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记忆经典散文

2024-10-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爱的记忆经典散文(精选8篇)

爱的记忆经典散文 篇1

时间是1999年的暮春时节,春未央,夏未至。那时的我,正在师院读书,这是一个敏感的时期,因为,那一年,我们即将毕业。同寝的九位弟兄,来自于全国的五个省份,而按当时的分配政策,毕业后,大多都要分回原籍。这就意味着,我们九位,有可能毕业后,就会永生不见。我们一次次地举杯痛饮,一场场地纵情狂欢,做着所有的大学毕业生都在做的事情。终于,一次酝酿许久的出游,在一个明媚的清晨,成为了现实。在长春市的东南,有一个全国知名的旅游胜地——净月潭。对于一位长春人来说,如果没有去过净月潭,的确是一件难以启齿的事情;对于一个外地人来说,客居长春没有去过净月潭,也的确是一种遗憾。于是,我们春游之地就选在了净月潭。

出行的交通工具别无选择,只能是自行车。那时,街上还很流行骑自行车,谁能想到,十多年后,自行车会成为稀有物件,取而代之的,是一辆辆污染环境的小轿车。

九个人,五辆车,伴着晨光,浴着凉风,浩浩荡荡地行进在宽阔的马路上。行进的速度很是自由,可快可慢,闲适的心情是不在乎在路上花费时间的长短的。可大声呼喊,行进在前的,戏谑后面速度慢的如蜗牛,后面的兄弟不服气,用力脚蹬,意图超越行驶,用实力证明自己骑车技能的高超。可小声交谈,骑车的和坐车的,轻声谈论一番,无非是一些随心说出的话语,只为聊解路途的烦闷。独自骑车的那位,成了旅途上的摄影师,拿着借来的照相机,肆意地拍摄着照片。至今,我还保存着这样的一张照片:我骑车在前,坐在后面的老大在我的头顶摆出“V”字形状,像一个兔子耳朵一般,搞笑得很。我的一脸的灿烂笑容和老大的坏笑相映成趣,留存在画面中,每每端详的时候,内心中涌起的,总是一种无法言说的滋味。

终于到达净月潭了,可是,贫寒的学子是舍不得花费昂贵的门票钱进入公园中的。于是,我们游弋在公园的周围,寻找着我们希望见到的地方——据说,净月潭公园由于面积广大,围墙经常会有一些破损的地方,由此,可以进入园中,那样,是可以免去门票钱的。真好!在我们的一番努力下,一处狭小的入口赫然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欢喜是不言而喻的,于是,我们前后相随,从这处狭小的地方鱼贯而入,进入了公园中。

记得那个入口很是荒凉,丛生的杂草,腐废多时的枯木使我们的行进很是困难,况且地势高低起伏,可谓是险象环生。当我们终于见到平坦的人工铺就的沥青混凝土路面时,心情顿时舒畅了许多。漫步闲游,看远处的湖面波光粼粼,不知名的海鸟在空中飞翔。山峦叠起,依势生长的树木青葱翠绿,在微风的吹拂中轻轻摇动着。九个人蒸腾出来的快乐在空气中弥散开来,空气中有青春的气息,现在回想,闻嗅起来,还有着让人迷醉的芳香,可这份芳香,也只能在回忆中了。

可进园之举不甚光明,偶见到身穿工作制服的园林管理人员,我们的心总是忐忑得很,生怕被他们发现我们的非法进入。可怕什么来什么,我们声势的浩大,终于招来了管理人员的例行询问,终于,一切都露馅了。理不直,气不壮的我们只能低头认错,并一而再,再而三的拿出我们的学生身份,告诉他们我们花钱的不易。终于,天可怜见,园林管理人员仁慈地宽容了我们,只需补交一半的门票钱就可以了。补交完钱后,我们每个人都感到一身的轻松,就好像一个偷偷进入上流社会人举办的酒宴的穷小子,无意之间从地上捡到一个邀请函,整个人都洋气起来。走路安稳,呼吸顺畅,感觉完全不同了。因为,我们成为了真正的游览者,再也不必偷偷摸摸,胆战心惊的了。

这时,再观风景,峰峦叠翠,碧波荡漾,水塔高耸,游人如画,眼前的风景顿时美了许多。驻足远望,天蓝云白,水碧山青,水穷之处,是与天相接的地方,偶有水中游船上的乘客的欢笑声传来,更增加了游玩的喜悦。游人很多,但相识的,只有我们同寝兄弟九人,而快乐是能相互影响的,进入我们眼中的游人的快乐,也增加了我们游玩的喜乐。置身其中,已经忘记了,我们是即将毕业的学子。在净月潭,我们放纵着我们的情感,我们释放着我们的青春激情。

寝室的老三,我的三弟,是一位来自四川的学子,满身的文人气质,有着一种无法挡住的风情,生性率直的他,有时真是无法掩饰自己的真性情。兴致陡起,他跨过护堤铁链,斜坐在石墩之上,临风远望浩瀚水波,在阳光的映照下,茶色的近视眼镜愈发显得深邃,他在想什么呢?可能是想起了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句吧?或者是北宋苏子所作《赤壁赋》中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吧?这些,都是极符合他的身份的,这位四川才子,不知会把眼前景化作心中怎样的诗篇呢?

寝室的老四,我的四弟,来自于吉林九台,一身帅气,满身豪情。兴之所至,可以挥拳踢腿,一展武侠之风;雅兴勃发,可以席上挥毫,一展才子文风。那一日的他,一同往日,充满了不羁之情。

而沉郁如老大,内敛如我,平实如老五,诙谐如老六,活泼如老七,沉稳如老八,童稚如老九,在那一日,好像都被快乐的天使附体,在净月潭里雀跃飞翔,释放着快乐的因子。

中午时分,正是午餐之时。我们兄弟九人来到一处草坪上席地而坐,铺上塑料布,把带来的面包和香肠以及罐头等食物摆放在上面,饮酒者高谈,喝水者阔论,就在这蓝天碧草间,清谈话旧,吟诗作赋,说古论今,好不惬意。

日转西天,阳光温柔了许多,天气愈发地热了起来。我们信步闲游,端枪玩打靶游戏,又返童一般玩起了碰碰车,不管在哪一处景点,只要是我们脚步停息的地方,我们都会留下我们的影像,快乐地推着时间往前走,买来的三张胶卷很快要用完了,终于,我们停留在一处地方,背湖而站,请求一位游人,为我们照了一张合影。九位兄弟,当面对镜头的时候,我想,应该都是快乐的吧?可是,当时的我们,是否想到,十多年后,再次凝视这张照片,看着曾经青春的容颜,心中该是满满的回忆吧!

转眼,夕阳欲颓,游人渐渐稀少了,潭水静了,树林暗了,我们也该回校了。好像都有一丝的留恋,但离开却是必然。慢慢地,向园门的方向走,虽然热烈的交谈仍在,戏谑的举止仍在,但好像沉默的时间也多了起来。终于,到了门口,纷纷地,我们又用仅剩下的胶卷照了各自的单人照片和几张合影。骑车回来,把净月潭甩在了后面。

回来后,在毕业前的那段时间里,我们九人在交谈中还不时的谈起游览净月潭的那一日时光,可我们知道,随着我们青春的流逝,净月一日游的时光也已经被我们甩在了时间的后面,它停止在那一日,而我们的人生还在向前,转眼,就相隔了五千多个日日夜夜。

爱的记忆经典散文 篇2

今年立秋的这一天,再一次回到了那个让自己走出童年、走过田间地头、走出最美青春的美丽故乡。每一次回故乡,总会与一些同学好友一起到一个绿树成荫,周边长满了郁郁葱葱的庄稼,依依稀稀还可以看到一些断垣残痕的农家田园里相聚,在那里挖掘埋藏着我们最美的青春、最好的年华、最为纯真的故事。得知我要回去,逾九十七岁的祖母已经一步一步走到村口,早早地在村口眺望我的归来。九十七岁的祖母身子骨依然硬朗、思维十分清晰,抚着我一头的长发,虽然她不忍心说我,但我知道她一直固执地认为我应该把头发剪短一些,要不还不得热坏?她为我拭去额头的汗珠,还要张罗着为我弄吃的。祖母虽然年事已高,但每次都会与我们一起到那个让我们回顾过去、回味青春的老地方。他老人家说:这里也有我啊!岁月只是偶尔静好,人生仿佛永远都在奔跑。这块在我们的记忆中永远也抹不去的地方是我们在恢复高考以后读高中的地方,这里原本是“人民公社”废弃了的农牧场,接到入学通知到校后,校长、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把牛棚马圈改造成男生、女生宿舍,把会议室等大一些的房间改造成教室,我们公认的年轻漂亮的美女化学老师就住在只能放一张床的水泵房。大家一边改造学校,一边开课学习,有时就在露天上课学习。冬天的寒冷,夏日的炎热被大家学习文化、掌握知识的激情所淹没。从校长、老师、到学生,没有人逃课、没有人躲着不想干活、没人埋怨自己的学校条件不好,大家的心向往着美好的明天,向往着心中的远方,觉得一切都是美好的。在这个地方两年的学习生活造就了我们这些人坚韧不拔的品格,艰苦朴素的作风、乐观向上的姿态,让我们一生受益无穷。之后的日子里,我们从这里考上了梦寐以求的高等学府,被分配到全国各地。到今天几乎所有人都成了社会上颇具实力的中坚力量,其中有知名的艺术家、企业家、教授专家和职位较高的领导干部,几经风雨没有人因为自身的原因落马失魄。不变的是经常有人回到这里悄悄地栽几棵树,或是三三两两在这里聊会天,吸会儿氧。每次回来,即使回来的人里边没有我,祖母就像我们上学时去学校给我们送吃的一样与大家一块到这个地方来,她总是一再强调:你们在外边不容易,干什么都得当心啊!要好好地做事情,不能出事情啊!等等。祖母这个跨世纪的老人让我的童年充满了阳光、希望和真爱,她就像我们上学时承载我们的那块贫瘠而肥沃的黄土地一样,总是在我们困惑、犹豫和为难的时候给我们以正能量,让我们勇往直前不断地实现心中的目标。她身体的硬朗、思想的阳光、心地的善良、生活的筒朴都是我的福份,也是我们这一群从黄土地里走出去的伙伴们做人做事的根本。

很难忘却这些过去的记忆,因为这些记忆,会跟着我们的人生,一生一世,成为经典、成为传奇。在老地方滋生的款款记忆,说起来不一定辉煌,不一定妩媚,不一定有多好听,但是记忆里的淳朴,记忆里那种特别的营养浇筑了我们骨子里的品格。我以为:这就是记忆中的经典记忆。

那些年,记忆中的经典片段 篇3

记忆中的修炼

那些年,我们都还年轻。作为初入江湖的菜鸟,我们四处寻找着合适的修炼地。于是,摩崖洞、黄龙洞、苗人洞、桃花源、海贼洞等地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很多时候,在这些地方进行修炼的队伍旁,会有一个落单的身影弱弱地询问:“队伍还有空位么?组一个,我会很勤快的!”许多人都曾扮演过这名落单者。

那些年,我们曾经大闹燕王古墓,为了一睹春三十娘的芳容,也为了与终极BOSS玄霄一较高下,更为了极为丰厚的经验奖励。我们在古墓九层经历了成百上千次战斗,只为保住场景中央那圆形的修炼圣地。

那些年,许多人喜欢独来独往,一个人带着宠物修炼,于是便诞生了“单刷宝宝”。从此,在众多热门修炼地的某处,我们总会看到一人一宠战群怪的景象。

那些年,在野外杀怪修行的日子很枯燥,一起练级的队友们总会你一言、我一语地没事找事,以此来缓解枯燥的氛围。于是便诞生了许多对金童玉女、神雕侠侣、痴男怨女……记忆中的副本

那些年,初入江湖的我们缺乏一定的判断力,因此错信了一些谣言:

谣言A刷棋不能用技能,否则会加快棋子刷新速度;

谣言B与BOSS战斗时不能吃红药,否则BOSS会自动加血;

谣言C.BOSS身上冒红光时,要把他围住,然后普通攻击。禁止使用技能尤其是怒气技能,否则BOSS会出群攻伤人。

那些年,我们特别喜欢挑战“苏州三环”副本,与三个BOSS及其喽哕斗智斗勇。

在“一个都不能跑”副本中,我们漫山遍野地追杀伪宋兵;接着堵在桥头,击杀溃逃的敌人;最后与BOSS余毒过招,武当弟子的“如封似闭”绝技能让我们安全度过余毒的“暴走”阶段。在“除害”副本里,我们准备三种方式对付红熊王:第一种,稳打稳扎,端了狗熊们的老巢;第二种,利用控制技能在半路将红熊王击杀,不给它逃回老巢补给的机会;第三种,强悍的队伍会将红熊王及喽哕拉到一起,来一场大混战。在“剿匪”副本里,我们摸索出一个让BOSS葛荣落单的方法:进入副本后,收宠物;然后由一名队员骑上坐骑闯入寨中,将BOSS葛荣引出来,自己立即隐身;接着再有另一名队员施展定身等控制技能,将葛荣控制住;其他队员不要出手攻击。如此一来,跟随葛荣而来的小怪便会自动散去,葛荣就成为了孤家寡人。

那些年,我们开始频繁地参观燕子坞,饶有兴致地观看由段誉、慕容复与王语嫣领衔主演的感情戏,顺便从慕容复身上带走一张神符,只为锻造出传说中的神器。

那些年,许多人在挑战大缥(即高难度的缥缈峰副本)副本时,被哈大霸一锤砸死、被桑土公毒针毒死、被乌老大一刀剁死、被不平道人与卓不凡联手气死、被李秋水剑雨射死……在一片哀怨声中,小缥(难度较低的缥缈峰副本)副本来了,从此我们开始反虐缥缈峰众BOSS。

那些年,我们在生死擂台上与十二名杀星较量。我们最喜欢以帅哥林充为首的四大属性攻击BOSS,因为他们毫无威胁;最讨厌粗犷的李魁,因为他会释放瘟疫,让忽略了站位队伍吃尽苦头。

那些年,我们在四绝庄里与阂墨切磋书法,与秦韵谈论琴技,与陶青欣赏名画,与庞企下棋博弈。我们第一次发现:儿时厌恶的琴棋书画,竟然也能变得如此有趣。

那些年,我们终于有机会亲历原著中那驰名天下的“少林英雄大会”,庄聚贤和他的基友冰蚕,一度成为许多玩家心中的梦魇。在恶人丁春秋那里,我们第一次带着BOSS转圈圈。

记忆中的宠物那些年,玄武岛上到处是我们的足迹。有的人在岛上抓宠物;有的人在岛上打蛤蟆;还有的人想去和护岛神兽攀关系,结果被不解风情的神兽送到了地府里。那些年,江湖中的侠士们喜欢老虎与骏马,因为它们看起来威风有型,而且战斗力强;巾帼们则迷恋萌得一塌糊涂的北极熊,尤其是粉色的熊熊。于是,在洛阳城大街上,你经常会看到一群侠士带着一群老虎或骏马溜达;在夜西湖里,经常会有俏丽的女侠对北极熊倾诉心事。

那些年,培育二代宠物是我们最喜欢做得事情之一,也是致富的一大途径。每天,我们都能在世界频道中看到“帅哥宠物找老婆”、“美女宠物求包养”等话语。

那些年,幻化丹突现江湖,宠物们终于可以摇身一变,变成各大BOSS的模样。于是,满大街都是棋王、宋姜、哈大霸等“BOSS”横行。

那些年,江湖上开始流行带两个宠物,一个协助战斗,一个灵魂附体。附体珍兽,珍兽中的战斗兽!

记忆中的PK

那些年,我们最喜欢在洛阳擂台上切磋武艺。“不带宠物不吃药”的规矩,就是从那时兴起的。一路走来,洛阳擂台上演绎出无数以弱胜强的传奇故事。

那些年,我们喜欢参加一个叫做“华山论剑”的竞技活动。每逢活动开启,无数玩家便会涌入华山,为自己的师门而战。九大门派之间,抑或混战、抑或联盟,个中乐趣一言难尽。

那些年,那一年,为了争夺陵墓副本的主导权,我们战斗在凤凰平原,在抢夺旗帜的过程中,许多人练就了上乘的操作与逃命功夫。

那些年,我们喜欢在镜湖解决江湖恩怨,因为那里没有杀气惩罚,而且地势险要(盘踞着混江龙BOSS),是天然的野外战场。后来,有了洛阳古战场,帮会间的恩怨便转到了古战场上。每天,我们都会看到一群可爱的绵羊穿过洛阳大街。(PS:失败一方会变成绵羊,被迫横穿大街。)

那些年,我们有了飞蝗石暗器,有了神器武魂,掌握了修炼心法的途径……不知不觉间,我们已然踏入了高手行列,传统的战斗方式被颠覆。

记忆中的生活

那些年,江湖中的男男女女头上都戴着一对“兔子耳朵”,虽然看上去有些滑稽,但为了那强大的属性值,再难看也值了!

那些年,每到周末“双倍跑商日”,帮会里总是热闹非凡,每一个人都想在分享跑商的荣誉与利益。如何分配跑商名额,成为了帮主们幸福的烦恼。

那些年,江湖各地都可以看到辛勤劳动的生活玩家,他们用勤劳的双手给我们带来了高质食品、灵丹妙药、极品装备,也让自己赚得钵满盆溢。

那些年,我们养成了每天参加“幸运快活三”的习惯,为了那可能从天上掉下来的大奖,也为了见识一下传说中的“河东悍妇”柳月虹。

综述

童年记忆拾零经典散文 篇4

童年的记忆,留在脑海里的场景、花絮很多,很多!但最为深刻的,值得记录下的,还当是我小学时期不同地方的几位班主任老师。

童年时代,我主要是跟随母亲生活在一起。入学前,母亲带着我常游走在陕西与江南两地,因为父亲是五十年代支援大西北的金融干部。1960年秋季,我到了入学年龄,记得第一学期是在父亲所在地报的名,学校的大门那时开在九十年代还叫“圆门”的杂货店位置,至今我的脑海里还尚存一点记忆。大门不是很大,但校园很大很大,以至于后来再迁转定居山区县城,学校还是旧貌,只是后期,校园临街那一小半就被供销系统、邮政局给修建所用,大门才开到正街上。

我的第一位班主任是位女老师,她姓钟,是四川籍人。个子不高,皮肤白皙,大大的眼睛,挺挺的鼻梁,身后拖着两根粗粗、黑黑的大辫子。她的爱人是名帅气的军官,我记得好像在邻居阿姨家的镜框里,看见过钟老师留着大辫子,与有肩章军官爱人的合影照片。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她与我母亲一样是位漂亮的女性。她待学生们亲切和蔼,脸上常带着微笑,说话的口音,普通话里夹杂着一点四川口音,这就是我对第一位班主任的记忆形象。至于我到底在学校里上了多长时间的课,已经淡忘了!只记得后来,母亲给我办理了转学手续,带我返回江南老家。一直到1965年5月,在我读到四年级第二学期时,母亲再次又为我办理转学手续,带我迁居到父亲身边定居,但那时钟老师已不在那所小学教书了。

时光荏苒,到了我成年后,再次见到钟老师,我都能记得她的模样,感觉她一二十年了,变化并不大,还是那样的干净、利索,笑容常挂,我也说不清楚,童年的短暂师生情,为什么会那么的深?也许是钟老师对我的偏爱吧!

钟老师特别喜欢唱歌跳舞。记得入学后不久,在一次学校演出时,我上台表演了独舞,还得了一个布娃娃奖励呢!以至于后来我们同为一个教育系统工作,大家在一起排练节目时,她都还是风采依旧,舞蹈跳的非常棒,表情也非常的富有感染力,她,就是我的启蒙老师。

我的老家在江南大城市,住的地段也是那座城市的市中心,学校也是一所比较大的公办学校。我转回老家后,班主任也是位女老师,姓高,她个子高高的,眼睛也大大的,鼻梁也挺挺的,留着顺顺的齐耳短发;她的爱人也是名军人,有时逢礼拜天,我经常会去她家玩,从照片上见过,也是名军官,肩膀上也有肩章的。所以那时我一个小姑娘,看见镜框里镶嵌着高老师夫妻的合影照,就非常羡慕她也有一个军官爱人。也为我所遇到的女老师,都有一个军官爱人,而遐想翩翩!他们那时只有一个女儿,皮肤白白的,很腼腆,只是眼睛没有老师大,但五官紧凑灵巧也很好看,长长的辫子,头发略有点发黄,她女儿一直跟着她,因此与我同班,所以我知道老师的爱人姓谭。

我们巷道出来的那条小马路,也是高老师上下班的必经之路。所以我们放学后,队伍越走人越少,到最后,就我们几个同学能与老师一同走着回家,这也是我与老师缩短了距离的原因。

她的家离我们家住的地方也不远,出了那条几十米的小街道,过个大马路,再走一点路就到了,这也是我那时喜欢去老师家,去找她女儿玩的原因。

我回去后继续上一年级,我记得我应该是二年级才入的队,那时规定是七周岁入队,所以那时班级够年龄的同学,有很多第一年就入队了,还分别担任了少年队队干部,我非常羡慕他们胸前的红领巾,期待着我第二年也能入队。记得二年级的“六一”儿童节来了,那也是我童年时代,最为记忆深切的一个儿童节。那一天,我光荣的加入了少先队,成为一名少先队队员。我记得我和好多同学被宣布上台,接受大哥哥、大姐姐们的佩戴红领巾仪式。入会前,高老师给我们学习了《少年先锋队章程》,那时我就记住“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是烈士的献血染成……”并给我们说:当主持的老师宣读呼号时“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让我们回答:“时刻准备着!”还让我们在最后的“宣誓人”说完后,大家要各报自己的名字等等注意事项。那时我还懂得了,少先队队礼是:右手五指并拢,高举头上。它表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老师还给我们做了示范动作,指导我们的队礼姿势。因此节前我回到家,不知偷偷地对着镜子练习过多少回呢!所以当一位大姐姐站在我面前,给我先敬个队礼,我只能鞠躬,因为那一刻,我还不是队员;当姐姐给我认真地系上红领巾时,又给我敬了一个队礼,我这才记住高老师说的,赶紧举手行了一个队礼,那是我在正式场合下,第一次举起右手行的少先队队礼,那一瞬间,我非常激动,小心脏在胸腔里怦怦地跳。接着举行宣誓仪式,我举起右手,跟着主持老师宣读,那一刻,非常庄严,我突然感觉自己一下长大了,感觉自己非常的光荣!

当我们放学后,我一路回家,把头抬得高高的,还不时地低下头看一眼,那飘在胸前的红领巾。一路上,总感觉胸前与往日不一样,一团红似火一样的.鲜艳。啊!我终于入队了!

进到大院里,受到好多邻居长辈们的关注,夸奖、祝贺。我非常高兴,外婆、母亲看见了也非常开心。每天晚上睡觉前,我都会取下来,平整地叠好,压在枕头下,非常非常的爱惜。因为我从那时起,懂得了“红旗的一角,烈士献血染成”的伟大意义。所以在日后的学习中,更听老师的话了。在学雷锋活动中,我都积极参加班级组织的活动,争做好人好事,助人为乐。我们班级的优秀学生很多,我的年龄也偏小,这就是我母亲为什么以后总提及过,为了我尽早入学,将我的年龄修改提前了半年,也因在小地方入学方便,最后再通过转学回去能达到顺利入学的最终原因。上学期间,我入队迟,生性活泼,好动,但学习成绩还是很好的,但我却一直非常羡慕我们班上那几位队干部,那时的队干部一旦当上后,基本就到了小学毕业。所以他们左臂上佩戴的“一道杠,二道杠,三道杠”的佩章,就让我非常羡慕而眼热。高老师的女儿就是佩戴着“二道杠”。后来我离开老家,至今还深深的思念我所喜爱的高老师,是她培养我加入了少年先锋队。

1965年,我又回到启蒙学校就读,我的第三位班主任却是位男老师了。他姓张,中等个子,头发浓密,瘦脸型,眼睛也大,鼻梁也挺,是陕西人士,也就三十岁左右吧!他对我也挺好,在升入五年级时,一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文读后感作文,被张老师欣赏,作为范文,刻出蜡板,给每位同学发一份,并在作文课上,让我站起来朗读。自此,对我以后学习语文课,与喜欢写作文给予了鼓励,也奠定了日后爱好写作的基础。

还记得那时开始号召“农业学大寨”了。一天张老师把我叫到他宿舍且兼办公室的房子去,他和蔼地给我说:班上要排练节目,他挑选了一首歌曲看行不行?说着就小声唱起来,那首歌曲的名字叫《敢叫日月换新天》,“一道清河水,一座虎头山,大寨那个就在山下边,七沟八梁一面坡,层层梯田平展展……”很多歌曲的歌词我都记不住了,不知为什么,当写下这段回忆时,第一段的歌词与曲调,竟如此清晰。后来我就带领同学,自编自导,排出了那个节目。印象里,舞蹈出演的八名都是女同学,头上扎了白毛巾,腰里还系了围裙,装扮成心目中的农民形象,就连开头两句的动作,我现在都记得特别清晰。那次的演出老师也很满意,我也特别的开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也进入了“特殊”年代,六年级我们又迎来一位东北籍姓张的男老师,张老师以后好像被调走了。若干年后,当我也成为一名民办教师,在全县教师集训会上时,再次见到张老师,那时他已在随大流中改了名字。

窗花的记忆经典散文 篇5

过大年,贴窗花,窗花就是我的家,过家家,吹喇叭,腊月家家贴窗花依稀记得小的时候,和伙伴们在飘雪的腊月手拉着手围成一圈,在农家院里有过这样欢快的游戏。而那一刻,也正好是家长们爬在自家窗户上,踩着高凳贴窗花的时分呢。一到冬天,我们总会怀念雪花;一进腊月,我们也会很自然的想起窗花。

关与窗花的记忆由来已久。黄河两岸,秦晋之好,向来以河为界,划出信天游吟唱下的地道黄土风情以及别致的高原特色。窑洞上面的窗花便成了当地最具有过年特色的标志性写真。在金灿灿的黄土地上窗花以鲜红夺目的绚烂姿态润色着高原厚土的雄浑,装扮着晋西北大地的生灵,使的窗花在猎猎风沙中也用一种火红的姿色显影着苍生远古的容颜。滩上人家,瓦房居多;梁卯人家,窑洞居多,窗花却一视同仁以惯有的秉性几乎都张贴在擦拭干净的窗棱上,玻璃上,且,又多以红色剪纸为重,偶有粉色和绿色介入,混搭,煞是好看。纸质多为光亮如镜的电光纸(亦为有光纸),剪出的图案又多以动物作型,虎牛羊为数众多。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满满当当,都在树林里,花篮下的枝条藤蔓里隐约闪现着,害羞似的,又似跟人在玩捉迷藏的游戏,看上去,活力四射,令人叫绝称奇。陕北民间剪纸艺人众多,个个手艺了得,技术过硬。剪纸作品活灵活现,技巧娴熟,细腻,人物和动物刻画逼真立体,层次感、厚重感、形象感强烈,给人以美的享受。而喜鹊登梅、连年有余又多为过年剪纸贴窗户的基调。随着岁月的沉淀,更替,发展形成了各种流派,自成一脉。在窗花上散发与体现着百姓对安居乐业,五谷丰登美好祈愿的简单而又纯粹的守望。

如上窗花也随了流年的更替,适时应景剪一些本命年的属相动物图。恰逢兔年,总会有玉兔迎春的剪纸窗花;虎年,便有虎虎生威,龙年便有龙凤呈祥等等。偌大的窗明几净的玻璃上并不贴满窗花,但布局总是那么精确合理,有浑然天成之意,里里外外看上去总是令人欣喜万分。若是恰有逢了家中办喜,那更是双喜临门,喜上加喜,门楹上,窗玻璃上,便总会多出大大的一个喜喜字来,尔后在这喜喜字上上下下,左左右右都还免不了贴几幅小一点的陪衬装扮的剪纸窗花,也多为喜结连理、五子登科、幸福家庭等一些带字带图连在一起的窗花剪纸,远远看去,那么喜气逼人,令所有人无不眉开眼笑,腊月在这一刻显得更加妖娆,多姿了。

有时,窗花更要随了个人的喜好贴在窗棱上,贴出花中花的细腻精巧来。左右窗户上面,窗花图案还不许雷同,窗花帖得位置也要左右一致,遥相呼应,形成规整的对应,彼此并不争相攀比,却彼此似乎都在尽情的怒放与盛开着,彼此辉映,彼此繁茂,映照烘托,托起一个烂漫的腊月,托出一个幸福的人家过活。窗花,在这一刻更是对过美好生活的总结与展望,更是透过窗花,从窗花里隐隐的表达出人们对于新生活的无限憧憬与寄托。

朦胧的记忆中,后来有了一种彩色的窗花,已不再是单一的颜色剪纸窗花了,品种自然繁多起来,颜色也很艳丽,乍看凌乱,细观却很讲究。颜色以粉、红、绿三色为主色调,以印刷品的形式蜂拥而至,多出自天津杨柳青画坊里弄,要的就是一个年的味道与神韵。这些蜡染,手工印制的窗花一夜间占领了市场先机,却总感觉在内心深处给人一种不可挽回的缺失痛楚。每每此时,越是怀念那剪纸下的.原生态窗花了。事实上,市场上后来还出现一类看上去粗枝大叶的窗花。这类窗花纸质并不看好,也属麻纸一类。也许这是窗花独到的性质所决定的用纸走向。窗花一块块剪下来,四四方方的贴在窗棱上面的方格里,尺寸几乎都是精心测量计算过似的,正好盖住方格窗棱,打了糨糊,把窗花先贴好,面朝外,背朝里,花色自然在院子里看着更是打眼,醒目。然后,还要在窗花的背面糊一层薄薄的糨糊,再拿整张的大幅麻纸贴一遍,这样才算大功告成。

每当这个时候,也多为忙碌一天到了晚上的华灯初上时分,暮色垂临之际,打亮屋内的灯火,站在院子里朝屋里看去,一副涣然一新喜迎新春的景象瞬间尽收眼底,顿觉神清气爽,好不痛快。

曾记得,西部作家郭文斌写过一篇短小唯美的散文《腊月,怀念一种花》,印象比较深刻,那其实也是对北方人民过大年,贴窗花最美好的抒情记叙。开篇就这样写道:腊月,在故乡,曾经是一种花盛开的季节。的确如此。每到冬天,一过腊月二十三,当灶马爷爷升天之后,有种花就开始悄然的登场,在家家户户的窗户上激情盛开,绚丽芬芳,过年的氛围也便在这花的衬托下越来越浓烈,越来越艳丽。年的味道一如鲁迅《祝福》里描写的那样,自是到了年关脚下,年味就浓了。年味浓了,明显之处首先便是觉得有一种花盛开的时分。这花,你说她没有生命,看上去,她却那么栩栩如生;你说她没有脉动,摸上去也是那么令你心潮澎湃。这花,不需要浇灌,也不需要裁剪,她自己生来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也不继续生长,四季如一日,但也从不真正的枯萎。在民间这肥沃的土壤里,这花,一直被传承,一直被追认,也一直被看重,但这花,却在玻璃上呈现,在窗户上盛开,以各种喜人的姿态尽情绽放着,不骄不噪,不温不火,甚至,有点冷静旁观的神色,却在明亮的窗玻璃上默默盛开着,散发着她独有的气息和力量,昭示着人间的美好与喜悦。这,便是与过年紧密相连的窗花啊!

北方过年,腊月扫尘多在腊月二十三之后动手张罗。一般窗花重新贴好,窗户糊好,离除夕就更近了,年味也更浓了。爆竹也便开始零星的响了起来,有时候有了这样的带动,别处也跟着爆竹声声,渐次紧密,最后炸成一团,响作一片,人的心里却越加的掩饰不住过年的喜悦。

滩上窗花的追忆更多时候其实更是对作古多年的外婆的怀念;窑洞窗花的叙事,多半也为对奶奶剪纸手艺的深刻铭记。早年间,外婆也会剪纸,手艺却比不及奶奶。因此,每逢过年,外婆家窗户上面的窗花张贴得并不花团簇锦,却也掩饰不住窗花本身争奇斗艳的绚丽。那些窗花也多为乡邻剪纸能手们的手艺杰作;而奶奶家窗户上面的窗花皆是奶奶亲手所为。别人家的窗户上面也多为奶奶的杰作展示。也有刚过门的小媳妇迷上了奶奶的剪纸,对奶奶剪出的各种窗花甚是喜欢,主动张口索要,奶奶总是笑呵呵的大方相送,有求必应,若是手头没有,奶奶马上利索的下了地,翻箱倒柜找出剪刀和红纸盘腿坐在炕头麻利的剪了起来,你要什么她就给你剪什么,一剪,一刀,一剜,一扭,折叠好的红纸在奶奶手里也就一根烟的功夫,就变成了各种栩栩如生的剪纸作品,奔跑的小鹿,卖菜的大嫂,温顺的绵羊,喜悦的小鸟,等等,都可以瞬间在奶奶的手里变得活灵活现,大有摊开手掌就可以奔跑或飞起来的劲头,看着真叫人爱不释手。

逢了邻居小孩生日、满月、开锁,奶奶也会为别人家剪一些喜气的剪纸,贴在窗户上面,路人看了,不需要打招呼便可透过这些窗花知道主家办着什么样的喜事。剪纸,从来就没有人能难住奶奶的时候,也从来没有奶奶拒绝不给剪的时候,你推开奶奶的门,就一定会有所收获。有时,奶奶保存的剪纸窗花也不少,发懒犯困的时分,知你要的件数不是很多,也会不紧不慢的从柜里取出一本厚厚的书本,里面每隔几页就夹了厚厚的一沓她闲时剪下的窗花,随便拿一幅给你,你都喜不自禁,小心翼翼的收好,如获至宝,屁颠屁颠一晃三颤,小跑着带回家里去这些都是我对窗花,对剪纸,对奶奶过往的追忆之景,想来,现在的我依然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息。

奶奶这些窗花从不拿来进行交易,更没有拿到市场上买卖之一说。曾有人也这样跟奶奶提示过将之作为商品拿到市场上买卖成交,奶奶从来都婉言相拒,并没有跟任何人说出为何不主张如是而为的观念转折,依然一年又一年默默剪下来,剪出一个又一个葳蕤烂漫的春天,剪出一片又一片明媚的时光,默默的将左邻右舍的交情在剪纸中绵延,在窗花里彰显,以馈赠的形式将本色的情谊静静传送。这份真挚的乡情,在窗花中性格鲜明的表达出奶奶与众乡邻相处甚好的最好见证。

后来过年回乡,发现很多传承古老文明的窑洞窗户却作了现代翻新似的改装。整个窗户上面已经难得一见过去木匠精心打制得窗棱了,几乎全换成了清一色的大块双层玻璃,免去了腊月扫尘撕窗户纸,再贴新窗花、新窗户纸的工序。看着省了很多的麻烦,却又觉得这样的改良采光是好了,家里亮堂了,但窗花却在这样的改良中丧失了它原生态的美感与地位,最起码,让我们的审美难以瞬间接受,想来,依然免不了连连叹息。而这些玻璃也多为带花纹的玻璃,也有的弄成了铝合金门窗和蓝色玻璃和茶玻璃,怎么看,怎么感受都觉得有点不伦不类,心理上总觉有些冲突与碰撞,但又无法去做真正的纠正与补救。也许,时代的发展注定要将昔日的美好的传统丢弃,但这样大刀阔斧的改良却让我很难从内心里真正接受。也许根深蒂固的对于窗花与窑洞的辉映也只能成为美好的记忆永远的留存于脑海了,除此,我又能做什么样的呼吁与坚持呢?

时光荏苒,随着岁月的交替,若干年后的今天,窗花貌似正在悄然的淡出生活的舞台,而逐渐成为了一种非文化物质遗产的收藏艺术品。在晋陕峡谷,黄河两岸等地,乃至在陕北信天游高歌的地方,窗花正以一种悄然走热的旅游商品和艺术品呈现着它独有的气息与风韵,传承着华夏文明的风骨,沿袭着黄河风情的韵律,同时,窗花也正以无可替代的文化价值扎根在璀璨的炎黄疆域,亮出一个浩然荡气的亘古与伟岸,彰显着古老文明一路走来的坚韧、厚重与博大!

爱的油酸饼经典散文 篇6

我喜爱各种各样的风味小吃。

在美食城里,品种繁多的美味食材参差多态,俨然食物的天堂。

然而我更爱自家做的家常小菜,因为菜里有妈妈的味道,那是另一种美味,不可替代。离开老家,在他乡生活的那些日子,也会去菜场买些食材来烧,通常到最后,都烧不出小时候家里的味道……

我做菜,喜欢买全了调料,不然,就只放盐巴和食油,烧出食物本来的味道,别有一番风味。

说到家常菜,在所有的菜中,如果想说“最爱”,那么就数鱼和豆腐了。而豆腐和鱼我更爱鱼一些!

许多年前,我还在前夫家里过日子,那时,他的父亲还在事业单位上班,在小县城里,也算是中层干部吧,当时我在家带孩子,他的父亲特爱吃鱼和豆腐,那时候几乎是隔一天就会烧这两道菜,而我自己也偏爱这两道菜,烧起来格外用心,久了,鱼和豆腐便成了我最拿手的菜了,那时候的我努力的想要做个好儿媳妇,婆婆生病,我虽然厨艺一般,也是尽力烧菜,收拾家务,然而我的努力他们从来看不见……每每回忆起来,就会心疼那时的自己……后来自己一个人生活,本就不是很好的厨艺更是荒废了……

有一日,二姐突然说教我做油酸饼,她的记忆里永远都是我小时候不会做饭的样子,虽然我已经不是她想象的那样了,家常便饭还是烧得的,只是有时候宁愿将就着吃点,也不愿一头扎进锅碗瓢盆里浪费光阴,这种感觉只有独自生活过的`人才能真的明白……

“过来,试一下这水温。”二姐调好了水转过头来温和地说着。

“以后记得,就这样的温度就可以了。”二姐继续说着!

我走了过去试了一下水温,记下了。

“然后就这样用筷子搅动,搅动到均匀。”二姐边说边示范,二姐示意我过去演示一遍!

我学着二姐的样,和着面……

“我这身体,还不知道啥时候,我要让你们一直记得我……”二姐边教边说着。

我背过脸去,眼泪在眼睛里打转。“半世江湖,啥样的事情没有经历过,居然敌不过一句话?!别流泪,别……”强忍着不让泪水流出来,到底还是没有忍住,刹那间,我的眼泪失去了控制,夺眶而出,我哽咽起来,再搅和不下去了,转身跑到房间里掩面大哭起来!

二姐的身体不好,查出脑血管狭窄,采用的是保守治疗,每逢季节变换就得挂吊水,若是哪天血管堵塞了,严重的就会昏迷,二姐是经常担心她会瘫倒了,连累孩子,她说她不知道哪天就去了……

二姐说她有点坏坏的心思,教会我烙油酸饼,以后每当烙油酸饼的时候就会想起她……我好像看见了二姐的苦心,她是放心不下她不会做菜的妹妹,想要我学会了做饭,以后照顾好自己,若是老了,投奔了闺女,也能帮孩子烧一手可口的饭菜,才会不遭人嫌弃,教我烙油酸饼,也是她的亲情……

平日里,我的浅浮和急燥,免不了伤害过她……

或者许多年以后,我已经成了烙油酸饼的高手,然而那时候我是否还活在这人世间,或者我生病的姐姐是否还在?……世事的无常让我恍惚……

接着姐姐用心教我烙油酸饼的整个过程,我把烙好的饼切成块,摆满在盘子里。在那伤感的午后,我上楼打开窗户,坐在地上,静静地让微风吹进来……

我仿佛看到许多年后的自己,弯腰烙着油酸饼的景象,还有那眼角的泪痕……

经典重温 散文的雅俗情趣 篇7

坐拥散文丛林,重新品读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闲适散文,便多了一份雅俗情趣。梁实秋的散文细微处见情趣,林语堂的散文幽默机敏,胡适的散文明白清新,周作人的散文亲切而自然。旧时光虽已走远,但他们的文字仍然具有不可抹灭的文化魅力。

《雅舍小品》梁实秋著

《雅舍小品》共收集梁实秋自1937年至1987年的散文精品,计143篇。《雅舍小品》中的文章,写的不外衣食住行、营养娱乐、人伦道德、世态炎凉、生老病死等,大多是身边琐事,是每个人都会碰到的日常生活。

梁实秋的散文创作,最早可追溯到1923年他还在清华读书的时候,但真正使他获得散文大师声誉的,是雅舍系列。1939年秋,梁实秋在重庆北碚与别人合资购置平房一栋,取名雅舍。所谓“雅舍”,一桌一椅一榻而已,然在梁实秋眼中却是诗一般的住处。人情世态,细物琐事,在雅舍中徐徐上演,交织成一片活泼如小品的文字疆域,命名为《雅舍小品》0这些文字无辞藻华美之嫌疑。却有行云流水酣畅之淋漓。人世间的万般气象,在梁实秋笔下轻描淡写间便得以极致演绎。再寻常不过的一山一木一猫一狗,在他轻松幽默的文风里都得到了别样的诠释。他后来应朋友之约以“子佳”的笔名在《星期评论》和《世纪评论》上撰写专栏小品,栏目就取名为“雅舍小品”。

《雅舍小品》题材广泛,关乎人伦、世相、心态、人物、乡土、域外、闲适。取材具体而细小,如《握手》、《讲价》、《手杖》、《牙签》、《照相》、《下棋》、《饮酒》、《吸烟》,皆是寻常人生百态和平凡的事物,但在梁实秋笔下却写出了深邃而隽永的意趣。例如,开篇《雅舍》,先写雅舍的位置之特,鼠蚊之多,继写视野之幽,陈设之简,最后以刘克庄词“客里似家家似寄”作结。心境的达观超脱,跃然纸上。又如《中年》,先写中年“耳畔频闻故人死,眼前但见少年多”的种种感受,篇末笔峰一转:“中年的妙趣,在于相当的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作自己能作的事,享受自己能享受的生活。”这样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心灵共鸣。至于《脸谱》中的“卷帘面孔”,《下棋》中的人生况味,《暴发户》中对新贵人木三分的刻画,都发人深省。“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见多才能识广,梁实秋经历了自清末以来的多个历史时代,并有着中国大陆、台湾和美国“三度生活空间”的体验,从而使他对生活中的“世事”、“人情”感悟较深,并将这种独特的感悟化而为文。

梁实秋用手中轻快的笔展现了他的人生哲学——严谨中有谦逊;轻松后有幽默,更有丝丝的冲淡蕴含其间,汇成清新隽永的雅致人生。他的散文写前思索再三,一旦写成,决不再改。他给后辈学者所带来的影响,绝不仅仅是那表面的文字。他的散文幽默风趣,看似平平淡淡,实则用意深远。

梁实秋被公认为华语世界中散文天地的一代宗师。他的《雅舍小品》自结集问世后,流播海内外,先后印行了三百多版。其中在台湾地区先后印行三十多版,成为散文作品中最受读者欢迎的畅销书之一。

《胡适散文选集》胡适著

胡适作为白话文写作的倡导人,在文学领域有着多方面的成就,在散文创作方面也自成一派。品读《胡适散文选集》,大抵可以感受胡适散文的三大特点,即明白晓畅,以学识见长,自然清新。

胡适的散文)AN堆砌华丽的辞藻,也不为什么义法格套所拘,是所谓“法不前定,以笔所至为法”,“词不准古,以情所迫为词”。说的是平平常常的话,全无斧凿的痕迹;然而大巧若拙,细心的读者方能体会胡适散文修辞锤炼的苦心。

胡适的散文常采取从事实人手,或直接用事实说话的写法。《新生活》一文如此;《贞操问题》一文也是因报纸上褒扬“唐烈妇”、“陈烈女殉夫”和“俞氏女守节”等几篇奇文而发的,抓住了现实生活中见怪不怪、司空见惯的事例,有感而发。

胡适坚持用白话文写作,并尽量采取民众口头的词汇以及俗语等,这也是他的文章明白通俗的一个重要方面。如“老相识”、“巴结”、“面长面短”、“米米小的问题”、“做戏无法,出个菩萨”、“见了黑旋风不认得是李逵”、“养个孩子还免不了肚痛”、“不会写字怪笔秃”、“为我心为你心”等等一类词语,在他的散文中可以说是俯拾即是。再加上叙述论说都非常畅达,因而读者易于理解,读起来舒坦畅快。

胡适散文的特点,还表现在其作品中具有充满时代精神的新思想、新见解和新方法。他的散文,或抨击封建伦理道德,或赞颂新文化的健将,或描写军阀专制与保守者的脸谱,或追求民主、自由、法治,或呼唤个性解放与人道精神,或针砭国民性弱点,或奖掖扶持文学青年。凡此种种,虽然也有较为浅薄或软弱妥协的成分,但大多数具有反对封建主义、张扬民主科学的积极意义,因而他的散文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思想风貌,给人们以有益的启示。

《林语堂散文经典全集》林语堂著

与其说介绍一本书,还不如说介绍一位作家。林语堂的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基本的变迁是爱国爱民的热血青年,到从小事中发现问题的中年和思考中国国民性的思想者。

林语堂的散文有闲适的特色,有着对于幽默的美学追求,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风格。这种幽默,常常不是一句俏皮话,或笑话引你发笑,而是捕捉生活中不协调的,有幽默感的事物,经过艺术的再现,掺杂着作者的态度和情感,亦庄亦谐,使原有的幽默味更浓。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林语堂创办《论语》杂志,大力提倡幽默,被世人誉为“幽默大师”。林语堂对“幽默”有自己的认知,他认为:幽默是人类心灵舒展的花朵,它是心灵的放纵或者是放纵的心灵。可见,在林语堂眼里,幽默不再是一种单纯的语言形式,而是一种与特定的文化紧密相连的社会行为。而林语堂自己也正是以这样的一种幽默的心态来观看世相,来解读中国文化、中国人的。如《论孔子的幽默》、《中国人的国民性》、《秋天的况昧》、《月亮的危机》等,都是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妙语连珠,读后让人会心一笑。“绅士的讲演,应当是像女人的裙子,越短越好。”这是林语堂应邀参加台北一所学校的毕业典礼时说过的一句话,玩笑之余你会发现,这其中蕴含着轻松、风趣,甚至是善解人意。不过,真正对幽默作系统阐述的则是他的《论幽默》0在林语堂看来,幽默不是粗鄙显露的笑话,或是什么样的笑料段子,而是文化发展中文化内涵外显的另一种形式,其中更多睿智,更多洒脱,更多凝重。

身处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林语堂的思想是颇为复杂的。他对现实虽有着不满,但又难以寻得较为理想的出路。所以就选择了一条自由知识分子的中间道路:既可保全个性自由,又不随

波逐流,满足于自身的闲适之趣。可以说,林语堂的闲适散文就是这种特殊政治环境和文化语境的产物,这既是林语堂对自我“超政治、近人生”、注重“闲适”“幽默”“性灵”创作理论的具体实践,更是他对自我个性心理、人生态度的诗意阐释。

《周作人散文集》周作人著

大抵人们谈到周作人,总是把他归结为与林语堂类似的闲适文学的代表人物。总的来说,没什么错处,但同样是闲适文学的代表人物,周作人与林语堂又有着不同之处。周作人的闲适中往往都带有一种苦茶般的酽昧,总搀杂着几分忧郁、惆怅。林语堂的闲适才是真闲适,文章中跳动的是幽默和豁达。《周作人散文集》收录了周作人的大部分散文,从中我们可以更多地了解周作人以及他所处的那个年代。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周作人为核心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文人群体。他们既迥异于以鲁迅为代表的左翼知识分子,也不同于以胡适为代表的所谓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可以称之为闲适派知识分子。这一派别的散文同明清流行的“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文学一脉相承,形成了冲淡、清涩、平和为特色的闲适文学。

周作人很早就有了“苦茶庵”的斋名,这可谓是自得之谈。所以,有人认为周作人文章的所谓闲适,其实只是外表,真正的是“苦味”。他的散文,闲适与驳杂集于一体,渊博与深邃凝于一身,简素与苦涩相得益彰。其中,“说道理”、“讲情趣”是周作人创作的最显著特征之一,他也以此自得。道理和情趣均来自读书和生活。情趣得之于品,道理得之于思。道理与情趣编织出了闲适、高雅、独异的文字。尽管,品思之外我们还能嗅到文字之外的幽苦气息,若斋中的苦茶,苦斋外的苦雨。1924年,不到四十岁的周作人就写过这样的话:“像我们将近‘不惑’的人,尝过了凡人的苦乐,此外别无想做皇帝的野心,也就不觉得还有舍不得的快乐。”

记忆中的母亲经典散文 篇8

羊城上空清风徐徐,地面上的秃树还残留着一片片黄叶,但那灰黑色的枝杈上早已吐出了新芽。不远处,一位年轻的妇女耐心地在教自己一岁左右的孩子走路,这一幕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的记忆之门……

记得去年母亲生日那天,姐跟我讲起母亲那些艰辛的事儿:“你还是婴孩的今日,家乡的山上漫花遍野、百鸟争鸣,你还躺在母亲那温暖的怀抱中哭啼打闹。母亲总是不嫌累,口中不停哼着那摇篮曲让你悠闲入梦,待你睡熟的时候,母亲就不停地干家务活。”“那时候,父亲在家经商,便认识了一些狐朋狗友,他们经常酗酒打牌。夜间归来,父亲总是呕吐不止发酒疯,把气全洒在母亲身上。母亲虽是一位农家妇女,颇有些文化,很识大体,没有与父亲争吵,而是把所有的辛酸深埋在自己的心里。”

姐讲着讲着,泪水一滴一滴从眼眸中流了出来,这更唤醒了我对母亲的记忆。

一个初秋的早晨,外面淅淅沥沥下起小雨,我不想去学校上学,就假装头晕赖床不起。母亲气打一处来,一手揪着我的耳朵拉我起床,嘴中还不停唠叨:“就你天天头痛,哪个小孩像你这样?”为了装得更逼真,我就大哭大闹,死死抱住母亲的大腿一动不动。母亲不管三七二十一背起小书包,一手就将我拖着去学校。到了学校,她还特意告诉班主任,说我今天身体不舒服。母亲离开后,我独自坐在座位上不停哭泣着。

放学回家后,我不吃饭不洗澡,就躺在床上假装睡觉。她显然比较生气,准备用小竹棍打我屁股。我干脆就跑到外面躲藏起来,直到半夜才归家,她竟然没有骂我,而是端来一碗香喷喷的面条给我。我刚开始不理情斜躺在沙发上,她见我还生气,于是就把面条放在桌上,给我洗衣服去了。

我隐隐约约地看到她的眼眸上填满了泪水,那时心里似乎明白了她的苦楚,就端起面条大口大口地吃起来,面条下面居然还藏着两个鸡蛋。当时,我的心里很纳闷:都半夜了,家里哪来的鸡蛋?这时,我才明白她的一片苦心,和着感动的泪水将面条吃个精光。母亲在远处看到我狼吞虎咽的样子,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后来,由于父亲的原因,家境日益衰弱,最后连我与姐的学费都交不起了。母亲看在眼中急在心里,不顾父亲的阻挠,就决定前往广东打工。

那是一个夏日已近黄昏,我陪伴母亲去售票台买车票。整个村落静悄悄的,只有那光辉月色、星辰闪烁。一路上,母亲一直紧紧牵着我的小手,步伐却是那样的沉重。母亲的唠叨在我耳边挥之不去,清风徐徐,心中不免有点寒意。

车站到了,母亲怕我看见她流泪,就独自去售票台买票,我知道她的心比我更难过。忽然,母亲转身从里面的口袋里拿出一个钱包递给我说:“儿子,这是你读书的学费和零用钱,你要把它放好啊!”我的手在颤抖,接过钱包点了点头。这钱来之不易,是母亲夜以继日为邻家干活所得来的。

时间一点一滴过去,天色变得更暗了,车站的灯光也显得更耀了。母亲就在灯光下走来走去,神色有点仓促不安。足足等了半个多钟头,远处的大巴车鸣声响起,司机不断地在催促,母亲依依不舍地用手抚摸我的头说:“儿啊,一定要努力读书啊!”接着拿着车票背着行囊,直向大巴车里面走去,走了几步,又扭过头望了我一眼,她的眼神是那样的坚定,我也用坚定的眼神望着她。

车慢慢地启动了,我望着她离去的背影,眼在流泪,心也在流泪。就这样,她就远离了那块生她养她的故土,用那柔嫩的肩膀撑起了家里的一片天。

那时候,打工才三四百块钱一月。母亲自己舍不得穿舍不得吃,把每个月积攒下来的.血汗钱一分不少都寄回家用。听我二舅电话中讲:“你的母亲刚进去厂里时做事情很慢不熟练,总遭到组长的一顿臭骂。而你的母亲为自己强忍着泪水,硬是把那些难听的话咽进肚子里,埋头努力工作。”“每当暮色降临下班休息的时候,你母亲的身影就会出现在一条繁华的红灯绿巷里。她拿着一个麻布袋子站在某一个垃圾桶旁,弯下腰一只手伸向垃圾桶里,捡起那些肮脏的瓶瓶罐罐。”

……

听着听着,我心头不禁颤抖,流下了行行热泪,心里想:这要是在家里准会被别人笑话,可她在外面竟能够抛开自己的脸面,不顾旁人的嘲冷眼光,用这种方式来赚更多的钱来养家。为了儿子,为了家庭,这就是母亲的伟大!渐渐地,父亲被母亲的行为感化了,他为了不让母亲如此劳累,也奔向广东打工了。

光阴如流水,一晃就是十年。我已不再是那懵懂的小屁孩了,而母亲额头上悄悄爬上了几条皱纹,头上悄悄增添了几根白发。母亲的付出远远比山还高、比海还深。可我目前又能做些什么来报答她的养育之恩呢?

上一篇:《乡愁》的教学案下一篇:第4课时练习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