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的家长演讲稿(精选8篇)
我是李迪勤的妈妈,今天我和另外几位家长受刘老师委托,向大家谈谈我们对教育孩子的心得、体会。我想,在座的各位家长都有自己非常好的教育方法,三(1)班的每个同学都各有所长,非常优秀,我所谈的只是一些粗浅的认识,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带出大家更科学的育儿方法和理论。
我和我爱人一直认为,孩子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是成才的基本条件。孩子一出生,我们就对她灌输良好的饮食习惯,让孩子远离零食、饮料,按时就餐,不挑食,多吃蔬菜、水果,让孩子从小明确:吃是为了健康,不是为了好玩、比阔气。合理的营养结构不仅是身体发育的物质基础,也是智力发育的物质基础。除了要科学饮食,还要带孩子多运动,引导她学跳绳、打球、骑自行车、跳舞,特别是在学校,要认真地做广播操、眼保健操,重视体育课,对孩子反复强调体育课与语文课、数学课同等重要。
在素质教育方面,我们教导孩子讲礼貌,不比阔气比志气,不比外表比心灵。对孩子的品德和心理素质教育比较抽象,一方面我们自己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生活简朴、待人真诚、努力工作的榜样,告诉孩子华丽的外表只能赢得瞬间的灿烂,只有高贵的品格才能散发永恒的魅力。另一方面我们给孩子买了品德教育的书,有:《勤学故事》、《爱国、孝顺故事》、《诚实、守信故事》、《让孩子懂事明理的真情故事》、《三字经》、《中华上下五千年》、《小寓言大哲理》、《小故事大道理》,等等,这些书都有拼音,孩子会认字我们就开始引导她挖掘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平时我们从网上、杂志上或生活中看到的有意义的故事也讲给她听。她们的语文课本也编写得非常非常好,里面的文章很耐人寻味,老师都做了深刻的讲解,对孩子的成长也帮助很大。在学习上,我们给孩子反复强调,上课一定要认真听讲,老师在课堂上40分钟专业讲解的效果,大于我们两个小时的课外辅导。回到家里,让孩子自觉地写作业,写作业时我们不打扰她,不会的题也不让她问,尽量自己独立完成。作业写完一般不给她增加学习任务,让她自由活动或看书。半个月左右,语文、数学试卷让她各做一套,检查一下她的学习情况,及时查漏补缺。
其实,学习不仅仅指学文化知识,学习的涵义很广,还包括学劳动、学做人、学辨别是非、学保护自己等等,总之,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综合素质高,孩子就会自觉主动的学习;学习成绩好,会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所以,我们不会让孩子整天埋头于书山题海中,在她学习之余我们尽量抽时间陪她玩,和她聊天,给她安排少量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陪她一起看书等等。
教育是一门大学问,我们作为非专业人员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常常不知所措,也犯过错误。为了少走弯路,让孩子更健康地成长,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我时常翻阅《哈弗女孩刘亦婷》、《等你在我北大》、《教子有方》等书籍;看教育频道的电视节目;来到学校向老师请教,向别的家长请教。通过学习,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我觉得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自己受的教育更大,我想这就是所说的教学相长吧。因此,我也真诚地对我的女儿说声:谢谢你,我的孩子!
孩子的成长过程要经历很多的事情,孩子本身的先天条件和后天环境也千差万别,因此孩子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才,不是我们的主观意志所能决定的,我们做父母的只有全心全意地爱孩子,尽职尽责地教导孩子,做好每一件事情,珍惜每一寸光阴,我们家长的成功、孩子的成才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世界上最美妙的声音就是我帮你带会儿孩子吧!”这句出自电视剧《辣妈正传》中的台词, 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目前家长们在面对孩子教育中的无奈与逃避的思想。其实教育家陈鹤琴早在其《家庭教育》一书中的开篇就告诉了大家, 小孩子实在难养, 做父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负有极大的责任。家长的教育倦怠心理是指家长遇到孩子的教育难题时的无奈感, 对自己教育孩子成果感到失望, 进而否定自己的教育方法与方式, 又因为无法在一定时间内找到适合的方法, 会表现出郁闷、纠结、低落等情绪情感, 进而会选择疏远与孩子的关系, 降低期望值, 越来越缺乏教育激情, 带来一系列家庭教育倦怠的恶果。
家庭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家庭教育具有后补性, 每一阶段有一个家教主题, 但并不是在某一阶段都能彻底解决的, 是长久持续而且在不同时间变化的过程, 家长教育必须要同步。[1]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倦怠, 会影响家庭教育的阶段性与延续性, 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生活及学习处事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所以, 家长教育倦怠对孩子教育的影响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家长教育倦怠的特征与产生原因
“倦怠”一词最早是纽约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描述工作中的个体所体验到的一组负性症状, 如长期的情感耗竭、身体疲劳、对待服务对象不人道的态度和降低的工作成效感。[2]当前对家长教育倦怠的研究认为, 家长教育倦怠心理是在家庭教育的实践过程中, 出现的一种想要逃避责任与压力的心理。家长无法摆脱这一责任, 因而会能动地来调试自身身心的倾向。[3]
家长教育倦怠的主要特征包括:第一, 降低的孩子教育期望值, 不再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与进步情况;第二, 亲子关系的逐渐冷漠化, 疏远与孩子的关系, 缺少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第三, 是对孩子教育采取放养的态度, 听天由命。
家长教育倦怠的主要原因:第一, 快节奏社会生活的巨大压力, 家长的教育期待过高;第二, 家长自身的教育素质不高, 无法找到合适孩子的教育方式与方法;第三, 家庭复杂的结构关系, 家庭教育氛围的不理想, 等等。当家长不能面对孩子教育的挑战时, 就会产生逃避心理, 从而导致家长自身教育信心的丧失, 产生教育倦怠的情况。
三、家长教育倦怠对孩子教育的影响
1孩子缺乏发展的心理援助
家长一旦产生教育倦怠心理, 在情绪情感方面就会表现得十分明显, 认为教育孩子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工作, 对孩子逐渐失去耐心与热情, 不像以前一样关心孩子身心发展的变化, 而选择任其发展。正常情况下, 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成绩问题、同伴交往情况等给予很大的关心, 但是产生倦怠心理后会认为自己在孩子教育方面的情感投入过多、已经疲惫不堪, 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管理, 孩子也明显感到家长不再关心自己, 父母的情绪很苦闷与压抑。孩子的意志力是很薄弱的, 而且容易受外界暗示性的影响, 所以孩子也会产生紧张、焦虑、无存在的感觉, 思想不能集中, 精神不振, 甚至产生一定的心理创伤, 造成精神上的痛苦。
其次, 过去家长会十分在意与关心孩子心理变化, 重视孩子的心理状态, 注意自身的品格与行为对孩子的影响, 重视孩子在每个人格发展的关键期所需要的帮助。但是家长教育倦怠心理产生后会无意间影响孩子心理发展与变化, 带着郁闷冷漠情绪的家长会导致孩子的心理发展受挫、迟滞。由于孩子此前可能一直处在家长高度关注的教育状态下, 突然转变后, 孩子需要有一定的精神刺激的抵抗力, 当孩子不能理解家长教育倦怠心理时, 孩子心理活动的内在节律性就会被打破, 不能专注于某些活动和思考问题, 心理健康水平就会降低。如果孩子在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 家长的倦怠心理, 对孩子存在的发展危机给予放任的态度, 那么孩子则可能难以顺利度过人格发展的阶段, 进而很难保持自身的一致性, 容易失去目标与信心。
总的来说, 家长教育倦怠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影响可以说是很大的, 关乎孩子的健康成长及将来获得幸福的能力。
2. 缺乏必需的生活学习指导
家长对于孩子教育的倦怠心理在孩子社会生活与学习方面的影响主要是家长除了孩子生理所需要的衣食住行以外, 在孩子学习与社会生活与交往方面的不关注, 不关心自己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 不再起到榜样的作用。家长的不关注可能会给孩子一个自由行为的空间, 但是在孩子还不能够完全对自己的行为负起全部责任的时候, 这种忽视可能会导致恶性后果。家长产生倦怠心理后, 对孩子的学习问题不再多加关注, 久而久之会导致对孩子的学习情况无法掌握, 孩子也会因为家长的不再关注而丧失学习动力, 当家长再次关注孩子的学习时往往已无法挽回。家长教育倦怠心理产生后, 对于孩子教育工作的胜任感与成就感会不断下降, 家长会选择躲避来面对孩子, 自己处事行动时不再考虑自己的行为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 家长的作用就会产生负面效果, 甚至会导致孩子的社会行为出现很大的偏差。
四、关于解决家长教育倦怠心理的几点建议
家长的教育倦怠心理问题的解决最终还是要靠家长自身的努力克服与调节, 除了社会与学校及其他家庭教育帮助机构的帮助外, 家长必须为此做出努力。以家长为切入口, 探求调试对策, 使家长远离倦怠心理这一家庭教育的误区。[4]
1. 家长应加强对倦怠心理的自我调适
首先, 家长必须自我调整身心状态, 否则外在再多的鼓励与支持也是没有效果的。家长必须重新树立起积极的心态对待孩子的教育工作。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感受到幸福, 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孩子不论将来能不能成才都是自己的孩子, 教育孩子首先应该以孩子的健康成长为首要目的, 不要滥用一些指标评价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成果, 例如孩子的学习成绩等。
其次, 在家庭亲子关系中家长必须更加主动, 虽然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必须具备威慑能力, 但是孩子本来就是非常简单的, 只要家长以自己的积极情绪主动维护亲子关系, 那么孩子会喜爱家长, 并且更容易接受家长的教育方式与方法。在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家长的倦怠心理自然也就很难产生了。
最后, 家长自身必须多读书多学习, 提高自身素质, 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5]如果家长在遇到孩子教育困难时, 积极地通过学习解决, 而不是希望有现成的方法直接解决, 那么家长就不会产生倦怠心理, 同时在学习中家长还会实现一种自我突破。
2. 家庭教育需要实现专业化
大多数家长在成为父母时并没有系统接受过什么家庭教育方面的内容, 在遇到孩子教育问题时产生教育倦怠的心理也是情有可原的。目前的家庭教育研究越来越鼓励对家长进行亲子教育, 希望开设家长学校。另外, 妇联等社会工作组织开设的家长教育讲座与报告会, 建立学习型的家庭, 都是防止家长教育倦怠心理产生的好方法。这种对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作用的增强会使我们未来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越来越专业化。如果说家长也需持证上岗, 绩效评估的话, 那么家长就会更重视自身的不断学习, 倦怠心理也会大大缓减。
3. 学校、社会网络的支持
学校、社会与家庭教育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 高科技的发展使得网络在家庭教育中起到了不小作用。家长产生教育倦怠心理, 学校与社会是不会同时倦怠的, 这对家长的教育倦怠的负面影响起到了缓解作用。同时, 网络为同处在教育倦怠状态的家长们提供了一个说出烦恼、解决问题的相互交流的平台, 家长教育倦怠的心理很大程度上可以消除, 所以应当加强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网络与家长之间的沟通, 进而为进一步缓解家长的教育倦怠心理起到积极的作用。
摘要:家长教育倦怠使家长在对待孩子教育问题上变得消极与压抑, 希望逃避教育孩子的责任, 影响家长对孩子教育的热情与信心。本文主要研究了家长的教育倦怠心理对于孩子的心理教育和生活学习教育等方面的影响, 得出家长的教育倦怠心理与行为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并基于此给出家长必须加强自身倦怠心理调节, 家庭教育专业化, 以及学校社会网络支持的几点消除家长教育倦怠心理的建议。
关键词:教育倦怠,家长教育倦怠,家庭教育
参考文献
一、培养学做家长的意识
在一些家长的观念里,学做家长的意识比较淡漠,似乎只要有了子女,便能教育子女,至于自己是否具有教育孩子的知识和修养,怎样学做称职的家长等都很少考虑,家长缺乏自觉性。也有人认为,文化低的家长需要学习,文化高的家长不用学习。其实教育并不这么简单。调查表明,家长文化程度较高的孩子,相对来说比家长文化程度较低的孩子心理发展健康,但实际发现家长文化程度最高的那些孩子心理发展不如家长文化程度不那么高的孩子健康。因为文化程度高的家长往往不会讲孩子易懂的道理,在与教师的配合上,也常常自持己见,不太容易接受教师的建议。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水平高低这个因素,对家庭教育的影响力并不是确立的对应关系。因为,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家长的模范作用以及对科学育儿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等中间环节,对教育效果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要做一个合格的家长,首先必须具备学做家长的自觉意识。
二、培养反向教育的意识
在家长和孩子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中,孩子对于家长来说不仅是受教育者,也经常起到某种教育作用。孩子那毫无条条框框的丰富的想象力、忘我地投入和陶醉,这唤醒了成人用童心看待世界的美好心态。孩子的感情是纯真的,他们对事物的理解、评价是直接的,没有成年人所固有的保护机制。孩子还拓宽了家长的生活领域。有了孩子,养育了孩子,才使家长的生活出现了新的希望,开始了家长新的人生。家长应该和孩子一同成长,并注意向孩子学习。这种反向教育将培养家长的情感和精神,使家长的生活更充实、更有生气、更完美。
三、培养反省教育的意识
为了使孩子健康地成长,家长不能只凭自身的经验和感觉教育孩子,而要具备反省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其中最基本的就是应不断地研究自己的教育行为,适当地调整教育的态度和方式方法。如:不仅要考虑自己对孩子施加什么样的影响,还要观察孩子是如何领会如何接受的;当孩子产生不良行为时,不能仅仅是责怪,还要考虑和家庭环境有什么关系,自己应负哪些责任;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动机是为孩子好,是爱孩子,还要考虑这爱给孩子带来了什么后果;当用某一方法教育子女而长期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时,应该考虑是否换一种新的更合理的方法等等。正是这种反省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才使得家长在教育孩子的实践中增强教育的敏感,寻找到适合自己孩子个性的教育方法。
四、培养自我完善的意识
为了教育好孩子,家长必须是孩子良好的榜样,具有教育子女的资格和威信。做家长的必须对自己个人的生活方式和处世态度进行反省。在考虑怎样对待孩子的问题之前,首先问问自己。父母如能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子女就会信赖和尊敬家长,在思想感情和生活态度上与家长保持一致。在家庭教育的实践中,家长的榜样,孩子对于家长具体行为的体验往往比枯燥的语言说教更有效果。为了达到这种教育效果,则依赖于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不断的自我完善。
各位家长,今天的家长课堂我们谈谈青春期的问题。子女到了青春期,家长会发现她们很明显的变化,情绪越来越敏感,自主意识也开始增强。在这里我们来谈一下很多家长都比较关心的话题,“孩子越来越不听话”的问题。
一、青少年太听话,不是优点。先看两个来自广东省的例子:
聪明漂亮、学习不错、家境优裕、备受父母的宠爱、在学校很有人缘??但是,尽管有这些让同龄人羡慕的条件,刚过16岁生日的阿琼还是家中从8楼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珠海平沙的一名初三女生刘某某也在家中割腕自杀。并且,和阿琼一样,刘某某仿佛也没有明显的自杀的理由。
很多家长会认为,女孩子十几岁,这个年龄是无忧无虑的、整天傻开心的年龄,但没想到她会有那么多的愁?” 那么我们先来看看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显著特点:容易忧愁、敏感和抑郁。而青春期是注定要叛逆的。青春期的孩子有一对矛盾的心理冲突:脱离对父母等亲人的心理依赖,走向独立的自己。前者意味着丧失,是辞旧;后者意味着获得,是迎新。在这对矛盾当中,如果后者占据了主要地位,那么尽管不断地有莫名的忧伤袭来,我们仍然会感觉到自己的生命整体上是积极的、阳光的。相反,如果前者占据了主要地位,抑郁情绪就会成为我们的主导情绪。但问题是,我们的文化中,不鼓励孩子的独立性。
“我们的文化,喜欢好孩子。经典的好孩子,在家里听父母的话,依赖父母,在学校听老师的话,依赖老师。这样一来,这个孩子的独立空间就会受到挤压,他会觉得自己不是为自己而活,于是就缺乏动力。他可能会出色地完成老师和家长交给他的任务,但他却表现得比较麻木,对很多事情都缺乏欲望和追求,这也是抑郁的一种体现。” 如果调查中学生平常爱说的话,其中说得最多的句式是“爸妈要我做??”“爸妈说我应该做??,而相当地缺乏“我想(要)??”这样的句式,比较典型的句式是“如果不是为了爸妈,我早不想。。了”。对此,我的理解是,他们觉得,自己的人生不是自己的,而是父母的,他们是在为父母而活,他们学习、生活的动力来自父母的压力。如果他们是“坏孩子”,他们就会走上叛逆之路,不理会父母的压力,甚至和父母对着干,父母让他们向东,他们非向西。这种“叛逆”,其实是青少年在争取自己的独立空间,试图成为他自己。
“好孩子”易有两个恶果
这样看来,好孩子似乎比坏孩子更可取。
但其实,从十二三岁开始,一直到青春期的基本结束,是我们生命中的第二个“叛逆期”(第一个是2 3岁)。正常情况下,每个青春期的孩子都会表现出较强烈的叛逆来,不听父母的话,什么事都要自己来。他们这样做,只是为了完成必须完成的任务:脱离对父母及重要亲人的依赖,走向独立的自己。以正常的速度走完这个叛逆期之后,他们在18岁左右形成一个完整的“自我”,他们开始基本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而这也意味着他们终于基本成了一个成年人了。有了这个“自我”,他们就会有较强烈的欲望,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从而不需要监督也能有很强的动机去追求一些人生目标。然而,那些过于好的“好孩子”,他们的父母控制欲望太强,一直让孩子按照他们的安排来学习和生活,而根本没有给孩子独立的空间,甚至严格抑制孩子的“叛逆”。这样的话,这些好孩子的青春期就没有一个正常的“叛逆期”。这会造成两个恶果: 1.叛逆期推迟
有一个真实的案例,主人公就是典型的叛逆期推迟。他到了大学才出现了强烈的叛逆心,故意和父母、老师对着干,故意不认真学习。而另一个经典的案例是,一位男士,到了36岁才开始他的叛逆期。他离了婚,因为婚姻是父母安排的。他辞去工作,因为工作是父母安排的。最后,他很理智地对父母说:“我已经36岁了,这之前的前半生,我完全是为你们活着,什么都听你们的,但后半生,我想为自己而活,我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请你们理解我,不要再控制我。” 2.缺乏生命力 太好的“好孩子”,会有一种通病:缺乏激情。因为,他们努力学习也罢,努力工作也罢,都不是发自自己内心,而是为了满足父母及家人的期待。这种刻意的努力,是一种强迫性的努力。父母要督促他们,他们也要经常督促自己,才能继续努力下去。但是,他们仿佛对努力来的结果,譬如好成绩等奖赏没有什么热情,他们的口头禅是“没所谓”,仿佛是什么都可以失去,什么事情都不能让他们兴奋。阿琼在遗书的一开始写道:“我不快乐,一直以来也不快乐,我似乎觉得缺了点什么,但我说不出是什么,那使我不安和痛苦。” 她的“缺了点什么”,可能就是生命激情。她在家很听话,在学校和同学的关系看上去很好,她哥哥说她“什么事都能自己搞定”。这看上去很好,很容易让家人以她为傲。但同时,她对什么都不在乎,也没什么兴趣和爱好,一直都有点冷冷的样子。这种感觉积攒下来,最终让她对活着彻底失去了欲望和动力。
因此,在这里我们希望父母能做到的几点
第一,理解孩子的叛逆心理,懂得一定程度的叛逆心理是非常正常的,是孩子走向成长和独立的必然阶段。
如果父母尊重孩子的独立,那么这种叛逆心理就会减轻。如果父母不尊重,那么这种叛逆心理反而容易变得更强。
第二,给孩子充分的独立空间。
在正常情况下,不必太想“知道孩子在做什么”。青春期是一个心理变化非常剧烈的阶段,因为他什么都想尝试,今天是这种心理状态,明天可能就变成另一种样子了,做父母的不必太为孩子偶然出现的异常行为而焦虑。
第三,青春期之前,一般说来,父母是孩子心中无所不能的“神”,孩子们普遍对父母有一定的崇拜心理,这种心理让他们依赖父母。
但进入青春期后,这种崇拜心理一般会消失大半,孩子们会重新崇拜新的偶像,譬如明星人物、政治家、科学家等。这种心理的转变,会让孩子们变得不再对父母言听计从,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大大下降,父母应做好这种思想准备,明白孩子这种心理转变背后的积极意义。第四,不要对孩子偶尔出现的强烈叛逆行为———譬如和父母对着干、早恋等大动干戈,要理解这种行为背后的心理,适当反思是不是对孩子控制得太厉害了。一般说来,强烈的叛逆行为是对父母强烈的控制欲望的一种反击,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控制适当变弱,孩子们的叛逆程度也会自然而然地下降。
第五,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不要再把“乖”“很听话”还当作优点来看。相反,做父母的应该感觉到焦虑和担忧,并适当地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把孩子推向独立的世界,减少他的依赖心理。
第六,谨防孩子陷入严重的抑郁状态。
如果孩子比较叛逆,这恰恰说明他一般会有较强的活力,不太容易走上极端的道路。相反,如果孩子非常听话,那父母倒是应该有所担忧。评定孩子是否陷入抑郁症的标准可以概括为“三少”,即话少、行动少、情绪少。像阿琼,在家中很少说话,暑假很少出门,情绪一直很低落,已经明显符合抑郁症的诊断标准了。最后,我们希望家长能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即便对专业人士而言也是一个巨大的难题。曾有一个德国心理学家说,当处理青春期孩子的心理问题时,能有20%的成功率就很不错了。所以各位家长也不需要太强求或太自责。篇二:讲稿:家长怎样对待青春期的孩子 家长怎样对待青春期的孩子 临朐县冶源初中李秀国 各位家长:
大家上午好!非常感谢大家的到来,因为我们可以一起静下心来,一起探讨如何对待青春期的孩子这一话题。从家庭角度看,解决的最好办法就是创造一个平等、和谐、民主、欢乐的家庭氛围。怎样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1 不要整天盯着孩子在干什么,家长应换位思考 有的家长整天盯着孩子,希望孩子24小时都在学习,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把教育变成一种监视、“督学”就不好了。有的家长就是双休日不在家,也要打个电话问一问,看孩子是不是在家学习。有的家长拆看孩子信件,翻看孩子日记,监视孩子电话。我们换位思考,如果你背后总有一双眼睛盯着你,你会是什么感觉?那是一种非常不舒服的感觉,很容易使孩子加重逆反心理,严重时,会导致学习上的情绪对立。父母要用关心、平等和尊重的态度对待孩子。尊重孩子的隐私权,尊重孩子的人格特点。2 当父母在批评教育孩子时首先要想到孩子的感受
批评孩子时,不要给予主观上的论断,让孩子自己去体验。例如:孩子的脸弄脏了,你对孩子说:“你的脸很脏”,而不是说:“你是个脏孩子”。孩子作业完成的很慢,边玩边写。你应该说:“你的作业写的很慢”,而不是说:“你真笨,作业写的那么慢”。批评孩子时,应该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例如:在你批评孩子而孩子一言不发时,这时你可以说:“你是不是很生气?你是自己觉得做错了,还是认为爸爸妈妈不公平?”
这里孩子对批评的感受很重要。当你的孩子考试成绩很差时,你怎样批评孩子?首先要认同孩子当时的真实情感。你可以告诉孩子:“你没考好,我知道你心理很不好受,我们心理也不好受。”过后,再和孩子深入交谈。不能让孩子感到我给爸爸妈妈丢脸了,爸爸妈妈不喜欢我。应该让孩子有这样的感觉:爸爸妈妈说我、批评我,但他们还是喜欢我、爱我的,要让孩子明白他们始终是安全的、被爱的。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接纳”。仅仅因为你是我的孩子,不管发生什么事情,我都会无条件地接纳你。对孩子的批评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内容,但批评要讲艺术性,不要动不动就劈头盖脸的一顿训斥,批评的目的是帮助孩子改正错误。如果孩子真实感受到无论对错家长都会毫无条件地接纳他,他在学习上就会有更大的动力,他想努力是因为有你们的爱,而不是为取悦父母。一个没有享受到真实被接纳乐趣的孩子,他们会一直生活在恐惧当中,既便成年之后。不要和别的孩子攀比,因为“火车晚点,不一定会误船”。
父母千万不能一窝蜂跟着大家走,拿自己的孩子跟其他孩子比,跟邻居孩子比,“你瞧人家二楼的小芳多聪明,总考全班第一名,你怎么就那么笨。”在对比中讽刺孩子,这样只会增加亲子间的冲突,增加孩子的自卑心理。人与人之间没有可比性,从外表看,人们之间没有太大差距,但从个人素质看会有很大不同。我们总爱说:“别人能做到的你为什么做不到?”其实,有时他真的做不到。最好的比法是让孩子自己和自己比,比自己的进步、成长、成熟。从“多元智能理论”上讲,要乐观地看待自己的孩子,相信在他们身上一定潜藏着智慧的种子,用发掘金矿的眼光来观察,你会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只要有适当的环境刺激,他就会显露、展现和发展起来。家长要树立一个观念:“我的孩子是最优秀的。”要关注孩子的特点及成长过程,而不是结果。一个孩子最重要的是什么?热爱学习、心理健康、独立自主。4 给孩子一个思考问题的空间和比较宽松的生活环境
就是把自己关注的问题告诉孩子,和孩子谈心、聊天、沟通,并真正和孩子一起想办法,听听孩子的意见,让孩子在家庭中成为主角。不要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一是孩子的意见值得参考,二是更重要让孩子在家庭中感到一种尊重、认可,让孩子觉得自己很重要,提升孩子的自信心,满足孩子的成人感,为孩子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对孩子的一些想法、意见、要求,家长不要不加思索的否定、一口拒绝,而应坐下来认真分析,充分了解孩子的看法,如果是错的,要指出错误的原因和导致的不良后果。如果有部分是对的就要加以肯定,并表示认同,如果是正确的,就要表现出欣赏、赞许、满意,孩子非常需要这种精神支撑。家长要多花点时间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听出他们内心里真正的声音,这是克服沟通障碍的好方法。懒惰是孩子学习的大敌
“只要把学习搞好,家里的事不用你管!”一个非常错误的教育观念。孩子的学习成绩在小学主要是靠智力因素,只要孩子智商正常,取得80-90分并不困难。中学孩子的学习成绩主要靠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包括:理想、信念、追求,学习动机、目的、态度,学习兴趣,学习情绪、情感,学习策略、方法、习惯,学习自信心、责任心、意志力,学习上的人际关系等。其中最关键的是意志力和自信心。许多孩子因为在小学学习成绩好,家长就忽略了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导致孩子进入初中后,学习成绩下降。
对初中生的一项调查显示,学习不好的原因:努力不够的占73.6%,没兴趣的占44%,学习内容太难,不会的占8.2%,认为老师讲不清楚的占7.2%。父母要摆脱传统观念的思维:“只要你好好学习,家里的事不用你管。”这既给孩子造成无形的巨大压力,又个孩子带来生活上的无能和学习上的懒惰。生活即教育,学习需要勤奋、刻苦、有责任心,而这些非智力因素是从做家务劳动中培养起来的。正是在做家务劳动中磨练意志、改变心态、陶冶情操、感悟人生、把生活中的事物,物化为孩子内在的心智。同时培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产生了自信心和意志力,为中学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这一切在学习上的“加班加点”是难以奏效的。
如果今天作父母的还可以对孩子的行为实施有效影响的话,那就让孩子在家务劳动中行动起来,从一点一滴中培养。例如扫地、擦桌子、刷碗、整理自己的房间、承包拿报纸拿牛奶等工作。在生活中形成的良好品德,他就会用在学习上。意识、观念、行为、习惯,这些在头脑中都是相通的。6、自卑是导致孩子学习困难的重要原因家长常常只看孩子的缺点,而很少看到孩子的优点,这叫“恨铁不成钢”。有的家长整天不断提醒孩子的种种缺点,“才得了一次100分,就高兴成这个样子,翘尾巴了不是,人家李平还得了双百呢。”因此,孩子得了一百分都得不到表扬,受到的只是批评。这就不是批评,而成为打击。孩子在长期的批评、指责中会有失败感,对自己失去自信,认为自己天生就是一个坏孩子,笨孩子。他们面对批评,失去了前进的动力,最后必然表现为对批评的麻木,自暴自弃,形成一个无助于解决问题的恶性循环,在心理学上叫“习得性无助”。这对孩子心灵上的伤害是很大的,允许孩子犯错误,允许孩子存在缺点,错误永远改不完,没有错误的孩子就不是孩子了。教育孩子应以表扬为主,慎用批评。有自信不一定能成就一件事,但如果没有自信就肯定做不成一件事。家长可以批评孩子,但不能打击孩子,打击多了,孩子学会的是放弃。7、“不打不成才”的错误观念
许多孩子因为学习上的问题都有被挨打的记录,“不打不成才”,“棍棒底下出孝子”,我国几千年的传统观念,今天应该彻底改变。专家讲:经常打骂孩子会导致两个严重后果:一是会使孩子形成反社会人格,他们表现在对周围的人有明显的攻击性和反抗倾向。二是会形成退缩性人格,由活泼开朗的性格变成极度自卑,从小就会觉得自己老犯错误,事事不如别人,低人一等。有心事不愿向别人倾吐,抑郁寡欢,性格内向,没有自己的看法,顺从听话,遇事焦虑、逃避,不会选择,叛逆心强。同时还有一个很难发现又十分严重的后果:特别是脾气暴躁的家长,暴力打孩子的后果,首先是造成孩子的惊吓,进而形成轻微脑损伤。这种轻微脑损伤在日常生活中难以表现出来,但一进入学篇三:青春期心理健康发言稿 学生青春期心理教育讲座材料(磨市镇中心学校:陈媛媛)我大致讲三大方面的内容:
【1】青春期的概念和在人生中的地位 【2】青春期的心理特点 【3】如何渡过青春期★青春期学生的同伴交往★青春期学生的异性交往★青春期学生的亲子交往★青春期学生的师生交往
一、青春期的概念和在人生中的地位
青春期是指一个人从少年时代向成人转变的过渡时期,一般是指从12岁—18岁的年龄段。它既是人生的一个过渡时期又是人生的一个困难时期。
二、青春期的心理特点
青春期是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也是心理发展的重大转折期,同学们因为身体迅速发育而强烈要求独立,又因为心理发展的相对缓慢而保持儿童似的依赖性。青春期就是在这种相互矛盾的心理状态中挣扎,难免会出现很多的心理问题,而常见的就是逆反心理。同学们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通过反复的尝试、碰撞、回视,慢慢地走向成熟。1.情绪发展强烈多变
青春期情绪发展的主要特征是易于波动并潜藏不安。我们通俗点讲,就是容易情绪化。一般来讲,在青春初期,同学们都会感到情绪不稳定。有时候很开心,有时又很烦闷,有时充满希望,有时又灰心丧气,有时希望有人陪伴,有时又渴望独处。同学们面对自己的身体、生理的突然变化,往往感到措手不及、惶惑不安、焦虑、抑郁、情绪起伏和波动较大。可以认为,人到了青春期,既像一轮冉冉升起的朝阳,充满无限的生命力,又象一艘航行在变幻莫测大海里的航船,随时都有遭到风暴袭击的危险。这种难以驾驶的情绪和由于生理上的迅速发展变化所带来的恼闷心情,就构成了青春期同学们情绪和情感的典型特征。2.交际发展自主自锁
在青春期,同学们的交际逐渐扩大。由于自我意识的增强,自我价值观的逐步形成,同学们开始按照自己的价值观来评判与自己交往的人,选择与自己投合的朋友,且常常会排斥旁人的议论、影响与干预。因此带有明显的自主性、自锁性。(表现:与同学,家长,老师的关系)处在青春期的同学们,渐渐地从家庭中游离,更多地与同伴一起交流、活动,结交志趣相投的同学为知心朋友,增加了对同伴关系的依赖,与父母家庭的联系削弱,对教师的依赖与批评共存。此时,同学们与父母在情感上、行为上、观点上日益脱离,父母的榜样作用削弱。对老师的态度中,增加了选择、保留和批评、怀疑的成分。同时,异性交往成了一个突出课题。
3.情感体现社会性(同学-老师-家庭-社会)
在这段时期,同学们的情感由原来对亲人的挚爱之情,拓展到对同学、老师、明星、科学家和领袖人物崇敬和追随,由自爱到爱集体、爱家乡、爱人民、爱祖国、爱整个全人类;也就是说,此时的情感充分体现了社会性;道德观也发生了变化,对成功人士、名人崇拜得五体投地,对坏人坏事疾恶如仇,追求公平公正,一旦发现某人有私心杂念,就会嗤之以鼻,就因为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妥协和容纳不同意见的人与事,所以很容易受到伤害。4.智力发展迅猛活跃
青春期的学生智力获得了巨大进步。首先,儿童的各种基本智力因素,如言语、感知、记忆、想像、思维能力大大提高和完善,使同学们能更轻松、高效地完成各种认知任务;其次,认知结构和思维过程也有质的提高,认知结构更趋合理和完善,思维手段和形式更趋丰富和高级,大大提高了同学们学习复杂事物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由于青春期的思维发生了质变--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主要地位,也必然会影响和制约其他心理现象发生质的变化。思维是人的高级心理活动,初中生阶段抽象思维开始发展,对一般的问题,能够透过现象进行概括和总结。【智力迅猛发展的表现:】所以,在此阶段,同学们好辩论,喜欢钻牛角尖,打破沙锅问到底,敢于挑战老师和家长,呈现出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但是,有时由于缺乏交流技巧,容易遭遇挫折。5.自我发展突出高涨
自我意识的发展面临第二次飞跃,由于生理的突然、快速变化,同学们将心智集中指向自我、用于内省,关注自己的变化和感受,亦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观察和评价。人的自我发展受到自我意识的影响与制约。而自我意识则是人们对人生、对自己逐渐形成的一定形式的自我价值观、自我认识能力,能按照自己的需要不断去探求人生道路和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具体表现为:企图和要求摆脱父母和教师的管束,自行其事;不承认自己是小孩,要求长者平等相待,希望父母和教师充分理解和尊重他们的人格。总之,到了青春期,同学们开始注视自我、关心自我、发现自我、突出自我、独立自我。6.个性发展可变可塑
所谓个性,是指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包括气质、性格、兴趣、能力等)的总和,也就是平常所说的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心理学认为,在青春期,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对形成独特的个性起着重大的作用。青春期的个性特征表现为:认同感逐渐扩大;价值取向开始形成;闭锁心理开始出现;兴趣范围逐渐扩大;评价能力不断发展;行为方式发生变化。7.情爱发展单纯幼稚
在青春期,情爱包括友情、亲情、爱情等多个方面。友情,反映为对同学的感情。青春期与儿童期相比,有了很大的专注性和稳定性。到了后期,友情甚至会具有一定的神秘性和浪漫性,讲“义气”,较“虔诚”。
亲情,反映为对父母、师长和抚养、教育过他们的人的感情。青春期表现为有一定的感恩性和真诚性。
爱情,反映为对异性的感情。在青春期,由于同学们尚不能正确理解什么是爱情,正确的恋爱观还没有形成,双方的社会地位又不很稳定,节操观念与法制观念较为缺乏,只是凭借着单纯的对异性追求来满足自己一时的“好奇心”。8.理想发展起伏不定
富于幻想、探索人生、憧憬未来是青春期的心理特征之一。同学们渴望走向社会,确立个人和社会的理想,勇于开拓创造,敢于冲锋陷阵。在青春期,由于同学们的认识水平不高,对社会要求的理解比较粗浅,加上情感不够稳定,意志力比较薄弱,因而理想往往带有更多的一时冲动与情境激励,个人色彩较浓,起伏波动较大,容易受境遇影响而变化不定。
三、如何渡过青春期 1.青春期学生的同伴交往
朋友关系在青春期学生的生活中日益重要。青春期的学生将情感的重心逐渐偏向关系密切的朋友。同学们认为,朋友之间应该能同甘共苦,能从对方那里得到支持和帮助。因此,对朋友的质量产生了特殊的要求,认为朋友应该坦率、通情达理、关心别人、保守秘密。在日常交往中,好朋友之间往往能彼此公开自己认为最重要的、最秘密的事。这种交流对同学们心理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能使同学们通过别人更好地认识到自己内心世界所发生的一切,更好地了解自己。
一般来说,在交往中我们必须遵守真诚、互助、信任和宽容的原则。所谓真诚是指在人际交往中,各自都能以真实诚恳的态度对待对方,没有一点虚假。要真诚地关心同伴,与朋友相处,必须报以真诚,诚实,这才是受欢迎的人,虚伪、世故的人叫人讨厌,难结良友。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和注意是人的一种正常需要。当一个人感到周围的同学对他十分关心时,他心中更会有一种温暖、安全的感觉,就会充满自信和快乐。既然受到了别人的关心,他也同样会关心别人,这样相互之间就容易有一种友好、亲密的关系。真诚地关心同学要热情,当同伴有求于自己时,只要是正当的,就要尽己所有满足对方的要求,当看到别人有困难时,要主动去帮助、关心和体贴。当然,真诚地关心同学还要无私,尽可能避免给同伴出难题。人际交往中,要宽容地对待同伴,对他人的利益、行为习惯及不同于自己的观点、见解持谅解态度,并能为他人作出自我牺牲。它表现为一个人对别人宽厚、有气量,不计小隙,能宽容异见。生活中充满了矛盾,同伴之间难免有被人误解、被人嫉妒和被人背后议论之类疙疙瘩瘩的事情发生。我们必须宽容别人,礼让别人。
交往的双方,彼此能相信对方的所作所为,相信而敢于托付。要诚恳地对待同伴,对于朋友的信任,我们万万不可辜负。不然的话,你不仅失去朋友对你的信任,还失去友谊。因此,没有信任的友谊是无法永存的。
在同学之间的交往过程中,彼此能互相帮助。当一方发生困难时,另一方能鼎力相助,为其提供一切可能的帮助,而决非是有些人理解的互惠互利,我帮了你,你一定要帮我,否则就不是互助。或是只讲义气,不讲是非标准,只要你需要,我就来帮你。甚至不分是非曲直,不顾法制纪律式的帮助。同学们在一些关键的时候,尤其要学会说“不”。拒绝是一种艺术,处理得好,还可以赢得朋友的尊重和信赖,加深友谊。我们所讲的互助是要真正为好朋友成长负责,真正做到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同学们还要主动与同伴交往。2.青春期学生的异性交往 进入青春期后,男女生之间会彼此对对方逐渐产生兴趣,从初期的排斥到中后期的逐渐融洽。但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他们各方面的发展与成熟,随着价值观的不断变化和调整,产生于这种情感很可能就渐渐淡化下去,甚至完全消失。所以,青春期阶段的爱慕之情是很稚嫩的,缺乏牢固的基础。但只要处理得当,是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
男女生交往应坚持两条基本原则:提倡集体交往。既要反对“男女授受不亲”,又要坚持男女有别的原则,同学们应着重培养集体友谊,避免男女同学之间一对一的密切关系,特别是不要和校内校外的异性私下约会。提倡文明交往。男女同学在一起活动,互相尊重是最为重要的,轻佻的语言和行为是缺乏教养的不文明表现。在交往中还要注意合适的仪表,穿着打扮不要过于成人化,而应保持青少年一种奋发向上的朝气。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同学们具体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学会选择,二是保持风度。
首先,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世界也是绚丽纷繁的,而同学们的心却是稚嫩单纯的,所以一定要有选择的与异性交往。(1)选择正确的对象
兴趣相投,性格相符使人们有缘成为知己,人品的好坏更决定交往的质量。由于同学们的社会经验不够,判断力、自控力不强,往往经不起诱惑而受骗上当,甚至误入歧途。如果同学们对对方人品把握不准时,不妨听听父母和老师的意见。(2)选择健康的内容
健康的交往内容有助于男女生发挥各自的长处,提高交往能力,使身心愉快而健康的发展。反之,如果只追求某种刺激,满足一些不健康的欲望,那么,不仅会影响学业,甚至身心遇到摧残,后果不堪设想。(3)选择适当的场合
青春是美好的,也是短暂的,异性交往毕竟不是生命的唯一和全部。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所以交往要把握分寸、把握住“度”,不能沉缅于其中。另外,由于同学们的心智发展还不成熟,面对种种诱惑往往不能自我把握或无法抵抗,所以要选择恰当的场合,不适合青少年交往的场所不要因好奇而涉足,应该多在学校和其他青少年活动基地开展异性交往。
其次,异性同学的交往要有风度。男女生在交往时衣着要符合学生的身份;交往中要掌握空间分寸;双方交流时,语言表达要得体;女生在交往中要举止端庄、稳重、得体、适度;男生要注意,不要动手动脚,要从容大方。3.青春期学生的亲子交往
青春期学生与父母的关系开始疏远。进入初中意味着向童年告别,急剧的身心变化打破了童年和平安宁的内心世界,初中学生的显著特点就是“变”,生理、心理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随着社会生活实践的增加,活动范围和知识领域的扩大,同学们的自我意识逐渐成熟,求知欲、独立意识、自尊心和成人感逐渐增强,开始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评判事物。(1)同学们和父母之间彼此缺乏沟通,有了距离感(2)心理上的成人感
(3)代沟形成(4)怀疑、挑战父母的权威(5)逆反心理和对抗行为(6)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7)与父母冲突
从人的成长过程来看,青少年在小时候一般不会去考虑父母的教育、职业、出身、品德等情况,他们一般都相信父母,依赖父母。可是到了青春期,生活环境扩大了,父母不再是孩子心目中的英雄,所以这时候青少年可能会觉得朋友比父母更了解自己,而父母常常不能理解自己,墨守成规、跟不上潮流,加之这时期的青少年自我意识已觉醒,十分渴望独立,但他们在经济上还是依赖父母,生活上离不开父母照顾,自己在外界又面对许多问题和困惑,如学习成绩、考试压力,与同学矛盾,对异性好奇等等,因此常常情绪不稳,有挫折、自卑、不安和无助感,这一切都会让同学们滋生逆反心理和敌对态度。
所以,在与父母相处上,同学们要注意:首先,时刻提醒自己珍惜父母的爱心和关怀,对同学们来说,天下爱你们的人莫过于父母,父母总是处处为你们设想,不惜牺牲自己,即使父母想法与你们不一致,做法欠妥,也必有他们的良苦用心。其次,要主动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意愿与想法,消除潜在的误解;学习选择适当的时间和地点与父母交谈,对父母态度要谦恭,不要任意发脾气;尊重父母的建议和指导,当与父母出现冲突时,要主动寻求父母谅解。同学们还应主动与父母沟通。随着同学们的长大,与父母亲人的心理距离逐渐拉大,常嫌父母罗嗦,嫌父母对自己管头管脚,毕竟自己长大了,有自己的想法和打算,父母可能不接受这样的想法,而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上有所偏颇。作为孩子,为了求得父母的理解,应该主动与父母沟通,经常对父母说学校里、班级里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情,让他们与自己取得情感上的共鸣。父母对自己的批评如果是对的,就应该承认错误,迅速改正;如果对自己的批评是没有根据的,又听不进自己的解释,不妨将此事先放到一边,等到父母情绪状态好的时候再予以指出;如果口头上说不清,可以通过书信形式与父母交流。
-----二年级家长会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家长,大家好!
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抽时间来参加今天的家长会,到会的家长都是对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视的,也非常感谢你们对学校和班级工作的大力支持与帮助。我们今天能有机会坐在一起,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
抚养和教育孩子是一项艰辛和富有乐趣的工作,我是你们孩子的老师,也是我孩子的家长。所以我和你们在教育孩子上有同样的感受,那就是:看着孩子一天天地长大,一点点地进步,再辛苦再累我们内心也是甜的也是喜悦的。所以我愿意和各位家长一起努力,让我们的孩子更快乐、更健康地去学习和生活。今天我们这次家长会的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班级情况介绍,2、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及矫正,3、经验交流。
一、下面我先介绍一下我班上学期的考试情况及本学期基本情况 上学期,我们班有19人,除赵洁生病请假外,全部参加考试。从学生平时的学习状况及考试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进步都很大。在这里对上学期考试表现好的几位同学特别表扬。她们是:赵萌、杜柳兴,两门课都达优。赵娟煦、于志曌、赵岩、韩跃彬、赵洁、杨帆、赵晋阳这几位同学的成绩能保持平稳。美中不足的是赵晋阳、赵洁两位同学学习拖拉,如果改掉拖拉的坏习惯会更好。常雪敏、赵佳鹏、赵恒宇、赵莹进步很大。以上同学的进步与他们家长的负责是分不开的。但也有几个同学要提出批评:赵艺,粗心大意,数学成绩与平时悬殊较大;赵喜旭,语文成绩低得出乎老师意料,也许是考试时身体不舒服造成的。对杜昌奋及杜昌奋的家长在这里我要毫不留情地批评你们,孩子小,不自觉。作为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太不负责了,孩子是老师的学生,但更是你们的孩子,希望你们不要以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是放进了保险柜。孩子的未来和你们的关系才是最紧密的。孩子有好出路,将来受益的还是你们。上学期已经过去了,本学期为了孩子的学习、为了孩子进步,咱们召开这次家长会。下面我对本学期开学一周的情况简单谈一谈:本学期我们班有学生20人,新增一个新同学。整体看来,大部分同学学习积极、主动。作业完成得也又快又好,尤其赵萌的字迹工整多了。特别是早晨到校后,在班长的带领下,同学们能够自觉地朗读课文,这是一个不小的进步,说明孩子们知道自己主动学习了。
二、接下来和各位家长交流孩子的在校表现,针对孩子出现的不良行为习惯进行矫正。以利于我和各位家长在孩子教育目标上达成一致,取得最佳教育效果。
习惯的好坏会影响人一生的命运,好习惯养成了将受益终生,反之,不良的习惯会贻害终生。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阶段,正是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很多孩子学习成绩不稳定,主要是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
升入二年级后,应该说每个孩子无论从行为习惯、遵规守纪还是学习能力等方面都有了很大进步。但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自控能力还很差,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不良行为习惯。我认为孩子们目前存在的主要的不良行为习惯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制力太差,表现为上课搞小动作,不注意听讲(比如:杨帆),与同桌或前后座同学小声说话(赵佳鹏、赵晋阳、赵洁)
2、学习不认真,敷衍,表现为作业书写差,马马虎虎,错误较多(杜昌奋),作业书写不规范不工整(赵莹)。以上主要是指家庭作业。
3、孩子动作慢(赵喜旭、赵洁、赵晋阳)
4、爱动手打人,经常被告老师(杜昌奋)
针对孩子出现的这些情况,除了老师在学校里督促和引导,家长在家里应针对孩子出现的情况进行引导。本学期要求家长做到:
1、家长再忙也要检查孩子每天的家庭作业,这是对孩子负责的表现。家长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孩子也会养成自觉、认真学习的习惯。
去年时,我也呼吁过家长检查作业并签字,但是通过孩子的表现我发现真正达到每天都坚持检查的家长不多,希望家长不要把签字作为一种负担,这是督促孩子学习的一种手段。今年我们的孩子已经到二年级了,不能再疏忽大意了,否则孩子养成坏习惯就很难改了,所以今天我给各位家长再次建议:孩子做完作业后一定要检查,看孩子的作业是否按要求完成,作业本是否整洁,书写是否工整规范。对于在作业中发现的问题,可以写在作业本后,也可以第二天和我交流都行。我们只要永远是一条心,为了孩子着想,我相信,孩子也就不会出现一些不好的学习习惯。
2、提高作业的书写质量
对于孩子们的作业,最基本的要求是工整,干净,高效。要求孩子们要一笔一画,起笔运笔都要认认真真,每一笔都要到位。不能轻描淡写地敷衍。
3、孩子动作慢,首先要分析原因,是孩子不会做,还是懒得做。我认为是孩子自己的事就尽量让他们自己做,家长不要包办。有些家长看孩子动作太慢,就大声呵斥孩子,这样孩子战战兢兢地就更慢了,而且还容易出错,还有的家长看孩子慢,就帮孩子做,这样他永远也快不了。从慢到快肯定要有个过程,家长不要太着急,要多提供孩子锻炼的机会。
4、不要让孩子长时间看电视,一是对眼睛不利,二如果晚上看的时间太长,第二天势必难以按时起床上学,或者是上课打盹。对孩子看电视的时间和内容,家长要予以干涉和引导。
5、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平时应注意多让孩子参加家务劳动。不要什么事情都为孩子一手包办。逐渐让孩子学会生活自理。
四、家长经验交流,家校沟通
1、优秀的孩子家长做经验介绍
2、与家长交流教育中遇到的问题
(结束总结)为了孩子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光靠学校教育肯定是不够的,家校结合才能使孩子不断进步,在此我真诚地欢迎各位家长来学校或者打电话问问孩子的情况,或反映一下在家里的情况,以便我们及时针对你的孩子的特点展开教育。我们愿意从一点一滴做起,请和我们一样:无限相信孩子的潜力;永远不要对孩子失望;决不吝啬父母的表扬和鼓励;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有这样一句话我想让各位家长记住 “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成为天才的父母。”
常规性的家长工作体现在日常工作的点点滴滴,为了使家长了解我们的工作,我们要求各班教师多途径地与家长沟通,利用班级网页及时反馈幼儿园教育教学内容、及时向家长展现幼儿在园活动掠影,同时尽可能满足不同家长对幼儿园教育的需求。如中大班的一些家长要求向老师借翻盖乐的学具,好让孩子回家进行练习,我们的班主任二话没说就设计了一本出借本,做好借还的记录工作,方便教学具的整理和保管,也方便了家长指导孩子的工作;开学初在家长会上各班老师不仅向家长分析了本班的具体情况和计划安排,还结合新《纲要》将各年龄班的活动目标向家长进行具体介绍。又如为了及时让家长了解每月教学目标、每周教学内容,每周末各班准时将下周教学内容、下阶段活动主题内容告知家长。再如为了使家长能经常性地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教师们利用家长来园幼儿接送时间主动与每一位家长进行沟通,班级里的重大活动如需家长配合的,各班教师都会以书面形式通知家长或在网页上告知家长,使家长了解各个活动的目的和任务。通过一系列常规性的家长工作,使我们的家长更广泛地了解我们幼儿园、更全面地了解孩子在园学习、生活情况,从而进一步增强对幼儿园工作的理解、支持。
另外,我们成立了新一届家委会成员,并向成员们告知了他们的职责和义务,宣读了家委会章程和制度等,让他们填写了志愿表,重要的活动我们在实施前积极听取他们的意见,积极采纳他们合理化的建议。本学期开展了三次家委会例会,同时为家长出版了家园小报,第一时间让家长知道了幼儿园的各类活动,其次,“每月一题”变成了我园的家教日常工作,我们每月让家长做不同的题目,目的是让家长去主动翻阅家教指导书籍,提高家教指导的能力,使我园的家长有科学的家教理念,改变古老陈旧的教育观念。
二、重视亲子互动活动的开展
本学期,由于0至3岁宝宝的早教活动落实到街道以后,我们和社区宝宝的互动相对来说有所减少了,但是,我们没有放松对园内3岁宝宝的亲子活动的开展,在开学前,我们的小班老师向家长们进行了开学前的亲子活动,十月份,我们的小班老师又结合园本动手动脑翻盖乐活动开展了小班翻盖乐亲子活动,11月,全园进行了松江影视基地一日游亲子活动,十二月全园开展了迎新年亲子运动会。一月份我们的家委会家长还带领孩子来园参加家委会亲子娱乐活动呢!中大班的孩子还进行了“文明伴我行”亲子绘画活动。
三、重视课程实施中家长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XX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解读》一书中指出:“要重视家长在幼儿教育中重要作用,家长不仅是课程决策的重要参与者,而且也是课程实施的重要资源,他们可以为幼儿园开展适宜于幼儿发展的课程方案献计献策,可以为幼儿园开展的各项活动提供物质上、精神上的帮助。”随着二期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感到,幼儿园课程的实施愈加需要依托家长的教育资源。
如:在每个主题的开展中,教师都会请家长和幼儿一起收集相关的资料:在“美丽的秋天”主题中,老师让家长到网上查找落叶树和常绿树的区别;让家长和孩子一起捡落叶和制作叶画等等;在残奥会期间搜集各类运动项目,运动项目的简笔画,了解一些获奖运动员的名字等等;在“马路边”的主题中,家长们给孩子介绍车子的内部构造等,家长带孩子观察马路上的各种车,网上查看各种车子的用途等。小班的主题“水果”,家长们积极帮助孩子搜集相关的信息,如带孩子去水果摊买水果,有的家长让孩子把水果拼成很多不同的造型,让孩子喜欢上吃水果;还有家长把许多图片打印出来,供孩子们认识,家长们为了方便老师用实物教学,把水果都带来班级中,教师们把它们布置在区域活动中,即美化环境,使环境布置与主题相融合,又能让孩子相互交流,增进对水果的了解,感受到各种水果的营养价值。有了家长的积极参与,使孩子对此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四、大胆尝试家教创新活动的开展
上学期,我园尝试开展了小型家家互动活动,在活动中,家长们互相学习探讨各种家教指导方法等,他们取长补短,收到了一定的效果。本学期,我们根据幼儿园实际情况,尝试开展了“班班有讲座”的活动,活动前,我们征询家委会意见,然后,家教组长设计表格,向全园家长征询,最后再进行汇总,安排园内骨干教师等进行讲座,我们在12月19日,开展了5个讲座,受到了家长的好评,老师们精心准备讲座内容,制作ppt,利用理论和事例相结合的形式,让家长收益非浅,有的家长听完了“和孩子一起成长”的讲座后,对孩子说:“来,宝宝,以后爸爸要和你一起学习,和你作好朋友好吗?”这些内容的听取让我园的家长慢慢改变了他们的教育方法和态度,不再让自己高高凌驾于孩子之上了。
为了让家长看到自己孩子的各种表现,给一些胆小的孩子有充分锻炼的机会,我园在本学期开展了“我行我秀”的活动,根据年龄组的实际情况,活动宗旨是让每个孩子都要上台参加表演,我们把孩子们表演的实况拍摄成照片上传到班级网页,家长们看到后都发言:“我们的孩子喜欢表现自己了。”“我的孩子变得开朗勇敢了。”
五、扎实开展园本课程活动
11月底,大班的孩子在体育卢老师的带领下,向家长展示了一堂精彩的体育活动,孩子们的各种技能展示让家长赞叹不已。
本学期的一课三研活动内容是园本动手动脑翻盖乐课程的研讨,通过这些活动的展示,让我们的家长充分了解了我园的各类教育教学活动。
六、认真抓好班主任的家园指导工作
然而, 要使自己的子女成为一个天资秉赋聪慧性格沉稳乖巧而让人喜欢的孩子, 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孩子要受到学校里面良好的教育以外, 孩子良好的家庭教育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可能会使你如愿以偿, 把孩子变得聪明伶俐起来;反之, 不好的家庭教育可能会事与愿违, 使孩子反其道而行之, 滑到不可救药的地步, 从而导致家庭或社会的悲剧。
大家都知道,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因此, 在对孩子的教育中, 家庭教育一直有着很重要的地位。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 时代的进步, 现在, 我们年轻一代的父母都受过良好教育, 有一定的文化素养, 这也使得家庭教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并且诸多父母从十月怀胎起, 就已经在心中规划了自己孩子的未来。但是家庭教育不像学校教育那样, 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科目的教科书, 而且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 父母们又都没有教育模板来如法炮制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怎么办呢?我想, 我们的家长学校应该可以发挥这一主导作用, 培训好我们家长学校中的学员, 使我们的教育思想渗透到家长朋友身上, 间接也能促进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与人格, 从而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我国近代教育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说过:“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我想, 父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就应该体现在与孩子在一起的日常生活的滴滴点点中;父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就应该体现在与孩子在一起的日常生活的言传身教中。而且, 我们的父母们都会因为自己的知识结构, 在日常生活中不会断地摸索、探寻出或者是学习到一套对自己孩子可行的教育方法, 来达到对孩子的良好的教育, 从而促使孩子良好的性格特征的形成。所以, 家庭教育方法的正确与否, 将很大程度地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影响孩子的性格, 甚至于决定孩子的一生。因此良好的家庭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那么, 在家长学校中, 如何让家长成为一个好的家庭教育者?也就是说, 家长学校又如何发挥她应有的作用, 从而让良好的家庭教育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我认为, 家长学校要发挥她的教育功能, 在培训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育家长学员们, 在充分尊重孩子基础上, 创造出民主的家庭气氛, 形成孩子独立的性格。
孩子虽然是孩子, 但是, 我认为, 孩子的身份首先应该是独立的人, 哪怕他 (她) 只是一个刚刚呀呀学语的孩子, 他 (她) 也会有自己的想法, 也应该有权利决定自己想干什么, 不想干什么和自己要干什么, 不要干什么;作为父母,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应该充分地尊重他们自己的选择。很可惜的是, 当代的父母们都是对自己的子女们期望过高, 对孩子进行了有违背其成长规律的教育。比如:现在的孩子们肩上大部分都肩负着父母们“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的殷切期望, 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 从幼儿园甚至从孩子懂事起, 父母们就带着自己的孩子不辞辛劳地奔波在各种辅导班、兴趣班、早教班之间, 使得孩子失去了双休日, 这样没有双休日的孩子多如牛毛。我想, 家长们的出发点是好的, 他们是都是为孩子好, 但他们都考虑孩子的感受吗?试问, 哪个孩子不爱玩呢?童年是短暂的, 但是现在能有几个家长给孩子创造了童年的幸福与美好?让我们的孩子们又感受到了童年的幸福与美好?其实, 有的父母给孩子报各种班时, 有的抱的是功利的心态, 有的是不甘落后的想法, 自己其实是很盲目的, 他们是看见别人报, 于是, 就自作主张地也跟着报, 根本不去征求孩子的意见, 他们不会去问问孩子对所谓的专业到底会感不感兴趣, 到底愿不愿学。当然, 充分尊重孩子并不单单体现在让他们自主选择各种辅导班的这一件事情上, 在民主型的家庭中, 只要是孩子能想到、能理解的事情, 都应该给他们参与权和发言权, 而不是一切都越俎代庖或者是大包大揽, 否则, 孩子就不能早日学会独立与自主。只有让孩子在家庭中享有“参政议政”的权利, 才能培养出孩子的独立性格, 也只有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才能让孩子形成良好的独立人格。
二、要使家长朋友们意识到, 在不溺爱孩子的基础上, 要让孩子做到学会心中有他人, 形成孩子宽容忍让的性格。
一般说来, 在宁静愉快、轻松和谐的家庭气氛中成长起来的孩子, 与在紧张困扰、压抑纠纷的家庭气氛中成长的孩子, 就其性格而言便存在很大的差异。尤其是在父母早亡或离异的家庭里, 由于孩子得不到父母的温暖和关怀, 在他们身上往往会出现孤僻、依赖、冷淡和情绪不稳定等性格特征。而在过于温暖的家庭中却又容易产生唯我独尊的“小皇帝”。我们知道,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 特别是4+2+1式“倒金字塔”结构的家庭中, 四个老人和两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 很容易就养成了孩子任性自私、目中无人、妄自尊大的小皇帝习性, 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身心发育绝对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一个真正身心健康的孩子, 不仅应该有健康的体魄, 还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 家长们除了管好孩子的冷暖及学习, 也要重视对孩子良好的精神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我给家长学员们讲过一件我亲身经历的事:那是一件发生在我和儿子之间的事, 事情已经过去一年多了, 但至今想起来还会令我感动不已。有一天早上, 我去叫孩子起床上学, 但他没有像往常那样揉着眼睛哼哼哈哈地说还想多睡两分钟, 而是有气无力地耷拉着脑袋说:“老妈, 我昨晚一点都没睡好。”原来儿子从头天晚上开始就肚子不舒服, 时疼时胀, 整晚时睡时醒, 所以根本没精神起来去上学。我心疼地问他:“你身体不舒服, 为什么不叫醒妈妈呢?”“我半夜起来倒水喝了, 你知道吗?”儿子问我, 我摇摇头。他接着懂事地说:“就是呀, 我起来在客厅里走了一趟, 你都不知道, 我猜你睡得挺好的, 怕吵醒你们, 所以没去你们房间叫你。”听了儿子的话, 欣慰、心疼、自责, 许多复杂的情感一起涌上心头。欣慰是因为儿子如此懂事, 这么小的年纪就知道为别人着想;心疼是因为孩子需要我照顾的时候, 却没有去叫我, 而是自己扛着;自责是因为儿子忍受了一晚的病痛折磨, 而我一无所知。孩子都感觉不舒服了, 却还在怕吵醒妈妈而自己扛着, 虽然不提倡这样的处事方式, 但仍然感动于儿子的为别人着想。而那时, 他还不到十岁。写出这个例子, 并不是自夸儿子懂事或是家庭教育如何成功, 只是为了说明精神品质教育的重要性。如果你的孩子是愿意为他人着想心中能够装得下别人的人, 想必你也会倍增成就感。我想, 孩子们从小如果有了这种常常为别人着想的心里, 今后如果工作到了社会上, 也会心中常常装着他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这样难道不会得到别人的好感使自己生活工作学习更顺利么?
三、特地强调家长学员们, 在教育孩子学会感恩的基础上, 要培养孩子学会乐于助人, 从而形成助人为乐的性格特征。
“一个篱笆三个桩, 一个好汉三个帮”, 在现实生活中, 我想, 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他人的帮助, 要让孩子明白世界上并不是只有你一个人存在, 你首先是成长在家庭这个小环境中, 入学后, 生活在学校这个大环境中, 以后长大了步入社会, 这个环境就更大了。孩子成长的条件与环境再怎么好, 再怎么一帆风顺, 也会遇到各种困难, 也会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在得到别人的帮助后, 那么, 我们应该把这些帮助铭记于心。而且, 对于帮助过我们的这些人, 无论是家人还是朋友, 都应该要以一颗感恩的心去回报他们, 并把他们曾经给予我们的恩惠施及他人。在帮助别人过程中, 享受让人受惠的乐处, 永远以一颗快乐心来对待生活, 我想, 孩子们的生活就会永远快乐, 永远充实。
【关键词】儿童;艺术教育;居家指导
如今,让孩子从小学习艺术的家长越来越多,更多的孩子业余穿梭于各种培训班。孩子的艺术教育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家长在艺术教育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能直接影响孩子的判断力。如何居家指导孩子的艺术教育,引导孩子更好地感受“美”?这是每位家长希望知道的。
1 家长预期与儿童绘画的目标
首先,家长要清楚想让小孩学习绘画要达到一个什么效果,为什么学画画?
艺术教育对于孩子来说,一个目的是通过绘画或音乐等某一个艺术方向的学习,能享受这方面的乐趣 ,对于画画来说,有了审美的评价力、观察力,这个是很重要的。换句话说,鉴赏为先,技术在其次。二是这门技能对今后的学业有一定的帮助,包括思维习惯、动手能力等有影响。如钢琴的学习对小孩子的听力及注意力、抽象思维能力影响很大。多数家长的想法孩子愿意画,画着玩吧,以后出个小板报了啥的,这样,找个家近的老师带就行了,只要老师跟小朋友沟通得好就成“亲其师,信其道”, 因为涉及到儿童绘画的很多评选在艺术教育界都是不认可的,素描考级和参加小画家展等功利性的目标,这个没什么意义的,对孩子的成长没太多好处。
人对形与体的感性能力是要在小时候培养的,我曾经教过成人零起点的班,都是学理科的人来培训,画形体的时候,解答的最多的问题就是,我这条线画在画面上的长度是怎么得出来的?这个弧线怎么画出来的?其实画画就是个很感性的东西,你用作图的方法是不能画出一个好作品的!,这种形象思维缺失的话,是很麻烦的。我有老家的邻居的孩子考上了天津大学的建筑学系,选择建筑学之前对于建筑没有他太深的认识,没有美术基础,这个孩子学习很刻苦的,快毕业了,最近很是苦恼:她是属于感性认识特别差的,别人做模型、画草稿或许一天就画完了。她总是在忙,也没有更好的想法,为此她怀疑她是不是没有这个能力。怀疑以后如何面对这个难题。造成这个局面有她生活环境的原因:地处偏远县城,根本没有机会看到很多的艺术作品及建筑,相比之下,同学们有些是家长就是搞建筑的,有同学悟性特别好。还有就是教育原因了,我们的教育总是顾头不顾尾的,顾得上学习就顾不上太多了,甚至在上大学之前自己都没有能力判断自己的兴趣所在。
这里有一个误区:认为小孩小时候会画画,长大就能干与画画相关的事,这个不尽然,没有经过传统技法训练,成为大师的例子也很多,康定斯基就是一个。小孩子的兴趣、专注力、创造力是从小培养的,所以培养小孩子的兴趣是最重要的。单纯的技能只能让人成为匠气十足的人。
2 儿童适合画什么画?
适合现阶段教的绘画只有儿童画和国画。素描等等起码要等到孩子上初中以后,上高中再学也不迟 。
这是和绘画的性质和人的思维能力发展阶段分不开的。
儿童画可不是大人能“教”出来的。 希尔德.布兰特(德国雕塑家、艺术理论家)说“孩提时代的视觉意象最为清晰生动”“孩子们违背了他们出乎天性的发展进程,他们发展的是人为创造的东西,而非自然的意象,而只有当他们达到完全成熟时,作为艺术家才再次学习根据出乎天性的力量和想法来思考,而这些东西在他们孩提时代是可以尽情享用的。”看看,大人们是以一种敬仰的状态看小孩的绘画的,怎可能指手画脚地指导?
素描是西方绘画的基础,讲究基于理性的感性创造,必须具备一定的理性分析能力,才可以应付枯燥的训练。也就是说孩子十岁后时自发地想学的时候,才可以学。这样上手才快。
传统国画是较为感性的。如花鸟写意,看似简单,一条线和另一条线貌似区别不大,由于位置、虚实一点点差别,表现效果就会差很多,似天马星空,却又有章法在,这个也是令老外们啧啧惊叹之处。有适合的老师可以学一下,但是书法要同时学。
3 现阶段家庭教育我们能做什么?
(1)感受生活中美的事物,引导孩子去发现美。
要感受美的事物,用美的事情充实自己的生活。给孩子们选择的自由,比如见到一个花钱不贵的工艺品,把选择的权利给他 。买一些画的好的书,很多儿童书,找点经典插图的来看,画面唯美的,不要电脑涂色的。
(2)认定自己孩子的画发自他真情实感,是最棒的。
千万不用“这个画的像什么呀!”之类的话,培养兴趣第一,况且“像什么”也不是画画的目的,艺术是情感的表达。只要孩子能乐在其中,乐于表现,管他画个什么!
(3)多去看展览,如果有什么文艺复兴之类的大师的画一定带孩子去。
美术馆的很多展览是能看的。至于当代艺术只要是不变态、不艳俗就可以看。接受新鲜的视觉刺激没什么不好,也不要看什么都要问个所以然,很多的艺术品表达的观念,是艺术评论家都说不清的。孩子是有自己的感受的。
(4)学书法学国画很有好处,中国书画是不分家的,中国美学的观念是相通的。
(5)儿童画可以拿不同的材料来体验一下绘画的感觉。
4 小结
综上所述,现在人们已经不需要通过绘画来如实地再现自己的形象与“现实世界”了。艺术的乐趣在于感受生活之中的美,把技法和描摹当作艺术教育的主要目的,只能让孩子变成“匠气十足”之人。因此,家庭对艺术教育的引导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美]阿瑟.艾夫兰著,邢莉,常宁生编译.西方艺术教育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姜洪侠(1976-)女,黑龙江北安市人。硕士学位。现为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媒体与艺术系副教授,从事设计、当代艺术的教学研究。
作者单位
【教育孩子的家长演讲稿】推荐阅读:
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期待07-16
家长如何教育青春期的孩子01-13
家长会家长孩子学习个人的教育心得11-21
一个家长教育孩子的心得体会07-10
家长应该怎样做好孩子的学前教育09-17
家长一定要重视孩子的道德心理教育10-27
家长该如何教育孩子01-03
给家长教育孩子的几点建议-家长会09-30
孩子说谎?家长应该这样教育……12-17
了解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前提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