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备课

2024-08-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备课(精选10篇)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备课 篇1

标题:浅谈《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备课》

作者单位:濮阳县五星乡中心小学姓 名:王金花 电 话:*** 科 目:初中数学

单位推荐意见:

单 位 公

章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备课

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五星乡一中

王金花

摘要

新课程给教师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如何把新的教学理念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备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基石。究竟怎样备课,才能打造高效课堂呢,本文从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变一次备课为二次备课对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如何备课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帮助各位教师打造出高效课堂。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教师;备课;高效课堂;

第一,备教材。

备教材就是对教材的内化与外化。所谓内化就是教师对教材文本的理解与理解个性化意义建构的过程。内化的广度与深度与驾驭教材的能力成正比例关系。内化不是教师对文本教材或者教参文本的复制和粘贴,而是对教材文本知识与教师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的结合。不仅仅是对一节课内容的整合,还包括对一章内容的整合,甚至是整个学期、整个学科教材的整合。只有这样,我们教师才能占领制胜的高地,才能在整个学科教学的过程中得心应手、运筹帷幄。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时,要站在一个高度,而不是仅仅教好这一节或这一单元上。要知道教材是经典,是教与学的蓝本。教材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教材编写的逻辑结构不等于教学过程的逻辑程序,要把教材内容加工、处理成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学习内容,并且要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各科学习都不是脱离实践的纯理论的学习,所以我们还要备这些知识与我们的日常实践有什么联系,从而让学生感觉到学习不仅有趣而且有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与积极性。

第二,备学生。

传统的课堂以教师的“讲”为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而学生只能被动地跟着学生转。在这中背景下的备课,自然要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努力解决“怎样教”的问题。这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单向的传递信息与接受信息的关系。于是弊端便出现了:课堂上,教师习惯于以自己的讲解分析代替了学生的理解感悟;习惯于把学生当成课堂上主角,而学生也习惯当配角,努力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师为了完成事先设定的教学任务,对课堂中学生提出一有价值的问题视而不见„„长此以往,学生只会被动地跟着教师转,主动性被束缚,创造性被扼杀。新课标提倡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显然,传统的教学观和备课上不利于培养学生上述品质,必须改变。而关键是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观观念,从过去的研究“教师怎样教”的问题转变为 “学生怎样学”上来。备学生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要对他们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做到了如指掌。我们要想把知识传授给他们,我们必须投其所好,要把知识以他们喜欢的方式传授给他们。以他们喜欢的方式上课、做作业、提问问题。这样他们才会对这门课的学习产生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我们的教学就能很顺利的进行下去,学生才能学会。二要了解他们的学情。为什么差生会越来越差,我认为主要原因是我们在授课时没有了解他们的学情。我们设置练习题、布置作业时,都要考虑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设置他们跳一跳就能够到的桃子,否则,就会导致差生越来越多,差生越来越差。为此我们备课要做到以下几点:新旧知识有联系的,迁移类比——诱导着学;学生难于理解的或不易接受的,动手操作——指导学生学;(必要时设置“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学生独立学习有困难的,小组合作——互相帮助学。

第三,备教法。

教材了解透了,学生了解好了。接下来就要思考教的方法了。是让他们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是让他们通过阅读学习还是通过实验来获得?我们就需要依据所教的内容,依据学生的特点来好好设置了。俗话说,教无定法,但教学有法,我也认为适合教材所教内容,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就是好方法。在备课时我们就需要先仔细选择一下教法,这样才能更好的传到授业解惑,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

第四,备学法。

课堂并不是只是老师教的问题,还要考虑学生如何学。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我们可以试想,如果我们碰到仙人,它让你选是要金子还是学点石成金的方法,你会如何选择呢?我想我们肯定会选学学点石成金的方法。教学也是如此,教方法比教知识更重要。所以我们在备课时要考虑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学生才能学会,怎样把这个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学会,这就要求我们备学法。这样学生才能掌握知识,获得能力。才能在以后离开学校后更好的适应社会。但是学法的确定不能随心所欲,必须符合学生年龄段的要求,符合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实际,这样才能达到我们不教的目的。

第五,变“一次备课”为“二次备课”。

通常说的“教案”一般是指在授课之前的授课计划,可以说是“教前案”。但在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案还应该有课后的反思,谓之“教后案”。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学后对教与学活动的思考,对教学目标的达到度、教学策略是否得当、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足够的尊重、课程资源是否整合、对未遇见言行是否处理妥当、问题设置是否有意义、情境创设是否到位等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进行再思考、再认识,它属于教师的元认识能力问题。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没有反思的生活,是一种不值得过的生活。”教后有何感想、心得,教学应作哪些调整等等都是反思的内容。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新课程学习、鉴别、开发、利用、追踪的必要措施,是教学经验的积累和不断总结改善的过程,是与学生共同开发、创造课程资源活动的小结、思考,教学反思也是教师成长成熟的实践和标志,特级教师纱福敏认为“创新教学三个标志,即情境、留白、反思”此话在理。教学反思工作教师应认真践行。

当然,要做到以上几点,教师必须先积累“内功”,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

1、多学习。主要是业务知识和教学技能学习,杂志是最好的学习信息库。

2、多听课。集各家所长,树自家之风格。通过听课,尤其是听有经验教师的课,再结合自己的体会,备起课来就省时省力

3、多总结。学有体,教有心得,把这些熔为一炉,上升为理论,即教学总结。有总结,才会有发展和提高,讲学习、教学、总结三位一体,才能形成自我发展的内部机制,使自己的“内功”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教育不是去用模具塑造人,我们的学生都有自己的爱憎和欢乐,我们教育的过程应该是一种春风化雨的过程,是让人获得幸福或者说获得拥有幸福的智慧与道德。这是教育的一个基点,自然也是备课的一个基点。备课可以 有多种方式,也可以表现出教育者的个性,备课也是一门艺术,让教育无痕的艺术。

参考文献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备课 篇2

关键词:教师,备课,有效性

作为一名老师, 我深知备课的现状和效果, 总是想做些努力、做些探索, 但总感觉氛围不佳、个人能力有限。现在, 全市上下正在红红火火地开展有效教学管理年活动, 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 讨论备课的时机已经成熟, 增强教师备课实效性, 创新集体备课机制, 放大集体备课效应显得尤为必要。下面就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教师备课的有效性, 笔者谈几点体会。

一、有效备课要强化目标引导

教师备课的最终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 促进每个学生发展。传统的备课存在不少弊病:目标不正确, 多注重强调教学行为的结果。这样的备课目标对于学生的发展显然是低效的。新课标要求教师备课分层次, 师生共发展, 因此教师要把备课的有效目标定位在既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又强调师生双边、多边活动的过程上, 这就要求教师做到:

1. 深刻领会课程理念。

课程标准是教师教学的依据, 教科书是课程标准的体现。教学是用教科书教, 不是教教科书。因此, 教师在备课时应坚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

2. 选择务实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 应根据知识的性质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 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力图使学生既学会知识, 又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充分培养和提高学习的能力。

3. 教学效果的评价要多元。

对教学效果的理解应是多角度、多侧面的, 应从三维教学目标落实程度的角度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会做题, 能拿分”不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 而应落在学习热情、学习的参与程度和学习方法上。教师通过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学方式, 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诱发其学习兴趣, 进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4. 备课要突出整体性。

备课必须细致, 准备充分, 不仅需要教师整体把握, 还要具体考虑;不仅备内容, 还得备学生的承受能力;不仅备知识, 还得备能力培养方法, 把整体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融为一体。

二、有效备课要凝聚集体智慧

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 集体备课的形式既可以同学科备课, 也可以跨学科备课;既可以同年级备课, 也可以跨年级备课, 在涉及其他学科知识时, 还可以邀请所涉及学科的教师参与备课。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可以有共识, 也允许有不同见解。依内容而言, 备课允许形成多样的个案, 如对“研究性学习”和活动课程, 应以场所、器材、学具及活动的组织安排等准备为备课形式等, 这些类型的课不必拘泥于将一切都写在教案本上。

备课是否有效果, 教师的集体作用是否得到充分体现, 规范管理是关键, 若管理不善, 势必使之流于形式, 起不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作用, 因此, 要特别注重强化对集体备课的全过程管理。

首先, 做到“一超前”、“三落实”、“三检查”。“一超前”是指主备教师要提前一周备下一周的课。“三落实”即一是落实时间, 每一周或两周分年级备课组固定时间按教学进度集体备课。二是落实人员, 即按教学内容结合教师特点落实主备人员。三是落实责任, 推行行政人员挂靠备课组制度, 将全体行政人员分派到各个备课组, 全程监督、指导集体备课活动, 并将集体备课的成效纳入行政人员的考核, 增强责任意识。“三检查”即一查活动开展的情况, 每位教师到岗情况。二查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重点查主备教师的中心发言和集体讨论情况。三查教师通过增、删、改、补形成的上课教案以及教学反思撰写情况, 检查评价一般每月一次, 检查评价的结果要与教师的评优、晋职、奖金挂钩。

其次, 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教研组 (备课组) 二次备课活动,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积极围绕知识建构、能力发展、教法学法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地研讨, 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形成集体备课教学案。

再次, 个人三备必须体现实效性。教师在个人备课时, 可在建议案右边的空白处进行个性化教学设计, 重点围绕下列内容: (1) 准确定位教学目标。要根据本班级实际情况, 确定教学目标。 (2) 分析把握学情。针对本班级实际情况, 因材施教。 (3) 整合教学内容。基于教学目标, 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4) 优化教学方法。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灵活恰当的选择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5) 设计教学过程。紧扣教学目标设置教学环节, 有利于自主学习, 体现开放性、参与性和过程性, 重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6) 预设检测作业。合理有序的配置有层次、有梯度的当堂达标检测题。课后作业要有层次性和选择性, 适当布置拓展型和开放性习题。 (可以采用如:选一选、增一增、改一改、删一删、调一调等多种方式进行个性设计。)

三、有效备课要预见学生活动

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本。为了使学生明确要求和需注意的问题, 备课要设计课堂的动态过程, 主动设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如课前预先设计一个引人入胜的导语, 或提出一个有很有现实生活背景的实际问题, 给学生一个悬念, 引发认知冲突, 激发学习兴趣。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在作业环节可安排A、B两组习题, 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用。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围绕这一主体而进行, 所以教师“教”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学”的过程。在准确理解教材的基础上, 就要思考如下问题:什么样的学习目标适合他们?怎样帮助学生最快最有效地达到学习目标?具体而言, 诸如哪些方法该让学生掌握, 哪些知识该让学生自主发现、自我构建, 哪些问题可让学生提出, 哪些内容可让学生自主选择, 哪些疑难可让学生自主解答;哪些地方学生的理解会浮于浅层, 停留表面, 哪些文本空白处、认识分歧处可拓展学生思维, 引发学生对话, 激发创新的火花。这就要运筹帷幄, 不打无准备之仗。

总之, 教学质量是教学的生命线, 集体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集体备课的作用, 以便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邓彤.如何使课堂教学更加丰满。中学语文教学2008.2

[2].市教育局教研室《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要求及解读》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备课 篇3

【关 键 词】 新课程理念;教师;干什么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主要是通过语言交际互动来推进教学过程,完成教学任务。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的活动都是从教师的主观出发预先设计好,教师说什么内容,怎么说,说多长时间,都要提前备在教案上。这样的课堂教学,教师就是“备台词”“背台词”,学生就是听众或配角。

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主动自主的学习进行自我知识建构,以师生、生生的多向互动,共同合作为主要方式,学生由“听众、观众、配角”的角色转化为主角,教师的“中心、权威”地位发生了变化,变为“指导者、帮助者、高级合作伙伴”的角色。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地位趋于平等了。这时,教师提前准备好的话语不大可能按照“计划”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去讲了。因此,课堂上一“放开”——让学生自主学习,不少教师便感到了困惑——我怎么备课?我说什么?我干什么?

本人在此,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该干什么,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教师怎样备课

新课程理念下的备课,不同于以前的备课,不能把课堂上教师要说什么话,先讲什么再讲什么,都事先备在本子上。

1. 备教科书上。我认为,备课不必用专门的备课本,就在课本上备课。采用勾画、圈点、批注、说明、诠释等方法,备目标,备要点,备难点,备易遗忘点,备注意点等,因人而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作用,发挥教师的创新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2. 备教学方法。教师事前考虑,我怎样引入新课,才能调动起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在课堂上会有什么问题,我该怎样给学生解答;哪些东西是课堂上必须教给学生的……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当然,这样的备课,难度肯定不小。

3. 备教学后记。对上完课后有什么所得,有什么缺失,有什么需要改进的……把心得体会及时记录下来。不断反思,如果再上一次这一节课的内容,该怎么上?只有这样,教师的教学能力才能不断提高。

二、教师在课堂上该干什么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对于孩子来说,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只有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他们的学习才会有内驱力,才会全神贯注,行动才会最积极,思维、观察、想象等多种智力活动才会最主动、最有效。

情境学习理论要求,学生的有效学习发生在“真实的社会情境、生活情境、科学研究活动”中,改造学校教育,使学生有可能在真实的、逼真的(计算机拟真)活动中,通过观察、概念工具的应用以及问题的解决,形成科学家、数学家或史学家等看待世界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师生双向建构。其教学模式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创设能够引发学生学习需要的教学情境。

怎样创设教学情境?通过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拟真、游戏、实践活动、语言等来创设情境。刘华山教授在讲“功”的概念时,先提出问题:推门时,在什么位置推门最省力?为什么?这是靠生活实践来创设情境。在导入新课时,可凭借多媒体技术,把师生共同完成的这一组冬景图展现在学生面前,把生活情境带进课堂,把学生引入到如诗如画般的冬天世界里,再让学生谈谈观图后的感受。学生的思维和想象非常活跃,表现出极高的学习热情。

(二)交待任务,明确学习方法

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之后,教师要布置具体的学习任务——具体的学习目标,学习分工,学习方式等,学生才会有事可做。

交待任务不仅仅是教学过程的开头;学习任务的延续、深入、转换,教师都应该针对学生实际,通过具体的语言来交待、提示;此外,还包括学生自主学习后对“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进行组织,安排等。

(三)调控进程,保证有效学习

情境合作方式下的“自我建构”式学习,以学生群体(小组)或个体学习为主,这给教师安排班级授课制下的课堂教学目标与实践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向的把握给予调控。具体表现为:征询与商议。教师及时观察学生的学习状况与进程,通过个体化的征询——“读完了吗?”“想好了吗?”“还有多少?”“可以再等一等吗?”“抓紧时间好吗?”……了解学生的方向和进度;同时,可以和学生商量:“我们可以交流了吗?”“请先停下好吗?我发现学习中有这样一个问题……”等,抓住典型的问题,先“中断”学生的学习过程,给予必要的指导。

(四)提出问题,引发深入思考

面对学生的交流,抓住学生相关认知结论中的矛盾、问题,提出问题,引发争论或进一步读书。这样的问题,是学生没引起重视或没有察觉的,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提出来。

(五)帮助指导,顺利进行学习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所做的工作更多地表现为“对学生的帮助和指导”。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鼓励——在学生进行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针对“怕难、无奈”等畏难情绪,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鼓起学生的自信。这种鼓励,以个别化的言语为主。

纠错——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方式方法上的问题、错误,教师通过“指出问题,要求其再思考;组织讨论,要求其再读书或讲解”的方式,纠正其出现的错误。

引导——针对学生自学以后认识不全面的问题,通过提问、提示、组织不同见解的交流等方式,使之认识全面;针对学生自学以后认识不深入的问题,通过提问、提示、组织不同见解的交流研讨等方式,使之认识趋于深入;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提示,使之认识学习方法,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针对学生学习材料的不足(知识经验的储备不足),提示到哪里去找或直接提供给学生。

讲解——有些内容,学生即使读了几遍书,因知识经验的欠缺,实在不能理解,而这样的问题,又不能让学生模糊,教师给予必要的讲解,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有关的问题。

辩论——在平等的基础上,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允许学生充分表白,与学生展开辩论。其前提是学生的意见得到尊重,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敢干并坚持自己的意见。

(六)制造气势,调动学习情绪

教学中,学生会因学习时间长,学习内容单一或不适合等因素,出现情绪低落或不够振作。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绪进行调整、调动。“同学们,同意他的意见吗?”“他这样说好不好?”恰当、适时地运用这样鼓动性的语言,能激起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

(七)有效评价,激发自我激励

学生的学习活动,同时又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他们的学习活动或结果,总要得到评价,才能产生相应的体验。成功是求知的有力支柱,自信是成功的动力。李晓文教授指出:人的本能是自我实现——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身又是一个挑战自我,实现自我的过程。儿童的自我意识从幼儿开始进入“交互反观阶段”,从交往对方的角度来认识自己(认识自己是否实现了自我)[2]。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组织学生相互评价,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重要的任务。

对学生的评价具体包括:目标的完成情况,学习方法、过程以及各种学习品质等。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积极的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树立积极参与学习的自信心。适度对成绩给予表扬,引发自激励;否定,不指向结果,而指向其学习方法,提出疑问,进行商量,帮助其改进方法,求得正确。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越学越爱学。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该干什么,教师要自主创新地去设计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灵活、机智地调动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和谐自主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文. 情境学习与情境认知[J]. 教育发展研究,2001(8).

[2] 李晓文. 学生自我发展之心理学探究[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新教材 篇4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新教材

与传统教材相比,人教版化学新教材在教材内容和教材编排体系上有较大改进,加入了大量的实验探究以及化学科学前沿知识,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大大提高动手能力;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贯穿化学学科前沿知识,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懂得学以致用,知道学习的目的,树立远大目标.

作 者:赵峰 作者单位:武汉市东湖中学,湖北・武汉,430077刊 名:科教文汇英文刊名:EDUCATION SCIENCE & CULTURE MAGAZINE年,卷(期):“”(7)分类号:G634.8关键词:新课程 化学 新教材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备课 篇5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 作者:葛春艳

来源:《读写算》2012年第49期

[摘要]生物新教材对提升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和获得生物学知识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作为教师,应加强对新教材教学方法探索和尝试,不断总结经验,积极引导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全面实施新课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关键词] 生物新教材 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生物新教材对提升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和获得生物学知识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在中学生物学的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创新精神,渗透和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这是我国当前中学生物学教学,以至于中学各学科教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新课题。

一、培养学生创造创新意识,激发兴趣是前提要营造宽松的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不是你讲我听的简单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打断教师的讲话,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讲话、观点提出异议,允许学生相互讨论。这样的氛围,有利于消除学生上课时拘谨的场面,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勇于提出问题,苛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其次,教师要在教学中创设新颖有趣的问题情景,注意语言的技巧,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问题中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从而培养创新意识。用曲折多变的问题情景来刺激学生,对教学语言进行精心的设计安排,力求生动、形象、幽默、风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探讨和解决问题,使创新意识不断增强。

二、多种多样的作业形式,锻炼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布置的练习作业具有多样性,使学生在更广阔的实际背景中,用课内得到的结论去解释实际问题,解决后续知识,完成从实践——认识——具体的实践——认识上的两个飞跃,使小结做到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并举。高中生物教材的作业系统应由实验、演示实验、课内思考、课后练习、课外活动几部分构成,它是能力培养结构的直接反映,作业的形式应多种多样。现行教材的课后练习仅有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问答题。这些形式仅能反映出能力培养结构的第一层次。而第二、第三层次的能力培养则需要叙述型的练习,包括论述题、分析题、讨论题。作业的内容还要具有思维性与层次性。作业内容应有概念问答题,设计实验过程或方法,解释生物现象与机理,运用理论于实验的问题,归纳知识体系与总结知识特征,阐述个人对有关生物问题的看法与态度。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备课 篇6

当教育改革的浪潮卷起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浪花涌向我们时,我们就迫不及待地投入到它的汪洋大海之中。新课程标准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因为这样能合理地利用竞争机制,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所以“小组合作学习”成了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如何才能有效地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呢?我经过这段时间的思考和探索,总结出下面的一些心得体会,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同时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互助和帮助,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学生可以较好地适应将来在校外可能遇到的各种状况,使个别差异在集体教学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必备条件

(一)优化组合,合理组建小组。

组成一个小组要根据小组内成员的个性、能力、心理、性别等因素,把学生编成4~6人小组。将全班学生分成好、中、差三类,使每组保证都有三类学生,其调配比例为2:2:2,即2为优,2为中,2为差,使合作学习小组达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这样的调配,既有利于优等生带动中等生的“拔高”学习,又能帮助差生的“达标”学习,同时对优等生又是一个能力的锻炼,使小组中形成互帮互促的学习氛围。每个小组的组建犹如班级的缩影,而组间总体水平基本一致,这就是所谓组间同质,组内异质。这样编排可以利用组内成员的差异性、互补性促进学生互助合作,又可以利用组间水平的大体平衡展开公平竞争。

(二)合理分配各尽其责。

俗话说:“鸟无头不飞,兵无将不勇。”没有组长的组织和指挥,小组只是徒有其名,学生或迟疑不动,或盲目行动,不能进行较好的地合作。况且学生自制力较差,好动、贪玩,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合作氛围,就会导致课堂纪律散漫,教学效率事倍功半。因此,选拔一个组长至关重要。当然,小组的其他成员也要做细致的分工,如记录员,汇报员或辩论员等。这样每一个学生在不同角色中承担一定的责任并获得不同方面的发展。另外,包括组长再内,小组成员的分工要定期轮换,以便使每个学生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三)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直接影响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因此,我认为在小组合作中,应注重从四个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学会倾听。“学会倾听”就是学会在与人交谈时,克服浮躁之气和轻漫之举,做到认真而仔细地听取别人的发言,不随意打断或插话。但听也不能敷衍,而是发自内心的意会。合作小组成员必须听清老师的提问,听懂小组分工的要求,听明白其他同学的发言,同时也要听得了表扬之词,听得进批评之言。“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三人行必有我师”。学会倾听能使我们博采众长,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也使我们萌发灵感,触类旁通,还能使我们养成尊重他人的良好习惯。

2.学会质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在小组活动中,在肯定别人的优点的时候,还要敢于质疑。如果有疑问,应立即追问为什么,而不要害羞,默不做声;有不同见解和意见,要敢于提出,大胆质疑;想到了同学们没想到的,没说完的,要勇于补充。因此学会质疑,对于促使学生深入探究问题,掌握学习规律,以及学生的自我提高,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3.学会表达。仅仅会听是不够的,每个学生必须学会表达。在合作学习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小老师”、“小权威”,他们发言的机会较多,相对的有些同学发言机会较少。为此,教师应调动发言机会少的学生的参与欲望,培养他们敢说的勇气,把一些简单易懂的问题让他们说,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他们也有表现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

4.学会遵守组织纪律。合作往往是小组化学习,人数不多,但也必须在一定的组织纪律约束下进行的,要避免不必要的吵闹和争论。当然,这里所指的纪律约束并不是把学生管死,不给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空间,而是通过一定的纪律约束,让学生在合作中“活而不乱”。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

(一)选择恰当时机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保证。

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方法,而不是教学方法的全部,并非任何时候都可以进行合作交流,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有的问题很浅显,答案直白得一眼就可以看出来,还需要合作探究吗?合作探究有利于集思广益,优势互补,但如果过于频繁,就会适得其反。“好钢还要用到刀刃上”,那么究竟什么时候需要合作探究呢?我认为: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相机设臵合作学习的环节。要考虑这个环节要解决的问题,要达到的目的,务必通过合作学习的方法才能最佳达成,才设臵这个环节。以下是我总结出的适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种情况:

1.挖掘教材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新教材的编写,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创造性。许多数学问题的答案是多样化的,而学生考虑问题比较单一,往往想不到多种答案,这时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交流,把蕴藏在教材中的知识点挖掘出来,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如:在教学不同标准的分类方法时,以小组为单位要求每个学生把自己的铅笔全部拿出来,然后互相交流讨论,看看怎么分类。有的同学是按铅笔的颜色来分的,有的是按铅笔有无橡皮来分的,有的是按铅笔有没有削过来分的。教师一一肯定学生的这些分法是对的,并引导学生得出,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能进行不同的分类。通过这两个实例可以看出,新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数学思想、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和不同层次的知识点,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可以使学生迸发出意想不到的创新的火花。

2.动手操作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在动手操作探究时,进行小组合作,使组员养成一种与人配合默契,共同操作,共享成功的良好品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如:在教学“分类”中,教师创设一个整理书包的情境,并进行小组合作。结果一个小组中,有的组员拿数学书和数学作业本,有的拿语文书和语文作业本,其余的拿非语文书、非数学书和非作业本;还有的小组,有的拿大书和大作业本,有的拿小书和小作业本……,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调动了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合作得以有效进行。

(二)以多种形式展开小组合作。

在小组合作中,如果总以单一的形式展开,这样学生很快会觉得乏味。教师应独具匠心,别出心裁,采取多样化的合作形式,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

1.故意示错,据理力争。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或学生容易出错误处,故意弄出错误,引导学生去探究,让学生来纠正。这对保护学生创新意识,培养探究能力很有好处。学生通过讨论,经过跟老师的智力进行一番“搏斗”,最后战胜老师,“夺取”知识。这样的活动,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自信和科学的探究精神。

2.开展评比,增强竞争意识。

有的学生对来自同学的鼓励、帮助,比来自于老师的更有效。为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有时让学生自拟题目并进行测试,然后让小组长按标准给每位同学打分,在按小组总分评比。成绩好的同学感到他们只是自己的学习好还不够,成绩差的同学感到因影响了小组成绩而有压力。评比后,小组里的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每天都有学生督促和帮助,学习成绩有了较明显的提高。

3.先示范,后开展。

刚刚进入课改的学生经验少,对合作交流的认识几乎为零,那么要在他们大脑中建立起合作学习的意识,教师有时应先做好示范,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种模式,给学生一种导向,最后才放手让学生同桌互交流,小组自由交流。这样由教师示范在先,学生合作起来才具有明确的方向,合作才得法,交流才有效。

4.操作自由化,体现自主。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手指尖上的。”一语道出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因此我以动手画一画、描一描、印一印等方式展开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如:在教学“认识图形”这一课时,我大胆放手,让学生利用各种材料,各种方法去感受平面图形。在这种宽松、自如、民主的氛围下,孩子们迸发出一个个别出心裁的创意:学生们有的用铅笔沿立体图形的一个面的边画下来,有的用立体图形的一个面,蘸上印泥印在纸上,还有的用橡皮泥印出立体图形的一个面。展现在他们眼前的是一个缤纷的数学世界,是一个自由操作与探寻发现的天地,他们从心底赞叹数学的多彩与美妙。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观 篇7

一、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关注学生的思考

大思想家卢梭在《忏悔录》中说:“大自然塑造了一个我, 然后把模子打碎了。”这实际上蕴涵了一个恒久的真理, 即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正如俗话讲的:“人心不同, 各如其面。”小学生在校内学习活动中, 不是被动地充当接受知识的“容器”, 而是根据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和个性特点, 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育, 才能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学生在课堂上应该处处充满问题, 教师引导他们积极地思考。思考是数学的核心问题, 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教学, 整堂课学生机械的“对答如流”, 没有问题, 没有思考, 这样的课不是好课。新课标指出:“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由于学生在知识与能力, 情感和态度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他们原有的知识能力、结构水平的差异, 会导致他们对问题的不同理解。学生的学习即一个动态的充满灵气的个性活动, 每个学生都是作为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的整个过程, 他们的学习必然闪烁着创造的火花和光辉。只有学生的个性品质得到良好充分地发挥, 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

例如, 在教学《圆的认识》时, 我出示课件:蓝天白云背景的映衬下, 方形的车轮上坐着一只漂亮可爱的小白兔, 它要去给外婆过生日。车子不停地上下颠簸很难受。紧接着又出示了小白兔坐在圆形车轮上前进的情景, 适时地问到:“这时如果你是小白兔, 会感觉如何?”同学们异口同声地答到:“会感觉很舒服。”我请同学说出理由, 都认为车不会再上下颠簸。突然一位同学说到:“如果车轴不在车轮的圆心上, 圆形的车轮也会颠簸。”另一位同学也抢着答到:“退一步讲, 即使车轮装于圆心上, 如果路不平的话, 小白兔还会感觉上下颠簸的。”他们的创新思维出乎我的意料, 我尊重了他们强烈的自主意识, 夸奖他们的回答既有科学性又联系了自己的生活实际。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着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在儿童世界中, 这种需要特别的强烈。”

二、对学生持宽容态度

对人宽容是一种美德, 而对自己的学生宽容, 更是作为一名教师的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学生都是孩子, 他们之所以到学校来学习, 是因为他们还不成熟, 不仅仅是知识和能力的欠缺, 还有自控力的不完善。作为教师, 就要充分理解、体谅学生这种客观的“不完善”。工作中, 我也主张师生之间建立一种信任感, 只有通过这种师生关系, 才能促进人性的自我完善。而宽容是教师处理师生关系的最佳途径与方法。

看作业时, 有一位学生将计算题四小题丢了, 我对学生说了这样一番话:“很抱歉, 今天老师批计算题时, 差点把你第五小题的得数当成第四小题了, 幸亏老师多看了两遍, 不然就给你批错了。可是你的第四小题哪去了?老师很想知道是什么原因使第四小题做了逃兵?”明明是学生的错误给老师造成了麻烦, 老师没有去批评, 反而还要说“很抱歉”。老师的良苦用心, 老师对工作一丝不苟的精神, 老师的宽容大度, 能不引起孩子的反思吗?于是孩子的自信心得到了升华。总之, 教师的坦荡可以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敬佩与热爱。

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相比, 显得尤为重要。一个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往往是一个有主见的学生;一个乐于提出问题的学生, 他已迈出走向成功的第一步;一个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 往往是一个思维活跃的学生。我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 调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试谈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教师角色 篇8

【关键词】新课程 改变观念 更新思想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177-01

教师按照教学规律从事教学活动,按照特定的职业意识、技能和行为形成了教师这一角色。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标、新教材、新思想、新理念也对教师这一角色提出新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当的角色也越来越多元化。传统体育教学基本都是教师教,学生跟着学,绝对服从教师的指挥,服从教学中的统一目标、统一要求,这是一种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重师道尊严的教学组织形式,机死板。新课程改变学生学习生活的同时,也彻底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生活,在这种双重的改变中教师必须改变观念,更新思想,做好角色的转变,以便更好地实施新课程的教学。

一、学生发展的组织者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实施教学的工具,主要任务是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程序、做好教学调控。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维持学生的纪律,而且还要“宣判”学生的学习成绩,有的学生戏称“教师的笔是判官的笔”,学生的“生死”大权全掌握在教师的手里,话说的虽然有点不雅,但却道出了传统应试教育的弊端。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这是的组织是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目标的达成等教学过程中一系列环节的有效地、艺术地组织。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仅要做一个合格的组织者,还要做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投入到认识、探讨、合作、实践的过程中去,在参与这一过程的同时,以积极的心态、乐观的态度、旺盛的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

二、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课程标准和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教师既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又是课堂教学的引導者。作为引导者,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从学生的情感出发,感受学生对情感的体验。这种引导,不只是引导学生解难释疑,关键的是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学生相互帮助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在这一过程中,优秀的学生可以更好地得到发展、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也可以得到长足的发展,这对于学生的整体发展是一个良好的促进。教师的引导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把学生的被动接受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使他们敢于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间的有效指导,则是通过学生个体的知识经验,在小组内或者班级内相互沟通交流,以丰富个体知识内涵。这种集体的合作与交流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思维的开阔。

三、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的评价是区分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新的课程理念有效地改变了这种评价现状,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把新课程的评价推向了多元、主体、开放的方向,使课程评价不再成为学生区分等级的分割线,而是促进学生发展和提高的兴奋剂。新的评价观念和思想,不只注重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也注重学生发展过程的评价,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把教学过程中的教师由评价学生等级的“法官”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种转变需要教学观念的转变,更需要教学行为的转变,需要教师把理念创造性的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让新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评价有效地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服务。

四、课程的构建者

由课程计划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构建者。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被局限和控制在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里,教师的教学过程只是照本宣科的过程,教材上有什么教师就教什么,教师的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复制”教材内容、“粘贴”大纲要求的过程,教师只是在完成严格执行课程计划的这样一个过程和程序,课堂教学缺乏生机和活力。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教学相长,彼此将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

五、情感的培养者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当学生胆怯时,对学生说不要怕,我来保护;当学生没有信心时,对同学说别担心,你一定能行;在集体游戏和比赛中不要瞧不起、讽刺挖苦学生,甚至说些泄气的话排斥他们,而是要多鼓励他们,让他们感到集体的温暖和关心,培养他们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当学生遇到困难不能克服而逃避时,要渗透和加强人生哲理教育,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新理念下的体育不是为了培养体育的专门人才,而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位学生的体育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学生体育能力客观差异要求教师对所有学生给予普遍的关怀和鼓励,使他们充满自信地参与各项体育活动。教师用博爱之心,敬业精神来关注全体学生,我们的教学一定会取得丰硕成果。我们教师应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态度、豁达的胸襟、敏锐的智能扮演好新课程理念赋予教师的各种角色,为学生创造一个健康向上、团结合作、催人奋进、文明守纪、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浅谈新课程下的教师角色定位 篇9

贵州省黔西县定新乡青杠小学 熊祖凤 贵州省黔西县永燊中学 漆道頔

关键词:新课程 教师 角色

角色,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身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规范。而所谓的“教师角色”是指处在教育系统中的教师所表现出来的由其特殊地位决定的符合社会对教师期望的行为模式。分析教师的角色,明确教师自己的角色身份,对教师充分地扮演好教师角色具有积极的意义。在过去,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已经给教师冠以诸多美名,如蜡烛、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等。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特别在当今的信息时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教育观的转变,这些美名逐渐退色。重新定位教师的角色,才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才能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扎实,并有益于学生的终生发展,才能有效地推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怎样定位自己的角色呢?

一、促进者的角色。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教师要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

传统模式下的教学,教师只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教师只想到怎样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装进学生的脑袋里,而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没有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在过去的素质教育也提倡教学改革,但还是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评价制度还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定论,因此,成效不是很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是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尤如装知识的容器。

与传统模式的教学相比,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评价制度的不断完善,教学将发生本质性的转变,新课改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知识是无限的,现代科学知识量多且变化发展很快,教师要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已不可能,而且也没有这个必要。再者,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之快,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也多样化了,获取的知识范围也扩大了。那么教师再以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二、合作者的角色。

社会学认为,合作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之一,合作将成为未来世界的主流。有的教育专家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讲,把合作的观念引进教学系统,是对传统教学的一次革命,它符合时代的要求,代表了现代教学系统发展的方向。师生合作的关键是教师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平等信任、相互交流、教学相长。具体说,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使学生心情愉悦、轻松自由地进入学习状态;要激发学生充满信心和勇气,尤其要使待进生奋发上进、乐于学习;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善于学习;要给学生提供自由选择的机会和自由支配的时间去发展自己的兴趣、个性、爱好和特长。

教师要培养学生和独立性与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应成为学生的亲密合作者,学习上伙伴。在学习过程中,师生相互配合、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

同时,教师与教师之间要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解决教育教学中产生的问题,探讨教学方法和手段。比如:教师之间就某个问题进行分析讨论,然后对讨论的结果进行综合,从而得出问题的解决方案。还可以进行集体备课,这样可以汇集众人的意见和方法,从中可以取长短,吸取宝贵的教学经验等。

三、引导者的角色。

老师是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自主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引导者。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所学学科的成绩,更要关注引导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过程与方法、学科知识与技能,以及学生身体、智慧和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全面提高与和谐发展,尤其要“引导学生树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独立自主地、主动地发展。老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心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引导每个学生“扬长避短”、“取长补短”,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已有水平上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传递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老师要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传统的学习方式学生很被动,四、创新者和研究者的角色。

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贵在创新。在教育活动中,教育对象是有感情的,是受社会多方面因素影响的。所以,学生个性也是千差万别的。教师要把一个个活生生的独特个体从蒙昧状态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决不是简单的机械劳动可以完成的,而要靠高度的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教师的工作不允许一味的沉浸于个人的点滴经验,而要求教师敢于开拓,勇于创新,依据变化的情况,不断寻求适合教育对象的教育方案、方法和手段,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更科学,更前卫,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

教师不再只是课程和教材的被动执行者,而是一个主动的决策者和建设者,同时也是专业知识的发展者。老师要以关注学生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学习和个性差异为宗旨。在教学中要有创造性的课堂教学设计,老师不是单纯地把知识像倒水一样的灌进学生的脑袋里,而是要精神设计自己的教学过程,创设教学情境,还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专业性评价,要进行行动研究,并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的能力。新课程下的教师教学是一项创新性的艺术活动。教师要大胆地有创新地把握和组织教学,要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特别是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教师更应该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要利用好现代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机地整合起来,为教育教学服务,而这种整合,我们教师必须深入研究课程,还要有创新素质,才能设计出优秀的创新型的整合课例,运用于教育教学之中。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事实上,每一位教师都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加以反思、研究,提出最贴切的改进意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教学情境中的问题,有着自己的经验化的处理方式,这个过程是教师对自己行为的分析与研究的过程。新课程的出现,使教育情境中的问题增多并变得复杂,“教师即研究者”这一要求在新课程背景下尤为重要。比如:一个兴趣,尝试一种新的想法,开发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一个困难,解决一个问题,或弥补一个缺失;课堂上的意外与无法解释的体验可以看作是进行研究、发展教学策略的一个起点。之后,通过观察、访谈及其他收集资料的方法,找到相关资料,然后通过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以达到对情境的深入透视和理解,确定自己的行动策略。

总之,新课程标准正在如火如荼地实践着,重新认识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在实践中学会总结和反思,是每一位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尽管在具体的实践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与阻力,但是新课程必定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尽情展示才艺的机会。课堂就是舞台,舞台就在课堂。面对新课改,机遇与挑战共存。亲爱的老师们,我们还犹豫什么呢?让我们舒展双臂,尽情地拥抱新课程给我们带来的绝佳良机吧!

参考文献:《走进新课课程》

《21世纪,谁来教综合课》——谈课程结构的重建

《新教材将会给教师带来些什么》——谈新教材新功能

《课程的反思与重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课程观

类别:教育教学 |

| 添加到搜藏 | 分享到i贴吧 | 浏览(2711)| 评论(0)

上一篇:你相信爱情吗? 下一篇:教师学期个人工作总结

最近读者: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备课 篇10

刘敬中

新课程指导下的备课有哪些基本要求?

一、备课要体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在备课时,教师要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内在联系。所谓预设,就是根据教育目标和学生的兴趣、学习需要以及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教育活动。所谓“生成”是指师生依据学生的兴趣、经验、和需要,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进行有效的动态的调整,以引导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进行新知识的探究活动。在生成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和物质环境,关注、支持、引导学生的主动探索和交往的欲望,满足他们自主活动、自发学习的需要。教师“预设”和学生的“生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同等的价值,而且“预设”和“生成”不是截然分开割的两个部分。以自己原来的设计和组织预设课程经验为基础,吸纳生成课程的理念和做法,经过同化、顺应,把原有经验整合为自己的经验。在考虑教育活动方案时,多几种假设,多几种课程发展的可能性,以便在实施过程中能够对孩子的不同反应有所应对。当发现孩子有了真正感兴趣而且有价值的事物和现象时,教师应大胆打破原来的计划,调整教育活动内容。当发现原定的活动时间、进度不符合实际情况时,教师不要拘泥于原定计划,可以顺应事情的自然发展,因事利导。

二、备课要体现尊重差异性原理在备课中只有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把它当做一种资源开发和利用,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潜能,让所有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探索活动,各尽其长,各有所得,不同程度地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这才是真正落实新课程理念。教师只有密切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才有针对性,才会更有效。备课时尊重学生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首先,教师备课时要有学生个体的差异意识,这样备课时才会有所构思;其次,教师要设计分层教学教案,把学生的差异性发展放在第一位;第三,教学时教师必须真正让学生找到自己的“位 1 / 12 置”,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在分层教学中让学生各得其所;第四,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体现学生的自身价值,从而产生良性循环。

三、备课要体现生活化的理念课堂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一些具有生命价值的教学资源应该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成长服务。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只要我们善于去挖掘,有大量的资源我们可以利用。我们首先要分析教材,有针对性地收集相关资料和信息,并进行精心筛选;第二,平时做个有心人,经常搜集一些教学资料;第三,学会储备,把平时搜集的资料分类进行保管;第四,学会资源共享。在备课时,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将所收集的资料融入到教学设计中,要力争做到;1.学“生活”。创设生活情境,将问题巧妙地“设计”到生活情境中,使学生学得有情趣,学有所得。2.用“生活”。学以致用,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服务于“生活”。因为很多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所以,要为学生创设这样的机会,增强这方面的意识。4.创造“生活”。这是一个更高的要求,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进行对生活的创新。

四、备课要体现课程资源整合的理念课程资源的整合与拓展,既要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又要完成对学生的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有效地进行资源重组,合理运用多媒体整合课程资源,较好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进行课程资源的整合主要应做到三个整合:1.目标整合,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指导思想,着眼于学生品德和人格的完善,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2.内容整合;3.形式整合;4.各种资源的整合,课程资源的整合必须实现各种资源的优化组合,从而实现最佳的教学教育效果

五、备课要体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理念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在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的思想,强调学法指导中以学生为主体的重要性。反对以教案为本位,其实质是以开发代替封闭,2 / 12 让每一节课都成为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的过程。教案要以显性教案为主转向以隐性教案为主,要从教为设计中心转向以学为设计中心。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和心灵力量。所以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战略性的意义。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构建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

2.教科书文本内容分析的维度是什么? 1.内容难度

所谓教科书的内容难度,简单地讲就是内容的难易程度。对于教科书的文本来说,内容的难度是人们首先关注的问题,这就须要借助一定的模型或工具开展研究。

2.设计风格

教科书文本的课程设计风格往往决定着教科书的发展方向。事实上,螺旋式与直线式是截然不同的设计风格,而认知发展价值取向的设计模式与学术主义价值取向的设计模式也是风格迥异的价值取向。因而,进行教科书文本的质量研究,必须考虑教科书的设计风格。 3.课程容量

课程容量是教科书文本的重要指标,而通常的“容量”,多是指讲授知识的量。不容否定,知识的量是课程容量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不是唯一指标,还应该考虑学习者(即学生)参与操作、参与思考的量,即学生活动的量,思维的量。学生在学习相应内容时提出了多少有价值的问题,产生了多少“闪光”的念头,发现了多少独到的思路,等等。当然,经验的积累、情感态度意志等方面的发展状况亦应成为课程容量的构成因素。因而,确定课程容量的根本标准在于课程内容潜在的学习效果,也就是力求使上述的知识、经验、能力等方面取得最佳效果

/ 12 3.在备课活动中,教师要备学生的哪些方面?

答:在备课活动中,备学生主要围绕备学生的学科认知特点和规律,备学生的知识基础,备学生的经验基础和生活关注点,备学生的能力和兴趣等内容展开的。

(一)备学生的学科认知特点和规律

学生原有的学科认知特点和规律,对他进一步学习新的学科内容、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以小学数学学科为例,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概括为“动作——感知——表象——概念”。教师要根据知识、内容的内在逻辑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学生认知活动能力,注重从知识的整体入手。对数学教学中一些重要概念和规律的揭示,注意遵从适应知识内在的矛盾关系,并有意识地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设计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和有丰富数学内涵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

(二)备学生的知识基础

要做到了解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这对备好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备学生的经验、思想和生活关注点

每名学生在来到学校学习的同时,也带了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不同观点、看法。这种已有的经历、经验和对待社会的观点,对于即将进行的课堂学习生活具有深刻的影响。 四)备学生的能力

在学科教学中,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等。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具备以下六种能力,即合作交往能力、创新能力、选择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抗挫折能力、终身学习4 / 12 能力。教师首先要将这六种能力结合所教年级制定出应达到的目标,合理地进行备课。

(五)备学生的情感因素

情感因素,是备课环节中一个重要成分。情感因素是伴随着知识经验的掌握、观念的形成以及内部智力的成熟而发展起来的,它对外部智力的形成和创造能力的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发展服务,因此,作为教师要采用多种途径和方法,在与学生接触中,了解、分析、记录学生们存在的各种问题,调整方法,制定相应措施。

(六)备学生的身心特征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各有其特点。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

总之,好的课堂教学,既要联系教学内容的实际,更要联系学生实际,注重研究学生,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小学备课包括什么内容? 答:当前,备课的基本内容包括:

(1)研究课程标准。明确课堂教学的目的要求。

(2)研究教材。特别是要认真钻研教科书,理清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各维目标在教科书 中的具体体现,准确理解重点、难点,确定教学的关键,制定切实可行的三维目标。

(3)研究学生。深入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思想状况,选准本课的起点和基点,使分层教学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4)研究例题、习题,设计好检测手段与巩固强化内容。不仅要设计教学效果检测的基本方法与内容,而且要精心选择和设计例题、随堂练习题,确保教学的 5 / 12 效果与覆盖面。例题、习题的题目要紧扣新课标、教科书和学生实际,要兼顾深度、广度,体现层次性,体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5)研究教学的教育素材。要找出教学内容的教育渗透点,特别是要关注每名学生的积极参与,以及终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与意识的培养。(6)研究教法和学法指导。教师要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长,学生现有的基础,选择恰当的教法,并指导学法。

(7)制定教案。教案应有明确具体的三维目的要求、教学内容分析(即重点、难点、关键)、教学过程(包括目标要求、重点、难点处理方法、教学手段、体现教育因素、教学小结等),保证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练习作业、板书设计等。(8)授课后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尤其是针对课堂教学或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具体剖析,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占用的时间一般不少于总课时的三分之一。

5.影响备课的主要因素有什么? 答:影响备课的主要因素有什么?

高质量的教案的形成,受制于诸多关键要素,准确地把握这些要素,是确保备课质量的关键。

(一)教学目标制定的准确性

所谓目标准确,是指制定的教学目标既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既不是低标准的又不是高不可攀的。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根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而确定的,教学目标是设计教学过程的依据,是课堂教学的总的指导思想,是上课的出发点,也是进行课堂教学的最终归宿。因此,教学目标的准确性制约着备课的质量。

(二)教学重点难点关键把握的准确性

/ 12 几乎每节课都有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难点部分的教学是一节课的关键,教师的课堂教学的水平主要体现在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上。

一般说来,一节课中学生需要掌握的主要知识就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学生在理解和接受上存在困难的地方就是教学难点。

为此,在备课中,首先,我们必须把握住重点和难点,当教学内容确定以后,应该认真考虑:通过教学应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哪些知识,那些主要的、关键性的知识就是教学的重点;学生在学习时会遇到哪些困难,那些学生难以理解、容易出错的知识就是教学的难点。其次,考虑怎样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当重点和难点确定以后教师还要考虑:教学时怎样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相联系,怎样与学生已有的旧知相联系,最终制定出详细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以此帮助学生化难为易,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三)学情分析的准确性

用于教学的知识要符合连贯性和逻辑性的原则,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变化、引申而来的,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是确定学生的学习方法、选择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设计教学方案的重要依据,如果学生对相关的旧知识掌握不好,就会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备课时,要根据所教知识的内容,找出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看一看哪些知识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还没有完全掌握,确定须要跟学生补哪些知识漏洞,课的导入安排什么复习内容,新授课应选择什么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等,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备学生的知识水平。只有这样,我们在备课、上课时才能有的放矢。

(四)教学内容选择的合理性

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是备好课的前提,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依据知识的特点、教材的编写意图、完成教学任务所需的时间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等因素来决定。教学内容选择的合理性源于备课工作的充分:首先要根据教材的编排来选择。通常我们把一个练习的知识划分成几个小段落,每个小段落为一课时的教学内容。7 / 12 例如,现行的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就是这样编排的,教师在备课时只要看一看教材的新授内容以及对应的习题编写,就可以确定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了。其次,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来选择教学内容。一般来说,比较简单的、学生易于接受理解的内容可多选一些;对于学生难以理解、难以掌握的知识,由于在教学中要花费比较多的时间,所以内容要适当少选一些。再次,要根据教学需要来选择。对于一些思考方法一致、联系比较紧密的知识,在教学时可以打破教材的编排顺序,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织来安排教学内容。

总之,在选择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时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以一节课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所授知识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为准,既不要多选也不能少选,多选了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少选了会造成课堂教学松散、浪费课堂教学时间的状况。

值得一提的是,在选择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时,切不可盲目迷信教学参考书,教学参考书上的课时安排一般是比较紧的,它是在理想的教学情况下确定的课时安排,有的内容安排得过松,有的内容安排得过紧,一般都要对教参上的课时安排进行适当调整,至于怎么调整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而定,教学顺利时可以压缩一两课时,教学不顺利时可以放宽一两课时。

(五)问题设计的恰当性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信息交流的多边活动,师与生、生与生间的相互交流活动主要是靠教师的提问、学生的答问、生生之间的信息传递来实现的。学生在教师的提问之下进行思维和交流信息并相互启发,同时教师从学生的回答和信息交流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调整课堂教学的进程。良好的课堂提问可以使课堂教学机制正常运转,可以激发学生积极地思维、主动的合作和交流,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就变成备课的重要工作,尤其在今天强调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今天。教师设计的问题,首先要精,课堂提问不在于数量多,而在于质量高优劣。教师的课堂提问要能启发学生积极地思考,要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能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兴趣,要能层层深入击中知识的本质,要能解决课 8 / 12 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要避免诸如你们懂不懂啊,会不会啊,有没有问题啊等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其次是时机要恰当,要把问题设置在知识的重点之处、知识的转折和发展之处、学生遇到学习困难之时,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节省教学的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六)教学细节考虑的周密性

课堂教学中的细节问题虽然是一些细小的问题,但是也能影响一堂课的教学效果,细小的问题也能酿成大的失误,因此,备课时不要轻易放过每一个细节问题。细节问题包括的内容很多:有板书设计问题:板书是否科学、合理、简洁、实用;有提问、演示、作图的问题:问题是否准确,无歧义,演示是否到位,准确无误,作图是否科学,合理;有前后衔接问题:有没有过渡性语言,过渡性语言是否简洁明了;有教学设计问题:对教学的难点之处、关键之处是否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作了充分的估计,是否设计了两套甚至几套教学的方案,以应付课堂教学中的特发事件等,做到万无一失;有学生作业书写格式的指导问题等。

在备课时,教师要通盘考虑各个教学环节,处理好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问题,才可能使课堂教学自然,流畅,扣人心弦。

(七)学习方法制定的适切性

学生的学习方法是课堂教学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能反映教师的教学理念,又能影响学生的课堂学习的效果和新课程目标的实现。因而,备课质量也受制于学法的适切性。

目前,学生的学习方法有很多,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两种:接受性学习和发现性学习。接受性学习可分为机械接受性学习和有意义接受性学习。发现性学习可分为指导发现性学习、独立发现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内容、教学的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相应的学习方法。

设计学生的学习方法,首先要恰当,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其次要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再次要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一般来 9 / 12 讲,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知识可以选择独立发现性学习的方法,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可以采用有意义接受性学习的方法,对于有多种解决问题方法且学生能自己探索出来的知识的教学,则应当采用创新性学习的方法。值得一提的是,各种学习方法都有其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在学生学习方法的选择上,不要人云亦云,更不可追求时髦,追赶时尚,不管教什么知识、上什么课都使用指导发现性学习法、独立发现性学习法、创新性学习法,而把传统的有意义接受性学习法一律废除,这样教学只能是浪费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大力提倡操作、发现、讨论、归纳、猜想、论证、自学、交流等学习方法。

(八)施教方法制定的恰当性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有法是指教学时有法可依,有法可循,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实验法、发现法、程序教学法、尝试教学法、自学辅导法、引探教学法等。教无定法是指在实际教学时,没有固定不变的教学模式,同样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不同的教师,同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师不同的学生,同样的教师和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的教学方法都不相同,因为每种教学方法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有各自的优点、缺陷和适用范围,超出了这个范围就不适用了。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接受能力以及自己的教学风格,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一般的做法是:一个知识开端的教学通常采用讲授法、谈话法进行教学,如数学概念的教学;比较抽象的、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在教到关键之处采用演示法、实验法进行教学;对于一些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可采用尝试教学法、引探教学法、自学辅导法和练习法进行教学。但是,一节课中用的教学方法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往往是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实际教学的进程交替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有的教学内容可以用几种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这就要结合实际情况择优选择。

总之,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依据教学的内容、本人的教学风格、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而定,以达到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为准。值得一提的是,选择教法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要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绝不能凭空想象,不切实际。

/ 12

(九)资源与教具准备的充分性

多媒体课件和教具是必不可少的辅助教学手段,它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直观化、形象化,教具、多媒体课件制作演示得好,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制作必要的多媒体课件和教具。多媒体课件和教具的制作要具备色彩鲜明、直观性强、便于操作演示、能反映知识的本质等特点。教具和多媒体课件制作好以后,教师还要先进行操作演示,看看还有什么不足之处,须要作如何改进,确保课堂演示万无一失。但是有的教师认为有了现代化的多媒体课件,就无须制作教具了。这是一种偏激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切实际的,原因是:多媒体课件和教具各有各的优点和缺点,多媒体课件是高科技产物,它具有动感性强、操作方便等优点,但是它又有制作麻烦、花时多、教学成本高的缺点,教师不可能课课都使用,一般在教学中偶尔使用或只在公开教学时使用,而教具具有制作简单、使用方便、教学成本低等优点,便于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

另外,多媒体课件毕竟是一个虚拟的东西,教具比起多媒体课件来更具有真实性,更直观,它在课堂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是多媒体课件无法取代的,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就离不开实物教具的使用,认时间的教学就离不开实物钟的操作和演示,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选择这两种辅助教学手段,不可偏爱一种而放弃另一种。

课堂中偶发的小事故会阻碍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考虑周详,尽量把这些偶发事件的发生率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如:上课前先检查要使用的电教设备是否已经安装或调试好,上课要用的图片、练习题或其他的教具有否准备就绪;一旦完成了教学任务却仍未到下课时间,应临时增加哪些活动;若时间紧,要下课了还未完成准备好的教学内容,该删掉哪些环节等。有了多方面的充分准备,才有可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十)课堂练习设计的恰当性

/ 12 课堂练习是为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服务的,学生通过练习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形成技能和技巧、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所以,课堂练习设计的恰当性直接制约着课堂教学的最终效果。

在设计高质量的课堂练习题时,教师首先要有一定的数量和质量,基本题要练足练好,要确保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提高题要能真正发挥作用,要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不可只重数量而轻质量。其次,课堂练习设计要有层次,有坡度,有变化,有发展,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练习,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不可重发展提高题的练习而轻基本题的练习。再次,课堂练习设计要有针对性,不要面面俱到,不要平均使用力量,要重点知识重点练,难点知识反复练,对于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要设计一些新旧知识的对比练习,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实施新理念下的中小学教学设计,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是为学习服务。克服教学目标分析中的“知识结果中心”倾向,学习分析中的“教材中心”倾向,和教学策略制定中的“教师中心”倾向,是当前备课活动中十分值得关注的现实问题。

上一篇:2007-2008学年高三下学期教师工作总结下一篇:奇妙的喷泉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