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责任制的意义浅谈(共9篇)
老 于
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干部管理监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健全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是新时期加强领导干部管理和监督的有效措施,使党内监督制度更加完善,监督手段更加有效,对提高监狱干警执政能力和执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是促进领导干部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进监狱发展的有效保证。监狱领导干部是否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是否严格执行党和国家的政策,直接关系到监狱经济的发展。通过开展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加强了对领导干部的管理,可提高干部使用的透明度,为组织部门正确选拔和使用干部提供参考依据。同时,经济责任审计的开展,对维护财经法纪,促使领导干部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遵纪守法意识以及自我约束能力,推动党风和廉政建设,促进监狱领导干部自觉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具有决定意义。
2、开展经济责任审计,能够促进领导干部依法履行经济责任。经济工作是党的工作的中心。许多领导干部在主抓经济工作时往往带有主观性和随意性,由于“决策时拍脑袋”,给国家经济造成重大损失等现象屡见不鲜。通过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的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作出重大经营决策情况、执行国家财经法规情况以及个人遵守廉政纪律情况等方面的审查考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判断领导干部是否具有从事经济工作所必需的政治素质和决策水平,也能正确评价领导干部是否正确履行其经济职责,是否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财经法纪。实行了经济责任审计,毫无疑问要追究领导者的责任,这就迫使领导干部依法行政、民主行政、科学行政。
3、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是从严治党,反腐倡廉的有力举措,近几年,监狱系统领导干部个人经济犯罪的问题时有发生,一些消极腐败现象禁而不止,这与领导干部自身的内在素质分不开,但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对领导干部管理偏松,监督不力,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通过全面推行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可以进一步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揭露违纪问题,查处违法犯罪行为,有效遏制腐败现象。
1.1 供给侧的改革背景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 我国的经济一直持续高速增长, 国民经济水平也在稳步提升。但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 人口红利的衰减和国际经济格局的深度调整等一系列因素, 我国近几年出现了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CPI持续低速发展, 企业的利润率逐步下降, 市场机制运行出现紊乱等经济状况, 依靠传统的通过扩大政府的开支, 增加一些低成本的要素投入等一系列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 已经完全行不通了, 因此, 优化市场资源配置, 提高全要素生产效率, 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推动新技术、新产业的繁荣发展, 成为了我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
为了应对我国目前的经济变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11月1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1次会议上, 首次提出了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李克强总理也在“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会议上称“要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供给侧”和“需求侧”是相对应的, 长久以来, 我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就是出口、消费和投资, 这也就是需求侧, 然而需求侧仅仅决定了我国的短期经济增长率, 而供给侧包含了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四个要素, 这四个要素如果可以实现最优配置, 那么将可以决定我国的中长期经济增长率, 因此, 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就是调整经济结构, 通过改革和科技进步来提高潜在的经济增长率。
1.2 供给侧的改革内容
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就是在未来的投资过程中优化投资结构, 用增量改革来促进存量的调整, 实现产业结构的开源节流, 从而在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的基础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以及优化产业结构, 改造升级传统产业, 以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工艺创新为核心, 全面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 提高产品的质量以及竞争力, 最后优化消费和分配结构, 实现消费产品的不断优化升级, 提高社会的消费品质, 实现分配公平, 促进和刺激消费需求。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是我国目前经济新常态调控的一个重大创新, 而如何落实供给侧改革, 如何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动力, 全面激活社会发展动力, 开启新阶段我国经济的持久发展之路成为了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1次会议上提出了“5+4+3”的行动方案:即五大政策支柱——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 以及社会政策要托底;打好四个歼灭战——化解过剩产能、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化解房地产库存, 促进房地产持续发展以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三大原则——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及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1.2.1 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
我国目前很多传统的产业从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方式来看, 供给的部分远远超过了需求的部分, 而一些高污染、高消耗、高排放的产业甚至已经超过环境以及资源的承载能力。因此加快工业化, 存量优化升级以及增量控制, 尽可能地与国际产能进行合作以及兼并重组的方式化解存量, 同时优化资源配置, 调整产品结构, 提高中高端供给质量, 重塑市场新需求, 充分发挥技术进步、产业升级的优势和作用, 促进服务业和微小企业的快速成长和发展。
1.2.2 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
供给侧改革的重点在于用改革的办法推进供需结构性调整, 增强我国中高端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能力, 从而提高全社会要素生产效率, 调动企业的参与热情,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因此, 通过降低企业的税费负担, 降低制造业的增值税赋税, 加速折旧降低企业的财税成本、推进利率市场化降低企业的财务成本以及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和中间交易费用等一系列制度性交易成本, 使一些因承担高额交易费用压力的企业从重压中缓解过来, 再次激起企业的创新创业热情, 从而推动整个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
1.2.3 化解房地产库存, 促进房地产持续发展
一线城市房价居高不下, 二、三线城市房地产存量止步不前, 是我国目前房地产市场的基本现状, 如何在房地产需求侧和供给侧同时采取有效刺激, 促进房地产市场结构升级, 稳定房地产市场供需状况, 形成民众的长期消费预期, 使房地产消费放在第一位, 投资放在第二位, 同时户籍改革制度和住房改革制度两手都要抓, 有效提供房地产供给, 同时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 创造房地产需求, 从而消化房地产库存, 促进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可持续性发展。
1.2.4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金融是市场经济的核心, 然而随着市场化、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以及国际多元化的发展, 我国的金融体制面临着更为严峻和复杂的局面。因此, 要加强建设公平竞争的金融市场体系, 改革并逐渐完善我国的金融市场监管机制, 大力支持小微企业以及民营资本的进入和发展, 鼓励科技型、创新型和创业型企业的发展热情, 激发企业的发展活力, 促进我国金融体系的完善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并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2 供给侧改革下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经济学意义
在目前, 我国这个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 服务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其吸纳就业和逐年增加的GDP占有比重也成为我国此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中之重。而餐饮业在服务业中是与我们的生活最紧密相关的, “食品安全战略”也被列入了“十三五规划”之中, 这也是我国首次把食品安全战略提为国家级战略, 其中提到, 加快完善食品安全法规制度, 健全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加大食用农产品源头治理力度, 强化风险防控措施,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等一系列改革意见。
2.1 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为消费者的诉求提供保证
一般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 权益受到侵害的消费者很难通过正常的民事诉讼程序得到应有的补偿, 更有甚者会因为赔偿得不到及时给付而导致后续的治疗和经济生活得不到保障。而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可以使得一些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保险公司加入到食品安全事故的后续处理中来, 不仅可以有效地保障被侵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还能及时地处理食品安全事故, 保证社会生活秩序和谐稳定地发展。
2.2 保证食品行业的生产者和经营者以及相关行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食品生产行业在购买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同时, 将会接受保险公司的监督与审查, 保险公司在承保的过程中会对食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个人信誉情况、经营安全情况以及风险相关项目进行了解和评测, 这些都会增强相关企业的安全意识, 从而可以防患于未然。同时如果出现了重大的食品安全事故, 企业往往将会因为承受巨额的赔偿而导致经营困难, 甚至破产倒闭, 而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可以合理地分担这些风险, 从而可以保障涉事企业以及产业链相关企业正常有序地稳定发展。
2.3 可以加快转变政府的职能
由于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形成一整套完整的食品安全防范体系, 因此在一些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 有相当一部分风险和责任就转移到了食品监管部门身上, 这些无疑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政府本该作为食品生产和经营销售的监督管理者, 而不是赔付的承担者, 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可以使政府和食品监管部门更好地行使监督和管理的权力, 更好地协助受到侵害的消费者获得相应的补偿, 更好地服务大众。
3 构建我国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相关政策建议
3.1 完善相关政策及法律保障机制
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是保障消费者食品安全以及食品安全事故后续补偿的一个重要途径, 同时对于企业也是相应的一种有力的审查与监管方式, 然而食品安全责任保险之所以在我国频频受阻不能大范围开展,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相关的政策和法律保障机制不够健全, 《食品安全法》的责任结构不够清晰, 因此, 如果能够明确生产者经营者的违法行为以及相应的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 并加大惩罚力度, 将为食品安全事故的责任追究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依据和支持。
同时以立法的形式进行原则性的规定, 并明确保险人的参与权, 以及健全食品召回制度, 即食品生产者或者经营者在生产或者经营过程中, 如被发现食品未达到食品监管部门或者卫生部门要求的食品安全标准或者卫生标准, 应立即停止生产和经营, 召回市场上所有的食品并通知消费者召回的消息, 并组织相关部门处理后续的因产品问题而造成的损失补偿以及明确企业应当承担的责任, 让企业认识到相应的违法风险, 也能有效地推行食品安全责任保险, 充分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3.2 与食品相关监管部门合作并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食品安全与我们每个人都密切相关, 牵涉到我们的切身利益, 目前, 与食品相关的部门主要有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卫生、农业、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工商部门、出入境检验检疫, 虽然相关职能部门很多, 但很多部门的职能相互交叉, 反而削弱了部门执法的准确性和力度。因此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应和相应的食品监管机构进行配合, 在承保、费率厘定以及理赔方面加强合作, 确保食品安全责任保险能够有效地推行和全面落实。
同时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也应该加强监督管理, 认真履行其监督管理的职责, 科学有效地对食品安全的风险进行测评和评估, 并将相关食品企业的风险信息及时全面地向社会公开, 遏制部分企业的逆向选择以及侥幸心理, 同时要求食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注重自身的风险防范和风险控制, 并安全有效地建立一套食品安全保护机制和安全事故应对机制, 这也会大大降低企业的食品安全风险, 并减少食品企业安全事故的发生。
3.3 科学合理地设计保单条款和费率
食品安全责任保险之所以没有得到有效地推广和普及,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保单的设计和费率的厘定没有得到食品相关企业的认可, 由于保险公司在社会上处于垄断地位, 而且大多会考虑自身的利益和保单的利润问题, 这就使得保险公司在设计保险产品的时候, 会忽略投保人和消费者的权益问题, 而提高保单的费率和投保门槛, 无法满足食品相关企业的投保诉求以及有效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因此, 科学合理地设计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保单和厘定费率, 充分激发食品相关企业的投保热情和积极性, 从而促进食品安全行业的规范和秩序, 更加全面地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在厘定费率的问题上, 可以根据食品企业的销售额以及食品企业销售的种类和食品的受众群体, 采用浮动保险费率, 并从社会公益的角度考虑, 在设计食品安全责任保险产品的时候, 做到不亏损, 不盈利, 同时政府也可以考虑适当地给予保险公司一些补贴或者优惠政策, 真正科学高效地推广食品安全责任保险, 降低和防范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哲.供给侧改革的核心与路径[J].中国报道, 2016 (01) .
关键词:老年管理;责任心
一、责任心是做好工作的前提
要做好本职工作,在各自的岗位上有所作为,发挥作用,是对每个工作人员是否有责任心的考验,面对每天的岗位职责,要做到不紧张,不害怕,更不要逃避,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如今,有些人在工作中避重就轻,逃避责任,经常想的是如何开脱责任;工作责任心缺乏还表现在工作上粗心大意,漫不经心,工作不深入研究,不认真思考,不细心核实,不专心致志,不花时间和精力研究工作,也是工作责任心缺乏的表现,这些都导致经常在工作上出现失误,造成或各种严重后果。只有明确了肩上担子的分量和责任的大小,才不会在本职工作中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对工作态度不端正、不负责任的人,迟早会出事的。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务实求真的敬业精神,工作上的一丝不苟就是对做好本职工作最好的体现。
同样,做好内部的工作责任心也至关重要。如果管理员缺乏责任心,他所负责的工作就有可能出现失误或者错误,会使存在的一些问题不能及时反映出来,而相反,如果这些人责任心强,加上熟练的业务能力,便能够保证工作质量,必然会在日常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可见,衡量一个人的尺度,不是职位的高低,也不是岗位的差别,而在于是否有责任心,是否尽职尽责。
二、责任心是敬业职业道德的体现
工作责任心,体现一个人的敬业精神。敬业,就是要尊重自己的工作,工作时要投入自己的全部身心,甚至把它当成自己的私事,无论怎么付出都心甘情愿,并且能够善始善终。如果一个人能这样对待工作,那么一定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在支撑着他的内心,这就是职业道德。
敬业精神的最直接表现是:干一行,爱一行,工作中一心一意,这样,才能在工作中脱颖而出。对本职工作不了解,业务不熟练,但在失败后却反而责怪他人,抱怨社会,这是不应该的。每一个人应该尽最大的努力精通业务。那些对工作粗枝大叶、敷衍了事的人,他们一定缺乏把事情做好的恒心和毅力。这些人不懂得训练自己的个性,因此很可能永远都达不到自己的目标。他们总是试图同时获得工作和享乐,却不明白,鱼和熊掌往往是不能同时得到的,结果很可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让窗口亮起来,把形象树起来”,将老年活动中心建设成为老年工作者的“亲情之家“”,成为离退休人员的“老年之家”,成为全体职工家属的“文体之家”是船舶老年工作中的一个亮点。按照这一愿景,全体老年工作人员,严格遵守“进门一张笑脸,开口一句问候、捧上一杯热茶,送上一把椅子,出门多送一步”,“政策规定老同志应该享受的待遇要及时落实,老同志的疑问要及时解答”,“要耐心宣讲有关老年的政策规定,耐心听取老同志的意见甚至是牢骚”,“确保不因我们的工作失误影响中心乃至油田的稳定”等“五个一、两个及时、两个耐心、一个务必”的工作规范,用自己的行动凝聚成了“讲求细节,善于合作,进取奉献”的团队精神。不断丰富了家文化的内涵,大大提升了老年人的满意度和幸福指数,提高了老同志的生命生活质量,维护了稳定和谐大局,实际上,严谨的做事风格和练达的处事智慧的获得并不难,只要在工作中一丝不苟、心无旁骛。它可以使人从一般走向优秀,从优秀走向卓越。只要能时刻将“敬业”视做一种美德,时刻在工作中尽心尽力,就能在工作中忘记辛劳,得到欢愉,长期坚持,就能找到通向成功之路的秘诀。
三、责任心是安全管理的重要保证
随着社会老龄化发展,空巢家庭越来越多,子女不在身边,安全性得不到保障,老年工作的责任心尤为重要。要对老年人实时掌握他们动态。老年人离开居住地外出要请假,日常活动中是否长时间缺席,邻居们互相串门,管理小组长们上报住院生病人员等,这些动态管理都是安全运行的保障。掌握了这些资料,才能老年工作安全运行。
人曾经这样说过:“责任分两种:一种如清茶,倒一杯是一杯,永远是被动;一种如啤酒,刚倒半杯,便已泡沫沸腾,永远是主动。”在老年管理这个行业里,只做清茶是不够的,我们要做的是啤酒,要主动的用强烈的责任心去为老同志构建坚实的防火墙。
四、责任心是提高工作技能的体现
实践证明,有责任心是履行好岗位职责必须具备的工作态度,同时也是履行好岗位职责必须具备的能力要求。对工作有热情有责任,就会驱使着我们去不断探索,不断补充适应自己工作岗位的知识和提高工作技能。
目前老年管理工作各岗位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参差不齐,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这就需要各自在实际工作中相互协助,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相互配合,相互尊重,相互谅解,对总结,多积累,在工作岗位上以强烈的责任感和追求完美的工作态度,从点滴做起,把每个人的工作做扎实,做到位,做出高水平,才能使自己更快更好的发展。
五、责任心是强化老年工作团队的秘密武器
总之,随着中国老龄社会的到来,企业迎来了退休高峰,企业老年工作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面对广大离退休老同志“老有所乐”的期盼,全社会必须持之以恒重视和加强老年管理工作设。各级老年工作者要以崭新的面貌,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做好老年管理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努力把老年活动中心办成管理水平高、服务质量优、活动设施全的“老年之家”,成为联系老同志的桥梁、传播知识的课堂、老有所为的阵地、增进健康的乐园,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大局、促进企业改革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老年工作面临着加速发展,但是少数管理者和部分员工的责任意识还不适应发展的要求,一些团队与优秀团队之间的差距重点往往差在管理,差在管理者的责任心上。一般员工与优秀员工相比,责任心上的差距更是常见差距之一。事实证明,少数员工责任感的缺失,如果扩散开来,会削弱团队的战斗力,损害组织的凝聚力。
着力打造让党组织放心、让老同志满意的离退休工作部门和党性强、作风正、工作出色的一流工作团队。密切与老同志的联系,经常走进老同志、主动了解老同志,带着强烈的责任心,“敬爱致恭”服务老同志。广泛开展“心系老同志,争当‘五大员”活动,提升离退休服务管理水平。
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为了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正确评价其任期经济责任,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而实行的一项监督管理制度。搞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要重点抓住以下六个关键点:
一是加强与组织部门的沟通。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临时性较强的审计项目,而且时间紧、要求高,往往与年初安排的常规审计发生冲突,致使审前准备工作不充分,容易造成盲目审计。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应同干部管理部门及早协商确定本年度需要审计的领导干部,并列入当年审计工作计划,做到早部署、早安排、早准备,避免被动审计。
二是加强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在许多方面都涵盖了其他审计的一些内容,然而它又是一项特定历史时期所产生的具有独特性质的审计,无论从审计的目的、对象、内容、程序等方面都与以往进行的其他审计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因此,在审计前要加强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要求被审计单位提供有关资料数据。
三是严格实行会计资料承诺制。审计通知书应该向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对象同时送达,要求其所在单位对提供给审计组的会计资料及其他有关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要求其对重大关联交易事项以及未决诉讼事项等方面作出书面承诺并承担相关责任,保证没有隐匿、销毁会计资料的问题发生。通过签署承诺书的形式区分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审计风险。
四是灵活运用审计方法。在全面审计的基础上,注意把好“三个环节”、划清“四个界限”、做到“五个结合”:即把握好会计资料收集、审计结果认同、审计评价审定的环节;划清前任责任与现任责任、政策性亏损与经营性亏损、上级部门干预失误与领导干部决策失误、主观故意与政策不清的界限;做到全面与重点、账面与实物、审计与调查、会计资料与内控制度、审计评价与组织评议的结合。同时,注意检查以往审计意见的落实情况,将易发生问题的内部控制等薄弱环节作为审计检查的主要内容之一。
五是做好审计评价。审计评价既是具体审计项目质量的集中体现,又是对审计工作质量的检阅,着重评价人的因素对于相关经济活动的影响,不但事关被审计人的利益,而且关系到部门利益和党的干部政策。因此,应本着慎重、负责的态度对被审计人任职期间履行职责的情况作出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评价。切忌对审计过程中未涉及的事项进行评价,对证据不足、评价依据或标准不明确以及超出审计范围的事项不予评价。
六是利用好审计结果。审计结果能否正确运用和处理,是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干部管理部门必须重视审计结果,使之真正成为干部使用和监督的重要依据。对审计发现的问题,采取“三不放过”的原则,即问题的原因不清楚不放过,问题的责任不明确不放过,问题的整改不落实不放过。切实做到“审而要究、审而要改、审而要用”,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在干部考核和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马言志如何撰写较高质量的乡镇长或乡镇党委书记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一、一篇好的审计报告来源于丰富的素材,因此,在组织审计的同时,要有目的的收集和占有详实的材料,并认真核实,核实证据是否合法有力,收支数据是否完整准确,材料性质是否以偏概全,责任人的责任界定是否准确无误。4QP中国国家审计网
二、审计报告中的“基本情况”的表述要相对简单,重点放在“审计评价”、“存在问题”和“责任认定”上。评价乡镇长,应从乡镇主要财政财务指标完成情况,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性,内部控制制度及其他经济活动几方面入手。而评价乡镇党委书记,则注重把握遵守财经纪律、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情况,任期内重大经济决策情况,任期内主管及分管部门的财务及收支情况,以及廉洁自律等情况。4QP中国国家审计网
三、对于乡镇长和党委书记两个不同职务的审计报告,可根据二者职责不同决定报告内容。党委书记审计报告中要反映乡镇长审计报告中的一些问题,但又不是反映其所有问题。党委书记在乡镇的主要职责是“把好关、决好策、用好人”,因此只有乡镇长审计报告中存在的违纪金额巨大,性质严重,或由于决策不到位影响当地经济发展等大问题,才需要在党委书记审计报告中反映,而对于其它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则不必要反映。4QP中国国家审计网
四、审计报告反映“存在问题和责任分析”时,对于问题和责任的表述,要充分说明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历史背景、带来的影响和危害性及为什么要负这样的责任。即按照“问题事实——产生原因——造成后果——审计定性——应负责任”的程序进行阐述,这样才能较为客观地分清、界定责任。4QP中国国家审计网
五、审计报告对“违纪问题”。要分清书记和乡镇长的责任。凡是经党委会决定的,应由书记承担主管责任;如经乡(镇)长办公会决定的,则由乡(镇)长承担主管责任;对书记或乡(镇)长个人决定的,分别由个人承担直接责任。云中的神那,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摘 要:经济责任审计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审计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责,是通过对内部任职期间所负责的财政、财务收支及相关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计,借以评价领导人员执行国家财经法规,履行经济职责和廉洁勤政状况。在现阶段,企业领导享有的决策权、管理权和经营自主权更大,所以,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显得更为重要。本文就如何做好企业领导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分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以便于今后对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关键词:企业领导 任期 经济责任 审计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改制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一系列改革逐步进行,企业领导享有更大的决策权、管理权和经营自主权,同时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在决策和行为时,相当程度上与经济有联系,个别领导干部在决策和行为时存在着违纪违规、违法行为和腐败行为。为此,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规定要求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应当依法接受审计监督,企业开展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也是审计部门一项必要的、经常性的工作。现结合*公司审计的工作实际,就如何搞好企业领导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谈谈我的看法。
一、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具有其他任何审计形式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是:本企业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有关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经济管理和监督职责情况;重大经营活动和经营决策情况等。
任期经济责任的特点决定了其具有其他任何审计形式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一)全面审计的特点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对领导干部在任期间(一般不少于2年,多则5年以上)企业经营全过程的财务状况及其经营成果乃至一切经济活动的全面审计,是对企业在此期间经营情况的全面总结,通过审计肯定企业成功之处,找出症结所在,因此全面审计的特点决定了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对于企业今后的发展和进一步深化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公司拟于今后逐步开展中层管理人员经济责任审计,以便于领导对下一步的发展做出正确决策。
(二)审计客体人格化,审计主体多元性的特点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客体不仅仅是单位、部门,最终要落实到对人的评价鉴证,通过审计,确定被审计人任期两头的静态情况和任期内动态情况,进而分清
审计实施阶段首先是审计小组进点,召开见面会,由被审计人、被审计单位的职工代表和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等参加。会上,一是审计组长讲明审计的依据、目的和要求;二是听取被审计人的述职报告。其次,全面开展审计工作,并着重围绕五个方面进行审计。
1.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和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重点是通过核对等方法审查银行存款有无长期未达帐项和隐藏收入现象;通过抽查盘点方法审查实物资产的实有性和帐实一致性。存货和固定资产,除审查其实在性外,还应查明有无长期积压,损毁和变质的情况,是否存在潜亏。固定资产购置、转移、报废等是否按规定办理手续,从现场抽查实物与帐核对是查明有无帐外资产的有效方法,由此还可以发现其他违反财务制度的问题。通过询证等方法审查债权债务的真实性,重点放在债权上,如长期挂帐应收帐款、其他应收款、预付款,尤其是应收帐款,一要分清责任,是前任的遗留问题,离任人任职期间未及时清理,还是离任人任职期间形成的;二是查明形成原因;三要通过调查、询证分析应收款收回的可能性。如果认定为坏帐,就不能简单的以帐面盈亏来评价离任人任期内的经营成果。在对资产真实性审查的基础上对其保值增值情况进行分析评价。损益审计的重点,一是收入的完整性。即所有收入是否按规定额入账,有无隐瞒收入的情况;二是成本的真实性,如材料费、修理费、水电费、成本工资等,查明有无变通材料费、虚列修理费、向其它单位转移资金、巧立名目滥发奖金等情况。
2.任期内经营指标的完成情况。要在审查经营合法性和资产效益性的基础上,对能够综合地反映其经营业绩水平的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详细的审计,如利润指标、产量指标、成本指标、资金周转率指标、资本保值增值率指标等。
3.任期内重大经营决策的正确性。对任期内重大经营决策和效果的审计,是衡量离任决策观念、创新意识和工作能力的依据,不仅可以划清前任和后任的经济责任,做到全面准确的评价其经营业绩,还可以通过审计评价,总结经验和教训,促进提高决策水平。审计时应分析企业管理决策、重大投资决策等,对企业的发展、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所产生的影响,从而判断重大决策的正确性、及时性和有效性。
4.任期内遵纪守法情况。审计重点一是有无截留收入私设“小金库”行为;二是有无拖欠、偷漏国家税款行为;三是有无侵占国家资产行为;四是有无违反财经法规给企业造成损失的行为。
5.任期内企业管理的状况审计。重点审计内部控制度的健全性和执行情况,通过对内控制度的健全性和综合性进行测试,综合评价其管理水平,并以此为依据判断会计、统计资料的真实可靠性。
(五)坚持依法审计的原则
即审计部门依照法律规定的职权进行审计监督,对审计监督中查出的违反国家规定的财务收支行为,依法进行处理和处罚。
四、开展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还应从三方面加强和完善
(一)坚持先审计后离任
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先离任后审计,使审计工作处于被动局面,弱化了审计的意义,也影响了审计的权威性。因此,组织人事部门应与审计部门密切配合,处理好审计与调动的关系,坚持在审计部门提供审计报告后,再决定企业领导人是否调离。
(二)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强化审计风险意识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专业性、政策性很强,审计风险较大,因此,审计人员应掌握多方面的经营管理知识,提高政策业务水平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新形势下审计工作的需要。在提高业务素质的同时,不仅要提高审计人员专业技术知识,而且要提高调查研究综合分析能力和工作的责任心。
(三)大力推进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加强基础工作
加快涵盖各项审计管理制度、业务指南的标准体系建设,进一步规范程序,强化质量控制,健全审计整改检查、考核制度,督促被审计单位充分运用审计成果,发挥审计效能。
发展是企业的根本目的,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需要领导的重视,需要不断提高工作者的素质和不断创新,及时发现工作中的不足并提出完善方案,进一步推动企业审计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 中办发【2010】32号
三下乡不只是一种磨练的过程,更是对生活的投入。人生需要投入,而给我们带不来价值的投入却是责任。
我喜欢我的人生有着丰富的经历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它始终能助我成长。所以在我们学院选拔三下乡人员的时候,我就积极的报名了,并且有幸被选中。
记得老师曾说过学校是一个小社会,但我总觉得校园里总少不了那份纯真,那份真诚,尽管是大学高校,学生还终归保持着学生身份。而走进社会,接触各种各样人和事这使我有了更多经验去应付各种工作上的问题。
在实践中,虽然能够充分运用我所学知识的地方很少,但也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是学的没用,只是没使用。“然而在学校与社会的最大区别在于,在学校一旦出错老师打个叉,然后改过来就行。但当你真正进入社会这个大熔炉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的一点小错误很可能导致活动的断结,假如是在工厂里,这可能关乎工厂的利益存亡。所以尤其要注意严谨、精细、认真。
这个暑假的社会实践是丰富而又有意义,一些心得和体会让人感到兴奋,但却绝不仅仅用兴奋就能描述的来,因为这是一种实实在在收获,是对“学习能力比学历更重要”的感悟。
关键词:绿色,建筑经济,重要意义
一、前言
绿色建筑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低耗能的居住或经营活动的建筑空间, 同时还可以在在建筑物生命周期 (物料生产、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及拆除、回收利用等) 中实现对于建筑资源 (能源、士地、水资源、材料等) 的充分利用, 而且也将对于环境的不良影响降到了极限。所以绿色建筑也被称为生态建筑、低碳建筑和可持续建筑。绿色建筑的内涵不仅存在于建筑的选址、设计、施工等过程, 还运营、管理及报废阶段也应有所体现。在维护生态环境平衡的条件下, 充分利用资源, 发展绿色建筑经济, 满足人类经营及活动的安全、健康、高效、舒适等需求, 达到人与建筑以及生态环境相互协调统一的目的。发展绿色建筑经济不仅追求最低限度地损害生态环境, 还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当代人们以及后代的生活质量。
二、绿色建筑经济的内容
绿色建筑经济对于环境资源的影响可以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在时间上就是在建筑物存续的生命周期 (建筑原材料的开采、运输加工、建筑物的建造、使用、运营、管理、拆除、同收) 等每一环节所造成的影响。在空间上就是绿色建筑对周边的生态环境、居住环境、区域性生态环境等所造成的影响。总的说来, 绿色建筑经济就是以节能、环保、自然和谐等原则为基础的一种生态经济。美国、日本和欧洲的经济体系之所以比我国在国际绿色建筑经济体系中拥有更为优越的地位, 时因为他们充分利用了全球化、技术创新、市场经济和先发力量等关键性现代化工具。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和绿色建筑经济理念的不断普及, 发展以节能减排、维护生态稳定的绿色建筑经济已经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 而且发展绿色节能建筑经济正逐步由理论开始向操作实践的转变。在全球范围内, 在二氧化碳排放量逐渐增加, 全球气候逐渐变暖的背景下, 以低能耗, 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低碳建筑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的热点。欧美发达国家大力推进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降低能源浪费”理念为核心的“低碳革命’, 全力发展绿色建筑经济, 并对建筑原材料的开采、加工、建筑物的建造、使用等过程进行重大调整, 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2007年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 表明绿色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有望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这一切说明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尤其是在广泛被世人关注的建筑行业, 在绿色低碳理念的指导下, 大力发展绿色建筑经济已经是我们顺利开展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必要选择。我国是—个在世界上影响巨大的发展中大国, 发展绿色建筑经济。既是责任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转变发展模式的难得机遇和有效途径。
三、在我国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低碳经济作为世界各个国家目前追求的水准, 我国也因此加强了此方面的管理。在资源日益枯竭的今天, 提出绿色建筑经济的理念, 对建筑行业来说定然是开辟了一条市场优势的大路。我国工业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能源消耗, 为了全面的社会发展, 提高我国人民是生活质量, 这种能源的消耗是不可避免的。但作为建筑产业, 它的发展可以走绿色带路, 通过低碳路线, 减少资源的利用。这样, 就不会以牺牲环境来换取建筑经济价值, 是我国建筑发展的必由之路。所以, 绿色建筑经济在我国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绿色建筑经济的价值
从目前我国的建筑面积来看, 镇及以下房屋的建筑总面积超过了600亿平方米, 其中村镇建筑面积达到了350亿平方米以上, 接近80%的建筑为住宅面积。城镇的建筑总面积也突破了200亿平方米。从这样的发展形势来说, 绿色建筑如果能够主导我国的建筑市场, 那将对绿色建筑产生无法估量的经济价值。据不完全统计, 2010年至今, 我国在绿色建筑的经济消费每年至少为一万个亿, 并且这种市场在不断扩大, 并利用中国现有的生产体系对称性生产出这个新增规模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由此可以拉动经济增长3个百分点以上, 加均能快研究并推进跨越式跨产业的中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大战略, 造就中国经济增长的力量。作为一个国家重要的支柱产业, 建筑业及相关产业自古以来就是商品化程度最快、产业体量最大、对国民经济影响最大、拉动GDP增长最有效的产业。发展绿色建筑创新转换传统建筑从高能耗发展方式向低碳绿色建筑发展方式的转变, 抓住绿色建筑的开发、建设和推广环节, 大规模推进绿色建筑发展, 成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绿色建筑市场, 这已成为很多建筑单位的迫切愿望。
五、结语
总之, 建筑业作为我国的重要支柱产业, 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是时期,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 我国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口号, 这是创造伟大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作为建筑行业的一员, 笔者深切的感受到了绿色建筑经济的重要意义, 它的发展也有着广阔的空间, 需要引起大家的思考。
参考文献
[1]郭健.绿色建筑经济的重要意义及发展趋势探讨.《建材发展导向 (下) 》, 2010, 6
[2]魏后粦.对绿色建筑经济发展前景的探讨.《科技资讯》, 2008, 34
关键词:经济伦理;核心价值;以人为本
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不仅仅是体制的变更,同时也是价值观的变更和经济伦理的变更。在新旧体制的转换中,利益重新排序而产生的冲突,反映在价值观念、伦理观念上尤其明显。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完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观念深入人心,把经济效益作为社会发展以及经济生活的主要衡量指标已经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但随着科学发展观的确立,把经济效益作为主要衡量指标所存在的缺陷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建立“以人为本”的经济伦理思想,指导人们的经济行为,克服纯经济观念的不足,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意义,也是伦理学界不可回避的历史任务。
一、当前经济伦理存在的问题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深化,经济发展与伦理道德的矛盾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经济伦理问题摆在我们面前。第一,计划经济时代的经济伦理思想束缚着人们思想。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观念深入人心,经济效益成为不管是国有还是民营企业,以及个体经营者等所有经济行为的首要目标,而计划经济时代的经济伦理思想无法解读这些经济现象。更为重要的是,它不仅不能为社会经济行为提供价值指引,而且还成为束缚人们经济行为的思想枷锁,并阻碍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也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旧的经济伦理思想已经不能适应现实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对其进行清洗和重建才能适应当前社会经济现实,并为人们的经济行为提供理论根据和思想动力。第二,在经济体制转轨中,经济领域的经济伦理“滑坡”现象严重。在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中,制度的不完善,造成制度性内在、外生的缺陷,有经济制度上的缺陷,也有政治制度上的缺陷。从经济上看,分配不公平,效率与公平取舍失衡;从政治上看,制度建设不完善,权力的商业化导致腐化、贿赂公行,国有资产流失,并被私人通过各种非法手段侵吞等问题日渐严重,这些现象导致经济伦理道德全面“滑坡”成为了不可阻挡的社会现实,道德虚无主义的泛滥成为了社会必然现象,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健康成长造成了巨大的阻碍和破坏作用。
从政策上看,一些阶段性的政策选择,成为了经济伦理“滑坡”的主要原因。我们知道,利益分配机制是维系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核心机制,它的核心内容就是公平与效率的价值选择问题。在这个政策的取向上,我国选择了一个先发展后分配的政策。1993年中央在关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文件中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思想,成为利益分配政策指引。这个政策对于推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和推动作用。其道德伦理支持就是:在经济增长初期,收入分配不公平有利于资本形成和经济增长,以收入悬殊为激励机制的利润最大化是最终目标。“效率优先”使经济取得巨大发展,但付出的社会、政治、文化等代价也是巨大的,社会发展严重滞后,道德“滑坡”,贫富两极严重分化。据国家统计局调查,目前占中国7%的富豪、富裕型家庭,其金融资产占城镇居民家庭全部金融资产的比重达到30.2%,是平均水平的10.5倍,是贫困型家庭的93.3倍。贫富两极的严重分化,已经威胁到了我国未来能否持续、协调、健康地发展。
另外,由制度性缺陷问题而带来的衍生性问题,违背经济伦理的行为在市场经济中被不断地放大和繁衍。随着市场经济中企业的自主性、趋利性、竞争性等原则得到法律保护,其深入并影响到人们的思想,它的负面作用也同样显露出来。自主性导致“自我利益”膨胀;趋利性助长了“一切向钱看”拜金主义思潮;竞争性促使一些企业不择手段打击对手。很多的企业不仅仅是造假售假、以次充好的问题,而是以反伦理行为花样翻新出现在企业行为中,在处理企业外部相关者关系时权钱交易、行贿受贿、欠账赖账、不守合同、偷税漏税、垄断价格、欺骗性广告、恶性“三角债”等现象屡禁不止,在企业内部则出现拖欠工资、克扣社会保障福利、以“钱”为本、性别歧视、非法就业等问题。
通过上述分析我們可看出,无论是制度性缺陷造成的伦理问题还是衍生性的伦理问题,其根源是制度和政策问题。经济发展了,道德伦理体系崩塌了,这样的社会代价过于巨大,不利于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要求,更不利于和谐社会建设。这个问题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将来,关系到是否可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所以,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现实,推动经济健康持续的发展,必须建立科学的经济伦理思想体系。
二、“以人为本”的经济伦理及其意义
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等以往“策略性”政策的不足,以及这些不足所带来的道德“滑坡”等经济伦理迷失的社会代价。为了使我国经济和社会得到可持续、协调、健康地发展,需要建立“以人为本”为核心价值的经济伦理,指引社会经济行为。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公共选择学派创始人J·M·布坎南曾说:社会哲学家的任务就是拟订一种制度化结构,这种结构能够控制人的道德追求和效率追求,以便两个目标同时得到实现,并促成一个“更好的”世界,使人们能够在一个实际上受局限的方面不受挫折地达到他们的目的。而“以人为本”价值向度的经济伦理,才是能够正确处理功利与道义的两难关系,才是能把经济价值最大化和道德价值最大化达到统一,才是能使“效率追求”与“道德追求”得到共同协调发展,以促成市场行为的个人性、自利性和社会性、公利性的和谐发展,才能完成J·M·布坎南所提出的任务。
(一)“以人为本”确立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为社会经济行为提供了终极价值指向
亚当·斯密认为:经济人天生具有追求个人利益的动机,他们能够通过市场机制在追求个人私利的活动中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所以,在人们的经济运行中,经济效益是排在第一位的,道德约束只是为了实现经济效益的一个手段而已,它并不是经济运行的主动性目标。道德对经济行为没有强制性的约束力。但是,这并不是说,经济运行就可以不讲道德,不需要道德,就可以摆脱道德的约束,实行道德虚无主义。从人类社会产生以来,所有的经济行为都是在社会道德规范下进行的,在整个经济活动中,它既是经济效益的追求过程,也是社会道德追求的实践过程,经济行为需要有社会普遍认同的经济伦理价值作为导向。
在市场经济中,经济伦理时刻都要给社会经济运行提供价值导向,使经济活动能够沿着健康、持续发展的轨道向前发展。如果缺乏价值导向,那经济发展将失去方向,而后果将是十分严重的。从南美各国的经济发展经验来看,造成的后果是社会动荡、政局更迭、经济停滞,这些对社会的发展形成巨大的消极作用。所以,为了避免此类情况发生,我们必须建立和坚持“以人为本”的经济伦理核心价值。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胡锦涛这一讲话精神指出了“以人为本”的深刻内涵,也为建立科学的经济伦理思想提供了核心价值。“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所以,我们的经济行为目标必须以大众的利益为本,而不只是为了纯粹的经济效益、剩余价值及其无限增长,更不是只是为了少数人的财富增长,而是为了满足绝大多数人的物质、精神生活所需要。只有这样,经济政策、经济行为等等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才符合社会主义经济道德要求。
(二)“以人为本”确立对经济行为作道德评价的价值依据
道德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其在经济领域的作用,既表现在规范上,也表现在导向上。规范的作用,是使人们的经济行为符合社会普遍认同的经济伦理;导向的作用,就是使人们的经济行为向符合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目标发展。道德对经济行为的导向作用,在现代社会中,还具有更加积极的意义,即通过对人们的经济行为设置“应当是什么”,“应当怎样做”的道德价值目标,使人们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行为,朝着更符合社会道德标准以及社会理想的方向发展。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曾指出,经济发展是一个“个人自由和社会承诺”紧密联系的过程,在发展中要以人为主体,以制度为载体,使人能能动地获取机会、争取权利和充分地享有经济自由。而所谓的“社会承诺”就是人们所有的经济行为中必须遵循的社会经济伦理。
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的经济目标必须以遵循人的全面发展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终极目标。这就把人放在了经济发展的中心地位,人既是经济行为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点。把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程度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志和尺度。一切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行为过程都要符合以人为本的经济伦理道德要求,“以人为本”就是我们评价经济行为的核心价值标准。这个标准要求人们在经济行为过程中,不管采取怎样的方式和技术,都要维护公平和正义。而维护公平和正义,就是为了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自然与社会协调发展等要求。
马克思曾经说过这样一句名言:“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中,经济利益格局发生了变化,而计划经济时代的经济伦理思想恰恰就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脱离社會现实,教条地坚持陈旧的伦理思想,其阻碍了人们思想解放,更阻碍人们认识客观事实和规律。用其来指引当前的社会经济现实,不但显得可笑,更是“丑陋不堪”。当前世界经济思想的主流是把“以物为本”的传统发展观进行修正,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的发展观,以克服世界经济中大量存在的“有增长而无发展”的现象,实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协调健康全面发展。所以,顺应世界潮流和国情需要,建立“以人为本”的经济伦理思想正当其时。
参考文献:
1、中国企业伦理的研究与发展述评[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2、汪荣有.“以人为本”的经济伦理价值[J].哲学研究,2007(3).
3、金黎明.以人为本:一种经济伦理角度的分析[J].商业经济,2008(8).
4、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Z].2004.
5、邓小平文选[M].人民出版社,1994.
6、十七大文件汇编[Z].2007.
7、阿马蒂亚·森.后果评价与实践理性[M].东方出版社,2006.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1995.
9、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试析出版物实行责任校对署名制的意义 作者:杨爱东
来源:《编辑之友》2010年第12期
由编校合一到编校分工,既是出版工作中编辑和校对分工更明确的集中体现,又是提高出版物质量的必然要求。“校异同”和“校是非”虽说是校对员的基本职责,但在实际操作中,校对所起的作用有时相当于编辑加工的后续,它为保证出版物在各方面的规范和达标起到了监督和弥补的作用。新闻出版总署1997年颁布的《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第十一条规定:“出版社每出一种书,都要指定一名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专职校对人员为责任校对,负责校样的文字技术整理工作,监督检查各校次质量,并负责付印样的通读工作。”尽管国家关于出版物的相关政策早就规定了责任校对的职权,但时至2008年年底,遍观国内各大出版社所出图书,署名和未署名责任校对的各有千秋。比如,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人民出版社等尽管未实行责任校对署名制,但众所周知,这些老牌出版社的图书质量基本都是过硬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清华大学出版社等实行了责任校对署名制,其强势领域图书的高质量大家也是有目共睹的。由此可见,署名只是形式而已,它的目的在于提高图书出版质量,防止不合格的出版物出现。如果编校人员加强交流,共同为解决书稿中出现的不同错误而努力,那么,署不署名,的确意义不大。但对于部分出版社来说,署名已成为后期责任追究的有力证据,它对责任校对具有约束力,分解了以前图书质量检查时编辑所承担的全部责任和风险。单从此方面考虑,该制度似乎更加科学化、人性化。
一 当前大多数出版社未实行责任校对署名制的原因
1.“三校一通读”模式中各校次所负责人员的多元化导致责任归属难以单一化
目前,各大出版社采取的校对操作模式主要有基本模式、连校模式、分校模式和人机结合模式等几种,一般较常使用的是分校模式。由于每个人看书稿的角度都有所不同,因而在分配书稿“三校”任务时,往往采取由不同人负责的原则。比如有些出版社,“一校”以责任编辑为主,“二校”或是外校或是社内专职校对,而“三校”则以社内专职校对为主。实行责任校对署名时,一般是指定一位责任校对人员,这就与实际操作中的三位校对人员产生了矛盾。更让人困惑的是,责任校对的责任究竟归哪个校次的人员才算合情合理。另外,由于各校对人员的水平有高低,导致本该一校或二校时就该解决的问题留到了下一校次,这易产生责任后移的现象。尽管在既定文件中规定了每一校次的灭错率,但在实际过程中,谁也不能断定某些错误应该在一校或二校或三校时解决。如果图书质量检查时,发现某些是非错误,把它们归属任何一校次都将面临难以定夺或难以明确具体职责的尴尬困境。
2.所校书稿质量的多层次性导致各责任校对面临的责任风险不一
校对的质量与书稿的编辑加工质量、书稿本身的写作质量以及书稿的排版质量是紧密相连的。假设在排版质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书稿本身的质量就很高,不需要编辑费多少力,那么
校对相应也会很轻松;如果书稿本身的质量很糟糕,无论编辑怎么加工,总会有或多或少的遗留问题,同样的,校对的任何一校次的工作量都不会低。相对于质量好的书稿,责任校对在面临质量较差的书稿时,所负的责任风险将更大。另外,即使有质量好的书稿,如果编辑加工不到位,或者无形中产生因编辑主观臆测而改错的情况,或者由于编辑某些知识盲点的缘故导致原书稿有错而编辑未认识到其错的情况,这也会使责任校对所起的监督和弥补作用更加重要,所担责任也更加艰巨。
3.缺乏明确而公允的质化和量化相结合的指标来评判责任校对以及各校次人员的工作有学者认为,“责任校对也存在被考核的问题,依据原稿,付印样文字差错率的高低就是责任校对工作的最好反映。”此观点有一定道理。责任校对的职责原则上就是要保证消灭排版产生的所有错误,使校样与原稿一致,这仅仅是“校异同”,并且只是校对的职责之一;在实际操作中,编辑加工过的书稿总会遗留或多或少的是非问题。责任校对要发挥专业特长,尽量解决问题或把质疑的问题指出来给编辑解决,这就是“校是非”。前者易于从质化和量化的标准来衡量校对的工作,后者由于受较多的主观判断以及各人的知识储备所起作用的影响,解决问题的质和量难以用一个确定的值来衡量。这就使得责任校对署名制缺乏明确而公允的指标来评判责任校对以及各校次人员的工作,在具体实施时,难以操作。
二 出版社实施责任校对署名制的必要性
1.有利于进一步加强责任校对对书稿质量的关注和跟踪力度
目前,未实施责任校对署名制的出版社,分配书稿各校次的职责往往由校对室或审校部门的负责人来担任。负责人把书稿的各校次分配给外校或专职校对后,各校次的人员往往只对本校次负责,缺乏与其他校次人员的交流和沟通。有时甚至会出现三个校次间重复颠倒修改的情况,这既增加了无用劳动,又给图书增加了出错隐患。但如果实施责任校对署名制后,每部书稿都会有一名责任校对来全程负责和跟踪,该责任校对会主动关注各校次的校对质量,并且将会是最熟悉该书稿各校次校对情况的人,便于编辑随时与之共同探讨和解决各校次的校对提出的质疑问题。责任校对对各校次的检校情况,可以作为校对部门负责人考核各校对员的有力参考。另外,责任校对也可以把各校次的校对情况及时反馈给编辑,以便编辑及时解决质疑的问题。
从出版社长远发展来说,责任校对署名制有利于保证书稿的质量达到最理想的状态。
2.有利于督促编辑和校对加强交流,缓和编校矛盾
编辑和校对由于处于不同的岗位,其接触的人或者所处理的事情也会不尽相同。如果不是书稿要经历“三校一通读”的流程,编辑和校对之间也不会经常接触。在长期的接触过程中,同一个出版社里的编辑和校对往往对彼此的工作态度和质量都有个基本的认识。工作质量高的编辑和校对,常最先引起对方的信任和青睐。反言之,两者之间常存在潜在的矛盾。
在实行责任校对署名制前,出版物质量出现问题时,往往主要由责任编辑来承担。但如果实行责任校对署名制后,编辑和校对都要对出版物的质量负责,两者在“责任大于一切”的事实面前找到了共识,有了一个共同对话的平台。这为其交流和合作奠定了基础,为缓和编校矛盾作了铺垫。
当编辑会选择某个校对为其书稿校对时,校对也可以对某个编辑的书稿说“不”。换言之,随着责任校对署名制的实行,当人们习惯于校对为编辑服务时,也要习惯校对对编辑的选择。两者的双向选择,有利于进一步督促那些工作质量不达标或不尽如人意的编辑和校对,加强自身专业素质的修炼,从而为将来的顺利合作增加可能性。
3.规范并监督部分编辑妄改作者文风或不尊重校对部分工作的需要
由于编辑和校对所关注的焦点不同,导致两者看书稿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会出现编辑不尊重校对的付出而妄改作者文风或改错原文的现象。
比如,有时校对发现了书稿中某处用错了字,并把它改正过来。等到确认时,编辑干脆重新换了一种同义表达。表面看来,编辑似乎在润色原文,但比较原文用词和编辑润色的词,两者只是同义词的不同表达而已,根本没有替换的必要。编辑的修改,反而改变了作者的文风。再比如,在一般人眼里,编辑比校对更权威,毕竟校对的质疑总要得到编辑确认才算合格。但实际上,由于每个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对所有知识都烂熟于心,当然编校人员也不例外,所以他们都有编错或校错的可能。为了减少这种因个人见识所限而产生的差错,呼吁编校人员应加强交流。校对的质疑不应只拘泥于部分确凿的错误,而应该把问题较大的是非错误指出或写成质疑单给编辑。编辑也应该对校对的修改或质疑给予重视,及时反馈确认的结果,如不同意校对的部分修改,应及时与校对交流,便于了解校对修改的初衷,不可只凭主观推断,随意忽略或否认校对的某些修改。这样可避免因编校人员中任何一方理解有误而造成改正为误的情况出现。如果出版社实施责任校对署名制,责任校对在检查校样时,可以规范并监督这种妄改的情况。
三 出版社实施责任校对署名制的可能性
出版物实施责任校对署名制,实际上赋予了责任校对更多潜在的权利。正如《图书质量保障体系》所规定的,责任校对对出版物的校对质量承担主要责任,其职责主要表现在:参与各校次校对。进行文字技术整理。检查校改质量。通读付印样。苏州大学出版社的何桂林先生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认为责任校对只有被赋予如下权利:选人“组阁”、按质量发放校对费用、可选择书稿、参与排版管理等等,才能更好地履行其职责。按照何先生的总结,固然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证校对的质量。但履行这些权利的前提是,出版社必须有足够负责各个领域不同品种的书稿校对任务的校对人员,不然,仍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为了使责任校对署名制具有更大的操作性,笔者试从四个方面来分析其可能性。
1.采用编校双向选择与部门负责人分配相结合的原则来指定某书稿的责任校对
编校双向选择,可以形成编校者之间互相尊重的文化氛围,有利于出版社文化的形成。但这也会产生能者多劳的现象:校对质量高的人,任务繁重;校对质量暂时稍次的人,或许会出现无工空闲的情况。无论是否把工作量与个人利益相挂钩,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比如,前者会激化同事间矛盾,给同事间造成不和谐因素;后者会挫伤校对质量高的人的工作积极性,不利于书稿校对工作的长期顺利进行。
双向选择制尽管可以提倡,但部门负责人一定要适时引导,合理调节和分配书稿责任校对,并督促暂时落后的人尽快提高自身工作质量,以便能适应竞争更加激烈的未来。
2.责任校对在“三校一通读”过程中遵循细校、略校、检校、通校等方式相结合的原则来参与、检查校改质量
由于个人精力和出版时间的限制,责任校对是不可能完全参与“三校一通读”中的“细校”阶段的,其只能参与其中的一个校次,对于其他两个校次,只能采取略校、检校或通校的方式来检查校改情况。由于其有一个校次的参与,因而对书稿有一个熟悉了解的前提,在对其他校次的校改情况作确认时,可以避免因不了解书稿内容而妄加评判的情况出现。同时,在检校过程中,责任校对可估算出一校、二校、三校的灭错率以及各校次所容许的留错率,以备日后考查或审核。
3.责任校对要根据书稿的性质采取不同校对操作模式来提高工作效率
针对不同的书稿,责任校对不能毫无原则地一律采用同一模式。对于主要从事教材、教辅以及学术著作出版的出版社来说,对于不同性质的书稿,要采取不一样的应对措施。
首先,从书稿出版时间加急程度来说,越是急的书稿,越要调动更多人力去负责,可采用连校、共校和通校相结合的方法,即某个校次,几个人分别负责校对同一部书稿的某些部分,等各自部分校对完后,再互换校对另外的部分,从而开始另一校次的工作,最后等大家都校完自己所负责的部分后,由责任校对来通校,以便在文字、格式等方面达到统一。
其次,从书稿内容性质来说,图多于文类或版面文字较少的书稿,可采用连校或人机校对相结合的模式;学术著作类或版面文字较多的书稿,最好采用分校模式,每一校次要由专门的人来负责,责任校对应参与其中的一个校次。
再次,从书稿编辑加工质量高低来说,质量高的书稿,可采用连校模式;质量较低的书稿,最好采用分校模式,以便让不同人从不同角度来灭错,以使书稿错误降到最低点。
综合上述,不管采用何种校对操作模式,每部书稿至少要保证经过“三校一通读”的流程。
4.责任校对年工作量的确定要综合考虑本单位、人、稿件等多方面因素
责任校对年工作量的确定,既不可为了求速求量而忽视校对本身的实际,又不可仅以所校书稿的字数来计总。换言之,不同书稿应有不同的累计字数标准。比如,《上海出版志》第四篇第三章第二节“校对制度”中曾提到“校对数量定额”的问题,主要包括(1)根据本单位稿件的特点,按照正常人的生理功能和平均时速,确定合理的数量定额;(2)根据稿件的难易程度,采取加放字或折减字数的方法,使量化工作趋于合理;(3)将所有非直接校对的工作量按一定比率折合成校对字数;(4)凡因公事、全社性活动、节假日、公休等,可按日定额标准扣除定额。这四方面充分考虑到校对工作的实际,体现了人性化特征。另外,该书还提出,“鉴于责任校对在文字、版式方面所花的劳动较多、责任较大,提倡在版权页上署名,并赠送样书一册;不仅是荣誉,更有利于增强署名者的责任心。”这应该对欲实施责任校对署名制的出版社有一定启发作用。
参考文献:
[1]出版专业实务(中级)[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228-229.
【经济责任制的意义浅谈】推荐阅读:
经济责任审计的意义11-04
经济责任审计重要意义11-24
经济责任审计的规定06-16
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11-22
对项目经理经济责任审计的探讨07-01
关于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思考11-14
论经济责任审计对权力的制约作用11-15
经济责任11-13
经济责任审计系统06-10
经济责任审计要点06-12