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岗位职责(精选11篇)
用先进的办学思想, 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 推动学校的发展。在实践中总结形成了“立足行业, 面向社会, 贴近经济, 服务企业”的办学方向;“立足行业与面向社会并举, 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 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并举”的办学模式;形成了以能力为基础、依托行业、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深化教学改革的教学工作特色;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以职业道德教育为核心、紧贴学生就业实际的德育工作特色;以教育经营为重点、加强面向市场能力建设的机制创新特色和大力开展职业培训、构建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办学模式的产教结合特色。这些思想和理念, 在促进学院又快又好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指导作用。
坚持以人为本, 科学管理, 营造良好育人环境。王院长始终坚持德育为首的办学原则, 他提出了体现石油行业特点的“新时期能干能吃苦”的学校精神, 坚持“以大庆传统立校, 用铁人精神育人”, 使育人环境不断得到优化。在实践中, 他提出了“把德育纳入规范, 把规范变成习惯”的校园文化建设措施, 学院被天津市有关部门确定为校园文化建设示范校, 《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以“油田里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为题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在学院管理上, 主持制定并实施了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和学院实际的质量、效益、结构、规模协调发展的一系列规章制度, 使学院管理不断提升为人本管理。几年来, 在他的带领下, 学院设备资产总值翻了两番, 教学设备总值增加了六倍, 实现了数字化校园建设。学生学习、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 教职工收入水平逐年增加, 全院上下心齐气顺。一支结构合理, 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已经形成, 学院凝聚力有效增强。
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他注重发挥行业办学的优势, 建立组织、完善机制, 从建院之初就进行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的探索, 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依托行业支持建成了完整配套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先后被授予天津市工业系统石油石化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中国石油大港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综合职业技能鉴定站, 被教育部和天津市政府联合确定为滨海新区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基地。为满足中国石油实施跨国经营战略对国际化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 在国内同类院校中, 率先主持举办了“中澳合作石油工程专业”, 创新培养模式, 突出培养特色, 探索总结了以培养模式的“三个结合”, 培养过程的“三方介入”, 教学质量的“三方监控”, 教学内容的“双强化”、“双渗透”为主要内容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订单方式培养的该专业首批毕业生全部被中石油涉外企业录用, 受到石油企业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和肯定。
办学业绩突出, 使学院走上又快又好的发展道路。在他的带领下, 全院教职工艰苦奋斗, 顽强进取, 全面实现了学院“十五”发展确定的各项目标。在他的组织下, 学院形成了适应社会和企业发展需求的, 以石油工程类专业集群为主干, 以石油自动化和石油管理类为依托“一体两翼”的专业布局。连续5年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3%以上, 为企业和社会提供培训服务年均15000人次;为企业生产服务的三十余项技术发明、教科研成果获国家专利或省部级以上奖励。学院油藏地质研究所、软件开发研究所承担的油气田开发、企业应用软件等项目广泛投入生产应用;积极推行“订单”培养, 有效地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毕业生受到企业的普遍欢迎, 《中国石油报》等媒体专题进行了报道。学院建设一年一个台阶, 一年一次跨越, 社会声誉不断提高, 社会影响不断扩大。
王建华同志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石油教育》等省部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在国际职业教育论坛和省部级、全国职业教育理论研讨会上有多篇论文宣讲交流。作为主要人员, 参加完成了中国石油教育学会“九五”重点课题、教育部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规划课程等项目的研究并获奖。由他主持完成的《国际化石油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成果获天津市高等院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并被天津市推荐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王院长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改革成绩, 在天津市和石油系统内外的同类学校中具有广泛影响, 享有很高声誉。近年来, 他先后担任了中国职业教育学会管理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石油教育学会职教委员会副主任、科研成果评审委员会委员、天津中华职教社学术研究会理事等学术团体的职务。被教育部聘为全国高职高专院校评估专家库成员, 被天津工程师范学院等聘为专业建设专家指导组成员。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教育报》、《天津日报》、《中国石油报》、《天津教育报》和中央电视台、天津电视台、天津广播电台等新闻单位多次对他的工作成果多次进行专访报道。
全国人大代表、梅县东山中学英语教师李杏玲,作为来自老区基层第一次进京参加“两会”的代表,感受特别深。她说此次“两会”会风简朴,代表们带头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会场不摆鲜花,不挂欢迎标语。会议始终贯彻十八大精神,这对代表而言既是参政议政,也是学习过程,让代表们深受鼓舞。
“会议开得很民主,讨论会场的座位也很随意,农民工代表和省领导代表并排就座讨论,会议鼓励讲真话、畅所欲言。因此讨论发言很踊跃,代表们敢于建言献策,真正说出了老百姓的心声。”说起“两会”,李杏玲显得很兴奋。
一、在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下,与各学院(所)合理分工,对研究生党建工作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
二、与学校有关部门和各学院(所)配合,积极开展研究生德育工作;
三、制定、完善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规章制度,促进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规范管理;
四、召集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例会,分析研究生思想政治、学风纪律等方面的情况,及时总结交流研究生学生管理的经验;
五、指导研究生学生组织和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组织开展研究生学术科技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文体活动;
六、组织研究生先进个人和各类奖学金的评选、发放;
七、组织开展研究生“三助”工作;
八、配合学院(所)做好研究生助困工作,与各学院(所)配合,组织对伤、病研究生的慰问、探望和救助等工作;
九、协助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做好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十、协助学校助学贷款管理办公室,做好研究生助学贷款的申报工作;
十一、配合各学院(所)做好研究生的心理咨询工作;
十二、协助宿舍管理中心,做好研究生宿舍的管理工作;
十三、负责全日制研究生人事档案管理工作;
十四、配合学院(所)做好研究生计划生育工作,受理在读研究生的结婚申请;
1、局长是教育局行政第一责任人,是行政决策者。在上级党委、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及党总支领导下,负责教育局教育、教学、行政等全面工作。局长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与法规及上级领导部门的指示、决定,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
2、全面规划、统筹安排教育局工作。负责教育局长远规划和近期计划的制订,并将工作落实到各办公室和各校(园),负责审批、指导和检查各下属单位的工作计划、工作开展及计划执行等情况。
3、建立适应本区教育情况的管理机构和指挥系统,加强软件建设,有效地组织全局的人力、物力、财力为教学服务,保证教育计划的实施。
4、领导全局教育教学工作。把德育放在首位,坚持“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工作方针和“以育人为根本,以质量为生命,以教学为中心,以改革为途径,以管理为保证“的五个原则,建立和完善管理系统及素质教育教学模式,搞好教学常规管理,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积极组织各学校进行教改、教研和科研活动,建立我区良好的教风和学风,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和谐发展。
5、管好教育局人事工作,加强干部和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教职工岗位责任制和有关规章制度,抓好教职工聘任、考核、奖惩、晋升和培训等工作,提高教职工的政治、业务和理论水平。建立结构合理、合格稳定的教师队伍。加强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关心群众生活,让教职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其最大积极性和创造性。
6、抓好“三位一体”工作,做好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协调统一工作。
7、管理好教育经费,做好经费预算、决算、审批财务开支及开源节流工作,提高教育投资的效益,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和教职工生活待遇。
8、认真组织各办公室主任按期保质保量完成区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1.负责教室、办公室、琴房及其他各处照明设备的安装和维修,并保证完好无缺。
2.负责全校空调机(包括中央空调)及其他电器设施的维护保养工作。
3.对室内外和公共场所的电线、插座、灯头、开关及其他电器设备,要经常进行检查。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要避免和防止因电器设备有明显问题而发生触电或电线伤人等事故。
4.对各处水龙头、水表及供水设施要经常检查维修,决不让一处龙头漏水。
5.对配备的所有水电设备及日常使用的工具应妥善保管,要有登记,年终要进行清点。
教育是人的教育, 教育的世界就是人文的世界。人作为一种生命的存在和精神的存在, 是一切教育的出发点, 也是一切教育的最终归宿。存在主义教育家奈勒称:“课程的全部重点必须从事物世界转移到人格世界。”[1]文化教育学的倡导者斯普朗格指出:“教育之为教育, 正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 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2]可以说, 教育旨向人的精神和谐发展与自由表达的内在价值的追求, 而并非工具性、功利性的外在价值的实现。那种单一地注重外在的知识传授、专业培养和职业训练, 但缺乏对学生的情感、品性、志趣等内在的精神世界进行全面观照的教育, 无疑是教育的人文性缺失。教育是以观照和塑造人的精神为其根本的职责定位与价值取向的。
观照和塑造人之精神的教育是精神的教育, 这种教育是一种普及的教育。科学技术的发明与创造、宇宙奥秘的探索与发现, 可以由一部分人代替大部分人完成, 但每一个个体的精神就不可能由他人替代。自我精神的构建与完善是每一代人、每一个人“份内”的事情。正如奥古斯丁所说, 我们要坚信自己“内在的教师”, “我们去请教的不是滔滔不绝的演说家, 而是守护在心中的真理”。[3]精神只能依赖精神的方式去生成, 思想也只能依赖思想的过程去获得。任何人的心灵与人格的完满、和谐与自由不可能由他人的精神成就替代, 任何人也只能代表他自己去感受、体验、理解、思考, 所以照应和培育人之精神的教育便就是普及的、大众的、广泛的教育。
精神不仅是不可替代的, 而且又是不可停歇的。人类的精神从人类有自我意识的表达即已发生, 而个体的精神成长从个体的出生之日起也已开启。在人文领域, 情感的力量远比逻辑的力量更强大。情感是重复的, 停止意味着丧失;逻辑是历史地递进的, 停止只是意味着保持。精神的陶冶和养育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心灵”的体认问题, 而不是“头脑”的知道问题, 而体认的过程是绵延的。正是因为精神成长的不可停歇性和绵延性, 精神的教育就是终身的。因此, 个体精神的历史贯穿了个体一生的成长历程, 精神的教育伴随着个体精神成长的整个过程, 是从人生之初就已经开始了的教育。所谓“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或者学习什么“从孩子抓起”, 其真正的教育内涵应该是精神的培育, 是童年精神的涵养与解放, 决不是作为外力强加的某种纯粹知识的识记或单一性技能的训练。儿童教育培育着儿童精神, 也便意味着它在培育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精神及其根基。
二
儿童的精神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儿童也藉以这种精神的表达营造属于自己的文化世界。儿童的世界从来就应该是一个由游戏、童话、涂鸦、儿歌、梦想所编织起来的人文世界, 这里自在地焕发着原初的生命激情, 涌动着自由的创造冲动, 弥漫着诗一样的天真与浪漫。儿童教育之培育精神的一切价值实现首先便有赖于儿童教育自身与儿童精神、童年文化的相互契合和融会。因此, 儿童教育的首要职责和根本使命只能是呵护儿童心灵、善待儿童天性。蒙台梭利曾声称:“大自然为保护儿童免受成人经验的影响而给予儿童发展的内在教师以优先权。”[4]杜威则说:“低年级的特殊问题当然是要抓住儿童的自然冲动和本能。”[5]而维果斯基直接把儿童教育的成功视为“教师的大纲变成儿童自己的大纲的程度”[6];这些都是对教育之观照儿童精神之特质的不同注解。
儿童教育以尊重和顺应童年精神、呵护和善待童年文化为己任, 教育对年幼的儿童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因为, 越是年幼的儿童也就越远离由成人的逻辑规则与客观理性所编织起的文化世界, 其精神的存在就越表现出朴素而自然的人文性特质, 任何对于儿童精神的淡漠或无视行为, 都极容易导致以成人理性为主导的现实文化对于儿童的精神及文化的侵蚀和干扰。于是, 越是儿童的教育便越是必须学会去关注、接纳、理解、欣赏儿童独特的精神与文化。教育者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把儿童当成是儿童而不是成人。
在个体受教育的过程中, 年龄越大越接近人才的成品, 年龄越小也就越远离人才的成品, 其发展的潜能或倾向也就越不可预测、不可支配。因此, 无视儿童精神的独特存在, 任何定向化、专业化、功利性的超前训练, 都是对儿童无可限量的多种潜能或倾向的一种扼制或限定。儿童犹如幼芽, 其主要任务首先应是当下的率性生长, 而不是预先虚拟的结果。因此, 如爱伦·凯所说, “人们没有权力可以为这个新生命制定法则, 正像他们没有能力为天上的星辰指定运行轨道一样”, 大人们所能做的就只是“须得完全走进儿童的思想和想象的世界里去才行”。[7]
理解、尊重与顺应儿童的精神特质, 儿童教育自然就是对于儿童精神的弘扬与释放。在一定意义上, 儿童精神的弘扬与释放就是对于童年精神进行全面启蒙和完整培育的最好诠释和注解。儿童精神起源并根植于儿童蒙昧、混沌的原初状态, 而且个体精神成长的所有因子和未来发展的一切潜在的可能又都融聚、孕育、萌生于童年期的儿童精神。儿童精神乃是作为“人类心智的特殊构造, 这一构造适于将人的各种能力结合起来, 以利于实现人的最终使命”[8]。儿童教育自然便应是混沌初开、蒙昧始发的启蒙教育, 为儿童走向开化、理智与成熟, 以及不可预先明知的所有发展的可能, 全面地提供或奠定自然、和谐而完整的早期体验和基础素质。过早地以成人预先为儿童圈定的“专业领域”或“发展方向”来教导或训练儿童, 而缺乏对童年生命体验和人格素养的立体式关注, 不仅是对于儿童自然而整体化的精神的人为肢解, 也是对于儿童未来发展潜能的破坏性透支。
儿童精神融会着发自于主体内部的冲动、潜意识、需要、情感、愿望等因素, 是主客融合的体认、感悟、觉解的过程。它充满着幻想、诗意、情趣、创造与灵感, 是感性的、隐喻的、审美的、自由的。那么, 弘扬与释放着儿童精神的教育教学过程, 就是人与周围事物之间直观而感性的互动, 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 是自我内部精神力量的自由展示与表达。这既是教育者的儿童精神的参与, 也是受教育者的儿童精神的参与。进一步讲, 就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儿童精神的双向互动, 相互感染, 彼此产生共鸣, 赢得和谐。
三
照应于儿童精神的形式特质, 儿童精神的教育就是对于儿童精神的释放和童年文化的激活。儿童精神是自我中心化的、整体混沌的、潜意识化的、诗性逻辑的精神。顺应和尊重于这种独特存在的精神与文化的世界, 儿童教育就是生活化及活动性的教育、生态化及陶冶性的教育、性情化和充满诗意的教育。
首先, 儿童教育是一种生活化及活动性的教育。生活是真切的生活、经验的生活。在这里, 主观情意世界与客观物理世界、自然世界与社会世界的科学逻辑界限统统为感性而实在的生存体验与实践过程所消解, 并归于同一。于是, 真正生活的过程便是主客融合的过程, 是儿童精神的解放与施展的过程。儿童教育与儿童生活便应是统一或同一的。教育融于儿童的生活中, 而儿童的生活也便是教育的过程。儿童一日生活的全部场景和所有环节处处蕴藏着教育的价值, 同时, 儿童的教育教学也无不以儿童直观感知着的生活情境和生活经验作为其合法的课程来源。当生活成为教育的过程, 大自然与大社会便成为早期教育的“活教材”, 课堂与书本便不过是生活的“摹本”而已。如果说儿童降生于斯、生存于斯的生活世界是逻辑与概念的科学世界的根基, 或者说科学世界是生活世界的一部分抽象出来加以理论化、形式化的结果, 那么, 这种生活化的教育过程便绝非仅仅是顺应眼下的儿童精神的发育水平和发展现状, 而是儿童精神走向科学世界或理性世界的必由之路。
儿童教育生活化的形式表现应是其活动性。生活的过程乃是生命活动的过程, 因此生活归根结底是不间断的具体活动的系列演示。对于儿童, 活动是直观的、感性的、动态的活动。只有在这样的活动中, 儿童的身体与冲动、感觉与动作、行为与意识、激情与幻想才融于一体, 也只有活动才是儿童全身心投入的整体感知, 乃至儿童主观自我与客观外界的联结与统一得以实现的根本途径。儿童参与的活动便是儿童教育的基本过程与方式。正是在一个又一个的具体活动中, 在儿童的跳跃与欢唱、嬉戏与表演、涂鸦与手工、言说与倾听中, 儿童教育才能勾勒出儿童生活的一幅幅生动画卷。可以说, 活动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便是儿童教育与儿童发展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在活动中探索, 在游戏中体验, 是儿童把握世界和建构自我的基本方式;在“玩中学”或“做中学”是儿童教育教学的重要原则。无疑, 那种剥夺了儿童自由活动的权利与机会而只是迫使儿童静坐的或静听的教育, 必是压抑儿童天性、窒息儿童精神的教育。
其次, 儿童教育应该是一种生态化及陶冶性的教育。儿童精神的独特存在让儿童自在地抵至一种主客融合、物我同一的生命境界, 并呈现出儿童和世界存在的一种自然而和谐的一体化状态, 即所谓“我在世界中, 世界在我中”。儿童无意识地或者说不自觉地创造出了他独特的物质的与精神的、物理的与社会的、自然的与人为的文化系统, 而且也只有这样的文化系统才是真正适宜于儿童的天性与精神特质的。为保障与呵护儿童自然而和谐的生活与成长, 顺应于儿童精神及文化的一体化以及无意识化特征, 从宏观上讲, 儿童教育的过程必须要协调各方关系以形成整体的教育影响源或影响力的开放化、网络式、立体化构建, 为儿童提供与营造一个生态化的成长背景与人文氛围, 关注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组织, 让儿童在不自觉的潜移默化的被陶冶、感化或熏染的过程中, 实现其人格与性情圆满而完整的发展。
再次, 儿童教育还须是一种释放主观性情而充溢着诗意的教育。自在地和潜意识化地以感性倾向见长或为主导的儿童精神, 让儿童在处理自我与外界的关系过程中, 不自觉地踏上了性情化的体验、觉解、感悟、象征或隐喻等为基本方法的人文认识路径。主客二分的、概念的、逻辑的、明晰的、实证的科学方法论只能是成人式的精神世界里的主导。儿童精神堪称是一种具有浓郁的审美意蕴的艺术精神、诗性精神。儿童精神赋予了儿童的生活与文化以独特的人文化取向和性情化的浪漫主义色彩。因此, 儿童精神的教育的过程是充满童年情趣和诗意体验的过程。可以说, 当儿童的那种浪漫主义的童话意识, 天马行空的奇思怪想, 轻松自在的玩笑幽默, 泛灵主义的物理观念, 荒诞不经的酒神逻辑, 不加掩饰的快意恩仇, 无拘无束的活泼天性, 真正可以成为教育过程中的一种自由表达并得到充分施展, 那么儿童教育就具有了人文化特质。
强调儿童教育的人文化特质, 也并非否认个体早期科学启蒙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只是在儿童那里科学已决然不是成人世界里的理性科学, 而是“人文化”了的科学。儿童精神赋予外在的客观事物以儿童自我的情感、愿望、幻想与意识。于是, 儿童眼中的科学已经契进了自我中心化的目的与意义, 而被情意化、人格化、主观化。正所谓, 儿童已经“把科学放进了自己的童话里”, 并“注入了自己的理解、想象”。[9]因此, 适宜于儿童的精神, 即使是科学科目或科学知识的教育教学, 也是一种人文性的精神体验或过程, 所以需要采用一种人文化的精神方式或方法。认识青蛙成长的生物学现象, 用“小蝌蚪找妈妈”这个拟人化的故事来开展;认识雪花的物理性状, 通过数它的6个“花瓣”或6个“手臂”的隐喻来进行, 即是一种人文化了的科学启蒙。
综上所述, 观照儿童精神的儿童教育不是静坐中的说教, 而是活动中的发现与尝试;不是现成知识的灌输, 而是好奇与思考的激发;不是封闭式的集中训练, 而是融入大自然的探索, 融入大社会的主动实践;不是沉浸于符号和逻辑世界的推演, 而是投身于活生生的生活世界的直观体验;不是外在规范的一味束缚或压抑, 更应是内部情意愿望的抒发与表达;不寻求科学理性的精确解答, 而更追求幻想冲动的释放和诗性情趣的满足。
参考文献
[1]奈勒.存在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64:12.
[2]邹进.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4:72.
[3]伊-劳伦斯.现代教育的起源和发展[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2:29.
[4]蒙台梭利.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338.
[5]约翰-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93.
[6]维果斯基.维果斯基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379.
[7]爱伦·凯.儿童的教育[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34:82、69.
[8]裴斯泰洛齐.裴斯泰洛齐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2:327.
【关键词】 辅导教师;职责;能力;培养;朋辈导师制
【中图分类号】 G45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2)09—0060—05
辅导教师是影响远程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他们与传统教育中的辅导教师不同,在远程教育教师群体中为数众多,与其他远程教育教师群体——主讲教师、主持教师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远程教育教师总的发展目标是成为“两科”专家,即所属专业的学科专家和远程教育专家(丁兴富,2008),就辅导教师这一特殊岗位而言,他们除了是“两科”专家以外,还应该是学习支持服务的专家。
一、辅导教师的实践现状
电大系统已经有了三十多年的办学历史,在早期广播电视教育阶段,教学模式简单清晰,学习过程整齐划一,辅导教师的工作职责明确,对其工作能力的要求较为单一,与传统面授教育区别不大。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远程教育进入了多元化阶段。学习者身份的多样化,学习理念的个性化,教学模式的多元化,教学资源的琳琅满目,媒体技术日益先进,使整个远程教育的形态愈发复杂,对辅导教师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全面。许多辅导教师面对现状感到迷茫无力,应对能力也略显不足。
(一)对远程教育规律的整体把握缺失
远程教育既遵守教育的普遍规律又有自己的独特性。具体到辅导教师的远程教学活动而言,仍然是根据一定目标从事的教与学的活动,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课程的内容和结构。
第一,教学活动仍然是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而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需要有不同的与之相适应的活动。
第二,师生仍然要遵从一定的教学程序,要么是班级授课,要么是小组教学、个别教学、小组或个人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
第三,更加需要师生间的互动,教学作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活动和自我发展活动,存在着教师与学生之间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当然,这种指导的方式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
第四,师生的活动仍然需要一定的时空安排,即师生的活动必须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下完成,并结成一定的搭配关系。
这些都是与普通教学活动相通的,只是由于远程教学的特点而有一些改变。如:组织形式更加侧重于小组和个别教学;师生间的互动大部分是间接的,是通过媒介进行传递的;师生间教学活动的时空背景更加广阔,结构更加松散,等等。
但是,有些教师由于对普遍性教学规律缺乏认识,缺乏真正的理解,自然就缺乏对远程教育规律的整体把握。过于强调技术的作用,认为只要有先进的媒体技术,有足够的教学资源,良好的学习效果就可以自然出现。
远程教育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具有集约化、工业化大生产的特征。就教学而言,三种教师角色——主讲教师、主持教师、辅导教师,都是流水线上的一环,环环相扣,各司其职,共同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教学过程。辅导教师处于这个循环链条的末端,要做好本职工作,就不光要了解对辅导工作的要求,还要了解远程教育的结构、程序,掌握主讲教师制定的教学大纲,熟悉主持教师的教学计划,并将这些教学目标和步骤贯彻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去,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目前有相当部分的辅导教师只能做到埋头眼前工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容易造成各个教学环节脱节,很难形成有效的教学过程。这也是对远程教育规律整体把握缺失的表现。
(二)对辅导教师的支持性角色认识不足
远程教育的辅导教师不同于普通教师的最大特点在于他的支持性角色。在远程开放学习中,辅导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课程的讲述者,课程材料或学习资源提供学习内容,而辅导教师则帮助学习者发展理解、消化、应用这些内容所需的能力。索普(Thorpe,2002)把学习者支持定义为:在学习之前,在学习过程之中,以及在学习过程之后,所有能够对一个或一群我们所认识的学习者作出回应的那些要素。辅导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给学生提供持续的关注,激发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可是现实的情况却恰恰相反,许多教师对辅导教师支持性角色的认识是模糊不清的,要么是等同于普通教师,在辅导时将教学内容再次宣讲一遍;要么认为远程学习是以自学为主,忽略了学习者的潜在需求。
当前,在广播电视大学正向开放大学转型的新阶段,有必要将辅导教师的工作职责与所需能力进行全面梳理,统一认识,协调步骤,为打造一支优秀的远程教育辅导教师队伍奠定基础。
二、辅导教师的工作职责
在远程教育中,传统大学里讲师的角色被专门设计的课程资料给取代。辅导教师是学生的朋友,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管理者。一般而言,辅导教师的任务可分为三大类——学术方面,帮助学生达到学习目标;支持服务方面,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提供精神层面的支持;管理方面,安排、组织、约束学生按照有关要求完成学习任务。
表1列出了远程学习过程中辅导教师在学术、支持服务以及管理方面的主要工作与职责。
三、辅导教师的核心能力
(一)学术方面
1. 学科知识能力
辅导教师应该全面掌握辅导课程所涉及的学科知识,了解学科前沿,了解该课程与先修和后续课程的关系,同时还应具备足够的教育知识、现代教育理念、教育技术。
2. 常规教学能力
远程教育的教育对象更加广泛,教学手段更为多样,教学过程更加复杂,因此,需要辅导教师具有更多的教学能力,以便应对这种多元化的教学形态。
远程教育辅导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了解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可能遇到的困难,懂得面授教育的基本技巧,能够利用教与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要能够充分理解远程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理解远程教学各种手段、技术应用的必要性、针对性,并掌握远程教学的方法、技巧,有效地辅助学生学习。
(二)支持服务方面
1. 使用媒体技术能力
远程教育是建立在媒体技术基础之上的。教学资源的传输依靠媒体技术,学生学习依靠媒体技术,辅导教师的工作更离不开媒体技术,除了必要的面授辅导外,辅导教师与学生的交互活动都是通过媒体技术进行的。
辅导教师应该熟练使用课程中用到的各种媒体技术,理解不同媒体技术所具有的效用,能够针对不同的学习目标采用针对性的技术,并且能够制作小型课件,作为课程的补充学习资源。除此之外,还要能够教会学生媒体技术的使用技巧,解决学生可能出现的技术问题,能够排除简单的故障,逐步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2. 组织小组学习的能力
学习是个人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社会性活动。在特定情境中,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过程就是知识和经验相互作用、不断创造与革新的过程。
对于远程学习而言,小组学习尤其重要。一是远程学习过程中,师生的自然交往很少,学生很难得到教师持续不断的关注与指导,不利于学生建构全面立体的知识体系;二是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难免会有孤独感,群体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继续学习的信心,激发、巩固持续的动机;三是远程学生多为成人,在相关领域实践已久,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对于课程的理解都有独到之处,组织学生一起讨论学习,能够广采众人之长,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知识的把握也会更加多元与深刻。
因此,组织小组学习是远程教育辅导教师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也是进行远程支持服务的核心能力。辅导教师对小组学习的组织能力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策划能力。综合考虑课程目标、学生能力、学习环境等重要因素,制定针对课程的系列小组学习计划的能力。
(2)组织能力。制订学习计划,进行小组角色分配,控制讨论不偏离主题,评价学习效果的能力等。
(3)确定讨论内容的能力。考虑具有不同学习背景、认知特点和兴趣的学生的需要,将之与学科内容相结合;对讨论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与主题有关的内容的处理,等等。
(4)合作学习的能力。指导学生倾听、说明、反思、求助、帮助、说服、概括、建议和协调的能力。
(5)选择媒体技术的能力。考虑实际学习内容、技术设备、学生能力的因素,恰当选择最实用的交互媒体和技术,并能够指导学生使用的能力。
3. 人际交流能力
在传统面对面教育环境下,教师可以凭借他们对学习者活动的观察来判断学习者的学习状态,而在远程教学中,辅导教师只能依靠与学生在各种交互活动中的微妙信息来作为这种判断的依据,因此,良好的交互能力是衡量辅导教师的一项重要指标。
辅导教师除了作为普通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人际交流技巧外,还应该具有于细微之处体察他人心理变化的本事,既要理解交流中直接表达的信息,也要能够理解暗含的信息。要具备与人交流的高级技巧,并且能够掌握时机,以恰当的方式指导、帮助别人。
主要的基本能力包括:
(1)帮助学生选择课程
帮助学生了解课程,给学生提供适合于职业要求的课程建议;解释课程目标、评估标准,给学生提供选择课程内容、学习目标方面的咨询指导;介绍课程的前需知识、在学科知识体系中的的作用、与后继课程的关系 。
(2)指导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
远程学习者通常是在兼顾家庭和工作的基础上进行自主的学习。因此,制定个人学习计划是十分必要的。辅导教师要熟悉课程的教学目标、学习内容、评估标准,与学生充分沟通,在了解学生整体状况以后,指导学生制定出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
辅导教师熟悉教学机构提供的各种教学资源,要帮助学生了解和获取课程资源。对于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习内容,要有针对性地推荐资源;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要提供需要补修的学习资源;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推荐进一步拓展学术能力的学习资源;对于有特殊兴趣和特定职业需求的学生要推荐额外的特殊资源。同时还要全程关注学生对资源的使用情况,对学生遇到的困难要及时予以解决。
教学机构提供的教学资源往往是多样化的,因为它所面对的学习对象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对于同样的学习内容,往往设计开发出多种媒体资源,利用不同的技术进行传输,以求更广泛的传播范围,这是教学机构的生存之道。但是,对于每个学习者而言,根据自己的学习风格、技术水平和经济条件进行媒体选择,合理组合,是进行有效学习的先决条件。辅导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选择最合适于自己的媒体组合,构建最有利于自主学习的学习环境。
(3)协作学生进行实践学习的能力
远程教育机构所提供的课程大多以应用为目的。组织和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是远程教育机构十分重视而又存在诸多问题的地方。在这种情景之下帮助学生进行实践学习,对辅导教师的交互能力是一大考验。
(4)为学生提供精神层面的支持服务
远程学生的身份往往是多重的,在校学习时是一名学生;在社会上是一位职业人;在家庭中更是一位丈夫或妻子,父亲或母亲。这就意味着远程学生在学习时要承担着多重的压力。
远程学习是孤独之旅,没有同伴的比照,学生无法知晓自己的学习水平,无法从同伴的知识结构中获得补充;缺少师生面对面的交流,也就缺少了从视觉和听觉上捕捉教师反馈信息的机会,失去了教师的更多指导。所以,远程学生的焦虑情绪是普遍存在的。
辅导教师需要具备进行心理辅导的交互能力,能够通过各种交互信息,及时发觉学生的心理障碍,利用一切交互机会,为学习者提供细致、全面的心理帮助,同时还要关注、排解学生的个人问题给学习带来的压力和困扰,保证学习的正常进行。
除了以上各项之外,辅导教师还需具备高级的交互能力,包括激发学习动机、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对于学习成绩做出恰当的评价、帮助学生平衡个人生活与学习的矛盾等,要在精神层面上支持学生坚持学习。
4. 学习评估能力
远程学习评估与面授学习评估有所不同。在面对面环境下,教师可以依靠对学生的观察来进行直接判断,而在远程学习中,辅导教师只能依靠学习活动来作为判断的依据。因此,评估学生的实际水平,给出恰当的反馈评语,对辅导教师而言是一项较难的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至少需要辅导教师具备以下几项基本能力:
(1)对学习者学习特性的深入了解
远程学习者肩负着工作、生活方面的众多责任,大多学习者希望充分利用时间,有效率地进行学习。很多人都会根据教师组织的学习活动来判断课程中哪些是真正重要的内容,并根据具体的要求来决定如何学习。这就要求辅导教师的学习活动必须与课程目标相符合,与学习者被告知的重点内容相一致,才能正确引导学习者。
评估学习活动,最重要的目的是考察学生的学业,反映学习进展情况,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及时了解自己的进步与不足。要做到这些,就必须了解评估学生的学习动机、认知风格、学科基础等系列特性,制定出切实合理的评估标准,测量出不同程度学生的真实水平。
(2)对远程学习规律的掌握
学习评估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了解教学机构的教学质量。设计合理的评估方案可以提供有关质量问题的信号,通过理性反思,就可以发现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这需要对远程教学规律的掌握,只有掌握了整个教学过程的规律,才能判断出课程、教学策略或者评估本身存在的问题。
(三)管理方面
1. 管理学生学习的能力
远程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由于师生分离,学习材料通过多种渠道传输到学生手中,各种媒体学习材料呈现给学生的方式各异;由于是开放学习,学生的学习、社会、文化背景又各不相同,学习风格难以统一;由于学生的学习时间不同,学习进度自然不统一。这些都使远程学习有异于传统面授教学,有效管理学生的学习过程对辅导教师而言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2. 基本的行政管理能力
除了对学生学习的直接管理之外,辅导教师还具有一些行政管理的职责,例如提供学校的基本信息;入学注册手续;记录学习者的学习成绩;管理学生遵守重要时间规定;帮助学生改选或退选课程,等等。
四、辅导教师的培养策略
合格的远程教育辅导教师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就目前阶段而言,可以首先着重两个方面:一是尽快启动短期培训,普及必须的远程教育基础知识,并且逐渐向制度化转变;二是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一)开展短期培训
对全国电大系统教师进行短期培训,通过采取专题辅导、专家讲座、现场教学、经验交流、观看专题片、分组研讨等相结合的方式,尽快普及远程教育基础知识,明确开放大学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更新理念,统一认识。进一步深化开放大学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对岗位职责的认识,提高准确把握远程教育规律、驾驭复杂教学模式、做好学生学习支持服务的能力。
制定初级、中级、高级远程教学能力标准,实行逐级培训,通过考试颁发证书,并与职称晋升挂钩。
对于新入职教师,要从源头抓起,实施教师任职资格制度,尝试“三证”上岗,即需同时具备学历学位证书、教育教学资格证书和远程教学资格证书。
(二)制定青年教师培训制度
一方面,提倡青年教师走出去,选择到开展远程教育的普通高校进修,增加对普通高等教育的体验,理解普遍性的教学规律;同时开阔眼界,吸取他人之长,增强对远程教育规律的把握。
另一方面,探索建立长效机制的“朋辈导师”制度。在进行短期培训后,对于青年教师还应该采用“朋辈导师制”进行进一步的强化指导与训练。 “朋辈”是指从事同一工作的高阶人员,“导师”是指他与被培训者的关系。“朋辈导师制”是一种深入强化员工培训的制度。它是指员工在经过一段时期的强制培训后,再选派有经验的资深专家对其进行专门指导与训练。
远程教学是一项实践性非常强的工作,在掌握一些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以后,怎样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对于新人而言十分具有挑战性。“朋辈导师”制度的制定,有助于新入职的青年教师很快投入工作,适应环境,稳定心理。
同时,远程教育的开放性决定了学习者不同于普通院校的学生,他们是广义上的社会人,肩负着多种社会责任,工作经历与生活经历都相当丰富。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地、设身处地、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全方位支持服务,只有同样具有生活经历、而又具有学术专长的人,才能真正了解他们,理解他们的学习处境。在这一点上,“朋辈导师”可以为新入职的青年教师提供示范,言传身教,让他们逐渐体会,融会贯通。
另外,在实际的远程教学工作中,远程学习的理论必须与各学科的具体内容相结合。“朋辈导师”通常都是各学科的专家,在远程教学上有着丰富的经验。他们非常了解所教课程,学生容易在哪些地方出错,需要什么额外的帮助,什么学习策略可以解决;课程中哪些内容学生容易消化和吸收,哪些内容是重点,应该采用何种方法继续加强。这些长期积累的经验传授给辅导教师,新入职的青年教师才能逐渐成长,成为能够独立承担工作的合格教师。
五、结语
毋庸讳言,远程教育是依赖技术的,但是,远程教育更依靠人,无论何种形式的教育,人的因素永远是第一位的。远程教育中,教师的质量是关系到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理性的工作能力标准,切实有效的培训制度,是组建一支优秀师资队伍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1] 丁兴富. 远程教育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陈丽. 远程教育学基础[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李爽,陈丽. 远程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和研究综述[J]. 中国
电化教育,2007,(8):49—54.
[4] 杨亭亭,罗洪兰. 中国远程教育师资质量标准初探[J]. 中国电化
教育,2004,(5):34—37.
[5] 刘选,杨素娟. 远程教育教师能力研究现状[J]. 中国远程教育,
2010,(5):39—43.
[6] 王继新,张屹. 远程教育原理与技术[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1.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结合本地经济情况,订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建立各种规章制度,组织检查,不断改进和完善各项工作,搞好部门协调和上下联系。
2.深人教学第一线,同学员一起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培训质量。
3.对成人教育的重大问题进行调査研究并向本级人民政府反映,提出意见和建议。
4.组织专、兼职教师,统筹安排长、中、短班培训任务;强化对教师的考核,搞好考勤、考绩、考能工作。
1、负责健康教育工作的计划制定、组织实施、记录与总结等工作,并接受上级健康教育机构的业务指导、检查与考评等。
2、负责本医院医务人员健康教育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对医务人员健康教育工作进行督导、检查。
3、负责组织开展社会人群的精神卫生健康教育。
4、负责组织开展教育宣传资料的编印与发放工作。
5、负责院内健康教育宣传栏或汇报材料。
关键词:远程开放教育;英语教师;学习困难;职责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中的英语学习有着传统学校英语学习所不具备的优势:一方面,学生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取大量信息;另一方面,学习过程有很大的自主性。但是基于网络的学习环境也带给学生新的学习困难:信息的传递主要是以异步的方式进行,师生交互活动质量得不到保证;影响教学活动的消极因素增多,学习效果受到影响。因此,英语教师需要随着教学环境的变换、教学阶段的发展进程来调整自己的角色,发挥主导作用。
一、远程开放教育英语学习阶段划分
远程开放教育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很高的要求,以是否具备自主学习能力为依据可将学习过程划分为准备阶段和有效学习阶段。当学生能够摆脱对教师指导的依赖,达到高度自主学习的水平时,远程开放英语学习的技术优势将得到充分发挥,这个阶段称为有效学习阶段。现阶段参加远程开放教育英语学习的学生具有英语基础差、工学矛盾突出、工具性学习动机明显等特点,大部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因此,准备阶段是学生顺利完成远程开放学习的基础,也是远程开放教育英语学习中的重点阶段。本文重点讨论在准备阶段学生面临的学习困难和教师的职责,对有效学习阶段不作过多关注。
二、准备阶段分析
(一)准备阶段学生面临的主要学习困难分析
1.心理障碍
在准备阶段,远程开放教育的学生常出现学习信心不足和过于焦虑的情况。一方面,学生大多为在职人员,且年龄偏大、英语程度低,常常面临工学矛盾,导致学习压力偏大。另一方面,在学习中师生分离,缺少师生、生生面对面的交流,学生容易产生孤独感和疏离感。因此,学生在学习时很难产生轻松愉快的心情和高涨的学习热情,遇到困难时如果无法从教师或同伴那里得到帮助,将会挫伤学习积极性,甚至可能中断学习。
2.交互不足
由于学生大多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习惯于教师传授灌输知识,养成了被动的、过分依赖教师的学习习惯,而且在学习中羞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参与教学交互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另外,由于学生对接受新观点、新事物的心理准备不足,对开放教育的新观念、新方法和新技术的适应还有一个过程,所以在准备阶段出现交互不足的情况也绝非偶然。
3.学习时间障碍
学生同时承担着多种社会角色,在学习中面临着更多的社会干扰。工作和应酬不仅占去了大部分时间,也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学生普遍感觉学习时间不足,很难坚持听课、参与讨论。部分学生由于缺乏时间管理能力、缺少长远规划,常常无法充分利用有限的学习时间进行学习,以至于无法完成学业。
4.成人英语学习障碍
首先,成人稳固的汉语思维定势制约着运用英语语言思维的发展,这对于以交际为目的的语言实践课有较大的消极作用。其次,成人学生善于思考而不善记忆的思维方式与英语学习需要强化记忆本身形成了尖锐矛盾。
(二)准备阶段教师的主要职责
解决学生面对的主要学习困难,实现自主学习,是远程开放英语学习准备阶段的主要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在这一阶段,传统的学校教育中教师作为知识直接传授者的角色被学生学习过程的设计者、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支持者所取代。
1.提供情感支持和调控学生心理状态
教师对学生的持续关心和支持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他们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教师要多与学生交流,不仅要关注学员的学习,还要关注他们的生活和情感状态,善于倾听学生的困难,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培养积极心态。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建立健全的学生个体档案,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背景、需要、兴趣和目标,以便于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不同个性来安排活动,为学生提供恰当有效的个别化教育,以满足学生的特定心理需求。
2.指导时间管理与规划学习
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到时间管理的重要性、掌握时间管理的策略,从总体上对工作时间和学习时间进行科学规划。另外,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进度,指导学生科学地分配学习时间,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充分有效地学习。
3.帮助学生掌握语言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用来促进知识的获得与保持,以提高学习效率的一切活动。它是鉴别会不会学的标志,是衡量个体学习能力的重要尺度,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因为学习方法是构成学习策略的知识基础和技能基础,所以要先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学习语言的基本方法。还要注意在具体的教学辅导过程中,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灵活使用学习方法的机会和条件,提高语言学习策略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戴仁俊.网络教学有效性的内涵分析[J].开放学习,2009(2).
[2]杨晓焱.提高开放教育网上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分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
[3]廖锦超.基于网络的英语教学中教师角色的定位[J].外语电化教学,2005(2).
[4]甘诺,白晓东.浅析网络时代教师角色的新定位[J].中国远程教育,2001(11).
一、重视地理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1.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爱国主义不是什么抽象的东西,人们对祖国的爱,总是同祖国最美好、最引人自豪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的。日本人民喜欢把富士山作为他们国家的标志,埃及人民深情地把尼罗河比作母亲。我国人民则把奔腾不息、波澜壮阔的长江和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在地理教学中,培养民族自豪感的地理事物是极其丰富的。我们祖国屹立在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祖国江山多娇,自然风光绚丽多彩,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也有繁花似锦、四季常青的岭南秀色,祖国大地资源丰富,物产众多。许多宏伟建筑,名胜古迹,旅游胜地,凝聚着中国人民几千年来智慧和劳动的结晶,这些都可以引为祖国的骄傲、民族的自豪,成为爱国主义精神的源泉。
2. 热情讴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地理教材中有不少反映祖国现代化建设成就的内容,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应注意紧密联系教材教行教学。例如,讲述了历史上灾难深重的黄河,天灾、人祸吞噬了无数生命和田园。今天,“黄泛区”已成为历史,在“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的黄河上游建起了龙羊峡等一系列梯级电站。在“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长江天堑上飞架了一道道“长虹”,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举世瞩目的葛洲坝电站,强大的电流输往华东滨海、中原大地,更大规模的三峡工程蓄水发电,令人振奋。在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西南地区,建成了宝成、成渝、成昆、川黔、湘黔、襄渝等铁路。在“胡天八月即飞雪”的新疆,建成了绿洲农业区,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棉基地。在“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河西走廊,建起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通过这些事实的讲述,使学生加深对爱国的理解。
二、认识国情,一要实事求是,二要科学论证
1. 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具体事物作具体分析
防止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盲目乐观,片面强调祖国地大物博,说什么有取之不尽的资源。另一种持悲观论调,强调我国人口太多,人均资源太少,片面认为我们什么都不行。在教学中,要用实事求是的方法,既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优势和成就,也要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的不利和不足之处。例如,我们国家资源虽然种类多,总量大,但人口多,人均占有量不足,就应该节约和充分利用好自然资源。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生产力水平还很低,地区差异明显、环境问题较多。以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让他们认识到现代化建设的任务艰巨,需靠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从而产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逐步树立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雄心壮志。
2. 引导学生分析形成薄弱环节和差距的原因,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
例如,进行农业生产和粮食问题的教学时,一方面阐述我国粮食产量居世界第二位,比建国初期翻了两番。另一方面也指出,我国人均占有量只有400公斤,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处于低水平的。接着分析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我国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很落后,广大农村还处于手工劳动的传统农业阶段,粮食的单产还较低。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与许多发达国家相比是比较少的。人口基数大,增长快。据此,引导学生积极寻找缩小差距的途径:①努力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搞好科学种田,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以袁隆平等培育杂交水稻,为提高水稻单产所做的巨大贡献为例)。②国家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快农田基本建设的步伐;适当调整农产品价格,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③在节约农用地的同时,积极稳妥地开发荒地资源(如东北三江平原、黄河下游的滩涂等)。④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在优质高效农业上作文章。⑤切实做好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通过科学的分析、论证,使同学们认识到我国农业发展的前景是广阔的,我国农业必将进入现代农业阶段。
【基础教育岗位职责】推荐阅读:
教育局基础教育处工作职责11-24
基础教育实施素质教育11-11
基础教育评估01-10
基础教育概述01-11
教育局基础教育工作意见05-30
教育技术学基础06-05
教育公共基础笔试06-11
新基础教育有感05-28
数学新基础教育06-24
中德基础教育比较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