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品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德育

2024-07-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小学《品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德育(精选10篇)

浅谈小学《品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德育 篇1

小学的品德与社会,我们简称“品社”,是对小学生进行系统的品德教育的一门主要课程。它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有着一定的导向作用。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在“品社”课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义不容辞的。那么,在《品社》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情感渗透,言传身教

德育教育的过程是塑造少年儿童心灵和人格的过程。言传身教作为道德教育的两种教育方式,在德育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传授道德知识,引导少年儿童正确的行为时,还得讲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道德教育进入少年儿童的内心世界,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例如:每周一的升旗仪式,教师先要按时参加升旗仪式。要求学生语言行为美,教师要做到不打骂学生,不讽刺挖苦后进生。和学生一起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集体活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要求他们讲究卫生,不乱扔瓜果壳皮纸屑,不乱花零用钱,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教育他们要孝敬父母,尊敬老师等。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学生的耳闻目睹,使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接受教育,培养良好的品德。

二、思想渗透,就地取材

就地取材就是利用现有的教科书联系实际,提高思想认识,培养爱国情操,强化道德观念。例如:在三年级下册的品社教科书的第三单元《来自社会的关爱》,讲的是学校里有哪些人在为我们服务?我首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在我们学校工作的老师和其他工作人员,为了保证我们的学习和安全,他们提供了什么服务?学生争先恐后说出自己的答案:门卫黄大爷一天要锁好几次门,医务室的于大夫半夜为生病的学生打针等等。作为一名小学生,要珍惜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遵纪守法,勤奋学习,为校争光。这样,品德与社会也自然的渗透了思想感情的教育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行为渗透,规范动作

紧扣教材,联系实践,规范学生行为。如:在上《规则在哪里》一课时,我先设计了个小游戏,并提醒学生,游戏要有规则,否则无法进行。从而导出生活中其实也有很多规则。如:学校公共场所图书室看书,电影院看电影,交通行路等。教育学生从小要规范自己的行为,讲究公共道德,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使他们懂得各项规则可以保证我们的键康、安全,从而进行愉快地学习。在遵守规则的同时,也享受着规则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浅谈小学《品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德育 篇2

因此, 情感教育的实质是教师充分利用自身和教材所蕴含的情感因素熏陶学生的心灵, 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求知欲, 养成良好的情感品质。在多年的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 笔者始终注意以下三点。

一教材内含的情感挖掘

在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方法时, 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因素。

首先, 运用英语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例如, 在教学“Chinese (中文) English (英语) ”这一内容时,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世界上哪种语言讲的人最多吗?”学生们瞪大眼睛直摇头。“老师告诉你们:是Chinese, 中文!”“哇, Chinese!”孩子们又兴奋地重复了一次。这一教学情境的创设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 激发了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

其次, 教师可从英语口语的交际性入手, 把英语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让学生意识到英语就在身边并不知不觉地运用英语, 感受到英语的亲切感。例如, 早晨到校, 笔者就随意地和遇到的每一位学生打招呼:

就这样, 我们班上每位孩子在平时都能用简单的英语进行交际, 这比课堂上学得自在多了。

二教师真实情感的感染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 学生的情感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 只有积极肯定的情感才能使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得到发展, 学生的思维才能更活跃。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表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 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因此, 教师必须用自己的真实情感去感染学生, 引发学生的情感, 通过师生情感交流产生共鸣, 从而达到学得主动、教得生动、学得有趣的教学目的。

别林斯基认为, “爱是教学的工具和媒介, 对孩子的信任是教育成功的保障。教学中教师的情感, 首先源于教师对学生真挚无私的神圣之爱, 源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执著追求。”在每一节英语课里, 笔者注意把微笑与鼓励带进课堂, 和蔼可亲地对待每一位孩子。例如, 在笔者刚接新班的时候, 学生感到非常拘束。为了稳定学生的情绪, 笔者设计了以下环节:

学生听出教师想和他们交朋友, 感到很高兴, 纷纷举手自我介绍, 笔者便与他们一一握手问好, 不断表扬他们说:“You are cool!“You are great!”Wonderful!”信任与鼓励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消除了师生的陌生感, 还创设了融洽的情感气氛。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 教师要认真钻研, 吃透教材, 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具要直接形象。多媒体电教手段声色并茂, 教学语言生动、语音美、声调强、富有感染力, 这些都有助于学生产生内心情绪的体验, 引起师生的情感共鸣。比如在教学水果类单词时, 笔者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水果拼盘, 蒙上学生的眼睛让其品尝, 学生凭着味道判断自己吃的是什么, 也借此机会让学生注意生活的细节, 在这个环境中, 单调的单词教学和富有情趣的生活情境结合, 顺利、轻松、生动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学生学习情感的激发

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领域, 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 这种教学法就会变高度有效。”因此, 激发学生情感是促进学生主动、积极、有效学习的重要方面。

情感总是与情境相伴随的, 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表演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创设出的一种教学环境。如圣诞节, 笔者插入教学Merry Christmas一课。先戴上Father Christmas头饰, 并拖着老人的语调告诉学生:“Today is Christmas Day.I am Father Christmas.”接着, 引导学生向Father Christmas问候, 学生发自内心地说:

笔者趁机对学生说:“Merry Christmas!Here is a gift for you!”并边说边向孩子送出“gift”。在学生兴奋之中, 笔者问学生:“Who will be a Father Christmas?”学生们个个争先恐后, 跃跃欲试, 反应非常强烈, 争先当Father Christmas。这时, 笔者让其他学生sleeping, 演Father Christmas的学生做出虔诚而真挚的样子把“gift”分发给“children”, 有的还“和蔼可亲”地摸着“children”的头说:“Merry Christmas!Here is a gift for you!”当Father Christmas走后, 其他学生一一道谢说:“Thank you very much!”在愉悦的情境中表演, 学生们产生了真实情感,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英语教学实践表明, 对小学生适当采取激励措施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在学习中取得成功是学习精神力量的源泉, 它能产生克服困难的动力, 激发学习欲望。”而小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主要培养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因此, 教师对学生说出尽管只是简单的一个词或一句话, 都要用“Good!”“Great!”“Wonderful!”“OK!”等表扬词语给予积极的鼓励。

四结束语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3

为此,我在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一直尝试着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下面我就对自己在教学工作中所做的一些有益尝试与大家分享。

一、利用各类型语文教学渗透德育

在小学阶段,语文包括拼音教学、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习作教学等。因此,德育也必须始终贯穿其中。

(一)在拼音教学中渗透德育

“盖高楼需要先打好地基,学语文则需要先学好拼音。”拼音教学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它在低年级所占比重很大,但是拼音教学又枯燥无味。因此,我在拼音教学中特别注重挖掘德育素材,丰富拼音教学内容,使之生动活泼。例如,在教学生“j”“q”“x”与韵母相拼时,使用儿歌:“小v、小v有礼貌,见到j、q、x,脱帽又敬礼。”这样学习拼写不仅掌握了枯燥的拼写规则,也教会学生很好地与人相处。在拼读教学中,安排学生用拼音拼写拼读“名胜古迹”“英雄人物”“我的理想”等,既巩固了拼读拼写,又丰富了小朋友爱国、爱家等情感。可见,在拼音教学中,只要教师善于抓住教育契机,就能很好地把握教材中的德育资源,活跃课堂,卓有成效地进行德育。

(二)在识字教学中渗透德育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识字教学机械而枯燥乏味,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寻找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如草坪上“小草有情,怜之惜惜”的招牌,地铁道口的标牌“红灯停,绿灯行”的警示,冬季征兵的宣传海报写的“一人当兵,全家光”等等,在认读这些字的时候就可以告诉学生爱护花草树木、遵守规则、爱国爱家的情感。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汉字,让学生自主认读,不仅提高了识字量、识字能力,也是对学生渗透德育的一个很合适的契机。其实,课堂教学中的组词造句也是德育渗透的好时机。我曾听过这样一节课,教师在教“打”字让学生组词时,学生便积极发言,组词中出现了“打架”“打人”“打骂”等词语。教师听后先肯定了学生的发言,然后质疑:“我们能打架、打人、打骂吗?”学生齐答:“不能。”教师表扬学生,我们要与人友好相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快就又重新组了词语。像这样的教师,既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又避免了识字教学的枯燥乏味。教师不仅要驾驭好课堂识字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善于在生活中识字,在无时无处的识字中也就使德育渗透点点滴滴深入人心。

(三)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基地。阅读材料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细节中处处有德育素材。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细节处闪现的德育时机。教学时应让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熏陶感染,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例如,教学《陶罐和铁罐》时可以紧扣题眼提问:“陶罐和铁罐他们最后的结局如何?你从这个故事里体会到了什么?”学生通过课文中“傲慢”“相提并论”“轻蔑”等词语中体会到了做人的真谛。有的学生说:“我从这个故事中体会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我们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有的学生说:“同学之间不应该学习铁罐自以为是的思想,应该学习陶罐的谦虚精神”等等。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学生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并分成小组把这个寓言故事表演了出来。这个故事所蕴含的思想内容被学生表演得十分真实。当然,在课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不拘泥、不局限于教学目标给我们确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目标去教学。如果每一位教师都能够更深入浅出地去挖掘教材,大胆创新,就能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四)在习作教学中渗透德育

九年义务教育大纲指出: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思想情感,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感染。这就要求学生在习作训练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渗透思想教育。教师可以通过批改习作,对其心理动向、情感变化进行疏导,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在作文教学中,德育工作应该渗透在整个过程,持之以恒,逐步渗透,才可在学生心田洒下健康的思想种子,开放出美好的情操之花,结出丰硕的道德行为之果。

二、联系生活,促进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

(一)教学日常活动中的德育渗透

生活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素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回避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便是一次很好的德育渗透。如经常有学生的作业本、同步练习之类的东西在往下发的时候找不到了,他们就来向我告状。我在处理时并不责怪谁偷了这些,而是问“错放”在了谁的抽屉里了。这时,就会有学生说错放到了他那里或者错放到了谁谁那里了。这样做可以避免揭穿有些孩子的不良行为,同时教师恰当的表扬和引导还能会把这些孩子引向一个良好的品行之路。孩子们就是一颗颗小树,他们很柔很韧,你把他扶直了就能长成参天大树,成为有用之才。

(二)在语文第二课堂中渗透德育。

教师创设生活情境,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课堂走进生活,让德育渗透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国庆节、五一劳动节、父亲节、儿童节等节日举办各种活动,如演讲比赛、为爸爸妈妈制作礼物、组织参观活动等等。

德育工作任重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持之以恒、浸润无声地来影响学生,使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成长为一个全面健康发展的人。

【责编 张景贤】

浅谈小学《品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德育 篇4

南安市第一实验小学 卓泉水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指出,“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的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德育渗透到信息技术教学中已成为信息技术教师的共识。作为一名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我始终奉行“成人才能成才”的教学理念。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我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习惯和科学研究习惯,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培养高度的责任感,立学生成材之志、激发学生爱国之情等。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上机习惯

首先要注重引导和督促。在教育心理学领域有一句经典名言:“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由此可见在学习生活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很重要的。

其次,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师的良好素养,娴熟、规范的演示,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具体的要求,从小事做起,将德育落到实处,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结合教材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素养

在教学中有效的实施德育,就要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育目的,抓住结合点,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将德育渗透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之中。教师要加强德育的育人意识,在信息技术课的知识讲授与技能训练之中,寻找德育教育的契机。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分析教材中的德育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激励学生立志成才。例如教师可以通过Windows的种类及发展,介绍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的成功之路,向学生讲解知识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树立远大志向,要用知识和技能造福于人类。通过介绍计算机发展史,使学生明白我国计算机发展还很薄弱(用的操作系统是微软公司的、芯片是美国的、许多软件都是英文版的),让学生看到差距,产生危机感,激发爱国主义情感,鼓励学生立志为国争光。向学生介绍求伯君、王江民等国内软件开发界的著名人物,为学生树立榜样,增强民族自尊,激励他们刻苦学习,做一个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道德

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道德,当务之急是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现在计算机在家庭中的普及已经相当广泛,如何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学习和帮助他们抵御网络负面影响的防线?这是老师和家长都担心的问题,教师首先和家长沟通,应了解学生为何迷恋网络以及他们的网络使用动态,做到心中有数后,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一定能避免乱批评现象。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网站和一些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健康网站,及早教给他们上网的方法和技巧,引导他们有效上网,避免在网上到处“逛”。举例给他们说如网上诈骗、网上跟踪骚扰、无聊的“聊天”等方面的事例无时不在发生,在上课时适时的给他们讲一些典型实例既充实了课堂,又起到了警惕的作用。这样对于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与免疫力是很有帮助的,可见网络是我们德育工作的有利工具。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与人共事和团队协作精神 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一群中国人是一条虫”,这句话虽然有点亏大和不实,但也提醒我们每一个人,中国人需要加强合作精神。良好的人际关系可协调人们在活动中的行为,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提高人们的活动效率。要想获得成功,不依靠集体的力量和智慧,运用联合效应,是不可想象的。作为一名学生,要想取得成功,就要学会善于与人合作,要能组织、协调各种力量。

而现在大多数的中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太强,不易与人相处。因此,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与人共事和团队协作精神,是新世纪教育工作者的又一使命。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与人共事和集体协作精神。比如,在教学内容告一段落时,让学生自行分组组成一个个小集体,给学生布置有一定难度的任务,要求每个小组在一定的期限内完成,然后组织交流、讨论,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根据情况进行必要的指导,评比时每个组员同样可以从其中获得荣誉,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这种形式极大地增加了学生的凝聚力,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总之,学科德育要讲究自然而巧妙的引导,要使德育教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完成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贯彻德育教育的基本职责就必须做到努力钻研业务、切实提高自身修养,既要传授知识、技能,还要关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要针对学生年龄特点、结合课程特点,挖掘德育教育素材,整合教育资源,有机地进行德育教育方面的渗透,才能完成新时代赋予每一个教师的使命,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参考文献:

1、《信息教研》刊物

2、《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德育渗透》 陶丰满

3、《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年第2期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5

素质教育理论提出:要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德育排在首位,由此可见其重要性。德育是教育的灵魂,一个人的德育好坏与否在人的一生中是至关重要的。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教好这门学科对于促进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对于提高民族素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语文教育和德育教育之间的关系,简单来说其实就像肥沃泥土中的沙土与水的关系,他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能分离。只有坚持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收到“教书”与“育人”的双重效果。

如何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呢?我认为只要充分地解读教材,利用好每个环节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就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一、巧妙运用教材渗透德育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内容五花八门有词串、三字经、对对子、诗歌(包括儿歌、古诗)、童话、寓言等等,教材并以专题组织单元,每个单元主题蕴涵了一定的道德情操。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深入钻研,挖掘每个单元主题的德育因素,确定每一个单元的教育点,即每个单元主题可以运用文章的哪些内容对学生进行哪一方面的思想教育,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确保在教学中做好既教书又 育人。例如义务教育课标版一年级语文下册以专题组织八个单元,依次是:多彩的春天,家庭生活,保护环境,快乐的夏天,动脑筋想办法,我们的生活多美幸福,我们都有好品质,我们身边的科学。其中第二单元“家庭生活”有《识字2》《看电视》、《胖乎的小手》、《棉鞋里的阳光》、《月亮的心愿》、等课文。读着这一组课文,亲情的温馨扑面而来:球迷爸爸放弃球赛,把电视换成奶奶爱看的京剧,而戏迷奶奶也关掉京剧,换成足球频道;小小的双手不仅为爸爸拿拖鞋、为妈妈洗手绢,还给姥姥挠痒痒;贤淑的媳妇给婆婆晒棉被,美好的品质濡染了小峰那幼小的心灵,他也给奶奶晒起了棉鞋,想让奶奶更暖和;为了照顾生病的妈妈,幼小的珍珍把盼望已久的郊游也放弃了„„长辈的慈爱,令人感叹;晚辈的孝顺,让人欣慰。教师在备课时抓住本单元的主题思想,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感悟家庭的温暖,从而产生爱自己的家,爱父母,爱家里的每一个人的情感,并愿意从自己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学会关心体贴家里的每一个人。我们不得不说,语文教材就是德育教学的一本“百科书”,因此,教师应充分、全面、深入地探讨教材,准确把握教材中蕴含的教育因素,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适度地进行思想教育,把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合理课堂训练渗透德育

1、在“读”“演”中受到思想和感情的熏陶。

朗读活动是小学儿童最初的阅读活动。人类语言学研究表明,朗 读并非机械地把原文读出来,而是通过内部语言,用自己的话来理解原文的句子或段落,从而把原文中的思想变成读者自己的思想。在课堂上只要让学生细细地读,理解、入情地读,就能帮助教师达到预期的德育目标。如义务教育课标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夏夜多美》,讲述的是在一个夏天的夜晚,一只小蚂蚁掉进池塘,是朋友们帮助它回到了家。读了这个故事,就会感到夏夜的景色美,助人为乐的精神更美。本文对话丰富、轻快活泼。教学中,我特别重视朗读的训练,始终以读为本。课堂开始我就设计了老师配乐范读的环节,配着优美的音乐,我开始了声情并茂的朗读,看着小朋友们闪亮的眼睛和微笑的表情,我知道他们跟我一起走进了故事,为文章的理解奠定了基础。后来我还设计了同学们检查读、反馈读、评价读、思考读、体会读等方式朗读课文,他们认真地朗读着,我觉得他们这时候已经在美丽的夏夜里,跟小蚂蚁一起哭,跟小蜻蜓、萤火虫一起帮助小蚂蚁,成了美丽夏夜的一部分。然后进入课文时我又设计了睡莲和小蚂蚁对话的师生情景对话读,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感悟美。在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深入体会后,师生都带上自己喜欢的头饰担当睡莲、小蜻蜓、萤火虫、小蚂蚁。童话角色的出现为课堂增添了无穷的活力与趣味,孩子们的主动性大增。角色扮演的热烈情绪,渲染了整个学习情境,不仅是角色扮演者,而且是全体学生都在无意识心理作用下,情不自禁地进入角色,最深切、最生动地体验到小动物们的高贵品质,从中受到良好的教育。

2、在课堂练习中悟情明理 在语文学习中,同学们要接触一些作业、练习、试题,这是向学生渗透德育的重要渠道。因此在编选作业、设计练习的时侯,我注意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选取有教育意义的,这样才使学生练有所用。

《美丽的小路》是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学习是想让学生知道要保护环境、爱护我们的家园。本篇课文就是循着这一宗旨,讲述了一个环境卫生的故事:小鸭门前的美丽的小路失而复得的故事,它告诉我们要保持环境卫生,人人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美的行为会破坏美丽的环境。在整堂课中,我设置练习让学生对美丽的小路说几句话时,孩子们的积极性非常高。“小路,你太美了,我喜欢你!”“美丽的小路,我走在你的上面真开心……”“美丽的小路,希望你永远和我们在一起!”孩子们想了想,有的说:“我们可以安排好值日生,每天扫。”“我们打扫干净了,别人又扔在小路上怎么办?”马上有孩子反驳说。又有的说:“我们还可以轮流看护小路,不让别人乱扔垃圾!”他的话刚说完,紧接着一个孩子又站了起来:“难道我们每天都要在小路上看着吗?”……看着孩子们争论不休,我说:“大家想想,我们是怎样保护教室卫生的……孩子们恍然大悟:只要我们每个人都保护环境,都不随便乱扔垃圾,那么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三、有效课外实践渗透德育

教学是课内外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语文的教学更加离不开课外实践。所谓“实践出真知”,学生的良好品德来源于实践,也反映 4 在行动上。教师可以根据课内教学开展一系列课外活动,巩固、加深课堂教学的效果,把德育落到日常社会生活中。

孝敬父母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但如今有许多独生子女,在家长的宠爱下,不仅不知道孝敬父母,反而把父母当成呼来唤去的“牛马”和“佣人”,作为老师我充分利用课文中有关题材,对学生进行教育。如教学《胖乎的小手》、《棉鞋里的阳光》等课文后,我结合学校里开展的“五小”活动,在班上开展“我为长辈献爱心”活动,要求每个学生每天尽可能地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献爱心,可以是帮他们做一件小事,也可以是给他们倒水,陪他们聊天等等。并在班队课上汇报交流,体会关心别人后的快乐心情,培养学生尊敬长辈的品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言传身教渗透德育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这说明教师的人格魅力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强烈的外在示范性与内在感染力。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提高自身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俗话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教师在课堂管理和与学生的日常接触中,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随机教育,以自己的仪表态度、言谈举止和处事待人,发挥表率作用,要求学生遵守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良好的学风,意志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作 5 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要有博大的胸怀,高尚的情操,以自己至诚至真至爱的人格力量去影响我们祖国的未来,带领他们走向道德光辉的顶点。

历史在前进,时代在发展,语文教学的内容也在不断更新,但万变不离其宗,教育人、鼓舞人、鞭策人、陶冶人永远是语文教学的主旋律。因为它能给人的启迪往往是从外在精神到灵魂深出的升华,它激励学生追求真理、向往完美的人格力量,这正是秉承了人文思想的精髓。因此,只要细心发掘德育工作和语文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并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将二者融为一体,都可以让学生得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教育作用,从而很好地促进学科知识的学习,为学科知识的吸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姚燕丹 2011年4月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东山区第一小学

浅谈小学《品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德育 篇6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之我见

阜阳市颍州区袁集镇中心小学:王纯祥

2014年3月5日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之我见

颍州区袁集镇中心小学:王纯祥

【内容摘要】:《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数学在教学中应注意六个问题,其中第五点就是“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而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与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大不相同,不能简单采用正面说理的形式,要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讲究教育方法,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在教学中,要恰如其分的把思想品德教育和数学的特点有机结合起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自然渗透;联系生活实际,适时渗透;充分发挥教师人格魅力的作用;结合教材的辩证因素,进行德育渗透。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数学教学 德育渗透 挖掘教材 人格魅力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进一步深入,学科教学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受到思想品德教育。这说明: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还要结合学科特点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使德育教育落到实处。德育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目的、有组织的塑造学生心灵的活动。当今的数学课堂在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同时也应关注学生人格培养,这是每位教师的责任。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谈谈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几点做法:

一、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小学数学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素材,教师应善于充分挖掘。教师在发现了德育因素后,要抓住时机,把握关键,利用合理的教学方法,使思想品德教育自然而巧妙的渗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使课堂教学闪现出思想教育的熠熠火花,照亮孩子们的心灵。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你知道吗”。教材中的补充知识有反映我国历代数学家对数学研究作出巨大贡献的,有反映我国古代历史文化和劳动人民智慧的,有反映祖国新貌及现代化建设成就的,这些知识都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是德育教育的生动教材。比如,我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除了教会数学知识,还要让学生领悟数学家祖冲之的爱国情怀和对数学研究的忘我精神。

2.充分运用教材中的数学背景知识。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在适当的地方介绍了一些有关数学发现与数学史的知识,例如:在数与代数部分,介绍历史上各种记数法,使学生体会十进位制记数法的优越性;介绍历史上各种计算工具,使得学生认识不同的计算工具对数学以及对人类日常生活的影响。教学时,教师向学生介绍算盘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一大发明。由于它简单易学,运算方便,不仅通行中国,而且远传至东亚及欧洲各国。结合“十进位制记数法”的教学,介绍我国在公元前商朝就开始使用了这种先进的记数方法,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这种记数方法的国家。教师简短的介绍,可激起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从而达到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在空间与图形部分,介绍七巧板的有关史料,特别是古人给出的七巧板构图,使学生感受几何构图的优美和我们祖先的智慧;在学习分数时,让学生说说音乐的节拍,音符及时值,让学生感受数学和音乐的联系和奇妙;在学习分数

化小数时,让学生观察、思考分母特点,让学生通过自己经验得到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母特点等,从而让学生感知数学的奇妙和祖先的伟大。教学时,组织学生认真阅读,可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3.用好数据材料。数学是用数据和统计材料来说明问题的,利用教材中“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统计材料”可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和爱科学的教育。如教“时、分、秒”时可进行惜时守时教育;在应用题教学中,可结合“植树造林”事例,培养学生绿化祖国意识;教学“年、月、日”时,可引导学生在日历上找出重大纪念日,如“国庆节”、“八一建军节”、“香港回归日”等,以增加学生的社会常识;教学“重量单位”时,补充“每人节约一粒米,全国13亿人可以节约13亿粒米,重量约是3218000克,合多少千克?”的习题,学生算出合3218千克的结果后,教师马上问学生这些米大约可以供多少人吃一个月?以此教育学生要节约一粒米、一滴水,养成节俭的良好习惯等等,类似上述内容的题目,可启发、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在学习上奋发拼搏的精神。

二、联系生活实际,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生活是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起点,也是学生经验的主要来源。对小学生而言,最为有效的教育途径就是从他们身边的生活实际,普遍现象出发,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并获得最直接的品德教育。比如在解节约用水方面的应用题时,可抓住生活中的德育契机,并把它灵活的运用到教学中来,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浪费水资源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有许多的

地区因为缺水,而生存环境变得极其恶劣。这样的一个贴近生活的练习设计,使学生的情感发生了碰撞,有力的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

在渗透德育教育的时候联系生活实际,用事实说话最有说服力。如果我们在德育教育中能联系到学生身边的人或事,效果往往会事半功倍。比如在教学解决问题中,有这样一道题:一个工人每天工作6小时,两个工人一个星期工作多少小时?在做完这道题目后,我让学生们回家问问自己的父母每天工作多长时间,再算算他们一个星期一共要工作多少时间,让学生体会到父母工作的艰辛,要在回家后多帮父母做点事,减轻父母的负担;还比如在教学年、月、日的时候,让学生问问自己父母的生日是在哪一天,现在离自己父母的生日还有多少小时?等等。

数学课不同于思想品德课,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学过程,通过“渗透点”适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教学简单的统计知识时,开展统计塑料袋个数的活动,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加深对不同统计量意义的理解,并且在活动中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感受到丢弃塑料袋的行为会对大自然造成污染,以唤起他们的环保意识。

生活世界是蕴含丰富价值和意义的世界,我们要想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只有直面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在生活中得到具体的、丰富的德育训练,并在这种训练中发展学生的道德智慧。通过活生生的社会生活,教育、启迪学生,并使学生自觉用科学的方法思考生活、创新生活、享受生活,在生活中内化道德规范,最终实现我们的德育目标。

三、充分发挥教师人格魅力的作用,渗透德育教育。教育是以人格塑造人格的神圣事业。在实施思想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去影响和教育学生。孟子说:“教者必以下”教师自己有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才能影响学生热爱自己的祖国;教师自己对工作满腔热忱,有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才能影响学生,形成刻苦钻研,认真严格的学习态度,克服困难的勇敢精神。另外,教师在实施德育过程中,要倾吐自己强烈的思想感情,只有对事业对学生真诚的爱,才能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达到心灵的沟通,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思想品质。众所周知,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某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老师做好大量的准备,备好课,做好课件,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我觉得要让学生守的规矩,我们自己要做到,只有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才能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教师以身作则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记得有一次,上课铃声响了,我像往常一样,拿着书往教室走去,走到教室门口,原来喧闹的教室“刷”地一下就安静了。看得出这里刚发生一场“战争”,教室门边的一大块地上到处都是纸屑,我没有批评他们,也没问是谁扔的,弯下腰就开始捡起来。孩子们慢慢聚拢来,一个,两个,三个,大家一起动手,教室很快就

干净了。我什么话都没说就接着上课了,整节课上,同学们听得都很认真,学习非常专心,教学效果很好。下课后,两个坐在门口的学生主动跟着我进了办公室,承认了错误,表示了改错的决心。原来,他们为了一点小事闹起了矛盾,互相撕了对方的本子,并赌气扔了一地。才弄得纸屑满地。因此,教师必须身体力行,走入孩子的心灵深处,用我们慈爱的目光,慈祥的笑容影响他们,用我们温柔的话语感染他们,处处做学生的表率,以自己的人格和言论感化学生,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四、结合教材的辩证因素,进行德育渗透。

正确的思想品德观念的形成,离不开环境情感的熏陶,而且必须经过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充分挖掘数学知识中内含的辩证因素,以数学知识为载体,渗透辩证唯物论基本观点,为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奠定基础。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学生今后的自我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

1、在具体感知中渗透“实践第一”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又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不断实践的过程,这是学生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把数、形、式和应用题的概念从实践中引入,问题从实践中提出,创设条件,积极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通过摆、画、量、算等具体感知,形成表象,逐步建立概念。

2、在分析综合中渗透运动变化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变化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人的思维也是如此,儿童由动作直观思维发展为具体的形象思维,再发展为抽象的逻辑思维。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克服孤立静止的教学模式,将学生组织在

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发挥原有知识的正迁移作用,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认识客观事物是运动变化的,从而树立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处理问题的科学思想方法。

3、在教学中渗透“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观点。例如在教学“分数、小数混合加减运算”时,我先安排一组小数加减或分数加减的口算题来导入新知,然后出示的却是分数加小数的计算题,前面的计算顺利进行,遇到这一新问题,同学们楞了。经思考,大多数学生顺利解答,有的人把这一题中的分数转化成小数后再计算,还有的人把小数转化成分数来进行计算。但运用哪种方法更好呢?出现了争议,这时我让学生广泛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学会正确的思想方法,根据事物的相互联系,通过转化来解决问题,并认识到,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随后,我告诉学生,数学中应用题的分析解答、一些公式的推导、组合图形的问题等等无不在运用“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观点。

此外,在数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要处理好“双基”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关系、教与学的关系、课内与课外的关系。要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认知目标出发,依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学生认识发展的规律,做到思想性和科学性和谐统一,使数学知识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精确和严密是数学的一个重要特点,这就要求学生学习数学时态度认真,严格要求自己,不能有半点虚假。有利于培养学生诚实、求是,坚持真理,坚持原则的理性精神。要学好数学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如在解题过程中先要求正确,再要求速度和灵活性。为此,学生在掌握解法后还必须学会检查,验算等,这些

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有条理的思维方式,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刻苦钻研讲求实效的学习习惯和严谨朴实的思想作风。在克服解题困难的过程中也磨炼了学生的意志,对去除当前学生中流行的娇骄之气很有好处。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是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若能巧妙和智慧地运用,就会使学科教育与德育相得益彰,使学生各方面和谐发展。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数学教学渗透德育教学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就一定能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林宪生编著.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3].皮连生:《学与教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7

教学之中,德育为本。教育,既是教书又是育人,它肩负着国家的兴旺,民族的存亡,因此,教育好每个学生是我们每个教师的义务。作为数学教师,要根据小学数学的特点,把思想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赫尔巴特曾经说过:“我想不到任何,无教育的教学,正如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可见,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就是将德育本身的因素与数学学科所具有的德育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德育内容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步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机地进行思想教育的渗透,促进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使其水乳交融,自然生长,这是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

一、为人师表,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数学课上,教师和学生的示范作用以及老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主要方法。教师的示范作用体现在,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感染学生,以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有益的熏陶和教育。

二、联系实际,充分挖掘教材,适时进行德育渗透

1.通过古代和现代杰出的的数学家及其成就适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如:约1500年前,中国有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6位小数的人;著名的勾股定理是西周数学家商高最早提出来的,称商高定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小数和使用小数的国家,比其他各国要早一千多年;教学“数的整除”时,向学生介绍“哥德巴赫猜想”研究过程中我国涌现了华罗庚、陈景润等一批杰出的数学家,华罗庚幼年未受过正规教育,可才华横溢,为数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著名数学家陈景润顽强拼搏,在攀登“哥德巴赫猜想”的征途上遥遥领先。这些古今数学成就的实例,增强了学生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并升华为爱国之情。

2.通过有效数据进行德育渗透。如在教学“时、分、秒”时,可以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在教学“重量单位”时,可以补充习题:每人节约1粒米,全国13亿人口可以节约13亿粒米,重量是3217000克,合多少千克?学生算出合3217千克的结果,教师马上告诉学生这些米大约可以供215人吃一个月。以此教育学生要节约每1粒米,养成节约的良好习惯。

3.联系生活,在实例中渗透德育教育。我们在渗透德育教育的时候更需要联系生活实际,用事实说话最有说服力。如果我们在德育教育中能联系到学生身边的人或事,效果往往会事半功倍。

在教学解决问中,有这样一道题:一个工人每天工作6小时,两个工人一个星期工作多少小时?在做完这道题目后,我让学生们回家问问自己的父母每天工作多长时间,再算算他们一个星期一共要工作多少时间,让学生体会到父母工作的艰辛,要在回家后多帮父母做点事,减轻父母的负担;还比如在教学年、月、日的时候,让学生问问自己父母的生日是在哪一天,现在离自己父母的生日还有多少小时?

4.利用插图进行德育渗透。数学教材中有很多插图和应用题,教学时可以选择富有教育意义、形象生动的插图,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以及数学史料等内容,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

三、利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感受德育无处不在

在课内,教师不仅寓德育教育于数学过程,还应鼓励和指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社会调查等途径搜集资料,从中受到教育。如四年级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回家后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通过计算一个班级所有家庭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爱护环境的教育,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是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挖掘课程资源中的德育因素,贯穿新课改理念,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促进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让我们带着阳光般灿烂的笑容走进课堂,走进孩子的心灵,去播种希望,播种真情!

摘要:将德育教育融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就是要将德育本身的因素与数学学科所具有的德育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德育内容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步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德育是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主渠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机地进行思想教育的渗透,促进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我们应该在数学教学之中渗透德育教育。本文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途径、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些阐述。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8

一、备课时寻找教材内容与德育相渗透的最佳结合点

我把语文教学与德育相结合的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课前总是认真备课,多角度思考,在备语文教材的同时,着手寻找教材内容与德育相渗透的最佳结合点。在备课的同时备德育,尽力做到德育与学科教学水乳相融,使德育附着有物(或知识点、或训练点),尽可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意识。 如在教学《胖乎乎的小手》一课中,我在教学设计中预设全家人为什么这么喜欢这双胖乎乎的小手的问题,请学生用横线画出爸爸、妈媽和姥姥表扬兰兰的话。学生在划出这三句话的同时,思考全家人喜欢这双胖乎乎小手的原因是这胖乎乎的小手替爸爸拿过拖鞋,帮妈妈洗过手绢,给姥姥挠过痒痒。以此为切入点,在完成语文教学任务的同时,小中见大,通过家长的夸奖,让学生体会到从小应该爱劳动、关心长辈。同时使教学中的德育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延伸到家庭。所以,在备课时,能准确找到教材中德育渗透的切入点,善于利用、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就会在潜移默化中熏陶感染学生,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渗透德育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候学生并不能完全走进文本,他们无法站在主人公的角度与其同呼吸,同悲喜。这时教师绘声绘色的语言渲染是创设情境的很好方式。在这种情境创设中,学生开始感受,开始理解,开始明白文本所传达的精神。如在教学《掌声》一课时,学生其实并不能设身处地地站在英子的角度去理解她的心情。在指导学生朗读英子神情的句子的同时,我请一位学生扮演英子,创设了英子上台讲故事的情境,而我做了这样的旁白:“就在四十多双眼睛的注视下,英子带着红红的眼圈,低着头,一摇一晃地,艰难地朝讲台前挪动。整个教室顷刻间显得异常安静,静的似乎可以听到英子那急促的心跳。这不足十米的距离,此刻对英子来讲,显得那么漫长。一步,两步,五步,近了,更近了!终于,英子走上了讲台。”那一刻英子的心里是怎样的?在我声情并茂的语言渲染下,孩子们都沉默了,他们用掌声告诉大家,也告诉自己:不去歧视别人,有时我们只是适时地给予别人一点掌声,就可能改变一个人的生活态度,成就一个人的人生。一篇课文,一个情境,孩子们得到的是心灵上的洗涤和震憾。事实证明,孩子们在与我们班的一个特殊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总是以友好和善良来对待。这便是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最好印证。

三、在作文指导中渗透德育

文以载道,学生作文中的“道”正体现了学生内心的真、善、美。每一篇习作都承载着学生的思想,承载着生命的悸动,承载着放飞的梦想。作文是学生课堂与生活的连接点,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观察,写出感人的文章。例如在写《我的家乡》这篇习作中,我鼓励孩子们走出家门,用独特的视角重新审视熟悉的环境,去感受家乡的变化,去聆听家乡人口中的幸福,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在《夸夸我的同学》习作中,我引导学生去关心身边朝夕相处的同学,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学会赞扬别人,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团结互助,学会和谐相处。每一次习作都是一次心灵与思想的碰撞,每一篇随笔无不是孩子们德智的提升,在作文指导中渗透德育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之中的,是在对文章开展深入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和感知的。它与教师的发现、挖掘、利用、引导有着密切的关系,与学生的学习、感悟、体验与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才是教育的所在。

作者单位 陕西省府谷县第三小学

浅谈小学《品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德育 篇9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渗透对学生的品德思想进行教育。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强,学生乐于学习的科目,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中有大量有助于青少年成长的有益信息,也泛滥着不科学、不健康的信息,给学生带来消极的后果。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渗透思想品德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和行之有效的。本人就学科教学中如何在课堂上结合知识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教育作了一些探索。本文从课堂常规中的良好行为习惯养、网络中的法制道德教育、实际操作中的自学能力培养及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团队精神培养四个方面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 德育 渗透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要求:“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课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这就要求信息技术课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还要让学生明确信息社会公民的义务和权利、伦理和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责任感和价值观。作为一名小学信息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习惯,如何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及高度的责任感等,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以下就用一些教学中的实例与大家讨论一下如何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对学生渗透德育思想。

一、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一点一滴培养起来的,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与其它课程学习的区别之一就是经常要进行实际的上机操作,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上机操作习惯就应该在日常教学中日渐生成,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以保证课堂教学地有序进行,保证机器的使用寿命。因此从第一节上机课开始,教师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详细制订《学生上机有关规章制度》,在学生首次上机操作的时候就必须让学生认真学习,并在之后的上机操作过程中,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规章制度中教师应对学生课前、课中、课后都要明确的要求,如:课前带好上课必备的学习工具及保证机房卫生的鞋套;老师在演示操作过程时不准交头接耳;下课后要督促学生做好整理工作,关好门窗、用电设备等。当然,我们也应带领学生营造一个整洁的环境,应及时地把卫生问题(有的同学把垃圾塞到隐蔽处)、不按程序关机等问题交给学生去讨论,教育并引导他们自律自理。虽然这些都是小事,做好了却能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极大的方便。当然改变学生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从一开始就严格要求与以身作则并且要持之以恒。一开始也许会有学生做得不好,不是忘记带鞋套,就是误删了别的文件,这个时候我们千万不能心软,要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产生的后果;不带鞋套,会影响机房的卫生;误删他人文件,就是不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不尊重别人也就是不尊重自己。另外,教师的良好素养,娴熟、规范的演示,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具体的要求,从小事做起,将德育落到实处,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在网络知识教学中渗透信息技术使用道德和法制方面的教育。

如今是一个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它给人们带来了更精彩和更广阔的天地,但同时也存在对小学生成长不利的因素:计算机病毒肆虐,在互联网上传播暴力、色情内容,恶意侵犯他人隐私,充当“黑客”,色情、暴力游戏……等等。面对这些,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尚未定型的小学生自然会有不少的思考和困惑。而作为实施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学科之一的信息技术课,是学生们异常喜爱的课程,它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如果说学生们仅仅是掌握了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没有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没有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那么就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没有抵御不良因素侵害健康思想的能力。而我们教学中又不可能硬性地控制不让学生上网。那么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安全、健康的上网,培养其良好的网络道德呢?这是我们信息科技教师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我个人认为,首先让学生了解通过网络传播一些非法的不健康的和个人隐私的东西是会带来很严重的后果,有时是要受到法律的制裁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网站和一些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健康网站,及早教给他们上网的方法和技巧,引导他们有效上网,避免在网上到处“逛”。在平时教学的空闲时间,我也会讲一些最近发生的关于网络方面的实事:如某某因为网络受到伤害,网上一些有趣有益的新闻等;不断提醒学生少上当。使他们明白,诸如网上诈骗、网上跟踪骚扰、无聊的“聊天”等方面的事例无时不在发生。这样既充实了课堂,又起到了警惕的作用。这样对于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与免疫力是很有帮助的。

三、在实际操作中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浅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 篇10

【摘要】教学永远具有强烈的教育性。重视和加强少年儿童的品德教育,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热点。根据《英语课程标准》对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教学要求,和PEP教材的编写特点,以及当今儿童学习外语的心理特点,教师在英语教学的同时要关注孩子情感的成长,在教学中应渗透人际关系、思想品质、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教育。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 渗透 德育

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英语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且还应当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利用专业知识,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语言之际汲取情感素养的精华,从而接受品德教育,形成美好的心灵品格。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呢?

一、创造和谐的德育环境

德育是一种道德追求活动,即教育在不断发展、完善人的各种德育过程中,使人们得到一种自我肯定、自我完善的满足,得到一种精神享受。道德不仅是规范性品格,更重要的是有理想和引导性品格。英语课堂要进行德育渗透,必须首先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的德育环境。应满足学生追求真善美的需要,应使课堂生活充满爱、尊重与信任,处处洋溢着诚实、宽容、谨慎、自律、助人、同情心、合作、勇气和一系列民主价值。课堂上,我们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民主、轻松的氛围。教师是朋友,是道德认识环境的创设者,同时亦是道德楷模,是道德导师,是施爱者。给予学生的是关心、接纳和尊重。我们要笑对每个学生,对学生所犯的语言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从多元的角度去评价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心理的变化,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性的问题或问题情景,引发学生参与的欲望和行为,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到自已能够平等与他人相处,能够被尊重,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尊重每个同学的语言成果,不嘲笑别人。课内外要学生争做“小老师”,真诚帮助学习上暂时有困难的同学,在互帮互助中,共同取得智育与德育的进步。

二、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

教材是寓德的载体,依据教材挖掘德育因素是课堂寓德的前提。在教学中有效的实施德育,就要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育目的,抓住结合点,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寓德育于英语课堂教学之中。小学英语教学是英语学习的起始阶段,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找好德育的切入点和结合点,进行自然的渗透。如在教授IN A NATURE PARK单元中可渗透保护森林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在教学WHAT DO YOU LIKE时,出乎意料的竟然有同学回答“I like money”,针对如此的金钱观,我及时进行教育,举例说明Money isn’t the most important.又如在教学交际用语时,要说明不同的使用场合,让学生做到语言文明礼貌,并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培养自身的良好品质。例如“Lady first”是尊重女士的一条基本准则,也体现了自我风度及良好的修养,培养学生具有绅士风度;“What can I do for you?”不只是客气化,而是看到对方有困难而要真心实意的帮助对方;“How do you do?”是初次相识朋友间的问候,而“How old are you?”对女士而言是粗鲁及其不礼貌的表现。例如,“Good morning!”“How are you?”“Hello!”“Nice to meet you!”“Thank you!”“Sorry.”等礼貌用语,是学生学习英语最初接触的内容。教师要利用学生初学英语时的兴趣,创设真实的语言情景,在学生进行语言操练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在学习“When do you usually„”句型时,当学生们兴致勃勃地用新的句型谈论自己的日常生活、作息时间时,教师在要求同学注意听别人发言的同时,引导学生通过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来认识什么是合理安排时间,从而懂得珍惜时间。这时知识的讲授、学生的交际练习,实际上成为德育渗透的载体。既使文道合一,文理交融,又达到了教育、教学融于一体的教学效果。

同时,在学习英语知识过程中,注意英汉习惯用语的比较,譬如打电话时英语习惯用this and that以表礼貌,而不习惯用I and you.并引导学生就中外历史和社会风俗作比较,通过口语交际,课文阅读和写作训练等途径,使学生在学习英语,坚持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和智力开发的同时,也了解了各国文化风情,地理历史人文和自然科学,意识到中西方在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以及产生的原因,从而加深对祖国的了解与热爱,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发爱国热情,为祖国的美好明天而努力奋斗。

三、注重教学过程的德育渗透 ﹙一﹚采用多种活动形式渗透

1、组织学生合作

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主阵地在于课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适宜、适时、适度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一起指正,既要对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这是一种渗透德育的重要教学形式之一。如我在教学PEP2 Recycle 1的Let’s act部分,巩固对话环节时,采用4人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会话表演。三生分饰对话中的3个角色,其余一生担任导演,全权督导“演员”的表演。最后进行全班大汇演,评出最佳小组,获得最佳的,可为本大组赢得10分。(平时每节课小组都有加减分记录)。以此激发每位学生的竞争意识。为了共同的目标,学生们个个认真、投入。谁说错了及时指正,不会说了虚心请教,他们一遍遍不厌其烦地排练着。在这种有竞争、有合作的形式中,我欣喜地感受到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友爱,在为集体争取荣誉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努力地完善着自己,强烈的集体热爱之情溢于言表。

2、创设情境活动

道德知识、观念、规范是抽象的,必须以儿童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才能为儿童所接受。教学中,我们要创设有移情效应的气氛,理想的或冲突的,富有趣味性的道德情境。游戏是儿童有效的学习方式,这种带有“玩”的色彩而又与学习内容配合的活动方式,对培养儿童的情感,让儿童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理解规则,学习科学知识等是很有用的。试想当学生学会了单词,来走“单词迷宫”,最后同桌二人齐心协力走出“迷宫”的游戏活动,会给学生带来多大的精神财富。

爱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故事可使抽象的道德观念直观化。我在教学第三单元的Numbers 11-15时,设计了一个情景,让学生来画树、画花、画草„„黑板布置成一个大森林。“森林”里有鸟、有动物的家等等。有一天,小白兔生病了,小动物们都来探望它,然后逐一呈现动物:小猫来了,来了几只?“How many cats can you see?”学会数词11。紧接着出示手里拿着12个气球的小狗,提着一篮装满13只苹果的篮子的小猴,以及鼻子上卷着14只香蕉的大象和爬行了几小时才到小兔家的15只小蚂蚁。然后请学生表演这个故事。在这一系列的情境活动中,一幅充满关爱、温馨的画面一次次展示在了学生的眼前。学生们不仅兴趣盎然地学会了数词11-15,而且还感受到了友谊的美,大自然的美,从而在心底自然涌现出热爱大自然,保护小动物,关心身边的每个人等一系列情感,对德育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找准机会渗透

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依靠的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因此空洞、牵强的说教是必须要杜绝的。课堂上,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关注学生的发展,找准机会,适宜、适时、适度地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在自然渗透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意识。

1、适宜渗透

语言是思想文化的载体,小学英语教材的课文内容自然渗透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教材中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能否充分获得利用,主要靠教师深入钻研教材,认真挖掘教材潜在的德育因素,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寓德育于英语语言教学之中。小学英语教学是英语学习的起始阶段,其教学内容一般比较浅显,多与学生的生活接近。教学中我努力找好德育的切入点和结合点,进行自然的渗透,例如,在牛津3A中“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How are you?”“Hello!/ Hi!” “Nice to meet you!”“Thank you!”“Sorry.”等礼貌用语,是学生学习英语最初接触的内容。我就利用学生初学英语时的兴趣,创设真实的语言情景,在学生进行语言操练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让学生懂得、明白:早上遇见同学和老师要学会说“ Good morning”;向别人道歉时要学会说 “Sorry”;得到了别人的帮助时要学会说“Thank you”。在牛津5B中学习“What do you usually do after school?”“ What does he/she usually do in the evening”等句型时,当学生们兴致勃勃地用新的句型谈论自己的日常生活、作息时间时,我要求同学注意听别人发言,引导学生通过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来认识什么是合理安排时间,从而懂得珍惜时间。

这时知识的讲授、学生的交际练习,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德育渗透的载体,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从而达到了教育、教学融于一体的教学效果。

2、适度渗透

小学英语的课程标准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教师根据要学习的内容来设计各种任务,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与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以获得“即学即用”的技能。它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结精神。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然而,每一节英语课给学生布置一个难度适当的任务,并在任务设计中巧妙地和德育渗透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既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任务,在任务完成过程中使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操练、巩固、连贯和提高,使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得到加强,又使他们受到良好思想的熏陶,使他们的情感得到交流、习惯得到培养、道德品质受到影响,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奠定基础。

在学习牛津教6A第五单元时(主题:What’s your favourite festival?)。其主要内容是学习Spring Festival, Mid-Autumn Festival, Dragon Boat Festival等节日。我设计了任务“演讲比赛,谈谈我最喜欢的节日。”通过比赛,让孩子增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和了解。同时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节日向孩子提问,如:“春节到了,我们除了穿新衣服,得红包等以外,还可以做些什么?” 引导孩子说:“我们可以给爷爷、奶奶拜年;给老师拜年,问好;可以自己动手包饺子给父母吃;可以帮妈妈干家务;可以通过E-mail向长辈、朋友祝福”等等,培养孩子尊老爱幼、尊敬师长、孝敬父母的美德。教师还可问他们“红包怎样使用更合适?”教育孩子要把“红包”用来买学具,买书,剩余的钱应该存起来,为以后做打算,而不能随意挥霍,甚至胡乱攀比。

这时的任务教学,既符合六年级学生英语水平的程度,难度适当;同时,学生们在完成任务时,良好的思想意识也在逐步建立,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总而言之,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因素,巧妙设计的教学,适宜、适时、适度的进行德育渗透,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同时,在身心方面也有所进步,使学生真正全面发展。

四、开展课外德育实践活动

德育强调:德育应促进学生感性生命的自我生成,它所努力实践着的是让学生在自己亲身参与的生活与实践活动中感受、体验、辨别、生成,这种精神的生成与建构只有让学生经历了体验、感悟的过程后才能实现。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不能将教育仅仅停留在课堂所创设的各种学习活动,而要将课堂上的德育内容扩展到学生的其它生活空间,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特定情境中进入德育实践探索,使教育具有针对性,使情感体验达到最优化。例如当学生了解了文化“Mother’s Day”,我结合Let’s make要求学生制作一张卡片,回家送给妈妈,并对妈妈说“I love you, mum.Happy Mother’s Day。”以此来表达对母亲的爱。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让我们为孩子们创设一个真、善、美的情感空间,使他们在语言学习的同时把握情感品质的内化力量,让他们在语言的天空中感受纯我本色。

总而言之,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根据德育工作的特点,重视德育与英语学科的整合,正确选择和运用德育渗透的方法,有始有终地坚持教育渗透,在教学的点滴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精选本)

上一篇:提档委托书下一篇:二年级上册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