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小学二年级(精选10篇)
教学目标 :1、根据要求仿写句子
2、能判断标点符号运用是否正确
3、正确运用标点符号
教学重点:1、根据要求仿写句子
2、正确运用标点符号
教学难点: 能正确应对各种仿写句子
教学过程:
一 、检查评讲上次作业
二、正课学习
仿写题,从“仿”的角度看,首先要仿例句之“形”──句式、修辞、结构,为此必须认真分析例句的句式特点、修辞手法、结构特点以及文段、句子之间、句子内部之间的关系;其次要仿例句之“神”──内在的意旨,为此必须认真分析例句的表意特点、表意手法,在限制中写出既在内容上保持一致又富有创造性的句子。
1)、春天来了,到处是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请依照例句,用“你看,这里的+古诗 格式造一个句子:
例:你看,这里的水多清啊,水底的砂石粒粒可见,荡舟湖上,心旷神怡,真有“人在画中游”的感受。
示例: 春天来了,到处是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你看,树木一片葱茏,漫步在乡村小道之间,真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
2)、请以“历史”、“时间”为话题写一个句子:
示例 历史是一艘行进的船,时间是一张网; 历史是一条长江,时间就是涌动的波涛。
3)、寓言是一座奇特的桥,可以从复杂走向简单,又可以从单纯走向丰富。
以“音乐”、“书籍”、“时间”为陈述对象,仿写:
示例: 音乐是和煦的春风,使坚冰解冻,小草发芽。 书籍是坚实的阶梯,可以使人们登上理想的高峰。 时间是一艘永不停息的航船,载着你到达生命的彼岸。
4)、展开联想,在下面的横线上续写一个句子。
大自然能给我们许多启示:成熟的稻穗低着头,那是在启示我们要谦虚;一群蚂蚁抬走骨头;那是在启示我们要齐心协力;
示例: 温柔的水珠能滴水穿石,那是在启示我们要坚韧。
5)、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人生的价值不在于成就了轰轰烈烈的事业,而在于具体做好了些什么,所以见到茂密的
森林,你只要做森林中挺拔的一棵;见到群芳争艳的花朵,你只盼无愧地做花园中普通的一朵;见到浓密的大树,你只要做大树上的一片绿叶。虽是一棵,却能抗击风雨,虽是一
朵,却能装扮春天;虽是一片,却能为人们遮挡风雨。这样的人生也就无悔了。
6)、仿照下列句式和修辞手法,续写一句话。
读书是一种乐趣,知识是它的果实;
示例: 运动是一种乐趣,健康是它的果实; 劳动是一种乐趣,收获是它的果实。
7)、仿照下面的例句,以“你珍爱自己的生活环境吗?”作开头,写一句话。
例:“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你珍爱自己的生活环境吗?那么请保护我们的地球,因为地球是我们的家园。”
8)、下面是一段简短的议论性文字。参考提示,为语段的前两个空白处各补写一个句子;并在第三个空白处用一句概括性的话为这段文字作结。要求补写的三个句子合乎文意,与整段文字衔接顺畅。
掀开中国历史的重重帷幕,一个个发人深省的事例浮出了岁月的烟尘,清晰地昭示着后人。假如当初商纣王能听从比干的良言,又何至于落得个国破家亡的下场?假如
话又说回来,如果当初秦孝公不听取商鞅之谏而变法,又哪能称雄于六国?如果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3) 。
提示:吴王夫差——伍子胥蔡桓公——扁鹊
楚怀王——屈原鲁庄公——曹刿
齐威王——邹忌唐太宗——魏征
(1)假如当初蔡桓公能听从扁鹊的劝戒,又何至于落得个病入膏肓的下场。
(2)假如当初鲁庄公不听从曹刿的建议,又哪能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
(3)只有听取别人的意见,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如果独断专行,自以为是,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10)、仿照下面例句写一句话,要求与例句格式相似,并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
例句:我不是挺立在高山峻岭中的巨松,而是辽阔草原上的一棵小草——为壮丽的河山添上一笔绿意。
仿句:我不是矗立在广场中央的石像,而是绵延千里路轨下的一颗石子──为繁忙的交通运输献上全部的力量。
11)、在下面这段话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语句,要求仿用画波浪线的语句的句式及运用的比喻修辞手法,内容要前后照应。
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课标》)为依据,面向全体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结合低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运用情境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完成学习目标。同时,引导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时应注意安全,从小养成安全、健康的运动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省编教材《科学预设艺术生成》一书,水平一(二年级)体操棒单元第5课时,本单元属于轻器械体操,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是一项深受低年级学生喜欢的教材。通过学习不仅使学生能够掌握棒操的基本动作方法,还能利用体操棒做多种发展身体素质的练习与游戏;本课发展了学生的上下肢协调配合及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灵敏性和平衡能力,规范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培养了学生的安全、合作与创新意识。本课重点是学生能模仿出简单、实用的挑棒、劈棒、刺棒等动作,为了使学生能轻松地掌握教学内容,本课以情境贯穿整堂课,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棒操教学中,教师采用标准形象的示范进行教学,以此激发学生的欲望,为以后学习轻器械打下较好的基础。
三、学情分析
水平一(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小,活泼好动,有较强的模仿力与表现力,但同时也存在着精力不够集中、部分学生自控能力差等问题。依据低年级学生特点,本课以情境设计贯穿整堂课,用故事情节吸引学生,使其仿佛身临其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玩中练”,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们在严肃与活泼的课堂氛围中体验了合作与创新带来的乐趣,也激发了运动潜能,提高了运动能力。此外,为了使学生能较好地完成学习目标,不失时机地对其进行安全教育,规范了拿棒、放棒、练棒的方法,教育学生不能拿棒乱打、乱闹,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安全,知道一切活动都要在安全的前提下进行,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教学过程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记忆生活中不同种类的吊饰,能利用不同的媒材通过点、线、面、色彩、装饰等艺术形式,折、剪、貼等手法,小组合作设计制作小吊饰。
教学难点:能创造性地设计并制作一个平面或立体的吊饰,造型新颖美观。
教学资源:⑴教师:电脑设备、课件、彩色纸、剪刀、胶水、绳子、中国结、民间吊饰实物。⑵学生:自己搜集来的小吊饰、彩色纸、剪刀、胶水或双面胶带、橡皮泥、绳子、水彩笔、树叶等材料。
活动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课前我在黑板上挂出各种吊饰,组织学生观察吊饰作品。并提出问题:你们在什么地方见过它们?我们为什么要挂它们?这样使学生了解吊饰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吊饰与生活的关系。然后我又以猜谜语的形式来问大家:“它们有个共同的名字,我们来猜猜它们叫什么?”最后我揭示谜底,出示课题。这样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最后我问:“它们为什么叫做吊饰,而不叫坐饰、摆饰呢?”这样一问,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吊饰的概念,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到什么叫做吊饰。
二、分步讲授新课
1.吊饰的结构。欣赏课题(教师所做的吊饰)。分析吊饰的结构。
老师根据以前所学的知识来启发学生吊饰的主要部分称之为主体部分。然后又根据吊饰的概念引出悬挂部分和装饰部分。
2.吊饰的制作步骤。⑴看吊饰问:如果让你做,你先做哪部分?学生能够知道应先做主体部分。⑵和学生共同探究主体部分的制作。①学生思考并回答吊饰的主体部分可以是什么形状。平面形:三角形、正方形、心形、动物外形等;立体形:圆柱、圆锥等(师板书);②主体部分可以采用什么方式制作?师引导并板书,学生思考并回答;③探究装饰部分和悬挂部分的制作。师生共同探讨在什么部位装饰及怎样装饰。悬挂部分可以有几种悬挂方式。
3.欣赏联想。欣赏课件学生的作品,启发联想。
三、小组合作,愉快表现
两人或四人分工合作制作一个你们喜欢的吊饰。讨论一下制作的材料和方法(小组合作研究制定方案落实悬挂、主体、装饰部分的具体设计,进行分工合作)。教师提出要求:①安全方面;②卫生方面。教师提出建议:师生合作开店——吊饰坊,学生的作品送到店里。师将作品粘贴在黑板上(播放音乐:喜洋洋)。
四、交流展示,教学评价
学生作为顾客选出自己最想买的吊饰,并说出喜欢的理由。提出改进意见。作者说明创作意图。自己最满意的地方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五、课堂延伸
欣赏课件。感受其他材料制作的吊饰。要求学生回家找一找身边的材料,试着用其他材料做吊饰,做好后可以送到店里来。
六、板书设计(略)
1、逐步形成主动积极收集资料、依据计划进行研究的探究习惯。
2、能和小组同学合作探究部分建筑物采光不足的原因,知道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3、能对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获取科学的结论。
4、探究光的反射原理,了解平面镜的反光作用,知道物体反光能力的强弱与物体表面粗糙程度有关。
5、感受探究成功的喜悦。
教学准备:
教师:下载并整合的远程教育资源中关于光的传播教学课件;镜子,铝板,纸板,凸透镜等。
学生:模拟建筑物(纸箱),电筒,弯管吸管;镜子,铝板,纸板等。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医院的长通道为什么会出现采光问题?
二、模拟实验。
1、实验探究光传播的路线
(1)演示实验:我们需要哪些材料来做模拟实验?
(2)思考:光是怎样传播的?为什么光照不到建筑物的内部?为什么会出现影子?
学生猜测,大胆假设。
(3)学生实验:我们用弯管吸管能看见日光灯吗?为什么?
师生共同利用弯管吸管观察日光灯,通过这一小实验探究光的传播路线。
2、阅读资料
(1)谈话:通过弯管不能看见日光灯,说明了光传播的路线是怎样的?
学生交流,师生评议。(日光灯不能透过弯管进入我们的眼睛,说明了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2)知识链接:阅读课文第17页。
了解什么是光源。教师和学生共同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光源。
(3)课件演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影子的形成、小孔成像等。
教师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利用课件直观地演示光直线的传播的现象,了解古人怎样研究和利用光直线传播原理的。(墨翟)
三、问题解决
1、谈话:光是直线传播的,能不能让光改变方向?怎样才能解决采光问题?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大胆进行假设。
2、实验探究:我们能利用手中的镜子,让手电筒的光照射到任意一个地方吗?利用其他材料能不能呢?
师生共同利用镜子做改变光传播路线的实验,教师可以指定某一个方位,让每一组学生利用镜子把手电筒的光照射到指定的地方。在使用镜子之后,再利用文具盒等身边常见的材料再次实验。
3、拓展研究:各种材料反光性能有什么不同?
师生利用各种粗糙程度不同、颜色不同的材料,依次进行反光实验,通过实验了解各种材料的反光特点。通过实验学生会发现:材料越光滑,反光能力越强;材料颜色越浅,反光能力越强;什么颜色的材料反射什么颜色的光;
4、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有哪些发现?把我们的发现记录到记录本上。
四、拓展学习
1、提问:生活中有哪些光的反射现象?
学生交流,师生评议。
2、作业:请课后收集和查阅有关光传播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交流收集的资料
1、谈话:同学们收集到哪些关于光传播的资料?谁愿意和大家一起共享你的成果?
2、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
3、教师课件展示:光导纤维、放大镜汇聚光线等。
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中的课件把生活中难以见到的光导纤维等高科技,以直观的图片或视频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改变光传播路线的新方法。
二、设计方案
1、谈话:我们刚才交流了这么多改变光传播路线的资料,我们怎样解决采光不足的问题呢?请各小组利用文字、图画或者图结合的方式,分组设计解决方案。
2、交流展示:我们的方案设计好了,请各小组向大家展示你们的设计,其他小组同学注意倾听,提出好的建议。注意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3、阅读:自主阅读P28/29页的科学自助餐。
4、改进方案:请各小组根据刚才同学们的建议,结合科学自助餐里的启示,对自己的方案进行进一步的完善。
三、拓展
一、教材简析:
种凤仙花(第1课-5课):1、播种发芽;2、茎叶的生长;3、开花了;4、结果了;5、凤仙花的一生。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动手、动脑的习惯,科学探究自然事物的态度。
2、培养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注意采集并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的劳动。
知识目标:
1、通过本学期教学使学生学会种凤仙花。
2、能认识植物的六个器官,知道各个器官的作用。
3、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凤仙花种子以及其它植物种子的外形特征及内部结构。鼓励学生对种子的生长变化进行有根据的预测,激励学生在课外独立观察“种子生长过程”的观察活动。引导他们科学地进行观察和实验,培养和发展他们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爱好。
4、植物茎在不同生长阶段外部形态不同,不同时期的茎生长速度不同;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研究植物的兴趣。
5、在植物生长过程中,花要经过花开花谢的过程,花凋谢后结果;花包括花萼、花瓣、雄蕊、雌蕊几部分。
6、果实是由花的一部分发育而成的;果实中有种子
7、组织学生亲历了播下一粒种子长出一株植物结出多粒种子这个过程,认识一粒种子长出多粒种子,较好地理解植物“繁殖”的意义。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把整体分成部分的能力、比较、概括等方面的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判断推理能力和动手、动脑操作能力。
三、重点: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动手能力。
难点:学生科学素养的逐步形成。
四、教学课时安排
1、播种发芽1 2、茎叶的生长1 3、开花了1 4、结果了1 5、凤仙花的一生1
自由研究1
第一课播种发芽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凤仙花种子以及其它植物种子的外形特征及内部结构。鼓励学生对种子的生长变化进行有根据的预测,激励学生在课外独立观察“种子生长过程”的观察活动。引导他们科学地进行观察和实验,培养和发展他们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爱好。
2、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外经历一些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组织、指导学生在精心设计的探究活动中,获得对种子内部结构、播种以及发芽实验的初步认识。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各种种子、自带种植容器、透明塑料杯和适量的土壤。教师准备:
1、提前一周播种。
2、为每组准备一盆初出芽的苗。
3、浸泡过的凤仙花、黄豆、玉米和小麦种子。
4、放大镜、镊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许多植物的种子落到泥土里,到了第二年春天醒来:发芽、生长、开花、结果。今天,老师也拿了一粒种子,我把它种进土里,同学们想一想,它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么?
(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总结)
我们认识植物的一生,最后要用事实、数据来说明植物的一生。最好自己亲自种植一株植物,坚持观察、记录,最后通过分析研究观察记录,用事实数据科学、准确地说明这株植物的一生。同学们有信心吗?好,我们看看哪些同学坚持的最好,记录的最完整。谁坚持到最后,谁就是胜利者,也就可能成为未来的科学家。
二、观察种子
看书24页或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凤仙花、黄豆、花生、玉米、大豆、小麦等植物的种子。
1、观察与描述凤仙花种子的外形特征。
2、观察与描述其它种子的外形特征。
3、外形不同的种子都会发芽并形成新的植物吗?
(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
4、分组解剖植物的种子,了解种子的内部结构。讨论和交流种子在结构上的共同点,并说说凤仙花种子和哪些种子相似。
(教师提供浸泡过的种子并进行指导,学生汇报时可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它的种皮、两瓣子叶和芽。)
三、播种活动
1、讨论和交流“如何播种”:播在那里、怎样播种、种多深、怎样浇水等等。
2、教师可根据学生交流情况,进行结构化的`板书:
播种地点播种方法播种深度种子方向浇水方式…
(每个学生选一种种植方法并做上标记。)
3、教师提供教材中的播种方法,并做好标记。
4、教师要求:对两种不同播种方法的种子发芽情况进行课外观察。(以小组为单位在花盆里播种,在盆上做上本组的标记,放在学校由各组同学轮流管理。每个学生带种子回家根据自己情况地栽或盆栽)
5、预测种子在一周内所发生的变化。
6、记录播种的日期。
四、教学反思
要抓住学生,重视学生的亲手种养。
第二课茎叶的生长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植物茎在不同生长阶段外部形态不同,不同时期的茎生长速度不同;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研究植物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凤仙花植物茎的生长变化和植物茎的作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生长四周的凤仙花、植物光合作用的课件。(学生准备)三周前凤仙花生长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整理有关茎的观察记录
1.(活动引入)我们已经知道:植物的根能从土壤里吸收水分和矿物质,绿色植物的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那么,植物的茎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呢?我们先来看一看,在凤仙花植物生长的过程中,茎发生了哪些变化。
2.(活动指导)①带领学生整理幼芽出土以来,有关茎生长变化的观察记录。重点整理幼芽出土以后一周,凤仙花茎的颜色、硬度和高度。②利用凤仙花植株的高度变化的数据,画出凤仙花植株高度变化统计图(学生在教P12页上画)。学生画好后,教师讲述柱状统计图。柱状统计图是科学研究中处理数据常用的方法。③指导学生分析柱状统计图,引领学生根据柱状统计图预测未来几周的时间里凤仙花植株高度将如何变化?
二、植物茎的作用
1.师:植物的茎总是把根和叶连在一起,那么,植物的茎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到底起什么作用呢?茎内是什么样的,能承担这样一些功能呢?将你的想法记录下来。
2.①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学习的根和叶的作用,思考茎的作用的问题。②引领学生想办法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③引领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茎有什么作用?);对问题的可能答案作出假设(运输水分和养料);设计实验(运输水分的实验);实验验证(通过实验验证收集信息);
得出结论(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3.学生观看植物光合作用的课件。
4.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三、提醒学生注意
1.提醒学生继续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做好观察记录。
2.引导学生关注凤仙花开花前的征兆。
【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继续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做好观察记
四、教学反思
学生还没有看到播种的凤仙花苗,画它的茎叶有困难。
第三课开花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在植物生长过程中,花要经过花开花谢的过程,花凋谢后结果;花包括花萼、花瓣、雄蕊、雌蕊几部分。
过程与方法: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预测;用适宜的方式整理收集到的信息;通过分析观察到的现象获得结论;使用工具按照从外到里的顺序解剖花。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生命现象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凤仙花花开花落的过程。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师为每组准备一朵凤仙花,一株凤仙花,镊子、一张白纸。(学生准备)用于交流观察的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提出任务
1.师:我们种下的凤仙花开花了。
二、整理并交流我们的观察记录
交流活动:
1.组织学生交流过去几周的观察记录,引领学生重点关注花的生长现象。
2.学生分小组交流。
3.根据学生的发现,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
4.引导学生展示交流,激发学生进一步观察的欲望。
三、研究花变果实的过程
1.为了观察凤仙花,我们采摘几朵凤仙花(按生长顺序采摘)。
2.指导学生观察花,引领学生发现,3.指导学生解剖花。(解剖花时,要用镊子细心地从外到内撕下花的个部分。提醒学生注意:使用镊子时动作要轻,防止将花的某一部分弄坏,解剖下来的花的各部分,要分类摆放,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花的每一部分的名称。)
4.学生解剖花。(花的构造:花萼、花瓣、雄蕊、雌蕊)
【作业布置】:
继续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过程,做好观察记录。
【板书设计】:
3.开花了
花的构造:花萼、花瓣、雄蕊、雌蕊
第四课结果了
【教学目标】
1、果实是由花的一部分发育而成的;果实中有种子
2、观察研究从开花到结果实这个过程中花的各个部分的变化,从而认识果实是由雌蕊发育而成的。
3、制作凤仙花种子标本
【教学重难点】:
制作凤仙花种子标本
【教学准备】:
一个凤仙花的果实,镊子、一张白纸。(学生准备)用于交流观察的记录单。镊子、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观察凤仙花的果实
1.凤仙花的果实是什么样的呢?它在生长过程中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2.组织学生观察成熟的凤仙花果实和未成熟的凤仙花果实。引导学生比较观察。
3.引导学生关注完全成熟的凤仙花果实,果实里面有什么?(种子)
果实是由雌蕊发育而来的。
4.学生观察凤仙花果实。观察完了以后,学生汇报。
5.教师小结。
果实是由雌蕊发育而来的。
果实里面有种子。
二、制作凤仙花种子标本
制作凤仙花种子标本步骤
1、晒干
2、装入瓶中
3、贴上标签
种子名称凤仙花
采集时间
制作人
制作时间
4、制作凤仙花种子标本时要注意哪些事情?
第五课凤仙花的一生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知道月相每月有规律的变化。知道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2.科学探究目标:
能观察描述月相,推理月相有规律的变化。3.科学态度目标: 增强观察月相的探究兴趣。
勇于表达交流自己的观点,乐于倾听、分享他人信息。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利用身边的材料动手完成月相记录。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知道月相每月有规律的变化 2.教学难点:用不同的方法记录月相。教学准备
1.小组活动:每组一张月相记录卡 2.教师使用:课件,班级记录单等。教学过程
一、激趣质疑:(预设3分钟)
1.同学们为了我们更好地研究,我今天特意请来了一位大家都很熟悉的朋友,你们想不想知道她是谁呢?(播放有关月亮的课件)2.我们看到的月球发亮部分的形状叫月相。(板书)3.在过去的一周你发现月亮形状有什么不同?
4.今天我们一起来观察月相的变化吧!板书课题《观察月相》
二、观察、描述月相(预设10分钟)
1.月相是月亮在每个农历月中的形状变化,接下来请你仔细地观察月相你有什么发现?(无序出示上半月相图课件。)2.你认为月相变化的顺序是怎样的? 3.小组观察。
4.交流发现,月相图排序。(板书:上半月 由缺到圆 亮面在右边 5.推测下半月的月相。6.出示下半月月相图课件。
(板书:下半月 由圆到缺 亮面在左边)
注:在板书相对应位置贴典型月相图,便于学生观察掌握月相变化
三、观察记录月相(预设20分钟)
1.过渡:月相在每个农历月中变化顺序是由缺到圆;由圆到缺。今天我们利用高科技,观察一个月的月相。(月相课件)
2.你能用什么方法把观察的月相记录在活动手册上呢?(用铅笔画)3.能不能制作一套月相卡片?
4.用什么办法能显示月亮的球形。用什么表示月亮明亮部分?看每月初一的月亮是什么样的?怎么表示?(黑色的球)
5.用白纸剪下月相形状贴在黑色球相应的位置,月相就完成了。6.学生动手制作月相。7.小组展示。8.班级评价。
四、研讨交流,课外延伸(预设7分钟)1.通过观察不同的夜晚月相相同吗? 2.在这节课中,你知道了什么?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观察是做科学研究一种基本方法。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很多月亮的知识,实际上月相变化还蕴藏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希望同学们课余时间对月相进行实际观察,要注意确定固定的观察地点和时间,用我们所学的方法进行记录。看谁发现的多!
板书设计:
观察月相
以实施《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为宗旨,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中心,通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达成教学目标。结合水平二(三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利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花样跳绳“一带一跳”的动作要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其团结合作的能力,从而促使学生在身心等方面得到锻炼。
二、教材分析
花样跳绳是我国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因其花样多、趣味性强、锻炼价值较高、方便易行,深受大家的喜爱。“一带一跳”是众多花样中的一种。本课是水平二(三年级)花样跳绳第5次课,本节课的具体内容是巩固学过的单人和双人花样跳绳动作,学习“一带一跳”动作。
本教材着重培养学生掌握好进出跳绳的时机,配合同伴连续跳绳的能力,发展学生身体的灵巧性和动作的协调性,增强学生的下肢力量及弹跳能力。
本课虽然趣味性强,但跳绳毕竟是一项对协调性、安全性要求较高的体育运动,所以教学不可能一步到位,只能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让学生经历跳会—会跳—单人跳—双人跳—多人跳的过程,才可能掌握一定的跳绳技术和锻炼方法,这样,学生既学得轻松,又能熟练地掌握技术动作,从而体会到跳绳带来的成功喜悦,并积极地参与跳绳运动,去锻炼身体。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对学好花样跳绳充满信心。
三、学情分析
水平二(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注意力的指向性较弱,学生喜欢学习运动技巧,表现欲望比较强,对体育活动有广泛兴趣,但兴趣容易转移。针对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在教学中,要安排灵活多样的跳绳练习,让学生人人享受跳绳,人人都有进步;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公平竞争的氛围,留给学生一定的活动空间,让学生自由学练,在观察思考中得到启示,得到锻炼。通过榜样的示范,让学生感受到优美的动作,从而能有意识地纠正自己的动作,促进各层次学生得到提高。课堂上还要让学生互相配合,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由此学生不仅身体得到锻炼,而且还能掌握更多的有关跳绳的技巧和方法。
四、教学流程
课堂以永登县非常熟悉的兰州拉面开头,顺势自然地用跳绳做起“兰州拉面”来,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师生始终是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交流学习。在课的准备部分,播放《大家一起来跳绳》歌曲,学生踏着音乐的节奏进行热身活动,使学生自然地进入到主课教学。基本部分的教学中,学生分别进行了1min并脚跳绳、单人及双人自由跳、“一带一跳”、闯关游戏、鸭子步行走游戏等,学习的内容由易到难逐步过渡,通过教、学、巩固等环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为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突破教学难点,采用教师示范、先分解后整体、榜样引领、鼓励教育、兴趣引导等方法。在结束部分,采用《让我们荡起双桨》作为放松练习的歌曲,使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达到放松目的。
点评:
从技术动作教学走向运动能力教学
本课突出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课的设计思路清晰、形式新颖、有创造性、有特色,导入设置合理;能根椐学生的身心特点,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练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欲望和情趣,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身心、技能等方面的有效发展。
采用“启发式”、游戏和竞赛激励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准备部分用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兰州拉面”为情境导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奋性,为迅速进入下一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心理和身体基础。
基本部分的练习方法和手段,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单人速度→单人花样→双人花样的练习为本课主教材“一带一”双人跳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能有效地促进技术动作的掌握,“闯关游戏”有利于巩固提高“一带一”双人跳的技能水平,体现了从技术动作掌握到技术运用能力的教学理念。游戏“鸭子步行走”能发展学生的体能素质,符合身体素质“课课练”的教学要求。
结束部分,在《让我们荡起双桨》音乐的伴奏下,全班学生跳起舞蹈,让疲惫的身心得到恢复。
值得商榷的方面:
1.学习目标设计欠缺发展体能的目标,如,通过本课练习,提高学生的协调性、弹跳力、灵敏性等。
2.基本部分的1min跳绳和单人花样跳绳(并脚跳、单脚跳),二者动作的完成有相同之处,选其中一个内容就可以,建议选后者,同时放到准备部分练习,在作为常规跳绳练习的同时,又达到热身的作用,还为本课主教材增加了练习时间。
3.关于双人花样跳绳的概念:双人花样跳绳包括单绳和双绳。本课教材双人花样跳绳——“一带一跳”不清楚、不明确。应该是“双人单绳一带一花样跳”。
点评人:广东省广州市教育研究院教研员、
关键词:数学;教案设计;意识形态
一、小学数学教学教案设计的背景
数学学习同语文学习有一些区别,数学是偏理性的学习,它不光需要教师的不断引导,还需要学生自发地去思考练习,因此学生在课堂上能否充分了解数学知识的基本情况还需要良好地控制课堂上的气氛,数学教学具有一般学科所不能替代的特殊性,(1)数学教学具有延伸性和拓展性,就是说数学教学需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拓展能力以及对事物的整体把握能力;(2)数学教学具有实践性和操作性,数学科学的最终目的是要所学者将其中的知识运用到现实操作中来,因为只有把握住知识的衍生性和连贯性,才能更好地运用到具体的生活实际中来。
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从一些简单的社会现象出发,加强学生对数字的认识以及简单数学符号的把握。
二、数学教学中创新教学模式策略分析
1.针对教学方式的设计安排
针对小学生这个群体对数学知识的了解一般都是懵懂的和学习的最初环节,本身对数学知识的认识还处于对未知物质的探索,教师讲授的知识对其的认知能力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小学生学习意识其实是比较好引导的,教师只需要对一些基本的数学原理和运算规则同具体的数学问题结合起来讲解就会取得不错的效果,这也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上需要体现的内容,比如,在讲授乘除法的运算时,教师以全班的学生作为一个单元体,然后可以假设每个学生所获得水果数量,最后让学生去计算全班总共获得的水果数量,这是典型的实践教学形式,当然其中的主要策略就是让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一般数学运算的科学规律,不过对于教师而言,学生对乘法口诀表的记忆掌握才是学习乘除法的基本依据。但是教师需要在每节课的前半段时间将教案上的重点内容优先讲解,在后半段时间让学生对讲解的内容进行自我的理解消化,这样的课堂教学也符合小学生对学习注意力集中只会在一节课的前半个小时的规律。这种模式主要兼顾了学习上的关联性和实践性,因此教学的教案设计需要从这些方面去体现。另外的一种方式同这种策略有些相似,这种方式是一种角色转换的教学模式,也就是说,学生和教师的角色可以在适当的时机进行互换,当然互换的前提是需要学生在对基本的数学知识有一些基本了解时,而角色互换只是让学生站在教师的角度去分析一些数学问题,问题产生的根源肯定是需要学生在基础的学习理论有了解之后去发现的,这也是在具体的教学安排上需要介入的又一重点内容。
2.教学主体的转换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需要尽量避免过度教授,而忽视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过程,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进行到一段时间内自发地去询问学生对一些数学知识的接受理解情况,教师在听学生的叙述时需要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最终在教案中得到体现,这样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的互动性和有效性都会在比较及时的情况下得到快速的解决,另外教师还需要对学生的疑问点类型以及提问者的意识做简单的预期准备,这样教师在后期的教学中进行创新教学的设计上也就会多了一个参考对象,对于教师而言不仅是教学上的成功,同时对学生而言也可以很好地了解并认识数学学习中的科学有效的学习方式。其实这种角色互换的教学方式也是需要教师提前去和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之后才决定是否实行的,因为具体的课堂情况以及学校的具体情况可能会使这种模式推进产生影响,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设计上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教学过程中教案推进需要注意的要素
首先,学生在教师讲授某一堂课之前需要自发地去预习相关的课程,这样一来学生就对自己接下来要掌握的知识有所准备,那么对于信息的双向交流就会有一定的提前掌握,对于教师的教学效率的提升就会有一定的帮助,另外教师在对一些需要重点预习的知识提前给与提醒或一些必要的帮助。再次,对于一些课本上的数学知识,学生要学会对其进行仔细的了解,遇到一些不会的或者是有很大疑惑的理论可以提前记录下来,这样可以为接下来的课堂学习积累一些问题。当然教案的设计也需要同时兼顾这些因素,这样对于教师而言教学的有效性肯定会得到相应提高,学生的学习也会变得轻松而充满乐趣。
总的来说,数学教学的教案设计策略就是一种在原有基础上创新的教学手段,不管是学生和教师,都是在这种模式中两个基本体,只要将两者的关系进行拓展延伸,那么这条线就会逐渐增长,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和基本的教学效果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高海美.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要尽量做到“五要”[J].新课程:小学,2008(10).
[2]张芳.浅议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转变[J].新课程:小学,2014(04).
[3]阎春兰.浅谈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J].新课程:上, 2014(01).
1.冷热与温度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搜集数据并发现热水变凉的温度变化规律。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科学有兴趣,体验和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2.感悟到任何科学认识都必须来源于科学实践。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水杯、热水、温度表等。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小结前段时间学习的内容,引入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二)自主学习。
1、提出问题:
(1)当着学生的面倒一杯开水,问学生这杯水放在这儿,过一段时间后会出现什么情况?(2)学生猜测。
(3)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是怎样变化的?
2、提出假设。
让学生提出各种假设。然后让每个小组选择其中的一个假设,进行验证。
3、设计实验。
(1)各小组讨论怎样进行实验。(2)请小组汇报实验的方法。
(3)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提出一些注意事项:
A.怎样正确使用温度表,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在本节课中老师适当给予提醒。B.怎样读出温度计的读数? C.每隔多长时间记录一次温度? D.从什么时间开始记录温度?
E.把实验中得到的数据记录下来。(记在P76的表格中)
4、学生分组实验。
5、分析统计。
(1)分析实验中得到的数据。并将数据画出曲线图。(2)学生完成P76中的曲线图。
(3)请学生说说看了曲线图后你想到些什么?尽量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说。A.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是怎样变化的?和我们的预测一样吗? B.如果继续观测下去,温度会怎样变化?
6、得出结论。
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是逐渐下降的。继续观测下去,温度将逐渐稳定。
2.热的传递
一、教学目标:
1、能够做固体热传递的实验。
2、能够做液体热对流的实验。
3、能够设计实验说明热水在冷水中是怎样“跑”的。
二、教学准备
热、冷水、温度表、计时器、蜡烛、管子、试管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引导学生回顾热水变凉的过程,是热水放出热温度变低会变成凉水,其他物体(空气、手等)吸收热温度会升高,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热往哪里传?热在固体液体中是怎样传的。
【评析】热水变凉一课学生主要研究了热水温度的变化,没有涉及热传递的知识,本课这样导入,既是前课知识的深入,又可使学生明确什么是热传递及其条件,为探究热传递做好知识准备。
二、探究金属怎样传热
1、提出问题:热在金属里是怎样传的?
2、猜想与假设。(学生画出假设图示,并配有课件辅助)
3、讨论设计实验:怎样能方便看见金属是怎样传热的?进行汇报交流,完善实验方案。
4、小组实验,教师注意观察指导,帮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
5、各组汇报并展示实验结果,交流后达成共识,总结金属传热的规律。
三、探究水是热的部良导体
1、提出问题:水能否象金属那样传热?用课本18页方式给水加热,试管里上部水和下部水的温度会一样升高吗?
2、猜想与假设。(学生画出假设图示,并配有课件辅助)
3、讨论设计实验:怎样方便准确测出试管中上部与下部水的温度?汇报交流,完善实验方案。(引导学生设计双温度计)
4、各组实验,教师注意观察指导。
5、各组汇报并展示实验结果,并根据测量数据,交流得出水与金属传热方式不同的结论。
四、探究水的传热方式——对流
1、提出问题:水怎样传热?怎样使试管里的水全部变热呢?
2、假设与猜想。提示:从加热部位和传热方式两方面想。
3、讨论设计实验:实验方案要能够方便观察水的传热情况,汇报交流,完善实验方案(引导学生设计利用借助物观察实验)
4、各组进行是,教师指导学生注意观察水在受热过程中运动方式,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准确的描述和表达。
5、各组汇报并展示实验记录结果,根据实验现象说明水的传热方式。
五、课堂小结:热往哪里传
六、游戏竞赛:怎样能使对流管中“棉团”按照你的要求运动?
3.加热和冷却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完成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性能的对比实验。2.能够设计物体颜色对吸热和散热性能影响的实验。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的性能是不同的。2.知道深色的物体比浅色的物体吸热快。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结论需要数据来验证。
2.意识到身边的许多现象蕴含着科学道理。
3.有认真、细致、严格操作的工作态度,并愿意与他人合作完成实验任务。
二、教学准备:
1.杯子、温度表、水、沙、记录表、黑白纸杯、不同颜色的气球等。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上课,我们研究了热传递的几种方式。不同物体的吸热和散热性能一样吗/
(二)自主学习:
1.研究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性能是否相同。(1)师生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A.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物体吸热快、散热也很快? B.哪些物体吸热慢、散热也很慢? C.哪些物体吸热慢、散热快? D.哪些物体吸热快、散热慢?
(2)你知道水和沙这两种物体的吸热和散热情况吗?(3)学生预测水和沙这两种物体的吸热和散热情况。
(4)分组讨论,这个实验应该怎么去做。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A.需要控制哪些相同条件?需要哪些材料?小组内应该怎样分工?怎样去做实验?(5)学生分组实验:
A.水和沙要一样多,杯子要一样。
B.要阳光下观测10分钟,测量水和沙的温度变化情况;再到阴凉处观测10分钟记录下水和沙的温度变化情况。
C.将实验的结果记录在P78的表格中。D.完成P78的剩余内容。(6)汇报交流。(7)得出结论。
A.沙吸热快,散热也快。水吸热慢,散热也慢。
B.对比实验:像这样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对照比较的实验叫做对比实验。2.研究不同颜色的物体,它们吸热、散热性能一样吗?(1)学生讨论怎样来研究这个问题。
(2)学生汇报研究的方法。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研究: A.预测; B.设计实验; C.进行实验;
D.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三、巩固应用:
1.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物体的吸热和散热性能。
4、吸热和散热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尝试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假设猜想)--设计实验--解决问题的科学研究方法去解决问题。
2、在学生研究空气有热胀冷缩性质的基础上能作出推断:固体和液体有这种性质吗?
3、能够设计实验证明固体和液体有热胀冷缩性质。知识与技能:
4、了解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使水、空气、铜球等体积大小发生变化即热胀冷缩现象。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认识固体、气体、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理解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难点:怎样设计实验证明一些物体是否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教具准备
1、气球、烧杯、烧瓶、酒精灯、乒乓球、玻璃小瓶、冷水、热水、水槽、玻璃管、滴管、固体热胀冷缩演示器。
2、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提出新问题
1、请大家说说上堂课我们研究了些什么。
2、揭题: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冷和热对物体的影响。
3、教师演示实验:空气的热胀冷缩
4、提问:这是怎么回事呢?你也想来试一试吗? 回顾已学知识学生观察,产生疑问 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出本课所要探究的问题。
二、探究空气受热受冷后的变化
1、请大家用桌上的材料也来试一试,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2、讨论:▲烧瓶里有什么?▲玻璃管里的水柱为什么会来回移动?▲水柱往外移说明了什么?向里移呢?
3、小结:原来冷和热对空气有这样的影响:受热体积会膨胀,受冷体积会收缩。实验探究分析现象,寻找奥秘 让学生在动手实验中更深的感知冷和热对空气体积的影响。学会分析实验现象是学生科学探究的归宿。
二、探究固体和液体的热胀冷缩。
1、提问:▲其他物体受冷受热后会有这样的变化吗?▲实验桌上的物体受冷受热后有这样的变化吗?▲你最想研究实验桌上的什么物体?
2、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你的观点。
3、让学生选取桌子上的材料,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观察现象。
4、交流、小结:▲研究的是什么物体?▲你们是怎么研究的?▲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猜想选择研究的对象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观察现象收集事实得出结论 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发散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激发学生继续研究的兴趣。让学生明白科学研究是有目的的、有选择的。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学生自行探究的能力。通过实验使学生观察到一些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体验到只有通过实际实验、观察,才能得出科学结论。
三、热胀冷缩的应用和防止指导学生分析事实,解释现象。
1、讨论:▲生活中看到过这种现象吗?
2、热胀冷缩的应用▲使瘪了的乒乓球变圆▲温度计
3、防止热胀冷缩▲冬天、夏天电线的变化▲铁轨间的缝隙▲大面积水泥地上的夹缝▲桥面上的缝隙 讨论、解释现象 引发相关问题,感受认识是不断发展的,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四、拓展
1、介绍:▲神舟飞船的防热
2、总结 学生谈体会业,树立从小学好科学知识,长大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
让学生关注我国的航天事
5、水在加热和冷却后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云和雾的模拟实验了解云、雾的形成原因。2.能够通过雨的模拟实验了解雨的成因。
3.能够通过蒸发和沸腾现象的研究,了解空气中水蒸气的形成。4.能够通过亲身感受认识到蒸气会吸收热量。5.能够通过实验了解水结冰的条件。
6.能够通过图示法总结水的三态变化,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云、雾、雨、露、雪、冰、雹上大自然中水的多姿多彩的化身。2.知道云、雾的成因。3.知道雨、露的成因。4.知道水蒸气的成因。
5.知道水在蒸发和沸腾的时候要吸收大量的热。6.知道水会在一定条件下结冰,成为固体。7.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物体三态会互相转化。8.知道在大自然中水的循环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欣赏自然界水体的美丽。2.愿意通过一些实验了解大自然的奥秘。3.体会到自然界神奇的变化。
二、教学过程:
(一)认识大自然中多姿多彩的水体
1、提问:你见过哪些形态的水?
2、教师出示课件,指导学生认识各种美丽的水体。
二、提出要研究的有关水的问题
1、提问:关于水,你想研究哪些方面的问题呢?
2、学生讨论汇报,教师引导到水的变化问题上来,为下面环节打下基础。
三、研究云和雾的形成
1、提问:水在什么条件下会形成云或雾?
3、学生讨论、预测、汇报。
3、教师指导实验:把一支冰棒(或温度大致相当于冰棒的物体)放在不冒热气的杯口,你有什么发现?(指导学生运用多种观察方法)
4、学生做实验、汇报。
5、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云和雾的形成,是因为温度的降低。
6、提问:自己设计实验,说明雨是怎样形成的?(教师应该适当的指导)
7、学生实验、汇报。
8、教师引导总结:云、雾等都是由空气中的水遇到低温形成的。
四、研究蒸发和沸腾
1、提问:空气中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呢?
2、学生猜测、汇报
3、提问:把水和酒精涂在手背上,会怎样?你有什么感觉?
4、学生进行实验。
5、汇报(重点让学生谈自己的观察现象和自己的感受)
6、提问:用温度计先测量教室的温度,再测量水的温度,把温度计从水中取出的瞬间,温度计测量的温度会是多少?
7、学生猜测。
8、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9、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为什么把水和酒精涂在手上后,手总是感觉凉丝丝的?温度计从水中取出时,温度反而会下降呢?
10、得出结论:水在常温时会吸收周围的热,由液体形态的水变成眼睛看不见的气体形态的水蒸气,这种现象叫做“蒸发”。
11、提问:水在烧开是能达到多少度?一直烧下去,会怎样呢?
12、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并归纳出结论:蒸发和沸腾都是水由液态变成气态,而且都要吸收热量。(应该注意安全)
【评析】通过实验,既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蒸发时吸收热量,又可以通过温度计实验让学生形成感官上的认识。
五、研究水在什么条件下能结冰
1、提问:在什么条件下,水会结冰呢?
2、学生猜测。
3、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易拉罐中装上冰盐混合物,在试管里面装上一点儿水,插上温度计,在冰盐混合物中也插上一只温度计。
4、布置任务:你观察到两支温度计有什么变化?尤其是试管中的那支温度计的变化,记下当水结冰时温度。你还观察到了什么?
5、学生实验,教师进行指导。
6、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易拉罐中装上冰盐混合物,在试管里面装上一点儿水,插上温度计,在冰盐混合物中也插上一只温度计,因为冰盐混合物的温度可以达到零下20多度,所以,试管内的水会很快的结成冰,实验时,应该让学生随时观察两支温度计的变化,尤其是试管中的那支温度计的变化,记下当水结冰时温度。同时,在做水结冰实验时,也可以观察在易拉罐外面出现的白霜,并向学生提出问题:“易拉罐外面并没有洒上水,为什么会有白霜呢?白霜是从哪里来的呢?”让学生知道,当空气中的水气遇到特别低的温度时,会只变成霜。所以,在这个实验中,包含着两个原理,即水可以由液态变成固态,也可以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
六、总结水的三态变化
1、提问:水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在什么条件下,它们会互相转化?
2、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做好指导。
七、巩固、延伸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屁的形成,懂得“噗”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2.学生能够通过探索、解读图画,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学会关注自己的身体,树立合理饮食的情感观念 4.正确对待正常的生理现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听一听。通过播放小猫、小狗、小鸟的叫声,引出屁的声音。分别提问:这是什么声音?
2.提问:想一想,如果上课的时候,突然听到“噗”的一声,你会怎么样?如果上课的时候,你想“噗”,该怎么办?
二、师生共同阅读
1.看一看,绘本里的小强在上课时想“噗”,他是怎么做的?周围的同学是什么反应?(一开始想忍住,可是最后实在忍不住了。同学们哈哈大笑,还称他为“放屁虫”。他放学拔腿就跑,一边跑一边想放屁奇怪吗?)
2.提示观察绘本里小强在哪里听到什么动物会“噗”?在哪里看到什么人会“噗”?(公园的大象,洞里的小老鼠,家里的小狗,还有爸爸妈妈。)
3.说一说。你还能想到什么会“噗”?(小猫,马,猴子……)4.提问:那么“噗”是怎么来的呢?它藏在我们身体里什么地方?接下来,我们一起阅读绘本,从书里找出它的秘密。(共同阅读“噗”的形成,了解“噗”产生的科学原理。)小结一:1.屁的产生,一是吃东西的时候把空气吃进了肚子里(吃饭要细嚼慢咽,使唾液与食物充分混合,排出空气),二是食物与唾液、胃液、胰液胆汁混合后在肠道,被各种产气厌氧菌、产气好氧菌分解后生产的气体。2.屁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有肠和肛门的都会“噗”。
5.“噗”还有其他小秘密吗?你们想想自己一天要“噗”多少次?(正常人每天要放屁5到10次,约排出500毫升左右的气体。)
小结二:原来我们一天要“噗”这么多次的,有时候我们不知不觉中就“噗”了。所以每天“噗”是健康的表现呢!
三、学生自主观察、探讨
1.提示观察,找一找“噗”和我们吃的东西有什么关系?和我们的身体有什么关系? 2.分享自己的发现。
小结三:吃多了淀粉多的食物,“噗”得多;吃多了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噗”会臭。有时候,“噗”是生病的征兆,表示胃部有疾病或者消化不良。
3.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吃多了会“噗”,还有哪些东西吃多了“噗”会臭?
四、正确对待正常的生理现象 1.想一想,“噗”憋着不放会怎么样?
小结四:1.“噗”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每个人都“噗”,听到别人“噗”不要觉得奇怪。想“噗”的时候不要憋着。2.“噗”尽管是平常的事情,但因为气味不好闻或声音太大,会让人不喜欢。讨论一下,如果要“噗”,可以怎么做?(实在不想让别人知道我们“噗”,可以去厕所,去空旷的地方。)3.想一想,有什么办法使“噗”不臭?
小结五:为了避免臭臭的“噗”,要合理科学地饮食(淀粉、蛋白质的摄入要适当,不可过多。多吃青菜、鲜果,喝酸奶,要每天运动)。
五、课后延伸
1.在绘本里再找找关于“噗”的秘密。
【科学教案小学二年级】推荐阅读:
小学二年级科学上册教案5则范文05-24
小学科学一年级教案06-14
三年级科学上册玩小车第二课时教案07-24
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06-22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溶洞》教案06-20
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夏季星空》教案06-03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蒸发》精品教案09-13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蚂蚁》教案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