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笔记

2024-05-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笔记(精选12篇)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笔记 篇1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部力著,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都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并论述教了师如何协调各种教育力量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方法,读这本书,不仅了解了那一条条独立成文的建议,更使我逐步接触和领会了苏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

捧读此书,不由自主的有一种感觉,一位慈祥,睿智的长者,坐在你的面前与你聊天,他的丰厚学养,他的理论,他的实践,他的思想,他的智慧正满慢滋养者你的心灵,提升你的智慧。这时候,大师的形象依然模糊,但是大师的指引却是那么的具体。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都有生动实际的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

一百条建议之首便是作者在反复的教导我们“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首先就要我们了解,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不同的个体,在学校里,教师不应该“一视同仁”,尤其是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要个别对待.作者打了一个最形象的比喻:让所有刚刚入学的7岁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提水,有的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尽,有的孩子却能提20多桶,但是如果你要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20桶,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儿童的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也是象这样各不相同的。读到这我不禁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在所教授的学生中会有明显的优差生等级?

为什么同时教授,有的学生可以很容易很完美的掌握,而有的学生却什么也学不会,现在我终于明白原来我没有在备课中考虑到孩子们的差异性,没有周密的考虑到每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将要做什么,没有因人而异,为他们挑选适合他们学习的内容,使他们取得一点小小的成就。原来就因为我这种欠缺考虑的备课,使我的课堂中产生了很多的无效劳动,而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和老师可能遇到的莫大的严重危险吧。正是苏霍姆林斯基首条解决了我初为人师的困惑。

二.他要求我们读书,每天不间断的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鼓励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在热烈而紧张的劳动中抽出时间来逐渐地,一步步的积累精神财富,智力财富和教育的智慧。他教育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学习教育同行们的优秀经验,取得他们的优秀信念,深入思考优秀教师的经验,将有助于我们看到: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要取得某种结果,都取决于哪些因素。

读到这些建议,突然很懊恼自己的消极,一直抱怨工作太忙,时间太少,而忽略了学习,忽略了读书,忽略了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这一简单的道

理。曾经雄心壮志的想过,要完善自己,但是现实的工作却成了我颓废最好的理由。为什么不能在闲暇之余读读手边的书,为什么不能在没有课的时候多去听听同行们的经验,为什么不能在晚上清闲的时候写写一天的教学日记,想想,时间真如流水就这样荒废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谆谆教诲让我茅塞顿开,他书中那个用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的历史老师也让我领悟到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妙,我终于明白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带着这个问题,我阅读到书中所写:怎样进行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三.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我们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容易拿一些新奇的、鲜明的、形象的手段(比如现在用的多媒体)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如果不合适的运用,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反而是有害的。“经验证明:讲课当中过分地追求激动人心的、鲜明的、形象的东西,会使得学生过度兴奋,这时教师不得不提高声音,压倒学生的喧闹声,学生就会更加兴奋。因此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是一项艺术。用得好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用的不恰当,反而适得其反。

四.教师要弄明白已知和未知之间的关系,因为这关系到学生掌握知识的质量及在头脑中的保持,同时也会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提示出已知的跟新的东西之间的内部的深刻的联系——这是激发兴趣的奥秘之一。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用了一个比喻,把课堂的教学活动比作是师生建立的一座高楼,当教师将新的知识这块砖递到学生手上的时候,学生应该知道放在哪个位置,并且它还应该站在远一点看看,这块砖与上一块以及整个建筑之间的关系,这样他才能将这块砖(新的知识)放好。要将已学过的知识变成掌握新知识的一个工具。

五.这本书同样给教师对学生进行智育培养提出了建议以及论述教师协调各种教育力量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方法。注重用书籍去影响学生的心灵。例如,有些孩子上课爱说话,有

些孩子上课爱做小动作,有些孩子不愿意听课,其实在抱怨孩子的同时我们应该想到:有些原因就在我们自己身上。读了这本书,我们不妨仔细地反思一下自己,我们的课备得充分吗?我们的课堂是不是激发了每一个孩子的探索知识的欲望?是不是让每个孩子都动了起来?是不是让每个孩子都有事可做?每天都这么想想我们就会发现,很多孩子不听话的原因就在我们自己身上,所以,要精心备好每一堂课就是我们必须要做好的一件事,我们所设计的每一堂课应该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事可做,让每一个孩子的思维都活动起来,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来,这样的课堂是令人向往的,师生互动的,气氛热烈的,和谐积极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有一种愉悦的心情,虽然我知道要达到这样的效果需要付出努力来设计探索,有时候可能不会那么尽善尽美,但是我们不能放弃努力,我们应该真正动脑筋来设计我们的课堂,那么我们的抱怨声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少了很多。

六“教育的才能的基础在于深信有可能成功的教育每个儿童。”这句话使我感触很多,作为经常与学生打交道的老师,我们会经常遇到形形色色的学生,有学习成绩好的,也有学习成绩差点的,有让你喜欢的,也有让你感到头疼的等等,但我们面对任何一类学生都应该充满希望,对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充满信心,绝不能放弃对每一个学生的期望。正如文中所说:“我不相信有不可救药的儿童、少年和男女青年-------因此,每一个决心献身与教育的人,应当容忍儿童的弱点。”也就是说,我们要允许孩子们犯错,对他们所犯的错要能够理解,不能一棒打死,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循循善诱,鼓励学生大胆的去承认错误,亦步亦趋的去感化和教育他们。再有“教师的艺术和水平正表现在是否善于把热忱和智慧结合起来。”是的,作为教师对自己的工作缺少了热情,对待学生们总是抱着一种冷淡的态度,那么他是不适合做老师的。正如“教师教师不能是一个冷漠无情的人。”所以我们作为教师要学会如何去接近学生,学会去关心学生,关心他们的学习,关心他们的家庭以及他们的课余生活一步一步走进他们的心灵,取得他们的信任,要让学生就像待知心朋友一样的对待自己,不要高高在上,使学生“敬而远之”,不利于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只有全身心的投入到学生中间,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文中提到关于教师的健康问题,给了我们很好的建议。现在我国对学生的健康问题提到一个重要位置,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到“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学校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的体育工作。”而我们教师却很少去考虑自己的身体健康,出现在我们教师群体中有很多的职业病,如:慢性咽炎、颈椎病、双腿静脉曲张以及一些心理障碍等,有资料说明,有人曾

对重庆市500余名一线教师进行了详细调查,结果发现76.9%的教师感觉压力大,51%的教师落下“职业病”,37%的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所以我们教师应在工作中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不要使自己总是或长期处于过于激动的状态。教师的工作是劳其心,费其神的,学生让教师生气的地方实在太多,如:上课捣乱、不认真听讲、不按时完成作业等等。如果我们面对这些不会调控情绪的话,恐怕一天下来就会让你吃不消。书中对消除激动和气愤提出了几条建议,我们不妨在实际教学中作一尝试。

说道神经衰弱,这也是在教师群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病状,防止神经衰弱最好的方法就是使自己常有一颗童心,使自己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心态,同时还要学会去关心别人,与学生心连心,使师生共处在一个美好和谐的氛围中,就像书中所述“我亲爱的同行,这种心连心的感觉、善于看到别人的内心,就是使你保持健康的永不枯竭的源泉。”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我们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容易拿一些新奇的、鲜明的、形象的手段(比如现在用的多媒体)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如果不合适的运用,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反而是有害的。“经验证明:讲课当中过分地追求激动人心的、鲜明的、形象的东西,会使得过度兴奋,这时教师不得不提高声音,压倒学生的喧闹声,学生就会更加兴奋。其次,教师要弄明白已知和未知之间的关系,因为这关系到学生掌握知识的质量及在头脑中的保持,同时也会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提示出已知的跟新的东西之间的内部的深刻的联系——这是激发兴趣的奥秘之一。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用了一个比喻,把课堂的教学活动比作是师生建立的一座高楼,当教师将新的知识这块砖递到学生手上的时候,学生应该知道放在哪个位置,并且它还应该站在远一点看看,这块砖与上一块以及整个建筑之间的关系,这样他才能将这块砖(新的知识)放好。要将已学过的知识变成掌握新知识的一个工具。

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带着这个问题,我阅读到书中所写:怎样进行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在“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这条建议中,那位历史教师的话让我记忆深刻,“对于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身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多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突然之间,我明白了为什么有的老师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让人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所以,读书吧!我们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要把书当成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实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能在书本前坐下来,深入的思考。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师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让自己在阅读中享受教育的乐趣,找到思考的快乐。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笔记 篇2

“感到知识是一种使人变得崇高起来的力量, 这是比任何东西都更强有力的一种激发求知兴趣的刺激物。”———《兴趣的秘密何在》

记得我小时候的科学教师, 他上课从来不拿课本, 可课本上的所有知识点几乎所有的孩子们都能掌握, 并且不费吹灰之力。有一次上课时, 他带来了荒地上的几种植物给我们看, 这几株植物的草根初看起来已经完全干枯和死掉了……在老师的帮助下, 我们把这些草根种在了小脸盆中并锁进了玻璃柜内。在我们的天天关注下, 这些草根竟然成活了, 长出了嫩芽, 变成了绿草, 还有一棵葡萄的根也成活了, 发了芽。这件事令我们变得异常好奇和活跃, 也轻而易举地踏上了发现和探索的道路……

记得有一次侄儿的老师跟我说:“全班就4个学生作业没有叫家长签名, 你家炀阳就没有, 其他学生都有各种各样说得过去的理由, 他的理由最简单———忘记了。” (父母常年在外, 侄儿从小开始就跟着我) 我知道这是他真实的理由, 他确实没有叫我给他签名, 而且对于他的学习状况我一向不近距离关注, 我希望他在学习上有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 能渐渐学会自我支配时间。因此, 我也从未陪他写过一次作业, 并不是因为他优秀, 其实他不优秀、很普通, 他会有被老师批评的时候, 也有贪快字写得潦草的时候。然而, 我发现我的远距离并没有我想象的那种效果, 这经常会令我很烦恼。是苏霍姆林斯基的话令我茅塞顿开:请你记住, 在每一步路上, 儿童的面前都可能展现出某种新的、未知的东西, 这东西使他入了迷, 占据了他的全身心, 他不仅顾不得想别的事, 就连时间的流逝也感觉不到了。如果学生告诉你:“我把做作业的事忘记了。”他说这些时, 好像忘记了并不是奇怪的、不可理解的事, 请你不必惊奇;在课堂上, 儿童因为盯住某个亮点却听不进去你的传授, 请你不要大声斥责他;你只要轻轻地走到他跟前, 握住他的双手, 把他从那美妙的独木舟引渡到知识的快艇上来。我不明白儿童为什么会对那些再简单不过的东西如此着迷, 以至于忘记他的任务?也许我们应该向苏霍姆林斯基学习:不妨有时候去乘一乘儿童的船, 跟他们在一起呆些时间, 用儿童的眼光来看看世界。

由此可见, 教给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 这就意味着:应该使儿童的时间充满使他们入迷的事, 而这些事又能发展他们的思维, 丰富他们的知识和技能, 同时又不致破坏童年的情趣。给儿童提供自由支配的时间, 并不是说让他们爱干什么就干什么, 放任自流会养成无所事事、懒散疲沓的不良风气。教会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 不是靠口头解释, 而是要靠组织活动, 靠示范, 靠集体活动。

“我坚定地相信, 儿童的图画是通往逻辑认识的道路上必不可少的阶梯, 至于图画有助于发展对世界的审美观点, 那就更是不言而喻了。”———《培养儿童对图画的爱好》

记得几年前, 我有个小邻居, 每日傍晚一到, 她的母亲就会带着她去画画, 不是去某个名师家学画, 只是每日到不同的场所画自己喜欢的东西。她带回来的可能是树木、花草、动物、昆虫, 也可能是晚霞、山峰、小溪……尽管画得并不是很美, 但她把她所看到的所有激动的、赞叹的、惊奇的东西统统描绘下来, 这是她对周围世界的一种独特的审美评价。等她拥有一些可以形容的词汇时, 我偶然间发现, 晚霞里有她拿着图画编故事、自言自语的对话、表演……这时的图画成了她施展创造性想象力的源泉。图画让她“打开了话匣子”, 甚至滔滔不绝。

我深深地记得初为人师时犯下的一个不可原谅的错误, 这个错误一直影响着我的生活, 让我处于自责中不能自拔。那是一个认真又腼腆的孩子, 第一天走进课堂, 全班都上交了作业本, 她却因为身体不适没有完成应完成的任务, 她悄悄地用眼神暗示我走近她, 当我走近时, 不细心的我, 自以为是地微笑着对她说:“原来是不会啊, 没关系, 这些都很简单, 老师再教你。”我以为她会很开心遇到了会关心她而不会批评她的老师, 可谁知, 她丢下全班同学和我跑出了教室, 从此再也没有回来。她的母亲给她办了转学手续, 从她母亲的口中得知, 原来, 她是一个对自己要求很严格的孩子, 她叫我走近只是希望我能帮助她维护尊严, 令她不至于在众人面前失礼, 正是那日我自以为是的“关心”伤害了她幼小的心灵啊!要知道, 儿童不会做功课, 没有收获, 是他真正的痛苦。而作为教师, 在这份痛苦之上, 你还忘记了他的尊严感, 这无疑对他是雪上加霜啊!

因此, 我们要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做法:不给小学的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 做得不好就给他再试一试的机会, 不断地去鼓励他, 只要下点工夫, 就一定能做好。当他有了学习的苦恼时, 我们引导着他一起度过, 一起解除他的苦恼, 并且让他自己评分, 给他一种自豪感和尊严感。要用我们的力量、我们的思考、我们的明智、我们的信念和我们的情操去鼓舞儿童的思想和情感的事。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笔记 篇3

一、教师要有静气

郑校长在《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第23条中写到:教师要的是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孩子对话,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静下心来细细地品位与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品尝其中的乐趣,品味其中的意义。

回想自己两年的教学经历,似乎我已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自己的燥气。其实,我也有这样的体会,工作之后的我脾气变得越来越暴躁。有时候在学校工作累了,就回家发泄一顿,有意无意之间伤害自己的家人。每次看到学生做错事情或是做错作业,我总是按捺不住自己内心的情绪,先是对学生发火,然后再来解决问题,这无疑对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静气才能平心,心一平,生活会是另外一番景致,工作也会是另外一番景致。所以,我要趁这暑假期间,好好地调节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带着平稳的心绪去工作、去生活。

二、教师要继续学习

古人云:活到老,学到老。现代的教育观念提倡的也是“终身学习”,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离不开学习。正如郑校长所说的,一个人一旦停止了学习,他的工作便如同机械的运作,生活毫无意义,没有活力。

那么教师亦是如此。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教师一旦停止了学习,他的课程将会变得沉闷、无趣。学生没有学习的欲望,又如何让他们做到“终身学习”呢!特别是课程改革之后,我们的教学必须满足新的教学理念。所以,我们只有通过继续学习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将一些新的教学手段引入自己的课堂,使学生轻松地学、快乐地学。只有这样,才能展现出我们教师的魅力。

三、教师要学会赞美

郑校长在《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第9条中写到:学会赞美真的很难。在我们的学校文化成分里批评和挑毛病压倒赞美,我们的常用表情是批评时的一脸严肃、被批评时的满脸无辜;我们的心态是挑毛病时的尖锐刻薄、被挑毛病时的紧张与痛苦;我们学校的通用语言是批评者的指责与训斥、被批评者的不满与抱怨。学校的空气因缺少了赞美而时常凝固。

的确,现在的社会,要想听到赞美确实不容易。在学校里,每次开周前会,班级表现不好的班主任总要受到领导的批评,而班级表现好的也不会受到特意的表扬。长此以来,有时候真的难免会产生惰性的心理,总觉得反正工作做得再好也得不到领导的赏识。无论是谁,总希望自己所做的事情受到他人的赞美,那么老师都如此,更何况是学生呢?

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问题,低段的学生往往会比高段的学生发言要积极。这不光是心理因素的影响,我觉得有时候是我们教师扼杀了孩子的自信心。无论是学困生还是优等生,他们都希望受到老师的表扬。但由于种种因素,他们在学习上总落后于优等生,使老师一次又一次的失望。长此以往,他们受到的是老师的批评,使他们厌倦了学习,更严重的是丧失了信心。所以,我们教师应该多赞美学生,让不信任的阴霾被赞美声逐渐地驱散,使学生的心里充满阳光。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笔记 篇4

上海师范大学康城实验学校 马传军

说实话,我一直有看书的习惯,但自毕业后与教育理论有关的书都已搁置高台,然而暑假里拾起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却让我爱不释手。书中每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用平实的语言娓娓道来,朴实的语言和真实的故事中渗透着大师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于在一线任教的老师们来说,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

一、做一个真实的人,敢于露拙也敢于表现自己。无论我们多么优秀,和几十个学生比起来,我们不如学生的地方实在太多了,学生在某个方面的知识可能远比我们丰富的多,这是个事实。由于传统的师道尊严,我们有时候不好意思在学生面前露拙。殊不知,这是一个误区。所以老师如果在学生面前假装什么都懂,反而给学生以假的印象。反之,如果老师在适当的时候哼上一曲,可以调走得找不着了,在适当的时候露上一小手,哪怕有着明显的破绽,在孩子们哈哈一笑中,让孩子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你,一个有血有肉的你,一个和他们一样在许多方面有着这样那样不足的你,孩子们和你的心理距离一下子拉近了许多。如果你在适当的时候慷慨激昂的来几句演讲,声情并茂地来一段朗诵,不经意间很专业地评一下当天的球赛,让学生眼前一亮:原来我们的老师还有这么一手!学生对你的好感马上激增。总之,让学生了解一个真实的你!

二、做一个有情趣的人。不少人说自己不会玩了,如果放两天假,一般也就是睡个大觉。一旦不上班了,整天没事可干,反倒闷出病来了。因此,一个人在工作之余要有一两种业余爱好,这是积极休息,也是提高自己生活情趣的必要的手段,如果整天只知道工作,那他的人生将是多么单调和乏味啊。“用艺术来‘宣泄’其实是最佳的方法。比如看悲剧。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毁给人看,看到剧中人物遇到巨大不幸,观众的感情得到了宣泄。”“其实更幸福的是创作艺术。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自己的主观世界完全投入了进去,废寝忘食乐此不疲,会使 1

人十分满足。他创作时简直就是神,他无比自由,他感觉到世俗世界对他的限制而使他不自由,他理想中的天国就在他的创作中。”“只有关心老师的心灵世界,才是真正地关心老师和生命质量。”一个有情趣的老师,他的生命质量才是高的。谁也不愿意与一个索然寡味的人去和谐地沟通。谁也不愿意与一个远离自己生活的人去沟通。

三、做一个善于反省的人。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中国文化中有一个词是“反省”,荀子曰:君子日三省乎己。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包括我们的学生,包括我们教师自己,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其实自身都有较全面的认识,但是真正会去反思还比较少。我们做为一名教师需要不断地终身地学习。我们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总是说自己加强要自己业务与政治的学习。而实际上往往成为一种泛泛而谈的“学习”。我们教师离不开终身的学习,一旦自己停止了学习,那么工作如同机械的运作,便毫无意义,没有活力。郑杰校长在书上论述:真正的学习并不是一个人关起来苦读,或如古人那样需要悬梁刺股地读死书和死读书。真正的学习借助于有效的表达和倾听,他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以开放的心灵容纳别人的想法。他经常会自问和反思“为什么”,理性地分析并得出结论,然后他会和别人充分交流,并对不同于自己的观点抱宽容和尊重的态度。而我们在学习时常常不考虑与人沟通并听取别人的观点,而无法超越自我的局限,或不能从错误中学习。这不是我们所应该学习的吗?

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要求教师学会反思,即强调教师从反思入手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教师在自我进修、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用教育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促进自身能力的发展。对于教师来说,反思是一个积极的思维活动过程,同时也是积极的行为改进过程。教师通过反思,自觉地探索教育教学过程,在学中教,在教中学,这是教师自我提高的最佳途径。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 篇5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品一壶好茶,让你回味无穷。这段时间,我拜读了上海市“另类校长”郑杰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感触颇深。书中给教师提的建议真诚又充满了精神气,善意又充满了鼓动劲,灵魂又充满了人性化。他没有讲一些生硬的大道理,而是从教师的身边出发,由一些常规的现象、普遍的现实及颇具争议的问题入手,和教师直面困惑,寻求希望。

我很喜欢其中的一章《把困难当作机会》读后让我受益非浅。当我读到“也许,根本没有这么一天,会真正地到达理想的彼岸。我们的价值在于,选择了一条路径去到达彼岸,这条路径是我们原创的;价值还在于,我们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坚定地先进,哪怕每年只往前挪动一小步,也是至高至伟的,因为这是在创造未来。”“而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其之所以成为名师,都是将困难视为机会的,他不仅在克服困难中获得事业的成功感,更从中出现了那个‘伟大’的自我,收获了作为一个人的尊严。”的时候,忽然想起一部关于熊猫和北极熊的电视片。熊猫和北极熊有共同的祖先,由于地理条件和气候的变化,同一祖先的熊猫和北极熊分别转移到了两个不同的地方生存下来,一批转移到中国四川的温带地区,另一批转移到北极的寒带地区,按照惯例,进入寒带地区的熊可能会冻死或饿死,进入温带地区的熊可能会生存下来,繁衍很多后代。但结果恰恰相反,于由环境好,食物多,加上本身不思进取,熊猫由以前比较凶猛的动物变成了好吃懒做,濒临灭绝的物种。因为熊猫退出了竞争体制。温带地区食物多,食肉动物也多,老虎、狮子等经常和熊猫抢食物,熊猫抢不过他们就不吃肉了,改吃草。而食草的动物也多,熊猫于是就吃其它动物不吃的竹子。可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选择了唯一的食物来源。当竹子越来越少的时候,大批熊猫被饿死。最后全世界只剩下屈指可数的几只熊猫。而北极熊却在北极生活得很好,比任何动物都凶猛,体重比熊猫大两倍。它本是陆地动物,但现在能在水中游几小时,且能捕食水中生物,实在没东西吃,能在零下四十几度的北极冬眠,北极生存环境的恶劣导致了北极熊强健的体魄和强大的生命力。

这个故事的震撼力非同寻常,在绝境和安逸面前我们选择什么呢?是的,我们大都会选择安逸,却不知道安逸了,退化了,不思进取了,停止不前了。想想也是这样,学校要参加某评课活动,要选派人去参加评优课评比,你不想去,他也不想去,结果某人去了,大家都认为他辛苦了,受累了。又如学校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同时,举行教研活动研讨时,派人评课发言,你推我,我推你,推来推去,后确定某人发言,这段时间他又要受苦了。就这样三、五年辛苦累过来,这个丫头片子或小伙从青年教师中脱颖而出,成为骨干教师。成为教师中的佼佼者。

记得有一句古话:“小时吃苦不算苦,老来吃苦是真吃苦”、“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少年时吃苦是一种锻炼,一种成长,如果身强力壮时不去努力工作,不去钻研业务,错失这个生命最结实,最富耐力的季节,人就长不大了,成不了业了。老了,生命到蜡烛的尽头,想奋斗也不成了,没有体力,没有热情了,再去体验“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其苦莫名。艰难困苦是幸福的源泉,安逸享受是苦难的开始。教师的工作弹性很大,一天的工作量,用三至五小时可以做,用8小时可以做,用10—12小时也可以做。由于每天工作的时间的不同,你可能会带来惩罚或奖励。现在有的教师说我当不了一线的教师,退做二线的教师,我做不了二线的教师;就去图书室工作,做做门卫、打打杂,也很舒服。这种人生之路总让人想起熊猫不吃肉了,不吃草了,只吃竹子,竹子没有了„„

因此,校长说的不错,要把困难当作机会,在困境中成长、超越。也许,我们应该感激困难。感激,正如摩擦力让我们欢快地舞蹈。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笔记 篇6

教师对美好的事物应保持敏锐———发自内心地爱孩子, 而且因为爱而满心欢喜。

如果一个缺乏信仰的人能把哲学当成滋补品的话, 那么他将是一个能超越信仰的人!教师不能只守住书本的那点别人已经做了规定的东西, 而应有敏锐的捕捉力, 对美好的事物有快速的接受力。虽然古董很值钱, 但教师不能成为古董;人与物的价值区别在于, 物也许是越老越值钱, 越有价值, 而人是越新越有“钱力”, 人若成为古董, 必定越来越掉价。一个真正有思想的人, 一定会与时俱进。

教师应享受生活———只要我们打开自己的感官, 每天给自己一小段闲暇, 平素里再平凡不过的点点滴滴, 只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 都有无限风光蕴含其中。

不知作者作为校长是如何建议本校教师去享受生活的。从当下来看, 中学教师尤其是高中教师, 通常要早上5 点多钟起床, 一直要忙到晚上11点多甚至12 点多, 怎么去享受生活?

现代生活节奏已将人“物化”, 庄子钓于濮水似的生活状态对现代人现实吗?去听音乐, 还是去精心读书?去娱乐场所“OK”一把, 还是去名山大川游历一番?

享受生活必定要以物质享受为前提———毕竟我们都是俗人。也许, 像我此刻, 大过年的, 大冷的冬夜, 在大多数人都蜷缩在被窝里打鼾的时候, 还守在电脑前不停地敲打着键盘写下读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 的杂碎感想以求得一份安静和心灵的慰藉, 算是一种享受吧。

让我们“现代”起来———在人的现代化的过程中, 终身学习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我们应以开放的心态去积极迎接新知识、新观念、新思想, 去完成自我的觉醒。

时下一些教育者有个口头禅:帮孩子规划未来。而事实是, 教师不可能为孩子规划未来, 更不能创造未来, 每个人的未来都是自己创造的。教师能做到的, 是对孩子在生活、德行、知识等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 对孩子的发展作出一定的指导, 至于这孩子的未来是什么, 不是别人随便可以规划的, 更不是别人可以创造的。

在当下的教育制度、教育形势下, 的确有个别孩子是在家长、教师的规划下朝着既定方向发展, 并且在某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 这个在规划中成长起来的孩子, 他失去的东西是无法估算的, 他的生活是单调的、单一的, 即使有些许在别人看来是具有成就的东西, 但所有的这一切, 并非这个孩子 (成长后) 的未来。

教师要有赤子之心———赤子就是初生的婴儿, 在这里是形容那些活得单纯, 很简单, 有时有点傻劲的人。因为带点傻气而可爱, 像个孩子一样透明。

“为了真理和真知, 知识分子可以不畏权贵, 不媚世俗, 不谋功利, 甚至可以不惜生命。”这样的知识分子在今天已然成了稀罕物。记得在我读大学时, 那位教“中文工具书”的老师, 他很博学, 周围同事们称他为“活百科全书”, 都很敬重他, 可他都快50 岁了, 还是个“讲师”。在学术上, 他属于“高质”“低产”, 不像有的教师那样一年发表论文几篇甚至数十篇。我们私下都说他“在知识的世界里生活得很潇洒, 在真实生活的世界里生活得痛苦”。然而, 他自己可能感觉是幸福的。人, 有时候像个婴儿一样生活, 是最美丽、最幸福的。

做自己的主人———对自己的个性专长和优缺点心知肚明。教不好书不用自卑, 天生我材必有用。可以设法提出要求调整岗位, 而不是用降低岗位质量标准来混日子。教无定法, 按自己的方式教书, 不做别人的影子。

作者也承认了天赋的重要性, 无疑也有些“先天论”思想。厌教者是缺乏教书的天赋吗?有的教师, 年轻时候喜欢教书, 把教书当成自己的事业, 甚至是当成自己的精神追求, 并因此成为优秀教师, 成为学生喜欢的教师;然而, 随着时间的推移, 他开始厌倦教书, 教书成了混饭吃的工具。他为什么有如此大的转变?是自己不思进取吗?是自己跟不上时代步伐吗?也许都有, 也许这些都不是原因。他没有做自己的主人吗?其实他依然是自己的主人, 他想怎么对待教书就怎么对待教书, 想怎么对待生活就怎么对待生活;然而, 他的工作质量是糟糕的, 带给不少人麻烦。

学会赞美真的很难———每个人的心中都有阳光, 让赞美驱散不信任的阴霾。

虽然说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 有着悠久的礼仪文化, 可是, 说实在的, 也许是太悠久的一些礼仪文化让人们产生了礼仪惰性和礼仪审美疲劳, 让国人反而没有了对礼仪的敬畏心理。西方的耶稣不仅留下了表现礼仪的《圣经》, 更为重要的是他为西方人留下了赎罪的“仪式”, “仪式”这个文化因子对后人的影响实在太大了。孔子及他的弟子给我们留下了表现“仪式”的内容丰富的 《论语》, 但是没有给后人留下具体的“仪式”样本, 因此, 后人们只学得以讹传讹的“教条”, 而没有可以实现信仰的“仪式”。

当下的生活中, 赞美变得很难了。如在一些演出活动中, 观众很是吝啬自己的掌声, 主持人或者演员在嘶声力竭地表演时还要不断地吆喝“掌声哪里去了, 来点掌声好不好”。还有就是在一些正式的会议上, 鼓掌几次, 每次掌声持续时间多长, 基本都像是有规定的。这种贫血、缺乏自然血气的掌声只是人们在机械地完成而已。

之所以难以赞美他人, 除了作者所说的“深层不信任”外, 还有就是冷漠文化意识的浸淫。华夏民族虽然是个礼仪之邦, 是一个具有爱心的民族, 但长期的封建文化统治无形中也铸成了一种冷漠的心理, 你闹腾你的, 我看我的, 你的冷热跟我的冷暖没有太大的关系, 真有点像朱自清先生所说“热闹是它们的, 我什么也没有”。

要学会敬畏———敬畏真理, 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才能真正实现, 师生间人人平等才能变为现实。敬畏权威, 权威是那些有德之人、有广博知识的人, 有才华的人。敬畏生命, 才能真正爱孩子, 理解他, 与他沟通, 即使你看到个别孩子再厌恶, 也应该视他为生命。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体会 篇7

------(李开乾)

前不久,我有幸拜读了中国教育专家根据前苏联当代著名的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部著作中选择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使我受益匪浅。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此书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极便阅读。在朴实的语言和真实的故事中渗透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于我们在一线任教的老师们来说,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在我们平时的实际教学中,往往有许多不尽人意的、令人头疼的问题出现,使我们一度头疼、甚至困惑,如在低年级会出现一些落后的,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而到高年级的时候还会遇到落伍的甚至是不可救药的学生;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等,以前我总是归结为学生,认为他们不用功、脑子笨,而没有从自身上找原因。那么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苏霍姆林斯基做出这样的解答:这是因为学校生活的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

通过研读此书,我终于找到了“治病”的“良药”。首先,要给与鼓励、表扬。不管是差等生、还是优等生都是需要通过表扬来树立自己的自信心,体验到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价值,对差等生来说,尤其如此。我们应该让学生从成功的欢乐中找到那遗失的学习力量,从而激发自己好好学习的愿望。如果一味地责备、批评,他们会厌倦学习,会失去了信心,甚至会自暴自弃。所以我们教师应多一些肯定,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这样他们的信心就会慢慢恢复,学习肯定会好起来的。当不得不批评学生时,应时刻提醒自己讲究批评的方法和技巧。

另外,要让学生鼓足信心尊重自己。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关心分数,应积极和学生进行情感的对话和交流,使课堂变得温馨和谐。教师要让“爱”象春风一样徐徐吹拂过孩子的心田,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孩子主动学习,提高成绩。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笔记 篇8

舞雩中心小学朱亚林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在去前年读的,让我受益颇多。而今,又学习了郑杰老师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使我真正领悟到了教师的无限光荣,也体会到了教师的不易之处。

刚开始拿到这本《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粗略地翻阅之后,却有了一睹为快的冲动,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高调的谈论,没有生涩的理论,郑杰校长就像一个素未谋面却有默契的朋友,用自己朴素的文字告诉我:自己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应该去做一个称职的老师,一个快乐的老师,一个幸福、合格的人民教师。

教师作为一名理性的教育者以及“教师作为一种自由职业”。在这样一个时代,在许多人把教学作为一种养家糊口的手段,在许多教师忙着补课挣钱的时候,郑杰却向他学校的教师们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都闪烁着思想的光芒,这就不能不让我们敬畏,不能不让我们叹服了。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读了之后,才发现自己还没完全做自己的主人。其实我从来就没有考虑过这些,就像课文一开头的反问“我们难道不是自己的主人吗?”之所以我能正确估计,应该有以下几点原因:

就从自己的业务水平来说,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在那里,还不是完全了解。其次作为一名新教师,还是应该先从模仿开始,但最终还是要形成自己的风格,做自己的主人。最后就是对自己要有正确的评价。教师常常是通过自己的一堂公开课,对自己业务水平进行评价。如果光听领导或其他同事的评价,而自己没有反思,没有纵向的和自己比,那你是不会进步的,那也谈不上做自己的主人。

这本书还让我思考了自己选择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诸如此类的赞美之辞中都把教师的身上贴满了眩目的光环。我们在“流光异彩”中艰难地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如果我们每天真诚地面对学生,不再是圣人神仙,而是普普通通的人,犯过错误,撒过小谎,学生又会有怎样的变化。我们把自己身上的光环摘下来,把赤诚的心袒露给学生,心的距离就会缩短,学生就会贴近我们的心。我

1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学校是个容许犯错的地方,每个人都可以尝试错误,并从错误中学会正确。但千万不可以一错再错而我们中的一些老师就怕在学生面前出错,更讨厌指出自己错误的学生,熟不知这样会更被学生看不起。我经常喜欢跟学生沟通,甚至把自己的一些困惑和他们讲,比如为什么他们上课不爱举手发言?

教师要把学生看作一个有思考能力的人,有发展潜力的人,而不是老师施爱的被动对象。当老师把学生当成教育的主体用赞赏的眼光去看他们时,就会发现他们有可爱之处,你不会不去爱他们。例如,在有的教师眼里,对后进生常常是不屑一顾的,然而,后进生的坚强毅力和承受能力是常人所没有的。他们明知听不懂教师讲课的内容,却天天要坚持听;他们面对考试,明知要失败,但是屡败屡考。如果教师对他们给予深深的理解,就会发现他们值得你爱,你才会发自内心地去爱他们。我们班原来有一位同学,由于以前的基础差,每次听写都不合格,同学们也因此嘲笑他,每次到他回答问题时,他都很紧张,偏偏又答不出,急得他面红耳赤,就是这样,他却不放弃,努力地想找到答案。后来,我想出了一个办法,每轮到他回答时,我就挑简单的问题问,他很顺利地就过关了。一段时间后,他变了,自信了,声音大了,回答问题时,声音宏亮,回答准确,同学们也惊讶他的进步,都很佩服他,谁也不笑话他了。那么,教师只有从心理上理解学生,却帮他想办法,解决问题,帮助他渡过难关,才是对他真正的爱。

这本书中的每一条建议,我都深有体会。每登上一个台阶,我就感到了我们职业的光明。学完郑杰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我对自己的职业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会因此更从容地走好未来的职业之路。作为一名平凡的教师,此书让我感动,更让我深思。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读后感 篇9

注:本文写于-9-8。当时学校给每位老师发了一本书《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并要求完成一篇读后感,遂成此文。

知道郑杰,是在的某一个晚上。那时,我刚在学校为我提供的破旧的宿舍里安装了一台与我的住所很不协调的电脑,在居无定所的窘境中,用电脑几乎是一种奢侈了。我没有申请宽带,但经常一边心疼人民币一边义无反顾地用电话线上网。在一次随意的浏览中,我忽然被郑杰在上海一个中小学幼儿园园长会上的演讲所吸引,并一下子记住了郑杰这个名字。那时,我的感觉就是,他挺另类的。现在教师另类倒是常有的事,只是一般另类的教师的生存状态都不容乐观,而作为一名校长,竟然也“另类”,简直有点匪夷所思了。据说,他后来就曾把全国著名的另类教师王泽钊招至麾下,除了感慨他们能义气相投,还惊叹于上海人做事的惊世骇俗。

之所以形成这样一个印象,主要是他在如此规模宏大的场面上,公开说自己抽烟、喝酒,语言表达体现了自己的独特的思想。他认为,能够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能有机会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这是一种快乐。他的这句话,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影响了我,我虽然人微言轻,但只要给我机会,我总会酣畅淋漓地表达个够,当然,这也是在政通人和的前提下,我才有机会“给点阳光就灿烂的”。他甚至毫不忌讳地用调侃的口吻介绍了自己的发迹是由于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张民生的不拘一格降人才,才得以有了今天的舞台和发展。这些,在现实生活中,也许是司空见惯的。

我所讶异的还在于,他说自己作为校长,从来不家访教师。这一点让我倍感意外。因为,在我们中国教育界,家访已经成为一种“人性化”管理的模式,不仅教师要家访学生,而且领导要家访教师。我本人在颠沛流离中,也曾被领导厚爱而被家访过,那些细节常让我感激不尽。可是,这几年我却对教师家访学生有了些许隐忧。这当然是题外话,就点到为止吧。

正是由于他的这些“另类”,我才渐渐关注起这位校长——不是他的官阶,而是他的学术思想。这几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环境的逐步宽松,郑杰和他的上海北郊学校的名气越来越大,而令我加深印象的则是他的一本著作《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

这本书名取名《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让人很容易想起乌克兰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在那本书里,苏霍姆林斯基阐释了他的和谐教育理念,奠定了他在世界教育史上的崇高地位。可以说,至今无人能望其项背。这对今天人们所热衷或号称的“和谐教育”或其他冠以“某某教育”者而言,实在是应该用心去读一读。当初我在论文写作上蹒跚学步时,经常看到人们引用苏氏言论,就非常羡慕,暗想自己哪天能读一本苏氏的著作就很幸福了。然而,彼时我身处一个偏僻的乡村小学,连电尚且无法满足,想读到世界著名教育专著简直就是异想天开。后来,有机会到省城去进修,我看到了同学有一本《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便不顾读书人的礼义廉耻,成天琢磨着想把这本书据为己有。无奈,我那同学也是一视书如命的穷酸汉。我只好天天厚颜无耻地软硬兼施,终于在一天的晚上,在全体舍友的合谋之下,从他手里堂而皇之地获得这本书,条件是请全体舍友搓一顿,我狠狠心,花去了那本书几倍的代价。不过,这个过程至今想来还是感慨万分。今天,我已经拥有了苏氏全套著作,然而,《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却是我最珍贵的收藏。

而郑杰在他这本书里,却另辟蹊径地诠释了自己的教育观。在《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里,我们看到字里行间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如果说以前的教育论述,都是围绕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而忽略了教师作为一个人的存在价值,郑杰却能敏锐地把师生的生命意识的觉醒凸现出来。很多时候,教师在现实生活中活得太卑微,几乎要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因而郑杰的这些语言可谓熨帖教师心灵,触动了广大教师的心灵深处最敏感处。他说,“我意识到,学校并非校长的私产,教师并非我的附属物,假如我自命为学校或教师的救世主,也许我这个校长只要提要求就行了,因为要求即命令,具有不容置疑的强制力,而建议则不具有强制力,也就是说,校长可以向教师提建议,教师之间相互也可以提建议,家长和学生也可以提建议”。可惜的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残酷,官本位思想常常会让一些领导的行政权威当成学术权威,不论什么场合,不论面对何种对象,总要去指点指示指导,俨然自己是一个先知先觉者,一个真理的拥有者,越位、错位者已经司空见惯。人们常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然而,灵魂毕竟是一个中性词,也有两种可能,是制约抑或是促进学校的发展,就要看天意了。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郑杰校长所提新建议的内核:教师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教师作为一名称职的员工、教师作为一名理性的教育者、教师作为一个自由职业四个部分。我认为,郑杰校长所给出的这些建议,其实是把教师从传统的受苦受难的角色中拯救出来,放回现实中去考量教师的职业旨趣和生存价值。他不习惯于用那些永远正确的废话去浪费别人的时间,在整套的格式化的社论体中,让教师们再次遭受语言的折磨与煎熬。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你可以不接受我的帮助,但请不要怀疑我的诚意”。是的,在读了他的这本书之后,我没有那种被欺骗的感觉,我相信了他的话。当然不是顶礼膜拜。我最为欣赏的是,作为一名校长,在他的著作中,没有那种彻头彻尾的谆谆告诫教师应如何如何抓分数,为校长捞政绩而漠视教师的生存意义和学生的学习意愿,也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训导与教育,而是一再强调只是建议而已。在他任校长期间,他始终关注的是,作为一所在中国大地上到处可见的不起眼的普通而又面临重重困难的学校如何生存;师生的生命质量如何;寻找到帮助学校和学校中所有人摆脱困境的原创力在哪儿。

我无从考察他在平时的教育实践中如何跟教师进行日常的相处的,但至少说,他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了。观念决定行动,我坚信。

我从教这么多年来,就我有限的观察,教师于很多人而言,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职业非但没有变成事业,反而成为一种令人时刻倦怠的永无止境的茫茫苦海,在这个苦海中,有人自怨自艾,在唉声叹气中消磨着时光,打磨着脸上的皱纹和心灵的棱角,等他忽然有一日醒悟的时候,觉得万事皆空,遂满腔怨恨落寞离开;也有人不会屈服于教育的残酷现实,以自己的孱弱之躯去与命运的抗争,杀出一条血路。我以为,后者是真正的勇者,尽管我也难以做到,无论是思想,还是能力。郑杰本来也无意教育,但天意难为,使得他走上了教育之路,而且走得很坚定,留下了一串串令人刮目的脚印。记得看过一句话:真正的勇士不是悲壮地死去,而是为了一个理想而卑微地活着。我非常欣赏这样的语句,也时常以此来勉励自己。教育人生也因个人的追求不同而呈现不同的色彩,我也许不能成为什么令人瞩目的星星,但我一定要成为最好的自己。在艰难困顿中,在迷茫失望之余,读到郑杰校长的这本书,似乎又看到了教育的一丝曙光。

其实,郑杰的一些思想,看上去有些另类,其实并不另类,只是回归了教育本真而已。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笔记 篇10

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必须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教师应该要不断培养自己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下心来,善于对书本中的内容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能量,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

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它所需要的条件太多了,教师靠高尚的人品,积极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艺术吸引了学生,学生喜欢你,自然会爱乌及屋,从而喜欢你任教的这门学科。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他希望你去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跟你的同事们——其他学科的教师来一番竞赛。

当读到《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29条< 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对我深有启发。把控住学生的注意力,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引发学生积极思维,调动内部诱因的最精细的工作之一。要使学生学起来有趣,必须调动头脑中的经验知识,新旧结合,才更利于“新芽的营养生长和机体内养分的充分供给”。对于首次接触的新知,该放开孩子手脚,推荐给他们相关的书籍,教给有效的方法,引导他们先去自主了解,获取有关的“经验知识”,在学习新知时,再将储存的意识加以调动出来,再次感知,理解,针对事实现象进行更新和思考,做到注意力集中,从而轻松学习。在第四节中苏霍姆林斯基就讲过:只有当随意注意、随意识记与不随意注意、不随意识记结合起来时,才能点燃学生意识中的“思维引火线”。签于此,感觉自己在平时“预习知识”这一环节上,相对来说把握得还是比较适合一些,浅谈点滴:在讲新课之前,我一般先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教材,大体弄清楚教材中要学习什么内容,这些知识跟已学的哪部分知识是相联系的,教材上的解题方法和思想是怎么样的。对于自己搞不懂的问题,拿出来跟同学讨论或者在听老师讲课的过程中,着重注意,将课堂讲授的与自己预习的相对比,这样反复识记,学到的知识是很难忘记的。而且经过预习的新课,上起课来比较轻松,学生劲头也足,当然,这一环节上还有待于提高和加强。但要控制学生的注意力,最主要的还是要教会学生学习,让他们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使学习成为一种思考活动,这样在听课时才能拢聚他们的注意力,有一种真正的情感体验,从而主动探索知识,提高课堂效率。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笔记 篇11

工作之余,我认真拜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这本书。通过阅读,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新的感悟和理解。这本书中,给了我处理教师和领导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同事之间、管理学生和班级、教学和教研等方面的许许多多行之有效的建议,很多观点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让我对很多问题的看法豁然开朗。现在就其中的几个观点与大家共同分享。

一、要学会倾听。

书中谈到“我们每天都在听,可是不一定在倾听。学会倾听是十分重要的,倾听是交流的第一技巧,是一种交往的艺术,更是一种美德。”的确如此,学会倾听领导、同事的讲话,学会倾听学生的想法和班委的想法,这是拉近心与心距离的方式。在我们的教学与管理中,少一些武断和粗暴,多一份倾听,于人于己都是一种化解矛盾的有效沟通方式。

二、学会宽容。

文章中说到:“如果我们凡事只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别人是错误的,如果我们不能同有不同见解、不同性格的人相处,如果我们与任何特立独行或标新立异的人都无法沟通,那么我们还没有学会宽容。”文章中还指出:“宽容不仅在面对异己时有用。对自己的冲突着的人格而言,宽容意味着造福于自己,宽容会使我们挣脱身心的一切束缚,使我们每一天都很自由。”在我所教的学生中,某些学生,年龄在增长,身高也在长,但是心智却很幼稚,又由于特殊的家庭背景,导致这部分学生思想扭曲,是非不明,对老师的关爱不屑一顾,甚至认为是一种负担,故意捣蛋,处处作对。面对这种学生,学会宽容是一种处理的最好方式,唯有如此,才能避免两败俱伤的局面。

三、永不放弃。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笔记 篇12

与教育家结伴同行

——郑杰校长《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读后感 王战伟

短小精悍,又结合了自身经验,并且思想上很有深度,条理清晰,个别处语言活泼且“笔下常带感情”,与教育家结伴同行—《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读后感。这是我读这本教育随笔的初步印象。细细读来,大有裨益。其中几篇,若有所悟。61教师应设法让知识本身吸引学生

我很佩服这个观点。

“是什么力量让学生来学校读书?”

传统的是习惯,是强制,但我们需要做的是吸引。我们应交给学生以活的知识,能用的专业知识,或者饱含哲理的人生小故事。也就是说既有战术,又有战略。

现在倡导探究式学习、体验式学习,因而在传递知识时,兼顾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特长、良好动机以及个性化的学习风格,“由学生自己来找知识,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探索过程中,学生有了对知识的亲和力,而且实现了幼小的生命价值”。

这条也挺好,遵循了“乐学”的原则。在操作时,一是强调渲染知识是资本是无形的财富的观念,比如讲比尔·盖茨的财富,陈安之的成功,刘谦的魅力等,创设学习改变命运的良好情境;

68再多带点东西进课堂

“教师带给课堂精气神,说是玄妙,其实亦未是。如果日常练好两个功夫,则经年必成。”

总结起来就是一“投入忘我“,二 “平时体悟”。

说起精气神,类似于练气功的气场。特别是听了陈安之的一些做法,象同客户打电话一定要站着打,这样气息才能通畅,靠声音的饱满热情来感染人。还有演讲前除做充分的演讲内容的准备外,还要大量的体力训练,把自己所有的活力在现场完全展现出来。同时还讲了很重要的演讲前充分的“放松”,特别是头脑的放松,象入睡前给自己一个美好梦想,听轻音乐。

既有以饱满的活力,又有灵活的思维,这样就更容易能既忘我投入又轻松自如的穿插自己的平时体悟了吧。

99为孩子们喜爱你提供理由

“我想,尝试一下让自己叫孩子们喜欢你,哪怕只是提供一条两条孩子们喜欢你的理由。” 这个问题我没有仔细想过。象电影台词里讲的那样“喜欢一个人需要理由吗?”其实很多时候一堂课并不是刻意去表现自己的知识丰富,思路清晰,思想开阔,带感情诵读,幽默风趣,机智夸张等等,只是把自己当成了作者,再向同学们“苦口婆心”“绞尽脑汁”的传达,并没顾得及苦口之余是否课还“可口”人也可爱。有时候只是短暂的那么一点回味。记得有以前的学生提起课堂上的某某“动人”细节,自己竟一下子记不起来了。

“怎么知晓自己的可爱处?去问问孩子们,不必一本正经地做什么调查问卷的,只要去看看他们的表情还有欣赏的眼神会告诉你,你很可爱。”

其实最直接的就是问问自己家的孩子,自己孩子眼中的爸爸是个好爸爸吗?由此可知一二。

虽说“不必一本正经地做什么调查问卷,只要去看看„„很可爱”,做做问卷调查,但也无妨。现在倡导师生互动的教学观,明白学生心目中或新时期广大学生心目中“好老师的标准是什么”还是很有必要的,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嘛!有机会有条件该做个比较“一本正经”的调查,进而还可以设计问卷在老师中间调查“好学生的标准是什么”,时代进步了,恐怕会在“教师评优”“学生守则”之外又会有一些新名词、新观念吧!

上一篇: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旅行社实习小结下一篇:张老师,一本我爱读的书四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