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的由来与习俗(精选9篇)
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也就是说是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到此为止了。处暑以后,除华南和西南地区外:我国大部分地区雨季即将结束,降水逐渐减少。尤其是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必须抓紧蓄水、保墒:以防秋种期间出现干旱而延误冬作物的播种期。
“暑”在古汉语里就是热的意思,二十四节气中根据一年中气温的不同,“暑”也分为三个级别,分别是:小暑、大暑、处暑。其中小暑是立夏过后,气温稍高有暑意但也不是很热是为小暑。大暑比之小暑热力要更甚,刚好处在中伏前后,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俗语说,小暑不算暑,大暑正伏天,就是这个意思。同时,大暑这一时期,也正是降雨旺盛时期。蒸发量大,空气湿度大,就形成了即热有闷的特点,也是人们最难受的“桑拿天”。最后的处暑,已经是立秋过后的节气,虽有“暑”但处暑表示的是暑热停止的意思。从处暑过后,暑热结束,天气转凉就进入秋天了。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意思是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了。虽然,处暑前后我国北京、太原、西安、成都和贵阳一线以东及以南的广大地区和新疆塔里木盆地地区日平均气温仍在摄氏二十二度以上,处于夏季,但是这时冷空气南下次数增多,气温下降逐渐明显。
我国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
处暑时平均气温一般较立秋降低1。5℃左右,个别年份8月下旬华南西部可能出现连续3天以上日平均气温在23℃以下的低温,影响杂交水稻开花。但是,由于华南处暑时仍基本上受夏季风控制,所以还常有华南西部最高气温高于30℃、华南东部高于35℃的天气出现。特别是长江沿岸低海拔地区,在伏旱延续的年份里,更感到“秋老虎”的余威。西北高原进入处暑秋意正浓,海拔3500米以上已呈初冬景象,牧草渐萎,霜雪日增。
处暑的传统风俗
1、中元节
处暑前后的农历节日为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俗称“七月半”。旧时道家以七月十五为中元地官赦罪的日子,届时有赈孤、斋孤等习俗。时至今日,中元节已成为祭祖的重要时间。
2、祭祖
在安徽一带,七月十五是一个重要的祭祀活动日。从七月初一开始,就可以看到田间地头有许多贡品和纸钱、鞭炮。人们从初十就开始着手打扫自家屋子。祭祀时家里要保持安静,人们在家里摆上一张桌子,摆上灵位,摆上贡品,祭拜祖先。祭祀活动一直要持续到七月十五,在这天晚上还要烧孤衣。
3、盂兰盆会
源于“目莲救母”的传说。佛家举行盂兰盆会时,还会在湖上、河上放灯,灯用蒿秆做成,上面裹着香头的纸条,夜间点燃。
4、花衣节、麻谷节
阴历七月十三或十五成为麻谷节,这天人们以新麻谷等祭祀神明和祖先。以此祭祖,寓预报秋成之意。此外,七月十五还有送蒸熟的面人、面羊给小孩吃的习俗,借以“羊羔跪乳”教人孝顺之道。
5、迎秋赏云
处暑节气还有出游迎秋的习俗。处暑过后,秋高气爽,正是人们畅游郊外赏景的好时节。此时暑热之气渐渐消散,天上的云彩显得疏散自如,民间向来就有“七月八月看巧云”的说法。
6、忌下雨、唱歌
在河南处暑这一天禁忌下雨。“处暑若逢天下雨,纵然结实也难留。”如果这一天下雨,人们会举行一个赶雨的活动,每家每户都拿着一个盆,走到自家门口,做出向外泼的动作,然后砖头回到屋中。
在南方的高山地区,禁忌处暑这一天到山上唱歌。人们认为这一天唱歌会加快冷的速度,会把冬天的脚步带近。
相关风俗
吃凉食:在处暑时吃凉拌的鲜果和凉菜是主要的风俗,这是因为处暑期间气温逐渐下降,吃凉食可以清热补虚,调理夏季操劳过度的体魄。所以,吃西红柿、黄瓜、生煎等凉拌菜是处暑的主要风俗。
玩耍赏月:处暑之夜,月亮变圆而明亮,是赏月的好时节。人们会在院子里搭棚,听戏赏月,以娱神怡情。读书聊天,玩耍跳舞也是处暑夜晚的主要娱乐活动,以抒发喜悦之情。
减衣纳凉:处暑时分热量逐渐减少,不再像盛夏那般酷热难当,所以人们会减掉部分衣物,以纳凉避暑。轻便的衫裳和开襟的上衣会取代盛夏的厚重衣物。
在内蒙古的一个星期 , 我从形状、密切观察马头琴演奏技能学习是数量较多 , 其音乐风格和大陆胡琴类乐器 , 和小提琴的差异属于世界。由于二胡首映类最具代表性的乐器 , 下面是马头琴二胡 , 做一个比较分析和小提琴。马头琴和二胡的结构 , 低音。
1. 形状
与西方小提琴类仪器相比 , 马头琴相对纤细的琵琶和二胡 ( 超过60% 的竖琴的长度 ) , 二胡特别细长。较小的回音室。我认为这是由于中国传统风格和音乐审美取向。中国民族乐器的结构 , 建设科学从前是超出了仪器制造商的范围。仪器工匠更多考虑的是美丽的外观 , 如二胡、细长结构 , 是一个标准的中国典型尺寸的抽象 ( 我说我最近总觉得认为眼前的二胡演奏者朱先生 , 他们很般配 , 哈哈 ) 。和马头琴虽然梯形盒子 , 但是你看 , 它的前身 , 潮流已经倒梨形的扬声器。或者 , 有点像马的头骨横断面图。也许马头琴 , 感人的传说也与此相关。
2. 线索
弦乐器在身体的振动 , 声音的来源。中国民族乐器线索再次的丝条扭曲在一起 , 变成了一个股票 , 二胡的字符串。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 , 基本上是改善金属字符串替换丝绸字符串 , 大大提高了二胡音色的高位 , 二胡的范围扩大。然而 , 与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弦乐器, 传统马头琴的字符串是由很多根粉马尾, 梳成一群, 不交叉 , 但张力在平行钢琴。因此 , 马头琴准确的字符串 , 而不是两个字符串 , 但两束。之后 , 虽然马尾由尼龙弦丝 (Φ= 0.15或0.18毫米 ) 来代替 , 但是梁字符串的组成字符串线更完整。这个字符串线特征几乎成为了马头琴区别其他乐器的特点 , 已成为一个独特的马头琴的语气。
3. 回音室
得到了现代马头琴深刻丰富的音色 , 很少有人能想到的传统马头琴音质不是很理想。传统的马头琴和二胡 , 是皮肤表面的乐器。二胡只普通 , 京沪是绿色蛇皮 , 总之是蛇皮。和马头琴皮革、牛皮、甚至有一匹马皮革 ( 但绝对没有猪皮 , 相信我 ) 。这表明 , 从一个方面是在不太遥远的过去 , 马头琴制作不规范 , 没有统一的标准。另一个方面 , 充分显示了主人的马头琴草原游牧民族地方材料、因地制宜的创造力。这两个方面的共同特征是民族乐器。
也逐渐理解马头琴的价值 , 其制造业越来越规范 , 越来越科学的改进。现代马头琴已广泛应用泡桐戴着面具 , 模仿西方低音的声音传输系统 , 在安装在箱形梁和柱。的脸 , 底板的振动和谐和统一 , 提高质量。我认为这是一个相当科学的设计 , 是缺乏二胡。二胡的共鸣管传导系统除了北京钢琴的阀杆和部分双共振管结构, 什么也没有 , 传导模式是单一的 , 所以调和级数少 , 不利于共鸣强烈而去世。目前高档材料已经完全模仿小提琴马头琴 , 使用云杉面板 , 枫木背板和侧板。材料越来越合理化 , 外观很漂亮。和低音音箱是一种形状不规则的形状 , 所以声音振动模式是非常复杂的 ( 学生感兴趣 , 建议参考梁库恩西蒙先生的数学物理方法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有一个特殊的振动模式的讨论这个问题 ) 。因此 , 低音丰富谐波系列 , 特别是突出第五次谐波 , 使低音的声音和华丽 , 音质 , 容易过去。现在 , 当然 , 马头琴制造技术水平和规模 , 远和二胡与低音相比 , 需要改善尽快赶上来。
4. 弓
马头琴 , 作为中国民族乐器 , 二胡弓的家庭成员系统最大的区别在于 , 二胡弓毛被夹在两个字符串 , 和完全字符串 , 马头琴弓的弓弦的所谓的 “解放” 系统 , 类似于小提琴弓形状的性能。弓是解放有很多优势 , 比如最简单的 , 可以玩双音 , 二胡传统技术这是不可能的。马头琴的弓的头发弹性 , 所谓的 “”硬弓 , 和二胡弓的头发是相对宽松的 , 所谓的 “软 ”。此外 , 解放的弓 , 弓很难发挥各种技术在他的右手 , 而弓弦的首映系统是一种更高级的系统。当然 , 解放了 “硬弓 ”也有其局限性 , 体现在弓的控制问题 , 包括弓的轨迹 , 角度和力量 , 要求较高 , 容易造成右前臂的紧张 , 影响性能的影响。派系 , 分为几个部分 , 如东北、山东、陕西、和个人学校分为不同的部落。上述几大派系是我国有影响力的唢呐学校。
俗话说 , 一方水土保持一方人 , 不同派别有不同风格的演奏技能 , 它的地理环境 , 文化背景 , 风土人情 , 生活习惯 , 语言话语的影响 , 等等。唢呐来自那些漫无目的的玩 , 今天有一个非常高质量的专业发展的培养 , 感谢老艺术家 , 他们的标准化、唢呐唢呐艺术教学科学系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这是他们的创新和发展 , 使唢呐演奏技术统一 , 领导全国唢呐艺术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 不断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 , 艺术的提高 , 各派系的吸收一些外部因素 , 来补充他们的艺术营养 , 采用长许多 , 丰富他们的音乐内容 , 开放的范围 , 提高创造性思维和音乐。
每年12月25日是圣诞节,这是一个宗教节,因为把它当作耶稣的诞辰来庆祝,因而又名耶诞节。这一天,世界上所有的基督教会都会举行特别的礼拜仪式。
而圣诞老人的原型其实是生活在第三、四世纪的尼可拉斯主教。在他的生平事迹中,最脍炙人口的是他慷慨助人的行径和对孩童的爱心。这些事迹后来被儿童文学家赋予丰富的想象,成为了我们现在所知的圣诞老人的故事。
圣诞老人的传说
据说平安夜的晚上,圣诞老人会驾着满载着礼物的驯鹿雪橇,把礼物送给这一年来表现很好的小朋友。他会悄悄地从烟囱爬进屋内,把礼物塞在挂在床头的袜子里。所以孩子们总会把一条条色彩缤纷的袜子挂在床头,并在袜子旁边放杯热牛奶给劳苦功高的圣诞老人解渴。隔天,每个小朋友都会迫不及待地打开礼物,看看自己得到了什么奖励。
世界各国的圣诞习俗
英国 英国人在圣诞节是最注重吃的。他们的圣诞大餐中包括烧猪、火鸡、圣诞布丁、圣诞碎肉饼等。每一个家人都有礼物,仆人也有份,所有的礼物都在圣诞节的早晨派送。还有唱圣诞歌的歌者会逐户唱歌报佳音。
美国 因为美国是由许多民族组成的国家,所以美国人庆祝圣诞的情形也最为复杂。从各国来的移民仍多依照他们祖国的风俗,不过,在圣诞时期,美国人门外布置的花环则是一样的。他们的圣诞大餐中还有一样特别的食品——烤熟的玉米粥,上面有一层奶油,并放上一些果料,香甜可口,别有滋味。
法国 法国的一般成年人,在圣诞前夕差不多都要到教会参加子夜弥撒。在完毕后,家人同去最年老的已婚的哥哥或姐姐的家里吃饭。在这个集会中,遇有家人不和睦的,在此后也前嫌冰释,大家要和好如初。所以圣诞在法国是一个仁慈的日子。
西班牙 西班牙的儿童会放鞋子在门外或窗外,用来接收圣诞礼物。牛在那天也能得到很好的待遇。据说在耶稣诞生时,曾有一头牛向他吐气使他感到温暖。
意大利 每一个意大利的家庭都放有耶稣诞生故事的模型景物。在圣诞前夕,家人团聚吃大餐,到午夜时参加圣诞弥撒,完毕之后,便去访问亲友。只有小孩和年老的人能得到礼物。意大利人还有一种很好的风俗,儿童们作文或撰诗歌,感谢他们的父母在一年来给他们的教养。他们的作品,在未吃圣诞大餐之前,被暗藏在餐巾里、碟子的下面或是桌布里,父母装作看不见。在他们吃完大餐之后,便把它取回,向大家朗读。
瑞典 瑞典人是很好客的,圣诞节时,更有明显的表现。每一个家庭,不论贫富,都欢迎朋友,甚至陌生人去,各种食品摆在桌上,任人来吃。
瑞士 瑞士的圣诞老人是穿白色长袍、戴假面具的。他们都是由贫苦人所扮,结队向人讨取食品和礼物。在收队后,他们就平分所得的东西。
丹麦 在丹麦,当圣诞大餐开始时,人们必须先吃一份杏仁布丁,然后才能开始吃别的东西。丹麦也是最初推出圣诞邮票和防痨邮票的,这种邮票是用来筹款作防痨经费的。在丹麦人寄出的圣诞邮件上都贴着这种邮票。收邮件的人,看见贴有越多圣诞邮票,会越高兴!
智利 智利人庆祝圣诞节,必有一种名叫“猴子尾巴”的冷饮品,是用咖啡、牛乳、鸡蛋、酒和发酵的葡萄合制而成。这种饮料为什么被叫做“猴子尾巴”呢?没有人能够解释。
苏格兰 圣诞节快来临时,苏格兰人都在家里找寻向别人借来的东西。这些东西必须在圣诞节之前都物归原主。他们多是在新年的首个星期一那天赠送礼物,并不是在圣诞节期间送的。小孩子和仆人都会得到礼物。
荷兰 荷兰人的圣诞礼物往往出乎一般人预料,有时甚至会被藏在布丁羊肠里面。
德国 每一个信奉基督教的德国家庭都有一株圣诞树,并且圣诞树是在德国最先出现的。德国人对于制圣诞节饼是很讲究的。饼有很多款式,在亲友之间均有赠送。
大寒的传统习俗
备年
每到大寒节气,人们便开始忙着为过年准备、奔波——赶年集、买年货,写春联,准备各种祭祀供品,扫尘洁物,除旧布新,准备年货,腌制各种腊肠、腊肉,或煎炸烹制鸡鸭鱼肉等各种年肴。
买“岁”
旧时大寒时节人们争会相购买芝麻秸。因为“芝麻开花节节高”,除夕夜,人们将芝麻秸洒在行走之外的路上,供孩童踩碎,谐音吉祥意“踩岁”,同时以“碎”、“岁”谐音寓意“岁岁平安”,讨得新年好口彩。这也使得大寒驱凶迎祥的节日意味更加浓厚。
对鸡头
大寒这一天买卖人要设宴款待为自己劳作了一年的伙计们,白斩鸡为宴席上不可缺的一道菜。据说鸡头朝谁,就表示老板明年要解雇谁。因此现在有些老板一般将鸡头朝向自己,以使员工们能放心地享用佳肴,回家后也能过个安稳年。
尾牙祭
按我国的风俗,特别是在农村,每到大寒节,人们便开始忙着除旧布新,腌制年肴,准备年货。在大寒至立春这段时间,有很多重要的民俗和节庆。如尾牙祭、祭灶和除夕等,有时甚至连我国最大的节庆春节也处于这一节气中。大寒节气中充满了喜悦与欢乐的气氛,是一个欢快轻松的节气。尾牙源自于拜土地公做“牙”的习俗。所谓二月二为头牙,以后每逢初二和十六都要做“牙”到了农历十二月十六日正好是尾牙。尾牙同二月二一样有春饼吃,这一天买卖人要设宴,白斩鸡为宴席上不可缺的一道菜。据说鸡头朝谁,就表示老板第二年要解雇谁。因此有些老板一般将鸡头朝向自己,以使员工们能放心地享用佳肴,回家后也能过个安稳年。
八宝饭
民间有大寒节气吃糯米的说法,因为糯米能够补养人体正气,吃了后会周身发热,起到御寒、养胃、滋补的作用。而糯米制作的食品,最典型的就是八宝饭。糯米蒸熟,拌以糖、猪油、桂花,倒入装有红枣、薏米、莲子、桂圆肉等果料的器具内,蒸熟后再浇上糖卤汁即成。味道甜美,是节日和待客佳品。
关于八宝饭的由来各有说法,一说是周王伐纣后的庆功美食,所谓“八宝”指的是辅佐周王的八位贤士。不过更加靠谱的解释是八宝饭源自于江浙一带,经由江南师傅进京做御厨才传到北方。如今宁波、嵊州、嘉兴也都保留着过年吃八宝饭的习俗。
年糕
吃“消寒糕”的习俗在北京由来已久。“消寒糕”是年糕的一种,不但因其糯米比大米含糖量高,食用后全身感觉暖和,有温散风寒、润肺健脾胃的功效,而且老百姓选择在“大寒”这天吃年糕,还有“年高”之意,带着吉祥如意、年年平安、步步高升的好彩头。
所以老北京的习俗中大寒这天,一家人分吃年糕,既带着吉祥味,也能驱散身上寒意,所以称为“消寒糕”。
糯米饭
古语有云:“小寒大寒无风自寒”。小寒、大寒早上吃糯米饭驱寒是传统习俗。民间认为糯米比大米含糖量高,食用后全身感觉暖和,利于驱寒。中医理论认为糯米有补中益气之功效,在寒冷的季节吃糯米饭最适宜。加之糯米饭寓意温暖,从年头到年尾“暖笠笠”,更是有吉祥之意。
喝鸡汤
到了寒冬季节,南京人的日常饮食多了炖汤和羹。大寒已是农历四九前后,传统的一九一只鸡食俗仍被不少市民家庭所推崇,南京人选择的多为老母鸡,或单炖、或添加参须、枸杞、黑木耳等合炖,寒冬里喝鸡汤真是一种享受。
炖汤不宜使用高压锅,因为营养物质在小火慢炖的过程中才能慢慢释放出来。使用高压锅尽管可以缩短煮熟肉的时间,却达不到煲汤的效果。因此,熬制鸡汤时应该选用砂锅,先开大火烧煮10分钟,后调小火慢炖。此外,在熬汤时,尽量不要揭锅盖,不然容易“跑气”影响鸡汤的滋味。
大寒的由来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每年1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0°时为“大寒”。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点的意思。《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大寒为中者大寒,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
这时寒潮南下频繁,是我国大部地区一年中的寒冷时期,风大,低温,地面积雪不化,呈现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严寒景象。我国古代将大寒分为三候:“一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就是说到大寒节气便可以孵小鸡了;而鹰隼之类的征鸟,却正处于捕食能力极强的状态中,盘旋于空中到处寻找食物,以补充身体的能量抵御严寒;在一年的最后五天内,水域中的冰一直冻到水中央,且最结实、最厚。
大寒节气,大气环流比较稳定,环流调整周期大约为20天左右。此种环流调整时,常出现大范围雨雪天气和大风降温。当东经80度以西为长波脊,东亚为沿海大槽,我国受西北风气流控制及不断补充的冷空气影响便会出现持续低温。
大寒养生小知识
要补足肾气
冬季是进补最好的季节,而且按照黄帝内经的理论,冬季也是补肾最好的季节,黄帝内经里四季都对应着不同的脏器,而冬季对应的就是肾,当然这个肾不是仅指西医的实质性的脏器,这个肾是中医的概念,包含着生殖器官和泌尿系统,一个人肾气足,气血才会更加的足,如果气血不足容易患上很多疾病,所以,冬季里特别要补好肾,而大寒季节是冬季最冷的节气,一定要补肾。那补肾的食物很多,可以吃火锅,也可以多喝一些羊汤,不仅可以驱寒,还能补肾,还可以多吃一些黑色的食物,比如木耳、黑豆等,中医理论以色补色,以形补形,木耳是黑色的,而肾对应的也是黑色,所以,吃木耳补肾,黑豆外形上就像一个小肾脏,所以,吃黑豆补肾。当然,还可以吃一些猪肾等,也有补肾的效果。
早睡早起睡眠充足
冬季很多的动物都会选择冬眠,但是人类不可以的,但是在睡眠上一定要有充足的保障,每天一定要按时睡觉、按时起床,成人要睡够6—8小时,小孩子要根据年龄睡够觉。千万不要总是熬夜,对健康的伤害非常大。
建议每天到户外晒太阳。冬季的阳光是比较温和的,紫外线较弱,对人的皮肤的伤害很小,所以,建议每天都去晒太阳,小孩子晒太阳有助于钙的吸收,可以帮助孩子长高,成人晒太阳会有助于身体健康。
经常做一些运动
虽然冬季寒冷,但是也要坚持锻炼,在没有雾霾的天气可以进行晨练,打打太极拳,练练太极剑,女性朋友可以选择在室内练练瑜伽,小孩子可以去室内的游泳馆游泳,这些都是不错的选择。
晚上可以泡脚
冬季比较寒冷,晚上睡觉前可以用温热的水泡脚,可以帮助消除疲劳,同时还有助于睡眠,也可以选用中药材泡脚,但是泡脚一定要遵守注意事项,要在健康和安全的前提下坚持泡脚,如果身体有一些特殊疾病的人不建议泡脚。
霜降节气的由来与习俗
每年阳历10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10度时为二十四节气中的霜降。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节气。
秋晚地面上散热很多,温度骤然下降到0度以下,结霜的植物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地面或植物上直接凝结形成细微的冰针,有的成为六角形的霜花,色白且结构疏松。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关于霜降说:
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
“霜降”表示天气逐渐变冷,露水凝结成霜。
我国古代将霜降分为三候:
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
豺狼开始捕获猎物,祭兽,以兽而祭天报本也,方铺而祭秋金之义;大地上的树叶枯黄掉落;蜇虫也全在洞中不动不食,垂下头来进入冬眠状态中。
霜降的习俗
1、霜降吃柿子
在我国的一些地方,霜降时节要吃红柿子,在当地人看来,这样不但可以御寒保暖,同时还能补筋骨,是非常不错的霜降食品。泉州老人对于霜降吃柿子的说法是:霜降吃丁柿,不会流鼻涕。有些地方对于这个习俗的解释是:霜降这天要吃杮子,不然整个冬天嘴唇都会裂开。
柿子一般是在霜降前后完全成熟,这时候的柿子皮薄、肉鲜、味美,营养价值高,其所含维生素和糖分比一般水果高1~2倍左右。假如一个人一天吃一个柿子,所摄取的维生素c基本上就能满足一天需要量的一半。
柿子虽然美味,但一定注意不要空腹吃;吃的时候也要适量,每次最好不要超过100克;未熟的柿子不要吃;患有糖尿病、慢性胃炎、排空延缓、消化不良等胃功能低下者不宜食用。
柿子含糖高,且含果胶,吃柿子后总有一部分留在口腔里,特别是在牙缝中,加上弱酸性的鞣酸,很易对牙齿造成侵蚀,形成龋齿,所以在吃柿子后应该马上喝几口水,或及时漱口。秋季是大闸蟹上市的季节,中医认为,螃蟹与柿子都属寒性食物,故而不能同食。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含高蛋白的蟹、鱼、虾在鞣酸的作用下,易凝固成胃柿石。
2、霜降登高
霜降时节有登高远眺的习俗。登高既可使肺的功能得到舒畅,同时登至高处极目远眺,心旷神怡,可舒缓心情。天高云淡,枫叶尽染,登高远眺,赏心悦目,但也要有所讲究。
登高的时间要避开气温较低的早晨和傍晚。登高时,要沉着,速度要慢,以防腰腿扭伤;下山不要走得太快,以免膝关节受伤或肌肉拉伤。登高过程中,应通过增减衣服来适应温度的变化;休息时,不要坐在潮湿的地上和风口处;出汗时可稍松衣扣,不要脱衣摘帽,以防伤风受寒。
对于老年人来说,应带根手杖,这样既省体力,又有利于安全。在爬山时要注意力集中,并注意脚下石头是否活动,以免踏空。在陡坡行走时,最好采取“之”字形路线攀登,这样可缓解坡度。
3、霜降赏菊
古有“霜打菊花开”之说,所以登高山,赏菊花,也就成为了霜降这一节令的雅事。南朝梁代吴均的《续齐谐记》上有记载。“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因此菊被古人视为“候时之草”,成为生命力的象征。霜降时节正是秋菊盛开的时候,我国很多地方在这时要举行菊花会,赏菊饮酒,以示对菊花的崇敬和爱戴。
古人眼里,菊花有着不寻常的文化意义,被认为是“延寿客”、不老草。《杂五行书》说:在屋舍旁种“白杨、茱萸三根,增年益寿,除患害也。”侵害身体的晚秋寒气在古代常被视为鬼魅恶气,能驱风逐邪祛寒的茱萸,民间作驱病疗疾之用。
4、霜降到了拔萝卜
在山东地区,有句农谚“处暑高粱,白露谷,霜降到了拔萝卜”,所以山东人霜降喜食萝卜。农谚有“霜降萝卜”一说,是指霜降以后早晚温差大,露地萝卜不及时收获将出现冻皮等情况,影响萝卜品质和收成。
白萝卜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价格便宜的植物性食物,民间自古就流传着“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处方”之谚语,现代也有人称萝卜为“土人参”。白萝卜还有增进食欲、帮助消化、止咳化痰、除燥生津的作用,此外白萝卜还有抗病毒、抗癌的作用。
这段时间的饮食尽量吃些生的白萝卜块。白萝卜皮白而不透者肉味偏辣,只能熟吃;皮色透明,肉不辣而甜者,可以生吃。生吃白萝卜一是下气,解腹胀之围;二是白萝卜入肺,肺应秋季,白萝卜可以加强肺的“肃降”功能,既止咳,又促大肠运动,“肺与大肠相表里”。
5、鸭子好吃霜降补
闽南台湾的民间在霜降的这一天,要进食补品,也就是我们北方常说的“贴秋膘”。
在闽南有一句谚语,叫做“一年补通通,不如补霜降”。从这句句小小的谚语就充分的表达出闽台民间对霜降这一节气的重视。因此,每到霜降时节,闽台地区的鸭子就会卖的非常火爆,有时还会出现脱销、供不应求的情况。乐得卖鸭子的老板们嘴都合不拢了,看来他们也必定会过一个开开心心的霜降节气了。
鸭可谓餐桌上的上乘肴馔,也是人们进补的优良食品。尤其当年新鸭养到秋季,肉质壮嫩肥美,营养丰富,能及时补充人体必需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同时鸭肉性寒凉,特别适合体热上火者食用,所以秋季润燥首选吃鸭。
不但鸭子浑身都是宝,更是全身皆美味,除了有着名的北京烤鸭、南京盐水鸭、杭州老鸭煲等各地招牌美食,还有鸭血粉丝汤、毛血旺、香辣鸭脖等特色小吃。即便是一碗清火老鸭汤,也能让人既饱了口福又滋润了身体。
霜降吃什么水果好
1、橙子
橙子是秋天上市的水果,橙子种类多,有甜橙、冰糖橙、脐橙等。
橙子中富含大量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C的含量丰富,还含有柠檬酸、氨基酸、膳食纤维、碳水化合物、胡萝卜素、脂肪、微量元素等成分,食用后有抗氧化、补充能量等养生作用。
2、橄榄果
霜降节气时还是橄榄果的丰收季。
橄榄果味甘涩酸,性平,入肺、胃经。果肉中含有蛋白质、维生素、碳水化合物、纤维素、脂肪、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食用后可以清肺利咽、生津解毒,对于秋天空气干燥引起的咳嗽痰多、嗓子痛等症状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3、板栗
霜降节气时,正是板栗上市的季节。
中医认为,板栗味甘性温,入脾、胃、肾三经,食用后可以养胃健脾、活血止血。《本草纲目》称其有“治肾虚,腰脚无力,以袋盛生栗悬干,每日吃十余颗,次吃猪肾粥助之,久必强健”。
板栗的食用方法较多,可以生吃、熟食,也能加工成各类食物。
南方
南方常常将板栗做成菜,烹饪后端上餐桌。
北方
北方喜欢用糖炒,做成香甜的糖炒板栗。
4、石榴
霜降节气时是全年最适合吃石榴的季节,此时的石榴味道甜蜜、还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石榴中含有糖类物质、氨基酸、蛋白质、矿物质、柠檬酸、鞣质、维生素、硫胺素、碳水化合物等营养成分,食用后可以健胃提神、解酒醒酒。
5、蛇果
蛇果中含有脂肪、蔗糖、膳食纤维、果胶、蛋白质、维生素、胡萝卜素、碳水化合物、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食用后可以美容养颜、减肥瘦身。
霜降空气干燥,秋燥较为严重,此时可以适当的吃些蛇果,帮助缓解干燥。而且秋天是腹泻的高发季节,适量吃些蛇果可以预防腹泻。
注意事项
蛇果中含有大量的糖类物质、钾盐,过量食用不利于心脏以及肾脏的保健。
6、鲜枣
霜降节气前后正是鲜枣上市时候。
鲜枣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例如:蛋白质、脂肪、糖类物质、水溶性膳食纤维、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等物质,食用后可以为身体补充能量、补血补气。
霜降吃柿子的作用及好处
1、维生素含量丰富
据了解,柿子中所含维生素和糖分高于普通水果1-2倍,所以柿子食用起来口感香甜,同时,食用1个柿子其提供的维生素C可供人体一天内所需维生素C含量的一半!
2、预防心血管硬化
柿子的营养素非常丰富,与“国民水果”苹果想比,除了锌与铜的含量外,柿子在其他营养素含量上都是高于苹果的。特别是在预防心血管硬化上,柿子的功效更是高于苹果。
3、润肺化痰生津止渴
每到二月春风以后,黄昏时“龙角星(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这时整个苍龙的身子还隐没在地平线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称“龙抬头”。
龙抬头节又称春龙节、春花节,郑州民间传统节日之一。民间传说在唐朝武则天当政时期,因得罪玉皇大帝而被罚三年无雨,人间河干沟竭,树枯苗死,人们难以过活。司管天河的龙王心中不忍,在阴历二月初二这天私自给人间降雨,因而受到责罚。人们用炒熟的玉米花、豆子供献龙王,报答其救命之恩,因此感动了玉皇大帝,允许龙王继续为人间降雨。以后二月二祭龙王,相沿下来成为节日。
其实龙抬头的意思就是指大地经过冬眠,百虫开苏醒,经过了立春、雨水、惊蛰等节气,我国很多地方都开始进入雨季,这也是大自然的规律,不过在古时,“龙”在人们心中占有很高的地位,是祥瑞的化身,也是风雨的主宰,所以人们都普遍认为这是“龙”的功劳。
龙头节
各地龙抬头节的民俗活动很多,内容十分丰富,主要有:
祭龙
在过去,龙抬头节是祭祀龙神的日子,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要到龙神庙或水畔焚香上供祭祀龙神,祈求龙神兴云化雨,保佑一年五谷丰登。不过,在很多地区,特别是南方,人们也把二月初二作为“土地公生日”,举行社祭,祭祀土地神。
撒灰
这一节俗,由来已久,直到今天,许多乡村地区仍然流行。撒灰所用之灰,一般是柴灰,也有用石灰或用糠的。具体做法,各地不同,大致为:将灰撒在门前,谓之“拦门辟灾”;将灰撒在墙角,意在“辟除百虫”;将灰撒在院中,作大小不等的圆圈,并象征性地放置一些五谷杂粮,称做“围仓”或“打灰囤”,以祝丰年;将灰撒在井边,呼曰“引龙回”,以求风调雨顺。撒法各地不尽相同,一般是从井边开始,一路逶迤撒来,步入宅厨,环绕水缸,灰线蜿蜒不断,甚为有趣。
熏虫
进入农历二月,天气渐暖,各种昆虫开始活动,有些昆虫对人的健康是有害的,所以二月二这一天,人们纷纷摊烙煎饼、燃烧熏香,希望凭借烟气驱走毒虫。
击房梁
就是用木棍或者竹竿敲击房梁,以惊走蛇、蝎等毒虫,毋使为害。有的地方流行敲击炕沿,目的与敲击房梁相同。
理发
汉族民间有种说法,曰:正月剃头(理发)死舅舅。此说虽无根据,也很荒谬,但影响却极深,因此,在春节前无论多忙,人们都要抽出空来理一次发,然后就要一直等到 “龙抬头”的日子了。二月二理发,俗称“剃龙头”,据说可以带来一年的好运,因此,“是日,多剃发”。
炒蝎豆
这天比较盛行的风俗是炒蝎豆。潍县、莱州等地称作“报捷”,谐音爆蜇,据说吃了炒蝎豆,一年不被蝎子蜇。郓城等地称作“炒蝎子爪”,孩子们边吃边唱道:“吃了蝎子爪,蝎子不用打。”蝎豆一般用黄豆炒制,有的蝎豆还粘上糖面,有的在盐水中泡过,香脆可口,还有的把面棋子和蝎豆一块炒,花样甚多。吃蝎豆不仅可以辟蝎,还有人说谁要是吃了七家的蝎子爪,谁就能长命百岁。除胶东部分地区外,其他各地的.二月二都流行此俗,不过,在蝎豆之外又加上了瓜子、爆米花等,这是炒蝎豆风俗的一个新发展。
二月二日,俗谓龙抬头,原济南府所属地区,称为青龙节或春龙节、龙头节。山东其他地区多称为二月二,梁山称龙头节。唐代之前,二月二不算令节,中唐时此日始有挑菜、迎富、踏青等活动在川陕之地流行,时称“挑菜节”、“迎富日”。宋末元初,北方的二月二又联系惊蛰增加了龙抬头的内容,并逐渐演变成以驱虫害和祈丰收风俗为主的节日。明清以来,山东此日有引龙、打囤、煎饼熏虫、击梁辟鼠、炒豆报捷等风俗活动,挑菜、迎富等已不多见。
二月二日的节日风俗,许多都与龙抬头有关。郓城等地这天家家户户都要把石磨的上扇支起来,这就叫作龙抬头,据说只有这样,才能“细雨下得满地流,一年吃穿不发愁”。威海等地早起蒸糕,以祀春龙起蛰。滕州等地这天蒸馍馍,名为“蒸龙蛋”;吃面条,名为“龙须面”。有的地方吃饼,名为“龙鳞饼”;吃菜团子,名为“龙蛋”。但也有的地方这天不吃面条、不喝小米饭,因为面条叫龙须,小米叫龙籽,吃了怕影响龙的健康。旧时多在龙抬头这天理发,小孩子这天入学谓占鳌头,以图吉利。海阳等地用白面或豆面做成小龙,谓神虫,放在粮囤和面缸里,祝愿粮面用之不尽。威海、龙口等地,以成串的圆形色布挂在小孩的帽子上,称小龙尾;有些地方还有耍龙灯等娱乐活动,以应节序。
农历二月初二,大小算是个节日,但说到为什么定今天为节,这节日还有什么官名、来由之类,是统统不清楚地。老家的人根据日子称呼,把今天就叫“二月二”,所以“二月二”便是节名。从我能理解节日为何等神奇东东的时候,就理所当然地认为今天就是“二月二”节。
农村不给节日排三六九等,凡是有传统的节日都得走走过场,奶奶信奉鬼神,对此类有明码标识为节日的日子由为看中,因此我们家是逢节必过。
过了二十来年的节日,也揣摩出了点门道,节日不论大小,必定与吃食多多少少有些联系。“二月二”也是如此。
在这天,玉米除了给人吃,还得拿去喂乌鸦。一般家里有小孩子的才会这样做。给孩子一碗煮熟的玉米粒,让他们插在房子附近的树枝、圪针上待乌鸦吃。这一做法的由头是乌鸦吃了谁的玉米谁就聪明,日后是能做状元的。
中午大部分人家都吃饺子,我们这地方,饺子就是节日主食,凡过节,其必不能少。观晋东南一区,大多也是这一习俗。恐怕晋菜未能跽身中国八大菜系多少与这个传统有点关系吧。
“二月二”这个节日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没什么活动,节日的主要内容就是吃点与平常不同的食物,晚饭还是煎饼加米粥,吃过以后节日就算顺利过完了。所以这节过的有些莫名其妙。
相关文章推荐:
1.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大全
2.二月二龙抬头的民间习俗
3.二月二龙抬头的起源习俗
4.二月二龙抬头祝福语集锦
5.二月二龙抬头理发的习俗
6.二月二龙抬头的来历和习俗
7.二月二龙抬头吃猪头的习俗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 不可避免会引发城市增长, 然而城市增长存在不同方式, 无序的城市增长往往造成严重的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20世纪中期后, 西方国家的城市增长普遍出现低容积率并且连绵成片的趋势。这种被称作城市蔓延的增长方式对城市发展产生很多不利影响, 引起各界的持续关注与研究。对城市蔓延和管理政策的发展进行梳理, 总结城市限制政策方面的研究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2 城市限制政策的由来
城市限制政策的最初目的, 是形成城市高密度开发的紧凑形态, 这种形态致力于在建设区内保持税收和工作, 促进社会稳定, 节省能耗, 保护城外的开放空间等。城市限制政策的核心内容是划定限制城市发展的边界, 比如绿带, 城市增长边界 (UrbanGrowthBoundary, UGB) 和城市服务边界 (urban service limit) 等, 近年来又出现了精明增长, 绿色基础设施和生态安全格局等新的理论和方法, 下文就对各种典型的城市控制政策作简明的综述。
2.1 绿带
现代城市限制政策的主要思想, 源于19世纪末霍华德提出的花园城市。霍华德认为, 城市的规模不能无限的扩张, 当城市规模超过一定程度时, 应新建一座城市来容纳多余的人口, 而严格限制城市的增长, 应该通过围绕城市的绿带实现。霍华德的思想在其追随者的推动下付诸实践, 并发展为影响深远的卫星城、新城理论和绿带政策[1]。
1942至1944年间, 著名的大伦敦规划 (GreaterLondonPlan) 方案就在伦敦中心半径约48km的范围内, 由内向外划分了四个环形地带。从大伦敦规划开始, 绿带被应用于英国的大都市区, 采用绿带政策的欧洲城市还有巴黎、法兰克福、柏林、维也纳、巴塞罗那和布达佩斯等。
2.2 城市增长边界
绿带在一段历史时期内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但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 以及快速交通方式的的涌现, 绿带模式显现出了它的局限性。历史证明, 城市限制政策不应仅仅停留于对抗城市蔓延, 还应该注重城市的未来发展, 应该积极引导而不是完全限制城市发展, “城市增长边界” (Urban Growth Boundary, 以下简称UGB) 更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UGB这一概念源于美国, UGB最初的目的依然是限制城市蔓延, 鼓励紧凑的发展模式, 保护乡村的农田和自然资源。最早的UGB案例出现于1958年的肯塔基 (Kentucky) , 随着UGB的广泛实施, 各州在实际构建边界和制定政策的过程中, 开始赋予边界一定的灵活性, 在必要时可以调整, 并定期进行修正。
2.3 精明增长
精明增长一词首先出现于美国, 马里兰州曾一度面临严峻的城市增长压力, 和相对脆弱的生态环境, 为了限制低密度的城市蔓延, 马里兰于1997年通过了精明增长法案 (Smart Growth Act) [2]。
精明增长侧重于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引导, 具体的实施途径比较多样, 包括UGB, 公交导向发展 (TOD) 以及城市内部废弃地的再次开发利用等。在精明增长的实践中, 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在不断的尝试和总结中得到了发展, 这些具体的措施涉及了联邦政府和各个州和城市的多个层面, 包括营造绿化空间, 发展交通运输和大运量轨道交通, 修正《高速公路法案》以及振兴旧城区等。
2.4 绿色基础设施
绿色基础设施这一术语虽然较新, 但却是比较宽泛的概念, 生态保护区, 大型国家公园, 城市公园绿地, 林地和各类水体等都是构成绿色基础设施的元素, 而且绿色基础设施的分布并不限于城市周边, 还包括城市核心、乡村和远郊等地区。
绿色基础设施强调绿地对城市运行的重要性, 其功能堪比道路、市政和排水等基础设施 (被称为灰色基础设施) 。绿色基础设施强调连通性, 综合了城市内外的各种绿色空间, 从整体上将各个组成元素连接成一个网络。绿地网络能够更好地发挥保护野生动物的功能, 可以为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提供迁徙通道。绿色基础设施最突出的功能还是城市限制方面, 也就是对城市形态的控制, 这与绿带和UGB的功能是相似的。
3 我国城市限建区的实践
根据Sierra Club关于城市蔓延的报告, 当城市土地消费增速超过人口增长速度时, 即人口密度下降时, 便存在城市蔓延。近20余年, 中国正经历空前的城镇化, 大量农业人口涌入城市, 2014年, 中国城镇化率已达54.77%, 与此同时, 城市建成区面积的增速高于城镇化增速, 中国很多城市已显示出城市蔓延的趋势。城镇发展空间失控, 导致我国耕地资源过度消耗, 环境污染严重,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出现浪费。如何采取有效措施, 遏制城市不合理的空间扩展, 是决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欧美国家各种城市限制政策相继涌现, 对原有的理论加以完善, 除了历史发展的原因外, 也有资本主义体制的原因, 难以充分实现控制城市蔓延的目的。西方国家的城市限制政策, 自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背景, 与我国的现有规划体制乃至土地所有制有所区别, 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生搬硬套。面对独特的国情和越发明显的城市蔓延, 在参考国外相关理论的基础上, 我国也开展了城市限制政策和限建区规划的研究与实践。
3.1 城市四线与非建设用地
我国目前主要的城市禁限建区内容有:法定的城市禁限建区、城市四线 (绿线, 蓝线, 紫线, 黄线) 、绿化隔离地区和非法定的非城市建设用地, 以及生态基础设施等。其中城市四线和绿化隔离地区, 根据相应的绿线, 蓝线, 紫线, 黄线城市管理办法, 在通过审批之后便具有法律效应, 可以直接应用于建设管理。“非城市建设用地”是指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 城市规划区范围内, 不用于城市建设的用地。例如, 《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 (1996-2010) 》将全市土地划分为城市建设用地、农业保护用地、水源保护用地、组团隔离用地、旅游休闲用地、郊野旅游用地、自然生态用地和发展备用地等八大类, 其中后7类明确为非城市建设用地。其他提出非建设用地规划的城市还有成都市、无锡市、杭州市、厦门市等。
3.2 生态安全格局
近年来, 城市生态安全已经引起相关领域学者的广泛重视, 其研究包括城市生态安全评价、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反规划”和生态基础设施规划等。其中反规划和生态安全格局的研究, 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 采用GIS技术, 从空间上定量地刻画景观结构, 在城市规划领域有很强的应用潜力。这些研究实质上是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研究在城市空间上的具体应用。
例如俞孔坚等人将生态安全格局的思想与方法应用于台州的规划。通过建立保障土地生命系统完整性和地域特色的生态基础设施 (EI) , 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尺度上来定义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和形态。类似的应用案例还包括北京市的生态安全格局及其绿地系统规划以及山东菏泽的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禁建区及绿地系统规划等。
3.3 限建区规划
非建设用地规划在实践上还处于概念性规划, 而且不够完备, 在防治自然灾难和避免土地退化方面还不够细致, 而生态安全格局规划又偏重于生态, 因此编制综合的限建区规划成为了新时期城市建设的必然要求。2007年编制完成的的《北京市限建区规划》在北京总体规划初步划定的限制性分区的基础上, 进行了深入和细化, 充分借鉴了国外UGB等思想, 较全面地考虑到了城市建设的限制因素, 有望成为国内限制性政策实施的主要发展方向。北京限建区规划的限建要素数据分为16个类别, 对应限制建设的16个主要方面, 并进一步划分为110个限制要素, 这种划定方式是比较全面的。
在编制技术方面, 北京限建区规划借助规划支持系统 (PPS) , 开发了北京市限建区规划支持系统 (BJ-PPS) , 实现了信息查询、决策支持和图则生成等功能。借助这一系统的计算功能, 可以生成限建单元, 并在限建单元图层的基础上, 根据各个限建要素的空间分布, 确定每一个限建单元的限制导则。限建导则包括了12个方面, 其中限建指数是核心部分, 一个限建单元的限建指数越大, 越不推荐转化为建设用地。
限建区规划在规划方法上是各类政策中较为详细和完备的, 对城市限建区的各个方面进行了细化, 提出了限建指数、时效、开发程度等概念。其中限建指数是一种创新, 是对城市建设限建程度的具体量化, 并给予部分限建区一定的开发弹性, 增强了限建政策实施的可行性。近年来, 限建区规划技术在长株潭绿心规划、洛阳、扬州等地得到了具体应用。
4 结论与讨论
本文通过以上的综述, 梳理了城市蔓延和相应限制政策的发展脉络。可以看出限建区规划是落实限建政策的有效途径, 限建区规划出现不久, 实践中还存在有待发展之处, 未来的发展方向应注重加强立法保障, 确保限建区规划得到有效实施。新限制因素、新技术、新方法也应得到重视与应用, 协调发展与保护, 兼顾限制与引导, 促进城市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小鹏.英国的绿带政策及对我国城市绿带建设的启示[J].国际城市规划, 2010 (01) :100-106
处暑是公历每年的八月二十三日前后,是太阳到达黄经一百五十度时,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处暑的到来同时意味着进入千支历申月的下半月。申月是秋季的第一个月份,虽然秋季在意义上已经来临,但夏天的暑气仍然未减。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处暑既不同于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小寒、大寒节气,它是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我国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梁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处暑代表着变化,而且是向好的变化。学习时,我们经常困惑,翻阅资料,孜孜以求,最终豁然开朗,就像处暑前后,气温从不适到适宜。生活中,我们遇到困难,经过努力,克服困难,最终战胜困难,就像处暑前后,气温从不适到适宜。
我爱处暑!
【处暑---气候】
8月23日“处暑”,处暑,表示炎夏酷暑到了尽头,是气温由高转低的转折点。
过了最炎热的三伏天,太阳直射点南移,我市阳光可照时数日趋减少,太阳辐射也开始减弱,使之地面在白天能得到的热量渐渐减少。而夜晚延长,地面散热开始增加。由于地面吸收的热量开始少于地面散失的热量,因此从这个时候开始气温呈现出由高转低的趋势。常年,我市“处暑”节气(8月23日~9月6日)的平均气温由28.8℃降到27.2℃,比上一个节气平均下降1.6℃,38℃以上的强高温平均5年只出现1年,绝大多数年份没有出现连续3天以上大于35℃的高温天气。但遇到大气环流异常,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西偏北,且中心强度持续增强的情况下,处暑时节也会出现特别炎热的强高温天气,如、1967年。这样的个别年份出现机率不到9%。
处暑节气不仅白天开始缩短阳光减弱黑夜延长,而且北方还有冷空气开始南下,受其影响我市在8月底或9月初往往出现降温天气,有半数年份会伴随降雨过程,这对安排秋播生产是十分有利的。如,秋马铃薯播种要在9月初之前,秋豌豆、青菜、萝卜、大蒜等也要开始分期播种了。
【处暑---由来】
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
全国华南处平均气温一般较立秋降低1.5℃左右,个别年份8月下旬华南西部可能出现连续3天以上日平均气温在23℃以下的低温,影响杂交水稻开花。但是,由于华南处暑时仍基本上受夏季风控制,所以还常有华南西部最高气温高于30℃、华南东部高于35℃的天气出现。特别是长江沿岸低海拔地区,在伏旱延续的年份里,更感到“秋老虎”的余威。西北高原进入处暑秋意正浓,海拔3500米以上已呈初冬景象,牧草渐萎,霜雪日增。
处暑是华南雨量分布由西多东少向东多西少转换的前期。这时华南中部的雨量常是一年里的次高点,比大暑或白露时为多。因此,为了保证冬春农田用水,必须认真抓好这段时间的蓄水工作。高原地区处暑至秋分会出现连续阴雨水天气,地农牧业生产不利。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这时也正是收获中稻的大忙时节。一般年辰处暑节气内,华南日照仍然比较充足,除了华南西部以外,雨日不多,有利于中稻割晒和棉花吐絮。可是少数年份也有如杜诗所“三伏适已过,骄阳化为霖” 的景况,秋绵雨会提前到来。所以要特别注意天气预报,做好充分准备,抓住每个晴好天气,不失时机地搞好抢收抢晒。
处暑节气在每年八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署气至此而止矣。”意思是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了。虽然,处暑前后我国北京、太原、西安、成都和贵阳一线以东及以南的广大地区和新疆塔里木盆地地区日平均气温仍在摄氏二十二度以上,处于夏季,但是这时冷空气南下次数增多,气温下降逐渐明显。
处暑以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日较差增大,昼暖夜凉的条件对农作物体内干物质的制造和积累十分有利,庄稼成熟较快,民间有“处暑禾田连夜变”之说。黄淮地区及沿江江南早中稻正成熟收害,这时的连阴雨是主要不利天气。而对于正处于幼穗分化阶段的单季晚稻来说,充沛的雨水又显得十分重要,遇有干旱要及时灌溉,否则导致穗小、空壳率高。
此外,还应追施穗粒肥以使谷粒饱满,但追肥时间不可过晚,以防造成贪青迟熟。南方双季晚稻处暑前后即将圆秆,应适时烤田。大部分棉区棉花开始结铃吐絮,这时气温一般仍较高,阴雨寡照会导致大量烂铃。在精细整枝、推株并垄以及摘去老叶,改善通风透光条件的同时,适时喷洒波尔多液也有较好的防止或减轻烂铃的效果。处暑前后,春山芋薯块膨大,夏山芋开始结薯,夏玉米抽穗扬花,都需要充足的水分供应,此时受旱对产量影响十分严重。从这点上说“处暑雨如金”一点也不夸张。
处暑以后,除华南和西南地区外,我国大部分地区雨季即将结束,降水逐渐减少。尤其是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必须抓紧蓄水、保墒,以防秋种期间出现干旱而延误冬作物的播种期。
【处暑---农谚】
处暑天还暑,好似秋老虎。
处暑天不暑,炎热在中午。
热熟谷,粒实鼓。
处暑雨,粒粒皆是米(稻)。
处暑早的雨,谷仓里的米。
处暑若还天不雨,纵然结子难保米。
处暑三日稻(晚稻)有孕,寒露到来稻入囤。
处暑谷渐黄,大风要提防。
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
处暑高粱遍地红。
处暑高粱遍拿镰。
处暑高粱白露谷。
处暑三日割黄谷。
处暑十日忙割谷。
黍子返青增一石,谷子返青大减产。
黍子返青压塌场,谷子返青一把糠。
收秋一马虎,鸟雀撑破肚。
处暑收黍,白露收谷。
黍子面积小,注意防麻雀。
早黍子,高粱,鸟雀啄食要严防。
黍子粘,黍子好,籽粒做年糕。
干打谷,湿打黍。
打黍宜摔,绑笤帚还用穗和秸。
七月底,八月边,家家新米桌上端。
若要玉米大,不准叶打架。
要想苞谷结,不得叶挨叶。
七月秋风凉,棉花白,稻子黄。
处暑见新花。
处暑好晴天,家家摘新棉。
早不摘花,午不收豆。
棉桃碰腿,正淌汗水。
棉桃碰着腿,酒壶不离嘴。
花收暖,麦收寒。
处暑开花不见花(絮)。
处暑花,不归家。
处暑花,捡到家;白露花,不归家;白露花,温高霜晚才收花。
绿肥盛花期,压青正适宜。
绿肥压三年,薄地变良田。
处暑长薯。
早怕旱,后怕淹,中间就怕连阴天。
秋好在管,麦好在种。
粮食不到囤,管理莫松劲。
粮食没到手,管理不能丢。
处暑就把白菜移,十年准有九不离。
处暑移白菜,猛锄蹲苗晒。
处暑栽,白露上,再晚跟不上。
处暑栽白菜,有利没有害。
处暑栽,白露追,秋分放大水。
种菜不拣苗,到老长不好。
七月半,栽早蒜。
七月十五,早蒜入土。
七芫,八菠。
芫荽不热不种,不冷不弄。
处暑拔麻摘老瓜。
山上萝卜不怕旱,夜流露水阴到根。
黍子春玉米,收完快耕地。
早耕如上粪,歇地如歇马。
早耕不用问,杂草顶茬粪。
早耕草作肥,晚耕如种草。
【处暑---养生】
处暑,这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的意思,顾名思义,处暑即表明暑天宣告结束。省城气温已开始逐渐下降,加上近几日断断续续的降雨,秋天已经来到了我们的身边。
处暑节气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所以此时,人们的起居作息也要做相应的调整。
进入秋季,首先应当调整的是睡眠时间。早睡早起是人所周知的,但科学的养生保健更需要全面地掌握睡眠规律及方法。
同时,古人在睡眠养生法中还强调了子午觉的重要性(即每天于子时、午时入睡)。认为子午之时,阴阳交接,极盛及衰,体内气血阴阳失衡,必欲静卧,以候气复。现代研究发现,夜间0时至4时,体内各器官的功能都降至最低点;而中午12时至13时,是人体交感神经最疲劳的时间,
资料
另有统计表明,老年人睡子午觉可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
另外,处暑节气宜食清热安神之品。如银耳、百合、莲子、蜂蜜、黄鱼、干贝、海带、海蜇、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类及奶类等食品,都可起到调养身心的作用。
处暑节气正是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起居作息也要相应地调整。进入秋季养生,首先调整的就是睡眠时间,早睡早起是人所周之的。但历代医家和养生家对睡眠养生的重视就很少有人通晓,其实,科学的摄生保健更需要全面地掌握睡眠规律及方法。
中医的睡眠理论从唯物的形神统一出发,认为睡眠、清醒是人体寤与寐之间阴阳动静统一的功能状态,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它包括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昼夜阴阳消长决定人体寤寐。由于天体日月的运转,自然界处于阴阳消长变化之中,其表现为昼夜的交替出现,昼为阳,夜为阴。而人体的阴阳之气也随着消长而变化,于是就有了寤和寐的交替。寤属阳为阳气所主,寐属阴为阴气所主。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人类活动的规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灵枢・营卫生会》言:“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无已,与天地同纪”。《零枢・口问》对此又进一步解释为:夜半 “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白昼“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
二、睡眠的生理基础是营卫运行;人的寤寐变化是以人体营气(营气是行于脉中,富有营养作用的气)、卫气(卫气是行于脉外,具有保卫功能的气)的运行为基础,其中以卫气运行最为相关。《灵枢・卫气行》曰:“卫气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夜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而《灵枢・营卫生会》也有相同得说法:“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这里说的“起”指起床,止即入睡。由此可见,当卫气行于阴时则阳气尽而阴气盛,故形静而入寐(人体进入相对静止状态而欲睡);行于阳,则阴气尽而阳气盛,故形动而寤起(人体进入动态而睡醒)。所以说人体的睡眠与清醒是受心神的指使,神静则寐,神动则寤;情志过极则难寐。
现代医学研究将睡眠分为四期:①入睡期,②浅睡期,③中等深度睡眠期,④深度睡眠期。当你进入①和②期时是在朦胧状态,易被唤醒,③与④期则处于熟睡状态,一般地说熟睡时不易被叫醒。
秋季养生之所以强调保证睡眠时间,是因为睡眠有很好的养生作用。马王堆出土的《十问》医书中说:“夫卧非徒生民之事也,举凫、雁、霜(U)、蛇檀(鳝)、鱼鳖、X(蠕)动之徒,胥(须)食而生者,胥卧而成也……。故一昔(夕)不卧,百日不复”,可见不但人需要睡眠,任何生物都离不开睡眠。也就是说没有正常的睡眠,就不能很好地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睡眠的.作用包括五个方面:
一、消除疲劳
睡眠时,人提的精气神皆内守于五脏,若五脏安舒,则气血和调,体温、血压、心率均相对下降,呼吸及内分泌也明显减少,使代谢率降低,体力得以恢复;
二、保护大脑
大脑在睡眠状态中的耗氧量大大减少,充足的睡眠有利于脑细胞能量的储存,帮助恢复精力,提高脑力效率;
三、增强免疫
睡眠不但是智力、体力的再创造过程,还是疾病康复的重要手段。睡眠中能产生更多的抗原抗体,增强机体抵抗力,因此现代医学常把睡眠作为一种治疗手段,用来治疗顽固性疼痛及精神疾病;
四、促进发育
睡眠与儿童生长发育密切相关,儿童的生长速度在睡眠状态下增快,所以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是儿童身高增长的条件之一;
五、利于美容
睡眠对皮肤健美有很大的影响。这是由于在睡眠的过程中,皮肤表面分泌和清除过程加强,毛细血管循环增多,加快了皮肤的再生,使得皮肤因劳累过度所造成的颜面憔悴、皮肤出现的细碎皱纹在睡眠中得以恢复。所以说,睡眠也是皮肤美容的基本保证。
在这里要特别提醒老年朋友,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气血阴 亏,会出现昼不精,夜不瞑的少寐现象。古代养生家说:“少寐乃老人之大患”,《古今嘉言》认为老年人宜“遇有睡意则就枕”这是符合养生学的观点的。另外,古人在睡眠养生法中还强调了子午觉的重要性(即每天于子时、午时入睡),认为子午之时,阴阳交接,极盛及衰,体内气血阴阳失衡,必欲静卧,以侯气复。现代研究发现,夜间0至4点,体内各器官的功能都降至最低点;中午12至13点,是人体交感神经最疲劳的时间。有统计表明,老年人睡子午觉可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因此,子午觉即有防病保健的意义,又符合养生道理。
如果能正常地进入睡眠四期,你的大脑将能得到很好的休息,保证第二天的最佳精神状态,这就是我们所希望的,也是秋季养生的重要方法之一。
处暑节气宜食清热安神之品,如银耳、百合、莲子、蜂蜜、黄鱼、干贝、海带、海蜇、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类及奶类。
【处暑故事】
8月23日是处暑,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是由炎夏向秋凉转换的过渡期。何出此言呢?因为“处”含有躲藏、终止之意。“暑”即炎热,“处暑”就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大部分地区气温将逐渐下降。之后冷空气南下次数增多,是较为明显的降温转折点。
这样的意思在典籍中也可得到考证,《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称处暑为“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通纬・孝经援神契》也指出:“言渎暑将退伏而潜处也”,虽然说得深奥些,但稍有古文常识的人,还是可以看明白的。
处暑时节处于夏秋之交,天气由热转凉而风劲急,地气肃而物变色,人们的起居也应顺应天时而变化,早睡早起,要使情绪稳定,以防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收敛神气,使人的情态与“秋收”相应,以顺应秋季养“收”之机。人体机制由活跃、支付阶段转变过渡到沉静、积蓄阶段。由于夏季之中人体出汗、消耗量大,至处暑之时应注意对身体的营养补充。另外秋燥之气也在此时多发,应以甘寒之物预防,多吃水果和蔬菜。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影响,处暑时节的气候有时也显得较为特殊和复杂,如在久旱无雨的日子里,旱天气温降不下来,就有“立秋处暑,热死老鼠”之说,又有一句“秋雨无过路”,就是说,秋天的雨不均匀,有时路的一边下雨,路的另一边则无雨。不过气温总的态势还是趋于凉爽的,“秋不凉,籽不黄”,对农作物的生长也是十分有利的。暑气慢慢消退,人体也慢慢感到舒适起来。陆游有两句诗:“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就是对处暑的最好描绘。
唐代诗人白居易久居长安,他有一首诗题为《早秋曲江感怀》,所写的景象实为处暑节气时的特征。诗云:“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池上秋又来,荷花关成子。”作者第一句便从处暑时节的云彩写起,可见其观察之细。意即暑气到此为止,就连天上的那些云彩也显得疏散而自如,而不像夏天大暑之时浓云成块。民间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而处暑节气正是农历七月底或八月初。接着下一句便是写感觉,那柔和的凉风习习吹来,缭绕于周围,让人感到阵阵凉爽,再不像夏天时那样热风阵阵让人难以承受。这两句是写处暑时节的气象特点,给人以清新、凉爽的感觉。接着二句是写地上的特点,处暑节气是在立秋之后,“立秋三天,寸草结子”,农作物都已进入成熟期。作者用一“秋”字表明池上秋色,这秋色便是“荷花关成子”,那夏天娇艳的荷花已不再见,而变成了莲蓬朵朵,其中结满了莲子,这不正是“秋”的形象体现吗?
在节气诗词中,写处暑节气的诗词不算多,白居易此小诗语言平实自然,诗意却清新高远,抓住了这一节气特有的季节特色加以点染,写出了夏暑消退、初秋来临时的天气变化,体现出诗人观察、感受的细腻,真实地再现了处暑时的自然景观。
【处暑后的“作七月半”】
【处暑的由来与习俗】推荐阅读:
七夕节的习俗与由来06-17
介绍处暑的传统习俗01-04
平安夜的由来与习俗2009-12
处暑节气习俗起源11-25
春节的习俗及由来11-18
夏至节气的由来及习俗12-02
三伏天的由来和习俗10-29
中秋节的由来和习俗(英文)12-22
议案由来与提案的区别01-14
处暑的诗句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