辍学过错责任追究制(通用9篇)
工作过错责任追究制暂行办法(试行)
一、为强化广电工作政治意识、阵地意识、责任意识,严肃政治纪律、宣传纪律、组织纪律、工作纪律,现决定对广电工作全面实施责任追究制。本办法适用广电局全系统。
二、工作过错是指广电工作人员因故意或者过失,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规定的职责,以致影响工作秩序和行政效率,贻误工作,或者损害服务对象合法权益,给广电机关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行为。工作过错分为一般过错、严重过错和特别严重过错。
三、工作责任分为直接责任、间接责任和领导责任。其追究方式分为六种:一是责令作出书面检查;二是通报批评;三是取消当年评优资格;四是停发绩效考核金;五是调离工作岗位或停职离岗培训;六是给予行政纪律处分。
四、对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投诉、检举、控告,各部门(单位)应当在7日内审查是否有事实依据并决定是否受理,经审查有事实依据的,应当受理,否则不予受理。有明确投诉人、检举人、控告人的,应当告知受理理由。决定进行调查的案件,应当在15个工作日内调查处理完毕。投诉人、检举人、控告人对不受理决定不服的或者认为不便向作出具体工作行为的局机关提出投诉、检举、控告的,可向局纪检监察室提出。工作过错责任人享有陈述权和辩护
权。
五、新闻舆论和管理责任追究制
(一)舆论导向方面
1、否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
2、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3、泄露国家机密,损害国家利益;
4、违反民族宗教政策,破坏民族团结;
5、宣传凶杀、暴力、色情、迷信及邪教;
6、制造传播虚假新闻;
7、报道失实,引发不稳定因素;
8、侮辱、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
9、县委宣传部门、本局(台)认定的其他严重错误。
(二)经营管理方面
10、搞有偿新闻行为;
11、违反广告法律法规行为;
12、违反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管理规定的其他行为。
(三)技术性、常识性方面
13、因记者、播音员、编辑、制作人员失误,造成口播、配音、字幕出现错字、语法不通顺;相关人员人名、职务有错;节目计时不准确。
14、节目编排人员没有按当天节目安排表进行编排,造成具体节目的时间长度填写不准确;错填、漏填有关节目。
15、没有按当天的节目时间安排表进行播出,造成错播、漏播的。
16、有线电视传输线路出现故障,没有在对外社会承诺公示的时间内及时处理的。
六、实施行政许可管理方面责任追究制
1、对符合规定条件的申请应予受理、许可而不予受理、许查的;
2、受理不开具受理回执的;
3、申请资料不全未一次性清楚告知补充事项,或者首次未能清楚告知申请具体要求的;
4、非法设立有偿咨询程序的;
5、不予受理、许可而不告知理由的;
6、无规定依据实施许可的;
7、不依照规定程序,或者非法设立许可程序实施许可的;
8、超越规定权限实施许可的;
9、未在规定或者承诺时限内完成许可事项告知办文结果并发文的;
10、违法收取抵押金、保证金和许可费用的;
11、对涉及不同部门的许可,不及时主动协调,相互推诿或拖延不办,本部门许可事项完成后不移交或拖延移交其他部门的;
12、其他违反许可工作规定,贻误工作或者损害服务对
象权益的。
七、收费管理工作责任追究制
1、无法定依据实施收费的;
2、未经法定程序批准,擅自增加或设立收费项目,擅自改变收费标准的;
3、未按规定范围、时限实施收费和结报的;
4、截留、私分或擅自开支收费款的;
5、收费不开具合法收据或不使用法定部门制发的专用票据的;
6、其他违反收费规定的行为。
八、执法工作人员违反行政管理秩序责任追究制
1、不具备行政执法资格实施行政处罚的;
2、没有法律和事实依据施行行政处罚的;
3、擅自设立处罚种类或者改变处罚幅度的;
4、违反法定程序进行处罚的;
5、使用、丢失或者损毁扣押的财物,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
6、违反有关规定,给公民人身或者财产造成损害,给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造成损失的;
7、玩忽职守,对应当予以制止和处罚的违法行为不予制止、处罚的;
8、无法定依据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的;
9、违法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财产采取查封、扣
押、冻结、滞留等强制措施的;
10、违法采取行政强制措施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人身权或者财产权益受到损害的。
九、行政内部事务管理责任制
1、对来文、来电、来函,未按规定签收、登记、审核、提出拟办意见,无正当理由未按规定时限报送领导批办的;
2、无正当理由在规定时限内未能完成交办工作的;
3、对属于职责范围内的事项推诿、拖延不办的;
4、对不属本单位职权范围或不宜由本单位办理的事项,不说明、不请示、不移送,置之不理的;
5、公文办理中遇到涉及其他部门职权的事项,不与有关部门协商或协商不能取得一致的,未报请上级领导或机关裁决的,擅作决定的;
6、未严格执行保密和文件管理规定,致使文件、档案、资料泄露、损毁或者丢失的;
7、对外发文,未严格核对文种、文号、格式、文字及加盖印章,导致严重后果发生的;
8、未经领导审定签发对外发文的;
9、未按规定时限对外发文的;
10、未按规定使用公章的;
《条列》实施以来, 我院各执法办案部门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强化学习:
一、加强执法理念的转变。为保障执法办案工作的顺利进行, 注重加强执法理念的转变, 通过组织学习, 大家思想觉悟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认识到检察人员不仅是法律监督者, 同时应成为被监督者, 各执法办案部门自觉配合纪检监察部门的活动, 并对监督意见认真查找落实, 扎实有效地开展执法行为规范化活动。
二、强化对重点、关键环节的执法内部监督。执法办案活动内部监督的主要内容是检察机关及检察人员在执法办案活动中遵守法律规定的情况, 遵守检察纪律和规章制度的情况, 履行法定职责的情况。
三、加强案件审核把关, 强化事前监督, 提高办案质量, 避免过错的发生。检察机关大量的执法活动都离不开办案, 办案实际上是检察机关最直接、最具体的执法活动, 强化案件审核, 确保办案质量, 是规范执法的重要途径, 同时也是从根本上避免过错发生的有效途径, 加强案件审核既能“防患于未然”, 又能做到有错必纠, 从而达到对人民负责, 对法律负责的目的。为此, 我院充分发挥案管中心管理和监督的职能作用, 做到:一是把好案件基础关, 重点针对收送案环节的管辖和期限的审查, 做到依法、及时、准确;二是抓好程序关, 通过发送口头预警提示和发送流程监控通知书等监督形式, 及时纠正办案中程序不合法的案件, 规范执法行为, 通过案件质量评查的形式, 从实体和程序上实现对案件的事后监督与纠错, 促进公正执法;三是把好追责关, 对于发现过错的人员, 要依照《条例》有关规定, 追究责任, 决不迁就姑息。
各执法办案部门对照《条例》认真查找问题, 发现并无执法过错情况发生。一些执法办案部门立足于本部门业务特征及基本内容, 贯彻《条例》过程中, 在遵守基本规定的基础上, 将落实和思考重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条例》第七条规定检察人员在执法办案活动中, 应当追究执法过错责任的十类行为 (故意实施) , 其中第一项是“包庇、放纵被举报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或者使无罪的人受到刑事追究的”。控申部门在接收群众举报线索后, 无论举报人采取何种举报形式, 一律依照程序进行审查, 秉公处理, 线索的受理、流转均记录入册, 既严格保密, 亦方便分管领导及上级机关检阅、监督, 至今本院控申干警未出现任何包庇、放纵被举报人等的执法过错行为。针对此项规定, 控申人员依法贯彻的同时, 存在一定疑惑:例如本条中包庇、放纵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及行为导致的实际后果, 与刑法约束范围内的“包庇罪”以及相关职务犯罪之间区分的界限和标准, 执法过错与职务犯罪之间的关系等, 有待进一步明确。
二、《条例》第八条第八项规定检察人员在执法办案活动中不履行、不正确履行或放弃履行职责, 造成“矛盾激化, 引起涉检信访人多次上访、越级上访的”后果, 应当追究执法过错责任。控告申诉部门是检察机关的一线窗口, 直面群众, 需随时面对、处理各类性质的矛盾纠纷。息诉罢访、化解矛盾纠纷是控申人员的主要职责和目标, 控申人员始终在不断自我完善, 增加法律知识储备, 提高业务技能, 确保群众来访时, 能够有效、及时地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或给予正确的建议和指引, 以达到息诉罢访之功效。本条中规定的前提是“检察人员在执法办案活动中不履行、不正确履行或放弃履行职责”, 但没有具体表现形式的规定, 在实际工作中, 各类情况、关系较为复杂, 难免出现极个别棘手信访事件信访人难以沟通, 矛盾纠纷在短期内无法及时化解, 导致信访人多次上访、越级上访的情况。因此, 若不能明确“不履行、不正确履行或放弃履行职责”的形式, 尤其是“不正确履行”这一点, 就可能会因为不同人员理解、认知的差异, 而在界定过错上产生分歧, 这也会造成责任追究的困难。
三、关于执法过错的界定问题。实行对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 必须要解决执法过错的界定问题, 而执法过错界定又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在司法实践中很难把握, 由于在认定执法过错时把握不准, 有的偏宽, 有的偏严, 因而出现了追究处分责任人过多或出现错案也无人受到追究的情况。因此, 如何界定执法过错就成为落实这一制度的一个重要环节。要正确界定执法过错。首先, 所谓执法过错是指检察机关在办结的案件中, 或认定事实错误, 或罪行定性不准, 或适用法律不当, 或违反法定程序, 影响了对案件的公正处理, 应依法纠正的案件。第二应把握执法过错的特点。一是执法过错的责任主体是具有执法资格的检察人员;二是主观故意或因过失造成执法过错;三是所办的案件或执法行为具有违法性, 或者违反实体法, 或者违反程序法;四是执法过错的责任人的违法行为侵犯了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的合法权益, 具有承担法律责任的后果。
四、该《条例》于2007年颁布实施, 当时的检察机关尚未成立案件管理中心, 条例中应当追究责任的范围, 许多是在办案过程中发生的违法违纪行为, 案管中心作为一个新成立的部门, 许多执法和服务行为超过《条例》界定的执法过错责任的范围, 诸如收送案件、律师与当事人接待、流程监控、赃证款物的保管、案件评查等相关执法监督活动等, 建议在《条例》中予以明确界定。
摘要:本文就某区检察院对照《检察人员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条例》规定的内容, 针对检察人员在执法办案中易存在的问题和隐患, 认真开展自查自纠, 提高了执法办案规范性, 增强了检察干警的责任意识, 自觉维护司法公正。
关键词:执法过错责任,追究,责任意识
参考文献
市房产管理局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实施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促使全体房地产行政执法人员严格依法履行职责,及时、正确、公正地查处房地产违法案件,维护国家的房地产管理秩序,进一步提高执法水平和办案质量,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执法过错,是指房地产行政管理人员,在执行公务过程中,违反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使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尚不够追究刑事责任,依照本办法应当受到追究的行为。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市房产管理局各级房地产行政执法人员。
第四条追究执法过错责任,应当坚持下列原则:
(一)依法追究的原则;
(二)实事求是、有错必究的原则;
(三)在适用法律和政纪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张东伟
(四)过错与承担责任相适应的原则;
(五)重在教育的原则。
第五条执法过错的调查、认定及处理意见的提出,由市房产管理局行政执法过错追究领导小组负责。
第二章追究范围
第六条房地产行政执法过错认定的标准:
(一)经人民法院判决、裁定撤销或变更的具体行政行为;
(二)经上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撤销、纠正的具体行政行为;
(三)经上级机关或上级行政复议机构撤销、纠正的具体行政行为;
(四)经本级机关自行撤销、纠正的具体行政行为。
第七条房地产行政执法人员不依法履行职责,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视为执法过错,应当予以追究:
(一)玩忽职守,贻误工作,未及时依法受理群众举报案件,对正在进行的房地产违法行为不予制止而造成严重后果的;
(二)违反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擅自责令拆除、没收、查封、罚款的;
(三)为包庇房地产违法人员或组织隐匿、销毁违法证据,更改案卷材料或不如实记载调查询问笔录的;
(四)制作虚假证据,捏造事实陷害他人,包庇纵容房地产违法人员或组织的;
(五)在行政执法过程中以权谋私,吃请受贿,索要财物的;
(六)违反规定,发放、伪造、涂改证件的;
(七)滥用职权超范围、超幅度、超权限进行罚没款物的;
(八)丢失、损毁案卷材料或制作假案卷的;
(九)不如实报告案情,不严格把关致使案件研究时错定案的;
(十)隐瞒问题或事实,依法应当作为而不作为的;
(十一)未持执法证和罚没许可证执罚,而造成严重后果的;
(十二)事实清楚、证据确凿,而适用法律、法规、规章错误的;
(十三)拒不执行上级机关下发的纠正违法通知书,造成严重后果的;
(十四)其他违反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追究执法过错责任的。
第三章责任承担
第八条承办人弄虚作假、隐瞒事实等原因,导致审核人、批准人失误,造成危害后果的,追究承办人的责任。
第九条
审核人、批准人对执法过错应当发现而没有发现,或应当纠正而没有纠正的,追究审核人、批准人的责任,同时追究承办人的责任。
第十条
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案件批准人不负责任或故意作错误决定,或因领导指令干预导致执法过错的,追究批准人的责任。
第十一条
领导集体审批发生执法过错的,主要追究主持人的责任;对在案件讨论、研究审查过程中发表正确意见而未被采纳,致使错定案的,不追究发表正确意见人的责任。
第十二条执法过错责任由执法过错人承担,二人以上共同导致执法过错的,依其责任大小分别承担责任。
第十三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从轻、减轻或免于处罚:
(一)情节显著轻微的;
(二)主动承认过错并及时纠正的;
(三)由于过失造成过错,危害不大的;
(四)确因执法者意志以外的原因,造成执法过错后果的,不予追究;
(五)因行政干预,承办人提出纠正建议,领导不予采纳,免于追究承办人责任。
第十四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从重处罚:
(一)情节恶劣,后果严重,影响较大的;
(二)多次发生执法过错,虽经教育不予改正的;
(三)因吃请受贿、打击报复、以权谋私、徇私枉法导致执法过错发生的;
(四)对查处工作设置障碍,坚持错误拒不改正的;
(五)故意隐匿错案不报,致使错案后果恶化的。
第四章追究程序
第十五条
市房产管理局设执法过错责任追究领导小组,由纪检委、监察室、党委办公室、管理科、政策法规科组成,办公室设在政策法规科。
第十六条执法过错的立案调查,由执法过错责任追究领导小组决定。
第十七条一般执法过错由执法过错责任人所在单位负责查处,查处结果应在结案后五日内报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公室备案。
一、为进一步强化全局工作人员的责任和工作质量,规范工作行为,根据《国家公务员法》等有关法规、文件的要求,结合我局工作实际,制定本制度。
二、本制度所称工作过错,是指全局工作人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因不严、不细、不实或其它主观原因,造成工作损失、产生不良影响和后果的行为。
三、本制度适用于局机关各处室及所有工作人员。
四、追究工作过错责任,应遵循实事求是,有错必究,责罚相当,教育与惩处相结合的原则。
五、有下列情形之一,可追究工作过错责任:
(一)一般工作过错
1.正式上报或下发的文件及各类材料中,格式、文体、文字等方面出现较大的错误或遗漏,尚未造成不良影响的;
2.在政务接待、会议筹备、活动组织过程中因计划不周、疏忽大意或不按要求办理,给工作造成被动的;
3.违反工作程序,越级请示、汇报,给工作造成被动的;
4.在督促查办、综合调研、信息报送等工作中,因自身原因造成上报材料失实的;
5.首问责任人不履行首问负责制,贻误办事人办事,造成较坏影响的;
6.因态度不好、服务不周受到投诉并经查实的;
7.其他应该追究一般工作过错责任的行为。
(二)重大工作过错
1.遇重大或紧急问题不及时报告,不采取应急措施,给工作造成较大损失的;
2.超越规定权限擅自做主,给工作造成损失或不良影响的;
3.在正式上报或下发的文件及各类材料中,因自身原因导致内容出现与现行法律、法规、文件或其他有关规定不相一致问题,产生不良影响的;
4.违反保密规定出现泄密问题,但尚未触犯国家保密法规的;
5.因未切实履行工作职责、以权谋私,给工作造成较大损失的;
6.其他应该追究重大工作过错责任的行为。
六、工作过错责任划分及承担按以下情况予以认定:
(一)因擅自作主、未切实履行工作职责、报告不及时等造成的工作过错,由具体责任人承担全部责任;
(二)因不严、不细、不实等原因出现的工作过错,具体责任人承担主要责任,处室领导承担次要责任;
(三)因工作程序不明、落实制度不力等原因出现的工作过错,除具体责任人承担责任外,处室领导承担领导责任;
(四)工作过错行为造成经济赔偿的,工作过错责任人应承担一定的赔偿责任。
七、对一般工作过错责任人,视情节、后果轻重给予批评教育、书面检查、通报批评等处理;对重大工作过错责任人,视情节、后果轻重给予取消当年评优评先资格、扣发目标奖、调离岗位、停职离岗培训等处理。
八、有下列情形之一,应予从重追究工作过错责任:
(一)工作过错多次重复出现;
(二)明知已出现过错,不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致使损失、影响扩大的;
(三)因主观故意出现的过错;
(四)拒不承认过错事实的;
(五)故意隐瞒过错真相,不及时上报的;
(六)其他经局党组认定,应从重追究工作过错责任的。
九、有下列情形之一,可予从轻或免除追究行政过错责任:
(一)工作过错行为没有造成损失或不良影响的;
(二)属认识理解偏差,过错轻微,且能及时纠正的;
(三)因工作程序不明、分工不明出现过错,情节轻微的直接责任人;
(四)其他经局党组研究认定,可从轻或免除追究工作过错责任的。
十、工作过错发生后,处室及过错责任人应将过错原因和整改情况以书面形式报办公室,办公室启动工作过错责任追究程序,按照局领导要求对工作过错情况及相关事实进行调查核实,并提出处理意见报局党组。
十一、工作过错责任的认定和追究由局党组研究确定。
第一条 为了规范行政审批行为,有效防范和及时纠正行政许可过错行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局工作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适用于本局所有执法人员。违反行政许可行为规则,需要追究责任的,参照本制度执行。
第三条 行政许可责任追究,坚持实事求是、依法有据、有错必究、惩处与责任相适应、教育与惩处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 法纪股必须严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完善行政许可的各项配套制度,建立岗位责任制等各项工作规则,保证行政许可的实施主体合法、内容合法、程序合法。
第五条 行政许可责任分为直接责任、领导责任。
第六条 本制度所称批准人,一般指局长或分管行政许可事项的副局长;审核人,一般指承办股室负责人;承办人,一般指具体承办行政许可事项的工作人员。
第七条 承办人未经审核人、批准人批准,直接作出具体行政许可行为,导致行政许可过错的,承办人负直接责任。
第八条 虽经审核人审核、批准人批准,但承办人不依照审核、批准程序实施具体行政许可行为,导致行政许可过错发生的,承办人负直接责任。
第九条 承办人提出方案或意见有错误,审核人应当发现而
没有发现的,或者发现后未能及时纠正,导致行政许可过错发生的,承办人负直接责任,审核人负领导责任。
未经承办人拟办,经批准人批准导致行政许可过错发生的,审核人负直接责任。
审核人不报请批准人批准直接作出决定,导致行政许可过错发生的,审核人负直接责任。
第十条 两人以上故意或者过失,导致行政许可过错发生的,按个人所起的作用确定责任。
第十一条 行政许可责任追究方式分为:
(一)责令作出书面检查;
(二)通报批评;
(三)取消当年评先资格;
(四)当年考评不合格;
(五)调离工作岗位或停职离岗培训;
(六)给予行政处分。
以上责任追究方式可以单处或并处。
第十二条 实施行政许可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责令改正,并视情节轻重追究相关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
(一)对符合法定条件的行政许可申请不予受理的;
(二)不在办公场所公示依法应当公示的材料的;
(三)在受理、审查、决定行政许可过程中,未向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履行法定告知义务的;
(四)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不齐全、不符合法定形式,不一次告知申请人必须补正的全部内容的;
(五)未依法说明不受理行政许可申请或者不予行政许可的理由的;
(六)依法应当举行听证而不举行听证的。
第十三条 本制度第十三条所列情形中,工作中主动发现并及时纠正错误、未给机关和行政管理相对人造成损失或不良影响的,经批评教育,可免予追究行政许可责任。
第十四条 本制度第十三条所列情形中,情节较轻,经责令改正后,给机关和行政管理相对人造成损害和影响较小的,对负直接责任的,单独给予或者合并给予本制度第十二条第(一)、(二)项行政处理。对负领导责任者,给予本制度第十二条第(一)项行政处理。
第十五条 本制度第十三条所列情形中,情节严重,虽经责令改正,仍给机关和行政管理相对人造成损害和不良影响的,对负直接责任者,给予行政记过处分,合并给予本办法第十二条第(四)项行政处理;对负领导责任者,给予行政警告处分,合并给予本制度第十二条第(三)项行政处理。
第十六条 实施行政许可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责令改正,对负直接责任和领导责任者,给予行政记大过处分,合并给予本制度第十二条第(五)项行政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准予行政许可或者超越法定职权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
(二)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不予行政许可或者不在法定期限内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
第十七条 实施行政许可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尚不构成犯罪的,对负直接责任者,给予行政降级处分;对领导责任者,给予行政记大过处分,合并给予本制度第十二条第(五)项行政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办理行政许可、实施监督检查,索取或者收受他人财物或者谋取其他利益的;
(二)擅自收费或者不按照法定项目和标准收费的;
(三)截留、挪用、私分或者变相私分实施行政审批依法收取的费用的;
(四)不依法履行监督职责或者监督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第十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对相关责任人从重处理。
(一)一年内出现两次以上应予追究的行政许可过错的;
(二)干扰、阻碍、不配合对其行政许可过错进行调查的;
(三)对投拆人、检举人、控告人打击、报复、陷害的;
(四)其他应当从重追究行政许可责任的情形。
第十九条 有下列情形的,不追究工作人员的行政许可责任:
(一)行政管理相对人弄虚作假,致使工作人员无法作出正确判断的;
(二)法律、法规、规章和内部行政管理制度未作规定或者规定不具体,致使工作人员理解错误的;
(三)因不可抗力因素致使行政许可过错发生的;
(四)批准人不采纳或改变承办人、审核人正确意见,导致行政许可过错发生的;未经承办人拟办、审核人审核,批准人直接作出决定,导致行政许可过错发生的;
(五)其他不应追究行政许可责任的情形。
第二十条 因行政许可过错侵犯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并涉及赔偿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的有关规定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赔偿责任,并追究行政责任。
第二十一条 行政许可责任追究,依照人事管理权限和行政处分审批权限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二条 行政许可责任人有陈述权和申辩权。行政许可责任人对行政处分决定不服的,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和《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二十三条 本制度由法纪股负责监督实施,并纳入行政执法责任制评议考核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令
(第41号)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执法过错责任追究规定》已经1999年6月2日公安部部长办公会议通过,现予发布施行。
公安部部长 贾春旺一九九九年六月十一日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保障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正确履行职责,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公安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执法过错是指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在执行职务中,故意或者过失造成的认定事实错误、适用法律错误、违反法定程序或者其他执法错误。
第三条 追究执法过错责任,应当遵循实事求是、有错必纠、过错与处罚相适应、教育与惩处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 在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工作中,公安业务部门、法制、督察、人事等部门应当互相支持,积极配合。
第五条 对于及时发现、制止、纠正公安机关的执法过错有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人民警察,应当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 执法过错责任追究范围和认定
第六条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在执行职务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执法过错责任:
(一)违反法律规定,对应当立案或者撤销的刑事、行政案件不予立案、撤销,对不应当立案或者撤销的案件予以立案、撤销的;
(二)在办案中弄虚作假、逼供、骗供、诱供、逼取证人证言的,或者因为在勘验、检查、鉴定中出现重大失误、疏漏而造成案件错误处理的;
(三)因办案人员的主观过错导致案件主要犯罪事实错误,检察院不予批捕、不起诉或者人民法院判决无罪的;
(四)应当报捕而未报捕导致检察院在审查批捕时增捕重大犯罪嫌疑人的;
(五)呈报劳动教养、少年收容教养、收容教育,因办案人员的主观过错导致案件主要事实错误,审批机关或有关部门不予批准的;
(六)因办案人员的主观过错导致案件主要事实错误或者严重违反法定程序,被人民法
院、复议机关撤销具体行政行为的;
(七)对没有犯罪事实或者没有证据证明有犯罪重大嫌疑的人,错误采取刑事拘留、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刑事强制措施,或者超过法定期限办案情节严重的;
(八)违反法律规定,作出拘留、罚款、吊销许可证和执照、没收财物等行政处罚,或者采取劳动教养、少年收容教养、收容教育等限制人身自由措施的;
(九)违反法律规定,办理保外就医、所外执行的;
(十)违反法律规定,对财产采取查封、扣押、冻结等强制措施,或者违反国家规定征收财物、收取费用的;
(十一)违反法律规定,使用警械、武器,情节恶劣或造成严重后果的;
(十二)违反法律规定,阻碍当事人行使申诉、控告、听证、复议、诉讼和其他合法权利,情节恶劣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
(十三)不履行办案协作职责,或者阻碍异地公安机关依法办案,情节恶劣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
(十四)错误执行或者拒不执行发生法律效力的刑事、行政裁判、复议决定和其他纠正违法的决定、命令,造成严重后果的;
(十五)拒绝或者拖延履行法定职责造成严重后果的;
(十六)其他故意或者过失违反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予以追究的执法过错。第七条 公安机关发生执法过错的,应当根据人民警察在办案中各自承担的职责,区分不同情况,分别追究案件审批人、审核人、办案人、鉴定人及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第八条 办案人、审核人、审批人都有故意或过失造成执法过错的,应当分别承担责任,其中审批人承担主要责任。
第九条 审批人在审批时改变或者不采纳办案人、审核人的正确意见造成执法过错的,由审批人承担全部责任。
第十条 违反规定的程序,擅自行使职权造成执法过错的,由直接责任人员承担责任。第十一条 因办案人或者审核人弄虚作假、隐瞒真相,导致审批人错误审批造成执法过错的,由办案人或者审核人承担主要责任。
第十二条 因鉴定人提供虚假、错误鉴定结论造成执法过错的,由鉴定人承担主要责任。第十三条 下级公安机关按照规定向上级公安机关请示的案件,因上级公安机关批复、决定错误造成执法过错的,由上级公安机关有关责任人员承担责任。
第十四条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改变案件定性、处理的,不追究人民警察的责任:
(一)法律规定不明确或者有关司法解释不一致的;
(二)因不能预见或无法抗拒的原因致使错误发生的;
(三)执行上级命令的;
(四)按照办案协作规定协助办案的。
第三章 对执法过错责任人的处理
第十五条 对执法过错责任人员,应当根据其违法事实、情节、后果和责任程度分别追究行政责任、经济责任和刑事责任。
第十六条 对于发生执法过错的责任人员,应当依照有关规定,作出以下处理:
(一)辞退;
(二)限期调离公安机关;
(三)停止执行职务;
(四)延期晋级、晋职;
(五)通报批评;
(六)取消评选先进的资格;
(七)离岗培训;
(八)责令作出书面检查;
(九)减发或者停发岗位津贴、奖金。
第十七条 执法过错责任人员有违法违纪行为,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及公安机关有关规定给予处分。
第十八条 执法过错责任人员的行为已经构成犯罪,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依法移交有关部门办理。
第十九条 公安机关依法承担国家赔偿责任的案件,除依照以上规定追究执法过错责任外,还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的规定,向有关责任人员追偿部分或者全部赔偿费用。
第二十条 公安机关发生执法过错案件影响恶劣、后果严重的,除追究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外,还应当依照《公安机关追究领导责任暂行规定》,追究公安机关领导责任。第二十一条 发生严重的执法过错或者多次发生执法过错的公安局、派出所和办案单位,本不得评选为先进集体。
第二十二条 对执法过错责任人的处理情况应当作为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考核、定级、晋职、晋升的重要依据,记入档案。
第二十三条 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从轻或者免予追究执法过错责任:
(一)由于轻微过失造成执法过错的;
(二)主动承认错误,并及时纠正的;
(三)执法过错发生后能够配合有关部门工作,减少损失、挽回影响的;
(四)情节轻微、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
第二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从重追究执法过错责任:
(一)因贪赃枉法、徇私舞弊、刑讯逼供、蓄意报复、陷害等故意造成执法过错的;
(二)阻碍对执法过错责任进行追究的;
(三)对检举、控告、申诉人打击报复的;
(四)连续多次发生执法过错的;
(五)情节恶劣、后果比较严重的。
第四章 执法过错责任追究的程序
第二十五条 追究执法过错责任,由发生执法过错的公安机关负责查处;上级公安机关认为有必要的,可以直接查处下级公安机关发生的执法过错案件。
第二十六条 公安法制部门负责执法过错案件的检查和认定,并提出纠正意见。公安业务部门对本部门发生的执法过错案件,应当主动检查和纠正。
对于需要追究执法过错的纪律责任的,由法制部门或者业务部门提出处理意见报督察或者人事部门,由督察或者人事部门研究决定后,报公安机关行政首长审批。
第二十七条 被追究执法过错责任的人民警察不服追究执法过错责任决定的,可以向本级或者上级公安机关申诉;接受申诉的公安机关应当在三十日内作出答复。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按照有关规定办理。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八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可以根据本规定,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实施办法。
第二十九条 本规定由公安部法制局负责解释。第三十条 本规定自颁布之日起实施。
关于印发铜陵市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
暂行办法的通知
铜政〔2014〕37号
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铜陵市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暂行办法》业经2014年11月6日市人民政府第43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铜陵市人民政府 2014年11月12日
铜陵市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依法行政,根据《安徽省行政执法监督条例》、《安徽省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暂行办法》(皖政〔1999〕14号)等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 本市各级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组织及依法委托的执法机构(以下统称行政执法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故意或过失作出违法、不当的行政执法行为或者不履行法定职责,致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以及公共利益受到损害的,应当追究行政执法过错责任。
第三条 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应当坚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有错必纠、错责相当、教育与惩处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本级人民政府所属行政执法机关行政
—1—
执法过错责任的追究工作。
行政执法机关、监察机关和政府法制部门等单位按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和各自职责负责行政执法责任追究的具体工作。
第二章 行政执法责任追究的范围和方式
第五条 行政执法机关及其行政执法人员在实施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征收(征用)、行政强制、行政检查、行政复议以及履行其它行政监管服务职能过程中,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行政执法过错责任:
(一)无法定依据或者超越法定职权行使权力的;
(二)适用法律依据、事实认定错误的;
(三)违反法定程序的;
(四)不履行法定职责的;
(五)执法行为或实施处罚明显不当的;
(六)非法限制或剥夺公民人身自由的;
(七)非法使用暴力伤害公民身体的;
(八)其他应当追究行政执法过错责任的情形。第六条 对行政执法部门责任的追究方式:
(一)责令作出书面检查;
(二)限期整改;
(三)通报批评;
(四)取消当年评比先进的资格。
前款规定的行政执法责任,可以单独或者合并适用。第七条 对行政执法人员执法责任的追究方式:
(一)责令作出书面检查;
(二)限期整改;
(三)通报批评;
(四)离岗培训;
(五)取消当年评比先进的资格;
(六)暂扣行政执法证件;
(七)调离执法岗位;
(八)行政追偿;
—2—
(九)给予行政处分。
前款规定的行政执法责任,可以单独或者合并选用。
第八条 行政执法部门单独作出违法、不当行政执法行为或不履行法定职责的,该机关承担全部过错责任。由2个以上行政执法部门共同作出的,由主办机关承担主要责任,其他机关承担相应责任。主办机关不明确的,共同承担执法过错责任。
第九条 行政执法部门因执行上级行政机关决定、命令发生执法过错的,由作出错误决定、命令的上级行政机关承担过错责任。行政执法机关发现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的决定、命令错误,未向上级提出改正意见,或者执行明显违法的决定、命令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十条 行政执法人员单独或共同作出违法、不当行政执法行为或不履行法定职责的,其行政执法责任由承办人和直接主管人员单独承担或按所起作用大小共同分担。行政执法事项的审核人和批准人为直接主管人员。
第十一条 承办人直接作出违法、不当行政执法行为或者不履行法定职责的,由承办人承担全部执法责任。
承办人受指令作出违法、不当行政执法行为或者不履行法定职责的,由指令者承担主要责任,承办人承担次要责任。
第十二条 应当经过审核、批准的行政执法行为,其行政执法责任的承担应当根据承办人、审核人、批准人的岗位职责和具体行为划分:
(一)承办人弄虚作假、徇私舞弊,致使审核人、批准人未能正确履行审核、批准职责的,由承办人承担;
(二)承办人未经审核、批准而直接作出行政执法行为的,或者虽经审核、批准而不依照审核、批准的内容和要求实施的,由承办人承担;
(三)审核人未经批准而直接作出决定的,由审核人承担;
(四)审核人不采纳或改变承办人正确意见,经批准人批准或同意的,按所起作用大小分别由审核人、批准人承担;
(五)批准人不采纳或改变承办人、审核人正确意见,或者未按规定程序办理直接作出决定的,由批准人承担;
(六)承办人意见或建议有错误,审核人、批准人应当发现而没有发现,或者发现后未予纠正,按所起作用大小分别由承办人、审核人、批准人承担;
(七)按照岗位职责分解应当单独承担或共同分担行政执法责任的其
—3—
他情形。
第十三条 行政执法部门经领导集体决策程序后作出决定,导致产生违法、不当行政执法行为或者不履行法定职责的,参与作出决定的主要领导视为批准人,其他领导视为审核人,按直接主管人员承担责任。
第十四条 行政执法人员执行上级错误的决定或者命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有关规定确定行政执法责任。
第十五条 受委托组织发生行政执法过错的,应当由委托机关对外承担责任,受委托组织的具体执法人员承担直接责任,受委托组织的负责人承担主管责任。
第十六条 行政执法部门及其行政执法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从重追究执法过错责任:
(一)拒绝提供与过错行为有关的文件、资料及其他必要情况的;
(二)转移或销毁有关证据的;
(三)对过错案件的申诉人、控告人、检举人或责任追究承办人员打击报复的;
(四)行政执法过错发生后,瞒报或者不采取有效措施,致使损害后果扩大的;
(五)过错责任追究机关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
(六)1年内出现2次以上(含2次)应予追究执法过错责任的同类型执法过错行为的;
(七)其他应当从重追究责任的情形。
第十七条 行政执法过错责任机关和责任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从轻追究责任:
(一)主动、及时报告过错行为并采取措施,有效避免损失或者挽回影响的;
(二)行政管理相对人故意伪造或者隐瞒重要证据,致使行政执法过错的;
(三)其他可以从轻、减轻追究责任的情形。
第十八条 行政执法过错责任机关和责任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追究责任:
(一)因不可抗力发生行政执法过错的;
(二)因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原因发生行政执法过错的;
—4—
(三)在集体研究中申明保留不同意见的;
(四)其他可以不予追究行政执法过错责任的情形。
第十九条 行政执法部门经批准开展探索性、试验性的执法创新过程中,出现行政执法过错的,可不追究行政执法过错责任,但应当及时纠正。
第二十条 行政执法人员因执法过错造成国家赔偿责任的,赔偿义务机关在实施赔偿后,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的有关规定,向有关行政执法过错责任人追偿。
第三章 行政执法责任追究权限和程序
第二十一条 行政执法部门执法过错责任由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行政执法机关作出;实行垂直管理的行政执法部门的行政执法责任,由其上级行政执法部门进行追究。
行政执法机构及其行政执法人员执法过错责任由所属行政执法部门负责追究。
无法定理由不予追究或者拖延不办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法制部门、监察机关等过错责任追究机关追究有关行政执法机关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第二十二条 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机关有权向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询问、查阅、搜集与行政执法责任案件有关的情况、资料、证据,相关人员和单位应当积极配合,如实反映情况,提供资料证据。
第二十三条 在下列途径中发现的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机关应当立案调查,以确定有关行政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是否应当承担行政执法责任:
(一)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行政案件的判决或裁定;
(二)行政复议机关的行政复议决定;
(三)审计等行政机关依法确认行政执法行为违法或者提出行政处理建议;
(四)依法组织的行政执法检查或法定监督机关、上级机关要求调查处理;
(五)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
(六)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申诉、检举、控告;
(七)其他途径。
—5—
第二十四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执法行为提出的控告、检举、投诉,行政执法责任追究机关应当及时作出是否立案的决定;不予立案的,应当告知并说明理由。
已经立案的案件,行政执法责任追究机关应当自立案之日起60日内,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本办法规定依法作出责任追究处理决定。其中,依法依纪应采取组织处理措施的,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规定程序办理;依法依纪应当追究政纪责任的,由监察机关、人事任免机关依法给予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二十五条 行政执法责任追究机关在作出责任追究决定前,应当充分听取被追究责任的行政执法部门(机构)或者行政执法人员的陈述和申辩。
负责行政执法责任案件调查、处理的人员与相关行政执法行为或者行政执法人员有利害关系或可能影响公正处理的,应当实行回避。
第二十六条 对行政执法责任追究机关作出的组织处理或者行政处分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以书面形式向责任追究机关申请复核,或者向法律法规规定的机关提出申诉。复核机关应当自收到复核申请之日起15日内作出复核决定,案情复杂的,可以适当延长,但是延长时间不得超过15日。
复核、申诉期间,责任追究决定不停止执行。
第二十七条 对行政执法机关的责任追究情况,应当作为当政府对其进行依法行政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对行政执法责任人的责任追究情况,应当作为其考核、奖惩、任免的依据,其中行政处分决定应当归入本人档案。
第四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年*月*日)
第一条为了规范土地登记行为,提高依法登记水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江苏省土地管理违法行为行政处分暂行规定》、《土地登记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土地登记过错责任,是指国土资源行政管理机关及其土地登记工作人员在土地登记活动中,因故意或过失,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国家利益或土地使用权人的合法权益,而应承担的责任。
第三条土地登记过错责任追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教育与惩戒相结合。
第四条县国土资源局行使对土地登记工作人员过错责任的追究职权。
第五条土地登记程序
(一)土地登记申请
(二)地籍调查
(三)权属审核
(四)注册登记
(五)发放或更改土地证书 第六条地籍调查人员工作职责:
(一)负责现场实地踏勘;
(二)负责召集宗地四邻相关单位负责人或者委托代理人现场共同指界,并签字确认;
(三)负责查清宗地使用者的名称(姓名)、性质、土地座落、土地权属性质、用途和宗地界址情况;
(四)负责勘丈、绘制宗地草图、核对地籍图、填写地籍调查表并签字确认。
第七条国土资源行政管理机关及土地登记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追究其过错责任:
(一)因不作为被行政复议机关、人民法院裁定或判决在一定期限内履行法定职责等违法行为的直接责任人;
(二)对符合登记条件的登记申请,无正当理由拒绝、暂缓办理或者超规定期限未予办理的投诉,经查属实的;
(三)未按工作职责、规定程序和技术规范进行土地登记造成不良后果的;
(四)未严格履行工作职责和规定,造成土地登记错登、漏登,给土地权利人造成损失的;
(五)恶意擅自更(涂)改土地证书内容的;
(六)协助土地登记申请人伪造虚假权属来源证明或材料的;
(七)擅自变更界址点,提供虚假测量成果或宗地图的;
(八)因土地登记人员过失造成土地登记文件资料损坏、丢失的;
(九)玩忽职守、徇私枉法、滥用职权,给国家和有关当事人造成损失的;
(十)利用职务之便索取、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
(十一)明知土地违法案件正在查处中或被列拆迁范围或法律文书限制办理,仍继续为其办理土地登记的。
第八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从轻或免于追究:
(一)主动发现违法、违规行为并及时纠正,未造成后果的;
(二)违法违规行为显著轻微的;
(三)由于领导人干预,经办人员依法抵制无效,被迫执行的;
(四)其它依法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分的。第九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从重或加重追究:
(一)因索贿受贿违法违规的;
(二)多次发生违法违规行为的;
(三)违法违规行为造成严重后果的;
(四)其它依法应当从重或加重追究的。
第十条对应当追究责任的有关人员视情节轻重可以给予批评教育、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调离土地登记工作岗位、撤职、停薪待岗3至6个月、辞退、开除公职等行政处罚、组织处理和纪律处分。有赔偿责任的并由其所在单位和本人支付部分或者全部赔偿费。构成犯罪的,提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一条责任追究赔偿:
由各国土资源所(分局)上报县局办理的土地登记,国土资源所(分局)为责任单位;由江苏省土地市场赣榆交易所办理的土地登记,江苏省土地市场赣榆交易所为责任单位。分管领导负领导责任,地籍 调查和初审人员负主要责任。涉及行政诉讼或赔偿的由责任单位出资和赔偿后,再由责任单位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赔偿责任。
第十二条被责任追究人员,未导致赔偿的,其本人不得参加评选当年先进个人。
第十三条地政地籍科负责对被责任追究的单位和个人所发生问题的调查,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核准事实后视情节轻重提出处理意见,相关部门依据权限按照程序实施处理。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税收执法行为,强化内部管理,提高税收执法水平,促进税务执法人员依法行政,根据自治区地方税务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税系统税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操作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及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章的规定,结合和田地税系统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税收执法过错责任是指全地区地税系统税务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违反国家税收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以及税收政策的规定,导致税收执法行为不当而应当承担的责任。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税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是指给予税收执法过错责任人的行政处理和经济惩戒。
对过错责任人员应当给予行政处分或者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依照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及规章的规定执行。
第四条 税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应当坚持合法、公正、公平、公开、实事求是、有错必究、过罚相当、教育与惩戒相结合的原则。
第五条 对税收执法人员追究执法过错责任时应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程序到位、手续完备、定性准确、处理适当。
第六条 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应当由县以上地税机关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实施。
第二章 过错责任追究的形式
第七条 执法过错责任的追究形式分为行政处理和经济惩戒。
行政处理包括批评教育、责令作出书面检查、通报批评、责令待岗、取消执法资格。
经济惩戒是指扣发奖金、岗位津贴。本办法中经济惩戒的金额,以扣分分值与单位分值对应的金额的乘积计算确定。单位 分值对应的金额由和田地区地方税务局另行通知。
第八条
批评教育适用于执法过错行为性质较轻,后果轻微的,本办法列举的在一个检查期内合计扣分在50分以下的责任人,以正式谈话方式指出错误、提出批评、进行教育。
第九条
责令作出书面检查适用于执法过错行为性质一般的,本办法列举的在一个检查期内合计扣分在50分(含)以上80分以下的责任人, 责令其写出书面检查。
第十条
通报批评适用于执法过错行为性质一般,但可能导致较重后果或者一定社会负面影响的,本办法列举的在一个检查期内合计扣分在80分(含)以上100分以下的责任人, 以公文 “通报” 的形式,点名指出错误、提出批评。
第十一条
责令待岗适用于执法过错行为性质较重,可能导致严重后果或者较大社会负面影响的,本办法列举的在一个检查期内合计扣分在100分(含)以上的责任人。待岗期限为一个月,待岗人员需接受适当形式的培训后方可重新上岗。
第十二条
对责任人员的追究决定,由该责任人所在的县以上地税机关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领导小组集体研究,以地税机关的名义作出。取消执法资格由自治区地方税务局决定。
第十三条
对责任人的追究按照本办法第八条至第十一条的规定给予行政处理,同时给予经济惩戒。
第三章 过错责任追究的范围
第十四条 税务登记过错行为的责任追究
一、未按规定期限办理税务登记事项的,每户每日扣0.1分。
二、擅自办理税务登记或遗漏重要登记事项的,每户扣0.5分。
三、未按规定程序认定或者解除非正常户的,每户扣0.2分。
四、已经认定为非正常户的纳税人实际上仍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且未申报纳税的,或者已认定为非正常户的纳税人重新办理设立税务登记未追缴欠税的,每户扣5分。
五、未按规定期限核发《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的,或者未按规定办理外埠纳税人报验登记的,每户扣0.5分。
六、未按规定期限结报税务登记证工本费的,每日扣1分。第十五条
发票管理过错行为的责任追究
一、发票及存根、非税收入票据保管不善,造成损失的,每份扣5分。
二、发票领发、缴销(税务机关内部及纳税人)过程中,领发、缴销记录不清或记录错误的每次扣2分;未按规定在领、销记录上签字确认的,每次扣3分。
三、无正当理由不发售发票的,每户扣3分。
四、未按规定期限对发票、非税收入票据的本局库存及所属库存进行盘点的,每次扣1分;账账不符、账证不符、账实不符的,每次扣5分。
五、未对中奖金额在50元(含50元)以上有奖发票中奖信息进行核实的,每票扣1分;未按规定期限兑付奖金的,每日扣0.1分。
六、未按规定期限鉴定发票真伪制作《发票鉴定结果证明书》的,或者无法鉴定未及时转送鉴定的,或者经鉴定为假发票未及时转送处理的,每日扣0.5分。
七、未按规定处理纳税人领购发票事项,不符合领购发票条件而准予其领购发票的,或者核准纳税人领购的发票与实际经营范围不符的,每户扣2分。
八、未对纳税人发票违章行为进行处理的,每票扣1分。
九、未按规定作出停供、收缴发票决定的,或者未依照《收缴、停止发售发票决定书》而停供、收缴发票的,每户扣1分;纳税人接受处理后未及时解除停供、收缴发票决定的,每日扣0.5分。
十、未按规定代开发票,开具发票业务与开具发票种类不相符的,每票扣1分;超范围开具发票的,每票扣2分;未在代开发票中备注完税凭证号码、税额的,每票扣0.2分;全部联次未一次性填开的,每票扣5分。
第十六条
核定、调整应纳税额过错行为的责任追究
一、未按规定期限核定、调整纳税人应纳税额的,每日扣0.2分。
二、未按规定程序核定、调整纳税人应纳税额的,每户次扣1分。
三、对不符合核定征收条件的纳税人采取核定征收方式的,每户扣3分。
第十七条 委托代征管理过错行为的责任追究
一、未按规定签订委托代征协议,签订的委托代征协议中代征范围、期限、票款结报缴销等内容不符规定的,每份扣2分。
二、因政策调整等因素需要调整代征协议而未及时变更协议的,每日扣0.2分。
三、代征条件发生变化需要终止代征协议而未及时终止协议的,每日扣0.2分。
第十八条
纳税申报征收过错行为的责任追究
一、无正当理由不受理纳税申报的,每次扣2分。
二、应征未征、多征、少征、提前征收、延缓征收税(费)款的,每次扣8分。
三、擅自改变征收范围的,每次扣10分。
四、应加收滞纳金而未加收滞纳金的,每次扣5分;滞纳金计算征收不准确的,每次扣1分。
五、混淆税款入库级次的,每次扣5分。
六、未按规定汇缴税款的,每次(日)扣1分。
七、未根据纳税人申报信息开具完税凭证,申报信息与完税凭证内容不符的,每份扣1分。涉及税款、入库级次的事项除外。
八、设立税款过渡帐户的,扣50分。
九、单次征收税(费)款(印花税除外)或者加收滞纳金不足1元(不含1元)的,不予追究执法过错责任。
第十九条 延期申报、限期缴纳过错行为的责任追究
一、办理延期申报未按规定预征税款的,每户扣5分。
二、未按规定期限审核延期缴纳税款事项的,每日扣1分。
三、不符合延期缴纳条件而审核上报的,每户扣10分。第二十条
减免税及所得税税前扣除项目管理过错行为的责任追究
一、无正当理由不受理纳税人减免税及所得税税前扣除项目申请的,每户扣1户。
二、未按规定期限办理的,每日扣0.1分。
三、未按规定程序办理的,每户次扣0.5分。
四、未按照税收政策规定的权限或者条件审批减、免、退税的,每户扣2分。
五、制作相关批复文件适用依据不适当,或者意思表达有误的,每户扣3分。
第二十一条 规范性文件管理过错行为的责任追究
一、未按规定备查备案规范性文件的,或者未按规定对规范性文件进行公告的,每次扣0.5分。
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违反政策规定的,每次扣5分。第二十二条 欠税管理过错行为的责任追究
一、对欠税未进行会计核算的,每笔扣1分。
二、未按规定进行欠税公告的,每次扣0.2分。
三、未按规定核销欠税的,每笔扣2分。
第二十三条 税收会计统计过错行为的责任追究
一、账证、账账、账实、账表、表表之间不一致,每一项扣0.5分。
二、未按照税收会计制度规定的核算内容使用税收会计科目的,每次扣2分。
第二十四条 纳税信誉等级评定过错行为的责任追究
一、未按规定程序评定纳税人信用等级的,每户扣0.5分。
二、纳税信用等级评定不实的,每户扣1分。第二十五条 税务检查过错行为的责任追究
一、实施税务检查,未按照规定出示税务检查证件和税务检查通知书的,每户扣2分。
二、对达到立案标准而未立案查处的,每户扣3分。
三、违反税收征管法规定权限、期限实施调账检查的,每户扣5分。
四、违反税收征管法规定的权限查询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在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存款账户或储蓄存款的,每户扣5分。
五、税务检查所查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定性不准、适用法律依据不当的,每户扣5分。
六、达到重大案件审理标准未移送审理的,每户扣2分。
七、未按规定期限审理重大案件,每日扣0.5分。
八、应当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税务案件而不移送的,每案扣5分。第二十六条 税收违法行为处理过错行为的责任追究
一、纳税人存在违法行为应当给予行政处罚而未处罚的,每户扣1分。
二、实施行政处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适用法律不当、违反法定程序的,每户扣0.5分。
三、适用一般处罚程序,在做出处罚决定前未依法履行告知程序的,每户扣0.5分;制作的告知书所表述的纳税人违法事实不清、适用法律依据不适当,或者未告知当事人依法享受陈述、申辩和要求听证权利的,每户扣0.5分。
四、查处税收违法案件时,明知应当回避而未要求回避的,每次扣2分。
五、查处税收违法案件达到稽查立案标准而未移送稽查部门处理的,每户扣2分。
六、制作的《税务处理决定书》或者《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中所表述纳税人违法事实不清、适用法律依据不适当、定性不准确的,或者意思表达有误的,每户扣2分。
第二十七条 税收保全措施及强制执行措施过错行为的责任追究
未按规定的程序或权限实施税收保全措施或强制执行措施的,每户扣2分。
第二十八条 税务听证过错行为的责任追究
一、未按规定的期限组织税务听证的,每日扣1分。
二、未按规定的程序组织税务听证的,每户扣5分。第二十九条
税务行政复议过错行为的责任追究
一、未按规定处理复议申请的,每户扣5分。
二、未按规定的期限办理税务行政复议案件的,每日扣2分。
三、未按规定的程序办理税务行政复议案件的,每户扣10分。
第三十条 其他有关事项过错行为的责任追究
一、无正当理由不受理举报案件的,每户扣2分。
二、泄露保密信息的,每次扣5分。
三、无正当理由不办理退税的,每户次扣1分。
四、违规提退代征手续费的,每户次扣2分。
五、未按规定保管税收业务档案,造成案卷、资料丢失、毁损、缺页的,每卷扣3分。
六、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被复议机关撤销、变更的,每户扣15分。
七、执法过错行为导致税务机关行政诉讼终审败诉的,每案扣20分。
八、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侵害纳税人合法权益,税务机关承担赔偿责任的,每户扣30分。
九、未按《税收执法检查处理决定书》的要求进行纠正的,每项次扣10分。
十、在执法检查工作中,被检查机关或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据实提供情况,或以任何理由进行拖延、阻挠、拒绝检查的,每人次扣15分。
第三十一条 执法检查工作过错行为追究的责任追究
一、未按照规定的期限实施执法及过错责任追究的,每日扣0.5分。
二、未按照规定的程序实施执法及过错责任追究的,每次扣5分。
三、作出的处理决定所依据的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处理不当的,每次扣5分。
四、帮助调查对象隐瞒执法过错行为的,每人次扣20分。第三十二条 其他应当给予责任追究的执法过错行为 以上未明确列举但确需给予责任追究的过错行为,可以由该责任人所在的县以上地税机关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领导小组集体研究作出决定。
第四章 过错责任的划分原则
第三十三条 执法过错责任按承担责任大小的不同,分为主要责任、次要责任和共同连带责任。
第三十四条 执法过错行为按照下列方法明确责任:
(一)因承办人的个人原因造成执法过错的,由承办人承担全部过错责任;承办人为两人或者两人以上的,根据过错责任大小分别承担主要责任和次要责任。
(二)承办人的过错行为经过批准的,由承办人和批准人共同承担责任,批准人承担主要责任,承办人承担次要责任。承办人的过错行为经过审核后报经批准的,由批准人、审核人和承办人共同承担责任,审核人承担主要责任,批准人、承办人承担次要责任。
(三)虽经审核人审核、批准人批准,但承办人不依照审核、批准事项实施税务具体行政行为,导致税收执法过错后果发生的,承办人承担全部过错责任。
(四)承办人提出方案或意见有错误,审核人、批准人应当发现而没有发现,或者发现后未予纠正,导致税收执法过错后果发生的,审核人承担主要责任,承办人、批准人承担次要责任。
(五)因经办人弄虚作假导致批准错误的,由承办人承担全部过错责任。
(六)经复议维持的过错行为,由承办人和复议人员共同承担责任,复议人员承担主要责任,承办人承担次要责任;经复议撤销或者变更导致的过错行为,由复议人员承担全部责任。
(七)执法过错行为由集体研究决定的,由主要领导承担主要责任,其他责任人承担次要责任。
第三十五条 有下列情节之一的,不予追究税务执法人员的责任:
(一)因执行上级机关的答复、决定、命令、文件,导致执法过错的;
(二)有其他不予追究的情节或者行为的。
第三十六条 有下列情节之一的,行为人不承担执法过错责任:
(一)因所适用的法律、行政法规、规章的规定不明确,导致执法过错的;
(二)在集体研究中申明保留不同意见的;
(三)因不可抗力导致执法过错的;
(四)因纳税人或者其他税务管理相对人的过错,使案件事实认定出现偏差,导致执法过错的;
(五)其他不承担执法过错责任的情节或行为的。
第三十七条 执法过错责任人有下列情节之一的,可以减轻责任或者不予追究过错责任:
(一)主动承认过错并及时纠正错误、有效阻止危害结果发生、挽回影响的;
(二)有其他从轻或者减轻的情节或者行为的。
过错行为情节显著轻微,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可以对责任人免予追究。
第三十八条 执法过错责任人有下列情节之一的,应当按照执法过错责任所扣分值的0.5倍至1倍加重责任:
(一)在检查期间内同时具有本办法规定的两种以上过错行为的;
(二)同一内发生两次以上根据本办法应追究责任的同一过错行为的;
(三)转移、销毁有关证据,弄虚作假或者以其他方法阻碍、干扰执法过错责任调查、追究的;
(四)要求限期整改的执法过错行逾期仍未整改的;
(五)因执法过错行为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或其他恶劣影响的。
第三十九条 责任人的过错行为造成的后果能够纠正的,应当责令限期纠正;能消除影响的,应及时消除影响。
第五章 过错责任追究程序及实施
第四十条 对执法过错行为的调查和对过错责任的初步定性由过错责任追究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实施,相关部门共同参与。
第四十一条 对各县市局行政负责人执法过错行为的责任追究由和田地区地方税务局(以下简称地区局)决定。
第四十二条 地区局发现各县、市局在执法活动中有执法过错行为,且未进行责任追究的,可以将有关证据、资料、线索交由该局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责任追究,也可以直接追究责任人的执法责任。
第四十三条 各县、市局有关部门应当将工作中发现的或经举报的执法过错行为,及时提供给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责任追究。对发现的执法过错线索,应以书面形式列明责任人及责任人所属部门、执法过错行为等情况,并于发现之日起三个工作日内 提交本局领导小组办公室。
第四十四条 领导小组办公室还应通过评议考核、执法检查、执法监察、行政复议及行政诉讼等渠道发现执法过错线索;也可以通过财政、审计、新闻媒体以及其他渠道发现执法过错线索。
第四十五条 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当根据掌握的执法过错线索或有关部门提供、移送的证据材料,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初步排查;对认为需要调查的,经本局负责人批准后,组织有关人员进行专案执法检查。
第四十六条 调查组的人员不得少于两人。调查人员可以调阅案件材料,也可以向纳税人、当事人或者其他相关人员调查取证。
第四十七条 检查终结后,检查人员应当制作执法过错案件调查报告,并听取被调查人及其所在单位或者部门的意见。
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案件调查报告的主要内容应包括:
(一)执法过错行为的事实;
(二)执法过错案件定性的分析;
(三)过错责任的划分;
(四)有关过错行为的证据材料;
(五)拟作出执法过错责任追究的意见;
(六)被调查人及其所在单位或者部门的意见;
(七)检查人签字及报告时间。
检查人员应于检查终结后2日内将调查报告、有关证据资料以及被调查人员及所在部门陈述意见报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
第四十八条 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当自接收检查人员报送资料后3个工作日内从以下方面对检查报告进行审核:
(一)执法过错行为的事实是否清楚;
(二)证据是否确实、充分;
(三)性质认定是否准确;
(四)责任划分是否明确;
(五)拟作出的执法过错责任追究的依据是否准确、意见是否恰当。
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审核调查报告时,发现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有关人员的执法责任不明确,应当责令原检查人员在限期 进行补充调查或者重新调查。
审核人根据各检查小组检查情况,根据本办法第四十七条第一款的要求汇总、整理形成本局的检查报告。
第四十九条 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对有关资料进行审核后2工作日内,对有关资料进行审核后,提请本局负责人召开会议进行审议。
明确日常考核发现问题的处理
第五十条 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领导小组经审议,应作出以下处理决定:
(一)对事实清楚,证据充分,责任明确的执法过错责任人员,作出追究执法过错责任的决定;
(二)对事实清楚,但情节轻微或者具有从轻情节,可以不追究过错责任人的执法责任的,作出免予追究执法过错责任的决定;
(三)对执法过错责任人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分或者涉嫌刑事责任的,移交相关部门处理。
(四)对执法过错事实不清,证据不充分,责任不明确的,退回领导小组办公室重新调查。
第五十一条 领导小组办公室应根据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领导小组的决定在3个工作日内制作相应处理决定,以书面形式送达有关单位、部门或个人。
第五十二条 对执法人员的追究决定由局领导、人事、财务、法制等部门分别实施;责令待岗的,自执法过错责任人收到追究决定之日起开始执行。处理决定的执行情况应附资料记录在卷。
主管局长负责对过错责任人员进行批评教育以及过错责任人员书面检查的审阅;人事部门负责对过错责任人员办理责令待岗及相关培训事项;法制部门负责对过错责任人员通报批评事项;财务部门负责对过错责任人员实施经济惩戒。
作出经济惩戒的,收取款项用于奖励先进执法单位(部门)和执法人员,不得挪作他用。由地区局作出经济惩戒决定的,由县市局收取款项后交地区局。
第五十三条 被追究人员如不服处理决定的,可以自收到处理决定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以书面形式向作出处理决定的地 税机关申辩,也可以自收到处理决定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以书面形式直接向作出处理决定的地税机关的上一级地税机关申辩。
接受申辩的地税机关应当自接到申辩材料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作出书面答复。
申辩期间处理决定不停止执行。
第五十四条 处理决定执行后,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当将全部资料立卷、归档,并及时将有关情况上报地区局。
第六章 附 则
【辍学过错责任追究制】推荐阅读:
教育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07-06
安全生产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10-06
办事处安全生产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12-12
医疗过错的举证责任07-12
适用过错责任原则的是09-07
辍学生包保责任制11-08
过错06-08
词语过错造句12-01
辍学新原因07-19
医疗过错鉴定申请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