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教学法及改革

2024-06-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职业教育教学法及改革(精选8篇)

职业教育教学法及改革 篇1

[摘要]我国职业教育的奠基人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的目的有四个:一为谋个性之发展,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和英语水平的高低紧密相联,为了学生的将来,为了学生毕业之后能立足于社会,为社会做出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职业院校的英语教育应急学生所急,想学校所想,积极引导学生掌握英语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黄炎培先生所言职业教育的四个目的。

[关键词]职业院校;英语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09)22-0119-03

一、职业院校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和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特别是理科学生,英语是他们的弱项,是有些学生高考时放弃的科目。他们上课听不懂,下课也无法独立完成作业。因此,对英语学习丧失了信心,形成恶性循环,学习积极性更加低落。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普遍感到组织教学难度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找不到好的适应学生的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的许多学生来自农村,由于乡村的英语教学基础条件较差,英语师资水平不理想,一些学校甚至没有收、录音设备,英语资料严重缺乏,学生接触英语的机会非常有限。进入高职院校后,这些学生在听、说方面的困难尤为突出,听、说、读、写能力的不平衡,严重影响了这些学生的学习信心和积极性。

在高职院校,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学校尽管已经加大了听力教学的比重,但由于种种原因,教师们仍以语法讲解加翻译为主要教学方式。这种教学远离语言教学的实际需要,结果是累坏了教师,拖垮了学生。二是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情况下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花大量时间进行知识灌输,学生没有积极思考、发问、质疑的时间和机会,教师只是让学生背知识、做题目,是一种跟随性的学习,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教,学生学,教与学中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

由此看来,高职学生学习英语最大的问题就是学习信心的丧失和学习兴趣的缺失。面对这种现状,高职英语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使学生重新树立起学习英语的信心,多方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

二、职业院校英语教学策略

(一)加强目的性教育,强调英语学习的重要性

要使学生明白学习英语并不仅仅是为了通过国家英语等级考试,更是为了把自己培养成通晓英语、有着较高文化素养和技术人才,只有尽量完善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和技能,才能适应全球化的社会,更好地立足社会;通过学习和掌握英语这门语言,为自己谋生,为社会谋福。学习英语是时代的需要,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职业院校学生将来就业的直接附加条件。

(二)培养学生对英语语言文化的兴趣

对某外族文化抱有好感,向往其生活方式,渴望了解其历史、文化及社会知识,是一种十分有利于学习该文化语言的因素。如果对某一种语言抱有好感,对该语言的结构和表达感到新奇,那么对学习者来说是一种乐趣,是一种探索;相反,把英语想象得过难,觉得英语表达方法别扭,持这样的态度的学习者必然会对英语畏之如虎,毫无疑问学习的效果会受到影响。

(三)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能使学生以愉快的心境学习、思考并获得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的关键是使学生对教师有亲切感。教学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同时也是师生双方感情和思想交流的活动。师生关系直接制约着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影响着他们的认知活动。可见情感是成功教学的第一要素,是打开学生心灵窗户的钥匙。其次,一定要选择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基础水平参差不齐是既定现实,从教学开始就应该调整教学目标。本校现有的教材《实用英语综合教程》(高职高专第三版)对基础好的学生来说比较适合,但是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来说就有一定困难。许多教师为了照顾基础差的学生,在课堂上不断地重复在中学阶段早已应该掌握的语言知识,造成基础好的学生的课堂教学信息获取得过少,难以满足他们对新知识的需要。这种不能满足他们求知欲的现状,从某种程度来说挫伤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但对基础差的学生而言,仅仅凭着对以往知识的回顾而没有系统的复习,难以弥补从前知识的缺失,无法跟上学习进度,这样同样也会使他们丧失信心,也就不可能产生学习兴趣。所以,笔者认为,应当大胆地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教学中采用分层分班教学的方法,按照学生现有的情况进行分层教学。在入学之初,根据学生的高考英语成绩,可以把所有学生分成A、B、C三等,再分别确立A、B、C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

A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综合能力。

B层:抓好英语基础教学,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综合能力。

C层:增强学好英语的自信心,培养英语学习兴趣,英语基础学习为重点。

由于A、B、C各层学生之间存在差异,A层学生基础好、能力强,教师可让他们多学、快学,满足他们对知识的渴求。而B、C层学生基础弱一些,学习习惯也差一些,教师应采取“先降低难度,后逐步提高”的方法,即根据B、C层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尽量使用简单易懂的语言来讲授所学内容,让他们听懂,理解所学知识,然后通过练习加以巩固,并逐步提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教学目标,树立他们学好英语的信心,逐步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

(四)通过各种喜闻乐见的方式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1.通过使用视频材料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视频材料的来源渠道很多:影碟、光盘、网络等,但是影片的针对性、地域性决定了其发音的差异和内容的难易。因此,教师需要对听、说材料进行精心整理、筛选、分类和编辑,适合在课堂内使用。

2.通过学习英语歌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可以抓住大学生爱看电影、爱唱歌的特点,引导他们多听英语歌曲,并学唱自己最喜欢的英文歌曲。英语是有乐感的语言,听英语歌曲可以消除英语学习者对英语听力的恐惧,在音乐的美妙旋律中不知不觉地提高英语听、说水平。

3.通过网络学习与交流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职业院校英语教学和本科院校相比困难较多,尤其是农业职业院校的困难更多,况且英语又不是专业课。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辅导学生过英语A、B级,教师的压力之大是可想而知的。对于本校英语教师而言,完成英语教学任务是重要的,拿到英语等级证书是必须的,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笔者坚守一个信念: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够终生喜欢学习英语,这是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应该追求的目标。许多网站都有丰富的、语言纯正地道的听、说教学材料和辅助材料。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个人情况选择材料和方法,感受英语的魅力,从而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

三、甘肃农业技术学院英语教学改革探讨

(一)着力打造一支业务能力过硬的英语师资队伍

1.师德高尚、水平较高、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英语教学团队是英语教学的关键

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英语教学团队是一个比较脆弱的队伍,全校四位英语教师承担着六个系部(基础部、农业技术系、食品工程系、畜牧兽医系、园林工程系、经济管理系)的教学任务,每人每周20课时的教学量。由于学院前身是农业学校的原因,学校留不住人才,也补充不上新鲜血液。自升为高职院校以来,教学量增多,导致英语教师严重缺乏。学院外聘了五位兼职教师,每人每周12~14课时,师资不足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但是,现有的在职英语老师长年累月在教学第一线,从来没有机会出外参加英语学习和相关培训,导致教学方法呆板教条,教学围着课本转。建议学院不妨学习其他学校的经验,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允许教师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根据教学任务安排教师外出参加进修,接受新观念,提高业务素质。

2.教师应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

职业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求教师在学生入校后必须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语言基础的巩固训练,而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应该双管齐下,又要求教师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放在教育教学的首位。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师应改革英语课堂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学生主体地位。职业院校的学生大多因为英语基础较差而对英语课不感兴趣,在这种前提下,如果教师的课堂教学再没有新意,不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会导致学生更加厌学。事实上,现在的英语教学满堂灌仍占主导地位,教师授课仍然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很少或根本不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职业院校的英语教学完全可以根据学生英语基础不同的实际,有效地开展目标教学。允许学生自己选择适合自己接受层次的教学内容进行学习,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应在教学内容上逐步淡化语法功能,强化英语的交际功能,适当增加英语视、听、说的比重,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刚刚兴起,教材建设还不完善,要么沿袭普通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内容,要么过多地重复中学英语课程的内容。学校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从《许国璋》到《新概念》再到《新视野》,直到目前正在使用的《实用英语综合教程》(高职高专类教材第三版,被评为全国高职高专类优秀教材一等奖)。本教材基础知识和实用性相结合,基本适合教学的需要,学生反映良好。可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把握好教学原则,适当淡化英语语法教学,强化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增加视、听、说的教学内容和分量,放宽对职业院校的学生在语法、词汇量上的要求,教学重点放在加强学生的开口说话能力上,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信息交流和人际交往。

教师应学习相关专业的英语,满足学生对专业英语的求知。对于职业院校中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允许其不再学习公共英语,而转向学习专业英语,教师应主动与各专业进行教学内容方面的衔接。如根据学生所修专业的不同,分别为学生开设商务英语、财经英语、生物英语、计算机英语、农学英语等,使英语充分发挥其作为语言工具的作用,更好地帮助学生丰富和掌握其所学的专业知识。同时,英语教师可以到相关专业听专业课,了解该专业对英语的特殊要求,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二)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全方位整合教学资源

努力营造有利于英语自主学习校园环境,是英语教学改革不可或缺的条件。英语学习对条件和环境的依赖很强,本校过去不重视环境和条件的建设,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学院已建成语音发射系统,可覆盖学校及周围700平方米。要让学生学好英语,通过英语等级考试,还需要学院相关部门建立以系部为主的职能部门配合的有效管理机制,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提高英语教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

(三)改革职业院校英语课程设置

教师应该学习所授专业方面的英语,学校要为学生开设相关专业对口的专业英语课程,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可学习相关专业的英语知识,这将更加有利于学生毕业后的择业。这就对教师选择教学内容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系统地学习其他专业的专业英语,处理好专业课与英语教学的关系,达到使学生既掌握英语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又对本专业涉及的英语有充分的理解,为其就业,职业发展创造条件。

四、结语

总之,职业院校的英语教学应跟上时代的步伐,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高职高专教育的要求,紧贴高职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改革与创新英语教学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考核评价方法,加大对学生英语技能的实践和培养,逐步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英语教学模式。新的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已经非常明确,就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

[参考文献]

职业教育教学法及改革 篇2

关键词:职业教育,计算机及应用,教学改革

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更是应该以用人单位和社会的需要为出发点, 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有一个好的就业。职业教育计算机及应用专业教学改革应该立足于为社会培养更多的计算机方面的人才, 他们不仅具有专门、系统的理论知识, 还应该有过硬的计算机技术技能, 还需要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为我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尽自己的最大努力。

一、职业教育计算机及应用专业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应该是用人单位和社会的实际需要

在我国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每年有很多, 就不了业的学生比比皆是。但是现阶段, 我国计算机的人才缺口很大, 每年大约有20-30万的人才缺口。那为什么这么多的计算机专业的人才无法就业, 而国家又缺少这么多计算机的专业人才呢。这就是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单纯的学习理论知识, 对上机实践课程不重视, 而我们都知道计算机专业是一个要求动手实践能力比较强的专业。所以现在的毕业生所掌握的基础知识跟现阶段企业和社会的需求相脱节了, 这就造成了大批的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毕业之后找不到对口的工作, 而用人单位、用人企业也聘用不到他们所需要的人。我国的计算机初级人才, 像计算机文秘、打字员、简单的office办公操作人员、计算机的硬件维护人员等等造就已经人员饱和了, 我们缺的是综合性、高端的、动手能力强的计算机高端技术型人才。

据调查显示, 很多职业教育的计算机及应用的学生, 他们毕业之后大都从事了计算机方面的营销工作, 广告设计和网站维护的工作还有简单的计算机平面设计工作。这些工作岗位一是薪水低、技术含量不大;二是我们国家这一方面的计算机人才已经处于饱和状态。

综上所述, 现阶段职业教育计算机及应用专业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必须是用人单位和社会的实际需要。根据他们的需要来培养理论知识和技能技术水平都过硬的计算机高端人才。职业教育计算机及应用专业毕业的学生, 应该达到一毕业就能上岗, 一上岗就能顶岗的能力要求。

二、职业教育计算机及应用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是重建课程体系, 对学科内容进行优化整合

计算机及应用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 应该大胆的摒弃对学生用处不大的、理论性课程比较强的学科, 例如, 《操作系统》《操作系统原理及概论》《组成原理》《计算机程序汇编语言》《计算机数据结构》等课程体系, 加入实际操作的技能课程, 让学生在学到理论课程的基础上, 加大对计算机技能的学习和锻炼。计算机及应用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既要考虑到用人单位的岗位需要, 又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将来的长远发展, 两者结合起来综合考虑。

重建课程体系, 对学科内容进行优化整合是职业教育院校必须重视和长期改进的一个大问题、大方向, 我们都知道计算机知识的更新换代速度很快, 微软的课程体系是每18个月更新一次, 那么我们的学科内容的更新速度也应该跟得上时代的步伐, 将现阶段计算机行业的最权威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方法全部都融合到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内容当中去, 让学生学到最前沿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和技能技术, 在学科的内容组建上, 既要着重于学生理论体系的成型, 又要注重学生的计算机技能的培养和应用。

三、职业教育计算机及应用专业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先进教学手段和先进教学方法的引入

在现阶段的职业院校的教学中, 应该打破传统的理论教学的教学方式, 大胆的引入与学科专业相适应的创新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 应该体现:服务学生、服务社会、服务市场的价值观念。在教学过程中, 要不断的引入任务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引起学生的兴趣, 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充分的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学生从“要我学习”转换成“我要学习”。例如, 在学习potoshop的照片处理的课程的时候, 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 进行potoshop冠军大赛, 每个小组要选出一副参赛作品进行小组之间的评选。在这一过程中, 不仅锻炼了学生们的技术操作水平还锻炼了学生们的团队合作的能力。我们都知道, 计算机项目的完成, 是需要在小组领导的带领下全体成员共同参加来完成的一项工作, 所以要在平时的教学教育过程中, 注重培养学生技能技术的同时, 还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四、职业教育计算机及应用专业教学改革的最后落脚点是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职业教育计算机及应用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应该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学生的计算机专业技能技术的培养;二是学生的社会能力的培养;三是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的培养。

职业教育计算机及应用专业教学改革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技术水平, 因为这些学校的毕业生拼学历拼不过大学一本、二本的学生, 那只有拿自己过硬的专业知识来拼, 而计算机这个新兴的行业就是需要技术过硬的人才。所以职业院校应该抓住计算机行业的特点, 来进一步的避开自己的弱势, 发挥自己的长处, 培养对社会有用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另外, 一个成熟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有了自己的专业水平和专业技能过硬之外, 还需要学会做人, 先学做人, 再学做事。所以, 职业教育不仅要注重提高学生们的技术能力还要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

结语:

总之, 人才是制约我国计算机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要想突破这个瓶颈, 国家的教育机构就应该为社会培养出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都过硬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本文从四个方面详细的论述了职业教育计算机及应用专业教学改革, 职业教育计算机及应用专业的教学改革是摆在我们面前的, 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曾志荣:《浅谈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的新理念》, 《中等职业教育》 (理论) , 2010 (10) 。

烹饪职业教学现状及改革措施分析 篇3

[关键词]烹饪文化;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烹饪;教学

一、烹饪专业市场需求分析

通过《中国烹饪协会2014年餐饮市场分析报告》显示2014年上半年,全国餐饮市场稳步回升趋势明显。1—6月份,全国餐饮收入12989亿元,同比增长10.1%,比去年同期上升了1.4个百分点。相较一季度,二季度增长明显加快,增速重新回至两位数并且,餐饮收入增幅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的差距也在逐渐缩小,由一季度的2.2个百分点降至2.0个百分点。

餐饮市场2014全年各月度的起伏走势与社会消费品零售市场几乎完全吻合,餐饮业将消费品市场乃至国民经济“晴雨表”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分月度来看,餐饮市场一直处于不断尝试调整的过程中,波动性贯穿全年。2014年伊始,市场就以9.6%的增速高开,并不断上行,在5月至最高值11%,限上餐饮也达到峰值6.2%。而之后却开始转为下行,8月滑至小低谷,限上餐饮更是再次跌为负增长。随后,整个餐饮市场运行呈现向好趋势,11月、12月进入冲刺阶段,最后以10.1%收官,限上餐饮也逐渐回升至正增长,并以3.8%结束全年。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职业教育随之也进入了全新的发展趋势,为烹饪市场奠定了深厚的基础。烹饪教育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新的教学改革规划中也已将烹饪专业列为重点建设专业之一,旺盛的人才需求更为烹饪专业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契机和前所未有的动力。

二、烹饪专业发展现状

1.烹饪专业技能型人才短缺。中国正处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关键时期。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我国既要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同时也需要发展各种劳动密集型产业,更需要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人才。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任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

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都在倡导培养高素质人才,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大多数的教育以知识为主,在这样的体制下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在新形势下我们对人才素质知识有所要求的同时,还要对人才专业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是在新形势下深化教育,加强专业教育的一个迫切需要。

2.烹饪专业具有良好的就业前景。这几年的旅游业发展直接的推动了餐饮业,在旅游六大要素之中,餐饮是保证游客旅游行程能够持续进行的基础性支撑要素,游客途中或在旅游目的地的饮食状况直接影响其对该次旅游行程满意度的评价。饮食所具有的强烈的地域性、民族性、民俗性等人文特性,又使它成为旅游的重要吸引物,并在旅游营销中扮演重要角色。

在面对旅游和餐饮业发展的新形势下,烹饪作为一门具技术性、艺术性、科学性于一身的学科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的饮食文化也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由过去的吃得饱、吃的好,逐步发展为重品位,重风味,重营养。过去“君子远庖厨”的思想已在餐饮业所带来的巨大利润中逐渐淡化。“营养、卫生、科学、合理”,促使厨师职业、烹饪专业被更多的人青睐。

三、烹饪专业教学现状改革

烹饪专业有的学生基础差、底子薄,素质较低、能力较弱,有的教师感到上课缺少激情。烹饪专业技能课教师不是文化水平偏低,就是烹饪技能较差,很难使学生真正理解并得到一技之长。专业基础课教师虽然精通某一专业理论,但对烹饪技能课教学却缺乏深入了解。师徒式的传统教学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仍然存在教师操作演示和经验传授,学生以模仿、继承为主的局限性,大大束缚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符合现代教育的“生本”精神,也并不符合“教有法而学无法”的传承,有碍学生的发展。

1.烹饪教学改革的主要目内容及目标。第一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在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运用方面,充分关注学生的兴趣和个人意愿,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兴趣。在教学流程的组织和设计方面,努力创造工作岗位的情境和要求,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安全意识以及文明生产的习惯,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

第二要优化师资队伍,提高育人能力,让教师吸收最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能力、专业技能、教学成果,并积极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在教学上有独到的见解,并且能够经常发现、研究行之有效的新的教学方法。但一些教师只是把书上的知识教给学生,有的干脆照本宣科,没有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无法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教师必须要比学生有更强的学习欲望和能力,保持良好的积极性才能把你的职业素养传递给你的学生是学生得以全面发展。这样才能够全面配合支持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技工教育的各项方针政策,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造就烹饪行业技能人才为目标,培养德、智、体、美、能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2.加强实践技能教学改革。传统的烹饪教育方法是以理论知识为主、实际操作为辅。学生看得多,听得多,动手做的却少,没有进行反复练习的机会。学校教学的设施设备、环境气氛、菜品类型等都与行业无法比,学生头脑中根本没有行业的概念,所以在教学中应注重改革教育方法,让学生觉得是才从事一份工作而不是学习形成较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第一,应增加实际操作与教学影像,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和教师互动起来。例如播放行业中的工作环境、工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可以发言大家参与解决等等都是很好的教学引导方法,并且提高学生应对问题的能力。

第二,应加强实作课程的质量,增加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在中国的美食中讲究的是“色,香,味”所谓“色”最直接的是以“刀工”来体现而后二位要以“调味”为基础,提升烹饪专业学生的基本功指数,这些都是指标然而这些不是你看看就会了要学生不断的练习才可以纯熟的。

第三,模拟行业教育模式,将学校操作室布局成行业厨房,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衔接能力,减小从学校进入行业的不适应。最好以厨房工种职能为单位,采用模拟教学,让学生适应各个岗位,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再学习能力。

3.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心,以技术应用性、实际操作性为核心,构建以基本技能为基础,专业技能为重点,技术应用和专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的专业教学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实践性教学环节为中心线索,对职业岗位、技术型人才知识和技能结构优化设计建立了适合专业特色的,与理论教学体系相结合的以职业技能而设计模块,综合设课,整体优化,形成了以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和综合应用与创新能力训练为主线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使学生学中习,习中学。加强专业操作技能、技艺和重要烹饪方法的反复型、强化型训练,改革了传统烹饪教育中过分强调多授菜点数量为主的趋向。建立了教学示范菜点的规范化指标,保证了实习操作菜点的代表性、稳定性和连续性。强调学生的应用所学基本技能及专业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主要从职业学校烹饪教学要改革课程设置、职业学校烹饪教学要改革实践型教学以及职业学校烹饪教师的的团队素质改革这三个方面出发对职业学校烹饪教学改革进行思考,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提高烹饪教学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藏蓉,罗文.试论烹饪专业的教学改革——从烹饪专业学生的实习就业谈起[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1期:65-67.

[2]许磊.烹饪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8,35期:24-25.

职业教育教学法及改革 篇4

2.1建立基于“互联网+虚拟职场”的“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的.教学资源库和虚拟职场教学平台

建立资源库,是进行网络教学的基本保障,主要包括:教师教学资源库和学生在线学习资源库。资源库中包含课程简介、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计划、教学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职场业务操作视频,使学生对该课程的性质和定位有所了解,并对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有一定把握。并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生动和逼真,在业务操作过程中学习法律法规,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将枯燥、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具体、有趣。而虚拟职场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仿真职场环境,切实增强了学生的执业意识,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2构建适合“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混合式教学模式主要是指将面对面的课堂教学和在线的网络教学这两种典型的教学形式进行有机融合,强调的是在“恰当的时间”应用“合适的技术”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针对本课程,笔者认为是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拟达到的教学目标”应用“合适的教学方式”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1)进行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教学内容设计,是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基本前提,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将整体教学内容依据“职场化”要求重新编排,并对每一个教学内容进行学习资源建设,制作微课、慕课以及导学单。(2)根据教学内容定制教学策略、完成教学任务需要的环节,确定每个环节采用哪种或哪几种教学方法,以及每种教学方法如何实施等细节。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选择适当的教学手段,既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3编写配套教材

根据我国高职高专职业培养目标,在基于“互联网+虚拟职场”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指导下,把“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与“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税务会计”等课程相结合,将业务融入理论当中,学生在业务办理流程实践中轻松地把“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制度运用到理论知识点上,使本来枯燥无味的孤立知识点变得生动具体,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将已经过时的法律法规进行删减或者说明,将新的法律法规编进教材,做到与时俱进。另外,在教材内容的展现中体现多样化,图文表相结合,颜色设置上突破原来的黑白设计,不同颜色表现不同内容,增加学生的阅读热情。这样的教材不仅仅是理论的载体,也是实训业务的载体,将理论与实践融合到一起,不仅体现在教学过程中也体现在教材编写中。

2.4进行教学评价体系的设计

2.4.1立体式的评价内容

在教师方面,教学评价体系包括教学资源的评估、教学过程的评估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估。具体来讲:教学资源可从教学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学生学习次数等方面进行评估;教学过程可从教学方法、教学管理、交互情况、作业答疑等方面进行评估;教学效果可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感兴趣程度以及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评估。在学生方面,除了检验其课本内容学习程度,还将学习态度、自主能力、提问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语言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纳入评估的范围。

2.4.2动态化和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评价方式不再是单一的书面考试成绩的静态评价结果,而是转向对整个“互动”教学过程的动态评价。网络平台的课程作业、在线测试、题库管理和试卷管理等多环节的数据信息汇总,既能对教师在某时间段、某个教学内容、某种教学行为的成果进行有效评测,也能对学生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收获进行评测。其中很多精细的数据指标能够明确地将整个或阶段性的教育教学活动串联起来,凸显其中的优势和不足,为教师、学生群体改进教学方法提供可靠的参考。它还支持教学对本组学生的评价;支持学生对本组其他学生的评价;支持学生自评;动态化和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得到相对全面客观的评估。

3基于“互联网+虚拟职场”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该教学模式是以网络教学资源为依托,以虚拟职场为教学环境,以职场业务操作为主线,将教学内容贯彻到业务中。该教学模式对于“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的教学有如下效果。

3.1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理论指导的同时掌握会计工作任务的具体实操流程,知晓相关法律法规的运用。这样便会使课堂效率达到非常显著的提高,同时也对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进行梳理。

3.2突破传统的时空限制

利用平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教师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教学,师生之间能够随时随地进行交流与沟通,从而也解决了教学课时不够的问题。

3.3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每次课都会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确定适合的教学策略及教学方法,避免教学程序化的缺陷。学生每次课都有不同的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4完善的教学评价,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以往的教学评价体系比较单一,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评价体系更加完善,学生在课前、课上、课后各个阶段的表现均可体现,比如,课前准备工作体现学生的完成程度以及完成的质量;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以及课后的思考、讨论等各个方面。这样的教学评价体系可以不断推动师生之间的交流,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实践个性发展、发挥内在潜能、培养综合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得教师能够寻找到教学的薄弱环节,对症下药,并且不断进行自我剖析,自我重视,以求达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最终目的。也使得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品尝进步和成功的滋味,构建有效的学习策略,找到适合学生个体的学习方法,着眼于培养学生的长期性发展。此外,混合式教学模式评价体系,将被动评价转变为主动参与,为教学双方提供自我反思、自我发展的空间,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其知识、技能得以更加全面的施展。

主要参考文献

[1]邱海萍.“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构建改革―――从职业素质与专业能力相融合的角度分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38(4):114-118.

[2]孙玲,赵建梅.“互联网+”时代下改进高职会计专业教学的几点思考[J].科教导刊,(31):64-65.

[3]汪林文.基于VBSE虚拟商业社会环境分析会计人才培训体系构建[J].速读旬刊,2017(6).

职业教育教学法及改革 篇5

摘要:教育作为人类特有的实践活动,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对各级教育的改革也随之越来越普遍,其中小学教育是多元教育中最基础的教育,小学教育如何改革,已成为大家所关心的问题。纵观近年国内教育改革,小学教育改革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改革模式,也收到了一些积极的效果。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如果就教育的本质、功能和机制而言,其中的一些改革还处在局部与表层,教育改革是社会变迁的结果,它必须适合外部社会环境的变化,通过不断调整自身的结构及发展速度和价值观念,从而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和未来社会的需要。因此,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就成为小学教育改革的重点和趋势。

关键字:国际小学教育;改革趋势;启示

一、国际小学教育的改革趋势

(一)美国小学教育的改革

通过整理发现美国小学教育的改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从教育制度、课程结构、教学管理、教学评价与岗位培训等几个视角进行分析。

1.教育制度方面

美国是一个地方分权制度的国家,其教育管理权都由各州负责行使,联邦政府主要是通过教育立法对教育进行干预。美国教育立法干预教育主要通过“授权拨款”与“优惠政策”实现。接受联邦制度的拨款就必须满足联邦政府的要求。

2.课程结构方面

按照美国2001教育法案,小学课程有核心课程与非核心课程,核心课程有英语、阅读或语言教育、数学、科学、外语、公民与政府、经济学、艺术、历史和地理。在核心课程中,3-8年级的阅读与数学每年全州统考,10-12年级至少测试一次。加州小学课程设置的另一个特点是充分考虑到不同年级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并把它作为课程设置的基础。

3.教学管理方面

教学管理主要围绕教师、学生和教学这三个要素展开。但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教育政策以及教育理念,美国小学的教学管理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教师的素质决定了教学的质量。尤其是包班制度,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素质包括: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知识基础、人际交往关系、教学组织能力等。在课堂上,小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尊重,在听完教师讲授的新内容后,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课堂练习,每个完成自己作业的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进行其他活动,或去阅读、或做游戏、或拼图等。课堂上学生行动自由,但没有喧哗;学生有讨论,但没有失去秩序;学生可以做其他活动,但都完成了布置的任务。教师在学生练习时,主要精力不是维持纪律,而是帮助未能完成作业的学生。

4.教学评价与岗位培训方面

评价标准涵盖了教学的六个方面:吸引或支持所有学生学习;创造或维持有效的学习环境;理解或组织教学内容;组织教学与设计学习过程;学生学习评价;作为专业教育者的发展。美国小学教师行为评价标准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客观性,避免了评价人的个人主观因素影响,从而给教师的教学行为一个公正、客观的描述。岗位培训有两种形式:一是由学区指导专家组织本学区的青年教师现场上观摩研讨课,类似于我国的公开教学课。另一种形式是教师的继续教育,这种教育没有统一要求,教师根据自己的需求自由选择一所学院或大学的课程进行学习,完成继续教育任务。教师的自由选择一方面对大学的继续教育课程提出挑战,另一方面也为教师提供了更多选择机会。

(二)新加坡小学教育的改革

新加坡在近几年及将来的小学教育改革方向中,主要在现代化及实用的课程设置、从部分单班制到全面单班制、提高教师素质和扩大教师队伍、执行新的教育协作计划和增加财政支持五个方面作努力。

1.现代化及实用的课程设置

为了应对信息及贸易全球化,新加坡教育部认为收集及处理信息、创造性思维能力、自信心、良好的表达及交流能力极为重要,所以对课程方面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改革:减少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及创意性思维能力、教育过程信息化、增设课程辅助活动及对母语课程的改革。

2.从部分单班制到全面单班制

自2004年起,教育部开始为双班制的小学实行部分单班制。所谓部分单班制,即让小一和小二学生读下午班,以腾出部分设施给在上午上课的小三至小六学生在下午进行深广或课程辅助活动。目前,新加坡 179所小学当中,有49﹪已经实行单班制,48%是部分时间单班制,其余12﹪仍是双班制。教育部长黄永宏说,全面单班制,能让学校有更多时间和空间为学生设计创意教学和参加课程辅助活动。新加坡教育部认为:单班制与更丰富的课程辅助活动能够帮助小学生既不忽略“硬知识”,又培养沟通能力、合作精神、好奇心、良好品格与价值观等“软技能”。检讨与执行委员会初步建议新修补18所小学来应对教育设施的不足。并在 2016年之前协助所有政府小学转为单班制。

3.提高教师素质,扩大教师队伍

由于实施单班制后需要大量的教师,教育部文告指出:过去经验显示,小学里大学毕业教师人数的增加有助于提高素质。目前,大学生占小学教师的55%,但是对学历的要求也不是绝对的,在录用新教师时,对教学的热情及其他的综合素质也会考虑其中,为了进一步提高在职教师的素质,教育部会为教师提供培训、教师之间经验的交流及到海外学习与考察的机会。

4.执行新的教育协作计划

新的教育协作计划于2009年1月起执行,目的是为辅助教师完成学习计划,帮助有特别需要的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和发挥他们的潜能。在新计划下,他们的薪金将与市场薪金挂钩,也会享有较好的事业发展和提升的机会。表现良好的有机会成为教师,表现杰出的能提升为教育部总部的超级薪阶公务员职务。教育协作计划获得了校长的支持新加坡现有教育协作600人在 2016年要求达2800人。

5.增加财政支持

为了让学生接受高质量的小学教育及开发每个学生的潜力,必须加强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力配备,这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小学检讨与执行委员会在给教育部的初步建议中提出,将投资45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及人力的培训。为了让每位小学生不会因为家庭背景而影响教育,教育部规定把教育储蓄金加以提高,小学每生提高20元,达到200元。让每位学生都不会因为经济因素而影响接受教育。

二、对我国小学教育改革的启示

我国的教育现状不同于国外,面对自己的实际,我国小学教育改革也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具体的改革措施。目前就我国小学教育的现状需要从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两方面进行改革。

(一)创新教育是小学教育改革的趋势

教育适度超前,建立合理的教育发展理论已经成为政府、学界和民众的共识。但小学教育改革的体制应如何构建?仍需认真研讨。面对21世纪的教育,最重要的是要有观念更新的意识:一是形成一种教育改造的意识,变传统的办学模式为现代办学模式;二是需要一种相对独立的发展意识,使教育系统能够真正相对独立于社会其他部分得以自主发展;三是需要一种开放的意识,使教育系统能够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四是需要一种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意识,教育普及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而教育提高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五是需要一种有差异的发展意识,促使教育发展与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形成真正的联系;六是需要一种超前意识,教育是为未来培养人才。当前,由创新意识转化为创新教育是教育界的热点话题,其内涵可归纳如下:创新是一种主体价值,创新教育是尊重人的个性差异,使每一个人个性健全发展的教育,是与社会经济生活内存整合的教育,是与社会生活确立起新型关系的教育。而真正实现创新教育主要还是靠“教育理念的创新”、“教育制度的创新”、“教育技术的创新”、“校本课程的创新”。在21世纪的教育创新体系中,创新教育理念是灵魂,创新教育制度是保障,创新教育技术是手段,创新校本课程是核心。有了这些教育的超前意识,就能培养出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人,最终使之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这就是历史赋予人类教育的使命,也是未来小学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二)素质教育提供多元办学模式

日本基础教育改革现状及特征分析 篇6

摘要:日本政府为建立面向21世纪的教育新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新《学习指导要领》,中小学教育内容及课程改革等都是其重要内容。日本《学习指导要领》重视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和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及生存能力。日本中小学课程主要特征;课程目标兼顾总括性和具体性;课程结构合理化;课程设置灵活,富于弹性,趋于科学;重视道德教育;重视体验,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日本;基础教育; 改革现状;特征分析

一、面向21世纪的日本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历程及现状

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就开始设想第三次教育大改革。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从1971年起接受文部省的委托,提出了一系列咨询报告,以供文部省等决策机构参考。1983年11月,中央教育审议会教育内容等分委员会的《审议经过报告》,充分关注了初等、中等教育的现状,并从长期展望的角度把学校教育改革的方向明确为面向21世纪。强调“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重视基础、基本教育,尊重个人特点,尊重本国及各国文化和传统,强调国际理解。1985年6月至1987午8月期间,直接为内阁总理大臣负责的临时教育审议会先后出台了《关于教育改革》的4次咨询报告。该咨询报告是为响应内阁总理大臣题为“为使教育适应我国社会变化和文化发展而进行的各项改革的基本方针”的指示而提出的。此次报告仍强调个性化的原则,打破封闭性、划一性,要求改革教科书制度,以便以个性化、多样化的教科书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同时,要增加教育选择机会,建立富有弹性的、分权的教育行政和制度,放宽有关的规章制度,给学生以发展创造力的空间,适应国际化、信息化社会,强调国际交流与理解,强调信息科学技术的运用。该报告昭示出,此次改革的目的在于使学校教育充满现代气息,富有人性,以便日本迈人新的国际化时代。

为了应答内阁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决定,日本课程审议会于同年12月出台了《关于改善幼儿园、小学、初中及高中教育课程标准问题》的咨询报告。该报告指出,这次改善课程的标准是:“从培养独立思考、判断、行动能力、谋求教育的质的飞跃这一基本观点出发,面向21世纪,培养生存于国际社会的日本人,重视国民所必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充实个性教育,使学生有主动学习的欲望,主动适应社会的变化。培养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坚忍不拔的人。”可见,这次报告,作为70年代初开始的人本主义教育运动的延续,仍强调双基教育,强调人本化、国际化和创造性。

此后,直到1998年,日本又出台了新的课程计划,对课程构成和授课时数作了新的调整,既使课程更实用、灵活、富于弹性,同时又为适应五天工作制及减轻学生负担之需要,平均每周减少了两课时。

二、新《学习指导要纲》的正式实施

2002年,修订后的日本基础教育课程标准——新《学习指导要领》结束了为期三年的过渡期,进入正式实施阶段。日本的基础教育改革终于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新的《学习指导要领》能否造成学生学习能力下降,尤其是实行每周5天授课制和削减1/3教学内容的新规定,在家长和关心教育的社会各界之间引起了强烈的争议。人们关注和担心的焦点是新《学习指导要领》强调实施“宽松教育”和培养“生存能力”而大幅度削减了教学内容,同时实行每周5天授课制,减少了课时总数,是否或者已经削弱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造成了学生基础知识学习能力的大幅度下降。日本十几年来一直推行“宽松教育”,通过给学生以宽松的自由想象的空间以期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生存能力,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这一改革的思路完全符合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日本的具体国情,所以有关基础教育课程标准改革的相关法案,早在三年前就顺利通过了日本国会的审议而正式出台了。而在新《学习指导要领》即将全面实施的今天,人们又强烈呼吁文部科学省和各中小学校制定出具体的对策,以确保学生对最基础的知识内容的掌握和基本学习能力不受影响。在否定意见日渐强烈的情况下,日本文部科学省一边强调新《学习指导要领》不会造成基础学力的下降、而同时又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紧急对策以保证基础学力不受影响。

三、日本中小学课程主要特征分析

(一)课程目标兼顾总括性和具体性

课程目标的考察可以用两个纬度作为视点,—个是横向纬度(总目标),一个是纵向纬度(具体目标)。日本课程总目标从20世纪70年代起开始,就一贯强调面向21世纪,面向国际化社会,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创造性),发展学生的生存能力等。这个目标具有总括性,是各级各类教育都要遵循的。

(二)课程结构合理化

从90年代初建立起的课程框架看,日本中小学课程主要由三大板块构成,即各学科教育、道德教育、特殊活动(初中也有选修课)。但从文部省有关的课程部门于1997年发布的《日本教育课程基本方向(阶段总结概要)》报告中和1998年中小学新修改的课程计划中可发现,日本课程框架即将发生大的变化,要在原有板块基础上,新设置“综合学习时间”板块。“在新设置的„综合学习时间‟中,可以根据各地区、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对国际理解及外语会话、信息、环境、福利等教学内容进行横向的综合学习”。无论开设多少新的、时代性的课程,都不能超过一定课时,这样就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

(三)课程设置灵活,富于弹性,趋于科学

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日本不断调整课程设置,及时增、减有关课程、课时。例如,鉴于日本作为一个自然资源贫乏的小国,无论从资源、能源、产业、教育、文化等哪一方面来看,都不可能脱离国际社会而独立存在,因此,日本开始大力加强外国语教育,强调国际理解与合作,积极面向世界,积极迈向国际化时代。

(四)重视道德教育

首先,体现在阶段目标上,确定各年级段的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特征的具体目标,小学低年级在适应学校生活和养成基本的生活习惯方面下功夫,中年级培养具有一定的主动性的生活态度,高年级培养作为集和社会中一员应有的自觉性和责任心。其次,体现在道德教育的实现方式上,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强调体验性活动,积极采取实际观察及调查、接触实物、志愿者活动、演剧等方式积极利用学校生活的具体事例,进行可内化的、有实效的道德教育。同时,高中重在理性升华与反思。

(五)重视体验,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日本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我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相通之处,比如应试教育、重视智育、重理论教育等。这些问题已引起日本教育界的重视,并且,提出了许多有关解决措施,而文部省极力推崇的体验性教育可谓切中要害,对症下药。要求无论是道德教育、职业教育、特别活动还是各学科教育,都要重视学生亲身体验,获得感性认识。比如,由年级活动(课外活动为主)、学生会活动、俱乐部活动及学校校会等构成的特别活动,更是以实践活动为主,要求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从中体验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人类整体的各类关系,学会相处,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融洽人与自然的关系。

职业教育教学法及改革 篇7

1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

我们认为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提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我国的药学被誉为“朝阳产业”, 这个巨大的产业链里蕴藏着大量的发展先机, 整个药学的教育在这样的环境中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包括了应对医药研究和开发挑战, 也面临从仿制为主向原始创制的战略方面的转移, 人才缺口大于市场需求的挑战以及药物设计、新药创制、药物代谢、给药系统到药品生产、使用等药学学科各个方面的挑战[2,3]。可是遗憾的是, 我们培养出来的药学人才还难以满足现在发展的需要, 问题在于人才角色的转换, 学校的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存在差距, 人才在企业需要重新定位, 导致人才、时间以及精力的浪费。对医药药企以及市场进行调查分析后, 我们认为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其基本内涵是始终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线, 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为基础, 坚持走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岗位需求相结合, 培养过程与工作相结合, 培养方案与双证书相结合的道路, 以最大限度拓展学生的动手、创新、创业能力和专业延伸力为目标, 实现学生德智体劳和职业能力各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

2 转换教、学角色, 适应岗位需要

许多学校仍未走出传统的实习模式, 仍然以俯视的态度对待当前的教育模式, 没有将校企合作的模式与企业实习区别开来。事实上这样的合作没有建立在校企双赢的基础上, 是不牢固的。企业不会提供足够的空间, 岗位给予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而学生也无法接触到工作真实的环节, 与教育的最终目的大相径庭。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创新点在于“校企合作, 提前角色转换”, 企业、学生是主体, 学校是组织者, 教师是指引者, 作为学校应该发挥桥梁的作用, 教师作为指引者在学校中完成教学以外, 还应该更深入企业对学生、市场的情况进行调查, 完成教学-调查-反思-再教学的循环教育。近年来, 我校与本地区多家医药企业和单位已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教师和学生可以经常性的进入企业进行实践与锻炼, 将教学工作、理论学习与岗位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 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加强了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每学期选派专业教师到医院、医药企业进修学习, 真正参与企业工作, 实现教师向医师、药师、技师身份的转变。这不仅可以达到充电学习的目的, 更重要的是可以把行业、企业的最新需求带入到教学工作当中。为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适应岗位需求, 必须将校内学习与岗位实践相结合, 达到“在教中学, 学中做, 层层提高”的目的。经过几年来的摸索与研究, 已经初步形成了在“理论学习、实训、见习、顶岗实习”方面有机结合的模式, 并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 将校企合作渗透到教学环节的各个阶段。学生在校内主要完成理论学习和仿真模拟实训过程, 二年级以后, 进入医院、药品生产销售企业及药品检验部门进行短期的见习活动, 三年级到医药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通过这些措施, 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具体实践, 并从实践活动中总结理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然后将这些问题带入到学校学习中, 提高学习的目的性和实用性。只有顺利的转换“教、学、练一体”的角色和位子, 建立在互利共赢、校企互动的基础上, 校企合作才会进入良性循环。

3 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调整, 是转变药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一环。目前全国都在研究探索实践工学合作模式, 纷纷提出自己的课程体系, 包括精品课程, 专业建设等, 我校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成员为校领导、专业建设负责人、骨干教师、课程专家;二是精品课程体系, 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组成, 其资格和任务是:专业建设负责人一般是学科带头人 (或系主任) , 具有专业开发、国家职业标准开发的丰富经验, 熟悉职业开发的全过程和要求, 具有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主要任务是设计总体方案, 带领教师进行人才需求调研和分析, 引导行业技术专家进行职业任务分析, 组织专家和教师进行教学分析确定课程体系, 通过网页, 远程教育以及院校交流, 校企交流进行完善促进评价, 构建专业建设体系和精品课程的开发, 实现“教学-反馈-再教学”, “从学校来, 到企业中去, 回归学校的”专业课程体系。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研究探索尚在进行中, 但是已经卓见成效, 该模式与当前的人才需求相适应, 推行“工学结合”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由之路, 也必然是深化教学改革,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成功之路。随着探索和研究的不断深入, 必将在培养新型人才的教育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S].教高[2006]16号.

[2]张建明, 朱晓松.2008年1-8月份医药行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08, 39 (12) :956-960.

职业教育教学法及改革 篇8

【关键词】远程教育 教学及考试 改革

一、问题的提出

1.目前的课程学习和评价模式

北京交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的归口在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目前,学院对远程教育的课程评价模式是这样的:根据专业教学计划,确定学生每学期需要学习的课程。一门课程一般要求在一个学期内修完。期末采用考试的方式进行教学评价。期末考试成绩占本课程总成绩的70%,其余的占30%,由至少3次平时作业成绩和上网参与讨论的情况组成。

学生学习过程中可以借助教材、网上课程或者课件以及辅导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发布的导学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到课程平台上提问,有专门辅导教师给予解答。

2.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主要问题。学生在自主业余学习上的自我管理能力较差。通过调查,有80%以上的学生由于工作忙,不会充分利用时间和现有资源进行有效的学习。一些学生也存在学习动机不足,学习积极性差等问题,较少或者很少进行自学,不参加学院或者学习中心组织的面授或远程视频学习,一定程度上挫伤了辅导教师上课、辅导的积极性,也对学习中心的教学组织和学习支持服务工作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2)辅导教师的主要问题。目前,辅导教师的主要工作是发布导学资料、组织课程讨论、回复学生问题、布置和批改作业。由于对课程知识内容理解和工作态度等问题,一些教师发布的导学资料对学生帮助不是很大。同时,一些老师布置的作业也以知识的记忆为主,知识应用方面题目较少或者没有,使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受到影响,这样对学生学习帮助作用不大。

(3)学生学习的有效资源不足。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可以借助的学习资源有教材、课件、网络课程和网上教师辅导材料。但是,有些课程内容变化较快,如会计学,而课件更新速度往往较慢,选定的相应教材也没有相应更新,辅导教师辅导材料也没有体现出知识内容的更新和变化,从而导致学生学到的知识内容陈旧,学生找不到有效的学习资源。

4)学习的知识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网络教育学生教学计划是从普通高等教育教学计划借用而来的。普通高等教育教学往往强调加强学生基础知识,对学习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关注较少。而网络教育学生一般是具有工作经验的人员,他们往往更加关注所学的知识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而目前在教学传递过程中,学生并没有得到他们需要的知识。

二、总体设想

为了解决上面所述问题,拟从课程学习内容和学习、教学方式两方面进行变革,具体如下:

1.对课程内容变更的设想

(1)精简课程内容,加强对关键知识点的学习。从一门课程中抽取出学生需要掌握的10——15个知识点,让学生重点掌握。这样既减轻学生负担,又能让学生学到知识。

(2)强调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对选出的知识点不要停留在对表层的了解上,要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加工,让学生达到对知识能够应用的层次,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这样教师的素质及对教师的要求就要相应提高。

2.对课程学习和教学方式变更的设想

(1) 选择学科内容变化较快或者新专业进行试点。

(2) 根据学科课程学习拓扑结构安排课程,一般一个学期安排4门课程。

(3) 在课程学习初期,采用远程视频会议系统组织课程集中视频串讲。教师重点讲解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

(4) 学习进入自主学习阶段,学生可以就学习相关问题咨询教师,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交流。辅导教师进行网上辅导答疑、发布学习资料、布置作业。学生学习一门课程周期为1个月。

(5)1个月后,组织此门课程的考试。考试拟采用在线考试系统。考试题目侧重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而不是对知识的记忆。此门课程学习结束,下一门课程学习开始。

(6)学生在每门课程考试结束后,对教师的串讲、辅导、作业批改、试题及考试组织等工作进行综合评价,提交系统,作为对教师考核与评价的重要依据。

(7)补考安排:第一次考试未通过的学生,在下一次考试前进行在线补考。

(8)考试成绩:教师在线评阅试卷主观题部分,提交成绩,与系统自动评阅的客观题分数相加,得出期末考试成绩。

三、工作职责

1、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主要职责

(1)购买“考试系统”,考试系统需要有题库录入功能,能够组建题目,生成试卷。考试期间对学生开放,学生可随机抽取试卷,在线作答。

(2)组织教师,安排教学,发放通知。

(3)考核教师,发放酬金。

(4)定时开放考试系统。

2、学生主要职责

(1)参加视频课程的串讲;

(2)参与网上学习活动;

(3)进行课程考试及补考;

(4)自愿进行教师评价。

3、老师主要职责

(1)根据教学要求,进行视频串讲,发布学习资料,回答学生疑难问题;

(2)试题录入,组建题库,生成试卷;

(3)评阅试卷,提交成绩。

4、校外学习中心主要职责

(1)落实通知工作;

(2)组织学生集体听课;

(3)组织学生集体考试。

四、 结束语

远程教育课程教学和考试模式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远程教育主办院校各部门、校外学习中心、教师及教学辅助人员和学生的密切配合。系统采购方面,需要学院有专门的团队和人员配合完成,并能征求教学一线的教师和教辅人员的意见;学习中心机房设施方面,需要有较充足的、较好的设备,同时需做好学生学习及应试组织工作;网络维护方面,需要有较强的服务器,稳定的运行系统,高水平后台保障团队,保证面授及考前辅导质量,并保证教学及考试正常进行。

参考文献:

[1]方园媛 刘美凤. 美国教育技术学专业绩效课程设置的研究.中国远程教育,2009,9.

[2]周榕. 试论网络教学交互设计的策略.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十年优秀研究成果选编,2008.

[3]黎建 戴庭勇. 远程教学授课系统的构建及实践.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创新与实践文集,2007

[4]李福德 张凤茹. 让网络学习真正发生的十八法. 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十年优秀研究成果选编,2008.

[5]潘美意 黄杰 周漪清.远程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应用.中国远程教育,2007,2

上一篇:主题班会 崇德向善 反对邪教下一篇:专员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