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教学教案

2024-07-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孔雀东南飞教学教案(精选8篇)

孔雀东南飞教学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先播放《梁祝》的经典旋律让学生沉浸在审美体验中

师问谁能说说这首曲子是根据我国哪个民间传说创作的相信学生肯定能回答出来

对是根据《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白蛇传》《孟姜女》《牛郎织女》并称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的民间传说创作出来的其中梁祝传说是我国最具辐射力的口头传承艺术也是唯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梁祝故事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四百六十多年可谓中国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从古到今有无数人被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悲惨爱情所感染《梁山伯与祝英台》也有着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之称

说到爱情总是那么让人心动有着让人冲动的美好向往然而我们所知道的这些故事里本来可以美好的爱情却总是遭遇挫折让人心碎但是爱情的主人公都毫无例外地为追求美好的爱情而奋斗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可见中华民族是一个追求美好爱情的民族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记录中国古代让人心碎的爱情故事的古诗《孔雀东南飞》这个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毫不比梁祝传说逊色

《孔雀东南飞》堪称我国古代爱情诗歌的绝唱千百年来让人们感叹唏嘘不已也一直让人们思索着是什么要素使这首诗具有如此之大的震撼力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孔雀东南飞》为我们描述的凄婉的爱情世界里吧

二朗读课文总体把握熟悉故事梗概

1教师朗读两个自然段做好示范剩余段落指名学生朗读

2让学生快速阅读注释了解大意概括故事梗概

教师最后明确

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

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谴丞为媒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

附带一点点评故事结尾与其它中国民间文学如《梁祝》中的化蝶牛郎织女的七夕相会几成千篇一律充满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两人合葬林中化鸟理清故事结构 开头两句托物起兴引出故事

第一部分兰芝被遣2-5自然段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夫妻誓别6-12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一层

第三部分兰芝抗婚13-21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二层

第四部分双双殉情22-31自然段故事的高潮

第五部分告诫后人32自然段故事的尾声

本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三课文中的重要文言语法解析先练后讲

1指出通假字

终老不复取

箱帘六七十

谓言无誓违

府吏见丁宁

恐此事非奇

摧藏马悲哀

蒲苇纫如丝

2指出偏义复词

师解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作一个词只取其中一个词的含义另一个词只作陪衬这种语法现象叫偏义复词

①昼夜勤作息 偏作

②勤心养公姥 偏姥

③我有亲父兄偏兄

④逼迫有弟兄偏兄

⑤其日牛马嘶 偏马

3找出文中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其古今义

鸡鸣古义十二时辰之一相当于早1时至3时今义鸡鸣叫

难为古义难当

今义表示使另为难或客套话用于感谢别人代自己做事驱使古义使唤

今义强迫别人按自己的意志行动

区区古义①愚拙

②真情挚意

今义形容数量少人或事物不重要自由古义自作主张

今义不受约 束不受限制

可怜古义可爱

今义值得同情与怜悯教训II 古义教养

今义从错误失败中取得的知识

来信古义来送信的使者

今义寄来的书信

处分古义处理安排

今义对犯罪或犯错误的人按情节轻重作出决定

便利古义吉利

今义方便

明曰古义第二天

今义未来的一天

交通古义交互相通

今义指往来通达

逢迎古义迎接迎着

今义说好话巴结别人

第二课时

一继续解析课文中的重要文言语法

一一词多义现象

1相的用法

1相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之词偏指一方有称代作用可称代你我他之等等如

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代你

②及时相遣归代我 ③还必相迎取代你

④好自相扶将代她

⑤嬉戏莫相忘代我⑥誓天不相负代你

⑦不得便相许代你

⑧登即相许和代它

⑨蹑履相逢迎代他

⑩怅然遥相望代他

⑾誓不相隔卿代你与卿复指

2副词表示互相彼此如

①相见常日稀

②久久莫相忘

③六合正相应

④叶叶相交通

⑤枝枝相覆盖

⑥仰头相向鸣

⑦黄泉下相见

3名词命相相貌如

儿已婚薄禄相

2自的用法

自作自己解释外还可作副词介词连词助词等诗中的自字解释如下

①我自不驱卿本

②本自无教训本是

③自可断来信即

④葳

自生光且还是

⑤自名秦罗敷其

⑥自名为鸳鸯其

⑦好自相扶将亲自

⑧物物各自异助词无义

3见的用法

①相见常日稀看见动词

②君既若见录 我指兰芝代词

③渐见愁煎迫 被介词 另补充 爱而不见搔首踟躇 臣诚恐见欺于王

4谢的用法

①谢家来贵门 辞别动词

②阿母谢媒人 道歉动词

③多谢后世人 劝告动词

为的用法

①为仲卿母所遣 被介词wéi

②十七为君妇 做作为成为动词wéi

③为诗云尔 作写动词读wéi

④非为织作迟 是动词读wéi或作因为由于介词读wéi

⑤阿母为汝求 替给介词读wèi

⑥始尔未为久 算算作动词读wéi

⑦慎勿为妇死 为了连词读wèi

6何的用法

①何意致不厚 什么疑问代词

②隐隐何甸甸 何等

③汝今何罪过 什么疑问代词

③作计何不量 为什么疑问副词

二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为动词

何敢助妇语 说话

交广市蛙珍 买

仕宦于台阁 任官职做官

自名为鸳鸯 叫说名词作状语

黄泉共为友 在黄泉之下

昼夜勤作息 从白天到黑夜

中道还兄门 在半路上

手巾掩口啼 用手巾

朝成绣夹裙 在早晨

卿当日胜贵 一天天地

夜夜不得息 每夜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又非君所详 了解详情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足以荣汝身 使荣耀

三理解下列互文句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坟墓四周种植上松柏梧桐树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树枝枝叶互相覆盖互相沟通

阐释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有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 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在语文教材古诗文中有数十处这类句子句法关系特殊文字上只交代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我们理解它时要瞻前顾后不能偏执任何一端把它割裂开来理解只有如此才能正确地完整地不片面 地掌握这类句子的真正意思概括起来互文一般有四类常见的类型有单句互文即在一个句子中的互文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和秦时明月汉时关 对句互文对下句里含有出上句已经出现的词出上句里含有对下 句将要出现的词对句出句的意义相互补充说明如上二例又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和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隔句互文是指两句互文之间有其它句子相隔的互文句式分析理解时和对句互文 的思路步骤一样王勃《滕王阁序》 中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这里的十旬休假和千里逢迎是隔句胜友如云和高朋满座是互文胜 友高朋如云满座相互交错补充说明应解释为胜友如云胜友满座高朋满座高朋如云排句互文是说这种互文的句子在两句以上而且是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完整意思如《木兰辞》中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就是排句互文总之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短语如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二解析课文

一总述

1《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插入古风这类诗歌的发展脉络《诗经》楚辞乐府民歌它原名《焦仲卿妻》最早见于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是继《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全诗357句1785个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与《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2汉乐府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二本诗开头两句第一段游离开情节之外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分析不能删这是民歌习用的起兴手法它为全诗制造一种徘徊顾恋的情调又有提摄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兴是中国诗歌创作的独特手法一般用于开头为全文定下基础《孔雀东南飞》即用托物起兴开篇引出焦仲卿刘兰芝这对相爱却不能相守的夫妻的悲苦命运可谓恰当其中的五里来源于古代送别之地相隔的里数如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可见小小的里数就显示了别离之难

三1第二段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烦琐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分析不烦琐这是一种铺陈手法称为赋

这里写得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下文兰芝被逐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

2要求学生从诗中再找出使用铺陈手法的文字

分析第十三段是第二段内容的重复都是强调兰芝从小聪明很有教养但转换了叙述的角度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

第9段写兰芝临别严妆又用了一段铺陈意在表现兰芝被逐离开焦家前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的性格既突出了精妙世无双又为下文太守的儿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铺垫

3第二段从时间上13岁-17岁作了纵的铺陈第九段则从妆束服饰姿态上作横的铺陈无论哪一种铺陈都对塑造人物形象推进故事情节起了积极的作用

同学们初中时学过的乐府诗《陌上桑》在描写秦罗敷的美貌时也是用了横的铺陈

四诗中两次把焦仲卿比作磐石把刘兰芝比作蒲苇是否显得累赘这和情节的发展有何关系

分析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这是比的运用磐石和蒲苇一坚一纫恰到好处地表明了他们对爱情的坚贞不渝第二次是焦仲卿说的他用这个比喻来责问刘兰芝为什么改变初衷表明人物之间产生了误会出现了分歧这两次比喻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一致的并能推波助澜使情节曲折起伏生动感人

诗的末尾出现鸳鸯它不是单纯的比而是比的发展式意象在中国宏大的文学创作中有些比喻被反复地使用而渐渐固定下来变成了含意之象即意象当然固定化的比喻只是诗歌意象的来源之一如果查一下《辞海》鸳鸯古称匹鸟雄雌偶居然不离不能独活一般比喻夫妻运用在本诗鸳鸯正象征着焦刘二人至死不离的爱情 由此可引发生一些联想《梁祝》的化蝶蝶是经过蛹的蜕变经过痛苦的挣扎才获得在花间翩翩起舞的自由的梁山伯祝英台也只有经过生死的磨难才能拥有相爱的自由

白居易的《长恨歌》叙事诗的顶峰之作中的两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同样运用了这种手法比翼鸟传说中此鸟一目一翼不比则不能飞连理枝是一种不同根但其枝干连生在一起的草木它们都用来比喻夫妻唐明皇与杨贵妃一个是龙种一个来自民间前半生不相关后半生却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备课说明以上环节的兴奋点在于前面所学的《诗经》赋比兴手法的复习与运用做到概念清晰后学生发现自己能运用概念赏析其他诗歌这是最让人自豪

五如果说《诗经》中的民歌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中的源头屈原的《离骚》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那么《孔雀东南飞》属于哪一种

分析本诗以孔雀失偶起兴以鸳鸯双飞作结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而中间叙述焦刘爱情悲剧则多用现实主义描写手法统观全文作者使开头中间结尾很好地结合起来组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这是一篇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结合的杰作

第三课时

一 人物形象和对话

本文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焦仲卿的艺术形象除了他们的悲剧行为外对话在表现典型性格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刘兰芝坚强持重自尊果断不为威逼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

十三能十六诵诗书知书达礼也可见 焦母蓄谋已久兰芝自求遣归是一种为求得自尊自由而不得已为之的反抗行为

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不卑不亢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自尊果断

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

上堂拜阿母到嬉戏莫相忘镇定庄重我们看到了漂亮能干勤劳善良果断坚决不卑不亢有礼有节举止得体的兰芝

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外柔内刚

焦仲卿这是一个具有复杂性格的人忠于爱情忍辱负重据谨懦弱胆小怕事但又有一定叛逆精神

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对爱情坚贞不逾

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 懦弱胆小 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叛逆精神

焦母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言人是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典型极端蛮横无理一味独断专行势利

何乃太区区

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吾已失恩义会不想从许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刘兄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帮凶此人性行暴戾趋炎附势尖酸刻薄冷酷无情

刘兄只有七句话但这七句话写得极有个性其中有质问作事何不量有利诱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也有威胁不嫁义朗体其往欲何云短短几句把一个自私横暴趋炎附势的阿兄形象刻画得十分深刻和逼真

小结课文以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刘兰芝那样的女性在《孔雀东南飞》之前中国文学史上还没有出现过另外诗中作者还运用了抒情性的穿插如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等诗句有助于对人物的处境和心情的深入刻画

二分析本文在诗歌语言方面的特点

1诗歌语言的含蓄美

诗歌的语言具有含蓄美它简练的诗句通过激发读者的想象把直白的语言难以尽传的情意巧妙地融化在读者的心中可谓心头无限意尽在不言中因此诗歌的创作者在运用赋繁笔的同时必须更好地使用简笔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用有限的语言激发无限想象的目的充分体现诗歌语言的含蓄美

可以以刘兰芝归家一段为例

入门上家堂进退无颜仪阿母大拊掌不图子自归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知礼仪十七遣汝嫁谓言无誓违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兰芝惭阿母儿实无罪过阿母大悲摧

刘兰芝被休在东汉时期的一个普通家庭里是震惊全家的事但诗歌对刘兰芝的各方面找写都非常简约如动作描写仅有两个字进退神态描写三个字无颜仪心理描写简练到一个字惭辩解的话仅有一句这简约的语言背后是刘兰芝复杂矛盾的情感世界你能通过你的想象根据这些字句扩展补充情节吗也可针对刘母想象

备课说明本节课的兴奋点在于把高中的想象思维训练放入诗歌的鉴赏之中课堂的实际效果非常好学生想象力异常丰富例如有的同学想象在刘兰芝进门时十三岁到十七岁的美好的少女生活闪回在眼前与现在相比更觉凄苦有的想象乌鸦报忧添加水井勾起刘兰芝自绝之心以示无颜面回家有的增加刘兄的言行表现出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的无情的观念刘兰芝无家可归的现状更令人同情等等

2委婉灵活的五言诗体

《孔雀东南飞》产生于东汉当时诗歌的字数正由四言向五言发展《孔雀东南飞》的出现标志着人们运用五言写作的能力得到了完善汉乐府民歌《陌上桑》也是五言叙事诗的代表作流畅地运用五言写作353句1765字的叙事长诗更是奇迹五言仅此四言多一字它有什么好处呢我们不妨做一次小练习朗读第二段请你从每一句中删去一个字王言变四言但整段含义不变 原段落为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全段可修改如下

十三织素十四裁衣十五箜篌十六诗书十七为妇心中苦悲君为府吏守节不移妾留空房相见日稀鸡鸣机织夜夜不息三日五匹大人嫌迟非为织迟君妇难为妾不堪使徒留无施可白公姥及时遣归

五言变为四言内容完整语言凝炼语音朗读呈二二分配如果用一个字挤入这种板块式的结构中那么就呈现出二二一二一二二一一一的灵活的样式有了波澜并使语音得到延宕更显委婉在这里更符合温柔善良的刘兰芝的委屈的诉说

与五言相比较七言更见长于抒情以李商隐的《无题》为例相见时难别也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改为四言见难别难东风花残春蚕比尽蜡炬泪干一唱三叹的韵味荡然无存

板书

四言凝炼整齐

五言灵活委婉

七言抒情味浓一唱三叹

备课说明本节课的兴奋点在于改诗体会委婉灵活的五言诗体是一件抽象的事必须运用一定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改诗蕴含创造的意味学生乐意做抽字改诗简单易做学生也做得好 三结束语

这真是

纫如蒲苇勇兰芝抗婚赴清池

坚若磐石痴仲卿违母缢庭树

孔雀东南飞教学教案 篇2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株奇葩。笔者在上中学时就非常喜欢它, 但对其中棒打鸳鸯、导致焦刘爱情悲剧的焦母, 除了痛恨之外, 还有几分不理解:老牛尚有舐犊深情, 焦母疼爱儿子焦仲卿也确凿无疑, 可她为什么对儿子心爱的妻子横加挑剔, 甚至逼上绝路呢?近二十年过去了, 随着知识和阅历的加深, 自己也理出了一些头绪。但笔者想到:今天的学生会不会像当年的我一样对这个问题产生疑问呢?于是, 当按照教材规定内容讲授新课完毕后, 笔者说:“老师有一问题不明白, 请分析一下:焦母何以容不下一个刘兰芝?”

一石激起千层浪, 顿时, 教室里热闹起来。同学们广泛阅读, 热烈讨论、交流。在第二天的课堂上, 同学们都带着兴奋的神情跃跃欲试, 争相发言。为了使同学们能准确把握课文, 笔者这样分层引导:“是不是刘兰芝才不惊人, 貌不出众?”———“当然不是。”同学们立刻分析:兰芝“十三能织素, 十四……”;且织素能“三日断五匹”, 裁衣可“朝成绣夹裙, 晚成单罗衫”;而形象则更是“纤纤作细步, 精妙世无双”。这样一个才华出众、貌压群芳的女子, 到被驱遣时, 还“念母劳家里”, 还嘱咐小姑“勤心养公姥”, 可以说她的心地也是十分善良的。

笔者接着问:“是兰芝配不上她焦家的府吏儿子吧?”同学们又摇头, 举证说, 兰芝“还家十余日, 县令遣媒来”, 太守也“寻遣丞请还”, 欲结秦晋之好, 县令、太守的官位远胜于府吏, 尤其是太守家那豪华的迎娶气派, 足可看出兰芝的地位。

通过以上分析, 可以肯定, 在封建家长包办婚姻的那个时代, 刘兰芝的才貌、身份、地位都应是焦母所认可的。那么, 几年之后, 焦母何以又翻脸了呢?

教材中没有答案, 同学们又开始结合自己的阅历和社会经验进行拓展分析。一种意见认为, 在封建社会, 人们信奉“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的信条, 虽然兰芝与仲卿的夫妻关系很好, 甚至可以指天为誓, 共生同死, 但他们毕竟在一起“共事二三年”了, 却仍没有为焦家留下一条传宗接代的命脉, 这样下去, 有可能断了焦家的“香火”, 这对一个专横的封建家长焦母来讲, 岂不是大逆不道吗?她是不能容忍这样一个“不孝”的媳妇在焦家的。当然, 在那个年代, 焦母是不可能知道夫妻不能生育不一定是女方的事。

另一种意见则认为, 这是焦母在儿媳面前要树立绝对的家长权威的表现。封建社会的女子挣扎在社会最底层, 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束缚和禁锢, 于是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心理变态。有“多年媳妇熬成婆”的说法, 一个“熬”字说尽了其中的酸甜苦辣。于是, 她们要将自己在上一代中受过的委屈在下一辈中“还”回来。因此, 焦母也要在刘兰芝面前逞够自己的威风。而当有损于家长形象的任何行动一旦出现时, 她便不能接受, 即使是自己的亲生儿子, 更何况是儿媳妇呢?

还有的学生联系到了弗洛伊德的“恋子情结”, 认为从教材看, 在兰芝嫁到焦家以前, 仲卿是由母亲一手拉扯大, 与母亲相依为命的;后来兰芝加入这个家庭后, 仲卿必定分出相当的爱给予妻子, 做母亲的觉得自己受了冷落而又不甘心, 因此一定要将夺走了自己爱的媳妇驱遣出门而后快。虽然她答应要为儿子另找一个美女“罗敷”, 可直到儿子到九泉之下寻找兰芝的魂魄时, 她仍然没有付诸行动。这充分说明了不是兰芝不合她的要求, 而是在焦母看来, 实在是“多一个人, 少一份爱”啊!

同学们的分析不一定是尽善尽美的, 但他们能够积极参加课堂教学活动, 反映了他们积极活跃的思维。为了巩固课堂效果, 笔者还布置了《评<孔雀东南飞>中的焦母形象》的作文题, 让同学们总结出来。在同学们的日记中, 有许多同学认为这堂课上得很好, 终身难忘。

《孔雀东南飞》教学实录 篇3

邱文华,男,江西省特级教师。江西省南康中学语文教研组长。2003年被江西省赣州市人民政府授予赣州市“十佳”教师和赣州市优秀教师光荣称号。2004年被江西省教育工会评为“师德标兵”。至今有200多篇教育教学论文以及随笔类文章发表在《考试》《中学语文》《语文教学通讯》《语文报》《中国教师报》等报刊上。

教育观点

主体性课堂教学摭谈

21世纪基础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能力,教会学生提问题,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大多数教师仍然是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自己的思路和意愿来设计课堂教学。如此,学生主动提问、探索创造的能力被弱化,其结果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缺失。

语文教学应该重教人而不应重教“术”。语文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语文课堂是社会,是生活,是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交往的重要平台。因此,语文课堂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而不应只单纯地传授知识。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应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进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可能让学生多动、多说、多问、多思考、多表现,让他们自己“跳起来摘果子”,张扬自己的个性。

首先,教师要加强学习,摆正位置。在当今的学习型社会,要教会学生学习,教师自己首先应该成为一个先学者和会学者。主体性课堂教学的难度大、要求高,教师应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丰厚的知识储备和过硬的能力。基于此,教师要有乐学习、学习乐的思想,不断加强业务学习,为组织丰富的、自主的、能动的教学活动提供“源头活水”。

杨振宁教授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中学教学的弊端:没有给学生以适当的位置,教师眼中没有学生,只有他的教案,几十个鲜活的生命在教学过程中呈现出的各种思维的火花和活力被缺乏敏感的教师忽视,几十个活人围着死的教案转。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定位,使教师已习惯于“俯视”学生。而主体性课堂教学要求颠覆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从教学管理者和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释疑者;学生也不再是旁听者,而是探究者、研究者和知识的构建者。因此,教师要和学生共同拟定教学目标,课堂上努力创设民主互动的氛围,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珍惜每一束智慧的火花,大胆地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其次,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想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就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对于自己学习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长期的“填鸭式”教学已在相当程度上使学生丧失了主人翁意识,学生的个性惨遭扼杀。因此,教师要采用有效的方法,使用有效的手段,努力唤醒和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这是实现主体性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关键。我们认为,根本手段就是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实践。研究表明,人的能力并非“听得”,而是“动(动脑、动口、动手)得”。只有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才能实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多动口、多动手、多动脑。一句话,主体性课堂教学的要求是: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应提,凡能由学生解答的问题教师不应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内容教师不应说。

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师对学生是有帮助的;所谓帮助,主要不在传授知识,而在于引导他们去求得知识,也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主体性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通过多种形式创造教学情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发问,并得出自己的结论,使他们能够从自己的内心体验出发,获得发现的惊奇与自豪,感受求知的愉快以及创造的快乐。

再次,教师既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积极思考与回答问题,也要在时空上对课堂进行监控,在方法上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否则,难免会因学生提出水平不高或细枝末节的问题而使课堂偏离重点,从而影响课堂实效。如在《孔雀东南飞》一课的教学中(见“教学实录”),有同学提出“焦母是否到了更年期”这个问题,因教师未能及时引导,使全班学生“纠缠”在这里的时间太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节课的效果。因此,主体性课堂教学不仅不能淡化教师的作用,相反,在某些方面还应该使教师的作用得到强化,如驾驭课堂教学能力等方面。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机智灵活地处理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不可预见的问题。

最后,教师应及时做好课堂评价的相关工作。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教师可用激情的赞扬、热情的微笑、兴奋的神情或期待的眼神等方式给予及时而恰当的评价,使他们能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快乐。此外,鼓励学生用掌声、笑声、叫好声等来肯定他人的发言也是一种好方式。实践证明,采用这样一些方式来评价学生的课堂行为,可大大激发他们参与课堂的兴趣。

教学实录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提出问题。学生借助课文注释、课文前后的导语及思考练习、老师提供的相关资料来预习课文,然后提出问题。

2.分组讨论,确定问题。各小组通过讨论,先把可以自行解决的问题解决掉;然后由组长把意见不一或难以解决的问题集中起来,交给老师;最后由老师和几个小组长成立评议小组,评议小组结合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对这些问题进行筛选、整合,确定出以下几个中心问题:

(1)谈谈你眼中的刘兰芝(男生谈)和焦仲卿(女生谈)。

(2)古代妇女地位不是很低下吗,那么焦母为何能独断专行,为所欲为?

(3)焦母为何要逼迫儿子休掉刘兰芝?

(4)刘、焦最后双双殉情,你能用几句话来说说他们的爱情观吗?

(5)请你用几句话来劝慰刘、焦二人,以使他们打消自杀的念头。

3.由全班同学推荐一位同学担任该节课的主持人(以下简称“主”)。

主:通过课前的准备,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针对大家提出的这些问题,我们评议小组经过讨论,把它们综合成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题目。我们这节课的任务就是解决这些问题,希望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请同学们看第一个问题,我们先请男同学谈谈他们对刘兰芝的看法。

生:她心地善良,即使被焦母驱逐出门,也不记仇,临别时还对婆婆好言相慰,甚至要小姑“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她的身上闪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宽容、善良。

生:在我眼里,刘兰芝是个综合素质很高的才女。你看,她“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是个多才多艺的人。

生:她对爱情的忠贞给了我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对县太爷家三少爷“足以荣汝身”的求婚,她毫不心动;面对家人要她出嫁的逼迫,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毅然决然“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以死来抗议人们扼杀她对美好爱情婚姻的向往与追求。这一点,足以令当今的爱情游戏者汗颜。

生:刚才几位同学谈的都是刘兰芝的优点,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想谈谈她的缺点。我觉得她性格太懦弱,缺少反抗精神。

(有个同学举手要求发言,主持人示意可插话。)

生:我不同意,我认为她不仅不懦弱,而且非常坚强,因为自杀比任何一种反抗都更能说明她的坚强。

主:刚才那位同学还有话要说吗?

生:但我觉得她不该自杀,自杀是一种逃避。

生:我认为刘兰芝太痴情了。

生(未举手急忙站起发言):痴情也不是缺点。想想看,假如有人对你如此痴情,你会认为这是缺点吗?

(全班大笑。)

孔雀东南飞教学教案 篇4

李士建

学习设计:1、课文背景介绍    2、故事情节简介    3、听读全文      4、重点词语解析          5、情节结构划分    6、主体情节分析    7、听《梁祝》    8、文学评论

一、课文说明

1.文体知识----乐府诗

一种合乐的古诗,因传自乐府官署而得名,乐府府原为汉武帝刘彻设置的音乐机关,专事制作乐章并采集整理各地民间俗乐和歌辞,分别用于朝廷典礼和宴会时演唱。这些乐章、歌辞,后来就叫“乐府”,成为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历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乐府诗的范围逐渐扩大,一些虽未合乐而袭用古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的作品,也统称乐府。

乐府诗根据入乐情况和所配曲调的不同,习惯上分为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杂曲歌辞、杂歌谣辞等类别。郊庙歌、燕射歌都是贵族特制的朝会祭祀乐章,歌辞专事歌功颂德,文学价值不大。鼓吹曲、横吹曲是从西域和北方传人的少数民族音乐,多用于军旅征伐和田猎、出巡。相和歌、清商曲、杂曲是汉族各地的俗乐,歌辞多是民间的里巷歌谣,数量众多,题材广泛,艺术性也最高。

以民歌俗曲为主体的乐府诗,形式上有鲜明的特点,从结构体制看,有专用的诗题,常见的有“歌”“行”“吟”“曲”等,如《陇头歌》、《蒿里行》、《白头吟》、《西洲曲》,后人称为“乐府歌行体”。还有“艳”“解”、“乱、“趋”等名目,“艳”多用于乐歌前奏,“解”用于乐歌分段,“乱”是乐歌的尾声,“趋”是正曲以外,和所加套语,和诗义无关。如曹操的《步出夏门行》前边是“艳”,以下分“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四解;每解末尾都有“幸至甚哉,歌以永志”的套语。从语言句世看,大多篇无定句,句无定字,以杂言为主,语词多口语化,通俗生动。南朝乐府且多用谐音双关的隐语,如“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莲”谐“怜”,显示民歌的特色。从音韵节奏看,押韵比较自由多样,五言多隔句韵,七言多连句韵,四言的《观沧海》四句才押一韵。更不讲究平仄、对仗,纯粹是一种朴素、自然是节奏美。从表现方法看,除一般的比兴手法外,多用排比铺陈,叙事曲折淋漓,长于用对话和细节来刻划人物,如《陌上桑》、《木兰辞》、《孔雀东南飞》等。

乐府从汉魏至隋唐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汉代乐府,大多入乐,每一个篇名各有传统的内容。魏晋以后,文人拟作,或依旧曲填新词,或用古题颂时事,有的入乐,有的不入乐;内容上突破原来传统,如《蒿里行》本为送葬挽歌,曹操却用来写战乱;在音韵、节奏上则逐渐趋向整齐化,给五言、七言诗的成立和发展以巨大推动,唐代文人进一步冲破古题、古调藩篱,另立新题,抒写新事,“即事名篇,无复倚傍”(元稹《乐府古题序》),形成一种“新题乐府”,如杜甫的“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等。到中唐白居易、元稹等人,更大力提倡,一时作者众多,形成一个“新乐府运动”,成为宣传政治改革的有力武器。白居易所作《新乐府》五十首,因事立题,内容多为讽喻朝政,针泛时弊,体制上“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新乐府序》),三、五、七言错综运用,活泼自由,通俗易懂,在当时和后世都有重大影响。

五言诗:中国古代诗歌体裁。全篇以五字句构成。最早产生于汉代民谣和乐府民歌。到了东汉时期的乐府民歌,其五言形式已臻于成熟,如《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文人五言诗是在学习民歌的基础上出现的。标志着文人五言诗达到最高成就的,是东汉末年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刘勰的《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建安以后,五言诗创作日趋繁盛。唐代以后,五言诗更为发展,出现了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由于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内容,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因此,它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唐以前的五言诗遂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了。

2.作家

徐陵(507一583)字孝穆。今山东郯城人。南朝陈文学家。少好学,八岁即能文,博涉经史,纵横有口辩。梁时,官东宫学士,并两次出使北朝。入陈,历仕尚书左仆射、丹阳尹、中书监等,主持朝廷重要文书的草拟。其诗赋皆淫靡绮艳,与庾信同为官体诗代表作家,时人称为“徐庾体”。曾编选《玉台新咏》十卷,是现存我国较早的诗歌总集之一。原有集三十卷,已散佚,明人辑有《徐孝穆集》。

《玉台新咏》南朝,陈徐陵编选。十卷。书成于梁代。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所收诗歌上自汉魏,下迄梁代,共七百九十六篇,其中为《文选》所收者六十九篇。选诗范围较狭窄,多叙男女闺情,但也不乏杰作,如具有反封建礼教的积极主题和高度艺术成就的我国第一首成熟的长篇叙事诗《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后世或题作《孔雀东南飞》)即最先见于此书。

3.作品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开头一篇小 序,叙述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以及成诗的经过。故事发生在汉未建安中,但成诗时间可能稍后一些。全诗357句,1785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因此它也被称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是《格萨尔王》,英雄史诗,一千万字。)

《孔雀东南飞》原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最早见于南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它是继《诗经》《楚辞》以后较早的一部古诗总集。

如果说《陌上桑》是汉乐府民歌中虚构性叙事诗的代表作,那么《孔雀东南飞》就是汉乐府民歌中纪实性叙事诗的代表作。后人把《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及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并且前两者又被称为“乐府双璧”。

诗前小序说: 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一本“时”下有“人”字)伤之。为诗云尔。

此序是汉以后人的语气,倘作序者并非诗的作者,则此诗很可能原是民间创作,后来又经过文人的加工,才成为徐陵所录的定本的,而作序的人,也可能就是加工者。全诗长达三百五十三句、一千七百六十五字,不仅是汉乐府民歌中,也是中国诗歌中罕见的长篇叙事诗。

二、情节简介

《孔雀东南飞》写一个封建社会中常见的家庭悲剧。男主人公焦仲卿是庐江府小吏,与其妻刘兰芝感情甚笃。但焦仲卿的母亲却不喜欢儿媳,焦仲卿又常因公不在家,在此期间婆媳矛盾颇为激烈。刘兰芝向丈夫诉苦,说自己忍受不了婆婆的苛刻,焦仲卿去劝说母亲,却反被母亲骂了一通,并逼他休妻再娶。焦仲卿依违于母亲与妻子之间,不免进退维谷,于是他劝刘兰芝回娘家住一段时间,等他办完公事后再来接她。刘兰芝含泪而别,回到娘家。过了一段日子,县令和太守相继遣媒为子求婚,刘兰芝的哥哥逼迫她答应,刘兰芝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暗暗下了死的决心。婚期前一天,刘兰芝与闻讯赶来的焦仲卿抱头痛哭,约定“黄泉下相见”。在太守家迎亲之夕,刘兰芝与焦仲卿双双自杀,两家将他俩合葬在一起。

三、听读课文。

要求:1、给每个自然节加上序号    2、给每个生字词加上读音    3、大体划分情节结构,并给每一部分拟一个简短的标题。

四、重点词语(学生听录音的过程中老师归纳板书)

1、 本诗中“相”字出现比较多,而且用法不同,请试作区别。

按:“相”,是一个会意字,本意是用“目”看“木”,即察看。引申为“单相”,表示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之词,如:“相信(信之)”“相知(知之)”等。其次表示互相、交相的意思,如:“相识”“相同”等。此外,还可作名词、动词,如“相貌”“辅助”等。本诗中“相”字出现过十九处,大致可分三类:

1 )副词,表示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之词,偏指一方,有称代作用,可代“你”“我”“他”“它”等等。如: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代“你”)②及时相遣归(代“我”)③还必相迎取(代“你”)④好自相扶将(代“她”)⑤嬉戏莫相忘(代“我”)⑤誓天不相负(代“你”)③不得便相许(代“你”)③登即相许和(代“它”)③蹑履相逢迎(代“他”)@怅然遥相望(代“他”)③誓不相隔卿(代“你”,与“卿”复指。)

2) 副词,表示互相,彼此。如:

①相见常日稀②久久莫相忘③六合正相应④叶叶相交通    盖覆相枝枝    ⑤仰头相向鸣③黄泉下相见

3)名词,相貌。如:儿已薄禄相

总之,“相”字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的使用是很普遍的,用法也很多。只要结合语言环境,就不难分辨。

2、偏义复词。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单词使用, 实际上只取其中一个词的含义,另一词作陪衬。这种用法“一直沿用到今天。例如口语中:“有个好歹”(偏在“歹”)“吉凶未卜”(偏在“凶”)等。《孔》诗中出现很多,应结合上下文进行判断。如:

“昼夜勤作息”(偏在“作”)“勤心养公姥”(偏在“姥”)“我有亲父兄”(偏在“兄”)“我有亲父母”(偏在“母”)“逼迫有弟兄”(偏在“兄”)“其日牛马嘶”(偏在“马”)“否泰如天地”(偏在“否”)

3、本诗中“自”字出现多次,按“自”字除作“自己”讲外,还可作副词、介词、连词、助词等用。本诗中用“自”的处数较多,可作如下解释:

我自不驱卿(自,本)              本自无教训(本自,本是)        自可断来信(自,即)

葳蕤自生光(自,且,还是)  自名秦罗敷(自,其)                自名为鸳鸯(自,其)

好自相扶将(自,亲自) 物物各自异(自,助词,无义)

4、故     大人故嫌迟       故作不良计

5、适     始适还家门       处分适兄意        适得府吏书

6、令    县令遣媒来        便言多令才        岂合令郎意          莫令事不举              令母在后单

7、劳劳、区区、冥冥、奄奄、寂寂

8、见    黄泉下相见        君既若见录        府吏见叮咛

9、      何意致不厚        可怜体无双        终老不复取          谢家来贵门              新妇起严装

却与小姑别        不图子自归        虽与府吏要          渠会永物缘              叶叶相交通

多谢后世人        汝岂得自由        共事二三年          主簿通语言              本自无教训

五、主题挖掘

1.问题大征讨

⑴本诗的内容提要、概括

①1托物起兴                  ②2兰芝自诉                    ③3-6 仲卿求情                ④7-8 决心自遣

⑤9-10拜别阿母          ⑥11-12 夫妻明誓          ⑦13   兰芝见母                  ⑧14-19 兰芝拒婚

⑨20-24阿兄逼嫁        ⑩25-27 生人死别          28-30仲卿别母                 31-32 两人殉情

33 化鸟双飞

⑵结构问题

①划分文章的结构标准有多种,首先按照事件、时间、场所划分,本文可以划分为五大部分。

事件:离婚---再婚---殉婚

焦刘家合:成婚

焦家:逼分---终分---离分

刘家:拒婚---允婚---成婚

焦刘家合:别婚

公众:谢人。(婚--形声。从女,昏声。因为古时黄昏迎亲,故“昏”亦兼表字义。本义:妇家)(会意兼形声。从女,从因,因亦声。本义:女婿家。结亲的男家,指夫或夫之父。)

第一部分:(从“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全是兰芝对仲卿的诉述,一开始就提出了问题,展开了矛盾。兰芝和仲卿爱情浓厚,本应白头偕者,但婆婆不容,一定逼他们离异。

第二部分:(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写兰芝被遣回家,仲卿与兰芝告别,发誓要再接兰芝回来。这部分写三个内容:

从“府吏得闻之”到“慎勿违我语。”写仲卿同母亲求情,遭到训斥,只好说服兰芝回娘家,还抱着万一的幻想。

从“新妇谓府吏”到“涕落百余行,”写兰芝的个性、神态和动作,显出她坚决、镇静,忍住内心的痛苦与婆婆、小姑告别。

从“府吏马在前”到“二情同依依,”写兰芝与仲卿的离情别绪,二人分手之际,依依不舍。

第三部分:(从“入门上高堂”到“郁郁登郡门。”)写兰芝回家后的遭遇。这部分情节比较复杂。写三个内容:

母亲开始不谅解女儿,经过女儿叙述,终于体谅女儿的处境。

但是,哥哥坚决不答应。他完全以势利眼看问题,毫无兄妹之情。一定要逼妹妹改嫁。

写府君家为婚事的铺张。

第四部分:(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写兰芝、仲卿双双殉情,为全诗的高潮。

第五部分,(从“两家求合葬”到结尾。)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愿望)

②从故事的结构上讲,一般来说可以分成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几部分。

序幕:1节,起兴

开端:2节,第一部分。

发展:3--12节,第二部分。

再发展:13--21节,第三部分。

高潮、结局:22--32节,第四部分。

尾声:33节,第五部分。

③故事的高潮在哪里?

生人做死别

高潮:涨潮时达到的最高水位;叙事文学中矛盾冲突发展到最紧张、最尖锐的阶段;比喻事物高度发展的阶段。

⑶人物形象问题之一-----关于刘兰芝

①诗中有几处写到刘兰芝的肖像?可以看出她的容貌怎样?描写到她的容貌的时候运用了什么描写的方法?

面容皎好,身材苗条,堪称有沉鱼落雁闭花羞月之貌。

②诗中几次写到刘兰芝自己的出身,从中可以看出她的什么样的家庭状况?她从小接受的是什么样的教育?自身素养如何?

殷富、贤淑、优良

③她在焦仲卿家的生活状况如何?

悲苦、落寞、辛劳、饱受冤屈

④他们夫妻感情如何?

深笃。

⑤她的性情如何?

温柔、贤慧

⑥面对焦母的刁难和嫌弃,她有是怎样表现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她什么样的性格?

不卑不亢、自尊、自重、自信:及时相遣归,勿复重纷纭。

有礼、有节、有度:进止敢自专、谓言无大过、留待作遗施、兼愧贵家子、不堪母驱使

有情、有义、有心:念母劳家里、勤心养公姥、磐石无转移。

⑦她听从父兄的安排的思想心态是什么?

独立、服从家长

⑧她徇情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反抗、忠贞、感激和对焦仲卿的软弱无能的失望

⑷人物形象问题之二----焦仲卿

温情、愚孝、软弱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⑸人物形象问题之三----焦母

①她嫌弃儿媳的理由是什么?刘兰芝又以为是什么原因?

②她嫌弃儿媳还有没有深层是思想根源和心理意识?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共事二三年,但太守家没有嫌弃)

恋子情结

③她对焦、刘的悲剧负什么样的责任?是不是根本责任?

④她是利用什么身份、权利破坏了焦、刘的感情和幸福?从中能不能看出什么样的社会问题?

⑹从思想和社会的角度看,造成焦、刘婚姻悲剧的根源是什么?

【三从四德】旧时压迫妇女的封建礼教。三从:指女子“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见《仪礼丧服.子夏传》。四德:也叫“四行”,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女工)”。见《周礼天官.九嫔》。《元曲选关汉卿<救风尘>一》:“待妆个老实学三从四德,争奈是匪妓都三心二意”。

【三纲五常】我国封建时代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三纲:三种主要的道德关系,即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见汉代班固《白虎通卷七三纲六纪》,纲,提网的总绳,主要的支配地位的意思。五常:五种常行不变的道德标准,即仁、义、礼、智、信。汉代王充《论衡问孔》:“五常之道,仁义礼智信也”,《论语.为政》:“殷因于夏礼”。三国(魏)何晏集解引汉代马融:“所因谓三纲五常也”。

①封建思想

②家长制

③概括普遍认识:这首诗通过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婚姻悲剧故事的叙述,揭露了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忠贞不渝的爱情和对压迫者的反抗精神,反映了人民群众对被迫害者的无限同情和追求婚姻自由、珍惜爱情生活的强烈愿望。

④全诗通过刘兰芝和焦仲卿婚姻悲剧的叙述,揭露了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兰芝、仲卿忠贞不渝的爱情和对压迫的反抗精神。全诗以焦刘的婚姻悲剧的发展过程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层层展开叙事,以大量生动具体的对话和行动及一些细致的场景描写将情节推向高潮。

这个悲剧,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妇女只能听凭别人决定自己命运的不幸处境,在中国文学史上,作者第一次从这种悲剧中发现了深刻的人生教训和社会意义,并用汉末时已臻于成熟的五言诗体作了完美的体现。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技巧上,此诗都在中国文学史上发生过很大的影响,直到现在为止,它还被不断改编为各种剧本,为广大人民所喜爱。

⑺歧义认识

①焦母和刘兄都是家长的代表,表面上看似乎是他们造成了焦、刘的悲剧,但是,太守不也是家长吗?

②如果说刘兰芝是一个反抗者的形象那么,她反抗的是什么?有哪些具体表现?

③如果说是反抗封建礼教,那么,封建礼教的概念怎样界定?诗里反抗的主要是哪些方面? 对妇女权益的侵害乃至精神、肉体的摧残?

④焦家摧残她,“心中常悲苦”,可她还要留在焦家。试问这是反抗,还是殉葬?

⑤既然是焦家休掉了,且焦“家妇难为”,那么,“窈窕世无双”的县令五郎,与“娇逸未有婚”的郡守公子,为什么不可以考虑?

⑥为什么不有效利用自己的权益,反而自觉自愿地带上“从一而终”的枷锁,难道这就是她的反抗么?

在本质上恐怕有点儿祥林嫂拒绝贺老六之嫌,实不足称道,只暴露了自身的幼稚、愚昧,没有自我。虽有种悲壮美,但在读者心里实在掀不起什么风浪,虽有人慕其名而专一拜读,至多不过“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鲁迅《祝福》) 这正是刘兰芝最可悲的一面!! 我们只能说兰芝的反抗是可爱的、可贵的,但不可以认为她是明智的,也不可以颂扬她那纵身一跃的伟大。更不可以盲目效仿对号入座!

⑦刘兰芝才、德、貌三全齐美,婆婆为何要一意休她?

有人说,是因为“共事二三年”,尚未生下一男半女。听起来很有道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阿Q都懂。但婆婆自己讲出来的理由是“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而且,“年始十八九”,的县令公子,和“娇逸未有婚”的郡守“五郎”为什么不嫌弃?难道他们不怕绝后吗?

⑧刘兰芝和焦仲卿如此坚贞不渝,有何生活基础?

既无生死考验在前,何以结成生死之谊?又无恩爱的生活背景,何来忠贞不渝的爱情?

林觉民的《与妻书》之所以感人至深,其中生动真挚的细节描写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孔雀东南飞》里差不多连一个欢愉的细节都没有,所以刘、焦二人的坚贞不渝实在让人难以认同。

⑨两家合葬的可能性有多大?

要让诗里所描绘的专横的封建家长在棺材面前落泪实在比登天容易不了多少。

如果非要给这三个问题一个回答,只能有一个,那就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爱憎分明和纯朴美好的愿望。

⑩孔雀为什么东南飞?为什么“自挂东南枝”?

六、深化理解

这首叙事长诗震撼我们心灵的,并不是作者对该事件的`任何理性认识的结论,而是一个简单、普通但也更伟大、更普遍的东西,即对人的生命的伟大关怀。正是在焦仲卿夫妻的死亡里,我们感到了灵魂的震动,小序中的“时人伤之”的话便体现了作者记叙这件悲剧故事的原初动机。这种对人的生命的伟大关怀恰恰是对于文学艺术最为重要的东西。人类历史绵延无穷,社会思想波涛起伏,理性思想不断变化,生活知识有广有狭,生活方式代代不同,但人对自我生命的关怀则应是始终如一的。没有对人类生命的这种伟大的关系,再先进、再伟大的理性信条都会枯黄、萎落、凋谢、腐烂。而有了这种对人的生命的伟大关怀,一切理性的限制都会在灵魂的大震动里簌簌剥落,而露出人的生命活力的本体的光辉来。正是因为如此,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曹雪芹、鲁迅这些过去时代的伟大作家的作品才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带着自身的不同局限,大踏步地跨进了当代的世界,跨进了我们当代人的心灵,并以不同的形式为我们所理解、所同情、所接受。而一些在当代理性信条上建立起来的作品,却有可能迅速地从我们的心灵中退回去,退到我们的心灵看不见的历史的阴影里去。

《孔雀东南飞》是在对人的生命的伟大关怀中产生的,因此,它能够走进我们当代人的心灵。 也就是说,《孔雀东南飞》的主题首先是一个人生的主题,是人的生与死的主题,是人的命运的主题。作者在对人的生命的伟大关怀中,记录了、再造了焦仲卿夫妻的悲剧故事。这,就是一切。当这个悲剧故事被再造成功之后,当它可以在中国的历史上穿行的时候,它的各种信息也就可以向人们传递了。不论作者在当时是怎样具体看待这个故事的,不论焦仲卿夫妻本身的思想高度如何,每个时代的人都有可能以自我的理性标准重建它的主题意义。

当我们用现代意义上的“爱情”标准看待《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故事时,我认为我们不应再把焦仲卿夫妻生前的关系看作是爱情的关系,作者所描写的实际上是一个没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婚姻。正是因为如此,这个婚姻没有得到爱情关系的有效保障,很轻易地便被封建礼教制度毁灭了。直至焦仲卿夫妻在生离死别的最后一次会面,彼此的精神仍是严重地隔膜着的,二人始终未曾在精神上完全融为一体,所以他们生前的关系从基本性质上始终不主要是现代意义上的爱情关系,他们的努力始终主要是维持婚姻关系的努力。事实上,当封建礼教制度剥夺了人的尊严,剥夺了人的独立意志之后,两性之间的真正爱情关系也便从根本上被扼杀了。由此可以看出,《孔雀东南飞》不是对已建立的爱情关系的歌颂,而是对两性爱情关系的向往。只有在焦仲卿夫妻为维持共同的婚姻关系而殒身之后,他们才在另外一个世界上建立起了真正的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爱情才成了他们二人关系的基本性质。

婚姻的主题在我们的眼中与原作者的眼中也不相同了。在原作者的眼中,焦仲卿夫妻为维持自身的婚姻契约的努力本身便是可贵的,值得赞颂的。我们则不能如此。我们必须承认在两性之间没有爱情基础的时候解除婚约是合理与合法的,我们不再会笼统地肯定一种为维持婚姻契约而做出的努力。但在《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故事中,我们依然能够在我们的理性原则上重建一个新的婚姻主题。它使我们看到,传统的封建礼教本身,恰恰是破坏稳定和谐婚姻关系的重要社会因素。当封建礼教在漠视男女爱情关系的基础上建立封建的婚姻时,当封建礼教将婚姻的构成与焦体的主要权力交给家长的时候,稳定和谐的婚姻关系也便受到了破坏。传统的封建礼教总是以维护家庭婚姻的和谐美满为自己的职责,但真正造成婚姻的不幸和家庭的解体的,恰恰是封建礼教制度的自身,焦仲卿夫妻的悲剧便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在过去,我们往往认为,要肯定一部文学作品。就必须肯定它所塑造的正面人物的人格的完美性,这恰恰是我们极难办到的,人们的文化价值观念的变化不会再对同一个人物典型做出同样的道德评价。在我们看来,焦仲卿夫妻都不能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焦仲卿妻被束缚在封建礼教的桎梏中,她是以传统的妇德为自己的道德修养的准则的。焦仲卿更是一个这样道德的奴隶,他缺乏起码的个性意识,但这样评价这两个人物,并不会降低《孔雀东南飞》的思想价值。与此相反,我们从中正能看到,当封建礼教扼杀着社会的机制时,同时也扼杀着人的精神的发展。我们在同情焦仲卿夫妻的悲剧的时候,不能再以他们的人格模式塑造自己。

七、研究学习

1.

主题的重建---《孔雀东南飞》赏析(节选)

王富仁

现在,大概不会有人怀疑《孔雀东南飞》是一首描写焦仲卿夫妻的忠贞爱情故事的叙事长诗了,但我认为,这个问题仍然是值得细致分析的。

长诗一开始,便是焦仲卿妻对丈夫的一段苦诉文字,我们现在需要注意的不是她实际说了什么,而是她说这些时的感情的情绪。“ 十二能织素,……及时相遣归。”我们从焦仲卿妻的这段话中听到的是什么呢,听到的是爱情吗?不是!我们听到的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怨诉,在这怨诉里压抑着的是内心深处的愤懑。这种怨诉,这种愤懑是一个对自我的价值有明确意识的女子在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时的必然心理反应。我们还能够感到,这种怨诉、这种愤懑,绝不仅仅是对其婆母的,同时也是对其丈夫的,至少,她感到丈夫并没有对她有应有的感情,并没有因这感情而维护她应得的公正的待遇。只有在这种心情下,只有在这种委曲的感受中,她才不得不向她的丈夫表白自己的价值。与此同时,在她不得不表白自己的价值时,她表白的不是自己对丈夫的爱,对丈夫的爱情,因为在社会上和在她自己的观念中,爱情并不是婚姻的必要基础,她不能仅仅以爱情为自己的不公正待遇申辩。在这种申诉中,我们分明感到,刘兰芝与其丈夫之间,是没有强烈的爱情关系的,他们之间有的是君子之交淡如水般的夫妻生活。读者只要再读一读焦仲卿妻的这一段苦诉的文字,便会感到,不但她没有从丈夫身上感到对自己的爱,她自己的这段话也是冷冷的,没有流露出对丈夫的爱的感情。这绝不说明她的无情无义,而是因为一个在夫家遭受虐待和歧视而又具有自尊心的女子,是不可能产生对丈夫的真正感情上的爱的,她充其量只能遵守传统妇德,尽到一个妻子对丈夫应尽的义务。她对自己的表白也正是从这个角度进行的。

现在我们再看一看焦仲卿。“ 阿母谓府吏:‘何乃大区区!……再拜还入户。’”这这里,我们知道,焦仲卿为维持与刘兰芝的婚姻也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他企图用终身不娶遏止母亲,但他的努力也仅止于此!当母亲槌床大怒,指责其公然在母、妻之间偏袒妻子的时候,他便无计可施了。在这里,关键的问题不在于他到底站在哪一边,而在于他自己到底认为谁是谁非。当他明知其妻无辜而其母无理的情况下,他却没有表现出稍微坚决的态度维护妻子的利益。我们可以认为这是封建礼法的束缚,但即使这种束缚也说明焦仲卿对其妻的爱情没有强烈到地平线之上。爱情与一般的同情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是一种激情,这种激情使其可以失去理智而狂热地为实现自己的追求而努力,在封建礼教统治下的中国古代社会上,恰恰正是这种激情的形式可以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特别是在爱情的愿望实际受阻的情况下。对焦仲卿,她的妻子是不会产生我们现在所说的爱情的,这不仅仅因为她对母亲的态度,而在于他的软骨病,在于他的对任何强者的那种唯唯诺诺的奴隶性,甚至也包括他在其妻面前表现出的那种无可奈何的窝囊态度。“妾不堪驱使……及时相遣归”这样的话里,包含着她对丈夫何等的蔑视呵!她根本没有提到他丈夫在其中可以怎样发挥自己的作用,因为她根本不相信他会发生什么实际的作用。

“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这虽然是一句安慰妻子的话,但却是一个自居于卑屈地位的弱者的安慰话。在这里,他有意无意推卸了自己的责任,并且为自己的失职找到了辩护的理由。至此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不但在他的妻子的话里,即使在他自己的话里,他自己也总是一个毫无实际意义的名词,这反映了他在世界上的实际地位和作用。“卿但暂还家……慎勿违吾语。”很可能有的读者当真把这里的话视作焦仲卿对他的妻子的爱情表现,如若如此,可就与原意大相径庭了。下文我们看到,甚至连他的妻子,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就没有把他的这席话当作有实际意义的东西。实际上,这些话除了有点安慰他的妻子的意思外,只是在自欺欺人的心理支配下说出的一席空洞言词。他根本连自己都不相信这些话的实际价值,他也并没有认真地思考过如何挽救这个被毁灭了的婚姻。他只不过临时找了几句话来安慰妻子也安慰安慰自己罢了。试想,如果连他自己也不能在母亲面前为坚持公道而说句有力的话,官府又如何有助于事情的解决呢?

对这一点,他的妻子是再清楚不过了:“勿复重纷纭!”“何言复来还!”这是何等冷峻的语言啊!在结婚之后的岁月中,她辛苦操持、守节尽礼,仍难以避免被驱遣的命运,现在已被驱遣归家,还有什么可能被重新召回呢?焦仲卿妻这段话实际揭露了丈夫的话的自欺欺人的性质。在这里,透露着她对丈夫的极端的失望,表现着她对丈夫的绝对蔑视,并且也是她有意刺伤丈夫的心的一席话。但在此之后,她的心理又发生了一个突变。正是在她道出了这个婚姻无可挽回的实情之后,正是在她意识到而人即将分离的结局之后,她开始对这个懦弱、无能的丈夫感到真正的同情了。她开始可怜他,因为他到底不是她自己被遣的主使者,他到底没有虐待和欺负过她,并且是真诚希望维持与她的婚姻的。即使这时,焦仲卿妻仍然并不是真正爱这个无能的丈夫,但她慰安这颗懦弱的心灵的愿望却是真诚的。她的同情与焦仲卿对她的同情并不一样,焦仲卿这个懦弱的灵魂只想找些连自己都不相信的话安慰安慰对方,也安慰安慰自己,焦仲卿妻这个富有自尊心的女子却是在正视事实的前提下用真正的宽恕和谅解对待他。“妾有绣腰懦”以下的话,表现了她对丈夫的真正的安慰,表现了她对他的真正理解。她使丈夫感到她对他并不是绝情的,两相对比,我认为焦仲卿妻这个人物是光彩照人的。

“出门登车去,……二情同依依。”在这时,焦仲卿夫妻在精神的沟通上达到了最高的程度,两个人的情感表现也是很强烈的,两个人的实际分离和两个人共同的受压抑的境遇使他们的精神都感觉到了震动。我们应当注意的是,焦仲卿在这时说的这段话仍然重复着“报府”、“回归”之类的话,说明他还不可能找到挽回残局的有效的方法,但这时的话却不再是模糊的敷衍和空洞的慰安,而表现出了一种真切的解决问题的愿望,是他的真情实感的表现。这说明当妻的悲剧已成事实时,他的懦弱的灵魂到底迸发出了一点有力有光的东西,这种真情实感也在焦仲卿妻的心灵上得到了呼应。在此之前,她是从未向他诉述过自己内心的真实痛苦的,因为她厌恶丈夫那种没有独立人格的窝囊相。当丈夫表现出了真诚的感情时,她便把自己的内心世界但露出来了。因此,我们说他们这时候很可能萌发着一种属于爱情的东西,不是没有心理根据的。但在同时,两性爱情的发生,是在两颗自由的心灵中产生的,因为只有在心灵自由的时刻,两性才会产生灵肉一致的那种情爱感情,而现在的焦仲卿夫妻都首先沉入到了困难的感受当中。在困难中产生的情感更多的是同舟共济的友情关系,是同性关系中也常常建立起来的深厚友谊关系、同病相怜时的彼此同情的关系。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常常把婚姻前提下的两性感情当作主要描写对象,故而更多地描写夫妻同舟共济的友情关系,“五四”后人们往往便把这种友情与西方的爱情等同起来。在《孔雀东甫飞》的这段描写里,有多少属于两性间的爱,有多少属于“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那种友情,是极难分辨的。

《孔雀东南飞》与其它爱情诗的一个显著不同的特点在于:它没有二人分别之后描写二人间的思念之情,作者接着便以大量的笔墨叙述焦仲卿妻的婚姻过程,这说明了以下两点:一、作者始终着眼于主人公的婚姻关系,而并非情感联系;二、从情感联系而言,焦仲卿夫妻间一直处于“相见日常稀”的状况,并且二人之间没有撕扯不开的亲密感情,故这时焦仲卿妻更关注的是娘家人对她的态度。如果娘家人不把她视为累赘,她原本是可以平心静气地等待丈夫实现复婚。三、焦仲卿在夫妻分离中感到的,主要是良心上的责备,是妻子没有受到公正的待遇。故而分离后他感到的不是失去妻子后的孤独、寂寞和痛苦,而是如何实现复婚,使自己的良心得到安宁。而在这时,他仍难有违抗母亲意志的勇气,所谓报府求归的想法也只不过是在走投无路时设想的一种不切实际的方法,故他现在仍然是束手无策、空自悲哀的。在这种情况下,二人的关系主要是一种遵守诺言的情义关系,不是失恋关系。

另外,我们还应看到,焦仲卿妻的死是不以丈夫的死为前提的,因为她寻找的是自己的尊严,她过去的经历已经使她失望于人生了,她的被遣和被改嫁已经构成了她自杀的前提。因为她在这个世界还有没有实现的愿望。她要那些蔑视她的人知道她的价值,让婆母和丈夫知道她不是因嫁不到一个更为富贵的人家而自杀的,不是为了他们没有重新召回她而自杀的。她要向那些视她为累赘的人表明,她完全可以不做他们的累赘而生活下去!她完全可以获得他们垂涎三尺的富贵生活。她不是为贫穷、为得不到富贵而自杀的。 她要向这些人报复,报复这凉薄的人生!在精神上施行报复!让他们感到一点精神上的不安,让她的怨魂永远跟随着他们!而且,无论焦仲卿是否意识到,我们都要注意,焦仲卿的死也不主要是为了殉妻情而死,而是为了证明自我的存在而死。他在自己的家庭里,在自己生活的人世间,已经失去了自我,失去了自我的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他只有在死亡中才能向自己的母亲,向这个世界,也向投水自尽的前妻,证明自己的自由和独立。

当焦仲卿妻在现世间无法获得人的尊严,当焦仲卿在现世间失去了人的自由意志的时候,他们之间的爱情是不可能真正建立起来的。

显而易见,作者在这个悲剧故事里,有意突出的是婚姻的主题。在这时,我们也相应认识到,反对封建礼教也不是该诗的自觉的主题。事实上,焦仲卿夫妻都是恪守封建札教的,焦仲卿妻甚至可说是这方面的模范。她更象《红楼梦》中的薛宝钗,而不象林黛玉。焦仲卿则更象巴金《家》中的觉新,而不是觉慧。大概正因为如此,作者才会同情他们,把他们的命运视为一种悲剧。假若焦仲卿妻象鲁迅《离婚》中的爱姑,焦仲卿象郁达夫《沉沦》中的于质夫,作者还会同情他们吗?也就是说,仅就作者理性追求的目标而言,与其说《孔雀东南飞》是反封建礼教的,不如说它是维护封建礼教的,与其说是歌颂爱情的,不如说是维护封建婚姻的合法性的。

简评:本文的观点新颖,需要辩证地看问题,不可偏执一词。

2.无情生情殉情--刘兰芝心路历程解读

林怀宇

汉乐府长诗《孔雀东南飞》描述了汉未建安年间一对青年夫妇焦仲卿和刘兰芝在封建家长制的淫威下遭逢的悲剧命运。这首现实主义风格的长诗所具有的强烈的批判精神使得人们的注意力总被牵引到作品的思想意义上,人们几乎想当然地把刘兰芝与焦仲卿看作是一对自始至终忠贞不渝的恩爱夫妻,其实这是一个阅读上的盲点。长诗非常清晰地展示了女主人公刘兰芝内心情感变化的过程,这是我们深刻地理解这首古代乐府经典诗篇,对人性有准确的把握和认识的基点。

我们不能忽略诗中的第一个情节--“自请遣归”,我们不能不注意,首先提出要休回娘家的并不是刻薄的焦母,而是刘兰芝自己!人们对此一般都理解为这是表现了刘兰芝的性格刚强。其实结合人物生存的时代背景思考,我们就会发现这个自请遣归的举动不仅是性格的表瑰,更是其思想情感的流露。

封建时代的青年男女婚前根本不认识,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成婚,刘兰芝与焦仲卿概莫能外。而婚后的生活怎样呢?刘兰芝这样表达了她的内心感受:“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可见她对自己的婚姻生活感觉很不好。焦仲卿做一个小官吏,经常不在家,刘兰芝抱怨“贱妾守空房,相见常日稀”,抱怨“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抱怨婆婆待她很苛刻、抱怨“君家妇难为”,对丈夫提出“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的要求,非常明确地表达了她对婚姻生活的失望,也表现出她对焦仲卿这时并没有什么感情,因为爱一个人就会努力包容与他有关的一切,端截然相反。

现代的人们一提起封建社会,马上就会联想到封建礼教对女性的压迫。贞操观念等等。其实这是一个认识的误区。中国的封建社会有漫长的历史,这期间礼教统治的松紧程度有很大的变化。考察汉代历史,可以发现当时的社会对妇人的贞节并不怎么看重,妇人再嫁无人制止,也有人愿娶,史学界已得出汉代妇女有离婚和再嫁自由的共识。史实上有许多这方面的例子,如西汉时的朱买臣妻嫌弃丈夫贫穷而力逼丈夫写下休书后便再嫁他人;东汉时蔡邕的女儿文姬初为卫仲道妻,卫死无子,归娘家,后被掠人匈奴,为左贤王妾,相处十二年,生二子;后被曹操以重金赎回,再嫁董祀,恩爱极笃,社会上也没人看不起她。由此可见当时贞操观念是相当淡薄的。

按生活的常理推测,一个自请遣归的妻子绝对不会回娘家之后再为丈夫守节,而是重新寻找配偶,重新建立家庭。当时的社会环境完全有让她重新选择的机会,长诗情节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因此由刘兰芝的自请遣归我们可以明确地断定,刘兰芝这时并不爱焦仲卿,她决意要离开焦家。离开焦仲卿重新寻找自己的幸福。

长诗接着非常清楚地展示了刘兰芝与焦仲卿相爱的过程----是焦仲卿对她的爱感动了她,也激发了她内心深处的爱情。焦仲卿一直一往情深地爱着刘兰芝,诗篇中对此做了很多描述。如一开始他向母亲表白“儿己薄禄相,幸复得此妇。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女行无偏斜”、“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在被迫休妻时,他向刘兰芝表达自己的心迹:“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分离的时候,更是温情抚慰,山盟海誓,他发出了爱的誓言:“誓不相隔卿”、“誓天不相”。刘兰芝渐渐被打动了。在丈夫一边被逼无奈服从母亲的旨意要休弃她,一边又真心劝慰她时,她虽有所感动,但仍说:“勿复重纷坛”、“何言复来还”,细数了自己嫁到焦家来的嫁妆之后,她这样说道:“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做遗施,于今无会因。”可见当时她的心理仍然是夫妻将要分道扬镳,各自过自己的生活。第二天,在她被遣归回娘家的路上,焦仲卿来到车里发出的誓言深深打动了她,情感有了一个关键性的转折变化。她说:“感君区区怀!”此时她的心弦才被丈夫的爱真正拨动。她说:“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开始有了对未来两人团聚。过上幸福生活的希望。她也立下誓言:“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可以这样说:这一对本来一直过着平淡的婚姻生活的夫妻,感情原本并不深厚,正是突然的变故--别离,使他们真正相爱了。

随着情节的发展,刘兰芝回到娘家后不断地有媒人上门提亲,于是刘兄要刘兰芝答应嫁给太守的儿子,其实这里刘兄的行为举止算不上什么“逼嫁”,与焦母相比,可说相当平和。他只是听说妹妹拒绝婚事时“怅然心中烦”,以兄长的口气开导教训了妹妹一番。而刘兰芝对兄长的活没有一点反抗,而是干脆利落地答应了婚事:“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刘兰芝为什么不向哥哥求情?原因自然是因为她了解他作为一家之长,“性情暴如雷”,没有商量的余地。在答应婚事的时候,她清醒地看清了现实,心中充满无奈和伤感,但此时并没有萌发死志,还没有殉情的决断。否则以她那刚烈的个性,决不会顺从地去准备嫁衣---“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然后“宴宴日欲瞑,愁思出门啼。”此时她还没有什么抗争的打算和力量,没有要为焦仲卿殉情的心理准备。这是因为她与焦仲卿是在被拆散时,在分离时才真正开始相爱的,在爱的激情中,在“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的缠绵中,他们共同憧憬的未来是美好的团聚,是幸福的生活,并没有切实地思虑将来的情境,如果将事与愿违该怎么办。也就是说他们有“同生”的心愿,而还没有“共死”的决定。

让刘兰芝最后选择了殉情的原因是她在即将再嫁前夕与焦仲卿的会面,我们看到这时刘兰芝的神态和动作是“蹑履”、“怅然”、“嗟叹”,刘兰芝先说了一番话:“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详。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由这些表现可以看出刘兰芝的心态是无奈,是痛苦,这是一种屈服于现实,做违心的事情。过违心的日子的痛苦。而焦仲卿对着即将要嫁给别人的刘兰芝,道出:“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我们要注意在两个人的这段对话中,焦仲卿是后开口的,但是却先提出了殉情的意愿,而且是要独自去殉情!这是“独”字表明焦仲卿对刘兰芝的爱情不仅是强烈、专注的,更是不求回报、不讲条件的。这让刘兰芝深深感动,“何意出此言!”把刘兰芝的这句回答理解成她抱怨焦仲卿不理解她的处境和苦恼不够准确,它表明刘兰芝没有想到焦仲卿对她的爱会是如此执著忘我,这种真爱震撼了她,感染了她,激起了她要与他同赴黄泉的决心,最终定下了“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的盟誓。

分析刘兰芝对焦仲卿产生爱情并逐渐加深的过程,我们不禁要为《孔雀东南飞》这首长篇叙事诗对人物思想心理变化过程细致深入的刻画而折服。回头看长诗的起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我们就会感受到它不仅是为长诗笼罩上凄恻缠绵的气氛,更象征着主人公刘兰芝心路历程上的一次次转折。刘兰芝的精神境界非常通透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她最后的自杀是为爱而献身,而不是遵守封建礼教,“不事二夫”。她是一个敢爱敢恨的性情中人,努力要按自己的意愿来生活,当无法忍受婆婆的专制又不爱丈夫时她毅然自请遣归,要重新选择生活、重新寻找自己的幸福;而当她爱上焦仲卿时则对他充满依恋,并把自己的命运与他紧紧相连,以至最后“举身赴清池”,用生命来表达自己的真爱。这真是一个敢于张扬自我,有着赤子之心的美女子!

八.语言揣摩

1.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评析:这句兼用“比”和“兴”手法,以孔雀失偶喻夫妻离散并用以兴起刘兰芝、焦仲卿彼此顾恋之情,布置了全篇的气氛。这种以美禽恋偶联想到夫妻分离的手法在民歌中是常见的。在结构上,开头的这一句也和结尾的鸳鸯双飞构成呼应关系,体现了构思的匠心和用心的良苦。这种比兴手法在现代一些流行歌曲中亦常有运用。如《花心》:“花的心开在蕊中,空把花期都错过。你的心晶莹剔透,心中一定还有梦。”

2. 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评析:兰芝和仲卿第一次分手时,作者对人物行动表情作了简单的刻划并穿插了精炼的抒情性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行文更有情韵,增添了悲剧气氛。

3.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评析:最后这一段,在刘、焦合葬的墓地,松柏、梧桐枝枝叶叶覆盖相交,鸳鸯在其中双双日夕和鸣,通宵达旦。这既象征了刘焦夫妇爱情的不朽,又象征了他们永恒的悲愤与控告。由现实的双双合葬的形象,到象征永恒的爱情与幸福的松柏、鸳鸯的形象,表现了人民群众对未来自由幸福的向往,这是刘焦形象的浪漫主义发展,闪现无比灿烂的理想光辉,使全诗起了质的飞跃。“彩虹万里百花开,蝴蝶双双对对来,天荒地老心不变,梁山伯与祝英台。”(选自《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选自白居易《长恨歌》)

4.这首诗中突出地运用了夸张和渲染手法的有两处,一处是在兰芝离开焦家时,着意写装束和仪容,它的作用是表现刘兰芝的自尊、镇定和外柔内刚;一处是在刘兄逼婚后,着力写迎娶的排场,这是为了表现兰芝的身价,反衬她的悲惨命运,加深悲剧气氛。

东南西北 教学设计 教案 篇5

1.教学目标

1、东南西北方位识别,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2、符号认识与运用。

3、培养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东南西北方位识别,知道地图上的方向。难点:符号认识与运用。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我们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最怕的就是迷路,没方向了!这时你有什么办法来分清方向呢?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辨别《东南西北》

二、新课

探究一:识别地图上方向

师:但我们外出时,就要借助地图,那么如何识别地图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呢? 出示标识, 师:你看懂了什么?

观察地图中,方向是如何规定的。

师:小胖家的北面是什么场所?

你是怎么找到的?

小胖的南面是什么场所?和你同桌说一说 小胖的东面又是什么场所? 小胖的西面呢?

师小结: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我们可以轻松找到小胖的东面,探究三:方位

1、路段的含义 师:早晨,小丁丁要去上学了,怎样走可以到学校? 出示其中的一条线路图

师:路线可以画出来,也可以用数学符号表示。教师出示箭头符号

师,他表示什么含义? 学生猜 师:讲解路段的含义 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

3、跟进路线 找目的地

小巧走的路线:西← 南↓ 西← 西← 南↓ 南↓东→ 师:你知道小巧要去哪里吗?

学生讨论交流:小巧的目的地是:游泳池 小亚走的路线:北↑ 东→ 东→ 南↓ 西← 学生讨论交流:小亚的目的地是:游乐场 师:你喜欢小亚走的路线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

练习二

师:同学们想去郊游,他们想去许多地方,你能不能帮他们算一算,要走多少个路段呢?

郊游

从出租车公司

到小西湖,最短需走(6)个路段; 到动物园,最短需走(6)个路段; 到古塔,最短需走(7)个路段; 到足球场,最短需走(7)个路段。师:怎么走?

课堂小结

四、本课小结:

今天你学到哪些新本领?

师: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还认识了什么的路段,根据路线找目的地。以及两个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课后习题

孔雀东南飞教学教案 篇6

教案一

活动目标:

1、了解孔雀的外形特征,利用贝壳、自粘纸等制作、装饰贝壳孔雀。

2、尝试自己制作贝壳孔雀,体验装饰的乐趣。

3、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4、鼓励幼儿大胆说话和积极应答。

活动准备:

1、贝壳若干、卡纸、彩纸、蜡笔、勾线笔等。

2、孔雀图片(9幅)。

3、背景音乐。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新朋友,是谁呢?我们来猜一猜。

“说它像鸡不是鸡,尾巴长长拖到地,张开尾巴像把扇,花花绿绿真美丽”是谁呢?(幼儿:孔雀)

师:真是厉害的小朋友,瞧,孔雀来了。(出示孔雀图片)

喜欢吗?(喜欢)喜欢它的什么?(尾巴、头、羽毛)头是什么形状?身体是什么形状?若幼儿说不出,教师可以说:猜猜老师喜欢哪一幅?(我喜欢开屏开得很大的。)开的屏那么大,像什么呢?(幼儿:扇子)

师总结:孔雀真是美丽,圆圆的头,三角形的身体,还有扇形的尾巴。

2、师:看,美丽的孔雀还给我们带来了一个礼物(出示贝壳),它想请我们用贝壳把美丽的样子制作出来,做成一只“贝壳孔雀”。

师:在做之前呢,我们来仔细看看,这个贝壳和孔雀的哪一部分很像?(尾巴)哪里像?(形状都是扇形,还有一条一条的花纹)仔细一看,还真的很像呢,那这个贝壳可以变成孔雀的(幼儿:尾巴)那我们把粘在贝壳后面的泡沫胶撕掉,将贝壳贴在卡纸的中间。贝壳孔雀的尾巴有了,还少了什么?(头、身体)

二、出示材料,想制作方法。

1、师:看,老师还准备了哪些材料?(贝壳、卡纸、彩纸、剪刀、蜡笔、勾线笔等)

孔雀的头、身体,我们可以选什么材料制作呢?(幼儿:纸)怎么做?

(先用勾线笔画,再用剪刀剪)

2、师:谁来教教老师,请一名幼儿说,老师照样子操作。

师:孔雀的头是什么样子的?(圆形)教师画一个圆。身体呢?(三角形)

师:还要画什么呢?(眼睛、嘴巴)师画好后,问:接着呢?(剪)

师:现在我会了,是不是在后面贴上双面胶,再贴在贝壳上呀?(对)教师得到肯定后再贴。

3、添画脚

师:可以了吗?(没有)还有什么?(脚)脚怎么做?(画、剪)我们选一个简单的(画),好,我们来画。

图片中的孔雀尾巴大大的,像扇子,非常漂亮,但这个贝壳有点小,(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我们可以把它变大一点,变成一把大扇子,然后添上花纹(还记得孔雀的花纹是什么样子的?)幼儿说,教师画。

哇,贝壳孔雀终于完成了,谢谢小朋友的帮助。

三、幼儿制作,老师巡回指导。(音乐)

老师这里还有好多贝壳呢,我们一起来帮忙制作贝壳孔雀吧。在做时,小朋友先回忆一下,刚刚我们是怎么做的,先……

提出要求:制作的时候注意安全使用剪刀;制作完成后要把桌子收拾干净,材料放回原处。现在我开始播放音乐咯,待会儿音乐停了就要完成。

四、展示幼儿作品、评价。

小朋友,小耳朵竖起来,听,音乐停了!没完成的小朋友也拿上来。

桌上的篮子、蜡笔不要动,小椅子轻轻地转过来吧。瞧,美丽的孔雀聚在一起正在说瞧瞧画呢。你喜欢哪一只孔雀?为什么?漂亮在哪里?颜色呢?还是花纹?

五、延伸:

今天我们用贝壳做了“贝壳孔雀”,那贝壳还可以做什么?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图片,看看,用贝壳做了什么?

老师把贝壳放在美工区里,请你来动手试一试。

教案二

活动目标:

1、了解孔雀的基本特征,利用贝壳、彩色纸等制作、装饰贝壳孔雀。

2、尝试自己制作贝壳孔雀,体验装饰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已经制作好的“贝壳孔雀”范例,贝壳若干、卡纸、自粘纸、蜡笔、勾线笔等。

2、孔雀图片一张。

3、背景音乐。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1、师:今天班里来了一位动物朋友,看看他是谁呀?(出示孔雀图片)

你觉得孔雀漂亮吗?哪里漂亮呢?(幼儿回答)

2、师:今天这只孔雀呀带来了一样东西(出示贝壳),他想用贝壳把自己的样子制作出来,做成一只“贝壳孔雀”。

师:在做之前呢,我们来看看孔雀和这个贝壳有什么地方比较像呢?(引导幼儿说出贝壳圆圆的部分和孔雀开屏时的羽毛很像。)

二、出示、观察范例,推想制作方法。

教师出示“贝壳孔雀”,提问:

1、我这里就有一只做好的“贝壳孔雀”,你们看这个孔雀是用什么材料做的?(贝壳、卡纸、自粘纸、剪刀、蜡笔、勾线笔等)

2、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进行总结:原来呀,(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我们的贝壳孔雀是用一个贝壳做成孔雀的羽毛,用自粘纸做成孔雀的身体,最后用勾线笔和蜡笔把孔雀的羽毛做的更大更漂亮的。

三、示范讲解。

教师示范:

1、粘贴贝壳:首先把粘在备课后面的泡沫胶撕掉,将贝壳贴在卡纸的中间。

2、身体:在准备好的自粘纸上画出孔雀的的孔雀身体然后剪下来,粘贴在贝壳的上面。

3、装饰孔雀羽毛:贝壳上的部分用剩下的彩色纸进行装饰,再用勾线笔和蜡笔把孔雀的羽毛画的更多更大更漂亮一点。

4、整体装饰:把整幅画用蜡笔和勾线笔进行装饰。

四、幼儿制作,老师巡回指导。(音乐)

提出要求:制作的时候注意安全使用剪刀;制作完成后要把桌子收拾干净,材料放回原地;将孔雀的外形特征制作出来,并进行添画。

五、展示幼儿作品

教学反思:

在本节活动中幼儿了解了孔雀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通过绘画和装饰两种方式更深刻的了解了孔雀。在活动中,幼儿兴趣浓厚,积极参与活动,在老师的鼓励下孩子们大胆创新,展现了各种不同风格的作品,充分突出了孩子们个性的张扬,完全把活动的空间留给孩子,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展现出自己的风采。

孔雀东南飞教学教案 篇7

《孔雀东南飞 (并序) 》是一首长篇叙事诗。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热情讴歌了高贵的爱情, 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它语言优美、激情四溢, 是一篇传世佳作。教师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作品, 品味语言, 分析意境, 培养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陶冶性情, 思索人生, 感受爱情的纯洁与高贵。如果按照传统的教法, 先条理清楚地划分故事的情节结构, 再条分缕析地分析人物性格和命运, 总结形象特点, 最后归纳诗歌主题和写作手法, 那么学生的主动探究的参与意识只是一种程式化的填空, 这种教法不能引起学生的热情, 激不起他们的兴趣, 更无法激起课堂的涟漪。

引入诗歌内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氛围是当务之急, 但不能生拉硬拽, 要让他们满心欢愉地进入文本, 因此, 导语设计的作用不容小视。学生对陈旧的歌曲和故事导入缺乏兴趣, 他们喜欢新鲜的东西。在进行教学时, 应积极寻找教材与流行的相似点, 因势利导地评判当今社会的流行文化, 解读文本, 当然也可以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渗透教学内容, 这就是所谓的新瓶装旧酒。

在设计导语时, 我考虑到焦仲卿处在一个是选择孝顺还是忠于爱情的矛盾境地, 所以就先进行了一个心理测试:“一天, 一个男子和他的母亲还有妻子去公园划船, 不会游泳的母亲和妻子很不幸掉进水里。如果你就是那名男子, 你会先救谁?为什么?”学生喜欢做心理测试和脑筋急转弯, 这种没有倾向性的经典测试恰好迎合了他们开放、追求新奇的心理,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 无拘无束地发表见解。有的学生说, 先救母亲, 因为她有生育养育之恩, 妻子可以再找, 母亲却只有一个。而且, 天涯何处无芳草, 何必在一棵树上吊死。有的学生说, 先救妻子, 因为“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也有学生说, 两个都不救, 因为救了母亲, 会无情;救了妻子, 会不孝。更有学生说, 我也跳下去, 陪她们一块死, 正所谓一起“生死与共”。待他们畅所欲言后, 我再引出课文:“这种两难的选择果真被人碰到了, 这个人就是焦仲卿。那么他又是怎么选择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孔雀东南飞 (并序) 》。”

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 探讨气氛非常热烈, 带着这个问题阅读文本, 进行小组讨论, 得出了结论:焦仲卿会先救母亲, 报答养育之恩。然后跳进水里, 和刘兰芝一起徇情, 忠于他的爱情。这个结论既来自课文信息 (焦仲卿拜别母亲后殉情自杀) , 更是对文本内容理解的再加工。这样导入, 既将课文内容与学生兴趣衔接在了一起, 更将要教学的文本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形成了明确而清晰的联系, 为新知识的叠加提供了支架,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课堂“活”了起来。

把握了故事情节, 就要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从写法角度 (语言、动作、外貌) 对人物形象进行提升, 固然可以较准确地把握要点, 但是从主题的高度对人物进行审视更不失为一种飞跃。

在课堂教学当中, 我故意把学生摆在了一个特殊的位置, 他们是这个剧本的导演。我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是个世界著名的大导演, 要根据《孔雀东南飞》改编拍摄一部感人肺腑的爱情悲剧。你准备如何安排本剧的演员?谁是主角?谁是二号角色?刘兰芝和焦仲卿这两个角色哪个更为突出?为什么呢?”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的超前意识, 甚至是超现实体验, 既给了学生自主思索重新定夺的机会, 又使学生从无趣的人物性格要点分析中解脱出来。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刘兰芝和焦仲卿是主角。对于第二个问题, 答案各异:有个女生说, 刘兰芝更突出, 因为课文揭示了封建制度对妇女的迫害;有个男生说, 焦仲卿更突出, 文章反映了封建社会男子忠孝难两全的尴尬处境;还有女生说, 他们是一体的, 都是封建制度的受迫害者。最后我和学生一起总结人物形象, 并布置作业:小组组长就是“国际知名导演”, 给本小组成员也就是“国际著名演员们”安排角色, 共同编写剧本, 排练课本剧, 第二课时表演。

这样灵活而生动的人物分析方法具有思辨色彩, 而且比拘泥于课文字句的写法分析更能吊起学生的胃口, 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课本剧的排演使学生对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有助于深化学生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 虽然距今年代久远, 却能给我们以启迪和感悟。

教一个故事可以教一种态度。故事的结局———焦、刘的殉情可以引导学生对生命和人生进行思索, 加强珍视生命的教育, 引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思考。我创设情境, 组织学生讨论生存问题:“假如你是焦仲卿或刘兰芝, 你会选择自杀来表明自己对爱情的忠贞吗?为什么?”这种提问从文本出发, 不显突兀, 又从另一个层面引出了学生对人生的看法, 从教材的系统分析这个固定的框架中跳了出来, 但又完全是对教材的一种现实挖掘。很多学生说不会为爱轻生, 理由多种多样:死是容易的, 而活才是最难的;我们要敬畏生命;用死解决问题是逃避;人生值得追求的东西很多, 不只有爱情;生命是值得热爱的, 还有什么比活着更美好的呢;活着就会有希望……适时推荐余华的《活着》一书, 扩大阅读量, 深厚文化底蕴。学生对生命的领悟是健康而独特的, 对挫折的应对是积极而阳光的, 让我看到未来的希望和彩虹, 也使得本节语文课不仅仅不是一潭死水, 反而成了汇集各路闪光思想河流的博大海洋。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8

1.了解与作品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

2.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

3.理清故事情节,鉴赏表现手法,分析人物形象。(重点)

4.体会文章思想内涵,分析悲剧发生的深层原因。(难点)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了解与作品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

2.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理清故事情节。

【预习任务】

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句,完成习题,收集疑难点。

2.除去课文开头和结尾段,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将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各部分大意。

【导入】

1.师:在我国灿烂的文学艺术宝库中,保存了很多催人泪下、动人心魄的爱情故事,同学们都知道哪些呢?(生自由发言,师展示课件内容提示:许仙和白蛇、牛郎和织女、司马相如和卓文君、梁山伯与祝英台、贾宝玉和林黛玉、焦仲卿与刘兰芝……)

2.师引导:这些生动的人物形象大都来自小说,只有焦仲卿和刘兰芝出自诗歌艺术,今天我们共同学习讲述他们爱情悲剧的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板书课题,课件展示教学目标)

相关文学文化常识。

(师生互相补充介绍,师展示课件总结。)

(以下是课件展示内容)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它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

它原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最早见于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全诗357句,1785个字,与《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检查预习情况】

(多媒体课件展示讲义,交流解决易错点、疑难点。)

(以下是课件展示的讲义内容。)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释义。

纤纤作细步 小姑如我长 伶俜萦苦辛 葳蕤自生光

留待做遗施 四角龙子幡 踯躅青骢马 赍钱三百万

指出加点字词的古今异义。

便可白公姥 汝岂可自由 可怜体无比 却与小姑别

处分适兄意 渠会永无缘 蹑履相逢迎 汝是大家子

奄奄黄昏后 叶叶相交通

指出下列加点词活用的类型并释义。

孔雀东南飞 手巾掩口啼 卿当日胜贵 自名秦罗敷

千万不复全 逆以煎我怀 足以荣汝身

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义。

谢:谢家来贵门 多谢后世人 阿母谢媒人

相:儿已薄禄相 相见常日稀 久久莫相忘 誓不相隔卿 怅然遥相望

见:府吏见丁宁 曹刿请见 信而见疑

迎:明日来迎汝 蹑履相逢迎

适:始适还家门 处分适兄意 适得府君书

理清故事情节,鉴赏表现手法。

要求学生按照预习提示,交流预习成果,选派代表发言,师归纳。同时引导学生品读重点段落,鉴赏比兴、铺陈排比、反衬等手法。师最后展示总结内容。

(以下是课件展示内容)

【布置作业】

1.思考三个问题——焦母为何要休掉兰芝?刘兰芝的死是不是对封建礼教的反抗?焦仲卿是不是个懦弱的人?

在学习小组内至少和三个人交流一下意见,和班内的同学也交换一下看法,看看谁的看法更合理。

2.完成课后基础练习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分析人物形象。

2.分析造成这场爱情悲剧的原因,体会文章深刻的思想内涵。

3.明确课后基础题答案。

【教学过程】

检查上节课的课后练习,明确答案。(小组内进行,组长汇总情况问题)

聆听配乐朗诵,欣赏古意画作,深入感受这出爱情悲剧的动人力量。

(资料为男声配乐朗诵,乐曲配合丝丝入扣,男声情感深沉饱满;古意画作为萧玉田工笔连环画,随着配乐朗诵,一幅幅展示出来,悲剧情感巨大的动人力量能给学生极大的震撼,刘兰芝的美也能更令人扼腕叹息。)

(配乐朗诵文件和画作见附件)

【分析人物形象】

1.很多同学为刘兰芝鸣不平,那么你读出了刘兰芝有哪些美好的地方?请同学们找出能表现兰芝人物形象的语段,并加以分析。(生讨论,代表发言,师生共同归纳)

明确:刘蘭芝多才多艺,有仕女的良好教养。——“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

刘兰芝勤劳能干。——“三日断五匹……”

刘兰芝美丽坚强。——“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

刘兰芝善良多情。——“却与小姑别……”

刘兰芝忠于爱情。——“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

2.主要通过哪些方面来描写表现刘兰芝的性格特征?

明确:语言描写。

3.描写人物还可以通过哪几方面来进行?

明确:动作、心理、肖像等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

【体会文章深刻的思想内涵】

(学生质疑,师生共同探讨解答)

(课件展示问题:焦母为何一定要休掉兰芝?刘兰芝的死是不是对封建礼教的反抗?焦仲卿是不是个懦弱的人?)

1.刘兰芝是位多才多艺、勤劳善良、美丽坚贞的女性,她和焦仲卿的感情又很好,焦母为什么一定要驱遣这样一位好媳妇呢?

提示:(多媒体课件展示文学研究中的几种推测——无子说、越礼说、恋子说、门第说、不祥说,展示资料“七出”——不顺父母、无子、不忠、多言、妒、恶疾、盗窃)

明确:不管哪种推测,都有其合理和不合理的因素,但不论怎样,兰芝的悲剧命运的确是焦母运用手中的权力造成的,焦母利用礼教的“游戏规则”扼杀了一对相爱的男女,扼杀了她唯一的儿子,扼杀了她不喜欢但却全然无辜的兰芝,即使最终的惨剧也并不是焦母的本意。

2.刘兰芝的死是不是对封建礼教的反抗?

提示:(多媒体课件展示鲁迅《伤逝》的主人公子君和涓生)

明确:何种行为是对封建礼教的反抗——不接受它的规则,按照自己的本能和原则生活。

刘兰芝和焦仲卿都想做礼教的“乖孩子”,他们一忍再忍,一退再退,到了不能再忍再退的时候又不能违背自己最珍视的感情,只能一死了之,以死解脱。所以说他们“主观上没有反抗,客观上以死构成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的控诉”。

3.焦仲卿是不是懦弱的人?

明确:作为男性、焦母唯一的儿子、长子、府吏,他的“反抗”需要付出更大的勇气和更多的代价。

(课件展示主题总结: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与人性的冲突)

【拓展阅读,布置作业】

(课件展示陆游和唐婉的《钗头凤》)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舊,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陆游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唐婉

比较词人与焦仲卿形象的异同,写成读书笔记。

【教后反思】

本文是一篇文言叙事诗,情节并不复杂,学生对照注释和工具书,可以基本疏通文字,对偏义复词和一词多义的几处难点教师稍作点拨即可解决。但是由于篇幅较长,学生整体性熟悉课文语言和内容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要求深入思考悲剧发生的个人和社会原因,体会其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给有情人带来的深深伤害,不把学生引领入境也是做不到充分有效的学习活动的。因此,为解决教学目标一和二,能更好地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设立利用多媒体展示基础知识讲义,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利用多媒体课件中的配乐诵读和萧玉田的工笔画,帮助学生梳理情节、体悟诗歌动人的情感。

本课教学运用多媒体教学,较好地解决了基础字词知识点细碎、课文篇幅长、入情入理难、课外迁移内容多的问题,教学目标因而得以完全实现。诵读资料和工笔画作将学生带入了诗境,使这些本无相似人生经验的学生能感动至深唏嘘不已,师生探究的平台就此搭建起来。

上一篇:电子商务求职信范文下一篇:系统维护专业毕业设计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