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管理工作规划

2024-07-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基层管理工作规划(共8篇)

基层管理工作规划 篇1

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业务水平,更好的为村民服务。

1.加强各种知识的学习,注重理论结合实际,向镇、村干部学习农村工作方法,向书本学习农村理论知识,从各方面提升自己。特别是加强农村基础知识和关于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学习,不断充实和完善自我,拓宽自身知识层面,以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继续开展农村调研,深入考察,研究符合村 愿和适合本村发展的路子。同时带头学习,大胆探索带动村里现有的干群不断转变观念,加强学习,研究市场,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本村村民服务。

2.参加各种实践,增强基层工作业务水平。多角度、多渠道与外界接触,积累基层工作经验,增强解决纠纷技巧。同时,更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平台,及时、经常为群众提供各类信息。要不断的学习,并掌握一些先进的农业科技,形成强大的动力,切实做到“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

二、要做好村里的各项工作。

1.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组织培训好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上级有关精神文件和党的惠民政策,提高广大党员干部思想素质和为民服务的能力,解决群众最关心热点、难点问题,做好为群众谋利,提高村支两委的凝聚力、战斗力。

2.继续做好群众工作和村委会日常事务。推进村务信息公开,贴近村民,打好群众基础,在实际工作中树立村干部良好的形象,构建和谐的政民关系,以利于各项工作的开展。继续做好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农村各项工程的建设,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真正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做实事,切实提高农村群众整体生活质量。

3.要更好的融入到群众中去,与群众们打成一片。新的一年将会有新的工作任务,要更多的走进田间地头、走进弱势群体、走进工作一线。要及时了解村里各项工作的动向,多向村干部和村民们学习,多与他们沟通交流,了解村里的各种问题,以便及时的解决。多走访群众,了解他们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想办法解决;并处理群众之间一些简单的矛盾纠纷,对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循循善诱。同时,还可以多向村民们学习一些农业知识,参加一些农村的实践活动。

4.要促进村里经济发展,需要通过项目支持,寻找适合村里发展的项目,向上争取,通过项目带动贤官村整体发展,如在贤官村建设生态农庄的规划。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增强农民群众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同时争取上级相关部门的支持,力争去外地参观学习较为规范的农民专业户,结合我村实际,努力提高合作经济组织的运作水平,切实降低农民的收益风险。

基层管理工作规划 篇2

1 现状与问题

1.1 组织结构

我国的基层免疫规划工作,主要是由县、乡、村三级卫生组织协作完成。县级主要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原卫生防疫站),内设免疫规划科,有专职人员负责全县免疫规划工作的组织实施;乡级主要为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设防疫股或相对独立的防保站,大多建立预防接种门诊,有专(兼)职人员负责辖区内免疫规划工作的具体落实;村级主要为村卫生室或社区卫生服务站,有乡村(社区)医生协助完成辖区内适龄儿童的摸底调查、接种通知单发放和/或村(社区)内设有接种点的预防接种工作。此外,设有产科的医院要求建立预防接种室,有专(兼)职人员负责在24小时之内完成对新生儿首针乙肝疫苗和卡介苗的预防接种工作。

县、乡、村三级卫生组织是一个整体的网络,其组织体系和功能的落实,首先体现在三级网相互间的协调和管理机制。随着市场经济的改革和发展,计划经济时代固有的特征逐渐消失。村卫生室多转为村医承包经营;县、乡、村三级卫生组织的协调和管理变成了围绕各自经济利益下的无序竞争;医疗、预防和保健三大功能定位发生混乱;“重医轻防、以医养防、重有偿轻无偿和重有收益轻少收益”成为三级卫生组织的普遍现实。这些状况在乡镇卫生院表现得尤为突出[2]。此外,部分行政村和城镇企、事业单位无卫生室,无专(兼)职人员具体负责防保工作,造成卫生网底缺失,工作处于被动状态,防保职能难以落实到位。

1.2 人员配备

我国基层防保队伍大多存在人员学历及专业技术结构偏低、业务水平较差、岗位职责不明、人员不稳定及年龄老化等问题。防保人员整体素质偏低,这一现象在我国比较普遍。据调查[3],在山东省某市153个乡镇基层防保专业队伍中,共有防保人员1 204人,具备大专以上学历人员仅占9.8%,中专学历者占34.0%,高中及以下人员占56.2%;具备中级职称者占21.3%,初级职称者占69.9%,无技术职称者占8.8%。除国家正式在编职工外,尚有100多名临时工。由于防保人员关系多隶属于乡镇卫生院,而卫生院领导只注重经济创收,不重视基层防保队伍建设,经常将业务技术娴熟的防保人员调至医疗、医技和药剂等科室,而把一些专业以外的、技术较差的人员分配到防保队伍中来,造成防保人员变换频繁;另一方面,基层防保人员还肩负着对乡村一体化的管理,承担着对村卫生室的药物配送、参与合作医疗等工作,严重影响了基层防保队伍的自身业务素质建设。

随着国家新的卫生法律、法规和工作规范的出台,以及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和信息化管理的逐步实施,对基层防保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当前基层防保队伍的现状难以应对新形势下免疫规划工作的需要。

1.3 经费保障

按照《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下称《条例》)的有关规定,自2005年6月1日起,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疫苗全部实行免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国家免疫规划有关的预防接种纳入本行政区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对预防接种所需经费予以保障,保证达到国家免疫规划所要求的接种率,确保国家免疫规划的实施。但根据以往开展的成本和投入的调查结果来看,各级政府财政投入不到总投入的1/3,基层预防接种依靠创收以弥补其收支差额,免疫规划平均有近65%的投入来自创收,乡级和村级来自创收的比例分别达到近80%和70%[4]。

由于政府不能发挥主渠道投入作用,基层防保人员的工薪及活动经费无法保障,多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有偿服务上,挣钱的疫苗多接种,不挣钱的疫苗少接种甚至不接种。村医所承担的免疫接种任务,完全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各级政府均无报酬支付,有的仅能获得微薄的劳务费收入,经济收入与劳动付出不成比例,严重挫伤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使免疫规划各项措施难以落实。部分地区预防接种工作滑坡,接种率呈明显下降趋势[5]。由于不能形成有效的免疫屏障,某些几近消除的传染病又死灰复燃,如已控制多年的麻疹疫情,近几年又不断出现暴发和流行,给2012年实现消除麻疹的宏伟目标带来了较大压力。

1.4 门诊建设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知识觉悟和服务需求逐步提高,疫苗种类和接种剂次逐渐增加,对预防接种环境和服务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一张桌子、一间房子”的落后局面远不能满足居民对预防接种的服务需求。为确保预防接种安全有效,全面提高服务质量,国家卫生部于2005年9月印发了《预防接种工作规范》(下称《规范》),对预防接种工作提出了全方位、高标准的严格要求。全国各地也依据《条例》和《规范》制定了相应的制度和标准,使我国预防接种工作逐步走向了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和程序化的轨道。

目前,有的地方由于投入不足或管理不善,预防接种门诊仍存在不标准、不规范、一室多用和一个接种台接种所有疫苗的混乱局面;甚至卡介苗也不单屋独台接种;无空气消毒设备;清洁区、污染区不分开[6],给安全接种留下了隐患。此外,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肩负着“六位一体”的多重任务,若政府投入不足,较难达到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标准要求,容易造成医防不分、重有偿轻无偿及管理失控等现实问题。

1.5 疫苗使用管理

依据《条例》规定,疫苗共分为两类。第一类疫苗由政府免费供应;第二类疫苗在公民知情、自愿的前提下,自费接种。但在免疫规划实施过程中,部分人员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利用各种手段推销第二类疫苗,不仅品种多样、价格不一,而且质量也难以保证;有的甚至在预防接种过程中只提供第一类疫苗的替代品,严重干扰了常规疫苗的正常使用和免疫规划工作的顺利开展。此外,由于第一类疫苗由政府免费供应,有的人认为多领也没关系,订苗量多于实际需要量[7],造成常规疫苗浪费严重。

1.6 冷链系统管理

冷链系统的正常运转是保障疫苗在储存、运输、使用和管理过程中安全有效的重要环节。2006年3月国家卫生部和药监局联合下发了《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为冷链系统的科学管理提供了相关依据。目前,我国基层防疫机构冷链设施基本配齐,如山东省县级疾控中心均已配置了普通冷库、低温冰柜、普通冰箱、温度记录器、疫苗运输车和疫苗冷藏箱、冰排等;乡级预防接种单位配备了2台以上新的普通冰箱及5个以上新的冷藏包和足量冰排;有产科的接种室也配备了普通冰箱。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冷链设施使用不够规范,不能做到专物专用;冷藏箱(冷藏包)在使用过程中不装冰排或冰排数量不足、放置不规范,疫苗不能真正在冷藏状态下运输和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免疫接种质量[7]。

1.7 流动儿童管理

流动儿童的免疫预防管理是免疫规划工作的薄弱环节和难点问题。流动儿童(包括计划外生育儿童、留守儿童等)居无定所,家长的文化素质偏低,主动接受服务的意识差,再加上管理措施不到位、政府部门协调不够等因素,使得流动儿童漏卡、漏证、漏种及不及时接种等现象十分严重[8],影响了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率,成为传染病、多发病暴发和流行的高危人群[9],给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带来隐患。调查显示,经济收入并不是阻碍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的主要因素[10],特别是在免疫规划疫苗免费的地区;影响流动儿童接种率最主要的因素在于家长缺乏预防接种知识[11],忽视其重要性[12];另外,预防接种通知形式、通知人员类别和家长对当地预防接种单位熟悉程度也影响着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的服务利用状况[13]。

1.8 免疫规划资料管理

免疫规划资料种类繁多、内容复杂,需要综合素质高、专业技术强、有责任心和事业心的优秀人员进行管理;特别是免疫规划实行信息化管理的地区,更需要工作人员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近年来有研究[14,15]指出,目前的报告接种率可信程度令人担忧,报告接种率和实际接种率存在一定差距。常规免疫报告接种率和估计接种率评价多为不可信评价,报告接种率均明显高于估计接种率[16]。现场调查发现,卡证不符、笔头接种问题时有发生,说明资料造假和敷衍现象仍然存在。

2 对策与建议

2.1 改革组织机构规范服务模式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医防合一的模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转,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政府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队伍素质不高、重医轻防、网底破损及运行机制不畅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基层卫生事业的发展。基层防保体制改革势在必行。为此,各地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建立了医防分设、依院设所及县乡垂直等不同管理模式[2,17]。从浙江省农村预防保健服务模式改革试点情况来看,医防分设模式与传统的医防合一模式比较,具有运行机制较为顺畅、工作质量有所提高等优势[16]。建议我国政府参考国内外预防保健经验,积极探索并建立一整套符合中国国情的基层预防保健服务模式,以取代现有的多种类型的服务模式,从而达到政令统一、管理规范的目的。

2.2 加强队伍建设搞好素质教育

提高基层免疫规划工作的技术水平,保证服务质量,人是第一决定因素。一是抓引进,积极向当地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领导做好有关工作汇报,有计划地向人事部门递交用人计划,引进一批有学历、事业心强及技术精湛的专业人员充实到基层防保队伍中来,改善现有队伍的专业结构,同时建立激励机制,营造宽松的用人环境,能够留住人才,使其安居乐业;二是抓提高,在引进的同时,利用多种形式如请进来、送出去,对现有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以提高在职人员的的业务水平,对从事防疫工作的人员一律经培训合格后方可持证上岗,未经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许可,不得随意调整其工作岗位,并不得安排与防疫无关的其他兼职工作;三是抓合理分流,对部分基础差、培训后仍不能胜任本职工作的人员调离防保队伍。

免疫规划工作既是综合性的技术管理工作,又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公众性,它面对着千家万户的所有儿童,传递着国家和各级政府对预防保健事业的各项方针政策,实施着儿童健康成长的技术措施。因此,必须重视培养和造就一支责任心强、综合素质高和技术全面的专业化队伍。

2.3 完善筹资机制保证工作经费

免疫规划工作具有福利性、公益性和经营性的特点,建立以国家投入为主,多层次、多渠道筹资相结合的筹资机制,以保证正常的工作经费。经费得不到保障,再好的服务模式也发挥不了作用。因此,政府应当把解决免疫规划工作经费作为重点,通过财政、税收、金融和分配政策对卫生资源进行总量和结构调整,加大对免疫规划发展的投入。(1)按照《条例》规定,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投入责任,确保各项资金落实到位,以保障免疫规划工作的正常开展;(2)加大对中西部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缩小地区间差异,以利于全国免疫规划工作的同步进行;(3)完善多元投入机制,寻求国际国内各组织合作,以充实免疫规划经费;(4)预防接种单位在不影响常规免疫的基础上,合理开展第二类疫苗的接种服务,以补充工作经费的不足。

2.4 规范门诊建设提高服务质量

加强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有利于改善服务环境、完善服务设施、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有利于提高预防接种人员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增强其责任心,杜绝接种事故,减少预防接种副反应的发生;有利于实现预防接种规范化管理,全面提高服务质量。

随着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的落实和发展,疫苗种类逐渐增加,过去“一苗一室”或“一苗一台”的标准要求,已不符合工作现实,建议改为分室或分区、不易混淆的疫苗同台搭配接种;疫苗研发和生产应向多价联合、单人份包装方向发展。城区预防接种工作,最好根据辖区人口多少、地域大小,建立几所规范化接种门诊,集中技术骨干和优良设备,减少人、财、物的浪费,以改变城区多家管理、人员兼职、接种室简陋且一室多用的混乱局面,使城区预防接种工作能够达到管理科学化、技术规范化和形式标准化的目标。有条件的地区可推行沈苏公司设计开发的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为儿童家长提供一整套的取号、候诊、登记、接种和观察的自动服务体系。

2.5 强化监督管理落实各项措施

针对当前基层免疫规划工作存在的现实问题,为确保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工作的顺利实施,我国制定了多项新的相关卫生法规和工作规范,为免疫规划工作的管理提供了相关依据。如何真正落实好各项措施,需要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密切协作,需要进一步强化卫生行政部门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监督管理和技术指导。(1)遵循“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群众参与,法律保障”的原则,建立免疫规划的组织管理机构,切实加强政府对免疫规划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免疫规划工作属于政府行为,县以上人民政府应成立由卫生、财政、公安、宣传、计生、教育及药监等部门组成的儿童免疫规划工作协调小组,改变过去由卫生部门一家负责的局面。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好自身的职责和义务,财政部门要保证相关经费的投入,公安部门要协助流动儿童的登记和管理,宣传部门要开展免费的免疫规划公益宣传,计生部门应提供准确的儿童出生数据,教育部门要认真落实入托、入学查验接种证制度,药监部门要做好疫苗的流通管理[6]。(2)加强县、乡、村三级卫生组织建设。在“网底”缺失严重、流动人口较多、防保人员相对较少的地区,可试行聘用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模式[18],来协助开展辖区适龄儿童(特别是流动儿童)的摸底调查登记、接种通知单发放、宣传动员等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工作,以提高儿童预防接种率和接种及时率。(3)加快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的步伐,开发和完善各项功能,尽早实现全国预防接种信息共享,最大程度地解决异地接种和漏种问题,以减轻基层防保人员的工作量,保证接种信息的准确性,进一步提高预防接种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4)随着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的逐步实施,疫苗种类逐渐增加,为保证疫苗真正在冷藏条件下运输和储存,县级疾控机构最好配备冷藏车运输疫苗;预防接种门诊操作台最好配备小容量冰箱储存疫苗,以取代冷藏箱和冷藏包储存疫苗。第二类疫苗的供应最好仍然实行省→市→县→乡逐级供应的方式,以保障疫苗质量和接种安全。(5)加强对预防接种单位及接种人员的现场督导和技术培训,及时发现并纠正违规行为;定期对预防接种单位进行绩效考核,实行业绩和经费挂钩,以全面提升其服务质量。

2.6 利用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教育

免疫规划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参与的工作,因此,做好免疫规划的健康教育十分重要。不但要面对卫生工作人员、儿童家长/监护人,而且还要面对政府和有关部门领导及公众,大力宣传相关政策和技术措施,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和广大群众主动参与。流动儿童免疫规划工作的开展,要注重社会宣传,要得到社区居民的支持。可以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和报刊等宣传媒体,通过张帖宣传画、标语和公告,设置宣传栏,利用每年“4·25”免疫宣传日和其他流动人口居住地、工作场所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工作,广泛宣传普及预防接种知识,引导群众自觉接种疫苗。

基层管理工作规划 篇3

关键词:土地管理 完善 乡镇土地 规划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6(a)-0115-01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乡镇耕地日益减少,失地农民不断增加,为了避免当前问题,应加强土地管理,确保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最为基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虽然其属于低层规划,但是却起到了基座的作用,如果不稳扎稳打,势必会影响到上层规划意图的贯彻和落实是否可以顺利进行,因此,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乡镇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必须要对具体区段、范围、时间及方式做好具体安排,合理制定规划方案,并真正实施,才能从本质上提高乡镇规划的现实意义。

1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际意义

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还处于社会转型阶段,随着对土地利用变化步伐不断加快,过往一轮的土地规划已经难以适应经济快速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也适应不了现有保护耕地的法律法规,在对于城镇合并后的行政区域发展,现有的规划也不能很好的适应,因此,为了可以保持乡镇土地利用的活力,必须要跟上当地土地利用形势发展,加强对乡镇土地的利用规划,制定出符合当前形势发展的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改善乡镇人居环境,具体应涉及到镇区规划,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同时,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仅是调整产业结构、保障人民生活需求的蓝图,还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合理安排生产力布局,促进土地管理更加合理,从而推动国民经济协调、稳定发展。在对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通过对各个部门的协调,尤其是对于耕地保护及建设用地比例的调整与规划,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生存与发展之间的矛盾,除此之外,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及审批各项用地的编制都以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托。

2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2.1 当前规划难以衔接其他规划

从目前看来,现有的规划与其他规划存在衔接不当的问题,在建设用地标准上也难以统一,例如在对生态保护、土地管理、地质灾害等专项规划中还比较落后,从理论上来说这些规划必须要与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互衔接。但是,由于在对各项规划中,所规划的侧重点不一样,对于修编的期限也有一定区别,实际操作中存在协调性问题。如从土地管理的角度来看,在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宗旨是严格控制各类用地指标,加强对土地的节约,尽量少的占用耕地,并根据供给需求来建设用地,而从城市总体规划的角度来进行就应根据经济发展来进行用地规划预测,才能达到供给需求。

2.2 规划缺乏动态性与严肃性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以市场经济发展导向所作出的动态反应,但是现有的规划无法实际操作,上一轮规划采取了土地利用分区管理制度,而对于乡镇土地利用条件从主观上看所划分的区域可操作性差,对于土地利用管理规定只有一些概括性规定,动态性和可操作性明显不足,必须要制定详细细则及规范性规划来确保实施。此外,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法律范围之内,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但是在实施中,土地利用计划没有与规划配套,因而造成二者指标不匹配,导致规划架空,无法得到落实。

3 如何完善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3.1 提高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用性与操作性

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其他规划的基础,确保其他规划与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以有效衔接,规划编制应与实际相符,加强与有关部门的配合,进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时要因地制宜,深入调查乡镇一线,提高规划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同时,在本轮规划中应有一定的弹性,不能控制过死,当代土地利用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追求最优规划,适当降低强制性与约束性,将规划刚性与弹性有机结合。刚性指标应预留相对空间,规划方案要有弹性,可以设置上、下限,此外,在规划方案编制中应以地区的实际情况为依据,规划方案编制低、中、高三个等级的目标,在设置上下浮动区间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选用,从而确保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用性。

3.2 科学指导节约集约用地

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依据,坚持节约集约用地,落实、协调、调整并规范进行,以此来缓解土地供需矛盾。同时,新一轮的规划修编要确定土地利用的新方向,加强对土地利用与布局的调整,深入研究各业用地指标,并对基本农田、耕地保护及非农业建设用地的配置要合理安排,从经济、生态和社会三方面来制定一系列节约集约用地指标,充分协调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城市化、人口增长等因素的关系,从而为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各项控制指标分解及布局提供依据。

3.3 做好规划中的各项工作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应寄托于规划中各项工作的实施状况,首先要采用先进的测量方法核查各项基本数据,摸清乡镇土地利用的数量、质量与结构分布状况,还应加强对土地利用变更数据的调查与经济数据的分析,确保规划基础数据的精确度,从而让规划各类土地的基础数据空间分布符合科学性。

4 结语

综上所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土地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属于实施规划,而对于乡镇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是确保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之一,因此,必须以实际土地管理工作为导向,来调整与完善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坚持以先进的规划理论为指导,合理确定土地利用结构与各类用地指标,加强对经济结构调整的规划与调控,同时还应建立一种合理的土地产权和基本分配体制,加强改革征地制度的完善,确保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从而有效促进乡镇区域经济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轩,张小虎,张合兵,等.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以河南省济源市梨林镇为例[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1(1):22-26.

[2]龙腾,王小沙,黄小芳,等.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方法探讨——以上海市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0):6166-6167.

[3]李晖.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14(7):145.

基层管理工作规划 篇4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紧紧围绕构建“繁荣和谐进步xx”的总目标,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统一,开拓创新与求真务实相统一,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在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上迈出新步伐,在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上取得新成效,在提高基层党建工作水平上实现新突破,努力开创新时期全区基层党建工作的新局面,为加快构建“现代服务业核心区、科教文卫中心区、和谐诚信文明区”进程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基本原则

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应坚持以下几条原则:

(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自觉把基层党建工作放到全区发展大局中去谋划,找准工作着力点和结合点,坚持用党建来推动服务,用服务成效来检验党建,通过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作用。把各方面力量凝聚到建设繁荣和谐进步xx目标上来。

(二)拓展领域、强化功能。始终着眼于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基础,注重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制度上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以构建大党建格局为目标,健全和完善基层党建工作领导体制、统筹协调机制和资源支撑体系,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组织管理功能、教育引导功能和服务协调功能,使党的领导、党的工作更加有效地覆盖全社会各个领域,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三)分类指导、整体推进。按照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发展业绩好、群众反映好“五个好”的目标要求,深化各个领域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建设,加强分类指导,狠抓落实。既有工作目标要求,又有具体措施办法;既注重做好经常性工作,又重视解决突出问题,使各个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整体推进、协调发展。

(四)改革创新、创出品牌。主动顺应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建设。立足xx实际,勇于探索,求实创新,加强宣传,扩大影响,着力破解工作中的难点和瓶颈问题,建设一批有较高知名度、走在发展前列的时代新典型,努力抓出我区基层党建工作的特色和品牌。

三、目标任务

以“三项创建”活动为载体,着力推进改革创新,切实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全面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影响力,提高党员队伍素质,提高基层党建工作整体水平,努力使全区基层党组织达到“领导班子好、党员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发展业绩好、群众反映好”的“五个好”的目标要求,真正成为贯彻“三个代表”、构建“繁荣和谐进步xx”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主要目标是:

——社区党的建设。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进一步加强。社区党建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社区组织体系健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协调机制不断完善。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和工作者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进程不断加快,形成一支以35-45周岁、具有高中以上学历,政治素质好、联系群众、熟悉社区建设和管理,具有奉献精神和协作意识的社区党务工作者队伍。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的水平进一步提升。社区服务内容不断拓展,以社区党建推动社区服务,以社区服务检验社区党建。以人为本,以服务群众为重点,能满足社区不同群体需求的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力争创建3-5个省级社区党建工作示范点,创建5-8个市级社区党建工作示范点,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社区党建工作。

——农村党的建设。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进一步巩固,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得到坚决贯彻。党组织设置进一步完善,党建资源配置不断优化。基层党员、干部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素质普遍提高,带头发展经济、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明显增强。村党组织书记年龄45岁以下的达70%左右,具有高中(中专)以上学历的达90%左右,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达50%左右。深入扎实地开展好“三级联创”活动,不断丰富“三级联创”的内涵,全面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管理处和村两级推行政务公开、村务公开,村级其它组织配套建设全面加强,村民代表大会,村民理财小组的监督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五个之家”建设不断推进,农村党建工作的规范化程度不断提升。农村党建工作示范点争创活动全面展开,涌现出一批省、市农村党建工作示范点。

——“两新”组织党的建设。党组织的覆盖面不断扩大。具备单独建立党组织条件的“两新”组织100%建立党组织;暂不具备单独建立党组织条件的“两新”组织100%配备党建工作指导员、联络员,确保党建工作覆盖率100%。党建工作制度不断完善,体现党章要求、符合“两新”组织特点、有利于发挥党组织作用的新制度逐步建立健全。“两新”组织党员业主、党组织负责人的培训机制逐步完善,措施落实到位。认真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引导和监督企业依法运行,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积极开展党组织活动并富有成效,促进党建工作和企业和谐发展。深化党工团联动措施,扎实推进党建带工建和党建带团建工作,党组织的凝聚力、影响力不断增强。党建工作水平不断提高。按照“示范带动、典型引路”的工作思路,积极开展争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示范点活动,力争创建2-3个省级“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示范点,创建3-5个市级“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示范点。

——机关党的建设。建立健全党委(党组)统一领导,书记负全责、带头抓,分管成员具体抓,其他成员结合分工协同抓,机关党组织抓落实,一级管好一级,一级带动一级的机关党建工作格局,真正做到思想上更加重视,行动上更加自觉,作风上更加务实。抓好机关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全体机关干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勤政廉洁的意识明显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突出,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机关的创建活动深入推进,依法行政、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党员队伍建设。党员的政治素质明显提高。认真组织开展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系列活动,积极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党员队伍结构明显优化。注意在生产、工作一线和高知识群体、青年中发展党员。全区每年发展党员150名左右。其中,35岁以下的青年占70%以上,妇女党员占30%以上,大专以上文化占85%以上,生产工作一线的占90%以上。每年在“两新”组织中发展新党员占总数的15%以上。党员教育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党员干部每年培训不少于10天,普通党员每年培训不少于7天。深入开展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科技素质培训工作,确保90%以上具备劳动能力的农村青壮年党员和农村干部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科技带头人和中坚力量。对农村党员、下岗职工党员、流动党员等实行分层分类管理。健全民主评议党员制度,严肃处置不合格党员,党员队伍逐步形成吐故纳新、自我纯洁的机制。

四、主要措施

(一)突出工作重点,夯实党建基础

1、夯实政治思想基础。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大力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建立健全由政治理论教育、技能培训、实践锻炼构成的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内容体系,充分利用区委党校、职工学校及其他教育培训基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区委每年分批对社区(村)党组织书记,社区居委会(村委会)主任组织一次集中培训;各街道及相关单位党组织有计划地对各种类型的基层党员干部进行培训。用4年的时间,将全区基层党员干部轮训一遍。

2、夯实活动阵地基础。把基层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作为党建基础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健全责任体系,完善工作制度,加强配套建设,村级组织活动场“五个之家”建设全面推进;机关、社区和“两新”组织党员活动阵地达到规范化、设施配套化、功能完备化目标,作用发挥正常。

3、建强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按照优化结构、提高素质、发挥作用的要求,努力构建一支梯次配置合理,政治素质过硬、理论水平较高、工作能力和创新意识较强的基层党务干部队伍。强化政治理论和党建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党务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二)健全各项机制,保持党的先进性

1、完善党员日常管理机制。完善党员学习培训机制,大力发展电化教育,使党员经常受到教育。规范组织生活和“三会一课”、民主评议等制度,正常开展党内生活。建立健全“支部向党员承诺、党员向群众承诺,群众监督党员、党员监督支部”的“顺向承诺逆向监督”机制;积极推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制度,不断完善党员谈心、诫免、警示教育和典型宣传等经常性教育的制度机制,达到教育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健全党员发展工作机制,重点做好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干部中发展党员工作,积极稳妥地做好在新的社会阶层中发展党员工作,严把党员“入口关”。建立健全党员队伍自我纯洁机制,完善民主评议党员制度,认真做好处置不合格党员工作。

2、完善党员联系服务群众机制。全面推行政务、企务、村务公开,逐步推行党务公开,畅通民主和便民服务渠道,保障党员干部群众的正常权利。以保持党员先进性为目标,以承诺服务为核心,以双联共建活动为载体,坚持和完善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建立健全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包村联户、联村帮建等制度,组织引导广大党员经常性深入基层,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在为民服务的实践中体现先进性。

3、完善流动党员管理机制。继续通过采取“迎”流入、“联”组织、“亮”身份、“管”外出等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强流动党员管理,着力健全“资源共享、组织共建、活动共抓、作用共促”的双向管理工作机制和“以流出地党组织为主组建,以流入地党组织为主管理”的流动党员管理新模式,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

4、完善扩大党内民主的保障机制。以保障民主权利为基础,建立健全充分反映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推行党员代表大会常任制,探索在党员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发挥代表作用的途径和方式。改革和完善基层党组织选举制度,健全和完善候选人提名方式,完善差额选举办法。探索在基层党组织进行直接选举。建立和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探索推行党的基层委员会定期向党员大会或代表大会报告工作的制度,使党员对党内事务有更多的了解和参与,保证党员民主权利的落实,保障党内决议决定更好地体现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意愿。

(三)创新活动载体,搭建发挥作用平台

1、在农村,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积极创新党组织设置。继续深化“三培两带”活动,每个村重点抓好1-2个示范基地,10-30典型户,通过示范辐射,教育和引导广大农民走上致富之路。重点选好“有政治头脑、有经济意识、有办事能力、有创造精神”的村党组织书记,把能够而且愿意带领群众致富的优秀人才选进村级班子,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作风优良、锐意进取的高素质的村干部队伍。全面推进村级活动场所“五个之家”建设,充分发挥“五个之家”在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积极作用,促进农村各项工作蓬勃开展。

2、在机关,继续推进“学习型、创新型、和谐型”机关创建活动,进一步改进机关和干部作风;以机关党支部联建社区(村)党支部、机关党员联帮社区(村)党员的“双联”活动为纽带,发挥机关的人力、技术、信息优势,建立城乡党建互动机制,促进机关社区(村)党建工作互动双赢。打造一批机关党建示范点,着力增强机关党组织的服务、协助、监督功能,以加强机关党建工作促进机关干部服务群众、服务发展的整体水平。

3、在社区,继续推进“星级社区党组织”创建活动,积极创建党建工作特色社区,要求每个社区党组织都要抓好一项特色工作、亮出一张“名片”、建成一个“品牌”。着力打造一批全市的“明星”社区党组织,并力争使全区三星级以上社区党组织达到80%以上。积极开展“创新五大载体、实施五大工程”活动,努力构筑社区党建新格局。即,创新组织载体,实施“党员教育工程”;创新共建载体,实施“结对共建工程”;创新管理载体,实施“创业解困工程”;创新创建载体,实施“党员示范工程”;创新服务载体,实施“党员服务体系工程”。同时以社区服务站为平台,立足楼栋党小组,组建以党员为主体的党员治安巡逻队、环境维护队等党员志愿者队伍,积极为社区群众提供环境卫生、医疗保健、权益维护等方面的服务。

4、在“两新”组织,深入开展以“把党员培养成为生产经营管理能手,把生产经营管理能手培养成为党员;把生产经营管理能手中的优秀党员推选为党务工作者,把优秀的党务工作者推荐进入经营管理层;帮助企业科技创新,引导党员带头创业”为主要内容的“双培双推双创”活动和“员工测评党员、党员测评支部、支部测评党委”为主要内容的“三测评”活动,引导党组织、党员在促进企业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中充分发挥政治核心和先锋模范作用,大力推进“两新”组织党组织建设。

五、保障措施

(一)健全和完善领导责任制。区委每年至少召开两次常委会、届期内至少召开两次全委会专题研究部署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健全由区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纪检和宣传等部门各司其职、行政部门支持配合、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积极参与的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机制,对基层组织建设定期研究,定期检查,协力推进。各基层党委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列入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精心部署,常抓不懈。各基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是抓基层党建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经常深入基层,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推动工作。认真执行党委委员党建工作联系点制度,并将这一制度的对象范围扩展到各级党员领导干部中去,把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点建成党建工作的示范点,从而以点带面,全面推进,不断提高全区党建工作的整体水平。

(二)健全目标考核评价体系。各基层党委都要根据本规划的要求,从实际出发,制订具体的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明确目标任务,细化工作措施,强化工作责任,认真抓好落实。同时,建立健全党建工作目标考核制度,量化考核标准和内容,坚持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自我考核与上级考核、党组织考核与群众评议相结合,并把考核结果与评选先进、干部选拔任用、物质激励挂钩。把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情况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及书记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

基层组织建设规划 篇5

为深入贯彻县十六次党代会精神,以县委“12345”战略为指导,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切实把全乡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维护稳定、促进和谐、创新管理、推动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不断务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现根据中、省、市、县委有关要求,结合我乡实际,提出如下规划。

一、总体目标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达到“六有”标准,努力实现“全县优秀、全省先进”目标。大力开展农村基层党建各项工作,经过努力,全乡95%以上的村组织建设达到“六有”标准:一是有健全的村级组织和领导班子,2012年年底,全乡一、二类村分别达到14个、7个,全面消除三、四类村;二是有素质较高的党员队伍,全乡每年新发展农村党员50名左右;三是有完善可行的民主管理制度,群众满意率达到98%以上;四是有功能齐全的活动场所,乡机关和村级组织阵地全部达到规范化标准;五是有正常运转的经费保障,逐步建立乡村两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六是有促进和谐的服务机制,各项为民服务、为民办事制度得到较好推行。到2012年年底,全乡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努力实现“全县优秀、全省先进”目标。

二、任务措施

(一)加强班子建设。

1、加强乡党委、政府领导班子队伍建设。不断更新观念、创新管理,才能适应新形势、开辟新途径;既要掌握农村群众的最新动态,还要摸透全乡各个村的村情民意、群众热点、工作难题,全力建设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熟悉农村基层工作的领导班子。

2、加强村支部班子建设。完善“两推一选”、公开选聘等选拔方式,健全培养选拔机制,拓宽村党支部书记选任渠道。按照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的标准,采取“内荐、回请、下派”等办法,注重从现任村干部、到村任职大学生、农村致富能手、退伍军人等党员中培养选拔,从县乡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或退休干部职工党员中选派。对工作长期后进、矛盾比较突出、没有合适人选的村,及时从县乡机关选派干部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实行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有条件的地方推行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通过换届,全乡村三委班子成员平均年龄要保持在35—50周岁年龄段之间,村班子成员中一般要有一名35周岁以下、高中以上学历的干部。同时注重对大学生村官的使用和管理。

3、切实提高村干部待遇。按照“一定三有”要求,提高村干部报酬待遇。全面实行村干部“基础报酬+绩效补贴”的结构报酬制度。从2012年起,村两委主要负责人基础补贴每人每月不低于500元,其他村干部不低于三百元;绩效补贴根据村组织进档类别定补,一、二、三类村原则上每年分别按不少于3000元、2000元、1000元标准发放;探索村干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连续任职10年以上的现任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纳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范畴,参保费由县财政补助60%;20年以上正常离职村干部享受财政固定岗位补贴,非正常离职的,不予补助。同时,我们也可探索建立村支部书记医疗、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制度。积极推荐提名优秀村党支部书记作为各级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选。

(二)加强队伍建设。

1、加强思想教育工作。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开拓思想政治建设的思路和方法,创新活动内容与方法,积极开展以学习《党章》为主要内容的理想信念和宗旨意识教育活动,不断加强党员的党性意识。依托村级活动场所和现代远程教育点等主要阵地,组织开展大规模培训党员工作。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和村“两委”主要负责人每年至少参加一次县或县以上举办的集中培训,累计培训时间不少于7天;农村党员每年至少参加一次乡党委组织的党课。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创新培训模式,把农村党员、干部纳入重点培训对象。研究制定农村党员培训三年规划和计划,协调落实培训经费。

2、加强党员发展工作。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要求,制定出发展党员工作计划。坚持入党自愿和个别吸收的原则,各村支部要积极培养入党积极分子,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严格执行发展党员规定程序,把好发展党员入口关,提高发展党员质量。建立村“三委”主要干部亲属入党审查制度,防止发展党员家族化、宗族化。建立党员发展责任制,集中解决发展党员空白村、党员队伍年龄老化等突出问题。

3、加强党员管理工作。坚持和完善党员思想教育、民主评议、组织关系转接、党费收缴和监督、审查、鉴定表彰等制度,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定期开展党员分析评议活动。

(三)创新组织活动。

1、开展基层党建“三带”主题活动。利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在全乡农村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中开展“党员带头保稳定、支部带领构和谐、党建带动促发展”“三带”党建主题活动。

2、推进“五联五建三统一”活动。党组织联建、党员联带人才联动、村企联姻、实事联办,建设有高效执行力和创造力的干部队伍、功能齐全的党建活动阵地、富有特色的党建活动载体、严格的基层党建责任追究制度、有效的党建经费保障机制,统一工作部署、统一资源调配、统一考核评比。

(四)加强制度建设。

1、建立村“两委”考评制。建立全乡村支部书记电子档案资料库,实行动态更新管理,对软弱涣散、失去群众公信力的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按照管理权限和有关政策法规,及时进行调整。

2、加强对村级组织的管理。全面落实村干部工作公开承诺制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严格执行村级财务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村民监督委员会主任“三签会审”制度,建立村支部书记实绩考核、民主评议、离任审计等具体管理监督办法,规范村务公开、党务公开,健全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制度。

3、建立农村舆情信息报告制度。村级党员领导干部对当地资源开发、土地征用、项目建设等方面存在苗头性、趋势性、前瞻性矛盾和问题,要在第一时间向上级组织报告。进一步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的矛盾纠纷调解工作体系,加强和改善农村信访工作,解决好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按照“科学规划、分类推进、注重实效”的原则,2012—2013年计划投资200万元,集中打造6个村组织阵地建设示范村,力争在2013年年底前实现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全覆盖。从2012年起,每年计划投资200万元对石窑沟乡集镇进行改造建设,提高乡集镇化建设水平。

2、发展壮大村域经济。继续开展“升级晋档、科学发展”活动,坚持“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多种实现方式,制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思路。寻求新的农民收入增长点,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村支部和村委会要通过集镇建设、培育产业、开发资源、盘活资产、创办实体、提供服务等方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力争到2013年年底,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0000元。

3、坚持示范引导与后进转化并举。坚持一村一策、因村施策、综合施治,加强工作指导,连片打造示范村,集中整建后进村,实现全乡所有后进村得到转化提高。

三、组织保障

1、党建责任保障。建立乡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其他部门支持配合的基层党建工作机制,重点抓好工作部署、责任分解、工作指导、投入保障、考核评价、督促检查。每年专题研究农村党建工作不少于4次。建立乡党委、政府乡长第一责任人、副书记为主要责任人、村支部书记为具体责任人的党建工作责任人制度。

2、投入经费保障。切实加大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经费保障力度,建立财政投入为主、党费留存补助为辅、社会筹集经费为补充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经费保障机制,建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障体系。以乡、村两级为预算单位,乡党建工作专项经费不少于30000元,村级党建活动经费不少于3000元,农村党员活动经费每人每年不少于200元。

农村基层党建十二五规划 篇6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为重点,以“三级联创”活动和“四力提升”工程为载体,全面加强我县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农村党组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为全面建设长三角休闲旅游名城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工作目标

按照中央提出的“领导班子好、党员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小康建设业绩好、农民群众反映好”的“五个好”要求,全面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把发展现代农业、培养新型农民、带领群众致富和维护农村稳定贯穿农村基层党组织活动始终。力争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达到以下要求:

组织体系健全。调整和创新党组织设置,形成以乡镇党委为龙头,以村党支部(总支)为主体,以产业、协会、社区党支部为辅助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体系。乡镇党委与所属村党支部(总支)工作关系顺畅,村两委关系协调,形成较为完善的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共青团、妇女、民兵、调解等组织健全,依法按章开展活动。

班子功能增强。乡镇党政领导班子年龄、文化、专业、性别等结构不断优化,基层党建责任制得到不断完善,党政领导班子整体功能不断增强。村两委班子健全,积极开展“创业好搭档”争创活动和生态乡村班子建设。通过五年努力,把50%以上的村党组织书记培养成为“小康领路人、产业带头人、科技推广人、市场经济人、群众贴心人”。

党员素质提高。党员理想信念坚定,宗旨观念牢固,党员量化考核、“三培双带”、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和流动党员“双向带动”活动深入开展,30%以上的党员具有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本领。党员结构优化,发展党员工作有计划地进行,新发展党员中,35岁以下的达到75%以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达到65%以上,妇女比例达到30%,一般具有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本领。基本消除无35岁以下青年党员、无妇女党员、无高中以上学历党员的“三无”农村党组织。

工作机制完善。在县委和乡(镇)党委领导下,形成上下联动、部门配合、齐抓共管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格局。县、乡、村党组织“三级联创”活动有目标、有计划地推进,效果明显。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工作职能得到转变,领导方式方法得到改进,形成较为完善的服务农民、组织农民和保护农民的制度体系。

服务保障有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紧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长三角休闲旅游名城的伟大实践来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以及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农村经济实力得到发展壮大,有力地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乡村建设。

三、工作措施

(一)统筹城乡组织资源,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1、选好配强领导班子。按照思想政治素质好和发展能力强的要求,选配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特别是选好配强党组织书记。通过完善“两推一选”、“公推直选”、面向社会公开选拔、探索实行跨村任职等途径,真正把那些素质好、能力强、群众公认的优秀党员选拔到村党组织书记岗位上来。注重选派县乡机关和事业单位的优秀人员、后备干部、退居二线人员到村任职。鼓励外出创业致富能人、转业退伍军人、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提前离岗或退休干部职工回村任职。加强非党员村委会主任的培养,及时把他们中的优秀人才吸收到党内来。通过结对联系帮带,加强对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的跟踪培养,通过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助理或村委会主任助理,全面参与村级事务管理。

2、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把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纳入整个干部培训规划,按照分级负责、全面培训的要求,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培训任务的完成。县级主要抓好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的培训,乡镇抓好其他村干部、村民代表和普通党员的培训。结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进一步丰富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不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探索村党组织书记到乡镇机关挂职锻炼,不断提高他们的能力和水平。坚持不懈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引导农村基层干部增强对群众的感情和对工作的激情,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等方法做好新时期农村工作和群众工作。建立健全干部结对帮扶困难群众、进村入户、包村联户、民情日记、服务承诺、每日去向告示等制度。

3、完善激励监督机制。探索建立和完善村两委主要干部报酬保障和增长机制,妥善解决任职时间较长、实绩比较突出的退职村干部生活保障问题。实行村党组织书记创业承诺制。健全完善村党组织书记岗位职责,全面推行以“先定事、后选人、再践诺”为主要内容的干部创业承诺制。健全村党组织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认真落实党务公开,加强党员监督和群众监督。建立不合格村党组织书记调整制度。加大从优秀村干部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考试录用乡镇机关公务员、招聘乡镇事业编制人员的力度。定期评选表彰在创先争优和“三级联创”活动中涌现出的优秀村干部,授予荣誉称号,给予物质奖励。注重树立村干部先进典型,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4、建立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按照“村民代表推荐、党员推荐、村两委班子成员推荐和乡镇党委考试、考察”的“三推两考”选拔程序,着力从致富能手、企业经营管理者、外出务工经商人员、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负责人、转业退伍军人、大中专毕业生中,选拔培养村干部后备人选。力争通过五年努力,使全县村级后备干部人数与村两委班子成员数按1:1的比例配齐。

(二)统筹城乡教育管理,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先进性建设

1、加大党员教育力度。坚持不懈地组织党员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等。采取举办培训班、上党课、举行报告会和组织专题研讨等形式,有计划地组织好党员的集体学习。完善党员学习日制度,坚持每年开展党员冬训,时间不少于2天,组织党员参加在乡村干部中开展的主题教育。建立多层次培训基地,对农村党员进行大规模、专业化技能培训。探索建立党员中心户学习制度。农村党员的教育培训由乡镇党委负责,每年“七一”前夕,以乡镇为单位,集中上一次党课。重点抓好农村党员的实用技术培训和流动党员特别是民工党员、转业退伍军人党员的创业就业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创业就业本领。

2、加大党员管理力度。坚持和完善“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党员组织关系接转和党费收缴等制度,定期开展党员党性分析评议活动。党支部要结合每年一次的专题组织生活会,开展民主评议党员工作。把党内评议与群众评议结合起来,做好对不合格党员的教育转化和处置工作,落实“不作为”党员谈话提醒制度、“告诫”制度,建立落后党员淘汰机制,乡镇党委每年要及时清退、劝退、除名、处理不合格党员。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实行一人一档登记,一人一结对联系,一年一培训制度,一年一会通报的“四个一”制度。在外出务工党员集中地及时建立“流动支部”,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依托互联网,对零散的外出流动党员通过筹建网上支部,定期开展网上组织活动,逐步构建以流入地党组织管理为主、流出地党组织和流入地党组织有机衔接、共同负责的动态管理机制。

2、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教育和帮助村委会成员牢固树立党的领导观念,自觉维护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村委会每年年底要向村党组织进行述职。村党组织要支持村委会依法开展工作,完善决策机制,进一步落实村务运行“五民工作法”、村级财务“双代理”制度,继续推行民主恳谈会、民生服务日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推进月等活动,积极探索基层党组织党务公开的有效途径,增强党的工作透明度,落实和保障党员对党内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进一步明确村两委职责任务和工作程序,形成工作合力。积极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工作职能转变,不断强化组织管理、教育引导和服务协调功能,善于通过启发教育、民主协商、示范引导等方法开展工作,自觉运用法律、经济、政策等手段解决问题。完善为民办事全程代理制度,加强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和村级便民服务站建设,扎实转变工作作风。

3、健全完善民主监督机制。全面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不断完善各项民主议事制度和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县乡党代表、人大代表的监督作用,促进村级民主管理工作程序化、制度化。采取有效措施,着力解决一批村务管理中群众反映比较强烈和侵害农民群众民主权利的突出问题,积极探索并总结推广村级民主管理好的经验做法,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把警示和宗旨教育纳入村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实行村干部廉洁自律承诺,规范村干部的行为。坚持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治相结合,推进农村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四)加强村级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强化组织保障

1、加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管理使用。坚持“一室多用”、“一所多用”的原则,把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成办公议事、党员活动、教育培训、便民服务、文体娱乐和信息收集传播等工作的有效阵地。按照有标牌、办公室、党员活动室、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室、远程教育设备、图书杂志、信息网络、文件资料柜、村务党务公开栏等“九有”要求,加强活动场所规范化建设,通过五年努力,村级组织活动场所80%完成规范化建设。

2、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引导和鼓励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夯实经济基础,切实解决农村基层组织“无钱办事”的难题。重点抓好各种资源特别是集体物业资产的综合开发利用,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来料加工业、农村服务业等,盘活集体资产,实现保值增值。引导和鼓励创办公司、创建基地,成立各类产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等形式,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规范化专业合作社,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努力,实现村集体经济人均可分配收入每年至少增加5%以上,到2011年,力争全县70%以上的村集体经济收入(不含转移支付)达到3万元以上,涌现出一批经济强村。

3、切实维护农村和谐稳定。扎实开展后进村整顿工作,加强基层配套组织建设,以常态化民兵重点分队建设为重点,打造一支“拉得出、用得上、起作用”的队伍,开展巡逻值勤、维护稳定、抢险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切实承担起维护社会治安工作的重任。实行维稳区域负责制,乡镇党委书记对当地的社会稳定工作负全责,住村干部、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对村里的社会稳定负直接责任。推行村干部值班制度,定时定点接待群众,最大限度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当地、解决在平时、解决在萌芽,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四、组织领导

1、强化责任。健全完善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各乡镇党委书记要牢固树立“抓党建就是抓发展,抓发展必须抓党建”的理念,切实履行农村基层党建第一责任人的职责。乡镇党委书记每年向县委汇报工作时,要把履行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情况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完善基层党组织书记分别向上级党组织和所属党组织党员干部、群众代表述职的“双向述职”制度。完善党员领导干部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联系点制度,注意在党组织力量比较薄弱、工作难度大的地方建立联系点,努力把联系点建成示范点。县委组织部负责整个规划的具体实施。

2、严格考核。各乡镇党委要根据本规划的要求,结合本乡镇实际,制订具体的工作规划和计划,明确目标任务,细化工作措施,强化工作责任,认真抓好落实。同时,建立健全党建工作目标考核制度,量化考核标准和内容,坚持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自我考核与上级考核、党组织考核与群众评议相结合,并把考核结果与评选先进、干部选拔任用、物质激励挂钩。县委将把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情况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及书记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之一。

基层管理工作规划 篇7

林业调查规划设计主要是按照当前的林业政策, 将林业调查、监测以及管理等工作内容结合在一起进行综合处理, 从而实现对林业资源规划和利用的监督与管理。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具有特殊的意义和地位, 是林业规划、决策的基础和依据, 是林业生产的重要基础, 是森林资源管理的前提, 也是森林管理考核的重要依据。

2 基层林业调查规划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基层林业的调查规划设计在林业建设中十分重要, 所以国家和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 每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对基层林业的情况进行调查、监测、检查、监督, 较完整的掌握了基层森林资源的情况, 然后进行科学、有序的规划、设计、组织、协调和控制, 实现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但基层林业调查规划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强、涉及面广、技术要求高的工作, 所以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2.1 人员不足

基层林业调查规划工作由于受人员编制、工作环境和待遇多方面的不利因素的影响, 造成人员不足。

2.1.1 编制约束

基层林业调查规划归属林业部门, 属于事业单位编制。我国近些年来编制改革, 基层林业单位仍归属于事业单位, 但是在财政和人员界限上, 出现界限不明不清晰状况。这种状况造成基层工作人员在思想上产生波动, 滋生自卑, 难以全身心的投入工作。

2.1.2 基层林业调查工作环境

基层林业调查规划工作是林业工作中最艰苦的行业之一。劳动强度大, 生产和生活条件较差, 工作地点一般在边远的深山密林, 交通不便。林区环境复杂, 时而杂草丛生古木参天, 时而虫蚊汹涌, 时而野兽出没, 人身安全受到威胁。长年的艰苦工作生活条件, 加上待遇的偏低, 让许多新人对基层林业调查规划工作望而却步, 老员工又千方百计的只想逃离, 凡此种种, 导致基层林业调查设计行业整体上缺乏专业的、稳定的技术人员。高学历、高水平、经验丰富的老员工流失, 新人员不能及时补进, 造成人才的断层, 这对于基层林业调查规划工作是一具巨大硬伤。

2.2 基层林业调查设计设备陈旧, 缺乏先进技术装备

制约基层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发展的重要原因, 除了人员不稳定、资金不充足以外, 还缘于设备老套的问题。目前基层林业调查规划设计中, 总体技术装备是很陈旧的, 无法满足调查的需求, 长期以来限制了林业调查设计的质量和效率, 限制了基层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的专业化、标准化发展。

在我国很多的基层林业单位, 20世纪70年代的很多设备和仪器在21世纪的今天仍在使用, 并占主导地位。设备的严重落后与不足对工作的开展造成了巨大不良影响, 既影响了基层从业人员的专业发挥, 也阻碍了基层林业经济发展。

2.3 管理条例执行不到位

社会在飞速发展, 而我国基层林业调查规划工作的工作质量已经不太适应现代社会。过于薄弱的监管力量无法填补技术人员漏洞和质量漏洞, 从而很难实现对整个行业的有效监督管理, 跟不上当前林业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在整个林业活动中, 部分基层林业调查规划工作人员缺乏法制观念, 又没有完整的监督体系和监管力量, 填补不了各种漏洞, 很难实现对整个行业的有效监督管理。

3 提高基层林业调查规划工作质量的策略

3.1 基层林业调查规划工作与时俱进

社会在发展, 国家的林业资源规划和战略决策也在不断变化, 基层的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应紧随社会和国家的脚步, 与时俱进。

首先, 应呼应国家和各省市的相应林业政策, 制定完整的林业调查规划, 将局限于基层的林业资源的单一眼光, 发散到完整的林业资源的开发、保护、利用各个层面去;然后, 林业资源的调查规划不应孤立开来, 应与其他林业规划、保护、利用系统和部门相结合, 相互借鉴、相互参考、相互交流, 以确保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符合地方实际, 并科学合理;其次, 基层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应该建立于产业链的思维之上, 从林业资源的“培育—开发—利用—消费—再生”等各个环节充分调查林业的资源、市场、设备、循环利用等综合问题, 为科学合理的基层林业规划设计提供足够的参考依据, 同时, 林业规划设计也应有利于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的进行;再次, 基层林业资源是不断变化的, 采伐量、造林面积、营林地点、市场供需等都是不断变化的, 相应的基层林业工作者的林业调查规划设计也应随之调整和改编, 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林业资源发展。

3.2 加快信息化建设和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培养

运用网络进行日常工作, 是现代化的一个前提条件。互联网给人们提供了与外界联系的窗口, 为人们带来了大量的信息和简单便捷的联系方式, 提供了让人相互了解的渠道。基层林业调查规划设计也应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 因此要加强互联网建设, 加快基层林业调查规划信息化工作的发展, 加大互联网资源在林业发展中的应用力度。

3.3 增加调查规划工作的法制化

在目前经济体制下, 对林业的调查规划应该具有更高的要求和期望, 要将调查规划工作做得出色, 就必须要有高水平的业务技能, 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 坚决杜绝违法犯罪现象, 这是林业工作人员的本职工作, 更是林业发展的大势所趋。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发展, 林业调查规划已经涉及法律层面了。调查单位和调查人员应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 依法、守法、护法, 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维护林业秩序, 同时, 在处理林业资源纠纷、责权辨析时应做到依法进行, 公正、合理, 当林业资源受到损坏, 要能以法律的武器保护林业资源, 捍卫国家国家林产。在私有林权问题上, 有些林业人员仅凭林业技术员或知情人指认, 就确定林权, 这种不科学、不严谨的处理方式, 应该坚决予以杜绝。

3.4 抓好基层林业调查规划的各个方面和具体环节, 提高调查的效益和质量

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包含了林业发展规划、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各种专项规划、森林经营、各种公益林的区界划定、造林作业设计、森林抚育设计、低产林改造作业设计、林木采伐作业设计、林木采挖移栽作业设计等, 基层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应涉及上述的方方面面。

林业调查规划设计有自己的环节和时间规定, 基层林业调查应切实按时履行各环节的调查规划设计工作。林业调查规划单位也应在统一的技术标准要求下统一行动、统一管理, 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专业性和统一性, 切实保障林业调查规划的质量和可用性。

3.5 加强对基层林业调查规划设计人员的教育、监督和考核

林业调查规划设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的可用性和科学性。应积极加强基层林业调查规划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 使其具备吃苦耐劳、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 培养和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感, 同时, 应完善监督和管理制度, 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 使工作人员编制准确的林地调研方案、制定专业的采伐作业设计、记录要素齐全、规范标准、清楚明了的图件、装订完整严密的报告等。

4 结语

基层林业规划调查设计是关系林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大事, 对林业发展非常重要, 以上分析了基层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希望能促进基层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的完善与进步。

摘要:分析了基层林业调查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并对基层林业调查规划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以供相关工作人员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现状,问题,策略

参考文献

[1]王振保.关于基层林业调查规划工作的几点思考[J].北京农业, 2015.

[2]何润忠.基层林业调查规划工作的思考[J].现代园艺, 2015 (6) :222~223.

[3]夏琦义.对林业调查规划工作的几点思考[J].北京农业, 2013 (33) :137~138.

[4]葛忠成, 王树忠.浅谈林业调查规划工作的若干建议[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 2011 (2) :189.

[5]蔡文春, 叶章发.当前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林业勘察设计, 2000 (2) :1~4.

[6]马志武.对林业调查规划工作的若干探讨[J].花卉, 2016 (8) :55~56.

[7]于海东.林业调查规划工作的几点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下旬刊) , 2009 (12) :275.

[8]钟鸣.林业调查规划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现代园艺, 2016 (12) :234~235.

[9]何润忠.林业调查规划工作的思考[J].现代园艺, 2015 (6) :222~223.

浅析基层土地管理执法工作 篇8

【关键词】基层土地管理;执法难;对策

【Abstract】From global and local planning conflict led local protection phenomenon, difficult to find violations, illegal ways to diversify, protect the weak awareness of farmers' land management system is not perfect, there are omissions operation mechanism, the quality of law enforcement personnel and other aspects to be improved grassroots land management law enforcement difficult problem analysis, and from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ound management system, and fully mobilize all sectors to work together to strengthen the farmers' land conservation education, strengthen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reverse local misconceptions and improve their own quality of law enforcement personnel and other aspects of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Grassroots land management;Law enforcement difficult;Countermeasure

我国正处在社会发展变革的关键时期,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落实科学发展观中,为保证粮食安全,解决建设用地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实行最为严格的耕地保护和土地管理政策。

1. 基层土地管理执法基本情况

1.1整体与局部的规划冲突导致地方保护现象出现。 经济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的紧缺以及土地资源保护三者之间的矛盾成为基层土地管理难的基本原因。在国家整体的、长远的土地规划确定后,各个地区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和实际情况制定了局部规划与当前规划,因此在实际过程中长远的与当前的,整体的与局部的规划出现了矛盾。当地政府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求土地管理部门对涉及土地使用的项目放行,加强服务意识,使得基层土地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存在来自地方保护与行政干预方面的阻力,造成了基层土地管理和执法难的问题较为突出。

1.2违法行为不易发现,违法方式多样化。 随着国家对土地管理的不断加强,违法行为逐渐从地上转到地下,如非法买卖土地、非法批地、非法转让集体土地、非法低价出让国有土地等行为。违法行为的隐蔽性越来越强,而且越来越不易被发现。特别是一些地方招商引资、政绩形象工程等都隐藏在政绩工程的背后,打着“公共利益”的旗号将法律规定形式化、违法行为隐藏化、土地管理空白化。违法方式的多样化也使执法人员在辨别违法行为时遇到困难,出现了以租代征、明租暗征、老城新建、扩建开发区、擅自调整土地利用规划,规避占用基本农田报国务院审批和违规下放规划审批权,拆分项目化整为零报批用地等多种形式,造成土地管理失控于法律漏洞之外,土地执法监察人员就目前法律赋予的权力很难找到和取得证据。

1.3农民保护土地意识薄弱。 由于国家在要求办理征地出让手续时有严格的审核、审批手续,部分基层干部为了躲避手续的办理,而非法将集体土地私自转让给开发使用或是承包人。部分农民只看到土地占用补偿费用或是使用土地的经济收入等眼前短期利益,使得农民或基层干部支持甚至纵容违法用地行为。农民保护土地意识薄弱,不能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在经济利益的面前妥协退让,从而使执法人员很难发现土地问题,即便发现问题在进行管理时也会受到来自农民和基层干部的阻力。

1.4管理体系不健全,运行机制存在疏漏。 从土地管理执法体系、管理机制来看,基层土地管理还存在一定的漏洞。如土地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由于得不到其他职能部门的协助与配合,使得管理成效较低。同时相关制度法规规定的模糊,可操作性差,原则化过强,规定查处案件时间较长,再加上违法手段和工具较为先进等问题,导致违法行为被发现时已成事实,土地的破坏或非法使用已基本建成。违法者在收到执法者的书面停工通知后,仍继续施工,基层土地管理者由于没有办法通过强制手段阻止,所以管理失去力度与威信。如果涉及强制执行还要依法申请法律程序,时间拖延较长,给执法带来难度,同时也助长了违法者的嚣张气焰。再加上,违法当事人躲避工作人员,不协助配合工作进行,造成工作人员调查取证较难,管理被动。在惩治力度上,由于规定惩罚金额较小,对于非法占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来说起不到威慑和以儆效尤的作用。

1.5执法人员的素质不高。 首先,部分基层土地管理的执法人员素质较低,业务能力差,对自身的工作职责还不完全了解,对国土资源管理、行政执法、办案流程等知识缺少学习和了解。土地执法人员制止违法占用土地时,经常会遇到暴力抗法的事件,导致执法者人身安全无法得到保障,使得办案过程中执法受阻,部分人员存在办案畏惧心理或缺失办案尺度,对涉及势力较强的案件畏首畏尾,不能依法办案。对于普通案件执法人员还存在不文明执法、不按法律程序执行,粗暴蛮横等行为,严重影响基层土地管理者的形象。其次,执法监督机构组成人员较少,管辖范围较大,巡查过程缺少法律化、科学化。

2. 基层土地管理执法对策

2.1建立健全管理体系,充分调动各部门积极性协同工作。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关于违反土地管理规定的行为处分办法、制度、措施,使其具有可操作性,缩短办案时间、减化执行环节,健全管理体系。加强基层土地管理执法应与相关行政执法部门协作,如规划、建设、城管、环保、电力、供水、工商、税务等,全面管理和制衡违法使用土地的行为;与纪检监察、公安、法院、司法联合查处,实施违法行为联合问责,以法律法规、行政制度等形式增加对违法侵占土地的行为进行经济处罚,加大基层土地管理的力度。

2.2加强农民法律法规政策教育,增强保护土地意识。 对于土地保护意识较为薄弱的农民应加强相关法律知识、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促进国家的土地政策与制度的贯彻与落实,从而提高农民对土地的保护与利用的正确认识,可以从长远性、全局性、生态发展等角度进行考虑,摒弃狭隘的、自私的、个人的经济利益观念,减少基层土地管理执法的难度。

2.3加强监督管理,扭转地方错误观念。 对于部分地方政府只重视地区经济发展而忽略土地保护,存在违法用地的行为和意识,一方面应加强监督管理力度,从重处罚,避免来自地方保护和行政干扰等问题。另一方面应改变衡量地方政府业绩的标准,摆脱盲目追求经济目标的现象,加强文化、生态、可持续发展等软指标的考核力度、减少基层土地管理的阻力。同时还要加强对地方官员的思想教育,提高认识,从国家发展出发,树立全局意识。

2.4加强管理人员学习培训,提高自身素质。 应定期组织管理人员对国土资源管理、行政执法、办案流程等知识进行学习,了解工作职责,提高责任意识,摒弃畏惧心理,把握办案尺度,避免不文明执法行为,将基层管理队伍统一化、专业化,提高基层土地管理者的形象。稳定和配置管理人员,合理安排组织工作,使监督管理科学化、法律化。

3. 结论

土地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具有数量有限、可持续使用、方向变更较难、经济供给稀缺等特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加大了对土地的使用,同时也增加了对土地的破坏,人类生产生存活动与土地资源出现了矛盾,土地资源合理优化配置的问题逐渐凸显。为了避免国家土地资产的流失,维护土地管理和土地市场的秩序,保护土地合理的使用,加强土地管理成为社会、经济、生态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基本途径。我们需要从与时俱进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入手,从立法的更全面、更具可操作性入手,从建立、健全完备而有效的机制、体制方面入手,从根本上全方位地解决。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19亿亩耕地红线,解决土地执法难问题是各级政府、各个部门、每个公民共同的义务。

参考文献

[1]曹秋平.湖南省农民违法占地建房及执法监管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上一篇:安全保证机构体系图下一篇:四年级数学上册《笔算除法》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