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初探(精选10篇)
[摘要]: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技术教育进入中小学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我们这个农业大国,如何更好地开展好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全民的信息素养,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实现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创建和谐社会最有效的途径。本文作者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谈谈如何才能在农村搞好中学信息技术教育。
[关键词] 农村 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素养
根据中央提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建议,结合我国基础教育的实际,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起用五年、十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教育部还明确规定,要把信息技术课列入必修课。
如今,信息技术课已纳入中学的必修课。主要内容由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两大部分组成。但由于实际条件的限制,落后的农村学校还存在硬件设施不完善,课程设置不合理,时间安排不足,思想不够重视等问题,直接影响了老师的教学,限制了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同时由于学生地处乡村,大多数学生到了初中后才有机会接触到计算机。通过几年多的教学实践和探索,本人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农村学生的真实信息水平参差不齐 绝大部分学生在没有上信息技术课前对电脑没有任何认识。可以说信息技术的基础非常薄弱,大部分学生接触到计算机的只有两个地方,一个是学校的信息技术课堂;另一个就是镇上的网吧。甚至一些经济比较落后地区目前还没有解决基本的信息技术教学条件问题,很多学生在小学高年级阶段都没有接受信息技术教育。因此,在学生刚升入初一时,通过了解,一个班往往会只有二、三个学生拥有家用电脑,并且水平并不高,只能进行一些常规的电脑操作。很多的学生只知道电脑可以聊天、玩游戏,特别是网络游戏,这形成学生对电脑认识的误区。
二、端正学生对电脑使用价值的认识,创设良好的信息学习氛围
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因而先进的技术在农村的普及应用也相对较晚,虽说计算机和网络已走进我们的生活,但对农村生活的影响是不明显的,这样一来,在学生的心目中,计算机的应用的真正价值很难使他感受到,好像懂与不懂计算机对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并没有带来什么不便,只知道电脑很好用,特别是用于上网、聊天、玩游戏罢了,致使好多学生对信息课的学习不重视,把它当作休闲课、玩耍课,觉得有游戏玩罢了,而只会对计算机表面上的一些浮华的内容和信息感兴趣,并没有认识到学习计算机的重要性。因此,想提高技术课的教学质量也变得很难了。
三、学校领导、教师要更新转变观念、提高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
民族的振兴、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必须依靠教育,这是大家的共识。现代信息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育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这为农村地区培养人才提供了必要保证。然而,农村地区信息技术教育实践者落后的教育理念是农村地区实施教育信息化的主要障碍。在教学中,我市农村地区在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和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如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认识不到位,把它看成是继体育、音乐、美术之后的又一门副课,可开可不开。尽管有些学生很喜欢这门课,但在升学的压力下,不得不为考试科目让路。所以,农村小学要开设好信息技术课就必须解决好观念和认识问题。
四、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科教师采取适合农村学校的教学方法
由于农村中学学生对计算机的使用非常少,大多数学生还是初次接触到计算机,可以说大部分学生是从零开始,所以对教师来说是一大考验。那么如何能顺利地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呢?
1、激发兴趣,保持长久的学习动力。
对于农村的中学生来说,“电脑”是新奇的“玩意儿”,所以学生刚接触时兴趣非常大,老师这时可以对计算机的神奇功能进行介绍,使学生对计算机有了一种神秘感。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捕捉机会,恰当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农村学生大多不会打字,在教学时如果单纯的讲解键盘,练习指法,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失去兴趣。因此,在教学生打字时,以比赛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教学。而且装上能及时反映学生打字速度的软件,学生打字速度的微少进步也能体现出来。学生打完一次后觉得不满意可再打,在竞争中,为更快地提高速度,学生主动地请教打字的指法及技巧,使学生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不仅提高了打字的速度,而且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大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2、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气氛,注重交流与合作,平衡学生间的差距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多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在此过程中共享思路、激发灵感、反思自我、增进友谊,增强合作意识。由于农村学生智力因素的差异,其认知水平和操作水平也相差较大,所以,民主平等、尊重信任、互相合作、共同参与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合作表现得尤为重要。由于大多数学生都是刚接触电脑,在教学上给教师带来很大的困难。在课堂上,老师不可能对每一个学生都进行个别的辅导,一个班中往往只有几个学生“高手”,接受速度较快,很容易就掌握。可以利用学生好为人师的特点,可以辅助老师手帮手地指导能力水平稍微低的同学,直到学会为止。提倡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延伸或拓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同时增强同学间的交流合作,在合作与交流中学习,可以促使“后进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高手”同学的帮助和指导,增强学习的信心;也可以使学生“高手”在辅导同学的过程中知识得到巩固和内化。
3、培养助手,以点带面,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学生中发现学习积极、肯动脑,计算机操作熟练的学生,鼓励他们超前学习,将他们培养成学习骨干。家庭中有计算机的,将下堂课要完成的“学习任务”驱动内容拷贝回去,利用课余时间提前学习,使他们先一步掌握学习内容,在课堂教学时这批积极份子作为教师辅导其他同学的助手。同时鼓励其他同学争做助手,加入积极份子行列。这样,既解决了学生人数多于电脑的矛盾,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实践表明,灵活、可行、适合农村学生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有利于优秀生的培养,也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合作学习、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五、教学过程中,要有效充分利用学校资源,进一步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农村教育中,虽然已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但要让其开展起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资金的缺乏。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农村学生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学生拥有自己的计算机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即使有,数量也极其有限。学校电脑室是信息技术课的主要场所,因此要确保教学效果,还要保证机器的完好率和使有率。教师要解决好维护与使用的矛盾,探索一些可行的维护方法,确保学校电脑的正常运行及信息技术课的正常开展。
除了要解决硬件问题外,加强专业人才实际教学能力方面的培养,也是实现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保障。教师要经常参加业务培训,及时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自觉地能动地研究信息技术,掌握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并从中寻求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逐渐探究新的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从而有效地推进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确实,在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存在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给信息教育的发展和普及带来了相当大的阻力。我们只有在了解其现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加以解决,才能推动农村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进程。如何更好开展农村信息技术教育,还需要我们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好好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龙兴铭 《农村中学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之我见》
汪华 朱红爱 《浅谈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李虹 《浅谈农村中小学如何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一、教学方法要有针对性, 要符合农村学生的特点
我校的生源绝大部分来自农村, 部分农村小学从未开展计算机教学。学生跟计算机接触不多, 计算机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新奇而神秘的事物。因此, 教师在教学时,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如:在讲授七年级信息技术课时, 本年级的教学内容按课程安排是这样的:计算机基本知识→计算机的启动和关闭→键盘操作;而我在教学时是按“计算机的启动和关闭→键盘操作→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强化指法训练”的模式授课。这样学生一开始学计算机就接触启动和关闭计算机, 认识键盘、鼠标, 让他们动手摸一摸键盘, 按一按鼠标, 消除部分学生面对计算机不知所措的心理, 并让学生产生一种想自由驾驭计算机的强烈愿望。然后学习指法操作, 再教计算机基础常识。学生先自己上机练, 有了一些感性认识后, 学习起基础常识来会效率快, 成果佳。
二、精讲多练, 让学生在操作中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 最忌讳的就是教师一言堂、包办代替, 留给学生的思考与操作时间相当有限, 使一门有趣的课程变成了大篇的理论讲解, 剥夺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动力。我教学信息技术课的经验是“精讲多练”。“精讲”就是将学生必须了解掌握的教学内容进行讲述, 其他内容由学生自己学习。由于学生在小学时学习信息技术的条件不同, 基础也不同, 那么在七年级的起点自然也不同, 学生在理解、认识和实践操作上也会存在差别。显然, 同样的教学目标与要求不可能适合所有的学生, 教师可将一些易懂的或易于自学的内容让其自己去完成, 把尽可能多的时间留给学生, 让学生在实践中“多练”, 在实践中“多思考”, 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思维与想象空间, 让学生亲身体验自我学习的乐趣。
三、教学形式要求注重学生上机实践的时间安排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特别强的学科, 学生只有通过动手实践, 才能掌握信息技术, 培养信息技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试行) 》规定,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这种教学形式一方面使课堂教学动静结合, 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节奏, 符合农村学生的认知规律;另一方面, 注重学生上机实践的时间安排, 为农村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 解决了农村学生因对信息技术接触过少而产生的神秘感和陌生感。
四、尊重个体差异, 因生施教, 并鼓励学生合作学习, 勤作尝试
由于农村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情况不一, 以及学生家庭经济环境、曾经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程度不同, 同一年龄层次的学生信息技术水平起点是参差不齐的, 在学习过程中也会分化很快。这些因素使得教学时要针对学生操作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差异设计不同难度和层次的内容,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做到尊重学生个体发展差异, 对“学困生”应耐心指导, 并鼓励学生合作学习, 勤作尝试。具体做法是:提出同样的操作任务, 但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要求。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 可以适当增加知识容量、提高操作要求, 让学生有主动创造与发挥的余地;相对于基础不是很好的学生, 应以鼓励为主, 找到学生学习的闪光点, 倡导学生合作学习, 共同进步, 在此基础上促使其有所提高。这样, 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了同样的成就感, 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自然成为提高学生创造能力的基础。
五、教学的内容要尽量让学生乐于学, 学以致用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试行) 》中明确指出, 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兴趣与意识。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应用, 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让所学的为自己的需要而服务。因此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学以致用。首先, 教学内容的制定要与学生的应用相结合。在教他们学计算机时, 制定的教学内容要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实际需要。例如“画图”, 学生可以利用它来设计贺片, 送给他人;“Word 2000”, 学生可以利用它写作文、写信。这样, 在课堂上学的都能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都能服务于现实生活, 都是学生所需要的, 学生学起来就会有兴趣, 乐于学。其次, 在应用中练习, 巩固知识。
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于2002年开始实施。为此,国家特地加大投资的力度,通过教学光盘播放点、卫星教学收视点和计算机教室三种模式,把优质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送到农村中小学。面对这一教育举措,如何不断探索适合农村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已成为许多教师关心的热点。笔者结合在农村初中学校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切身体会,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进行了分析和思考,以下是我对初中信息技术科教学的一些浅谈:
一、教学方法要有针对性,要符合农村学生的特点
我校的生源绝大部分来自农村,部分农村小学从未开展计算机教学。学生跟计算机接触不多,计算机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新奇而神秘的事物。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如:在讲授七年级信息技术课时,本年级的教学内容按课程安排是这样的:计算机基本知识→计算机的启动和关闭→键盘操作;而我在教学时是按“计算机的启动和关闭→键盘操作→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强化指法训练”的模式授课。这样学生一开始学计算机就接触启动和关闭计算机,认识键盘、鼠标,让他们动手摸一摸键盘,按一按鼠标,消除部分学生面对计算机不知所措的心理,并让学生产生一种想自由驾驭计算机的强烈愿望。然后学习指法操作,再教计算机基础常识。学生先自己上机练,有了一些感性认识后,学习起基础常识来会效率快,成果佳。
二、精讲多练,让学生在操作中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最忌讳的就是教师一言堂、包办代替,留给学生的思考与操作时间相当有限,使一门有趣的课程变成了大篇的理论讲解,剥夺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动力。我教学信息技术课的经验是“精讲多练”。“精讲”就是将学生必须了解掌握的教学内容进行讲述,其他内容由学生自己学习。由于学生在小学时学习信息技术的条件不同,基础也不同,那么在七年级的起点自然也不同,学生在理解、认识和实践操作上也会存在差别。显然,同样的教学目标与要求不可能适合所有的学生,教师可将一些易懂的或易于自学的内容让其自己去完成,把尽可能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多练”,在实践中“多思考”,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思维与想象空间,让学生亲身体验自我学习的乐趣。
三、教学形式要求注重学生上机实践的时间安排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特别强的学科,学生只有通过动手实践,才能掌握信息技术,培养信息技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规定,中小学信息技术课“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这种教学形式一方面使课堂教学动静结合,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节奏,符合农村学生的认知规律;另一方面,注重学生上机实践的时间安排,为农村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解决了农村学生因对信息技术接触过少而产生的神秘感和陌生感。
四、尊重个体差异,因生施教,并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勤作尝试
由于农村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情况不一,以及学生家庭经济环境、曾经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程度不同,同一年龄层次的学生信息技术水平起点是参差不齐的,在学习过程中也会分化很快。这些因素使得教学时要针对学生操作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差异设计不同难度和层次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做到尊重学生个体发展差异,对“学困生”应耐心指导,并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勤作尝试。具体做法是:提出同样的操作任务,但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要求。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适当增加知识容量、提高操作要求,让学生有主动创造与发挥的余地;相对于基础不是很好的学生,应以鼓励为主,找到学生学习的闪光点,倡导学生合作学习,共同进步,在此基础上促使其有所提高。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了同样的成就感,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自然成为提高学生创造能力的基础。
五、教学的内容要尽量让学生乐于学,学以致用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兴趣与意识。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应用,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所学的为自己的需要而服务。因此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学以致用。首先,教学内容的制定要与学生的应用相结合。在教他们学计算机时,制定的教学内容要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实际需要。例如“画图”,学生可以利用它来设计贺片,送给他人;“Word 2000”,学生可以利用它写作文、写信。这样,在课堂上学的都能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都能服务于现实生活,都是学生所需要的,学生学起来就会有兴趣,乐于学。其次,在应用中练习,巩固知识。
总之,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要求我们教师对不同的学生个体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改变传统知识上的传授方式,积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积极性,从而使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再上一个新台阶。
泰州实验学校 唐进晔
【摘要】目前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有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教师教得无所适从,学生学得痛苦郁闷,教学效率很低,教学资源严重浪费。追其问题原因涉及许多方面,如有其本身理论体系的不成熟,有来自“小学科”思想的漫不经心,也有来自制度层面的评价等方面。如何解决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有效性问题呢?笔者认为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是关键。本文试着从“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探索发现式教学法”、“实践启发式教学法”三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入手探讨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实施。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学科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它的理论体系、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还远远没有成型。《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标、以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学习领域作为课程形态的必修课程。”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之外,信息技术课具有鲜明的自身特点:突出学生技能的掌握和实践运用。因此,在教学中决不能沿用现成的教学模式生搬硬套,而应有其独特的教学模式。笔者在近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以下三种教学方法较为常用有效:
一、任务驱动式教学法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以明确的任务驱动为目标,在自主学习和协作交流的环境下,让学生在任务实施的过程中逐步掌握新的知识。合理运用该教学法可以显著提高教学效率,又能在强烈的求知欲驱动下,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能力。“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实施的过程一般分为设计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评价任务等。
在具体设计任务时,教师要把握好任务的针对性和阶梯性。任务是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的,同时任务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到所有学生的实际情况。例如,初一学生在学习“表格制作”的内容时,可以先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仿照课程表,设计一个10行5列的空表格”。这个任务就包含插入空表格、合并单元格、表线添擦等子任务,在完成这些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对表格的插入、行列的删除、表线的处理等操作就会逐步熟悉,从而达到本课时“让学生掌握制作简单表格方法”的教学目标。
在任务完成阶段,教师要做好对学生上机过程中的个别指导和答疑工作。学生之间水平存在差异是个普遍性的问题,再加上具体操作的多样性,导致不同的学生往往会遇到不一样的问题。以制作小报为例,在制作过程中,有的学生会对“艺术字”的基本编辑方法不是太清楚,有的学生对应用图片、自选图形的组合、美化不了解,有的学生对图文混排的方法不熟悉„„如果都采取“一锅端”的做法显然是行不通的,而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就很有必要。
二、探索发现式教学法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探索是学生求知的本能,而“探索发现式教学法”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以教师设置疑问为出发点,以学生探究问题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强调教师通过积极有效的引导,学生自主思维,通过情感体验、实践尝试、独立探究、合作讨论等形式完成知识的学习。“探索发现式教学法”一般分为四个环节:设疑——探究——解决——发现。
例如在学习《图表的建立与编辑》时,教师可以首先创设“出示这学期大家前三次的考试成绩”情境,然后引出问题“我们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那我们有什么更直观的方法来表示吗?”由问题的产生到情境的引入,然后再适时引入图表的相关内容,让学生小组交流、讨论是用什么类型的图表呢?折线图还是用柱形图或者其他?确定了图表的类型之后,通过分组协作让学生再一步步建立图表。在整个图表完成之后,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如何来转换图表。这样,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一步步完成本节知识点的学习。
在运用“探索发现式教学法”时,教师一般要把握如下几点:首先,疑问的设置要有共性,既要游离于具体问题之外,又要紧扣知识点的核心。问题没有共性会让学生多走弯路,极大浪费课堂时间。其次,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要注意及时引导,着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在解决问题后要及时总结,合理评价。恰当的评价既能汇总分析学生在前期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又能适时引出新的知识点供学生进一步探求。
三、实践启发式教学法
实践是创新的重要基石,信息技术课与其他学科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工具性较强。“实践启发式教学法”的本质是以教师启发为激励手段、以学生实践运用为线索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一般分为三个环节:(1)在实践中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找出实际问题背后的知识点。(2)分析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点。(3)解决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给予肯定或补充,并不失时机提出新问题,为下一个知识点埋下伏笔。这种教学模式类似文学写作中的“倒叙”手法,即先找出问题背后所涉及的知识点,然后引导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点,最后再综合运用,解决实际问题。那么在具体教学中如何迅速、准确地找到实际问题,并将之抽象为信息技术知识点呢?
首先,教师要善于与其他学科老师沟通,有些知识点需要借助计算机解决时要提前精心设计,不断增强信息技术的“渗透”能力。例如初一学生在数学学到有关利用计算机制作图表的知识时,可以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应的案例让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实践操作,不断增强他们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
其次,在课堂上大胆鼓励学生自己挖掘,让学生在生活中亲自体验到学习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成就感。例如,学校正在开展“唱响国歌”大合唱系列活动,学生了解到评委老师的打分系统还是人工操作,很不方便。于是,我鼓励学生利用EXCEL函数等知识帮评委老师们设计一张实时计分表及名次表。学生经过认真思考,结合评委老师的有关要求和竞赛规则,在学习了函数有关知识点后,经过小组合作,综合利用MAX()、SUM()、RANK()等函数巧妙地设计了一张数据表。通过此表大大提高了评委老师的工作效率,学生也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体验到了EXCEL学习的实用性。
“实践启发式教学法”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点的时候有着明确的目的性,用实际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经过教师的逐步启发和有效引导完成知识点的学习。
一、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1
二、充分了解学生的真实信息水平...............................1
三、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2
四、采取适合学生教学方法.....................................2
1、寓教于乐法..............................................2
2、演示训练法..............................................3
3、民主、和谐、合作法......................................3
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4
1、鼓励求异出新............................................5
2、通过联系实际的综合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5 3.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整合....................................5 结束语.......................................................6 参考文献.....................................................7
浅谈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
[摘要]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对于我们这个农业大国,如何更好地开展好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全民的信息水平,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
一、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二、充分了解学生的真实信息水平。
三、转变教育观念,领悟新课标精神。
四、采用适合农村学生的教学方法。
五、有效利用已有资源,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关键词] 信息素养 分组教学 合作精神
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信息技术课主要内容由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两大部分组成。但由于实际条件的限制,部分学校可能还存在硬件设施不完善,课程设置不合理,时间安排不足等问题,直接影响了老师的教学,限制了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和发展。通过五年多的教学实践和搜集的资料,本人获得了以下几点心得体会,与大家交流。
一、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如今,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但是,毕竟中学《信息技术》课时少,且目前学生因家庭、教育环境及个体的差异,信息技术基础差异很大。因此,如何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已是摆在每位信息技术教师面前迫在眉睫的问题。对于21世纪的学生来讲,我们应努力培养他们基本的“信息素养”。
二、充分了解学生的真实信息水平
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因而先进的技术在农村的普及应用也相对较晚,虽说计算机和网络已走进我们的生活,但对农村生活的影响是不明显的,这样一来,在学生的心目中,计算机的应用的真正价值很难使他感受到,好像懂与不懂计算机对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并没有带来什么不便,致使好多学生对信息课的学习不重视,把它当作休闲课、玩耍课,觉得学不学都无所谓,而只会对计算机表面上的一些浮华的内容和信息感兴趣,并没有认识到学习计算机的重要性。因此,想提高技术课的教学质量也变得很难了。
三、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
教育家苏姆林斯基曾说过:“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开始学习信息技术课时学生往往怀着好奇、兴奋的心理,但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有的内容需要机械重复地训练,有的内容枯燥无味难度大,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慢慢降下来。根据建构意义新的学习理论,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因此,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的愿望。利用中学生喜爱游戏这一特点,在鼠标练习中,我让学生玩WIN98自带的扫雷和接龙游戏,在探索游戏中掌握操作技能。让学生自始至终愉快地学习,尽力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四、采取适合学生教学方法
由于中学生对计算机的使用非常少,大多数学生还是初次接触到计算机,所以对教师来说是一大考验。那么如何能顺利地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呢?
1、寓教于乐法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习兴趣 是推动学习的强化因素,有兴趣的学习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
对于中学生来说,“电脑”是新奇的“玩意儿”,所以学生刚接触时兴趣非常大,老师这时可以对计算机的神奇功能进行介绍,使学生对计算机有了一种神秘感。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捕捉机会,恰当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学生大多不会打字,在教学时如果单纯的讲解键盘,练习指法,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失去兴趣。因此,在教学生打字时,我以比赛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教学。首先我叫班上会打字的学生用正确的指法很快地打出一行字,许多没有打过字的学生不禁惊叹,如果我能打得那么快该多好啊!我赶紧鼓励学生说:“老师相信,你们经过努力一定会超过他的,有没有信心啊?” 学生齐声答到:“有!”接着我又说:“这节课我们就来比一比,看看哪个打得最快”。我采用能及时反映学生打字速度的软件,学生打字速度的微少进步也能体现出来。学生打完一次后觉得不满意可再打,在竞争中,为更快地提高速度,学生主动地请教打字的指法及技巧,使学生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不仅提高了打字的速度,而且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大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2、演示训练法
演示训练法就是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系统等进行演示操作,学生从教师的示范性操作中学习步骤和方法。这种方法适用的教学内容:
1、Windows的基本操作如窗口的操作、文件夹的建立等;
2、新软件的学习等。这种方法适用的对象主要是:(1)初一年级学生,由于初一年级没有接触信息课,学习方式上还处于对初中信息课的学习过渡适应阶段。所以第一学期采取“教师演示引领,学生跟进操作”的教学方法,效果较好。(2)对于所学知识尚无前期认知的学生,由于这些学生对学习内容没有前期认知,因此,直观的演示操作更为切合这些同学的需要。如果班级中个别同学学习困难,还可进行小部分集中演示,采取更为直接的面对面教学。从而在老师的引领下,使学生在模仿操作中,逐渐克服对信息技术的陌生感,进而达到最终的举一反三后的自主创新学习。
3、民主、和谐、合作法
信息技术课程的整个教学活动不光是学生个人对学习任务的完成,它离不开学生团体的共同参与。由于农村学生智力因素的差异,其认知水平和操作水平也相差较大,所以,民主平等、尊重信任、互相合作、共同参与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实践表明多数学生愿意与人合作,但也有少数学生因为能力,性格等原因缺少与人合作的愿望。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参与合作成为可能。再有,对于那些水平偏低,缺少合作勇气的学生,教师要肯定他们的 能力,经常有意识地引导、鼓励他们增强自信,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合作。
而对于学生来说,合作表现得尤为重要。由于大多数学生都是刚接触电脑,在教学上给教师带来很大的困难。在课堂上,老师不可能对每一个学生都进行个别的辅导,一个班中往往只有几个学生水平较高,接受速度较快,很容易就掌握。这些学生往往会觉得吃不饱,打击其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好为人师的特点,采取分组教学法。
这种以合作为基础的分组教学法具体操作如下:(1)每个班(假设为50人)均匀划分为五个小组,每小组一个正组长,一个副组长;在上机座次上,同小组相邻。分组依据可以根据教学组织意图灵活选择,基于自愿组合,学生间的沟通效率会更高些,基于学生学习水平的分组,有利于复式分层教学等等。(2)组长与教师有优先的交互权,组长的职责是辅导本组同学,组长是水平较高,接受速度快,热心帮助同学的人,而组长的产生主要依据是学生完成作品的速度与质量,组长任用是动态的。(3)分组教学主要面向基本教学任务的完成,确保每位同学都有获帮助的机会,确保每位同学都掌握最基本的教学内容。(4)在课后要组长根据教师提出的任务和评分标准,对组员给予评价,并作记录,作为教师评价学习习近平时成绩的一个参考标准,在课堂上对一些成绩突出的学生进行表扬,这样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5)作为激励措施,教师要对组长提出更高的学习要求,组长是信息部的小组成员,适当增加一些专门的课外辅导。
经过教学实践表明,分组教学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有利于优秀生的培养,也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合作学习、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领域是创新最活跃的领域,如今,网上丰富的教育资源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新的更广阔的空间。面对网络和计算机,学生可以在没有任何心理障碍的情况下提出问题,这种交互参与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勇敢、大胆、自主、诚实、执著的精神,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是信息技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当今世界正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不断创新,高科技的迅速产业化,使得 经济持续增长。而在这一时代,起核心作用的是知识创新,它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因此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是有创新意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鼓励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学会独立思考,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的提高。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环境和机会,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维空间,不须面面俱到,包办学生所做的一切。只有在自主学习的环境里,学生才有可能发挥创造性,体验创新的乐趣。例如:在讲word图文混排时,需要用到绘图工具栏,我只是把工具栏上重点工具,如阴影、三维效果、填充、自选图形等提示了一下,具体的操作留给学生自己完成。学生们凭着他们敏锐的观察,丰富的想象,做出了一幅幅好的作品。后来我对几副想象力丰富的作品给予了表扬,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在亲自实践的过程中,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核心,实践是创新的源泉,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教学:
1、鼓励求异出新
布置作业时不用条条框框限制学生的想象思维,强调一份好的作品创意必须要新,不怕学生异想天开,存异才会有创新,例如在布置学生进行贺年卡设计时,对轮廓、内容等格式不作统一要求,让学生结合自身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情趣,从整体构思、编排技巧等方面进行大胆的设计。不以“像不像”作为评价的标准,而是看新不新,好不好。
2、通过联系实际的综合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例如,在进行word单元综合训练时,选取制作电子小报进行演练。鼓励学生用心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或网络上寻找适当素材整合作品,内容不限,但主题要求积极、健康、具有创新意识,并能灵活应用所学技能技巧。这样,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不同的主题,从而能进行乐此不疲的素材搜集,整理、应用和整合,切实体会学以致用的乐趣,感悟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及学习方法,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
3.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而相应的信息应是与中小学生各科的学习内容相关的知识,这就产生了信息技术课程如何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课程整合是指用不同课程的素材和能力整合在一起,使学习的目标处于一个具体的,现实的情况,要求用到多种知识和能力。现代教育引入了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提出了以超媒体方式组织教学信息的思想,这就为信息技术课程与其它学科课程的整合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
将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整合,就是以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去,从而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解决其他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结合初一语文教学,我校采用的“计算机与语文识字教学整合”就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它主要是利用多媒体识字教学软件,让学生观看生字的笔画、笔顺、部首、间架结构、正确读音和汉字编码,同时跟随教学软件进行听、说、读、写、打(打字)的训练,通过人机交互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检查和自我提高。
未来21世纪信息社会的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实现,对教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从培养模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培养目标上,要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使用信息化手段能力;在培养内容上,教育需要对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主要侧重在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具有自我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在培养方法上,教育需要更新观念,要寻求新的模式和传播手段,以适应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的需要。
结束语
未来21世纪信息社会的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实现,对教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从培养模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培养目标上,要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使用信息化手段能力;在培养内容上,教育需要对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主要侧重在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具有自我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在培养方法上,教育需要更新观念,要寻求新的模式和传播手段,以适应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群英中学:唐向阳
随着教育界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各地教育部门纷纷加大投资力度,部分农村学校也相继购置了电脑,配备了多媒体教室,开设了信息技术课。全国范围内普通中学(包括农村初级中学)都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课,思考如何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果,探索适合农村学生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成为了许多教师关心的热点,笔者结合在农村学校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切身体会,对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进行了分析和思考,并对搞好农村信息技术教学提出以下见解:
一、教学形式要求讲练结合,注重学生上机实践的时间安排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特别强的学科,学生只有通过动手实践,才能掌握信息技术,培养信息技能,探究新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规定,中小学信息技术课“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O%”。这种讲练结合的教学形式一方面使课堂教学动静结合,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节奏,符合农村学生的认知规律;另一方面,注重学生上机实践的时间安排,为农村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解决了农村学生因对信息技术接触过少而产生的神秘感和迫生感。
二、精讲多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少讲多练,在操作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最忌讳的就是教师一言堂、包办代替,留给学生的思考与操作时间相当有限,使一门有趣的课程变成了大篇的理论讲解,剥夺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动力。
我教学信息技术课的经验是“少讲多练”。“少讲”就是将学生必须了解掌握的教学内容进行讲述,其它内容由学生自己学习。由于学生小学学习信息技术的条件不同,基础也不同,那么在初一年级的起点自然也不同,学生在理解、认识和实践操作上自然存在差别。显然,同样的教学目标与要求是不适合所有的学生,教师可将一些易懂的或易于自学的内容让其自己去完成,把尽可能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多练”,在实践中“多思考”,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思维与想象空间,让学生亲身体验自我学习的乐趣。
2.精讲多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
传统学科的学习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通过讲授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去理解及延伸。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成为被灌输的对象。它的缺陷在于: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特点未能很好地体现出来。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的是将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操作,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的理论知识,并使学生在实践中动脑、联想、发挥,从而使学习变为学生的一种自觉习惯,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与创造能力。精讲多练是指教师在教学中精讲重点和操作难点,其它的学习内容交给学生去完成。例如:在教学表格制作时,教师只需演示已做出几种效果的课程表来,并讲解制作表格的几个要点,余下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去完成。可以让学生制作一个不规则的表格(如人事档案表、求职表等),让学生在实践操
作中巩固所学的知识,而教师主要是起指导启发作用。
三、教学内容应具有可拓展性,保证部分特长生有所突破
信息技术发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所以课堂教学的重点不是一两个知识点,而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技能,要求“在引导学生把握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适当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技术工具的操作方法与应用技巧”,符合(《普通初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和标准。这种“适当放手”在具体操作中是有很大弹性的。无论是教师的“讲”,还是学生的“练”,都是既可以按部就班,又可以海阔天空;既可以点到为止,又可以深入探究,亦即可以“收”,也可以“放”。例如:教学“在Word中插入表格”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要求学生插入表格后,对表格的边框和底纹进行设置,然后再调整行高和列宽。学生在练习时,往往因为个人能力的差异以及兴趣驱使,而花很长的时间用于尝试各种边框的颜色及底纹的样式,这时教师应针对学生个人掌握情况,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保证特长生的有所发展。
四、尊重农村学生个体发展差异,对学困生应耐心指导,并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勤作尝试
由于农村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情况不一,以及学生家庭经济环境、曾经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程度不同,同一年龄层次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的起点是参差不齐的,在学习过程中也会分化很快,这会给教学带来诸多不便。例如:初一年级的新生因为来自不同的小学,这些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水平不同,会造成同班同学的信息技术水平的起点差异很大。家中有计算机的和家中没有计算机的学生也往往有一定的差别。这些因素使得教学时要针对学生操作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差异设计不同难度和层次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做到尊重学生个体发展差异,对差生应耐心指导,并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勤作尝试。
例如,在讲解Microsoft Word 启动方法时,可重点讲解两种方法,方法一:单击“开始”菜单,单击“程序”,单击“Microsoft Word”程序图标。方法二:可直接单击桌面的“Microsoft Word”程序图标。对于电脑操作水平较高的学生来说,教师可要求两种方法都必须学会;相反对于电脑操作水平不高的学生来说只要可以把程序打开就行了,没必要做过多的要求。
再比如,在讲解Macromedia Excel 函数引用时,由于Excel有很多的函数,如,求和、求平均数、求最大值、求最大值、计数等等。对于电脑操作水平较高的学生来说,教师可要求五个基本函数全部掌握;对于电脑操作水平不高的学生来说,教师掌握求和、求平均数两个求就可以了。
五、任务教学法,让学生当先生
为提高教学效果,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任务教学法”,即每一章节均有一个具体的任务,能用计算机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使学生能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任务教学法”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一个任务完成了,一个目标达到了,就会产生新的任务,新的目标。例如,能在计算机上输入汉字了,接着就要提出新的问题:怎样改变字体、字号,怎样把输入的文章存盘,怎样打印,怎样在文本中插入表格或图形等等。随着一个
个任务的完成,学生将逐步消除对计算机的神秘感,而且会不断地体会到使用计算机的乐趣。
“任务教学法”便于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好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但是,这种教学有时不易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因此,在下达任务时,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在操作过程中把握知识点,在完成任务中指导解决难点,完成任务后共同小结,通过小结把任务中涉及的知识、概念加以归纳、系统化,并做适当提高。
学生“水平差异较大,课难上”是目前很多学校在开展教学中面临的难题,针对这一现象,我的做法是“让学生当小先生”。让已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学生给掌握较慢的学生当小老师,既克服了学生层次上的差异,又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而且,“小先生”可以采用“轮流制”,谁这部分知识掌握的好,谁就是小老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六、鼓励创新,学以致用
鼓励和支持学生利用计算机去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去完成其他学科的作业、写作文、做实验或进行计算机辅助学习,运用于身边生活等等。例如:用自选图形设计本班的班徽,用艺术字设计本班的班训„„上学期我校某班学生自发组织利用计算机编辑排版他们自己的题为《晨晖》的班报,很有创意。这种做法,既加深学生对所学的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又发挥了他们自主创造性的劳动。
此外,在教学中,还要注重选用课外范文,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其他学科知识。
七、用爱心去滋润,以平等的身份去引导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
一、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只有对信息技术学习感兴趣, 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更好地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掌握信息技术技能。因此, 初中信息技术教师首先要从兴趣激发和培养入手, 以便使学生能够在兴趣的基础上主动投入到信息技术学习中。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 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外部诱因来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引导法。教师可以分别通过理论引导和实践引导来开展教学。第一, 理论引导。教师可以结合自身丰富的信息技术知识来引导学生进入学习中。如在教学信息技术理论知识时, 教师可以将自己所知晓的流行的信息动态穿插进来, 以让学生感觉到新鲜, 进而对学习更有兴趣。第二, 实践引导。教师可以利用自己对电脑熟练操作的优势来引导学生产生兴趣。如在给学生上第一节信息技术操作课时, 当学生坐在电脑面前时, 教师要熟练地给学生演示游戏启动的操作过程:开始一程序一附件一游戏一纸牌。当游戏程序被启动的时候, 学生心里会充满惊喜:电脑中也有游戏程序啊!与此同时, 教师可以将游戏过程操作一番, 以便激发学生的操作欲望, 使得学生对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学习更感兴趣。之后, 教师可以趁机给学生讲解游戏操作规则及技巧, 这时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会听得特别认真。在此基础上, 教师再让学生自己操作, 学生便会自然而然地进入操作中, 进而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如此一来, 学生的兴趣也就油然而生了。由此可见, 兴趣的培养意义非常深远, 我们切不可为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学生的兴趣培养。
二、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 提升业务素养
在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扮演着知识讲授和灌输的角色, 一直高高在上, 而学生则一直扮演知识接受的角色, 没有主动参与教学互动的意识。在这样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下, 教师一味重视知识的传授, 而对于学生的掌握、消化和吸收情况没有给予充分的关注, 这就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自主的空间和时间, 难以发挥主观能动性, 导致很多学生在课堂上缺乏积极性, 甚至会使一些学生产生倦学、厌学情绪。因此, 在当下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 教师就要结合教育改革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更新教育理念, 要在传授学生信息技术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知识接受情况, 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 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要多给予学生自主的空间, 要让学生能充分发挥主动性, 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逐渐从被动学习模式中解脱出来, 实现自主、快乐学习。与此同时, 教师还要重视课堂上的互动, 要认识到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过程, 要转变角色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组织者, 多与学生互动和交流, 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此外, 随着学生信息技术知识的增加, 学生对于教师设计的问题可能会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者是更深奥的问题。所以, 信息技术教师一定要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养和专业知识水平, 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
三、注重信息技术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整合
信息技术虽然是新兴学科, 但并不是孤立于其他学科之外的, 与其他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通过信息技术所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的信息都与我们所学的各科的知识内容相关。。因此, 学生要想学好信息技术知识, 就要注意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作为信息技术教师, 我们要重视信息技术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整合, 以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利用这些知识。课程整合指的是将不同课程的素材整合在一起, 使学习的目标更加具体和现实, 这要求教师要具备多种知识和能力。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 以超媒体方式组织教学信息的思想的出现为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要想更好地实现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就要以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为载体, 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去, 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培养解决其他学科问题的能力。
四、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传统的教学评价大都以学生的成绩为评价标准, 这种评价模式致使很多学生只关注成绩而不注重实际操作能力。而且, 这种评价模式也导致教学的理论色彩过重, 而对于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不能给予充分的关注, 这是不符合素质教育教学要求的。初中信息技术学科作为一门新兴学科, 其评价模式更应该与时俱进。因此, 当前的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评价应该多元化、教师对学生做评价时应该综合多方面考虑。同时, 教师也要多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要多鼓励和表扬学生, 要以激励促使学生更乐于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学评价的目的不是要把学生分为几个等级, 而是要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 以促进其提高学习效率。
总而言之, 21世纪的信息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 教师要更新观念, 寻求新的模式和传播手段, 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具有自我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 以适应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烈.让信息技术课“活”起来[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11 (2) .
[2]刘海华.如何让信息技术课堂活起来[J].考试周刊, 2010 (13) .
[3]马海波.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 2013 (11) .
[4]于红梅.浅谈新课标指导下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 (3) .
[5]李献业.尊重差异鉴别差异发展差异——初中信息技术差异性教学实施的策略[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8 (5) .
[关键词]:农村中学 信息技术 发展评价 研究
对于中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而言,其主要任务在于全面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自主意识与能量,让学生们能够准确掌握相关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农村中学信息技術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获取一定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传输、处理和应用相关信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认知与信息技术有关的一些理论、文化和社会问题。同时,这也是全面推进农村素质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学评价过程中,主要以某种客观标准为依据,对教育教学、结果实施分析、研究和评定;对于评价而言,其作为现代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评价成为现代农村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1、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问题研究
以前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硬件设施相对配备低、电脑少,大多是2人一台电脑,甚至2到3人一台,学生上机操作的机会很少。而且电脑的配置又低,老师也没法施展拳脚,教学主要采取演示法、讲授法、讨论法来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以老师的教为主体,导致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电脑上进行操作,这是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十分有效的方法,但由于硬件设施限制了学生上机操作的机会,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
但随着当今网络时代的发展,绝大部分学校已组建校园网,使教学方法从演示法、讲授法、讨论法转变到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分层教学、个别辅导和分组上机实践法。通过组建校园网,让学生可以每人一台电脑,上机操作时间增多,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提高了。这样引发了信息技术教学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使得学校的信息化教育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同时,可以使信息技术的教学具有个性化、网络化,更加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探索和创新精神。
2、信息技术的教学评价
对于农村信息技术教学而言,其评价过程中并未将该门学科的教学,有效地纳入到统考、会考以及升学的统一管理体系之中,当前的主要考试方式仍然以笔试、上机考试为主。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当前农村信息技术教学评价方式相对比较灵活,考查的主要是学生的操作能力,评价学生的学习作品,要求将该课程纳入到毕业考试科目之中;有条件的农村地方可由教育主管部门组织技术等级试点工作,如果条件允许可将其作为普招考试科目。信息技术评价过程中,要求教师面对每个学生的差异,并且对学生的能力水平进行评价,同时所采用的方法不能千篇一律,应当面向所有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可能性,具体的教学方式不仅要能够让学生接受,而且还要激发他们的兴趣与热情,激发学生的意识和能力,从而使不同的学生都得到全面的提升和发展。在此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评价者的情况,尤其应当将重点放在未来发展,其主要目的在于有利于被评价者的发展,可以激励学生的终生学习。同时,还要全面评价发展,并非对学生选拔,主要是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反馈,从而使学生正确认知智能优劣,采取一些针对性手段和策略,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水平,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评价应当具有双向性,不仅应当以老师为主,而且还应当以师生之间的双向评价为基础,老师除应当给学生及时准确的评价外,还应当积极主动地作为一个评价人。基于此,我们应当结合实际情况下,建立健全教学评价管理系统,与其他一些学科相对比,农村信息技术课在内容、教学过程以及结果方面,均具有非常大的潜在发展优势。对于信息技术课程而言,其作为应用性非常强的一门课程,不能仅仅是课堂教学、纸上谈兵,更多的应该是信息技术内容、原理方法以及相关技能操作方面的有效渗透与融入;在具体的学习实践中,应当注重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有机结合。只是在课堂教学完成后,以测验的方式来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价。从实践来看,该种评价方式难以有效的适应当前信息技术教学的客观要求。从本质上来讲,评价和考试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差异,其中评价的目标在于改进和创新,并非作为选拔的一种方式和机制;评价是并非单纯的定量分析,而是将定量与定性分析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需要说明的是评价主体既是学生个体,又可以是教师。同时教师要注意角色的变换,发挥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由于信息技术是一门迅速发展的课程,也是一门新兴的课程,综合性很强,因此如何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方法非常重要。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方式应当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实践中没有固定模式,教师应当立足实际,不断的进行创新和改进。对学生的评价不仅包括笔试和机试以及学生作品的评价,还要注重学生是否具有在网上相互交流和信息共享的协作学习能力、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小组评价。这样我们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会有更大进步,同时学生也可以得到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新课标下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石志敏、李尧英。
[2]《论农村信息技术教育》,郑东海。
[3]《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罗丽。
开 题 报 告
学 校:乌鲁木齐县第一中学
科 室:信息技术教研组 学 科:信息技术 课题负责人:张娟
时 间:2012年10月
《提高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研究》
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21世纪,是科学技术掀起经济发展浪潮的时代,是信息技术掀起科技发展浪潮的时代。更是一个信息共享、平等竞争和不断变化的时代。因而信息技术引发的知识经济也已初见端倪,随着一次次信息化浪潮,大家逐渐发现当今社会的财富已不仅仅是物资产品和自然资源,还包括应用和掌握信息技术进行再造社会价值的能力。人们不仅需要掌握多种知识技能,更需要养成主动探究知识技能的习惯,具备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支配资源的能力、跨领域合作的能力、高情商合作能力、高效能沟通能力、创新实践能力,这正是对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呼唤。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是要更有效地完成初中阶段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学目标。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信息技术教学实效性主要靠课堂教学来实现,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大限度的发挥信息技术教学课堂实效,这是提高课程改革质量的关键,也是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共同面对的困境。
就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由于大环境的要求和自身在各方面发展上的滞后,使得在教学上的影响更为巨大,目前农村中学计算机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学校因素。首先体现在信息技术硬件设备不足,农村中学大班额达不到课堂生均1机;其次是实际教学不能与课程计划同步,如果要达到人人上机操作练习过关,每周两课时难以完成;再次是师
资力量不足不专,多为兼职教师,最后是网络介入与教材尚不能完全配套,农村中小学网络覆盖率还没有达到100%,还有是资金严重不足,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师资队伍素质有待提高、地位低、任务重、缺乏激励机制,教育观念相对滞后,教学难度大、教学方法不合理,适合青少年、儿童的网络信息资源少。
(二)家庭因素。虽然现在农村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电脑并没像电视机一样普及而升级到“家用电器”,很多家庭还没有电脑,就更别提网络了。因此,学生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不能及时加以练习巩固,更谈不上业余学习和接受家长辅导。此外家长的关注程度不高,存在一些错误的观念,认为学电脑就是教孩子玩游戏。
(三)社会环境因素。农村社会还没有提供专门服务未成年人的网络学习场所,关于网吧犯罪、网瘾青少年、网络犯罪、网络诈骗、网络不良信息传播等犯罪事件在电视和报纸等媒体上宣传报导,家长也担心孩子会因为网络游戏而耽误学习,故“因噎废食”拒绝带孩子进网吧学习。信息技术也因此背负上了不好的名声,甚至有家长将孩子上网成瘾等归罪于学校和教师。
通过这些因素,由此我们感受到,如何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和学生特点,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成为一个需要研究的课题。因此,我们提出“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研究”这一课题。探索信息技术课堂中的教与学,旨在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使得全体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人人都能学到有价值的知识;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能力。
二、课题的界定及理论依据:
(一)、概念的界定
1、“信息技术”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
2、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指教学资源与教学各要素的有机结合,是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并使系统内各要素发挥最大的整体效益,产生教学效果最优的整个过程。
3、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指把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与课堂教学里的教师、学生、教材有机的结合,并不是简单的将计算机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而是从教学实际出发寻找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二)、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也称为结构主义,它是由瑞士学者让•皮亚杰最早提出来的。皮亚杰认为智慧本质上是一种对环境的适应,智慧的适应是一种能动的适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该理论认为学习者得到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包括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学习媒体、学习工具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而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理论和模式的构建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指导,对传统课堂教学给予提升和深化,特别注意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并非谁取代谁的问题,而是要寻找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这种方式的教学是相辅相成的,能够使得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而且能够学会学习。
2、马列主义哲学方法论,要求我们用整体联系、辩证思维的观点去认识、研究教学过程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调整教学内容、创新和改进教学方法、广泛应用教育信息资源等。
三、课题研究内容
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融合到教学中,丰富课堂学习内容。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课题研究目标
1、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合理、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目的。
2、充分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3、通过课题的研究,探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与科学方法,进一步研究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现象。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和实效性,研究将根据实际需要采用文献法、调查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等多种方法。
1、文献研究:搜集文献资料加以分析和整理,加深信息技术教育理论上的认识。寻找调查研究的理论依据。
2、调查研究:通过大量调查,对中学生信息技术教学有一个整体、准确的了解和把握。通过数据收集来分析问题。
3、观察研究: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基础知识知晓率、动手实践能力、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完成电子作品的能力,组织观察、测试、评定,重视结果性评价的同时,注重阶段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
4、行动研究:在一定范围内系统地、科学地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将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反思,及时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不断地调整和完善实施方案。
六、研究原则
1、实践性原则:能力是知识的内化,知识要转化为能力,必须通过实践活动,反思联系。因此,要为学生提供实践空间,启发、鼓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参与,主动学习活动中,形成能力。
2、课内外相结合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课内课外信息资源,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能力。
3、整体性原则:根据每位学生的实际能力,分层次提高学习能力,运用能力,在实践中着眼于学生的能力的提高,应该开发有度,整合
教学资源。
七、研究对象
7—8年级全体学生。
八、研究阶段
课题研究时间跨度为一年,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阶段:开题申报阶段(2012年9月—2012年10月)开展课题组开题工作会议,讨论研究制定课题组活动实施方案,制定阶段性工作安排和成员分工。开展课题开题讨论会。第二阶段:调查研究阶段(2012年10月—2013年2月)在县一中开展学校信息技术教学、教师信息技术教育、学生信息技术课程开设情况等调查问卷,收集整理数据,撰写调查报告和阶段性工作小结。对普遍性问题、针对性问题、代表性问题开展个体研究。第三阶段:实验测量阶段(2013年2月—2013年4月)在学校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实验,着力解决课题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和总结出的经验,并对实验进行阶段性比较测量,撰写心得体会和经验论文。
第四阶段:结题汇报阶段(2013年4月—2013年6月)
1、参加课题结题研讨会。
2、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归类整理。
3、汇总教学课例、个案、案例、论文、等。
4、撰写课题实验研究结题报告。
九、预期成果
1、形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信息技术课程的良好校园氛围,一定程度上改变家长的价值取向,形成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改变家长“矫枉过正”的思想误区。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参与意识。
2、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课题组教师制作教学课件,撰写课题论文、课题研究报告、优秀课例及课题阶段总结,最后写出课题结题报告。
3、收集成果资料。
十、课题的组织与实施
(一)课题研究组成员
专家顾问:朱文(市教研中心)朱惠民(市信息中心)李国栋(县教研室主任)瓦力汗(县远程教育办)领导小组: 宋庆良(校长)王俊华(副校长)周晓敏(教务主任)张保仓(教务主任)课题组负责人:张娟 课题组成员:梅洁
(二)课题分工
1、组长:张娟,负责组织开展课题研究各项活动,和阶段性工作安排、小结,负责开展课题研究的经费管理和调查报告。
2、组员:梅洁负责开展课题研究的调查走访、测量研究、搜集文献资料。负责课题研究的活动记录、资料收集,档案整理、信息上报。
十一、参考文献:
[1]解月光,李伯玲《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有关问题与建议》,《中国电化教育》2004第8期。
[2]李锦晖,缪蓉《信息技术教师教育的实践与反思》,《中国电化教育》2004第7期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与评改初探
湖北省阳新县大王中学
陈光林
作文不仅是人们用来进行社会交际和交流思想的重要手段,而且是衡量一个人文化底蕴的重要标准。学生作文又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因为作文能力是学生语文水平的综合体现。在现代文苑中,写作基础理论可谓琳琅满目,但语文教师仍然对作文教学感到一筹莫展,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缺乏作文教学的方法理论的引导,导致作文指导、作文训练失去了针对性和有序性。鉴于此,探讨作文教学的方法,从理论上,实践上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而本人近年来,就作文教学而言,一家之见认为要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主要是注重引导,诱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要作为老师要适时改变评改模式。
一、注重指导方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中学生虽说生活面窄,但是他们毕竟在人生道路上走过了十几个春秋,岁月的痕迹绝不至于一片空白,感情的世界不可能是一潭死水。学生提起笔来之所以无话可说,主要是教师没能正确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造成教师指导与学生兴趣的兴奋区偏离的局面。而笔者认为指导学生习作、激发兴趣可以从如下方面着手:
1、增强范文引路作用
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初中学生的模仿性很强,先仿写范文对逐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是非常有益的,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便可训练学生从仿写句子、仿写片段到仿写范文,按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学生从范文中体会各种写作方法的技巧。
所谓“仿”应该灵活应用,不能生搬硬套。例如:练习写一个人的外貌特征时,大多以“长长的青丝油光可鉴,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弯弯的柳叶眉,高高的鼻梁,圆圆的脸蛋,樱桃小口,洁白如银的牙齿”等等。难道世上果真有那么如此面貌相仿的人吗?这千篇一律的描写不是“仿”而是“抄”,这样雷同的写作举不胜举。同时这也是教师在作文教学时最不希望、最忌讳的现象,但它确实存在。故此教师在写作教学时不能让学生思维受到束缚,应别开生面地发散学生的个性思维,要想方设法引出翻新标题。例如:我在教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后,让学生学习文中在写作中巧妙地运用过渡句的特点,仿写了《从教学楼到运动场》一文;在学习了朱自清的《春》一课后,让学生学习文中是怎样通过细心观察来描写大自然中优美景色的,让他们仿写了《秋》。实际上学生进行模仿性写作训练,创造思维之光就在其中闪耀。他们的习作,正是张开的创造性思维的双翅,慢慢地他们就能搏击长空。
2、激励学生的信心,消除畏难情绪
我们常对学生讲:“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作文也是这样。著名作家巴金先生曾说:“只有写,你才能真正会写”。一开始不要怕写不好,只要勤练笔,熟能生巧。世上哪一个作家、诗人一开始就成名,综观国内外,有的投稿几十次,甚至几百次才能发表。法国著名作家巴扎克是从一米多高的草稿上站起来的。我国著名工人作家胡万春原来识字不多,后刻苦学习,投稿第201次,才在《文汇报》上发表了第一篇37个字的短文,但他从此笔耕不辍,终成一代名家。以此来激励学生不畏艰难,树立写好作文的信心。为了诱发兴趣,教师要给学生写的自由与自我表现的机会,还要运用评价激励机制,多肯定成绩,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愉悦。如我班学生陈丽霞同学,她家庭贫困,父母身体不好,生性内向、很自卑。一次在习作《我的一家》时,我发现其文章感情真挚,用词恰如其分,很有写作天赋,就在批语中评道:“写作并非一日之功,只要细心观察,用心领悟,勤耕笔下,持之以恒,定能妙笔生花。”仅此一次,该生克服了自卑心理,写作兴趣和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文章越写越好。去年在全国中学生书信大赛湖北赛区荣获二等奖,同时其文章经常在《东楚晚报·希望之星》上发表,可见写作兴趣一旦大增,“我要写”的欲望便历久不衰了。
此外有经验的教师通过办手抄报,编印本班学生优秀习作选,在班上放大张挂学生的好文章,指导、鼓励学生向报社投稿等形式,让学生获得较多的“发言”自己文章的机会,满足其发表欲,这些也不失为一种激发作文兴趣的有效办法。此外,教师对典型文章的分析讲解也可诱发学生的写作情绪。学生从范文中的人物形象会想到现实生活中的熟人;从范文中的事与理会想到生活中的情和趣;从范文中的精妙构思,设计自己文章的框架„„从多方面受到启发,便会情不自禁地拿起笔将自己的感受倾之于笔端。
二、开放作文评改方式,师评、自评、互评相结合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语文教师是学生作文的唯一阅读者和评价者,教师个人主观性特别强,而且往往很不及时,不利于学生对自己作文的正确认识。《新课标》强调“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因此我在习作评改教学实践中将师评、自评、互评相结合,使全体学生参与了评价别人、评价自己和别人评价的活动,使每一个学生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动地地位。如把自己的作文读给全班同学或同桌听,请同学打分或评级,并谈谈为什么得分,又为什么扣分。在班内举行作文展览,让学生阅读自己的,欣赏他人的等等,实现了更加充分共赏互评的效果。这样,学生通过自我诊断、共赏互评,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的长处,使习作能力不断进步。
1、师评
学生当堂写成的半成品作文,不管是基础好的,还是基础差的,都或多或少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解决效果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学生当堂朗读自己的习作。教师要引导其他学生认真听,并能对之作出评价,甚至提出修改意见。对于少数快速完成的文章,尽量当堂面批。对于成批交上来的作文,老师批改要要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因为要能尽地趁学生对此次作文的思维和激情还没消失的时候去跟学生讲评。
2、自评自改
叶圣陶说:“文章写完之后,最好是念一两遍„„要念起来上口,听起来顺耳。”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听、说、读的能力不断提高,课堂是上偶尔读错一个句子或说错一句话,学生就能迅速地分辨出来,并提出改进意见。因此,学生作文写好以后,教师不要急于收。可安排早读时间让他们拿出来朗读,让学生运用听觉器官来检查、修改文章。如从感情的强弱、停顿的长短,查看标点符号的使用是否正确;从语言是否畅通,朗读是否上口,查看用词造句是否确切;从内容是否混淆,前后是否重复,查看段落层次是否分明等。
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就已经初步具备了评价文章优劣的能力,更何况中学生。让学生自评自改,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独立分析判断,以及自我修改,完善,评价,鉴赏等多方面的能力。当然,教师决不是把工作推给学生,而应该让学生明确作文要求,掌握评判依据,随时引导和指点。
通过学生自改作文,可以提高语感水平,增强写作的自控意识,巩固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责任心。
3、互评互改
互评互改是指同学之间依据作文的基本要求,相互边评边改,相互商讨,相互学习,相互启发,扬长避短。这种方法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相互了解与合作,共同提高写作、评判与鉴赏水平。其方法有多样性:
①同桌互改互评。
②四人一小组讨论后由小组长执笔评改。
③两对同桌前后相改互评,两人一起执笔评改。
④全班前后桌大循环评改,由两个人一起执笔。
其任务是:用修改符号指出文中的各种毛病;用鼓励性为主的总结性评语,提倡有眉批;打上你自己给的等级;签上批改人的名字。
【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初探】推荐阅读:
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11-22
农村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方法初探05-27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09-25
农村初中英语教学谈06-15
农村初中写字教学现状及对策11-13
浅谈农村初中地理教学12-02
如何提高农村初中数学教学质量09-09
让信息技术之花在农村英语教学中绽放06-27
农村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的现状及策略06-17
初中信息技术主题教学计划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