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核心素养学习体会(共11篇)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而且是高级能力,不是普通的能力。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作为教师不但要教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学会生活更要培养健全的人格、优良的品质做一个阳光向上快乐的人。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下面我就浅谈一下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的。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人们的思想感情、反应社会现实的艺术。而音乐教育则是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的途径。当今社会,科技和信息的高速的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向音乐教育发出新的挑战。小学的音乐教育是整个音乐教育中最基本的环节,对小学生的人格的塑造、思维、创造力的开发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然而在实际的音乐教育教学中发怎样促进小学生的音乐素质的提高呢?现在提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好的学习音乐的兴趣,才会有一个愉快的学习音乐的过程。往往老师在教学中采用机械的教育方式,经常会打击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不喜欢学生音乐课上的活泼劲,以为这是在扰乱课堂,严令大家做好,只注重书本的知识,而缺少对歌曲的深入的挖掘,导致小学生对音乐课的反感,更不会产生良好的学习音乐的兴趣了,其实这些都是不对的,因为音乐本身就是自由的、没有束缚的,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发现学生学习的音乐的兴趣,并善于保护和培养,教师要鼓励学生动起来,善于表现自己更好的挖掘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在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培养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美国著名心里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当今的教育不再是过去了,教师应式的教,学生死板的学,而是把教育变的更为艺术,把学生的学变的更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的学,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在课堂中学生尽情的发挥自己的思维,表现自己的能力,这也正符合我们学校所倡导的“少讲多学、精讲多练”,把学生培养成为课堂的主人。在音乐课堂中教师要以教授学生音乐知识、培养学生音乐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宗旨,同时把课堂教学变的灵活多样,把教学阵地交给学生,教师只做一名“指挥官”,去引导、点播学生,而不是把学生变成“复读机”,一尘不变的跟着老师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就要从点滴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教育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可见开展审美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在音乐教学中要注意审美的教育,激发学生审美的情趣,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的素质。因为音乐是抽象的听觉的艺术,要注意培养感知的能力来提高审美能力;音乐是充满情感的艺术,字里行间都表达着浓浓的深情,所以要注意在音乐教学中丰富学生的情感的表达来提高学生的审美的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素养。
一、明确课堂教学目标,提升教学的音乐核心素养
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计和确定是非常重要的,它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主线,一切教学活动必须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所以明确教学目标有助于优化教学设计,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当前的音乐课堂教学应该完成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看上去教学目标非常的多,但是三维教学目标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并且在设计中要有所侧重。初中音乐课堂不能面面俱到,只能适可而止。所以在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中一定要讲究轻重缓急,并且做到明确清晰。针对初中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强化目标设计,围绕目标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在初中音乐课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一定要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的教师不重视音乐课程的设计,采取的教学模式多数都是教师讲授,学生聆听,然后依据笔记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其实,在一线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从学情出发,优化教学设计,不断的创新教学模式。学生未来在学习和工作中都会遇到音乐问题,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同时参与生活实践,把理论的音乐学知识转化为生活常识,提升他们的核心素养。教学实践证明,如果在初中音乐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一味的让学生死记硬背和机械式的掌握相关的音乐知识,学生只能考出一个好成绩,但是他们的音乐核心素养是很难提高的。新形势下,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模式,采取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翻转课堂、微课课堂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注重学生生活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提高。
三、摆正“教”“学”的地位,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教学活动是一种动态化的教育、学习和知识传授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都伴随着两种活动同时进行,一种就是教师的“教”,另外一种就是学生的“学”,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质量的提升落脚点在学生的学习上,教师的“教”只充当着学生学习多元化途径当中的一条而已。在以往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大多数时候只考虑到个人的讲授,在课堂的设计过程中很少考虑到学情,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为淡薄,学习的效果也不容乐观。新形势下,音乐教师一定要摆正自身的地位,认清自身的角色,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给学生足够的课堂重视和尊重,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实现有效教学,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起源于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在音乐课堂要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设计,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并分析和处理问题,如有质疑的要及时的给与肯定和引导。学生有疑问就说明学生在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在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这是非常难得可贵的。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不妨从学生提出问题开始,提出问题就意味着学生开始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了。
四、巧用微课程教学,提升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探究微课程在提升初中生音乐核心素养的作用和策略,首先就要清楚微课程的制作方式,一般来说,常用的微课程制作方式有:利用微课笔或者电子白板制作的微课视频、利用手机相机录制的微课程视频、利用Power Point办公软件制作的PPT课件微课程;利用屏幕录像软件制作演示或操作微课程等。PPT课件是一种较为常用的也是较为实用的教学模式和手段,这种教学手段较为简单,在微课教学中通过PPT课件的方式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学习。在利用PPT课件的时候,可以是单一的PPT课件,进行点击操作,也可以通过转变保存方式,把PPT转化为视频,供学生进行多元化的渠道学习。初中音乐学科在教学内容上区别于其他学科,很多的知识点和内容不易于用文字和图片来说明,而是需要多元化的图像和影像在完成,所以可以依据教学内容的变化选取“屏幕录像专家”等软件,将屏幕显示信息动态地录制下来,形成视频微课程。音乐教师在微课程制作的时候,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首先,音乐微课程知识教学活动的有机构成部分之一,要想实现有效教学,必须整合其他环节的关系。除了必要的知识讲授外,还可以把音乐核心要素的教学设计、习题集、学生测试等辅助性教学资源与微视频一起呈现给学生。其次,录制微课程视频,微视频是微课程的核心要素和构成部分,针对初中音乐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采取手机、录像机等携带方便的音像录制工具来进行教学视频的录制工作,需要注意的是在录制微视频的时候,要讲究录制的稳定性,不要晃动和抖动画面视频。
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学习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也就是在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反思自身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摘要:中学阶段,音乐学科不仅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对学生的长远可持续发展也有深远的影响。初中音乐课程与其它学科相比,天赋要求高,学习难度系数大。要想提升初中生音乐能力和水平,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要素素养。
关键词:学生;音乐;核心素养;探索
G633.951
在各行各业都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也不堪落后。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渗入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是课堂教学的主流,随着核心素养的培养走进每一门学科的教学,对音乐课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使课堂教学更有效,是每个音乐教师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一) 教师自身的音乐审美素养是前提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自身素养和业务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因此作为音乐教师应不断学习音乐理论知识和课改理念,学习他人先进经验,开阔视野,不仅要具有丰富的音乐知识,更应具有较强的艺术修养,对音乐艺术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学习有关艺术修养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美学修养、文学修养,为在音乐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奠定必备的基础。教师的气质是学生是否喜欢这门学科的前提保证,教师需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注重自身形象,衣着合体,语言风趣严谨,和蔼可亲,具有亲和力和感召力。
(二)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对有些音乐课内容,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欣赏和分析,教师适当的点拨,帮助学生明确音乐的内涵和形式,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意识。从学生兴趣出发,比如对学生喜欢的一些流行音乐,他们会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是学生的认识常常只停留在表面上,这时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根据作品的创作、音乐表达的内涵去重新欣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三)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多媒体已经越来越多的被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作为音乐课如果采用多媒体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容量,更能通过这种方式更好的展现音乐作品的相关内容,比如创作背景、有趣的音乐家故事,既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更能使学生了解到更多的音乐知识,提高学生的音乐赏析能力,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情趣。
例如小学教材中的《一对好朋友》是一首采用民间音调写成的儿童歌曲。歌词描述了小朋友之间的真挚朴素的友谊,歌曲旋律轻快活泼,节奏紧凑,歌词言简意赅,生活在农村的学生对家禽类的小动物比较熟悉,但有的城市孩子并没见过,这时用准备好的课件在大屏幕上把歌词及其所描述的意境显现出来,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词所描述的场景,生动逼真,从而使学生更好的体会音乐的魅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四)开展各种课外活动
开展一些和音乐有关的课外活动对提高学生音乐审美素养起一定作用。列如听音乐会、看演唱会,组织歌咏比赛等,让学生说出自己欣赏后的感受,例如可以组织一次以“迎七一,歌颂祖国歌颂党”为主题的文艺汇演,对参演的歌曲、乐器表演,除了评选委员会给出评比结果外,还可以让在场的所有学生进行投票,对作品给出自己的客观评价,考察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再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引导,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二、人文底蕴
所谓“人文底蕴”就是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了解,人文底蕴是促使一个人长久、健康发展的精神动力、精神支撑的综合体。
(一)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的人文底蕴
音乐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的实际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比如在讲乐器时,可提及古筝,通过古筝的种类和艺术表现形式,了解古筝的由来,分类、分布地区等,通过古筝的传承过程了解我国的悠久历史,从而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在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国旗国旗真美丽》、《祖国颂》时通过对歌曲的背景、创作意图、赏析等,可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二)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对有些内容的教学,可通过创设一定的氛围,加强人文教育,比如通过多媒体,显示歌曲的创作背景,作者介绍、要表达的情感等,让学生有更多地了解,从中学到相关的人文知识,弘扬传统文化。对一些歌曲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播放,显示歌曲描述的情景和所要表达的情感,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
例如在赏析歌曲《青藏高原》时,通过观看大屏幕上的歌词和歌曲所描述的意境,青藏高原的山川相连、威武庄严不禁让人心潮澎湃,这种情境下,教师可及时抓住机会,“我們伟大的祖国,有这么多美丽的山河,祖国的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需要我们学习并传承下去。”
三、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通过音乐课的课堂教学,教师在教给学生音乐理论知识及歌曲欣赏和演唱的同时,逐渐渗透珍爱生命、勤奋学习、团结协作、乐观向上、乐于助人、正确面对挫折等教育,加强扬善惩恶、尊老爱幼等传统教育,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帮助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核心素养是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应注重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必备的基础,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音乐作为一门必不可少的学科,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探究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案,并运用于教学实践,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弘扬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
参考文献:
[1]黄奇美. 运用情感教学实施初中音乐审美教育的探索[D].上海师范大学,2013.
[2]杨彩霞. 新课标下中小学音乐教师音乐文学素养培育路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
[3]翁爱萍. 试论人文素质视域下高职校园音乐文化建设——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3:53-56.
[4]林培荣. 基于核心素养的音乐课程与评价新思考[J]. 音乐天地,2015,12:22-26.
摘要:高中阶段,夤夜不仅会影响到学士的心理健康,还能有效的减轻学士的学习压力,对学生的未来有着深的影响。音乐科目不同于其他科,它不止可以学习知识,还可以放松心情,但是音乐学科对学生的天赋要求高,学习的难度也大。要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和能力,就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关系到学生音乐学习的方法和自主意识,对后期音乐方面的深造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唱歌、音乐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一.明确课堂学习目标
在高中的音乐课堂上,教学的目标是由教师设计和确定的,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和核心和主线,再整个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以教学目标为基础展开的。所以只有确定好一个最为合理的教学目标,才能根据教学要求对教学活动进行优化设计,提高教学效率。《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于2016年9月13日在北京发布研究成果。核心素养这一理论的提出充分体现了当代社会和个人发展的新需求和新特点,就是在人们的学习和科研探索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了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和核心能力。不在是以往的灌输知识传授技能。以培养核心素养为指导的教学,更加注重个人能力,这是素质教育具有跨越性的新的教育理念和意义。
目前,我国高中歌唱模块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设置三维发展目标,在培养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应更为重视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过程与方法的研究,以及学生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引导。虽然三维发展目标看似难度较大,侧重点不同,但是每个目标都是相互联系的。高中歌唱模块教学过程中无法全方位兼顾这三点发展目标,可以选择最适合学生情况的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具体的教学模块设计方案中应针对高中学生培养音乐核心素养的需求,围绕教学优化的过程,不断家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二、创新新的教学模式与理念
高中歌唱模块教学中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教师不应故步自封,按照原有的教学方式教授学生知识,而是应该讲创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歌唱教学之中,与时俱进,创建新的教学模式,理论联系实际。传统音乐歌唱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忽略歌唱教学的课程设计的重要性,在传授过程中始终采用老师一味讲课,学生只能聆听的教学方式。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发展,我国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更为重视,教师也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进一步讲素质教学理念落实到教学之中,采用创新的教学模式,对课程设计进行优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更为重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学到的音乐理论基础应用于实际之中,提高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当前的应试教育导致教师和学生都不重视学生的音乐核心素质培养,而是更加重视音乐知识的掌握,在该种状况下,教师很难真正的提高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对此,教师只有不断创新教学模式,转变教学方向,在歌唱教学过程中利用微课课堂、翻转课堂等新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主动性,在学习中联系实际,以此促进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不断培养。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但需要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巧,还需要学生在掌握音乐审美的过程中领悟歌唱教学的真谛,因此,培养高中歌唱模块教学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必须理论结合实际,采用情景教学方式。情景教学能够引导学生体验真实、生多的教学过程,在学生的生活基础上引入音乐教学,使学生在了解音乐的同时在生活中予以沉淀,结合学生的心情和年纪选择适当的歌唱教学内容,营造更为真实的音乐教学情境,以此来加强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转变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单一,教师在课堂上传授学生音乐学习的技巧和理论知识,学生单纯的记忆,并无法真正的领悟到音乐培养的真谛。但是教育本应该是一项动态化的教育,教师应该因材施教,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只需要引导学生,为学生创建多元化、全方位学习的途径,引导学生从兴趣和求知欲的方向学习歌唱。传统教学下,音乐歌唱模块的课堂氛围枯燥无味,学生缺乏对音乐歌唱的学习兴趣,往往是应付了事,学习效果非常差。但是,新课改后,课堂教学模式有所转变,音乐教师需要再次正确的认识自己在授课过程中的位置,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成为音乐歌唱教学的主体,给予学生足够的鼓励和尊重。这样的课堂中,教师不但要传授学生音乐知识和歌唱技巧,还能更为深入的引导学习如何去探究事情的解决方式,真正的讲素质教育理念贯穿于整个音乐歌唱教学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首要问题就是引导学生提问、思考、寻求问题的解决方式,培养其正确的思维方式,如果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有所质疑,教师则更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这是培养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和生活能力的重点。
四、采用微课教学方式,培养其音乐核心素养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教育水平的不断发展,很多教学都开始引进了先进的教学模式,如微课程教学方式。高中歌唱教学的随意性较大,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教师可以利用微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微课程的制作主要有一下几种方式,一种是利用电子白板或微课笔胶水制作的微课视频,PPT课件等等。还有利用屏幕录像软件所制作的微课程,当前教学中,教师采用PPT课件对学生进行教学已经十分普遍,在微课教学中,教师利用PPT课件引导学生学习,在适当的时候讲PPT转为音频或视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氛围。高中音乐教学和其他科目不同,所涵盖的知识点与内容不易用语言表述,但是利用音频和视频能够更为清晰、准确的诠释音乐学习的真谛。教师可以将音乐核心要素的掌握内容制作成微课程视频,根据高中歌唱模块的情况选择教学内容,便于学生学习联系方式:459408265。
结束语
九龙小学 徐润丽
毛主席曾说:“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在这日新月异的科技时代,作为年轻教师的我更应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在核心素养的召唤下,作为教师的我只有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核心素养的教学路上走得更远。2018年3月17日—18日,我有幸参加了“中国教育梦——聚焦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观摩活动”。
活动中,我聆听了贲友林、任敏龙、朱向阳、房昔梅、沈勇五位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精彩绝伦的“真”数学示范课和直击数学核心素养的讲座。让老师们零距离的接触和感受教学名师的风采与魅力,感受他们对教材解读的深度与厚度,感受他们精湛的教学造诣和深厚浓郁的数学文化底蕴。
一、在贲友林老师的《年月日》中,我们看到的更多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一张自主学习卡:
1.关于“年月日”,我知道了什么?
2.关于“年月日”,我的疑问:
3.我收集有关“年 月日”的知识,数学故事:三个问题立刻引起了全班同学的兴趣,他们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在这张小小的纸上写下自己的对于“年月日”所掌握的知识,同时大胆地提出自己心中的困惑和想要知道的知识。但对于第三个问题,我当时有点担心,对于一个三年级的学生,他能知道什么关于“年月日”的知识呢?特别是数学故事,老实说我自己也不知道。但后面学生的表现令我大吃一惊。基本上每个学生都对“年月日”了解一二。
贲老师大胆地让学生在讲台上展示自己的学习卡,说出自己知道的和想知道的,让其他同学来帮他解疑解惑。就这样一堂课下来,学生的风采一次又一次赢得了台下老师们阵阵的掌声。特别是最后一位同学展示关于大月七个,小月四个,二月只有二十八天的由来的故事时,台下的掌声变成了惊叹。
二、多看看教材。教材内容是经过编者深思熟虑,集许多优秀思想才写进来的,书上的每幅插图、小精灵说的话,每道习题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只是由于老师的钻研程度、领悟能力、教龄等影响,有时未看懂,但这并不代表你永远看不懂,相信只要舍得花时间,花精力,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慢慢地你就会理解教材编者的意图,因为懂得编者意图,教学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三、怎样教比教什么更重要。
以前总认为尽心尽力地教会学生知识与技能,就已经是最大的满足了,如果学生不懂,还很负责地把学生留在教室,给他补课,这是我以前心目中“好老师”的标准。经过听讲座,这种思想有点颠覆,有时想想也是:你是要“不让一个孩子掉队”,还是要“让一群孩子停下来等他呢?”迫于应试教育的压力,有时我们在课堂更多关注的是学困生,某个知识点,检测自己的教学效果,往往你会提问学困生,如果他不会,你会请一个优生先回答,再问学困生,如果学困生还不会,你会再请一个优生回答,最后再问,这不正是让一群孩子停下来等他吗?还有一些老师,学生经过你这学期不断地给他补差,他也许真的及格了,但下学期一抽测,又跑回三、四十分,老师气了个半死,其实这都是由于老师没有认识到这犹如弹簧,你一使劲,它又就绷紧,拉得很长。等寒假一过,一放松,这又弹回去了。每个人是个体的,是有差异的。我们要正视“差异”,不知大家听过“花圃里的玫瑰”吗?讲的是早开的玫瑰绽放得很灿烂,但就是有那么
一、两朵,依旧还是花骨朵儿,园丁要做到的只是给它不断施肥、浇水,给它营造一个适宜开放的环境。老师其实有时候就像园丁一样,上课尽量给学生营造一个每个人都向前看的氛围,你的课堂不一定每个学生都学懂了,学通了,但只要每个学生投入到课堂中来,只要学生都愿意学数学,哪怕他学得不是很好也行。所以老师有时候真应该多花点时间来思考:我到底怎样让学生喜欢上我的课,要做到这些,都应该建立在读懂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知识结构的基础上。
任敏龙老师的示范课《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突出了数学课的数学味,凸显学习过程中的数学思考,重视建立模型,把长方体认识的多重视角融为一炉,通过相互比较、验证,深化学生对图形的本质理解。讲座《小学数学中的大道理》,以生活中的多种数学实际问题为例,基于关键特征的推理、运动的推理,领悟数学中的大道理:多样视角、运动变化的学习价值与联系的观点、数学来源的多样性与多元表征、数学联系的紧密性与核心概念。朱向阳老师的示范课《植树问题》,在孩子们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整理归纳,渗透变与不变,建模等思想方法,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让老师们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数学如此精彩,充分体现了化归思想、点与线的一一对应。讲座《变式教学理念下的小学数学同课异构教学例谈》,朱老师从一个笑话、一个影片引发教师的思考,再从一个教学实践出发,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例,五节相同的课却有不同的教学设计,呈现出一种崭新的视角与方法,让老师们茅塞顿开。
房昔梅老师的示范课《猜猜誰會赢》,利用绘本创造故事情节,掌握准确计算和估算,课堂中充满学趣,简约而不简单,同时她的异地教学方式,让大家了解了台湾与内地教学上的差异,带给老师和学生不一样的视觉盛宴。
沈勇老师的示范课《大魔术师之反序数2》,让学生在数学魔术中,发现一些规律并归纳为数学问题:9的倍数的特征,学生在交流、探索中,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体会学习的快乐和数学的神奇。专题讲座《适合儿童真实成长的数学好课》,他认为数学课应更有点意思,应适合儿童的真实成长,应让孩子更生动的成长、更快乐的回忆,孩子的成长不能替代、过程不可逾越。
体会
通过本次学习,我对核心素养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
学校和教师的三大核心任务:价值引领、思维启迪、品格塑造。素养是教化、体验的结果,素养靠训练和实践而习得,涉及能力和品格。传统课程目标的3个维度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然而,许多学校更关注对学生“知识与能力”和“过程与方法”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最容易被忽视。但是,从人的成长与发展来看,学校应注重学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此,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的课程目标,是对人的成长在课程设计与实施目标方面“三位一体”的回归。 究竟什么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我认为,是能成全生命、成就生命、促进生命成长发展,并且可持续能深化的素养,如有责任能担当、有判断会选择、有理解会反思……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学科核心素养的上位概念,是指导学科一切教学活动的按钮,也是转化为学生基本素质的关键所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切教育活动使“人成为人”、使人的素养成为“人的素质”的关键“酵母”。我们关注学科核心素养,就是要通过教学活动有效地将其转化为学生的基本素质。素质是人性之本,能力之源;素养是人性之树,能力品格之干。从素养培养到素质形成,也是过程到结果。素质强调的是人的“质”,侧重的是人的质量;素养强调的是人的“养”,侧重的是人的能力。这里还共同突出了一个“素”字,意为“本来的”,平时所养成的良好习惯。
一、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所谓推理即是指根据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自身直觉以及经验,通过类比以及归纳总结等手段推断出某些结果。[1]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推理是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同时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使用的一种思维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小学生数学推理能力,不仅有助于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就是对其他学科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良好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培养小学生数学推理能力,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他们的脑袋变得更加灵活,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数学学习需要推理,其他学科学习也需要推理,只是方式与程度不同而已。比如间接推理、直接推理、联言推理、假言推理、选言推理、直觉推理以及归纳演绎等等。不同的推理方式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推理能力的发展。而从育人价值[2]上而言,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养成严谨认真的品格与精神,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具有尤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二、学生推理能力培养对策
1. 更新教学观念
小学数学教师作为教育教学实践的主要实施者,他们的教学观念、教学理论水平对小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影响。如果小学数学教师自身都没有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意识,又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首先自身就要更新教学观念,改变现有的教学思维定势,培养自己的推理思维意识。此外,学校也应当通过组织交流、培训等方式对小学数学教师加强推理培养思维的信念,使他们真正认可并接受培养学生推理能力这一教学目标。
2. 创设教学情境
推理来源于猜想,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这种方式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3],让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带动下处于积极主动状态,进而激发学生产生猜想,使其能够根据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自身直觉以及经验,通过类比以及归纳总结等手段推断出某些结果。
比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这节内容的时候,与长方形、正方形等所有区别的是,圆是一个曲线图形,因此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如何让学生理解圆的直径与周长之间的关系,这常常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与重点。为了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这节课堂内容,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教学情境:在黑板山画上一个圆,以圆的直径长再画一个正方形,并在各自旁边画上一只小乌龟,然后向学生提问,如果两只小乌龟同时沿着圆周以及正方形的边爬行,那么哪只小乌龟能够率先回到起点?当学生们针对教师的问题展开激烈讨论后,教师此时可以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引导: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正方形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然后教师给每位学生发放一张圆形的纸片,让学生将圆形纸片进行对折,当学生对折了圆形纸片后,发现半圆的曲线长度比圆的直径长,于是猜想出圆的周长应该与圆的直径有关系,应该是圆的直径两倍多一点,而到底比两倍直径多多少呢?学生们进行进一步的猜想,如果将四条直径拼接成一个正方形,那么正方形的周长就是4d。由此学生就可以猜想出:2d<C<4d,圆的周长大于两个直径长度,而小于4个直径长度,此时教师再将圆周率π的概念介绍给学生。相信学生通过先前的推理猜想,不仅锻炼了自己的推理能力,也更容易理解C=πd这个计算公式。
3. 开展实践操作
在小学数学他堂教学中,进行实践操作是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同时实践操作也是训练和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4]。当小学数学教师向学生教授的数学知识过于抽象的时候,此时教师通过实践操作或者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加形象地理解较为抽象的知识点,而且在这个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学生的推理能力也能够得到有效的培养。
比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锥的体积》这节内容的时候,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有办法计算出这个沙漏(圆锥形)的体积吗?通过这个问题来引发学生关于圆锥体积的联想。当学生提出将水倒进沙漏中,然后用量杯测量倒进去的水的体积等等测量方法的时候,数学教师再引导学生对各种测量方法进行评价,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然后教师向学生展示相同高,相同底面的圆柱与圆锥,引导学生进行类比猜想:教师展示的圆柱与圆锥他们具有相同的高,相同的底面,那么圆柱的体积与圆锥的体积是否存在一定关系呢?针对学生进行的猜想,教师给予引导与评价,并肯定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关系,并引导学生进一步的猜想。而学生可能会有如下猜想:圆柱的体积可能是圆锥的两倍,圆柱的体积比圆锥的体积大等等。此时,教师再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来进行验证自己的猜想,有的学生将沙子倒进沙漏中,有的学生将水倒进沙漏中,然后通过测量沙子、水的体积来计算出沙漏的体积。就这样,学生通过猜想推理,并通过实践操作来验证自己的推理,从而有效提高了自己的推理能力。
4. 利用知识经验
学生的猜想推理能够有效进行下去,不仅与学生掌握的推理方法有关,也与学生自身的知识经验有关。学生自身的知识与经验既是推理进行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推理活动能够有效进行下去的重要保证。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对学生的推理能力进行培养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学生当前具有的知识经验,更要注意将学生的认知基础激活。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自身的知识与经验进行联想与类比猜想,确保推理顺利进行下去,并实现推理结论准确性的提高。
比如在教授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1000以内数的认识》这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准备1000个小彩球,先让学生1个、1个地数小彩球,从而推理出10个1是10这个结论,再10个、10个地数小彩球,推理得出10个10是100这个结论,最后100个、100个地数小彩球,推理得出10个100是1000这个结论。就这样,利用学生已知的知识经验去引导学生推理认识1000以内的数,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了如何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推理这种推理方法,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理解十、百、千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5. 积累推理经验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努力为学生创造运用推理能力的机会,使学生能够在这个不断运用推理能力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推理经验,从而使学生在遇到新的数学问题的时候,能够自发地运用推理能力对问题进行推理。比如学习较为抽象的数学概念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从本质属性入手,使其通过推理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更容易理解的概念,如果学生没有充分理解这些较为抽象的数学概念,仅仅是依靠死记硬背,那么又何谈灵活运用这些数学概念知识呢。
三、结语
综上,本文先阐述了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然后从创设教学情境、开展实践操作、利用知识经验、积累推理经验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具体对策。希望能借此给予广大小学数学教师以一定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李金珠.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5(01):283-284.
[2]胡春颖.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策略[J].才智,2016(05):142.
[3]袁聪勇.小学生数学推理能力的培养[J].读书文摘,2015(12):231.
关键字:终身学习;关键能力;核心素养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于2014年3月正式印发,这份文件中的一个词很醒目:核心素养体系,它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2016年9月13日上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这项历时三年权威出炉的研究成果,更是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表现、落实途径等做了详细阐释。笔者正处于细细品读揣摩之际,有幸拜读到钟志贤的新著《终身学习的关键能力与培养》(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5年12月版)一书,觉得其中理念不少与其相通,醍醐灌顶一般令我忍不住写下这篇述评。
钟教授这篇新著是《中国远程教育学者文库》重要成果之一,是“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社规划项目,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研究丛书。该书的标题简明扼要,让读者一看便明了本书将从两个方面来对终身学习来加以论述,一是终身学习所需的关键能力,二是将从哪些方面来培养终身学习的关键能力,文章的整体结构清晰,一目了然。在数字化时代,知识以指数级增长,其更新周期与半衰期不断缩短,对人类的学习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
如著者所言,终身学习是人类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的不二法门,面对知识的激增,如何审视和塑造相应的学习能力以适应终身学习的需求,是学习者、教育者和教育组织机构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该书的形成主要基于以下三点背景:其一是策应我们当今时代的需求,终身学习时代是一个“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个个善学”的时代,前三者是必要条件,个个善学是关键,而关于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与研究,就是致力于提高每个学习者善学之善的一种努力;其二是水到渠成的过程,钟教授围绕终身学习形成了大量相关的文章与著作,为这本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三是机缘成熟的结果。
《终身学习的关键能力与培养》一书围绕终身学习的关键能力要素,培养胜任终身学习的的关键能力。本书的主要内容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是建模:终身学习的关键能力构成。在国际视野下,检视了终身学习的关键能力研究状况,分析了终身学习的关键能力概念,比较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欧洲联盟,以及欧美地区、亚洲地区和其他地区等关于终身学习的关键能力的研究结果。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的维度和德尔菲法的维度,建构了终身学习的关键能力模型,认为终身学习的关键能力包括七大要素:思维能力、自我管理、信息素养、问题求解、团队协作、交流沟通和学会改变,并对该七大关键能力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下篇内化:掌握终身学习的关键能力。针对终身学习的七大关键能力,从理念引领、技术支撑和方法导航三个维度,从引导学习者自学和自我修炼的角度出发,讨论了如何掌握或培养终身学习的关键能力。其中,理念引领部分包括顺乎个性、学以致用、自觉反思、榜样参照、与时俱进;技术支撑部分包括理解技术与你的关系、技术作为学习工具、学习工具的应用、用技术促进有意义的学习;方法导航部分包括上下两部分,针对终身学习的七大关键能力及要义,为学习者提供了方向、内容、方法和路径方面的指引或启示。最终使我们的终身学习者学会 “自学”,成为得道的自学者,即自己的、自知的、自律的、自求的、自足的和自得的终身学习学习者。
谈及本书的特点或贡献,除了前文所述已经有所表露的,笔者着重想指出以下两点。 一是本土化和国际视野的紧密结合。提倡本土化在表面上似乎有违开放的理念,但是对于任何终身学习问题研究者而言都至为重要,甚至是研究的前提。因为只有寻求适合我们国家的终身学习理念,才能使得我国的教育得到更长足的发展。当然,这种本土化是立足于全球的,并不局限于中国。实际上,也正是因为这种国际视野纳入了丰富的案例和经验,才能更全面地终身教育体系的完美构建框架。二是具有融合性、技术性和实用性。该书融合了世界上很多其他国家的终身教育理念,运用国际比较的维度分析探究关键能力的要素。同时也介绍了多种掌握关键能力的技术支撑工具,让每一个看到本书的读者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本书贯穿的是理论与操作相统一的写作风格,不仅阐述了终身学习关键能力的要素,更加论述了终身学习关键能力的掌握方法。目的是希望学习者通过真正有效的实践来掌握这些方法。在这方面,作者可谓是用心良苦。例如,书中论述的发展思维能力、修炼自我管理、提升信息素养、学会问题求解、习惯团队协作等,无一不凸显了如何掌握终身学习关键能力的一面,都是作者符合学习者的实际,通过思维转化,运用朴实的语言、故事化的情节,让读者更加容易的内化。
基于本书關于终身学习关键能力的论述,专门探讨终身学习的关键能力与培养方法,立足学习者的自我培养,从理念引领、技术支撑和方法导航三个维度,探讨终身学习的七大关键能力的养成方式。该书不仅对远程学习和在线学习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而且对终身学习者掌握学习智慧,成为成功的自学者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对公民综合素养提出的要求更高,传统正规教育体系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的人才的需求。因此,需要通过不断提升公民终身学习素养,从单纯向学习者传递知识转变为让每个公民成为具备终身素养的终身学习者,让每个个体在终身历程中获得持续发展,促进学习者个人价值的实现和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马士和小学
王宁
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绝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语文素养概念的提出,使语文教学在弘扬科学理性精神,注重语言的准确、简明、实用,与防止把人工具化,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人文精神的熏陶、完美人格的塑造这两者的矛盾张力中寻求一种平衡,这是对历次语文教学大纲的历史性超越。
核心素养,与素养不同。在内涵上都是谈素养,可是加上“核心”,就保留了最重要的东西。语文科的核心素养是什么?过去做过很多总结,在知识教学时代,提出过“字、词、句、语、修、逻、文”的说法,把语文知识素养用这七个维度的内容进行了概括。现在看,有一点狭隘了。之后,大家普遍接受行为要点的概括,表现为:听说读写思。听说读写是四种能力,后来觉得思考也是语文科不可或缺的,就补上“思”这个重要行为。这些是能力要点的核心。素养的开口更大一点,而且除了装入知识、能力之外,还需要把文学审美、文化价值、思想价值等纳入。核心素养是什么,这个东西应该是稳定的,也就是说,我们要求的落实双基,就应该成为这个核心素养。换句话说,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要成为核心素养。
我们要注意的是,在核心层次,谈知识核心、能力核心都没有问题,进一步延展到文学、文化、以及人文化的时候,很容易收不住口。过去语文科教学越界的时候很多,上成政治课有之,上成历史课有之。现在文章的内涵扩展了,新闻、说明文、科技文,各类应用文进来了,于是一些课堂开讲医学、宇宙学、科学知识等。还有的老师,在语文课,与学生大谈人生观、价值观,似乎在上哲学课。
在提出双基的时代,我们把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较多停留在语言层次上,较少关注文章的人文性,由此缺乏了人文关怀。这样的教育就死气沉沉,一点趣味也没有。语文的美感,除了应用语言的准确和优美之外,还在文章内蕴之美。这是具有较强人文性的。因而在1992年韩军老师提出弘扬人文性的主张。这个学术观点所反拨的现实是,语文科不要过于知识化,沉到语言知识的底子上,缺乏对于一个人语言能力发展的重视和培养。
9月25号晚,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教师核心素养综合培训——《把课上得有滋有味的三种境界》,通过短短两个小时的学习我也有了很多收获和心得,看了其他优秀教师各种多姿多彩的教学视频,听了专家严老师介绍的教学经验,反思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工作,我有以下两点体会。
一、课前预热活动:即老师在上课前通过与学生随意的交谈、游戏、猜谜等活动,与学生达成或心灵上的沟通。积极的课前交流,可使课堂变得鲜活、灵动、高效,或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或接近师生距离,或帮助建立学生自信,或自然构筑教学意境,或巧妙传授读写技巧。比如像培训视频中介绍的一周计划,包括小故事、小笑话、小电影、小计算、小考官五种活动,这几种方法并不互相排斥,应当根据课的内容取舍或融合,使课前预热有助于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成为拉开有效课堂的序幕,对于低年级学生容易走神、注意力分散的情况,课前预热非常有用,我认为十分有必要推广到课堂上使用。
二、教师要做好教学反思工作,要想拥有一个高效的课堂,在热爱学生的同时思想品质,学识,能力要不断提高,通过平时和学生的随意聊天可以得知他们最感兴趣的内容,比如低年级学生很喜欢的动画片等,可以把这些内容加入到课程设计中去,贴近他们的生活的课堂能让他们注意力更集中,同样可以用一些生动形象的内容作为课前铺垫。很多时候课堂的低效都跟学生精神不集中有关,如果能在每节课后反思下本节课上的问题,并作出循序渐进的修改,假以时日教学能力肯定能取得长足进步。
在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及合作精神方面,音乐课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越条件。因此,在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中,要注重提倡在共同学习中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群体意识及合作精神,尤其是在具体的艺术实践活动中。
[教学过程]
那是五年级的欣赏课,笔者对学生说:“今天,我们来欣赏一首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先聆听一遍,谈一谈你对音乐的感受。”然后,笔者播放了一遍乐曲。第一次的整体欣赏和交流进行得较顺利。
这些学生对苗岭没有直接的感受,笔者就播放了课前制作的苗岭和苗族风俗的图片让他们观赏。美丽的山景和苗家的民俗使学生们仿佛置身于苗岭,他们个个瞪大了眼睛,惊叹声此起彼伏。
趁学生们陶醉其中,笔者提出了一个要求:“请欣赏音乐的第二乐段,然后谈谈你的感受。”笔者再次推出了音乐的第二乐段,欢快的琴声即刻把学生们带入了热闹的山林。音乐刚结束,学生们就纷纷举手。
有的说:“这段音乐活泼欢快,表现农民在辛勤的劳动。”
有一女生大声说:“不是的,是许多鸟儿在忙碌,在找吃的。”
其他学生则七嘴八舌地附和,各说各的理。笔者心中暗喜: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并赶紧说:“这样吧,今天我们采用‘共同学习’的方法,四人小组分成A、B两方。A方是对第二段表现苗家生活的理解,B方是对第二段表现林中鸟鸣的理解,两组分别阐述自己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并努力说服对方。”
话音刚落,班里就炸开了锅。
只听A方有位学生说:“第二乐段欢快热烈,既然是苗岭的早晨,那就一定表现了苗家人民愉快劳动的生活情景。”
B方学生也毫不相让:“第二段欢快热闹,而且前面多次出现鸟儿的叫声,那这段音乐应该是表现了林中鸟儿愉快歌唱的情景。”
各组讨论非常激烈,渐渐地,声音轻了下来。
笔者问道:“有成功说服对方的吗?”这时,有位男生说:“我们都坚持自己的立场,不过有个看法相同,那就是原来音乐还可以这样欣赏!”
笔者说:“对音乐的感受每个人是不同的,有时差异很大,这告诉我们今后要多聆听音乐多交流感受,我们一定能享受到共同学习带来的乐趣。”
最后,笔者播放了一首口笛独奏曲《苗岭的早晨》,让学生感受音乐不同的风格,学生听得非常投入。
“原来音乐还可以这样欣赏!”课后很长一段时间,笔者经常会想起这句话,并引发笔者的思考。
[教学分析]
音乐教学活动中,有许多学习内容是合作性很强的。音乐主要是以合作的方式体现的,因此,音乐教学更加体现合作共进的特性。没有合作,音乐教学将很难进行。学生通过“共同学习”的方法感受和体验音乐、探讨和表现音乐,利用小组群体的力量来完成音乐的创造性学习,既扩大了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同时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互助协作的精神、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良好习惯等非智力素养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苗岭的早晨》一课,“共同学习”得到成功运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步骤上:一是四人小组内阐述自己的音乐感受。这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和展示,同时学会聆听不同观点。二是说服对方认同自己的音乐感受。这涉及对音乐的理解和认识程度,无论说服的结果如何,这时的学习过程是主动并富有探索性的,思维的宽度和深度都得到了拓展。
[教学反思]
“共同学习”之所以能提高学生音乐综合素养,是因为它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欣赏教学,开始向多样化的欣赏方式转变。
在教学实践中,这引发了笔者的思考。
一、 “共同学习”在音乐欣赏课中的适用性
“听音乐”与“欣赏音乐”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前者注重音乐的表象,是否好听,能否带来精神的愉悦;后者关注音乐的深层意蕴,需要带着一定的方法去感受和体会。
我们的欣赏课,可能关注更多的是学生听了音乐后能否说出音乐的情绪、意境等基本音乐要素,而对如何拓展学生音乐视野、教学生怎样去欣赏音乐没有引起重视。
以这节课为例,整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参与性很高。特别是“原来音乐还可以这样欣赏!”一句,究其原因,是音乐兴趣使然,而兴趣来自对学习方法的接受和认可。我们可以看到,因为“共同学习”是以小组合作形式进行,简单易操作,具有教学适用性,所以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学生表现得积极主动,学习效果非常好。
二、 “共同学习”在音乐欣赏课中的实效性
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怎样更有效地提高“共同学习”的教学实效性?
有效的小组共同学习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学生在合作的氛围中充分展现自我才华和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为了让学生乐意参与到各种音乐活动中来,使共同学习富有实效性,教师应设计合理的合作学习活动和内容。
首先,欣赏教学的内容必须适用于“共同学习”,如六年级的《童年情景》《瑶族舞曲》,五年级的《渔舟唱晚》《丰收锣鼓》等等,都适合用“共同学习”教学方法。
其次,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能力,灵活运用“共同学习”,在时间和内容的选择上要合理。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出时间的要求,告诉学生速度与效率同等重要,提醒小组成员要充分、合理地利用时间,从而促进音乐课堂中的有效合作学习。
三、 激发学生在“共同学习”中的表现力
学生受不同生活阅历和想象力的影响,在参与“共同学习”的过程中,积极性和主动性可能会有差异。如何激发每个孩子的表现力?
笔者在安排四人小组时,尽可能把能力相近的学生组成同组。在开展“共同学习”时,就同样的欣赏内容,给不同的组安排不同类型的问题进行讨论。
“情景型”问题:把欣赏的内容进行情景描述。
“故事型”问题:以故事的形式讲述欣赏内容。
“律动型”问题:用动作表现欣赏后的感受。
“色彩型”问题:将自己的音乐感受用一种或几种颜色表示。
以往我们在组织学生开展音乐活动时通常会对全班学生提出相同的要求,基础较好的学生能够基本领会音乐情感,但音乐基础较弱的学生在第一步没有跟上的情况下就会步步落后,最终选择自我放弃,而这样的音乐欣赏活动留给他们的仅仅是一个难以靠近、忽隐忽现的背影。
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学生不同层次的要求,激发学生在“共同学习”中的表现力。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给予他们更大的想象与展示空间,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则降低标准。这样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在“共同学习”中得到提高。
总之,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是多想象、多思维的。学生受生活经历和文化积淀的影响,答案结果往往也是不一样的。在“共同学习”的欣赏教学中,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想象空间,要鼓励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大胆表述、合理想象,感受到自身的音乐共鸣,最终一定会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
【音乐核心素养学习体会】推荐阅读:
音乐核心素养论文07-07
小学音乐核心素养论文11-22
核心素养培训学习总结05-24
“核心素养”系列讲座学习心得体会06-18
年级核心素养11-03
核心素养研修心得05-26
核心素养创新创业10-27
四年级核心素养11-24
教师职责与核心素养09-20
小学语文课堂核心素养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