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森林公园规划设计

2024-10-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生态森林公园规划设计(精选8篇)

生态森林公园规划设计 篇1

为贯彻落实贯彻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充满活力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市的决定》(深发[2007]1号)的要求,全面构建和谐友好的生态环境文化基地,加快推进生态市建设的步伐,现将深圳市主题生态公园设计方案规划如下:

设计背景:

近年来,中央提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快实现“三个转变”等一系列新的发展思想、新的发展战略。今年1月,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城市的决定》,全面阐释了我市新时期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城市的理念和纲领,突出了环保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战略位置,决心以生态学理念为指导的城市发展模式打造“生态之城”、“创新之城”。要实现深圳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打造“生态之城”需要建立起和谐友好的生态文化体系。

环境文化教育基地是弘扬生态文化的重要载体,公园作为市民公众聚集、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易于管理、便于宣传,是新时期进行环境文化教育的新阵地,是一个可以深入挖掘、充分运用的环境宣传大阵地。建设主题生态公园,有利于促进环境宣传教育,推动环境保护公众参与,能很好 1

地将循环利用、环境文化宣传教育与公众休闲娱乐结合起来,主题鲜明地向市民传达环境保护、生态文化信息,引导市民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参与环境保护,投身生态市建设。

设计可行性:

首先,深圳特区建立27年来,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市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加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势头基本得到遏制。特别近几年来,我市大力推动自主创新、推进循环经济、倡导生态文明,环境保护、循环利用、生态文明等各种理念已蔚然成风,各项环境整治工作,循环经济产业模式已初步取得成效,循环经济的产业链的各种技术也比较成熟,建设这样一个主题生态公园,可以集中展示我市环境保护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循环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其次,大沙河公园作为由垃圾填埋场改造的公园,具有鲜明的代表性和象征性,将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的各种理念、技术、工艺和大众休闲、娱乐结合起来,能直观地给观众强烈的视角冲击。必然带来良好的宣传效果。

再次,我市循环利用的各种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中水回用、污水处理、变废为宝,节能、滴灌等技术已经在许多领域广泛运用,建设一个彰现环保、生态理念的生态公园可以

克服技术上的难题。

设计思路:

1、整个公园围绕生态、环保这个主题。体现与普通市民大众公园完全不同的主题设计理念,在公园内不涉及体育、娱乐、音乐等其他形式的主题。如:通过制作大型雕塑、手工艺品使观众一目了然感受到这是各生态公园。

2、公园在建造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循环经济的技术、工艺,全面采用环保材料,凸现环保理念。如:用垃圾改造成雕塑和其他艺术品,采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利用中水对绿化带进行滴灌,公园的各种公共设施全采用环保材料制作。

3、在公园内建设一条绿色星光大道,通过图片、文字、各种工艺品的形式向市民展示我市在环境保护中所取得的成绩,让市民了解环保科普知识、循环经济知识、生态文明理念,通过介绍我市不断涌现的许多先进环保人士的动人事迹,号召更多的市民参与到环境保护、生态市建设上来。

生态森林公园规划设计 篇2

1 社区森林公园生态改造设计的基本要求

对社区森林公园的改造应当充分了解公园所处的位置及周边环境,全面考虑气候、水文等自然环境因素,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具体的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和规划人员要遵循以下几点要求:首先,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减少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节约自然成本。对于不适合本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植物要妥善处理,切忌乱砍滥伐。其次,注重树木后期的养护。当前,我国很多社区森林公园在建造之初种植了大量树苗,但在后期没有进行及时地养护,导致树木的成活率不高,达不到预期的目标,这就要求公园管理人员不仅要重视“种树”,更要重视“养树”。最后,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社区森林公园应当满足居民休闲、娱乐等生活需求。

2 社区森林公园生态改造设计的原因研究

“社区”这个词语来自拉丁语,德国社会学家首先将这个名词当作社会学当中的一个范畴进行了研究,它不仅是构成社会有机体的内容之一,也是整个社会的一个缩影。换言之,社区不只是个地域上的概念,它还涉及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人们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社区,长期以来,设计人员和规划人员更多关注房型、建筑造型等方面的内容,对社区森林公园的关注程度不够,对社区森林公园整个社区环境的调节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对社区森林公园生态改造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1]。

事实上,社区森林公园的生态改造可以为社区居民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一方面它有助于增加社区的绿化面积,使社区的空气变得洁净,改善空气质量和土壤;另一方面它有助于为人们提供更广阔的活动休闲场所,缓解居民的生活压力,为居民营造更加温馨舒适的居住环境[2]。此外,居民到社区森林公园中放松,还能够增加居民间的沟通交流,创建更和谐的人际关系。总之,社区森林公园的生态改造对于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3 社区森林公园生态改造设计措施研究

对社区森林公园的生态改造应当秉持整体和部分相统一的原则,即既要注重社区的整体生态环境,又要注重分区进行生态改造,既要从大处着眼,也要从小处着手,从而达到社区良性发展的目标。具体来说,社区森林公园的生态改造应当以合理分区为基础,在此前提下,结合居民的分布情况整治规划森林公园的结构以及空间,满足不同居民在不同时段对森林公园功能的需求,譬如,设计人员和规划人员可以将社区森林公园划分为以下几个不同的区域进行生态改造:

第一,绿地区。创设具有地域特色的植物景观,合理应用市树市花以及对本地区自然地理条件具有良好适应性的植物。通常情况下,一个城市的市树和市花是对本地区的气候和地理条件适应性最强的植物,它们不仅深受居民的喜爱,而且对于居民而言,了解乡土植物也体现出他们融入一个城市的努力。因此,设计人员和规划人员应当在全面考察本地区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的基础上,选取既具有较强适应能力,同时又具有美观的乡土植物种植在社区森林公园的绿地区[3]。

第二,广场区。一般而言,城市的公园中都会建造广场,这个经验同样可以用在社区森林公园的生态改造设计中。社区森林公园中的广场区可以被划分成2个不同的区域,其中一个区域满足老人的使用,另一区域满足孩子的使用,之所以这样考虑是因为我国已经逐步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以及国家已经允许1对夫妇可以生育2个孩子。社区中的老人和孩子的数量会增加,他们每天都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户外活动,规划面积较大的广场能够满足老年人跳舞等活动要求,也能够满足孩子滑轮滑、玩滑板、骑自行车等活动要求。社区森林公园中使用硬质不透水的材料进行铺装会产生许多环境问题,因而对社区森林公园进行生态改造应当选择透水性好的铺装材料,譬如,透水砖和植草格。也可以考虑选取工程废弃材料进行再利用,例如,回收的青石板或者回收的玻璃片等,这样做不仅有助于保护环境,而且有助于节约成本。此外,还可以选择地域性的材料,不但能够彰显地域风貌,而且经济实用[4]。

第三,水景区。现如今,许多社区中的地面会被众多的建筑物和街道覆盖,居民基本见不到雨水可以渗透进入地下的地方,遇到降雨天气,会给人们带来极大的不便。为解决这个问题,社区森林公园生态改造设计中可以规划“雨水园”,即在公园中的水池种植适应当地水生环境的水草以及水生植物,利用这些水池中的植物根系、砂石、土壤等的过滤,雨水就会渗入地下,然后土壤将这部分雨水吸收,用这种方法能够有效解决雨水的过滤以及排放问题[5]。

第四,雨水与地表水通过社区森林公园中的生态布局被净化,使得植物栖息地不仅能够得到地表水的补充,还能够得到雨水的补充。所以,社区森林公园中的水池:一方面成为存储与提高水品质、回收雨水的设施;另一方面为社区创设了优美的景观,而且在夏天,当风经过水池时可以吸收热能,调节社区的微气候。

4 结语

当前我国人口激增、环境恶化、资源匮乏等现象给人们造成了极大的困扰,愈来愈多的人开始用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理念重新思考城市中的社区问题。社会学始终将社区的研究作为一个重点,科学发展观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都要求人们高度重视社区的生态环境,而社区森林公园的建设和生态改造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所以,社区规划人员和设计人员应当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途径,对社区森林公园进行生态改造,从而高效应对城市中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

摘要:社区森林公园是一个城市的组成部分之一,它在城市中的分布十分广泛。随着城市化的速度越来越快,生态环境问题愈发严峻,人们对居住环境改善的愿望日益强烈,鉴于此,研究社区森林公园生态改造设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社区森林公园,生态改造,设计

参考文献

[1]卢晶,许可为,肖立军.社区公园生态改造设计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S2)

[2] 陈皞.居住社区的生态循环设计与改造[J].绿色建筑,2015(6)

[3] 王如松,李锋,韩宝龙,黄和平,尹科.城市复合生态及生态空间管理[J].生态学报,2014(1)

[4] 李姝静,马辉.旧城住区生态改造中公众有效参与制度保障体系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5(4)

生态森林公园规划设计 篇3

摘 要 随着城市建设的逐步成熟化,城市建设中暴露出日益严重的环境保护问题,因此建设生态城市的理念逐渐被人们提倡。本文着重介绍生态城市建设中重要一环——城市森林公园,并对城市森林公园的功能和建设中的问题等进行阐述,最后对现代城市森林公园的制度建设提出几点原则。

关键词 生态城市 制度设计 森林公园

进入“十二五”规划阶段,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规模已初步体现,促使人们对于城市生态建设的需求日益旺盛,因此,作为解决城市热岛效应以及过度二氧化碳排放等问题的有效措施,城市森林公园的建设势在必行。

据中国广播网报道,于2011年春季,河北省石家庄市将要开工建设我国北方最大的城市森林公园——“滹沱河城市森林公园”。该公园占地面积约1.5万亩,公园建成后各类树木将达到110万株,日吸收2.4万兆焦耳热量,年吸收二氧化碳25.55万吨,释放氧气18.65万吨,滞留粉尘1540吨,年贮水20万立方。滹沱河城市森林公园将对石家庄市一直以来所存在的城市热岛效应的缓解起重要推动作用。

城市森林公园的建设将有力地改善城市居民生態环境,缓解城市人口增加、工业建设加快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并作为城市的天然氧吧为人们提供一个具有旅游观光、休闲养生等功能的城市中心区生态文化场所。

一、建立生态城市的构想

(一)城市化与城市

城市人口密集、自然资源匮乏,但交通便利、信息资源丰富,同时肩负多种职能,如北京的职能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而上海则是金融中心、时尚之都。1933年8月,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第4次会议通过的《雅典宪章》中明确说明城市的四项基本功能,即居住、工作、交通和游憩。现代城市的发展特征主要指人口持续增加,并逐渐向城郊地带扩展,形成了以城区为中心的大型都市化地带。

现代城市的发展令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极大的满足,但城市发展的同时也造成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如交通拥堵、人口爆炸式增长、环境污染、浪费严重和住房紧缺等问题。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我国城市建设正暴露出以上问题并呈现出逐渐恶化的趋势。而一个适宜人类生存生活的城市应该达到人、自然和城市的和谐发展,这也是发展生态城市的愿景。

(二)生态城市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所谓生态城市是指城市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系统整体协调的发展并达到一种稳定有序状态。它的核心目标是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发达的区域经济,建设高度生态文明的社会子系统,通过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恢复生态再生能力,扩充生态容量,提高生态承载能力,来实现区域社会—经济—自然的整体和谐,以及社会、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

现代城市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众多问题,这些都在制约城市向生态城市的发展。首先,由于城市人口的膨胀,城市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大幅增加。而且城市供暖废气排放、工业生产中的废气排放以及交通运输过程中汽车、列车尾气排放都致使城市的空气环境极度恶化,甚至影响居民人身健康。其次,城市气候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热岛效应”、“混浊岛效应”以及“光化学烟雾”等等都在降低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再次,城市的土地被混凝土、水泥等建筑材料所覆盖,土壤性质发生改变;地铁、楼房地基的建设使得土壤中混入大量化学元素,造成土壤结构差、养分匮乏,甚至造成土壤污染危害健康。还有,城市对于淡水的消耗量极大,而城市本身的淡水供给有限,而且城市自身的水系统自净能力较差,加剧了城市淡水资源的匮乏。最后,现代城市的发展带来难以消除的噪声污染,如交通运输产生的噪声、工地施工产生的噪声等等。

因此,改变现代城市的发展方向,建设一个适宜人民居住、生活、工作的生态城市日益被人们所接受。生态城市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解决上述环境污染问题,而城市森林公园的建设不仅是解决环境污染的有效手段,同时还可满足城市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这也是石家庄市滹沱河城市森林公园建设的初衷。

二、城市森林公园的功能

城市森林公园是生态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它可以被认为是城市之“肺”,具有多种生态功能。城市森林公园可定义为:为城市服务、经营和利用的,它具有减免自然灾害、净化环境、美化城市、涵养水源、提供林产品、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等多种作用,是城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2]。

城市森林公园具有如下功能:

(一)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城市森林公园中以树木为主体,而林木的主要功能就是光合作用。通过光合作用,城市森林公园可以吸收城市过量排放的二氧化碳,起到固碳的作用,而且释放大量氧气,帮助城市实现空气质量的提高、空气结构的改善。不仅如此,林木还具有吸收各类有害气体的作用,通过吸收部分有害气体元素,稀释空气中的有害气体,促使城市空气构成健康合理。而且,森林可以吸收城市空气中的粉尘,吸收空气中散布的细菌和有害微生物。

(二)调节城市气候

良好的气候条件可令城市适应人们生存,是城市具有吸引力的表现之一。由于光合作用,促使气温升高的二氧化碳气体被森林所吸收,而氧气的聚集则可令气温下降,从而使得城市热岛效应得到缓解。森林还可以吸收太阳辐射,进而改善城市气温和城市适度等状况。

(三)防风固沙,抑制城市沙尘天气

城市森林公园的建立可以有效地阻挡大风的侵袭,并通过抑制风力达到减少城市的沙尘天气的目的。在城市建设中,工地中所产生的沙尘常常令周围人群的生活受到影响,而城市森林公园的建立可以固定沙尘,减少污染,进而美化人们生活环境。

(四)降低城市噪声污染

噪声污染是现代城市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问题,而森林植物能够削减噪声,主要是由于噪声波可以被树叶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反射,削弱声波力度,而且噪声亦可使树叶振动,再次削弱噪声力度。

(五)净化城市水质资源

城市的发展不可避免的影响到水资源的质量,而地面上的河流和湖泊最易受到污染。树木可以吸收水中的有害物质,使水中污染物质含量下降,而且一些有害物质还可以被植物所分解,实现元素的循环利用。

(六)文化休闲功能

城市森林公园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相对安静、舒适的环境,使忙碌的城市居民远离城市的喧嚣与污染,在城市森林公园里放松休闲。

三、城市森林公园的制度设计

(一)城市森林公园与常规森林公园

城市森林公园是生态城市发展的产物之一,是城市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因为它特殊的作用与定位,所以不同于一般意义下的森林公园。

首先,城市森林公园并不以保护野生动物、提供木材为主要目的。常规森林公园能为野生动物的繁衍栖息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也可以为人类社会的经济建设提供木材和林产品等来满足社会需求。而城市森林公园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供城市居民休闲娱乐为目的,往往地处城市周围,与城市居民的生活结合紧密。

其次,城市森林公园一般只对所在城市的大气质量、水土质量等等有所改善,影响范围较小。常规森林公园通常本身规模巨大,可以对所在地区造成大面积的气候影响,影响范围广,效果具有长期性。

还有,城市森林公园附属于城市,为城市服务,因此常常具有城市所具有的文化气息和地方特色。而常规森林公园存在时间久远,是大自然正常循环发展的产物,人文气息较淡,而自然气息浓厚。

(二)公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城市森林公园建设的制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地制约着城市森林公园的正常发展。

1.生态建设与城市发展不同步

人们往往重视城市的发展与经济建设,而忽略了对城市生态的保护。在城市建设中,往往遵循着先破坏再保护的错误理念。为建设城市基础设施,人们常常破坏绿地以达到城市建设的目的,而城市建设具有一定规模时,则从新重视生态环境的建设。无论从法律的约束上还是人们自我意识里,城市的经济建设比城市生态建设要重要的多。因此,很多发展中的城市连城市绿地都很少,城市森林公园自然更加难以建设成功。

2.城市森林公园规划缺乏适宜性

一些城市建设者在城市森林公园的规划中,赋予公园的文化娱乐因素权重较大,这无疑与城市森林公园本该具有的功能背道而驰。因而造成公园内的树木种植以美观为主,忽略了树木生存的纬度特性,其结果自然是事倍功半。大量的树木因难以适应地方气候及水土特点而生命垂危,城市森林公园的管理者不得不花费更多的资源与费用维持公园的正常运行。

3.城市森林公园管理水平低下

在现代城市森林公园的管理中,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与管理制度,造成公园产权、经营管理权的划分不明,管理者职责不清。管理水平的低下严重制约着城市森林公园的发展,不仅经营成本无法有效控制,而且由于经营不利往往造成公园难以为继,寿命较短。最后对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与生活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4.形象工程现象

为追求城市生态的改善,城市建设者注重数量的增长而非质量的提高,进而盲目开发城市森林公园建设项目,往往欲速则不达。城市的森林覆盖率虽然较高,但由于建设过程中缺乏合理规划、建成后缺乏有效管理与保护,城市森林公园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导致萎缩。

(三)公园建设的制度设计

所谓制度设计是指一组持续的并且可预见的规则和激励,这些规则和激励影响着个人的行为[3]。在城市森林公园的制度设计中,这些规则和激励体现为几个重要的公园建设原则,在这些原则之下,城市居民、政府部门以及工商企业等等的行为可以有效地规范,进而配合并促进城市森林公园的建设,使城市森林公园的功能可以完全的发挥。

城市森林公园兼备城市与森林的功效,具有更强的保护生态系统和满足目标客源市场游憩、体验等活动的使命。因此,在设计规划、基地选址和管理方式等方面一般会体现出所服务城市或目标客源城市的社会、经济属性。

关于城市森林公园的制度设计,可以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因地制宜原则

因地制宜的原则要求在城市森林公园的建设中需要结合本地特色,发挥本土优势,规避劣势,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我国来说,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文化习俗不尽相同,这决定了在城市森林公园的建设中需要关注的点和面以及建设的大方向。比如,华北地区水资源相对匮乏,而江南地区水资源丰富,公园在建设中应当结合这一点深入发掘公园的作用以及特色,最终可以令公园既满足当地的生态建设需要,又可以被广大的城市居民所接受。同时,植被的选择也必须因地制宜。有些适宜低纬度地区生长的树木不适宜在高纬度地区成长,喜欢潮湿环境生长的树木不宜在干燥环境下种植。

2.以人为本原则

城市森林公园是为城市和城市居民而建设的,因此在城市森林公园的规划建设中要把人的因素考虑进去,结合当地居民的需求选择适当的树种和公园位置等。根据城市的交通环境,还应加强公园周边道路交通规划设计,方便居民到公园去。建设者可以挖掘当地历史文化素材,将本土风情融入城市森林公园内,这样即可以展现人文内涵,又可以符合当地城市居民的文化需要。

3.与城市协调发展原则

城市森林公园以服务城市为目的,城市建设者应当合理规划城市与公园的资源,达到城市发展与公园建设的平衡,不能过度建设城市森林公园,忽略城市发展,造成喧宾夺主、过犹不及的现象。但在城市建设中更不能过度看重城市经济发展而抛弃公园的建设,任其自生自灭,这无疑背离了生态城市的建设初衷。

为此,只有遵循合理的城市森林公园制度设计原则,才能有效地建设生态城市,创造一个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城市。

参考文献:

[1]解蕙宁.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研究.天津:南开大学.2007.

[2]王木林.论城市森林的范围及经营对策.林业科学.1998.34(4):39-47.

生态森林公园规划设计 篇4

摘要:在我国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中,湿地资源逐渐显现出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湿地保护的意识也在逐渐提升,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张,城市湿地受到较大的损坏,面对这个环境,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规划和设计是有效的问题解决策略,要遵循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设计理念,根据生态学理念,对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文化加以合理的设计和规划,从而受到公众的普遍欢迎。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生态文化

湿地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随着城市建设的规模扩张,湿地环境保护意识也在逐渐提升,由于湿地面临较为严重的污染,为此,需要运用生态文化的理念,对城市湿地公园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使湿地生态系统充分发挥出其特有的价值,从而提高湿地公园的生态效益,传承地域文脉。

一、城市湿地公园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存在过度公园化的状态

在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的过程中,存在一些片面的认识,例如认为城市湿地公园就是种植一些水生植物、在公园内设置一些科普性的设施。这样,就将城市湿地公园建设成为了一种人工气息浓厚的公园,甚至还更有甚者,在湿地公园的边缘地带构建商品房。

2.景观设计存在同质化的倾向

在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的过程中,规划和设计人员的意识较为同质化,通常是采用种植芦苇、菖蒲、荷花等植物,就成为了湿地公园的生态设计内容,再加之水生植物的开发有限,使城市湿地公园景观雷同现象较为严重。

3.文化的缺失

在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中,通常只注重自然生态建设,而对于湿地公园的文化内涵挖掘较少,存在文化开发缺失的问题。

二、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文化规划与设计

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文化设计,要遵循自然的规律,尊重生物多样化的特点,要在建设和规划设计过程中,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要用生态文化设计的理念,实现“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城市湿地公园生态文化设计与规划。

1.湿地公园的特色景观规划与设计

在城市湿地公园建设与设计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本土的植物材料和地形风貌,进行特色化的景观规划与设计,要栽植适应于湿地环境的湿生植物,并成带状或大片栽植,形成群体规模之美。在种类的选择上,可以选取视觉感官较好的植物,如观花植物、观叶植物、灌木、藤本植物,这些特色湿地植物有花叶芦竹、香蒲、千屈菜、黄昌蒲、旱伞草、菱白、萍蓬草等,要在湿地的平面上构造成飘、浮、立的景观特色,要注重栽植均衡与稳定、色泽与质地、比例与尺寸,要形成步移景异、以小见大的特色植物群落。同时,还可以设计出进退有序的曲线,形成蜿蜒曲折的绿色植物走廊,从而增加欣赏的层次感,避免呆板和单调。

特色景观设计与湿地的地形地貌要相吻合,可以在城市湿地公园中规划动植物的栖息环境,设计典型性的地形地貌景观,如湿地沼泽区、湿地漫滩区、湿地灌木丛区,还可以在其中放养一些湿生生物,饲养适合生长的湿地生物,要保证湿地走廊的连通性,并规划和设计一些湿地小品,吸引人们的目光。例如广西靖西龙潭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城市范围内,在这个区域内的生物物种丰富,龙潭湿地主要以大龙潭水库为主体,形成了典型的“森林—湖库—河流—地下河”复合生态系统,并以珍稀濒危特有洞穴鱼类和靖西海菜花为代表,营造出了丰富的`动物生境,别具特色和风味。

2.乡土景观元素的特色规划与设计

在城市湿地公园中运用自然乡土景观元素,对于传承地方文脉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和价值,在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和设计中,融入乡土风情和民俗文化,可以增强景观的可识别性,保持其独有的地域特色和风格。例如在广西靖西龙潭湿地公园中,就以大龙潭湖库区大坝——三元桥河水流域为特色景观元素,进行湿地公园小品设计,如湿地旅游观光空中游廊、游览步道、河堤驳岩石栏杆等,利用艺术手法设计出乡土景观,具有浓郁的地域特征,使游客流连忘返。

3.构建动物栖息乐园

在城市湿地公园中,可以为鸟类提供憩息的场所,这些珍稀的鸟类可以在湿地公园中,享受无拘无束、自由自的乐趣。同时,也为湿地公园提供了一个新的旅游项目,使旅游者可以观赏到鸟类的生活方式和状态,并意识到保护鸟类的重要性,增强人们的动物保护意识。例如在广西靖西龙潭湿地公园中,就生长有92种鸟类,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

还可以设计特色湿地动物养殖区,在广西靖西龙潭湿地公园中,就分布有脊椎动物192种,其中哺乳类15种,两栖爬行类27种,鱼类58种,其中有一种为龙潭湿地公园所特有的鱼类——金钱巴,观赏游客络绎不绝。

4.提炼湿地公园的文化内涵

在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建设之中,非物质形态的文化和历史内容也是设计内容之一,要对城市文化加以传承和发扬,通过城市湿地公园的湿地景观,根据适当的节日,选取适宜的文化民间风俗活动,从而可以为湿地公园增添亮点。例如在一些江南的湿地公园中,可以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在湿地公园展开划龙舟竞赛活动等。同时,还可以将民间的风俗习惯、历史典故等文化内容,采用复原的方式,加以塑造和设计,从而增强城市湿地公园的文化气氛,添加人文气息。

三、结语

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与设计要遵循生态文化建设的理念,用科学的、实用的、生态的规划和设计方法,对城市湿地公园中的生态文化元素,进行拓展性的开发和运用。要在不破坏地域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弘扬和传承城市湿地公园的文化精神和历史内涵,使城市湿地公园具有变化性和特色性,在生态文化的注入之下,填充城市湿地公园的灵魂和内涵,从而设计出具有鲜明地域风格和民俗文化特征的城市湿地公园景观。

参考文献:

[1]夏婕.城市湿地公园生态恢复过程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2.

[2]贺莉.江西省城市湿地公园本土文化特色塑造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2.

[3]滕广.以广元南河湿地公园为例浅谈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D].四川农业大学2012.

生态公园 篇5

白天,沉寂的树林开始喧哗起来,树叶间筛下一束束金光,照耀着林间小路。人们惬意地走在小路上,哼着小曲。浓密的树木搭成凉荫,让人们能享有另一个节气的舒适。阳光像一粒粒金豆子,洒在小道上;洒在湖面上;撒在布满爬山虎的墙角上;洒在人们的身上。湖水收到了太阳寄来的光辉,一时间波光粼粼,煞是漂亮。健身器材一角是健身者的天堂,所有的人都在大汗淋漓地挥洒着他们的舒爽。

夜晚,幽静的银色的月光洒满了公园,舒适的灯光伴着进入梦乡的的公园。星光闪烁,专注地欣赏着她的漂亮。看她睡得多甜!天空泛起一条淡青色的波纹,为公园与天空做了一条漂亮的镶边。

生态公园作文 篇6

从正门进入广场,很显眼看到了一尊白色雕像上刻着许许多多的人物。有打太极的老头儿,有游泳运动员,有举重冠军,还有掷铁饼选手……浮雕正中心,是那聪明可爱的进进,它正朝着我们微笑呢!想一想,这些人多不容易呀,为了省运会的召开,每天勤奋地训练着。浮雕对面还有三块红色的大牌子,上面展示着嘻哈的街舞、俏皮的拉丁、激情的探戈。真是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接下来,我们又来到了北门小广场,这里有大片大片的花坛,花坛里的花争奇斗艳,个个都绽开了美丽的笑脸,有了这些花,空气中都充满了芳香,我贪婪地吮吸着这里的空气。接着,我们又玩好好多游戏,什么踩气球呀,扎气球呀,接力赛呀……有趣极了!

走出北门广场,来到了一条蜿蜒的河流,阳光倾泻在湖面上,像洒了一层碎金子,美妙的音乐在耳边响起,原来是壮观的音乐喷泉。喷泉随着音乐的起伏喷动,时而高,时而低,时而雄伟,时而温和。当喷起的水落下时,河面会漾起一圈一圈的波纹,真像来到了人间仙境。

我们来到了最后的景点——格林美记忆长廊,这里记录下了历界省运会的概况。

谈城市公园生态设计 篇7

关键词:城市公园,原则,设计,规划

1 孝义市胜溪湖湿地公园现状调查

1.1 城市区位

孝义市位于吕梁山脉东麓, 晋中盆地西南隅, 隶属于山西省吕梁市, 距省会城市太原市约120 km。北与汾阳市毗邻, 西与交口县交壤, 南与灵石县相连, 东南与介休市隔汾河相望, 总面积为945.8 km2。胜溪湖湿地公园位于城区西部, 现状为张家庄水库。

1.2 自然环境

孝义市域地处吕梁背斜东翼, 整个地层基本上呈北东向 (西北高东南低) 的单斜构造, 地貌类型包括低中山区、丘陵区、台塬区和平原区。胜溪湖湿地公园位于平原区范围内。西面、西南面紧靠长墚状台塬地貌, 其塬面平坦, 为黄土普遍覆盖, 侵蚀、剥蚀现象比较强烈, 多被开垦为农田。湿地公园自身属于洪积倾斜平原地貌, 地势由西向东倾斜, 海拔高程700 m~850 m。

市境内地表水均属黄河水系汾河支系, 胜溪湖湿地公园依托于张家庄水库, 该水库位于孝河上游, 兑镇河、柱濮河、西许河流入张家庄水库后经孝河流出。各河流水量季节性变化明显。大部分径流集中在汛期, 具有明显的洪水河特征;平时仅有少量的水流量, 干旱年多。该区水资源较为丰富, 灌溉方便, 是主要的农作区。

孝义市年均气温11.0℃, 气温月际变化大, 最冷月为1月, 平均温度为-5.6℃, 最高月在7月, 平均温度为23.7℃, 极端高温可达39.5℃, 极端低温为-22.9℃。孝义市年平均降雨量497.15 mm, 降水主要集中在7, 8, 9三个月, 降水以小雨最多, 年平均降小雨天数为63 d。

1.3 文化背景

基地周边的历史文化资源众多:基地中北部有省级历史保护单位三皇庙、重要历史建筑郭家大院、贾家庄遗址、张家庄遗址, 还有重要历史文化遗迹“走西口”古道等。基地内的历史文化资源有:龙天庙和老爷庙等, 还有主要的六壁头村等。除此以外, 基地内还保留着相当多的当地特色建筑, 如窑洞。

2 基地现状综合分析

总体来看基地具有如下特征:

优势:1) 场地林、农、水肌理明显, 黄土地貌明显, 景观资源具有突出的地域风情;2) 场地水体形态丰富, 为湿地景观营造提供良好的景观基质。开阔湖区岸线优美, 是打造湖区景观重要的景观资源;3) 湿地公园范围内用地类型较为简单, 多为林地和农田, 村庄建设用地少, 不涉及过于复杂的拆迁问题;4) 场地内人文资源丰富, 包括古驿道, 古村落, 古寺庙, 文化痕迹明显。

劣势:1) 场地生态问题严重, 水体及土壤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黄土易发生水土流失;2) 场地景观空间层次单调, 植被物种单一, 土地生态和生产功能被削弱;3) 由于农业耕作以及水体污染, 场地中缺乏自然湿生植物种类, 仅有成片山杨林、玉米地等单一植被。场地不具备多样化的生境和丰富的复层的植被, 场地中景观空间层次单一, 土地生态和生产功能弱;4) 场地中河流及湖区部分岸线受到一定破坏, 水体可达性差, 游憩资源尚未得到良好的开发;5) 受到黄土坍塌以及周边村庄建设的影响, 黄土地貌—陡坎部分受到破坏, 直接影响了水体岸线, 局部区域还堆积着垃圾。

鉴于上游下堡和兑镇两条水的来水是被污染的洗煤水, 规划从土壤、水质、交通噪声和植被对基地进行分析, 提出:西部以保护性利用为主、东部以利用性保护为主、中部应注重原有生态植物的保护和水系的整理、土壤的净化整治。

3 设计原则

建设应具有国际化视野, 从区域统筹角度为沿胜溪湖地区谋求建设发展思路。公园从孝义整体的空间结构出发, 优化生态环境并研究确定胜溪湖地区的城市特色和独特的空间形态。

1) 公园建设与城市发展相融合。

打破封闭式公园建设, 强调从开放空间的角度进行公园建设。通过公园建设与城市的融合发展, 实现休闲和城市生活的互动。建设力图避免公园化、公园内的建筑体量过大。

2) 公园建设与城市旅游策划相结合。

强调从大旅游建设, 从建设城市旅游品牌的角度, 来进行公园建设, 实现旅游主题和公园内涵的双提升。提出通过参与非物质文化展演、北方特色婚俗表演等动态体验相结合的开发模式为策划方向, 打造与五台山、平遥古城等呼应互补的山西新型旅游景观点。

3) 公园建设与特色文化展示相结合。

城市开放空间是城市特色文化展示的重要场所, 规划强调从城市特色文化的角度挖掘公园的内涵, 通过公园建设带动周边地区的文化大发展。紧抓文化强国、文化强省发展契机, 打造中国唯一的、凸显孝亲文化主题, 体现湿地生态、文化休闲理念的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景观, 形成“北有太原长风文化岛、中有孝义胜溪文化湖”的山西旅游新格局。

4) 公园建设与生态保护和科普教育相结合。

湿地公园是以生态保护为主题的公园, 通过加强湿地景观的科普教育来达到普及环境保护的目的。

4 规划目标

根据各项规划分析, 此次规划为打破封闭式、纯粹绿化公园的做法, 打造集生态保护、城市旅游、休闲娱乐、文化展示、科普教育、生活和城市防洪于一体的城市滨水特色地区。此次规划的总目标为:打造孝义的城市之睛。

5 规划理念

1) 生态至上———区别于单纯强调绿化环境的塑造, 规划提出胜溪湖湿地公园的发展应强调:在城市政府推动下, 在保证水库蓄水防洪的前提下, 以生态化的手法进行城市公园建设。

2) 文化为核———区别于单纯强调绿化景观营造的发展理念, 规划提出将以孝亲文化主题为核心, 结合当地建筑特色的演绎, 展现出多样化的建筑风貌, 以体现“包容大气”的孝义风格。

6 规划布局

以胜溪湖湖水的净化为主线、以孝亲文化为核心, 建设由生态保护到城市休闲游憩、由自然野趣到人工精致, 由西向东组织起胜溪活水源、千里长孝堤和孝义宝象湖三大区域、八大景点的城市滨水特色主题景区。

其中, 胜溪活水源:以胜溪湖水的净化为主要出发点, 通过对孝义西部山区的两条河水 (兑镇河、下堡河) 进行沉淀、过滤、瀑布暴氧和有机物吸收等生态处理手段来实现胜溪湖水的净化, 将上游的“污水”变成“活水”, 并通过组织不同类型的旅游、游憩路线将生态处理和生态观光、科普教育、儿童游乐、休闲活动等活动结合起来, 形成胜溪湖边的、以“活水源”为主题的观光休闲场所。在该区中设立了桃花潭生态净化区、湿地观鸟区、五花池生态过滤区等景区和景点。

千里长孝堤:以孝义地方特色为主要出发点, 沿湖堤设计“孝感动天”“涤亲溺器”“涌泉跃鲤”“卧冰求鲤”“哭竹生笋”等孝亲文化景点。

孝义宝象湖:结合城市发展的需求, 通过布局休闲、娱乐、商业文化、生活、水上码头等设施, 激发滨水地区的城市活力。

从以上简要分析, 可以明确, 城市生态公园的设计, 是在城市城区或近郊, 通过保留、修复地域性自然环境, 以保护、营建具有地域性、多样性和自我演替能力的局部生态系统为原则, 以生态、文化为理念, 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与自然生态和谐共处的活动场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S].

[2]建设部令 (2006) 第146号,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Z].

[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Z].1995.

[4]GBJ 137-90,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S].

生态森林公园规划设计 篇8

关键词:海绵城市;泾干湖;景观设计

一、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

随着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城市建设和经济水平也日益提高,但是在建设背后,同时存在着城市内涝、径流污染、水资源短缺、用地紧张等问题。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2014年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2014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督促各地加快雨污分流改造,提高城市排水防涝水平,大力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加快研究建设海绵型城市的政策措施。”并于同年11月发布《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

传统市政处理雨水的方式是“排”,雨水排得越多、越快、越顺畅越好,但无形中浪费很多自然资源,尤其是北方缺水城市,形成了“旱”“涝”两种极端现象。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①。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的方式,处理城市内涝及水资源的再生利用问题。

二、国内外对海绵城市的探索和实践

近20年来,西方发达国家针对本国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城市内涝、径流污染、水资源流失、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形成了适应于自然的雨水排泄和利用方式。例如,20世纪80年代,美国提出了低影响开发,意为通过分散的、小规模的源头控制机制和设计技术,控制暴雨所带来的径流和污染问题。英国建立了“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澳大利亚则以城市水循环为核心,建立了“水敏感性城市设计”体系。新西兰也建立了“低影响城市设计与开发”体系②。

相较而言,我国的雨水管理和利用系统的研究和实践还处于起步阶段,局限于一些小尺度的研究探讨③,例如,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下沉花园雨水系统为雨水收集利用、防洪、地面径流雨水排放、下沉雨水泵站等多项技术的综合设计④,还有深圳市光明新区、上海世博会等均开展了城市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项目等⑤。有部分学者的研究开启了尝试,例如,董淑秋等人对北京首钢工业改造区进行的雨水利用综合规划,俞孔坚等人从生态景观视角对城市雨洪管理系统的研究及城市湿地公园的设计实践等⑥。

三、海绵城市之于城市湖泊公园建设

水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物质,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在城市建设中广受重视,海绵城市的核心理念就是关于水的生态系统建设。水生态系统不仅为水生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境,也为其他动植物提供不可替代的栖息和生存环境。城市湖泊作为水资源的聚集地,对于调节城市小气候、改善城市环境面貌等方面都有着突出的贡献。但是城市湖泊有着水生态环境敏感度高的现状条件,所以践行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湖泊生态公园的设计,需要包括区域性城市防洪体系的构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以及栖息地的恢复、地下水补充和水质净化等内容。

(一)兼具区域防洪功能的城市湖泊公园建设

面对城市内涝的时有发生,景观兼具基础设施功能的设计理念越来越受到设计师们的关注。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也正是针对“雨洪公园”和“绿色街道”的建设,雨洪公园就是通过景观的途径,将城市公园景观建设和雨水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既满足城市公园的休闲娱乐功能,又兼具调控管理雨洪的功能。例如,位于澳大利亚布里斯班的菲茨吉本蔡司小区,是澳大利亚水敏感型城市设计的样板,整个小区采用自然式排水,尤其是作为雨洪调蓄、行洪排涝的社区公园。既满足了社区居民休闲娱乐,又兼具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功能。因此,作为城市景观的湖泊公园建设,要考虑其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作用,发挥其作为城市绿地和水体的防洪减灾功能。

(二)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栖息地的恢复

城市湖泊是城市水体系统中最活跃、最具生命力的部分,它处于水域和陆地生态系统交接处,是鱼类生存和繁殖的重要场所,湖边的绿地和湖心岛屿也是鸟类适宜的栖息地,湖泊沿岸的滩涂地也是各类植物理想的生存环境。因此,在对城市湖泊公园的景观改造中,要特别注意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生物栖息地的修复。

(三)地下水补充和水质净化

海绵城市理念在对雨水的处理上,不仅仅是“雨洪公园”这样的基础防涝设施功能,在雨水进入公园中,还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渗透、储蓄等过程实现地下水的补给,构建生态健康的城市水循环系统。另外,城市湖泊公园绿地系统的规划,应当着重以满足植物自水质净化功能为前提要求,进行植物景观的构建。

四、泾干湖生态公园的设计实践

(一)研究地概况

泾干湖公园位于泾阳县城中心,粮集路北段,园内有独具特色的假山、格桑花海等景观,是泾阳县人民休闲活动的极佳去处。但其生态环境不容乐观,生硬的混凝土驳岸和池底,岸边均为景观植物,植物与水体之间相互割离,落叶、杂物掺杂其中,湖水未得到很好的净化,造成水体污染严重,不利于水生动植物存活。园内硬质面积较大,铺装均为陈旧的水泥面以及透水性差的水泥预制砖等,影响了泾干湖公园的生态循环系统。

(二)实践方法

基于海绵城市的理念,对城市湖泊公园进行生态景观建设,就需要建立行之有效的雨水渗透、储蓄及净化系统,从而达到雨水利用的目的,同时对生态环境的修复,恢复生物多样性,为动植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地,营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景观系统。本文就泾干湖公园生态景观规划设计为例,探讨生态海绵城市之于城市湖泊建设的基本设计方法。

1.铺设透水材料,确保雨水渗透

现状泾干湖的硬质活动面面积较大,并且多为水泥面铺装,不仅景观效果差,而且切断了地上地下的水体交换,使得地表径流水流量加大,容易形成积水,同时也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为了改善现状硬质面环境,在设计中公园北部靠近泾干大街的大面积广场处采用多孔沥青和透水混凝土等材料。多孔沥青表面在沥青层避免使用细小骨料,其孔隙率为12%~16%。沥青层下铺设两层碎石,孔隙率为38%~40%。方案中其余道路部分,采用透水砖,栈道采用生态木材质,使雨水顺利渗入土壤层,从而补结地下水,建立健康的水循环系统。

2.建立生态湿地,储蓄利用雨水

泾干湖位于咸阳市泾阳县,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雨量较少,单次降雨量较大,如何将宝贵的雨水收集并排入湖中加以利用,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湿地对于调蓄雨洪、调节区域生态平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泾干湖生态公园的景观设计中,在湖泊周边建立生态湿地是非常必要的,地表径流水体能够在湿地进行储蓄、渗透,在道路沿边设置生态植物边沟、在构筑物边缘设置落水管道,将道路以及建筑顶面雨水收集起来,使之能够顺利汇入湿地,补充水源,从而为湖泊进行水体补给。此举不仅可以有效存蓄水资源,而且在暴雨来临的时候,可以有效减少城市内涝的发生。

3.建立生物滞留带,实现水体自净化

湿地不仅能够调蓄雨洪补给地下水,还可以降解污染物、净化水质、吸收二氧化碳净化空气。例如,俞孔坚教授在北京雁栖湖生态景观的规划中,就建设了十公顷的台田湿地,实现了上游污水的自然净化。现状泾干湖周边植物大多为景观植物,养护费用高,并没有为生态环境带来较多的改善,所以在改造方案中泾干湖周边植物采用乡野植物,建立生物滞留带,摒弃人工种植的痕迹,以营造田园、自然野趣、水生植物群落为目标。充分恢复水体植物的多样性,利用植物根系,将被污染的雨水和湖泊水净化成Ⅱ类水,营造生态自然景观。主要在湖底种植沉水植物、沼生植物,湖面种植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吸收水体污染物的同时,丰富水岸景观环境。

4.建立生态驳岸,保护自然生境

生态驳岸可以使水体与自然环境之间具有通畅和谐的物质和信息交换,这样能够为水体动植物和陆地植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繁衍的条件和场所。泾干湖原本是硬质混凝土驳岸,将水体和陆地割裂,水生动植物没有适宜的生存空间,导致湖泊水质恶化,沦为一滩死水。在设计中拆除原有混凝土驳岸,采用生态驳岸技术,营建自然流畅的水岸线,为动植物提供更多的生境空间。自然缓坡式护岸,以岸边湿质土壤与原有平缓坡地上的表土自然相接,种植适合的水生植物,形成从陆生到水生的自然过渡,同时可以过滤地表径流,避免污染物直接进入水体而使水体浑浊,从而保证水体能够具有一定的自净作用,同时为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生态驳岸自然协调的外观,与附近水域环境也具有较高的整合度。

五、结语

泾干湖生态公园的营建是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的一次尝试,通过一系列生态技术措施,使泾干湖公园在满足市民活动的前提下兼具了雨洪管理的功能,有效地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的一系列方式使雨水得到最大化利用。本文希望通过对泾干湖公园的设计改造,借以探讨城市湖泊的生态修复方式,并将海绵城市生态理念运用于更广泛的设计领域。

注释:

①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J].城市规划通讯,2014,(21).

②车生泉,谢长坤.海绵城市理论与技术发展沿革及构建途径[J].Sponge City,2015,(05).

③张大伟,赵冬泉,陈吉宁等.城市暴雨径流控制技术综述与应用探讨[J].给水排水,2009,(35):25-29.

④郑克白,孙敏生,彭鹏.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下沉花园雨水利用及防洪排水设计[J].给水排水,2008,(07):97-101.

⑤车生泉,谢长坤等.海绵城市理论与技术发展沿革及构建途径[J].中国园林,2015,(06):11-15.

⑥宋云,俞孔坚.构建城市雨洪管理系统的景观规划途径——以威海市为例[J].城市问题,2007,(08):64-69.

作者单位:

上一篇:安全讲座的主持词下一篇:白酒代理商业计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