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推进医养结合

2024-09-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构建推进医养结合(共6篇)

构建推进医养结合 篇1

万素娟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一些“老年病”的常发、易发、多发,患病、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治疗和护理问题困扰着千家万户。2013年3月北京首个“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双井恭和苑”开始试行,“医养结合”这一新型养老模式进入公众的视野,引起了全市人民的极大关注。新时期,面对逐步递增的老龄化人群,如何将“医+养”结合理念贯穿于日渐凸出的养老服务需求之中,实现医疗和养老合二为一,一举解决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问题,成为卫生和社会保障部门亟需解决的热点问题。

一、正确理解“医养结合”的概念及内涵。所谓“医养结合”是养老服务的充实和提高,是重新审视养老服务内容之间的关系,将老年人健康医疗服务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区别于传统的单纯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需求的养老服务。“医养结合”在传统的生活护理服务、精神心理服务、老年文化服务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医疗康复保健服务,涵盖医疗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务、疾病诊治和护理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

“医养结合”的“医”不等同于医院,它主要包含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急性医疗,可以在养老项目中设置医疗室,设置急救设施或是120 急救车,与医院合作开通急救通道,让老人在身体出现异样时得到及时的救助和治疗。第二部分是健康管理,也是“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核心价值所在。第三部分则是康复护理,以养老机构为主体,但需要以医保报销为前提。与一般养老机构相比,“医养结合”服务对象重点面向患有慢性病、易复发病、大病恢复期、残障以及绝症晚期老人提供养老和医疗服务。

二、当前“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存在的难点。

“医养结合”作为一种集“养、医、护”三位为一体的养老模式,在实践推行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医保结算是难点。当前,医疗和养老机构分离很大程度上源于医疗机构可实行医保,而养老机构则不能,致使许多患病老人把医院当成养老院,成了“常住户”,老人‘押床’现象频发,加剧了医疗资源的紧张,使真正需要住院的人住不进来。“医养结合”模式推行后,养老院首要解决的是将养老院附属的医务室纳入医保,由此将出现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现行医保基金账户支付无力大额康复护理费用;二是“套保”现象将频发。有些不需要住院的老年人可能会借“医养结合”长期住院,占用社会医疗资源,损害其他参保人的权益。所以在管理上如何区分好养老和住院的界限,还需研究。与此同时,医院主办养老院的形式,也将会遇到诸多法律障碍。

2、养老机构内设医务室难度大。以北京为例,2013年全市400家养老机构中,只有62家机构内设医务室,仅36家纳入医保定点,全市3700多家托老所和街乡镇养老照料中心只有极少数具备医保定点资格。养老院在向医养机构转型过程中作为一种具备医疗的特殊服务机构,其内设医务室的医疗资质水平应该达到一定的规模程度,不能仅具备吃药打针等简单的医疗服务,应该达到一级医院以上的水平,这样才能解决慢性病老人、大病康复老人、绝症晚期老人的医疗需求,真正发挥出“医养结合”的服务功能。这就是要求具有健全的科室和全面的诊疗项目。从软件方面来讲是,要具备足够数量的有资质的、受过专业训练的医师和护士;从硬件方面来讲是,要有足够的空间、房屋设施和相当水平的医疗器械。这些条件的限制为养老院拓展医疗服务带来了诸多困难。

3、老年医疗护理专用人才短缺。当前我国的护理人力资源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从医疗机构来看,我国医护比例与国际标准水平比较相差甚远。国际上,医护平均比例为1:2.7,而我国医护比例仅为1:0.61。第六次全国人口表明,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8亿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9亿人,预计到2015年,我国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将达4000万人,按照国际标准,我国需要近1000万名养老护理员。现实情况却是,全国老年福利机构的职工只有22万人,取得养老护理职业资格的也不过2万多人,绝大多数是没有经过护理专业知识培训的农民工或下岗职工。这与我国几千万名失能老人的潜在需求相距甚远,由此同时,由于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偏低,其专业水平、业务能力、服务质量将无法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缺乏高素质、专业化的护理员队伍将成为制约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协同发展的共同问题。

三、以健康管理为先导,加快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模式。

医疗和养老合二为一是众多老年人及其家属的共同期盼。2013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鼓励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加强合作;在养老服务中充分融入健康理念,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支撑。新时期,大力推行“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努力。

1、政府发挥作用,健全“医养结合”要素。“医养结合”涉及民政、卫生、社保等部门职能的交叉区域,涉及一系列体系、体制、机制的建立和完善,需要多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借助市场化手段,丰富产品线,满足市场多层次需求,并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一是建立和完善“医养结合”服务法律法规和相关促进发展扶植政策;二是投资建立大型的“医养结合”服务机构,形成引导示范效应;三是积极探索建立社会力量参与机制,要将政府、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等多方主体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来解决老龄化带来的难题;四是针对服务对象特点实施,即主要为残障老人、慢性病老人、易复发病老人以及绝症晚期老人提供养老和医疗服务;五是明确“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服务内容;六是制定统一的“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准入标准。

2、以数字化健康管理为核心,全面推进医疗养老信息化进程。“医养结合”,核心价值是健康管理。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数字化健康管理可以为老人提供实时的健康管理服务,为医护人员提供在线远程医疗服务平台,为卫生管理者提供健康档案实时动态数据,并将三方有机结合在一起。这在一定程度上将大大缓解“医养结合”过程中医护人员不足、医疗资源过度使用等现象,并极大地推动“医养结合”模式的有效实现。一是发挥智能IT服务作用,打造具有医养特色的健康管理系统。可涵盖自我健康管理(健康教育、健康记录等)、健康监测(包括健康指标监测,如血压、血糖、血氧、心电等,智能健康预警,查看健康档案,查看健康常识与健康指导等)、远程医疗协助(包括用药指导、膳食指导、运动指导、慢病病例等)等,实现对个体健康的全程监控。二是加快建立老年人电子健康档案。三是组建“医养结合”信息库,统一标准、统一规范、统一管理,将老年人信息系统与医疗系统的预约诊疗系统、双向转诊系统、远程会诊系统和健康档案相整合,逐步实现电子信息的调阅、共享功能,并向社会定期公布医保支付额度、均次医疗费用等核心数据,在全社会的监督下不断完善诊疗行为和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率。

3、加强专业护理员队伍建设。一是要做好养老护理人员培训工作,做到集中培训和分批培训相结合,每年培训一定数量的养老护理员。二是要将养老护理员纳入公益性岗位范畴,为养老护理员设立政府特殊岗位补贴,稳步提升养老护理人员工资福利,确保人才“留得住”。

推进医养结合 打造健康养老 篇2

据统计,截止2014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超过2.12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5.5%。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老年人数最多的一个国家。老有所医,老有所养,强调了医疗和养老的重要性;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必须以健康为前提。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健康是群众的基本需求,我们要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水平,打造健康中国。”健康养老已成为每一个老年人的期盼。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更是明确提出要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建设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

一、医养结合的涵义

医养结合本质上就是将医疗资源、服务和功能与养老资源、服务和功能相结合。它是一种把生活照料和康复关怀融为一体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有利于实现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性的健康养老服务需求,让老年人从“老有所养”走向“老有颐养”,欢度幸福晚年。

二、医养结合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从目前来看,我国各类养老机构已达4万余家,但真正具备医疗服务能力的只有2成左右。医养结合问题已经日益成为制约养老机构乃至整个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一是政策保障不足。与医养结合有关的医疗、养老和医保政策受财力限制,对高龄、失能老年人的生活护理、医疗护理保障不够,很多护理项目不能纳入医保支付,很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无力做到、养老机构难以免费做到为老年人提供有效的健康管理和上门护理服务。

二是养老医疗衔接程度不高。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未能有效衔接,养护型、医护型养老机构建设不足,护理床位比例偏低,养老机构内设医疗设施功能不完善。

三是服务能力欠缺。在机构养老中,老年人大多患有多种疾病,对医疗服务需求强烈,但由于工资待遇低、专业素质水平低,再加上医疗设施配置不足,医疗服务能力难以满足入住老年人需求。

四是工作机制不健全。医养结合的相关职能分散在民政、卫生计生、人力资源、住房建设、国土资源、消防等多个部门和单位,部门间政策、标准不统一,沟通协调机制不健全,管理过程中难以形成合力。

三、推进医养结合的对策及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为了破解养老这一重大民生问题,实现“医”和“养”的无缝对接,促进养老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去年11月18日,民政部和卫生计生委会同相关部门共同出台了《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随后,我省也制定了《河北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实施意见》,明确了医养结合的工作目标,到2017年,实现养老、医疗资源的有效融合。到2020年,所有医疗机构都开设为老年人提供挂号、就医等便利服务的绿色通道,所有养老机构能够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实施意见》为我省医养结合指明了方向,但具体落实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一要提升养老服务医疗保障能力。鼓励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开展合作,开通绿色转诊通道,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集中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相结合的健康养老服务,方便老年人在社区就近获得医疗服务。鼓励支持二级以上医院开设老年病科,发展老年病医院,增加老年病床数量。

二要推动完善补贴、报销支付政策。落实低收入老年人高龄津贴和生活不能自理、经济困难老年人护理补贴、养老服务补贴制度,推动解决异地就医结算问题,方便老年人异地养老。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对经济困难老年人参保及其难以负担的医疗费用提供补助,鼓励和引导公益慈善组织参与老年人医疗救助。

三要鼓励多方社会资源参与。将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作为促进健康养老的重要举措。鼓励社会力量和资本参与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建设,以市场化方式运营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产业。

四要依托互联网的发展,推动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与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对接,整合信息资源,实现信息共享,为开展医养结合服务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撑。

构建推进医养结合 篇3

关键词:社区养老 医养结合 老年服务

2015年11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重点任务是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支持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推动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鼓励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

笔者认为,将医养结合融入社区养老,构建“医养结合”的社区养老模式是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有效举措。在社区养老中将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在政府主导下,以社区为依托,集中医疗机构、养老机构以及社区自身优势,以老年人的意愿和身体健康状况为依据,为老年人提供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社区作为整合各项服务资源最有效率的综合性平台,在社区推行医养结合模式能削减成本、提升效率、增强效果。医养结合的社区养老模式的构建,应发挥包括政府、社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养老机构、社会组织、企业等各福利主体的作用,调动人、财、物等资源,建立协调统一的服务体系。

一、政府是社区医养结合模式的主导

1.政府是政策及法规的制定者。政府应完善相关的社会政策及法规,从政策上支持医养结合的社区养老模式。国家应该根据社区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目标定位,出台促进社区医养结合发展的意见规划。各级政府在进行市政建设规划时,应把发展社区医养结合模式作为社区养老的重要内容,积极推进社区医养结合的构建。比如,对积极进行医养结合的社区给予并落实优惠政策;出台奖励政策,鼓励高校兴办与养老服务相关的专业,培养从事养老服务的专业人才;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社区服务与养老服务等。

2.政府是资金的供给者。国家应在法规上保证每年有预算用于社区医养结合模式的构建,确保各级政府对社区医养结合的资金投入,提高推行医养结合模式的社区拨款额度,用于改善养老硬件设施、完备医疗设备及引进专业人才等。此外,政府可以自己牵头,打造“医养结合”社区的示范点,供其他社区参考的同时能够提升社会对该模式的信任。

3.政府是模式构建的统筹者。社区医养结合归根结底是提供养老服务的过程,服务提供过程中需要各环节不出差错,政府在这一过程中应承担统筹及监督的责任,不仅应推动政策及资金的落实,还应协调各方之间的关系,引导“医养结合”社区养老模式推进。

二、社区是社区医养结合模式的支撑

1.社区是最优效率的资源整合平台。社区作为整合各项服务资源最有效率的综合性平台,是提供持续性、普惠性服务的重要场所,是实现社区医养结合所依托的基础。社区应发挥自身的支撑作用,在政府引导下构建以社区为支撑的服务平台,以吸纳各种社会资源、社会力量,利用政府、社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的小型养老机构等实现社区养老与医疗的融合。

2.社区是直接的服务供给方。社区可利用自身优势,直接提供服务。除了家庭以外,社区是老年人活动的主要场所,可以为老年人提供就地的、有针对性的、多元化的服务。比如,社区可邀请老年健康专家开设讲座,给老人们讲授疾病预防及管理的知识;开展需求调研,开设社区老人兴趣小组,以丰富社区老人的晚年生活。

3.社区是志愿者队伍建设的组织者。社区吸纳志愿者改善人力资源不足的现状。志愿者队伍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大学生志愿者,一类是社区居民志愿者。一方面,社区可以提供实习岗位,吸引一部分社会工作、社会保障等专业的大学生进入社区实习,还与高校建立实习基地吸纳大学生志愿者。另一方面,发挥社区本身的人力资源,在社区居民中招募志愿者。相对于大学生志愿者,社区居民志愿者更了解本社区的情况,更能迎得老年人的信任。居民志愿者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去了解老人们的情况,了解老年人生活与身体状态的同时,也有利于老人感受到社区的温暖,加深对社区的认同。

三、社区医疗与养老机构是社区医养结合的直接供给者

1.提升硬件条件,切实改善养老及医疗环境。对于社区养老机构而言,要将政府给予的资金支持切实运用到机构环境改善中来,社区养老机构应用提升适老人设计水平,购买适老化的病床、扶手,另外配备必要的基础医疗与保健设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备比较缺乏,许多医疗仪器、功能室不健全,因此要用来配备老人常用的医疗设备及检查仪器,补全缺失的功能室。

2.招聘专业人才,提升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医养结合的顺利发展关键在于提升机构工作人员的服务能力,在政府的支持下,吸纳高水平的专业人才进入机构。对于机构内现有的工作人员,进行资格培训,对考核合格者颁发证书并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从而激励机构内全体工作人员不断提升个人专业素质。在引进专业人才上,对有意愿进入养老行业服务的大学生给予工资薪酬补贴以及深造的机会以吸引更多专业人才的加入。

3.规范机构管理,保障服务质量。对于机构而言,专业化不仅指设施的专业化、服务人员的专业化,还包括了管理的专业化。首先,无论是社区养老机构还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应制定明确的收费标准,公开透明。其次,应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可以聘请社区工作、机构管理、心理咨询等领域的专家进行授课,传授工作的知识、方法和技巧,使管理人员的工作更加科学规范。最后,机构内应该制定各类规范,例如服务人员规范条例,用以约束服务人员的行为,确保服务质量,保障老年人的利益。

4.理顺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间的关系。社区养老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应形成合作关系,通过签订协议,实现转诊,明文规定双方的责任及义务,比如当养老机构的入住老人需要医疗服务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当及时响应,确保能够实现养老与医疗资源的无缝对接。虽然在社区养老机构中设置门诊部和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开辟养老病床都具有可行性,但在过渡阶段,这种资源的无缝对接是非常必要的,能够提高老人们的看病效率,从而提高服务质量。

四、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是社区医养结合模式的重要辅助

1.引入社会组织,实现社区医养服务的专业化。政府应当加大对于社会组织的资助与扶持,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进入社区开展老年服务,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来调动社会组织在社区养老的“医养结合”模式构建中发挥作用。社会组织能够提供高质量、专业性、灵活性、有针对性的服务,能够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为社区医养结合注入活力。

2.引入市场机制,实现社区医养服务的产业化。在社区推行医养结合,应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引入市场化力量,鼓励企业参与社区“医养”项目。比如可以将一些社区服务项目的运营下放给企业,促进专业化社会服务公司的产生和发展。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逐步实现老年人养老服务的专业化和规范化。但市场化可能会带来风险,因此在鼓励企业进入医养结合的社区养老服务之前,需要设立行业标准、完善招标制度、建立合理的行业准入与退出机制等以规范企业行为。

参考文献

[1]李钕玲,叶先宝.构建社区“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j].行政与法,2016(4):45

[2]严妮.城镇化进程中空巢老人养老模式的选择:城市社区医养结合[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23

医养结合模式分析 篇4

我国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的实现路径,大致可分为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医疗机构内设养老机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3种方式,各地在实践中均进行了探索。总之,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下,医疗机构要提供养老服务,养老机构也要拥有更好的医疗服务。

一、养老机构内设置医疗机构。

以天津市为例。即在养老机构中设置医疗卫生服务室、医疗卫生诊所或引入附近的医疗分支机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需要养老机构达到一定的规模(一般为100张以上床位),且周边医疗资源不足。天津市津南区天同医养院设置医疗、疗养和娱乐3个功能区。其中医疗功能服务区是医保定点的天同医院,内设床位100张,有一批老年常见病的专家,为老年人提供医疗诊治和保健服务。天同医养院是医养结合的新型养老机构,保证了老年人可以在养老机构内享受到专业的医疗服务。另外,上海市对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实行“以奖代补”的制度,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最高可获50万元一次性补贴。

二、医疗机构内增设养老中心

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增设养老中心或病区,设置养老病床或老年病科,开展康复、保健、养生、治疗、生活护理以及临终关怀等医养结合服务。2014年7月,国家卫计委发布了医疗机构内设养老机构的基本标准,内设养老机构的医务室至少有1名注册护士;护理站至少有2名具有护士以上职称的注册护士,其中1名具有主管护师以上职称;完善转诊、健康教育制度,保证老年人在病情突发时获得及时救治或转送上级医疗机构救治。

以菏泽市为例。菏泽的昆仑脑血管病医院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昆仑护理院由昆仑脑血管病医院投资建设,以失去自理能力老年人和危重病老年人为主要服务对象,并将半自理老人、完全不能自理老人区分开来,还专门设置了临终关怀病房,满足不同群体的特殊需求。依托民营医院而建的昆仑护理院具有多种优势,一是资金优势,资金筹措通过股东融资,短期内医院利润可以为养老院提供补贴;二是医疗护工的人力资源优势,护理人员多为医院的医务人员,专业性较强。

三、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

养老机构与周边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养老和医疗职责,当养老机构内的老年人患有突发疾病时,合作医院为老年人开辟绿色就诊通道,提供医疗服务。医院的医生和护理人员定期到养老机构为患病老年人进行身体检查和疾病治疗。

这种医养结合模式,适用于周边医疗资源比较丰富或社区网络比较健全的养老机构,这些资源能及时保障养老机构医疗需求。

以海南省、北京市为例。海南的乐成养老院与海口市人民医院共建绿色就医通道,共建老年健康管理平台,老年疾病防、诊、治、养等方面形成战略合作。北京市第二医院与北京泰颐寿轩敬老院签订医疗服务合作协议,医生每周定期到养老院巡诊一次,同时为老人提供临终关怀服务。

四,社区“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

社区医养结合则是一种在社区中将养老机构中的“照料”与医院中的“医疗看护”功能 结为一体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是一种在社区建立小型护理养老机构,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 务中心,由政府、社会组织多主体组成的模式。

其以失能半失能老年群体为主要受众,包括患慢性病、易复发病老年人,大病初愈期老年人,以及绝症晚期老年患者等,由社区全科医生为其提供医疗服务,由专业护理人员负责照护。

辽阳市美林园社区医养结合的实践为例

辽阳市美林园社区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是在政府宏观指导下,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在公 私协力的基础上,在社区建立养老服务站并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社区养老服务 的医疗和养老相结合的功能。

辽阳市美林园社区“老爸老妈”养老服务站,是 2014 年由政府和社会组织以民办公助 的形式共同建立的具有医疗背景的小型社区护理养老机构,其性质为民办非企业。该机构共 拥有专业护士 2 人、普通护工 1 人,主要接受患慢性病、易复发病老年人,大病初愈期老年人,以及绝症晚期老年患者等需要中长期专业医疗服务的不能自理老年人。该机构占地100m^,共有 22 张床位,开业两个月内已经全部住满,大部分为所在社区的失能老年人,还有小部分附近社区的失能老年人。入住老年人既可以短期居住(如子女需要外出几日)也可以长期居住,短托 60 元 / 天,最高 110 元 / 天,长托按月收费,约 2400-3000 元 /月。

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优劣势分析

(一)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优势 1.医疗和护理并驾齐驱

目前市场上存在的医养结合模式过于注重医疗诊治服务,无法真正满足老年人的护理 需求。美林园社区养老服务站开发和引用多项技术设备用于老年人护理,包括尿湿感应器、踹被感应器、起床感应器等设备,真正满足了入住老年人的护理需求。老年人在享受专业 的医疗护理的同时,还可以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享受医疗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 设备和医疗水平,基本能够诊治常见的慢性病、突发疾病,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完全可以通 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近就医,实现“小病不出社区”。如此,无论是医疗还是护理都得 到了兼顾。

2.实现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居家养老的愿望

据统计,80% 的失能老年人愿意选择家庭养老,20% 的失能老年人有机构养老意愿,绝 大部分失能老年人希望能够在家庭养老(王玉环等,2010;王静等,2008)。老年人人住养 老院的原因有的是丧偶且子女无法照顾,有的是为减轻家庭照顾的负担,有的是家庭关系不 和或家庭住房紧张,真正为了可以交往到更多其他同龄人以打发寂寞时光的老年人其实很少,大部分老年人都是不得已才住到养老院的(赵丽宏,2005)。尤其是完全失能老年人,很多 都是迫于子女负担的压力,不得已才选择入住远离家庭的养老院。社区养老服务站建立在社 区内,老年人并没有脱离原来的生活圈,基本能够满足其居家养老的愿望。入住于此,老年 人不仅可以住在原来的社区,而且离子女也比较近,子女照看也较为方便。3.减轻政府的养老服务负担

在公私协力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过程中,基本采取的措施是公办民营或者民办公助。公办 民营的主要经营方式是,政府负责建立养老机构,具体运营交给私营部门,比如合肥的九久 夕阳红养老集团;民办公助则是由私营部门出资建设和运营,政府给予一定的补贴,比如免 除其税收或者给予床位补贴(杨团,2011)。辽阳市美林园社区养老服务站的建设和运营主 要由社会组织负责,政府只需负责提供场地和财政补贴。养老服务站的建设费用在 46 万元 左右,由社会组织自负盈亏,政府的前期投入不足 10 万元,后续基本不需要投入任何费用,这样一来就极大地减轻了政府的负担。政府不必花重金兴建大型养老机构,养老服务站便能 灵活地适应老年人的需求,大大地提高了养老服务供给效率。政府从臃肿的建设经营者,瘦 身为一名健康的“看家者”,不仅减轻了自身负担,还吸引了更多的社会资源。

(二)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局限性

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由于其发展起步较晚,尚处于不成熟阶段,表面上看似乎效果明显,但实际上仍然存在很多问题。1.政策缺乏,模式发展受限

辽阳市宏伟区政府虽然支持美林园社区的医养结合模式,但是辽阳市和宏伟区政府均没 有出台关于这种模式的任何政策,这使得该模式今后在规模化和连锁化的发展过程中有可能 受到阻碍。政策的缺失,使得公私协力的界限模糊,“公”“私”之间滞后于非正式的初始 互动层次,表现出问题碎片化和协作浅显化的特点。由于没有统一的政策支持标准,只能依 据行政领导的喜好谋取政府支持。美林园社区养老服务站的负责人表示:“有的区领导重视,给的支持力度就大;有的区领导不重视,就没有什么政策支持。各区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 也完全不同,如果想要在其他社区发展这种模式就有可能受到限制。”

2.收费偏高,老年人支付困难

由于社会转型“代际倾斜”现象的出现,除了少数有经济实力或领退休金的,老年人在 家庭的经济支配能力大大弱化,成为名副其实的弱势群体,因此老年人的可支配收入就决定 了他们享受居家养老的行动(王刚义等,2008)。目前,辽阳市社区养老服务收费标准在每 月 2000 至 3000 元不等。这样的收费水平基本占用了普通老年人的全部退休金,使得入住老人的经济负担较重。这一标准使很多真正有需求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因为支付能力有限而 难以入住。而三无人员或者低收入人员,更是无力支付如此高昂的养老费。

3.医疗水平偏低,难以取得老年人信赖

辽阳市美林园社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备比较简陋,其医务工作者为辽阳市医院的退 休医生,受过专业训练的全科医务人员较为缺乏,综合医疗能力不足。老年人对社区卫生服 务中心的医疗技术并不放心,他们认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存在医生专业性不强、社区卫生 服务中心医疗设备不足、药品不全等问题。而且社区医疗服务机构与正规大医院的合作关系 也尚未建立起来,一些诊疗水平高、信誉好的医疗机构,特别是三甲医院本身医疗资源十分 紧张,缺乏为社区提供医疗支持的动力(王素英,2013)。医疗水平的偏低,直接制约了社 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养结合整体发展水平。

4.社会组织参与热情低

辽阳市美林园社区的养老服务站在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中面临身份不明、人才匮乏、盈利有限等困难。该模式虽然强调公与私的协力合作,但在实践中,公私双方的合作框架与内容仍处于空白状态。养老服务站至今没有得到政府正式的身份认可,虽然其本身具有医疗性质,但是其医疗服务项目不能纳入医保范围,其护士在职称评定等方面也无法享受到医疗机构执业人员的同等待遇。此外,人才匮乏也是制约养老服务站发展的重要因素,医疗护理人员的基数少、招聘渠道比较单一,而且有的护工并不认为照顾老年人是体面的工作,善始善终的护理员比较少,专业技术人才的紧缺限制了养老服务站的发展规模。更重要的是,养老服务站的利润不足从根本上阻碍了它的自我发展壮大。据辽阳市养老服务站负责人介绍,建设一家容纳 20 人左右的服务站的投入在 45 万余元,每月护工工资、设备运转支出几万元,其中负责人工资大约 4500-5000 元,护理员 3500 元。除去政府的少许资助,虽然开业已有一段时间,但是服务站仍然处于微利阶段。这些因素都不利于养老服务站的专业化发展,也直接降低了社会组织的经营热情。

五、废弃的二级医院直接转型为养老机构

医养结合调研报告 篇5

一、无锡市开展医养结合基本情况

无锡市是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全国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和全国康复医疗服务分级医疗双向转诊试点重点联系城市。近年来,该市通过政府试点、机构探索、社会协作等方式推进医养结合,取得了较好成效。截至20xx年底,全市拥有养老机构150家,居家养老服务机构1092家,护理院11家,康复专科医疗机构7家,其中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28家,每千老人养老床位39张,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55%以上。具体做法是: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制度建设。无锡市将养老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强领导,加大投入,超前谋划,统筹推进。近五年,仅市、区、街道三级财政资金投入就超过20亿元。20xx年,制定《无锡市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规划》,提出到20xx年市区护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65%,江阴、宜兴等农村地区不低于55%,年护理型养老机构要大幅度提高,在社区形成融老年活动、照料、护理、老年健康的十分钟服务圈。20xx年,市政府制定《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更加突出养老机构医疗护理服务功能的建设。20xx年,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医养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做好医养融合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目标、主要任务、时间安排及工作要求。去年,市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了《无锡市养老机构条例》,以地方法规形式,将养医融合、医疗服务、医保定点等养老服务中涉医服务的具体事项作了规定,形成了医养结合发展的法律保障。

二是坚持试点先行,优化服务内容。医养结合是一项创新性工作,无锡市坚持试点先行,点面结合,不断优化,逐步完善。20xx年,在市级层面上,选择滨湖区朗高养老院开展内设老年护理院及医保定点试点工作。20xx年,开放了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门诊医保定点政策。20xx年,又对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住院医保定点政策作了具体规定,对符合要求的,不设门槛、数量,一律纳入住院医保定点范围。这些政策起到了很好的效应,促进了医养结合工作的开展。与此同时,该市不断优化医养结合服务内容,鼓励开通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预约就诊绿色通道,协同做好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护理,明确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应开设老年病科,提倡多学科团队合作模式,规范开展老年常见慢性病诊治,满足老年人医疗和康复需求,推动二级以上医院与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康复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等之间的转诊与合作,积极构建养老、医护、康复、临终关怀服务相互衔接的服务模式。

三是落实激励措施,加强政策引导。无锡市在推进医养结合工作中,勇于创新,敢于突破,不断完善政策保障机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将符合住院定点的机构,优先纳入门诊定点医保范围。民政部门对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接收护理型老人等实施专项补贴和运作补贴。其中对养老机构内部设置医疗机构的,给予10万元一次性补贴。对接收全护理、半护理老人,按实住老人床位数,分别给予每月180元、120元运行补贴。对收住进市失能老人托养中心的低保、低收入家庭的失能老人,分别给予老人家庭每月每人1425元、1200元补贴。卫生计生部门鼓励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支持各类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养老机构合作,畅通设置审批绿色通道,推进医养融合信息化建设。其他相关部门积极支持医养结合工作,完善相应的扶持政策,优化发展环境,引导社会各方参与健康养老,更好地促进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发展。

二、医养结合发展模式及存在问题

医养结合服务是以基本养老服务为基础,着重提高疾病诊治护理、健康检查、大病康复、临终关怀等医疗服务质量的一种服务方式。从医疗与养老服务关系看,医养结合将老年人健康医疗服务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本质是养老服务的充实和提高。目前全省各地医养结合类型和路径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三种模式:

一是医养整合模式,即由单一机构提供医养结合服务,包括具备医疗功能的养老机构和具备养老功能的医疗机构。一种是养老机构自办医疗机构,另一种由医疗机构依托自身医疗资源建设护理院。该种模式打破医养封闭分割,老年患者在疾病加重期或治疗期进入住院状态、在康复期和病情稳定期转为养老院休养状态,形成一体化服务。无锡朗高护理院将服务区域分为病理区、护理区和养老区3个功能区,为入住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康复理疗等服务。

二是医养联盟模式,即由一个或多个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互利共赢。以无锡市社会福利中心、南山家园养老中心、滨湖区太湖街道养老院等为代表,这个三个养老机构都和医疗机构紧邻,他们充分利用地域优势,整合养老和医疗两方面资源,建立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签约合作关系,医疗机构为养老机构入住老人提供预约挂号、会诊等专业技术指导,并开辟转诊绿色通道,护理院提供病后的护理和康复服务,实行无缝对接。

三是医养协作模式,即医疗机构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开展合作,为居家社区老年人提供健康服务,实现居家式生活照料服务与专业化的医护服务有机结合,筑起一所没有围墙的医养结合模式。我省各地还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与居家养老服务相结合,为目标人群提供医疗和保健服务。

调研中我们也了解到,各地在推进医养结合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但在服务能力、医保结算、政策引导等方面,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亟待研究解决。

一是在服务政策方面。康复养老不等同于医疗,入住者多是以慢性病和老年病为多,收费相对低廉,直接经济效益低,在政府投入补偿不到位的情况下,社会创办热情不高。而目前,多数养老机构所属的医务室医疗水平偏低,无法取得首诊资格,也无能力与医疗机构相对接。而诊疗水平高、信誉好的医疗机构,特别是大型医院本身医疗资源十分紧张,缺乏为养老机构提供医疗支持的动力。

二是在医保政策方面。由于养老不属于诊疗项目,即治病的医保钱不能转为养老钱。因医保报销金额和住院时间的限制,造成康复期较长的老年患者不得不连续出院转院,或采取各种方式压床。无锡市具备医疗条件的28家养老机构中仅有8家实行了住院医保定点,即使老年人在养老机构中能够就医,也无法享受医保报销。

三是在人才政策方面。老年人护理特别是对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护理有一定的专业性和特殊性,目前一线护理人员和专业养老服务管理人员十分短缺,难以为老人提供专业康复保健、健康咨询等服务。同时,养老护理员工作劳动强度大、福利待遇低,就业吸引力有限,专业化护理人员不愿从事养老护理。此外,我们调研中也发现,不同部门对医养结合工作在认识上还不完全统一,存在不同程度的部门本位主义。

三、推进医养结合的思考和政策建议

推进医养结合既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发展养老服务业和健康服务业的重要任务,更是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必然要求。国家已经将发展养老服务业和健康服务业,打造健康养老服务体系作为发展服务业,推进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改革的优先方向。省委省政府坚持养老服务和医疗卫生相结合,全面推进医养融合发展,着力解决老年人生活照料和医疗服务需求高度叠加问题。

特别是近年来,通过实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已初步建立;通过实施医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条件显著改善,社区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卫生服务功能得到加强;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基本医疗保险等已实现了制度全覆盖。基本养老、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保险已具备互联互通、统筹推进的条件,这些都为今后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目前的医养结合工作还处于起步、爬坡阶段,推进医养结合,构建健康养老服务体系,为老人提供及时、便利、优质的医疗服务,还有许多基础性工作要做。

一是要明确医养结合的服务对象。这是难点,也是重点,涉及到医养结合的服务内容和路径的选择,也牵涉到医保政策的确定。 医养结合机构主要针对需要中长期专业医疗服务的老年人,即失能、半失能老年人与老年慢病和恶性疾病患者的重合部分,其服务特征是治疗时间长,医疗技术含量偏低,生活照料等劳务费用比重较大。服务的内容以生活护理服务、精神慰藉服务为基础,医疗诊治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为重点。而普通老年慢病中的生活自理老人,可以通过医院门诊解决医疗康复问题。处于急性病或慢性病急性发作期的老人,由于治疗时间短、技术含量高、药品和检查费用比重大等原因,应采取医疗机构住院治疗方式解决。对于健康老人,以及失能、半失能老人中的.未患病人群,由于无治疗项目,养老仍应以生活照料为主,辅之以健康管理、疾病预防等公共卫生服务。建议率先开展老年人能力评估和服务需求评估工作,确定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需求类型。

二是要确定医养结合的发展路径。针对不同的养老服务形式选择不同类型的医疗服务,实现医疗机构和养老的有机对接。要坚持政府引导和社会参与,强化政府统筹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发展设置规划,探索建立基本医疗保险支持政策,在科学界定服务对象和服务需求前提下,以整合和利用现有养老和医疗卫生资源为重点,以发挥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在健康管理、家庭病床、老年病治疗方面的作用为基础,鼓励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开展双向转诊、远程医疗、协议委托等多种合作,合理引导养老机构、养老居住社区建设医疗机构,以及部分一、二级医院和专科医院转型为老年人康复院、护理院。稳步推进养老机构建设医疗机构,提升养老机构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建议推进养老和医疗机构结团化发展道路,一方面鼓励大型和综合型医疗机构依托现有的医疗资源,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另一方面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立医疗机构,提供专业化医疗服务,建立医疗型护理院。

三是要优化医养结合的政策措施。认真贯彻国家和省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推进医养融合的文件精神,统筹基本养老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保险以及商业保险等多方资源,破解制度藩篱。要将医养结合作为养老机构设立许可指导的重要内容,加强民政和卫生计生部门在规划和审批环节的合作,做好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建设的规划衔接。要理清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的责任界限,在规范医保资金监督管理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医保结算方式,将养老护理费用适度纳入医保范围,切实解决部分高龄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长期患有慢性病老人经济负担较重的实际问题,让更多的老年人能够看得起病、养得起老。建议积极推广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促进长期护理保险与医保政策的衔接。充分发挥商业保险的风险分担作用,设计开发适应医养结合需要的商业护理保险,健全寿险、健康险、意外险等多种人身保险险种,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的医养结合选择。各级政府应设立养老扶持专项资金支持建设,加大对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建设补贴和运营补贴,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向医养结合养老机构。金融部门加大对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人信贷支持,放宽贷款条件,提供优惠利率,给予税费优惠政策。此外,要优先保障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建设用地等。

四是要提供医养结合的人才支撑。要鼓励高校、中职学校开设老年护理和管理专业,培养老年护理和管理专业人才。应将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从业人员技能培训纳入城乡就业培训体系,对在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就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执行与医疗机构、福利机构同等执业资格、注册考核政策,护理人员经培训考试合格后颁发等级证书、持证上岗,努力培养一支能够满足养老需求的专业护理服务队伍。此外,还要发挥各类社会培训机构培养养老服务人员,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培养养老服务人才,缓解当前一线专业护理人员和管理人员短缺问题。同时,建议发动社会参与,通过倡导开展关爱老人志愿活动,充分发动社会力量,在全社会培育从事养老服务的志愿者队伍,大幅降低失能老人的养护成本,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养老服务的良好格局。

旺苍:探索“医养结合”康养路 篇6

当今中国,60岁以上人口超过2亿,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而“医院不能长期住,回家又没有专业护理”的情况更是老龄化社会中越来越突出的矛盾之一。老龄化社会如何让老年人享受高品质的养老服务,有尊严地养老,是每个家庭关心的问题,也是近年来各地政府频频讨论的议题与难题。

2013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了“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方向,这是一种有病治病、无病疗养,医疗和养老相结合的养老模式,即“医养结合”,其优势在于整合养老和医疗两方面资源,为老人持续提供服务。2014年10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四川省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发展工作推进方案的通知》,将养老健康服务业确定为优先发展的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之一,对健康服务业的向阳生长具有指导性作用。

而在“养老院不方便就医,医院里又不能养老”的现实情况下,四川省旺苍县在“医养结合”的健康养老之路上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新样本。

左边养老 右边就医

位于四川省旺苍县东大门的金溪镇,地处广元市和巴中市的结合部,是个偏远的小镇。然而,地缘的偏僻并未让这里的公共卫生滞后,反而走在了探索健康养老服务之路的前面。

驾车沿着省道202行驶,抵达兴隆路后左转向北,经过一条繁华热闹的街道,便可看见一道斜坡向上延伸出的两条小路,左方便是金溪镇中心敬老院,右方则是金溪镇卫生院,两者之间,仅有一道矮墙相隔,在坡上茵茵绿地之间遥相呼应。

在敬老院的后门处,一条绿色通道将两者相连,实现了卫生院与敬老院的无障碍沟通。

“我就住在隔壁敬老院,今天是陪同住的大兄弟来卫生院看病的。”在卫生院一楼的中医馆里,64岁的李大爷精神头儿很好,大声地向《当代县域经济》记者介绍。

由于敬老院与卫生院相邻,住在敬老院里的老人都选择就近就医,成为了卫生院的固定病人。一来二去,敬老院与卫生院很快就熟悉起来,敬老院院长涂明寿与卫生院院长何发修因为工作关系也成为了好朋友。渐渐地,两人发现敬老院与卫生院完全可以资源共享,不仅可以更好地为入住敬老院的老人做好医疗服务,也能固定卫生院的就医人群。

2014年9月,卫生院与敬老院签订了合作协议,敬老院入住人员实现了100%在卫生院初诊。去年全年敬老院门诊数量达930人次,住院25人次。

卫生院还为每个入住敬老院的老人都建立了一份健康人头档案,因人因病来实施分类服务。除此之外,还择优派驻了1名职业医师及1名专业护理人员,对敬老院老人进行定岗定责、定员定人的服务,按照敬老院入住人员身体情况,有针对性安排医生、护士在每周五开展查房工作。

至此,金溪镇中心敬老院已被完全纳入卫生院“第二病区”,实行“医院”模式化管理,在养老的同时,也可方便就医,解决了传统医养不能兼得的养老难题。

健康干预 生活丰富

《当代县域经济》记者来到旺苍县金溪镇中心敬老院时,正逢2015年立春日,阳光明媚,敬老院大院中随处可见三三两两在一起活动的老人。

敬老院于2010年开工建设,2012年4月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涂明寿院长说,当时选择在这里建设敬老院,也正是考虑到入住老人们方便就医,现如今,卫生院的医护人员几乎能认出每一个住在敬老院的老人。

金溪镇工农村61岁的陈荣林老人,在敬老院建成后不久便住了进来,这一住就是两年多。他原本就是村里的五保老人,敬老院建成后,村上领导为他争取到了入住名额。《当代县域经济》记者在他所居住的房间看到,按照酒店标间的标准,两张床并排而设,床上被褥干净整齐,房间内不仅有卫生间,还配备了呼叫、监控、液晶电视、热水器等设备。

“以前在村上住的时候,生活非常不方便,一个人也没处说话。现在住在这里,一间屋子里有两个人,随时都可以聊天,也不会觉得太吵。”陈荣林老人说得兴起,看得出来他是发自内心的满意。

在敬老院一楼的院坝上,散步晒太阳的老人不时谈笑,还有几位老人在角落里打起了扑克,个个都神采奕奕。问及他们谁赢得多,老人们笑言没有计算输赢,只是好玩混时间,眉眼之间很是轻松愉快。

老年人是疾病多发易发人群,敬老院对此做了一些科学的健康干预。针对不同疾病的老人,卫生院与敬老院确定了相应的医护人员,实行“一对一”“一对几”的医疗服务。此外,还建立了门诊病历手册及床头卡,详尽记录每位老人的病史、每次的健康检查、用药治疗等情况,而床头卡则明确地告知每位老人,让他们明白、清楚地掌握自己的身体状况及注意事项。

在膳食方面,敬老院也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在卫生院医护人员的建议下,针对不同体质的老人,结合他们的身体疾病及康复需求,制定出了合理的膳食方案,一并交由敬老院食堂,为老人们量身定做饭食。

渐近午时,在食堂的窗口前,一些吃饭较早的老人已经拿着饭盒排起了长队。食物的香味飘散在空中,已经打好饭的马旭祥正吃得津津有味。他说,这是他们自己亲手种的蔬菜,吃起来特别香。

《当代县域经济》记者还了解到,敬老院有菜园种植地1200平方米,花草种植区200平方米,家禽养殖区50平方米。根据老人不同的喜好,在院内开展了简单的生产种植劳作,既增添了老人的生活情趣,又锻炼了他们的身体。

发挥中医药的重要作用

四川省旺苍县卫生局局长黄铭在接受《当代县域经济》记者采访时说,发展康养产业离不开医疗卫生服务。很多老同志年纪大了,慢性病也随之而来,要更好地健康养生,一定要走“医养结合”的路子。旺苍县目前正思考把发展中医药与健康养老结合起来,做强做大整个康养产业链。

黄铭认为,中医药有它自身的特色优势,对慢性病的康复、理疗按摩、推拿、术后康复、中风后遗症等都有很好的效果,所以我们力求中医药必须先行一步。中医药方面,它更善于调理人的身体,有种说法叫做“上医治未病”,防患于未然,这也就是我们健康养老特别需要的。我们旺苍县中医院去年与企业签订了中医药方面的意向性合作协议,投资约2亿多元,将利用中医院的自有土地规划发展健康养生项目。

黄铭介绍,广元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康养产业的发展,不仅发布了《广元市健康养生产业发展规划》,并在2014年9月召开了广元市康养产业推进会,明确提出了康养产业的发展方向、发展重点、产业竞争力提升策略,并要求到2017年,广元健康养老服务业占GDP比重将力争超过7%。而旺苍县已经储备了5个项目,将根据市上的统筹规划,尽快将项目落到实处。

上一篇:文秘待遇调查报告下一篇:客运驾驶人信息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