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塘中心小学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与思考

2024-11-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三塘中心小学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与思考(精选6篇)

三塘中心小学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与思考 篇1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和谐发展,需要有一支结构合理、基本稳定的队伍作坚强的保证,而全面提升教师素质,造就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又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当前,我校教师队伍在结构、素质、流动和待遇保障等方面出现了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这些情况和问题亟须得到妥善解决,否则,将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一、我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

我校现辖完小19所,县编委核定我校教职工编制总数为227人。2012年学校实际在编教职工只有174人,其中专任教师174人(因重病、残疾、产假等各类情况不在岗19人,实际在岗155人)。本学期学校在校学生2432人、教学班115个(中心小学本部17个教学班,学生数780人)。学校现有行政人员15人(其中校长、书记1人,副校长6人,副书记1人,工会主席、副主席各1人,教导主任、副主任各1人,少先队大队辅导员1人,团支部书记1人,报帐员1人)。

二、存在问题

(一)数量不足。表现在整体严重缺编,依县编制委核定本乡教师编制数227人,尚缺编53人,加之我乡现任在编教师中因重病、残疾、产假等各类情况不在岗19人,实际在岗只有155人,学校面广点多更显数量严重不足。

(二)素质不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年龄结构老化,现任在编教师平均年龄为40周岁,50周岁以上的有63人,占35%;二是知识结构老化,专任教师中半数以上为上世纪民师转编,这些教师知识老化,教育教学观念落后,教育教学方法简单,教育教学手段单一;三是近几年新招聘进来的教师整体素质不高,他们大多为非正式师范专业的学生,专业知识匮乏、入行动机不纯、敬业精神不强,有的教师甚至连基本的教学环节都不熟悉,更谈不上在课堂上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了。

(三)队伍不稳。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近几年教师调动频繁,特别是一些年轻教师在学校悉心培养下,刚刚熟悉了教学岗位,在教学业绩上刚刚有所起色时却被调到县城或周边学校去了;二是近几年新进的特岗教师有部分是外省、外县市人,由于条件和待遇等方面的原因,都很不安心于现在的工作岗位,一有机

会就想方设法地调走或考走;还有部分年轻教师根本就不想当老师,选择特岗不过是权宜之计,他们大多数都把教书当作一个过渡,一有机会就会另谋高就。

三、思考与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和创新教师管理制度

严格准入制度,逐步提高教师的学历要求,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体制。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职能,负责规划和管理县域内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依法履行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招聘录用、职务评聘、培养培训、人员交流、考核奖惩等管理职能,负责中小学校长的选拔任用、培训考核和交流等工作,合理配置本行政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师资力量,促进学校均衡发展。

研究制定中小学校岗位设置管理、竞聘上岗、考核奖励、工资分配等配套管理制度。本着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科学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全面推行教职工全员聘用制,进一步完善教师能进能出的流动机制和学校对口支援、城镇在职教师到农村任教(支教)定期轮换制度。推行校长聘任制和校长负责制。完善师德考评制度,把师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聘用、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对师德考核不合格的教师,严格实行“一票否决”,依法解除(不予)聘用。建议进一步改进教师考评机制,城镇校长、教师到偏远农村支援义务教育工作,在提拔任用、职称评聘和进修培训等方面,同等条件下对其予以优先考虑。对自愿调到偏远农村学校任教的教师应优先晋级加薪。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援义务教育,到达法定退休年龄时,仍在农村学校任教的,可以按相关规定适当延长退休年龄。

(二)进一步探索农村中小学教师补充机制

国务院《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明确规定,从2009年1月起,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实行绩效工资制度,提高中小学教师待遇。为此,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抓住实施绩效工资制度和“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机遇,大力吸引优秀人才从教,引导鼓励城镇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

我们建议县委、县政府出台鼓励政策,为引进优秀教师开辟“绿色通道”,面向外地引进一批年轻的教学骨干、优秀教师,对二本以上学历并具备教师资格的毕业生实行免试录用,对原户籍在偏远乡镇的大中专毕业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通过签约和公开考试的方式招聘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另外从当

年中考考生中选送一批品行良好、身体健康、立志从教的学生进行定向培养的计划还要加大,以充实农村小学师资力量。

(三)进一步加强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和校长培训

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并使之制度化,是提高农村教师教育素质与教学能力的根本途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国家教师培训的总体规划和要求,制定本地农村教师培训的具体计划和内容,并负责培训计划的落实。一是实行城乡教师交流培训,制定并落实“农村教师培养资助计划”、“中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送教下乡计划”、“对口支援计划”和“农村校本培训支持计划”,提高农村教师专业素质;二是抓好网络继续教育,将优秀教师的教学成果免费提供给农村教师,实行远程培训。

围绕能力建设,实施教师继续教育证书制度,以教师专业化为导向,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主要内容,对中小学教师进行每5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依照国家和省有关部门的要求,由县相关部门牵头对全县中小学老师进行继续教育培训,五年内,每一位教师应接受不少于240学时的专业培训,进一步提升教师终身学习能力、实施新课程能力、教育技术能力。组织开展校本培训,加强教师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教师全面发展。加大骨干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力度,建立促进名师发展和作用发挥的有效机制。通过大力扶植我县在江西省教师网的“名师工作室”,积极发现培养本县的名师,努力争取为名师提高待遇、创造好的工作环境等形式,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鼓励和引导富余青年教师进行转岗培训,切实解决农村中小学英语、计算机、音乐、体育、美术教师严重不足等结构性矛盾。实行校长任职培训和提高培训制度,新任校长任职培训时间不少于300学时,在职校长每5年应接受不少于240学时的提高培训。对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应免费培训,并开展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对口支援,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切实提高农村师资水平。

(四)进一步保障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合法权益

教师的身份、地位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性问题,直接影响教师队伍的素质和稳定,影响着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学校的发展。为大力吸引和鼓励优秀人才到农村从教,建议采取有力措施,切实保障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职业地位;建立教师有序流动机制,完善和全面实施教师岗位聘用机制,努力实现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教育公务员制度,进一步明确教师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和队伍的稳定性,也有利于政府统筹教师资源,推进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

提高和均衡发展。

切实保证义务教育阶段的各项经费及时、足额到位。应按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安排专项经费,用于教师培训、高层次人才引进等工作。建立完善农村教师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将农村教师的医疗、养老、失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以及政策性津贴纳入财政预算,按照“谁出政策谁买单”的原则共同分担,以保障农村教师享受到与当地公务员同等标准的待遇。推进建立科学长效的分配激励机制,通过公布考核办法,量化、细化考核标准,重点考核教师的师德、教育教学、班主任工作等方面的实绩。用绩效考核结果作为教师绩效工资分配的主要依据,也作为岗位聘用、职务晋升、培养培训、表彰奖励等工作的主要依据。通过制度监管和制度评价的方式促进教师恪守责任、坚守师德,切实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另附上史南城同志发表在《江西教育》2010年12期的一篇关于教师队伍管理的文章,仅供有关部门决策参考。题目为《创新七种机制,促进农村教师队伍稳定》

创新七种机制,促进农村教师队伍稳定

史南城

(江西省余干县三塘中心小学335100 ***)

教师配备是教育公平的决定性因素,教育的均衡必须依赖于教师分布的均衡。针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有效需求量不足,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不能满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推行素质教育等现状,笔者以为,应创新七种机制,促进农村教师队伍稳定,全面提升农村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一是创新编制增补机制。充分考虑到农村教育的实际情况,适当放宽编制控制,增加农村教师数量。由于农村办学相对分散,学校规模小,为切实保证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必须增加农村教师数量,保证正常教学需要。政府可出台一系列向农村薄弱学校倾斜的教师招聘政策,一方面通过奖励政策的引导,鼓励优秀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到农村薄弱学校任教;另一方面确保在编制范围内每年的教师增补数不少于上年教师自然减员数,以此逐年缓解并最终解决农村师资数量不足素质偏低的矛盾。另外,考虑到农村教学点成班率低,在编制内农村教学点更应适当放宽编制标准。

二是创新待遇补贴机制。大幅度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福利补贴。建立

牢固的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保障机制,改革现行农村教育转移支付的分配方式,确立贫困县农村教育的投入倾斜地位,大幅度提高转移支付标准,尽快落实农村教师特殊津贴制度。为了让条件相对艰苦学校的教师能安心教育工作,政府在分配制度改革上,可结合国家边远地区教师特殊津贴的发放政策,真正打破大锅饭,根据区域的远近、交通状况、经济发展的快慢等情况,划分不同的等级,为在农村学校任教的正式在编在职教师每月发放一定的地区性特殊津贴,使其实际收入高于城市同级教师。同时,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尽快出台骨干教师的优待政策,解决待遇低的问题。按县、市、骨干教师级别和学校边远程度级别,每月分别向农村骨干教师足额发放农村骨干教师等级津贴和交通费用补贴,使农村骨干教师的工资收入比同等的城里的骨干教师高,从而使他们在农村安心工作,不再向往城里学校,确保农村骨干教师队伍的稳定。此外,还可以在校内开展“名师工程”,凡被评为“名师”的教师,学校或政府发给一定数额的特殊津贴,具体数额根据各地的财力而定。

三是创新条件改善机制。设立农村教育均衡发展专项资金,努力改善农村办学条件。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地域环境的差异,使城乡学校的教学设施和工作生活条件反差巨大。一些农村地区学校教师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大部分学校无宿舍,无食堂,外地教师均寄住在由教室改建成的集体宿舍中,生活配套设施缺乏,教师吃饭洗澡十分不便。这也是造成农村教师不稳定的重要原因,更是教育不公平、不均衡的典型表现。因此建议设立农村教育均衡发展专项资金,通过财力倾斜投入,重点改善农村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要着重解决农村教师的生活条件。如兴建教工集体宿舍,同时完善用水、用电和娱乐等生活配套设施,使教师有个良好舒适的生活环境。此外,还要改善教学条件,如更换旧课桌椅、更新黑板、添置电脑、建立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等,为农村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使他们教学安心、生活舒心,工作顺心。这将极大提高教师教学积极性,有利于稳定教师队伍。

四是创新业绩激励机制。激励是人才成长的催化剂,只有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才能激励教师充分发挥其自身潜能,达到个人价值自我实现与促进教育发展的目的。坚持“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将岗位与待遇、工资与实绩、贡献挂钩,向优秀人才、关键岗位倾斜,向农村边远地区倾斜,建立形

成有利于留住农村人才,用好农村人才,促进农村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教育主管部门每年教师节期间应大张旗鼓表彰一批优秀农村教师,并给予奖励。政府可对有重大贡献的并在农村任教一定年限的教师,授予相应级别功勋教师称号,并享受相应级别的特别津贴。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可定期组织相关教师参加相应层次的研修和培训,帮助他们进行经验总结。通过有效措施,促进我国优秀农村教师群体的形成和发展。农村学校可以从信任激励、参与激励、竞争激励、成就激励、评价激励等五个方面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让教师特别是优秀年青骨干教师感到在农村教育岗位上同样可以实现人生的价值。

五是创新业务培训机制。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加大培训力度,为农村教师成长搭建平台,应启动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加大对农村地区教师、校长培训的政策倾斜,长期定期开展对教师、校长的培训,优先在农村地区试行带薪脱产培训制度,由县教育主管部门设立专门的培训经费,依托专业教师培训机构,为农村教师提供免费培训。对在农村任教满5年的教师,实行每期限集中或分段享有为时一学期带薪脱产进修学习的机会,争取在三五年内对所有农村教师进行一次轮训,并使培训机制成为激励机制的一部分,成为更新农村教师知识结构,提升教育理念的一个重要手段。

六是创新专业研训机制。只有创建一种科学有效的农村学校研训机制,营造一种人人参与,积极探讨的教研氛围,才能解决教学实践过程中随时发生的问题。学校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努力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初步建立充满生机的农村校本教研制度。另外,为提高农村地区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着力进行整合优质教师资源工作,根据农村地区教师的实际需求,适时组织特级教师、省市学科带头人讲学团,采取“订单式讲学”方式,送教上门,共同研讨,以满足农村学校教学和农村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七是创新交流支教机制。建立城镇学校帮扶农村学校、优秀学校支援薄弱学校制度和城乡优秀校长、骨干教师和后备干部定期校对校轮流服务制度(或称“交流机制”)和农村小学教师流动教学制度。制定城乡教师定期支教制度,加大选派农村中小学校长与骨干教师赴先进发达地区挂职锻炼的力度,城市中小学校也应积极为中小学校长和骨干教师提供挂职学习机会,逐步建立教师资源有序流动和教师交流制度,解决校际间、城乡间教师资源不均衡问题,促进教师资源校际

间、城乡间有序交流。为此政府可出台意见,教师从农村调入城镇,设定门槛(必须通过公开考核、公平竞争的形式进行),限定人数(每所学校调出数每年不能超过教师总数的3%)。城镇中小学中青年教师没有在农村学校任教经历的,应履行支教义务,支教期限不少于1年;凡年龄在40周岁以下的在职在编的城镇中小学教师评聘中高级教师职务,应有在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1年以上的经历;鼓励和倡导城镇青年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任教期间,关系不转,待遇不变,对其中表现优秀的教师,在职称聘任、提拔任用、评先推优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

三塘中心小学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与思考 篇2

一、非中心城市省属高校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

1. 综合竞争力亟待提高

非中心城市省属高校受地理位置的影响, 在综合经济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国际竞争能力、辐射带动能力、交通通达能力、信息交流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与中心城市相比都有很大的差距。导致这类高校出现长期以来教师待遇低、工作条件差, 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够, 难以引进优秀人才等诸多问题。同时, 博士点、硕士点多集中在中心城市的高校, 也导致非中心城市省属高校学科发展不平衡, 学科平台低, 优秀人才发挥空间受限, 难以稳定校内培养的优秀人才。因此, 非中心城市省属高校的综合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2. 教师业务素质水平有待提高

教师是培养合格人才的主体, 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成才的质量。当前, 学生对非中心城市省属高校教师整体业务素质的满意度并不高。据调查, 66.5%的学生认为, 教师知识面窄, 不适应学科交叉渗透的形势要求;63.9%的学生认为, 教师思维方式呆滞, 缺乏创新和活力;52.7%的学生认为, 教师缺少责任感, 应付工作和学生;48.2%的学生认为, 教师知识陈旧, 跟不上现代科学文化发展的要求。[1]当前, 高校处于从理论向应用转型时期, 要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应用人才, 教师不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业务功底, 还要掌握学科前沿和高新技术知识, 具备超前学习、不断发展意识。但非中心城市省属高校的教师明显落后于知识更新周期, 教师的素质有待大幅度提高。

3. 教师队伍结构有待改善

教师队伍结构包括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团队结构等方面, 合理的结构是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核心。非中心城市的省属高校在学历结构方面由于受人才引进和培养的限制, 结构较差, 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较少;在职称结构方面, 受主管部门关于结构比例的限制和自身学术水平的影响, 高级职称教师缺乏;在年龄结构方面, 青年教师居多, 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缺乏;在学缘方面, 长期以来在较为封闭的模式下运行, “近亲繁殖”现象非常严重, 导致学术一脉相承, 创新动力不足;在团队结构方面, 传统学科结构较好, 但缺少内聚力, 形成优势学科的较少, 而新兴学科教师缺乏, 结构较差, 难成特色。

4. 教师爱岗敬业精神和职业态度有待提高

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精神的重要内容。爱岗是指对教师工作岗位充满热爱之情;敬业是指对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教师只有树立安心从教的理想, 坚持正确的教育思想, 确立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才能热爱学生、言传身教、无私奉献、创造伟大。而非中心城市省属高校教师队伍隐形流失现象严重, 一些教师对工作敷衍塞责、应付了事;一些教师热衷于校外兼职、职业主次颠倒;一些教师甚至长期请假, 旅居外地。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教学水平的提高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非中心城市省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

十八大报告把人才工作作为党的建设八项主要任务之一进行了单列, 对人才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吹响了迈向“人才强国”的新号角。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与教育规划纲要明确了教育未来发展的大方向、大思路。全国教师工作会议的召开又掀起了全国教师队伍建设的又一轮浪潮。教育部要求各级教育部门及各类学校切实做好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 这就要求高校要进一步更新观念、拓展思路、谋求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人才第一”, 做到“高端引领、整体推进”。

1. 确立“整体发展”的内涵观念

非中心城市省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必须坚持整体建设、内涵发展的观念。整体和个体是相辅相成的, 拥有优秀的个体而整体素质差, 或者整体素质较好但无特别优秀的个体, 都不利于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教师队伍建设既要有大师级的领头雁, 也要有素质优良的整体团队。通过“大师效应”带动团队发展, 通过团队建设提升整体水平。要建立“大师—学科—学术”的学科土壤, 实现教师队伍建设的良性循环效应。要营造学科团队文化, 文化对教师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也是恒久的, 对教师个体的发展起着定向、涵育、规范作用。要注意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的协调发展, 在人才引进与培养, 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和海外优秀人才的引进上平衡发展, 整体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2. 确立“教师为本”的主体观念

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蔡元培先生1917年1月就任北大校长后, 提出了大学的性质为“大学者, 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北大校务, 以教授为中心”“以专门学者为本校主体”, 其采用的“教授治议”之体制无疑确保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和中心作用。[2]山东大学前校长徐显明提出了“一把椅子论”, 他指出:“如果只有一把椅子, 校长不能坐, 处长也不能坐, 只要老师来了, 这把椅子只能是给老师坐, 校长和处长要站起来, 把椅子让出来。”充分说明了教师在高校中应有的主体地位。非中心城市省属高校要进一步树立“教师为本、人才第一”的主体观念, 转变现有高等教育管理理念, 增强服务意识, 建立起真正的学术为尊、学者治学。

3. 确立“不拘一格”的教师招聘观念

非中心城市省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状况不佳, 一方面是因为长期以来引进人才难, 另一方面是因为教师招聘的观念有问题。要确立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教师招聘观念, 将“人才为我所有”转变为“人才为我所用”。要加大引智的力度, 实行全职引进和柔性引进相结合。要拓宽教师招聘的渠道和方式, 做到海纳百川、包罗万象, 既广招国内外优秀教师, 又要面向社会选纳贤才, 建立教师联盟, 聘用有经验和学识的人做兼职教师, 竭力创造民主、宽松、优越的环境。

4. 确立“交流融合”的教师培养观念

教师培养既是稳定教师的有效手段, 更是不断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有效措施。非中心城市地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既要引培结合, 更要注重自身培养, 确立“交流融合”的教师培养观。要转变培养工作重点和运行机制:一是明确培训目的, 着眼于教师的知识更新、素质提升;二是拓展培养方式和途径, 将依靠教育主管部门行为、学校行为和教师个人行为三者相结合;三是要立足高远, 加强海外访学、进修力度, 加强国际交流、拓宽学术视野;四是要建立有效的运行和保障机制, 鼓励教师自觉进行终身学习。

三、非中心城市省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1. 加强顶层设计, 做好科学规划

要重视组织领导和统筹协作, 成立专门的教师队伍建设与发展改革工作领导小组, 制定教师队伍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教师发展计划。要加强教师队伍保障体系建设, 及时解决教师队伍建设中遇到的重要问题, 把教师队伍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抓实抓好。要进一步做好调查研究, 进一步了解院、系及各专业教师队伍发展状况, 对教师队伍发展各项指标进行深入研究, 根据学校发展实际和院、系及各专业学科建设需要, 及时调整规划和目标。加大宣传力度、加大检查监督力度, 促使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2. 提升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素质

敬业、爱生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主体。敬业是教师的必然要求, 是成就事业的起点, 能激发教师的智慧, 提升教师的生命质量;爱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在规定性, 它发端于教师的道德心灵, 又展现教师教育的人道性。因此, 要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 明确提升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一是要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二是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理想;三是要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3]把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学术规范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准入、职前培养、职后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号召教师深耕教学研究土壤、真心关爱学生、公正对待学生、严格要求学生, 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3. 营造适宜人才成长的环境

非中心城市省属高校在创新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体制机制的同时, 要积极营造尊重、关心、支持教师发展的环境和氛围, 努力做到“待遇招人、事业留人、情谊感人、服务到人”, 实现“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的目标。一是要强化服务意识, 及时解决教师工作、生活困难, 切实提高为人才服务的质量;二是要稳步推进分配制度改革, 重实绩、重贡献, 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 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给予特殊奖励;三是搭建发展平台, 为教师实践锻炼和发挥所长提供舞台;四是结合学科建设, 以学科专业为依托引进和培养人才, 确保人才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五是坚持正确导向, 引导教师专注于高水平的教学科研, 大胆创新, 营造民主、宽松、开放、和谐的良好学术环境和文化氛围。

4. 建设具有特色的人才体系

非中心城市省属高校要根据自身实际, 构建和学校发展、学科发展相适应的人才体系。吸引和造就一批具有学科前沿水平的领军人才, 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科带头人, 挖掘一批极具发展潜力的学科骨干, 积淀一批基础扎实的优秀青年教师, 打造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团队和学术群体, 切实推动“人才强校”战略。一是依托国家、地方各类高层次人才计划, 科学设置高层次人才岗位, 加大海外优秀人才招聘力度;二是发挥高层次人才集聚效应、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形成团队效应;三是扩展选才视野, 拓宽选才渠道, 探索更加开放的、国际化的人才招聘模式, 尤其注重对各学科领域内40岁以下、学历背景优秀、有较大发展空间和培养前途的中青年人才的发现和选聘;四是实施“项目推动”政策, 通过项目合作与交流引进和培养人才。

5. 加强教师专业化发展

高校教师的知识、技能、品德、个性等综合素质与其创新意识和能力息息相关。因此, 非中心城市省属高校要重视教师知识面的扩展、知识结构的调整, 加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一是要加强投入, 为教师进修、培训提供经费保障;二是要根据教师层次、专业结构的不同, 制定教师专业发展方案, 让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 通过依托学术专业组织, 不断丰富和更新教育观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态度、专业发展需要等, 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途径的教师培训体系;三是要丰富完善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不仅包括职业认知 (新的技能、扮演新的角色和承担新的责任) 、职业规划 (有效地安排教学、研究、社会服务、专业发展、建议等任务) , 还需要加强教学技能等培训[4]。

四、结语

教师队伍建设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永恒的主体, 也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当前, 国家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时期, 部分地方高校处于向职业技术院校转型时期, 非中心城市省属高校面临严峻的发展形势, 既处于发展的有利期, 也处于激励的竞争期。在这种态势下, 非中心城市省属高校应立足现状、科学指导、特色发展、创新建设, 在人才竞争中抓住先机, 建立一支“结构优化、业务精湛、敢于创新、充满活力”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促进教师队伍的整体优化, 为自身的可持续建设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人才是第一资源, 教师是高校发展的关键所在。非中心城市省属高校的教师队伍建设一直在部属高校和中心城市省属高校的夹缝中发展, 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本文分析了非中心城市省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并对未来发展提出了新的见解。

关键词:非中心城市,省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虹樾.从学生视角看大学教师队伍建设[J].辽宁教育研究, 2005 (12) :76-78.

[2]胡弼成, 雷冬玉, 康玉唐.整体素质观:一流大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理念[J].江苏高教, 2003 (1) :103-105.

[3]翁子健, 王育敏.福建农林大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福建农业科技, 2006 (6) :82-84.

三塘中心小学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与思考 篇3

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时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德。它规定了教师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去处理问题、做好工作,为社会尽职尽责。同时,教师职业道德产生于教育劳动实践中,它的发展受生产关系和阶级利益的制约。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教师作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培养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的艰巨任务。社会主义的教师职业道德批判地继承了古代师德的优秀遗产,以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行为规范为指导,从根本上区别于以往的教师职业道德,是最先进、最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

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把职业道德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这样才能形成稳定的教师行为和品质,具体表现为对待教育事业要忠诚;对待学生要爱护;对待同志要团结;对待自己要严格。

二、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因素。尊重教师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重视教育的要求。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对于社会的和谐有着重要的意义。

1.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和谐社会的建设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和谐。这其中,人自身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要做到自身和谐,就要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对于教师而言就是要加强职业道德素养的建设。

由于教师的社会生活领域在进一步扩大,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社会公共生活领域。所以,教师职业道德如何,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社会风气的走向。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教书育人,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这既包括积极的也包括消极的,所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也是进一步改善社会风气的需要。

2.它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必要条件

教师是素质教育的实施者,肩负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这一责任的完成迫切要求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的提高。这种提高不仅包括教育理念、知识结构,还应包括专业能力、专业道德和身心理健康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教师应该用自己良好的言行,影响和感染学生,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总的来说,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一方面要靠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来实现,另一方面还要着力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只有内外兼修才能确保教书育人责任的顺利完成。

3.它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教学质量的提高有赖于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职业道德是教师综合素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教师的职业修养是从事教育活动的前提条件,是经过长期的教育实践形成的道德观念和品质,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学校是一个孕育人才的地方,肩负着培养国家栋梁的责任,人才资源是学校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而人才培养的关键就是教师,教师职业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的发展方向。

三、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问题

学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责任,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进度,高质量的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因素。目前的教学主要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师生之间的互动较少,学生不愿意或不主动表现自己,这对于学生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帮助很小。此外,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的现象也比较普遍。

目前,各级学校的师资构成愈来愈趋于年轻化,绝大多数青年教师都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和饱满的工作热情,但仍有一些教师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个人进修、科研项目上,投入教学的热情很少。还有少数教师,把教书和育人分开来看,只关注教学而忽视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疏于和学生沟通交流,对于学生的指导也多停留在教学方面。

2.在科研工作方面表现出来的问题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生力军,是科研队伍中最活跃的因素,但目前他们的科研状况却不容乐观。首先,就教师自身而言,一些教师从事科研的热情不高,由于经验不足、自信心不足等原因,独立承担课题的能力很有限。还有一些教师对于自己没有很好的定位,对科研没有感性的认识,将科研与教学水平的提高分割开来,认为科研做的好与坏对教学水平的提高是没有帮助的。其次,就科研的成果而言,教师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文章较少,创新点有限,不能很好地展现出教师应有的职业素养。还有一些教师只追求数量而忽略了质量,这也是科研质量不高的一个原因。

3.在个人修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个人修养是教师综合素质的体现,教师的个人修养主要表现为专业能力、思想道德修养和知识体系等方面。有些教师个人修养不高,在教学科研的过程中怕苦怕累,敷衍了事,很少进行学术批评与自我批评,败坏了学术形象,不利于人才的培养。有些教师道德品质不高,在授课的过程中给学生传授一些不正确的思想和观点,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有些教师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眼中只有金钱,不讲奉献只想索取。还有些教师只把教师工作作为一种稳定的谋生方式,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第二职业,无心做学问。

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思考

1.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助于校风和学风的改善,对于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意义重大。教师的工作是教书育人,要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就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充分熏陶,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良好学风的形成,则离不开教师的辛勤劳动。

教师直接接触学生,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一个优秀的教师是学生心中的榜样,可以与学生亲密无间,学生也愿意把他当成自己的朋友和知己,愿意和他交流思想、倾吐心声。这样的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学生积极的引导和帮助,使学生更好更快地成长起来。教师在育人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都是他们的职业道德修养,而良好的校园氛围则有利于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

2.提高教师自身修养和自我约束力

俗语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才能为人师表,在学生中树立榜样的形象。这里所谓的自身修养应该包括专业素质、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三个方面。专业素质是教师通过教学实践获得的,包括课堂教学能力、教学评价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等内容,体现了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文化素养体现了教师的文化品位,是教师综合素质的体现。道德修养是教师师德的集中体现,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提高教师的道德素养对于确保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3.强化岗前培训机制建设,完善考评制度

岗前培训是强化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途径之一,对于青年教师进行必要的岗前技能培训,有助于他们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对教师工作有正确的认知。培训的内容应该包括教师工作的方方面面,还可通过一些优秀教师案例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青年教师树立积极正确的价值观。

同时,还应建立完善的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对教师的职业道德状况进行有效的评价,并列入教师的日常考核中,成为教师综合评价的一部分。考核的标准应该能够反映教师的职业道德观念,体现教师的道德修养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鼎如,张国荣.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莆田学院学报,2008(15).

[2] 安身健.当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教育探索,2009(4).

[3] 于傳金.教师职业幸福的内涵考量.当代教师教育,2009(6).

[4] 姚建华.谈谈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现代阅读,2012(3).

三塘小学学校情况汇报材料 篇4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我谨代表永兴县三塘小学全体师生,对大家的莅临表示热烈欢迎。现在,我将学校各项工作向领导们作个简要汇报。

一、学校基本情况

我校现有中心校1所,村小6所,下设教学点1个。有教职员工108人,其中小教高级35人,小教一级58人,未评职称15人(主要为特岗教师)。学校现有41个教学班,学生1606人,平均班额37人;校带学前班6个,儿童348人.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学前儿童入园(班)率在95%以上,三年入园(班)率达75%。中心校校园占地面积18465.15平方米,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娱乐、劳动、实践场所;中心校校舍面积3930平方米,生均9.9平方米;学校绿化美化初具规模。学校教学设施逐渐完善:实验室、电脑室、多媒体教室、卫生室、广播室等规范且别具风格。图书室藏书34000余册,生均33册。体育器材、音乐器材、美术器材均达到省规定标准。办学功能趋向多元化,教研教改硕果累累,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学校三区划分合理,教学楼、宿舍楼、教职工食堂齐全,办公、生活设施配套。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经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已发展成为一个讲学习、讲奉献、齐心协力、求真务实、拼搏进取的创新型集体,先后被市教育局评为“合格学校”,被县教育局评为“平安学校”、“先进学校”等。目前,我校108名教职工在陈昭鹏校长的带领下,正继承发扬学校“务真求实,开拓创新”-1-的优秀校风,内强管理,外塑形象,必在三塘小学这片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土地上谱写出壮丽的乐章!

二、学校教育教学情况

(一)加强队伍建设

1、近几年来,学校打造了一个“团结务实,开拓创新”的领导班子。班子成员均按县教育局干部选拔制度竞聘选拔任用,年龄及学科结构合理。

2、学校培养出一支创新务实、爱岗敬业、品德高尚、从教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我校有市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2人,专任教师98人,其中大学本科学历29人,专科学历58人,中师学历18人,学历合格率99.8%。专任教师全员不间断参加继续教育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教师的学科结构合理,涵盖语文、数学、英语、品德、科技、音乐、美术等。

(二)狠抓学校管理

管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手段,科学与民主是管理的灵魂,常抓不懈是管理的生命。为搞好学校工作,我们向管理要效益。

1、我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学校设立了办公室、教导处、政教处及工会等群众组织,既明确分工又团结协作;建立了多个学科组,组织教学研讨、集体备课、常规教学检查等教学活动;学校每年定期举行教代会,共商学校大事,做到校务公开,民主理财;工会经常组织开展文体活动,丰富教职工的业余生活。

2、安全教育常抓不懈。始终秉承“校园安全无小事,学生安全重于泰山”,把学生安全放在工作的首位,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安全工作小组,由分管政教工作的副校长和政教处主任具体负责,先后制定了《学校安全工作方案》、《安全事故处理预案》及安全责任追究制度等一系列安全制度,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校园广播、黑板报等形式大力宣传各种安全知识,对学校各类设施、设备做到定期检查,及时排除安全隐患,做到一日一小查,一周一大查,一月一汇报,建立起安全长效机制。本着“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我校每年初都要与各级人员层层签订安全责任制状(包括副校长、主任安全责任状、班主任安全责任状、家长交通安全责任状)。此外,学校对饮食、交通、消防、水电等安全,亦是常抓不懈。

3、学校全面实行全员聘任制,并制定相关措施,保障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

4、学校建立健全了教职工的业务考核制度、教职工激励制度,教职工的评优晋级都按块对照方案计分,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三)教育教学

1、充分尊重学生,分层教学,分类指导;考试不排名次,不按成绩排座位,无重点班。

2、狠抓教学常规管理,做到备课及时,作业批改认真,早晚辅导实行坐班管理,实行每月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检的相结合的方式,每期评比,年终考核等,并且与绩效工资直接挂钩。

3、贯彻落实《中学生德育工作基本要求》,一是开展演讲比赛、古诗文背诵比赛、各种文体比赛、参观黄克诚故居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做人的道理;二是创建“温馨教室、文明教室”活动,对学生进行感染熏陶、激情励志的作用;三是开展“大阅读”活动,读名著、记名言,使学生领悟人间的真善美,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4)实行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考核制度,以课程标准和《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依据,对学生在校期间品德、智力、体质、创新能力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5)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发展学生特长。

(四)学校建设

1、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办学条件。2009年新增了两个多媒体设备,一台多功能一体机;新购进图书5000余册,垃圾箱5个,磁化小黑板25块,维修校标;2010年度整理操场(将操场都铺成了砖、细沙);2011年中心添置办公桌、办公椅40套;2012年度学校进行校园文化墙建设,极大的丰厚了我校校园文化。各项费用合计10余万元。

2、合理调整学校布局,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了使我乡少年儿童都能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切实推进我乡小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根据上级文件精神,2011年初,我校通过调查认真听取百姓心声,通过与家长、社会协商、沟通,实行了教育资源整合,把原来的8所村小变为现在的6所村小,一个教学点。

3、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校务公开制度,促进干群关系、师生关系和谐融洽。我校坚持以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为抓手,重师德、强师能,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确立了“以领导作风带教风,以教风带学风”的工作思路。领导起模范带头作用,每天早晨早早到校的是校长,第一个到班级的是班主任,逐渐形成了“言传身教、启迪疏导”的教风、“知疑好问、动手动脑”的学风,在社会上树立了良好的形象,每学期都将对教师的师德进行评价,采取领导评、教师互评、学生评、家长评的良好态势,涌现出了陈兰这样的“县优秀教师”。

(五)办学特色

1、我校十分重视学生特长的培养,极大地发挥了学生个性,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历届运动会上,参赛学生都有不俗表现,多次刷新学校的各项记录。

2、近年来,我校教师积极参加各种竞赛,多人次获县级及以上奖励。如:王国军老师的论文、信息多次在郴州日报发表,孟科君等老师的课件制作在教育局的评选中多次获奖,邓小英老师的优质课在全县荣获第三名等等。

3、我校正在积极稳妥的进行新课程标准改革,实施独具三塘小学特色的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且各项工作已经在有条不紊的开展着,我相信很快就能取得卓著的成效,三塘小学也必将成为永兴教育事业中一颗璀璨的明星!

三、存在的问题和努力方向

1、近几年来,由于流动人口比重加大,追求优质教育人数剧

增,留守儿童数量上升,生源普遍减少,造成学校教育的责任所占比重偏大,给学校工作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沟通不便,管理相对困难,教学质量提升难度加大。

2、由于地处边远山区,资金缺乏,从而导致房舍紧张、班额率大。

3、学校紧挨路边,学生上学放学安全难以保证,特别是每周五放学时间,校门口接学生的车辆较多,极大的增加了学生安全隐患。

4、学校教师年龄结构不很合理,60——50岁有19人,49——40岁有33人,39——30岁有36人,30岁以下有20人,老年教师比重比较大。

四、改进办法

1、积极稳妥的深化基础课程改革,实施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探索出一条适合三塘小学实际的教育教学模式,大幅提升我校教育教学质量。

2、利用3——5年时间,经多方筹措足够资金,建成新校舍及学生食堂,解决房舍紧张及学生就餐问题。

3、加大学生放学时间引导、疏散力度,尽最大努力保证学生安全。

4、积极响应国家及教育局号召,大力引进特岗教师,改变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并做好特岗教师各项工作,真正做到“引的进,留得住”。

虽然困难重重,但我们深信,有政府及教育局的英明领导,我校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合格学校优越的办学条件,全面实施课堂教学改革的大好形势,必将促使我校办学水平的全面大幅提升,我校成为全县乃至全市的窗口学校定能成为现实。

张涛

三塘中心小学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与思考 篇5

一、温馨的环境, 为书香校园奠基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创造爱书和尊重书的气氛, 要对书怀有崇敬的感情——学校和教育工作的实质在于此。”要让学生爱书, 喜欢阅读, 必须紧紧围绕“建设书香校园”这个主题精心打造书香校园环境, 营造浓浓的书香氛围。

1. 清清书香味。

学校抓住每次改造建设契机, 让走廊、墙壁、教室、草坪、花坛等都能“说话”。未进校园, 已闻书香。校门口精致的文化景观, 卧石上鲜红的“博”, 启示师生教学相长、博览群书。一进校园, 两幢教学楼的连廊外墙上硕大的“书香”两字赫然映入眼帘, 以一本书, 一支笔, 一块砚台为元素的书香主题喷绘让你深深感受到清清书香味, 引导学生从小以书为友。沿主道前往, 是颇具特色的主题广场, 广场上犹如正待翻阅的巨著, 又似跃跃欲飞的雏鹰主题雕塑, 不仅给人书香的韵味, 还象征着张小百年历程的与时俱进。沿主道左拐, 进入两幢教学楼间的空旷草坪花坛, 校园另一主体雕塑“书香致远”, 与绿树红花相互掩映, 古朴典雅, 两边衬以“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的名句, 让孩子幼小的心灵, 受到诗书的渲染, 人生的启迪。教学楼走廊外墙面上, 一幅幅扇形装饰画, 颇具苏州文化特色, 又具中国传统美, 旁边“书香致远”的鲜红印章, 画龙点睛, 它明示这是一所注重书香环境氛围创设的学校。

2. 美美书韵味。

书香弥漫校园, 书韵浸润心灵, 学校根据学生年段特点、校舍功能特征, 以“书”为主线, 在每个楼层的墙面和空间设计了不同主题的内容, 让学生从小就行走在书韵世界中, 亲近书, 热爱书, 感受书的美好, 汲取书的营养, 在阅读中与大师对话, 与高尚为伍, 与经典为友, 与博览同行, 赋予学生一种美好的情感、一份诗意的气质和一份创新的能力。

学校四幢主体建筑巧妙地用“润”字系列命名, 分别取名润文楼、润雅楼、润泽楼、润和楼。其中润文楼和润雅楼是两幢教学楼, 透露出浓浓书雅韵味。走进教学楼, 每个楼层的转角处、楼梯上、教室前、教室里的墙壁上, 根据不同年级, 精心布置。底楼的童谣、歌谣、绘本小故事吸引着低年级孩子们驻足眯眼;二三楼的成语故事、经典片段、励志诗词让中高年级学生获得熏陶启迪。润泽楼是新建成的综合楼, 步入门厅, 注目两侧, 古朴典雅, 西侧“书香雅苑”, 有朱子治家格言、道德经、三字经、论语和孙子兵法;东侧“中国文学经典”, 对四书五经、诗经楚辞、汉赋气韵、唐诗宋词、元曲风流和明清小说进行生动阐述。综合楼一楼是文学天地, 文人雅士和博学洽闻两个专题布置, 把学生视野带进中外文学名坛巨匠世界。二楼是艺术园地, 汇集了民间传统艺术和表演视听艺术精华。三楼是科技长廊, 古今科技成就介绍, 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3. 浓浓书趣味。

建设和营造浓郁的书香校园, 坚持从儿童立场出发, 有机将整体性、人文性、激励性和趣味性融合在一起, 让学生深深感受到置身校园有股浓浓的书趣味。漫步校园, 每个书香小品, 图文并茂, 直观形象, 生动活泼。教室里, 每个班级建立了“扬帆书角”, 简洁明快的书柜让学生自己打理, 读书园地学生自己布置。为了让学生爱上读书, 学校还充分利用网络优势, 在学校网站上开辟“网上图书室”。在“网上图书室”里, 有老师专门负责每周向学生推荐好书, 也有网上在线阅读, 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网上阅读。同时, 在网上, 学校专门开辟“我的阅读感受”、“我读书我快乐”等栏目, 让学生在平台上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老师们也会和学生进行网上阅读互动, 在平台上进行交流。这样的阅读, 大大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精彩的活动, 为书香校园增色

为推进书香校园建设, 学校每年都举行读书节活动, 近几年开展了“与经典同行, 争做四好少年”、“祖国发展我成长”、“读千古美文, 做中华赤子”、“幸福, 从阅读开始”为主题的一系列读书节活动, 这些活动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 成为学生快乐成长的重要平台。

1. 把书读起来。

学校每学年举办一次读书节活动, 如今, 已顺利开展了十届读书节活动。每届读书节活动, 从制定活动预案, 发动师生讨论起步, 把预案分发给各个班级, 在晨会课或者班会课上由班主任向学生传达后让学生讨论, 形成建议稿, 学校集中收集后进行修改, 使方案的内容更适合学生。在此基础上, 由班主任和学生共同制定好班级的读书计划, 各个班级分别制定适合本班的读书计划, 开展各种读书活动。如根据学生年龄特点, 举行“儿歌童谣诵读”活动, “课本剧表演”活动, “经典诵读”活动, “课外知识竞赛”活动等。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学生在书的海洋中畅游, 书, 已成为孩子们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著名教育学家朱永新教授说:“没有教师的发展, 永远不会有孩子的发展;没有教师的快乐, 永远不会有孩子的快乐。教师的成长, 教师的发展, 教师的快乐, 都可以从书中得到。一个不和书本对话的老师, 可以断定, 他绝对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为此, 学校在读书节中也举行与教师有关的活动。比如向教师推荐教育名著和教育杂志, 鼓励教师写读书笔记, 读书节期间举办读书汇报会和读书分享交流会, 将学习中的心得与感悟和大家交流, 在交流的过程中老师们不断产生思想的火花。因为老师们明白, 只有老师爱读书了, 才会引领学生一起爱上读书。

2. 叫书漂起来。

(1) 班级书的漂流。为了鼓励学生多读书, 班班建立了“扬帆书角”。在班主任老师精心组织下, 学生纷纷向“扬帆书角”献书, 确保人均一本书。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建立自我管理小组, 开展好书漂流活动。“好书漂流”活动, 不仅在自己班级中进行, 还面向年级段中的各个班级。班级中有专门负责借阅的同学, 把自己班级中的书借出去, 也可以向其他班级借阅。这样, 每个班级的好书不再成为自己班级独享的书, 而是成为学校各个班级共同的书, 把好书的推广发挥至极致。

(2) 学校书的漂流。在班级读书漂流的基础上, 学校图书馆是学生最喜欢去的地方之一, 每天中午是最热闹的场所。每天, 教导处均安排班级学生到图书馆进行借阅, 图书馆书籍定期更换。学生借阅后, 一周后还, 每人每次可以借阅两本书。这样既保证了学生借阅的量, 也保证了书可以随时漂流起来。

3. 让书活起来。

学生会读书, 让书活起来, 离不开老师的精心指导, 几年来我校一直坚持阅读指导课和阅读指导课观摩活动, 低年级的绘本阅读课和童话故事阅读课、中高年级的整本书的阅读导读课、经典故事的阅读推进课和阅读后的分享课等。在这些课上, 老师们通过看、想、说、写等方法, 让学生知道读整本书应该从封面、作者、目录、主要人物、故事内涵的介绍入手, 逐步深入展开阅读。教给学生各种阅读的方法, 带领学生品味书中的语言, 分析人物的形象, 体验蕴含的情感, 让学生切身感受文中人物的经历。这样的课, 成为学生最喜欢的课。

三、多元的机制, 为书香校园护航

1. 读管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需要学校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 更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机制。一是重视学生读书时间的管理。一年之计在于春, 一日之计在于晨, 每天早晨是学生读书的最好时间, 在老师的引导下, 每班学生自觉开展各种形式的晨读活动。中午组织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 其中安排一天午间进行师生同读活动。语文课前两分钟的预备时间为诵读古诗时间, 在学生阅读、吟诵时间内, 语文教师陪同读书, 巡视指导, 做到专时专用。每周各班开设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 语文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课外阅读指导, 带领学生潜心阅读经典美文, 领略中外名著, 吟咏古今诗文, 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二是重视学生的读书自我管理。班级的扬帆书角, 由几名读书爱好者自我管理, 设置管理台账, 作好漂流借阅登记, 定期更新读书园地。学校图书室定期招募图书管理志愿者, 协助老师做好每天借阅和日常整理工作, 定期更新“书韵飘香”内容。三是重视考级平台的强化管理。结合每学期阅读考级工作, 指导学生合理添置必读书籍, 不断丰富自己藏书;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坚持每天读几页;指导学生写好读书心得, 提高读书质量。

2. 读练结合。

读练结合, 切实提升读以致用的能力和水平。一要善于积累。学期初, 指导学生自备一本“采蜜本”, 专门用来摘录读书时看到的各类好词佳句。开展“两日一诗”积累活动, 各班在板报一角开辟“两日一诗”专栏, 有专人负责, 定期更新。每学期组织班级和校级古诗文积累大王比赛, 展示积累风采。二要锻炼卓越口才。上好每节口语交际课, 提高学生口语交际意识和技巧, 经常组织学生开展读书交流活动, 在交流中锻炼口才。三要引导多写。学校注重加强作文教学研讨, 明确作文教学要求, 在指导写好二周一篇大作文的基础上, 指导学生写好周记小作文等。学校扬帆文学社, 每周组织阅读写作辅导活动, 每月组织学生优秀习作月评活动, 优秀习作每月结集电子版《扬帆》, 上传校园网。同时, 编委会的老师们将学生的优秀习作向外投稿, 让更多的学生的习作能变成铅字, 让更多的学生成为“小作家”。

3. 读评结合。

一是引导学生自我评价。低年级学生在养成阅读习惯上下功夫,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每次读书能坚持多久, 能不能静下心来读书了, 读了哪些书。中年级的学生立足于读书后能否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每次交流的时间是否在增加。高年级的评价侧重于写作方面, 能否经常动笔写一写, 写的内容有没有一次比一次进步。二是开展活动激励评价。在学校每年的读书节活动中, 展示读书成果, 评比各级“阅读之星”和“书香班级”。每周升旗仪式, 表扬发表习作的学生, 少先队挑选这些学生担当护旗手, 这样的激励活动, 大大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和写作的积极性。学期结束, 组织开展特长生评比, 阅读认真, 发表优秀习作多的学生, 可评为“五小特长生”中的“小作家”。三是引入家长参与评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通过老师家校联系, 学校家长会引导宣传, 让家长认识读书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读书氛围, 建立家庭小书房, 与孩子共阅读同交流。

三塘中心小学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与思考 篇6

1 现代航运业与金融业的关系

现代航运业与金融业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航运金融业也因此发展起来。航运金融业目前的业务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船舶融资,二是航运保险。航运企业通过融资扩张船队,船队投入营运后通过保险来转移各种风险。金融业与航运业的关系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金融业支持和促进航运业的发展。航运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航运业的发展离不开船舶融资的支持。大型船舶的造价达数千万甚至上亿美元。过去几年,全球每年新增债务性船舶融资(含融资租赁,下同)约为400亿~亿美元。没有船舶融资的支持,航运业就不可能获得大的发展。此外,港口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伴随着航运业发展起来的保险业为航运业提供可靠的风险转移保障,使航运业的高风险得以有效转移和分摊。(2)航运业支持和促进金融业的发展。由于船舶融资的巨大规模以及期限长、收益稳定、风险较小等优势,占据国际船舶融资绝大多数份额的欧洲大型银行,很多都设有专门的船舶融资部门。航运保险业是伴随着航运业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航运业的快速发展也大大推动国际航运保险业乃至全球保险业的快速成长。

2 国内航运业与金融业的“对接”现状

(1)国内船舶融资占全球市场的份额提升缓慢。2011年是我国加入WTO 10周年。这10年是我国国际贸易和航运业发展速度最快的10年。过去5年,我国的运力规模年均递增13.4%,目前已跻身世界前三行列,运力合计占全球总量的13%。我国无疑已经成为世界航运大国和造船大国,年交船量稳居全球前两位。虽已成为航运大国和造船大国,但我国船舶融资业务的规模和份额并没有同步提升。有资料显示,我国的航运融资目前在全球所占份额不到5%,且增长缓慢。也就是说,我国航运业和造船业的发展,主要依靠的是境外融资,尤其是来自欧洲银行的美元融资,这与坐拥逾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国情是不相称的。人民币的持续升值也是导致中资航运企业不愿意在国内以人民币融资造船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是因为国际航线船舶的收入按美元结算,如果船舶造价和资产以人民币计价,则汇率风险显而易见,而且运行成本也将高于以美元计价的同类船舶。

(2)航运保费主要流向境外保险机构。与船舶融资相类似,我国船队规模快速发展所带来的航运保费增长也主要流向国外保险市场。目前,国际船舶保险市场的保费总额约为300亿美元,由国内保险公司承保的不到20亿美元,份额不足1%。这与中资航运企业船队占全球船队总规模13%的比例极不相称。而且在中资航运企业船队规模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国内保险公司航运保险费占全球市场的份额多年来几乎没有提升。也就是说,近年来中资航运企业船队规模快速扩张带来的保费支出基本上流向欧美保险机构。具体流出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直接向境外保险机构投保;二是由国内的保险公司承保,再由其向境外保险机构分保,且向境外保险机构分保的比例一般高达80%。显然,在近年来航运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航运业与金融业并没有实现有效“对接”。国内金融业并没有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并从中获得相应的收益。从全球市场看,我国航运企业所拥有的船队运力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但在这一背景下,处于航运产业链高端的船舶融资和航运保险业务却仍然基本上被欧美金融机构瓜分。

3 原因分析

3.1 船舶融资

从船舶融资方面看,中资航运企业的船队发展与国内船舶融资业务增长不相称的主要原因如下:

(1)相关政策不匹配。首先,目前国内金融机构只能向在我国注册(挂五星旗)的船舶提供融资,且对于在国内建造的船舶只能提供人民币融资;其次,受出口退税政策的影响,同样由国内造船企业建造,五星旗船与方便旗船的造价相差17%以上,导致大量国内航运企业通过在境外设立子公司的方式向国内造船企业订造方便旗船,以享受出口船舶待遇。在中资航运企业船队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中资方便旗船的比例也持续上升。在2000年前后,中资方便旗船的比例在30%左右,而目前已经超过60%。近5年来,中资航运企业新建的国际航线船舶中约70%左右挂方便旗。

(2)外汇资金不充足。实际上,国内一些大型银行对于上述情况有所了解,并在其国际化进程中,采取“迂回”的办法,即沿着“银行国内总部→银行境外分支机构→境外中资航运企业→国内造船企业”的路径运行资金(外汇)。国内银行一般在香港地区等地设立分支机构,以独立或参与银团的方式,向国内航运企业设在香港地区等地子公司的船舶建造(或购买)项目提供融资,争取这些中资航运企业的船舶融资业务。但这些国内银行境外分支机构的美元资金大多有限,基本上以参与欧洲银行牵头组织银团的方式为境外的中资航运企业提供船舶融资,在银团中所占份额一般也不大。

3.2 航运保险

从航运保险方面看,中资航运企业船队的发展与国内航运保险业务的增长不相称的原因如下:

(1)市场发育不成熟。国际航运保险的专业性非常强,对保险公司的服务能力要求很高。船舶保险主要有两个险种——船壳险和保赔险。目前国内能够独立承保船壳险的保险公司仅3家,能够独立承保保赔险的机构仅1家。即使是有资质或有能力独立承保这两个险种的保险机构,一般其承保的80%份额还要向国外(主要是欧洲)其他保险机构(如再保险公司和保赔协会)分保。以船壳险为例,目前我国有财险类保险公司上百家,其中除了3家能够独立承保船壳险外,仅有极少几家通过共保体形式少量参与船壳险业务,这与国内至今没有相对成熟的保险交易市场有一定的关系。有独立承保能力的保险公司承保船舶后,由于在国内没有相应的分保市场和分保机制,难以向国内的其他保险公司分保。除上述两个主要险种以外的小险种,如特别战争险、租船人责任险、运费及滞期费纠纷险以及赎金险、船期损失险等,国内保险公司几乎都没有参与。

(2)服务能力差距较大。航运市场国际化程度非常高,国际航线船舶全球航行,因而对保险公司的服务能力要求很高。但目前国内的保险公司在全球服务方面还有很大的欠缺,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国内一些保险机构的保函在国际航运市场和一些港口国不被接受,其承保能力受到制约;二是国内保险公司的全球理赔服务网络不够健全,现场处理能力普遍不足,难以满足航运企业对理赔效率的要求;三是保险产品的研发能力不足,未能依据市场形势发展及时推出新险种,难以为航运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保险服务。这些问题,一方面导致中资航运企业的大量船舶直接向国外保险公司投保,另一方面使国内保险公司承保的航运保险业务中绝大部分不得不向国际上有实力且其保函为全球主要港口国所认可的保险机构分保。

4 国内航运业与金融业的有效“对接”路径

当前,欧洲陷入深重的债务危机,银行体系受到重创。欧洲各大银行在自身难保的情况下,纷纷暂停船舶融资业务,使国际船舶融资市场基本上处于半停滞状态。从欧洲债务危机产生的根源以及希腊主权债务危机到目前为止的演变情况看,这场危机在短时间内很难得到有效解决。危机往往孕育着机会。仅就船舶融资业务而言,我国目前具备两大优势:一是拥有超过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如果能够合理安排,可以为船舶融资提供充裕的外汇资金;二是国内金融体系相对稳健,基本上没有卷入欧洲债务危机。可以说,这场欧洲债务危机为国内金融机构大举进军国际船舶融资市场提供了绝好的机会,对上海“双中心”建设中的航运金融业发展也是难得的契机。但是,机会不会因为欧洲债务危机就自然地“落户”上海。要抓住这一机会,我国需要调整相关的政策法规,也需要提升金融机构的专业水平。在上海的“双中心”建设中,航运金融业的发展要取得大的突破,应当考虑从以下路径来推进。

4.1 船舶融资

(1)扩大国内的外汇使用规模,让更多的外汇资金留在国内,尤其是上海,使国内金融机构有充裕的资金为国内的航运企业提供船舶融资。

(2)使在国内建造的挂五星旗的国际航线船舶能够享受与出口船同样的税收优惠政策,提高国内航运企业在国内融资造船的积极性。

(3)从政策上保障国内金融机构能够为国内航运企业提供外汇贷款,真正打通国内金融机构与国内航运企业之间的船舶融资渠道。

4.2 航运保险

(1)建立保险交易市场,形成市场化、国际化的交易机制和共保机制,参照国际通行做法,由国内有独立承保船壳险资质的保险公司牵头组织共保体,吸引国内其他保险公司的参与。让更多的国内保险机构参与航运保险业务,改变目前大部分航运保险向境外保险机构分保的局面。

(2)提升国内保险机构的服务能力。一要解决保函不被国际航运市场和一些港口国接受的问题;二要提高出险后的现场处理能力和效率;三要加强航运保险新产品的开发,提供全方位的航运保险服务。只有这样,中资(甚至外资)航运企业才愿意安排更多的船舶向国内保险机构投保。

5 上海航运金融业发展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上海航运金融业之所以发展相对滞后,既有政策、法规和制度不适应等原因,也与国内航运金融市场自然发育和引导不足有关。从实现航运业与金融业有效“对接”的角度提出如下建议:

(1)扩大外汇储备在国内的使用比例。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超过3万亿美元。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2010年末我国人民币贷款余额为47.92万亿元,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7.95万亿元;而同期外汇贷款余额仅为亿美元,全年新增外汇贷款仅740亿美元。也就是说,我国的外汇储备留在国内使用的仅在15%左右。按官方90%外汇储备由政府持有的说法,我国外汇储备除很少一部分留在国内使用外,绝大部分用于购买外国债券。与此同时,大量的中资企业受国内银行美元资金不足等因素制约,不得不到境外银行进行大规模的美元融资。例如,中资航运企业这些年船队规模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从欧洲金融机构获得的每年数十亿美元的融资。因此,国家应该适当调整政策,增加外汇储备的国内使用比例,满足包括航运企业在内的国内企业的美元融资需求,同时也可以获得高于外国债券的收益率,而且其风险低于购买外国债券。随着上海“双中心”建设中各项配套措施的到位,只有以充裕的外汇资金为基础,上海的船舶融资等金融业务发展才可能有质的飞跃。

(2)建立船舶保税登记制度。上海要在航运融资方面取得突破,仅有充裕的外汇资金是不够的,还需要建立船舶保税登记制度。在国内建造并进行保税登记的船舶,应比照出口船舶享受出口退税政策,但可以要求这些船舶出厂后只经营国际航线的运输业务,不得经营国内航线运输业务。此外,应允许国内银行与购置保税登记船舶的国内航运企业之间以及该航运企业与国内造船企业之间以外汇结算。这样,由于船舶造价与出口船舶相同,资金充裕且融资相对方便,且同样可有效规避汇率风险,就可以吸引大量的中资航运企业在国内建造船舶并实行保税登记,从而带动国内船舶融资业务的发展,还可以拉动国内造船等相关产业发展。建立船舶保税登记制度,是打通国内银行与国内航运企业之间船舶融资渠道的重要环节。对上海来说,可以设定某个区域(如洋山港区)为船舶保税登记地。就上海的“双中心”建设而言,如果船舶保税登记制度不能建立,航运金融中最重要的船舶融资业务要想取得突破是非常困难的。此外,建立船舶保税登记制度还有利于五星旗船队的整体降低船龄结构和提高技术水平,改善五星旗船在国际市场的形象。近年,国家曾在中资方便旗船回归(改挂五星旗)方面出台过临时性的保税登记制度。由于此项措施仅限于在线营运船舶的换旗,实施效果并不理想,但仍被认为是我国对船舶保税登记制度实施开放政策的一个“信号”。

(3)允许设立单船公司。建立船舶保税登记制度,仅能解决制度性安排问题。从操作层面来看,只有参照国际通行做法,允许设立单船公司,船舶保税登记制度才得以“落地”,即将单船公司置于船舶融资环节的中心位置,作为船舶所有人订造船舶并接受船舶融资。其操作流程是:国内航运企业在上海某特定区域投资设立独资或合资的单船公司并为其合同执行提供保障,单船公司向国内造船企业订造船舶并向金融机构申请船舶融资,船舶出厂后保税登记在单船公司名下,并抵押给提供融资的金融机构。目前,国家主管部门出于防止逃避安全责任等方面的考虑,从政策上限制单船公司的设立。诚然,航运企业设立单船公司不排除有规避风险的动机。但对于这一国际通行的做法,政策制定者如果只是一“堵”了之,恐怕不是最佳的管理办法,因为在“堵”单船公司的同时,也把很多的发展机会和实际利益“堵”到境外去了。如果在借鉴国际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完善国内的相关法规,在单船公司与其母公司之间在安全、法律责任等方面作出制度安排,防止航运企业通过设立单船公司来逃避安全或法律责任是完全可行的。现阶段,为推进上海“双中心”建设,建议先行允许保税登记船舶设立单船公司。

(4)研究筹建保险交易市场。航运保险是航运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被视作上海“双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保险业经过逾20年的发展,已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目前仅专业财险公司就超过100家(包括境外保险公司在我国的分支机构),专业保险中介机构超过家,2010年财险保费收入近亿元人民币。从财险角度看,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在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标志之一就是国内还没有保险交易市场。目前,保险产业链中的众多参与主体,包括被保险人、保险人、中介机构等通过相对原始的直接销售或中介渠道来实现保险需求与供给的对接。就目前我国保险市场的规模而言,建立保险交易市场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上海应该借“双中心”建设的“东风”,借鉴国外成熟保险交易市场的理念、机制和运作模式,积极筹建保险交易市场。通过建立保险交易市场,引进先进的保险理念、产品和交易模式,形成竞争性的交易机制和由首席承保人牵头的共保机制,让更多的国内保险公司能够以共保人的角色进入航运保险市场,开展航运保险业务,改变绝大部分航运保险份额不得不向国外保险机构分保的现状,减少利润外流。此外,通过建设保险交易市场,还可以有效引导国内保险业的经营规范逐步与国际接轨,进而吸引国外包括航运企业在内的保险需求方与保险机构等保险供应方进场交易。

(5)着力提升航运金融服务水平和能力。国内金融机构近年虽然也一直在进步,但在服务理念和服务水平等方面与国际金融机构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在船舶融资方面,很多欧洲的大型银行都有专门的船舶融资部门,有专业的船舶融资团队,可以为航运企业提供非常专业的船舶融资服务,并且这些银行非常注重业务创新,能根据航运企业的具体情况和特点为其提供个性化的船舶融资服务。在航运保险方面,国内保险机构现阶段需要大力提升在航运保险领域的综合服务能力,尤其是出险后的处理效率,并积极研究开发适应市场要求的险种,满足航运企业全方位的保险需求,进而吸引更多的中资航运企业甚至外资航运企业。上海的航运金融业要取得突破性进展,制度性安排至关重要,航运金融服务水平和能力提升也不可或缺。

上海“双中心”建设符合国家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经济结构转型的整体战略需要。“双中心”建设,需要以全球化的视野和创新型的思维,大胆进行制度创新,尤其要着力消除阻碍或制约航运金融业发展的制度性瓶颈。吸引大批资金进入上海的银行体系,吸引大批航运企业和保险机构落户上海,推进上海“双中心”建设向纵深发展。

上一篇:进口食品中文标签标准下一篇:软件毕业实习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