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达梅林教学设计

2024-06-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嘎达梅林教学设计(精选6篇)

嘎达梅林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欣赏马头琴演奏的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感受音乐悲壮的情绪。

2、认识马头琴,感受其深沉、浑厚的音色和独特的草原气息。

3、了解嘎达梅林的传说。

4、演唱歌曲《嘎达梅林》.【教学重难点】 准确演唱《嘎达梅林》 【教学准备】

钢琴、录音机、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五十六朵花这个单元贯穿我们整个小学音乐学习的始终,我们曾经学习过很多民族的民歌,今天我们要去内蒙古大草原去看一看,了解一下那里的情况。

二、新知学习

1、欣赏《嘎达梅林》。

Q:你能听出来这首乐曲是什么乐器演奏的吗?

2、了解马头琴。

传说,在内蒙古草原上,有一个牧童,名字叫做苏和。小苏和唱歌非常好听,每天赶着羊群,在草原上高歌。

有一天,太阳已经落山了,天越来越黑,苏和还是没有回来,就在大家非常焦急的时候,苏和抱着一匹刚出生的小马驹,说是在回来的路上碰到的,就抱了回来。

日子一天天过去,小马在苏和的精心照顾下长大,它浑身雪白,又美丽又健壮,还非常聪明。

有一天,草原上的王爷说要举行赛马大会,谁要是得了第一名,就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谁。

苏和在朋友的鼓动下,也参加了比赛,并且理所应当的拿了比赛的第一名。当王爷得知拿到第一名的是个穷小子的时候,王爷反悔了,说把小白马留下,但只给苏和三个元宝,让他回家。

苏和顿时气恼起来,说自己不是来卖马的,坚决不同意。王爷也非常气愤,于是派人把苏和打的昏迷不醒,并夺走了小白马。

苏和被就回家后,休养了一段时间,身体渐渐好起来。但仍然念念不忘小白马。有天晚上,他听到门直响,打开门发现小白马回来了,但是浑身是血,并且因为伤势太重,小白马很快就死了。

原来,王爷以为得到了一匹好马,想向大家展示,表演一番。当王爷跨上马背,小白马把王爷甩下马,并冲着苏和家的方向跑去,但是王爷下令要射杀白马,于是小白马身负重伤,但还是坚持跑回家,并且死在主人面前。

白马的死,给了苏和很大的打击,有一天晚上,苏和在梦中又见到了心爱的小白马,小白马走进他对他说:“主人,若想让我永远不离开你,陪伴你的话,用我的身体做一只琴吧。”苏和醒来后,按照小白马的话,拿小白马的骨头做了一把琴,拿它的筋做弦,拿它的尾巴做弓,琴杆顶上雕刻了小白马的模样,马头琴因此诞生。

3、再听作品

Q:乐曲情绪怎么样?

4、了解嘎达梅林的故事。

嘎达是科尔沁草原的一个民族英雄,梅林是他的官职,嘎达梅林是大家对他的尊称。

当时的政府为了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决定开垦科尔沁草原为耕地,于是牧民们就无法继续放牧,大大损害了蒙古族牧民的利益,于是嘎达梅林决定领导牧民起义,反抗开垦,时间长达5年,最终嘎达梅林战死。

于是,后人就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祭奠民族英雄嘎达梅林。

5、学唱歌曲。用“lu”音模唱歌曲

6、填词练习歌曲。注意重点字句

三、小结

小议《嘎达梅林》的音乐风格 篇2

嘎达梅林交响诗音乐风格《嘎达梅林》是蒙古族的一首短调民歌。它所歌唱的,是现代历史上蒙古族的一位英雄。“嘎达”是人名,“梅林”是官衔。嘎达梅林是蒙古哲里木盟达尔汉族的职位低微的小官。他面对封建王爷勾结国民党军阀,欺压人民的残酷现实,扯起了造反的旗帜,提出“为了土地,为了自由,让我们拿起武器起义”的庄严口号。于是,四面八方的贫苦牧民纷纷加入了起义军。他们转战在辽阔的科尔沁草原上,后因被内奸陷害,在辽河畔战斗中被敌包围,全部人马壮烈牺牲。英雄倒下了,悲壮的歌声却永存于蒙古族人民的心间。东蒙人民将嘎达梅林的事迹变成长篇叙事体的颂歌。原有歌词五六十段,音乐家安波整理、翻译成现在的4段词。它突出了原民歌的主题,也便于演唱和记忆。

《嘎达梅林》的每段歌词都以飞得高原的鸿雁起兴,比喻英雄的宏伟大志。歌曲结构方整,他是两个对称的乐句。

上句从羽调式的主音6开始,首先进入上五度音3,63这五度进行,为整首民歌奠定了一个庄严、肃穆的基调,然后经两次起落,最后再起,奋力作出三个向上的四度跳跃,到达了整曲的1,后转主音6上,进行长时间的发挥。

这种起伏跌宕的旋律,象征着英雄百折不挠,经历艰辛,他那高大形象终于耸立在内蒙古草原上。

下句同样经过三次曲折,最后落在主音6上。

如果说,上乐句突出了对英雄的歌颂,那么下乐句则突出了对烈士的怀念。嘎达梅林诞生于民间,他牺牲了,人民把他的名字深深地埋在心底。请看第七小节5616,这里的六度大跳,八度进行,都很有悲壮气势,紧接的第八小节1156又转入低回婉转,表现了先烈与人民间的骨肉之情,第九小节中的51是五度下行跳进。它与曲首63那个上五度跳进相互呼应,不仅含有悲壮气氛,还具有稳定、沉静的功能,再次显示了嘎达梅林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

从《嘎达梅林》的歌词看,它是一首长篇叙事歌;其曲,属短调民歌,采用了五声音阶的羽调式,上下乐句虽然都落至主音6。然而,由于上句是向上的起句,下句是向下的落句,相互呼应的起落,使音乐得到了平衡,即使多次反复唱颂,仍很有兴趣。歌曲的节奏铿锵有力,旋律采用一字一音的配置,从而加强了感情的厚度,歌曲深刻地表现了人们对英雄的无限敬仰和深切怀念。

音乐中体现出来的情感,当然也来源于现实生活。但是,音乐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仅仅表现出人在生活体验中获得的感受和产生的情绪、欲望等情感性的东西。如古代文献《乐记》所说,这是“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仿佛作为情感产生的具体情景、事件等都被过滤掉了,只是保留下情感本身。换言之,音乐之表达情感而不去揭示这种情感所赖以产生的那些依据。这就是音乐反映现实的特殊方式。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是比较有描述性的,在乐曲中甚至可以听出鸟鸣和流水声等。但是,作家自己说:“田园交响曲不是绘画,而是表达乡间的乐趣在人心理所引起的感受,因而是描写农村生活的一些感觉。”器乐曲中也有称为“音画”的样式,这样的乐曲能够在听者的想象中唤起某种图景或境界,但是这种图景或境界仍然十分飘渺、浮泛,远不如诗歌和散文中所描写的那样明细,更不如绘画所描绘的那样确定而直观。在这类乐曲中,也仍然如贝多芬在谈到他的《田园交响曲》时所说的那样:“感受多于音画”。

《嘎达梅林》交响诗,辛沪光作曲,1956年创作。

交响诗即取材于嘎达梅林的历史故事,并以流传极广的内蒙民歌《嘎达梅林》的曲调为基本音调创作的。

交响诗开始是一段引子,由第二提琴和中提琴奏出了颤音背景,表现辽阔无边的草原,暗示故事发生的地点。在这一背景上,由第一小提琴轻轻地以长音进行,演奏了原民歌第一句:下行的句尾暗示着英雄的悲剧命运。简短的引子之后,开始了从原民歌变化出来的主部第一主题,由双簧管主奏,弦乐作颤音的背景衬托。这个主题音乐,描绘了草原生活的和平景象,辽阔宽广。它出现两遍之后,在伴奏音乐中,即出现不安的三连音,预示着即将发生的故事,紧接着出现了第二主题,这个主题是用原民歌的音调创作的。它具有环绕的音型,带有不安、痛苦、无可奈何的意味和气息。它经过5次不同音区的重复之后,在三连音的伴奏下,由第一小提琴和大提琴重新演奏了第一主题,所不同的是小提琴和大提琴形成复调,伴奏也不断加强。这一切意味着草原和牧民由不安情绪转成将爆发的反抗,情绪越发激动和愤怒。

副部一开始,小号一个反抗的音调。人民要反抗,但长号和大号却演奏了一个反面形象的主题,这是封建王爷开始镇压的音乐:人民的力量聚集着,由不安的主题,变为号召起义的主题,也就是嘎达梅林英雄主题,由小号和长号响亮地演奏:整个草原愤怒了,反抗的怒火燃烧了。

这一部分是整个起义的武装斗争的形象,开始即是人民群众集结队伍,骑马背枪奔驰在草原,充满坚定的感情。先由单簧管主奏:这一主题此起彼伏,整个这一部分都在附点音符的伴奏下,形象地描绘了起义斗争的广阔场面。反面的形象出现了,仍由长号演奏,已经开始变型,斗争继续着。

后半部开始,在木管三连音和钢琴琵琶音的伴奏下,由弦乐出现第一主题,宽阔而灿烂,意味着人民的斗争取得一定的胜利。中间的三连音下行的伴奏,是封建势力的镇压。但人民的力量和起义的号角仍然鸣响着,武装斗争依然进行着。反面形象变为凶狠的不协和和弦进行,战斗越发激烈。在这部分结束时,定音鼓和钹的猛烈的敲击,整个乐队的一个长音,最后的一声悲壮的锣声,民族英雄嘎达梅林英雄牺牲了。

交响诗的最后部分,是由哀悼英雄开始,缓慢而肃穆的音调,暗淡的音色,沉重的节奏以及人们的哭泣,刻画了人民对英雄的深沉的悼念。之后由温馨的中提琴演奏了《嘎达梅林》的民歌,这是人民对英雄的回忆和怀念。第二遍由提琴演奏,第三遍由大提琴演奏,音乐越来越沉重。第四遍由弦乐和木管演奏。英雄牺牲了,斗争要继续下去。人民把悲痛的感情,转化为继承英雄遗愿的斗志。音乐开始了乐曲中部争的主题,在各层次闪现出来。长大的尾声开始了。这是人民对英雄的歌颂,宽广而饱满,虽然仍是民歌原型,但时值都加长了一倍。接着音乐转入乐曲开始时的第一主题,乐观、开阔而壮丽,刻画人民群众坚信斗争必然取得胜利的乐观信念。

嘎达梅林教学设计 篇3

《嘎达梅林》是一首著名的蒙古民歌,我在课前收集了大量有关蒙古风土人情的资料、电影片断、民歌欣赏。通过直观展示,带领学生们走进蒙古,也全面深入的了解了我们的民族英雄及其他的动人故事,并在德育上对学生进行很好的渗透,并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整节课运用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小组合作学习,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本课中不只是单纯让学生掌握弹奏技能而是以音乐中的审美为教学的主线,我紧密把握教学中的一切环节,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美和情感美。在这种美的气氛渲染下,学生情不自禁主动投身于音乐教学活动中,课堂效果良好。但由于对教材钻研不够透彻:有以下几点不足:

1、在审美的“美”字上下功夫不够:语言组织不够美,没有深入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美。

《嘎达梅林》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学情

交响诗《嘎达梅林》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八年级(第十五册),第四单元“音诗音画”当中的欣赏内容。《嘎达梅林》音乐素材取自于一首同名蒙古民歌,并运用奏鸣曲式的结构创作而成。乐曲内容是描写并歌颂了蒙族英雄嘎达梅林率领的牧民起义,及其与当时残酷的封建王爷、军阀英勇战斗的悲壮事迹。作品沿着嘎达梅林的故事情节这条线索逐渐展开。

由于《嘎达梅林》这首民歌流传较广,学生对歌曲的旋律并不感到陌生。因此,就会对欣赏交响诗《嘎达梅林》产生浓厚的兴趣。尤其是乐曲结尾部分出现歌曲《嘎达梅林》的旋律。使学生更容易贴近作品,表现作品,并更好的理解作品内容和情感。

二、教学理念、目标

1.教学理念:

(1)围绕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理念。通过欣赏交响诗《嘎达梅林》让学生通过聆听音乐来感受诗的优美意境。教学用图片、音响、朗诵等形式,让学生感受作品中蕴含的抒情美、冲突美、赞颂美等。(2)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关注和重视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发展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爱好。这既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基础和根本动力,同时也是学生在音乐上持续发展,终身热爱音乐的根本保证。(3)重视音乐实践。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如:让学会通过语言描述、身体律动、歌唱等方式感受作品的内容、情绪等。在亲自参与音乐活动中喜爱音乐。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初步技能,逐步养成鉴赏音乐的良好习惯。

教学目标:

学生在学习这首歌曲时须掌握:1.交响诗的定义及特点。2.音乐的表现形式(如节奏、旋律、音色、速度、力度)在营造意境、塑造形象时的作用。3.须理解音乐的内容及意境。培养审美情趣。4.要.通过欣赏作品,了解民族英雄嘎达梅林的历史故事,使学生产生爱戴民族英雄,感悟民族精神的情感体验。

三、教学内容、过程:

由于嘎达梅林是一个传奇的民族英雄,通过欣赏这部作品,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这个传奇故事所蕴含的道理。除了感受音乐的丰富表现力,感受音乐的美之外,通过欣赏作品还会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因此,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

重点:让学生通过音乐了解嘎达梅林传奇的故事情节,并逐步深入理解作品将要表现的民族英雄不屈不挠,保卫家园的精神。从而产生共鸣,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是这节课教学的重点。

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感受作品主题情绪情感,分析音乐要素(节奏、力度、速度以及旋律特点)在表现音乐中起到的作用,是这节课教学的难点。

过程:

1.看图听一段音乐。(播放一副广袤草原,骏马奔驰的图画。背景音乐是民歌《嘎达梅林》)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的冲击,仿佛将看到一望无垠的蒙古大草原。2.教师朗读《嘎达梅林》的故事概要。学生通过教师朗读,了解传奇故事情节。

3.聆听一段交响诗《嘎达梅林》的片段。感受作品情绪,讨论创作这部品的作品的作曲家,会是怎样的一个人。之后播放作曲家生平。

4.欣赏第一主题:“美好的家园,幸福的生活。”双簧管奏出一派辽阔壮美的图景,表现了蒙古人民的生活处在安详、宁静的气氛之中。

5.第一主题发展对比。乐曲展现一派辽阔壮美的图景之后,音乐情绪发生转变,一段阴森的音乐出现,第一主题遭到破坏。

6.第二主题:“号召起义”。小号演奏,表达嘎达梅林号召人民起义的英雄气概以及人民群众激怒的浪潮一样起开反抗。学生感受最具号召力的部分。探寻原因。

7.“驰骋草原”主题。由单簧管演奏。乐曲表现四处集结着的起义队伍,骑马背枪奔驰在广阔的草原上。引导学生通过骑马律动的动作等形式感受作品。

8.“嘎达牺牲”:小号再次响起。“号召起义”的主题之后,定音鼓出现,表现嘎达牺牲。让学生找出使用之前哪个主题的旋律,结尾处有什么不同?表现怎样的场景?

9.《嘎达梅林》的民歌主题响起。表现对英雄的哀悼。旋律出现四次,第一次静静聆听。第二、三次,加入教师朗诵,第四次引导学生小声歌唱。

10.教师伴奏,学生演唱歌曲《嘎达梅林》。进一步体会作品的主题,加深主题印象。11.铜管乐器再次奏响民歌《嘎达梅林》主题。乐曲情绪由哀悼变成颂歌,在强烈的号角声中结束全曲。学生分析乐曲的结束出现了哪几个主题及主题动机,具有怎样的意义。

12.交响诗:定义:一种单乐章的标题交响音。特点:把标题交响乐和诗歌联系起来。

13.播放朗诵片段,出示草原沙漠化图片。揭示嘎达梅林起义的意义,再次点题首尾呼应。

四、教法、学法

教法:情景创设、体验感受、思考探究、综合(结合其他艺术表现形式,如:朗诵)

学法:演唱、聆听、主动吸取、模仿感受、合作共进(在合作中体现快乐、在快乐中学习音乐)。

五、评价

1.教师评价:“以学生发展为本”。多用鼓励评价,减少硬灌输的做法。教师不灌输对错的概念。让学生自己探究、体验、对比、分析评价,建立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

从整体出发,全过程多角度的进行评价。音乐技能方面的评价。学习过程中参与积极性与学习方法的有效性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表现。

评价要多样化。从学生的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合作精神、探究性学习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2学生评价:

尽可能的让学生进行自评、互评与他评。同伴的肯定与认同有时比教师的肯定更有效。

(莲湖进校 王熳推荐)

《嘎达梅林》说课稿

2013-05-22 09:35 西安市67中 陈煜

一、教材、学情

交响诗《嘎达梅林》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八年级(第十五册),第四单元“音诗音画”当中的欣赏内容。《嘎达梅林》音乐素材取自于一首同名蒙古民歌,并运用奏鸣曲式的结构创作而成。乐曲内容是描写并歌颂了蒙族英雄嘎达梅林率领的牧民起义,及其与当时残酷的封建王爷、军阀英勇战斗的悲壮事迹。作品沿着嘎达梅林的故事情节这条线索逐渐展开。

由于《嘎达梅林》这首民歌流传较广,学生对歌曲的旋律并不感到陌生。因此,就会对欣赏交响诗《嘎达梅林》产生浓厚的兴趣。尤其是乐曲结尾部分出现歌曲《嘎达梅林》的旋律。使学生更容易贴近作品,表现作品,并更好的理解作品内容和情感。

二、教学理念、目标

1.教学理念:

(1)围绕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理念。通过欣赏交响诗《嘎达梅林》让学生通过聆听音乐来感受诗的优美意境。教学用图片、音响、朗诵等形式,让学生感受作品中蕴含的抒情美、冲突美、赞颂美等。(2)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关注和重视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发展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爱好。这既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基础和根本动力,同时也是学生在音乐上持续发展,终身热爱音乐的根本保证。(3)重视音乐实践。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如:让学会通过语言描述、身体律动、歌唱等方式感受作品的内容、情绪等。在亲自参与音乐活动中喜爱音乐。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初步技能,逐步养成鉴赏音乐的良好习惯。

教学目标:

学生在学习这首歌曲时须掌握:1.交响诗的定义及特点。2.音乐的表现形式(如节奏、旋律、音色、速度、力度)在营造意境、塑造形象时的作用。3.须理解音乐的内容及意境。培养审美情趣。4.要.通过欣赏作品,了解民族英雄嘎达梅林的历史故事,使学生产生爱戴民族英雄,感悟民族精神的情感体验。

三、教学内容、过程:

由于嘎达梅林是一个传奇的民族英雄,通过欣赏这部作品,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这个传奇故事所蕴含的道理。除了感受音乐的丰富表现力,感受音乐的美之外,通过欣赏作品还会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因此,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

重点:让学生通过音乐了解嘎达梅林传奇的故事情节,并逐步深入理解作品将要表现的民族英雄不屈不挠,保卫家园的精神。从而产生共鸣,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是这节课教学的重点。

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感受作品主题情绪情感,分析音乐要素(节奏、力度、速度以及旋律特点)在表现音乐中起到的作用,是这节课教学的难点。过程:

1.看图听一段音乐。(播放一副广袤草原,骏马奔驰的图画。背景音乐是民歌《嘎达梅林》)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的冲击,仿佛将看到一望无垠的蒙古大草原。

2.教师朗读《嘎达梅林》的故事概要。学生通过教师朗读,了解传奇故事情节。

3.聆听一段交响诗《嘎达梅林》的片段。感受作品情绪,讨论创作这部品的作品的作曲家,会是怎样的一个人。之后播放作曲家生平。

4.欣赏第一主题:“美好的家园,幸福的生活。”双簧管奏出一派辽阔壮美的图景,表现了蒙古人民的生活处在安详、宁静的气氛之中。

5.第一主题发展对比。乐曲展现一派辽阔壮美的图景之后,音乐情绪发生转变,一段阴森的音乐出现,第一主题遭到破坏。

6.第二主题:“号召起义”。小号演奏,表达嘎达梅林号召人民起义的英雄气概以及人民群众激怒的浪潮一样起开反抗。学生感受最具号召力的部分。探寻原因。

7.“驰骋草原”主题。由单簧管演奏。乐曲表现四处集结着的起义队伍,骑马背枪奔驰在广阔的草原上。引导学生通过骑马律动的动作等形式感受作品。

8.“嘎达牺牲”:小号再次响起。“号召起义”的主题之后,定音鼓出现,表现嘎达牺牲。让学生找出使用之前哪个主题的旋律,结尾处有什么不同?表现怎样的场景?

9.《嘎达梅林》的民歌主题响起。表现对英雄的哀悼。旋律出现四次,第一次静静聆听。第二、三次,加入教师朗诵,第四次引导学生小声歌唱。

10.教师伴奏,学生演唱歌曲《嘎达梅林》。进一步体会作品的主题,加深主题印象。

11.铜管乐器再次奏响民歌《嘎达梅林》主题。乐曲情绪由哀悼变成颂歌,在强烈的号角声中结束全曲。学生分析乐曲的结束出现了哪几个主题及主题动机,具有怎样的意义。

12.交响诗:定义:一种单乐章的标题交响音。特点:把标题交响乐和诗歌联系起来。

13.播放朗诵片段,出示草原沙漠化图片。揭示嘎达梅林起义的意义,再次点题首尾呼应。

四、教法、学法

教法:情景创设、体验感受、思考探究、综合(结合其他艺术表现形式,如:朗诵)

学法:演唱、聆听、主动吸取、模仿感受、合作共进(在合作中体现快乐、在快乐中学习音乐)。

五、评价

1.教师评价:“以学生发展为本”。多用鼓励评价,减少硬灌输的做法。教师不灌输对错的概念。让学生自己探究、体验、对比、分析评价,建立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

从整体出发,全过程多角度的进行评价。音乐技能方面的评价。学习过程中参与积极性与学习方法的有效性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表现。评价要多样化。从学生的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合作精神、探究性学习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2学生评价:

尽可能的让学生进行自评、互评与他评。同伴的肯定与认同有时比教师的肯定更有效。

(莲湖进校 王熳推荐)

《嘎达梅林》说课稿

2013-05-22 09:35 西安市67中 陈煜

一、教材、学情

交响诗《嘎达梅林》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八年级(第十五册),第四单元“音诗音画”当中的欣赏内容。《嘎达梅林》音乐素材取自于一首同名蒙古民歌,并运用奏鸣曲式的结构创作而成。乐曲内容是描写并歌颂了蒙族英雄嘎达梅林率领的牧民起义,及其与当时残酷的封建王爷、军阀英勇战斗的悲壮事迹。作品沿着嘎达梅林的故事情节这条线索逐渐展开。

由于《嘎达梅林》这首民歌流传较广,学生对歌曲的旋律并不感到陌生。因此,就会对欣赏交响诗《嘎达梅林》产生浓厚的兴趣。尤其是乐曲结尾部分出现歌曲《嘎达梅林》的旋律。使学生更容易贴近作品,表现作品,并更好的理解作品内容和情感。

二、教学理念、目标

1.教学理念:(1)围绕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理念。通过欣赏交响诗《嘎达梅林》让学生通过聆听音乐来感受诗的优美意境。教学用图片、音响、朗诵等形式,让学生感受作品中蕴含的抒情美、冲突美、赞颂美等。(2)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关注和重视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发展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爱好。这既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基础和根本动力,同时也是学生在音乐上持续发展,终身热爱音乐的根本保证。(3)重视音乐实践。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如:让学会通过语言描述、身体律动、歌唱等方式感受作品的内容、情绪等。在亲自参与音乐活动中喜爱音乐。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初步技能,逐步养成鉴赏音乐的良好习惯。

教学目标:

学生在学习这首歌曲时须掌握:1.交响诗的定义及特点。2.音乐的表现形式(如节奏、旋律、音色、速度、力度)在营造意境、塑造形象时的作用。3.须理解音乐的内容及意境。培养审美情趣。4.要.通过欣赏作品,了解民族英雄嘎达梅林的历史故事,使学生产生爱戴民族英雄,感悟民族精神的情感体验。

三、教学内容、过程:

由于嘎达梅林是一个传奇的民族英雄,通过欣赏这部作品,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这个传奇故事所蕴含的道理。除了感受音乐的丰富表现力,感受音乐的美之外,通过欣赏作品还会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因此,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

重点:让学生通过音乐了解嘎达梅林传奇的故事情节,并逐步深入理解作品将要表现的民族英雄不屈不挠,保卫家园的精神。从而产生共鸣,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是这节课教学的重点。

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感受作品主题情绪情感,分析音乐要素(节奏、力度、速度以及旋律特点)在表现音乐中起到的作用,是这节课教学的难点。

过程:

1.看图听一段音乐。(播放一副广袤草原,骏马奔驰的图画。背景音乐是民歌《嘎达梅林》)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的冲击,仿佛将看到一望无垠的蒙古大草原。

2.教师朗读《嘎达梅林》的故事概要。学生通过教师朗读,了解传奇故事情节。

3.聆听一段交响诗《嘎达梅林》的片段。感受作品情绪,讨论创作这部品的作品的作曲家,会是怎样的一个人。之后播放作曲家生平。

4.欣赏第一主题:“美好的家园,幸福的生活。”双簧管奏出一派辽阔壮美的图景,表现了蒙古人民的生活处在安详、宁静的气氛之中。

5.第一主题发展对比。乐曲展现一派辽阔壮美的图景之后,音乐情绪发生转变,一段阴森的音乐出现,第一主题遭到破坏。

6.第二主题:“号召起义”。小号演奏,表达嘎达梅林号召人民起义的英雄气概以及人民群众激怒的浪潮一样起开反抗。学生感受最具号召力的部分。探寻原因。

7.“驰骋草原”主题。由单簧管演奏。乐曲表现四处集结着的起义队伍,骑马背枪奔驰在广阔的草原上。引导学生通过骑马律动的动作等形式感受作品。

8.“嘎达牺牲”:小号再次响起。“号召起义”的主题之后,定音鼓出现,表现嘎达牺牲。让学生找出使用之前哪个主题的旋律,结尾处有什么不同?表现怎样的场景?

9.《嘎达梅林》的民歌主题响起。表现对英雄的哀悼。旋律出现四次,第一次静静聆听。第二、三次,加入教师朗诵,第四次引导学生小声歌唱。

10.教师伴奏,学生演唱歌曲《嘎达梅林》。进一步体会作品的主题,加深主题印象。

11.铜管乐器再次奏响民歌《嘎达梅林》主题。乐曲情绪由哀悼变成颂歌,在强烈的号角声中结束全曲。学生分析乐曲的结束出现了哪几个主题及主题动机,具有怎样的意义。

12.交响诗:定义:一种单乐章的标题交响音。特点:把标题交响乐和诗歌联系起来。

13.播放朗诵片段,出示草原沙漠化图片。揭示嘎达梅林起义的意义,再次点题首尾呼应。

四、教法、学法

教法:情景创设、体验感受、思考探究、综合(结合其他艺术表现形式,如:朗诵)

学法:演唱、聆听、主动吸取、模仿感受、合作共进(在合作中体现快乐、在快乐中学习音乐)。

五、评价

1.教师评价:“以学生发展为本”。多用鼓励评价,减少硬灌输的做法。教师不灌输对错的概念。让学生自己探究、体验、对比、分析评价,建立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

从整体出发,全过程多角度的进行评价。音乐技能方面的评价。学习过程中参与积极性与学习方法的有效性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表现。

评价要多样化。从学生的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合作精神、探究性学习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2学生评价:

尽可能的让学生进行自评、互评与他评。同伴的肯定与认同有时比教师的肯定更有效。

团日活动通讯报道《嘎达梅林》 篇5

2010~2011学第一学期第三次团日活动通讯报道

2010年12月2日下午,班的同学在C座教学楼103教室举行了本学期的第三次主题团日活动,本次团日活动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热爱内蒙古,建设内蒙古,献身内蒙古”为主题,以“回顾草原上的历史”为活动名称,以看电影的形式展开,同学们充满激情的投入到此次团日活动中。

本片主要表现:上世纪三十年代前后蒙古族传奇英雄嘎达梅林,为了保护草原与牧民,争取自由与幸福,奋起反抗达尔罕王公勾结腐朽的民国政府以“放垦”为名出卖草原,勇敢进行武装起义,最终为了草原牧民的幸福生活而献出了自己年轻生命,化为一首永世流传的美丽歌曲《嘎达梅林》……影片《嘎达梅林》取材于著名的蒙古族叙事长诗,讲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蒙古民族英雄嘎达梅林为保护草原和百姓,率领各族人民奋起反抗,与封建王爷和军阀英勇斗争的感人故事。影片真实得塑造了嘎达梅林这一传奇的民族英雄,同时展现了绚丽壮美的草原风情和淳朴豪放的蒙族民情,以恢弘的场面,磅礴的气势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向观众奉献出扣人心弦的民族交响诗。

梅林关堵车能否成为历史 篇6

新闻回顾:

自特区扩容以来,梅林关周边地区逐渐成为市民居住集中地,“职住分离”日趋明显,使得关口压力陡增,也让近几年“撤销二线关”成为“两会”焦点。记者昨日从市人大获悉,市交委在回复代表建议中首次明确近期将“拆除梅林检查站的检查通道设施”,并透露市政府正与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沟通协调撤关事宜。(见2013年07月12日《南方日报》)

早上乘坐M201路公交车,自深圳宝安民治花场起始,在梅林关口等了约12分钟顺利出关。据乘客介绍,但是如果不是高峰期,去华强北只需要20分左右,高峰期50分左右,如果碰上下雨天,则在1小时以上了。

想在梅林关口挤上公交车,难乎其难。

龙华线的民乐站,在9时30分之前,也很难挤进去,周一更甚。

撤关必行,是早晚的事情

梅林关撤关的呼声已经不是一两天,从2008年,网上就有大批量的民间论坛帖子在讨论着梅林关的去留。因为大家都知道,这里基本上已经是个空壳,完全没有最初建立时候的作用了。

1983年12月 深圳特区检查站成立,主要任务是对出入特区的人员和车辆实施检查,维护深圳经济特区社会治安。然而时至今日,这个检查站已经名存实亡,大量的建筑和设施已经不再使用,却成为梅林关每天早晚上班时间拥堵的原因之一。

私家车主:道路设计有问题

一位姓何的车主是IT一族,在关外买了套两居室,每天上下班都要经过梅林关。

“我每天都走这条路,早上高峰期的话要堵10分钟左右。其实这条路设计是有问题的,多条路变四车道就是个很不明智的行为。再有,希望高峰期降低地铁和公交车票价,缓解私家车进城的压力,私家车会越来越多,关外的住家也会越来越多,这是趋势。”他建议说,“其实可以修一条进入华强北的快速干道,从这边一路直达华强北。即使是短短几分钟的堵车,都会对城市空气和城市形象造成很大负面影响,车在低速行驶或怠速时污染是几倍上升的,例如北京,越堵越霾,多修快速干道有利于城市形象和发展”。

这位车主以自己家乡为例说,“我老家长春现在被网友戏说为‘第一堵城’,他们开车多数用1或2档,现在大鹏南澳单双号试限行(现已取消),其实没啥用,因为还是那句话,有车一族会越来越多。

其实,现在的关口早已失去了当年过关查验身份的作用,只是留着空壳占着位置。如果修一立体交叉市交通枢纽,无论从经济和景观上,都是好事情。”

公交司机:不堵不习惯

李师傅是M201车组的司机,开公交车已经有5年。

“我们公交车在梅林关有专用车道,其实速度是比小车私家车要快的,但是还是要堵个5分钟左右,只不过在进出关的掉头的地方,会被小车抢道,早上都是上班的,都急,这也没办法。不堵车我都觉得不习惯了!

早上还算好的,下午从梅龙天桥那边过来,没有个半小时,别想过去。因为从梅龙天桥那里,三条道变成一条道,就是个瓶颈,很多车堵在一起是可想而知的。

目前比较有效的方法,可能就是限制单双号车道,限行什么的。至于修路估计不可能,也不现实。”

上班一族:每天早上都是女战士

李小姐在华强北从事手机行业,住在惠鑫公寓,每天早上坐公交车去公司,用她的话说,早上一睁眼就要全副武装做女战士。

“我们是大小周,就是第一周周六上班,第二周不上班,周六早上坐车去华强北简直太轻松了,8点起床都没问题,20分钟就到华强北公司楼下。平时必须7点起床,赶紧去车站排队,必须给路上准备一小时,不然肯定迟到。梅林关是心腹大患。有时候整车乘客都在抱怨,有的人等不及下车去坐地铁,但是在民乐站,地铁肯定挤不上去。

早上不敢穿高跟鞋,怕上车踩到别人,也怕跑起来不够快。夏天根本不能化妆,因为在车上很挤,一身汗,有一次到公司身上都有味道了。

下班也不能消停。走梅陇大桥那里的时候,每次都要堵很久,要是坐着还好点,站着只能干着急。

我现在打算和老公在关外买房,如今深圳在大力发展关外房地产,何必再设立关卡,以后孩子在关内上学,还要堵车受罪。”

周一上午7点30左右到达梅林关,车辆拥堵,前行非常缓慢,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9点左右。而龙华线地铁站民治站,也是满满当当,根本塞不进人。上午9点30分,拥堵情况仍在继续。

梅林关附近的房产正在开发出售,而每隔几站公交车站,都有建完待售的二三十层商品房大楼,照此来看,以后的几年内,梅林关出行的人数和车辆只会有增无减。空空荡荡的梅林检查站验证大厅,如今成了闲置的建筑物,上面的大字也脱了色,显得懒懒散散。

撤关的呼声喊了五六年,“二线关”有无存在的必要性也已经讨论了十年之久,然而现状依然没有改变。塞车的日子,何时是个尽头?

上一篇:电大调剂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下一篇:疯羊血顶儿的读后感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