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写作参考(推荐8篇)
文献综述又可以称为文献评论,指的是对到目前为止的、与某一问题领域相关的各种文献进行系统查阅和分析,以了解该领域研究状况的过程,目的是要了解研究选题在该研究领域中的地位,以及确立本研究的起点。文献综述内容包括某一主题的全貌,包括历史概况、最新进展、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等,必须是有论点、有见地的分析对比,不能是简单的文献堆砌。学生在选定题目后,要围绕题目进行相关文献的搜集、归纳、整理。文献综述字数一般要求1000-3000字。
参考范文附后
文献综述:
旅游营业推广的研究综述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旅游活动越来越大众化并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此同时,为满足旅游者需要的各种旅游产品如雨后春笋般焕发出勃勃生机,纷纷抢滩旅游市场,因此各个旅游企业竞相推出各类产品促销,吸引旅游者购买。营业推广作为旅游促销方式中目前应用较多的一种辅助性的促销方式,它将成为最有效最简单的市场竞争手段和最强大的品牌传播手段。营业推广的存在具有合理性与必然性,不仅因为旅游企业无论是在产品特征、业务流程还是组织行为等方面都有着自身独特的规律性,也是其顺应社会环境变化之后的必然结果。旅游营业推广的研究意义
营业推广是营销活动的一个关键要素(科特勒,1999)。长期以来,由于翻译等原因,营业推广有很多叫法。在国内早期市场营销及相关著述中,它被翻译成“促进销售、营业提升、促销推广、促销”等等,但营业推广在旅游行业中运用一般称为旅游营业推广。
由于营业推广有着众多的工具,因此,在市场营销实践中,随着企业和营销人员对它在产品与服务销售中不可或缺作用的认识加深,它已成为企业和商界最重要的工具(Ken Peattie,1996)。不仅如此,在许多包装类消费品促销组合中,营业推广早已取代广告,成为企业营销费用“开支大户”。因此,在企业越来越依赖营业推广,甚至是“滥用” 营业推广(乔治等,2000)的今天,如何解决旅游营业推广理论研究中的非系统性及其与现实需求脱节等问题,显得既迫切又非常有必要。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旅游营业推广研究现状,那么就是分歧与成果并存。如果片面地接受某些研究成果,我们甚至可以拒绝它的存在。事实上,关于旅游营业推广诸多真知灼见,不仅增强了系统研究旅游营业推广的信心,而且对旅游企业在运用营业推广时有极大的指导作用。旅游营业推广的研究内容
从目前能够收集到的资料来看,围绕营业推广的纷争主要集中在营业推广定义、基本类型以及营业推广负面作用与实际效果等重要层面上,并且在这些研究内容上也是各执一词,存在众多分歧。2.1 旅游营业推广定义与基本类型的研究
迄今为止,营业推广还没有一个具有充分说服力且“一统江湖”的定义,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据我们对现有营销理论和促销组合的研究和分析,有关营业推广定义的分歧既反映了不同学者对营业推广功能、作用、内涵和形式的看法差异,同时也反映了现有市场营销理论对营业推广基本类型的研究不足。
Haugh(1983)在对营业推广再定义时认为:“营业推广是一种直接的诱惑,它向购买产品的销售人员、分销商或者最终的使用者提供一种额外的价值或者激励,其首要的目标是创造即刻的销售”。
科特勒(1999)认为:“营业推广包括各种多数属于短期性的刺激工具,用以刺激消费者和贸易商迅速和,或较大量地购买某一种特定的产品或服务”。
美国市场营销协会AMA(2003)认为营业推广是人员推销、广告和公共关系以外的,用以增进消费者购买和交易效益的那些促销活动,诸如陈列、展览会、规则的、非周期性发生的销售努力。
而在国内相关著述中,李先国(1998)的定义较有代表性。他认为,“营业推广是指企业运用各种短期诱因,鼓励购买或销售企业产品和服务的促销活动”。
中国的于由(2005)认为旅游销售促进也成为旅游营业推广,它是指旅游企业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对旅游者或旅游中间商提供临时性激励的一种活动,目的在于促使其尽快或大量购买某些特定产品。
吴金林(2009)认为旅游营业推广是旅游企业在特定时间、在一定的预算内,对某一目标旅游市场所采取的能够迅速刺激购买欲望以达成交易放入临时性促销措施。旅游广告、公关和人员推销方式等不同的是,旅游营业推广限定时间和地点,以对购买者一定奖励的形式促进其购买。这些奖励或是金钱或是实物产品或是附加服务,以此快速激发需求。
在总结各种定义基础上,笔者认为旅游营业推广是指旅游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与空间范围内通过刺激和鼓励交易双方,并促使旅游者尽快购买或大量购买旅游产品或服务而采取的一系列促销措施和手段。同广告和公共关系等都属于大众促销工具,但是广告更多产生的是购买理由,而营业推广带来的是购买刺激。旅游营业推广是行为导向型,是为获得旅游者的立即购买二设计的。营销推广与其他促销策略的显著区别在于它以强烈的呈现和特殊的优惠为特征,给消费者以不同寻常的刺激,从而激发他们的购买欲望。为取得最佳销售效果,在实际中营业推广和其他促销方式常常协同使用。
2.2 旅游营业推广作用与效果的研究
Peattie等(1997)介绍促销竞赛文章中详细分析了存在营业推广作用与效果研究中的诸多分歧。他们指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学术界在销售研究中,逐渐形成了以下的一系列“偏见”及坚定的信念。研究者通常认为营业推广是成本高的、作用有限的甚至是起反作用的战术性工具。因此它只会引起短期销售的繁荣,不会产生长期的效果
但是一些研究者却认为,营业推广可以建立消费者的品牌偏好(乔治等,2000),可以为企业宣传或者其他长期目的服务,而且营业推广效果比广告快,也易于吸引追求交易优惠的消费者,易于控制渠道,易于小企业与大企业展开灵活的竞争(科特勒,1999)。David R.等(2002)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营业推广可以促进消费者的消费增长。Peattiv等(1997)认为上述有关营业推广的偏见是以偏概全,是将所有的工具都认作是价格性销售促进工具的错误看法。
但总体而言,各种关于旅游营业推广作用的研究中关于其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方面:可以有效地加速新的旅游产品进入旅游市场的进程;可以有效地抵御和击败竞争者的营业推广促销活动;有利于增加旅游产品的消费,提高销售额,并带动关联产品的销售;提升产品知名度,树立企业形象;发掘新客户,强化、巩固老客户;旅游营业推广研究的主要成果。
2.3 其他方面的研究
在对营业推广最优策略探讨中,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识到,营业推广策略制定必须综合考虑市场环境中诸要素的影响。“在某地、某时等特定的环境下,针对某产品,最优的促销策略只有一种”(贺福升,1996)“而选择营业推广主要考虑市场类型,目标和竞争情况、促销预算以及每一种工具的成本效益”(李先国,1998)。研究者指出营业推广运用不当会对产品销售会产生致命打击,因此科学的营业推广策略必须包括以下一套流程,即建立销售促进目标、确定预算,充分考虑促销对象,并据此“确定范围,什么该打折;确定程度,打折程度和让利幅度;确定时机,在什么时候打折;确定期间,促销应该持续多长时间:确定频率,即一年内打折次数;确定方式,即应该采取什么方式”(李先国等,2002)。
除此之外,一些学者还指出、营业推广的成功与企业执行能力有关(陈长明,2002)。尽管研究者普遍对营业推广持谨慎态度,但是他们也认为营业推广在增加短期利润、应对竞争以及获得市场份额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尽管旅游营业推广研究显得非常“零散”,但这并非说现有研究就一无可取。事实上,关于旅游营业推广诸多真知灼见,不仅增强了系统研究旅游营业推广的信心。
事实上,这也是笔者选择“旅游营业推广”作为研究内容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我希望能在探究旅游营业推广在旅游产品销售应用过程中,逐步完善旅游营业推广研究体制,并向企业提供更规范、更具操作性的分析框架。
旅游营业推广研究的不足
3.1 对旅游营业推广存在偏见,相关研究不重视
营业推广也是一个充满争议的研究领域。由于研究者对营业推广功能和效用认识上存在各种“偏见”,诚如Baker(1993)所说,直到现在,它还是学术界内不为人重视的“灰姑娘”。KenPeattie(1997)指出:尽管在许多企业的营销沟通中,营业推广数量、范围以及技巧在不断增长,但是市场营销研究却未能把握住这个现实。由于缺乏广告在建立品牌资产方面的战略性作用,因此,同广告相比,营业推广明显受到了学术界的冷落。
不仅如此,旅游营业推广所有工具还被看成是具有“理论经济缺点”的工具,并被贴上了“战术性”工具的标签。旅游营业推广在理论界受到的冷落反映到体制建设上,就是缺乏系统研究且纷争不断。
由于缺乏统一的框架且存在一定的偏见,这不仅造成了研究者在探索旅游营业推广策略框架上的止步不前,同时也造成了企业在面对诸多旅游营业推广工具、组织实施策略时缺乏必要理论指导的不利局面。
3.2 旅游营业推广的国内研究起步晚,缺少实证研究
比照国外研究,国内研究水平还显得非常“稚嫩”,且研究大多是理论推演和国外研究的转述,极少有实证性文章。没有任何文献综述,没有相应的实证分析。因此其结论总显得有些“武断和苍白”。近十几年来,随着国内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旅游企业间竞争不断加剧,在这期间,大量国外市场营销知识和理论纷至沓来,人们在“拿来主义”的大旗下,以坦然的心情接受科特勒等人智慧的同时,基于国内社会文化制度以及旅游企业实践的市场营销理论或基本框架却寥若晨星。
由于翻译和其他原因,国内目前还没有译自其他国家的销售促进研究专著。在诸多国外文献中,我们只发现ScottA.Neslin(1990)一本专著《营业推广:概念、方法和策略》。同国内研究相比,国外学者涉猎非常广泛。需要指出的是他们的研究大都集中于包装类消费品上。本论文课题对旅游营业推广的研究
4.1 研究内容
4.1.1理论方面
整合现有旅游营业推广研究成果,提高对旅游营业推广的重视程度,理顺旅游营业推广工具与具体实践之间的关系,克服理论研究与现实脱节的矛盾。
4.1.2现实方面
回应现实需求,赋予旅游营业推广研究更多的实践意义,综合回答并解释旅游营业推广强度增强的根本原因,理清旅游营业推广在旅游产品销售中应注意的方面,以期概括出控制旅游营业推广强度和提升旅游营业推广效用的一些方式,帮助企业克服旅游营业推广策略投入产出倒挂的风险。
4.2研究方法
由于促销策略的选择受到人口、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科学技术和政治、法律等因素的影响,并与目标顾客、供应商和竞争者等有直接的联系(贺福升,1996),因此,对旅游营业推广的研究不仅需要从现有研究以及市场营销理论中汲取营养,而且也需要从旅游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行为学、消费者行为学等相关学科中借鉴相关工具和成熟理论。鉴于旅游市场营销策略制定对实践的要求,在课题分析与研究过程中,为了保证整个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我们综合使用了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方法。一方面,使用规范研究来构建旅游营业推广=的概念性分析框架,以保证所有的研究都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另一方面,使用实证研究来验证我们研究框架的实用性,保证研究对旅游营业推广实践具有指导价值。
4.3研究意义
旅游营业推广在旅游产品销售中的应用研究对国内旅游业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研究意义。
4.3.1理论方面
本文在吸取现代经济和管理以及相关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旅游业的新的角度来研究营业推广问题,分析旅游营业推广的内涵、特征、方式及过程,丰富旅游营业推广的内容,同时延伸它的应用领域。
4.3.2帮助旅游企业选择正确的营业推广方式
有助于旅游企业准确地把握影响旅游营业推广竞争强度与具体效用的外部因素,并能针对不同市场和产业特点、产品属性、消费者特征、渠道状况等重要因素选择恰当的旅游营业推广工具,规避不必要的竞争风险等等。为旅游企业产品选择促销方式提供科学依据,引导旅游企业制定一个切合旅游企业实际的、科学的旅游营业推广方式,不仅仅能提高旅游产品销售量,同时能够给予品牌资产带来一定程度的正增长,对旅游企业产品销售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作用。
4.3.3有助于旅游企业制定合理旅游营业推广计划
有助于国内旅游企业了解最新的旅游营业推广知识和理论,并根据不同地区文化背景下消费人群的基本态度综合考虑旅游营业推广的范围、诱因的大小、参与条件、促销时间、促销频度、传播媒体制定相应的旅游营业推广计划。
参考文献
[1]刘德光.旅游市场营销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260-267. [2]吴金林.旅游市场营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26,258-264. [3]于由.旅游市场营销学[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173-184.
[4]贺福升.促销策略的最优化问题[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1996,18(6):15-20. [5]魏李鹏,施华淼.市场营销理论演进的制度分析[J].当代财经,2001,22(6):60-62. [6]李先国,任锅源.商家如何运用折价促销[J].成人高教学刊,2002,20(2):42-53. [7]马绝尘.会员制促销的方法、实例和技巧[J].华东经济管理,2002,16(5):123-125. [8]卢长宝.企业销售促进行为研究[J].东南学术,2003,16(6):38-43. [9]卢长宝.销售促进强度研究[J].亚太经济,2004,21(1):63-66.
[10]蔡升桂.对我国旅游市场营销的新思考[J].企业经济,2001,(6),12-13. [11]艾治国.对旅游市场营销的探讨[J].科学与财富,2010,(12),158-160.
[12]华楠,约翰·奥尼尔,安娜·玛蒂拉.酒店市场营销:花得越多越好?[J].旅游学刊,2009,24(3):82-89.
[13]郭英之,张丽.旅游市场营销[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杜,2005:126-129. [14]菲利普·科特勒,梅清豪译,欧阳明校.营销管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356-376.
[15]李晏墅,张永志.现代市场营销学[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4:382-389. [16]姜玉洁,纵清辉.促销策划[[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80-285. [17]林成安.促销管理[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213-231.
[18]陈觉.餐饮营销经典案例及点评[M].辽宁: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36-158. [19]钱炜.饭店营销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3:54-65. [20]李晓.服务营销[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367-380.
文献综述简称综述, 与动物实验等科研论文不同。科研论文是作者亲自对某一具体课题进行研究后所做的总结。综述是对某一时期内某一学科, 某一专业或技术的研究成果、发展水平以及科技动态等信息资料进行搜集、整理、选择、提炼, 并做出综合性介绍和阐述的实用文体。
文献综述的定义包含三个基本要素:首先, 文献综述反映原始文献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 它反映一定时期内或是某一时期一定空间范围的原始文献的内容。其次, 文献综述集中反映一批相关文献的内容。其它二次文献如题录、索引、文摘、提要等一条只能揭示一篇原始文献的外表信息或内容信息, 且各条目之间没有联系, 而一篇综述可集中一批相关文献, 且将这批文献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予以揭示, 信息含量比二次文献大得多。第三, 文献综述是信息分析的高级产物。书目、索引等是对原始文献的外表特征进行客观描述, 不涉及文献内容, 编写人员不需了解原始文献的内容, 也不需具备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提要、文摘是对原始文献的内容作简要介绍和评价, 编写人员需要具有相关学科的一些基础知识, 以识别和评价原始文献;文献综述则要求编写人员对综述的主题有深入的了解, 全面、系统、准确、客观地概述某一主题的内容。运用分析、比较、整理、归纳等方法对一定范围的文献进行深度加工, 对于读者具有较好的引导功能, 是创造性的研究活动。
2 文献综述的特点及作用
2.1 文献综述的特点
综合性:综述要“纵横交错”, 既要以某一专题的发展为纵线, 反映当前课题的进展, 又要从本单位、省内、国内到国外, 进行横向比较。只有如此, 文章才会占有大量素材, 经过综合分析、归纳整理、消化鉴别, 使材料更精练、更明确、更有层次、更有逻辑性, 进而把握本专题发展规律和预测发展趋势。②评述性:是指专门、全面、深入、系统地论述某一方面的问题, 对所综述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评价, 反映作者的观点和见解, 并与综述的内容构成整体。一般来说, 综述应有作者的观点, 否则就不成为综述, 而是手册或讲座了。③先进性:综述不是写学科发展的历史, 而是要搜集最新资料, 获取最新内容, 将最新的信息和科研动向及时传递给读者。综述不应是材料的罗列, 而是对亲自阅读和收集的材料加以归纳、总结, 做出评价, 并由提供的文献资料引出重要结论。一篇好的综述, 应当是既有观点, 又有事实, 有骨又有肉的好文章。由于综述是三次文献, 不同于原始论文 (一次文献) , 所以在引用材料方面, 也可包括作者自己的实验结果、未发表或待发表的新成果。
有些学者认为科技文献综述应述而少评、述而不评, 重点在“综”。只是浓缩性地介绍己经获得科技成果的信息, 在文章中不加上编写者的见解和评论, 但这不等于作者不能有自己的观点, 作者的立场、观点、学术水平主要体现在对原始材料的选择和组织上, 即用别人的资料和观点来表明白己的想法。也就是说, 要将自己的见解寓意其中, 贯穿于内。如果文章中加上编写者的观点就变成了述评。述评的特点是“评”, 即在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为读者献计献策。述评也可以看作综述的一种。
2.2 文献综述的作用
①在科研伊始阶段, 综述为科研人员提供研究课题的历史现状、当前争论的焦点及发展趋势的情报资料, 能够帮助科研人员全面了解本领域的情况, 从而选定有意义、有价值的研究课题。②综述能帮助我们有效地进行知识更新。综述能让我们用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对某种专题的内容、意义、历史, 现状及发展趋势等有个较完整、系统、明确的认识。③在检索中的作用:综述, 尤其是重磅级的综述 (该领域的大师级人物所写) 文后所附的参考书目、文赋, 是一种独特的“情报检索系统”。利用参考书目采用回溯检索和循环检索的方法, 可获得成千上万篇文献资料, 并可满足在检索工具缺乏情况下的族性检索。④写作综述不仅是积累科研资料的重要方法, 也是了解有关专题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培养、锻炼组织材料, 正确表达思想的有效途径。
3 文献综述的结构
文献综述主要由前言 (引言) 、正文、结论和参考文献四大部分组成。
前言 (引言) :简要介绍所综述的课题, 研究目的及意义。说明有关概念, 规定综述范围, 介绍本课题的基本内容:包括研究的历史、现状、前景和争论焦点等, 使读者对全文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
正文:是综述的主体部分, 对某专业、学科在某阶段的发展历史和当前实际工作水平、成就, 以及有关情况都应作较详细叙述, 还要把同行的不同看法、观点也写进去, 进行分析比较研究。
【Key words】the process genre approach; teaching EFL/ESL writing; literature review
【摘 要】 过程体裁教学法因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在一些EFL/ESL写作教学中获得了推广。通过回顾国外关于过程体裁教学法的相关研究,可以为其在国内高校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提供启示。文章首先回顾了该教学法的基本概念与模型,随后讨论了这一领域的相关国外研究。
【关键词】过程体裁教学法;EFL/ESL写作教学;文献综述
1.Introduction
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EFL) writing is challenging. This study comes out of concerns about teaching EFL writing in Chinese university. In the English acquisition-poor environment of China, students face time constraints and depend heavily on teachers instruction in learning EFL writing. As teachers, therefore, it is our responsibility to draw on an effective approach to promote students writing competence. The process genre approach (PGA), as a synthesis of the product, process and genre approaches, is advocated by many researchers for being effective in facilitating students writing in EFL/ESL contexts. To shed light on the benefits of PGA to teaching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a literature review is taken.
2.Concepts and Models
The concept of PGA origins from Badger and Whites (2000) concerns about th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product, process and genre approaches. They argue that the three approaches are complementary and there is a need for synthesis. Acknowledging writing development varies between different learners and writing should be embedded in the social situations, Badger and White contribute a teaching model, in which five elements interact with three possible input sources. On this theoretical base, Guo (2005) provides specific guidelines for adopting PGA and presents a six-stage procedure for pedagogical implementation.
3.Studies in EFL/ESL Contexts
A survey of literature shows that PGA has been proposed into implementation in other EFL/ESL contexts. Theoretically, Kim and Kim (2005) state that the eclectic use of both the process and the genre approaches could provide new insights into teaching EFL writing in Korean universities. Nordin and Mohammad (2006) caution that to implement PGA in ESL writing classrooms genre-based pedagogy should not replace the usefulness and power of process writing. Empirically, Pujianto, Emilia and Ihrom (2014) in their qualitative study explore whether PGA teaching steps can help promote senior high students writing competence of report text based on schematic structures and linguistic features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some degrees, PGA is effective in helping learners develop their writing skills of report text. Nevertheless, it has been observed that low-achieving learners should be provided with longer modeling and teacher-student conference stages. Their study contributes towards teachers understanding of PGA and uncovering the problems related in EFL classes in Indonesia.
4.Conclusion
As mentioned above, Chinese students are provided limited exposure to English and face numerous constraints in developing their EFL writing skills. Realizing the benefits of PGA, many Chinese researchers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theoretical base of this method by discussing its feasibility and implementation. Also, teachers have began to apply this method into their own writing instructions. The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of China actually is in line with the foreign studies and to some extend complements those studies. However, it is still necessary and beneficial to draw on the foreign experience to provide students effective scaffolding and raise their writing competence in a productive way.
【REFERENCES】
[1]Badger, R, & White, G.(2000). A process genre approach to teaching writing. ELT Journal [J].54(2), 153-160.
[2]Guo, Y.(2005). A process genre model for teaching writing. English Teaching Forum [J]. 43 (3), 18-26.
[3]Kim, J, & Kim, J.(2005). Teaching Korean university writing Class. Asian EFL [J].7(2).
[4]Nordin, S. M, & Mohammad, N. (2006). The best of two approaches: Process/Genre based approach to teaching writing. The English Teacher [J]. 35, 75-85.
[5]Pujianto, D, Emilia, E, & Ihrom, S.(2014). A process-genre approach to teaching writing report text to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donesian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J]. 1(4), 99-110.
(项目简介:本论文获得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2014年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高校英语教师进修奖学金资助)
什么是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其提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整理、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
文献综述撰写的程序
一般经过四个阶段:即选题、收集阅读文献、拟定提纲(包括归纳、整理、分析)和成文。
1.选题 撰写文献综述通常出于为从事某项科研、学术会议的专题、为某方面积累文献资料等等,所以,文献综述的选题一般是明确的,不像科研课题选题那么困难。撰写综述选题通常不宜过大。可选择自己所从事的专业需要研究的问题,或者与其密切相关的课题。如果是初学,最好从一些较小的题目开始。
2.收集、阅读、整理文献 综述题目确定后,围绕题目收集和阅读文献。收集文献要求尽可能的齐全。要写好综述,收集文献是基础,阅读文献是关键。
收集和阅读文献、积累足够的文献以掌握丰富的资料,这是关键的一步。在浩瀚的医学论文中收集有关专业或专题的文献,需要掌握查阅文献的方法,以便尽快找出需要的文献。文献的检索方法有手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两类:查阅方法可参阅有关检索的专著。
对查到的文献首先阅读摘要或小结,了解该文献的主要内容,衡量其对所写综述的价值。然后,根据文献的重要性对原文进行精读摘录。阅读文献时要吃透原文的精神,掌握要义。阅读文献时还应围绕主题组织整理材料,整理文献应包括:作者、文题、刊名、年、卷、期、页码及内容(如核心内容、主要资料、数据和观点),以便写综述时引用。所写文献综述质量的高低,主要由文献阅读的质量来决定。写好「读书笔记」和「文献摘录卡片」,用自己的语言写下阅读时得到的启示、体会和想法,将文献中精髓摘录下来,不仅为撰写综述提供材料,而且对提高自己的思想表达能力、培养创造性的阅读能力也有帮助。
3.拟提纲 文献综述必须在精读大量文献、结合自己工作的基础上,列出较详细的撰写提纲,写出大小标题,做到有纲有目。然后将主要资料、结果及主要观点分门别类列于其下。这就是「搭架子」。应尽量做到标题与内容一致,注意逻辑性,使撰写综述的框架结构达到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4.撰写 拟好提纲后,明确构思,材料齐全,就可以进一步组织材料、写成文章。
文献综述的写作要求
1、文献综述的格式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1)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
(2)正文,是综述的重点,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较好地表达综合的内容,作者可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和作者自己的见解。当然,作者也可从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目前现状、发展方向等提出文献的不同观点。正文部分可根据内容的多少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
(3)小结,是结综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总结,作者应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内容单纯的综述也可不写小结。
(4)参考文献,是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参考文献的多少可体现作者阅读文献的广度和深度。对综述类论文参考文献的数量不同杂志有不同的要求,一般以30条以内为宜,以最近3-5年内的最新文献为主。
2、文献综述规定
(1)为了使选题报告有较充分的依据,要求硕士研究生在论文开题之前作文献综述。
(2)在文献综述时,研究生应系统地查阅与自己的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文献。通常阅读文献不少于30篇,且文献搜集要客观全面
(3)在文献综述中,研究生应说明自己研究方向的发展历史,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等。
(4)文献综述要条理清晰,文字通顺简练。
(5)资料运用恰当、合理。文献引用用方括号[ ]括起来置于引用词的右上角。
(6)文献综述中要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不能混淆作者与文献的观点。鼓励研究生多发现问题、多提出问题、并指出分析、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针对性强
(7)文献综述不少于3000字。
3、注意事项
(1)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的综述。
(2)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3)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由于文献综述有作者自己的评论分析,因此在撰写时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不能篡改文献的内容。引用文献不过多。文献综述的作者引用间接文献的现象时有所见。如果综述作者从他人引用的参考文献转引过来,这些文献在他人引用时是否恰当,有无谬误,综述作者是不知道的,所以最好不要间接转引文献。
(4)参考文献不能省略。有的科研论文可以将参考文献省略,但文献综述绝对不能省略,而且应是文中引用过的,能反映主题全貌的并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资料。
(5)综述篇幅不可太长。杂志编辑部对综述的字数一般都有一定数量的约定。作者在初写综述时,往往不注意这点,造成虚话、空话较多,重点不突出。综述一般不宜超过4000字。
综述并不是简单的文献罗列,综述一定有作者自己的综合和归纳。有的综述只是将文献罗列,看上去像流水帐,没有作者自己的综合与分析,使人看后感到重复、费解,材料与评述协调。
学术论文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
Article ID组成:
国际标准刊号-出版年-期次号-文章篇首页码-页数XXXX-XXXX(YYYY)NN-PPPP-CC1008-9845(2000)01-0001-04作者名拼音标法张颖ZHANG Ying王西亮WANG Xi-liang诸葛华ZHUGE Hua外国作者名,遵从国际惯例。
作者简介(ZJ)Biography Biographies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务职称,学位,简历及研究方向(任选)。
参考文献类型标识专着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析出文章A未说明的文献类型Z电子文献:
数据库DB计算机程序CP电子公告EB电子文献载体:
磁带MT磁盘DK光盘CD联机网络OL表示:
网上期刊联机网上数据库光盘图书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
专着M报纸N期刊J专题文献P汇编G古籍O技术标准S学位论文D科技报告R参考工具K检索工具W档案B录音带A图表Q唱片L产品样本X录相带V会议录C中译文T乐谱I电影片Y手稿H微缩胶卷U幻灯片Z微缩平片F其他E期刊基本参数(CS)11项目次页下方。
国内统一刊号*创刊年*出版周期代码*开本*本期页码*语种代码*载体类型代码*本期定价*本期印数*本期文章(有文献标码的)总篇数*出版年月出版周期代码:
w周刊s半月刊m月刊b双月刊q季刊f半年刊a年刊语种:汉语zh英文en维吾尔文ug载体:印刷本P缩微制品
1、作者名:所有类型文献作者名书写要求都一样,即至多列出前3名作者的姓名,若为3名以上,中文作者用“等”,英文作者用“et al”。
2、文题:文题后应跟文献类型,医学论文常用的文献类型有期刊文章[J]、专著[M]、学位论文[D]、论文集[C]、电子文献的载体互联网[OL]。
3、杂志名:中文杂志名用全称,英文杂志名应用缩写。
4、专著:应有出版地、出版社名称。
5、期刊文献应注意卷、期不缺项,专著不缺页码。
6、引用网络文献应有出版年、引用日期和网址。
7、参考文献内各项目间需标注相应的标点符号。
8、参考文献数目不宜过少。
9、近5年参考文献的数量应占一定比例。
参考文献常见错误及解析
第一
文献缺项,著录不当
医学期刊的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及标注均有严格的规定,一般采用改良的温哥华格式。近年来,一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因参考文献著录格式不规范或引用不当而延期发表或被退稿,分析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
(1)著录中的作者名缺少,在不少稿件中发现只写1位作者后加“等”的情况,因其他作者无从查证而耽搁了及时发表。稿约中明确规定,参考文献中的前3位作者应全部列出,3位以上者只列前3位,后加“等”字或相应的外文。
(2)著录项目残缺不全,有些论文缺少题名(书名),亦有缺少刊名、年或卷、期及页码等。
(3)在正文中未标注参考文献序号,无法证实参考文献的实际用途。
(4)引用不当:未公开发表的观察资料、内部交流资料及涉及保密的资料等尚未得到公认且不够成熟,其原理、论点、论据及论证尚需修改或变更,起不到参考作用,不宜作参考文献。
第二
文献过多,杂乱无章
主要表现为参考文献著录顺序与使用顺序不对应,标引参考文献过多而文中使用不全或文中使用很多而文后未标明,这些多数是论文完稿后未对参考文献进行认真整理所致。
一般而言,论著类论文的参考文献数目要控制在15条左右,综述类文章可略多,但不宜超过25条,且要有明确的引证目的。
此外,同篇文章在参考文献著录时反复使用现象亦应引起重视,无必要每引一次均重新著录,即不管文内引用多少次,该篇引文在参考文献栏内只能占一个位置。
第三
文献陈旧,可信度低
有些作者认为引用的文献越久远,越能说明自己的研究结果可靠,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根据普赖斯指数的原理,引用3~5年内的文献越多,则普赖斯指数越高,说明论文所涉及的问题越接近当前研究的前沿。
一般而言,文章所引用50%~70%的参考文献应为近3~5年内发表的文献,这可以反映作者对同行的研究成果了解和掌握的程度。如果发现所引文献确实过于陈旧,编辑会建议作者查阅较新的文献,但作者在查阅新的文献后可能会改变原来的认识或结论。
如果所研究的问题的确很有价值,且很难查找到近5年内的相关文献,当然也可以引用超过五年,甚至是几十年前的文献,但是一定要在整个研究期间多查阅新的有关文献,以免忽视近几年来已被同行证实或解决的某些重大问题,而仍停留在对课题研究的认识水平,出现资源浪费。
第四
著录错误,编码乱序
1、姓名书写错误。姓名书写错误多见于国外作者姓名,国外作者姓名时应以姓在前,名在后,姓要写全,名用缩写。此外,在文献著录时不必将MD,PhD写出,更不能将它误为姓或名。
2、顺序编码错误。正文中未按引用文献的先后顺序连续编码、正文引用文献序码与文后著录编码不符、标题或摘要中出现文献序码、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等。造成这些错误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①作者未认真领会稿约中所规定的参考文献著录格式或规范要求;②所引用文献不是作者亲自阅读过的一次性文献,而是转引抄袭文献;③作者对著录参考文献的重视程度不够,以为论文的正文写完就可以脱稿了,往往忽视参考文献栏目,导致诸多著录错误。
总结
2. 文献的作者3人以下一并列出;3人以上, 写出3人后, 加“, 等”。正文引用文献的中国人名应使用全名, 不得出现“许氏”、“王氏”等非规范写法;中医古籍人名应写出朝代和人名, 如可写成“明代李时珍”。出版项中的出版地有多个时, 只著录第一出版地。
3. 参考文献按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排列于正文后;参考文献的序号左顶格个位对齐, 并用加方括号表示如[1], [2], ……以与正文中的指示序号格式一致。正文指明原始文献作者姓名时, 序号标注于作者姓名右上角;正文未指明作者或非原始文献作者时, 序号标注于句末;正文直接述及文献序号将之作为语句的组成部分时, 不用角码标注。
4. 图中引用参考文献, 按其在全文中出现的顺序编号, 在图的说明或注释中予以标注, 图中不应出现引文标注。表中引用参考文献, 按其在全文中出现的顺序编号, 在表注中依次标注;或在表中单一栏说明文献来源, 该栏应列出文献第一作者姓名, 在姓名右上角标注文献角码。
5. 同一文献在正文中有多处引用, 文后只列一次, 参考文献列表中可不用标注页码, 在正文中引用位置右上角, 标注参考文献序号和引用起止页码, 例如“十二指肠[4]。”
本刊常见文献格式规定如下, 投稿者请以下列格式为准:
[期刊]作者.文章题目[J].刊名, 年, 卷 (期) :起页-止页.
[书籍]作者.书名[M或S].出版地:出版社, 出版年:起页-止页
[专利]专利申请者.专利题名:国别, 专利号[P].出版日期
[学术论文集]作者.题目[C].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 年:起页-止页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文献综述与论文写作》这门课程已经卸下了帷幕,结束了这门课程。虽然只是短短的八次课,可是对我却是至关重要。因为在这课程里,我受益匪浅。
从这门课中,我学到了很多。第一,我懂得了文献检索的意义和作用,文献检索不仅可以让我们获取别人的资源,为己所用,也可以将自己的资源与他人分享,交流;第二,我知道了很多中文查找文献数据库,从那里可以找到我们想要的中文文献资源,比如:中国知网、万方、维普、读秀等,同时也懂得了文献检索的基本知识,如逻辑符号、位置符号、截词符、精确词组检索等;第三,我也掌握了查找文献的一般步骤:A、选择数据库,B、熟悉检索界面,C、利用检索技术检索文件,D、输入检索结果,可以全文获取,也可以定题跟踪;第四,我也懂得了了解概念的方式,可以通过百度,可以通过google,可以通过bing,可以通过读秀知识库,也可以通过中国知网;第五,从中我还学会了如何获取自己所在地方拥有的数据库没有的资料的方法,可以通过原文传递获得;第六,当查找外文文献的时候,可以从以下几个数据库查找,比如:Elsevier全文数据库、Wiley—Blackwell、Springer、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同时也学会了快速检索;第七,我懂得了专利检索的意义,了解了专利的基本知识,同时也学会了检索专利;第八,我还懂得了科技论文的撰写目的,了解了科技论文的特点与分类,并且也掌握了科技论文的格式以及写作技巧注意事项等。总之,通过学习《文献综述与论文写作》这门课程中学到很多东西,实在又好用,不是一定文字能表达的,需要的是讲学到的东西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才能更好的体现出学以致用的效果。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永远没有止境。所以在这门课程中虽然学到很多东西,但是仍然还会有想要学习的东西。我还想学习如何将获得外文文献很快的准确的翻译成中文的文献,便于英语基础比较弱的同学阅读。想学的东西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