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对全球化的影响

2024-12-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带一路对全球化的影响(共8篇)

一带一路对全球化的影响 篇1

姓名方伟专业班级14级电子与科学一班学号1401020517

摘要:

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至今一带一路承包工程项目已突破3000个。仅2015年,我国企业已对“一带一路”相关的49个国家进行了直接投资,投资额同比增长18.2%。承接“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服务外包合同金额178.3亿美元,执行金额121.5亿美元.关键词: 一带一路 全球化 影响

正文:

2016年3月25日,欧盟迎27个成员国领袖齐聚罗马,独缺英国首相特雷莎·梅,4天之后,英国正式启动脱欧。加上近年来难民危机以及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等一系列黑天鹅事件发生,无疑是当今全球化面临问题的缩影。虽然逆全球化现象暗流涌动,但是经济全球化终将浩浩荡荡地向前发展。中国为顺应时代潮流,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而开展“一带一路”对中国全球化进程、世界全球化进程的影响将是持久深远的。

一、有助于破解经济全球化面临的困境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范围内保护主义、内顾倾向抬头,多边贸易体制受到冲击,特别是英国选择脱离欧盟、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等“黑天鹅”事件将全球化推到一个十字路口。而面对这些逆全球化现象只有推动全球经济复苏增长,并且破解经济增长的不均衡和不平等问题,经济全球化才能沿着健康的轨道前行。

“一带一路”其路线贯穿亚欧非大陆(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的广大腹地国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根据“一带一路”走向,陆上依托国际大通道,以沿线中心城市为支撑,以重点经贸产业园区为合作平台,共同打造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等国际经济合作走廊;而海上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中国将自身的产能优势、技术与资金优势、经验与模式优势转化为市场与合作优势,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共同分享中国改革发展红利、中国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并着力推动沿线国家间实现合作与对话,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夯实世界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因此“一带一路”将有助于破解经济全球化面临的困境。

二、有助于世界经济的平衡

同样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开始失衡,如今东西方、南北方互相指责,世界经济到底怎么失衡的,美国指责中国,中国指责美国。但实际上世界经济不存在理想的状态,世界经济失衡是每一个主权经济体本身失衡的结果,因为美国的经济是失衡的,欧洲的经济是失衡的,中国的经济也是失衡的。那么世界经济如果要重新走向平衡,就需要每一个国家的经济走向平衡,美国没有承担责 任,美国的工业化和制造业比欧洲好些,但主导美国的还是金融资本,还是华尔街资本主义。美国实行量化宽松政策,反而使世界经济越来越失衡。而“一带一路”建设将创造牵引内陆地区及世界经济增长、繁荣的新物流模式、贸易模式和发展平台。“一带一路”是中国主动向西推广中国优质产能和比较优势产业,将使沿途、沿岸国家首先获益,也改变了历史上中亚等丝绸之路沿途地带只是作为东西方贸易、文化交流的过道而成为发展“洼地”的面貌。这就超越了欧洲人所开创的全球化造成的贫富差距、地区发展不平衡,因此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沿途会形成发达的城镇和人口中心、经济活动中心,这些地方沉睡的丰富资源将得到全面、合理的开发,增加全球资源供应量,从而深刻改变全球地缘经济依赖沿海地区这样一个空间布局,也使得世界经济不断走向平衡。

三、推动世界经济和平发展

当今时代虽然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的主题,但世界局势并不太平,尤其是中东地区的动荡局势以及恐怖主义,这些地区及世界性问题的解决需要世界形成一个稳定的世界格局,这不只是经济格局,而且是政治格局,文化格局等一系列完整、稳定的局势。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很多发展中国家,还有一部分常年处于战乱的国家。而中国一向主张和平发展,一直以来都是维护世界与地区和平稳定的重要力量。通过共建“一带一路”使得战乱国家有了往来商贸影响,慢慢的逐渐摆脱战争阴影;发达国家利用投资发展中国家的机会来获取经济利益,缓解自己国家内部问题的发生。简单的说,一带一路建设对沿线国家提升经济效益是有很大裨益的。这样沿路各地区将不断加强交流,加强合作,不断完善经济全球化的机制,从而共同创造一个和平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一带一路对全球化的影响 篇2

2013年9月,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席圣彼得堡G20会议并访问中亚四国期间, 提出用创新的合作模式, 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 得到区域内国家的广泛响应和积极支持。同年10月, 习近平主席在访问印度尼西亚时, 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 与新时期建设陆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遥相呼应。2015年3月28日,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外交部和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提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的重点领域。“一带一路”作为新时期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逐步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一带一路是利用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油气管道以及互联网、特高压、航空和智能电网等现代科学技术建设的多向、多维道路、信息能源互通网络, 其覆盖区域更加广阔。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话来说, 就是实现“交通便利化”, “打通从太平洋到波罗的海的运输大通道”, “逐步形成连接东亚、西亚、南亚的交通运输网络”。这为我军战略投送能力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战略投送是指为争取战略、战役上的主动或形成有利态势, 超越区域或国界的限制, 综合运用国家和军队的运输能力及战略交通运输力量, 采用多种运输方式, 将作战人员、兵器和作战物资等从战略纵深或战略腹地向指定地区实施的立体远程机动。从投送方式来看, 目前我军战略投送主要依赖军事交通和民用交通设施, 尤其是航空投送更多依赖民用交通设施。

目前, 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主要体现在国际氛围、经济、基础设施、交通网络等诸多方面的建设。建设过程中必然面临国内以及周边复杂的安全形势, 以及大国之间的博弈, 这为战略投送能力建设的指向产生深远影响, 对于战略投送能力建设既是契机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2.国内外对“一带一路”的研究现状

国内外对“一带一路”的研究呈现多样性的特点。

首先是国外“丝绸之路”研究实践。“丝绸之路”不是中国的专利, 目前国际上已经存在多个“丝绸之路”的版本。俄罗斯的“新丝绸之路”项目、美国的“新丝绸之路”计划、日本的“丝绸之路外交”项目、哈萨克斯坦的“新丝绸之路”项目、伊朗的“铁路丝绸之路”项目等等。这些已有的国外丝绸之路项目, 与新时期我国的“一带一路”战略不同之处在于, 这些计划是以制定者本身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强调自身的“连”和“通”, 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往往是以牺牲其他国家利益, 让竞争对手边缘化为代价的。因此, 可以说, 这些丝绸之路计划不是合作型、共赢型的外交战略。

其次是国外对我国新时期“一带一路”的研究现状。自从我国政府于2013年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至今, 世界各国对我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关注甚高, 对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看法也参差不齐。大体来看, 国外对于我国新时期“一带一路”的研究与看法大体呈3种态势。一是以韩国、印尼为代表的国家, 对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积极相应, 快速对接;二是以印度和俄罗斯为代表的国家, 对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稍有顾虑, 态度上较为谨慎, 表现为政治表态较多, 而实际的行动较少;三是以美、日为代表的国家对我国的一带一路呈现出抵触、冷漠的态度, 不予以沟通和交流。此外, 国外许多学者将“一带一路”战略视为中国应对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对策, 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经济和军事的输出与扩张。

最后是国内对“一带一路”的研究现状。我国的“一带一路”伟大战略构想, 于2013年底提出, 是中国“走出去”战略的一个大框架, 具体内容还未深入挖掘, 各项配套尚未完善。目前国内相关的学者如张洁、林毅夫等的解读与论述, 大多围绕政治领域、外交领域和经济领域, 关于该战略构想对于军事的作用, 尤其是对于战略投送能力建设的影响少见研究。因此, 有必要对一带一路对军事的作用, 尤其是对战略投送能力建设的影响进行研究。

3.一带一路为战略投送能力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便捷的条件

3.1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为战略投送能力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国际氛围

2014年李克强总理的欧亚之旅开启了中国的机遇之旅, 而“一带一路”正是中国机遇与世界机遇对接的桥梁。

李克强总理出席上合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理事会, 主要是将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上海合作组织实现对接, 既让上合组织获得了发展的新动力, 又开启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安全建设进程。上合组织作为应对三股势力为主要宗旨的安全组织, 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契机, 从安全领域拓展到发展领域, 实现安全与发展的相得益彰, 这都是保障战略投送力量在海外通行的先决条件。而且国际间通过一带一路建立起的合作为战略投送能力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国际氛围。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 是连接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桥梁。李克强总理赴泰国出席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第五次领导人会议特别强调了中国提出的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为主要内涵的亚洲新安全观, 这为战略投送能力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外交环境和国际氛围。

3.2“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为战略投送能力建设创造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2016年世界经济呈现复苏乏力态势。发达经济体总需求不足和长期增长率不高现象并存, 新兴经济体总体下滑趋势不能得到抑制。全球金融市场跌宕, 金融风险不断加大, 全球贸易低增长, 迫切需要一种手段刺激全球经济。如图1所示, 一带一路的建立对世界经济的建立产生巨大贡献。

再加上习近平主席在提出一带一路的同时, 倡议建立了亚投行, 完善了国际经融秩序。这两大政策直接提升了我国的经济实力, 必然带来军事力量的提升。其中战略投送作为军事力量的重要一环必然会得到发展。

3.3一带一路为战略投送能力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

一带一路构想强调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目前在我国以及相关国家实施战略投送很大因素上受到基础设施的制约, 而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以相关国家的安全互信为前提, 倡导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 密切沿线国家基础设施规划的联系, 加快相关技术标准的建立, 实现标准体系的对接。一带一路带来的基础设施的换代升级与标准统一, 有利于我国的装备的投送, 有利于战略投送中的技术操作, 保障战略投送无缝衔接、顺利运行。

3.4一带一路为战略投送能力建设创建了稳定的投送节点

为了配合一带一路战略,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 将会新建较多的机场, 这些机场处于枢纽地位, 不仅包括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的国际机场枢纽建设, 还包括在丝绸之路门户城市如乌鲁木齐、西安等地枢纽机场的打造。根据民航部门统计, 两年来“一带一路”的沿线省份已经改建扩建机场达28个, 新建的机场达15个。不仅是机场的数量在增加, 机场的业务也在向一带一路战略靠拢。目前国家投资2000亿元用于推进民航部门建设51个直接服务于“一带一路”的项目, 包括空管领域及航空公司等。而目前我国的战略投送受制于机场条件和相关业务的不完善, 一带一路战略带来的机场建设为我国实行战略投送提供了更为稳定的节点。

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要求军队能够走出去, 辐射到蓝水海域。目前我国最热点的海洋问题就是南海问题。南海作为我国海洋领域最大、争议岛礁最多、利益交织最密的海域, 又是最大的能源基地、最主要的战略通道、最关键的前方支撑点。南方战区直面南海等重点战略方向, 军事斗争准备复杂, 担负使命任务繁重, 需要综合运用各种运输方式把部队迅速精确投送到位, 提高我军联合投送保障能力, 必须针对瓶颈问题, 探索对策途径, 为全面提升我军基于信息体系作战联合投送能力提供有力支撑。一带一路的中的“海上丝绸之路”计划, 作为国家大战略, 极大地推动国内外航空口岸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港口合作建设, 这些机场码头完全可以作为稳定的战略投送基地。

3.5一带一路为战略投送能力建设开辟了发达的交通网络

一带一路战略有助于建设形成内畅外联的国际运输大通道。通过加强中俄蒙、中越、中老泰、中缅等国际道路的陆水联运通道建设, 推进铁路、水路、公路、航空等交通网络的建设, 一带一路战略为战略投送开辟了发达的交通网络。

国际方面, 以适应一带一路战略而建设的中巴高铁为例, 由于其运力强、速度快、受气象等因素的影响较小, 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大量装备物资和作战力量的远距离快速投送, 提高国家的战略投送能力。中巴高铁的建成, 不仅会改变人民的出行方式, 还会对边疆地区的维稳等局势产生重要影响, 为战略投送带来了大好机遇。

国内方面, 以一带一路的枢纽城市乌鲁木齐为例, 一带一路战略带来了乌鲁木齐交通网络建设的新时期。截止到2014年底, 全市城市道路的长度从1632公里增长到2159公里, 城市桥梁从140架增长到172架, 道路面积从2005万平方米增加到3101万平方米。一带一路下乌鲁木齐的交通建设已经不再是单单的城市路网建设, 而是一个连通城际、贯通全国、接连欧亚的“交通网络枢纽”。这将大大提升国家向西北边疆的投送能力。

4.一带一路为战略投送能力建设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 西北边疆是我国较为不安定的地区。接壤的中亚地区曾是“三股势力”的重要活动场所和主要基地。目前“三股势力”虽受到重创, 但仍暗地积蓄力量试图东山再起, 小范围的恐怖袭击接连不断。周边地区的不稳定必定会对我国产生影响, 进而影响我国的安全和稳定。与此同时, 新疆境内少数不法分子暗地发展“东突”势力, 试图与中亚地区的“三股势力”相勾结, 企图分裂我国领土, 对和平稳定造成巨大威胁, 对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造成了较大阻碍。因此, “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的实施必须辅助军事保障力量的诉求, 必须付诸战略投送能力的诉求。沿线国家情况错综复杂、贫富差距巨大, 多种安全威胁相互交织, 特别需要军事力量的“走出去”, 需要战略投送能力的重大提升。

在“海上丝绸之路”上, 东南海疆也是我国另一个不稳定的战略方向。随着海洋利益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 近年来东南亚国家与中国的海洋权益争端和利益冲突不断上升。相关国家非法占领我中国海的岛屿, 开采油气资源, 严重损害我国领土主权和经济权益。因此, “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的实施对我军的战略投送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全面勾画了宏伟的蓝图, 设计了总体的路线和时间表, 这不仅为战略投送力量“走出去”提出了安全需求, 也为战略投送力量在海外的战略布局明确了建设目标, 特别是我国战略通道、重要港口机场、海外基地的建设, 这既是经济利益拓展建设的重点, 也是战略投送力量布局的要点。

5.发挥军民融合, 依靠一带一路建设战略投送能力

目前我军战略投送能力偏弱, 成为制约我军战斗力发展的重要障碍, 急需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军民融合机制。在地方物流运输保障体系迅速发展的背景下, 充分利用和依托国家和地方运力分清部队和地方应该做的工作, 全力保障部队平时和战时的战略投送需求。

要充分利用国家“一带一路”上民用运输节点和交通运输资源, 突出平战一体, 功能完善的保障作用。一带一路建设中关键的一环就是抓住交通基础设施中关键通道, 关键节点的建设, 优先打通缺失路段, 畅通瓶颈路段, 提升道路通行。再者推进建立统一的全程运输协调机制, 促进通关、换装、多式联运有机衔接, 实现国内运输便利化。这些都为战略投送通道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6.结论

本文通过捋清“一带一路”战略和我军“战略投送”之间的关系, 得出“战略投送”在顺应“一带一路”战略方面的建设要求。从安全问题的角度上, 探究“一带一路”对战略投送能力带来的挑战。通过国际政策、基础设施建设、国家战略通道建设等方面探讨“一带一路”对战略投送的助推, 为战略投送能力建设提供坚强的理论与实践支撑。提出了一种战略投送能力建设的新思路, 这种新思路同时有助于促进军民融合的后勤体系的发展, 对于提高我军的战略投送能力、保障“一带一路”构想的安全实施, 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本文通过捋清“一带一路”战略和我军“战略投送”之间的关系, 得出“战略投送”在顺应“一带一路”战略方面的建设要求。通过研究“一带一路”对战略投送能力建设的影响, 可以为战略投送能力建设提供坚强的理论与实践支撑, 为战略投送能力建设提供新的建设思路, 同时有助于军民融合的战略投送体系的发展。

关键词:一带一路,战略投送,军民融合

参考文献

[1]张洁.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评估.2016:“一带一路”:战略对接与安全风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

[2]张洁.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评估.2015:“一带一路”与周边战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

[3]赵艳.围绕“一带一路”战略要求认清军队的重大使命与职责[J].2016, 2:100.

[4]孟研, 朱健, 刘垚.提高我军联合投送保障组织筹划能力探要[J].军用汽车管理, 2012, 3:19~20.

一带一路对全球化的影响 篇3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呈现高速发展态势,其中区域经济成效显著,东西部差距逐渐缩小。但是,由于受到地理条件、资源、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和出口发展趋缓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当前区域经济的整体格局并没有大大改观,仍然呈现东快西慢的态势,东中西部之间也仍然存在产业结构重叠、区域协同机制不完备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2013年9月和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战略)的重大倡议。研究“一带一路”战略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具体影响,并针对性地提出优化战略实施的建议,是均衡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提升总体经济水平的一大侧重点。

“一带一路”战略的内涵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

“一带一路”战略的内涵。“一带一路”战略以中国为中心涵盖亚欧非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是发展潜力巨大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以建立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命运和责任共同体为目标,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以“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政策沟通、人心相通”等五通为主要内容,比马歇尔计划内涵丰富的多。该战略的提出,不仅仅是为了给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活力,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更是对中国国家战略目标的高度凝练和概括,其实质是中国为了反对霸权主义,构建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而对当前不合理的政治地理进行的根本性重塑。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由于地理、资源、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和出口等多方面因素,中东西部差距较大,主要存在以下三个主要问题。

区域之间经济规模差别大。首先是地区间经济规模差异,东部GDP总量高于中西部;其次是省份之间的差距,例如2015年广东省的GDP总量是西藏的71倍,天津的GDP总量是海南的4.5倍,区域间经济总量的悬殊差距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区域间经济结构差距大。从产业结构上看,东部地区以发达的二三产业为主,而在中西部,第一产业的比重仍然较高,产业结构的转型动力依然衰微;从城乡结构上看,东部地区城市化水平较高,中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低,城乡差距显著;从收入差距上看,东部地区收入差距远远小于中西部。

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发展差距大。在区域间经济规模差别大的背景下,各区域间人均财政支出总量的巨大差异,必然导致各地区公共服务水平也存在着巨大差异。东中西部的教育、医疗、文体等公共服务差距大,且越往基层,差距越大。相应地,无论是单一的基础设施还是基础设施综合体系,我国东中西部同样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基础设施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基础设施没有打下发展基础,就不可能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更不可能促进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只能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日益增大的恶性循环。

“一带一路”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带一路”战略是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战略,二者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一带一路贯穿诸多区域,发展宗旨就是协调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东部制造业向西部专业,加快中西部基础设施建设,从而调节区域经济的差异性。“一带一路”战略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具体影响,可以从以下三個层面进行分析。

东部扩大开放范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地区经济高速发展,近年来却开始趋缓,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比重下降,第三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逐渐升高,成为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这意味着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转型,产业结构进行转变。在此基础上,“一带一路”战略为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打上了一针“强心剂”。而且,我国也采取了一系列的开放政策、合作、谈判,为东部地区建立进一步的开放机制奠定了基础,对促进东部地区的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影响。

中部挖掘发展潜力。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0号)明确了中部地区粮食生产基地、能源生产基地、现代设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的定位,简称“三基地、一枢纽”。近十年来,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中国对外开放的战略格局不断重塑,东西部地区区域间的合作与竞争早已拉开序幕,并一直在路上,作为东西部之间的枢纽地带,中部地区的崛起是“一带一路”战略计划的重要一环。据国家统计网统计,2015年中部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超过全国的15%,其中第二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呈现上升趋势,经济结构趋于合理。同时,中部作为东西部之间的桥梁,也具有战略性意义。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部地区的枢纽地位真正得到体现,并有望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心脏地带。

西部迎来发展机遇。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巨大。随着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增加,西部地区凭借自身的地理位置、资源优势,加强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合作,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对金融体系进行改革与建设,形成了更加全面、紧密的合作。西部地区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途径省份最多的区域,势必获得更多利益而周边友好国家的丰富资源也会为西部经济创造良好的发展前景,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缩短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差异指日可待。

关于优化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加快东部自贸区建设。在“一带一路”战略,尤其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持续发展需要若干沿路港口经济区作为支撑的背景下,发挥东部地区的经济领头作用尤为重要。东部经济发达但资源环境承载力已经接近饱和状态。因此,未来的发展重点是在人才、技术等环节借助国家力量走“创新驱动”之路。同时,东部地区应当在上海自贸区的基础上,推动沿线地区发展港口经济和自由贸易园区的建设,提升自由贸易区的标准,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加快河北、深圳等地的自由贸易区建设,使京津冀和珠三角协同发展。从而,实现开放领域内体制机制障碍和壁垒的消除,推动重点领域对外开放。

提升中部运输通道建设。中部地区区位条件良好,处于东西部之间,在我国经济从东到西的梯次推进中既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和资本的转移,又要为西部原材料产品以及资源、劳动力等的输送发挥通道作用。但是,当前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开放程度不足等问题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全局发展。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要想发挥中部地区的国家战略枢纽作业,需要在长江经济带这一国家战略轴线的基础上,建设陆桥经济带。建设东起连云港西至阿拉山口运输大通道的陆桥通道,既是亚欧大陆桥的一部分,也是“丝绸之路”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长江经济带和陆桥经济带加强东中西部合作,促进中部地区的崛起。

加强西部延边开放。西部地区资源丰富,但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开放程度低。因此,加强西部地区的开放程度,加速产业转移的承接,发展洁净煤、风光电等清洁能源和文化旅游等特色产业,是西部发展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延边开放问题,西北区域(西藏、甘肃、青海、新疆等地)与俄罗斯、蒙古、印度、巴基斯坦等国接壤,具有向西开放的有利条件,而西南地区(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则与东盟国家地理相近,成为我国对东盟开放的门户。

“一带一路”与全球法律地图绘制 篇4

“一带一路”与全球法律地图绘制

一般认为,比较法学诞生于1900年的巴黎比较法大会,它是世界体系进入民族国家时代的产物。为了更好掌握现代世界法律体系,在充分了解各国法律制度差异性的基础上谋求协调,100多年来,比较法学绘制了种种世界法律地图,其中有三种法律地图至今仍发挥作用。传统比较法学绘制三种法律地图在全球化时代和“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传统比较法学所绘制的地图暴露出不同缺陷。第一,国别地图,即以民族国家为单位绘制的世界法律地图。国别地图的假设是:(1)现代法律以民族国家法为代表,超国家法、次国家法和非国家法处于边缘地位;(2)国家法以官方法为主要代表,民间法居边缘地位;(3)现代法是民族国家主权者意志的体现,法律实证主义是主导思想;(4)国际法是主权者意志之间协议的产物,是民族国家法的延伸。根据以上假设,以国家领土为边界、以国家成员为对象、以国家主权为概念核心,形成了一幅与民族国家格局高度重合的世界法律地图。这一法律地图的优势在于精细、明确、实用,劣势在于琐碎、僵化和层次单一;它可帮助了解沿线国家法律的基本状况,但由于无法体现掩藏在民族国家内部的非实证主义法律因素,无法适应全球化时代的新变化。第二,法系地图,即以各国法律体系的“历史传统与源流关系”为标准绘制的世界法律地图。自威格摩尔以来,先后形成了种种不同的法系地图,其中影响较大的绘制者有法国比较法学家勒内·达维和德国比较法学家茨威格特和克茨等。法系地图的假设是:(1)以历史与文化为深层标准,而非仅着眼于民族国家;(2)强调不同国家法律制度间的共通因素;(3)一般采取功能比较方法,认为不同法系制度安排之间具有功能可比性;(4)突破传统概念比较及背后的法实证主义方法论,受社会法范式影响较大。这种法律地图绘制模式的问题在于:(1)传统法系地图过于偏重英美、欧陆两大法系,对印度、伊斯兰和中国等非西方法系研究不足,而“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多是非西方国家;(2)传统法系的划分标准多样,法技术、意识形态和文化传统等尺度混合在一起,使法系地图实际上是多重地图的叠加;(3)“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混合了多种法系的法律制度,即混合法系。第三,“霸权”地图,即依据现代世界体系所形成的经济分工和权力格局,将世界分为中心—边缘而形成法律地图。这种世界法律地图将世界分为中心区、半边缘区和边缘区三部分。中心区是指在世界体系中居霸权或主导地位的国家和地区,边缘区则是指处于边缘的国家和地区,半边缘区处于以上两者之间。中心区国家往往法律体系较为完备,法律输出较为频繁,注重在金融、知识产权等国际分工前沿领域的法律布局,是法律学术和法学教育的中心。与此相应,半边缘区和边缘区国家的法律在世界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相应递减。在“一带一路”背景下重绘世界法律地图据统计,目前“一带一路”涉及的国家达60余个,跨越世界大部分地区,穿越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佛教、犹太教、儒家等多种文明传统。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回到比较法研究的起点,结合国家的实际需要,着手寻找重绘世界法律地图的途径。第一,在总体上,应充分发挥法系地图的优势,在克服其缺陷的基础上用于“一带一路”法律地图的绘制。为了更好发挥法系地图的长处,应采取乌戈·马太等比较法学家推荐的复分法,从三个维度来对“一带一路”上的法系进行划分。第一个维度是文化传统,可分为西方法系、伊斯兰法系、印度法系和中华法系;第二个维度是法律渊源、分类和推理技巧,可突出强调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第三个维度为经济基础、政治结构和意识形态,可分为社会主义法系与资本主义法系。在具体操作中,根据研究角度不同,可采取不同的法系划分方式。第二,在部门法方面,可根据部门法的各自特点,兼采法系地图与国别地图。一般来讲,法系地图和国别地图仅仅提供了一个国家和地区法律制度的总体面貌,但具体到部门法问题上,则情况千差万别。有的部门法,如商法现代化程度较高,趋同趋势明显,可简单划分;有的部门法,如婚姻家庭法,则可能与各国各地的风俗习惯关系密切,故而差异较大,需要精细归类;有的部门法,如知识产权法,受国际化影响较大,其分类乃依据所加入的不同公约而定。在这方面,菲利普·伍德的“金融法的世界地图”是可供参照的实例,可依据各部门法的实际情况,绘制出切实、可用的法律地图。第三,法律地图绘制应考虑全球化发展趋势。全球化进程正在给1648年以来形成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造成越来越巨大的冲击,传统以民族国家为核心的法律地图绘制模式已不敷使用。英国比较法学家威廉·推宁建议,将世界法律分为全球、国际、区域、跨国、社区间、地区性国家、亚国家和非国家七个层级,并从这些层级法律的交互性影响中讨论法律的发展变化。这一意见可以为我们所用。第四,法律地图绘制应兼容静态结构和动态变迁。意大利比较法学家萨科提出的法律共振峰理论借鉴语音学的隐喻,认为法律体系是不同法律构成因素之间共振的混响,提出了兼容静态比较与动态观察的一种方案。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必然面对目标国家内外部多种法律构成因素之间的互动,如何注意到这些问题,是中国比较法学理论和实践面临的重要任务。(作者单位:清华大学法学院)

一带一路对全球化的影响 篇5

地理科学专业 10143901205 唐茂川

摘要:中国凭借“一带一路”倡议与周边国家密切交流、携手发展的行为将体现中国作为大国的担当以及中国和平崛起的理念,是对美国在冷战后肆无忌惮地进行“民主输出”并以武力推行“美式民主”的有力冲击。近几年,中国在世界上推行“公平、正义、文明”的价值观。“公平、正义、文明”对于“平等、民主、自由”来讲是包含和超越。同时,中国倡导的“新型国家关系”理念将在“一带一路”战略中进行实践和推广。

关键词:一带一路 ;“美式民主”;国际关系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出访中亚四国时提出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同年10月,习近平主席访问东南亚时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时指出,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个倡议将中国古代与亚非拉友好通商的历史与现实经济交流结合起来,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中国此次面向周边的“大外交”将再一次唱响“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旋律。中国将把“和而不同”的思想传播出去,同时冲击美国的“民主输出”理念。

一、“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

(一)世界和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引领世界经济增长的发达国家普遍存在低增长、高失业率、高负债率现象。受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状态的影响,发展中国家或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也普遍出现了增长水平下滑的态势。中国周边及近邻正在逐步摆脱与发达国家的固定贸易模式,迈向自主增长时期。对中国而言,依靠大规模投资拉动增长的模式难以维持下去。中国要想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发展,必须更多依靠内需,更好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推动更全面彻底的改革和开放。

(二)美国在亚太地区围堵中国以及周边小国对“中国崛起”的担忧

在2012年6月闭幕的本年度香格里拉对话会上,美国防长帕内塔提出了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美国意图利用中国周边个别国家对中国发展的疑虑,来加固美国的战略地位,抑制或者拖延中国的崛起。具体体现为:美国放任日本安倍政府解禁集体自卫权,在钓鱼岛问题上明面上不持立场,却反复强调钓鱼岛在美日安保条约试用范围内,以此激化中日领土争端。美国以“航行自由”为幌子不断搅局南海,拉拢越南和菲律宾与中国对抗,导致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恶化。在经济上,美国主导建立的TPP意图改写世界经贸规则,遏制中国经济发展。

中国周边国家,如越南和菲律宾,由于与中国存在南海争端,在中国不断崛起的背景下,安全上倾向于靠美国的保护。并且,在经济上朝着摆脱中国的方向发展。其他一些小国也或多或少忌惮中国的快速崛起,欢迎美国在亚太地区保持军事存在,以此掣肘中国。

(三)中东、南亚地区教派矛盾冲突,恐怖主义盛行,并影响到中国西部社会稳定

进入21世纪,文明的冲突日趋严重,以美国911事件为标志,西方国家所推崇的“自由、民主”引起其他文明,特别是伊斯兰文明的抵触。之后美国以“反恐”的名义发动伊拉克战争,接着推翻利比亚卡扎菲政权,并至今支持叙利亚反对派推翻阿萨德政权。美国以武力方式干涉别国内政,将西方的政治体制照搬到其他国家,发动一场场反恐战争却是“越反越恐”。活跃在巴基斯坦、印度以及土耳其的伊斯兰激进组织一次次煽动中国新疆伊斯兰人发动恐怖袭击,造成中国国内,特别是新疆地区安全环境恶化。

(四)快速崛起的中国与中国模式

从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起,中国获得过四次重大的战略机遇,由此不断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这四次战略机遇分别是:苏联解体、日本政府未能在东亚危机中化危为机、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2008年发生的世界经济危机。由于中国是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五大核武国家之一,加上中国拥有广阔的国土与众多的人口,且经济保持快速稳定的增长,航空航天事业也不断快速发展,导致产生了中国在21世纪成为第二个超级大国的可能性。而众所周知,中国与大多数国家实行“民主选举”和“多党执政”制度不同,中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唯一领导下实行协商民主制度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内政方面,中国的国家政策具有全局性和长期性,中国的制度优势是“能集中力量办大事”,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考虑了各个阶层的利益。在外交方面,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理,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致力于推动合作共赢、和谐共生的新型国家间关系。

二、“美式民主”的特点及影响

(一)全球化时代与“美式民主”的输出

20世纪90 年代以来,全球化浪潮席卷了以往历史形成的各个领域。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由于是全球化的发起者和最大受益者,借全球化的发展,大肆进行着文化扩张和文化霸权主义。美国自以为是民主政治发展的“楷模”,不断地进行着“民主”理念的输出, 强行推行西方文化模式,由此引发了国际关系的变化和国际政治秩序的混乱。

美国按自己的标准把世界划分为“民主国家”、“非民主国家”,并且让两者之间存在一个灰色地带,根据是否“亲美”判断那些国家的领导人是“人民领袖”还是“独裁者”。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认为,“当今世界矛盾冲突不仅仅是极端主义分子挑起的,而且是‘民主输出’的拥护者们激起的”。那种认为标准化模式的民主是普遍适用的,能够在任何地方取得成功,能够解决当前超越国家的界限,能够带来和平而不是制造混乱的想法是危险的。

(二)“美式民主”对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影响

首先是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威胁。包括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仅存5个,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包括中国、越南和老挝。由于“美式民主”最基本的特点是“宪政主义、三权分立和多党竞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党管一切”的政策与其必然相互对立。加上中国正逐渐缩小与美国的差距并有潜力在21世纪成为新的世界最强国家,美国不愿意看到在社会主义体制下出现一个“苏联式”的超级大国。美国自诩为“世界上最民主的国家”,联合西方时刻进行针对中国的“舆论战”,在“人权”“言论自由”“宗教自由”等方面攻击和抹黑中国政府。

其次是对“独裁国家”的影响。2003年美国以“伊拉克存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借口发动伊拉克战争,推翻了萨达姆政权,并承诺帮助伊拉克人民建立一个“民主、繁荣、自由”的国家。但是“美式民主”却未能在这片土地上开花结果,反而是伊拉克人民饱受国家分裂和恐怖主义泛滥的痛苦。伊拉克战争开辟了美国以武力推行民主的先例。而被西方国家称为“欧洲最后两个独裁者”的普京和波罗申科也面临“民主输出”的压力。美国多次质疑普京修宪后实行的“超级总统制”和波罗申科打压竞选对手,以及这两个国家对媒体的“管控”。当然,作为受到美国及北约军事打击威胁的叙利亚,更是反对美国的“民主输出”,不愿走上伊拉克和利比亚的老路。

最后是对中东君主国的潜在威胁。沙特阿拉伯、阿联酋、阿曼、巴林、卡塔尔、科威特等君主国虽然目前与美国保着良好的国家关系,但是从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性方面考虑,与中国开展深入合作将维护家族式统治。加上中国能源需求急剧增大,中国的石油进口逐年增加,与中国合作可以保证“以油养国”的方法长期有效。

三、中国“一带一路”精神及其优越性

(一)中国“和而不同”的思想和中国的实践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爱好和平的。中国人信奉孔子的学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古代,丝绸之路不仅是贸易交往的平台,也是文化交流的桥梁,是包括阿拉伯伊斯兰文明在内的世界不同文明之间沟通的重要渠道。明朝时郑和七下西洋,最远抵达非洲的肯尼亚,虽然有“宣国威于海外”的意图,但中国没有在沿途攻城略地,进行殖民统治。相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都是通过殖民与剥削其他国家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近现代以来,以美国为主导的北约国家不断以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干涉别国内政并多次颠覆他国合法政府。从科索沃战争到阿富汗战争,从伊拉克战争到利比亚战争,再到预谋对叙利亚动武,甚至最近俄罗斯军机在叙遭土耳其空军击落,都是美国和西方国家用武力解决分歧的具体表现。相反,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一直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奉献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与其他国家相处的精神就是“合作共赢,和谐共生”,并发展成为一种新型国家间关系理念。

(二)中国外交理念要实现对美国的超越

鉴于美国提倡的“平等、民主、自由”价值观目前在世界上占有主导地位,中国需要借鉴“仁、义、礼”三个中国古代概念,结合“平等、民主、自由” 的现代政治概念,在世界上推行“公平、正义、文明”的价值观。“公平、正义、文明”对于“平等、民主、自由”来讲是包含和超越。阎学通等指出,中国应建立以道义优先、国家实力为基础的“德威并重的战略信誉”,丰富“亲、诚、惠、容”的奋发有为的外交政策。在“正义”和“信义”两个方面超越美国。

四、“一带一路”的作用以及对“美式民主”的冲击

(一)“一带一路”战略在精神层面的作用

从古至今,国家间总是一种“无政府主义”关系,而国际政治的无政府性导致缺乏一定的共性标准,弱肉强食和追逐利益最大化成为国际政治的基础。但是也要看到,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普遍尊重人的个性发展,以人为本已经是大家的共识,一些普世价值观已经深入人心,一国政府妄图违反人类良知和共识谋求政治利益的行为将收到世界人民的反对。所以,国家间行为正在背离“无政府状态”,尊重别国内政已然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共识。对中国而言,中国自身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中国几十年来的外交始终把“不干涉别国内政”作为首要原则。而随着中国日益崛起,中国是时候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和平倡议,这样既可以打破“国强必霸”的魔咒,也可以在外交上契合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旋律。“一带一路”战略正是这样一次传递中国和平崛起声音的平台。首先,中国主动与周边发展中国家开展经贸往来,让这些国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这体现了中国的责任与担当。其次,“一带一路”发展促进了包括阿拉伯伊斯兰文明在内的沿线不同文明的沟通,中国与沿线国家“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的行为与西方国家的“殖民发展模式”形成对比,最终将亚洲与欧洲的区别表现出来,也将中国与美国的区别表现出来。最后,“一带一路”的发展将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繁荣,进而消除恐怖主义滋生的温床,为地区和平做出贡献,也与美国“越反越恐”的反恐战争方式形成鲜明对比,以此提升中国的国际号召力。

除了促进文化传播与交流,“一带一路”建设对破解中国发展难题,促进西部发展,维护边疆稳定,建立陆上安全通道以消除能源安全之虑等作用,笔者在此不展开叙述。

(二)“一带一路”战略有力冲击了“美式民主”

“美式民主”最遭人诟病的地方就是美国的“民主输出”。“美式民主”输出背后起决定作用的都是美国自己的国家利益,这是美国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强加给世界各国的根本原因。而且随着冷战的结束,美国对民主化产生了极端乐观的情绪,认为民主制度有一种“万有引力”,任何倒塌的专制制度都会天然地向它回归。这种乐观情绪加上美国“一超”的地位,让美国在冷战后肆无忌惮地输出所谓的民主真理。但事实是,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民主程序和政治体制。特别是在一些落后贫穷而战乱不休的国家,民主程序往往造成政府的不断倒台,社会发展陷入“向下的平等”,甚至造成“多数暴政”。而这些被“美式民主”伤害的本国人民,将同样打着“圣战”的旗帜反对美国的民主输出,成为无所拘束的“自由战士”,最终造成社会的持续动荡,同时威胁西方国家的安全。

“一带一路”战略将见证中国和平崛起的历程。同时,中国与几十个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交流和经贸往来将形成新的国家间关系准则。中国与不同国情、不同政体的国家合作创造出文化与财富,将有力冲击美国“兜售民主”以及用人权为幌子干涉别国内政的行为。不仅如此,全球化将朝着“互相尊重、和而不同、反对武力、和谐相处”的方向进行。

一带一路对全球化的影响 篇6

关键词:“一带一路”国家;开放战略;利益诉求;启示

“一带一路”的理念和倡议是我国主动应对全球经济增长格局变化,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程度的重大战略决策,得到了国内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当前,这一战略构想已从顶层设计转到了具体推进和务实合作阶段,但由于其涉及国家数量较多,类别较广,沿线地缘政治关系和民族宗教矛盾复杂,使得我国“一带一路”建设进程面临着一定困难和挑战。然而,“一带一路”沿线多为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普遍处于经济发展的上升时期,近年来多数国家正不断寻求并提出各自的开放发展战略,以激发自身的经济活力。这又为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带来了一定机遇。虽然我国与这些国家在制度、文化等领域存在着诸多差距,但无论是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还是从应对金融危机、加快转型升级的视角来看,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都是休戚与共、互利共赢的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各国开放战略在彼此经济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存在着较大影响。因此,通过对“一带一路”国家的开放发展战略和利益诉求进行深入研究,探寻其在贸易、投资、能源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需求和特点,可为我国实现与“一带一路”国家的战略有效对接和合作共赢提供有价值的政策启示。

一、“一带一路”国家的经济发展现状

“一带一路”是一个开放型的经济合作网络,为研究方便,这里将其范围设定为沿线65个国家。该范围内多数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据统计,近35个国家人均gdp不足4 000美元,仅相当于全球的35.7%。在经济结构上,农业和工业增加值比重显著高于世界水平,而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则明显低于世界水平。在贸易和投资上,据世界银行数据计算,自1990年以来,这65个国家的贸易和投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约达到14%和17%,远远高于全球同期水平。从贸易来看,该范围内进出口主要表现为货物贸易,其服务贸易所占比例较小;其中,中亚、西亚、中东欧地区多以出口初级原料,进口工业成品和日用生活消费品为主;而东亚、东南亚则多以出口工业成品,进口初级产品为主。从投资来看,近几年来,东亚、东南亚及南亚各国fdi的流入和流出量整体均呈现上升趋势,对外资有着较强的吸引能力;中东欧地区fdi流入和流出发展态势相对稳定,且主要以俄罗斯和德国两个国家为主,其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总量占据整个中东欧区域的60%以上;而中亚五国地区则由于受到产业基础差、政局不稳定等因素的影响,对外资的吸引能力较差,且除哈萨克斯坦以外,其余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能力较弱。

二、“一带一路”国家的开放战略

近年来,随着国际贸易投资领域的竞争加剧和世界能源版图重心的转移,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正不断发生深刻变革,为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一带一路”国家纷纷提出各自的开放战略,以维持和提升其在这一地带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或寻求自身经济的快速发展。

1.“一带一路”重要外部力量(美、日、韩)的开放战略。美国作为世界上综合实力最强的超级大国,其战略利益的重点一直放在与自身政治和经济发展最为密切的地区。2010年,美国开始启动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首轮谈判,试图重塑全球贸易投资新规则,以实现“重返亚太”的战略目标。2011年7月,美国又首次明确提出“新丝绸之路”的战略计划,进一步加快了其“重返亚太”的步伐。这一计划以“阿富汗”为着眼点,将南亚、中亚和西亚的经济一体化和跨地区贸易连接起来,成为美国试图掌控亚太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主导权的一项重要手段。从政治视角来看,美国“新丝绸之路”的构建意在限制我国对亚太地区的地缘经济影响。然而从经济视角来看,美国“新丝绸之路”计划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也存在着很多交集。如在“能源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美国“新丝绸之路”的目标主要在于实现中亚-阿富汗-南亚的经济连接,进而建成从中亚到南亚密切联系的石油、天然气管道和电力网络系统,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我国“一带一路”建设中“道路联通”和“贸易畅通”的思想是并行不悖的。

日本是一个能源及矿产资源极度匮乏的岛国,为了保障本国的能源供应安全及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1999年日本政府提出了“丝绸之路外交战略”,其能源企业纷纷进入中亚地区,与之开展了石油和核能领域的合作,并对这些国家提供一定程度的人才、技术和设备援助,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开发并获取这一区域丰富的油气资源。2009年以来,日本积极推行能源进口渠道及进口种类多样化的开放战略,逐步将其对外能源投资的中心从“中东”地区转向俄罗斯、中亚、非洲和南美洲等地区。这一战略在很大程度上将对我国当前的“一带一路”建设产生重要影响。

韩国为加强与欧亚地区国家的经济合作,扩大本国的对外贸易及开放程度,于2013年10月提出了“欧亚倡议”的发展战略,致力于提升欧亚大陆的相通水平,并着力发展与中国、俄罗斯、中亚、蒙古、土耳其等国的经贸关系。这一倡议与我国的“一带一路”不仅在提出时间和推进方向上相似,而且在基础设施、信息通讯、产业园区等合作领域上也有着诸多交汇之处。

2.“一带一路”沿线大国(俄、印、欧盟等)的开放战略。俄罗斯和印度是与我国相邻的两个金砖大国,既和我国存在着地缘政治博弈,又存在着密切的经济联系,其开放战略对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将产生直接影响。近年来,俄罗斯提出构造“欧亚经济联盟”的设想,于2015年1月1日正式启动,主要目标在于实现联盟内部商品、服务、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推行协调一致的经济政策。俄罗斯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不遗余力地推动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独联体国家经济一体化,建立欧亚经济联盟等组织,不仅能够获取和控制中亚能源及矿产资源,而且也可以在实施统一关税、非关税措施以及技术标准等方面与独联体国家促成合作。这些合作将提高其成员国在能源、工业品等方面与我国的议价能力,对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向西推进增加了一定难度。印度作为印度洋地区的重要国家,其地理位置在我国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过程中非常重要,然而印度对此态度较为消极。2014年9月,印度推出类似“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季风计划”,该计划以印度为主力,推进环印度洋地区的各国加强合作,共同开发海洋资源,并促进经贸往来。此计划实际是规划了一个以印度为主导的海洋世界,在此之前,印度政府还曾推出过“环印度洋地区合作联盟”、“环孟加拉湾经合组织”等一系列开放战略合作机制,这些战略不仅与我国的海上丝路建设形成了竞争,也给我国的海上贸易带来了较大挑战。

欧盟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集团和经济体,与我国在贸易和投资领域有着广泛合作。2014年11月,欧盟推出总额为3 150亿欧元的“容克投资计划”,分别涵盖科技创新、能源、交通、社会基础设施、宽带网建设等五个关键领域。该计划与我国“一带一路”建设有众多契合之处,实现两大战略对接,不仅利于我国对欧投资,而且将为我国资本走出去创造更大机遇。

欧盟内部的荷兰、德国、法国是“一带一路”经过的重要国家,也是我国企业对欧盟投资的传统目的地。其中,荷兰作为欧洲的门户,主张自由贸易,在科研、环保、服务贸易等领域具有比较优势和较大的发展潜力。德国在金融危机后为提高本国工业竞争力,提出了“工业4.0”高科技战略,以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占领先机。随后,法国也推出了“新工业法国”战略,目的在于解决其在能源、数字革命、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问题。此外,地处南欧的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和希腊,以及地处东欧的波兰和匈牙利等国,为摆脱欧债危机、恢复经济增长而普遍推动国有资产私有化,同时为加快基础设施改造,多个国家已放开港口、机场、公路、铁路等项目建设的经营权。以上战略的实施为我国“一带一路”的推进开拓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3.“一带一路”沿线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开放战略。位于“一带一路”沿线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主要有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土耳其、埃及等等,这些国家多处于经济增长的上升时期,面对国际经济格局的日益变化,它们也纷纷制定并提出了相应的开放战略。如哈萨克斯坦为振兴国内经济,制定了“光明之路”计划,致力于推进其国内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项目涉及有交通、工业、能源、社会、文化等领域。巴基斯坦为促进本国出口,积极推进自贸区战略,不仅与中国、马来西亚、斯里兰卡签署了自贸协定,也与泰国、土耳其、韩国等国家展开双边互惠贸易谈判。印度尼西亚为发展港口和海洋运输以推动经济增长,提出了打造海洋强国的理念和建设“海上高速公路”计划,支持并鼓励外国投资者参加本国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此外,土耳其提出“2023高铁战略”,以安卡拉为中心联系14个省的高铁网络,形成贯通东西并包括远东、中亚、东南亚、中东、北非五条战略走向的国际铁路走廊。同时,埃及政府也在着手酝酿一个“运河走廊”计划,以重点推进中埃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建设。虽然这些国家的开放战略皆从自身诉求出发,但均可找到其与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契合之处,实现彼此之间的有效对接已成为当前推进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任务。

三、对我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启示

从“一带一路”国家的开放战略可以看出,发达国家正在积极巩固和维持其主导世界或部分地区国际治理体系的垄断地位,而部分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也在积极加速推进改革、调整和转型的步伐,以寻求新的发展动力,推动本国经济增长。这些国家的开放战略不仅对我国企业更好地走出去具有借鉴意义,更对我国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寻求战略对接的政策配合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重视大国因素,协调战略冲突和实现利益共享。美国、日本、俄罗斯、印度是“一带一路”的重要外部力量或沿线具有关键影响的大国,受地缘政治影响,这些国家的开放战略与我国的区域合作倡议存在一定程度的竞争甚至矛盾。“一带一路”建设是构建以互利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举措,因此,我国应积极管控和协调与这些大国之间的战略冲突,充分彰显良性竞争,避免或制止恶性竞争,扩大合作空间,借鉴其开放战略的成功经验,完善自身的发展路径。

(1)如果“一带一路”建设受到美国的阻碍或反对,那么必将给这一倡议的推进带来较大难度。因此,我国应牢牢把握与美国的利益契合点,尽可能地使双方在战略方向上保持一致,积极推动中美在基础设施、能源供应、能源政策、运输安全以及新兴战略性产业等方面的合作,创造共同盈利的空间,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美国对我国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担忧和抵触。

(2)日本和我国之间存在诸多摩擦,其能源开放战略对我国“一带一路”的推进形成牵制。因而针对日本能源战略中心的转移,我国可通过建立多元体系的战略石油储备、参与国际能源贸易价格定价、加快中国-海合会自贸区谈判进程、加强中澳能源资源合作等方式予以应对可能带来的风险。

(3)俄罗斯推行的“欧亚联盟”与我国“一带一路”既存在地缘交叉,又存在本质区别。为确保“一带一路”顺利推进,我国应充分考虑“欧亚联盟”已经推行的规划与项目,以合理分享资源为目的参与其中,尽可能避免利益冲突和过度资源竞争。并加强与俄罗斯和中亚的能资项目合作等,实现多方互补互利、共同发展,以减少或消除俄罗斯对我国“经济扩张”的疑虑。

(4)印度主导的“季风计划”等开放战略,构成了对我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竞争,面对此种情况,我国应积极在供给安全保障、能源技术开发利用、勘探海洋资源等领域加强与印度政府的合作,并将其融入到“一带一路”框架中去,以争取印度对“一带一路”推进的支持,进而保障我国海上外贸的运输安全。

2.加大对沿线国家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强化互联互通建设。我国作为产能大国,有条件且有能力加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并带动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具体可展开为以下几个方面:

(1)应积极参与欧洲的战略投资基金,从基础设施建设入手,推动中国与欧盟的国际产能合作,促进欧洲东部路网设施与我国丝绸之路西端设施相互联通。(2)抓住关键通道,畅通与中亚国家之间的瓶颈路段,推进与哈萨克斯坦“光明计划”的战略合作,改善其交通、能源、通信设施,与之建立统一的运输协调机制,实现国际运输便利化。

(3)加强与东南亚等海洋国家的口岸设施和港口合作建设,建立陆水联运通道等;加快推进“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带动我国与巴基斯坦在走廊沿线开展基础设施、信息通讯等领域的合作。

(4)进一步完善我国高铁“走出去”的发展战略,积极参与土耳其等国家的高铁项目建设,充分发挥我国高铁行业的整体优势,形成国际级产业力量;并加大与韩国的“欧亚倡议”的共赢合作,将亚欧大陆各个次区域串联起来,使之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极。

3.打造战略联盟支点,加强自贸区建设。“一带一路”区域内存在诸多经济合作机制,我国可利用这些组织打造战略联盟支点,推动高水平自贸区战略的实施。如启动中国与欧盟的自贸区谈判,加快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自贸区战略,促进中国与欧盟的合作由贸易向投资和研发等领域转移;推进中国-东盟、中国-海湾合作委员会、中日韩以及中澳等区域性自贸区建设,并争取尽快达成中国与斯里兰卡的自贸区协定以打通中国与南亚联盟的贸易通道等等,为实现整个亚太自贸区建设奠定良好基础。同时,加强国内自贸区建设,进一步完善上海、天津、福建、广东自由贸易区,做好先行先试工作,并倡导建立它们彼此之间的合作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各自的国际商品中转集散功能,建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商品展示、销售及采购中心,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我国“一带一路”的推进。

参考文献:

[1] 公丕萍,宋周莺,刘卫东.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的商品格局[j].地理科学进展,2015,(5):571-580.[2] 李东阳,杨殿中.中国对中亚五国直接投资与双边贸易关系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2,(12):90-95.[3] 欧阳向英.欧亚联盟――后苏联空间俄罗斯发展前景[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12,(4):76-80.[4] 许培源,陈乘风.印尼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j].亚太经济,2015,(5):20-24.[5] 俞培果.日本能源政策抉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现代日本经济,2012,(6):34-41.[6] 吕承超,徐倩.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基础设施空间非均衡及互联互通政策研究[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5,(2):44-53.基金项目:“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内外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项目号:201502);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引进外资与对外投资两大开放战略的协调机制与政策研究”(项目号:15azd008)。

作者简介:孙乾坤(1987-),男,汉族,河南省周口市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经济学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与区域经济;李大夜(1981-),男,汉族,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经济学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寇?停?1982-),男,汉族,山西省太原市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经济学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

一带一路对全球化的影响 篇7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3年9月与10月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实际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战略构想, 为我国与周边国家的深入合作创造良好的契机。“一带一路”的中的一带主要是一带是从中国贯穿中亚与俄罗斯直达欧洲, 而一路是穿过马六甲海峡到印度、中东和东非。指出沿线各国要本着互利的原则着力打造“利益共同体”, 并本着不断发展繁荣的目标组建长期的“命运共同体”。在海上丝绸之路的规划中, 广东虽然未列入规划的核心区域, 但广东依然是经济总量最大、开放程度最高、对外贸易总量和对外投资规模居首的省份, 更是中国大陆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量最大的省份。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 广东与沿线国家的经贸、文化等各方面的往来会不断加强, 将会迎来全新的开放空间的机遇。

二、一路一带给广东产业带来的发展机遇

1. 促进国际物流产业的发展

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进行关键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保证“一带一路”实现互联互通的重要前提。广东省依据其区位优势, 不断深化对高速公路、港口、机场、高速铁路以及信息化等方面的国际合作, 将自身打造成为重要的国际航运枢纽, 其中包括深圳、湛江、广州、汕头等地区的重要港口建设, 以期尽快实现海上丝绸之路的物流网络建设。同时, 广东省可以借此机会建设领先世界的粤港澳大湾区, 进而将广东省打造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交通航运中心、科技文化创新交流中心, 完善相关的货物物流枢纽建设。

2. 以合作园区为平台, 引领中外产业新交融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 广东省的对外贸易要积极从商品转向资本输出, 要以南亚与东盟地区为首要的贸易对象, 促使更多实力较强的企业走出国门进行投资和发展。对广东省而言, 要想获得发展的新动力, 应该将现有的“制造业”转变为“智造业”, 实现“智”的提升, 要以科学技术创新为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将中新 (广州) 知识城、中德 (揭阳) 金融生态城、中德 (佛山) 工业服务区、中以 (东莞) 产业园等作为发展的典范, 从国外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优秀的人才、优质的资本以及高端产业等。以现有产业为依托,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金融及现代服务业, 实现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和升级。

3. 促进国际旅游业的发展

广东将积极与沿线国家签订旅游合作框架等相关协议, 促使更多的广东市民到周围国家旅游, 创办广东驻海外旅游合作中心。在深圳、广州等建设游轮母港, 在汕头、珠海等地开发游轮旅游。截止到2020年, 广东省接待周边国家及广东市民去沿线国家旅游人数比2014年增长一倍。

4. 对外投资项目进一步发展

广东已制定了《广东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重点工作方案 (2015-2017年) 》, 主要有68各项目、40项工作, 总投资额超过554亿美元, 包括能源资源、基础设施建设、农林牧副渔等重要领域。截止到2014年4月, 广东经贸代表团访问了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 推动投资贸易合作, 共签订合作项目168个, 金额近124亿美元。2014年10月, 广东成功举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 签约金额超过1600亿元。

三、一路一带对广东的挑战

1. 政治风险

我国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一般都是聚焦在大宗商品方面, 现阶段也开始在周边国家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很多沿线发展中国家会欣然接受我国的投资, 但是由于一些国家的政局不稳定, 一旦执政党下台就会产生较大的动乱, 因此会给我国的投资带来一定的风险。

2. 创新机制风险

任何创新都会伴随着一定的风险, 因此“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在实施过程中的创新也会存在风险性。全球经济一体化模式下, 金融危机会危及各国的金融安全, 经济创新也因此伴随着乘数式风险, 亚洲金融危机、美国次贷危机等已经给我们提供活生生的案例样本, 因此必须要保持高度的警觉。

3. 产业转移升级风险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实施必须要与国家的产业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我国现阶段的基础设施建设还处于不断上升时期。如果我们过分重视向国外进行产业投资而忽视本国发展需求, 则会使得我国投资出现严重的挤出效应, 产业发展必将“空洞化”, 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各产业的健康发展。

四、对策及建议

1. 在与周边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过程中要对周边国家的政治法律环境进行深入研究, 在实施投资之前做好风险预警准备, 避免风险带来的损失。

2. 机制创新注重循环渐进, 不要一步大跨越。

3.“一带一路”合作发展模式要以不断推动周边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主题, 不但要实现周边国家的利益诉求, 还要不断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式, 有效促进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 同时要不断改善我国在周边国家中的形象, 进而有效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五、总结

广东应在认清机遇和挑战的情况下, 把握机遇, 规避风险, 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推动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做出应做的贡献。可以预期, 随着沿线国家的兴起, 国际市场需求会持续扩大, 这将为广东带来广阔而纵深的市场。

摘要:我国与周边各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 符合沿线各国的利益需求, 为周边国家实施战略互补, 进一步实现开放和发展创造了新的契机。在这一背景下, 广东省率先制定出“一带一路”的战略实施规划, 其目标是将广东省打造成“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中心枢纽, 进而实现经贸合作中心的愿景。

关键词:一路一带,国际物流,产业升级

参考文献

[1]吴哲.广东率先发布《广东省参与建设“一带一路”的实施方案》.南方日报, 2015 (06) .

[2]吴志才.“一带一路”战略引领广东开放合作新格局.南方日报, 2015 (06) .

一带一路对全球化的影响 篇8

【关键词】瓜达尔港;一带一路;中巴经济走廊

2013年,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分别提出了“一带一路”和“中巴经济走廊”两个战略构想。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凭借其地理位置成为“一带一路”首个战略港口。

瓜达尔港最早是由中国对巴基斯坦的援建项目,新加坡为了防止中国获得该港口使用权,破解马六甲海峡之困,抢先获得该港10年的经营权,瓜达尔港也就闲置了10年,直到2014年巴基斯坦政府收回使用权并交给中国经营。

瓜达尔港于2016年11月13日正式开港。在瓜达尔港正式开航揭幕典礼上,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表示:“今天标志着新时代的黎明。”同时,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孙卫东表示:“这标志着一个转折。”

瓜达尔港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意义。“一带一路”是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它贯穿亚欧非大陆,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广大腹地国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畅通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中国至东南亚、南亚、印度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根据“一带一路”走向,陆上依托国际大通道,以沿线中心城市为支撑,以重点经贸产业园区为合作平台,共同打造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等国际经济合作走廊;海上以重点港口为节点,共同建设通畅安全高效的运输大通道。

一、“一带一路”新节点

“一带一路”战略,分为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其中与其他国家港口的合作又是打通“一带一路”的关键。同时,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也提出“中巴经济走廊”是一条包括公路、铁路、油气管道在内的重要贸易走廊,而瓜达尔港就是“中巴经济走廊”上的重要节点,也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

瓜达尔港位于巴基斯坦俾路支省西南部,为深水港。东距卡拉奇约460公里,西距巴基斯坦─伊朗边境约120公里,南临印度洋的阿拉伯海,位于霍尔木兹海峡湾口处,可以作为东亚国家转口贸易及中亚内陆国家出海口。

二、能源新通道

中国的能源需求巨大,特别是石油,80%为进口石油。中国的石油主要来源于中东,但从中东运到中国,必须穿过马六甲海峡。也就是说,马六甲海峡是中国的“海上生命线”,直接扼住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能源大动脉与咽喉。在非和平时期,美国可能利用新加坡的马六甲海峡对中国形成能源上的制约。

瓜达尔港的运营,让中国多了一条通往中东的石油运输航线,中国可完全不绕道马六甲海峡,建设从瓜达尔港延伸到中东的管道或铁路,进入新疆喀什,让中东直接通过管道或铁路将油气运输到中国。

三、安全贸易新保障

印度洋航线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航线之一,中国通过印度洋航线将大量商品出口到中东、非洲、欧洲等地。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出口国之一,海洋运输所占的比重巨大,所以也需要有相应的手段来加之维护海洋运输的安全。

瓜达尔港的运营可以使中国通过其连接阿拉伯海和霍尔木兹海峡,从而进行石油贸易与商品贸易,比传统的航线节省400公里。与此同时,印度洋猖獗的海盗也影响着各国海上贸易的正常进行。如今多国海军虽然可以通过也门等港口进行补给,但是明显不足。瓜达尔港的运营,在未来也可以为维护印度洋安全的多国海军和执行索马里护航任务的军检提供补给,从而提高各国海军在印度洋航道贸易安全维护的效率。

四、西部经济新中心

随着瓜达尔港开航,中国西部会涌入大量物流,人流,资金流。“中巴经济走廊”会使新疆喀什成为中国内陆与中亚、中东、欧洲、非洲的交通要道,喀什也会成为中国西部世界级的物流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形成以喀什为中心的中心城市圈,同时,也会带动巴基斯坦的经济发展,为巴基斯坦提供大量的资金,岗位,并且辐射至西亚,南亚,中亚各国。

五、加快“一带一路”进程

“一带一路”分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其中海上以重点港口为节点,共同建设通畅安全高效的运输大通道。瓜达尔港的运营,会让全球看到“一带一路”的成果,使更多国家愿意加入“一带一路”,建设更多新港口,其中,最积极的当属马来西亚。

多年来,马来西亚发展一直受制于新加坡,港口建设起色不大。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同处于赤道的钟摆航线上,地理位置极其优越。然而,新加坡港在船舶、石化、物流、金融领域占据的重要地位,马来西亚却黯然失色。

作为重启丝绸之路的一部分,中马两国组成“港口联盟”,10个中国港口将与6个马来西亚港口进行合作,并且中国与马来西亚合作建造的新港“皇京港”将成为一个重要的贸易性港口,规模巨大,地理位置优越,建成后将取代新加坡成为马六甲海峡最大港口。

随着瓜达尔港的运营,皇京港的启动,会对接下来“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实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相关国家会因此积极效仿跟进,越来越多的国家会加入“一带一路”的东风。

参考文献:

[1]杨迅,中国企业签署瓜达尔港运营协议[N].人民日报,2013-02-19.

[2]王鹏,瓜达尔港有助于缓解“马六甲困局”[N].中国青年报,2013-03-01(09).

[3]曾祥裕:《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对国际安全态势的影响》[J].《南亚研究季刊》,2009,(2).

[4]《习近平访巴前瞻瓜达尔港引领中巴经济走廊》[EB/ OL].http://trade.ec.com.cn/article/tradezx/201504/1340619_1. htm?COLLCC=1579257231&.

[5]李克强,《打造中巴经济走廊旗舰项目》[EB/OL].http://news. xinhuanet.com/2014-11/08/c_1113169953.htm.

作者简介:

上一篇:等差、等比数列问题下一篇:小学英语名师新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学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