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情

2024-06-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风情(共7篇)

风情 篇1

建设时间:2012-2014

建筑规模:4.2万平米

建筑师:刘燕辉、宋波、李立宇、程开春、李翠、李亚杰

青海玉树,三江之源。2010年4月14日,玉树遭受7.1级强震重创,满目疮痍,灾后重建工作刻不容缓。中建院曾参与北川灾后重建的规划设计工作,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于当年7月受玉树州政府之邀,笔者作为专家团一员赴玉树指导灾后重建规划设计工作,后来又完成了玉树琼龙社区的规划设计工作。2012年初,作为玉树重点项目之一的康巴风情商街及红卫路滨水休闲区项目设计工作启动。

1 项目概况

玉树县地处青藏高原东部,三山夹峙,两河交汇,城市呈“T”字形布局。康巴风情商街,位于两河交汇处,扎西科河北岸,城市商贸中心地带,区位优势明显。项目用地面积约1.71公顷。地块狭长,东西长度1000米左右。北临预留建设用地及城市主干道红卫路,西邻胜利路,东接结古路,南侧为滨河路,交通条件便利。

康巴商街的建设用地红线范围内的整体地势还算是平坦,但与北侧地块相接部分是一道有较大高差的陡坎,由西至东连续高差4~14米,本地块与北侧预留建设用地一起形成东高西低、北高南低、一道陡坎横贯东西的地势特点。且陡坎大部分为垃圾填埋土,上质酥松,建设难度大。红卫滨水街的场地同样北高南低,但高差在2~5米左右,相对平坦一些,同样东西方向长,南北方向窄,但比康巴商街用地要宽很多。

康巴商街地块内大部分民房已经震毁或坍塌,均按废墟移除。唯独有一栋活佛家的五层房子,因为是框架结构的,地震时未受影响,保留下来。设计时需考虑与该建筑的相关联系。红卫滨水街场地内无建筑物。



2 设计任务

解决106居民的住宅安置和商业安置,此外设置沿街商业、综合商业、度假酒店等功能,打造集商业、文化、旅游、休闲、居住为一体的综合性区域,形成具有浓郁康巴风情的建筑街区。

3 以民为本

该项目最优先考虑的是安置的老百姓。我们的设计与老百姓的利益息息相关,每一步设计节点要先得到老百姓的首肯,我们的工作才可以往下进行,所以“以民为本”是该项目设计的基本原则。

地震以前该地块内的居民私产情况复杂,有的有民宅,有的有商铺,有的既有民宅又有商铺,需要挨家核实原有私产情况,再进行换算以及相应政策补贴得出每户的确权面积。由于灾后重建时间紧迫,确权的工作政府部门还没有开展,对于我们来讲等于没有任务书,但是项目又必须往下进行,于是设计时考虑将每户的住宅建筑基底面积设置成一样,公平公正,形成标准单元,对单元进行规划排列组合,再根据套型面积的大小设置成菜单式户型,这样待每家确权之后,就在各自用地上选择相对应的户型,小户型一层,大户型两层或者三层,这样反而形成了自然生长的体量关系,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户型设计上做到品质均好性,同户型同级别同品质,无差异化,利于后期分配;功能灵活性,框架结构,柱子均设置在外墙,内部均为轻质隔墙,形成大空间,住户可根据自身需要灵活布局,方便藏民日后的功能调整。充分考虑藏民的原有生活习惯,独门独户、经堂功能的增加、院落的围合、退台的设计、阳光房的设置,使当地的居住习惯、气候、建筑特点得以体现和延续。

康巴商街的场地处理上,在地块北侧陡坎设计混凝土挡墙,以保证建筑安全性由于场地南北高差的关系,设计时顺应北高南低的特点,沿北侧道路设置住宅,沿滨河道路设置沿街商业,二者之间设置迭起平台,形成商业内街,较好解决北高南低的地势高差、根据高差的不同,设置不同的商业业态和功能,同时也满足藏民对商业面积的需求。由于地块东西较长,所以划分成多个独立组团,组团之间水平交通利用空中走廊相连接,保证商业天街的连续性;在组团间设置南北向的垂直交通,七个高差从2米至14米的室外楼梯,引导北侧城市主干路红卫路的人流进入,汇聚商业人气,同时也方便居民出行。在扎西科河上设置三座步行桥,连接南北两岸,导入南侧区域人流,最大化发掘商业价值,保证老百姓的商业利益。这样康巴商街形成商业流线在南侧、底侧,居住流线在北侧、上侧,下商上住、商住分流的规划布局,独立互补,灵活多样。红卫滨水街利用其北侧的现状道路沿街设置住宅,南侧滨河设置商业,沿东西向划分成6个独立组团,老百姓的安置住宅与安置商业设置在同一组团内,方便经营。组团间设置道路联系南北两侧交通。组团内住宅建筑和商业建筑围合成内院,符合当地藏式院落的建筑特点,这样红卫滨水街形成商业流线在南侧,居住流线在北侧,前商后住、商住分离的规划布局,动静分区,功能联动。

在设计过程中,经常不断地与老百姓进行沟通,以保证方案能体现老百姓的利益要求。由于该地块的位置重要性,之前在此居住的百姓非富即贵,人员关系错综复杂,藏民、汉民、官员、商人、活佛、头人、平民,但是同一目的都是尽量为自己争取利益的最大化。与老百姓的对接工作,首先需要锁定每户的住宅安置面积和商业安置面积,锁定面积之后本着就近安置的原则确认每户的住宅及商业的规划位置,确认位置后再明确户型,每个节点都是通过多次会议逐户沟通,反复,再沟通,面积的多与少,位置的好与坏,户型的大与小,商业的宽与窄,讨价还价,争吵谩骂,肢体冲突,甚至围堵办公地点。即使这样,我们还是能理解老百姓的心境,毕竟经历过灾难和痛楚,有些人目前还住着街边的帐篷,为自己多争取一些利益的行为也在情理之中,所以只要老百姓所要求的在合理范围内的条件我们都尽量去满足,于是原定的标准化变成了特殊化,甲方从一个政府变为106个老百姓。在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纠缠的沟通过程之后,终于换来106张签字画押的确权书。除了这些安置民以外,还要考虑保留的活佛家的房子问题。房屋的四至边界,退线距离,基础形式及基础埋深等,都要与活佛一一沟通。

4 康巴风情

有了老百姓的确权书,规划布局基本定案,下一步工作开始立面设计。在玉树藏族人口占九成以上,玉树民居也多为藏式民居。藏族民居色彩鲜艳,装饰繁复,材料多为当地出产。康巴风情街项目因为位置好,商业价值大,该地块的老百姓对立面的期待也很高,甚至有的藏民拿着不知哪来的效果图说他家就要做成这样,可能认为我是个外来的和尚,不一定能做好当地的建筑风貌。另外本项目作为灾后重建重点项目中唯一一个涉及住宅民居的项目,当地政府也希望本项目能体现康巴地区的建筑风格,打造一个“康巴民居建筑博物馆”。中国藏族住区分为卫藏藏区、康巴藏区和安多藏区三大藏区,康巴藏区包括青海玉树州、四川甘孜州、云南迪庆州和西藏的昌都地区。

为了更好的了解康巴藏族民居建筑,5月份由玉树州委书记带队,项目组从玉树出发,赴四川甘孜州,至云南迪庆州,长途奔袭2000余公里,翻雪山、跨河谷、过悬崖,体验蜀道上青天之难,历时8天,重点考察康区建筑风貌、作法与材料,一路相机照、摄像机拍、录音笔录、笔记记、尺子量,获得了详尽的第一手资料。考察结束后对资料进行了详细整理,取精华去糟粕,将有参考价值的民居资料提炼出来,先进行分类,再将每一类型的檐口、窗套、门套、门窗样式、柱式、栏杆等细部做法绘制成电子文件,形成资料库备用。



康巴风情商街虽然分成六个组团,但是下部商业界面的连续性和整体性还是很强,上部住宅的体量高低错落,灵活性高,所以在风格应用上采取下部整体风貌统一,上部多种风貌融合的方式,加强商业街的整体性,利于商业氛围的形成,凸显上部住宅灵活多样性,如同自然成长的藏族村落一样。红卫路滨水街各组团独立性强,设计时考虑每个组团为一种风貌,形成多风格的村落组合,德格木屋、道孚夯土房、江巴村石屋、乡城白房、丹巴石屋及香格里拉坡顶木屋,原汁原味,打造康巴民居建筑的集合展示区,尽显康巴风情。除了传统的细部构造做法应用以外,在规划项目的口部、节点、端部等重要部分进行了特殊设计处理,增强节点的标识性,再通过转经筒、白塔、经幢、经幡等环境设计的融合,强化康巴藏区文化特征。

为了更直观的感受康巴风貌的特征,避免风貌打造的细节不到位,每个建筑都做了细致的SKETCHUP模型,对建筑的颜色、构造、材料以及细部尺寸进行推敲,同时方便施工人员直观观察建筑外观。6月份效果图制作出来并公示后,得到了当地政府及老百姓的高度赞誉。

灾后重建项目进度刻不容缓,加上该项目1公里的用地长度,12个不同的子项,繁复的藏式建筑装饰构造,超出一般项目的设计难度。设计项目组成员每天加班加点,节假日不休息,用了1个月的时间提交了施工图,保证了该项目的进度安排。施工过程中,由于工期紧,材料短缺,施工人员水平有限等因素,造成风貌施工样式与设计图不符的情况。为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笔者基本两至三周就去一趟玉树项目工地,现场解决问题,定样式样板,找替代材料,指导风貌施工。

裸玉风情透露百年泳装风情 篇2

到了19世纪中叶,社会对“公众场合中的体面行为”的关心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强迫男人穿游泳裤游泳的压力越来越大。这种道德压力同样反映在泳装的设计上。一条短裤被认为不够雅观,男子泳装变成了厚厚的套装,这种套装不仅遮盖了躯体,而且还遮盖了手臂和大腿。许多男人抱怨这种泳装“滑腻腻地沾在人的整个身体和大腿上”,这表明人们对这种体面的泳装不以为然。

人们的反对并没有阻止五种不同的男子泳装在19世纪晚期出现:这些泳装分别是短统裤、游泳衣、运动短裤、正规游泳裤和紧身游泳裤。

在20世纪,男子泳装反映了道德压力的下降和社会对暴露身体现象的宽容态度。在20世纪的早期,就有人反对并嘲笑男子泳装必须有袖子、裤腿、紧身裤和上衣的做法,但只是到了30年代,社会才接受只穿游泳裤游泳的现象。

妇女泳装与男子泳装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一直以其性特征引起关注和争论。从中世纪起人们就用一系列理由阻止妇女游泳甚至洗澡。只是到了17世纪,一些与医疗有关的洗浴方式(药浴和矿泉浴)才增加了妇女的洗澡机会。而种种限制使这种洗浴并没有给妇女带来多少愉快。妇女们必须穿上长及脚躁的厚衬衫外加一顶帽子以掩饰体形并保持体面。

走了几步后,你让侍者为你脱下来的帆布浴衣慢慢落入水中,同时女佣将件睡袍般的法兰绒长袖服装披在你身上。在你上台阶时侍者会给你穿好衣服再加上一件睡袍和双拖鞋并让你坐在椅子上……然后几个男轿夫会把你抬回家放在床前你可以在床上慢慢发汗。

有材料表明妇女们很不喜欢并尽量避免这种洗浴方式。那些爱时髦的妇女尤其不喜欢这种“极不得体”的浴装。随着海上游泳活动及娱乐性游泳的普及这种难看而累赘的浴装的不切实际的特点变得越来越明显,可是直到19世纪还有人穿这种浴装。一位叫斯普赖的医生于1822年对妇女浴装的荒唐特点提出了批评这种浴装阻止了水与身体有病部位的直接接触影响了疗效。如果病人能不穿浴衣洗矿泉澡这会是最好的方法。但如果病人非穿浴衣不可这种浴衣应做得尽量轻而宽大;而且男女分浴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善这种情况。

斯普赖的第种方案对当时的道德观来说当然是过于激进了可是他的其他建议却引发了后来的变化。人们开始实行男女分浴。男人们和女人们不是在不同的浴室洗澡,就是在同一浴室的不同时间洗澡。有时块海滩会被分成两部分——男子部分和女子部分。有时女子部分用帘子围起来以防止男人观看妇女们衣冠不整地从海中走上岸来。

此时的泳装款式也发生了变化。衬衣式泳装被种有皮带的、长度及膝的泳装所代替。妇女们在这种泳装的下面还穿着裤子和丝袜。她们头戴游泳帽脚上穿着类似芭蕾舞鞋的系带拖鞋。设计师们尽量用装饰和布料来强调这种泳装的女性特点,而这种女性化的泳装在强调女性特点的同时,还体现了一种控制性欲望的愿望。泳装的女性化和时髦化使其获得了公众的注视,这样泳装终于19世纪80年代进入时装杂志和商店目录。

换句话说,这种服装在实际运用中没有产生体面的形象。一位男游泳教练在1902年试穿了这种泳装后说,我在穿上了这种游泳衣以后才意识到几尺多余的布在水下能引起的危险。这种游泳衣非常宽大,四面八方都好像有东西在牵着我。穿着这种游泳衣游百码会使我像穿着平时的游泳衣游英里那么累。有了这样的经历以后使我感到奇怪的不再是为什么没有几个妇女游泳能游得好,而是她们竟然能够游泳。

这类的评论表明女式泳装引起的争议以及人们对合理款式的要求。1870年到1900年之间的年代是女式泳装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在这段时间里,有关体面的观点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但就在这种服装规则和女性观具有强大影响的时候妇女们开始从事体育运动,并藉此开始摆脱强加在她们身上的种种限制。在这时的社会中我们方面可以看见种种性别规定和对妇女行为的规定,而另方面也可以看见许多妇女以积极的面目出现在社会上。

杜拉克意识到她的泳装会引起争议,因此当她站在起点时一直穿着长毛巾袍只是在比赛即将开始时才脱去袍子。

澳大利亚出生的女游泳选手安妮特凯勒曼也打破了常规。她于1907年在波士顿由于穿件大胆的连体泳装而被逮捕。凯勒曼不为所动,开始为自己设计合乎实际需要的泳装,她的做法是将泳装与歌舞杂耍演员的紧身丝袜相结合,从而设计出暴露体形并体现大胆的体育精神的泳装。

凯勒曼的游泳服和跳水服在英国和美国引起了轰动。她为好莱坞设计的游泳节目在1916年至1952年之间启发了一系列有关水上运动的电影(她的生平故事于1952年被拍成由埃丝特主演的电影)的出现。这些以女运动员为主角的电影塑造了妇女的积极形象以及显示女性身体的新规则(Fotherlnghaml992:181)。泳装的款式反映了那种新发展。到了20世纪20年代人们开始认识到泳装必须切合实际。

尽管当时有种种关于泳装的规定,但针织泳装最终仍为妇女们所接受。泳装工业和内衣工业的密切协作加强了泳装和内衣之间的类似性,而这种协作直持续到20世纪30年代。在这种情况下新的紧身泳装与时髦的体形产生了联系。与此同时,为了将泳装和内衣加以区别,设计师们强调了泳装的裁剪方式和诸如皮带及扣子之类的附件。他们借此增强了泳装的严肃性并消除了内衣所带有的个人意味和色情意味。就泳装而言社会对新式泳装的认可和需求最终消除了官方的道德批评。换句话说泳装同自上而下产生影响的时装不同,它是种自下而上的现象

它首先被普通妇女所接受,然后才被公众趣味和社会行为的仲裁者们勉强接受。

20世纪30年代紧身泳装十分流行但非比赛泳装的款式此时发生了一种类似于内衣设计上的革命性变化。背带代替了袖子裤腿变得越来越短领口也变得越来越低。日光浴从30年代以来的流行,促进了泳装旨在暴露皮肤并避免背带晒痕的改革。然而那种将裆部完全盖住的老式泳装一直延续到60年代。弹性纤维、醋酸纤维和人造纤维为制造合身泳装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到了40年代调节体态成了泳装的目的。网状胸罩突出了妇女的上体而臀部也被紧紧包住。

妇女泳装最根本的革新是比基尼泳装的出现。法国工程师路易·雷亚于1946年用白报纸样的三角布料设计了一种非常简单的泳装这种泳装的两个组成部分只是在旁边和背后系带而已,他将这种款式命名为比基尼,认为这种款式会像刚在比基尼岛上爆炸的原子弹那样震动泳装设计界。尽管这种新款式引起了很大争议它还是在法国受到了那些点缀了海难的顽皮姑娘的迅速欢迎。其他国家比较保守地抵制了比基尼泳装。甚至好莱坞一开始都不愿承认这种泳装。

澳大利亚设计师保拉斯塔福德于1952年将比基尼泳装引入黄金海岸,比基尼泳装引起了轩然大波。海滩巡查约翰莫法特立即就抓了个穿着保拉设计的短泳装的模特。太短了他边声嘶力竭地叫着一边押送着这个模特离开海滩。保拉并没有被吓倒。她让另外五个姑娘穿上比基尼泳装通知了当地报纸并邀请了市长、一位牧师和警察局长。什么事也没出,但她却取得了惊人的宣传效果。

在这种早期的轰动平息下来以后比基尼泳装为泳装设计展现了全新的前景。作为妇女们在海滩上和游泳时穿的泳装比基尼泳装迅速取代了连体泳装。40年代和50年代的那种有雕塑感的形象,变成了60年代的柔软而自然的身体线条。完全脱掉上衣的诱惑同时也直存在:女演员西蒙娜·席尔瓦就在1954年的戛纳电影节上由于公开裸露上身而受人指责。

西南风情音乐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侗族大歌、壮族民歌的欣赏,让学生了解西南少数民族民歌的特点,并能让学生产生兴趣,拓宽学生的文化艺术视野,增强继承优秀文化的意识和热爱祖国民族音乐文化的感情。

2、通过弹舌二声部、填词对歌等音乐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兴趣,增强学生创新实践意识。

3、通过尝试用丰富的演唱方法来表演歌曲《爱我中华》,让学生感受音乐情绪。[教学重点]:感悟民族音乐风格,拓宽民族文化视野。[教学难点]:赏析侗族大歌的特点。

[教学内容]:欣赏《蝉之歌》、《什么水面打跟头》、演唱《爱我中华》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课前播放《爱我中华》

一、引入:播放《月光下的凤尾竹》(葫芦丝演奏)师:哪位同学能说出这个音乐作品的演奏乐器? 生:葫芦丝

师:那你知道葫芦丝属于我国哪个地区的特色乐器吗? 生:西南地区

师:美丽的大西南,山美、水美、人美、歌更美。今天,老师将选取几首代表性的大西南民歌与同学们一起分享。首先,请同学们一起欣赏一首世界上十分罕见的,生活在贵州、湖南、广西一带的西南少数民族侗族的民歌。

二、新课(出示课题)

1、侗族大歌《蝉之歌》

(1)[听一听]:欣赏《蝉之歌》

A、师:请同学们仔细聆听,说说该民歌的表演形式有何特点?

表演形式:①无伴奏

②无指挥

③演唱形式为合唱(无伴奏、无指挥这两种特点显而易见,无需多作讲解,合唱这种演唱形式学生也并不陌生,但在侗族大歌中很有讲头。)

B、师:多声部演唱时,高声部一般由几人演唱?出现在低声部之前还是之后?(回答这个问题时可让学生再仔细聆听片段。)

生:好像只有1人,出现在低声部之前。

师补充:这就相当于“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而侗族则称为“众低独高”。C、师:你们认为主旋律出现在高声部还是低声部? 生:低声部

D、师:一般我们听到的合唱主旋律是出现在高声部还是低声部? 生:高声部

师:这就是该民歌的特色。因为在侗族高声部是派生出来的,是树岔,低声部才是主杆。所以,主旋律出现在低声部。

[设计意图]:通过一系列有层次感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侗族大歌的特色。E、完整欣赏《蝉之歌》让同学们分析歌曲的音响特点。

音响特点:高亢明亮、自然朴素(课外延伸:原生态唱法),声部此起彼伏,造成了一幅很热闹的景象,表达了夏日来临,蝉争鸣的欢跃气氛。

[设计意图]: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感悟音乐离不开聆听,只有多听才能了解音乐的真正内涵和美感。本环节通过完整欣赏全曲,让学生在了解侗族大歌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感悟民族风情。另外,增加“音响特点的分析”正好可为下面的问题“《蝉之歌》属于侗族大歌的哪一类?”作铺垫。(2)[讲一讲]:侗族大歌

A、师:从音乐角度来分,侗族民歌可分为“单声歌”和“多声部歌”两大类。侗族民间男女青年歌队演唱的多声部歌叫侗族大歌。

①特点:侗族大歌是世界上十分罕见的,在中国侗族地区由民间歌队演唱的一种多声部(众低独高)、无伴奏、无指挥、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音乐。侗族大歌在侗语中俗称“嘎老”,“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之意。

师:说到这里,老师还想插入一个题外话(一直以来,世界音乐界认为中国没有多声部和声艺术,复调音乐仅存于西方。20世纪50年代,侗族大歌被中国著名音乐家郑律成偶然发现。1986年贵州侗族合唱团赴法国演出引起轰动,音乐界惊叹这中国音乐史上的重大发现,从此扭转了国际上关于中国没有复调音乐的说法。)

[设计意图]:插入题外话的目的是激起学生的自豪感。

B、师:侗族大歌这种古老而纯正的、如此闪光的民间合唱艺术会在哪些地点演出呢? 鼓楼(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故“侗族大歌”又被称为“鼓楼大歌”)、戏楼、吊脚楼等 ② 侗族大歌的分类:声音大歌(侗语称“嘎所”)

柔声大歌(侗语称“嘎嘛”)

伦理大歌(侗语称“嘎想”)

叙事大歌(侗语称“嘎吉”)

[设计意图]:简介侗族大歌的分类,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一下刚才欣赏的《蝉之歌》属哪一类?不作进一步的拓展。

C、师:同学们,你们认为我们刚才欣赏的《蝉之歌》属于哪一类? 生:声音大歌

师:声音大歌是最精华的部分,声音的标题常以昆虫鸟兽或季节时令的名称命名,模拟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大自然音响,是大歌编创的一大特色,是产生声音大歌的自然根源。

(3)[学一学]:

欣赏侗族《舌歌》片段,让学生模仿,尝试用le进行二声部表演。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弹舌二声部练习,让学生加深对侗族大歌的印象,同时也让学生融入到侗族的民族风情中。

结语:最后让我们用两句俗语来结束此次的侗族民歌之行。“汉人有字传书本,侗族无字传歌声;祖辈传唱到父辈,父辈传唱到儿孙。”、“饭养身,歌养心。”

2、壮族民歌 师:刚才我们了解的侗族大歌采用的演唱形式是合唱,那么少数民族民歌除了合唱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演唱形式呢?

[设计意图]:通过演唱形式这条主线,自然巧妙地过渡到壮族。(1)欣赏《什么水面打跟头》

A、师:歌曲采用了什么演唱形式?知道这是西南哪个少数民族的民歌吗?(若学生“民族”答不上来,也可先问下一问,或者直接告诉学生唱歌的主角叫刘三姐,再引入到壮族)

生:对唱

壮族

师:对唱是壮族民歌最重要的一种演唱形式。B、师:同学们可知唱歌的女主角是谁? 生:答

C、简介歌仙刘三姐

相传有个聪明、勇敢、勤劳而美丽的壮族姑娘,她善于用歌声赞美劳动、赞美自然。揭露封建地主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劳动人民爱戴她,尊称她为刘三姐;封建地主憎恨她、迫害她,逼迫她到处漂泊。她的歌声随着她的足迹传遍广西各地,人们誉称她为“歌仙”。至今,广西柳州、桂林、阳朔等地仍有她的遗址和遗迹,宜山、阳朔、贵县、苍梧等地还将其事迹列入县志。

D、简介壮族歌圩

壮族人民爱唱歌,童年开始学唱歌曲,形成幼年学歌、青年唱歌、老年教歌的传帮带习俗。他们不仅在家里唱、平时唱,而且还定期举行唱山歌会,称为“歌圩”或“歌节”。

“歌圩”的日期是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但在春节、四月

八、中元节、中秋节及嫁娶、满月、新房落成等喜庆吉日也都形成“歌圩”。“歌圩”有“日歌圩”和“夜歌圩”之分。“日歌圩”在野外,以青年人“依歌择配”为主要内容(对唱是主要活动方式)。“夜歌圩”在村子里,主要吟唱传授生产、生活知识和技能的生产歌、季节歌、盘歌和历史歌等。

(2)、创编活动:

利用《什么水面打跟头》填词对唱(因先前学生只欣赏了一遍,故教师可把旋律再教唱几遍)学生作品:什么布头剪不断哎(瀑布)

什么开花节节高哎(芝麻)

什么鱼儿不会死哎(木鱼)

„„

[设计意图]:通过创编活动,体验对歌的乐趣。

结语:我们同样也以一句壮族俗语来结束此次的壮族民歌之行:“只要留得嘴巴在,不死还要唱山歌。”

[设计意图]:与“侗族之行”呼应,条理显得较清晰。

3、《爱我中华》

[设计意图]:《爱我中华》这首歌曲是一首学唱歌曲,但却是一首学生非常熟悉的歌曲。本节课加入这个内容,重点并不是学唱,而是让学生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的新民歌就融入了西南民歌音调,由此来拉近学生对西南少数民族音乐的一种距离感。)A、师:同学们可能对这些民歌不是很熟悉,但现今一些流行在歌坛的新民歌有好多融入了西南民族音调,还记得上课前播放的歌曲吗?她就是其中的一首,让我们再来欣赏一遍。

(1)范唱并思考:歌曲表达了各民族兄弟姐妹怎样的共同心声?音乐情绪如何?

生:答

(2)直接跟伴奏演唱(学生都很熟悉,用钢琴纠正“咳啰„„”这一句)(3)欣赏宋祖英演唱的版本,让学生说说出现了哪些演唱形式?(4)音乐活动:(师生共同完成)

第一段:生唱师和

第二段:前半段 师唱生和,后半段,即高潮处“爱我中华”生唱,下一句老师接唱,从“五十六族兄弟姐妹„„”开始一起唱。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合作,体现出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同时也把课堂气氛达到顶点。B、探索之旅:

(1)师:说《爱我中华》具有西南民族风格,到底体现在哪儿呢? 请同学轻声跟琴唱谱(重点唱第一部分),找出歌谱中出现最多的三个音。(2)西南民族音调特点:1 3 5三音组为骨干音 C、音乐活动:

(1)老师哼唱4小段旋律,让学生判断哪些具有西南民族音调特点?(旋律见教科书)

(2)让学生说说或唱唱自己所了解的、熟悉的具有西南民族风格的民歌。(若学生答不上来,可换种方式,老师唱旋律片段,让学生说出歌名。如:《小背篓》、《辣妹子》、《大地飞歌》、《山歌好比春江水》等)

4、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侗族大歌、壮族对歌及西南少数民族民歌的共性音调特色,更何况民歌也只是西南民族音乐文化的一部分,相对于浩瀚的西南音乐文化来说,只是杯水车薪、沧海一粟,让我们期待下节课的更多精彩。当然,也希望同学们借助现代化的媒体去了解西南民族音乐文化,养成良好的习惯。最后,让我们趁着歌兴,一起去赶歌圩。

播放《赶歌圩》视频(师生一起和)

苗族文化风情简介 篇4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共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苗族现有人口739.8万人,在所有少数民族中仅次于维吾尔族、蒙古族、壮族而超过我们所熟知的藏族(总人口459.33万人)排第四位,作为第四大少数民族,我们对其却知之甚少,甚至还不如朝鲜族、傣族了解的多,最早关于苗族的了解,莫过于三国时期为平南方蛮夷之乱诸葛亮七擒孟获的典故,而当时蛮夷之人即指苗族,孟获则是苗王,当时故事的发生地是现贵州黔东南的从江县。

现在苗族居聚地主要分布在贵州黔东南、湖南西部、及云南,少数分布在广西、四川及海南。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其整个地区以苗族为主,苗族人口超过400万,占全国苗族人口的一半以上,而与黔东南苗族相邻湘西及云南的苗族也是其分支,至今还有往来。

苗族作为第四大少数民族,有其源远流长、神秘多彩的民族文化,比较具有神秘色彩的如传说苗族的蛊术及赶尸,这在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中都有体现,赶尸已无从考究,但蛊术据传民间还有,这里不必多讲。苗族文化的丰富多彩主要还是体现在其建筑、服饰工艺、歌舞及饮食等方面:

1.苗族建筑

苗族居住地多位于山间水边,山间盛产木材,因此其房屋多为木结构的吊脚楼。建筑在山里的吊脚楼,或单独分布在山脚、坡上,或聚集成群从山顶一直蜓绵于坡底,其保存最完整具代表性的要数贵州黔东南雷山县的西江千户苗寨,西江千户苗寨也是当今苗族文化的心脏。从结构功能上分,吊脚楼一般分为两三层,上层住人,下层堆放杂物。现在相当多的吊脚楼已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看上去古色古香,别有一番味道,而现在苗族年轻人仍以能建造一座吊脚楼为荣。2.苗族服饰工艺

苗族服饰式样繁多,色彩艳丽。《后汉书》中就有五溪。五溪:今湘西及贵州交界处,因此地有五条溪流而得名。苗族“好五色衣裳”的记载;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有“五溪衣裳共云天”的著名诗句。苗族妇女的服装有百多种样式,堪称中华民族服装之最。较有代表性的传统“盛装”,仅插在发髻上的头饰就有几十种。

苗族妇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领、对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长可抵足,飘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动人。便装时则多在头上包头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长裤,镶绣花边,系一幅绣花围腰,再加少许精致银饰衬托。苗族男子的装束比较简单,上装多为对襟短衣或右衽长衫,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头缠青色包头,小腿上缠裹绑腿。

从工艺上讲苗族服装以苗绣或蜡染为主,都是以纯手工制做,节日装以苗绣服装为主,便装以蜡染服装为主,现在一套完整的苗绣服饰(包含银饰)价值两万多元,每个苗族姑娘都以有这样一套服饰为荣。千百年来,苗族特有的劳作生活、民风民俗、古老传说、神奇故事,为苗族手工绣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艺术养分。苗绣女看似不经意间的一针一线所绣出的图案,无不展现出奇思异想,无不蕴涵着神秘、幽远、自然、古朴,而又耐人寻味的艺术风韵。苗族手工绣着色热烈大胆、张扬鲜活、苗绣女常用反差大而对比强的手法,把色块的分割与组合运用到极至,使苗绣具有极高的观赏性和强烈的震撼力;苗族手工绣常用平绣、绉绣、辨绣、数纱绣、十字挑花绣、破线绣、细线绣、堆绣、盘筋绣、打籽绣、绞绣等多种艺术手法,据目前收集的手工绣绣法就有几十种之多,其作品变化多端,精巧夺目,妙不可言。最让人着迷的还在于每一幅苗绣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绝品”,其色彩与图形绝不与其他作品相同,因而极具收藏价值.,苗绣和蜡染除了用在服装上外,还广泛应用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窗帘、桌布、床单等,艺术形式上有各式的背包、壁挂等,其中的一些精品更是价值不菲,如去年的一套收藏近百年的苗绣拍卖出30万人民币的价值,从针法上讲,以破线绣最为昂贵,其一平方的破线绣法的苗绣在市场上能卖到万元以上,现在有不少国外的游客专门到苗族民间去寻找苗绣及蜡染的精品用以收藏。

银饰也是苗族服饰中不可缺少的,苗族中有“穿金显富贵,戴银保平安”的说法,其寓意无非戴银要好过穿金,苗族人认为:戴银饰时银的颜色可以显示人的康健状况,如果银的色泽发亮说明这个人健康状况很好,色泽发乌说明健康状况不太好,所以苗族人从头到脚都是银,银花冠、银项链、银项圈、银手镯、脚镯、以及镶嵌在衣服上的各种银饰,苗家姑娘节日盛装时所戴的银饰足足有10斤以上,正因其银饰的名目品种繁多,并且每个苗族村子中都有自己的银匠,当地的汉族人干脆就把银称作“苗银”,以表示银饰在苗族中的地位。

3.苗族歌舞

苗族的歌舞多在节日时或来客人时表演,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八(即清明)、龙舟节(即端五)、情人节、赶秋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大约在每年的十一月份,每到过苗年时,苗族人便举行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如吹芦笙、歌舞、斗牛、斗鸡、斗狗等各式的节目,其中以吹芦笙及歌舞最为普便,在节日期间万人盛装,云集广场,男的吹起芦笙,女的和着芦笙的节拍跳起芦笙舞,民间群众性芦笙舞一般由二至五名男子吹芦笙领舞,其他人围一圆圈踏乐而舞,场面壮观、气氛热烈。竞赛性的芦笙舞一般在节日或集会上由少数技巧较高的男女表演,一般二至四人,动作有大蹲、屈身乃至仰卧、倒立等高难动作,很受群众欢迎。除了芦笙舞外板凳舞、铜鼓舞也比较普便。

苗族的“飞歌”高亢嘹亮,极富感染力,之所以称为“飞歌”,其起源于苗家青年男女对歌,倾诉真情时相聚较远,男的在这边山,女的在那边山,高亢嘹亮的歌要从山这边“飞”到山那边才能给心仪的对像表达心声。除了飞歌外还有苗族的祝酒歌也是一大特色,每当远方的客人到来时,苗家人摆起丰盛菜,斟上自家酿的酒,叫出家里最漂亮的姑娘,以歌劝酒,歌词融入欢迎祝福之意,这时你喝也得喝,不喝也得喝,苗家人以些来表达他们的好客之情。随着社会的发展,苗族这种原生态的歌舞也逐步被外界所认知,如2006年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时,黔东南州选送的《蝉之歌》获得大赛银奖;2007年春节晚会时,在演唱各少数民族的祝酒歌时便以苗族歌手阿幼朵演唱的苗家祝酒歌为压轴戏,阿幼朵的飞歌也曾在维也纳的金色大厅响起;2007年5月温总理出访日本时随行人员中就有从贵州黔东南民间选出的苗家歌手为日本友人表演苗族飞歌。4.苗族的饮食

苗族喜食酸味和辣味,制作的酸食有酸辣椒、酸菜、酸汤、酸汤鱼等。带辣味的菜肴更是口感各异,又分为油辣、糊辣、青辣、酸辣、等几大系列,有的辣而酸、有的辣而香、有的辣得令人张口咋舌、大汗淋漓。

苗家菜肴突出酸。贵州有“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的民谣。酸汤的制作主要分为麻辣酸、米酸等,完全靠生物自然发酵而成。毛辣酸在当地俗称红酸汤,以新鲜野生麻辣果(即野生番茄)和红辣椒为主料,把麻辣果及辣椒切碎,加以相应配料,放入坛中密封三个月以上,经过发酵后即可开坛食用,红酸汤以酸辣为主,主要用来煮食各种肉类,如鱼,鸡,猪牛羊肉等各种荤菜类火锅;白酸汤主要以糯米汤为主料发酵而成,白酸汤以酸为主,主要用于煮食各种蔬菜,普便是把四季豆、豆芽、包菜、青瓜等一起煮,无论是红酸汤还是白酸汤,在煮食时一定要放入苗家所特有的调料--木姜子,木姜子是贵州黔东南所特有的,并且是野生的,因海拔高度的关系在贵州其它地区也没有,只有放入了木姜子,酸汤类的菜才能算完美,所以木姜子起到的是画龙点睛的效果,酸汤家家会做,食之口舌生津、开胃消食,夏天食用更可解暑,有爽口提神、杀菌消毒、去油腻化脂肪、健脾防结石的功效。

苗家人也喜食辣,其辣又与四川的辣不同,不像四川那样多用干辣椒而且油多,苗家菜多用青辣椒或自家腌制的泡椒,比较有代表性的如青椒童子鸡火锅,泡椒牛肉火锅等,往往是半锅辣椒半锅肉,这里特别说的是,苗族的泡椒与我们通常所见的泡椒亦不相同,其选用细长的尖辣椒,分青色和红色的分别封入坛中泡制,青色泡椒出味,红色泡椒配色,苗家泡椒做出的火锅可谓色味俱全;苗家喜食辣还从一个方面看得出来,即使是用辣椒类做的火锅,里面有半锅辣椒,苗家人食用时还要蘸其它辣椒蘸水(即我们通常吃火锅用的调料),蘸水的调料主要是辣椒、蒜泥、姜末、葱花、香菜、花椒等酌情添减。蘸水的辣椒也有讲究,有的有香喷喷的干辣椒面,有的把尖细的青辣椒或朝天椒在炭火上烤,烤到适当时候再捣碎后再做蘸水,大多人尤其偏爱后者。

兴华校园风情 篇5

杜玄贝

位于豫东平原的商丘市兴华学校是一所因课改而为人们所熟知的学校。有人说,这是一所课改成功的名校。然而在我看来,成就兴华学校的不仅仅是课改,还有很多方面,比如优化教学设施,整顿教师队伍,实现管理模式新突破等等,它是多重因素的叠加。给我最直接的印象就是,走进兴华之后,那浓浓的校园风情,犹如一片明朗的晴空,干净整洁,阳光、快乐、充满活力,更难忘的是每个人脸上洋溢的笑容和流露出的幸福感。在那里教师教学是轻松的,学生学习是快乐的,因而教育是成功的。

首先,兴华学校的校园环境是一流的。走进校园,目及之处是宜人的校园风景、温馨的校舍。漫步校园,一派生机盎然,书香弥漫。雄伟壮观的教学楼,别致的公寓楼、幽雅的餐厅为来自全市各地的莘莘学子提供了理想的学习场所。教学楼走廊里文化氛围的营造也非常独特。依据不同年级分别布置了英语、艺术、等文化走廊,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兴华学校不仅在提高教学质量上取得了辉煌成绩,也探索出了一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成人、成长、成功的“三成”教育模式。尤其是成人教育,要想成才成功,必须先成人。通过“养行教育”、“孝行教育”、“雅行教育”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善良之心、感恩之心、责任之心、爱国之心,培养学生做谈吐儒雅、情趣高雅、举止文明的新世纪现代人。

此外,小学生韵律操是一大文化亮点。由该校音乐老师、体育老师等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学校办学特色,将完整欢快的集动感、乐感、美感集为一体。初中部同学们的跑操更是让人深深佩服,跑步时,在体育班长的带领下,每个班级队伍整齐、脚步一致、口号响亮。学生不但身体得到了锻炼,情操得到了陶冶,他们还收获了团结、自信与乐观。

风情 篇6

2.《装饰艺术设计“科研”项目纳入教学的改革与实践》/辽教发《2012》153号/2012年度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3.《辽南地区非物质文化研究——民间手工艺文化保护》/2013大连艺术学院课题

4.《东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2013大连艺术学院课题

5.《满族住宅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2013大连艺术学院课题

2008年我们接受庄河市桂云花满族乡党委、政府的委托, 遵循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理念, 对“桂云花满族风情园”进行设计。

我们研究组从传承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传承和保护的角度, 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精神和要求, 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 到庄河市桂云花满族乡进行田野调查, 得到了一些可靠的实地材料。

一、桂云花满族乡

桂云花满族乡位于庄河市西北部碧流河水库之边, 这里湖面辽阔, 山峦迭起, 森林茂密, 堪称天下第一景观。满族世代生活在这里, 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 为满族文化宝库增添了璀璨明珠。同时, 在这片热土上, 满、汉、蒙等多民族和谐相处, 亲如兄弟, 共同编织了绚烂的区域文化。如何发掘、抢救、整理、保护和开发桂云花民族历史文化资源, 与国内外游客共同分享, 从而带动当地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 是一项惠及今人、造福后人的系统工程。

“桂云花民族风情园”, 位于碧流河水库北岸狭长平地和山谷地, 依山傍水, 视野广阔, 占地面积为20亩地。水库南岸的丛山峻岭和北岸远处安宁祥和的民族村落, 给人以无限的遐想。整个风情园与周围的环境溶为一体, 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在这里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风情园是用绘画、雕塑、表演、展示和体验等形式, 将古老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真实、形象地再现人们面前。整个风情园集知识、趣味、观赏、游乐及餐饮、住宿于一炉, 是文化旅游胜地、休闲度假的温馨家园。

风情园地处庄河、普兰店、盖州三市交界处, 毗连大连、瓦房店、丹东、鞍山等城市, 305国道和省县道路纵横交错, 交通极为便利。

二、国内满族风情园建设现状与趋势

从2008年5月开始, 课题组负责人和主要成员奔赴辽宁满族自治地方, 考察和体验满族文化展示项目和场所, 搜集大量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比较实际地了解了国内满族风情园建立现状, 对该申报项目的顺利开展, 打下良好的基础。

迄今, 辽宁省有关满族民俗文化展示点主要有:

1.

“中华满族风情园”位于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赫图阿拉城东侧, 是我国目前唯一展示满族民族发展历史的综合性游览区。园内有满族历史文化长廊、满族博物馆、地藏寺、显佑宫、满族老街、赫城湖、跑马场等景点。

2.“沈庭景盛”, 位于沈阳, 面积2800平方米。

该园以丰富的园林语言和庭园空间展示了沈阳从古到今发展历程的全景盛况。

3. 沈阳故宫是清朝统治者入主中原前的皇宫, 是中国现存仅次于北京故宫的最完整的皇宫建筑。

在建筑艺术上承袭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 集汉、满、蒙族建筑艺术为一体, 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中路为整个建筑群的中心, 以崇政殿为主体, 南起大清门, 北止清宁宫, 及关雎宫、麟趾宫、衍庆宫、永福宫等。前院有大清门、崇政殿、飞龙阁、翔凤阁;中院有师善斋、协中斋、凤凰楼;后院是以清宁宫为主的五宫建筑。

4.“中华满族风情园”, 座落在辽宁宽甸青山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满家寨”东端, 占地面积3万多平方米。

这里青山环抱, 碧水环绕, 林木葱翠, 幽静清怡。这里的满居、馆堂、楼榭无不展示着古远的民族风韵和悠久的文化异彩, 被称为“中华满族第一园, 就是说在目前它是中华大地上第一个最大的、最为完整的、真实的、科学和系统地再现了满族古老风情和民俗文化的展示地”。

民族风情园在辽宁及全国各地正在兴起, 并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认可。大连地区这方面较为薄弱, 所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只要设计理念和思路以及措施得力, 可以预测获得成功, 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桂云花满族乡风情园”设计主要内容

满族是中国第二大少数民族, 拥有悠久的历史背景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更有着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 而这些民俗风情正是满族自身所独有的民族精神和智慧的体现。大连地区, 尤其是庄河市区是满族比较集中的地方, 这里的满族和其他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独具特色民族地域文化, 有其广阔的开发前景。我们接受庄河市桂云花满族乡党委、政府的委托, 遵循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理念, 对“桂云花满族风情园”进行设计。这里不仅是满族文化的新亮点, 而且还成为满族活性文化的宏大场所, 短短的旅行, 加深游客对满族活态文化的深刻了解。

我们的设计工作, 分三步进行, 即主题设计、景观设计、施工设计。整个风情园由以下十二个景区组成:自然崇拜区 (敖包、神树祭祀) 、综合区 (文化中心楼:影视报告厅、展览区、办公区) 、表演区 (文艺表演厅:舞台区、观众坐位区) 、真人区 (民风大院:上屋、堂屋、下屋) 、游戏区 (竞技院:赛马场等) 、展览区 (礼俗园:民俗馆、图腾馆、旗香阁、野萨满等) 、祖先祭拜区 (关圣帝庙) 、居住区 (宫廷式、农耕式、古老式) 、饮食区 (蒙古包群) 、农耕区 (农耕大院:磨坊、民间酿酒坊、土陶坊、皮影阁、东北大鼓、茶水轩) 、购买区 (大门两侧房区) 、服务区 (保卫室、售票室、摄影室) 等。

四、“桂云花满族乡风情园”设计预期研究成果应用转化前景预测及拟采取的措施

1.“桂云花满族乡风情园”设计研究成果应用转化前景预测。

目前大连市范围包括民族风情园在内的以满族为主的民族文化旅游开发项目并不多见, 这与该地区有诸多世居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积淀极不相成。应该说, 大连文化主体是以海洋为核心的现代都市文化, 但发展当地民族文化, 可以很好地点缀海洋文化, 使地域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充分展示不同文化和谐共存, 从而满足当地民众和国内外游客的不同审美需要。可以预测, 该民族风情园作为大连地区一种文化旅游产品, 有着众多的用户和广阔的市场。尤其是在大连雄厚的旅游市场环境中, 民族文化旅游很容易被带动起来。初步的调查说明, 乡村景区旅游逐步上升, 成为一个热点和亮点。

当然, 要建立一座民族风情园, 至少需要投入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的资金, 回收投入和盈利需要一定的时间, 风险压力是有的。但是, 与其他商品相比, 文化产品更多的是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特殊商品, 因此它具有稳定性, 不仅不容易被淘汰, 反而越传统和原生态的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

2.“桂云花满族乡风情园”设计采取的措施:

(1) “桂云花满族风情园”, 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周围山体、挖掘文化内涵, 要缩小建筑密度, 要考虑与原有的一些规划设计有机衔接, 充分考虑功能的完善性。“桂云花满族风情园”, 先做概念性的规划, 然后根据发展制定详细规划。 (2) “桂云花满族风情园”规划设计重点应该在村景结合、功能完善上。风情园设计首先要考虑碧流河大景点大入口问题, 其次考虑发展旅游相关商业, 再则展示文化, 最后才是居住问题。要遵循以商养文、以文促游的原则。整个规划建设要找准民族文化与民族经济最佳结合的问题。 (3) “桂云花满族风情园”, 规划设计要放眼整个桂云花, 做到整体考虑、统筹考虑, 既要考虑游客观光又要考虑市民悠闲, 交通运输上要放眼全省。要明晰概念, 功能分区, 要深入研究民族性标志性, 合理考虑民族元素的应用。

五、开发风情园的角度保护满族文化有三大程序

通过考察和研究, 本项目民族风情园所蕴含的文化和商机是非常大的, 经过政府领导将进行一次深入的考察和分析, 然后申请全面的开发, 为庄河市桂云花满族乡的旅游和民族文化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桂云花满族风情园”的建设, 是展示满族民族地方特色的一次契机, 可以让全国甚至全世界更深刻地了解满族民族风情, 并且旅游带动了地方民族产业发展, 对于地方经济也是不可小觑的。

1. 民族文化的展示。

“桂云花满族乡”是满族为主的众多民族组成的村落, 其中以满、蒙、汉、朝为主, 风情园的主题风情园, 预计也以满族、蒙古族为主要展示对象。满族和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 主要信仰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 所以满族信仰图腾, 在园区内一些显眼处, 都可以展示一些民族图腾, 而且许多不知情的人还会对满族的蛊术充满了误解, 这个主题也可以借此展现真正的满族文化。除此之外, 满族的服饰是一大亮点, 但是, 这个主题园的满族服饰将会更多倾向于展示, 要一定程度上削弱过多的商业气氛。满族也十分擅长居住建筑等标志性艺术建筑。此外, 满族的诗歌还有“诗的家乡, 歌的海洋”之美誉, 满族大歌及服饰也是一大特色。风情园内的建设, 后期是需要大量资金来维系的, 因此, 推出一些民族旅游产品是很有必要的, 当然, 这个产品必须是以展示民族特色为主, 并非一味追求商业价值, 这些展示, 饮食、服饰、图腾小样品等等, 都是可以作为开发项目的。

2. 民族文化的交流。

风情园内, 应由多个民族的互存, 在内部有文化的交流, 对外来游客, 也会有多元化的民族元素, 从而将民族文化发布传播, 其次, 一定得活动增加与游客互动, 达到一个游客体验的过程。例如一些饮食的交流, 举办小型烹饪比赛, 游客可以参与其中, 由师傅带着做, 输赢不重要, 但是可从中体会真正的民族饮食。民歌也是一样的, 让游客从歌声中体会民族的文化。此外, 民族的住宅也是一大契机, 在保证一定住宿质量的前提下, 对主题园的住宅进行规划, 不仅是从大体外观的设计, 从屋内的物品摆放, 甚至地板天花、生活用品都有满族特色的民族风格, 让游客在这中间体会到不一样的文化, 有一个切身感受的交流。当然, 这些交流不仅是游客和民族园的, 也可以是民族园内部几个民族之间的交流甚至一些合适的“碰撞”, 这无疑也是一种吸引的方式。文化文明绝对是在交流再中成长的, 民族的东西不全部都是要保留的, 所以与不同文化的交流是非常有必要的, 中国是一个极多民族组成的国家, 这样的交流和沟通就更加显得尤为重要, 满族风情园的主题园的开发, 正是提供这样一个交流沟通的巨大平台。

3. 民族文化的传承。

桂云花宜人的气候、优美的景色、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在这个信息横飞的时代, 被一一洞开, 那个曾经的不毛之地, 如今要向世界展现出神奇、迷人的风采和独特的价值。而民族的文化, 是需要传承和发展的。那么怎么样在这个风情园内传承民族的许多不一样的文化呢?对于这个问题, 研究组初步规划, 这样一个庞大的主题园, 可以适时地举办民族文化节, 增加许多平时未有的节目, 通过这样的方式, 将一些民族的风俗、习惯等贯穿于其中, 长期保留这些节目。并且在园内, 还计划将满族民族充满传奇色彩的文化用文字或图画方式, 让它布满整个主题园, 如果条件足够, 我们还计划建一座小型的民族生态博物馆, 将民族的、文化的各类物品和史料放在里面, 游客大可免费参观, 这是对我们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大好时机。现今, 旅游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潮流, 桂云花作为整个大连地区的一朵奇葩, 其重要程度更是不言而喻, 桂云花满族风情园地处庄河、普兰店、盖州三市交界处, 毗连大连、瓦房店、丹东、鞍山等城市, 305国道和省县道路纵横交错, 交通极为便利。在市区建设一个充满民族, 娱乐, 美食, 购物的民族园, 不仅是对满族民族的宣传, 也是一个推动庄河市经济发展的绝佳时机。

通过“桂云花满族风情园”的开发与设计, 展示、交流、传承各景区的内容以及与之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等的设计, 最后达到保护满族传统文化目的。

摘要:通过“桂云花满族乡风情园”的设计, 充分展示满族传统文化、合理利用民族文化, 传承发展民族文化, 相互吸收民族精髓, 达到保护民族文化的目的

关键词:风情园,保护,满族文化

参考文献

[1]明继学.《女真英雄》.人民出版社.

[2]周虹.《满族妇女生活与民俗文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泰国饮食风情 篇7

泰国菜以取料讲究、味道浓郁、质地鲜嫩、五味俱全而著称于世。它既反映了亚洲膳食讲究营养的特点,又具有自己的特色而独树一帜。

泰国菜通常可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别有风格的泰国快餐“法泰”,这是在大街上流动经营的小吃;二类是“乡村菜”,是乡村厨师用土特食品、热带水果烹制而成的“咖喱饭”;三类是“都市菜”,为泰国菜之上品,它融合了西餐的精华和亚洲各国菜系的特点。

驰名东南亞的“法泰”快餐饭,实际上是将1把米线放入铁锅中,然后加入鸡蛋、虾片、碎豆干和豆芽,用油反复炒,再用文火焖烧。待熟后,加入1汤匙棕糖,以及少许酸橙汁和葱花,盛入盘中,并撒上一些花生碎烂和少量辣椒面。这种大众化的小吃,在泰国有着广阔的市场。即使曼谷银行的职员,午餐时也往往在街头吃“法泰”。

泰国“乡村菜”咖喱饭的种类很多。有一种用香蕉叶包着花生粒、椰子干、白糖,再蘸以甜麦酱的咖喱饭,不仅其味无穷,而且吃起来啧啧有声。还有一种用生木瓜丝加上柠檬、洋葱、小辣椒,蘸上鱼露、酱油等佐料,再用蘸叶包起来的咖喱饭,吃在口中同样津津有味。

泰国的“都市菜”香辣而不油腻。除了有专门的泰国餐供应外,还有日本餐馆、朝鲜餐馆、意大利餐馆、法国餐馆、美国餐馆和中国餐馆等,也应客人要求,供应泰国“都市菜”。就泰国人而言,一顿普通的午餐,一般有一碟香虾、一片烤肉、一串牛肉或鸡肉、一碗青椒汤和一盘“法泰”,再加一瓶啤酒,一支椰汁炸蕉,便成为完美无缺的一顿泰国正餐。

近年来,尽管著名的麦当劳快餐、法国的烤馅饼和美国的肯德基炸鸡遍布世界各国,但都很难在泰国立足生根,无法改变泰国人的饮食习惯。相反,到泰国旅游观光的人,却把吃泰国菜作为一种享受,在大饱眼福的同时,也品尝了泰国特色菜肴。

在泰国品尝多种风味的自助餐别有情趣。泰国饭店经营中一般包括自助餐、套餐和快餐。这“三餐”之中,自助餐最为普遍,几乎店店都有自助餐。例如,当你走进昭拍雅酒店,迎面看到两条长龙式的自助餐,数10m长桌上摆满了白米饭、蒸肉包、炸肉、细米粉面条、鸡蛋炒饭、小面包、摊蛋饼、烙圆饼、各种小点心、辣椒炒豆腐、辣子炒肉、炒空心菜、樱桃肉、炸鱼块、蒸虾片、炸虾条、鲜菜汤、丸子汤、肉块汤、肉片汤,切好的木瓜块、西瓜片、酥瓜片、番茄块、萝卜段等50多种主食和菜、汤类食品。各种食品均用不锈钢器皿盛放,每种食品前备有公用的刀、叉、勺、筷供食客使用,让食客随意挑选适合自己口味的食品,深受用餐者的欢迎。在金刚岛餐厅,人们看到这里的餐厅呈月牙形,楼房、餐桌、椅子、家具等均为木制,拥有柴草棚式的两层楼和露天餐场,能够容纳5000多位宾客同时享用自助餐,可谓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餐厅。顾客在就餐中聆听着优美的音乐,边吃边欣赏形状各异、花纹奇特的木雕托盘,别有情趣。在饭店,原位不动,可观看泰国青年的精彩歌舞表演,这时宾客们按照相机的快门声响成了一片。在这里不仅能吃到泰国风味的饭菜,而且也享受到了泰国的文化艺术。

上一篇:2019年公务员考试常识下一篇:学校管理干部专题培训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