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课堂导入

2024-08-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中地理课堂导入(精选9篇)

高中地理课堂导入 篇1

【摘 要】导入作为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广泛受到教育界人士的重视。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势必要求在实践过程中,改革传统教学导入形式,探究更适合课堂的导入方式,促进课堂教学活动清晰化,提高课堂教学实际效果。本文根据最新《地理课程标准》要求,从高中地理教学实践出发,提炼适合高中地理课堂的导入形式。

【关键词】地理课堂教学 导入形式 实践

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一改往日“填鸭式”应试教育形式,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被逐步引进高中地理课堂,趣味化地理教学过程。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教学工作者逐步探索出一系列人性化教学形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和发展,逐步形成地理思维方式和地理能力。

如何创设地理思维情境,让学生成为地理课堂的思考者?如何创设生活地理情境,让学生学习有用地理?如何创设平等课堂,让学生成为地理课堂的主人翁?等等问题,都是教学一线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提出研究的问题。本文着重选取高中地理高中课堂的前奏,来探讨如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促使学生进入良好的课堂学习状态。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在“课改”精神指导下,教师有必要改变以往的应试教育状况,采用多样化的导入形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的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一段好的导入,能够扣准学生心弦,诱发学生思考,实现师生双边融洽互动;能够突显课堂严谨的结构、分明的层次、清晰的脉络,使整个教学过程浑然天成,近似一个完美的教学艺术整体。那么,“导入什么”、“为何而导”、“如何去导”?地理教师必须首先把握好这三个问题,才能设计出精彩的导入形式,才能从容地走进地理课堂。地理新课的导入形式多样,如“旅行”导入法、诗词导入法、谜语导入法、故事导入法、特产导入法等等。

要想在教学中做到“抢眼”、“抢心”、“抢耳”,适合高中学生年龄段,简明、巧妙、自然流畅地导入到高中地理课堂主题,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总结。以下是我在实践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过程中,总结出的几类导入策略,拿出来与大家共享。

一、陶冶情操式导入

不同学段的课堂,因教学目标不同、面对的学生年龄段不同,往往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例如小学语文课堂,教师可以用丰富的表情、生动的语言、多样的课堂活动来吸引学生,使整个课堂生机勃勃,充斥着爱的氛围和美的享受。而到了高中阶段,因高考指挥棒的挥舞,传统教学往往呈现“填鸭式”的特点,古板、压抑、没有情趣,学生也日渐变得呆滞起来。最典型的是一个圆的实验:在黑板上画上一个圆圈,小朋友可以争先恐后地把它想象成很多种事物,而高中学生却默不作声,就算看出像圆也不愿开口,更别说异彩风尘的想象。连基本的想象能力都丧失掉了,将来还怎么从事科学研究、文学、艺术等创造性活动?近几年,在新课程与素质教育背景下,这种课堂现状受到了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广泛认为,想象力丰富、创造力强的人,不仅解决问题的效率高,而且还会有丰富的灵感,找出新的解决途径和新的解决方法。目前,教育界正在加大力度整改课堂教育形式,设法让高中课堂也“动起来”。

1、巧用歌曲导入,吸引学生注意。

在繁重的课务压力下,教师更有必要设法愉悦学生的身心,陶冶学生的情操,让自己的课堂充满美感。例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节的教学设计,可从黄土高原的案例出发,播放歌曲《黄土高坡》,在荡气回肠的歌声中逐个展示黄土高原景观图。今天黄土高原怎么了,为何满目苍凉?为何沟壑纵横?还可以利用歌词的内容铺助教学,如“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在西北风的风力堆积作用下,形成“风吹来的高原”;

7、8月东南风带来的雨水,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景观。引出自然地理要素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主题。另外,可以依据“日头从坡上走过,照着我的窑洞,晒着我的胳膊”,拓展学生知识面,补充黄土垂直节理性强、适合挖窑洞居住的特点,形成其独特的人文地域景观。

2、利用诗歌导入,引发学习兴趣。

利用诗词设计新课导言,可构建美的意境、和谐的学习氛围。比如《地球的运动》一节,可用毛泽东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导入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还可以带领学生根据课本提供的赤道线速度数据,核算一代伟人们毛主席所说的日行“八万里”是否正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部分的内容,很是抽象。教师可以从学生所熟悉的、由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所产生的四季现象入手——“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装点了春的韵律,“黄梅时节家家雨,春草池塘处处蛙”讲述了夏的意境,“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描写了秋的美丽,“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孕育了冬的希望。让学生指出,不同诗句阐述内容所对应的太阳直射点大体位置。

六年级课文《大自然的文字》,诗句优美,文理流畅,可用于高中地理课堂三大类岩石的教学导入。讲授“山地垂直地带性”时,教师很难做到即时带领学生到山区实地考察。可让学生齐声朗读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一诗:“人家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字里行间感受平原与山地自然植被的差异。

恰到好处地使用歌曲、诗词等导入新课,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全身心地投入到地理课堂教学中。

此外,地理故事包罗古今中外,恰当使用历史典故、成语故事,也有异曲同工之效。如诸葛亮“火烧葫芦峪”所反应的空气受热膨胀原理与气旋活动现象;赤壁之战前夕,诸葛亮“借东风”所体现的东亚季风环流;二战期间德军潜艇从地中海静悄悄地出入直布罗陀海峡,所利用的底层“密度流”;侵越战争和海湾战争中,美国都打出了空军王牌,但结果截然相反,就是因为越南热带季雨林遮天蔽日,而伊拉克与科威特大部分地区是热带沙漠,毫无隐蔽可言,体现了世界不同区域不同的陆地自然带;清代学者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关于寻找石兽的记载,体现了流水侵蚀作用。再比如《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中关于“橘生淮北则为橘,生于淮南则为枳”的典故,可用于引导学生认识农业生产的地域性;通过“沧海桑田”含义的解释,讲述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学说。

如此精彩纷呈的导入,无疑可以像吸铁石一样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唤醒学生积极的精神状态,再也不用操心学生上课走神,再也不用担心学生会厌倦地理课堂。

二、时事式导入

心理学实验表明,学习者感兴趣的是与他过去经验有联系、但又有新颖性且尚不了解的东西。在地理教学中,可以把国内、国际热点时事或身边的新鲜事,与书本知识密切结合,设计精简的导入形式。引导学生讨论他们最关注、最好奇、最感兴趣而又似懂非懂的热点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

教材“气旋、反气旋与天气”部分,知识性、逻辑性强,且抽象、难懂。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往往需要教师从实践出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案例入手,化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截取一段包含台风卫星云图、台风移动路径、台风危害以及防御措施的最新台风专题报道,如关于09年秋季台风“凯撒娜”的新闻,并设计相关问题。如此导入新课,既能做到贴近课本知识与教学要求,又能做到贴近生活、关注热点,使学生怀揣一颗好奇之心融入到地理教学过程中。据中央电视台2010年1月3日新闻报道,北京降下大雪,气温将达到40年来低温极值,中国气象局启动重大气象灾害4级应急响应,同时发布了寒潮橙色警报。该报道可以妥帖的用于“寒潮及其危害”部分的教学活动。

2009与2010之交,菲律宾马荣火山爆发,且各大媒体和网络都对此次火山活动从酝酿到爆发作了追踪报道。教师可以将每日典型火山活动图,按照时间顺序逐个呈现,并用书本知识剖析地理现象,探究大自然的奥秘。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时事导入的形式时,教师要注意对社会生活中的事实现象,寻找到新的视角和新的切入点,才能吸引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揭示事实现象的本质,使学生形成新的认识,更深入的认识,启迪科学的思维方式。

三、课时衔接式导入

衔接前后课时之间知识的联系,即可复习巩固已学知识,又可重新整合要点,帮助学生知识建构。有利于促进学生大脑用已储存的信息对新输入的信息不断加工处理,使其与已有心理格局合模,妥帖地加入到个人经验体系当中,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并实现灵活运用。

课时衔接时,教师可采用“讲述”、“提问”、“解题”等形式。如在学习珠江三角洲“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时,就可以先让学生回忆《水资源利用》一节关于水资源短缺原因的分析。那么珠江三角洲水资源短缺也是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共同作用所致吗?学生很快意识到珠江三角洲降水丰富,从而得出工农污水、生活废水、水产养殖等人类活动导致了珠江三角洲“水质性”缺水。如此导入,既可构建系统的知识框架,又可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

教材阐述: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那么地球上的风力作用与遥远的太阳存在什么联系呢?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索和研究。首先,风产生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其次,风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在一系列的追踪设问下,学生逐渐理清风与太阳的联系。教师再总结性地串联课本前后知识点,强化地理原理,掌握地理规律。

课时衔接式导入,既能防止学习材料前后干扰导致遗忘,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又能锻炼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调查展示式导入

高中阶段教学中的调查展示,就是让学生在课前完成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调查活动,再在课上展示,与其他同学共享,或者共同探讨。该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动脑意识,调动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特点,促进个体积极主动参与思索探究活动。

高中学生的课务较重,调查要尽量源于生活,且简捷、易操作。如:在讲授《人口空间变化》之前,可以选定一个周末时间,让学生分组到劳动密集型的工厂或建筑工地做调查。调查内容:①农民工的来源地;②农民工产生的社会背景;③农民工遇到的困难;④城市给予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措施;并就如何解决农民工遇到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通过实践,学生自然能够感受到地理知识源于生活、实用于生活。课堂上,让学生分组展示调查研究的成果,并且教师及时给予评价。展示过程中,因是学生自己调查出来的成果,学生往往是兴致勃勃。这样的教学设计既能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又能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学生经常听周围的人提及大江大河、世界文物古迹、风景名胜等,但是因学业繁忙,很难有机会亲眼看一看、亲自去感受一下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教师要把握好学生喜爱大自然的天性,来促进教学活动有效地开展。如在讲解《地表形态的塑造》一章节时,就是很好的切机。让学生课前通过各种力所能及的形式,搜集有关地表形态的图片、影像,可以是书刊杂志上的图片,可以是网上的电子图片,可以是简短旅游风光视频,甚至可以是自然背景较好的电视电影片段,课堂上拿出来与大家共享。这样的活动与生活密切联系,有趣,负担轻,学生乐此不疲。至于教师,只要按照学术帮他们分类识别即可。何乐而不为呢?

再比如让学生关注一周的天气变化与天气预报,总结天气要素(冷暖、风雨、干湿、阴晴等),解读“温度”、“湿度”、“气压”、“风向”、“风力”等术语,然后进入到《常见天气系统》的学习。在课时《河流地貌的发育》之前,让学生搜集长江流域不同河段内的地貌景观图,如上游的虎跳峡、中游的三峡、下游的太湖平原。课时《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之前,让学生调查归纳家乡土地利用类型。

在调查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至于复杂的调查活动,可以采用课外兴趣小组或假期社会实践的形式展开。

随着课堂教学的不断实践和教学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导入的形式不断创新,但是“导无定法”。在地理教学实践中,还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具体环境,根据自身的素养,选择适合的导入形式,挖掘学生潜能。让学生学生在主动学习中掌握知识、探究知识、发现知识,以达到优化教学环节的目的,实现地理课堂的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① 《陶行知全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② 《学校管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高中地理课堂导入 篇2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堂课如果导入得当, 就会为整节课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成功的课堂导入可以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使学生思维活跃、精力集中, 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因此, 恰当的课堂导入对于整个课堂教学来说, 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高中地理课堂导入方法及应用举例

1.复习导入法

高中地理知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前后联系非常紧密。在学习新知识时, 教师如果能够很好地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设计合适的课堂导入, 既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已学内容, 又有利于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还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如在学习《海水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时,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洋流有哪些类型?它们会影响一个地方的气温和降水吗?如果洋流会影响一个地方的气温和降水, 那么它们会不会对这一地域的地理环境产生影响?”这样通过旧知识导入新内容, 可以让学生从简到难、循序渐进地学习新课, 既复习了已学知识, 又降低了学生学习和理解新知识的难度。

2.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法

高中地理所包涵的内容十分广泛, 既有身边的乡土地理, 又有全世界重要国家和地区的情况, 这给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所以, 教师可以利用近期发生的国内外时事和生活实际来导入新课。需要注意的是高中地理教材是固定不变的, 而现实生活每天都在发生变化, 因此教师要把具有时代和生活气息的内容引进高中地理课堂导入之中, 由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率。如在学习《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时, 教师可以联系实施国家产业调整政策后, 不能适应市场竞争或者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工厂和企业会被淘汰, 很多新兴工业部门会脱颖而出的背景, 设置问题情境:“如果你是一个企业的决策者, 计划投资建一个工厂, 在产业结构升级和工业布局方面, 你会考虑哪些因素?”这样就顺利地引入了所要学习的课本内容。

3.运用背景资料导入法

高中地理的研究对象, 其时空界限广阔、遥远, 内容涉及多个学科知识, 而学生的视野和见闻却是非常有限的。如何解决这样的矛盾, 把遥远的和学生未知的领域带入高中地理课堂呢?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利用音乐、图片、多媒体或教学挂图、地球仪等手段和教具, 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美国”的内容时,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美国的地理位置、社会经济以及风俗习惯等材料, 让学生感觉美国虽然遥远, 却又近在咫尺, 学习美国的地理知识犹如学习身边的地理知识。又如在学习“西亚”的内容时, 教师可以选择西亚最有代表性的几个方面的图片向学生展示, 如西亚的干旱、西亚的宗教、西亚的石油等等, 通过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图片资料, 导入所要学习的内容, 让学生感觉西亚不再遥远而陌生。

4.设置悬念导入法

在高中地理课堂导入中, 教师如果能根据课文内容,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其他学科相关知识或者当前所发生的时事新闻等, 通过设置疑问、创设矛盾、制造悬念, 让学生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 不但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因此, 用设置悬念的方法导入新课, 可以有效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既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上, 给教学过程增添活力。如在学习“地震”的内容时, 教师可以这样导入:“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 我国的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级地震, 不但给当地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也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地震是如何发生的?我们应该怎样防震, 将地震所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些知识。”又如在学习季风环流的知识时, 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导入新课:“一般来说, 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的地方会出现沙漠景观, 我国东南也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 为什么却不是沙漠?”通过这些问题设置悬念, 既能自然地导入新课, 也能增加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必然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 课堂导入在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而复习导入法、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法、运用背景资料导入法和设置悬念导入法等四种导入法, 是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也非常有效的导入方法。

参考文献

[1]左军令.浅谈高中地理课堂导入法[J].新课程学习 (中) , 2012 (10) .

高中地理课堂导入研究 篇3

【关键词】高中地理  课堂导入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1.176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地理环境、气候状况以及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都在其研究范畴之内,所以学好地理学科,对改善地球环境、开发新式能源和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都有积极意义。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学科相辅相成,在注重知识面拓展的同时,更加注重挖掘知识的深度,所以对高中地理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在自己熟知课本内容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安排好课堂教学,使自己的讲课方式能够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改进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在生动有趣的氛围中进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注重课堂教学艺术,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无疑会大大增加课堂教学效果,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课堂导入如同一首美妙歌曲的前奏,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将学生的注意力从杂乱的课间氛围带回课堂,迅速进入听课模式,做好课下到课堂的情绪转换,为接受新知识做好准备。就如何做好地理课堂的导入工作,改变现今地理教学中机械、模式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快进入听课状态,本文从教师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关注学生兴趣点因材施教两方面方面展开讨论。

一、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

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整节课的教学内容进展都在老师的带领下完成,虽然我们提倡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体,大胆放手把课堂交给学生,但是若是没有教师在旁边引导,终究算不上成功的课堂教学。新课程改革提倡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教师肩上的“担子”变轻松了,反而是要具备更高的专业知识,做好课堂的指挥者,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改变课堂里“老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模式,使上课学知识变成一件轻松快乐的事情,才是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因此,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改进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首先,教师要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当前我国处于改革发展的大环境之中,教育工作也在相应的发生改变,以适应更好的发展方向。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要适应不断变化的教学环境,努力使自己的思想与时代接轨,与学生同步,才能更加了解学生的想法,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使课堂教学更容易被学生接受。课堂导入环节通常只占用课前几分钟的时间,有的教师认为可有可无,去掉可以节省课堂时间,何乐而不为。这种想法缺少全局意识,忽略了学生并不是听讲的“机器”这一事实,让学生保持几十分钟精神高度集中是不现实的事情。优秀的课堂导入能够起到吸引学生听讲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反而节省了课堂讲课的时间,留下更多让学生思考、做练习的时间。因此,作为地理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重视导入的环节,学习课堂导入技巧,重视学生的主观感受,最终达到吸引学生听课注意力的目的。

其次,教师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提高讲课技巧。单单意识到导入环节很重要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体现在具体的讲课环节中,善加利用课堂导入的技巧,提高课堂的活跃度。虽然课堂导入环节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纵观当今的高中地理课堂,很多教师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进行“导入”,不注重方法,枯燥单调的形式,失去了原本利用课前导入提高课堂效率的初衷。不管是有经验的老教师还是思想进步的年轻教师,都应该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认真设计课堂教学,丰富课堂导入的形式。例如有经验的老教师对教材内容十分熟悉,在讲到一个知识点的时候,和前边学过的内容相联系,会唤起学生的记忆力,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不知不觉加深对新内容的理解。在讲纵横中国南北东西的几条大铁路的时候,先导入对中国地形、行政区划的复习,使学生对我国城市分布、地形地势有大体印象。在学铁路路线的时候,就会对其路线安排有更多宏观上的认识,有利于寻找记忆点进行记忆。年轻的教师因为想法、处世态度和学生接近,更了解学生的关注点、兴趣点,在进行课堂导入设计的时候抓住这一点,同样会起到吸引学生听课注意力的目的。

二、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材施教

教师在学校里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学生进行的,让学生学好知识,才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无论多么优秀的教师,如果忽略了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盲目地设计课堂教学,无论多么完美的备课都是无用的,因为无法和学生做到很好的配合,没有办法取得最初进行教学设计时的目的。这种情况在进行课堂导入设计的时候,同样适应。如果学生对教师的课堂导入反响平平,提不起参与的兴趣,反而会使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得不偿失。

在进行地理课堂的课前导入设计时,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掌握本班级学生的学习状况,哪一块知识是学生学的比较扎实的,在导入的时候尽量少提,以免使学生觉得太简单产生厌学心理,哪一块知识是学生普遍掌握情况不理想的,或者是学生知识的空白点,教师以此为突破口,使学生产生想要一探究竟的好奇心,就会跟随教师步伐主动听讲。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进行教学导入设计的时候,要紧紧围绕着学生的兴趣进行,当低级层次的需求满足之后,才会激励他们向更高层次的需求努力。

无论何时,教师都不能忽略学生的主观感受,老师是学生在高中时期接触时间最多的人,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上要多和学生进行交流,做学生眼里和蔼可亲的良师益友,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学生才能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发表自由的言论,从而产生思想火花的碰撞,师生双方在良性互动中进行知识交流,才是教育最理想的成果,也是教师希望通过课堂导入环节达到的最终目的。

高中地理课堂导入 篇4

宁夏教师招聘考试高中地理新课导入十二法

来源:宁夏教师招聘网

七、简介导入法

有些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相去甚远,学生难以理解,这样的内容,通过老师简单介绍导入较好。

例如,我在教“俄罗斯的气候”时就采用简介导入法,效果较好: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冬季十分寒冷,奥伊米亚康曾经达到-71℃低温,因而有“北半球的寒极”之称。西伯利亚的冻土,深度可达几百米,在短暂的夏季,表面融化变成泥沼,能吞没货车、拖拉机等。房屋要建在深埋在土层里的高桩上,以免冻土解冻,建筑物倾斜或下沉。所有的住宅墙都很厚,都装有三、四层门窗,放在露天的钢铁也会失去韧性,变得像冰一样脆,容易折断。有人说,新来的人第一次注意到自己的鼻子,每吸一口气你都能感到鼻毛弯腰,你能够“看”到自己的呼吸,更出奇的是你能够听见它变成冰。

你能说说西伯利亚北部的冬季气候为什么这么寒冷吗?通过简介,生动形象,学生兴趣大增,由此导入冬季漫长而寒冷的俄罗斯气候的讲解。

八、材料导入法

针对地理课堂教学内容,老师适当地把一些与教材有紧密联系的、学生爱听的并且真实的、生动的、形象的趣闻轶事引入新课,加以印证,一方面深化学生所学知识,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积极展开思维。

例如,在教“埃及的象征——金字塔”时,老师说:“在金字塔群里,有一座独具风格的金字塔,这就是胡夫儿子哈弗利的金字塔。塔前有一座巨大的狮身人面像,过去有人猜测在雕像里面可能有通道、厅堂等建筑结构,有人甚至拽来大炮轰击这座雕像,以寻找进入内部的入口,但结果呢?”讲到这里,学生的好奇心已被拨动,他们急切地想知道:“雕像内部到底有没有通道、厅堂?找没找到人口?”思维由此活跃起来。这时,老师稍作停顿,给学生思考和进一步发问的时间,然后再接着说:“结果一无所获,后来才知道,它是用一整块天然巨石雕刻而成的。”

学生对金字塔这方面的内容不太了解,这样一讲,使学生既丰富了知识,又理解了金字塔为什么是埃及的象征、世界上的奇迹。

九、复习导入法

中公宁夏教师考试网

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可以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能使学生从已知领域进入到未知的新境界,有利于学生接受新知识并且起着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作用。所以,复习导入法往往被广大地理老师乐于采用。

例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宇宙中的地球,知道地球是一个既普通又特殊的天体,为什么说地球是一个普通的天体呢?地球运动的意义有哪些?为什么说地球是颗特殊的天体?从地球自身条件分析,地球上为什么会出现生命物质?(学生回答均从略)如果地球上没有大气,也就没有生物界,没有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大气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今天我们共同探讨大气的最基本的特征——“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

十、节日导入法

与环境有关的世界日很多,主要有2月2日——世界湿地日,3月22日——世界水日,3月23日——世界气象日,4月22日——世界地球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7月11日——世界人口日,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12月29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等等。利用、宣传这些节日,往往会起到唤起学生注意,点拨思维,诱导动机,使其主动学习的效果。把这些节日有机地融入到地理课堂教学中去,不失为一个新的导入方法。

例如,提问“3月22日是什么节日”引入“水资源”的教学,由6月5日——世界环境日引入“世界环境保护”,7月11日——世界人口日引入“世界的人口和居民”的教学等,同时,或补充该节日的由来,或补充该节日当年的主题内容,或补充与该节日有关的趣闻轶事均可,只要有机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导入自然,就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十一、时政导入法

将学生关注的时事政治问题,大胆而巧妙地引入地理课堂,通过学生的讨论,激发他们探求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时事政治问题的引入和讨论,老师要做到导之有法、导之有意、导之有度;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待到讨论遇到困难,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时,老师就及时导入新课,使学生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例如,在讲授“我国的首都——北京”时,我先讲述——2003年7月13日,2008年奥运会的申办城市在我国的北京、日本的大阪、加拿大的多伦多、法国的巴黎、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五个城市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最终的结果怎么样呢?(学生有答对北京的)最终北京大获全胜,申奥成功,举国上下人心振奋。那么,北京申奥成功的原因何在呢?问题一提出,立即引起学生们浓厚的兴趣并且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说是因为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有的说是我国综合国力强,还有的说……在学生争论不休之时,我适时点拨并引入新课,同时指导学生学习教材,分析北京的位置、气候、交通、经济、环境等因素,从而很好地解决了北京为什么会申奥成功的问题。

十二、析题导入法

标题号称文章的“窗口”,是对教材内容的高度概括,从这里往往可以窥知全文的奥秘。新课一开始,老师与学生一起分析课题,并围绕课题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可以起

中公宁夏教师考试网

到开门见山,抓住重点,促使思维迅速定向,直截了当,清晰简明,使学生很快进入对教材中心问题进行探讨的作用,达到开“窗”入“室”之功效。

例如,在教“陆地环境的组成要素——土壤”时,我这样导入:我国古书《说文解字》中对“土”字的定义是:“土,地之吐生物者也”,并进一步解释说:“„=‟像地之下,地之中”,即土壤位于岩石面之上,地面以下的大地表层;“„ㄧ‟,物出形也”,表示土壤能够生长植物。那么,请大家举举例子,你在哪儿见过土壤?学校操场上的土是不是土壤呢?请说出你的理由;在你的印象中,什么样的土才算是土壤呢?什么样的土壤能生长植物呢? 一连串提问将本课的主要线索理了出来,通过对课题的讨论,老师已经引导学生对教材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为深入学习本节知识做好了认知的准备。

导之有法,导无定法。以上仅仅是中公讲师樊赟昀个人教学中的心得体会,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因而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是丰富多彩的,只要运用恰当,就能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高中化学课堂导入法 篇5

在课改理念和新课程标准的影响和要求下,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必然要走一条“有效、优效、高效”的道路,不能靠加班加点跟学生耗时间这种简单的体力劳动的低效教学,而应该向课堂的四十分钟要效益,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它要求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的教学环节:课堂导入,知识新授,练习巩固,课堂小结。只有这样,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才能走上“有效、优效、高效”的道路。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所以在诸多教学环节中,课堂导入环节具有重要的地位。

一、巧妙创设情景进行课堂引入

虽然课堂引入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是巧妙创设生动的情景却不失为其中效果极佳的一种方法,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学习主动起来,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在上ph试纸一课时,就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一上课,笔者就说要给大家表演一个小节目――染色魔术。我取出事先用白纸制作好的一朵“白花”。我在后面将这朵“白花”沾了沾清澈的水,再放入一个空瓶子,嘴中开始数数,当数了不到十下时,这朵白花居然变成了红色。这一现象顿时吸引了学生,他们一下子炸开了锅,纷纷猜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笔者因势利导,并让其自己做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讨论探究一下。这一整节课学生的学习情绪特别高涨,他们表现出了特别高的创作激情,争抢着来答笔者提出的各个问题,对所学知识掌握得也特别牢固。笔者的作业就是让他们去生活中找一找这一类试纸的妙用,结合生活实际,让他们了解了“学化学、用化学”的素质教育理念。

二、通过讲故事引入新课

化学是一门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紧密相关的课程,笔者经常通过一些典故或生活中的实例来向学生讲述一些故事,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引起学生的思考,让他们深切认识到化学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对生活的作用,激发其学以致用的理念。比如笔者在讲“空气污染”一节时,没有直接进入正课的讲解,而是讲了一则小故事:英国的首都伦敦被称为“雾都”,在某一年的冬季,天气特别冷且潮湿,家家户户都烧上了炉火,可是天气一点风都没有。于是出现了下层气温较低,上层气温较高,空气对流不能良好循环,逆温差把过时的烟雾压在了下面,几天散不了,引起了人们的呼吸困难。伦敦的很多市民都出现了胸闷、咽喉疼,咳嗽也厉害的现象,让一些老年人和身体弱的市民离开了这个城市,短短的几天就有4000多人死去,整个伦敦被一层死气沉沉的氛围笼罩着。当学生们听完这个故事后,心情都变得很沉闷,从他们的眼神中,笔者感受到他们被深深地震撼了,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伦敦产生了这场劫难呢?笔者推出了今天的课题――空气污染。学生这一节课听得非常专注,深深地明白了空气污染的严重性。

三、高中化学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由旧知识引入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高中化学课采运旧知识导入新课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化学知识也具有层递性,教师可以通过复习旧知识来导入新课,做好新课的课前情绪准备工作。运用这种导入方法的形式灵活多样,一般来讲,可以通过以下几中情况加以引出。演示议论法,教师一边对知识进行演示实验,一边提了复习的问题,然后通过总结归纳上节课的所学,引出新课。提问复习法,教师可以设计好几个层层深入的问题来对其进行灵活多样的提问,让学生在一步步追问下,不知不觉走入新课。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前练,做一张十分钟的小试卷,来引入新课。还可以通过对于新课知识预习情况提出几个问题来进行新课的导入。错误总是容易让人警醒,还可以通过讲解错题来导入新课。

例谈高中生物课堂导入环节的设计 篇6

【摘 要】导入是一堂完整的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在一堂课的教学活动中,科学恰当的导入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活跃课堂氛围,构建轻松课堂的作用。可以说,优秀的导入是上好一堂课的“法宝”。在本文中,笔者就结合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实例,列举了课堂教学中几种常用的导入方式,希望在有效导入环节的引领下,生物课堂教学能够更好地实现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关键词】高中生物;导入环节;课堂教学

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占据课堂时间不长的导入环节在其中却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上新课之前,教师通过切实有效的导入形式,可以在上课的一开始就紧紧地吸引住学生的眼球,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就进入到一个较好的学习状态,这对于弥补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的问题极其重要。除此以外,导入环节围绕着教学内容设计而成,这样,教师可以在课前两三分钟的导入环节对接下来一整堂课的内容做好铺垫,这对于学生更加顺利高效地进行接下来的学习活动也是大有裨益。因此,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我们一定要重视生物课堂教学前的第一环节——导入环节的设计,一旦导入做好了,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就会更加得心应手了。

一、复习式导入

以旧知识引入新知识的复习式导入是在课堂教学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种导入方式,在讲新课之前,先复习一下之前学习过的具有一定相关性或者启发性的旧知识,不但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新内容之前做好接受新知识的准备,同时,还能复习之前学习过的知识,让学生拥有一次巩固提升的机会。除此以外,通过把新旧知识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引入,还可以有效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连接点,增加所学知识的系统性,帮助学生更好的建立知识体系。总之,复习式导入是一种用起来方便,但效果却十分理想的导入方式。生物学科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在生物课堂上,恰当地运用复习式导入往往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例如,笔者在给学生上《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这节内容之前,就先给学生复习了一下之前学习过的生态系统的能力源头、能量流动渠道、能力流动的特点等知识点,通过复习总结,学生很快得出结论: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是单向且逐渐递减的,由此可见,能量是无法重复利用的,但由于太阳能源能够给我们源源不断地提供能量,从而使得我们所处的生态系统始终保持稳定、正常的运转。得出这一结论以后,笔者话锋一转,由“能量”转向了“物质”提问道:能量可以通过源源不断地太阳能来提供,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如氧气、水本身就来自于地球,并没有像太阳这样的“外援”为我们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但为什么亿万年来,地球上的这些物质却没有被消耗完呢?为什么还能维持稳定、正常的运转呢?话题到了这里,“物质的循环”这一问题就被自然而然地引入了进来。这样自然地新旧知识的过渡会让学生的思维有一个缓冲的空间,会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这样所出来的教学效果自然也会更加理想。

二、悬念式导入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设置一些问题悬念,勾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思考活动中,这样一种悬念式导入也是课堂上经常用到的一种导入方式。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到“植物激素”的内容时,就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在家里的阳台上种植一些植物,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阳台上的植物都是朝着窗外的方向生长的。”听教师这么一说,一些学生开始回忆起自家阳台上植物的生长方向,发现果然如教师所说,这时候,笔者接着问道:“你们知道植物朝着窗外生长的奥秘是什么吗?”这样一个问题很快就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大家纷纷瞪大眼睛,希望老师给出答案。这时候,笔者却卖个关子说道:“是什么奥秘先不告诉你们,等学完了今天的内容以后,这个奥秘自然就解开了!”就这样,通过巧设悬念,学生的好奇心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为了揭开奥秘,很多学生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听得比以往更加认真,思考和回答问题也更加积极主动,课堂教学收到了十分理想的效果。

三、生活实例导入

多样化导入让高中地理课堂更精彩 篇7

一、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创设直观情境,引发学生思考

直观的情境在某些情况下更容易吸引学生的眼球。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适当借助多媒体技术, 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导入新课,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

例如,在学习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 这一课时,有位教师以直观情境导入新课,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该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但是对于这些内容,学生倍感抽象,因而学习起来较为困难。如果教师以解说方式直接引进地球自转、公转的内容,学生只会觉得毫无吸引力,学习兴致也会有所降低。但若是教师将地球自转、公转过程模拟成动态视频,引导学生直接感受地球的自转、公转,学生的兴趣变得很浓厚。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 和公转的意义是什么?学生马上积极地思考与讨论起来,从而很自然地过渡到新课学习。

2.创设生活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进行情境创设会促使 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增加。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情境,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内容引导学生融入课堂,从而让引导更有效。

例如,在学习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六《水污染及 其防治》这一课时,教师以生活情境导入新课学习,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上课时,教师特意搜集了本市的水污染的照片,并以多媒体方式与之前水未被污染的照片进行对比,从而让学生 感受到水 污染的严 重性。在此基础 上,教师进一步让 学生思考:本市为何 会出现水 污染? 长期饮用受污染的问题水易带来哪些危害?生活情境与生活问题 足以让学 生对本课 的学习内 容产生兴 趣。 由此,教师从本市的水污染问题延伸到全国的水污染问题,自然导入新课。

二、设问导入,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

设问导入主要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直接陈述或者出示与教材 内容紧密 相关的问 题,引导学生 交流讨论,从而导入新课学习的一种方式。

例如,在涉及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城市化过 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教学时,教师以设问形式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逆城市化是城市化的衰败吗?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会产生影响吗? 如果有,是什么影响?城市化与逆城市化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如何?这些问题的设计较为开放,教师也紧密结合了西方国家早已出现的“逆城市化”进行综合设计,符合学生的兴趣特点。因此,在看到这些问题后,学生学习 的兴趣浓厚,他们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与其他学生展开交流,从而自然过渡到新课的学习,优化导入效果。

三、时事导入,增强时代气息

时事导入主要是指以近期发生的国内外大事为 背景材料,紧密结合地理教材内容进行导入的一种方式。 高中生对于社会发展、国内外时事有一定的敏感性。为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时事导入地理课堂学习,增强地理学习的时代气息,教会学生联系时事学习地理。

例如,在学习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灾害 对人类的危害》这一课时,教师以2015年4月份发生的尼泊尔大地震为时事背景材料,利用这一大地震中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感知地震这一自然灾害。看到这些视频材料和听了教师的讲述后,学生的情绪被带动起来了。 趁热打铁,教师设计深入主题的问题,让学生结合这一时事材料进行探讨:尼泊尔地震是怎么发生的?尼泊尔地震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有哪些?这样的处理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高中地理课堂导入 篇8

关键词: 高中地理 导入环节 乡土地理 教学策略

一般而言,高中地理教师会向学生传授经度纬度、世界地图、时区计算等基础知识,但大部分教师都忽略了学生对乡土地理知识的学习。学习乡土地理知识有利于学生更熟悉自己的家乡,了解自己家乡的特色,即增强地理知识学习的接近性与生活性,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归属感与自信心,激发其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有助于促进高中地理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的提高。

一、乡土地理的基本概念

在高中新课标中,乡土主要指中学所在的县一级区域或省一级区域;乡土地理主要指中学所在县一级区域或省一级区域的地理知识,例如位置、地形地貌、矿物质、气候、植被、交通和产业分布等知识。

与初中基础理论相比较,高中地理知识与理论更复杂深入,许多高一新生还不适应全新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尽管教材中有设定具体的案例帮助其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然而这些案例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把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息息相关的地理现象引入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导入环节十分有必要。

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与乡土地理相结合的教学策略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一种兼具开放性与互动性的新型教学方式。首先,它需要教师进行周密的策划与准备,并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阅读。其次,在课堂中,教师要安排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从而通过小组成员与小组间的互动交流完成对知识点的反复学习。再次,教师要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开拓思维、发散思维。最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对课堂讨论进行分析总结,并做好必要点评与补充。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五单元“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一课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新课改要求自主学习部分内容,再使用案例教学的方法全面开展教学工作:教师提供学生有关我市的自然地理各要素材料,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我市的地理位置、地形、土壤、植被、水文和气候等特征,从而总结出以上诸要素之间的显性与隐性关系,加深学生对自然环境整体性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应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研究性学习法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促进学生搜集资料、分析材料为载体,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为目标的符合新课改思想的教学方法。它强调学生主体地位,肯定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是指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采用科学的分析办法,探讨某一地理现象、解决某一地理问题的探究性学习过程。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教学步骤是:首先,教师要设计好教学目标,确定学习主题。其次,教师要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数据分析。再次,教师要安排学生做好最后的总结活动。例如,在上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人口的变化”课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提前预习、了解必要的基础内容,再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开展教学工作:教师提供学生某一段时间内我市区的人口分布、市区规划与经济增长值等数据资料,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我市区的人口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城市功能区分布情况和经济发展趋势等总结性信息,从而得知以上诸要素之间的相关性,促进学生对人口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认识。

(三)实地考察法

实地考察旨在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并鼓励学生走出课堂,积极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它包含多种方式,例如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观测、调查、考察、实验与评价等活动。具体来说,教师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然后根据学生知识能力与应用分配任务。其次,教师先行考察路程实况,并准备好纱布、消毒水与创可贴等紧急医疗用品,以及放大镜、指南针等必考察工具。最后,在考察结束之后要组织学生分析考察结果,并总结此次考察的心得。例如,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人教版“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的有关知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中学附近考察其地形地貌、土壤、水文与植被等环境要素。

三、结语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导入环节引入乡土地理知识,可以使高中地理知识与乡土地理知识互相补充、有机融合,从而有利于增强高中地理教学的科学性与现实性。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把握好讨论与实践的尺度,不能喧宾夺主,影响学生对高中地理理论知识的学习,只有这样才真正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推进高中地理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屈国权.乡土地理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结合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4,01:139.

高中地理课堂导入 篇9

一、高中物理课堂中新课导入的现状

现阶段,由于新课程改革工作的深入,物理教学方式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令很多经验丰富的教师亦觉得前路茫茫,其主要原因是:

(一)对于教学的方法

新课程标准改变了以往的教学要求,主张树立“以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主旨,因此,应顺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改变以往的教育模式,让学生摆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培养其勇于尝试的精神及创新能力。然而,这种变化是一些老教师无法适应的。

(二)对于新课与旧知识链接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拓宽了以往的教育范围,增设了很多新的知识点,亦将以前旧的知识略微作了修改,这样一来,令很多教师变得茫然,不明白应该将哪一处作为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因此,我们不难看出,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改变是令很多高中物理教师茫然的根本原因。总体来说,新课程改革之后虽然并未改变以往的知识结构,然而其教学要求却天差地别。转变了高考的风向,所以,在新课程改革这一背景之下,设计新的教学方案、探究适应的`教学方式是全体物理教师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二、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新课导入的途径

(一)实验法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很多概念及规律都是通过反复的实验而进行验证的,让学生通过观察物理现象,而深入分析其本质及深层次的知识结构。通过设置教学情境,加深学生概念的记忆与理解。譬如说:当教师引入弹力这一物理概念时,先运用教学道具进行演示,小车受压缩弹簧或拉伸作用而运行,反映出当弹簧处于恢复形变期间,将会对物体产生力的作用;随后,教师再演示弯曲的弹性钢片具有弹飞物体的能力,最后得出弹力的概念。

(二)类比法

在科学研究领域,类比法较为常见,是推动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不仅如此,类比法还推理出很多物理概念。所以,为了提高高中物理的课堂教学效果,可引入类比法,将抽象思维过渡到形象思维,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的认识与理解。譬如说:和重力势能进行专业性类比,从而更好地引入电势能的概念及各变量之间的关系;水流与电流进行类比,从而引入电流的概念;单摆、弹簧振子与电磁振荡进行类比,从而引入电磁振荡概念;水压和电压进行类比,引入电压这一概念;和电厂强度概念进行类比,从而引入建立磁感应强度这一概念等。

(三)设疑法

设疑与悬念十分类似,能促进学生思维延伸,从而加深对概念的印象。在高中物理教学环节,可采用设疑法来引入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及积极性。譬如说:在课堂上,教师讲述“全反射”这一概念时,将一束光线从玻璃或水(即光密媒质)斜射到空气中(即光疏媒质),随后,渐渐地增大入射角,当入射角增大到一定程度时,为何发折射光线消失了?学生观看实验之后,都想以一句精准的语言来概括,可以此为着手点,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从而使其理解全反射这一概念。

(四)联结法

一般情况下,物理概念可以说是一定知识的积累,是在人类已有认知结构、物理水平的基础上总结而来的,原有结构中的物理概念是建立新概念的前提,新概念与旧概念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所以,在高中物理教学环节,教师在引入新概念之前,可向学生讲授旧概念的功能和作用,加深学生对新概念的认识与理解。比如,在课堂上,教师讲授“能量”这一概念之前,可帮助学生追溯初中所学的知识点,一个物体具有对外界做功的作用,那么我们就可以这样认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以此为着手点,对定能可以确定能量变化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性探讨,通过举例来引入能量这一物理概念,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

(五)激趣法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倘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他们便会将会全神贯注地去分析、探索新的知识。相比于其他学科而言,物理学的逻辑性、专业性相对较强,需要实验进行验证,以自然界物体变化现象和运动规律为研究对象。鉴于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贴近生活的、有趣的物理现象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他们对概念的掌握与了解,从而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发现激趣法较为有效,值得大范围推广与实践。比如,教师在讲述“光的干涉”这一物理概念时,可以介绍历史上第一次解决光源问题的人,即托马斯扬,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对物理知识和实验产生浓厚的兴趣。随着新课程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逐渐意识到,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还弘扬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促使高中物理教学健康、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胡传菊.中学数学课的导入方法[J].新课程:教研,(1).

上一篇: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学习材料下一篇:禽流感宣传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