者就应有预见性地启动知识产权战略),这样才能保证知识产权不至于成为商业竞争的短板,甚至于有机会帮助企业赢得更多的竞争优势。而知识产权战略的制定和推行,绝非简单的目标和数字可以概括,需要上下一致的知识产权战略目标,行之有效的知识产权组织形态和简洁明确的知识产权行动能力,这些往往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个是有形因素,缜密有序的知识产权策略和管理,一个是无形因素,自上而下、一以贯之的知识产权文化。
对于创业型企业而言,企业文化往往是企业领导者的性格体现,即使是成熟企业,企业文化也会在保持延续性的同时,深深烙印上现任高管的性格特征。而企业知识产权文化较之企业文化,则更多地体现了当前企业领导者对于知识产权的认知和决心。作为一个耗资甚巨、耗时甚久的体系,知识产权战略往往更需要企业高层的关注与支持,是典型的“一把手工程”。高层对知识产权战略的认识和支持程度,往往决定了企业知识产权文化的内涵和渗透力。所以说,企业知识产权文化,首先是决策层文化,进而形成贯彻到全企业范围的知识产权文化。
另外一方面,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自身的内容往往不很复杂,战略关注更多的是一种愿景、一组目标,或者包括一些数据。而对于企业而言,不仅需要战略去“做正确的事”,同时也需要知识产权策略和管理去“正确的做事”,否则推行战略的效果将大打折扣,甚至归于失败。
知识产权策略主要确定了知识产权业务的实体内容,如专利布局策略、商标部署策略以及软件知识产权竞争策略等,这些策略必须围绕战略的核心目标而制定,进攻型的战略目标必须有以进攻型策略措施支撑,防御型战略目标则又需要防御型策略措施给予支持,但是,就策略本身而言,并不意味着进攻型战略下的策略都具有进攻特性。在具体策略的制定中,企业文化往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个温和敦厚的企业很少会制定进攻性极强的知识产权策略,而一个嗜战好斗的企业也很难制定出温和稳健的知识产权策略,知识产权文化在策略的制定中往往体现得淋漓尽致。
第二个是尊重知识产权概念。知识产权需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尤其是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日趋全球化和完善化的今天,尊重知识产权已经不再是道德范畴的问题,而是更多地体现在市场竞争法则中。不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将会在诉讼和纠纷的泥淖中难以自拔,不尊重自己的知识产权,则将丧失自己的竞争优势。尊重知识产权绝不简单地意味着交费,更需要通过有效策划降低费用甚至避免,并设计长期竞争路线,扭转知识产权的劣势。
第三个是充分利用知识产权制度体系。深刻理解国际和各国的知识产权制度体系,并把这种理解结合到企业自身的知识产权战略体系中,则将获得更多的知识产权活力和优势,这种优势或者体现在成本的降低,程序的简化,或者体现在风险的管理、投资的多样化等等。
知识产权管理主要确定了知识产权业务的程序内容,包括知识产权制度、知识产权流程、知识产权激励机制以及知识产权支撑体系等内容。这些制度流程决定了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策略能否形成一个通畅的“绿色通道”,进而以一个高效、准确的方式向企业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传递知识产权策略和文化。
其实,知识产权对企业各类业务的支持是显而易见的,如在采购环节,需要关注采购产品的知识产权瑕疵和知识产权担保,进一步考量能否通过知识产权措施提高供应商的忠诚度或降低采购成本,再如在研发环节,需要关注知识产权风险的辨识和预防、知识产权财产的积累与组织,而在市场与销售环节,则需要关注知识产权风险的控制和机会的挖掘。虽然关注的侧面有所不同,但是知识产权战略对于公司各类业务的价值是毫无疑问的——或者是成本降低,或者是市场准入,或者是差异化优势的保持,等等。事实上,通过知识产权业务对公司主营业务的支撑,也在有效地向各个业务单元传递着知识产权文化。
企业知识产权文化作为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无形载体,必须渗透到知识产权策略和管理中,才能更好的窥其价值所在。文化无形,文化也无处不在。知识产权策略与管理,作为知识产权战略的有形载体,与知识产权文化这一无形载体互为倚角,共同推进企业知识产权战略。
4 知识产权文化的形成与培育
对于企业知识产权文化的形成最为关键的因素是企业对知识产权依赖的程度。以此为基础,企业知识产权文化的形成,首先取决于企业高层的知识产权意识和决策,其次,知识产权战略对各业务单元的渗透与支持也是文化形成的重要因素。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良好的社会性知识产权环境以及企业内部的知识产权培训与教育,同样也是知识产权文化形成的重要因素。
企业是社会的重要公民,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与文化同样也脱离不了社会性的知识产权制度和氛围。目前而言,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首要任务就是引导知识产权知识的普及和文化的形成,同时在充分保护知识产权的基础上助力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
社会的知识产权环境对于企业而言有着巨大的影响,从财产的角度看,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社会制度性体系化的知识产权环境,企业很难从知识产权战略中收获到实质的利益,也不会在侵犯知识产权的过程里遭受到应有的惩罚,更不用说重视知识产权,形成企业的知识产权文化。从人员的角度看,进入企业的员工如果在社会上没有形成知识产权的初步认识,则企业需要花费更多的成本促使其形成知识产权基本认识,再进一步使其融入到企业知识产权文化中。而在此过程里,企业员工仍然受社会知识产权环境的影响,而相对较差的社会知识产权文化会削弱其在企业氛围里的认知。可以看出,社会知识产权文化和企业知识产权文化之间存在着相当强的互动性,彼此之间的影响既有可能是正向的、也有可能是负向的。
与此同时,企业知识产权文化的形成,必要而有价值的培训和教育体系是不可或缺的。知识产权教育体系不是简单的知识产权概念的灌输,而是一个分层次,分阶段的持续教育过程,这个过程必须紧密围绕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进行。就一个企业而言,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员工对于知识产权战略理解的层面和方向一定是有所区别的。企业高管需要在战略和方向把握上获得更多的专业支撑:而中层管理者则更需要在战略落实、策略部署等方面得到有价值的启示,对于基层员工,如何将智力资本转化为知识产权、如何防范风险发掘机会等实务性技巧和技能成为其最需要获得的知识。就一个员工而言,进入企业之初,其需要的是知识产权基本概念的灌输,而在其随后的工作中,需要根据其工作性质和知识产权理解深度,逐步提高知识产权素质和能力。在这个知识产权教育过程中,需要每个员工都能够理解知识产权战略,并把这种理解进一步转化为自己的工作内容,形成渗透到每个业务单元和每个员工的知识产权文化。
国情与企业产权形态
企业产权形态的.形成和发展,既受经济规律制约,又受人文传统影响.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坚持国有经济为主导和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混合经济将成为所有制构成的主体.
作 者:吕政 L(U) Zheng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100732刊 名: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GHAI ECONOMIC MANAGEMENT COLLEGE年,卷(期):7(6)分类号:P279.2关键词:企业产权 形态 国有经济 中国特色
第一部分:环保的基本知识,我国环境污染的现状,环保工作的重要性。第一、几个有关环保的概念。
环境保护是我国确立的一项基本国策。环保是环境保护的简称。环境污染要素分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
生态环境恶化与新资源开发带来的环境问题是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之一。第二,我国环境污染的现状。第三,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意义。
第二部分:环保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以及公司的各项环境管理制度。第一、法律的手段是环境保护最重要的手段。
第二、下面讲公司在贯彻环保法律法规方面所做的工作。
第三部分: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和重要环境因素的控制管理。因环境因素而导致的环境变化就是(环境影响)。
第四部分:应急体系、应急准备及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置。
环境污染事故指的凡是由于生产装置、贮运设施和“三废”治理设施排放的污染物严重超过国家规定而污染和破坏环境或引起人中毒伤亡,造成农、林、牧、副、渔业较大的经济损失的事故,均称为污染事故。
发生环境污染事故要坚持“四不放过”原则,其具体内容是: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人未受到处理不放过;事故责任人和周围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事故没有制订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不放过。
公司制订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的目的有2个:(1)采取预防措施使事故控制在局部,消除蔓延条件,防止突发性重大或连锁事故发生。(2)能在事故发生后迅速有效控制和处理事故,尽力减轻事故对人和财产的影响。
第五部分: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统一的。节能减排就是节约能源、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
环境保护、节能减排不在只是时髦的概念,更是潜力巨大的产业。公司实施节能减排的着手点。节能减排和我们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统一的。
护航化工安全 实践中国梦想
为促进化工安全发展,构建平安和谐社会,7月8日至14日,化工企业安全调研服务队在xx市xx区及周边地区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调研活动。
队员们深入化工企业内部,结合周边群众采访调研,全面了解化工企业的安全保护措施,思考化工企业技术升级、工业转型的未来发展问题。在服务队对大块镇周边化工厂进行实地参观、走访的过程中,队员们发现,正在运营的化工厂做了一定的安全防护工作,但多数厂区投入使用早,一些设施比较老旧,存在着安全隐患;厂区离居民区距离过近,一旦出现问题,可能会危害群众的生活。在随后进入周边群众进行采访调研并搜集实践活动的相关材料时,有群众向队员们反映:化工厂存在着一些安全隐患,对住在工厂旁边充满担忧。由此,为进一步调研化工企业的安全防护工作的具体实施情况,服务队又走访了河南恒佳金属材料有限公司。队员们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考察了生产、加工等操作车间,员工休息室、安全生产部等地方,<课件>了解到公司的安全防护工作比较到位:张贴安全标语,非戴安全帽不能进车间,从国外引进控温技术,以减少安全隐患等,而队员们也结合个人的学习经验,从生产工艺、企业生产安全的宣传工作方面向相关负责人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例如着重注意解决像给水排水、设备抗压耐温、空气灰尘等多出现在生产第一线上的安全问题;向周边群众宣传化工安全防护知识,以消除群众疑虑和担忧等。
针对在化工企业内部进行的调研情况,队员们在牧野湖、文化宫和航空啤酒厂家属院对群众进行化工安全知识宣讲,队员们以发放安全知识宣传页、采访、讲解等形式,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安全防范情况并联系化工安全生产,耐心详细地为群众讲解了化工安全生产对人民生活社会安定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一、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
现如今, 我国已在多个城市开展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的试点工作, 并在实践中许多城市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模式, 以下就是几个典型的模式的介绍分析。
(一) “银行+企业专利权”的直接质押融资模式
采取“银行+企业专利权”的直接质押融资模式的城市主要是北京, 北京就目前来说是实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最好的城市。这主要归功于由交通银行北京分行与北京知识产权局共同签订的一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战略合作的协议, 协议规定由交通银行北京分行以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市场定位, 推出以“展业通”为代表的中小企业商标权和专利权质押贷款品种。
(二) “银行+政府基金担保+专利权反担保”的间接质押模式
上海浦东于2006年启动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试点工作, 经过近7年的实践探索, 已形成独具特色的“银行+政府基金担保+专利权反担保”的间接质押模式”, 即“浦东模式”。浦东模式是一种以政府推动为主导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 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试点阶段, 这种以政府为主导的大胆举措和创新尝试, 既推动了浦东地区发展基金的良性循环, 又促进了浦东地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平台的建设。
(三) “银行+科技担保公司+专利权反担保”混合模式
采用“银行+科技担保公司+专利权反担保”混合模式的主要城市是武汉, 其在实践过程中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创新。它最大的亮点是引入了专业担保机构——武汉科技担保公司, 一定程度上分解了银行的风险, 促进了武汉市专利权质押融资的开展。武汉地区的专利权质押融资试点工作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 但遗憾的是至今尚未推出一笔直接质押贷款。
二、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对各试点地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 中小企业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五种:融资渠道过于狭窄;知识产权质押的贷款期限较短, 往往企业还没有充分利用贷款款项, 即到了还款时间;知识产权被低估, 所得质押款较少, 接受知识产权质押的银行数量太少, 限制条件过多;知识产权质押程序过于复杂, 耗费时间太长, 企业往往不能在急需资金时, 获得质押贷款。可以看出, 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企业、银行、评估机构、相关法律等方面。因此, 从总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四个层面:
(一) 企业层面
1. 企业知识产权质押意识较低, 淡化知识产权价值
随着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方式的日渐成熟, 中小企业逐步加深对知识产权重要性的认识, 对专利权的申请数大幅度上升, 但在实践中以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成功的案例仍然比较少。大多数企业看重设备、厂房、土地等实物资产的价值, 淡化知识产权的无形价值, 看不到知识产权的资本价值, 不懂得经营和有效利用知识产权的价值, 导致知识产权转化为资本的转化率低, 知识产权质押收益少及质押物质量差、评估价值偏低等问题。
2. 企业持续盈利能力差, 影响最终还款能力
知识产权质押管理条例的颁布, 为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的规范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在知识产权质押实践中, 许多中小企业在会计处理上存在随意性大、管理不规范等现象, 甚至有的企业为了逃避审计检查和税收而设置了多套账簿。只有经过了市场化的知识产权才具有价值, 企业的持续盈利能力及运用知识产权获利的能力直接决定了知识产权的实际价值, 决定了企业能获得的贷款额, 决定了企业未来的发展能力, 从而影响企业最终的还款能力。
3. 质押融资程序复杂, 资金到位不及时
从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地区的实践来看, 有以下几点问题, 影响中小企业参与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积极性。1.质押程序过于复杂, 耗时过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往往有严格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审批程序, 手续繁琐, 过程复杂, 自申请日到贷款落实日期耗时较长。2.资金到位不及时。中小企业申请知识产权质押贷款, 需要经过企业内部资金需求量评估、评估机构对知识产权评估、银行内部程序处理、银行贷款审批等程序, 往往是在企业急需资金时, 贷款资金不能落实到位。3.质押成功的比率较低。就试点地区银行的统计数据来看, 不同类别的知识产权有不同的授信比率, 其中以实用新型设计用于质押融资的成功率一般在15%以下, 以发明专利用于质押融资的成功率一般低于25%。
(二) 银行层面
1. 难以获得风险补偿, 增加银行贷款风险
与实物抵押相比, 知识产权为无形资产的特性, 决定了银行不能完全占有用于质押知识产权, 因而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利用, 使银行对该项质押难以获得风险补偿。银行授予的贷款额度一般介于一千万至三千万之间, 因此, 一旦发生坏账, 银行及其他中介服务机构将承担巨大的损失。随着技术的日新月异, 知识产权的价值变动剧烈, 例如一项新技术的产生能使现有专利权失去价值, 对技术的仿效使得专利权的价值大幅度降低, 进一步增加了银行的贷款风险。
2. 知识产权的变现困难, 影响银行授信的积极性
受产权特性限制, 知识产权的交易方式、条件、场所和手段均有特定要求, 其流动性不及实物资产, 所以变现过程复杂。银行对于实物质押授信成功率较高的一个原因就是, 当贷款逾期未还时, 银行可以通过拍卖、转让、租赁质押物以获得足额的风险补偿。与实物质押相比, 知识产权的流动性较差, 且银行对知识产权的处置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质押人。另外, 知识产权交易市场规模狭小, 执行时间的拖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质押物价值的降低, 更加打击了银行授予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积极性。
3. 知识产权价值不确定性, 使银行信贷操作难度加大
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资产, 其价值的评估是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关键环节, 也是需要高度专业性的复杂的工程。不同的评估人员或评估方法, 评估的结果也存在较大的差异。知识产权价值的增加或减少, 分别对应不同的银行实际操作程序。但银行认为该项知识产权的价值处于上升时期, 预测企业能通过利用知识产权获得充足的盈利额并按时还款, 则银行当减少发生坏账的一系列程序;当银行认为该知识产权的价值处于下降阶段且贷款企业不能按期还款时, 银行会相应增加坏账处理程序, 增加对担保机构等方面的风险补偿的征收。
(三) 中介机构层面
1. 评估机构参差不齐, 评估结果不准确
目前, 我国知识产权质押行业缺乏行业规范, 业内秩序不佳, 各评估机构的评估标准不统一, 评估结果差距较大, 严重影响评估结果的准确性。此外, 在知识产权评估方面, 还存在着评估队伍建设相对滞后、缺乏专门的评估机构等缺陷。知识产权属于无形资产, 其产品生产的独特性, 变现的不易预测性, 使得知识产权的价值难以确定, 只有通过评估才能做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最重要的环节是对知识产权的价值评估, 明确质押金额和评估值之间的数量关系。
2. 缺乏担保机构的支持,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难以开展
拟进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中小企业, 由于自身条件不符合银行规定, 只能依靠外部担保机构改革辅助担保贷款。外部担保机构的介入能够为中小企业提供质押担保, 增加银行授予贷款的信心, 分散部分贷款风险, 从而提高银行授予知识产权贷款的积极性, 这对于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率低的问题有很大的帮助, 然而目前大多数的担保金融机构主要是为资金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企业而设立的, 在知识产权质押方面尚未形成完整的担保体系, 因此在处理知识产权质押业务时经验不足, 控制风险的能力弱。
(四) 政府层面
1. 产权担保关系的相关法律不完善, 存在法律风险
我国虽然已有《著作权法》、《商标法》、《专利法》等知识产权法律制度, 但是由于不同法律之间缺乏协调性, 法律实施的时间不同, 关于商标权、著作权、专利权之间的交叉问题应依照何种法律也没有明确的规定, 因此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在实践中遇到类似问题时便无所适从, 不同银行处理的方式上也存在区别。知识产权质押理论性强、操作复杂, 它充分发挥了知识产权可以变现的经济效用, 为中小企业融资开辟了新的渠道。但是法律上担保物权方面的法律存在缺陷, 因而难以解决知识产权质押实践中的担保力不强等问题。
2. 政府公共服务不到位, 限制知识产权质押业务的发展
限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难以拓展的因素中, 政府公共服务的不到位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在实践过程中, 政府在多数情况下放任市场自由配置资源, 对于处于初步阶段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采取“旁观”的态度, 让其自由发展。因此, 政府对质押融资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有效的引导, 导致质押融资业务效率低下。政府部门缺乏处理知识产权质押业务的经验、不能及时有效的帮助银行和企业应对出现的困难, 尤其是专业知识的欠缺也是妨碍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促进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对策建议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的顺利开展离不开企业的积极响应、银行机构和中介机构的有力配合以及政府的正确引导。为促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的发展, 解决融资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企业、银行、中介、地方政府要积极协调, 共同努力, 加强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各环节的控制。主要做法是:
(一) 企业层面
1. 加强自主知识产权建设, 转变中小企业认知
企业应加强对知识产权的重视。首先, 知识产权不仅有技术价值, 而且有其资产价值。在质押融资中质押的财产权运用的就是其资产价值。其次, 企业要不断推陈出新, 减少由法律变更、技术更新等因素对知识产权价值的影响, 保证质押的财产权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再次, 中小企业应积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建立和完善规范化的财政管理系统, 树立一个良好的信用形象, 减少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同时, 中小企业应时刻关注对现有专利、商标及品牌等的保护, 并积极寻求使用现有知识产权的方法。对知识产权研发人员的激励和动机尤为重要, 更重要的工作是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鼓励他们积极主动的投入到知识产权建设中去。中小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建设将帮助企业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充分利用智力资源, 形成自己的知识产权战略。
2. 充分利用知识产权, 提高还款能力
中小企业合理运用自己的核心技术, 积极发展自身的经济实力, 是进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最终目的。充分开发和挖掘知识产权的盈利潜力, 在现有的基础上对企业的发明专利、核心资源、商标、品牌等进行清理, 并指派专门人员进行有效的管理, 在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开发上多下工夫。凭着对知识产权产的合法垄断, 充分利用知识产权资源, 形成自身的知识产权战略, 不仅可以保护自己的创新成果不被外界仿效、窃取, 而且还可以为企业获取垄断利润, 壮大自己的经济实力。
3. 简化质押程序, 降低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成本
中小企业应规范财务处理程序, 减少为准备质押申请资料而拖延的时间, 与银行协商尽量简化质押融资的审批程序, 减少不必要的时间和融资费用的浪费, 尽量减少为申请质押融资贷款而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积极效仿国内各试点地区有效的降低成本的方式, 如以政府财政资金补贴企业质押成本, 提高中小企业参与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热情。另外, 中小企业应有计划的为企业谋求发展资金, 当企业需要资金时, 充分考虑各项融资的花费时间, 避免中小企业各项目因资金不到位而引起的资金链中断。
(二) 银行层面
1. 建立担保机制和风险补偿, 减少银行风险
要想调动银行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积极性, 应当做到在发生坏账时会保护银行的收益, 并且避免其承担过大的风险。因此, 应逐步建立和完善预防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的补偿机制, 按照银行发放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额的比例能对银行给予一定的补助。当发生坏账、银行到期无法回收款项时该风险补偿机制能给予适当的风险补偿;当企业到期无法还款时, 银行有权将质押物变现用以补偿银行损失。
2. 构建知识产权交易市场, 加快质押物的变现速度
当贷款企业无法按时向银行偿还资金时, 作为质押物的知识产权的迅速变现是补偿银行损失的首要问题。考虑到知识产权变现能力弱的特点, 要想增强知识产权的流动性, 推动产权交易, 就要建立完整的产权交易渠道, 降低交易成本, 简化交易程序, 将用于质押的知识产权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拍卖、租赁、转让变现。同时,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构建知识产权交易市场, 完善知识产权评估中介机构, 为银行和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交易环境。
3. 完善银行内部知识产权评估, 保障银行收益
知识产权价值的评估不仅需要较高的专业性, 而且还需要较长时间的经验累积, 这对于评估结果的准确性有较大的影响, 所以为准确的得出用于质押的知识产权的价值, 银行应广泛吸收在知识产权专业领域、评估领域的专家学者的意见。通过综合知识产权界权威的意见, 完善银行质押贷款部价值评估体系, 并制定完整具体的操作步骤和流程, 对所质押的项目做出及时准确的评估。银行要加大知识产权方面人才的培训力度, 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发展提供技术和人力储备, 提高评价和识别自主知识产权、高新技术及市场发展前景的能力。同时, 由于知识产权的价值受市场影响较大, 在评估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市场风险, 防范质押风险, 最大程度地保障银行自身的利益。
(三) 中介机构层面
1. 加强评估机构建设, 完善知识产权评估体系
知识产权价值的评估对评估人员和从业人员的知识广度、资历经验和道德素质有较高的要求。国家知识产权局已经初步确定了用于评估的知识产权的模型、方法、理论、具体参数, 但还没有形成一个专业的知识产权评估体系。知识产权价值的评估是实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 政府应促进第三方的知识产权专业评估机构建设。同时加强知识产权评估机构对企业服务的意识。主动帮助企业评估无形资产, 使企业了解其持有的知识产权的价值, 以更好地实现知识产权交易。创建动态数据库用于知识产权案件评估, 即建立一个可以进行统一登记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网络平台。同时相关部门能及时浏览到最新披露的知识产权的相关信息。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申请时, 有了统一的审定标准, 避免主观性太强对评估结果的准确性的影响。
2. 担保、保险等中介机构积极配合, 提供优质服务
为推行知识产权业务的开展, 政府应充分发挥其“公库”的作用, 设立政府性的保险机构, 充分保障质押各方的利益。在担保和保险机构的紧密配合下, 将会促进中小企业质押担保体系的良性运转。第一, 确定专业人员参与评估, 由注册资产评估师、知识产权领域的专家、律师、会计师、审计师、行业代表及相关管理机构共同参加的联合评估小组评估;第二, 必须严格执行考核责任机制, 作为评估人员的个人失误而产生造成的损失, 由评估责任人承担, 情节严重的追究刑事责任。知识产权的价值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应该定期重估其价值, 预测分析知识产权行业的发展趋势, 以防止抵押财产的价值发生贬值, 避免银行和保险担保机构蒙受损失。
(四) 政府层面
1. 健全知识产权法律体系, 降低法律风险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法律风险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进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过程中的法律风险, 另一方面是知识产权本身缺陷而导致的风险。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 我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立法体系, 但问题是, 在实践中不能得到有效执行, 因此根据执法过程的实际需要, 做到及时处理各种侵权纠纷和侵权行为, 提高知识产权侵权成本, 适当加大违反知识产权保护法的惩罚力度。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制定具体的操作标准, 明确界定知识产权抵押担保情况, 为科技公司及金融机构进行知识产权质押的操作提供法律依据。
2. 构建多元化风险防范机制, 健全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制度
要构建多元化的风险防范机制, 达到解决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风险的目的需要:第一, 加快建立以政府投资为主体的风险基金, 按市场化规则运作, 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公司提供初始的启动资金;第二, 鼓励私人进行风险投资, 集结更多的私人资本流入技术创新领域;第三, 建立担保机构, 以专门服务于无形资产质押;第四, 鼓励各商业银行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信贷支持。此外, 政府应充分发挥构建平台、制定政策的职能, 建立统一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帮助银行解决知识产权变现难的问题, 并鼓励著作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的交易。同时, 注意完善知识产权交易中介的建设, 为科研成果的迅速变现提供帮助。建立健全知识产权评估体系, 一方面, 严格审核资产评估机构的信用评级法, 规范资产评估机构的处理和定期评估;另一方面, 搭建专家数据库;最后, 建立知识产权评估数据平台, 共享知识产权评估信息, 为未来的知识产权评估提供案例参考。
参考文献
[1]彭湘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理论发展、实践与借鉴.中国金融, 2010 (05) .
[2]何世俊.知识产权质押制度研究.上海:上海理工大学, 2011 (06) .
[3]李琳.融资新渠道: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上海经济, 2011 (01) .
关键词:企业的知识本质;知识活动;知识创造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于企业、资源、产品、竞争优势等分析对象的看法应该进行彻底的转变。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的本质或其存在的价值是什么?企业的规模与边界应该如何决定?企业得以维持持续竞争优势的力量从何而来?企业的产品究竟是什么?决定这种产品生产的有效性和高效性的原因是什么?对上述问题作出回答是解决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生存与发展问题的关键。
一、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本质的解读
传统的关于企业本质的理论均以企业为分析对象,以“交易”、“合约”、“产权”、“团队”等为基本分析概念,以静态均衡和动态均衡的分析方法,指出企业的本质或企业存在的价值,并部分地涉及到组织制度设计或结构设计问题,以求解决企业中除所有者以外的参与者的激励与控制问题。可以发现,这些理论分析的对象是进行物质——产品(包括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该无形产品是服务,并不是知识本身)生产的企业,由此得出企业是对市场(产品市场或资本市场)的替代,替代的是市场的产品交易或资源分配的功能。其中的产品是物质生产的结果,包括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但并没有把知识作为产品对待;其中的资源也并没有把信息和知识作为分析对象纳入到资源分析体系中。
我们认为,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存在的价值在于企业能够比市场更有效和更高效地进行知识的传递、使用和创造,企业在本质上是进行知识生产的实体,企业的独特性源于企业所拥有的知识创造与使用能力的差异性。
知识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由知识的创造过程和转化规律可以发现,知识在个体的大脑中产生,然后在脑与脑之间传递,从而形成更大量、更综合、更成门类的知识,同时在传递过程中加以使用。一定数量以上的知识必须通过多人的努力才能创造,在这样的创造过程中必然出现传递的需求。知识的传递是有成本的,市场化的传递过程伴随知识的市场交易成本。如果知识在企业内部传递与市场化的传递过程相比成本更低,那么企业在知识传递方面可以代替市场。另一方面,发生于许多个体之间的知识传递过程在企业内部进行,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促使传递更有效率的协调问题,以及促使个体更积极地进行知识传递的激励问题,这两类问题使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的存在成本出现。在这样的关于企业本质的逻辑下,企业的规模和边界由知识的市场化传递的知识交易成本与知识传递内部化的协调和激励成本共同决定。当企业在知识的生产和传递的横向与纵向整合所带来的内部化成本超过内部化收益时,企业的范围和规模达到其上限。
二、企业的知识创造机制
如前文所述,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的本质是一个知识创造系统,知识和信息在这个系统中流动并在流动过程中得到发展和使用。明确知识和信息如何在企业组织系统中流动并如何在流动过程中发展使用,即明确企业的知识创造机制是设计使知识流动和发展更有效的系统的前提。
1. 企业知识创造的两个层面:个体与组织。
我们认为企业的知识创造机制的本质是作为知识的社会学习周期局部化的企业学习周期,即新知识在企业形成的信息空间的周期性运动,这个周期性的运动过程可分为6个阶段:审视→解决问题→抽象→扩散→吸收→影响。审视阶段在特殊的个人或小群体中进行,通过这一阶段个人和小群体获取并拥有表现为数据结晶形式的单一的、带个人特点的知识;解决问题阶段仍然发生在个体中,在这一阶段,审视阶段的单一的、带个人特点的知识在形式上获得确定的形态和外形,实际上是对获取的知识的整理过程;抽象阶段同样发生在个体中,在这一阶段,个体对整理过的知识在其效用的适用范围方面加以延伸,并对延伸过后的知识加以概括。这3个阶段均发生在企业中的个体层面,是个体对知识的获取、整理和创造过程。
企业学习周期的扩散阶段超越个体层面而发生在整个企业组织或企业中的一些群体中,在这一阶段中,企业中更多的个体获得上述阶段中所创造的新知识;吸收阶段发生在企业个体层面,在这一阶段中企业个体对新创造的知识通过反复使用而内部化,并在很大程度上成为隐性知识;影响阶段发生在企业组织的层面,这个阶段和扩散阶段一样,需要企业组织层面的整合力量参与才能更加有效,在这一阶段中,新知识嵌入到具体实践和实际的人工制品中。
知识的创造机制从知识形式上看是不同知识形式之间的转化。从动态过程上看是个体的知识创造、知识在组织中的传递。扩散和使用以及知识通过使用在个体中的再创造的过程。从包涵的主体层面来看分为个体和组织两个层面,而且知识的创造是在个体层面进行。企业的知识创造和使用过程是知识的内部化过程,是知识的延伸化和集体化过程,是知识在企业中的扩散过程,是知识的具体化和实物化过程。因此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运作的本质实际上是知识的获取、创造和使用过程:
大多数的组织知识研究者认为,个人是知识创造的主体,组织内的知识最初往往表现为个人未编码的知识和技能。它们通过组织学习,通过成员间的沟通与对话,实现个人知识的整合,形成组织知识及其知识资本。组织知识理论的重点是强调如何将个人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以及组织知识的有效管理。
2. 企业知识创造与使用的4个关键环节:知识获取、个体创造、知识扩散与知识转化。
经过上文的分析,可以将企业知识创造与使用的全过程总结为:外部知识获取→个体吸收→隐性化→延伸→知识编码→组织扩散→个体应用→知识转化为人工产品。若对这个过程加以描述上的简化,则可以表示为:知识获取→个体创造→知识扩散→知识转化。本文认为,简化后的企业知识创造与使用过程的组成部分就是企业知识创造与使用的关键环节。
企业的知识获取环节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实现,或通过拥有企业所需知识的新个体的引入,或通过企业原有个体对企业所需知识的有意识学习。我们认为,企业不能总是通过引入新个体的方式解决企业对新知识的需求,所以对企业通过原有个体对企业所需知识的有意识学习的方式有必要在本文中研究。企业通过这种方式在这一环节所获取的知识抽象程度高、编码程度高,一般为不能立即在企业使用的通用知识,必须通过后续环节转化为企业的专门知识后才能在企业中使用。企业通过后一种方式完成知识获取的效率取决于何种原因,成为企业组织设计与优化过程在这一环节所关注的问题。
知识在个体大脑中的转化过程,是将从外部获取的通用知识加以专门化和隐性化的过程,是知识在企业中创造和使用的必须的、在个体层面进行的环节。这一环节在企业个体的大脑中进行,其过程不能够加以监督,同时因为知识转化的结果与个体的人力资产的形成有关,涉及到资产的专用性问题,因此这一环节的效率与成效不仅取决于这一环节所涉及的个体的知识转化与创造能力,更加取决于这一环节所涉及的员工个体的知识转化与创造的动力问题,而如何影响员工个体进行知识创造与转化的动力是企业组织设计的重要问题。同时可以看到,企业的外部知识获取和知识创造这两个不同的环节是否在同一群体中进行,如果不在同一群体中进行,则不同群体之间的知识传递方式如何、群体的个体差异和结构差异如何等问题会对企业知识创造与转化的效率造成直接和深远的影响。
企业的知识扩散环节是经个体创造和转化后的知识向企业需要将这些知识进行运用的个体和群体进行传递的过程,是在个体之间即脑与脑之间进行的环节,涉及到员工个体和企业组织两个层面,这一环节的效率高低直接影响企业对前一环节所创造和转化的知识的使用效果。在这一环节中,知识扩散的对象是哪些个体和群体、扩散过程使用怎样的技术手段、扩散过程的知识编码程度有多高、由哪些个体成为扩散源、扩散是否经过中间环节、经过哪些中间环节、作为扩散源的个体是否有动力进行知识的扩散、作为知识接收者的个体是否有动力进行知识的接收等问题,是这一环节是否有效率的直接影响因素。其中,知识扩散所经过的渠道结构和渠道长度、作为扩散源的个体和作为接收者的个体的知识传递动力大小是企业组织设计能够影响和必须加以影响的内容。
企业的知识转化过程是将知识加以应用,从而转化为人工产品的过程,不同于知识在个体大脑中由通用知识向专门知识的转化过程。企业的知识创造过程与知识创造价值能否在市场上得到承认与实现,完全取决于这个环节。因此,有学者将知识的审视→解决问题→抽象过程称为知识的价值创造过程,而将知识的扩散→吸收→影响过程称为知识的价值应用过程。我们认为,企业知识向人工产品的转化环节的效率取决于同时作为知识接收者和知识使用者的员工个体是否有能力和是否有动力将所接收的知识加以理解和延伸为其岗位的专门化知识,其能力与其自身的人力资产特征根本相关,而其动力则与作为企业的组织设计结果之一的治理结构紧密相关,由企业的组织设计与优化的思路、方法和路径决定企业组织设计结果能够同时也必须对上述个体的知识吸收、延伸和应用的能力和动力进行根本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美)W·理查德·斯格特著,黄洋等译.组织理论.华夏出版社,2002.
2.(法)米歇尔·克罗齐埃著,刘双全译.科层现象.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3.(美)保罗·S.麦耶斯主编,蒋惠工等译.知识管理与组织设计.珠海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南京大学商学院博士生。
【中小企业与知识产权】推荐阅读:
浅析增强中小企业发展活力的分析与思考12-02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质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07-18
金融危机后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所面临的机遇与对策研究06-05
《知识经济与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第一次作业10-24
论知识管理与企业文化的关系09-25
中小企业融资06-14
中小企业管理10-13
中小企业贷款合同07-06
民营中小企业融资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