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法部门多重执法

2024-07-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执法部门多重执法(精选8篇)

执法部门多重执法 篇1

(一)依据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查处违反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规定的行为;

(二)依据城乡规划和建筑市场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查处未经批准擅自修建临街建筑物、构筑物等行为及建筑施工中影响市容环境的行为,配合规划部门拆除违法建筑;

(三)依据园林绿化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查处违反城市园林绿化管理规定的行为;

(四)依据环境保护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查处临街商业门点产生的音响噪声污染、社会生活噪声污染、城市饮食服务业超标排污、排烟及烧烤摊点未使用清洁燃料以及清运建筑垃圾造成污染的行为;

(五)依据工商行政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查处无证商贩摆摊设点、非法占道经营的行为;

(六)依据公安交通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查处擅自在人行道违法停放机动车辆的行为;

(七)依据户外广告设置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查处违反城市户外广告设置管理规定的行为;

(八)法律、法规规定和国务院或者省人民政府决定由城管执法部门集中行使的其他行政执法职责。

(九)管委会授予对市政设施的看护管理工作

新增六管理职能:

执法部门多重执法 篇2

2012年2月28日, 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行政命令, 成立一个跨部委的贸易执法小组, 积极打击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地不公平的贸易做法。批评人士认为, 这是受选举政治驱使的举动。

白宫在一份声明中表示, 这个叫做“跨部门贸易执法中心”的机构将吸收来自各政府部门的专业人员, 包括贸易诉讼律师、熟悉外语的研究人员、经济分析师以及驻外人员, 来监督和执行贸易协定和法律。尽管这个新成立的部门将有权调查所有外贸方面的问题, 但是奥巴马在国情咨文演讲中将中国作为特别关注的重点。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斯珀林表示, 成立这个机构的目的是要大大增加美国针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提起贸易诉讼的能力, 以创立公平的竞争环境。而华盛顿主张自由贸易的研究机构卡托研究所斯蒂菲尔贸易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艾肯森则认为, 奥巴马政府的这个举动是受选举政治驱使的。

谁造就了“从良返贫”的执法部门 篇3

鄂州市梁子湖区物价局自1989年成立至今,职工工资及办公经费多靠自筹,其中以罚没收入为主。今年以来,该单位罚没收入锐减,在岗不在编人员已连续5个月未发放工资。目前,梁子湖区政府已介入解决该单位面临的窘境。(8月21日《楚天时报》)

因为行政执法程序越来越规范,导致罚没收入锐减,以至开不出工资,真是咄咄怪事。执法部门的衣食父母敢情不是老百姓,不是纳税人,而是处罚对象了?

如此,则难免猫鼠一窝的嫌疑,也難逃执罚经济的结果。而且,这与劫人钱财的劫匪又有何区别?梁子湖区物价局等于从良了,但却因从良而返贫,这是他们的责任吗?

物价局是政府负责物价工作的行政机构,本应享受全额财政拨款的待遇,职工工资及办公经费居然要靠自筹,如果通过进一步管住权力之手,如果市场越来越规范,执法部门罚不到钱了,那不只有坐等饿死?在这种情况下,这不是在暗示职能部门放水养鱼,进行钓鱼执法吗?不是在暗示执法部门纵容执法对象进行非法活动吗?

当罚款成了创收,如何不让“执罚经济”凶猛?而梁子湖区物价局则更是失去了罚没收入则无以为生、无以为继,这是对执法部门的嘲讽,也严重损害了执法部门的公信力。

罚没收入成了维系物价局正常运转的主要经济来源,这也是一个悖论,有人或许会说,猫捉老鼠,也是为了生存,为何没人质疑,但执法部门对执法对象处罚的目的,是为了止遏住违法活动,不能用罚没来的钱直接用于执法人员的“补给”,让执法权沾染上利益,势必会造成权力腐败,出现乱罚款、乱收费的现象,执罚经济也由此而生。

梁子湖区物价局因为市场与行政执法程序的越来越规范,罚没收入减少,以至发不起工资。他们其实也是“执罚经济”的受害者,他们创收是为了生存。

像梁子湖区物价局这样的部门还有多少?我们庆幸梁子湖区物价局因为规范的市场与行政执法程序而“贫穷”了,但担忧还有多少执法部门还在靠自己与市场的双重失范“富裕”着,还有多少执法部门是迫不得已地在钓鱼执法、放水养鱼地活在“执罚经济”中呢?

工商部门执法现状剖析 篇4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和停止征收“两费”政策的实施,作为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所担负的职能呈现点多面广的趋势,充分体现出了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具有综合性的一般属性。特别是中央提出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工商部门强化机制建设、调动人员工作积极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一些以前的管理方法,在当前已经不再适用;一些原来的思维方式,也已经逐步让位给了新的管理理念。面对这种形势,有很多“老工商”特别是基层工商人员,对工商职能如此快速的转变和发展感到惊异,生存的压力和紧迫感日益沉重,对如何发挥自身职能感到手足无措,工作积极性不强。而基层工商所执法人员生活在最基层,工作在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最前沿,与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他们的一言一行直接关系到工商干部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可以说,基层工商所的执法行为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基础稳定才能保证工商部门具备整体强大的战斗力,才能经得起任何风浪的考验。

一、当前基层工商所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

(一)整体执法水平亟待提高

归纳起来,当前基层工商所执法仍存在三种现象:

1、“重罚轻纠”现象。只注重对当事人罚款,而对违法行为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及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去纠正重视程度还不够,虽然也推行了“警示预警”制度,但在实践中,这种制度没能被很好的贯彻,这在执法中就走进了“重罚轻纠”的误区。具体表现形式有:(1)只罚不纠。即对市场上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只罚款,对已售出的存在严重隐患的产品不认真追查;(2)只打不追。即只对查到的问题进行处理,而对表面现象背后的隐患问题不注意追查。(3)手段单一。如我们魏都分局恢复经检职能以来的三年中,通过对部分处罚文书的调阅,发现个别基层工商所对行政法律规定的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领会不深,处罚决定书的处罚条款往往只有罚款和限期改正两项,对于运用警告、通报批评、责令停业整顿等措施却使用很少,致使某些违法人员误认为执法机关只要罚款,不管纠正。

2、“重实体、轻程序”现象。这类现象通常表现为:(1)简化程序。这种现象在一些年过四十的老执法人员身上表现的尤为明显,由于对执法规定了解不够深入,个别工商所在执法过程中有时会将一般程序案件作简易程序案件处理,或者简化某个程序中的某些环节。如在简易程序案件中,有的执法人员往往注重处罚决定书的制作,而忽略了亮证、告知的必要性;(2)有意规避法定程序。少数工商所迫于当地执法环境,顶不住来自社会各方面的说情风和压力,一些执法人员为了尽快结案、息事宁人,就主动和当事人协商行政处罚的种类和幅度,只要谈妥,就凭当事人的认识材料处罚。

3、“重证据、轻规范”现象。这种现象集中体现在基层工商所的大量案卷文书中,一些工商所制作的法律文书在实践中不够规范,归纳起来,主要有:(1)处罚决定书和罚没收据上的当事人不一致;(2)现场检查笔录和询问笔录内容过于简单。

二、基层工商所行政执法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上述三种现象的发生和存在,极大地影响了工商所的执法工作,虽然近几年来,我局基层工商所在执法办案的数量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大案要案很少,万元以上的案件就更是凤毛麟角。究其原由,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基层工商所自身素质不强

一是工商所缺少综合执法人员。现有的不少执法人员以前从事的是个体或企业专管工作,主要工作精力和工作方式还停留在收费上,大多没有系统涉猎过执法知识,这就导致他们不熟悉法律、法规,不懂得执法程序、执法技巧及有关查帐、取证等专业知识;二是少数办案单位和执法人员思想偏差,存在一切向“钱”看的倾向,对已经流向市场、存在隐患的涉案物品的危害性认识不足,而且存在怕麻烦、怕费事、怕人情、怕出错的消极畏难情绪,认为差不多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深究不放;三是综合执法手段不强,工商执法依据不足。在众多工商执法法规中,有执法力度和强制措施的甚少,而且可操作性不强,这就导致行政执法依据不足,手段不硬,难以达到理想的执法效果。

(二)执法体制不尽完善

这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两个认识”不统一 一是分局各股室对执法办案工作的观念认识不统一,重视程度不统一,指导力度不统一,难以形成合力。出于职责本位考虑,监管股侧重于执法办案,法制股侧重于执法监督和案件质量,办公室或财务股侧重于收支和财务纪律,各业务科室则偏重于各自业务范围内的事。这本十分正常,但涉及执法办案工作时,往往出现各持各的态度,各出各的力,各下各的文,各支各的招,很难协调一致形成合力;二是分局机关各股室对基层工商所具体执法办案的指导意见不统一,基层难以执行。由于职责不同,各有侧重,各科室站在不同角度考虑问题,发出指导意见。意见的不统一,甚至相左,让基层很难应对,有的直接影响到办事效率和执法效力。

2、“三个方面”不完善

一是人员培训方面。上级对基层工商所培训滞缓,基层所通法律、懂业务、能执法的业务骨干非常少,能办案、有经验的经检人员不成比例,现行的培训工作明显存在不足,而分局自行组织的培训无论从内容到形式上都不够及时,培训的内容滞后,新的法律、法规或规章出台后如何运用,只能由基层去摸索;二是培训的方式落后,分局限于自身条件限制,所举办的执法培训多是从规范角度讲述不能怎样做,禁止怎样做,至于可以怎样做,应对问题可以怎样变通适用,却没有这方面的培训指导。这就使得执法培训在指导性、实用性上大打折扣;三是在执法机制和装备方面,首先是机制不活。只有明确的责任追究机制,但激励机制明显不足。出现了这样一个不合理局面:执法办案存在过错追究,不执法办案则无任何责任追究,导致“干事的人是非多”的现象发生,使执法人员的积极性受到了挫伤。其次是装备落后。从我局整体情况看,微型摄相机、现代化的检测设备等很少配备和使用,办案经费难支,在调查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工商所由于经费的问题已经影响到日常监管执法。有的工商所苦于拿不出检测费,甚至放弃案件办理。

3、“三个矛盾”较为突出

一是高标准要求与低素质状况的矛盾。机关股室顺应依法行政和监管方式改革的需要,对于指导、规范基层所执法办案工作,提出了较高要求,而基层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不尽如意,其实际执行能力与预期要求相距离甚远。这是一个长期性的根本矛盾。同时,执法人员严重不足,年龄结构层次老化的问题也是制约基层工商执法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与全省工商系统管理体制垂直以来一直很少进人有着很大的关系,后续力量明显不足;二是实行刚性标准与谋求弹性空间的矛盾。不管是法律、法规的硬性规定,还是各种办法、规定、制度及考评标准等,均体现了对基层执法工作的刚性约束。而基层在执法办案过程中,希望在操作上给予尽可能大的弹性空间。就是说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度难以掌握执行,不能很好地做到因所制宜、因案制宜;三是指导不力与落实不够的矛盾。站在基层工商所的立场上,现实队伍素质状况,使得基层执法办案需要强有力的业务指导和工作支持,希望机关各科室能很好地发挥指导、参谋、协助、支援等作用。但由于机关股室人员的调配受多种现实因素的制约,实际素质并不一定能够达到指导职能的内在要求,指导、协调作用体现得并不充分。

(三)基层执法环境亟待改善 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一是多头执法的问题突出。如与质监、卫生、食品监督等部门职能重叠,执法范围模糊不清,常常出现某些领域的交叉执法、重复执法;二是孤立执法。具体表现:许可审批部门发放许可证、批准文件或者吊销、撤销许可证(或批准文件),并不主动通知工商部门,完全靠主体当事人自觉行为来沟通。反过来,即使工商部门对主体当事人做出了吊销营业执照的行政处罚,也仅仅只公告而已,各行政许可部门仍然按照本部门的规定做出行政许可行为。孤立执法,缺乏有效的行政执法链接和信息资源共享,必然影响工商部门的行政执法效力;三是协作困难。当出现暴力抗法事件时,工商部门只能依靠公安部门来处理,对当事人拒不履行处罚决定书规定的义务时,只能申请法院强制执行。但此时的工作主动权已不在工商部门手中,公安、法院的办事效率如何,提出怎样的要求或条件,工商部门只能看别人的脸色行事。高门槛、高成本的执法协作,使基层工商部门始终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 四是执法、处罚难。现在,基层工商所行政执法过程中,说情太多、干预太重、执行太难等问题较为突出,并且大都处于上面。现代通信联络的发达,使得案件的说情越来越多,原则在人情的攻势下往往会做出让步,行政干预过重的问题还一时得不到很好解决,处理好服务企业、优化环境与强化监管执法力度之间的矛盾很难把握,致使基层工商所执法两头为难。如既要完成上级层层下达的报刊征订任务,又不得违反“自愿征订”原则的纪律,既要加强市场监管,但又没有必要的经费保障和检测检验设备,既要打假除劣,但又没有及时、有力、低成本的执法手段等等。至于执行难,是说不清道不明,一个案件办结后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又要过新一轮人情关。何况法院是否将案件执行到位,申请人无法监督。

以上种种因素,使得基层工商执法人员在工作中顾忌太多,不免缩手缩脚,无形中影响到了工作情绪。于是,部分人员产生了“多干多错 少干少错 不干不错”的想法,工作积极性大为减弱。

三、解决难题的工作思路

(一)配强人员,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高素质执法队伍。目前的执法队伍现状,较难适应日益复杂的行政执法重任,理应结合机构改革和公务员制度的实行,将人员力量合理地向执法岗位倾斜,配齐配强各类执法业务人员,逐步加大执法力度。可以通过考评考核,尽快把那些政治、业务素质过硬的人员充实到执法岗位,并通过循环考评淘汰制度,优化执法队伍。同时,由于胜任执法工作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在系统培训的基础上,尽可能稳定这部分人员,不能“走马灯”似的调换,以保证执法稳定性、连续性。

(二)优化环境,为基层创造相对宽松的执法条件。特别是市局、分局机关,要重点解决统一行动的协调组织、暴力抗法的应对、解决办案手段的不足、解决案件的有效执行、解决与相关职能部门的执法链接、解决地方行政干预等问题,为具体执法办案工作减轻阻力,排除干扰,并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三)改善装备,解决基层办案交通、通讯、经费支出等困难。必要的执法装备是提高执法效力的有力保证。目前,相当一部分基层分所没有配备办案用车,摄像机、电脑等还没有提到议事日程,这与建立执法办案快速反应机制的基本要求不相适应,应尽快解决。

(四)把握原则,科学处理好严格执法与规范约束的关系。本部门自上而下有关执法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虽然看不见,但实实在在的影响基层执法工作。在基层队伍素质还不能一蹰而就的前提下,必须注意把握鼓励执法办案与严格执法约束之间的平衡。没有执法办案的规范是空洞无物的依法行政,基层的执法工作,走“发展-规范-再发展”的路子。在指导执法办案方面,坚持循序渐进、松驰有度的原则,既不能一味强调案件的高质量而箍得过死,也不能一味强调加强案件办理而放松质量要求。在这一问题上,统一发展观念、统一执法思路、统一操作原则、统一考评标准,十分必要。

(五)突出重点,增强工作的灵敏度和主动性。基层工商所要善于抓住工作的重点、难点和社会热点,作为改善执法环境,树立工商形象的突破口,并以此带动其它工作的开展。例如,可结合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大力查处与人民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违法经营行为(例如欺诈消费、虚假宣传、假冒伪劣等违法行为),树立起切实为群众办实事的良好执法形象。同时,要善于抓住执法机遇,营造执法声势,如对电子、电脑游戏、网吧和各类娱乐场所的整顿,基层工商所要在辖区开展有力的执法行动,坚决取缔无照经营电子、电脑游戏场所和各类无照经营美容院茶室、舞厅,对娱乐业中存在的各类违法经营行为进行严厉查处,进而树立工商执法威信,获得群众的好评。

国土执法监察部门职责范文 篇5

一、国土执法监查部门的职责:

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是指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按照法定权限、程序和方式,对本行政区域内单位和个人执行、遵守国土资源法律法规情况进行监督,对国土资源违法违规行为进行调查处理的行政执法活动。

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的目的市保障国土资源管理法律法规得到有效实施,保证国土资源管理制度得到真正落实,维护国土资源管理和利用秩序,保护国土资源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及其他有关国土资源管理法律法规,国土执法监察部门的职责主要有以下方面:

1、2、监督检查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

受理对国土资源违法违规行为的举报,并通过巡查、卫片执法检查、媒体反映等途径及时发现国土资源违法违规行为。

3、核查国土资源违法违规线索,依法查处国土资源违法违规案件。

4、依照国土资源违法违规线索,依法查处国土资源违法违规案件。对违反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的责任人应当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的,向纪检监察机关提出党纪、政纪处分建议。

5、指导下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国土资源执法监查工作,对下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履行国土资源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6、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二、当前国土资源执法监管存在的问题: 土地执法监管问题:

1、地方党委、政府主导的土地违法违规问题比较严重;

2、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工程项目违法用地问题突出;

3、农村违法用地特备是农民违法占地建房问题突出; 矿产执法监管问题:

1、零星分散的私挖盗采现象禁而不绝,呈现“多、小、散”的特点;2、3、4、5、三、国土执法监察工作的思路是什么?

“3221”的工作思路,即树立三种理念、打造两个平台、推进两个转移、构建一个机制,形成“防范在先、发现及时、制止有效、查处到位”的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新格局。

1、2、树立三种理念:科学,公正,效能。

打造两个平台:打造监管平台,实行地方政府主体监管、相关砂石、黏土违法问题较为普遍;

部分矿山企业违法违规开采问题时有发生; 边办边采现象仍然存在;

出现以工程或项目名义采矿的苗头性问题。

部门联动监管、国土主管部门全程全员综合监管;打造信息平台,运用先进科技、网络、通讯、媒体,发挥巡查、卫星遥感监测、12336国土资源违法举报系统的作用,形成对违法行为早发现的综合预防系统。

3、推进两个转移:推进关口前移——将执法关口由事后查处前移到事前预防,把执法工作向前延伸到制度设计和改革,从源头上防止违法行为发生;推进重心下移——将执法监察重心下移到县(市)、乡(镇)、村,充分发挥基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执法监察职能。

4、四、国土执法监管体系的具体内容。

“全国覆盖、全程监管、科技支撑、执法督察、社会监督”的执法监管体系。

1、全国覆盖:土地矿产卫片执法检查的范围覆盖全国(不包括港构建一个机制:共同责任机制 “大家管、大家用”。

澳台)

2、全程监管:对土地管理的规划、耕地保护、利用、地籍、矿产资源的勘查、开采、开发等各个环节实施全程监管。

3、科技支撑: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全国“一张图”、试点开展视频监控网建设。

4、5、执法监督

社会监督:12336举报电话;聘任国土资源协管员、信息员和特邀国土资源监察专员;社会媒体网络等。

五、国土资源执法监管的主要手段有哪些?

“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群众报、视频探”。[参考《国土资源部关于建立健全土地执法监管长效机制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173号]1、2、3、天上看:卫片执法检查 地上查:建立巡查制度

网上管:将执法监察信息与国土资源“一张图”“批、供、用、补、查”综合信息监管平台互联互通,实现对国土资源领域违法违规行为的信息化、网络化监管。

贵阳执法部门让受罚者登报写检查 篇6

贵阳执法部门让受罚者登报写检查

2012年09月11日06:19东方早报

“本人罗呈全于2012年8月31日驾驶贵AU3808号出租车在浣纱桥滞站揽客,被执法人员查处,现登报检查。检查人:罗呈全。车号:贵AU3808。公司:黔运。日期:2012年8月31日。”

“由于我单位对国家统计法规学习不够,未按时年审统计登记证,特登报作公开检查。单位:贵阳三喜汽车销售有限公司。2012年9月3日。”

这是刊登在贵州省贵阳市当地某晚报上的两则《检查》,分别刊登在9月1日和9月4日。9月1日当天,同版刊登,同样句式,只有出租车司机姓名、出租车号和执法地点不同的检查还有另外三份。

以前,小学老师经常让犯了错误的学生写检查,有时还要在课堂上公开读出来;现在,贵阳多家执法部门也总爱让企业和个人写检查,并且还要受罚者自费刊登在当地的晚报上。

早报记者查阅了7月1日以来的当地某晚报,每隔一两天就会有相近内容和口气的“检查”或“道歉书”刊登在该报纸上,涉及执法单位有5家之多。

什么样的行为要登报检查呢?出租车司机不系安全带,要写检查;营运过程中抽烟,要写检查;滞站揽客,也要写检查;企业“对

国家统计法规学习不够,未按时年审统计登记证”,要写检查;“对贵阳市劳动监察保护条例学习不够,未按时参加年审”,还是要写检查。

而且这些检查或道歉书的刊登价格不菲。当地晚报广告部工作人员告诉早报记者,像这种类型的检查一律600元一则,一分钱都不能还价。

那么,这些“登报检查”的处罚行为有没有法律依据呢?在详细了解有关法律和贵州省有关地方法规之后,专司行政诉讼的北京市才良律师事务所律师朱孝顶肯定地告诉早报记者,贵阳市执法部门要求相关违法违章人员进行公开“登报检查”的做法没有法律根据,应该立即予以更正。

多部门要求登报检查

8月25日,一共有26位出租车司机在当地该晚报上做出公开检查。这些司机被查处的原因包括不系安全带、在营运过程中抽烟等。7月10日,公开登报检查的出租车司机是16人。

据早报记者统计,从7月1日至8月31日,负责出租车行业管理的贵阳市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管理局一共要求超过80位出租车司机公开登报检查。

贵阳市客管局稽查科工作人员昨日对早报记者称,这是该局在特殊时期对出租车司机作出的一种行政管理行为。这位工作人员表示,该局经常接到群众投诉,以前也采取过其他处罚行为,但效果不明显,就想以登报检查形式让出租车司机遵章守法。

据报道,为加强出租汽车行业管理,贵阳市客管局曾规定,凡驾

驶员选客、拒载的,客运违法记分6分,车辆停业整顿5天,罚款200元,责任驾驶员与车主自费登报检查;凡驾驶员不使用计价器、不出具票据、运营时吸烟、拼客的,乘客可拒付车费。

该工作人员还表示,如果你翻看当地晚报,你就会发现并非客管局一家采取这种形式,其他部门也经常采取这样的方式。

据早报记者查证,除了贵阳客管局,要求相关违法违章人员公开登报检查或道歉的单位至少还包括贵阳市统计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劳动监察支队、医疗保险中心和贵阳环城高速公路营运有限公司等部门。

贵阳市统计局统计执法大队工作人员称,企业逾期没有进行统计登记证年检的,“主动到执法大队补审的,要登报检查,如果被执法大队查处的,处2000元以下罚款”。

贵阳劳动保障监察支队监察一科工作人员告诉早报记者,没有参加该市劳动监察年审的企业也要登报检查或处以5000元以下罚款,“不同情况有不同处罚措施”。

如果医药公司或药店在贵阳市医保中心暗访检查时被发现违规操作,或违规刷卡,也要向市医保部门和广大参保人员公开登报致歉。

贵阳环城高速公路营运有限公司则直接要求“跟车闯关逃缴高速公路通行费”的驾驶员以“道歉书”的形式,公开登报“向贵公司做出诚恳道歉”,并保证下次一定按章缴纳。

登报检查处罚于法无据

贵阳客管局要求司机公开登报检查做法的法律依据是什么呢?

昨天下午,贵阳市客管局稽查科工作人员对早报记者坦率地表示,贵州省、贵阳市城市公共客运管理的有关条例中均没有登报检查的这一处罚措施,这一点很明确,之所以这样做,是“上级领导的决定”。

该工作人员还表示,贵阳市出租车司机文化素质很低,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起到宣传和警示的作用。

另外,贵阳其他部门作出的登报检查处罚也并无明确法律依据。贵阳市统计登记证年审制度依据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及《贵阳市统计监督管理规定》。贵阳市统计局表示,凡逾期不办理统计登记、变更登记和年审的单位、个体工商户和项目,将按照统计法律法规进行处罚。

早报记者查阅相关统计法律法规后发现,无论是《统计法》还是贵阳市有关统计工作的现行规定,均未发现“登报检查”的处罚措施。

贵阳市劳动保障监察年度审查工作是按照《贵州省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的规定开展的,“不按规定参加年审或年审中存在问题不按要求及时整改的用人单位,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将根据《贵州省劳动保障监察条例》予以处罚”。

根据该条例的规定,对于用人单位拒不按规定参加劳动用工年度检查、专项检查、举报专查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可处以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也并无“登报检查”的处罚措施。

“《行政处罚法》已经明确规定了行政处罚的种类,只有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行政拘留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7种情形。”朱孝顶说,“登报检查不在这7种处罚种类之内,有关执法单位在执法过程中不能创设行政处罚的种类。”

贵阳市客管局稽查科工作人员还对早报记者表示,登报检查不是“一个行政处罚的行为”,而是“一个行政管理的方式”。

执法部门多重执法 篇7

1 部门分工的必然性

行政执法即是司法实践, 也是技术性强的工作, 在行政执法实践中诸如现场调查, 案情分析, 技术诊断与鉴定, 都是技术性很强的工作, 需要持以严密慎重的科学态度, 才能体现行政执法公平合理, 处罚得当, 监管有力的司法原则。再则, 行政执法的工作成效, 并不是全然看那个部门办了几个案件, 为了处罚而执法, 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 在执法过程中使得管理相对人引以为鉴定, 并有效地为其提供技术指导服务, 以免类似现象再次发生。在实践中诚如对农业生产事故案件的查处与补救, 必须要由懂得农业技术的执法人员来行使;经营流通领域的案件, 必须要由懂得货物统通一般规律的工商部门来查处;厂矿企业的产品质量安全案件, 必须要由懂得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质检部门来查处。否则, 对案件的查处将难以着手, 更谈不上监管有效, 提出补救措施, 为其提供技术服务了。于是说行政执法的部门分工, 是行政管理与技术应用的现实表现, 是社会事务管理和提高行政效能的必然要求。

2 属地管理的见解

行政执法属地管理, 是我国法律规定的司法原则, 现实中行政执法人员都有执法区域的界定, 指的是行政执法机关 (人员) 只能在有管辖权的行政区域内开展行政执法工作。但是, 这并不意味着对行政执法系统性的分割, 在当今的行政执法实践中有相当部份的行政执法机关 (人员) 对属地管理原则的概念含糊不清, 缺乏对其真实本意的认识。诚如, 在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执法检查实践中, 除个别特别严重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外, 一般的假冒伪劣产品事件, 都是以对事发销地经营者进行象征性处罚而告终, 并未能追溯触及到制假者的源头处置, 表现为事发一处查处一处, 信息资源不能共享, 行政执法区域分割, 堵流不堵源, 铲草不除根的不经济、低效能做法, 给假冒伪劣产品在社会上流通留了窝害, 严重有损于行政执法的初衷。鉴此, 以愚者之见, 应加深对属地管理原则真实本意的认识, 别将属地管理原则误解为, 只查处事发当地, 而不追溯事发源头, 应通过加强互动共同平台、可追溯制度建设和联动机制实践的运作, 追本溯源, 一查到底, 铲除源头窝点, 有效提升行政执法联动效应和高压态势, 不断提高行政执法的威慑力, 以达到系统、规范、高效的执法目的。

3 联动机制的基本构架

联动机制在行政执法实践中的有效运作, 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开展合作交流, 形成工作合力, 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和效率, 降低行政成本, 增进行政执法威慑力和执法监督的有效方法。是行政执法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1]。行政执法联动机制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3.1 部门联动

缘于各行政执法机关的职能权限不同, 针对于许多执法执行的是分段管理的做法, 但由于许多违法行为所具有的系统性和连续性, 彼此间又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必然联系, 诚如现场调查、技术鉴定需要由专业技术部门进行, 吊销营业执照只能由工商部门依法做出, 交通道路栏截只能由公安交警执行, 依法判决只能由人民法院执行, 如此等等, 往往是一个行政执法案件, 需要由多个部门的协作配合。单打独斗, 要么对案件查处进展缓慢, 对违法行为打击不力;要么遇到棘手问题执行难, 对案的查处不尽科学合理, 甚至步入案件查处举步艰难, 超越行政执法权, 知法犯法的境界。于此, 行政执法不能仅凭某一部门的各自为战, 对于执法分段管理, 违法事实涉及面广, 涉及多种处罚种类, 社会较为关注的执点、难点案件的查处, 必然要有多个部门的联合行动, 建立健全一套紧密联系, 便捷高效的联动工作机制, 才能形成行政执法凝聚力, 达到快速有效, 合力共击违法行为的良好氛围[2,3]。

3.2 区域联动

许多违法行为的违法事实并不是在案发源头就地被发现, 违法事实也不仅仅锁定在某一行政区域, 在行政执法实践中, 时常会出现A辖区生产的假冒伪劣产品, 到B辖区的流通领域才被查获;同样的在流通领域中A辖区已查处封存了某一生产企业的质量安全问题产品, 而在B辖区却未被查获, 仍在流领域中流通销售;某一行政区域的行政执法机关, 在监管执法过程中, 在流通领域查获了不属于当地管辖的某企业生产的假冒伪劣产品, 只仅仅对当地流通领域的经营者进行查处, 作出了行政处罚, 而因缺乏对属地管理原则本意的认识和图省事, 并未对制假源头进行追溯查处的现象。所有这些现象的发生, 无不说明当前我国的行政执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区域联动机制的缺失和可追溯制度的不健全, 在较大程度上限制了行政执法即要截流, 更要堵源真实意图的体现。今后应加强对违法行为, 违法事实流动性, 行政执法系统性的认识, 以系统方法论为指导, 借助于信息互动平台建设, 有效提高信息传递的时效性和互动性, 切实有效地强化区域联动和可追溯制度建设, 以拓宽执法监管视野, 延伸执法监管触手, 形成执法监管、违法案件查处合力。不管案发何处, 通过平台信息传递, 区域联动机制运作, 必须一查到底, 铲除案发源头, 探索形成一套紧密协作, 区域联动, 合力共堵的区域联动工作机制, 不给违法行为者留下可乘或漏网之机[4]。

3.3 社会联动

所谓的行政执法, 是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 具有着广泛的社会性, 需要有广泛的社会参与, 形成人们的共识, 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于此, 在行政执法实践中, 各行政执法机关应根据各自的职能权限与生产企业、产业基地、基层组织、合作经济组织建立联手合作工作关系。开展法律法规宣传, 帮助他们设立内部管理组织机构;建立健全产品质量保障、技术作业规范、内部管理制度等组织和制度建设, 以增强法律意识, 提高标准化生产管理水平, 规避不良现象的发生。

向社会公布行政执法投诉电话, 接受群众的投诉举报, 营造广泛的社会参与氛围。并根据组织原则为举报提供案源者作好保密工作, 根据案件的情节给予一定的精神或物质奖励, 以取得社会民众的积极配合与支持, 为尽早发现违法行为, 掌握查处违法事实, 罗集违法案源创造更为有效的便利条件, 形成一种良好的群众基础和社会氛围。

3.4 执法与服

务联动行政执法包含着很强的技术内容, 全面有效、标本兼治, 以堵后患的行政执法, 并不仅仅是为了案件的查处, 行政处罚而执法, 更重要的是要为管理相对人提供技术和信息服务。案件查处与提供服务, 是行政执法的2个重要方面, 彼此间存在难以分隔的内在联系, 2者不可偏废, 在现实中, 某些行政执法案件的发生, 并不意味着心存恶意, 损人利己的意向, 而是缺乏对技术的把握, 信息获取的滞后性。因之于此, 应通过采取选派人员学习深造, 开展技术培训, 现场技术指导, 讲解注意事项, 编发技术资料, 规范作业行为, 提供产业、技术信息等方法途径, 有效为其提供技术、信息服务, 为规避不良事件的发生提供有力的信息、技术支持。

摘要:行政执法具有着很强的技术性, 部分分工是行政执法的必然要求, 属地管辖是行政执法的法定原则, 然而行政违法行为具有着系统性和流动性, 需要有联动机制的充分融合, 才能有效提高行政执法效率, 真实体现行政执法的本质意图, 本文就此谈点个人不致成熟的见解, 旨在抛砖引玉, 与大家共同探讨。

关键词:行政执法,属地管理,部门分工,联动机制

参考文献

[1]论行政执法联动机制法理基础与功能[EB].http//blg.sina.com.co/s/blog-64836fq60100y95v.html.

[2]汝坤.阜阳纤检:行政执法工作联动机制的探索与尝试[J].中国纤检, 2011, (15) :42-43.

[3]长治市质量技术监督行政执法联动工作机制[EB].http://www.96315czcq.gov.cn/news/ShowNews.asp?id=89.

执法部门多重执法 篇8

监管“马后炮”:曝出来就查,曝不出来就算

来自权威部门的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有关部门共检查各类食用农产品、食品及相关产品生产经营单位3552万户次,查处各环节违法违规行为13万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48人,取缔和停产违规企业单位10万余家。食品安全的整顿力度不可谓不大,但为何食品安全事件依然频现?

随着上海盛禄食品公司非法使用色素生产“染色”馒头的曝光,相关部门迅速进行了查处。然而,疑问却并未随着调查结果公布而消除。一个馒头从生产到销售再到最终上到百姓餐桌,需要过企业内控、质监、工商等诸多关口,但遗憾的是,除了经营者“黑心”外,安全监管防线“集体失守”。

记者梳理发现,从近期曝光的“染色馒头”、“回炉面包”、“瘦肉精”猪肉、“牛肉膏”事件,到以前披露的“三聚氰胺”奶粉、“大头娃娃”奶粉、“假葡萄酒”事件,其中暴露出的“马后炮”监管,并不少见。

2008年发生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从当年3月起三鹿集团、有关部门就陆续接到消费者反映,在前期长达四五个月时间内,各级检测机构先后多次对三鹿奶粉进行检验,“均未发现问题”。直到9月被媒体曝光后,地方政府和企业才开始“彻查”。

2010年底的河北“昌黎葡萄酒造假事件”中,当地的假葡萄酒业存在多年,形成了“造假一条龙”,甚至带火了当地的酒精、食品添加剂及制作假冒名牌葡萄酒标签厂家,而当地的监管部门竟“浑然不觉”。直到被曝光,才开始“迅即”介入……

在疑云未散的“瘦肉精”事件中,有关部门排查后对外界称,确认的“瘦肉精”阳性生猪主要集中在河南济源周边四县市。而“巧合”的是,媒体所曝光的,也是这四县市。“搞调查的媒体掌握得这么准?没被曝光的就全都让人放心吗?”一些百姓仍心存疑虑。

从现实来看,目前我国共有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生产企业和小作坊40多万个,人手相对较少,快速和常规检测能力不够完善。“监管难度大,但这并不能成为监管缺位的‘挡箭牌’!”山东大学社会问题研究专家马广海教授认为,作为百姓食品安全“把关人”,少数监管部门工作人员得过且过,曝出来就查,曝不出来就算,这样食品安全事件焉能不发生?

以利定取舍:“执法为民”还是“执法为利”

从已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看,一些监管部门“在办公室看样品”成为“监管习惯”。“瘦肉精”事件中,曝出“让养猪户自己取样送检”的尴尬,更有甚者,少数监管部门和工作人员将能不能创收作为管与不管的取舍标准,甚至存在执法腐败,监管职责被抛之脑后。

毋庸讳言,虽然近几年财政支持力度加大,但当前食品安全监管任务繁重,经费需求还有很大缺口。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现行体制下,一些地方监管部门的办公经费和人员工资,要依靠上级返还的收费罚款来“解决”,这多少造成了一些部门和工作人员的“执法为利”。

山东某县质监局一位食品审查员曾多次向记者反映基层监管问题:“现在的财政供养机制不是很顺,收费罚款省局、市局都扣一部分,剩下大约80%是‘自己’的,所有人的工资福利就从收费、罚款中出,这样的监管能没漏洞吗?如果说之前曝出的上海出租车运营是‘钓鱼执法’,我们现在就变成了‘养鱼执法’,每天的工作目标就是想着如何完成‘创收’任务。”

罚款的目的本来是加强监管,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惩处,然而,调查发现,在一些基层监管人员那里,罚款竟然“生财有道”。

这位食品审查员举例说,执法中即使发现造假也不能罚死,罚太狠了,下年找谁收钱去?本来罚10万元的现在罚1万,企业交了“保护费”,焉有不放之理?这样的怪象下,监管人员快与违规企业成为“利益共同体”了。

据了解,这样的现象并非个例,浙江一名基层监管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有的年份几个月可以不干活,因为“前期努力”,已经提前完成了全年的“创收”任务。

记者在“质量技术监督人士的网络家园”、“中国质量热讯”网上看到,有些帖子说“我们的工资来源于企业的违法所得”,“只要给了钱,立马变成甜瓜脸。能否吃上饭比有没有面子重要些”。

此外,來自一些地方政府的压力,也削弱了监管力度。一位地方质监部门负责人向记者抱怨说,政府头等大事是发展经济,监管部门如果只是管管小企业、打打苍蝇还无所谓,要是对于地方“有重要贡献”的食品企业、行业“铁面无私”,领导就会找你“谈话”。

问责需到位:严防“小事拖大,大事拖炸”

一些专家指出,从已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来看,虽然部分人员确实存在失职、渎职行为,但法律法规对于如何判定监管部门是否履职到位,缺乏明确界定。每次食品安全问题发生后,监管部门“理直气壮”地把矛头指向肇事者,但监管部门和监管人员的失职却易被忽视。“这种现象一定要杜绝,监管部门也不能免责。”马广海说。

“在信息化高度发达和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高度关注的今天,食品安全监管一旦不及时,极易导致‘小事拖大,大事拖炸’,所以强化监管是重要的突破口。”舆情问题专家、天津社科院研究员陈月生等专家认为,应从问责“查处比曝光慢半拍”现象入手,铁腕查处失职渎职、以权谋私、执法腐败、部门牟利等行为。

近年来食品安全工作尽管取得一定成效,但与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食品安全水平还有不小的差距,仍需从体制机制上不断健全完善,形成长效监管机制。

实现全程无缝监管。食品行业产业链条长、环节多,监管力量分散,必须形成监管合力,提高监管效率。“我们常说食品安全问题是‘九龙治水’,为什么?这在经济学上存在着‘搭便车’的尴尬。”同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黄锫说,食品的监管部门众多,每个监管环节都会认为,我这里没管住,自然会有别人来管;反过来,如果我花了大量人力、物力去管,食品安全不出问题反让其他部门“搭便车”,破除这种职权交叉的体制势在必行。

强化信息收集,建立群众举报奖励机制。专家建议,按照查获情况重奖举报者,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力量,让不良分子老鼠过街人人喊打,无藏身之地,从而净化食品市场。

上一篇:梅花魂.学案下一篇:《变色龙》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