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算乘法》教学设计

2024-06-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笔算乘法》教学设计(精选10篇)

《笔算乘法》教学设计 篇1

天河区骏景小学 李晓华

(参加广州市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复赛)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63页例l 教材分析: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主要解决笔算竖式乘法中乘的顺序及积的书写位置,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乘法笔算方法。其中,理解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得多少个“十”,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是本节课的重点。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了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以后,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就迎刃而解了,为学生解决今后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打下了基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经历尝试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理解算理,掌握笔算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方式,相互评价,感受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知识的体验和认识。教学重点: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

教学难点:在交流合作中探索体验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同学们,学校图书室买来12本新书,每本24元,你能猜一下我大约付了多少钱吗? 2.学生进行猜测,并说说想法。3.通过诱导,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刚才每位同学都猜过了,那么有什么办法能证明你猜的是正确的或者是比较接近正确答案?李老师到底应该要付多少钱呢?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解决的问题。你能独立地、用尽可能多的方法计算出“24×12”吗? [说明: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先有一个感性的答案。在学生猜测时,教师要注意学生有没有主动投入到“猜测”中来。通过猜测,培养学生对数的感知和直觉思维能力,同时也使学生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用尽可能多的方法计算24×12)2.教师巡回指导,特别关注学困生。

[说明:<<课标>>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笔算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特别注重让学生在尝试、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对笔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

3、梳理思路,准备交流。

刚才老师在看同学们的计算时,发现许多同学已经有好几种方法了,在交流之前,请同学们想一想,也可写一写,你在小组里发言准备讲哪几点? [说明:通过整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使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 4.小组交流,取长补短。[说明: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在小组内每个同学讲述自己的解题方法,并对其他同学的解法充分发表看法。这个过程,重在培养学生数学交流的能力,并使学生学会倾听。]

5、整理成果,准备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每一小组推荐一位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学习成果。

6、全班汇报.汇总策略。

部分小组代表汇报研究成果,其他小组可以补充,教师适时介入。(1)充分展示学生的研究成果。学生的解题策略可能有:

①24+24+…+24=288(12个24相加); ②12+12…+12=288(24个12相加); ③24×2×6=288; ④24×3×4=288; ⑤24×lO+24×2=288: ⑥12×20+12×4=288; ⑦24×20-24×8=288;

(2)通过比较,着重指导,从而理解算理,掌握方法。(3)质疑问难,精讲点拨。[说明:让学生通过对不同计算方法的比较,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并使学生感受到比较计算方法时,可以选择不同的标准,体验方法是否优劣,在比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

三、多种练习,巩固应用。1.练习: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2、你能当一回小老师吗?

3、学生笔算,老师口算,比比谁快。11×11= 12×11= 13×11= 14×11= 15×11= 16×11=: 17×11= 18×11= [说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比较难掌握,教学中通过关注学生在计算中的情感与兴趣,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四、收获体会。

(1)从学生指导的角度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我们是怎样学会这些知识的?(猜测结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总结)(2)从目标达成的角度小结:

《笔算乘法》教学设计 篇2

“笔算乘法(不进位)”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范畴,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和“整十数乘整十数”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关键是掌握用十位上的数去乘时,所得的积的末位数要和十位数对齐。算理的理解需要学生亲历建构“两位数乘两位数”数学模型的过程,它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为学生掌握了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和计算方法以后,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就迎刃而解了,还可以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1.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师:我们已经学过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谁来说说是按哪些步骤进行计算的?

生:一估,二算,三验。

师:请用这样的方法笔算两道题14×2 和231×3。

师:请两位同学到黑板板书并说说自己的计算过程?

生1:14 乘2,先用2 乘14 个位上的4 写8,再乘十位上的1 得20 写2,计算结果是28。

生2:231 乘3,先用3 乘231 个位上的1 写3,再乘十位上的3 得90 写9,最后乘百位上的2 得600写6,计算结果是693。

师:谁能总结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生3: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乘得的积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师:对,多位数乘一位数时,用这个数分别去乘多位数上的每一位数,乘到哪一位积就写在哪一位的下面,计算时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评析: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复习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回顾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为建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数学模型做了铺垫。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最近咱们班一直在进行学习小组夺星比赛,这节课老师决定加大奖星力度,这节课表现出色的小组,每组奖励14 颗星,咱们班一共有12 个学习小组,从这些数学信息中,你能提出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吗?

生1:如果每个组表现都出色,12 个小组一共要奖励多少颗星?

师:一共要奖励多少颗星?该怎样列式计算?

生2:14×12,表示12个14是多少?

师:估算一下12 个14 是多少?

生3:14乘12,我把12估成10,14乘10等于140。

生4:我把14估成10,10乘12等于120。

师:14×12 的准确结果会比这些估算的结果怎么样?

生5:大。

师:为什么会大呢?

生6:因为估的时候都是把这几个数估小了。

评析:在本环节教学中,教师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让学生自主发现、提出问题,通过估一估对计算的结果进行初步的判断,从而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师:14×12 的准确结果到底是多少呢?你能很快的算出来吗?

生1:我用口算的方法,把12 拆分成10 和2,用14 乘2 等于28,再用14 乘10 等于140,最后用140加28 等于168。

生2:我也用口算的方法,把12 拆分成7 和5,用14 乘7 等于98,用14 乘5 等于70,98 加70 等于168。

师:大家的方法都不错,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3:我想用竖式计算,但是还没学过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师:说得好,前面我们只学习过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两位数乘两位数还没有学习过,这节课咱们就来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数学知识。

(板书课题:笔算乘法(不进位))

评析:学生利用刚学习的拆数方法口算14×10=140、14×2=28、140+28=168,有利于贯穿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学生呈现不同的口算思路,为后面的算法多样化和理解算理打下了基础。

3.数形结合,理解算理。

(1)算法多样化。

(用课件呈现星星图)

师:请同学们把刚才自己口算的过程,在星星图上用圈一圈、画一画的方法表示出来,并写出计算过程。

(学生在星星图上画出计算过程,并写出算式)

师:同桌之间交流自己的想法和算法。

(学生进行同桌交流)

师:哪些同学愿意交流自己的想法和算法?

生1:我先圈出5 个14,用14 乘5 等于70,再圈出7 个14,14 乘7 等于98,最后用70 加98 等于168。

生2:我先圈出10 个14,用14 乘10 等于140,再圈出2 个14,14 乘2 等于28,最后用140 加28 等于168。

生3:我先圈出10 个12,用12 乘10 等于120,再圈出4 个12,12 乘4 等于48,最后用120 加48 等于168。

评析:利用直观的星星图,通过圈一圈、画一画、算一算,使学生清晰的理解了笔算过程中每一步的意义,学生在探索、交流中体会了“先分后合”的解题思路,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沟通了算理与算法的关系。

(2)优化算法。

师:观察这几种方法,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1:都是把12和14拆分成两个数来计算。

师: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更简便,为什么?

生2:我觉得第二种和第三种方法简便,因为把12 和14 分别拆分成整十数加个位数,这样算起来容易。

评析:算法多样化丰富了学生的计算方法,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不同的运算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本环节中对不同计算方法比较、归纳和分类的过程,使学生学会了比较计算方法时可以选择不同的标准,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优化意识。

4.合作探究,建构模型。

(1)自主探究,尝试算法。

师:同学们用口算和圈一圈的方法算出了14×12的结果,你能尝试用竖式笔算14×12 吗?

(学生独立尝试,教师巡视)

(2)合作交流,展示汇报。

师:4 人为一组,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并选出一名同学汇报。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

师:汇报小组的讨论结果。

生1:我们小组是这样算的,14 乘12,先用个位上的2 乘14,2 乘4 得8,在个位上写8,2 乘l得2,在十位上写2,就是28。再用十位上的1 乘14,1 乘4得4,在十位上写4,1 乘1 得1,在百位上写1,最后28 加14 等于168。

师:其他小组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生2:为什么14后面不添0?

师:这个问题好,谁能解释一下?

生3:因为14 后面添0 就变成14 个100,就是1400。

生4:14 是10 乘14 的结果,它表示140,0 可以不写。

生5:我觉得他们格式不够规范,横线不够直。

师:那你觉得怎么画才直呢?

生6:用直尺画。

师:说得好,请大家看老师在黑板上做一遍。

师:为什么14 的4 不写在8 的下面?

生7:因为14 代表的是140,4 是十位上的4,所以不能写在个位上。

生8:因为4 是4 个十,要写在十位上,后面的0可以不写。

评析: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环节教师采用了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展示汇报等学习方式,使整节课的数学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的、活泼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真正成为了组织者、引导者。

(3)数形结合,理解模型。

师:用笔算竖式对照星星图,你能把圈的过程在竖式中找出来吗?

生1:我圈2 排,它表示2 个14,用14 乘2,实际就是竖式里先用个位的2 乘14,积是28。圈10 排,表示的是10 个14,14 乘10,就是十位上的1 乘14,积是140。

师:168 表示什么?

生2:两次乘的积加起来,也就是两次圈的数加起来的和,它表示168 个1。

师:用竖式计算可以非常简洁地表现计算的过程,便于我们检查每一步,这是笔算的优点。

评析:利用星星图与算式相对应,突出数形结合,沟通了算理与算法的关系,让学生理解了数学的简洁性、普适性和规范性。

(4)引领归纳,提炼算法。

师:我们已经明白了乘法竖式的计算原理,怎样用竖式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生1:要注意数位对齐,

生2: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分别去乘第一个因数,再用十位上的数分别去乘第一个因数。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先是用竖式下方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得数的未位和个位对齐;再用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十位对齐(个位的0 可以不写),最后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评析:学生经历了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动手实践等一系列的过程,学生对算理已经有了清楚的理解,对算法有了初步的印象,教师一步步引导学生总结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体现了教师指导者的角色。

5.多层训练,巩固知识。

师:下面这些题的计算对不对,为什么?

生1:我认为第一题是错的,88 是表示88 个10,应该分别写在百位和十位上。

生2:第二题也是错的,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1乘第一个因数个位上的1 应该的1,它写成了3。

生3:我认为第三题是对的。

师:请大家判断选择下面的题,并说说理由。

1用竖式计算21×23 时,乘数23 十位上的2 乘21 得( )。

A.42B.420C.63

2在计算12×34 时,乘数34 个位上的4 乘12得( )。

A.42B.48C.480

3( )3×32 的积是三位数,( )里可填的数有( )个。

A.1B.2C.3

生1:第一题我选A,因为十位上的2 是表示20,20 乘21 等于420。

生2:第二题我选B,乘数34 个位上的4 乘12得48。

生3:第三题我选B,我发现只能填1 和2,填3就是4 位数了。

师:用竖式计算下面几道题。

评析:教师紧扣明算理、懂算法、巧计算、会运用的教学目标,设计了判断、选择、计算三种不同类型的练习题,融基础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突出了练习的层次性。通过多样的练习及反馈,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和算法的理解,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6.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师:今天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生1:我学会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而且是不进位的。

生2:我知道了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先用乘数的个位去乘被乘数的个位和十位,再用乘数十位上的数去分别乘被乘数的两个数,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师:同学们今天表现真好,会正确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了,以后还要用笔算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除了学会这些方法外,还需要加强练习,养成验算的好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变成计算小能手。

笔算乘法教学设计 篇3

一、 学前准备

1、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

38×1020×1491×4081×60

72×3050×3162×3070×21

2、笔算。

35×7= 23×21=

让学生集体完成并指名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完成,做完后请同学说一说计算过程,全班集体订正。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49页例2。

出示例2。

教师:读一读题,你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师:要求一共需要多少盒酸奶,也就是求37个48是多少,怎样列式呢?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37×48

老师:怎样计算呢?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乘法计算方法去想,也可以小组讨论,看看怎样得出得数,各组代表向

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各种计算方法。

(1)估算方法:48≈5037≈4050×40=(盒)

大约有2000盒。

(2)笔算方法: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7去乘第一个因数各数位上的数,方法与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相同。7

乘8得56,在个位上写6,向十位进5;7再乘第一个因数十位上的4,得28个十,加上个位进上来的5个十,得33个十,所

以在十位上写3,百位上也写3;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3去乘48,所得的积的末位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

相加。

列式解答:48×37=1776(盒)

答: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怎样计算。学生讨论后总结。

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进位乘法和不进位乘法的计算过程相同,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分

别与第一个因数相乘时,与哪一位乘得的积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相加时不要忘记加

进位的数。

教师总结:今天学习的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

2、指导完成下面的练习。

23×3454×1339×2717×28

可以让学生按组做,哪几个组做哪个题,做完后让同学们互相说一说笔算的过程,互相改正补充,然后指名学生发言,

集体订正笔算的过程和结果。

3、巩固练习。

24×41 22×7444×59 15×21 53×27

在黑板上出示计算卡片,让学生从中任选一题在练习本上完成笔算,老师把写的正确的和书写规范的同学的练习本拿来

展示,得到同学们的认可后把对应的卡片送给这位同学以示表扬。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1 6 2 5 1 8 2 4

×1 6 ×1 3×1 7 ×1 9

2、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85千米,从甲地到乙地要用14小时,甲地到乙地的路程有多少千米?

3、有36行苹果树,每行17棵,一共有多少棵苹果树?

四、思维训练

1、你能直接写出得数吗?

24×1938×976×9912×1111×4738×21

2、商店特价出售成套茶具,每套茶具里有6个茶杯和一个茶壶,售价34元,今天工作人员共卖出38套这种茶具,一共买

了多少元?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动脑筋。

3□ □ □

× 24 × 7□

1□ 2 □ 3

□ □ □ □ 7

《笔算乘法》教学反思 篇4

1、流程清晰:理清楚教学流程背后的目的,收获颇丰。复习导入环节唤醒已有知识经验;激趣尝试环节自主解决问题,呈现不同算法;交流互动环节总结笔算算法,理解算理;总结应用环节运用经验尝试解决问题。

2、收获了“闯关”的思路,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将授课环节连接在一起,环环相扣,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3、巩固练习环节,出题避免单一化,练习具有层次感。即,模仿性练习、单一练习和综合性练习。

二、不足之处

1、在展示的过程中,忽略了“估算”的环节。背后体现了在面对计算类的内容教学时,让孩子们估算的意识弱。这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引起注意。

笔算乘法教学设计模版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提出问题―估算―口算―笔算”的计算过程,在多样化的算法中能自主最优化。

2.使学生在尝试写竖式、小组讨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掌握笔算乘法的书写格式和算理。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多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联系生活学数学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情景图。(对原教材的信息作了丰富)

师:“六一”节就要到了。每个班都要举行一些活动。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画画)一副画画的情景就有许多的数学信息,你们发现了吗?

生:3个小朋友。两摞图画纸。三盒彩笔。……

师生共同处理数学信息。并让学生独立提出数学问题:

生1:一共有多少张图画纸?

生2:一共有多少枝彩笔?

生3:一共画了多少个苹果?

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真了不起!我们先来解决其中的一个。要求一共有多少枝彩笔,会列算式吗?

生:3×12 12×

3二、猜想结果,方法验证:

师:估计一下,12×3大约等于几?解说一下,你是怎样估计的?

师:用什么方法就得到12×3正确的结果呢?同学们先商量一下,找出自己喜欢的方法。

请几名代表汇报交流,师板书有代表性的思路:

学生讲解各自的思路。

三、提供空间,探索竖式

师:数学讲究简炼,除了以上方法,你还能创造出一种更简单,计算得更快的一种书写形式吗?请你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试一试。(师巡回指导)

教师指定几个人到黑板上板书:

师:同学们自己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真了不起,现在同学们来评价一下,你来说一说我的思路,我来说一说你的思路,猜一下,他们在做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先在小组内说一说。

生自由谈:

生1:先用个位上的2和3相乘得6,把6写在个位上,再用十位上的1和3相乘得3,表示3个十,把3写在十位上。

生2:先用十位上的1和3相乘得30,把3写在十位上,再用个位上的2和3相乘得6,把6写在个位上。

生3:先用2和3相乘得6,再用10和3相乘得30,30加6得36。

……

生评价得出最简练的方法:

四、规范格式,归纳方法。

师:(课件演示)

师强调竖式的书写格式和计算方法。

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这一节研究的内容:笔算乘法。

师:乘法算式中,各部分都有自己的名称,我们把这两个相乘的数都叫做因数,最后的得数叫做积。

师: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想一下,12×3笔算竖式的过程和方法。

五、解决问题,拓展应用。

1.解决问题,巩固应用。

师:我们刚才解决了一个问题,还有两个问题没有解决。请同学们列式并用竖式解答。

学生独立解答,相互交流算法。

2.我会填!

3.竖式计算。(可选期中两栏解答)

14×2 33×3 21×

4423×2 212×3 2442×

24.顺口溜:(抢答)

一只小鸡2条腿,10只小鸡___条腿。

一只青蛙4条腿,12只青蛙___条腿。

一只蜘蛛8条腿,11只蜘蛛___条腿。

一只蜈蚣42条腿,2只蜈蚣___条腿。

5.解决实际问题.小刚在布置房间的时候,发现桌子上应该放一瓶花,于是他到房间里选了这样4种鲜花:

①买2束百合,应付多少元?2束米兰,3束郁金香呢?

②如果搭配起来插一瓶花,你打算怎样插瓶?

《笔算乘法》教学设计 篇6

一、典型错例分析

1.非计算性错误。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由于思想上不重视, 书写马虎, 字迹潦草, 粗心大意等现象, 导致数字抄写错误, 计算结果过录错误等错误经常出现。本文对此不做详细分析。

2.算法混淆。笔算乘法的竖式和笔算加减法的竖式书写格式十分相似。在初学笔算乘法时, 好多学生由于受到了旧知识和思维定势的干扰, 还没从笔算加减法的计算算法中完全走出来, 往往把本该相乘错算成了相加或相减, 互相混淆, 造成了计算错误。

案例这道题的错误在于学生没有很好地用笔算乘法的方法去进行计算。本来两个因数个位上的2和3要相乘的积是6, 学生在计算时由于受到笔算加法的干扰, 则算成了2和3相加的和是5, 从而使计算结果出现了错误。

案例这道题的错误是由于对于“0和任何数相乘仍得0”和“0和任何数相加还得任何数”互相混淆所致。本来在计算时十位上的0和3相乘得0, 再和个位相乘满十的1相加得1, 而学生则算成了十位上的0和3相乘得3, 再和个位相乘满十的1相加得十位上的4, 导致计算结果多了30。

3.算法不清。许多学生在计算笔算乘法过程中有漏写进位或早写进位的现象, 也有的学生虽然写了进位, 可在计算过程中又不知和谁相加, 还有的学生先写进位再相加, 这些错误现象的存在主要由于学生没有熟练掌握算法而造成的。

(1) 漏写进位造成的错误

案例这道题个位上的6和8相乘得48, 满了四十, 应该向十位进四, 再用十位上的4和8相乘得32, 和进位4相加得36 (标准算理是320加40得360) , 正确的积是368。而学生在计算时由于漏写了向十位进的4, 导致了计算结果错误。

(2) 漏加进位造成的错误

案例这道题的错误出在十位上的5和7相乘得积35没有和个位上的4和7相乘满二十的进位2相加, 同时百位上的1和7相乘的积是7仍然没加上十位上的5和7相乘满三十的进位3, 正确的结果是1078, 积应该是一个四位数, 而错算成了三位数。

(3) 早写进位造成的错误

案例这道题是先写进位再相加导致了计算结果错误。本来应是十位上的5和9相乘得45, 再和十位上进位6相加得51, 满五十, 就要向百位进5。而本题中由于学生怕忘记进位, 提前在百位上写了5和9相乘满四十的进位4。因此造成了计算结果直接少了100。

(4) 进位不知和哪个数相加造成的错误

案例同是例2这道题, 有些学生的计算结果是162。究其原因, 学生不知道进位和谁相加, 使结果出了错。在计算百位上的5和3相乘得到的积15和十位上进位的1相加得16, 相应的写在了个位2的前面, 得到162。百位上的5和3相乘得到的积满的一十应该进在千位上, 积的十位上是0和3相乘得到的0再和个位向十位进位的1相加得到的1。

二、纠错策略

1.重视学生在计算中出现的错误。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计算中存在的问题, 深入分析其计算错误的原因, 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教师要因人、因题重点分析错题原因, 对大部分学生都出错的题, 教师就要集中进行讲解, 分析错误的原因;对基础较差、常出错的学生, 教师要多花时间在课后进行辅导。另外, 要有针对性地把学生常错而又类似的题目作为学生的课堂作业, 再次反馈了解学生改错后的作业效果。

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估算可以培养学生的数感, 对学生的计算有重要作用, 可以帮助学生很快地确定计算结果的取值范围, 初步检测计算结果的正确与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在学习乘法估算时让学生去估算, 过后不管。在笔算乘法教学过程中要常抓不懈, 逐步使学生学会估算方法, 并加以使用, 以直观、间接地判断计算结果的范围和合理性。

3.重视对算理的理解。算理和算法是内在地联系在一起的。算理的理解是建立在情境、操作中, 而算法是建立在算理的基础上的。算理为计算提供了正确可靠的思维过程, 而算法则为计算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操作方法, 是计算经验的积累。因此, 在笔算乘法计算教学中, 教师要对每步计算的积都加强分析, 帮助学生明白计算结果的来龙去脉。这样学生在计算中才会减少不必要的错误, 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4.强化对比练习。教师在教学中要对不同的错例题加以对比, 让学生在对比中去发现问题, 从而解决问题。在此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错题医院”“火眼金睛辨对错”等游戏的方式进行, 让学生在高涨的学习积极性中找出错因, 解决问题, 建立正确算法,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总之, 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是多位数笔算乘法的起步。初学笔算乘法对三年级学生而言存在诸多困难, 只要教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发现, 合理解决, 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会逐步得到改善和提高, 笔算乘法的能力会得到长足的发展。

摘要:笔算乘法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陌生的, 也是不易理解的。学生普遍出现不同类型的计算错误也是不可避免的, 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 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所在, 加以分析, 研究策略, 制定措施, 才会逐步得到改观, 不断提高笔算乘法计算的准确率。

关键词:笔算乘法,错例分析,纠错策略

参考文献

人教版《笔算乘法》教学设计 篇7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6单元《笔算乘法》第74—75页。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提出问题—估算—口算—笔算”的计算过程,在多样化的算法中能自主最优化。

2.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在尝试写竖式、小组讨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掌握笔算乘法(不进位)的书写格式,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3.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掌握多位数乘以一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和书写格式。教学难点:理解两、三位数乘以一位数笔算的算理。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同学们,你们课外活动中都喜欢做什么呢?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2.同学们的课外生活过得可真有滋有味,接下来请大家看大屏幕,图上的小朋友在干嘛?(画画)那么从这幅画上同学们能发现那些数学信息?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情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师生共同处理数学信息。并让学生独立提出数学问题。

3.同学这问题提的真好,老师把它写在黑板上。(板书:一共有多少只彩笔?)能列出算式吗? 预设学生回答:12+12+12= 12×3= 3×12=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探究新知

1.同学们能快速计算出那个算式?那12×3= ?该怎么计算呢?同学们可以先估算一下。(叫2-3个学生说一说怎么估算)

2.那我们怎么计算出12×3=的准确值呢?请同学们自己先独立思考一下,再跟小组的同学讨论一下。找出你认为最好的方法,现在开始。(1)学生交流,汇报。(2)教师板书有代表性的计算方法。(并请提出该方法的学生讲解这样计算的思路)

预测学生方法: 摆小棒

连加:12+12+12=36 分解组合: 10×3=30 2×3=6 30+6=36 拆数法:(转化成表内乘法)(3+9)×3(6+6)×3 3.我们数学就是要追求简单精炼,不知道同学们还能不能想出更为简单的计算方法呢?比如我们计算比较难的加法时会用?(笔算加法),那乘法计算呢?(用笔算乘法)嗯,真棒,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笔算乘法。(揭示课题:笔算乘法)那该怎么列竖式呢?同学们开动你们的脑筋,在草稿纸上试一试。(1)全班交流,汇报。(教师指定几个同学板演)

预测方法:

(2)请同学评价黑板上的计算方法。并评出最简单,准确的方法。2 × 3 3 6(3)教师总结。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使学生感悟学习的乐趣,感受成功的乐趣,增强自信心。

三、规范格式,归纳方法

1.教师利用ppt课件演示

边演示边讲解,强调书写步骤和书写的格式,边演示边说明。

2.在乘法算式中,每部分都有自己的名称,我们把这两个相乘的数都叫做因数,最后的得数叫做积。

3.同学们在脑子中回顾一下我们刚刚的计算过程和方法。接下来同学们再帮助老师把这个竖式写到黑板上好吗?教师边写边讲解{(1)第二个因数要与第一个因数的个位对齐;再用3逐个与2和1相乘。(2)因为积的十位上的3就表示3个十,所以这个0可以省略不写,可以把3直接写在积的十位上} 2……因数 × 3……因数 3 6……积

4.请同学们同桌说说刚刚的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反复讲解笔算乘法的格式,每部计算的方法及意义,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强化。

四、巩固新知,拓展应用

1.完成课本第74页做一做。(学生做完后说说2、3小题的计算过程。)

2.出示ppt课件(小朋友坐小火车的场景)

从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什么数学信息?(小火车一次可以坐22人)提问:那三次可以做多少人?4次呢?(请学生先列式,再摆竖式计算。完成后,请两位学生说说计算过程)3.帮小猴子摘玉米(出示ppt课件,小猴子,每个玉米上一个乘法算式)(1)看来同学们已经能灵活运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了,现在用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去帮小猴子摘玉米吧!

(2)请学生在自己本子上完成。再让他们汇报结果。

(3)在同学们的帮助下,小猴子成功摘到了玉米,同学们真棒!(4)我们班的同学们真棒!不但自己学会了用笔算乘法,还帮助小猴子摘到了玉米,通过这些计算你觉得笔算乘法时应注意些什么呢? a.学生自由回答 b.教师总结

4.同学们真细心,能发现这么多注意点,现在请同学们欣赏一幅美丽的图画,(出示ppt图片)工人师傅想装扮公园的小路,决定一边摆342盆花,那两边都摆的话需要多少盆花呢?(请同学在自己本子上完成,可叫两位学生板演)设计意图:用不同的情境引出题目,避免学生出现厌烦情绪,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通过具体题目,巩固知识,深化知识,提高学生应用水平。

五、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吗?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学习的知识进行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掌握用乘法竖式计算的方法,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六、板书设计

笔算乘法

一共有多少只彩笔?

12+12+12= 36 列竖式:

12×3= ? 3×12= 1 2.........因数

《笔算乘法》教学设计 篇8

人教版小学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 桂平市西山镇城西小学

卢燕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是在主要让学生在利用表内乘法表掌握了整百、整十的数乘一位数口算的基础上,探讨每一位数上的积都不满十的任意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引出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通过计算使学生懂得任意两、三位数乘一位数,都是把这个数每一位数位上的数分别乘这个一位数,再把所得的积相加。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一位数乘任意两、三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乘法的算理,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2.培养学生能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探究新问题的能力。3.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一位数乘两、三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

一位数乘两、三位数乘的顺序和积的书写位置。教学方法:“悟学式”教学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4-75页的内容。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小棒、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感动)

1.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口算乘法,现在老师来考考你们,就来个“口算卡片”闯关比赛试试看,好不好?(出示口算卡片,生抢答。)

2.今天有很多老师也来和我们一起学习,大家开心吗?老师不但教给我们知识,而且还教育我们怎么做人,那趁这个机会你们有什么要和老师说的吗?学生积极回答。(认真学习,好好表现,画一幅画送给老师!„„)就学生的回答,引入新课题。

二、预习思考。(感觉)

1.出示课件(例1的画面)引导学生观察:三个小朋友在画画,每人身边都有一盒彩色笔,每盒彩笔12支。

2.请你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生:一盒彩色笔是12支,2盒彩色笔一共多少支? 生:一盒彩色笔是12支,3盒彩色笔一共多少支?

3.问:你会列出算式吗?(学生在练习本上列算式,老师提问并板书,及时表扬孩子。)

三、问题的讨论。(感知)

1.怎样算出3盒一共有多少支彩色笔?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一下。2.组内交流,各抒己见。比一比哪个组的方法最多?老师巡逻倾听。3.小组派代表汇报,展示算法。4.师生合作,分类平析。

师:刚才同学们用摆学具的方法,用连加的方法,用数的分解组成的方法,还有用拆数法把12分成两部分,再用乘法口诀算出了结果,你们真了不起!

四、教材分析(感悟)。

1.在这些方法中,你觉得哪种方法最简单?为什么?

2.质疑: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求出了3个12是36,在这些方法中大家都认为用数的分解组成方法来算比较简便。那么我们能不能把这三个算式想加法竖式那样合并成一个竖式呢?

3.四人小组研讨,探究竖式。

在学生分组进行研讨时,老师巡视,并不时地参加学生的研讨活动。在各组学生基本上得出结论的基础上,请几个小组的代表到黑板上指定的位置写出自己研讨的结果。步骤1:

引导学生他们的竖式写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步骤2:

同桌说说哪一种竖式的写法更简便合理?请每组的代表汇报自己的想法,要充分肯定学生研究的成果。指出需要进一步研究哪种竖式的写法比较合理。步骤3:

老师提示:6个一和3个十在竖式上应该怎样表示呢?

学生感悟:6个一写在个位上,3个十写在十位上,这样就是36。

步骤4:简化竖式: 2 × 3 3 6 4.理解竖式各部分的意义。

5.追问:6为什么写在个位上,3为什么写在十位上?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一位数乘两位数,应先用一位数去乘另一个因数个位上的数,乘得的积写在个位上。接着再用一位数去乘另一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得的积写在十位上。

6.老师小结:刚才我们共同研究了一位数乘任意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乘法。(板书:笔算乘法)

五、课堂练习(感恩)

1.还有什么问题?如果有4盒彩色笔,每盒12支,一共有多少支彩色笔?你们会算吗?请同学们把竖式写在练习本上,并指名演算,订正竖式。2.课件出示“闯关”练习题:

(1)“一步一步往上爬”的练习题,请学生完成。指名说说演算过程。

(2)谁是最佳小裁判?看看谁做得对?

小红 小聪 小芳

1 2 1 2 1 ×3 × 3 × 2 9 3 3 6 4 2

(3)比比看,谁厉害!(4)考考你!

《笔算乘法》教学设计 篇9

一、经历探究

新课程极力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 注重让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和探索过程。《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指出:“探究不仅是追求一个结论, 它更是一种经历, 包括经历挫折与失败。要让学生亲身体验, 感知学习与认知过程。”[1]这里强调“经历”“亲身体验”的重要性。《教师教学用书》明确提出学习笔算时要让学生进行探究, 如人教版五年级“小数乘法”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中提出“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其实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往往有自己的“算理”, 如果教师能善于读懂学生并合理运用他们探究生成的资源, 有时反而能生出课堂的精彩。在此我谈谈自己上课时的一个教学片断:

教学了“小数除以整数”的笔算后, 接下来教学的是“一个数除以小数”的笔算。学生列出算式7.65÷0.85后, 我让他们自己探究笔算方法。巡视中, 我发现有些同学的竖式出错了, 但仔细一看, 其中两种也有似乎合理的“算理”, 这两种竖式是这样的:

在这两个竖式中, 都体现出学生在探究中尝试运用“转化”的策略, 这是弥足珍贵的。于是, 我让他俩把竖式写到黑板上, 并对大家说:“这两个竖式中隐藏着学习新知的一个很重要的思想, 请大家仔细观察, 比比谁先发现。”学生A说:“我发现他俩都是把0.85转化成85, 变成整数后就会算了。”我说“把除数转化成整数 , 新知识就可以用旧知识来解决了 , 真不错! 在学习数学新知识中, 经常可以用转化这种思想帮助解决新问题的。你们还从中看出什么呢?”学生B说:“我发现他们都写了乘100, 这样是为了使商不变。”学生C说:“小月把被除数跟着除数扩大了100倍, 小琪是算完再把商扩大100倍, 这样商才能不变。”我接着说:“他俩都记住了转化后不能改变商的大小, 这又值得肯定。这是根据———”学生齐答:“商不变的性质。”我说:“这两个竖式有什么不妥吗? ”学生D说:“竖式里又有一个横式, 怪怪的, 可不乘100又不行。”我说:“竖式追求简洁明了, 怎样才能不写乘100又能把这个意思表示出来? ”学生E说 :“把被除数7.65的小数点也跟着向右移动两位 , 这样不就跟0.85扯平了吗? ”于是我让学生E把他的想法用竖式写出来学生E写出正确的竖式, 我利用他写的竖式再次引导学生感悟转化的思想, 并指出注意事项。

在以上的教学片断中, 老师不但大胆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 而且合理地运用学生探究生成的错误资源, 既肯定学生有价值的思想, 保护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又引导学生对认知冲突点进行反思,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理解算理

从字面分析, “算理”就是“计算的道理”, 也就是可以那样算的理由。徐斌指出:“算理是指四则计算的理论依据, 它是由数学概念、性质、定律等内容构成的数学基础理论知识。算法是实施四则计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通常是算理指导下的一些人为规定。”[2]由此可见, 算理为算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学生只有理解了算理, 才能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才能加深对算法的理解、避免盲从, 也才能追求真正的“算法多样化”因此, 老师应重视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提供实物模型、提供直观模型、利用原有知识、横竖式结合等手段都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到底选择什么方法呢? 当然只有适合教学内容、适合学情的才是最好的, 这里用人教版教材中的两个内容来比较。

三年级下册学习整数除法时 (例1:42÷2, 例2:52÷2) , 教材呈现的是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如五年级上册学习小数除以整数 (例1:22.4÷4) 时, 为了帮学生理解算理明白为什么“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教材首先用“测量单位”的原型“千米”帮助学生理解, 又通过联系小数的意义和表示方法这些学生已有的知识让学生明白:个位上的2和十分位上的4合起来是24个十分之一, 平均分成4份后每份不是6, 而是6个十分之一, 也就是0.6。

同样是教学除法, 对于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年龄不同的教学对象, 教材编写者用心良苦, 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的方法。教师应注意分析教材、理解编写意图, 并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基础的方法, 才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三、结合估算

估算是对一些数量进行近似或粗略估计的一种方法。它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估算能力。但在数学教学中, 老师们普遍发现学生的估算意识薄弱, 很少主动地估算, 其原因主要在于不少老师只有在教学“估算”或解决具体问题时才会让学生进行估算, 长此以往, 易导致学生的估算经验不足、意识不强。

其实, 估算在笔算教学中有重要的价值。估算可以培养学生对计算结果能有整体性、概括性的认识, 有利于把握结果的范围, 有助于学生自我评估计算结果是否合理, 有助于发现计算中出现的错误并及时进行分析、订正。而反过来呢, 笔算在学生日常的学习中出现的次数多、频率繁, 老师如果能利用这个常用的平台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用估算方法对笔算结果进行反思, 那么学生的估算意识就容易形成, 估算能力也会提高由此是, 笔算和估算是相辅相成、共同提高的。由于乘除法笔算难度较大, 老师们更应重视引导学生利用估算辅助笔算。我曾看到一个学生笔算19.76÷5.2时得出商38, 老师立即让他重新进行计算, 学生立即把整题擦掉重做。其实, 这位老师只要鼓励学生估算结果, 学生只要估出得数在4左右, 他就会产生对笔算和估算结果的冲突, 从而反思自己的笔算过程。

四、适时训练

教育心理学认为:任何一项基本技能的形成都需要反复操练才能掌握。笔算是一项技能, 需要一定时间和数量的训练才能形成。当然, 笔算的练习并非多多益善, 只有选准时机进行适当的训练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有的老师教学“一个数除以小数”时 , 在学生初步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后 , 立即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笔者认为这种做法不妥, 因为此时正是学生技能形成的关键阶段, 应先及时针对重点、难点进行专项训练。如此时可先出示一些整数或小数除以小数的题目让学生说说该如何转化, 这样强化其转化意识、训练其转化技能, 然后再让学生动笔进行笔算练习, 在大多数学生掌握算法后再进行算用结合的练习, 这样才能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五、关注“笔顺”

竖式的书写是笔算的重要一环, 指导学生正确、规范地书写竖式是笔算教学的重头戏。笔者认为, 要判断学生能否正确、规范地书写竖式, 不仅应该观察他们写完后呈现出来的静态的整个竖式是否正确, 还应该观察他们动态的书写过程是否准确无误。可是, 常发现一些老师往往只是关注学生数位是否对齐、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而对于有的学生写竖式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书写顺序的错误, 任课老师往往忽视了, 笔者认为这些“笔顺”的错误应该引起老师的重视, 老师必须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并及时加以指正。笔者曾看到一位老师请一名学生在黑板上笔算14×6, 这个学生写得数时先在十位上写8, 然后在个位上写4。讲评时师生都认为这个学生做对了。课后, 我问这名学生84是怎么得来的, 他说:“口算嘛!60加上24就是84。”其实, 这个学生并未按照笔算乘法“从低位算起”的法则进行计算, 他只是把口算结果填到竖式中相应的数位上, 是一种“伪笔算”, 这种错误不容易发现。如果老师没有及时给予指正, 将会给学生今后相关知识的学习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对于类似“笔顺”错误的现象, 教师应认真分析其原因并及时指正, 以有利于学生养成有序的思维和书写习惯, 也有利于学生真正掌握笔算方法。

参考文献

[1]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11) :95.

《两位数笔算乘法》优秀教学反思 篇10

今年星光杯教学评优比赛我的表现比去年有了很大的进步,讲完课后我如释重负,终于可以踏实地睡一觉了。现在我仔细反思从备课、说课到讲课的全过程,我的优势与不足。

一、优点或长处

1、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认真准备。在备课时我认真研读教材和教参,还研究了苏版、人教版、北师大版教材和我们所用的京版教材在讲该例题时的区别,借鉴其它版本的优点,我还特意把教研员进修时的课件找出来重新温习一遍。通过两个多星期的学习与研究,对于教材内容我已了如指掌。课前我还做了一个前测,看看学生的现有达到什么水平,这样可以更有针对性的讲解。我觉得上课就像作战一样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老师不光要熟悉自己的授课内容,还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才有可能上一堂好课。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向高人请教。荀子在《劝学》中曾说过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所以自己在冥思苦想之后更需要高人的点拨。在上课之前我请教了数学教研组的组长高老师:该怎么利用好点子图,怎么讲能让学生更明白?我把我的困惑跟高老师交流了,高老师不愧是教研组长,她说的方法我都没想到。听了高老师的讲解,顿时让我觉得豁然开朗。她不光告诉我怎么讲,还告诉我要做前测,真正摸清学生的现有水平。我还要请她听了我的试讲,高老师给我提出了不少宝贵的意见。对于自己不懂的地方要勤学多问,多向高人请教。

3、关注算理,从根本上理解。本节课我讲的是数学第六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去年我也教过,但讲完之后学生的错误率特别高,谁乘谁,乘的`顺序总是混淆,只能通过大量的练习帮学生纠正过来。而今年上完课后,我发现学生的错误率很低,学生对乘的顺序掌握得很清楚。反思我的教学行为,我认为这节课在算理的讲解上较去年有的很大进步。例题是计算2412,我在讲解第二层用十位上的124时,我没有说用1乘24得24,而是说十位上1表示1个十,用10乘4得40,所以在十位上写4,用10乘20得200,在百位上写2。这样一来学生对每一位上的数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写在这一位上理解的很清楚,只有理解了算理,从根本上学懂才能减少错误率。

4、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本节课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在讲解新课之前,我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求出2412的积,看看谁的办法多。学生用到了拆分乘、拆分加的方法,有的同学把24拆成20和4,分别乘12,再加起来,还有的把12拆成2乘6,分别乘24将没学过的知识转化成学过的知识。课上我让有想法的同学都上黑板讲解自己的做法,我本想让其他同学体会的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发生思维,但上完课之后我收到了意向不到的效果。在做思考题时有的学生也用到了拆分乘或拆分加的方法,本来在课上我只是想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没想到学生竟记住了这种方法,再遇到问题时能用到。所以讲课时不要忽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要轻易抹杀他们。

二、缺点或不足

1、教学难、难点制定的不准确。说课时,我定的教学重点是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难点是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在说课时,校长帮我纠正对于算理的理解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而说课之前我对重难点把握的不准确。

2、点子图的讲解不够透彻。让学生说完每种解法后,我让学生观察两种口算方法(将24拆成20加4,再和12相乘;将12拆成10加2,再和24相乘)、竖式计算和点子图之间的联系。学生在说口算时已经将每部计算的是什么圈在点子图中了,学生画的线已经将点子图分成了四部分,这四部分分别代表竖式计算中对应每位上的乘积。学生观察出来说的时候已经打下课铃了,所以我说的比较粗糙,我只说了每部分是谁乘谁得来的,而没有详细的说。我应该对着竖式联系点子图一起说,每行有多少个点子,有这样的几行,也就是求几个几,对应竖式中的谁乘谁,如果我能这详细地讲解对学生理解算理来说会很有帮助的。

三、个人体会。

上一篇:房地产销售经理2020工作计划下一篇:自动化技术个人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