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报告(精选8篇)
浏览84次 文章来源:中国妇女网 发布时间:2010-8-30
近几年中国就业问题日益突出。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611万,比上年净增52万人,加上历年累计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有710万毕业生需要就业,其中女大学生约占48%。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她们平等生存发展的利益,关系到数百万家庭的民生和社会的稳定。为了解掌握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以及她们的需求和期望,2009年,全国妇联妇女发展部主持并委托华坤女性生活调查中心开展了全国“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一、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
1.被访女大学生的求职经历
——获得就业信息的渠道通畅。被访女大学生获得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招聘网站(84.1%)、学校就业指导中心(61.6%)和招聘会(55.5%)。
——平均投出44份简历才有可能得到一个意向协议(offer),“广种薄收”成功率低。从平均值来看,被访女生平均投出44份简历,才有可能得到一个意向协议(offer);平均投出9份简历才有可能得到一次面试或笔试的机会。
——20%的被访女大学生用于求职的花费超过2000元。60.9%的被访女大学生为找工作的花费在1000元以下; 19.1%的人花费在1001~2000元;20%的人花费在2000元以上,其中2.4%的人花费在5000元及以上。这些开支主要包括求职期间必须的交通费、打印复印资料费、购买服装服饰等费用。这对没有工资收入的女大学生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2.被访女大学生的求职感受
——56.7%的被访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感到“女生机会更少”。
——91.9%的被访女大学生感受到用人单位的性别偏见。被访女大学生中21.1%得人“经常”感觉到性别偏见,25.3%的人“时常”感觉到,45.4%的人“偶尔”感觉到。
——理工科女大学生“经常”感受歧视的比例最高。理学类专业的被访女大学生“经常”
感觉到用人单位性别偏见的比例最高(38.6%),工学类其次(26.9%),再次是文学类(22.7%)。——四成被访女大学生认为女生找工作比男生困难,理科类和硕士生感觉更困难。39.7%的被访女大学生认为女生找工作比男生更困难。
3.女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三大困难
专业不对口(61.6%),用人单位不愿接受没有经验的(61.2%),女生机会更少(56.7%)。
4.被访女大学生应对就业难的行动
——56.3%被访女大学生针对当前就业形势,降低了自己的就业标准。
——58.8%的被访女大学生表示,如暂时找不到合适工作便寻找见习机会。29.1%的人准备“留学/进修/考研/考博”;28.3%的人准备“待业,慢慢找”;25%的人计划“应试城市社区/乡村村官职位”或“去西部”;14%的人打算“自己创业”。
——89.7%的被访女大学生愿意到妇联推荐的企业去见习。
——74.9%被访女大学生,期望见习期间的生活补贴在1500元以内。25.1%的人希望补贴为1501~3000元及以上,7.1%的人表示“给实习岗位就干,不考虑生活补贴的多少”。
5.女大学生创业面临三大困难
女大学生创业面临三大困难依次是:缺少经验(28.2%)、缺少社会资源(22.3%)、压力大(18.3%)。
6.被访女大学生对政府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的了解程度
2009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委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政策,各省也出台了地方的规定。调查显示:
——93.1%的被访女大学生对政策有所了解,但清楚了解的只有12.5%;
——96.5%的被访女大学生认为政策对大学生就业创业有帮助,但体会深度不一。
二、被访女大学生需要的帮助
1.需要政府提供的帮助
——政策支持。制定优惠政策来刺激高校毕业生就业;农民供大学生上学很不容易,应该对农村户口的大学生多提供一些优惠政策;对大学生自主择业、就业给予实质性的奖励。——增加就业岗位。增加专门针对大学生的就业岗位;在经济政策上鼓励用人单位吸收应届高校毕业生。
——帮助女大学生就业。提高整个社会对于女性的认识,良性引导企业对女性求职者的态度,不要有偏见;提供适合女性的就业岗位;出台女大学生就业专门政策;适当扩大公务员、事业单位和国企的女性就业比例。
——提供创业资金支持。
——健全法制。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招聘制度;制裁靠不正当关系找工作的行为;为反对就业歧视立法,且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2.需要妇联组织提供的帮助
——消除就业中的男女不平等,维护女性权益。
——多为女大学生提供就业和见习岗位,增加就业机会。
——为女大学生提供创业就业指导。
——组织女性就业专场招聘会。
——发挥协调和推动作用。呼吁国务院及各部委制定相关政策;协调有关组织共同维护和落实妇女权益。
3.需要学校提供的帮助
——多提供就业渠道。多发布就业信息,多联系用人单位,多开招聘会;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适合的见习或工作机会。
——做好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就业咨询,改变学生就业观念,介绍应试技巧,开展心理辅导;对学生进行职前培训等。
——对创业的帮助。组织学习和交流创业经验,多提供些创业项目。
——改革课程设置和现有教学模式,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多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为
在校生提供实习机会。
三、结 论
(一)女大学生就业难是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
——产业结构的失衡与大学生就业需求反差大,不发达的第三产业没有给女大学生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
——供需总量失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特别是女大学生在校人数呈直线上升趋势。从就业角度来看,人数和比例增长更快的女生,遭遇到空前的困难。——高等教育制度改革与社会需要错位,专业设置与就业市场需求脱节,造成了就业困难和人力资源的浪费。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在大学生就业困难的背景下,女大学生就业更难。
(二)女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是遭受就业性别歧视
一是就业机会不平等,二是竞争过程不公正,三是就业结果不公平,女大学生就业质量普遍低于男生,使女大学生的劳动权益受到严重损害。
(三)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直接动因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效益与社会公平之间的矛盾
(四)女大学生就业难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
(五)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急需政府履行职能,积极促进公平就业,积极促进落实相关政策、措施配套,提供可持续的支持行动
四、对策建议
一、将性别平等纳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总体规划和政策体系,加大社会宣传动员,营造公平、公正、平等的就业氛围;
二、优化产业结构,落实就业政策,加大服务力度,全面促进女大学生就业;
三、完善促进男女平等就业的法律法规,从源头上维护女大学生的就业权利;
四、政府采用经济手段,合理消化女性用工成本,促使用人单位为女大学生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五、全国妇联和地方各级妇联,应在促进女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
五、被调查者基本情况
四成多被访女大学生来自北京高校,其余来自上海、天津、西安等大城市。来自重点院校的被访女大学生比例高于非重点院校。
被访女大学生学历从大专到博士,其中七成是本科生。
被访女大学生中经济学类比例最高(27.4%),其次是文学类(19.2%),再次为法学类(15.4%),工学类、理学类共占24.4%。
1.1 就业率低
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多元文化教育研究中心组织的, 对农村大学生就业状况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 女大学生就业情况不好和非常不好的共占90.8%。该组织的另一项调查显示, 没有签约的女大学生中, 农村籍女大学生比城市籍女大学生要多出三分之一。
据厦门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女生的就业机会只有男生的87%, 女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仅为63.4%, 比男毕业生就业率低8.7个百分点。女大学生的就业率仅相当于男生的85%。既然女大学生的总体就业就难, 那么来自农村的女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就更加不容乐观了。
1.2 性别歧视严重
据《妇女权益保障法》实施十周年进行的专题调研显示, 有80%的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性别歧视, 34.3%的女生有多次被拒经历。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在调查中发现, 在应届毕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求职中, 超过半数的招聘单位提出“只要男性”的要求, 甚至一些国家政府部门、银行、高校、医院、报社及国有大中型企业也在招聘条件中明确提出“只要男生”, 使具备同样应聘条件的女生失去竞争机会。
1.3 受家庭出身的影响越来越大
根据搜狐网上的一项调查显示, 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排名依次是专业、性别、外貌、家庭出身及国家政策, 家庭出身成为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第四大因素。这就对农村女大学生的就业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2 当前农村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2.1 社会方面
(1) 劳动力市场供求矛盾尖锐。
目前, 我国社会可提供的就业岗位量与大学生毕业生的数量呈不对称增长的态势, 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 供求矛盾的尖锐。在“十五”期间, 全国每年求职人口达2200-2300万人, 而在现有的经济结构下每年新增的就业岗位只有700-800万个, 形成巨大的就业压力 。 随着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教育 ”的趋进, 大学的扩招, 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大学生暂时找不到工作, 也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 女大学生就业尤为艰难, 更不用说农村女大学生了。
(2) 性别歧视严重。
在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诸多因素中, 传统文化的性别歧视和偏见, 对男女的不同角色期待和双重标准是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近年来, 随着我国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女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遭受性别歧视的现象越来越多, 越来越成为一个弱势群体。为最大追求自身的利益, 降低人力成本, 有的用人单位成本核算功利化, 在性别上进行限制。因为在用人单位看来, 女大学生工作几年后, 要面临结婚、生育及抚养子女等问题, 会给工作带来极大不便, 会增加单位雇佣成本, 降低单位效益, 而且结婚、生育、抚养还会影响到单位工作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安排。
2.2 政府方面
(1) 政策、法律保障措施欠缺, 在执行上缺乏应有的力度。
《劳动法》在性别歧视方面还是空白, 更不用说保护农村女大学生的就业利益了。而已经颁布的旨在保护女性就业权利的法律法规中, 其可操作性又比较差, 使得一些法律、政策流于形式, 在实际中公开性别歧视的现象仍肆意泛滥。
(2) 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
对于农村女大学生在社会保障主要是在生育保险方面。用人单位不愿意招聘女员工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女性的生育问题。由于我国社会保障机制仍不很完善, 女性在生育期间的工资和福利以及她们因休假或子女问题带来的工作不便, 客观上必须由用人单位承担时, 这大大提高了用人单位的成本, 在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 同等条件下, 用人单位必然会更多选择男性。
2.3 女大学生自身问题
(1) 心理素质不高, 而心理期望太高, 急功近利, 倾向于条件优越的沿海地区和大都市, 而且过分注重工作收入;有的则自我封闭, 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 担心不被用人单位接纳, 在择业就业过程中, 缺乏主动性, 没有积极走出校园了解就业市场动态的心理准备。
(2) 信息通道缺乏。大部分农村女大学生缺乏相关的社会背景和经济背景, 再加上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也较弱, 在找工作时的信息渠道较之城市大学生自然处于劣势。
(3) 毕业后的选择比较单一, 由于家庭的经济原因, 大部分都选择就业, 选择继续深造的、出国的和自主创业的比例都十分小。这无疑会使农村女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比较大。
总之, 了解当前我国农村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其原因, 采取相应对策, 解决农村女大学生就业问题, 使高层次人力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和利用, 对于维护农村女大学生的平等就业权益、促进城乡的和谐发展与进步、维护社会的公正和公平正义、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与和谐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摘要:近年来就业形势的紧张,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然而, 处于“来自农村”和“身为女性”的双重枷锁下的农村女大学生越来越成为就业边缘化的特殊群体。对当前农村女大学生的就业进行分析, 发现当前我国的来自农村的女大学生就业存在很大的问题, 讨论其原因。
关键词:农村女大学生,就业状况,原因,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许燕, 张敏琴.农村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科教文汇, 2006, (07) .
【摘要】目前大学生特别是女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这就对女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在调查分析女大学生创业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校在创业教育过程中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女大学生;创业;调查;思考
女大学生就业既涉及到高层次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也象征着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可以说既是一个复合的社会问题,又是一个公共的政策问题。女大学生就业相对男大学生更为困难。为了在实证资料的支持下探究该社会现象背后的结构性因素,并提出若干建议,我们课题组在校内进行了“女大学生创业情况调查”的抽样调查,从而获得真实而全面的研究资料。
1.对女大学生创业情况的调查和分析
我们在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女大学生群体中抽取了300份样本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同时选择了100份男性问卷作为比较组。调查的具体内容包括女大学生的基本特征、自我创业状况、创业意愿、创业计划、创业基础、创业困难等,对她们的创业特点和规律性进行了调查、统计和简要分析。
1.1 女大学生的创业动机弱于男大学生
创业动机的形成和发展是个体开创事业的动力,也是创业行为产生的前提。根据调查结果,女大学生创业动机水平比男大学生低18.5个百分点。作为年轻人,女大学生也有着理想和激情,对于创业有着积极乐观的态度,虽然多数由于缺乏经济条件和实践经验而暂时搁置创业计划,一毕业就打算创业的人不多,但她们仍然抱有未来在创业的打算。但是传统的社会观念中,对女性的家庭期待大大高于对其社会角色的期待,这样的舆论环境也会削弱其创业动机。此外,创业动机也存在着城乡差异、专业差异、年级差异等。
1.2 女大学生创业领域偏好于传统服务业和高薪技术产业
女大学生愿意进行第二第三产业创业的较多,包括经营贸易、社会服务、餐饮业。女大学生创业对于便民服务业并不看好,比较看重传统的商业服务业、餐饮服务业以及以高新技术为工具的现代服务、知识服务业,在这些行业也更容易取得成功。
目前各地政府对毕业生的创业就业行为的有效支持和帮助体系还未完全建立,尤其在对于女性创业就业方面几乎没有倾斜政策,鼓励毕业生创业的优惠政策的宣传力度和执行力还不到位。如创业就业扶持优惠政策知晓率低,小额贷款担保手续复杂、办理时间长、融资渠道少,缺少方便快捷的人性化服务等。
此外还存在这一些其他阻碍女大学生创业行为动机的因素,包括社会的种种性别歧视、相关政策的完成和落实情况等等。
2.女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途径
我国创业教育特别是学校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开展女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高校更是凤毛麟角。虽然清华大学以“创业中心”为标志开了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先河,近年来不少高校又进行了创业教育的研究和有益尝试,但目前如何创建高校创业教育教学体系,不能说不是高校的当务之急。开展创业教育的责任高校应该勇敢地担当起来。
2.1 明确女大学生创业的目的性
创业教育是以培养青年和谐进入社会为目的的教育活动。首先要了解职业知识,要明确职业的分类、职业要求、职业形势等,另外要对职场进行调查、了解、参与,她们才有可能产生创业的想法、信心和动力,为其创业成功做好铺垫,再次要帮助她们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处理好就业、择业、创业的关系,再有,应加强对自主创业过程中该具备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思考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进行着重测试和训练,以提高女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必备的必要能力和素质。女大学生教育应以一般的创业教育为基础,针对女性特点增减部分教育内容。如:女性创业者会遇到一些男性很少会遇到的困难:社会对女性期望值相对低,很多女性对自己期望值较高,心理压力容易偏重,还会出现来自家庭以及其他困扰心理、精神等方面的压力,所以说,专门的女性决策、女性领导艺术、女性心理压力调适方面的理论知识或者观念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
2.2 加强女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计划性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刚起步,而正规的创业学课程教育还在探索之中,如何开展适合中国国情的创业教育成为关注的焦点。许多高校只是在毕业学年中集中地进行就业创业教育,这对于学生来说,无论是从心理准备、能力储备、知识积累上,都是仓促的。应该从学生入学开始,每学年进行有计划的、连续性的教学活动。创业教育课程应当由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要任务的创业教育学科理论课程和以掌握直接经验为主要任务的创业型活动课程组成。因此,创业教育与其他所有的课程一样有教学计划,但又不只局限于课堂教学活动。应根据学生不同年级的特点,设计制定教学方案。高校应当适当调整一些课程,并把创业教育的内容纳人教学大纲。
2.3 提高女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性
创业活动首先是一项实践活动,创业教育则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实践性活动,没了实践环节,一切教育理论都无助于创业兴趣的激发和创业能力的形成。应当配合课堂教育展开一系列实践活动。针对锻炼创业心理品质、完善心理素质、完善创业知识结构、培养实际创业能力,成立“创业协会”、“生存训练”、“女大学生创业素质培训学校”、“创业俱乐部”等学生组织。用类似创业活动的方式,获取直接经验,感知创业规律,把握创业活动的程序和方法,综合应用各种知识解决创业问题,从中培养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
2.4 提升女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可行性
可以利用高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加强女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建设,通过政府、企业帮助高校建立女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基地,增加女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工作实习的机会,为女大学生提供有效的职业指导、创业咨询和就业服务,针对女大学生开展择业观、竞争力的教育培训,开设各具特色的职业规划和职业实践课程,增强就业创业能力;利用学校内部资源,组织女大学生进行创业体验,由学生自主管理、自主经营各种营业性质的服务经营团体,培养创业能力;建立女大学生创业基金,鼓励学生参加科研活动,了解学科前沿,提高她们创业实践的动手能力;加强学生社团建设,把学生社团作为对女大学生进行创业意识和技能教育的载体,鼓励和倡导成立有利于进行创业教育的女大学生社团,有针对性的培养她们的创业能力。
纵观我国高校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开展情况,虽然还存在着许多缺陷和不足,但创业教育作为一种理念,对以人为本思想的确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创新人才的培养以及解决现阶段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都是不可缺少的,我们应该继续探索实践女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施方案,培养她们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使女大学生毕业后大胆走向社会,自主创业,促进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
参考文献
[1]冯国平.努力建设创业教育示范校[N].中国改革报,2008-3-18.
[2]蒋心亚,邹丽阳.高等院校应加强创业教育[J].职教论坛,2006,(9):53-54.
[3]黄远征,左武荣,汪卫峰.高职院校实施创业教育的现实意义和途径探索[J].市场周刊,2008,(6):87-88.
[4]夏斌,唐城.高职院校艺术专业学生创业教育实证研究[J].职业时空,2003,(4):58-59.
[5]欧阳晓.实现从就业教育到创业教育的转变[J].中国高教研究,2004,(6):21.
[6]刘宝春.加强女大学生主题意识的培养[J].煤炭高等教育,2003,(1):60-62.
结合,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819份,回收率为81.9%。在随机抽查的三所高校的数据中,13.61%的女大学生是党员,33.87%是入党积极分子。
一、当代女大学生参政意识调查及结果分析
(一)参政初始意识调查情况:
1、对“政治参与”一词的理解
非常了解
一般了解
有一点了解
不了解
5.74%
52.75%
30.28%
11.23%
2、对国家时事的关心程度
非常关注
一般关注
有一点关注
不关注
14.22%
53.18%
29.01%
3.60%
3、了解国家时事的主要途径
广播电视
报纸刊物
网络信息
其他
73.14%
55.19%
36.75%
2.93%
4、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注情况
非常关注
一般关注
有一点关注
不关注
5.34%
36.50%
43.59%
16.73%
从以上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整体上当代女大学生的参政初始意识尚可,处于萌芽状态。
(二)有关政治参与的活动情况:
5、女大学生参政的主要方式
行使普通公民的政治权利参与社会管理,如参加选举、集会等
加入政党,参与政治活动
愿意作为候选人参与人民代表的选举
其他
76.07%
50.43%
38.46%
3.41%
6、对于自身参政行为的意义认识
影响很大
影响一般
没有一点影响
不清楚
61.17%
15.87%
9.89%
13.07%
7、政治面貌状况
中共党员(包括预备党员)
入党积极分子
共青团员
其他民主党派党员或一般群众
13.61%
33.87%
48.46%
4.05%
从该调查结果可以窥见当代女大学生行使普通公民的政治权利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是比较高的,如参加选举、集会等的占到了76.07%,加入政党,参与政治活动的占到了50.43%,由此所引发的一系列参政意识如对于参政行为意义的认识上,61.17%的人已经认识到自身参政行为对政府行为有很大影响,这种认识对促进女性积极参政议政争取和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有很积极的进步意义。
(三)女大学生加入政党目的调查:
对于加入政党目的的调查,可以看出入党动机的非纯粹性仍然存在,理想信念有待加强。
(四)影响女性从政的观
念和原因的调查情况:
9、“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
同意
不同意
25.70%
74.29%
10.相对于我们女性而言,政治生活离我们很远
14.73%
85.27%
11.女性的从政状况是人类社会现代文明的标志之一
80.03%
19.97%
12、对当代女性从政的态度
非常支持
比较支持
支持也有一些担心
不支持
44.57%
38.83%
17.34%
0.61%
13、阻碍女性从政的主要因素
性别歧视
社会评价
女性自身因素
家庭因素
40.42%
33.58%
35.16%
23.57%
为了更进一步了解影响女性从政的观念和原因,笔者列了5个选项,在五个选项中女大学生已有74.29%冲破了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并有80.03%的女性认识到女性的从政是人类社会现代文明的特点之一,同时,调查中的大多数女大学生都表现出了很强的政治独立意识,自身对政治的影响有着很高的评价,女大学生中支持女性从政的比例占了绝大多数,这都表明女性非常希望女性同胞在政治舞台上占有一片天地,从而为女性争取更多的政治权利,提高女性的实际政治地位。
(五)女大学生政治愿景的调查情况:
从女大学生的从政愿景来看,18.44%的人选择把从政当作自己的职业追求是值得我们欣慰的,从政是直接进行政治参与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在从政队伍中的职业女性比例增多将有利于制定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的政策,有利于提高女性的政治地位,为实现男女平等提供更为有效的支持。
(六)结果综合分析,从整个调查的内容及其结果综合来看,当代女大学生参政现状存在以下特点:
女大学生从政愿景的选择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尤为明显,特别是父母职业的影响。在调查中有90%以上选择把从政作为职业追求的人,其父母一方或双方职业为公务员,可以明显看出,父母对于自身职业选择的影响重要性很大,女大学生参政也同样如此,她们在家庭的熏陶下对从政的认识比其他家庭而言更加深刻。
同时,女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呈现高低层次的不均衡。低层次的政治参与面广人多,这些低层次的参政表现为关心国家时事,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了解国家的政治情况,加入政党,投票选举,参加一些集会、游行等方面;而较高层次的政治参与水平相对较低,高层次的参政表现在作为候选人参加竞选公职,参加政府管理,监督政府机构运行等方面。
二、影响女大学生参政的因素透析
女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状况,包括女大学生政治参与中存在的问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一)传统男权政治对女性的排斥
由于政权的极端重要性,传统文化都将政治领域划分为女性的禁区,严防死守。西方哲学家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卢梭、黑格尔,却一脉相承地认为,女性天生缺理性,不适合参与政治。中国传统性别文化也认为,女性天生智力和体力都比男性弱,故其地位比男性低下,应从属于男性,不能享受与其平等的权利,尤其不可参政,否则会祸国殃民,倾国倾城。所以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女性一直被排斥在政治之外,其活动范围被严格地限制在家庭之内,其价值也只能通过相夫教子来实现,即使机关算尽的慈禧太后,也只能“垂帘听政”。这种男公女私、男外女内的性别本质,通过家庭、社会习俗、文学作品、媒体等各种途径,润物无声地内化成了中华民族共同的社会心理和集体无意识,使得不仅一般的社会观念认为女性不宜参政,连许多女性自己也对此认同,认为自己不适合、不应该也没有能力参与政治而自动放弃。长期被排斥在政治权利机制之外,其利益无人代言和力争,而人们视此为天经地义,对女性的发展造成极大障碍。
(二)受传统教育影响,女大学生自我认识不足
在第一点笔者谈到了传统男权对女性的排斥所形成的障碍,这种障碍不自觉地一代一代设置,内化为一种交易模式。许多从政的女性干部,在传统社会面前得不到社会和家庭的理解,从而使得她们感到种种无形的压力,以至身心疲惫、造成许多说不清的困难。在对于“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调查中,有90%以上的女大学生反对这样的一种看法,尽管如此,中国传统的封建观念的影响仍然存在于她们的内心深处,外界的压力使得她们即使反对男性主导的局面但是也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对于女大学生参政影响很大。俗话说家庭是每一个孩子成长的第一个老师,父母自身的文化素质,生活经历,职业等等对孩子的发展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对于一个父母的参政意识强,参政行为频繁的孩子来说他会在不断地潜移默化中,心理上树立一种原始的参政意识,而这种参政意识对于其成人后的参政行为影响是极其强烈的。家庭教育在中国这样一个长期以小家庭模式存在的社会来说是具有与其他教育方式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家庭中家长常常情不自禁地包办剥夺了子女应有的政治上和心理上的成熟。作为女大学生其内心对父母的认可度比男性则更为强烈,调查显示有公务员背景的家庭的女大学生愿意从政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家庭背景的女大学生。
(四)政治意识缺乏
部分女大学生对于当前国家政治时事及政治体制运作的不清醒的认识,是导致她们形成政治淡漠的突出影响因素。在调查当中有相当一部分的人在不愿意从政的原因中说明是官场黑暗,勾心斗角,腐败问题等等。这种对政治的消极评价和认识,导致了她们选择远离官场,远离政治的行为。在进入改革开放以来,不可否认,在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的影响下,我们党和政府内部确实有一小部分人经受不起诱惑走向腐败道路,丧失国格人格,给党和人民造成巨大损失,影响相当恶劣,这些消极因素都难免对女大学生造成政治黑暗的错觉。近年来一些大案要案的相继曝光,藏匿在党和政府里的蛀虫不断被挖出,一些不客观的舆论报道和社会评价也影响对女大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
其次,女大学生对我国现在的政治体制的认识也不够深入,以人大制度为例,在调查中大部分女大学生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甚了解,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宪法规定的最高权力机关,享有崇高的任免权和监督权,但是在调查中发现很大一部分女大学生对人大的认识相当缺乏,由此可以看出对女大学生加强政治教育是拓宽女性参政途径是非常必要的。
三、完善当代女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对策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着力培养女大学生参政意识和能力
2004年10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简称《意见》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以理想信念教育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学校教育作为女大学生学习政治知识的主要途径,担负着传承知识,引导实践的重任,学校应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要坚持意识形态的正面灌输,大力宣传实现男女平等的观念,宣传一系列与提高女性政治地位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从意识形态上消除传统性别歧视观念对于女大学生参政意识的影响,建立良好的校园政治舆论宣传机制,引导学生的政治兴趣,培养学生的政治信仰,训练学生的政治能力。努力完善有利于大学生主动参与政治的氛围和机制。此外,还应增强家庭教育对于女大学生参政意识的影响作用,从小就应培养起积极主动地参政意识是极为重要的。
(二)借鉴国外公民教育的服务学习方法,将社区服务与课程学习相结合 通过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大部分女大学生已基本地掌握了相关的政治知识,但是“正式的教育容易变成抽象的和书本的,脱离实际,形式呆板。脱离社会生活的知识,不可能转化成个人的品德。”[1]所以,在她们具有相关政治认知的基础上,我们要注意培养女大学生的政治情感。对这一方面,国外公民教育的服务学习方法可以借鉴。“服务学习又称经验学习或以社区为基础的学习、社区参与等。……服务学习是提供参与社区的机会,将社区服务与课程学习相结合,提高合作、交流的社会技能,增强社区意识。”[2]“服务学习是在实际背景中学习,需要学生共同合作、共同关注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所以不少美英学者认为经验学习比公共课的教学更有利于灌输和发展无私、博爱、独立、合作、关心、自尊等美德,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对他人的关心,促进学生掌握社会的、政治的和个人的技能,理解公民资格的涵义,发展学生与各种不同背景的人一起工作的意愿和能力。……杜威认为,民主是联合的生活方式,因而民主共同体的形成需要有效地交流和建立与他人的关系。教育过程就是不断参与的经验过程。所以学生必须参与实际的社会活动,亲身经历社会生活。他说“我们认为,心理发展的过程主要是一个社会过程,一个参与过程,……目的在于培养个人和别人的共同生活和合作共事的能力。”[3]参与生活积累起来的知识可以转化成品德,参与实际的事务,无论是直接的或是游戏性质的,至少是亲历其境的。这些特点,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补偿参与机会比较狭隘的缺点。
(三)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给予女性群体提供必要的支持
丰富民主参与的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制度化,合法化。随着《选举法》的修订,选举特别是基层选举作为人们参政的重要地位,得到了完善和发展。女大学生在校期间,一般以参加基层民主形式为主,因此,学校应积极组织好一系列基层政治参与的各项活动,保证每一个女大学生都能够正确地行使自身所具备的政治权利,完成所应承担的政治义务。
女性群体在社会上仍处于弱势地位,党和国家应采取有利于女性参政的政策措施,也就是要对女性参政采取特殊的政策扶持。所谓政策的扶持,并非是指对用人标准的降低,而是从根本上保证优秀的女大学生有机会加入到我们的参政群体中来,参加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中,发挥其能力和特长,代表我国的广大女性直接参与到我国的日常政治事务的管理中。对于特别优秀的女干部,可以适当放宽职务级别和任职年限的条件破格提升。
(四)培养女大学生政治参与的骨干,增强女大学生的“政治领导能力”
提高整个女大学生群体的政治参与水平,离不开政治参与骨干的培养。许多活跃于政界并有建树的成年妇女,还在青少年时代就开始关心政治、参与政治生活,加入少先队、共青团和政党。“在高中时己有领导权体验的大学生,可能是最希望获得领导权训练的学生也就是说,富有领导技巧的人将对获得领导权更加期待,而缺乏领导技能的人对获取领导职业的兴趣不大。不是排斥为已经认识到她们对领导角色有兴趣的妇女涉及领导权研究室,而是学生工作人员和部门能设计课堂和创设角色兴趣的体验来促进学生领导权期待的发展。”[4]她们早期的政治社会化对其一生的从政生涯起着奠基作用。
(五)推动社团发展,拓宽女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渠道
社团可以培养女大学生的公民素质。民主政治的发展,不仅需要正式制度上的建构,而且需要在社会中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文化。这种政治文化就是公民文化,也就是与民主制度相偶合的公民的政治态度、情感、信仰和价值取向。“我们与他人的联系越是密切,我们越会倾向于信任他人。”[5]美国著名学者阿尔蒙德在《公民文化》中,特别强调了社团活动对公民能力感的影响,团体中相互作用的经历,参与团体决策的机会,以及在各种社团活动中获得的阅历与经验视野,所有这些都可以增加个人参政的能力意识。“与非团体成员相比,团体成员可能认为他更有资格作一个公民更为积极的参与政治活动,更了解和关心政治”[6]因此,女大学生应组织具有自身性别特点的政治社团,开展争取女性政治权利和政治地位的女权活动,为自身的政治地位及毕业后的就业机会争取权利。同时,学校要坚持党对团组织和社团组织的绝对领导,保证女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正确方向。其次,团组织和社团组织又要具有相对独立性,为促进女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做更多的工作,如开拓女大学生的政治参与途径,建立多种形式的沟通渠道,发挥女大学生的社会监督作用扩大女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的领域,鼓励、支持女大学生参与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尤其是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鼓励、支持学生参与研究政治问题的社团,鼓励师生探讨社会问题与政治问题引导女大学生参与投票与选举引导女大学生的理性参与等等。
党的xx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这是党中央着眼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而作出的一项战略决策。近期,江苏仪征市妇联对全市的女大学生村官创业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全市女大学生村官创业基本情况
目前 ,仪征市女大学生村官81人,其中有7名已经创业成功(马集镇张宏梅种植的黄秋葵,铜山办事处石洁、许祯祯等人合伙经营种植的紫薯,大仪镇李天梅的有机插秧合作社和朱庆梅的`桔杆加工利用,新集镇祝紫君的留守儿童校外辅导站,陈集镇黄蔷薇的扬州市蔷薇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2名正在积极筹备创业(新集镇祝紫君文化产业连锁店,铜山办事处许祯祯的高效农业),6名想创业无项目(新集镇的刘梅、吴娟,新城镇的张蕾,十二圩办事处的王娟,青山镇的宋佳,刘集镇的张星)
二、全市女大学生村官创业人数少的原因分析
通过调研,我们也明显地看到,全市女大学生村官创业人数少,究其原因主要存在3个三分之一:
1、三分之一女村官想创业有诸多原因制约。一是创业资金不足。由于投入的创业资金最低需5万,在银行贷款需要有担保和反担保手续,而女大学生(村官)工资待遇每月在1500元左右,无法提供担保和反担保手续;二是创业用地问题。存在用地政策制约和土地培青费补偿。三是无经济实力承担。由于女大学生村官工资待遇低,每月1500元左右,担心自己万一创业不成功,自身无经济实力承担,直接影响了创业的积极性。
2、三分之一女村官想创业无创业项目。部分女大学生村官想创业,但由于刚刚离开学校,社会工作经验不足,加之她们在大学时所学专业与农村工作关联度不大,不知道如何去创业?创什么业?有一种“有劲使不上”的感觉。
3、三分之一女村官无创业意识。一是部分女大学生村官尽心尽责做好本职工作,力求在本职岗位上有发展,对创业不感兴趣;二是少部分到村任职的女大学生村官把到农村工作当作就业的跳板,当作是在当前就业压力下作出的无奈选择,是在“骑驴找马”。
三、对策及建议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为激发女大学生村官积极投身到创业的大潮中去,提高她们创业和带头致富的能力。
1、加强培训,提高能力创业。在培训中,始终坚持“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开展免费创业培训,让她们掌握一技之长,提升创业本领,邀请有创业经验的女企业家、女能手、女经纪人开展流动创业培训,零距离进行创业指导,一对一结对帮扶。对有创业意向,正在选择项目或筹集资金的女大学生村官开展定向创业培训,帮助她们选择创业领域,理清创办程序,做到形式灵活,接轨市场。
2、真情关爱,无牵挂创业。积极帮助女大学生村官解决生活、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安排好女大学生村官们的食宿及日常生活,为她们顺利开展创业提供条件,提供方便,真正做到“政治上引导、工作上支持、创业上扶持、感情上联络、生活上关爱”,坚定她们创业的信心和决心。
3、积极鼓励,多扶持创业。在我市已形成的促进大学生村官创业的利好政策环境下,应进一步促使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到位,营造良好的女大学生村官创业资金扶持体系,完善女大学生村官贷款的各项政策和业务流程,开通女大学生村官创业“无障碍”绿色通道,真正使想创业的创成业、已创业的创新业、创大业。
男女生就业差距在缩小
【解读】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分析认为,随着政府在消除就业歧视和实现平等就业方面政策导向性的增强,性别差异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影响尽管依旧存在,但程度已大为减轻。此外,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还和女大学生比例增加有关。
研究生就业优势不突出
【解读】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发现,普通大学的研究生就业时和本科生相比优势并不突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虽然有来自人才市场的压力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不恰当使用,但更多的是与当前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之间培养特色不明显、可替代性较强有着紧密的联系。这种高学历人才抢占低学历人才就业岗位的现象,实质上凸现的是大学生就业质量的问题。
大学生对政策知晓率低
【解读】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认为,政策的宣传力度有待提高。
范文网【】
表达能力欠缺成求职难题
【解读】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认为,虽然大学生已开始重视自身能力的全面培养,但个人能力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建议大学生从基本做起,累积实力,在不断开拓创新中增长才干。
大学盲目求全无助就业
【调查】在学校的分类考察中,专业性较强的学校整体就业状况要普遍强于综合性院校,如中国计量学院的就业率达到了85.89%,高出一般性综合院校20%左右。
关键词:女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状况
0 引言
课外体育活动作为体育课的延伸和补充,在各高校得到了重视和发展,课外体育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大学生每周两课时的体育课,远远满足不了大学生健身的需要,而课外体育正好可以补偿体育课的不足,对培养大学生体育兴趣,获得体育能力,增强身体素质,促进学习并养成健康的终生体育思想和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女大学生对参与课外体育活动项目的兴趣为研究对象,选取陕西省非体育院、系高校二年级的女大学生为调查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访谈法对陕西省非体育院、系高校二年级的女大学生进行访谈。
1.2.2 问卷调查法
调查的高校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理工大学、咸阳师范学院、陕西教育学院、西安科技大学、渭南师范学院、西北政法大学、宝鸡文理学院、西藏民族学院、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共10所高校,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75份,有效问卷367份,回收率93.75%,有效率91.75%。
2 结果与分析
2.1 女大学生对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调查
态度是人们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主要表现在对外界事物的内在感受、情感(即喜欢或厌恶)和意向方面。调查显示,女大学生对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在态度上喜欢的人居多,占女生总人数的近70%,不喜欢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女生仅占10.90%,说明大多数女大学生对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在态度上是积极的,仅有少数人不喜欢参与,统计结果见下表1。
2.2 女大学生对参与课外体育活动项目的兴趣调查
兴趣是人们认识需要的表现,指人在参与某项活动时具有积极情绪的一种心理倾向。从下表2统计结果显示,女大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项目的兴趣呈现多元化趋向,前三位分别是羽毛球、健美操和乒乓球。其中羽毛球250人,健美操230人,乒乓球178人。羽毛球、乒乓球排序靠前是因为这两个项目趣味性大,活动轻松且不易造成运动伤害,故为女大学生所欢迎。
2.3 女大学生对参与课外体育活动项目的动机调查
21世纪的女大学生是具有现代思想、智慧并充满青春活力的知识女性,他们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不仅体现出当代青年女性对待体育锻炼的一般参与方面,更重要的是他们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不仅仅是单纯的增强体质,而是呈现出多元化趋向,走访了解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女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目的动机是在基于增强体质的基础上更是为了塑造健康形美的体态、满足兴趣爱好,此外还有一部分女大学生认为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是为了调节心理、交际娱乐等,这正是体现出了21世纪女大学生对体育的理解与传统女性的不同,她们的思想已进入了一个更新的文化领域———敢于挑战自我展现自我。
2.4 女大学生实际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频度调查
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意义不能仅仅停留在态度和理解上,只有切实的投身于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活动中,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价值所在。为了更好了解女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实际状况,笔者专门对其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频度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女大学生平时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人并不多,从不参与和偶尔参与人数近乎80%。结合上表1的统计情况,经比较可以看出,当问起女大学生对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时,其结果是近70%的女生喜欢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然而在实际参与中付诸于行动的女生却不足25%,这一点应引起高校的重视。
3 促使女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建议与对策
3.1 学校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只有充分兼顾学生的自身需要,合
理选择与安排活动内容,才能激发学生的锻炼兴趣与动机,逐步养成锻炼的好习惯,使学校课外体育锻炼经常持久地开展。
3.2 构建高校课外体育活动锻炼角,促使女大学生积极、主动的
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健身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
3.3 目前我国高校课程建设和课程体系较为完善,主要问题集
中在课外体育方面,发展水平低、同体育课的差距大,课内外一体化在实践中难以落实,致使高校体育难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整体效益,建议建立一种新的高校体育体系模式,将高校体育工作的重点转移到课外体育上来,提高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质量,努力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使高校体育不断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充分发挥其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毛振明.学校课外体育改革新视野[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2]兰自力,赵克.我国部分省(市)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137(3):22-23.
高职生就业现状调查
截至2012年年底,甘肃省有高职高专职业院校22所,占全省普通高校总数59%。高职高专在校生达16.16万人,占高校总在校人数37.48%。毕业生达到4.56万人,比1999年扩招时增长了7倍。截至2012年9月1日,甘肃省2012届高职(专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仅为20.42%。
为了解甘肃省高职院校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的具体情况,考虑到样本的普遍性及针对性,笔者在2012年10~12月期间,对甘肃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兰州职业技术学院、甘肃警察职业技术学院、兰州外语职业技术学院、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和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等8所高职院校的2012届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共发放328份,涉及74个专业点,回收调查问卷321份,有效调查问卷321份。占回收问卷的100%。在有效样本中,男、女毕业生比例分别是56.7%和43.3%。调查问卷从五个方面展开: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就业分布、就业意向、求职过程、就业指导。
毕业生就业去向状况
就业压力增大,就业形势严峻。调查结果表明,学校高职毕业生工作落实率仅为70.4%,有21.8%的毕业生根本没地方可去。
多元因素致就业率差异大,部分学校办学定位偏向。调查中,对比不同性别的高职毕业生就业率,男性毕业生的就业率为73.6%,明显高于女性毕业生就业率11.2个百分点,说明在就业过程中性别歧视仍然存在;公办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74.4%,高于民办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13.9%。调查中涉及高职毕业学科七大类,结果表明,甘肃高职毕业生中工科毕业生就业率最高,为81.2%;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率最低,为59.1%;其他学科毕业生就业率依次排名为理科、经济类、建筑类、公安类、文史类。39.6%的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工作与所学专业不对口,只有64.6%的毕业生对所签约单位表示满意。
毕业生就业分布状况
西部经济发展导致输出型就业模式有所改变。高职毕业生就业分布是反映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根据就业单位所在地区看,毕业生主要的就业地区是西部地区,占64.6%,随着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输出型就业模式有所改变,本地对毕业生的“消化”能力增强。
西部地区加快城镇化发展,但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差异明显。近年来,甘肃大力发展新农村建设,加快城镇化步伐,就业岗位增多,调查中根据就业单位所在地划分,73.3%的高职毕业生就业集中在省会城市和其他城市或县镇,只有11.3%的学生选择在农村就业;企事业单位、民营和私营企业是高职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76.6%的毕业生的月薪在1500~2500元,就业分布与薪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薪资水平较低。
毕业生就业意向状况
理性就业观念增强。面对逐年增大的就业压力,高职生开始重新认识社会、审视自我,调查发现,毕业生认为影响就业的最主要因素中,55.9%的学生选择发展前景,20.5%的学生选择专业对口,有57.9%的高职毕业生愿意到中小企业工作,57.2%的高职毕业生愿意到基层工作。只有32.6%的学生选择工资待遇,14.9%的学生选择工作环境。
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地域、岗位、单位性质。调查中,有56.1%的学生认为大中城市是最理想的工作地点;73.3%的高职毕业生就业集中在省会城市和其他城市或县镇,只有11.3%的学生选择在农村就业。59.5%学生认为最理想的工作单位性质是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55.8%的毕业生最理想的工作岗位仍然是管理岗位,只有17.5%的高职毕业生最理想的工作岗位选择服务岗位和操作岗位。
创业意愿正在增强,就业服务信息不畅。对自主创业的看法上,有80.7%的毕业生表示愿意进行创业;30.2%的毕业生认为自己最缺乏的是对政策的了解,74.1%的毕业生对创业的程序及所需条件不太清楚;32.7%的毕业生认为在创业问题上自己最缺乏的是信息,29.2%的毕业生认为自己最缺乏的是创业技能的掌握。说明政府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相关政策倾斜及市场服务机制的健全完善仍需加强。
毕业生求职过程状况
已经就业毕业生的求职过程分析。调查表明,已就业的毕业生求职时间在半年以内的占66.4%。59.7%的毕业生求职费用在500元以上,17.3%的超过1500元以上,费用主要用于参加招聘会、交通费、印制简历和公关。近一半的毕业生在确定就业单位前到过3·5家单位求职。
毕业生求职过程中的共性问题和困难。求职中最困扰的事情:缺乏社会资本、就业信息不对称、就业政策受限制;最有影响的因素:工作经验;最需要的信息:需要更多公司介绍和招聘信息,希望公司员工能现身说法,增强感性认识。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调查状况
高职院校普遍进行就业指导。调查发现,毕业生接受的职业咨询或者得到的就业指导主要来自于学校老师、自己上网搜寻;就业信息、择业技能和择业心理辅导是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最需要学校提供的服务,分别占到37.4%、27.7%和25.5%。对学校就业指导机构的满意度调查中, 45.5%的毕业生认为一般,比较满意和很满意的比例也比较低。80.4%的毕业生对学校就业网站的满意度基本认可,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的比例只有29.6%。
高职院校普遍重视培养学生实践技能。调查中,83.5%的学生认为学校安排实习的时间和机会充分; 89.7%的毕业生认为实习经验对求职有帮助,希望增加社会实践课和实用性的课程。在就业指导方式上,有50.5%的毕业生选择经验交流,76.9的毕业生希望大学一年级就开始进行就业指导,说明学生意识到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一半左右学生缺乏职业生涯长远规划。调查显示,只有35.2%的毕业生表示自己清楚未来五年的计划,47.4%的毕业生不了解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和步骤。33.3%的毕业生认为学校职业生涯辅导工作应该提供谋职技巧,23.1%的认为应该提供职业探索演讲或座谈会。
提高甘肃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对策与建议
教育、科研和服务地方经济是高等教育的三大重要任务。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进入通过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提高质量,发展内涵的新阶段。从政府、企业、行业、学校、学生多角度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是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率的必要途径。
政府加大投入,完善制度保障 政府及教育部门结合地区发展优势,积极落实推进高职毕业生就业相关政策,加强宏观管理和调控,营造公平、合理、宽松的就业环境。加大投资力度,建立健全多渠道资金投入机制,对于高职院校所需职业教育经费要列入各级市、州、县财政年度预算,确保及时到位。有关职业教育发展的财税优惠政策,政府各相关部门要认真落实,同时要专款专用,进行项目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以媒体舆论宣传和引导为抓手,努力转变轻视职业教育的社会观念,积极营造有利于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社会舆论氛围。
构建和谐市场服务环境,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政府继续深化人事和户籍制度,规范人力资源市场,改革加快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招聘新员工的信息公开化、过程及结果的制度化进程;构建高职就业信息服务网络平台,达成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和高职院校毕业生求职信息互通共享,完善高职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随着兰州新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开发区的获准建设,甘肃高职教育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各院校要紧紧围绕传统产业、优势产业和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布局结构调整,自觉承担起为建设兰白经济圈、打造陇东能源化工基地和河西新能源、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培养人才的历史任务,认真分析自身的性质特点、服务面向和办学优势特色,找准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所处的位置,加快发展同甘肃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密切相关和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
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 甘肃省高职教育的发展应充分借鉴我国发达地区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发挥职教集团作用,深化校企合作模式,逐步由“借力”向“合力”方向发展,在合作的内容及形式上更加细致地进行研究及创新,构建共同利益平台,不断提升合作的层次,形成教学链、产业链、利益链的融合体。推进“大职教”教育理念,实行学历职业教育与非学历职业技能培训双规并行的教育模式,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创新行业、企业、学校合作、工学并行的运行机制。通过“订单式”培养与行业企业共同进行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以及课程及教材的开发;企业提供定岗实习,共同进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将课堂的教学过程与企业的生产过程有机的结合起来,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考取为社会行业协会、企业共同认可的相关职业资格认证,具备一定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拓宽就业渠道,在培训定岗期间企业支持学校兼职教师、学校为企业进行技术服务,开展员工培训,达成学校、行业、企业三方共赢,有效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缓解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社会压力。
指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完善就业指导体系 学校要指导高职毕业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职业倾向,正确规划职业生涯,努力践行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发掘自我潜能,增强个人实力,并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不断增强职业竞争力,为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奋斗。
根据学生学习不同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实施特点,笔者认为应将就业课程贯穿于学生三年的学习过程中,在大学一年级开设“自我认知教育”课程,在大学二年级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大学三年级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指导学生时刻做好充分的择业心理准备与调试,运用就业技术技巧,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双选活动,及时择业,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
【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大学生毕业就业状况调查报告06-05
女大学生就业难分析11-14
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与对策06-16
青年大学生就业成才状况的研究07-01
浅议政府治理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09-17
女大学生求职网络调查报告06-15
大学生兼职状况调查报告07-05
大学生学习状况调查报告10-31
大学生人际友善状况调查报告06-14
大学生消费状况社会调查报告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