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化学精品课程

2024-08-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无机化学精品课程(精选8篇)

无机化学精品课程 篇1

无机化学精品课程建设一年来,学科成员紧紧围绕课程建设规划,坚持以人为本,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教学理念,深化课程改革、更新教学内容、完善课程体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课程建设成效显著。

1.教学方面。对青年教师培养方法行之有效,通过集体备课、听课的方式,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加速青年教师的成长,2010年年底考评课程教师全部为优秀。教学方法改革取得了累累硕果,鼓励教师发挥个人特色,积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PBL教学法广泛进课堂;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教学方法的改革,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科研前言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使学生了解了本课程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领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实验考核采用内容多元化、评价角度立体化、评价过程动态化、评价主体互动化的模式,更加重视考核学生的综合素养,且考核结果更加客观。通过总结教学改革成果,2010年以来课程组成员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4篇,编写教材6部,申报教学改革课题2项。

2.科研方面。作为中医药类院校的基础课教师,多年来我们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将化学和中医药相结合,走多学科交叉渗透的路子,凝练研究方向,在中药配位化学、天然产物活性单元配位化学、天然产物有效成分的优化等领域,部分研究已进入国内领先水平。近三年来学科成员在国际类期刊、杂志上发表论文数量剧增,2010年以来可发表SCI论文近20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鉴定课题3项,主持科技攻关课题1项,课程组成员学术研究水平大幅度提高。

3.学术交流。鼓励成员参加教学科研等学术交流活动,2010年1月,两位老师前往哈尔滨参加了“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药专业成人教育规划教材《无机化学》(本科)、《无机化学》(专科)编委会”; 2010年6月学科在校人员全部参加了在厦门举行的“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七届学术年会”;2010年7月两位教师赴济南参加了由教育部组织的“第三届全国高等物理化学课程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通过与同行的交流,有利于学科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更好地把握教材改革方向。2010年11月6日,一名教师参加了中国药学会在天津举办的“2010年中国药学会”。通过参加学术活动,不仅使学科成员对本学科的前沿领域有了更深的认识,而且拓宽了原有的科研领域。另外,本学科成员定期一起进行教学与科研学术探讨交流,增强成员的团队意识,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4.人才培养。课程组成员在指导我院药学类专业本科生的毕业实习中发挥着巨大作用,2010年指导毕业实习生20余人次,圆满完成毕业设计任务。指导硕士研究生2名。2011年指导本科实习生12人,2011年课程组成员指导的大学生挑战杯项目中,有两项获得省级参赛资格。最近为适应学校发展,进一步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需要,学科正在积极进行硕士点申报工作。

 主持项目

[1]

河南省科技攻关(重点项目)(102102310321)[2] 河南中医学院博士启动基金

(BSJJ2009-38)[3] 河南中医学院博士科研基金(BSJJ2009-40)

[4] 反相微乳液法制备FePt 合金纳米颗粒的研究

河南中医学院苗圃工程 [5] “新而精”原则在物理化学教学中应用研究

河南中医学院苗圃工程 [6] 基础化学(物理)实验教学低能耗、绿色化改革

河南中医学院苗圃工程

[7] 基础化学实验绿色化的研究

河南中医学院苗圃工程

 课程组成员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文章

[1] Highly selective acetate optical sensing of a ruthenium(Ⅱ)complex carrying imidazole and indole groups

(SCI)[2] Bis{1-[(1H-benzimidazol-1-yl)methyl-κN3]-1H-1,2,3,4-tetrazole}silver(I)nitrate(SCI)[3] catena-Poly [[(acetato-κ2O,O’)(methanol-κO)cadmium(II)]-μ-[1,2-bis(1H-benzimidazol-2-yl)ethane]-κ2N3:N3’-[(acetato-κ2O,O’)(methanol-κO)cadmium(II)]-di-μ-chlorido]

(SCI)[4] Acetatochlorido<2,2-(ethane-1,2-diyl)-di-1H-benzimidazole>copper(II)monohydrate(SCI)[5] Dichloridobis[2-(2-furyl)-1-(2-furylmethyl)-1H-benzimidazole-κN3 cadmium(II)

(SCI)[6]Tetraaqua{1-[(1H-1,2,3-benzotriazol-1-yl)methyl]-1H-1,2,4-triazole}sulfatozinc(SCI)[7] Azido{2-[bis(2-hydroxyethyl)amino]ethanolato-κ4N,O,O}cobalt(II)(SCI)[8] The azide-bridged mixed-valent cobalt(II,III)compound [(CH3)3NH]2[CoIICo2III(N3)10](SCI)[9]Poly[[tetrakis(l-2-anilinobenzoatoκ2O:O0)tetra-l1,1,1-azido-tetra-l1,1-azido-octamethanolhexanickel(II)]methanol hexasolvate]

(SCI)

dehydrate [10](2E)-Methyl 2-(7-benzyloxy-1-naphthyl)-3-methoxyacrylate(SCI)[11] Acetatochlorido<2,2-(ethane-1,2-diyl)-di-1H-benzimidazole>copper(II)monohydrate(SCI)[12] 吲哚咪唑基钌(II)联吡啶配合物与酵母RNA的相互作用(SCI)[13] 无机化学实验技能多元化评价的实践与探索 [14] PBL教学法在基础化学渗透压教学中的应用

[15] 板书与多媒体相结合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索 [16] 无机化学实验绿色化教育探索

[17] 教学团队建设关键问题的思考与对策

[18] 物理化学综合性实验设计与实践 [19] 医药类专业无机化学实验绿色化教学探索 [20] 药学专业无机化学绪论课中科研前言渗透教学探索 [21] 中医药高等院校药学专业化学教学改革探索 [22] 浅谈药学专业无机化学教学中的前沿渗透 [23] 浅谈无机化学绪论课的教学

[24] PBL教学法在无机化学配合物教学的应用与探索 [25] 物理化学实验培养学生能动性的探索

编写教材

[1] 物理化学实验

[2] 国际奥赛试题全解-化学 [3] 物理化学 [4] 无机化学

[5] 无机化学(成人教育用)[6] 物理化学习题集

申请专利

[1] 双邻香兰素西佛碱过渡金属配合物及制备方法 [2] 水杨醛西佛碱过渡金属配合物及制备方法

 科研鉴定 [1] 天然醛西佛碱-金属配合物的降糖活性研究 [2] 葡萄酒废渣中原花青素分离纯化新技术

[3] 多糖铁(Ⅲ)配合物的合成、性质及铁含量测定方法研究

 参加会议

[1] 2010.01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药专业成人教育规划教材《无机化学》(本科)、《无机化学》(专科)编委会

[2] 2010.06 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七届学术年会

厦门

无机化学精品课程 篇2

《无机化学》是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必修的一门主干专业基础课, 在长期的教学改革和探索实践中, 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为精品课程的建设做了大量工作。首先, 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完善了相应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讲授教案、网络平台建设及试题库建设;其次, 加强了教师队伍的建设:课程组现有专职教师7人, 教授1人, 副教授2人, 讲师4人, 其中博士研究生1人, 硕士研究生6人, 本课程组教师历来对教学工作认真负责, 因而受到学生的高度评价和校系教学督导委员会专家的充分肯定, 学生评教优良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 近年来课程组完成四川省质量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建设”1项, 攀枝花学院“精彩一课”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 四川教育厅教研教改项目2项, 校级教研教改项目4项, 发表教研教改论文20余篇。再次, 优化了课程体系结构: (1) 基础理论:包括化学热力学基础、化学反应中的四大平衡关系、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化学键与分子结构, 配合物结构理论等, 构成了本课程的基础理论部分。 (2) 元素及其化合物:重点介绍元素周期表中的重要元素及其主要化合物的性质和变化规律及用途。最后, 重点改革了多项教学方法与设计: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以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为核心,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通过对教学内容及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探索研究, 引导启发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组织学生通过对比、归纳抓住突破重、难点的关键。

因此, 在《无机化学》精品课程建设中教学设计以天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编著的第四版《无机化学》的第四章《氧化还原反应与应用电化学》中的原电池的教学为例探讨无机化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设计。

1 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

原电池是使能自发进行的化学反应的化学能转变电能的装置[4]。原电池由电解质溶液和电极构成, 理论上任何一个氧化还原反应都可以设计成原电池, 一些非氧化还原反应也可以设计成原电池[5]。本文在中学化学介绍的原电池知识的基础上, 从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入手介绍原电池的原理及原电池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1.1 课堂讲授与学生讨论

【复习】氧化还原反应的重要特征是反应过程有电子的转移或偏移, 并伴随着热效应的产生。

【提出问题】能否用实验事实验证此过程?反应产生的化学能能否转化为电能?

【自主探究】根据实验步骤, 观察实验装置现象, 填写表1。

【分析】H2SO4=2H++SO42-, 锌片上的锌失去电子形成Zn2+进入溶液, 即Zn-2e→Zn2+。锌失去的电子通过导线到达铜片, 铜片附近的H+得到电子形成氢原子, 每两个氢原子形成一个氢分子, 大量的氢分子聚集在一起形成氢气, 即2H++2e→H2。从而观察到在铜片上有气泡产生, 导线中由于有电子的定向移动, 从而产生电流, 观察到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 从而该装置实现了化学能到电能的转变。

【投影】原电池的定义:是指将氧化还原反应中还原剂失去的电子经过导线传给氧化剂, 使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别在两极上进行, 产生电流的装置[6]。

【投影】举例介绍原电池的原理:Cu-Zn原电池

1.2 课堂思考与分析

【思考】 (1) 装置中电子与电流的流动方向是否相同? (2) 原电池的正负极如何规定? (3) 正负极上分别发生什么反应? (4) 形成原电池需要哪些条件?

【分析】

(1) 电子与电流的流动方向不同。

(2) 正极是电子流入的一极, 为较不活泼的金属, 发生还原反应。负极是电子流出的一极, 为较活泼的金属, 发生氧化反应。

(3) 在两极发生的电极反应

负极: (Zn极) :Zn-2e-→Zn2+;正极 (Cu极) :Cu2++2e-→Cu;电池反应:Cu2++Zn→Cu+Zn2+。

(4) 形成原电池需要3个条件:有活动性不同的电极、电极材料均插入电解质溶液中, 使两个半反应溶液之间组成闭合回路, 实现原电池持续恒定地工作。此外, 还必须要有盐桥相连。

【解释】

(1) 盐桥是装有饱和KCl琼脂溶胶的U形管, 溶液不致流出来, 是提供导电的装置, 对化学电池的实用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2) 盐桥作用的原理:由于盐桥中电解质的浓度很高, 两个新界面上的扩散作用主要来自盐桥, 故两个新界面上产生的液接电位稳定、再现, 又由于盐桥中正负离子的迁移速度差不多相等, 故两个新界面上产生的液接电位方向相反、数值几乎相等, 从而使液接电位减至最小以致接近消除。它不但提供了大量的阴、阳离子导体, 同时因为氯离子和钾离子的移动速率基本相同, 最大限度地减小了液接电势的产生。

1.3 知识点扩展

【板书】盐桥的使用形式:有单盐桥、双盐桥和固态U型盐桥

【补充】外盐桥溶液的作用: (1) 防止参比电极的内盐桥溶液从液接部位渗漏到试液中干扰测定; (2) 防止试液中的有害离子扩散到参比电极的内盐桥溶液中影响其电极电位。

【扩展】

(1) 实验室制取氢气, 用锌与稀硫酸反应。锌用纯锌好, 还是用粗锌好 (杂质为碳) ?为什么?

答案:粗锌好。粗锌中的杂质可与金属锌构成原电池, 加快反应速率。

(2) 银器皿日久表面逐渐变黑色, 为什么?可用什么方法除去?

答案:这是由于银器表面别硫化生成硫化银所致, 可用原电池原理加以除去。其处理方法为:将一定浓度的食盐溶液放入一铝制容器中, 再将变黑的银器浸入溶液中, 放置一段时间后, 黑色会褪去而银不会损失。原因是在负极Al-3e-=Al3+, 在正极Ag2S+2e-=2Ag+S2-。

2 课堂实践活动及讨论

【投影】实践活动:自制水果电池图

在一西红柿上相隔0.6 cm分别插一小铜片和锌片, 把铜片和锌片的另一端通过导线接触耳机的两极, 试试能否听到“嘎嘎”声。能够从耳机中听到“嘎嘎”声, 说明了什么?也可用萝卜、土豆等代替西红柿做该实验。证明西红柿等果汁中含有电解质。

【讨论】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明确了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那么原电池为什么会产生电流?原电池的化学原理是什么呢?

【归纳】氧化还原电对

氧化还原电对是指由同种元素的氧化型物质和还原型物质构成, 如Cu2+/Cu、Zn2+/Zn、H+/H2。

3 原电池的表示方法

负极写左边, 正极写右边, 中间用“||”表示盐桥, “|”表示相与相之间的界面, 电解质溶液注明浓度。

【板书】例如 (-) Zn|Zn SO4 (c1) ||Cu SO4 (c2) |Cu (+) 。

【注意事项】

(1) 若组成电极物质是非金属单质及其相应的离子, 或者是同一种元素的不同氧化数的离子时, 应插入惰性电极。

【板书】如 (-) Pt, Cl2 (p) |Cl- (c) ||Fe3+ (c1) , Fe2+ (c) |Pt (+)

(2) 组成电极中的气体物质应在惰性电极这一边, 并注明压力。

【板书】如 (-) Zn|Zn2+ (c1) ||H+ (c1) |H2 (p) , Pt (+)

(3) 电极中含有不同氧化数同种离子时, 高氧化数离子靠近盐桥, 低氧化数离子靠近电极, 中间用“, ”分开。

【板书】如 (-) Pt, I2 (s) |I- (c1) ||Fe3+ (c2) , Fe2+ (c2) |Pt (+)

(4) 参加电极反应其它的物质也应写入电池符号中。

【板书】如 (-) Pt, Cl2 (p) |Cl- (c1) ||Cr2O72- (c2) , H+ (c3) , Cr3+ (c4) |Pt (+)

4 课堂练习

例1判断下列各原电池符号的表示是否正确, 并把错误的予以改正。

(1) 氧化还原反应:Fe (s) +Ag+ (aq) →Fe2+ (aq) +Ag (s) ;

(2) 氧化还原反应:

例2根据原电池符号 (-) Zn|Zn SO4 (c1) ||Cd SO4 (c2) |Cd (+) , 请写出电极反应及电池反应。

答案:负极:Zn-2e→Zn2+;正极:Cd2++2e→Cd;

电池反应:Zn+Cd SO4→Zn SO4+Cd

5 结语

通过上述教学设计讨论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紧紧地围绕学生已有的对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了解, 并利用原电池原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能够使学生更清晰地理解原电池总反应及电极反应的本质, 加深对原电池原理的理解,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 为无机化学精品课程的建设其他教学内容提供参考。在教学中采用板书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课堂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通过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以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为核心, 应用观察、探索、整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通过对教学内容及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探索研究, 引导启发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组织学生通过对比, 归纳、总结、突破重难点, 全面掌握大纲知识点。

参考文献

[1]宋小杰, 杨帆.高等学校无机化学教学的一点思考[J].科技信息, 2012 (19) :30-30.

[2]宋莉.应用化学专业《无机化学》课程建设之体会[J].教师观点, 2012 (11) :132-133.

[3]白春英.《无机化学》精品课程建设——参加《无机化学与实验》国家精品课程高级研修班有感[J].林区教学, 2013 (5) :89-90.

[4]天津大学物理化学教研室.物理化学.5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297-298.

[5]罗玉梅, 吕银华.在无机化学教学中关于原电池设计的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 2006, 70 (6) :49-51.

无机化学精品课程 篇3

开发化学课程无机化学实验部分校本教材的必要性

1.现行的各种不同《化学》、《无机化学》中,无机化学实验部分实验内容不同,对同一化学原理的验证不同书的验证具体实验方法不同,即使采用同一方法实验,但是使用的溶液浓度不同,使得教师的实验准备工作量加大,工作效率降低。

例如:“溶胶的制备和性质”实验中,关于“Fe(OH)3溶胶的制备”,刁凤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无机化学》中使用0.1mol/l的FeCL3溶液;庞茂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医用化学》中使用0.18mol/l的FeCL3溶液;黄南珍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无机化学》中使用1mol/l的FeCL3溶液;牛秀明、吴瑛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无机化学》中使用0.2mol/l的FeCL3溶液。如此以来,实验教师就要准备四种不同浓度的FeCL3溶液,而最终达到的实验目的相同,都是通过实验让学生学会用化学凝聚法制备溶胶,加深对溶胶的感性认识,明显不同书实验编排的差异增加了实验教师的准备时间,可对于实验效果没有任何意义。

例如:验证“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时,刘斌、李培凡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化学实验》中用0.1mol/lNa2S2O3和0.1mol/lH2SO4混合进行验证;冯务群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无机化学》中用0.01mol/lNa2S2O3、0.2mol/lKI、0.2mol/l淀粉、0.2mol/lKNO3、0.2mol/l(NH)4S2O8混合进行验证;实验老师的工作量增加,实验结论完全相同。

2.现行的各种不同《化学》、《无机化学》中,无机化学实验部分,编写过程中没有针对专业学习的需要,也就是说应该编入的实验内容没有编入,不该编入的内容却又编入了。

例如:丁秋玲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供医学检验专业、药剂专业使用的《无机化学》实验部分竟然没有“沉淀的生成、溶解、分步沉淀”的内容,如此一来,学生在学习后续《分析化学》时,因为没有建立对分步沉淀的感性认识,那么有关配位滴定分析中,指示剂的选择,学生接受知识的能量和速度就显得很慢。

再如:牛秀明、吴瑛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供药学、化学制药等专业使用的《无机化学》中没有化学实验室须知、常用仪器简介、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以及数据记录和报告书写的规范的内容,学生在实验前只能预习到实验内容和步骤,对于实验中的规范操作和操作要领不能预习,造成实验中实验操作技能学习不重视,规范操作也无法顾及,可是这些专业的学生未来工作对于操作的规范要求比较严格,如果不能在预习时做到心中有数,实验中严格操作,就无法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势必影响未来的工作。

又如:谢吉民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供临床医学、护理专业使用的《医学化学》,关于“醋酸解离常数的测定”实验,就没有必要编入。因为这本书的使用对象是临床医学、护理专业的学生,对于这些专业而言,《医学化学》课程主要是为了补充高职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的不足,重点是学习有机化学的知识和内容,为后续的《生物化学》、《药理学》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通过实验测定醋酸解离常数,对于后续课程学习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所以不应该编入教材中。

3.现行的各种不同《化学》、《无机化学》中,无机化学实验部分实验内容经常变动,致使今年购买的实验试剂,明年可能教材变化而不再使用,造成试剂闲置,实验资金浪费。

例如:牛秀明、吴瑛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无机化学》中,为了验证“介质对电极电势的影响”选用了“介质对氯酸钾氧化性的影响”实验,可是其他化学书均未采用此法,而是用“介质对高锰酸钾氧化性的影响”实验,致使实验室氯酸钾闲置,氯酸钾是一种敏感度很高的炸响剂,有时候甚至会在日光照射下自爆,实验室学生流量大,保管还要特别注意,因此给老师的工作增加了不必要的负担,因此也造成实验经费的浪费。

4.由于我们学院学习化学课程的专业、层次多,无论医学类、生物工程类的哪个专业都有开设不同的化学课程,而且无机化学实验都是这些化学实验中最基本的实验内容,所以编写校本教材显得很有价值和必要。

基于以上原因,有必要对化学课程中,无机化学实验部分进行校本教材的开发。

化学课程无机化学实验部分校本教材开发设想

1.针对不同专业的教育培养目标不同,不同学习层次教育教学方法不同,综合考虑合理编写不同实验内容,最终达到教学培养要求。

在我院化学课程主要是在护理、临床医学、医学检验、药学、中药制药等专业开设,既有中职学生又有高职学生,不同专业、不同层次都有关于无机化学实验的内容,但是专业、教育层次不同,培养目标不同,对实验操作技能要求不同,无机化学实验内容也应该不同。

例如:“溶液的配制和稀释”实验,作为护理、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必须熟练掌握质量浓度、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熟练掌握托盘天平、量筒的使用,只需要了解移液管、容量瓶和分析天平的使用方法;但是药学、医学检验等专业的学生必须要熟练掌握移液管、容量瓶和分析天平的正确使用方法;而且应该学会一般精确度浓度溶液配制与精确浓度溶液配制在操作和仪器使用上的区别。

又如:在高职药学、医学检验专业应该开设一些测定性实验,增加学生对于实验数据的认识,知道实验数据的重要性,学会处理实验数据,为今后学习《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等奠定数据意识,初步让学生建立在工作中保留重要工作数据的意义认识。在高职阶段的无机化学实验中开展一些设计性实验,当然针对专业不同设计性实验的难易程度可以不同,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也为今后的毕业论文书写培养一点意识。

再如:对中职的学生多增加趣味性实验和实用性实验,如“消字灵的配制和使用”、“自制冰箱除臭剂”等,既验证了理论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合了这个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

2.整合现有化学实验资料,对同一化学原理和理论的不同实验验证方法,经过筛选,选择出既适合培养目标又实验现象明显,还要试剂便宜,试剂用样量少,经济实用的实验内容。

像前述的“Fe(OH)3溶胶的制备”,其实四种不同浓度的FeCL3都可以成功制备Fe(OH)3溶胶,那么就选用0.1mol/l的FeCL3溶液,可以避免高浓度溶液造成的试剂不必要的浪费。

3.编写化学课程无机化学部分实验内容时,尽量使实验内容之间相互衔接,使试剂能够前后兼顾循环利用,实现“低碳环保”,节约实验经费。

例如:在“溶液的配制和稀释”实验中,根据本学期开设化学实验的需求,在不同班级进行此次实验时采用不同的配制内容,刚好让学生配制的溶液在今后实验中能够用上,那么既省出了老师配制实验试剂的时间,又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还节省了实验经费。

4.编写化学课程无机化学部分实验内容时,对于有毒有害有危险的实验,尽量想办法用无毒无害无危险的实验代替,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

实验室学生多,人员密集,而且学生不断地在实验室活动,做一些有毒有害有危险的实验,可能对师生的健康和安全有威胁,所以在编写时用无毒无害实验代替,既能达到实验目的又不至于产生不良后果,师生在实验时都能安心。例如:验证“低价盐的还原性”一些书上采用“亚锡盐的还原性”来验证,可是在实验中要用到HgCL2,生成物中还会有Hg,鉴于HgCL2、Hg都有一定毒性,所以在编写时就用“亚铁盐的还原性”代替,实验目标同样能够完成,也不会造成实验的不安全事故。

当然校本教材的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以上只是笔者的个人见解,希望能为化学课程无机化学实验部分校本教材开发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张国镇.以STS理念开发化学校本课程的实践和思考[J].化学教育,2006,(4)19-20.

[2]王伯康,王志林.孙尔康.开设综合化学实验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化学,2001,4.

精细化学品化学课程教学 篇4

关键词:教学改革;精细化学品化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

精细化学品化学的重任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技能,它是我校应用化学专业的必修课程。

我校自增设应用化学专业以来,开设精细化学品化学课程已有十多年历史,伴随时代的发展,学生的层次跟心理各不相同,面对这些不同,该课程面临了新的挑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如下问题:(1)精细化学品种类多,涉猎广泛,学生普遍感到教学内容多而杂,知识点多,在期末复习迎考时感到无头绪,造成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

(2)随着精细化工的发展,不断产生各种新技术、新概念,一些新型特种功能的精细化学品也不断面世,以至于现有的旧版教材已跟不上时代潮流,因此教学内容迫切需要改革。

(3)该课程非常重视理论联系实践,但目前学生普遍存在实践锻炼不足,而市场迫切需要具有扎实精细化工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这中间造成了脱节。

(4)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习惯于被动听讲,课堂教学枯燥乏味,教学效果不佳。

总之,《精细化学品化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喜忧参半,存在的问题急需解决,这需要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考核办法,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一、更新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

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改革教学内容。

精细化学品种类繁多,品种涵盖表面活性剂、农药、合成材料助剂、颜料、香料和食品添加剂、水处理化学品、化妆品、精细陶瓷、皮革化学品、含稀土的精细化学品、造纸化学品、信息化学品、荧光增白剂、胶粘剂等诸多领域。

因此精细化学品的教材内容十分繁杂,知识点多而小。

而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精细化工也出现大量的新门类、新品种,并发展出许多新技术、新工艺。

而我校安排该门课程理论教学课时为48学时,如此多的内容在有限的课时中是不能面面俱到,全部讲授完的。

同时我校又是一所省属高校,本着学校“立足南通,服务江苏,面向全国,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的服务定位,该课程的建设也要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

所以我们要结合本课程的特点,联系本专业与本地区经济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突出教学重点。

纵观精细化学品化学的教学内容,虽然精细化学品品种繁多,用途也不尽相同,但其中有些品种还是具有相同的地方,我们可以从化学结构方面剖析它们的相同之处,通过融会贯通,使其重新组合为一个单元。

如大多数涂料和粘合剂都以天然和合成的有机高分子化合物为主体材料,而且在品种类别、合成方法、辅助材料和施工方法等方面,有很多相似甚至相同的地方,因此可以将它们归并为涂料单元。

依此思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教学内容重新组合成以下几个单元:①绪论。

②表面活性剂单元。

包括表面活性剂和洗涤剂。

③香料单元。

包括香料、香精、化妆品等。

④染料单元。

包括染料、颜料、荧光增白剂。

⑤涂料单元。

包括涂料、胶粘剂等。

⑥合成材料助剂单元。

⑦农药单元。

⑧食品添加剂单元。

⑨新型精细化学品单元。

这样归纳后,各教学内容层次较为分明,避免学生孤立、片面地了解某一类产品,也便于学生将所学知识相互联系起来,而且能触类旁通。

二、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转化教学主体的角色

传统的教学采取了“填鸭式”方法,学生习惯于被动地听课,教学效果较差,因此有必要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进,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1.采取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

随着计算机知识的普及和学校硬件设施的改善,我校的精细化学品化学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拥有形式多样、外表美观、信息量大、交互性强等特点,增加了课堂知识量,使教学重点更突出化、生动化,而且使学生在形象、交互的教学环境中接受大量知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由于采用多媒体教学后课堂教学内容多,板书少,速度快,有一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上课容易开小差,从而影响教学质量。

因此,对一些重难点教学要把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容易接受,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中采用教材、多媒体课件和实物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形象、生动、有趣,使学生在快乐的环境中学习知识。

2.教师主讲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精细化学品门类多,发展快,更新频,要想学生真正掌握精细化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就要求采用教师主讲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教师主要介绍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思路,学生查询资料后在课堂展开讨论。

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能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展开教学互动。

多媒体课件教学涵盖内容多、信息量大、不易记笔记,而网络教学资源具有丰富性、及时性、便捷性、互动性等特点,为此我们利用学校网络教育平台——Blackboard建立了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库。

其中包含以下主要模块:①课程简介及主讲教师简介:主要介绍课程的基本概况。

②课程资源:其内容包括:教学大纲、参考教材、授课教案、参考文献、教学课件、习题、教学资源、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等。

③论坛:学生可在任何时间提出问题与教师互动交流,教师进行答疑等。

这排除了教师与学生的交流障碍,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困难、需求和建议,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三、强调教学实践,加强与后续课程的联系

精细化学品化学课程具有实用性和实践性强等特点,但并没有设置与之相适应的实验课。

因此我们在后续课程《应用化学实验》中设置了该课程的相关实验,如表面活性剂复配制洗发香波,雪花膏等内容。

另外,在课程结束后的专业实习中,安排学生深入车间,全面了解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操作、销售等过程,进一步加深对精细化学品特点的理解。

通过各种不同的实验和实习,不断提高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四、调整考核方式,加强学生能力的考核

课程考试只是一种手段,不能作为最终目的,课程考试是为了检查学生对教师所授知识的掌握程度,看是否能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是否具有了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考核方式是闭卷考试,学生为了考出好成绩,对所考知识死记硬背,出现高分值低能力的现象。

因此需要对考核形式进行变革,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加强对学生能力的考核。

现在的考核方式是平时成绩与笔试相结合,同时逐步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

平时成绩包括平时作业、课堂讨论、课后搜集资料等方面,比重为30%。

笔试占总成绩的70%,在考试内容上主要考察学生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探究能力,笔试中以客观型试题为主,便于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可比性。

在我校应用化学专业的精细化学品化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重组和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与后续实践课程的联系和调整考核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学习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我国及地区经济建设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马榴强.精细化工工艺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杨锦宗,张淑芬.21世纪的精细化工[J].化工进展.,19(1):14-17.

[3]陈平,张岐.精细化学品化学教学内容的重组及更新[J].高等理科教育.,(2):47-49.

[4]徐晓勇,王成云,王利民等.精细化学品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3):29-31.

化学校本课程 篇5

2010-03-16 18:07:24| 分类: 默认分类 |举报|字号 订阅

一、课程说明

本课程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本课程需用16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二、课程目标

以《课程标准》为指导,结合我校实际,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学会交流,在合作中学习;学会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懂得生活,成为生活的主人。

1、着重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发现、提出问题,研究、解决问题过程,问题的创新意识与学习能力。不从心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主体性地判断和更好地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在查阅资料、实际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研究,不断创新,体味其中的乐趣

3、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

4、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三、课程的主要内容

生活中的化学:

日用洗涤剂与人类健康

用燃烧法鉴别各种纤维水壶巧除垢

服饰除污小窍门

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测定

节约用水项目的活动

调查我市水资源状况,水污染来源

参观自来水净化厂,调查常用水的净化方法

鸡蛋壳上刻字

农村使用沼气的探究,及发展前景

利用紫牵牛花、紫苷蓝、花心萝卜等自制酸碱指示剂

查阅资料:了解醋的功效;牙膏中的化学;油条中的化学

日用洗涤剂与人体健康

调查生石灰的的制取

四、教学建议

(1)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教师是课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努力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出发,学生自主选择课题进行研究,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自信心; 鼓励学生通过合作、体验、实践、讨论等方式,发展综合能力;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自主解决问题。

(2)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的氛围。

积极的情感是学生参与研究的源动力,学生只有活动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对课题研究长久的兴趣,消极的情感则会影响学生长远的发展。因此,在生活中的化学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要做到:尊重每一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勇于尝试,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同时做一些必要性的指导工作。

(3)加强对学习策略的指导,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开成有效的学习策略,转变学习方式是研究性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在有意识在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指导,让学生逐步掌握进行研究的方法和技能。教师应做到:积极创设条件,让学生自主选择课题,参与课题研究目标、方案的制定和研究方法的选择;设计探究式的学习活动,让每个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引导学生运用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等进行研究,在研究不断调整自已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

(4)利用现代化技术,拓展学生的视野

信息时代的到来,学会快速收集、利用、处理和纷杂的信息是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拓宽学生视野的有效途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本课程的开设应做到:利用网络资源如图片、视频录相、网络文摘等,探究新的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效果;同时指导学生对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资源进行开发,为学生会学习打好基础。

(5)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深层次开发课程

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课程开发的要求。为此教师要做到: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内容,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研究教育学规律,根据学的心理特点及社会动态进得课题研究的指导: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并能灵活运用;自觉学习,进行知识面的拓宽;根据当地资源,合理开发课程;不断进行反思,因此在生活中化学开设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删减或增加一些内容。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研究型教师。

五、学习建议

生物化学课程心得 篇6

很快,生化也上完了,跟解剖组胚一样,迷迷糊糊不知所云。开始的时候,还抽时间复习吧,可越到后面就越懈怠,甚至最后预习的时候只是勾了下重点而已。还好复习的比较早,所以到现在心里还是比较踏实的。总的来说,一门生化下来还是有不少收获的,或者说看问题多了些角度。

最开始接触生化,是在暑假留校和大三的师兄一起住的时候,他要考研,我也顺便目睹了这本神书。有人说过难之类的话,当时没啥概念,只知道它很重要。而当自己学的时候才知道所谓的难具体指的什么:难,无非是自己一时能力不及吧,尤其是自己从没接触过的领域,比如说大一学生物学的时候,老师讲的好多知识我们都不咋了解,所以我们会以很高的目光去看,现在“小布”老师讲得眉飞色舞时,也会偶尔冒出这种感觉来。不过当自己掌握了也就不会觉得太新奇了,转而是对其掌握程度的佩服。再神秘的面纱之下,也会有其平易近人的一面吧,只要去了解。

然后是具体的学习,感觉把以前的知识细化了不少。开始的学习还算轻车熟路吧,毕竟是从蛋白质核酸之类不太陌生的开始,由浅及深、登堂入室,世间的事大多如此。那种熟悉,有“他乡遇故知”之感,然后更多的却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之感:熟是熟悉,只是熟悉之中还有层窗户纸等着我们用努力去捅开。而我们究竟努力几何,或许只有我们自己清楚。越长大越渴望有人管,自己管自己真的很累。而学校的管理似乎也不太给力。

课程改革了:没期中考试,平时成绩比例加大,是为了让同学们更注重平时积累,出发点很好。但改革似乎走进了误区:拿生化来说,平时成绩占60%,而所谓的“6个考察板块”似乎没起到真正的监督意义。而点到时,各自班长点到,避开了不少没来的人,效果不咋明显。拿生理学来说,平时成绩占50%,有个论文,ppt,还有点到。规定是每个人上台根据ppt讲解论文,开始讲了十几个人,最后时间不够只能作罢。点到呢,从没点过,很少上满再下课,都提前放了。流于形式了。

无机化学精品课程 篇7

一、调整课程体系, 使之更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

现行无机化学的课程体系是依学科结构的模式确定的。其编排体系是以基础理论在先, 元素化合物知识在后。教学实践证明这种课程体系削弱了理论对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指导作用, 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元素及化合物。造成元素及化合物内容被误解为“描述性”和“记忆性”知识的假象。同时表现出多而泛、浅而全、缺乏时代感等特征。无机化学课程的特点将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的“全才”为特点。课程的价值不以知识量为主要评价依据, 而以知识的理解及其应用为评价依据。围绕这一特点, 结合无机化学课程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知识结构的实际, 对无机化学课程建立模块教学的课程体系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提炼、归纳、充实和提高, 将基本内容划分为一大溶液 (包括稀溶液、电解质溶液、缓冲溶液) 、二大力学 (热力学、动力学) 、三大结构 (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 、四大平衡 (酸碱平衡、化学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平衡) 、五大分区 (s区、p区、d区、ds区、f区) , 讲授中遵守以溶液为基础、结构为主线、力学为主导、平衡为重点、分区重应用的规律, 将结构主线始终贯穿在二大力学、四大平衡、元素化学及其应用的教学中。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引入知识, 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理解, 而且每个部分的知识点相互关联、难点和重点突出, 可以通过比较, 联想等方式加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增加学科新知识, 体现学科发展的新特点

“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应当看成是无机化学课程内容改革的一条原则[2]。增加体现社会问题的新知识, 使教学内容更具有时代性, 使得学生能够用已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社会问题, 不仅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和启动学生创新意识与思维过程, 也可体现无机化学重要性。如, 将化学的前沿领域知识如新材料化学、环境化学、生命科学等渗入到基础教学之中。将温室效应、氢能源等知识穿插于教师的授课过程中, 既能活跃课堂气氛, 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加强与其他基础化学课程的联系

无机化学与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之间相互渗透、交叉。结合四大化学整体内容, 将现行传统的无机化学内容加以整合、重组、优化, 可以使学生在知识的积累与灵活理解、理论思维方法的掌握与应用方面获得更大的收获, “无机化学”课程必须与物理化学课程相协调, 从而避免同层次、低水平的重复, 强化知识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四、结合专业内容授课

“无机化学”是化学、材料、环境和生物等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教师在授课时, 在加强基础理论、基本反应和基本知识的同时, 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可以适当穿插一些如超分子化学、纳米材料化学、高分子材料的合成、结构与性能等方面的知识。

以无机化学创新教育基本理念为先导, 对无机化学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改革、更新教学内容, 从微观上保证学生的质量, 使学生受到无机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的同时, 还要全面得到科学方法、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完成从“专业教学内容”到“有扎实、宽广基础的创新教育内容”的转变。贯彻“少而新”的原则, 突出重点、难点和疑点。不断吐故纳新,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侧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优化无机化学课程体系, 构建无机化学创新教育内容。

摘要:本文从《无机化学》课程体系的调整、增加学科新知识、加强与其他基础化学课程、专业知识以及课外内容的联系等方面探讨了《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思想和措施。

无机化学精品课程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后期建设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高职院校化学、化工、生物技术、药学、食品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培养分析检验技术人才的必修课程。我校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摒除了“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引入“参与型”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于2007年被评为黑龙江省高职院校省级精品课程。

为了适应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要求,着重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 [1 ],在无机及分析化学精品课程的后期建设中,本精品课程组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注重科研与教学的融合,通过阶梯式项目化课程体系的实施,将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中,构建了具有特色的精品教材和教学资源,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更新教育理念,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不断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科研能力水平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 [2 ]。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必须具备一支具有先进教育理念,深厚专业知识,独特教学个性和人格魅力的教学团队。

在精品课程后期建设中,无机及分析化学精品课程组多次围绕“质量工程”,结合精品课程后期建设,从理论与实践上就教学理念展开系列探讨,突出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实用性、综合性等特点,力争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融合;努力实现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

为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科研能力水平,鼓励教师、支持教师访学、进修,提升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实践技能,定期组织教研活动、教学观摩活动,交流教学经验,熟悉课程特点,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鼓励教师全面开展科学研究。

二、构建符合不同专业发展需求的项目化课程体系,推进教学模式改革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培养学生化学整体知识结构、技能结构的组成部分,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也是后继课程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课程组针对授课专业的特点及人才培养目标,以职业发展要求为导向,结合无机及分析化学的课程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基础,构建了“必备知识——技能训练——综合测评”阶梯式项目化课程体系。

1. 项目化课程体系打破了传统的无机及分析化学知识体系,将理论知识与实验技能有机融合,形成9个项目:无机化学基础知识、分析化学数据处理技术、分析化学常用的仪器操作技术、溶液的配制技术、酸碱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配位滴定法、沉淀滴定法和吸光光度法。

2. 阶梯式项目化课程体系中,理论知识本着适量够用的原则进行精简、提炼;将具体技能训练任务贯穿于相应的模块中,着重体现学生对无机及分析化学知识的运用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学生根据综合测评给定的测试题目,以小组为单位协作完成相应的测试内容,檢验学生学习质量,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3. 对不同专业授课时,可以结合所授专业的后继课程及人才培养要求,合理选择无机及分析化学项目,组合成符合该专业发展需求的教学内容体系。

与传统课程体系相比,“必备知识——技能训练——综合测评”阶梯式项目化课程体系能够满足不同专业课程和人才培养目标对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内容的需求,有利于保证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同时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三、灵活运用多种教育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 理论与实践结合,多种教育教学方法灵活运用

项目化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体系更新了知识体系,本着适量够用原则对课程内容进行精选和提炼,在理论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借助多媒体课件技术,以图片、录像等形式将较为抽象、复杂、枯燥的理论知识形象化、趣味化,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欲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 注重科研对课堂教学的渗透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主要是验证性测试,虽然它有助于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训练实验技能,却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将科学研究方法融入到实验教学过程中,将原有的一些验证性实验模拟成一个个小的“科研项目”,在训练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在阶梯式项目化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体系中,课程组将“综合测评”环节设计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性过程,即学生接受分析题目,明确分析目的和要求,通过自主学习,完成资料查阅、检测方案的选择与制订、分析测定和形成检测报告,这一系列的过程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进一步培养、提高和检验的过程。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研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与科研创新能力。

四、精选、整合教学内容,加强精品教材与教学资源建设

精选、整合教学内容,形成出版符合项目化教学课程体系要求的精品教材是精品课程后期建设中的重要环节。为了适应无机及分析化学阶梯式项目化课程体系的教学需求,课程组编写项目化教材《无机及分析化学》,由大连理工出版社出版发行。

该教材打破了传统的章节式教材体例,转变为项目式教材体例,项目中包含若干个模块。每个模块中包含必备知识、技能训练和综合测评三个环节。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恰当引入化学科技前沿知识,补充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丰富教材内容和增强教材的趣味性。

精品课程建设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实现优秀的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利用。在无机及分析化学精品课程后期建设过程中,课程组及时更新和完善教学网站内容,将教学大纲、电子教案、习题和答案上传至教学网站,便于学生查看、下载、使用;同时教学网站也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课程组教师及时发布课程教学课件、优秀学生成果、教学录像等学习资源,丰富学生课外学习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通过教学网站的“教学评价”栏目,课程组还能及时掌握学生对课堂教学质量的反馈意见。

五、规范教学管理,促进精品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规范化教学管理,是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在无机及分析化学精品课建设中,课程组经过研究讨论,制定了精品课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课程组成员的任务分工,保证精品课建设工作有计划、有步骤、有条不紊的进行。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随机听课制度,掌握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定期组织研讨、集体学习等活动,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无机及分析化学精品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科研与教学的融合,通过对教学内容精炼、整合,构建了符合不同专业发展需求的阶梯式项目化课程体系,出版了具有特色的精品教材,完善了教学资源,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2,6.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Z].教高[2003]1号.

上一篇:薯片是我的最爱作文550字下一篇:主管会计转正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